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设计心理学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以下哪种心理学派学派是由著名心理学家佛洛依德创立的?()
A.行为主义学派
B 精神分析学派
C.格式塔学派
D.人本主义学派
2、体验经济的定位,则是完全的,它尊重人性和人的个性。强调满足人们精神的、社会的、个性的需要的重要性。()
A.以情感为本,以消费者为中心
B.以销售为本,以消费者为中心
C.以物为本,以消费者为中心
D.以人为本,以消费者为中心
3、消费者态度的构成,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消费者态度的认知成分,是指消费者对于事物具体的或整体的信念和评价。
B 情感是在认知基础上对客观事物的感情体验,是态度的动力。
C.在态度的基本倾向或方向基本确立的条件下,认知决定着消费者态度的持久性和强度。
D.认知、情感和行为成分具有协调性,又具有独立性,消费者态度表现为三者的统一。
4、可用性的一切问题的核心是:()
A.以功用性为中心
B.以产品为中心
C.以用户为中心
D.以价值为中心
5、知觉是对()的加工处理,是认识、选择、组织并解释作用于我们的刺激的过程。()
A.听觉经验
B.视觉经验
C.感觉经验
D.触觉经验
6、下列哪个说法属于审美经验?()
A.审美经验是指审美主体在感受、体验、创造美的过程中积累的经验。
B.审美经验不用通过审美主体在感受、体验、创造美的过程中积累获得。
C.审美经验的心理基础是审美主体通过思维,将审美对象的美与审美感受加以概括与内化的结果。
D.审美经验 包括审美实践活动中获得的直接经验
7、在从事消费活动中,消费者能力一般包括下面哪三个方面的能力?()
A.基本能力、特殊能力和保护消费利益
B.整体能力、特殊能力和保护消费利益
C.购买能力、支付能力和保护消费利益
D.分析能力、购买能力和保护消费利益
8、注意是指主体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存在指向和集中,具体来说,就是有机体对周围环境刺激()的。()
A.判断性感觉
B.判断性知觉
C.选择性感觉
D.选择性知觉
9、发散思维是()的思维。()
A.纵向的、立体的和发展型
B.多向的、立体的和开放型
C.横向的、多位的和开放型
D.单向的、逆向的和变通型
10、谁奠定了西方“可用性”设计的理论基础并撰写了《设计心理学》一书?()
A.赫伯特·.西蒙
B.唐纳德·诺曼
C.哈洛·盖尔
D.W,D·斯科特
二、填空题
1、设计思维主要的类型有发散思维、。
2、__________创立的需要层次理论是一个被广泛接受的需要理论。
3、设计审美是人在设计审美活动中与_______与_______的关系及其心理活动。
4、审美想象包括、、、三个部分。
审美想象包括、、、三个部分。
5、创造性思维是在人脑中利用已掌握的知识和产生的经验,通过__________等方式,遵循客观规律,发现人类尚未知晓的(包括尚未出现的)事物的一种思维活动。
6、设计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
7、设计思维的方法有许多,其中较为常用的包括:、、属性列举法等。
8、注意的种类包括:、、。
9、审美想象包括、、、三个部分。
三、名词解释
1.5W2H设问法
2.审美意志
3.消费动机
4.抽象思维
5.情感化设计
6.流行
四、简答题
1.简述五感在设计中的应用
2.简述感觉与知觉的区别
3.简述设计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4.情感体验的层次
5.简述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的区别
6.简述消费需要的发展趋势
7.简述美的内涵和特征
8.简述感性工学
9.简述审美情感的内涵
五、论述题
1.试论述情感化设计中常见的情感表达
2.论述感性工学与传统设计方法的差异
3.论述感性工学的发展历程
4.分析消费者能力对消费行为的影响
实践部分
1.以网页或多媒体课件的形式,从情感、体验经济的特征、视觉形象等角度分析“星巴
克”咖啡的经营模式。
2.以网页或多媒体课件的形式,整合设计心理学的内容以“苹果公司”的设计理念结合产品说明个
性化产品对设计的作用。要求如下:
1、内容完整、资源丰富
2、结构清晰
3、界面美观
4、无技术性错误
第二篇:教育学心理学练习
1.一个国家或一个政党为实现一定时期的教育目的而制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称为()。
A.培养目标 B.教育方针 C.教育目的 D.教育目标
2.“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说明教师劳动具有()。中公教育 A.复杂性 B.创造性 C.连续性 D.长期性 3.影响师生关系的核心要素是()。中公教育
A.教师的素质 B.学生的素质 C.教师的态度 D.师生之间的沟通 4.师德包括()。
A.爱国守法 B.为人师表 C.教书育人 D.终身学习5.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A.讲授法 B.陶冶法 C.讨论法 D.演示法 6.下列行为变化不属于学习的是()。A.本能 B.疲劳 C.适应 D.练习
7.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中公教育(判断题)8.“教学相长”、“循序渐进”等教学原则最早出自《论语》。(判断题)9.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教学环境。(判断题)10.被称为人力资本理论创立的“宪章”的讲演是由舒尔茨做的。中公教育(判
断题)
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B。2.【答案】D。
3.【答案】A。中公专家解析:教师素质是影响师生关系的核心要素。教师应不断加强学习和研究,使自己更有智慧才干;经常进行自我反思,完善自己的教学行为;克服个人偏见和定势;培养自己多方面的兴趣;加强自我修养,学会自我情绪控制,养成耐心,豁达、宽容等良好的个人品质。中公教育
4.【答案】ABCD。中公专家解析:教师的职业道德简称“师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包括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和终身学习等。
5.【答案】ABCD。6.【答案】ABC。7.【答案】√。中公专家解析: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其基本任务就是揭示并研究学生如何有效学习、教师如何合理指导学生学习、使学生获得高效学习结果的基本心理学规律。中公教育
8.【答案】×。中公专家解析:“教学相长”、“循序渐进”等教学原则最早出自《学记》。
9.【答案】×。中公专家解析: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学习过程。中公教育 10.【答案】√。
1.据《论语述而》记载,“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诗、书、礼、易、乐、春秋”属于四教”中的()。
A.文 B.行 C.忠 D.信
2.以美国“六三三”学制为蓝本确立的()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公教育 A.癸卯学制 B.壬子癸丑学制 C.壬戌学制 D.壬寅学制
3.()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A.环境 B.遗传 C.教育 D.主观能动性 4.学生课外活动的内容包括()。中公教育
A.科技活动 B.文体活动 C.社会实践活动 D.学科活动 5.班主任的素质要求主要包括()。A.高尚的思想品德 B.高深的学科知识 C.较强的组织能力 D.坚定的教育信念 6.现代心理学中情绪的基本类型包括()。A.快乐 B.悲哀 C.恐惧 D.愤怒
7.教育目的即教育方针。(判断题)中公教育
8.中小学教育最基本、最有效的途径是团队活动和集体活动。(判断题)9.知识获得的首要环节是知识直观。中公教育(判断题)10.处罚法能消除不良行为,强化法能培养出新的适用行为。因此两者结合使用会更有
效。(判断题)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A。中公专家解析:“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意思是说孔子以文、行、忠、信四方面来教弟子。其中“文’’是知识,“行”是品行,“忠”是忠义,“信”是信用。由此可知,“诗、书、礼、易、乐、春秋”是知识,属于“四教”中的“文’三:所以本题选A。
2.【答案】C。3.【答案】D。
4.【答案】ABCD。中公专家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课外活动的内容。中公教育 5.【答案】ABCD。中公专家解析:本题考查班主任的素质要求。6.【答案】ABCD。中公专家解析:本题考查了情绪的基本类型。
7.【答案】×。中公专家解析: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要求。教育方针是国家教育工作的基本政策和指导思想。教育方针包括:教育作的指导方向、教育目的、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两者不是一回事。
8.【答案】×。中公专家解析:中小学德育最基本、最有效的途径是教学。中公教育 9.【答案】√
10.【答案】√。中公专家解析:两种方法的作用不同,在消除不良行为的时候应该同时培养新的适应行为,所以两者结合效果会更好。
.昆体良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的人。
A.精于雄辩 B.道德高尚 C.善良而精于雄辩术 D.卓越 2.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促进功能表现为()。中公教育 A.促进个体现代化和个性化 B.促进个体社会化和个性化 C.促进个体现代化与市场化 D.促进个体市场化与社会化 3.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
A.普遍与特殊 B.共性与个性 C.一般与个别 D.宏观与具体 4.属于联结派的学习理论是()。
A.联络说 B.经典性条件作用论 C.操作性条件作用论 D.社会学习理论 5.根据迁移的影响效果不同,学习迁移划分为()。A.正迁移 B.负迁移 C.垂直迁移 D.具体迁移 6.行为演练的基本方法有()。中公教育
A.肯定性训练 B.系统脱敏法 C.全身松弛训练 D.自我控制法
7.学科课程标准是编写教材和开展教学活动的依据。中公教育(判断题)8.所有的行为变化都是由于学习引起的。(判断题)
9.认知策略有很多种,每一种策略都具有普遍的适应性。(判断题)
10.定势对问题解决总是起积极作用。中公教育(判断题)
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C。2.【答案】B。
3.【答案】A。中公专家解析: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中公教育
4.【答案】BCD。
5.【答案】AB。中公专家解析:根据迁移的影响效果不同,学习迁移可分为正迁移与负迁移。
6.【答案】ABC。中公专家解析:学生行为演练的基本方法,它包括肯定性训练、系统脱敏法和全身松弛训练;自我控制法和强化法是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
7.【答案】√。
8.【答案】×。中公专家解析:因药物、疲劳、疾病等因素也可引起行为变化。中公教育
9.【答案】×。中公专家解析:认知策略有很多种,每一种策略都有其适用的特定条件。在学习的不同阶段、对不同的学习内容及其不同类型的学习者,各种认知策略的适用性不尽相同。
10.【答案】×。中公专家解析:定势对问题解决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如解决一般问题时,定势可能会起促进作用;而对特殊问题,定势很可能起阻碍作用。中公教育
1.荀子认为,作为知识的实践,是学习必不可少的最高阶段,也是学习过程的目的和归宿的是()。
A.读经 B.“知” C.“闻见” D.“行”
2.注意的稳定性是注意品质在哪方面的表现?()中公教育 A.广度 B.强度 C.时间 D.空间 3.一个人在解决问题时能触类旁通,说明这个人的思维具有()。A.流畅性 B.变通性 C.独创性 D.新异性
4.2008年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包括()。A.爱岗敬业 B.教书育人 C.仪表端庄 D.终身学习5.新课程的主要理论基础有()。中公教育 A.动机理论 B.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C.迁移理论 D.多元智能理论 6.智力的群体差异包括()。
A.性别差异 B.年龄差异 C.种族差异 D.智商分数差异
7.萌芽时期的教育学还未形成独立的学科体系。中公教育(判断题)8.斯巴达非常重视军事统治,忽略了教育事业。(判断题)9.教育具有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判断题)10.陈述性知识回答“做什么”和“怎么做”。中公教育(判断题)
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D。2.【答案】C。3.【答案】B。
4.【答案】ABD。中公专家解析:2008年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包括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六部分。中公教育
5.【答案】BD。6.【答案】ABCD。
7.【答案】√。中公专家解析:萌芽时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经验都混杂在哲学、伦理等著作中。中公教育
8.【答案】×。9.【答案】√。
10.【答案】×。中公专家解析: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个人有意识地提取线索,能用言语直接陈述的知识。陈述性知识主要用来回答“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中公教育.许多国家规定孩子的入学年龄为5到6岁,这是由于儿童到了这个年龄,脑的发育已经成熟,能够适应系统的学习活动。这反映了学制的确立依据()。
A.政治经济制度 B.科技水平C.人口状况 D.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2.教育通过传播科学真理,启迪人的思想意识,提高人的民主观念,来推动政治的改革和进步,促进民主政治的建设,这说明教育具有()。中公教育
A.科技功能 B.文化功能 C.政治功能 D.经济功能
3.某班教师为了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开展了一系列学习竞赛活动。结果如教师所料,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成绩明显提高。但没有想到的是,学生之间相互猜忌,隐瞒学习资料等现象日益严重。上述事实说明,教育()。
A.既有正向显性功能,又有正向隐性功能 B.既有负向显性功能,又有负向隐性功能 C.既有正向隐性功能,又有负向隐性功能 D.既有正向显性功能,又有负向隐性功能
4.学生王涛因为上午语文课不能完整背诵课文,李老师罚他当天放学前抄课文20遍才能回家,王涛只好利用午休和课外活动时间抄写,直到晚上七点才抄完,李老师的行为侵犯了学生的()。中公教育
A.健康权 B.休息权 C.娱乐权 D.不合理劳动权 5.关于教育起源问题,主要有()观点。中公教育 A.劳动起源论 B.心理起源论 C.生物起源论 D.本能起源论 6.下列事件和其代表人物匹配的是()。A.产婆术——苏格拉底 B.班级授课制——斯宾塞 C.爱弥尔——卢梭 D.帕夫雷什中——苏霍姆林斯基 7.人的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教育做到因材施教。(判断题)8.制定教育目的不能凭人们的主观愿望和臆断。中公教育(判断题)9.课程计划就是学科课程标准。(判断题)10.班主任工作中,对学生进行个别教育等同于转化后进生。(判断题)
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D。2.【答案】C。3.【答案】D。4.【答案】ABD。
5.【答案】ABC。中公专家解析:在人类历史上,关于教育的起源问题,主要的观点有生物起源论、心理起源论和劳动起源论三种。中公教育
6.【答案】ACD。中公专家解析:产婆术是苏格拉底三步问答法的第三步。苏霍姆林斯基担任帕夫雷什中学的校长。《爱弥尔》是卢梭的代表作品。最早从理论上阐述班级授课制的教育家是夸美纽斯,所以B项错误。
7.【答案】×。中公专家解析: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特征决定了教育必须因材施教。或者人的发展不平衡性特征决定了教育必须抓住关键期和最佳期。中公教育
8.【答案】√。
9.【答案】×。中公专家解析:课程计划也称课程方案,是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10.【答案】×。中公专家解析:班主任对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是个别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中公教育
1.德国教育家梅伊曼和拉伊是下列哪个教育流派的代表人物()。
A.实验教育学 B.文化教育学 C.批判教育学 D.制度教育学 2.实行单轨制的国家是()。A.英国 B.苏联 C.美国 D.德国
3.“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反映了()对人的身心发展的作用。A.遗传 B.环境 C.个人的活动 D.学校教育
4.下列描述中,不属于近代社会教育的特征的是()。A.教育国家化、世俗化、法制化,初等教育义务化 B.教育终身化和全民化成为指导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 C.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走向统一
D.教育民主化向纵深发展,教育的公益性日益突出 5.课外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有()。
A.群众性活动 B.小组活动 C.班级活动 D.文化艺术活动 6.良好师生关系的特点包括()。A.尊师爱生 B.民主平等 C.教学相长 D.一切以学生为中心 7.萌芽时期的教育学还未形成独立的学科体系。(判断题)8.德育过程就是品德形成的过程。(判断题)
9.作为教师,不一定要有明确的教育目的,但必须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判断题)10.教育的心理起源说和生物起源说有本质的区别。(判断题)
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A。
2.【答案】C。中公专家解析:英国和德国是双轨制;苏联是分支制。3.【答案】B。4.【答案】BCD。
5.【答案】AB。中公专家解析:课外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包括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个人活动
6.【答案】ABC。
7.【答案】√。中公专家解析:萌芽时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经验都混杂在哲学、伦理等著作中。
8.【答案】×。
9.【答案】×。中公专家解析:教学目标的制定是以教育目的为基础的,而教育目的又是通过教学目标来实现的。作为教师,教育目的与教学目标都要明确。
10.【答案】×。中公专家解析:生物起源说强调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动物的本能;心理起源说强调教育的起源来自于儿童对成人行为的“无意识”模仿,是先天的而不是后天的,即也是本能的,而不是社会的和文化的,因此他们没有本质区别。
1.僧为师”,“以吏为师”是古代什么时期的教育特征?()A.中国 B.埃及 C.希腊 D.罗马
2.江珊同学每周都对自己的学习情况作出小结,分析自己在学习上取得的进步,找出自己的薄弱环节。他这种行为属于()。
A.自我认识 B.自我反省 C.自我体验 D.自我调控
3.认为“遗忘是因为我们不想记而将一些记忆信息排除在意识之外”的理论是()。A.痕迹衰退说 B.干扰说 C.动机说 D.调节说 4.下列哪种能力是一般能力()。A.写作能力 B.曲调感 C.节奏感 D.记忆感
5.在儿童熟悉了“飞机”“火车”“自行车”这些概念后,再学习“交通工具”概念,这种学习称为()。
A.上位学习B.下位学习C.组合学习D.接受学习6.以下属于中学生意志发展特点的是()。A.意志自觉性的发展 B.意志果断性整体水平提高 C.意志自觉性有了质的提高 D.意志坚持性得到发展 7.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有()。
A.情绪耗竭 B.去人格化 C.个人成就感低 D.新的职位渴求
8.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和全面发展教育没有区别。(判断题)9.在我国,德育就是指道德教育。(判断题)10.膝跳反射是操作技能的一种表现形式。(判断题)
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B。2.【答案】D。3.【答案】C。
4.【答案】D。中公专家解析:记忆属于一般能力,而A、B、C三项都属于特殊能力。5.【答案】A。
6.【答案】ACD。中公专家解析:中学生一般都按照一定的观念、原则去行事,果断性比以前有所提高,但整体水平不高,在行动中常常带有草率决定或优柔寡断的特点,因此排除B。
7.【答案】ABC。中公专家解析:教师职业倦怠主要表现在情绪耗竭、去人格化和个人成就感低三个方面。情绪耗竭主要表现为生理耗竭和心理耗竭,如极度的慢性疲劳、力不从心、丧失工作热情等。去人格化指的是刻意在自身和工作对象间保持距离,对工作对象和环境采取冷漠和忽视态度。个人成就感低表现为消极地评价自己,贬低自己的工作意义和价值。
8.【答案】×。中公专家解析:全面发展教育是德育、智育、美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的统称,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在中国的新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全面发展教育的目的,全面发展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二者不是同一的。9.【答案】×。中公专家解析:在我国德育不仅包括道德教育,还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制教育等。
10.【答案】×。中公专家解析:技能是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形成的能顺利完成某种任务的一种动作方式或智力活动方式。膝跳反射是一个人正常的本能反应。而技能是后天习得的动作系统,二者不可以等同的。
1.校本教研的最大特点是()。
A.实践性 B.真实性 C.专业性 D.日常性
2.在一个新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开始时,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活动的教学环节是()。A.课堂导入 B.课堂讲授 C.课堂提问 D.布置作业 3.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是把我国的基础教育真正变成()。A.职业性教育 B.预备性教育 C.选择性教育 D.普及性教育 E.发展性教育
4.哪些因素有利于孩子的创造性的培养?()A.父母受教育程度较高 B.对子女的要求不过分严格 C.对子女的教育采取适当辅导策略 D.家庭气氛比较民主 5.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方法包括()。
A.有效的说服 B.利用群体约定 C.树立学习榜样 D.奖励与惩罚 6.下列可以训练发散思维的方法包括()。
A.用途扩散 B.结构扩散 C.方法扩散 D.情绪扩散 E.形态扩散 7.义务教育阶段既包括幼儿园,又包括小学和初中。(判断题)
8.根据皮亚杰的观点,守恒观念的形成是儿童认知发展水平达到前运算阶段的重要标志。(判断题)
9.教师领导风格对课堂管理没有影响。(判断题)
10.为了促进技能的形成,过度学习是必要的。适当过度学习达到120%时,学习效果最佳。(判断题)
1.教师首次被列入“专家、技术人员和有关工作者”类别的文件是(B)。A.《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 B.《国际标准职业分类》 C.《教师资格条例》 D.《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2.“以身立教”、“为人师表”体现了教师劳动的(A)特点。A.示范性 B.复杂性 C.创造性 D.劳动方式个体性
3.中学高级、一级教师职务聘任由(D)聘任。A.国家教育部 B.省级教委 C.地市一级教育局 D.县级教育局
4.我国首次以法律形式明确规定“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的文件是(D)。A.《教师资格条例》
B.《教师资格认定的过渡办法》 C.《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5.教师的工作目的和使命是(C)A.热爱教育事业 B.热爱学生 C.教书育人 D.创新开拓
6.教师的最基本条件是(D)A.承担教育教学职责 B.以教书育人为使命 C.专门从事某一学科的教学 D.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 7.教师对学校或其它教育及政府部门作出的处理不服或对其侵犯权益的行为,依《教师法》向主管行政机关申诉,请求处理的制度是(A)。
A.教师申诉制度 B.学生申诉制度 C.学校事故 D.法律救济
8.陶行知先生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信条体现了教师的(B)素养。A.教育理论知识 B.崇高的职业道德 C.文化学科知识 D.过硬的教学基本功
9.(B)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决议,确定每年的9月10日为“教师节”。A.1984 B.1985 C.1986 D.1987 10.一个人的生理心理发育和形成的关键时期是(C)。A.幼儿园 B.小学 C.中学 D.大学
11.1989年11月20日,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下列(D)不是其基本原则。
A.儿童利益最佳原则、无歧视原则 B.尊重儿童尊严原则、无歧视原则 C.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无歧视原则 D.无歧视原则、放任儿童意愿原则 12.教师的地位一般是指教师的(A)。A.社会地位 B.经济地位 C.文化地位 D.政治地位
13.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属于教师的(C)。A.人格素养 B.学科专业素养 C.教育专业素养 D.职业道德素养
14.教师职业的特殊要求是教师应具有(D)。A.组织能力 B.调控能力 C.管理能力 D.教育能力
15.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基础性要求是必须具有(A)。A.学科专业素养 B.职业道德素养 C.政治思想素养 D.人格特质
16.“道之所存,师之所在也”体现了教师职业的(C)。A.示范者角色 B.授业解惑者角色 C.传道者角色 D.研究者角色
17.教师不得有谩骂、体罚、变相体罚或其他侮辱学生的行为,因为学生享有(C)。A.身心健康权 B.人身自由权 C.人格尊严权 D.隐私权
18.教师或学校不得以各种理由随意对学生进行搜查,不得对学生关禁闭,因为学生有(D)。
A.身心健康权 B.隐私权 C.人格尊严权 D.人身自由权
19.教师的行为举止之所以能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对其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是因为学生具有(B)。
A.依赖性 B.向师性 C.背师性 D.示范性
20.为了有效地把自己对教育内容的理解转化为学生的知识和有效地解决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教师需要有(C)。
A.高度的政治觉悟 B.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 C.教育理论知识和技能 D.良好的人际关系
第三篇:设计心理学[模版]
第一章 日用品中的设计问题
无论是什么产品,在设计中包含的四个基本要素——预设用途、限制因素、匹配和反馈。
物品的预设用途为用户提供了改如何操作的线索。平板是用来推的,旋钮是用来转的,狭长的方孔是用来插东西的,球是用来抛掷或上下弹跳的,如果物品的预设用途在设计中得到合理的利用,用户一看便知如何操作,无需借助任何的图解、标志和说明。
概念模式:一个好的概念模式能使我们能够预测操作行为的效果。如果没有一个好的概念模式,我们在操作时就只能盲目的死记硬背,照别人说的去做,无法真正明白这样做的原因。
心理模式:是指人们通过经验,训练和教导,最自己、他人、环境以及接触到的事物形成的模式。一种物品的心理模式大多来自人们心中认为该物品能做什么和对物品构造的认识。把物品的可视部分称为系统表象。
可视性程度高,控制和被控制之间建立良好的自然匹配关系,每一个控制器通常只有单一的功能,因此信息反馈清晰快捷,整个系统易被用户理解。每当产品的功能总类超出控制器的数量时,就容易出现操作问题。
匹配原则:匹配这一专业术语是指两种事物之间的关系,再此特指控制器、控制器操作及其产生的结果之间的关系。以汽车为例,要想把车往右转,你就需顺时针转动方向盘。用户此时必须明辨两种匹配关系:112个控制器中只有一个负责汽车方向;方向盘不是往左转就是往右转。这两种匹配关系都有些随意,但用户会很自然的选择方向盘和顺时针方向,因为它们和所需操作结果之间存在紧密可见的关系,信息反馈也很迅速,用户很容易记住,且永远不会忘记这种匹配关系。
自然匹配是指物理环境类比和文化标准概念,设计出让用户一看就明白如何使用的产品。设计人员可以利用空间类比概念设计控制器,如控制器上移表明物体上移;为了控制一排灯得开关,可以把开关的排列顺序与灯得顺序保持一致。
反馈原则:反馈是控制科学和信息理论中一个常用的概念,其含义为:向用户提供信息,使用户知道某一操作是否已经完成以及操作所产生的结果。
第二章 日常操作心理学
日常生活中的错误观念
通俗物理学——例子,推箱子。
通俗物理学就像心理学和其他领域中的通俗观念一样,虽然是错误的,但是听起来却很有道理。有时这种错误的观念会给我们带来麻烦。
人类习惯于对外界事物加以解释,这就形成了针对事物作用方式、事件发生过程和人类行为方式的概念模型,即心理模式。这类心理模式有助于我们理解自己的经历,预测我们的行为结果,应对出乎意料的情况。我们拥有什么样的心理模式取决于我们的知识结构,而不论这些知识是真实的还是想象中的,是粗浅的还是精深的。
心理模式经常是根据零碎的事实构建而成的,对事实的来龙去脉只有一种肤浅的理解,并依据某种通俗心理学,形成对事物起因、机制和相互关系等各种因素的看法,而这些因素
或许并不存在。
人们在遇到技术问题时,总认为是自己的错,事情实际上并没有那么简单。人们倾向于找出事情的缘由,不同的人可能会找出不同的原因。一旦两件事接连发生,人们会认为它们之间具有某种因果关系。例如,我在R结果产生之前,做过动作A,那么我就会得出结论说A一定导致了R,即便A和R之间并没有关系。
人类倾向于只要能加以解释就满意。但是我们的解释建立在过去经验类比的基础上,那经验不一定能应用到目前的情况中。
采取行动的七个阶段
人的行动分为两个方面:执行和评估。执行是指做某件事,评估是指把行动目标与外部世界的状态进行比较。
执行阶段:目标——实现目标的意图——具体动作的顺序——动作的执行——目标 评估阶段:感知外部世界变化——对感知的状况加以解释——对解释进行评估——目标
执行和评估之间的差距,在使用日常物品时出现问题,则大多数是因为人们弄不明白自己的心理意图与实际操作及外界状态之间的关系。在心理状态和外界情况之间存在数个鸿沟,每一个鸿沟都反映出人内心对外界的解释与外界之际状态的差异。鸿沟的出现给用户带来很大的问题。
执行阶段的鸿沟:某种产品的操作系统是否与用户所设想的操作方式相一致?执行阶段的鸿沟是指用户意图与可允许操作之间的差距。衡量这一鸿沟的方法之一就是看某种系统能否让用户轻松直接地做他想做的,是否提供了符合用户意图的操作方法。
评估阶段的鸿沟:评估阶段的鸿沟反映出用户在解释系统工作状态、决定自己所期望的目标和意图是否达到时需要做出的努力。如果用户很容易得到、并可轻松的解释系统提供的有关运转状态的信息,同时这些信息与用户对系统的看法又一致,那么这一系统的评估阶段的鸿沟就很小。
应用行动七阶段分析法提出设计中的问题:
有哪些可能的操作?
具体如何操作?
如何建立系统状态与用户解释之间的匹配关系?
如何才能建立操作意图与操作行为之间的匹配关系?
用户如何知道系统是否处于所期望的状态?
如何建立系统状态与用户解释之间的匹配关系?
可视性。用户一看便知物品的状态和可能的操作方法。
正确的概念模式。设计师提供给用户一个正确的概念模型,使操作按钮的设计与操作结果保持一致。
正确的匹配。用户可以判定操作与结果,控制器与其功能、系统状态和可视部分之间的关系。
反馈。用户能够接收到有关操作结果的完整、持续的反馈信息。
第三章 头脑中的知识与外界的知识
准确操作所需要的知识并没有完全储存于头脑中,而是一部分在头脑中,有一部分来自外部世界的提示,还有一部分存在于外界限制因素之中。用户头脑中的知识虽然不精确,但却知道如何精确操作,其原因有以下4条:
信息储存于外部世界。我们所需要的绝大部分信息都储存于外部世界。储存在记忆中的信息与外界信息相结合,影响着我们的行为。
无需具备高度精确的知识。知识的精确性和完整性并不是正确行为的必要条件,如果所拥有的知识能够使人做出正确的选择,就足够了。
存在自然限制条件。外部世界对人的行为有限制作用。物品的特性限制了操作方法。存在文化上的限制条件。自然限制条件之外还存在众多从社会中逐渐演变而来的、用于规范人类行为的惯例。要明白这些文化惯例,必须经历一个学习过程,一经学会,便可适用于广泛的领域。
由于自然和人为的限制条件,在某一情况下,可选择的方案也就大为减少,从而降低了需要储存在记忆中的知识的数量。在日常情况下,行为是由头脑中知识、外部信息和限制因素共同决定的。人类习惯于利用这一事实,最大限度的减少必须知识的数量或是降低对这种知识的广度、深度和准确度的要求。
行为的精确性与知识的不精确性,信息储存于外部世界、不需要高度精确的知识、限制因素的功用。
记忆是储存在头脑中的知识
记忆的结构,心理学家把记忆分为两大类: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记忆任意信息、记忆相关联信息、通过理解进行记忆。
记忆也是储存于外界的知识
提醒功能,外在记忆最重要、最有趣的一个功能就是提醒,它清楚地显示出头脑中的知识和外界知识的交互作用。
自然匹配可以减轻记忆负担。
第四章 知道要做什么
常用限制因素的类别
物理结构上的限制因素、语意上的限制因素、文化限制因素、逻辑限制因素。
物理结构上的局限将可能的操作方法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内。其价值在于物品的外部特性决定了它的操作方法,用户不需要经过专门的培训。如果设计人员恰当利用这些限制因素,就能有效的控制可能的操作方法,至少可以将正确的操作方法突显出来,避免错误的发生。
语意上的限制因素,语意上的限制是指利用某种情况的含义来限定可能的操作方法。语意限制依靠我们对现实情况和外部世界的理解,这种知识可以提供非常有效,且很重要的操作线索。
文化限制因素,一些已经被人接受的文化惯例也可以用来限定物品的操作方法。每一种文化都有一套社交行为准则。文化行为准则以基模的形式在我们的头脑中得以体现。基模也就是知识结构,由一般规则和信息结构组成,主要用于解释情况,指导人们的行为。
逻辑限制因素,自然匹配应用就是逻辑限制因素。在这类情形中,物品组成部分与受其影响或对其有影响的事物之间并无物理或文化准则可言,而是存在着空间或功能上的逻辑关系。
预设用途和限制性因素应用
我们必须知道应该做什么,在什么地方做,看出正确的操作方法,必须确定哪些是允许的操作。
可视性和反馈
第五章 人非圣贤 孰能无过
失误
研究失误就是研究日常差错心理学。失误经常出现在你已习以为常的行为当中,而我们
正在学习做某件事情,则很少出现失误。失误产生的部分原因是因为注意力不集中。
失误的种类
撷取性失误,是指某个经常做的动作突然取代了想要做的动作。如果两个不同的动作在最初阶段完全相同,其中一个动作你不熟悉,但却非常熟悉另一个动作,就容易出现撷取性失误,而且通常是不熟悉的动作被熟悉的动作所抓获。
描述性失误,描述性失误是一种普遍现象。如果预定动作在人们头脑中有着完整精确的描述,人们就不会失误。否则人们就会把它与那些相似的动作相混淆。原定的动作对象与错误的对象在空间上越接近,发生描述性失误的概率就越高。
数据干扰失误,人类很多行为都是无意识的,无意识的行为是在环境刺激下产生的,也就是说感官上的刺激引发了无意识行为。有时这种因外界刺激而引发的动作会干扰某个正在进行的动作,使人做出本来未计划要做的事。
联想失误,如果外界信息可以引发某种动作,那么内在的思维和联想同样能够做到这一点。
忘记动作目的的造成失误
功能状态失误,功能状态失误常出现在使用多功能物品的过程中,因为适合于某一状态的操作在其他状态下则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发现失误
我们将失误动作分很多层面,排再最上面的是最具概括性的描述,被称为高层面说明。排在下面的描述比较注重细节,被称为低层面说明。任何一个层面都有肯能出现失误。人们在纠正失误时,似乎总是从最低的层面开始,慢慢往较高的层面过渡。
从失误研究中得出的设计经验,第一,采取措施,防止失误发生;第二,失误发生后,要能够察觉到问题所在并加以纠正。
人类思维以及与思维密切相关的解决问题、进行规划的过程却似乎根植于过去的经验,与逻辑推理没有多大的关系。思维与记忆密切相关,因为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生活经验。我们在解决问题、做出决策的过程中,总习惯于借鉴以往的经验。
有意识行为和下意识行为
人的很多行为都是在下意识状态中进行的,人自身意识不到,也觉察不出这种行为。下意识思维是一种模式匹配过程,它总是在过去的经验中寻找与目前情况最接近的模式。下意识活动的速度非常快,而且是自动进行的,无须做出任何努力。下意识思维是人类的一大优点,因为它善于发现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善于辨认新旧经验之间的关系,善于概括,并能根据少数几个事例推断出一般规律。
有意识思维是一种缓慢而又费力的过程,在做出决定前,我们总是反复斟酌,认真考虑各种可能性,比较各种不同的选择。有意思思维首先是考虑某种方法,然后再进行比较和解释。形式逻辑、数学和决定理论是有意思思维常用的工具。有意识思维进展缓慢且按照一定的步骤有次序的展开,主要靠短时记忆,因此只能处理有限的信息量。
设计人员不是典型的用户
人类能够感知自己的有意识思维和信念,但却无法感知自己的下意识思维。我们在进行有意思思维时,常常对行为做出某种合理的解释或是在某件事情发生后,做出各种推断。我们总喜欢把自己的解释和信念投射在别人的行为和信念上。
第七章 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
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即设计应以用户的需求和利益为基础,以产品的易用性和可理解性为侧重点。
在设计中,应当考虑一下几个方面:
保证用户能够随时看出哪些是可行的操作(利用各种限制性因素)
注重产品的可视性,包括系统的概念模式、可供选择的操作和操作的结果
便于用户评估系统的工作状态
在用户意图和所需操作之间、操作和操作结果之间、可见信息与对系统状态的评估之间建立自然匹配关系。
化繁为简的七个原则
应用存储于外部世界和头脑中的知识
简化任务的结构
注重可视性,消除执行阶段和评估阶段的鸿沟
建立正确的匹配关系
利用自然和认为的限制性因素
考虑可能出现的认为差错
最后选择,采用标准化
第四篇:设计心理学总结
重要提示:以下为本课程中最重要的内容,也与考试的考察内容关系密切,需要同学们认真掌握。同时,上课时我已经多次强调了我给大家列举的相关案例可能作为考试的切入点,请大家注意结合课程内容理解相关案例。
下面标注红色加粗的字体部分为核心知识点,红色字体下面的内容为此核心知识点必须掌握的内容。
PPT中,我也给大家用红色标志标注了相关的重点内容,也需要大家关注里面的案例。
最后:祝愿大家考试顺利!
第一章设计心理学概述
1.1设计心理学概述
马斯洛需求金字塔
金字塔 上到下 自我实现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 归属和爱的需要 安全的需要 生理的需要 设计学与心理学的结合1.4 “人性化设计”
美国设计师亨利·格雷夫斯,1951年《为人的设计》本书中,他认为不仅要关注人的生理等基本需求及限制,运用人机工程学的原理实现符合“人体尺度”的设计。而且,他还充分考虑到人的情感、认知、文化需求等诸多心理需求。
1.5 可用性设计
是指产品在特定用户用于特定用途时所具有的 可用性工学研究用户在产品使用与购买过程中的心理认知过程、情感过程、甚或审美过程等都与心理学知识密切相关。
1.6 设计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范畴
一、设计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消费者(用户)的心理和行为,以及设计者的心理和行为。
二、研究范畴和心理学基本相同包括四个方面:
①研究对象的生理基础和环境基础,它们是心理和行为发生的物质条件;
②研究对象的动力系统,如动机、需求、价值观念,它是心理活动和相应行为的驱动机制; ③研究对象的个性心理,包括人格和能力;
④研究对象的心理过程的三个方面:知(感觉、认知、记忆、表象、思维),情(情绪、情感),意(意志)。
此外,设计师的个体心理也是设计心理学重要的研究内容,它可以指导设计师增强设计创造力,科学、合理地从事设计创造活动。
第二章设计中的感觉与知觉
感觉:一种简单的心理现象,它是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这一幅图片所呈现的视觉现象被称为“视觉后效”,也称为海林拮抗加工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产生拮抗的视觉体验由三个基本系统组成,每一系统包含两种拮抗的成分,它们是:红到绿 黄道蓝黑到白
③运动视觉:
视觉运动的相对性。在动画中运用较多,如人物 位置不变而背景在变化,就会产生人物在不断运动的感觉。
视觉暂留:人的视觉存在一定的惰性,不能立即随着外界刺激的变化而变化。如每秒闪烁50次的光就感觉是稳定光源。
动画:当画面以每秒24帧以上的速度变化时,人们就感觉画面是流畅的连续动作。
2.3 知觉及知觉组织的规律
简洁律/恒常律/图与底/错觉轮廓/接近律和相似律/深度知觉
知觉:是人的大脑对感觉经验的加工处理,是认知、选择、组织并解释作用于我们刺激的过程。知觉即“感知”,包括三个阶段:感觉 到 知觉组织 到 辨认与识别客体
感觉——将外界物理信息转换成神经编码;提供知觉的基本材料
知觉组织——将感觉信息材料与主体的经验/知识进行匹配与表征,形成可供辨别和识别的知觉;对认知对象进行内部表征的过程
辨认识别——主体赋予知觉以意义,涉及主体的价值观、哲学态度、文化背景等。
2.3 知觉组织的规律
组织规律:(格式塔心理学)简洁律
组织规律:(格式塔心理学)恒常律
即知觉的恒常性,是指客观事物不变,但其给人们的感觉刺激由于某些外界条件变化而在一定限度内变化,而人对它的知觉不变。
常见的恒常性包括:大小、形状和方向的恒常性。
组织规律:(格式塔心理学)图与底
接近律、相似律本质上是简化和整体化认知对象的组织原则,它倾向于将接近、近似的元素组合起来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认知。
接近律即最接近的元素会被组织在一起;
相似律是其他条件相同的条件下,最相似的元素组织到一起。除相似图形外,还有相似运动
深度(立体)知觉
设计师可以利用图像中的元素线索来增加或减少图像的深度:
①大小:大的物体比小的显得近;
②质地:组成质地单元大的比小的近;
③插入:阻挡它物的不透明者显得近;
④焦距:细节清晰比模糊的显得近;
第三章认知心理学简述
认知心理学是以信息加工理论为核心的心理学,又称为信息加工心理学。1967年美心理学家奈瑟出版《认知心理学》标志着这一心理流派的形成。
人脑对信息加工的原理:物理符号系统,由纽厄尔和西蒙提出。其核心观念是:人脑对信息的处理实质是对符号的操作过程。
符号:它指代各种事物,符号通过相互联系形成符号结构即语言,它表征外部事物和内部信息的加工操作。
在一定程度上说,艺术设计所要解决的就是根据设计的需求和目的将相匹配的或者说近似的“符号”形式化、物质化的问题,从而实现产品的功能以及形式创新。
认知心理的两个过程 :
一、辨认与识别:认知识别的双重信息加工模型
二、记忆:记忆的三级模型即感觉→短时→长时记忆
辨认和识别是这样的一个过程:主体从外界获得的感觉信息,经知觉组织后传入大脑,大脑抽取和加工相关的信息与储存的知识相互匹配,再赋予知觉对象意义并做出相应行为。
辨认与识别的两个过程:
自上而下的加工认知:又称为概念驱动加工;
自下而上的加工认知:又称为数据驱动加工;
识别理论:原型
我们对于周围事物识别和认知的过程存在着“再认”过程,即人们将知觉到的事物的信息与记忆中相关的表征相匹配的过程。
这里的表征即“原型”,原型指的就是同一类型的事物经过认知、思维后抽象化的概念,它涉及到同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
心理学家诺曼和林赛先后提出了解释识别心理过程的:“模板匹配模式”和“原型匹配模式” “模板匹配模式”=======对应个体
自然匹配
在设计之中,当物品的设计与大脑中模型一致时就会形成“自然匹配”。“原型自然匹配”节省了大脑信息加工资源,提高易学性、减少差错和失误。
1.原型的自然匹配
产品的控制、使用的方式应符合用户心中对该类产品的概念原型,从而形成自然匹配的设计,其方式主要有两种:物理环境类比和文化标准。
记忆的种类(三级模式)
①感觉记忆:也称感觉登记,持续0.25~2秒,形象模糊
②短时记忆:也称工作记忆,持续15~30秒,③长时记忆:持续1分钟至永远
短时记忆存储方式主要为:空间的和言语的;
长时记忆存储方式主要为:程序性、原型或概念等等;
可用性设计:是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它是可用性理念在设计中的体现,也是可用性工程作为一整套工具和方法在设计中的运用,是设计艺术中合理性要素的集中体现。可用性设计及设计原则:
1.按照人的尺度设计
2.考虑人的极限
3.形成自然匹配
4.易视性和及时反馈
5.容错性6.易学性
7.简化性8.兼容性、灵活性和可调节设计
第四章 情感设计
情绪和情感的界定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
情感: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普通心理学:情绪和情感都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体验,只是情绪更倾向于个体基本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而情感则更倾向于社会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
事实上,情绪和情感是同一物质过程的心理形式,是同一事件的两个侧面或者着眼点。但是二者还是具有一定的差别的:情感着重于表明情绪过程的主观体验,即感受;情绪则着重于情感过程的外部表现以及其可测量的方面。
A.情绪的作用
①适应作用:
②驱动作用:
③组织作用:
④通讯作用:
B.情绪的维度
美国心理学家施洛伯格提出了情绪的三维度量表:
注意——拒绝快乐——不快乐唤醒——不唤醒
①实用功能的产品或环境的设计,应具有“中等强度”的正面体验;
适度正面情绪的设计特征归纳为:
①造型整体而简洁;
②对称、均衡的形体;
③要素、部件明确一目了然;要素排列与分布规律而有秩序,变化富有节奏;
④一致调和的色彩体系;
⑤一定的熟悉度,并不完全陌生。
设计情感的层次性:
感官层面——本能水平效能层面——行为水平理解层面——反思水平
感官层面中常见的感官层面的刺激种类有:
1.形色刺激:新奇的形状、色彩,夸张、对比、变形等形式;
2.情色刺激:一定程度的性暗示;
3.恐怖刺激:通过恐怖感达到特定的设计目的;
4.悲情刺激:通过呈现不幸遭遇激发人的同情心为目的的设计。
第六章思维与设计师的个体心理
形象思维
它是一种以形象为依托和工具的思维方式,与逻辑思维相比,形象思维呈现出整体性、直觉性、跳跃性、活跃性、模糊性的特点。在艺术、美学领域中,形象是一切活动的核心和基本单元。
设计思维
• 它是综合性思维,包括了艺术思维、科学思维两种思维形式,具有非连续性、跳跃
性特征。其特征有:
1.形象思维是艺术设计思维的基础,表象是设计师进行设计思维活动的基本素材。设
计创造都围绕造型为根本目的和手段;
2.设计艺术中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总是相伴发生的,不可分割;
3.设计艺术思维活动归根结底还是有限理性下的问题求解活动;
A职业压力的种类
心理压力:个体面对不能处理而又破坏其生活和谐的刺激性事件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它并非总是负面的效应,适当的压力有助于促进问题的解决。
设计师特殊的职业压力包括:一、创意的压力;二、竞标的压力;
三、更新设计产品的压力。其设计创意要追随时尚、具有趣味,能刺激新的消费需求等。
B对设计师来说,减轻压力的建议主要有:
a 建立宽松的外部环境;构建社会支持网络:情感、物质、信息等;建立良好的团队
关系;形成创造型集体;建立以合作和互补为基础的结构关系。
b 按照科学的设计流程工作,并运用适当的创意激发方法激发灵感,缓解创意压力。c 设计师应有意识地进行心理状况的自我调节,疏导压力。
第五篇:教育心理学练习与答案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一、名词解释 教育心理学
二、简答与论述
学习与教学的要素有哪些,包括哪些内容?
什么是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三个过程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第二节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简答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第三节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简述教育心理学的发展阶段、关键时间、时间和各阶段发展特点
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
一、名词解释 心理发展 关键期 学习准备
二、简答与论述
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小学生(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有哪些?
第二节
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
一、名词解释 最近发展区
二、简答与论述
简述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主要内容以及与教学的关系
第三节
中学生的人格发展
一、名词解释 人格
自我意识
二、简答与论述
简述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及其对教学的启示
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有哪些?分别包括哪些内容?
第四节
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
一、名词解释 认知方式 智商 性格
二、简答与论述
学生之间认知方式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认知差异对教育有哪些启示?
性格差异体现在哪些方面?对教育的启示有哪些?
第三章
学习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学习的实质与类型
一、名词解释 学习
二、简答与论述
1、学习的心理实质是什么?
2、学生学习的特殊性表现在哪里?
3、简述加涅的学习分层和学习结果分类
4、我国对学习的分类是怎样的?
第二节
联接学习理论
一、名词解释 试误说 准备率 强化 消退 惩罚
程序教学
二、简答与论述
1、试误学习的基本规律有哪些?
2、准备率对教师的启示有哪些?
3、学习信息加工模式是怎样的?
第三节
认知学习理论
一、名词解释 机械学习接受学习先行组织者 完形顿悟说 学科基本结构
二、简答与论述
1、完形顿悟说的意义?
2、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有哪些?对教师教学有什么启发?
3、有意义学习的条件是什么?
4、论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第四章
学习动机
第一节
学习动机概述
一、名词解释
动机及其功能
学习动机
学习需要
学习期待
诱因
二、简答与论述
1、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情景中的成就动机由哪三方面的内驱力组成?分别是什么?
2、学习动机是如何分类的?分别指什么?
3、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是什么?
第二节
学习动机的理论
一、名词解释
自我效能感
结果期待
效能期待
二、简答与论述
1、简述学习动机强化理论的内容及特点。
2、简述需要层次理论的内容以及对教学的启示。
3、简述成就动机理论的内容以及对教学的启示。
4、成败归因理论的理论价值和实际作用是什么?
第三节
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一、简答与论述
1、论述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2、根据阿特金森的公式:Trg=Mg*Erg*Ig , 教师该如何创设问题情境
3、“大考大玩,小考小玩,不考不玩”反映了什么定律,请分析。
4、激发学生动机的策略有哪些?
第五章
学习的迁移
第一节
学习迁移概论
一、名词解释 学习迁移 正迁移 负迁移
二、简答与论述
1、迁移是如何分类的?分别指什么?
2、迁移有什么作用?
第二节
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
1、早期迁移理论的主要观点有哪些?
2、根据现代迁移理论,迁移的本质是什么?
第三节
迁移与教学
一、名词解释
1、定式
二、简答与论述
1、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促进迁移的教学应该从哪几个方面考虑?
第六章
知识的学习
第一节
知识学习概述
一、名词解释 陈述性知识 程序性知识 上位学习下位学习
二、简答与论述
1、知识学习是如何分类的?举例说明
2、知识学习有什么作用?
第二节
知识的获得
一、简答与论述
1、知识直观的类型有哪些?各自有什么优缺点?
2、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
3、如何有效进行知识概括?
第三节
知识的保持
一、名词解释 短时记忆 长时记忆
艾宾浩斯曲线 组块
二、简答与论述
1、关于遗忘的理论有哪些?主要观点是什么?
2、如何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
第七章
技能的形成 第一节
技能的一般概述
一、名词解释 技能
操作技能 心智技能
二、简答与论述
1、技能的特点有哪些?
2、操作技能的特点有哪些?
3、心智技能的特点有哪些?
第二节
操作技能的形成
一、简答与论述
1、论述操作技能的形成阶段以及各阶段的涵义和特点。
2、简答对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
第三节
心智技能的形成
一、名词解释 原型定向 原型操作 原型内化
二、简答与论述
1、对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有哪些?
第八章
学习策略
第一节
学习策略概述
一、名词解释 学习策略
二、简答与论述
1、学习策略是如何分类的?
2、简答学习策略的特征?
第二节
典型的学习策略
一、名词解释 元认知策略
二、简答与论述
1、简答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组织策略的方法有哪些?
2、资源管理策略有哪些?
第三节
学习策略的训练
一、简答与论述
1、学习策略训练的原则是什么?
2、学习策略训练的方法有哪些?
第九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第一节
问题解决概述
一、名词解释 问题
二、简答与论述
1、问题解决有哪些基本特点?
2、简答问题解决的过程是什么?
3、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4、如何通过教学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
第二节
创造性及其培养
一、名词解释 创造性
二、简答与论述
1、创造性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2、影响创造性的要素是什么?
3、如何培养创造性? 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第一节
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
一、名词解释 态度 道德
二、简答与论述
1、态度有哪些解构内容,解构之间有什么关系?
2、理解道德定义时要把握哪几点?
3、论述品德心理结构的成分及各部分的作用。
4、论述品德与道德的联系和区别。
第二节 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二、简答与论述
1、简答皮亚杰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2、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第三节
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与条件 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有哪些?
第四节
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
一、名词解释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
二、简答与论述
帮助学生形成或改变态度和品德的常用方法有哪些,教师实施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第十一章
心理健康
一、名词解释 心理健康 心理评估 心理辅导
二、简答与论述
1、中学生容易产生哪些心理健康问题?原因有哪些?
2、学生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第十二章
教学设计
第一节
设置教学目标
一、名词解释 教学目标
二、简答与论述
1、论述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
2、行为目标表述的三个要素是什么?
第二节
组织教学目标
一、名词解释 教学方法 教学环境
二、简答与论述
1、教学中的九大事项是什么?
2、学校中的教学媒体包括哪些?教师如何选择教学媒体?
第三节
选择教学策略
一、名词解释 教学策略 发现教学 情景教学 合作学习个别化教学 程序教学
计算机辅助教学 掌握学习
二、简答与论述
1、如何按照不同目标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
第十三章
课堂管理
第一节 课堂管理概述
一、名词解释 课堂管理
二、简答与论述
课堂管理有哪些功能?
影响课堂管理的要素有哪些,为什么会对课堂管理产生影响?
第二节
课堂群体的管理
一、名词解释 群体
正式群体 群体动力 群体凝聚力 群体规范
二、简答与论述
群体有哪些基本特征?
班级管理如何协调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之间的关系?
第三节
课堂纪律的管理
二、简答与论述
课堂纪律是如何分类的?
第十四章
教学测量与评价
第一节 教学测量与评价的意义和作用
一、名词解释 教学评价
二、简答与论述
教学评价与测量和测验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教学测量与评价是如何分类的? 教学测量与评价的功能有哪些?
第二节 教学测量与评价的方法和技术
一、名词解释 信度 效度
二、简答与论述
标准化成就测验有哪些优越性与不足? 教师自编测验的类型有哪些?
合理的评分过程应该包括哪些步骤?
第十五章
教师心理
第一节 教师心理特征与职业成就的关系
一、名词解释 皮格马利翁效应
二、简答与论述
教师的特征与职业成就之间有什么关系?
第二节 专家型教师与新教师的比较研究
二、简答与论述
专家教师与新手教师的差异体现在哪些方面?
第三节
教师的成长与发展
一、名词解释 微格教学
二、简答与论述
教师成长的历程分为哪几个阶段? 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有哪些?
科顿提出的教师反思框架和布鲁巴奇的反思方法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