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分析发展高速铁路客运专线的必要性(最终版)
分析发展高速铁路客运专线的必要性
2011-2-12 中国投资咨询网
中投顾问提示:修建高速铁路客运专线是解决我国现在铁路客运的有效手段。简单论述我国运营中需求与供给的矛盾,介绍铁路客运的特点,揭示高速铁路在客运市场的优势及发展高速铁路的必要性。
摘 要:修建高速铁路客运专线是解决我国现在铁路客运的有效手段。简单论述我国运营中需求与供给的矛盾,介绍铁路客运的特点,揭示高速铁路在客运市场的优势及发展高速铁路的必要性。
关键词:需求与供给;高速铁路;客运专线
高速铁路是指营运速率达每小时200公里的铁路系统,客运专线是以客运为主的快速铁路。前铁路的主要矛盾仍然是运输需求与供给的矛盾,为了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小康战略目标的要求,加快发展,因此迫切需要走内涵式挖潜扩能之路。修建高速铁路客运专线是解决我国现在铁路客运的有效手段。
一、需求与供给的矛盾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方面都还不是很发达,尤其在交通运输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目前,我国铁路主要干线共有22条,从客运看,目前全路客车对数1184对,客座能力243万人,今年1~8月全路日均发送人数达到312万人,客运高峰日达到445.6万人,旅客买票难、乘车难的问题并没有解决。因此在客运需求与供给方面存在着较大矛盾,能否解决客运问题成为了现阶段我过铁路部门的首要问题。
铁路客运长期紧张,而且其紧张状况还在不断加剧。在这种条件下编制的列车运行图就是一张满表的刚性运行图,调整余地很小。因为在能力利用高度饱和的情况下,一旦出现偏差很难调整,任何偏差都会给运输秩序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其结果要么是旅客列车大量晚点,运输质量下降;要么是能力损失,少过货车,减少货运量,而这恰恰是我们最承受不起的。
二、铁路客运的特点
由于铁路客运具有安全程度高、运输速度快、运输距离长、运输能力大、运输成本低等优点,且具有污染小、潜能大、不受天气条件影响的优势,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运输所无法比拟的。干线铁路是铁路网络的关键部分,是铁路发挥骨干作用的坚实基础。客运专线以高速和快速技术为支撑,列车运行速度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
客运专线运量大、效能高,社会经济效益显著。客运专线列车最小行车间隔可达三分钟,列车密度可达每小时20列,列车定员可达1600~1800人/列,理论上每小时最大输运能力可达2×32000~2×36000人,能够实现大量、快速和高密度运输。从发达国家实践来看,客运专线取得了非常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高速铁路是多种高新技术的系统集成,融合了交流传动技术、复合制动技术、高速转向架技术、高强轻型材料与结构技术、减阻降噪技术、密封技术、现代控制与诊断技术等一系列当代最新科技成果。近年来,发展高速铁路已经成为一种浪潮,世界高速铁路的诞生和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时空观念,使铁路旅客运输发生了革命性变化,提高了铁路在客运市场中的竞争力。
三、高速铁路在客运市场的优势
(一)速度快
时速250公里及以上的高速铁路,在旅行距离1000公里范围内,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二)安全可靠
日本新干线自运营以来,从没有发生过列车颠覆和旅客伤亡事故,法国高速铁路10多年来始终保持安全运营的良好纪录。
(三)经济实惠
从国外高速铁路票价看,比乘坐飞机和汽车更经济划算。
(四)运载量大
一条四车道高速公路年运量最大不超过8000万人,一条双线高速铁路年运量可达1.5亿人。特别是高速铁路在城际间开行高密度、公交化、编组灵活的动车组列车,其载客量是公路、民航无法比拟的。
繁忙干线建设客运专线将使铁路速度和服务实现质的飞跃,提升中国铁路发展水平。客运可实现大容量、高速度、高频率,大大缩短旅行时间,在创造良好社会经济效益同时,铁路路网运输效率和投资效益将进一步提高,有利于实现铁路可持续发展。
四、发展高速铁路的必要性
(一)发展高速客运专线是我国交通运输发展适应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的需要
当今世界,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土地、能源、环境等的有限性日益引起各国政府和人民的重视。新技术的创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为在世界范围内调整旧的运输结构和改变传统运输发展模式提供了新的条件和动力。高速铁路的发展,越来越被认为是人类在可持续发展下运输模式的一种理性选择:发展中国家再也不能走以过度消耗资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数量惊人的交通事故为代价的传统运输发展模式的道路,要尽量运用后发优势,提高运输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二)修建客运专线,实现了客货车的分离,避免了客货混跑时速度不一致所引起的问题
客货运输按照自身的不同特点和技术要求组织行车,使客货输送能力都得到显著提高。
最重要的是,修建客运高速专线可以与我国对铁路现有体制改革完全接轨。我国铁路运输企业今后的体制改革的方向就是进行“网运分离”,组建客货运公司,实现制度创新,建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机制,以加强市场营销,增强竞争能力,扩大市场份额。修建客运专线可以直接建立这种机制,组建客运公司,客运公司向线路公司租线路,这样就真正实现了产权清晰、主体明确、运营独立的经营机制。
(三)修建客运专线还可以形成铁路发展的新平台
建立这个新平台的意义是:到2050年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时,使我国的铁路发展规模和水平与之相适应。这正是制定发展规划具有前瞻性的大事。新平台的主要内容是:我国可以形成什么样的客运专线网,它们的技术等级达到何种水平;专线之间的协调怎样进行;它的发展怎样与既有路网整合;与之配套的设备、材料等工业生产的规模和技术水平如何加强;客运专线网的投资估计与融资方式等。
从投资的角度看,修建高速铁路客运专线每个项目都涉及上千亿元的投入,要使这些投资实现最佳的性能价格比,并使收益实现最大化,就应首先在需求最为紧张的繁忙干线优先发展高速客运专线。
第二篇:国外高速铁路客运专线运输组织模式分析
交运0901班 孟祥朋
国外高速铁路客运专线运输组织模式分析 00929221
力求减少旅客换乘,在高速线上开行多种速度的列车,是国外高速铁路运输组织可供我国借鉴的成功经验。
(1)减少旅客换乘
法国采取高速列车下高速线的方法,延长TGV高速列车的运行距离,拓展其通达范围,从而减少旅客换乘次数,扩大客流吸引范围,取得明显效果。如巴黎东南线高速铁路长454km,TGV列车运行里程达2640km,通达法国南部各主要城市,运行距离延长近5倍。巴黎东南线1981年~1993年累计运量达2亿人次,铁路财务内部收益率达15%,国民经济内部收益率达30%。大西洋高速铁路长282km,TGV列车运行里程达2380km,通达法国西部和西南部各主要城市,运行距离延长近8倍。自1989年9月开通以来,运量持续增长,1992年达到1811万人/年,比1991年增长9%,使飞机运量下降了20%左右,铁路财务内部收益率为l2%,国民经济内部收益率为23%。
德国、日本在高速铁路的客流组织上,尽管旅客换乘条件很好,但仍致力于创造更多的直达条件。德国采取了大量的ICE列车和IC列车下高速线的办法。日本国铁民营化后,划片管理,新干线和既有线归同一公司经营,为吸引更多的客流,已开始设法减少旅客的换乘。东北新干线上已运行二合一的组合列车,由上野开出以240km/h的速度运行至福岛,在福岛站一分为二,部分(约6辆组成)下高速线,以140km/h的速度运行至山阳;另一部分(约10辆)继续以240km/h的速度运行至盛冈。返回后在福岛站二合一,回上野。为此,山阳线已改造成既能运行窄轨列车,又能运行准轨列车的线路。
(2)高速线上运行多种不同速度等级的列车
德国自1971年起在50个城市间每小时开行1列IC城间快速列车,最高时速可达200km。1991年开始在新建(汉诺咸——维尔茨堡327km,曼海姆——斯图加特99km)和改建(近2000km)的约2400km的线路上,每小时开行一列最高时速达250km的ICE高速列车。无论是新建还是改建的高速铁路,目前仍是白天运行旅客列车,其中单向每小时一列ICE高速列车和若干列最高时速200km的IC城间快速列车以及EC欧洲城间特快列车,夜间全部运行货物列车,其中快运列车最高时速160km,一般货物列车最高时速为120km。上高速线的货物列车一般不超过2500t。德国专家认为,客、货列车混跑中货物列车(轴重22.5t)对线路加重破坏的现象不明显。于2002年8月建成投入运营的科隆——法兰克福高速铁路,按客运专线设计,这不是由于客、货列车混跑有问题,而是因为科隆到法兰克福已有了能满足需要的货运通道。该线地处山区,地形复杂,将限坡由12.5%提高到40%可减少大量桥隧工程,总投资可节省15%~20%,而40%的限坡,货物列车已不能上线运行。
日本的高速铁路都是客运专线。最初曾设想过要运行货物列车,但由于高速线采用准轨,而既有线系窄轨,故新干线(高速铁路)只能自成体系,非但不能运行货物列车,一般旅客列车也不能上新干线。日本的高速铁路网中,东海道新干线历史最长,也最具代表性。该线(连同山阳新干线)运行3种不同速度的列车。其中望号270km/h,光号240km/h,声号220km/h。双向列车密度为282列/日(东北新干线约210列/日,上越新干线约180列/日);每小时单向最多运行11列,其中望号1列,光号7列,声号3列。能力主要受限于东京站,在新开设平川站后,每小时可增加到15列。日本专家认为,日本在新干线上之所以能组织高速度和高密度的列车运行,—是几乎以平行运行图为基础;二是有加减速性能很好的电动车组。从德国和日本两国的运营经验看,高、中速混跑在技术上是可行的,两国高速铁路上都运行多种速度的列车,只不过旅客列车间的速差比较小。无论是德国还是日本也有部分专家不主张在同一时间带里高、中速列车混跑,其理由是要降低运输能力。德、日两国的经验还说明高速铁路没有因既有线开来的列车“技术状态不好”、“运行晚点”等因素的影响而降低其安全性和准时性。
第三篇:武广客运专线高速铁路测量技术总结
武广客运专线高速铁路测量技术总结
一、客运专线测量控制网概述
1、客运专线铁路精密工程测量
客运专线铁路精密工程测量是相对于传统的铁路工程测量而言,为了保证客运专线铁路非常高的平顺性,轨道测量精度要达到毫米级。其测量方法、测量精度与传统的铁路工程测量完全不同。我们把适合于客运专线铁路工程测量的技术体系称为客运专线铁路精密工程测量。
由于客运专线铁路速度高(200km/h~350km/h),为了达到在高速行驶条件下,旅客列车的安全性和舒适性,要求客运专线铁路必须具有非常高的平顺性和精确的几何线性参数,精度要保持在毫米级的范围以内。
从表中对比可知,为了适应客运专线铁路高速行车对平顺性、舒适性的要求,客运专线铁路轨道必须具有较高的平顺度标准,对于时速200km/h以上无碴和有碴铁路轨道平顺度均制定了较高的精度标准。对于无碴轨道,轨道施工完成后基本不再具备调整的可能性,由于施工误差、线路运营以及线下基础沉降所引起的轨道变形只能依靠扣件进行微量的调整。客运专线扣件技术条件中规定扣件的轨距调整量为±10mm,高低调整量-
4、+26mm,因此用于施工误差的调整量非常小,这就要求对施工精度有着较有碴轨道更严格的要求。
要实现客运专线铁路的轨道的高平顺性,除了对线下工程和轨道工程的设计施工等有特殊的要求外,必须建立一套与之相适应的精密工程测量体系。纵观世界各国铁路客运专线铁路建设,都建立有一个满足施工、运营维护的需要的精密测量控制网。精密工程测量体系应包括勘测、施工、运营维护测量控制网。
二、传统的铁路工程测量方法及其不足之处
由于过去我国铁路建设的速度目标值较低,对轨道平顺性的要求不高,在勘测、施工中没有要求建立一套适应于勘测、施工、运营维护的完整的控制测量系统。各级控制网测量的精度指标主要是根据满足线下工程的施工控制要求而制定,没有考虑轨道施工和运营对测量控制网的精度要求,其测量作业模式和流程如下: 1)初测:
平面控制测量---初测导线:坐标系统:1954北京坐标系;测角中误差12.5″(25″),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光电测距1/6000,钢尺丈量1/2000。
高程控制测量---初测水准:高程系统:1956年黄海高程/1985国家高程基准,测量精度:五等水准(30)。2)定测: 以初测导线和初测水准点为基准,按初测导线的精度要求放出交点、直线控制桩、曲线控制桩(五大桩)。3)线下工程施工测量
以定测放出交点、直线控制桩、曲线控制桩(五大桩)。作为线下工程施工测量的基准。4)铺轨测量
直线用经纬仪穿线法测量;曲线用弦线矢距法或偏角法进行铺轨控制。
平面坐标系投影差大,采用1954年北京坐标系3°带投影,投影带边缘边长投影变形值最大可达340㎜/km,不利于采用采用GPS、全站仪等新技术采用坐标法定位发法进行勘测和施工放线。
没有采用逐级控制的方法建立完整的平面高程控制网,线路施工控制仅靠定测放出交点、直线控制桩、曲线控制桩(五大桩)进行控制,线路测量可重复性较差,当出现中线控制桩连续丢失后,就很难进行恢复。
测量精度低,由于导线方位角测量精度要求较低(25″),施工单位复测时,经常出现曲线偏角超限问题,施工单位只有以改变曲线要素的方法来进行施工。在普通速度条件下,不会影响行车安全和舒适度,但在高速行车条件下,就有可能影响行车安全和舒适度。
轨道的铺设不是以控制网为基准按照设计的坐标定位,而是按照线下工程的施工现状采用相对定位进行铺设,这种铺轨方法由于测量误差的积累,往往造成轨道的几何参数与设计参数相差甚远。根据有关报道在浙赣线提速改造中已出现类似问题。(如浙赣线出现的圆曲线半径与设计半径相差几百米,大半径长曲线变成了很多不同半径圆曲线的组合,缓和曲线、夹直线长度不够,曲线五大桩位置与设计位置相差太大,纵断面整坡变成了很多碎坡等)。
综上所述,过去的铁路测量规范及体系已不能适应中国铁路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必须建立一套适合中国铁路客运专线建设的工程测量体系。
下面举例说明“三网合一”的重要性
在武广客专建设中,由于原勘测控制网的精度和边长投影变形值不能满足无碴轨道施工测量的要求,后来按《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暂行规定》的要求建立了CPⅠ、CPⅡ平面控制网和二等水准高程应急网。采用了利用新旧网相结合使用的办法,即对满足精度的旧控制网仍用其施工;对不满足精度要求的旧控制网则采用CPⅠ、CPⅡ平面施工控制网与施工切线联测,分别更改每个曲线的设计进行施工,待线下工程竣工后再统一贯通测量进行铺轨设计的方法。由于工程已开工,新旧两套坐标在精度和尺度上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只能通过单个曲线的坐标转换来启用新网,给设计施工都造成了极大的困难。
在京津城际铁路建设中,由于线下工程施工高程精度与轨道施工高程控制网精度不一致,造成了部分墩台顶部施工报废重新施工的情况。
遂渝线无碴轨道试验段线路长12.5km,最小曲线半径为1600m,勘测设计阶段采用《新建铁路工程测量规范》要求的测量精度施测,即平面坐标系采用1954年北京坐标系3°带投影,边长投影变形值满足达210mm/km,导线测量按《新建铁路工程测量规范》初测导线要求1/6000的测量精度施测,施工时,除全长5km的龙凤隧道按C级GPS测量建立施工控制网外,其余地段采用勘测阶段施测的导线及水准点进行施工测量。铁道部决定在该段进行铺设无碴轨道试验时,线下工程已基本完成,为了保证无碴轨道的铺设安装,在该段线路上采用B级GPS和二等水准进行平面高程控制测量,平面坐标采用工程独立坐标,边长投影变形值满足≤3mm/km,施工单位在无碴轨道施工时,采用新建的B级GPS和二等水准点进行施工。由于勘测阶段平面控制网精度与无碴轨道平面控制网精度和投影尺度不一致,致使按无碴轨道高精度平面控制网测量的线路中线与线下工程中线横向平面位置相差达到50cm。为了不废弃既有工程,施工单位不得不反复调整线路平面设计,最终将曲线偏角变更了17秒,将线路横向平面位置误差调到路基段进行消化,使路基段的线路横向平面位置误差消化量最大达到70~80cm,这样才满足了无碴轨道试验段的铺设条件。由此可见,线下工程施工平面控制网精度与无碴轨道施工平面控制网精度相差太大,会给无碴轨道施工增加很多困难,遂渝线无碴轨道试验段的速度目标值为200km/h,而且线路只有12.5km,有大量的路基段可以消化误差,调整起来比较容易。当速度目标值为250km/h~350km/h时,线路均为桥隧相连,没有路基段消化误差,误差调整工作更困难。当误差调整消化不了时,就会造成局部工程报废。
客运专线铁路轨道必须具有非常精确的几何线性参数,精度要保持在毫米级的范围以内,测量控制网的精度在满足线下工程施工控制测量要求的同时必须满足轨道铺设的精度要求,使轨道的几何参数与设计的目标位置之间的偏差保持在最小。轨道的外部几何尺寸体现出轨道在空间中的位置和标高,根据轨道的功能和与周围相邻建筑物的关系来确定,由其空间坐标进行定位。轨道的外部几何尺寸的测量也可称之为轨道的绝对定位。轨道的绝对定位通过由各级平面高程控制网组成的测量系统来实现,从而保证轨道与线下工程路基、桥梁、隧道、站台的空间位置坐标、高程相匹配协调。由此可见,必须按分级控制的原则建立铁路测量控制网。客运专线铁路工程测量平面控制网第一级为基础平面控制网(CPⅠ),第二级为线路控制网(CPⅡ),第三级为基桩控制网(CPⅢ)。各级平面控制网的作用和精度要求为:
(1)CPⅠ主要为勘测、施工、运营维护提供坐标基准,采用GPS B级(无碴)/ GPS C级(有碴)网精度要求施测;
(2)CPⅡ主要为勘测和施工提供控制基准,采用GPS C级(无碴)/ GPS D级(有碴)级网精度要求施测或采用四等导线精度要求施测;
(3)CPⅢ主要为铺设无碴轨道和运营维护提供控制基准,采用五等导线精度要求施测或后方交会网的方法施测;
客运专线铁路工程测量精度要求高,施工中要求由坐标反算的边长值与现场实测值应一致,即所谓的尺度统一。由于地球面是个椭球曲面,地面上的测量数据需投影到施工平面上,曲面上的几何图形在投影到平面时,不可避免会产生变形。采用国家3°带投影的坐标系统,在投影带边缘的边长投影变形值达到340mm/km,这对无碴轨道的施工是很不利的,它远远大于目前普遍使用的全站仪的测距精度(1~10mm/km),对工程施工的影响呈系统性。从理论上来说,边长投影变形值越小越有利。因此规定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控制网采用工程独立坐标系,把边长投影变形值控制在10mm/km,以满足无碴轨道施工测量的要求。
现行的《新建铁路工程测量规范》、《既有铁路工程测量规范》有碴轨道铁路测量规范各级控制网测量的精度指标主要是根据满足线下工程的施工控制的要求而制定,没有考虑轨道施工对测量控制网的精度要求,轨道的铺设是按照线下工程的施工现状,采用相对定位的方法进行铺设。即轨道的铺设是按照20m弦长的外矢距来控制轨道的平顺性,没有采用坐标对轨道进行绝对定位,相对定位的方法能很好的解决轨道的短波不平顺性,而对于轨道的长波不平顺性无法解决。对于客运专线铁路,曲线的半径大,弯道长,如果仅采相对定位的方法进行铺轨控制,而不采用坐标进行绝对控制,轨道的线型根本不能满足设计要求。现用一个弯道为例作一简要说明:
我们知道,曲线外矢距F=C²/8R
式中C为弦长,R为半径。现有一半径为2800m(时速200~250公里有碴轨道铁路的最小曲线半径)的弯道,铺轨时若按10m弦长3mm的轨向偏差(即用20m弦长的外矢距偏差)的轨向偏差来控制曲线,则:当轨向偏差为0时,R=2800m;当轨向偏差为+3mm时,R=2397m;当轨向偏差为-3mm时,R=3365m。这一问题在浙赣线提速改造建设中已暴露出来,即一个大弯道由几个不同半径的曲线组成,且半径相差几百米。
由此可见,只采用10m弦长3mm(有碴)/10m弦长2mm(无碴)的轨向偏差来控制轨道的平顺性是不严密的,因此必须采用相对控制与坐标绝对控制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轨道铺轨控制。
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首级高程控制网应按二等水准测量精度要求施测。铺轨高程控制测量按精密水准测量(每公里高差测量中误差2mm)要求施测。
四、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技术要求 高程控制测量精度
1、勘测高程控制网应优先采用二等水准测量,困难时可采用四等水准测量。
2、分两阶段实施水准测量时,线下工程施工完成后,全线按二等水准测量要求建立水准基点控制网,应允许对线路纵断面进行调整,即利用贯通的二等水准对线下工程高程进行测量,然后重新设计纵断面。
3、当线下工程为桥隧相连时,线路纵断面调整余地较小,此时应在工程施工前按二等水准测量要求建立水准基点控制网。
五、武广客运专线桥梁控制测量
1、简介
我单位施工的项目有西瓜地特大桥、乐城街大桥、昌山特大桥,还有三座框架式涵洞。
武广客运专线桥梁所占比例较大,线下土建段5标的高墩都集中在西瓜地特大桥中,最高墩身达32.5m。该桥中心里程为DK1941+392.61,桥址处于广东省乐昌市山间盆地的边缘地带,地形起伏明显。全桥99跨,桥梁全长3227.38m。
该桥CPII控制点有4个,间距在800m~1000m范围,符合CPII布点要求,水准点有3个,间距在1公里左右范围,符合二等水准布点要求。
昌山特大桥和新乐昌站位于两个山头之间,昌山特大桥位于新乐昌站范围,连接乐城街隧道和昌山隧道,其分跨类型为5-32m(预应力简支箱梁)+5×32m(变截面预应力连续箱梁)+1-32m(预应力简支箱梁)+6×32m(预应力连续箱梁)+9-32m(预应力简支箱梁),全桥梁部施工采用为现浇法施工。桥中心里程为DK1944+691.22,桥梁全长为863.79m。5#~17#位于道岔区。其中预应力简支箱梁梁长为32.6m,梁宽为13.4m,梁高为3.05m。
该桥CPII控制点有3个,间距在800m~1000m范围,符合CPII布点要求,水准点有2个,间距在1公里左右 范围,符合二等水准布点要求。
我单位在武广客运专线共投入测量仪器4台,使用状况良好。拓普康602全站仪(用于控制测量和施工测量)拓普康311全站仪(用于施工测量)
蔡司 DINI12电子水准仪(用于二等水准测量和沉降变形观测)
宾得自动安平水准仪(用于施工测量)2.2测量方法
平面控制网测量:角度测量采用全圆法六个测回测量,边长采用对向4个测回测量。观测中认真做好测量记录。高程控制测量:采用二等水准测量的方法测量,按照“后—前—前—后”和“前—后—后—前”的顺序进行往返测量。观测中认真做好测量记录。2.3对观测中的误差采分析
根据对外业测量数据的误差分析,观测值中的误差主要有下列三方面的原因:
1、观测者
由于观测者的感觉器官的鉴别能力的局限性,在仪器安置、照准、读数等工作中都会产生误差,同时观测者的技术水平及工作态度也会对观测结果产生影响。
2、测量仪器
测量仪器都具有一定的精密度,所以使观测结果的精度受到限制,另外仪器本身的缺陷,也会使观测结果产生误差。
3、外界的观测条件
在野外观测过程中,外界条件的因素,如天气的而变化,地形的起伏、周围建筑物的状况,以及光线的强弱、照射的角度大小等,会使视线弯曲,产生折光现象,都会使观测结果产生误差。
2.4对观测中的误差采取相应有效的措施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在外业测量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尽量满足等精度观测。保证观测成果的精度,满足规范要求。
1.建立专门的控制测量领导小组和观测小组,并明确各自职责,分工负责,各施其责。加强客运专线控制测量技术标准和操作技能培训。
2.使用的测量仪器满足测量等级的需要。仪器经过鉴定合格后方可使用,在运输过程中,全站仪和电子水准仪不准直接放置在车上,必须专人抱着或背着,条码因瓦标尺必须放在盒内。保证仪器和因瓦标尺的正常使用。
3.实行的等精度观测即在相同的条件下观测,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很难保证等精度观测。在测量过程中实行“人员、仪器、测量方式”三固定。在水准测量中采用同一线路进行,往测时在地面上做标记,以便返测时使用。4.严格按照四等导线测量和二等水准测量的要求进行。测量记录采用答应制,避免读数读错或记录记错。
5.观测过程中,受到外界条件的因素很多,在作业过程中,应注意尽量予以避免,例如,给仪器打伞遮阳,置镜是三角架固定牢固,观测过程中人员不要随意走动等等。2.5观测数据进行整理汇总
对外业测量数据进行整理汇总,平面控制测量原始资料将角度、距离及控制网示意图整理出,以进行严密平差。高程控制测量原始资料将已知水准点资料、每段水准线路的高差及距离整理出,以进行严密平差。
2.6内业平差计算
我们采用平差计算的软件是清华三维测量控制网平差系Nasew 3.0。界面如图所示。
Nasew 3.0具有如下特点:
1.适用于任意形式任意规模的平面和高程控制网的概算、平差和设计。
2.自动求解控制网各种线路闭合差,提供了多种粗差定位和自动剔除功能。具有多种平差方法可选。
3.在输入过程中,自动计算坐标、高程、差值等,并辅以网图动态显示。观测输入可选标准格式和多种常用网格式,可选具有内联的文本编辑方式。
4.提供了与打印机和纸张自适应的网图打印,成果打印,格式和有效位数等可控易控,并具有打印前的预览功能。2.6定期复测控制网
平面高程控制网每隔4个月复测一次,复测结果满足规定要求的,提出书面报告由监理批准后方可使用复测数据。注意:在线下平面高程控制网测量或定期复测工作中,平面控制测量平差要将相邻单位的两个控制点参与平差,高程控制测量平差要将相邻单位的一个水准点参与平差,以进行复核。
客运专线桥梁沉降变形观测的内容: 墩台基础沉降变形观测
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徐变变形观测
2、观测精度等级
武广客运专线变形测量等级“三等”要求设计。因此工作基点网按二等水准测量要求施测(《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暂行规定》、《客运专线铁路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主要技术要求为:
相邻工作基点高差中误差1.0mm
每站高差中误差0.3mm
往返较差、符合或环线闭合差≤0.6
mm(n为测站数)
监测已测高差较差≤0.8
mm(n为测站数)
按《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暂行规定》、《客运专线铁路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中的要求采用国家一等精密水准测量施测,主要技术要求为:
高程中误差≤±1.0mm
相邻点高差中误差≤±0.5mm
往返较差、符合或环线闭合差≤0.6
mm(n为测站数)
3、沉降变形观测频次 如表中所示。
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在沉降变形观测中,沉降量的计算是本次测量的标高和上次的标高之差,在观测点位置移动后,测量的标高发生很大的改变,此时需要在本次沉降量的单元格中填写为0,这样才能保证评估的正确性。另外就是特别注意初始值的观测精度,一般初始值我们观测三次取最近的结果为初始值。因为初始值的精度直接影响到沉降变形观测数据的可靠性。
4、观测仪器的选择
由于沉降变形测量要求精度高,所以必须采用高精度的测量仪器。工作基点和沉降观测点观测所使用的仪器是德国蔡司 DINI12电子水准仪,其望远镜放大率为32倍,圆气泡灵敏度10//2mm。水准标尺为伪机条码尺,电子水准仪自动识别并存储数据,最小读数为0.01mm。采用两个2.5kg的尺垫作为转点尺承,仪器和标尺均送检定单位进行检验,观测前均按规范进行常规的检查。
5、工作基点及观测点的建立 工作基点选点与埋点
工作基点设在沉降影响范围以外便于长期保存的稳定位置,沿线路方向200m左右进行设置。并满足了结构物观测的需要。为了保证工作基点的稳固性,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进行设置,设置方法如图所示。观测点的设置
对于岩石地基、嵌岩桩基础的桥梁可选择典型墩台,例如:特殊桥跨、高墩、基岩不均匀及桩位出现岩溶与摩擦桩相邻嵌岩桩,数量不少于墩台点数的30%。对于摩擦桩、非岩石地基的桥墩台应逐墩台布设测点。梁体徐变观测点的设置,对于工厂化预制的梁,在原材料变化不大、预制工艺稳定、批量生产的预应力混凝土梁可每30孔选择1孔进行观测,对于现浇预应力箱梁,同一种施工方法,施工前1~3孔梁进行重点观测,根据观测结果调整梁的反拱值,其他孔位梁选择典型梁进行观测,且不少于30%。
墩台基础施工完成在承台四角侧设置观测点,若基础需要回填或地势低洼且有水,可以将观测桩点转移布设在墩台身上,并在墩身横向对称布设2个点,一般距地面0.5m~1.0m比较合适。预应力混凝土梁徐变上拱观测点设置在梁端和跨中位置,距防撞墙约0.2m,在桥面防水层、保护层施工后,在铺设无砟轨道前移至铺装层顶面,作为永久性测点,继续观测。如图所示。
西瓜地特大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32个墩台和5跨梁体进行沉降变形观测。乐城街大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5个墩台和1跨梁体进行观测。昌山特大桥由于属于特殊梁跨梁体徐变全部观测,选择10个墩台进行沉降观测。桥台是必须观测的,因为要进行过渡段评估时使用。
6、观测方法的选择
根据各等级水准观测主要技术要求,观测采用中丝读数法,按要求对每一路线进行往返观测,视线高度及测站的观测限差均按规范进行。工作基点采用二等水准测量,观测点的测量采用国家一等精密水准测量。具体要求见表中的规定。在工作基点测量中由于线路较长,每天只能分段测量,为了避免外界温度的影响,在每天同一时段进行观测,提高测量精度。
7、观测数据的处理
观测数据计算采用清华三维测量控制网平差系统Nasew 3.0。进行严密平差。我们对西瓜地特大桥水准基点网及55#墩(07年5月24日至07年10月6日)的观测数据进行了严密平差。外业数据采集后,计算合格后进行严密平差计算,在满足精度的情况下,可以认为数据可靠。处理结果如表中所示,可以看出我们的测量方法是能够满足要求的。
8、沉降变形评估参考文件 8-
1、行业规范及标准
(1)《客运专线铁路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下称《评估技术指南》),铁建设[2006]158号,铁道部,中国,2006
(2)《客运专线无蹅轨道铁路设计指南》,铁建设函[2005]754号,铁道部,中国,2005
(3)《新建时速度 300~350 公里客运专线铁路设计暂行规定》(上、下),铁建设[2007]47号,铁道部,中国,2007
(4)《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暂行规定》,铁建设[2006]189号,铁道部,中国,2006 8-
2、武广公司文件
(1)《武广客运专线沉降变形观测系统实施细则》,武广工[2007]119 号,2007 年 9 月
(2)《武广铁路客运专线沉降变形观测分析评估实施方案》,武广工[2007]218 号,2007 年 11月
(3)《武广铁路客运专线沉降观测数据录入与管理细则》,武广工[2007]272号,2007年12 月
9、提供评估报告的资料
根据西瓜地特大桥和乐城街大桥6月份的评估资进行讲解。(1)、施工单位沉降变形评估申请表
(2)、区段沉降变形观测评估资料
(3)、沉降观测录入表
(4)、桥梁徐变录入表
(5)、沉降徐变趋势图(利用软件自动生成)
(6)、附件
10、无砟轨道施工前沉降变形评估
武广客运专线沉降变形评估,根据各标段实际情况,分段进行评估,每段不小于4公里。首先由施工单位提交沉降变形评估申请表及评估资料,监理单位提交平行观测评估资料。评估单位根据提交的资料进行评估分析,并批复评估报告。内容:
(1)、从制度上保证
建立专门的沉降变形观测领导小组和观测小组,明确各自职责,分工负责,各尽其责,加强沉降变形技术标准和实施操作的培训。
(2)、观测点埋设保证
对所有桥梁沉降变形观测点,进行详细的书面技术交底,并现场指导,确保埋设的正确和标准。(3)、制定观测点保护措施;
制定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和制度,现场进行标识和防护。(4)、观测精度上保证;
按要求定期对仪器进行鉴定,保证观测数据的可靠性。按要求定期对水准点和工作基点进行复核,严格按照测量技术等级要求进行,并且要求测量闭合。(5)、数据整理及录入保证。
测量过程中实行“人员、仪器、测量方式”三固定。认真建立“零”观测理念。保证数据整理的规范性和数据识别的统一性,沉降观测中,包括上升和下沉,向下为“正”,向上为“负”。梁体徐变上拱,向上为“正”,向下为“负”。有沉降变形观测过程中注意记录荷载的变化,以便帮助分析结构变形变化和数据异常点情况。在沉降变形观测过程中,及时绘制沉降曲线,及时分析验证,并作记录,及时报送监理核对签字。
七、成果
我单位施工的武广客运专线桥梁工程已经施工完毕,目前正在配合最后线路的联调联试工作。施工中我们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进行测量控制,满足测量精度的同时,又保证了施工需要,从而使施工顺利进行。桥梁工程竣工贯通测量分两个阶段,1是架梁前贯通测量,2是无砟轨道施工前的贯通测量,两阶段的验收全部100%通过,满足客运专线测量精度的要求。
在沉降变形观测工作中,目前正按要求每个月进行一次梁体徐变观测和墩台沉降观测,从评估报告和目前的观测数据上看,我们的措施是合理的,观测数据是可靠的。在无砟轨道联调联试阶段的轨道精调中,从数据上得到了验证。在整个沉降变形观测过程中能够反映出结构沉降变形的发展规律。
八、结束语
今天我对武广客运专线测量控制网的概念、特点、技术要求、桥梁工程控制测量技术要点和桥梁沉降变形观测进行简单总结。我国这几年是客运专线建设的高峰期,这就要求施工单位必须投入适合客运专线高精度要求的精密测量仪器。随着更先进仪器的投入,例如客运专线无砟轨道施工全自动照准的高精度测量机器人(徕卡2003)0.5秒级精度应用,对我们测量人员的能力要求必然也将更高。有理由相信,随着全站仪开发技术的提高和工程技术人员素质的提高,作为客运专线工程测量必将拥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通过本次技术交流,我相信对以后的客运专线工程测量和沉降变形观测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以上是我的汇报,请批评指正。
我会珍惜这次交流的机会,与大家共同交流进步,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为公司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四篇:高速铁路的未来发展分析报告
到2020年,我国高速公路总里程将达到12万公里(还不包括各地区的规划指标),沿海港口吞吐能力将建成达到90亿吨(2009年实际吞吐量为40亿吨),超大规模建设高速铁路而使我国“全面进入高铁时代”,再新建100个支线机场等。
12月7日开幕的第七届世界高速铁路大会上,中国成为当仁不让的主角。中国铁道部先后与保加利亚、土耳其等国的政府主管部门签署了大量铁路合作协议。
“高铁建设给后人留下的不是债务,是永恒的财富。”在一份高层对高铁工作的指示中,高铁建设投资得到了这样的评价。按照中长期路网规划,未来五年内,中国高速铁路建设都将维持大规模投入,投资额将保持在每年7000亿元左右,共计3.5万亿元左右。
高速铁路被定调为“十二五”期间优先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这是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在第七届高速铁路大会开幕式上透露出来的。
高铁此前作为高端装备制造被默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一部分,并未被单独定项。此次被单独定项并强调优先发展,有关注家认为,这将大力推动高铁行业的发展。
“高铁在战略新兴产业中优先发展是很有道理的。高铁机车属于高端装备制造业,车体零部件和新材料有关,列车通信和信息产业有关,牵引的电力系统和新能源有关,整个高铁和节能环保有关。可以说,高铁相关的每一项几乎都能归入战略新兴产业的范围内。”铁道部一位内部人士表示。
按照中长期路网规划,未来五年内,我国高速铁路建设都将维持大规模投入,投资额将保持在每年7000亿元左右,共计3.5万亿元左右。但在中国高速铁路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一些关于高铁发展是否过快、高铁发展是否会形成大量的债务等问题的讨论不断被提及。
今年10月份,一份由中科院起草、名为《关于避免我国交通建设过度超前的建议》的报告,就曾引发了业内关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高速铁路建设是否过度超前的讨论。
在高铁定位战略新兴产业、高铁战略性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的背后,是关于如何认识有关高铁的一系列问题,尤其是关于发展高铁的必要性问题;关于铁路建设投资问题;关于高铁安全问题;关于国外对我国高铁技术的态度问题。
定位新兴产业背后
据《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了解,高铁此次被定义为新兴产业,是战略性产业,建设高铁是中国当前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需要。
来自高层领导的看法是,“高铁不仅改变了铁路的面貌,而且也改变了运输结构和产业结构,给后人留下的不是债务,是永恒的财富。”
目前中国高速铁路的营业里程已经达到7531公里,是全世界高铁运营里程最长、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中国同时也是世界上高速铁路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
按照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到2020年,中国铁路营业里程将达到12万公里以上。其中新建高速铁路将达到1.6万公里以上;加上其他新建铁路和既有线提速线路,中国铁路快速客运网将达到5万公里以上,连接所有省会城市和50万人口以上城市,覆盖全国90%以上人口。
“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来讲,发展高速铁路是非常必要的。”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一位专家指出。
从运力角度来看,我国铁路货运紧张的局面一直存在。从2003年到2009年,全国铁路货物发送量每年增加2亿吨左右。我国85%的木材、85%的原油、60%的煤炭、80%的钢铁及冶炼物资由铁路运输。但长期以来,受铁路运力不足的限制,这些重点物资的请车满足率一直不足35%。
国家一直十分重视铁路发展。今年9月,国务院颁布《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发改委有关负责人在谈到新兴产业的高端装备制造业时表示,我国要掌握发展主动权,必须优先重点发展先进航空装备和高速铁路交通等先进运输装备及海洋工程装备、高端智能制造装备等。近日国家则再次明确了高铁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地位。
高铁更是财富
据本报记者了解,中科院在今年9月底提交给国务院的《关于避免我国交通建设过度超前的建议》中指出,目前远程城际高铁、大城市的城郊铁路系统的规划需要科学综合性论证。现在的盘子过大,大项目上得过快。
“一些以大城市为中心的轨道交通系统建成后将没有足够的运量予以支撑。”报告指出。
针对这样的疑虑,铁道部总规划师郑健在近日召开的世界高铁大会上指出,发展高铁可以有效地提升国家竞争力,提升相关科技行业的综合实力;同时高铁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发展的趋势和战略;此外,建设高铁也可以推动经济的发展。
而在决策层的思路中则明确指出,汽车是靠消费政策拉动的,高铁是内在驱动发展起来的。高铁是新兴产业,是战略性产业,是带动性产业。
针对这一定位,上述专家告诉本报记者,判断一个产业是否是新兴产业有这样几个标准:第一,这个产业要有全局性的影响,对产业链的上下游都有很大的带动作用;第二,这个产业要有发展潜力;第三,这个产业可以提高国家的整体竞争力。“高铁产业是符合上述三个标准的,随着近几年的发展,高铁技术也逐渐走到世界前列。”
铁道部总工程师何华武近日在世界高铁大会上介绍,仅近期胶济、武广、沪宁三条高速铁路开通后,释放的既有线货运能力就达到2亿吨/年。这将极大地提高我国运输效率,并降低运输成本。
北京交通大学校长宁滨教授也对本报记者表示,目前我国已经建成的几条高速铁路,已经在这方面显示出了明显作用。武广高速铁路的开通可使京广线南段的年货运能力增加8760万吨,而京津、武广、石太、郑西等几条高速铁路的通车,可使我国铁路的年货运能力增加2.3亿吨。
此外,铁路建设对经济拉动效应明显。2009年全国铁路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6000亿元,其中消费钢材2000万吨、水泥1.2亿吨,创造了600万个就业岗位。在铁路建设中,有40%的投资可通过材料费、人工费等形式就地转化为当地消费,并带动机械、电力等相关产业发展。
“高铁的发展是逗号,不是句号。要继续提高质量,提升安全度,提高效益,做好服务工作。”这已成为中国高铁后续发展的方向。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产业蓝皮书:中国产业竞争力报告(2010)》指出:2009年,我国粗钢产量达56000万t,是排名前5的日本、俄罗斯、美国和印度粗钢产量之和的2.2倍,进一步确立了中国是世界钢铁大国的地位。从国际市场占有率来看,我国钢铁工业的国际市场占有率表现出增长的态势,尤其是进入2004年来,增长态势更加明显,2008年达到新高的12.09%。同时,蓝皮书也指出,从贸易竞争力指数、显示比较指数和质量竞争力指数等方面看,我国不是钢铁强国,钢铁行业竞争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12月7日,第七届世界高速铁路大会在北京召开。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在致辞中表示,中国将高速铁路作为优先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期间国家将在财政投入、建设用地、技术创新、经营环境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
另外,中国政府鼓励国内铁路企业“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在积极参与其他国家铁路建设的同时扩大高速铁路行业的对外开放与其他国家分享技术成果并加强合作。事件评论:
“四纵四横”高铁客运网不会成为中国高铁建设的终点。在高铁规划超预期和列车密度提升的双重推动下,国内高铁装备行业景气将延续到“十二五”;此外,“高铁出口”将为铁路装备行业的增长注入新的活力。
第一、中国高铁运营和在建规模世界第一,但这不会成为国内高铁建设的终点。
中国的高铁发展占据多个世界第一。全球高铁运营里程近2.5万公里,而截止11月中国高速铁路的营业里程已经达7,531公里,居世界第一;另外,中国目前在建的高铁里程超过1万公里,规模居世界第一位;目前中国的高铁技术水平和专利总数也均达到世界第一;12月3日,中国制造的“和谐号”CRH380在京沪高铁枣庄至蚌埠段试验运行最高时速达486.1公里,刷新世界(12.61,0.01,0.08%)铁路运营试验最高速。
中国铁路前期投入不足,导致火车运力增长有限,运力长期紧张,缓解运力问题需要长期的投入。从1989年到2008年,中国铁路客运和货运周转量年均复合增长率分别为5.1%和4.8%,远低于公里的8.5%和12.7%。高铁的开通运营,为实施客货分线运输创造条件,可以极大释放货运能力。铁道部数据显示,胶济高铁运营,既有线年增货运能力2920万吨;武广高铁运营,既有线年增货运能力8760万吨;沪宁高铁运营,既有线年增货运能力8395万吨。仅此3条高铁释放的既有线货运能力就达2.0亿吨/年。高铁可以在提高客运能力的同时可以实现可获分离,改善货运能力,因此为了真正实现人便其行,货畅其流,高铁建设不会戛然而止。
第二,高铁建设规划提高和列车保有密度提升是推动国内高铁装备行业增长的双重动力。
高铁作为优先发展的新兴产业,“十二五”期间将继续大力发展。《铁路中长期发展规划》原计划到2020年高铁里程达到1.6万公里以上,加上其他新建铁路和既有线提速线路,铁路快速客运网将达到5万公里以上,连接所有省会城市和50万人口以上城市,覆盖内地九成以上人口。而根据目前开工情况,预计在2012年高铁投运里程将达到1.3万公里,高铁建设将远远超出预期。此前有媒体报道,“十二五”期间,铁路基建总投资在3.5亿元左右,比“十一五”高70%。高铁作为未来客运发展的主方向必然会继续大力发展。
随高铁旅客数提高,列车保有密度的提高是铁路装备行业增长的第二大动力。目前高铁在国内尚处于起步阶段,投运线路列车班次偏低,列车保有量还有巨大的提升空间,预计未来随着高铁客流的增多,列车保有量的提高将进一步推动高铁装备行业增长。最早运营动车组的铁路线广深高铁运行里程为147公里,保有160辆动车组,动车组的运行密度约为1.1辆/公里;而武广高铁里程1,067公里按67组动车组(536辆)计算保有量仅为0.5辆/公里左右。远低于日本的1.9辆/公里和日本的1.7辆/公里。
第三,三大优势助力中国高铁掘金海外,为高铁行业注入新动力。
系统集成、多技术类型和成本,三大优势助力中国高铁掘金海外。与国外高铁技术相比,中国高铁具备三大优势。首先是系统集成优势,经过国内市场的培育,中国高铁行业具备了丰富的建设和运营经验,可以提供从轨道线路施工、列车、信号、牵引等设备供应到运营管理和设备维护的交钥匙工程;第二,中国高铁具有200-250公里和300-350公里两种技术类型,可以能满足不同市场需求;第三,中国高铁具有较大的成本优势,我国的劳动力成本优势使得高铁的设计、建设、制造均具有较大成本优势,成本优势对发展中国家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瞄准发展中国家,高铁输出已经从梦想变为现实。在世界高铁大会上,泰国副总理素贴?特素班和老挝常务副总理沙瓦?凌沙瓦均对中国与东盟国家合作修建中、泰、老、缅(甸)、新(加坡)、马(来西亚)铁路寄予厚望,希望铁路能够早日建成,以提振经济,加强中国与东盟的经济贸易,其中泰国副总理表示,泰国议会已经批准这一项目。目前除中国外的发展中国家基本没有高铁,但据我们不完全统计,仅亚洲地区发展中国家建设计划就占全球的20%左右。
我们对高铁装备行业的投资逻辑是短期看好一次性投入设备相关企业,随高铁建设进度,设备交付高峰的可能带来业绩刺激,推荐中国南车、中国北车和时代新材;中长期看好易耗品设备相关企业,易耗品需求会随着高铁保有量的提升而大幅提升,推荐太原重工和晋西车轴。
而此前,美国联邦政府曾于10月28日宣称将在23个州建设54个高速铁路项目,总投资额达24亿美元。
第五篇:中国高速铁路发展之路
中国高速铁路发展之路
2011 年 07 月 25 日 22:28 铁路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产物,也是促进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建国以来,中 国铁路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到 2002 年底,我国铁路运营里程已达 7.2 万公里,但按人均里程计算,仅为 5.5 厘米,不及一根香烟长,排名在世界百位以后。铁路货运需求满足率不足 35%,95%以上的运输 能力只能用于运输煤炭、石油、粮食等关系国计民生的国家重点物资。在客运方面,随着人民群众生活 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乘坐火车旅游的需求不断增加,对运输服务质量要求不断提高,每逢春运暑运、“五 一”、“十一”黄金周,全国各大车站人流如织,一票难求。中国铁路人清醒地认识到,铁路还远远不能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必须加快发展,为 人民群众提供更加方便、快捷、优质、安全的公共服务产品。铁路发展的滞后,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 党中央和国务院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全局出发,作出了加快发展铁路 的重要决策。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指出,铁路作为国家重要基础设施、国民经济的大动脉和大众化交通工 具,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要求铁路系统广大干部职工认清使命,抓住铁路建设的黄金 机遇期,再接再厉,开拓进取,为加快我国铁路发展步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 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2004 年 1 月,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的国务院第 34 次常务会议批准了《中长期铁路网规划》,这是 新中国铁路历史上第一个中长期发展规划,确定到 2020 年我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 10 万公里,其中时速 200 公里及以上的客运专线达到 1.2 万公里以上。2008 年 10 月,《中长期铁路网规划》(调整)经国 家批准正式颁布实施。根据调整规划,到 2020 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 12 万公里以上,其中客运专 线及城际铁路达到 1.6 万公里以上,复线率和电化率分别达到 50%和 60%以上,主要繁忙干线实现客货 分线。按照 2008 年世界高速铁路大会的定义,“高速铁路”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新建的专用线路、时速 250 公里动车组列车、专用的列车控制系统。因此,我国的客运专线和城际铁路就是高速铁路。高 速铁路在客运市场有四大优势:一是速度快。在旅行距离 1000 公里范围内,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二 是安全可靠。日本新干线自运营以来,几十年没有发生过列车颠覆和旅客伤亡事故,法国高速铁路 10 多年来始终保持安全运营的良好纪录。三是经济实惠
。选择高速铁路旅行比乘坐飞机和汽车更经济划算。四是运载量大。一条四车道高速公路年运量最大不超过 8000 万人,一条双线高速铁路年运量可达 1.6 亿人。特别是高速铁路在城际间开行高密度、公交化、编组灵活的动车组列车,其载客量是公路、民航 无法比拟的。我国人口众多、内陆深广,解决大规模人口流动问题,最安全、最快捷、最经济、最环保、最可靠 的交通方式是高速铁路。中国铁路决定把发展客运高速作为实现现代化的一个主要方向。但是,采取何 种模式尽快实现中国铁路的“高速梦”,尚需论证。经过审慎的分析、研究和论证,中国铁路的决策者认为,我国铁路已经掌握高速铁路线型精测精调、客站功能完善、路基沉降控制、长大梁制运架、大跨高桥长隧、无砟有砟轨道等设计与施工成套关键技 术,成功开展了工务工程、通信信号、牵引供电、调度指挥、旅客服务等各专业系统的集成创新,机车 车辆制造具有比较好的基础,但是在高速列车的设计制造方面与发达国家还有不少差距。基于这样一个 实事求是的判断,中国要发展高速铁路,既不能妄自菲薄、全盘引进,也不能盲目排外、闭门造车,而 要立足于经济和社会生活现代化的需要,综合考虑安全经济技术等各种因素,坚定不移地发展适合中国 国情的高速铁路。
这种发展高速铁路道路的特点就是:立足高起点、高标准,瞄准世界先进水平,坚持以我为主,自 主创新,把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结合起来,全面掌握先进的核心技术,形成具有 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速铁路技术体系。具体来说,线路、桥梁、隧道、涵洞等工程技术,以原始创新 为主,形成完全独立的技术标准和自主知识产权;通信、信号、牵引供电系统,坚持系统集成创新,形 成满足我国客运专线系统集成的标准和要求;运营调度和旅客服务系统,坚持自主创新,适应我国客运 专线运营要求;高速动车组,按照“引进先进技术,联合设计生产,打造中国品牌”的要求,通过引进 消化吸收再创新,实现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客运动车组的国产化。在高速铁路的工程建设中,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有机结合 的管理体制,充分运用现代科学管理方法,推行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实行“小业主、大咨询”管理模式。在高速动车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方面,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 创新体系。铁道部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将全国铁路形成一个拳头,促使国外厂家形成进入中国铁路 市场的竞争,以最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