第一篇:对20 年来审计工作的思考(下)
对20年来审计工作的思考(下)
李金华
资料来源:中国审计,2003(3)
目前,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还很多。最大的问题是,审计任务繁重与审计人员自身力量不足之间的矛盾。审计力量不足不仅仅是数量意义上的问题,更需要我们格外重视的是审计人员素质意义上的问题。就总体而言,审计人员素质不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很多审计干部往往就寥论寥,在针对审计发现的问履,透过现象分析问履的本质,在为宏观调控、加强管理撮出科学的、魔层次的建议等方面做得还不够。各级领导重视审计工作,重视对全局的把握,思考的是今后如何改进、如何提高和完善。审计人员要想领导之所想,站在更高的层次研究审计发现的问题,及时地发现带有倾向性、苗头性的问题,提醒领导关注,同时,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有些单位做得不错,每年都能给领导提供一些审计报告和建设性意见,引起了领导的重视,一些地方用行政规章的方式把审计建议加以落实。但有的地方的审计人员就缺乏宏观思维意识。我考虑,这有几方面的原因:一是一线审计人员看问题的角度住住过于单纯,存在着“就审计而审计”的观念,有些审计报告篇幅很长,多达十几页,看后却使人感到抓不到要点,眉毛胡子一把抓,西瓜芝麻一窝端。到一个单位仔细检查,审计人员要分清问题的主次,针对这些问题该怎么办,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问题是共性的还是个性的,是否带有普遍性,等等。审计人员必须站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看问题。二是审计人员的专业外知识相对不足,对审计对象不够了解。审计是一个涉及面很宽泛的行业,可以说,社会经济领域无所不包,财政、金融、工业、农业都会涉及到,而且有些是互相联系的,比如,财政与金融有联系、企业与金融有联系、企业与财政有联系。目前,审计人员的知识很有限,知此不知彼,知其一不知其二,有些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提出的合理性意见不是不听,而是听不懂。各个行业都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如果我们只按照一种模式、一个法规去生硬地套,那么,有的或许能套,有的可能就要套出错误来。所以,审计人员亟需扩充知识范围。三是审计干部在运用辩证思维思考问题上能力相对较弱。所谓辩证思维,就是要掌握一些辩证法。辩证法的核心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事求是。审计干部所发现的任何一个问题,都要从四个方面着眼:“是什么?”,要把事实搞清楚,把事情的来龙去脉搞清楚,把资金的运转过程搞清楚。“为什么?”,要知道被审单位为什么违反规定。是否具有主观目的性,是否有客观因素或历史原因等等,对此,要做具体的分析。“怎么样?”,就是要研究行为的后果,看它对经济发展、改革开放的影响是有利的还是有害的。“怎么办?”,这就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寻求最佳的解决方案。针对这个问题,我们提出“三个对于”以区别对待:一是对于那些虽然不符合规定,但属于改革开放、大胆创新且有利于经济发展的行为,不仅不要处罚,而且还要给予支持和保护;二是对于工作中或管理上的一般失误,要帮助改正、提高,加强管理;三是对于重大的违法问题和经济犯罪线索,一定要一查到底,严肃处理。
第二,有些审计工作霍似搞得轰轰烈烈、有声有色,但距离审计的规范化程度还相去甚远,审计准则的量彻落实并不理想。要将审计工作做好,仅有高素质审计人员是不行的,还要有规矩。规范就是程序上的一些规矩,包括审计计划、审计方案、审计底稿怎么做,审计取证怎样取,审计报告、审计决定如何写,如何征求意见,如何通过一定的法定程序进行复核,如何通过会议进行讨论,如何进行复议,以及将来要如何进行审计公告等等,这些程序都是要求很严格的。但目前审计任务量较大,审计人员在审计结束后仅做审计报告,审计底稿、审计取证的质量究竟如何,却不得而知。在这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审计风险,我们也是有过教训的。前年某特派办的一位处长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文章中点名提
到某省的一个问题。文章见报后,这个省的省长找到我说,审计结论还没给他看,怎么就在报纸上发表了呢?经调查,作者是记者站的站长,他的素材是从审计的综合材料摘来的。没有征得审计组同意,在审计还没有全部结束、审计决定还没下达、没有征求被审计单位的意见、也没有经过复议的情况下,就写篇文章在报纸上公开发表,问题的性质相当严重,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风险。这种行为违反了《审计法》规定的程序,如果人家把我们告到法庭,我们无话可说。所以,不要小看审计程序和有关规定的重要性,平常没有事,一旦打起官司来就大不一样了。所以,审计规范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第三,审计人员对纪律问题总体来说我们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有的甚至还不太理解。审计署刚开始推行“八不准”的时候执行起来很难,难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我们有些审计人员觉得心里不痛快,认为信不过我们审计干部,不准在审计单位吃、住,连用被审单位办公用品、交通工具都要付钱,不准参加被审计单位的任何活动,大家觉得要求太严格,太不近人情了。另一方面是连被审计单位也觉得不可理解,说把水果放在房间里,放烂了也没人吃,太不讲人情了。中央电视台采访我时,提出过这个问题,说你们实行“八不准”,是不是为了显得你们自身廉洁,总是提防被审计单位?我说不是。要求严格并不是为了提防被审计单位,而是为了保证审计工作的客观公正,保持审计的独立性。审计的独立性就是不受任何单位和个人的干预,无论是直接干预,还是间接干预。只有完全切断与被审计单位的任何经济联系,才能保持审计的独立性。审计要保证客观公正有两条重要原则,一条是回避制度,第二条就是保持独立性。当然,不只是我们有这样的要求,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方一些国家也都是这样做的。美国麦道公司来我国进行内部审计,进门连水都不喝,来了就要资料、听情况,完事就走。这不是不通人情,就是要保持审计的独立性。从这个角度来说,审计独立性不仅仅是纪律、廉政问题,更重要的是涉及到客观公正的问题。要客观公正就要有一个独立的工作环境,因此,审计工作人员必须将之提到客观公正的高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审计纪律的核心就是保证审计行为的独立性。
面对现实,我们需要总结经验,不断提高工作水平。从整体上看,审计系统需要提高五个方面的水平:班子的领导水平,干部的政治思想和业务水平,机关的管理水平,审计的技术水平,最终反映审计工作的成果水平。其中,核心是提高审计干部的思想和业务水平。具体来说,我认为有必要再次强调对以下三个方面问题的看法:
预算执行审计是永恒的主题。纵观世界各国的审计,涉及的范围和侧重点并不完全一样,但对财政预算执行都要进行严格的审计,这是带有共性的,所有国家的审计机关都离不开这一基本点。就财政审计而言,不仅要审收入,还要审支出,要弄清楚是不是应收尽收、该支全支了;不但要审计支出的合法性,还要审计支出的效益性。现在我国审计还没有发展到绩效审计,将来如果财政收支都很规范了,就要监督和检查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这就要求审计人员要干方百计地把自己的基本职能履行好,要研究财政审计中一些规律性东西,比如财政体制改革,实行集中文付、政府采购。是不是实行集中支付、政府采购我们就没有审计任务了呢?不是的。实行集中支付,就审计集中支付;实行政府采购,就审计政府采购。并不是说实行改革就不要审计了,财政体制改了,审计也改,审计也要适应改革的要求。如果说整个财政预算都很规范了,什么问题都没有了,那审计人员就进行绩效审计,检查资金的使用效益如何,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上下功夫,因此,不必担心没有事情做。有些同志有见异思迁的想法,总想今年干个事,明年搞个事,就像过去讲的年年要有新花样。哪有那么多新花样?审计就是年年都要干这些事,关键是审计工作是否干好了,工作水平是否年年有提高,经过审计以后被审计单位的管理水平是否也在逐年提高。过去我们向人大报告,人大常委会讲一句话:好2甚至为我们鼓掌。现在则讲两句话:审计搞得好,但是年年审怎么还年年这么多事呢?为什么有些问题总是年年审、年年犯?我认为应该倒过来讲,是“年年犯、年年审”。只要有问题,我们就要审,审到最后慢慢就不犯了。大家可以明显地感到中央国
家机关这两年违法违纪问题大量减少。审计的目的不是查出问题越多越好,我希望在全面检查到他的前提下,查出的问题越少越好。审计机关要立足本职工作,坚守自己的岗位,不厌其烦重复地做自己应该做的工作。在反复审计的过程中推动整个社会管理水平的提高,推动被审计单位管理水平的提高,同时把自己的工作不断向前推进。我不主张今年提个口号,明年提个口号。然而真正到了干事的时候,我们就一定要干好,干出成效,干出影响。
审计工作在推动提高政府管理的公开性和透明度方面大有作为。审计机关的工作有着不同于其他监督执法机关的特点,只有审计部门向人大报告工作时,可以指名道姓地说这个单位有什么问题、那个单位有什么问题,别的部门就不这样做。无论被审单位有没有问题,审计机关都要审计,审计结果都要对外公布,这样,自然就增强了透明度和公开化。下一步审计系统要实行公告制,对审计结果进行公告。实行公告制度对审计系统来说也是一个挑战,公告了某厅某局有什么问题,厅长局长心里当然不舒服。但这样做,对于我国依法治国,增强民主、公开、透明的意识有很大的推动作用。要达到这个目的,我们的审计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一定要潜下心来钻研审计业务,研究审计规律。我不要求厅局长都能到一线去查账,但起码对审计业务要能听得很明白,明白各项审计是怎么回事,知道有什么重要的规定,保证决策不能失误。审计署主要讨论的问题是审计,包括审计方案、审计计划、重大审计项目的具体实施方案,以至最后的审计结果,都要提交审计长会议讨论,这就是我的中心工作。所以,广大的审计干部要潜下心来钻研业务,提高自己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水平,提高审计工作质量,提高审计成果水平。这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
加强法制建设,规范审计行为。我曾经提出过一个想法,要组织一批人从现在就开始研究具体的审计规范,按照国家颁布的审计准则,研究如何制定审计计划、进行审计实施、撰写审计底稿、进行审计取证、撰写审计报告,等等。现在有些审计报告到最后面目全非,责任不清。比如,审计组提出一个报告,提交到局里讨论,审计组的意见不一定被局里全部接受,就要进行改动。但将来出了问题到底是谁的责任,就不容易分清。所以要有规范,审计组的报告就是审计组的报告,别人有不同的看法可以另外提意见,审计组的报告不要动,将来统一归档,一旦出问题就把报告都拿出来看。这就是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审计组的独立性。不能把审计组看得可有可无,也可能有的问题最后处理时不作为问题处理,但是审计组报告里要有,将来能够说清楚为什么不作处理。另外,审计工作不能有外人介入,如果是正式的审计就不允许审计部门以外的人员参与,如果有别人参与那就不叫审计,而是叫调查。听说有些审计决定要由县政府召开县长办公会来研究决定,那怎么行?审计决定就应当由审计局作出,县里不能承担这个责任。如果有些重大问题请纪委、审计等部门参加,那是组成联合调查组,不是审计。如果某个案子要审计人员参加,那么这个审计人员就不是进行审计工作,而是专案组里的专案人员,按照专案组的要求协助办案,最后责任由专案组负责。只要是审计,就必须是审计机关独立组织审计人员从事的审计工作,这同样也是审计的独立性。目前,最令人担心的就是审计的规范问题,审计不规范往往隐藏很大的风险。听说有些市、县审计局一年审计几十个项目,这样能保证审计质量吗?近期审计署组织三十几个人对某位省长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搞了一个多月,基本把财政审了一遍,又把群众举报的问题都查了一遍,以此最后得出的结论,应该说都是有依据的。只要该查的都查到,重要的举报都核实,到纪委核查也没有发现任何其它线索,审计人员就可以做出结论。但是审计报告必须写清楚,审计了什么内容,找了多少人座谈,听取了几方面的意见,对举报的哪些问题进行了核实,核实的情况是怎样的结果,都要在审计报告中写上,这就规避了风险。现在市、县领导安排的任务太多,审计人员一定要讲明白完不成这么多任务,保证不了质量。要量力而行,进行一个审计就要切实负责,不要应付,这是对审计人员自己负责,也是对领导负责。所以,办事不能追求快、追求省事、追求简单化,对此,审计人员的头脑要时刻保持清醒。
审计工作任重道远。我们要充分地看到成绩,来鼓舞士气。同时,必须认真地查找差距,以继续开拓我们前进的道路。广大审计干部今后一定要继续努力,为审计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二篇:对当前审计工作的若干思考
对当前审计工作的若干思考
李金华
资料来源:审计与经济研究,2003(18),3
[关键词]审计;作用;经验;新课题;对策
[摘要]20年来,审计工作在深化改革、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惩治腐败加强廉政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当前中国审计工作的新课题和对策。
[中图分类号]23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833(2003)03-0003-04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和各地审计机关成立20周年。这20年是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工作重点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的一个特殊历程。在这一特殊历程中,审计工作对深化改革开放、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促进社会稳定都发挥了巨大作用。为此,我们有必要回顾一下审计事业取得的成就,总结一下我们积累的经验。在这个基础上,探讨我们面临的新课题和应采取的对策。
一、20年来审计工作发挥的巨大作用
(一)在规范和整顿经济秩序方面的积极作用
在改革开放过程中,特别是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时期,建立一个适合我国社会主义客观实际的健康的市场秩序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审计工作从对财政财务收支监督人手,对规范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发挥了很大作用。审计署较早提出来要在会计领域打假,检查和纠正会计信息失真;要解决财政、税收、预算管理等方面不规范的问题。这些年审计机关通过审计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促进被审计单位加强管理,效果显著。凡经常接受审计的企事业单位的经济秩序、财务管理、财务状况等均有很大好转,这些部门的领导也更加重视财政财务收支管理。
(二)在惩治腐败、加强廉政建设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刚起步时的审计工作主要强调对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尤其是合法性实行监督,重点是建立和维护一个良好的经济秩序。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经济形态呈现多元化,一些政府公务人员的腐败问题也逐步凸现出来。当然也不能把什么都说成腐败。所谓腐败,就是利用自己的权力特别是利用自己的行政权力,获取非法所得、非法利益。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时期,政府的很多审批职能还没有扭转过来。政府管理仍然运用行政手段,而社会诸多方面的运行方式已逐步进入市场经济,一些不适应市场经济的管理漏洞就会暴露出来。这样就导致计划经济的某些弊端和市场经济的某些弊端结合起来,为腐败滋生、蔓延提供了土壤。古今中外都存在腐败问题,但我国最近10多年腐败问题比较突出,就与我国整个经济体制的转轨密切相关。所以必须强调要解决腐败问题就要深化国家的政治和行政体制改革,就要解决政府权力过于集中的问题。在计划经济时期这个问题不明显。因为部门之间、企业之间没有很明显的商品交易,掌握权力的人无法利用自己的权力来寻租。在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同时运行的情况下,政府的审批权力很大,腐败行为就容易产生。这也许是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继续存在的一种现象。行政机构改革精减了一些部门,有些权力要重新分配,有的部门还在努力为本部门多争取些权力,尽可能利用制定的一些部门法规扩大本部门的权力。虽然很多政府部门的一些审批项目被取消,而这些被取消的审批项目在权力中的分量是很轻的,真正的一些要害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过去,有些部门的审批权力主要集中在局里和处里,有些部门的局和处有自己的账户,有的部门有几十个账户。这种运行机制是一种过渡性的,在这种运行机制下腐败问题容易滋生。当然这种状况已有较大转变,但改革的路还很长,目前很多案件的调查是从审计人手,因为无论有无问题审计机关都可以进行审查,这与司法机关、纪检监察机关不一样。审计机关主要是通过对财政财务收支、资金运动轨迹的跟踪去发现线索,司法机关、纪检监察机关首先要掌握一些线索,然后深入调查。审计机关提供的线索都在立案审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年,审计机关大约提供了6000多起经济案件线索,有些是震惊全国的大案。可见审计机关在惩治腐败中发挥作用也是特定历史条件下所担负的特定职能。韩国审计和监察是合二为一,实际上也就具备了这个职能。在世界上很多国家中,反贪局和审计机关则没有什么联系。
(三)在推动财政、金融、税务及企业改革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审计机关通过审计发现问题,及时提出合理的建议,推动这些部门和单位深化改革。比如审计机关较早强调预算管理应细化,强调部门预算等。最近又提出如何规范财政的转移支付,如何通过控制关键环节来防范金融风险及企业的财务收支虚假等问题。这些对深化财政、金融、税务及企业等领域的改革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二、中国审计事业积果的基本经验
过去20年,中国审计工作积累了许多经验,其中,最关键的也是今后要继续坚持的有以下四点:
(一)坚持依法审计的最高原则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成立、新中国恢复审计制度以来,依法审计始终作为审计工作的一条原则,也是作为一条最重要的工作方针。审计的权力是宪法赋予的,宪法对审计的职能、审计的工作对象、审计的组织体系等都作出明确的规定,而国务院各个部门中由宪法规定其职能的为数不多。过去我国在行政权力高度集中的情况下,人们热衷于研究权力与法律的关系,讨论是权大于法、还是法大于权。人们比较注重行政的权力或某个领导人的个人作用,所以过去常常把审计的希望寄托在某位领导的重视上。1997年前后,审计署曾经提出:要站在维护法律尊严的高度去开展审计工作,这是审计工作生存和发展的依据,要从维护国家宪法的权威高度去搞好审计工作、履行审计职能。与此同时还要从主体、客体的角度依法履行审计职能,加强审计自身的法制建设、行为规范,进一步提高审计质量,保证审计的独立性。
(二)坚持“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基本方针
审计署早在1986年就提出了“抓重点,打基础”的方针,这与特定历史时期及整个国家的发展形势是密切相关的。当然这与现在提出的基本方针在思路上、内涵上是不完全一样的,但是“抓重点”这一思路是一以贯之的。就最近几年的情况看,在执行“全面审计,突出重点”这一方针时,更强调突出重点,重点也更明确一些。当然不同时期有不同重点。这里有一个问题,审计署提出的20字方针是:“依法审计,服务大局l/围绕中心,突出重点,求真务实”,它和“全面审计、突出重点”是个什么关系?我认为,“全面审计,突出重点”是20字方针的集中体现。就是说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体现在重点。不同时期有不同的重点。为什么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重点?就是为了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所以,任何时期选择重点都要从大局和中心来考虑。离开大局和中心,这个重点就选得不对。“全面审计”讲的就是依法审计,全面履行监督职能。突出重点,就是要围绕各地社会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问题、热点问题、领导最关心的问题等开展工作。江苏的重点和甘肃的重点不一样,苏北的重点和苏南的重点也不一样。各地审计部门要围绕当地的工作重心、当地领导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做好工作。
(三)坚持以提高审计工作质量为中心
首先,规避审计风险和提高审计质量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只有审计质量真正提高了,才能有效地规避审计风险。而提高审计质量的基础是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没有审计人员素质的提高,审计的质量是不会提高的。其次,要提高审计工作的规范化水平。如果没有一个科学的运作过程,没有一个科学的运作程序,没有一个规范的工作流程,个人素质再高,工作质量也不可能高。所以除了提高审计人员的个人素质以外,还要加强审计工作的规范,包括审计程序的规范、审计成果的规范等等。凡审计质量不高的地方,要么是审计人员素质偏低,要么是审计工作不规范,随意性太大,造成审计工作的一些失误。
(四)坚持狠抓“人、法、技”的基础建设
审计署成立不久,就提出了“抓重点,打基础”的六字方针。那时的基础建设和后来的基础建设不完全一样,那时主要是组建阶段。后来是在此基础上的“人、法、技”的全面协调发展,即以人为本,狠抓审计人员的素质建设;以法治审,建立一套审计领域的工作规程和法规体系;以技相长,吸收世界先进的审计技术,提高审计工作的科技含量,充分运用现代审计手段。近几年来审计工作的较快发展与抓好“人、法、技”的协调发展,抓好基础建设是分不开的。
三、中国审计事业面临的主要新课题和对策
经过20年的努力,中国审计工作发挥了很大作用,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好的影响,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中国审计工作仍然处于中国审计事业发展的初级阶段,真正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审计模式还没有建立起来。这些年审计工作的方向是正确的,但是今后要走的路还很长,很多问题还需要我们甚至需要几代人的努力。目前中国审计工作面临的新课题和应该采取的对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如何处理好财务收支审计与绩效审计的关系
中国审计是由财政检查脱胎而来,在开始时仅仅是财政监督,后来才逐步过渡到监督财政。开始时的监督主要是为增加财政收入服务,是财政监督的一种延伸,是站在财政的角度去监督有关部门。因此刚开始的若干年,每年要花很大精力去搞财务大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公布以后,审计的职能才逐步地由财政监督转向监督财政。审计开始是财政的助手,后来变成了财政的“对手”,最终提出财政审计、监督财政是中国审计的最基本的职能,是一个永恒的主题。监督财政是我国宪法、法律所赋予的职能,也是世界各国审计最基本的职能。中国审计最早开展的工作是企业审计,最完善、最成熟的工作也是企业审计。因为财政监督主要是监督它的税源和利润来源。监督税源和利润来源,就是要监督国有企业,必须经常查国有企业,所以中国审计一开始就是“企业审计”。因为这些企业是国有的,是政府的附属机构,所以要审计国有企业的效益。在最早的“企业审计”中,逐步摸索了一些企业效益审计的方法。但我认为绩效审计主要不是对企业的绩效进行审计,而主要应对国家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进行审计。企业的效益应该由市场来鉴定,通过市场竞争来评价它的效益,而不是靠审计。当然通过审计促进企业加强管理、提高效益是必要的,但主要精力不应放在企业效益上。同时,如果企业提供的原始资料掺假,假账真算,搞出来的效益也是虚假的。所以后来对企业的监督主要是解决企业会计资料的真实性问题。审计署明确表示,在会计资料失真的情况下,先解决会计资料真实性问题,打假治乱。
绩效审计主要是对国家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进行审计,它不仅包括经济效益,还包括社会效益。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财政资金的预算管理水平的逐步提高、逐步规范,现在有必要提出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和绩效审计并举的方针。美国的绩效审计占如%,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仅占10%。我们设想,再经过5年的努力,我国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和绩效审计要达到各占半壁江山。当然,绩效审计必须突出重点,主要揭露政府部门财政资金投资、大的项目决策失误而带来的重大损失和浪赞,这对审计人员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审计的程序和规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甚至于对审计的整个工作程序、工作方法、审计报告体系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原有审计体系向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和绩效审计并举转化,无疑将会对审计工作带来一个新的挑战。
(二)如何更好地发挥审计为改革和宏观调控服务的作用
当前中国审计更多的是微观审计,下一步应解决如何从宏观的角度直接进行审计和调查,应从机制上、体制上、政策上、国家的法律法规上去研究一些问题。因此从审计的方法和手段来看,应该把审计和审计调查结合起来。这也就对审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选准视点、选准角度,如何调查并加以综合分析,如何体现审计调研的特色而有别于国家的调研机关、政策研究室、科研机关的调查研究等等。
(三)如何深化审计体制改革
国外审计更多地强调审计的独立性,我们更多地强调审计的时效性。国外包括西方国家都认为我国审计力度和整改的速度是别的国家所不能比拟的。但是,中国的审计体制到底向什么方向发展,如何处理审计和监察的关系、审计和政府的关系、审计和人大的关系,以及审计上下级之间的关系等等,这些都是今后审计体制改革所必须思考的问题。当然,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为这个问题最终涉及到宪法的修改,但这项工作确实有认真研究的必要。在这个问题上,我不太赞同一些说法。比如把世界审计模式分为立法型、司法型、行政型、独立型。我认为独立型与立法型、司法型、行政型不能并列。世界所有国家审计都是独立的,不管是对议会负责还是对政府负责,都是独立的。即使德国是对法律负责,但实际上还是向议会负责,向议会报告工作。独立性是世界各国审计最基本的共同特征,把独立型跟司法型、立法型、行政型并列,在一个层次上对比是不科学的。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的审计机关是立法型,多数国家的审计机关是对立法机构负责,向立法机构报告工作,且不作为议会的下属单位。议会只有指导意义却不具有领导意义,他们之间是合作关系,不属于立法型。司法型确实存在,但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司法型。行政型是存在的,隶属于政府。很多国家的审计机关隶属于政府,但又不完全是政府的职能部门,同时也要向议会报告工作,日本就是如此。在我国,原来有一种观点认为审计可以隶属于人大,但无论是作为人大的专门委员会也好,还是作为人大的工作机构,人大都无法直接领导如此庞大的机构,也无法进行实际操作。所以隶属这个词不太妥当。到底如何划分,涉及到行政体制改革、审计体制改革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四)如何实现审计工作的科学化问题
实现审计工作科学化对于今后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审计工作法制化、规范化的重要性越来越为人们所认知,现在又面临审计工作科学化的问题。如何在审计工作中利用现代的科学手段是一个内容丰富的课题,包括如何加强现有程序、现有规范的科学化,包括实现审计手段的现代化,而不仅仅是计算机的开发运用。中国在这方面要走的路还很长。过去认为审计就是查账。实际上,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将来审计的手段可能会涉及到多学科的多个领域。
(五)如何进一步加强审计的基础建设
加强审计的基础建设即通常我们所说的“人、法、技”的建设,核心是将来要培养一支符合中·国审计要求的人才队伍。目前我国审计队伍有两个方面必须及时调整,以适应不断发展的审计工作的需要。一是审计队伍的专业结构要改变。目前会计专业人员的比例较大。随着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绩效审计的比例越来越大,分量也越来越重,这就需要多方面的人才,甚至需要一些工程技术人员。二是审计人员自身的知识结构要优化。做一名合格的审计人员,要有科学的思维方式,要有较强的宏观意识,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包括财政、金融、企业管理等方面知识。比如,要做一个称职的企业审计的审计人员,不但要懂得财务管理、会计核算,对企业的基本生产流程、基本的技术指标、质量管理甚至物流等也要有所了解,否则就无法揭露管理上或者效益上的问题。合格的审计人员必须是知识全面的复合型人才。随着对高素质审计人才需求的增加,审计专业的教育也将发生很大的改变,这也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总之,希望随着我们理论水平的提高,实务能力的增强,我们的审计事业能有一个更新更大的发展。
(根据李金华审计长在北京大学与审计署联合招收首后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班开学典礼上的讲话录音整理,经本人审阅。)
第三篇:对农信社内部审计工作的思考
通过近年来的改革发展,虽然农信社在内控建设方面有了长足进展,但由于自身经营特点、行业自律、员工队伍素质等多方面原因,仍存在内控制约不力、制度执行力低问题,导致有些部门风险隐患较大,个别地区案件频发。
究其原因:一是从农信社经营情况看,点多面广,遍布城乡,风险控制难度大。二是行业自律性相对较弱,没有全国性统一管理机构,各自为
战,管理较为松散。三是内审部门缺乏相对的独立性,审计覆盖面过窄,频率不够,尚未建立独立有效的内部审计体系,加之个别审计人员责任心不强,监督审计检查不到位,工作力度不够,甚至存有人情大于制度、关系高于原则、信任代替监督现象,导致违规问题屡屡发生。四是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部分员工制度观念淡薄,风险意识薄弱,对潜在风险隐患缺少应有的警惕,缺少风险防范意识,制度执行力差,不能严格按业务操作流程办理每笔业务,造成有些问题屡查屡犯、屡纠难改。
针对上述问题,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内部审计工作:
一是加强内部审计的组织工作。积极为内审部门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赋予内审部门特殊的地位,增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有效性和专业性,使其真正运用法律法规的权力去解决和处理问题,提升内审的功能。为增强审计工作的严肃性,现有内审部门可挂靠上级部门或成立相对独立的内审部门,内审人员定期实行跨社交流,确保监督审计职能作用的有效发挥。
二是加强内部审计队伍及制度建设。内审部门人员必需具有良好的政治、业务素质,工作、生活作风正派,在行使稽查职责时,敢于揭露被查单位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积极调整、充实审计部门人员,建立一支适应农村信用社发展需要的人员构成多元化的、相对独立的、高素质的内部审计队伍。同时,在制度建设上从农村信用社内部审计制度看,由于自上而下内部审计制度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内部审计制度办法,通过健全的制度来规范审计行为是做好内部审计工作的基础。
三是切实转变稽核职能。积极创新理念,加强稽核工作,实现稽核职能的转变,即:稽核方式由“事后查处”向“事前防范”转变;稽核内容由“合规性稽核”向“合规性与风险性并重稽核”转变;处罚方式由“单纯惩处”向“教育与惩处并重”转变;稽核成果以注重整改为主向综合利用、指导工作转变。充分发挥稽核监督作用,促进各项业务的健康、协调、快速发展。
四是提高内审部门的工作质量。定期对内审部门进行检查,对内审的审计计划、工作底稿、风险评估、审计报告等情况进行评价,判断内审的工作质量以及内审部门是否能满足联社当前业务规模和风险水平的审计需要;评价内审部门发现问题的反馈、整改的情况,判断内审工作是否合乎理事会和监事会的要求,是否最终实现了应有的效果。通过以上各种方法,对内审部门工作做出总体的评价,促使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有效提高。
五是完善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和落实稽核责任追究制度,根据稽核人员的专业特长,细化分工,明确职责,对稽核项目实行主查人制度,防止稽核工作走过场和流于形式,切实发挥稽核监督职能作用。同时,对责任追究采取行政处分与经济处罚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处理,增强内部监督和控制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第四篇:反腐倡廉新形势下对审计工作的思考
反腐倡廉新形势下对审计工作的思考
——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审计部
十八大报告关于反腐倡廉的新要求和新目标是在十七大报告基础上的推陈出新,这些变化是在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党面临“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的四大考验;面临“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的四大危险。这反映出党治国理政方略更加成熟,更加充满自信。作为审计工作部门,我们首先要对反腐倡廉工作有个明确的思考和认识。
一、对十八大报告中反腐倡廉工作的思考
首先是对腐败危害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十八大不仅明确提出腐败会对我党造成致命伤害,而且还提出腐败治理不好会导致亡党亡国。这些都体现出党把反腐败放在整个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大局中加以考虑,更充分地认识到腐败的严重性和危害性。
其次是回答了中国反腐倡廉举什么旗走什么道路。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通过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坚信我们执政党有自我净化的能力。中国特有的反腐倡廉道路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腐败是阻碍社会发展的毒瘤,如何治理腐败是普世难题,因此反腐倡廉坚持中国特色道路的同时也强调加强反腐败国际合作。报告中提出了宏观的反腐倡廉措施,既有制度方面的要求,也有借鉴国外反腐经验的要求,特别是要善于吸收人类文明史上的反腐倡廉有益做法。
再次是明确提出了反腐倡廉建设新目标。十八大提出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方针,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目标就更明确。
最后是进一步彰显党和政府反腐倡廉决心。十八大报告指出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必须自觉遵守廉政准则,严格执行领导干部重大事项报告制度,既严于利己,又加强对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的教育和约束,绝不允许搞特权。不管涉及什么人,不论权力大小、职位高低,只要触犯党纪国法,都要严惩不贷。任何人都不能凌驾于组织之上,对违反纪律的行为必须认真处理,切实做到纪律面前人人平等、遵守纪律没有特权、执行纪律没有例外。反腐倡廉必须常抓不懈,拒腐防变必须警钟长鸣。这些都说明全党上下对严惩腐败达到高度认同,体现了中央反腐的坚强决心。
二、新形势下对审计工作的思考
审计作为综合经济活动的监督部门,是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力量。为此,在当前形势下,审计工作要以十八大报告为指针,“十二五”规划为方向,牢牢把握主题,紧紧扣住主线,切实履行审计监督职责,进一步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着力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一)科学谋划审计工作
必须牢牢把握科学发展的主题。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因此,审计工作要继续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牢固树立科学的审计理念。进一步创新审计理念,创新机制,创新审计方法和审计手段,增强审计工作科学发展的驱动力。要更加关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贯彻落实情况,更加关注国家的金融安全、财政安全、生态安全和国有资源安全,更加关注反腐倡廉建设,更加关注体制性、制度性的问题。坚持一手抓重大违法违规案件的查处,一手抓审计建设性作用的发挥。
必须紧紧扣住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十二五”规划指出,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性新特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审计工作要紧紧围绕这一主线,继续加大跟踪审计、绩效审计和审计调查的力度,进一步强化审计“免疫系统”功能,加快审计服务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步伐。
必须把民生审计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十二五”规划指出,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二)切实提高审计监督水平
一是抓创新,增活力。坚持把开拓创新作为促进审计工作科学发展的根本动力,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大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审计力度,继续创新审计工作思路,创新审计技术和方法,为事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二是抓方法,提效率。坚持把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作为推动审计工作全面发展的基础,更加关注审计工作的整体性、动态性、开放性,不断强化财务审计大格局,积极探索创新投资审计的方式、方法,健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完善和加强审计结果公告制、审计整改制度等,更加突出审计成
果导向。
三是抓项目,出成果。坚持把主要精力放在抓业务、抓项目、出成果、出精品上,抓实大项目、大资金、大范围审计,认真打造一批审计精品项目,高质量地为地委、行署、林业集团公司提供审计信息、审计要情、审计建议,为决策服务。
(三)不断提高审计监督层次
一是切实加强对宏观调控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的审计监督。各级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要密切关注宏观经济政策的贯彻落实情况、信贷资金投向等事关全局的大问题,更多地从宏观层面提出深化改革、完善法制、健全制度的建议,确保各项重大举措落实到位。
二是继续构建财务审计大格局。财务审计要坚持“评价总体、揭露问题、规范管理、促进改革、提高绩效、维护安全”的总体思路,按照跟进审计和做深财务审计的要求,围绕审计项目计划,调整和完善目标统一、内容衔接、层次清晰、上下联动的财务审计大格局,进一步增强财务审计的整体性、宏观性和建设性。
三是稳步推进经济责任审计。认真落实中央规定,全面推进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逐步建立和推行领导干部任期内轮审制度。要不断提高审计效能,把经济责任审计与预算执行、专项资金等审计相结合,把任中与离任审计相结合,积极推
进党委和企业主要领导干部同步审计。
三、反腐倡廉新形势下审计工作应该做的
审计工作面临反腐倡廉的新形势,更要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忧患意识、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充分认清深刻理解审计机关肩负的使命,准确把握机遇和挑战,在履行职能中做好新形势的审计工作。
要认真履行审计监督职能,充分发挥审计监督职能作用。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审计部门的重要职责和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审计部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履行审计监督职能的切入点和着力点。
(一)新形势下,财务审计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要充分发挥审计监督在促进发展、推进改革中的作用,全面提高经济健康运行的质量和效益。要切实加强对改革发展过程中涉及到的各类资产管理使用情况的监管,同时也要加大专项资金、社会保障专项资金、固定资产投资以及国有企业资产的监管力度,摸清家底、揭露隐患、把好关口,严厉查处损失浪费等问题,促使资金使用效益的不断提高,保障国民经济安全运行。
(二)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各地都在抓经济、促发展、深化改革,追求的是经济的“放大效应”,而审计部门的职能就是促进国家财经政策和财税法规得到全面贯彻落实,促进社会稳定,服务改革发展大局,堵塞漏洞,减少损失,追求的是经济损失的“缩小效应”,做法不同,目标一致。审计部门是在经济运行中设置“路标”,而不是设置“路障”。
(三)要通过审计宣传,让领导干部树立“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的执政理念,把审计作为减少工作失误、提高决策水平的必要措施,积极配合经济责任审计,在经济发展大潮中,各尽其能,各尽其责,共同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和谐发展。在审计过程中如发现腐败线索和信息,也要紧抓不放,一查到底,充分发挥审计部门“啄木鸟”作用,不断铲除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推进为民政府、服务政府、法制政府建设,彰显审计治本功能。在审计方法上要突出重点,查深查透,以达“伤十指不如断一指”的“威慑”效果。
(四)在审计手段上要不断采取新技术,实现在计划管理、质量控制、成本管理、资源整合和审计成果运用方面的信息化,全面实现审计管理工作的系统化、规范化,进一步提高审计效率。
新起点赋予新的使命和任务,新征程承载新的发展和希望。作为审计人,面对反腐倡廉新形势,我们要培养开放思维,善于兼收并蓄、换位思考、博采众长,充分借鉴各方面的有益经验,认真分析采纳各方面合理意见,努力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要培养创新思维,善于总结经验、探索规律和提炼新观点,敢于突破旧意识的束缚和桎梏,想别人所未想,做前人所未做,在继承中发展、巩固中提高。要加强对宏观经济政策贯彻落实情况的审计监督。牢固树立科学审计理念,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求真务实,团结奋进,为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第五篇:提高社会对地方审计工作认同的思考
提高社会对地方审计工作认同的思考
自国家审计署刮起审计风暴后,社会对审计的期望值越来越高,由此也给地方审计机关工作增加了压力。新形势下,要使地方审计工作得到社会的认同,必须有显著的审计成果,必须有大的作为,有为才能有位。而审计成果的取得,一靠审计队伍素质的提高;二靠审计质量的提高。而提高审计质量,又体现在项目计划的制定、项目的实施以及审计方式方法创新等各个环节。所以,个人认为,要增强社会对地方审计工作的认同,至少需要坚持五个必须:
一、必须精心编制审计项目计划,增强审计工作的科学性,提高审计工作层次。
审计工作具有相当的计划性,审计项目计划编制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决定全年整个审计工作质量成果好坏,因此,必须重视审计项目计划的编制研究工作,做到立项要优。
1.项目计划编制应遵循的四条原则:
一是要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原则,以增强审计工作的全局性。审计是经济发展的卫士,审计工作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发展这个中心,抓住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发展中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审计,全力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为社会事业发展服务。所以审计项目计划的安排,要重点立足于能在查处违法犯罪、打假治乱体现执法力度,能在为宏观管理和领导决策发挥重要作用,能在促进提高经济效益方面见效果。只有将审计工作总体目标定位好,才能优选确定好的项目,有了好的项目,审计质量就一定会提升,审计成果就会被各级党委、政府充分运用,审计工作就会得到各级、各部门的高度重视和支持。
二是要坚持法定审计和交办必审的原则,以增强审计工作的法定性。审计法赋予审计机关一定的工作职责,本级政府也要求审计部门完成一定的工作任务。因此,在制定审计项目时,必须考虑法定项目和交办项目的安排,如本级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审计,下级政府财政决算审计,经济责任审计,政府交办项目审计以及上级审计机关一条鞭项目审计。这些项目,都必须保质保量地完成,如果这些任务打折扣,我们应有职责不能充分发挥,那么我们的工作怎么会得到社会的认同。
三是要坚持既突出重点,又克服审计死角的原则,以增强审计工作的全面性。凡是属于审计法定范围之内部门单位和财政性资金,审计机关在制定审计项目时都应考虑。审计项目安排既要考虑重点部门、重点领域、重点资金,抓住影响大、危害大、资金总量大的项目进行审计,也要从维护财经秩序,防范财务失控角度出发,抓好一定层面,一定周期项目的审计,克服审计死角,强化审计监督。
四是要坚持项目数量与审计质量统一的原则,以增强审计工作的主动性。
安排制定审计项目,应充分考虑审计力量、审计时间、审计效果,不能一味强调质量,就尽量少安排项目,本该一个月完成的项目,非要拖上二个月去完成,这样势必
会造成审计资源浪费,影响审计效率的提高,影响审计机关整体工作的成果和形象,但也不能一味强调项目数量,结果势必会影响项目审计质量,使审计问题不深不透不全面。因此,在制定项目时,需要研究如何正确处理好数量与质量的有机统一,效率与效果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审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审计资源的使用效益,正确界定好项目数量。
2.项目计划科学合理编制的方法途径:
要实现项目计划科学合理制定,关键是要认真做好调查研究工作。
首先要明确把握审计调查研究内容:一是要弄清所辖审计对象近年来财务基本概况以及审计监督情况,搞清整个所辖单位财务核算变化情况,内审工作开展情况,内部控制制度建立情况以及近年来审计机关对其实施审计等基本情况,通过排查,找出薄弱环节,找出审计重点,定出近期与远期审计目标,增强项目计划的科学性和周期性。二是要研究把握本地区全年经济工作重点,掌握社会各阶层关注的热点,了解领导关心的焦点问题,以选准审计项目,争取审计工作的主动性,使审计工作与地方的中心工作贴得更紧,针对性更强,服务效果更好。三是要调查了解重大项目和重点投入资金安排管理情况,财政重点改革措施实施进展及其效果情况,从而有重点地选择审计项目。四是把握上级各项政策法规要求,吃准政策砝码,选准审计切入点,正确维护国家宏观政策和决策事项的贯彻实施。
其次要明确制定调研预案,制定具体调研办法。一是要听取领导机关对审计工作的具体要求,主要是听取党委、政府、人大、政协、纪委等部门主要领导或分管部门对审计工作的要求。二是要听取部门对审计工作的具体看法和建议,了解各有关部门新政策、新改革举措、新措施,特别是各分块所辖部门经济事业发展重大举措、重大活动、重大投入项目计划等都要进行收集整理,听取有关部门内审部门的意见和工作打算。三是听取上级对口部门的意见要求,及时了解上级安排项目信息,以便搞好自定项目的安排。
二、必须切实抓好每个项目计划的实施工作,增强审计工作的规范性,提高审计工作质量。
审计机关整体工作质量,体现在每个具体项目中。在确定好审计项目计划的基础上,关键就看我们如何抓好每个项目计划的实施工作。那么,如何提高每个审计项目质量呢?总体应做到审计操作要规范化,审计程序要法制化,审计定性要标准化,审计控制要制度化,审计风险要责任化,审计结果要公开化。具体应按照审计署6号令要求去实施,从编制审计方案,收集审计证据,编写审计日记和审计工作底稿、出具审计报告、归集审计档案等审计项目全过程质量控制环节抓起,从审计准备阶段、审计实施阶段、审计报告阶段抓起。具体来讲:
第一,要认真做好每个审计项目的审计方案编制工作,这是提高审计项目质量的前提。特别是一些大的审计和审计调查项目,必须认真做好调研,搞好审计准备,精心研究审计具体工作方案。否则,审计目标就不能圆满实现,审计工作重点就不能突出,审
计实施工作就不能有的放矢地开展,审计取证就不能做到客观性、重要性、充分性、合法性和相关性,审计质量和效率就不能提高。
第二,要认真做好审计实施阶段工作,这是提高项目审计质量的关键。有了好的方案,这仅仅是一个计划,关键还要看我们如何把这个好计划执行到位,切实把方案确定的有关审计重点内容审深审透。一方面,审计人员要善于发现问题取好证,要善于用心取全证,要善于及时取足证,不能模棱两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只及现象,不及本质;只及时点,不及过程;只及问题,不及原因;只及原因,不及对策。要围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将每一个问题审深审透,将审计证据收齐收足收准,不放过任何一个疑点。审计人员只有将被审单位财务管理中的问题审出来,这样才能可敬可畏,审计才能受到社会重视和尊重。另一方面,要认真做好审计工作日记和审计工作底稿,确保事实清楚,证据充分、适当,引用的法规准确。
第三,要认真做好审计报告阶段工作,这是提高项目审计质量的基础。审计报告是对审计工作成果的全面总结,是衡量审计质量的最终体现,因此我们要不断提高审计报告质量。怎样才能写好报告?关键就是要审计人员掌握报告要领,既要熟悉审计项目全面情况,又要熟悉掌握了解各项有关财经法规政策;既要善于总结归纳,又要搞好评价分析;既要抓好报告交换意见程序,又要搞好复核工作,确保审计报告高质量、无风险。
第四,要进一步完善项目审计过错责任追究责任制,这是提高项目审计质量的保证。审计署6号令制定出台的审计质量控制暂行办法,从审计方案的编制、执行、取证、工作底稿、审计报告、档案立卷归档一系列过程明确了责任,这些责任需要审计人员在今后工作中要执行到位,这不仅是提高工作质量的要求,也是对我们每个审计人员负责的体现,三、必须大力改进审计方式方法,增强审计工作的创新性,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要提高社会对审计的认同度,实际上需要我们审计机关每年必须有大作为。这个大作为表现为二个方面:一个是做了什么,一年审计多少个项目,有没有充分履行了审计职能,该审的部门单位审了没有;再一个就是做的怎么样,审计取得了哪些成果,查处了多少违规违纪问题,发现了哪些经案线索,提出了多少付诸实施的宏观和微观指导性建议。要实现这两点,迫切需要审计人员不仅要在提高审计质量上下功夫,在挖掘审计重点内容上求突破;而且要在提高工作效率方面动脑筋,在改进审计方式方法上求突破。那么如何创新审计方式方法,就需要审计人员不断地总结探索,每一个项目,会因为审计目标、审计环境、审计力量及其审计人员业务熟练程度和审计时间要求不同,审计方式方法就会有所差异,所以,不能固定教条地、照搬照抄以前的做法,按照老框框、老经验去审计。就地方审计机关审计工作总体而言,在创新审计方式方法上,应坚持做到八个结合:
第一,坚持财政审计与专业审计相结合,充分发挥审计成果作用。目前财政审计两个报告,主要反映“同级审”项目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内容,而对审计机关整个中财政各块资金审计结果情况汇总反映的很少,因而造成财政审计报告内容不充实、不
全面;专业审计成果未能充分挖掘利用,所以应注重搞好这些专项审计的立项和审计,使财政审计与专业审计能够很好的有机地结合起来,且最大化的利用好审计成果。
第二,坚持审计与审计调查相结合,充分发挥审计效应。通过审计,查错纠弊,纠正微观管理中的问题;通过审计调查,查找管理中的漏洞,揭示宏观方面的问题,增强审计的全面性。所以在今后的审计工作中,需要灵活地运用审计和审计调查方式,包括在一个大的项目中也可以有审计和审计调查,比如财政审计,就需要坚持审计与审计调查相结合。
第三,坚持全面审计与抽样审计相结合,充分拓展审计内容。针对现有审计力量不足与审计任务的矛盾,在审计工作中,应注重突出重点,搞好重要性水平测试,适当采用抽样审计方式。例如在经济责任审计中,领导干部任期较长的,可以有选择地重点审计几个,其余进行抽查,领导干部直管的财务收支全面审计,下属单位可以抽样审计。这样,就可以拓展审计内容,尽可能多地发现问题。
第四,坚持部门审计与行业系统审计相结合,充分扩大审计覆盖面。目前,不少县级审计机关审计对象侧重于某个部门、某个镇,这样审计,只能查出某个单位、某个镇存在哪些问题,说服力不强,没有多少震撼力,不能引起各方面的高度重视,同时也不能了解这个单位,整个镇级总体运行状况,不能从大角度找出其管理问题,共性问题有哪些,个性问题有哪些,存在这些问题原因是什么,是系统内控制度不健全,还是监督管理力度不够等等。因此,需要实践创新,积极推行行业系统审计。虽然这样工作量较大,但关键是要在方式方法上去动脑筋。在审计方式上可以采取审计与审计调查同时进行,自查与抽查相合,内审与审计相结合;在审计内容上,可以侧重于某个方面,如家底状况、收费收入情况、部门预算执行情况、支出管理情况、经济效益情况或者审计认为重点薄弱环节等等。只有这样,我们的审计质量、审计影响力就必然会大大提升。
第五,坚持经济责任审计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相结合,充分整合审计资源。今后,除了财政审计之外,经济责任审计将是地方审计机关的又一个重头戏。如何搞好经济责任审计,如何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相结合,这方面各地虽然开始摸索和实践,但是还需要不断地研究和提高。主要是在审计程序上、审计具体操作上、审计报告的出具上还要进一步探讨和完善。搞好经责审计,既是对一个领导干部负责,又是对审计机关负责,也是对组织部门负责,正因为如此,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一定要讲究“认真”二字,工作上不能有松懈情绪,思想上不能有应付了事的观念,要扎扎实实把经济责任审计质量抓好、抓出成效,力戒流于形式,只有这样,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才会得到党委、政府的重视,才能取得组织、纪检部门的支持,审计工作才会得到社会认同,审计地位才能提升。
第六,坚持财务收支审计与管理效益审计相结合,充分发挥审计职责作用。首先应探索效益审计的范围。鉴于目前开展效益审计制度、评价指标体系以及审计文件、方法不够健全完善,人员力量不足等,所以,根据现状,重点应从财政性重点资金管理使用效益情况审计入手。其次定位好效益审计的目标。现行效益审计目标只能以揭问题为主,重点揭示资金管理不善、决策失误以及资金不能配足到位等而造成投资重大损失浪
费和国有资产流失等严重问题。如果这方面工作搞好了,审计的作用就充分发挥出来,审计工作就会得到有关部门的广泛认同。第三,把握好效益审计的工作步骤和方法。既要开展独立的效益审计项目,循序渐进,逐步推开。又要在正常财务收支或专项审计中,注重效益审计目标,在方案中考虑,在审计中摸索,在报告中体现成果,以不断提升审计层次,拓展视野和内容,从而提高审计质量。
第七,坚持审计监督与其他行政监督、社会监督相结合,充分发挥审计监督合力。新形势下,审计机关必须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实行审计监督与其他行政监督、社会监督相结合,如监察、财政、税务等部门的监督结合起来,建立全方位的监督平台,健全联手办案和联席办公会议制度,做好各方面的协调与配合,增强合力,积极营造良好的审计监督环境。同时,还要将审计监督与新闻监督、人大政协监督、公众舆论监督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使社会各界能够了解审计、关心审计、支持审计。
第八,坚持传统手工审计与计算机辅助审计相结合,充分发挥审计效率。在全面抓好传统手工审计工作基础上,必须全力推广计算机辅助审计,大力学习和运用计算机新技术,以不断适应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要求,提升审计工作层次,节约审计成本,提高审计效率。
四、必须加大审计执法力度,增强审计工作的权威性,提高审计工作影响。
依法审计、实事求是,是搞好审计工作的一个基本原则,各级审计机关必须认真坚持。如果审计检查不从严,问题不揭露,审计的地位就不能提高,审计的职能就没有发挥,审计机关的工作就是失职,同时也会给被审计单位、给维护整顿财经秩序留下隐患,所以检查监督一定要严。审计处理处罚一定要实事求是,认真分析产生这些审计问题的原因和后果,对涉及经案线索的手不能软,必须审深审透,追查到底。对属于合情不合规,要求制止和纠正,适当给予处理处罚即可,初犯问题予以从宽,重犯问题予以从严,屡查屡犯的问题要严肃追究;问题严重的部门单位,领导主观又不重视财务管理,人为造成混乱的要从严处理;内控制度较好,但因客观情况不得己而为之的个性问题则从宽处理。如果我们在审计处理方面,不问青红皂白,不管主观与客观,不顾情节轻重,都是一棍子打死,都是大开杀戒,都是机械地、教条地、死搬硬套地处理处罚,那样,我们的审计工作就会钻进死胡同,将会寸步难行,就难以取得社会各界对审计工作的重视和支持,就难以保证审计决定和意见的很好落实。因此,地方审计机关必须正确把握好宽严适度这一关系。
当然,要提高社会对审计的认同,审计机关着重要在加大审计执法力度上下功夫,不能做老好人。一是不仅要加大审计检查执法力度,而且要在审计处理上,对重点问题、重点部门、重点事项该严肃处理的要严肃处理,杀一儆百,宁可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真正发挥审计的震撼力;二是要加大审计决定和报告的执行力度,对审计出具的报告和决定,必须按时保质地执行到位,不能拖泥带水。对故意刁难不予执行的,必须采取行政的(如通报、公示方法)、法律的(如法院强制执行)、经济的(如要求停止拨款)手段予以落实;同时,审计机关要实行严格的责任制,对审计决定的落实必须
实行组长负责制,并与责任制考核挂钩,以保证此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三是要加大审计公示力度,提高审计的影响力。公示的目的,就是要向外界宣传审计的职能、审计的成果、审计的具体工作业绩,因此,应注重这方面的工作,进一步搞好审计公示。公示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形式不能片面理解就是将审计报告向外披露一种。审计公示,可以通过一年一度审计工作会议,通报审计成果及其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对某一方面的审计,可以根据其必要性,通过政府文件形式在面上予以通报(如镇级财政审计通报,行审通报等);对情节特别严重的个别审计项目,可以由审计机关将审计报告对外界予以披露公布,体现审计执法力度,同时也可起到杀鸡给猴看的作用。
五、必须着力提高审计人员政治业务素质,增强审计工作的能动性,提高审计工作形象。
审计人员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审计质量的提高,影响着审计机关的形象。因此,要增强社会对审计的认同,还必须在内强审计人员素质、外树审计机关形象上下功夫。
一是要进一步加强学习,树好审计队伍素质形象。审计人员是专门查人家账的,按理说就应该技高一筹,否则,就无法适应审计工作的需要,就无法提升审计质量。所以,作为审计人员,应该有这种危机感、紧迫感、责任感,高标准、严要求,自加压力,实践实践再实践,学习学习再学习,努力使自己真正成为审计的行家能手,一专多长。那么如何提高审计人员素质建设呢?第一必须抓好学习。在学习内容方面,审计人员既要学习有关会计专业业务知识,努力夯实审计基本功底,又要学习审计业务知识,不断总结积累审计工作经验,增强审计本领;既要学习有关财经法规政策,不断掌握审计新标准、新依据、新武器,使审计工作与时俱进,又要学习有关法律知识,坚持依法行政;既要学习时政知识,不断武装自己的头脑,又要学习好有关计算机辅助审计基础知识,提高审计技能。在学习方式上,采取机关集中辅导与个人自学相结合,主要以个人自学、业余学习为主。第二必须搞好项目交叉审计。在项目计划安排上,不实行独家垄断、对口科室包干,逐步试行交叉审计办法,并搞好质量交流观摩,使各科室人员能适应多方面的审计技能,不断提高整体工作水平。第三必须建立轮岗制度,适时搞好审计人员岗位交流,使全体人员素质得以全面提升。
二是要进一步坚持廉洁审计,提升审计廉洁形象。审计人员必须严格执行廉洁纪律规定,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审计机关必须严格考核审计人员廉洁审计情况,发现问题严肃查处,决不能姑息养奸。
三是要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注重审计工作形象。审计人员工作大多在外,审计工作纪律、审计工作效率都在被审计单位的监督之下,因此,审计人员既是监督者,也是被监督者。如果其工作纪律、工作节奏松松垮垮,上下班随随便便,那样被审单位会怎么想,社会对审计的认同度又怎么会提高。为此,要提高社会认同度,不仅要出审计成果,而且审计人员的一言一行,审计机关的工作效率、工作节奏、工作纪律均不可小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