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转型读后感

时间:2019-05-12 08:00: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服务转型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服务转型读后感》。

第一篇:服务转型读后感

《向服务转型的八种创新模式》读后感

刘悦

无论什么样的理论,都要契合自身的实际,进行再分析,再讨论,进行理论的升华,消化以及本土化。就好像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样,否则照搬别人的理论没有意义。

读了《向服务转型的八种创新模式》这篇长达25页的文章后,我也产生了很多想法,下边我就简单阐述下自己的拙见。

对于目前供大于求且国家整体经济形势不景气的情况,要想让我们自身有所发展,立于不败之地,我们自身必须有所改善。这种改善分为两个方面:一,基于自身;二,基于客户。

一,先来说基于自身的方面

毫无疑问,我们目前的生产方式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粗犷生产方式,生产过程成本难以控制,我觉得可能自从转产以来就没有发生过本质的改变。经过这么多年的生产,毫无疑问我们是掌握了核心生产技术的,但是我们并没有在核心技术上升华,而是一直用传统的生产方式,再过10年20年,当自动机器人都能送快递了我们还要这样生产吗?

我相信,汽车远复杂于货运列车,但是汽车都能用全自动化的机器人生产线制造,并且这样的生产线是柔性的,例如,polo,golf,朗逸,桑塔纳,其实都是由一条生产线生产的。那么我们的货运列车难道不可以吗?一定可以的,对于我们的成熟产品来说工艺已经非常成熟,这些生产工艺就是核心技术,我们把这些工艺融入到自动化的柔性的机器人生产线上,用这条生产线我们可以生产,组装,C70,C80,X70,NX70,各类型罐车,标轨车,米轨车等等。用这条生产线代替数不清的工人。一条完善的生产线的生产效率是非常高的。并且用的人力很少。这就意味着我们减少了用人的风险,机器坏了可以修,人就不一定了。并且每个人的影响因素极多,且不可控。养一名工人所需要的各种福利,保障,津贴,保险等,年复一年不一定比机器更合算,市场对于列车的需求固然远远小于汽车,我们投资这样的生产线值不值呢?还需要验证,但是我们既然要有了这样的生产线我们干脆包揽所有的招标车算了,每辆比别人便宜个几万,每年给他们一个2万辆以上的产量试试(说这话可能很幼稚,但是也不是没有可能)。

这样的生产线固然现在没有,但是我们自己可以开发。如果成功就更是我们的核心科技,我们将以极低的成本(由生产效率决定),极高的效率,较小的风险生产产品。极高的年产量,和极低的单车价格将是我们的绝对优势。我们甚至可以出售开发的生产线,以赚取高额专利利润(知识产权)。

再来说我们的工作方式和工作效率,同生产方式一样,虽然我们有了计算机,手机,等等。但这不代表我们进步了,用手写文件和用电脑打印文件有本质区别吗?用手画图和用电脑画呢?我也没发现这是一种进步。我们不能随时随地的查阅权限内的文件,图纸,资料等等,不能点对点人对人的实时通讯,我们收到通知邮件时不能第一时间得到提醒。

那么什么才是进步?我个人认为,数据链,可移动便携终端,高效率的无纸化运作,云计算,信息化等。

我们要建立完善的数据库,不仅仅是为了储存,管理图纸,文件,通知等,也是为了做“大数据”类似smart planet或者google,采集车辆运行数据(基于客户篇讲),公司运行时的成本数据,过程控制产生的数据等等。数据是奇妙的东西,看似杂乱无章的数字中却隐藏着极大地玄机。通过分析数据,我们就能知道我们的车辆运行的如何,问题有哪些,从而可以站在客户的角度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或是主动上门服务,使我们的服务更完善。通过分析我们内部的数据,我们可以找出我们公司的能源,材料的内耗在哪里,从而找出使成本变高的点,并加以改善。

无论对外还是对内,我们都应该有完善的信息中心,在我大学毕业的时候曾去科尼起重机厂见习,我所看到的除了像科幻片里一样的高度自动化生产设施外,还有急速的信息传达效率。他们的数据链可以抵达每一个员工,无线覆盖的内部网络,可以在任何时间地点链接,无限移动终端上的APP可以跟任何在线的员工及时通讯,政务和文件的传输可以及时提醒,设计终端和生产终端可以直接链接。

另外我们还可以建立更加方便和低成本的内部集团小号,使我们拨打同事的手机可以免费,这样就是“有什么事找什么人”,不知道该找什么人再打办公电话,可以节约办公电话数量,改善办公环境,也能提高工作效率,我想手机通讯是更及时的。内部信息网络的App也可以安装在手机上。

这样做还可以减少纸张的用量,低碳环保。

二,下面再来说基于客户的角度

基于客户的角度我个人认为我们要做到,不能让我们的客户破产,要让我们的客户对我们一直有需求,深入客户的价值产业链帮助他们盈利。

具体说来应该怎么做呢?我们也可以做产品生命周期的服务,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线路上还大量的跑着C64系列的车,在这里就有文章可做,我们可以回购目前线路上的C64然后出售C70和C80,就类似于以旧换新,然后再把低价收回的C64翻新下卖给非洲或者什么需要的地方或者卖废铁,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我们要找客户分析更换新车的优势,我们要在价格上深度揣摩,以保证自身的盈利。

仔细分析,我们的一些客户要的不是车,而是运输,这就跟我买空调要的是冷热而不是空调一样;也就是说,我们的客户要的不就是一堆东西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嘛,如果这些东西能自己飞,谁还会要车。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分析,我们生产的这些车可不可以用类似于租赁的方式出售。也就是说产品生命周期内,我维护,我包养,我监控,我控制等等,这些车到了该退休的时候我们就收回,我们翻新改造等等,使其废物利用。对于客户而言他们省了很多资源,对于我们而言,出售了产品,赢得了口碑,增加了市场份额和占有量,提升了企业影响力。

与此同时,我们应该提供优化服务,我们可以在一定数量的货车上安装传感器和GPS定位等等。我们利用自身技术优势和遥感数据分析市场真正需要什么性能的车辆,我们去设计或者改造;我们还可以利用这些数据分析什么样的车以什么样的速度和工况能够以最低的资源消耗(运输成本)产生最大的效益(运输量),分析出来后我们照着这些数据努力;我们还可以利用这些数据预防事故和故障的发生,主动上门服务。同时为客户提供这些数据,告诉他们如何才能最大盈利,这对我们是有利的。我们利用商业资讯和技术优势为客户提供生命周期内一揽子综合解决方案,而不仅仅是关注技术层面。这也是在利用信息技术。

总而言之,对于处于21世纪的我们来说,生存下去很艰难,我们如果不能把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和完善的服务产业和我们自身的核心技术结合的话我们很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有限的市场资源中胜出,与此同时,我们要保证关系绝对硬,价格绝对低,产量绝对大,服务产业绝对完善,把那些既无研发优势,技术优势的类似于代工工厂的企业干掉。

再来说点别的,对于一家企业,除了传统,名誉,百年老字号外,比他们都重要的是盈利和与时俱进灵活的多变,与时俱进和灵活多变也是为了盈利这些在前文中也做了系统阐述。所以最重要的就是盈利。比什么都重要。

打个比方,很多钢铁企业包括莱钢,他们的做法就是什么赚钱干什么,宝钢有超过65%的收入来自于畜牧,养殖;莱钢和鞍钢则有庞大的房地产产业。海尔有完善的物流公司,我们难道不能灵活到,什么赚钱干什么?只要能赚钱,只要我们能生存下去,随时做好转型的准备也是应该的。

第二篇:学校转型读后感(通用)

学校转型读后感范文(通用7篇)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校转型读后感范文(通用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学校转型读后感1

通过读《学校转型》一书,对李校长诠释的教育价值有了新的认识和深入的理解。

首先,教育的价值取向不应该只看分数,应追求分数以外的更重要的东西。应注重学生独立人格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注重责任意识的培养。如:志存高远、诚信笃行、思想活跃、言行规范。要想让这种想法付诸实施,要让老师们认同这种价值取向,并且通行过课程改革,将这种价值观转化为教育行为。

第二,教育的价值追求让学生成为他自己。给学生们装上自主发展的发动机。观察我们周围的学生,不难发现,现在的学生厌学的很多,就是学习好的学生也不是积极主动的自己去学习,而是在家长老师和考试的催促下进行学习,因为不是从心里想学习,所以学习感觉特别累,所以现在的孩子首要解决的就是“为什么而学习的问题”,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了,从心里想学了,也就是学习的动力由外因转为内因,就像给孩子安装一个发动机,动力有了,不学都难。所以怎样引导学生把学习的外因转变为内因,这是一个全社会都应关注的问题。改变课程设置,改变老师的教学观念,加快老师的专业成长,这都是面临的问题。在学习过程中给学生提供最大限度的选择性,通过不同的实施方式,尊重学生的个性,胸怀包容学生、尤其富有个性的另类,让每一门课程发挥其独特的价值。

第三,教育的价值趋向是发现和唤醒。教师要有一双慧眼,识别每一位学生身上的隐藏的潜质,在机会里发现,在不同领域积极寻找机会,开发学生的潜能,宽容并尊重不同个性的学生,让他们的个性在尊重的滋养下茁壮成长。教育不是控制,而是心灵与心灵的影响,关注学生全面而个性发展,让校园处处都留着学生的印记,让育人目标落地,实现教育的真正力量。

学校转型读后感2

开学前的中层会议上,学校为我们赠送了两本书,《学校转型——北京十一学校创新育人模式的探索》、《未来简史》。如果是在暑假,我肯定会静下心来好好阅读。一开学,从九月到十月,一直处于异常忙碌的状态。读《学校转型——北京十一学校创新育人模式的探索》这本书,还是在前段时间,学校要进行三年规划论证,为了查找一些有关的内容,我进行了粗略的翻阅。

北京十一学校的创新育人模式改革,全面诠释了该校创新育人模式的真谛,系统展示了改革给学校带来的冲击和活力,特别是其中的选课走班、600多种课程、4174名学生1430个教学班、每人一张课表……最大限度地创造适合每一位学生的教育,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发现自我、唤醒自我、成为自我。读后令人振奋,令人鼓舞,让人向往。甚至于痴痴地想:要是我的孩子也去上这样的一所学校,会有怎样的不同?

但对于中国大多学校来说,这还只能是一个教育梦。

首先小班化教学不是每个学校都能做到的,就拿小学来说,国家有明确规定,一个班学生人数不超过45人。但实际上呢?一些中心城区的学校,班容量远远超标,老师上课时大多时间都用来维持课堂秩序、管理学生行为,对学生关注的深度、广度不够,根本就不能够做到与一个一个学生展开对话,课堂基本上被几个思维活跃、发言积极的学生“占领”,大多学生被边缘化,仅仅处于被动参与的地位。所以,要实现让每一个学生最大的发展是不可能的。

其次,进行课程改革,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化,说说容易,做起来是何其困难。如果课程改革只是从改变课堂,改变教师的教育理念,而不改变原有的课程体系和评价体系,这样课程变革的空间就很有限,它可能会推出一些所谓的优质课,搭建一个教师成长的平台,促进一批教师脱颖而出,但没有触及学校的常态课堂和每一位老师,每一个学生,所以很难带动学校育人模式的重新建构。如果只是改变学校管理机制,那这种改革只能是在怎么管上做文章,触及不到育人模式的核心。如果只从学校文化建设入手,尝试构建支持改革的文化环境,着眼于规则和制度的完善,没有找到文化建设的根基和落地的载体,那学校文化只能成为挂在墙上的符号……

真正的课程改革,不仅是一个理念的问题,更多的涉及到课程顶层设计、教学评价、组织管理、教师专业成长等一系列内容。没有先进的理念、没有科学的方法、没有专家的引领,许多学校是无法做到的。

再次,我们现在的教学现状、现有的教学评价机制,无法做到“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真正意义上的以学生为本,要以每一个学生为本。我们的教育要具体地感受每个学生需求的多样性,尽力以自己的教育服务满足他们的多样化需求,从而使他们每个人感受各自不同的愉悦。而我们现有的教育大多是以一部分学生为本的,也就是一部分更适应教育制度和教师个人价值取向的学生,他们受到了更好的教育服务。而另外一部分或许是小部分人,他们被置于视野之外。同时,教育要以每一个学生作为人的权利为本,学生作为公民、未成年人、受教育者、教育消费者的权利受到充分的尊重,我们的教育才有可能成为平等的、自由的、科学的、富有人性关怀和人文精神的教育。而我们现有的教育,更多地以学生的分数为本,学生都沦为了考试的工具。

十一学校的成功做法,为我们勾画出了一幅美好的教育蓝图:弄清教育本质,关注每一位学生的终身发展,形成和谐的校园生态。虽然目前这样的场景对于大多学校来说,还只能是理想,但我们可以为着理想勇敢前进,积极投身于育人模式的变革中,不断增强我们的主动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同时也在这样的变革中找到了自己更深层次的责任和更崇高的使命。

学校转型读后感3

观察我们周围的学生,不难发现,与欧美等西方国家的学生最不一样是:我们的孩子像一台没有动力的机器。虽然我们总是告诉学生“学习是你自己的事情”,但是这个看似最私人化、最关系到自己未来的事情,学生却觉得跟自己关系不大。他们所有的动力几乎来自于外部,来自于老师、家长和考试的助推。

感悟:现在的学生厌学的很多,就是学习好的学生也不是积极主动的自己去学习,而是在家长老师和考试的催促下进行学习,因为不是从心里想学习,所以学习感觉特别累,还要和家长讲条件,所以我觉得现在的孩子首要解决的就是“为什么而学习的问题”。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了,从心里想学了,也就是学习的动力有外因转为内因,就像给孩子安装一个发动机,动力有了,不学都难。所以怎样引导学生把学习的外因转变为内因,这是一个全社会都应关注的问题。改变课程设置,改变老师的教学观念,加快老师的专业成长,这都是迫在眉睫的问题。

我们发现,教育更重要的是发现和唤醒:发现学生的潜能和发展方向,来唤醒他、帮助他。

感悟:新的教学观念的出现,教育方式的转变,必然带来老师教学形式的转变。接受的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一直以来上课也离不开传统的模式,要想从根本上改变老师特别是老教师确实很难。学校很多改革都虎头蛇尾,很多的因素都来源于老师的压力,老师不改变,学校再提倡也不行。现在的教育培养出来的孩子都是一个模式,而社会却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学校就应该根据社会和学生的需要来设置课程。教育不能只针对好孩子,不能面向全体,要开发每一个孩子的潜能和发展方向,帮助孩子,唤醒孩子,这样的教学理念必须得采用走班式的教学,现行的以班教学的模式必须要改。

艾默生这样告诉我们:“教育的秘诀在于尊重学生。不是由你来决定他该知道什么和该做什么。这是上帝所造的,是先天注定的,只有他自己掌握着开启自己秘密的钥匙。由于你的干涉、阻挠和过多管制,他可能受到阻碍,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不能做自己的主人。”

感悟:越读李希贵老师的《学校转型》越能感觉出现在教育在人的发展方面的弊端。因为我们要面对四五十个孩子,有统一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即使在教学层次上有所兼顾,但是不可能照顾到每一个孩子的。因为我们还要面对统一的考试内容,面对统一的中考和高考,在这一指挥棒下,老师只能按统一的进度统一的教学内容去教学生,即使有所改进,也是小范围的,不敢有大动作,更何况还有很多老师觉得这样上课很省事而不愿意改呢?

孩子长大喜欢做什么,后天的环境和教育虽然起很大的作学生的成长中作用更大。孩子是否成功取决于自己先天的因素和后天的努力,所以真正喜欢是最重要的,只有喜欢他才心甘情愿的去做,也不感觉累,就像孩子们玩游戏,都乐此不疲,因为他们有成功的喜悦。而父母和老师干涉过多。往往会使孩子的兴致受到阻碍,反而使孩子不易成功。

学校转型读后感4

近期读了《学校转型——北京十一学校创新育人模式的探索》这本书,受益很多。教育是培养人、造就人的崇高事业,其终极目标是为了人的自由发展,关乎学生的命运,关乎民族的未来。北京十一学校创新育人模式改革,全面诠释了该校创新育人模式的真谛,系统展示了改革给学校带来的冲击变革和活力,读后令人振奋,令人鼓舞,令人深思。

北京十一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独树一帜,抓住了教育的核心、教育的本质,定位于育人层面的改革,着力于人的成长和发展,尊重个性发展、尊重生命成长,创设适合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教育,追求并回归了教育的本真。

一、定位培育人、造就人的办学目标

目标是一切行为的指南,教育的目标是立德树人。在北十一学校行动纲要中明确了北十一学校的育人目标是着力于培养志远意诚、思方行圆,即志存高远、诚信笃志、言行规范、思想活跃的社会栋梁和民族脊梁,这是何等的胆略和气魄呀!我想,谁看到都会热血沸腾、激情迸发,必当引发男儿当自强、巾帼须奋进的豪情壮志。学校育人目标的具体内容是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职业与人生规划,确立远大目标,启发学生立志成为某一领域的领军人物或杰出人才;诚信做人,让每一位学生成为值得信任的人;强化学生自律意识,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能力,鼓励独立思考,培养有自己想法的学生。从奋斗目标、做人之本和生存之道三个层面概述了学校培育人的方向和宗旨,阐释了教育的真实内涵和真正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对学生未来负责的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注重教育本质、本源,彰显了对学生个性、人性和生命的尊重。

二、树立学生第一的办学理念

李希贵校长提出,北京十一学校的办学理念是学生第一,学校的教育教学始终要把学生放在第一位。以一切为了人的自由发展、尊重每个孩子的个性发展为己任,最大程度地保留学生的学习个性,针对每名学生的个性需求因材施教,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发现自我、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和学习潜能,给学生充分施展才能的舞台,让学生全面健康成长。这是北京十一学校教改的精髓,也是其改革的灵魂所在。一切为了学生的健康发展,以学生个性化和发现学生的需要作为育人目标,北京十一学校取消行政班、实行走班选课,拆掉讲台、实行导师制,真正实现了教育成为服务的思想转变。具体来说,课程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分类分层开发开设;课堂根据学生的实际进行教室分区、任务分层、课型分设;课外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开展丰富的社团活动、实践活动和自修活动让学生扬长补短;在硬件方面,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建设了“三室合一”即图书室、实验室、教室融合一体的功能教室,同时普及并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移动互联终端设备,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功能,让教室成为学生最喜欢的地方之一,让课堂教学成为学生最喜欢的活动之一。

三、让自主成为学生成长的内动力

教育的目的不是工业产品的生产也不是统一模型的塑造,而是尊重个性发展,让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绽放各自最美的光芒。其关键是给学生以自主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自主成长、成才。自主的前提是实施师生关系的平等,将教师从“警察”、“看守”、“门岗”的角色中退出来,变管教为疏导、变说教为沟通、变强制为自主。因此,北十一学校采取了打破行政班、取消班主任,改变班级授课制状态、实行走课选班制,充分给学生以选择的机会和权利,构建真正的师生平等关系,让学生拥有独立人格和独立思想去激发潜能、激扬生命、自主成长。

学生的基础不同、喜爱和兴趣不同、将来的发展规划也不同,一样的课程根本满足不了学生的个性需要和发展,因此北十一学校基于学生的需要和实际对课程进行了系统开发,几年下来共开发了269门学科课程、34门综合课程、70个职业课程和60个管理课程,组建了268个社团,对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课程进行分层开设,对语文、英语、历史、地理、政治、体育和技术等课程进行分类开设,并且对艺术类学科进行整合开设了综合课程,针对特别学生开设了一对一的特需课程,利用小学段针对部分学生实际开设了援助课程。丰富的课程就像超市货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需要和特长进行自主选择、自主规划。在这里,4000多名学生,每人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课程表,做值日、社团、游学、职业考察随处都有课程,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和彰显。在这里,课程价值不再是盯分数、做题,而是重在培养学生思维和能力,注重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探索精神、好奇心等的培养,着眼点并不止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是在不断选择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发现兴趣、才能和需求,将学习与自己的人生方向联系在一起。

学生的自主还体现在课堂学习方式的选择上,课堂学习分为自研、合作以及导学三种主要形式,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以及爱好进行自主选择。在学生管理方面学校也给予了学生充分的自主,比如期末评语,学生愿意让哪个老师写,就可以选哪个老师;小学段自习,学生可以提前在网上选择自己信任的老师,请他负责指导规划等等。

因为选择所以热爱、因为心动才会行动,自主必然培养起学生自律、自觉的习惯,自主必然能培养学生的责任和担当意识,自主能焕发学生的斗志,自主能挖掘学生的潜能,自主能让学生在青春成长的跑道上越跑越快、越跑越好,自主是学生成长的内动力。

四、让评价引导学生成长

在学生自主成长的过程中,科学的评价和激励是必要的保障。尤其是打破行政班级、取消班主任后,开放的、个别化的、多样化的课程开设更需要标准化、专业化的评价。北十一学校变过去单一化的评价为多元评价,变过去终结性为主的评价为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研究制定了评价标准和实施方案,细化了评价项目、突出过程性评价,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强化评价的过程管理和结果诊断,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功能,引导学生不断进步,为学生自主导航、为学生成长把脉。在北十一学校,学生做什么都会反映在评价上,一堂课的表现如何,教师会在课后进行过程性评价;小学段自习,学校会根据学生自主规划的落实情况进行评价;一个学期结束,学生拿到手的不再是几个枯燥的分数,而是一份包含了历次测验分数走势、所处分数段、文字分析、综合实践评价以及下一步改进建议的诊断报告。

同时,利用各种契机、寻找各种机会鼓励学生、表彰先进,树立校园正气、传播正能量。在校园的廊道、橱窗到处是先进、优秀以及进步学生的表彰图片和事迹介绍,真正做到了让每一扇墙壁说话、让每一副图文育人,为学生的自主成长营造浓郁、积极的氛围。

五、让研究成就教师的专业幸福

只有把教师引向研究的生命状态,教师才会走向真正的专业幸福生活。根据学校学生第一的办学理念,一切工作都服务于学生的需要和成长,由此出发必然带来了许多问题,怎样开发课程?怎样制定课程标准?开发什么样的课程才是学生的需要?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才是学生所喜欢的?打破行政班、取消班主任后怎样管理?怎样制定科学的评价方案?等等一系列的问题倒逼着教师和管理干部们不断进行思考和研究,这是管理者的智慧,这是消除教师职业倦怠的良药、更是教师成长的催化剂。为了创设适合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教育,李希贵校长提出了“在工作状态下研究,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观点,引导老师们个个做研究、人人爱研究,设置了备课组、工作坊、工作室、研究院等许多非行政的'研究机构,为教师们构筑丰富的研究和交流平台。通过研究他们解决了改革途中一个一个的难题,通过研究他们走出了一条康庄大道,通过研究成功了学生、更成就了老师。这次聆听了多位教师的精彩报告,颇为他们的理论见解折服,他们自信饱满、汩汩而谈,他们都成为了教育行家,也正成长为教育专家。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课题,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变革。北京十一学校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教改的一面旗帜,也是全面推进实施素质教育的典范,该校以坚持不懈而丰富生动的实践探索,让教育真正回归其本质、本真、本色,让教育真正回归到其本源、规律上来,这正是其重大的典型意义所在。

学校转型读后感5

说实在,这本书非消闲类、亦非故事类书,我以为会像往常随便翻翻,看看其中的感兴趣的章节之后,就会撂下的。我的看书都是随性而读,这次板板整整的拿出笔记本,边做笔记、边想、边回顾、边读。

首先,追求分数以外的更重要的东西。我的理解是教育的价值取向不应该只看分数。在这部分里,有三点:1、给学生们装上自主发展的发动机。文章剖析了传统的学校教育存在的制约学生内驱力的两点问题,之一是现有学校课程不适合学生个体,学生没有选择性;之二是学生们没有未来方向的引领,缺乏前进的动力。2、注重责任意识的培养。3、注重独立人格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比如:志存高远、诚信笃行、思想活跃、言行规范,其中言行规范我感觉是必须的、首要的。要想让这种想法付诸实施,必须让老师们认同这种价值取向,并且通行过课程改革,将这种价值观转化为教育行为。

其次,教育的价值追求:让学生成为他自己。1、给学生提供最大限度的选择性,让每一位学生拥有自己的课程。课程的解释为:为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跑道,并奔跑起来。尊重某一特定孩子的需求和不一样的成长方式。为此,11学校开发的课程达到数百,其中百分之九十八是选修课程,必修课程也仅占百分之二。这么多课程,可谓眼花缭乱,学生们怎么选?中考高考的成绩怎么办?学生怎么才能在众多的课程与取得好的考试成绩之间找到平衡?不为考试而赢得考试的想法真能实现?2、通过不同的实施方式,让每一门课程发挥其独特的价值;3、帮助每一位学生在集体之外成长,我理解为尊重学生的个性。传统的学校教育注重了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即所谓的“只见森林,不见树木”,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确实如此,无论跑操、集会,还是……都要求整齐划一,一旦出现不同的即被视为另类。我们需要一个胸怀包容学生、尤其富有个性的另类。

再次,教育的另一种诠释:发现和唤醒。1、要有一双慧眼,识别每一位学生身上的隐藏的潜质。这符合多元智能理论,每位学生都有擅长的地方。2、在机会里发现。在不同领域积极寻找机会开发学生的天赋,给学生最大的选择权就是给学生机会。3、在志趣相投的伙伴中发现;4、宽容并尊重不同个性的学生。学生迸发出的个性,需要在尊重的滋养下才能茁壮成长;5、发现教育的真正力量。教育不是控制,而是心灵与心灵的影响。首先要把教师身上的警察、保姆的成分脱去,其次,让校园处处都留着学生的印记。

最后,让育人目标落地,理性思考——全校职工参与——课程支撑——与学校各项工作密切联系。1、明确育人目标;2、让目标深入人心,通过活动、平台落实到每一位学生身上;3、育人目标与学校整个课程体系和评价体系相互支撑。例如(目标)培养有想法的学生(课程)狂欢节、泼水节、戏剧节……(评价)学分、荣誉称号、奖学金。4、育人目标与学校的哥哥关键领域联系起来,形成有机的系统。

当快看完第一章的时候,已经能看得入心了。很多东西并不陌生,比如校本课程。有一点,让我明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会让人看的更远。最近班里将要做的毕业季课程,这个课程在摸索前行,具体活动实施计划也有了。当看完“让育人目标落地后”,有了更清晰的理解。那就是,班级课程明确怎样的目标?怎样和学校的目标相结合?

学校转型读后感6

变革受到阻碍的原因之一,恐怕是利益的再分配问题。改革前,各位组织成员的既得利益,每个人是很清楚的,但改革就意味着利益的重新分配。重新分配的结果就是,有的人分到了利益,有的人不但没分到利益,还失去了原有的利益,这样,改革必然会受到不小的阻力。联想到历史上很多改革难以推行,心有同感,大多来自原有集团利益的失去。所以,必须在改革的过程中把蛋糕做大、想好怎么切。蛋糕大了,分的的利益就多,怎么切,关乎有多少人,能得到多大的蛋糕。

多年前,本地学校曾实行绩效制度:从每位老师的工资中扣除一部分,用于奖励,有的老师能得到远多于扣除的部分,也有的老师得到低于自己被扣除的部分,更有甚者,有老师一分得不到,工资被白白的扣了,发到那些成绩好的老师身上了。在权势之下,虽然老师们表面没什么,但私下里就很有看法,你想奖励,你想绩效考评,为什么教育部门不自己拿出这部分资金,而非得从老师们的工资中扣除呢?当然这项绩效制度最终实行了一段时间后流产了。所以,改革,必须做大蛋糕,研究切法。

如何做大蛋糕?第一,要发现资源和需求。有些资源在有些人的手里是垃圾,放到别人手上就是宝贝。比如,我曾经好几次上阅览室淘那些学校发剩下的教育类杂志,图书室的老师很诚恳,告诉我说这些书他们也不看,该发的也都发完了,放在那里可惜了,尽管来拿了看,而淘到的那些书籍杂志对我来说是一种需要、宝贝。

有些资源过去长期闲置,今日可以把它激活。比如,原来,学校为了应付上级对学校图书的检查而购置的书籍,就这样闲闲的呆在图书室,只为上级检查而用。而现在,学校为班级在走廊里做了书架,把那些闲置的图书全部搬到了各班门前的书架上,学生和老师们可以随时阅读了。今年的中考理化生实验已经结束,考试前的那一周,学校里忙坏了,忙着给学生们安排练习实验操作,因为实验考试部分占中考成绩的20分,相信各个学校亦是如此。平时的理化生课堂实验,因为器材准备什么的非常麻烦,都是老师在讲台上做实验,学生在下面看。如果能把实验器材随时放在学生身边,那该多好。我想,就现在我们学校的这种上课方式,最好的办法就是能否把理化生的课堂搬到实验室来上。因为我们还不能、也很难实现选课走班、建设学科教室,折中的办法就是理化生课堂放到实验室上。即便如此,阻力依然很多。

还有,我本身作为初中数学学科教师,我用的整套6册教材,还是我带过一届学生之后才攒齐的,别人孩子想借还不敢借,生怕回不来了。我曾经上图书室找,但没能找齐;我还希望,能找到高中的教材看看,了解高中教材内容,但学校里没有这块储备,因为都会想这是初中学校嘛,要高中教材干嘛?所以,这就是我的需求。

第二,将资源的使用权、调配权与使用者对接。这条我深有感触,多年前,曾经在上课中因为没有“教学用三角板”,跑到校长室找分管前勤业务的副校长开条,结果在校长室被校长盘问半天,一怒之下,转身就走,……。还好,虽被打击,但教学热情依然。试想,有多少老师会在这种制度下被抹杀?现在,学校好多了,各种教学用品,只要老师想用,随时可到库房登记取用,比较方便。

以上是在看书过程中触动内心,从而产生的一点看法。

学校转型读后感7

1、点亮心灯,理念先转型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徐扬生院士,在谈及什么是好的教育时,他说“教学是一种心灵的感动,而非灌输知识的手段,学生是教育者试图点亮的一盏灯,而不是去注满水的一只杯子。”李希贵校长在此书中也说“教育的另一种诠释是发现和唤醒”,无怪乎他在书中的第一章就谈了“教育的价值选择:让每一位学生成为自主发展的主体”的话题。

育人理念陈旧模糊,学校就不可能真正转型。从书中随处可见的“育人目标”、“学生提案”、“学生自我负责教育机制”、“校园机会榜”、“校长奖学金”、“咖啡厅董事长”等可知,学校是真正属于学生的大舞台。经过几年时间的努力,北京十一学校已初步形成了相互作用、和谐共生的校园生态。

有了适切的育人理念,才能制定出准确的育人目标,由此才会选择最优的育人策略,最终产生良好的育人效果。那么学校转型,应从理念转型起始,吸收、沉淀、论证、归纳,扎扎实实走好第一步。

2、成为自己,关键在课程

十一中学构建分层、分类、综合、特需相结合的课程体系,满足全部学生的发展需求,让学生成为自己,做最好的自己。课程的构建,又以课程的校本化实施为重中之重,通过重组、补充、取舍、替换、拓展和调整等策略对课程进行适当的处理,使之更加适合学生学习,也更契合学校的育人目标。

崔永元曾说:“让孩子们觉得学校是他们的,我认为这件事太重要了。因为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这样,当孩子们在学校时认为学校是他们的,当他们走上社会时,他们才会觉得国家是他们的,才会真正做到‘匹夫有责’,否则他们永远只是旁观者。”人之所以喜欢一件事情,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源自于自我的认同和选择。

十一学校努力让课程成为学生最喜欢的活动之一:仅数学就有九个层面的课程可供不同需求的学生选择,围绕学校育人目标“志远意诚、行圆思方”设置的综合实践课程充满自主性和选择性,真正能够启动学生发展的内动力。正如李希贵所说:“所有的选择,都因为我们的立场。没有学生立场,选择就不会是真正的教育。”

3、目标一致,资源来补充

书中有句话令我印象深刻:“致力于统一目标,而不必奢望统一思想。”我们应该清楚并坚守课程改革的重点和重心,把气力用在最要劲的地方。

十一中学对资源的配置、优化、运用令人艳羡,这也是学校能够成功转型的有效助力。首先,要挖掘学校的文化资源。课程核心必须体现学校文化的传承与提升,与学校的培养目标结合起来。其次,要挖掘育人资源。整合区域特色,将学生参与的学科活动、劳动技能、社区服务等综合实践活动统一规划,协调安排。三是应挖掘优势资源。学生家长所从事的行业几乎涵盖社会所有的层面,其中不乏行业精英和草根英雄。

学校可以邀请部分代表,就某些内容开设讲座、组织活动,帮助学生了解社会,拓宽视野;社会上藏有很多长项的能人,学校可聘为专项辅导员;另外,高校、专家也是极为重要的资源,学校可以寻求专业支撑,邀请更多的资深专家参与到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指导学校均衡持续发展转型。

第三篇:深度转型读后感

读《教师教育观念深度转型——由认识走向行动》有感 教师教育观念转型是一个“隐形”工程,因为意识形态的“东西”是最难改变的,课堂教学不能再是“教师讲学生听”的现状。从中小学来看,不论是经济发达地区,还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广大教师对新课程理念都有一定的认识,但在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很多人却有为难情绪。今后课堂教学所面对的最大“瓶颈”,将是教师观念的深度转型问题。

本学期,我读了《教师教育观念深度转型:由认识走向行动》的书。读完之后,使我深深地认识到,作为一名现代教师,教育观念要深度转型,由认识走向行动。

1.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是教育的主体。

在实施新课程中,学生是核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教育的过程、方法、手段都应紧紧围绕学生进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定的知识和经验、情感和意愿,有自己的生活世界和精神生活,有各种兴趣和需求,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生命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促进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必须了解学生,从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情感等实际出发,使教学适应学生;教师要给学生主动发展的时间和空间。

2.注重每个学生的特性,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和情感表达方式,教育不是改变、塑造他们,而是在承认差异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个性、爱好、特长积极引导,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尊重学生的表现。学生是独特的人,这意味着我们必须尊重学生并深入到学生独特的内在世界,关注学生内心的奥秘,真正地把学生当“学生”,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独特体验,充分关注每一个学生身上蕴藏着丰富的独特的发展“资源”。

3.积极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

通过创设教育环境,借助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判断以及相应的分析与综合,整合教与学双方的一些现象与特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正确科学的方法和策略方面的指导,给学生应有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比较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去张扬自己的个性、展现自己的内心世界、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4.转变学习方式,学生既是学知识又要学会学习。

新课程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转变学生被动的学习状态,把学习变成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和发展,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使学生学到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学习,让学生从课堂上学到获取知识的方法,提高可持续发展的潜力,促进他们自主发展、全面发展、终身发展。

5.建构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的不和谐状况不仅影响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不利于日后顺利地进行社会生活,而且影响正常教学的进行,降低学习效率。因此,教师必须重视这个问题,并努力创造条件,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那么怎样建构和谐的师生关系呢?首先是教师要了解和研究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说:“不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便没有教育文明,要公正处事,就必须细致入微地了解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因此,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这样才有利于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给

学生以正确的导向,才会得到学生的尊重和信赖。”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成绩、在校表现、在家庭和社会的表现,还要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比如有烦恼喜欢向谁倾诉,对所喜爱的老师的选择标准,对学校、社会问题的评价等。其次是教师要掌握有效的解决师生冲突的方法。当师生冲突不可避免发生后,教师就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来解决,最常用的方法有回避、妥协、合作法。再次是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教师要科学地对待、正确地引导学生,就要求教师具有高素质,比如完美的知识结构、良好的教师职业素养和优秀的教学能力。一个教师如果能在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和积累经验的过程中,提高教育预见、教育研究等较高层次的能力,那么在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方面就能得心应手。最后是主动与家长沟通。家长是学生的监护人,有权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师应该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使孩子受到全方位的教育和影响,教师应经常与孩子的家长取得联系,了解孩子在家中的情况,了解孩子在家的表现与学习状况,有的放矢地开展学校教育工作。如果实现了观念深度转型,从“认识”走向“行的”,从一般的认识层面上升到行动层面,那么,广大教师将会自觉自主、心甘情愿、积极主动地去践行课堂教学改革,将会深入贯彻“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将会在实践层面上深化课改。我们教师可根据国家课程标准和相关要求以及课改成功学校的经验,制定本校课堂教学改革的计划及具体步骤,组织部分教师先行动

这次读书使我收益匪浅,克服一切困难,由认识走向行动,把行动真正落实到位。

第四篇:大转型读后感

关于政府适当干预的思考

波兰尼《大转型》读后感

新自由主义经济一直倡导自由市场,强调“看不见的手”的理论,但是无论是从19世纪的英国“圈地”运动带来的灾难,还是20世界和21世界的两次大的全球经济危机,我们都不难发现,完全放任的市场总是会有失灵的时候。波兰尼在《大转型》中有了大量的篇幅描述了自由主义市场的失败,他也一再的强调,完全“脱嵌”的市场经济是乌托邦式的。波兰尼详细论述了英国的“圈地”运动,他赞赏都铎王朝和斯图亚特王朝对于“圈地”运动的干涉主义,认为“反圈地立法虽然没能完全阻止圈地运动,但也并不是完全无效的”,人们不该忽视它的作用。同时,通过对地方市场和邻里市场的叙述,我们看到,国家的干预才真正是国内市场的根源。国家干预经济的主要原因:

1、社会保障问题

经济法则来源于自然法则(羊与狗的例子),自然选择认为必须有贫困的人存在,只有贫困的存在,才会有为了不挨饿而努力工作的人。同时,经济学认为,财富的增长必然伴随着贫困的发生。为了缓解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种种负面影响,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机构来解决贫困问题,政府的几乎强制的再分配能极大的减少贫困的发生,防止社会的崩溃。

2、劳动力、土地、货币的虚构商品性

从根本上来说,劳动力只是人的技能的一种体现;土地只是自然的一种形态;货币本身可能并没有价值,他们都不属于商品。然后劳动力、土地、货币(资本)却是现代经济最重要的元素。把他们当作商品,使得市场经济系统完全凌驾与社会系统之上,换句话说,使得人们完全以逐利而存在,失去了个人的价值,最终导致社会的消失。

3、金本位制度的缺陷

早在19世纪工业革命时,金本位制度就发生过严重的危机。金本位制度的缺陷拿到现代来看,就是各国货币币值的不稳定状况。货币币值的不稳定会严重损害全球化的贸易,尤其是会对经济实力较差的发展中国家造成重创。因此,需要有政府采取适当的措施,保护本国的货币不受打击。

4、市场自发调控的苛刻条件

经济学对完全市场的假设条件太过苛刻,完全竞争、信息对称、稀缺性,在现实世界中这些都很难实现,所以完全放任的自由市场常常会使得经济陷入危机。在现实经济中,政府的角色就显得尤为重要,不管是在预防危机还是应对危机方面。

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的告诉发展期,也正是社会的转型期,市场机制尚未成熟,国家的干预也更加重要。我国政府干预的主要方向:

1、

第五篇:关于服务,客户经理如何转型升级?

关于服务,客户经理如何转型升级?

客户经理作为烟草公司和零售客户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承担着策略宣传、品牌培育、终端维护、经营指导、市场分析等工作。那么,面对规范经营和零售客户需求多样化的新形势,客户经理应如何顺应形势,实现职能转型升级呢?

■面对客户,指导更专业

走访零售客户,是广大客户经理最基础的工作。针对不同类别的零售客户,客户经理大都实行不同的走访计划,并灵活运用即时通讯工具,如微信、QQ等,收集周边市场信息,全面了解营销环境特点,为经营指导提供有效参考。

除了销售,零售客户还关心自己店里的库存情况。所以,客户经理应根据卷烟销量、结构、品牌组合宽度等,指导零售客户科学管理库存。同时,扎实做好信息采集工作,及时掌握零售客户的“进销存”情况,对零售客户经营状况跟踪了解,助其拓宽经营思路。

随着时代的发展,广大零售客户更加注重科学经营、现代化经营。因此,客户经理应配合公司安排,多组织发动零售客户进行座谈、培训、参观等,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此外,快速高效地回复零售客户提出的问题,以专业的素养、敬业的精神和真诚的服务打动客户,得到大家的认可。

■面对品牌,培育好形象

培育好品牌,既是客户经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助力零售客户赢利的法宝。

对于客户经理来说,通过对零售客户的业态、商圈、规模、客流量、顾客特点、消费水平、周边竞争态势等信息的综合分析,掌握他们店里每个在销品牌的价格、特点、文化内涵等,结合预定销售目标,可帮助零售客户定出不同阶段的目标销量、品牌上柜率等,选好目标群体、目标市场,进行有针对性的介绍。此外,客户经理可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深入了解重点品牌的市场反馈,针对不同类型零售客户关注的价值点进行生动介绍,让品牌培育更有针对性。

为了不让品牌“养在深闺人未识”,可根据零售客户的需求指导打造体验功能终端。比如帮助零售客户建立品牌文化体验区,利用投影仪、LED显示屏等载体,向零售客户和消费者展示卷烟生产工艺流程,介绍企业品牌文化,将品牌培育由“客户经理——零售客户——消费者”向“客户经理——消费者”转变,快速有效地提升品牌形象。

■面对消费者,了解更透彻

研究分析是客户经理一切工作的基础和前提。通过走访掌握大量第一手信息,用数据说话,提高分析品牌、客户和市场的能力,为的是让营销服务更加精细化、准确化。

做好需求预测服务,把握市场真实需求,是商业企业有效组织货源投放、工业企业按市场整合品牌、有效满足零售客户和消费者需求的前提。作为需求预测主体的客户经理,一方面要抓好零售客户指导,形成优质、稳定的客户资源,另一方面要抓好市场分析和预测,准确把握市场的真实需求和发展趋势,为货源组织与市场需求满足提供尽可能准确的依据,同时根据品类管理原则做好品牌管理。

此外,注重提升零售终端管理水平。零售终端作为行业面向消费者的最前沿,容不得半点忽视。客户经理应从卷烟陈列、货架管理等方面加强规范化、标准化指导,有效展示品牌形象,服务广大消费者。

下载服务转型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服务转型读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强服务促转型

    强服务促转型,推动戴南经济转型升级 各位戴南镇的青年骨干: 你们好! 这次培训,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也受到市组织部的大力支持,希望大家能够认真学习、深入探讨、学有所用。去年......

    《学校转型》读后感[五篇范文]

    《学校转型》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学校转型......

    学校转型读后感[5篇材料]

    中学对资源的配置、优化、运用令人艳羡,这也是学校能够成功转型的有效助力。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了“学校转型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帮助到您。学校转型读后感范文(1)通过读《学校......

    《中国的大转型》读后感

    《中国的大转型》读后感前几天在图书馆偶然看到《中国的大转型——从发展政治学看中国变革》,就喜欢上了它。作者萧功秦,被认为是中国新权威主义现代化理论的主要代表学者。作......

    《学校转型》读后感(精选5篇)

    《学校转型》读后感 寒假里,我读的第一本书是学校发的《学校转型》,这本书是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今年的呕心沥血之作,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的教育理念转换的实在是太慢了。幸......

    乘风茁壮成长,服务转型升级

    乘风茁壮成长,服务转型升级 三月中旬,习主席将兰考作为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联系点,号召广大党员干部结合时代特征大力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公司党委积极响应号召,把学习焦裕......

    公务员服务经济转型演讲材料

    过去的一年对于我市经济发展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面对各种不利因素,我市上下一心,克难攻坚,坚定不移保增长促发展,加快转型升级,全市经济稳步回升向好。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自......

    金融改革如何服务经济转型(定稿)

    金融改革如何服务经济转型? 澳新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师 刘利刚 为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撰稿 【作者微博】 近期中国人民银行等多个金融政策制订机构公布了《金融业发展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