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审计工作应加快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永葆生机的源泉。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步伐的加快和审计环境的复杂化,作为经济监督的审计工作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进行创新,真正履行审计的监督职责。
一、审计理念、方式要进行创新。审计人员要树立起符合科学发展观、符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符合构建和谐社会
和生态文明要求的新审计理念。审计中要坚持外部审计与内部审计相结合、事前审计与事后审计相结合、财务审计与绩效审计相结合相结合的现代审计制度,充分发挥审计的监督、评价和鉴证的职能作用。
二、审计方法、技术、内容要进行创新。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必然会引起审计技术和方法发生重大变化。审计方法要由对会计资料的详细检查转变为以评价内部控制系统为基础的抽样方法,要改变由单一的、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为主,向绩效审计、财经法纪审计、环境审计等多种相互结合的审计方式转变;审计技术要由手工操作对会计凭证、账簿、报表进行的审查,发展到对数据系统计算机辅助审计。要在全面提升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的同时,积极探索对行政事业单位全过程的监督,促进政府机关依法行政,从源头上预防和遏制经济腐败。
三、审计人员、人才要进行创新。审计人员的思想和行动要统一到全国审计工作会议的精神上来,加强审计管理,强化服务意识,树立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工作作风。严格执法,热情服务,立足长远,努力培养精业务、懂法律、会管理审计复合型人才。
四、审计工作思路、战略要进行创新。我们要认清形势,增强依法审计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正确把握审计的切入点和着力点;要更新观念,正确处理好审计监督与审计服务的关系,本着以提升审计质量为核心,以民生和绩效审计为重点,以审计业务管理为基础,全面提高审计工作水平,不断实现审计工作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
**审计长曾说过,审计创新是审计发展的推动力。因此我们要把审计创新摆在战略的高度。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中,与时俱进,以质量求创新,以创新为动力,不断推进审计事业发展,更好地发挥审计监督的职能作用。
第二篇:审计工作创新
专家带动 业务支撑 领导推进
市审计局创新计算机审计发展新模式
近年来,市审计局立足实际,精心打造“专家带动、业务支撑、领导推进”三位一体计算机审计发展模式,取得了较好成绩。日前,国家审计署2011年AO应用实例评选结果揭晓,该局报送的4篇AO应用实例全部获奖,其中《揭开基层排污费背后的潜规则》荣获优秀奖,这是该局连续两年获得国家审计署优秀奖,也成为烟台市审计系统唯一连续两年获得AO应用实例优秀奖的审计局。
一、专家带动,突出三个环节。以计算机软件研发专家为支点,加强全局培训和计算机审计实施力度,着力突出三个环节:一是突出抓好培训。每季度举办一次计算机知识培训,领导班子成员和审计人员全部参加,目前,全局人员通过审计署AO认证考试率达100%。二是突出分类指导。为普及计算机审计,实施之初,操作人员与审计组共同跟进,全程负责技术指导,之后,只负责对疑点难点问题进行解答,后期,协助各审计组独立完成计算机审计,这样,采用循序渐进式的方法,促进了全局计算机审计的实施,逐步提高了审计人员使用计算机审计的技能。三是突出跟踪督查。自行成功研发了计算机审计项目实施情况督查联网软件,并投入使用,采取半个月一督查、每月一调度、一季度一通报的方式,对各审计组计算机审计项目实施进度进行督查。
二、业务支撑,提升四种能力。以一线审计人员为支撑,全面推进计算机审计项目,工作中,按照“明确审计思路—制定计算机审计实施方案—数据分析研究”的工作步骤,以审计业务需求为核心,用数据分析指导审计实践,从而提升了审计人员AO软件应用、计算机语言编写、计算机方法总结和AO应用实例撰写四种能力,达到了业务审计人员人人都会用、人人都会写、每一个审计项目都使用计算机审计方法和AO应用实例的效果。
三、领导推进,强化三项保障。局领导全面掌控计算机审计工作开展方向,为计算机审计发展提供保障。一是强化技术保障。为每个科都配备一名计算机技术骨干,每年分批轮流选送业务骨干参加上级业务部门举办的各类计算机培训班,提高了全局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层次。二是强化硬件保障。投资20多万元购置了设备硬件,配置了专用服务器、笔记本电脑、移动硬盘等设备。三是强化制度保障。将AO应用实例纳入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加大奖励力度,实行“一票否决”制,从制度上保障了计算机审计的实施。近年来,该局运用AO系统实施审计项目136个,计算机审计项目比例达91.2%,撰写上报AO应用实例12篇。
第三篇:浅谈“创新”促审计工作科学发展
浅谈“创新”促审计工作科学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它不仅会带来经济发展模式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也势必会带来各级政府执政理念、执政方式、工作思路和工作重点的根本性转变。
审计作为国家重要的经济监督部门,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把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深入贯彻落实到审计实践中去,要及时更新、调整审计理念,转变原有的思维定式和思维方法,使审计“服务经济、服务大局”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如何使审计在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充分发挥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功能,实现审计工作科学发展,是摆在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面前的一个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结合审计工作实际,笔者就此谈谈几点认识。
一、创新审计意识
创新科学的审计理念,必须创新审计意识,提升审计的认知力、洞察力和敏锐性。做好新形势下的审计工作,必须树立“八种意识”: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质量意识、精品意识、统筹意识、管理意识、创新意识和效率意识。政治意识、大局
—1— 意识要求我们把审计工作提高到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高度,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发挥职能,提升作用;质量意识、精品意识要求我们以高度的使命感、责任感做好审计工作,做到质量就是生命、精品就是效益,全面提升审计工作质量和审计成果运用水平;统筹意识、管理意识要求我们从系统的、战略的角度思考问题,统筹兼顾,城乡一体,加强管理,层级控制,全面审计,突出重点;创新意识和效率意识要求我们实现审计工作内容、形式、手段、方法和结果的创新,按照“依法、程序、质量、文明”的审计要求,严格审计执法行为,完善审计工作机制,更加充分地发挥审计监督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彰显审计机关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建设性。
二、创新审计理念
一是树立民本审计观。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审计监督是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保障,担负着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神圣职责和使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是审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注社会公平正义、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要特别关注社保基金、扶贫资金、土地出让金、中小学危房改造、农村合作医疗等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使社会发展成果更多地体现在改善民生上。
二是树立服务审计观。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服务党和
—2— 政府中心工作,是审计工作的基本职能。立足又好又快、推动科学发展和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益,在加强预算执行审计、投资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的同时,更加注重推进效益审计,从促进宏观调控政策落实、推进和谐社会建设、规范政府职能行为等方面开展工作,充分发挥效益审计服务经济建设、推动宏观调控政策落实、促进深化改革和完善制度的作用。
三是树立风险审计观。随着审计内容由微观逐步走向微观与宏观并存,审计重点由真实合法逐步走向真实合法与效益并存,审计方式由个案审计逐步走向个案审计与专项审计调查并存,审计结果利用由封闭逐步走向封闭与开放并存,由此而伴生的审计风险在逐步加大。审计质量的高低决定审计风险的大小,审计质量越高,审计风险就越小,反之亦然。因此,必须实事求是坚持依法审计,不断提高质量,有效防范审计风险,维护审计监督权威,保障审计事业健康发展。
三、创新审计思路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谋划审计总体布局,研究判断审计运行的基本思路。一是审计宗旨。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审计工作是党和政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见,审计工作的最根本目标就是维护人民利益,基本目标就是推进法治、维护民生、推动改革、促进发展。二是审计方针。“依法审计、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突出重点、求真务
—3— 实”这二十字方针是必须一以贯之的审计工作基本方针。“依法审计,求真务实”是审计工作的基本指导思想,体现了审计工作核心的法理精神。“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审计工作的重要战略。“突出重点”是审计工作的基本方式和方法。三是审计职能。审计工作的基本职能是维护国家安全,保障国家利益,保护人民利益,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维护国家安全是审计工作的第一要务,维护国家安全、保证国家利益是审计工作的永恒主题。把维护国家安全和保障国家利益作为审计工作的重要职责,高度关注国家财政安全、金融安全、信息安全、国有资产安全和环境安全。四是审计重点。现阶段审计工作的重点主要有六个方面:①揭示经济运行中的重大问题,促进国家宏观调控和重大方针政策的贯彻实施;②揭示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促进改善民生,建设和谐社会;③揭示重大的违法违规问题和经济犯罪问题,促进依法治国和反腐倡廉;④揭示行政不作为、乱作为等重大问题,促进问责机制的健全和责任追究制度的建立、落实;⑤揭露重大的损失浪费和使国家安全受到威胁的重大问题,促进提高行政效能,促进生态文明和节约型社会的建设;⑥揭示重大的体制性障碍、制度性缺陷等问题,促进深化改革,健全法制。
四、创新审计方法
一是提前谋划、科学立项。要增强审计计划的目的性,本
—4— 着“全局性、典型性和可行性”的原则,建立审计项目立项调研报告制度,围绕宏观经济信息和政策动态收集工作,走访有关部门,召开专家学者咨询会,征求业务科室和上下级审计机关意见等方式,广泛开展调查研究,提出审计项目立项调研报告或审计项目立项背景资料,为科学编制审计项目计划,提供充实的基础信息和可操作性工作方案。
二是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审计工作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关系到民生、民权、民利和民主,就整体工作来讲,是经济社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就监督职能来说,是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为此,在坚持全面审计的前提下,要突出加强对财政预算、民生资金、投资效益和经济责任的审计,借以规范投资行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完善权力制约机制,加强干部监督管理和廉政勤政建设,确保民生工程顺利实施,让群众得到更多实惠。
三是注重实效、强化整改。审计整改是审计工作的重要环节,是审计工作成果的具体体现。审计实践中很多单位存在的问题是“屡查屡有,屡改屡犯”,没有达到审计“查出一个问题,完善一项制度,堵塞一方漏洞”的效能。因此,各级审计机关应在充分发挥经济监督作用,摸实情、说实话、有效服务的同时,把审计整改同审计查处放在同等重要位置,依法监督,公正处理,督促整改,维护好经济社会发展秩序。各级各单位
—5— 要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依法治国的高度,正确对待审计查出的问题,自觉做好审计整改工作,切实维护审计监督的严肃性、权威性,营造有利于审计整改的和谐氛围。
五、创新审计技术
推广先进的审计技术方法,加快审计工作现代化建设,是审计机关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审计工作转型的关键所在。推进审计技术创新,要积极运用先进的组织管理方法和手段,促进审计工作由传统审计向现代审计转型。尤其要大力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全面推进“金审工程”,加快传统审计与计算机审计融合,更好地发挥审计信息化的整体效能。同时,要适应现代审计对审计管理的要求,大胆创新审计管理模式,进一步改进审计计划编制,强化审计质量控制,进一步明显提高审计能力和水平。
六、创新审计管理
一是健全和完善审计制度。健全和完善与审计工作有关的联席会议制度、审计整改报告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和公告制度、审计项目监督管理制度、审计业务会议制度,协调并及时解决审计项目质量管理中的重大问题,定期对审计项目质量管理工作进行评估和总结。健全和完善审计工作联动机制,充分发挥公安、监察、财政、税务和工商行政管理等相关职能部门的作用,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监督合力。建立审计对象基本
—6— 资料数据库、审计资料数据库等基础性数据库管理制度,加强计算机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基本形成适应审计业务和管理需要的审计信息资源库。
二是创新审计项目管理,增强审计工作系统性。审计项目管理是加强审计工作的重要手段,是现代审计的基本构架。审计项目是系统工程,要按照系统管理方法,把每一项审计计划都作为一个项目,明确按照项目要求,确保每个步骤都精心,每个环节都精细,每份报告都是精品,做到各个环节紧密相扣,协调有序,高效运转,达到预期的目的。
三是创新审计队伍建设,提升审计能力。审计机关要建立学习机制,把创建学习型机关与目标管理工作紧密结合,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和“工作忙没有时间学”到“工作中学习、学习中工作”的转变。建立目标责任管理制度,把考核结果同干部考核、年终考核相结合,制定配套保障措施,尝试将政治、经济等激励措施引入管理机制,激发审计人员的进取精神,创造人尽其能,才尽其用的平等竞争机制,营造良好工作氛围。坚持继续教育,鼓励创新,评选岗位能手和创新标兵,达到锻炼队伍,提升队伍的目的,不断为审计事业的永续发展增添力量。
—7—
第四篇:创新审计工作的思考
创新金融系统内部审计工作的思考
随着股份制改革的深入进行,金融单位事业将进入崭新的发展阶段,这对内部审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审计部门只有在创新中求发展,通过创新满足业务经营不断发展的需要。
创新思想观念。为适应新的审计任务,内部审计人员要不断增强责任感、紧迫感,不断更新审计理念,加大审计知识的学习力度,既要学习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又要学习先进的审计知识,跟踪先进内部审计理论的发展趋势,更新知识,始终站在审计事业发展的最前沿,为审计创新奠定基础。
创新工作定位。内部审计工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增强宏观意识、全局意识、协调意识和发展意识,有效地履行审计职责,既要当好“保障卫士”,又要做好“保健医生”;既要做好常规性审计、责任审计,又要不断探索管理审计、效益审计,促使内部审计工作与金融单位改革大局相适应,促进全行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
创新审计领域,向事前、事中审计转移。通过对组织机构健全性、风险防范制度、会计控制系统、授权审批制度、资金业务内部控制和计算家业务系统控制等方面的审计,及时发现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问题,促进审计工作向事前预防、事中控制转移,实现审计关口的前移,变“马后炮”为“事先诸葛”。
创新审计模型,探索风险导向型审计。经济运营风险莫测的市场环境对审计风险掌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满足规避风险和增值服务的需要,审计工作必须积极调整方向,要由目前的合规型审计向信贷资产质量审计、风险责任审计、经济效益动态审计以及银行内部管理结构、各岗位业务规范状况监督转移,将风险导向审计引入内部审计领域,满足审计工作发展的要求。
创新审计质量管理体系,建立以风险审计为基础的审计质量
第五篇:审计工作应注意的事项
做审计应注意的事项
首先是做会计审计之类的要细心,因为是和数字打交道,多一个零少一个零那相差就大了;而我是有些粗心的马大哈,这个问题我自己很清楚,但却是总也改不好。就象这回实习过程中,老师叫我编一个资产负债表,这本来不是一件难事,可是我检查了一遍又一遍,总是编不平。老师伸头一看,我把所有的数据都输进去,却不管它是在借方余额还是贷方余额。被老师取笑说,做会计连这最基本的借贷都不懂,那根本就是还没入门。其实并不是不懂,只是粗心。不过能粗心到这个地步,也难了。
看审计底稿时,首先看企业的会计报表,先对企业的总体财务状况有一些了解,然后看其主要科目是什么,哪些科目的数额较大,或者哪些帐户可能不太合理,要进行重点审计的,凭经验或者是直觉判断一下。通常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应交税金等科目都是比较容易错报或者作假的。
平时学习时学到的帐户、科目等比较齐全规范,但是一些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则比较简单,也没那么规范,这就要求会变通。比如,根据现金及银行存款的管理规定,企业应该设立银行存款帐户,在企业内部只保留维持日常开支所需的现金,一般的交易都通过银行存款帐户来进行。而我所看到的一些企业的财务报表中,银行存款只占货币资金的一小部分,相反,库存现金倒是很多。而有的企业不管是营业成本、管理费用,还是其他的一些开支,都不是用银行存款来冲减,而是直接冲减其他应收款。也有的企业把差旅费等都记入营业成本。老师说这是不规范的记法。本来应该记入营业费用的,这就混淆了成本和费用的区别。一些小企业没有设置营业费用这个帐户,所以把相关的支出都记为成本了。但事实上费用成本是不同的,费用是指企业为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所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出;成本是指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种耗费。费用按照时间划分,期间费用直接记入当期损益,而则成本根据收入成本配比原则,按照产品或劳务的种类进行划分,应当计入所生产的产品、提供劳务的成本。
从原始凭证追查记账凭证时,根据企业提供的原始凭证,自己分类加总,看应记为什么会计分录,再对照企业提供的记账凭证,看是否一致(包括会计科目和数额)。若会计科目不一致,则有可能是出现了重分类误差,即因企业未按有关会计制度规定编制会计报表而引起的误差。例如,企业在应付账款项目中反映了预付账款,在应收账款中反映了预收账款等。经常会出现重分类误差的会计科目有3对:应收账款与预收账款;应付账款与预付账款;其他应收款与其他应付款。若数额不一致,则有可能是出现了核算误差,即因企业对经济业务进行了不正确的会计核算而引起的误差,也就是会计分录做错了。也有可能是截止出现错误,把交易的归属期弄错了。
根据三栏帐本核对无误后的数据填列会计报表时,04年的会计报表不平,负债权益之和比资产多了5万多,但是下一期的报表(05年6月)可平。查错方法:
1、在帐本中查有没有出现过这个差额的数据,若有,则是漏记了这一笔数据;或者是这个数据的1/2,若有,则是将本应该记在借方的记到了贷方或者是相反。若差额是9的倍数,则可能是数据输入错了,如将357输成了375。
2、又前面填列进来的数据是据三栏帐核对无误后的,而下期的报表也平了,则证明没有在三栏账里有而忘了记入报表的科目,而可能是已核算的这些科目中出现了错误,比如本该记到甲科目的却记到了乙科目。
3、可能是因为记账凭证中的科目本身就不平,却又依其记入帐本和报表。
关于资产评估业务,若该企业为初次注册设立或其他该经济实体尚未存在的情况,则业务约定书是跟其股东签定的,若为增资或者已经成立了公司的外资企业等,因其经济实体已经存在,则业务约定书是跟该企业签定。以增资的资产评估业务为例。假设某企业注册资本10万,现要增资5万,要求对其出具验资报告。首先要对该企业进行审计,以验证其帐面上的资产确实存在,再验证其新投入的资金是否到位。原先的10万注册资本已经通过审核,现需审其是否还在。可去查看银行对帐单,看其银行存款,如有9万7千多,若银行方面没有作假,则基本上可以判断其10万注册资本是存在的。因此这项业务的审计风险较小。得到银行对帐单后还要对银行方面发询证函,经银行确认后还有什么问题,则不是审计的责任了;而为了降低风险,出具验资报告的时间应与银行存款对帐单、银行函证回函上的日期相一致。而在验证实收资本是否到位时,需验证银行出具的关于投资款的现金交款单的回单,另外还需验证临时存款专用凭证(这是由投资款转基本户时的凭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