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3年高考语文文言文提高训练试题(08)
待漏院①记
(宋)王禹偁
天道不言而品物亨、岁功成者何谓也?四时之吏,五行之佐,宣其气矣。圣人不言而百姓亲、万邦宁者何谓也?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张其教矣。是知君逸于上,臣劳于下,法乎天也。古之善相天下者,自咎、夔至房、魏可数也,是不独有其德,亦皆务于勤尔,况夙兴夜寐以事一人,卿大夫犹然,况宰相乎!
朝廷自国初因旧制,设宰臣待漏院于丹凤门之右,示勤政也。至若北阙向曙,东方未明;相君启行,煌煌火城②,相君至止,哕哕③銮声。金门未辟,玉漏偁④滴。彻盖下车,于焉以息。待漏之际,相君其有思乎?
其或兆民未安,思所泰之;四夷未附,思所来之。兵革未息,何以弭之;田畴多芜,何以辟之。贤人在野,我将进之;佞臣立朝,我将斥之。六气不和,灾眚荐至,愿避位以禳之;五刑未措,欺诈日生,请修德以厘之。忧心忡忡,待旦而入,九门既启,四聪甚迩。相君言焉,时君纳焉。皇风于是乎清夷,苍生以之而富庶。若然,总百官、食万钱,非幸也,宜也。
其或私仇未复,思所逐之;旧恩未报,思所荣之。子女玉帛,何以致之;车马器玩,何以取之。奸人附势,我将陟之;直土抗言,我将黜之。三时告灾,上有忧也,构巧词以悦之;群吏弄法,君闻怨言,进谄容以媚之。私心慆慆⑤,假寐而坐,九门既开,重瞳⑥屡回。相君言焉,时君惑焉,政柄于是乎隳哉,帝位以之而危矣。若然,则下死狱、投远方,非不幸也,亦宜也。
是知一国之政,万人之命,悬于宰相,可不慎欤?复有无毁无誉,旅进旅退,窃位而苟禄,备员而全身者,亦无所取焉。
棘寺⑦小吏王某为文,请志院壁,用规于执政者。
(选自《中华散文鉴赏辞典》)
[注释]①待漏院:宰相等待早朝休息的在方,漏,古代计时器。②火城:朝会时的火炬仪仗。③哕哕:huì(书)铃声。④偁:同“称”。⑤慆(tāo)慆:纷乱。⑥重瞳:相传舜的眼睛有两个瞳子,此指皇帝。⑦棘寺:掌管司法的中央机构大理寺的别称。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之善相天下者相:宰相
B.请修德以厘之厘:治理
C.政柄于是乎隳哉隳:毁坏
D.复有无毁无誉,旅进旅退毁:坏名声
9.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达能使“百姓亲、万邦宁”策略的一组是()①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张其教矣
②是不独有其德,亦皆务于勤尔
③五刑未措,欺诈日生,请修德以厘之学科王
④无毁无誉,旅进旅退
⑤九门既启,四聪甚迩。相君言焉,时君纳焉
⑥九门既开,重瞳屡回。相君言焉,时君惑焉
A.①③④B.②③⑤C.①⑤⑥D.②④⑤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借本文抒发了自己的政治抱负,明确指出只要任用一心为国为民而勤于政务、为人慎重的宰相,就能使国家清平、百姓富足。
B.本文是作者作宰相时所写,记录在待漏院墙壁上,用以告诫执政的大臣。
C.本文用对比手法,通过对大臣们在待漏院临朝前的神态、动作描写,列举出三种类型的宰-1-
相:一种是忧国忧民、敢于直谏的的宰相,一种是营私弄权、谄上欺下的宰相,一种是窃据高位、碌碌无为的宰相。
D.作者在行文中既注意了句式的整饬,句法又根据内容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具有平易晓畅、结构严密、条理清晰、逻辑性强等特色。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120分)
四、(23 分)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是不独有其德,亦皆务于勤尔,况夙兴夜寐以事一人,卿大夫犹然,况宰相乎!
译文:
⑵兆民未安,思所泰之;四夷未附,思所来之。兵革未息,何以弭之;田畴多芜,何以辟之。学科王
译文:
8.A(相,辅佐)
9.B(④“无毁无誉,旅进旅退”是说没有恶名声,也没有好名声,随波逐流;⑥“九门既开,重瞳屡回。相君言焉,时君惑焉”是说营私弄权,混淆皇上视听)
10.D(A“只要„„就„„”的说法绝对;B作者撰写此文时为石理寺小官吏,希望能把此文记录在待漏院壁上,作者并未任宰相;C主要是心理描写)
11.⑴这些人不但有德行,而且都勤劳不懈,早起晚睡来为国君效力,连卿大夫都是如此,何况宰相呢!(“是”、“独”、“事”、“然”各1分,句意1分)学科王
⑵万民尚未安宁,考虑怎样使他们平安;各方少数民族尚未归顺,考虑怎样使他们前来归附。战事未息,怎样使它平息;田园荒芜,怎样使人们去开垦。(“泰”、“附”、“来”、“弭”、“辟”各1分)
参考译文:
天道不说话,而万物却能顺利生长,年年有所收成,这是为什么呢?那是由于掌握四时、五行的天官们使风雨调顺的结果。皇帝不说话,而人民和睦相亲,四方万国安宁,这是为什么呢?那是由于三公商讨了治国纲要,六卿职责分明,伸张了皇帝的教化的结果。所以我们知道,国君在上清闲安逸,臣子在下勤于王事,这就是效法天道。古代的贤相名臣善于治理国家的,从皋陶、夔到房玄龄、魏征,是屈指可数的。这些人不但有德行,而且都勤劳不懈。早起晚睡来为国君效力,连卿大夫都是如此,何况宰相呢!
朝廷从建国初即沿袭前代的制度,在丹凤门西边设立宰相待漏院,这是表示崇尚勤于政务。当朝见之所的门楼上映着一线曙光,东方还未大亮时,宰相就动身启行,仪仗队的灯笼火把照耀全城。宰相驾到,马车铃声叮当,富有节奏。这时宫门未开,玉漏声残,侍从撩开车上帷盖,主人下车到待漏院暂息。在等候朝见之际,宰相大概想得很多吧!学科王
有的在想,万民尚未安宁,考虑怎样使他们平安;各方少数民族尚未归顺,考虑怎样使他们前来归附。战事未息,怎样使它平息;田园荒芜,怎样使人们去开垦。德才兼备之人尚未任用,我怎样推荐他们;奸人在朝,我怎样贬斥他们。天时不正,灾害不断,我愿意辞去相位,向上天祷告以消灾灭害;各种刑罚未能息置,欺诈行为不断发生,我将请求修养德行以加强治安。怀着深深的忧虑,等待天明入宫。宫门开后,善听各方意见的天子离得很近。宰相向皇帝奏明了意见,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于是世风清平,百姓因此而富裕。如能这样,宰相位居百官之上,享受优厚的俸禄,那就不是侥幸而得,而是完全应该的。
有的在想,我有私仇未报,考虑怎样斥逐仇敌;有旧恩未报,考虑怎样使恩人荣华富贵。考虑着金钱美女,怎样到手;车马玩物,怎样取得。奸邪之徒依附我的权势,我便考虑如何提拔他们;正直之臣直言谏诤,我便考虑怎样贬谪他们。三时各地报告灾情,皇上忧虑,我便考虑怎样用花言巧语取悦皇帝;众官枉法,国君听到怨言,我便考虑怎样奉承献媚求得皇上的欢心。他为私事思绪纷乱,强自坐着假睡。宫门开了,金殿上龙目四顾,宰相提出建议,皇上被他蒙惑,政权由此而毁坏,皇位也因此而动摇。如果这样,那么即使宰相被打入死牢,或流放远地,也不是不幸,而是完全应该的。
因此可以懂得,一国之政,万人之命,系于宰相一人,难道可以不谨慎以待吗?还有一种宰相,他们没有恶名声,也没有好名声,随波逐流时进时退,窃取高位贪图利禄,滥竽充数而保全身家性命,也是不足取的。学科王
石理寺小官吏王禹偁撰写此文,希望能把它记录在待漏院壁上,用以告诫执政的大臣。
第二篇:2013年高考语文文言文提高训练试题(01)[定稿]
岘山亭记
欧阳修
岘山临汉上,望之隐然,盖诸山之小者。而其名特著于荆州者,岂非以其人哉?其人谓谁?羊祜叔子、杜预元凯是已。方晋与吴以兵争,常倚荆州以为重,而二子相继于此,遂以平吴而成晋业,其功烈已盖于当世矣。至于风流余韵,蔼然被于江汉之间者,至今人犹思之,而于思叔子也尤深。盖元凯以其功,而叔子以其仁,二子所为虽不同,然皆足以垂于不朽。
余颇疑其反自汲汲于后世之名者,何哉?传言叔子尝登兹山,慨然语其属,以谓此山常在,而前世之士皆已湮灭于无闻,因自顾而悲伤。然独不知兹山待己而名著也。元凯铭功于二石,一置兹山之上,一投汉水之渊。是知陵谷有变而不知石有时而磨灭也。岂皆自喜其名之甚而过为无穷之虑欤?将自待者厚而所思者远欤?
山故有亭,世传以为叔子之所游止也。故其屡废而复兴者,由后世慕其名而思其人者多也。熙宁元年,余友人史君中辉以光禄卿来守襄阳。明年,因亭之旧,广而新之,既周以回廊之壮,又大其后轩,使与亭相称。君知名当世,所至有声,襄人安其政而乐从其游也。因以君之官,名其后轩为光禄堂;又欲纪其事于石,以与叔子、元凯之名并传于久远。君皆不能止也,乃来以记属于余。余谓君如慕叔子之风,而袭其遗迹,则其为人与其志之所存者,可知矣。襄人爱君而安乐之如此,则君之为政于襄者,又可知矣。此襄人之所敬书也。若其左右山川之胜势,与夫草木云烟之杳霭,出没于空旷有无之间,而可以备诗人之登高,写《离骚》之极目者,宜其览考自得之。至于亭屡废兴,或自有记,或不必究其详者,皆不复道。
熙宁三年十月二十有二日,六一居士欧阳修记。
4.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至于风流余韵,蔼然被于江汉之间者被:遍及
B.其功烈已盖于当世矣盖:压倒
C.然独不知兹山待己而名著也待:对待
D.若其左右山川之胜势胜:美好
5.下列各组加点的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君皆不能止也,乃来以记属于余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
B.襄人安其政而乐从其游也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C.盖元凯以其功,而叔子以其仁王好战,请以战喻
D.明年,因亭之旧,广而新之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是一篇碑记,是作者应襄阳知府史中辉之请而写的。文章略去岘山的自然风貌,而着重抒发由岘山这一名胜所引起的感想,这在碑记文中是别具一格的。
B.岘山是一座普通的山,但因为晋朝两位开国元勋羊祜、杜预曾在此与吴激战并最终平定吴国为晋朝立下大功而著名。
C.作者一向反对趋时邀誉,所以文章一方面肯定羊祜、杜预“垂于不朽”的功业,一方面对他们的“汲汲于后世之名”,也发出了“自待者厚”的讥评。
D.文章中说到襄人打算把史中辉的事迹刻在石碑上,以和羊祜、杜预的名字一样永远流传。作者是希望史中辉在政事上能更加有所建树。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而其名特著于荆州者,岂非以其人哉?(3分)
(2)岂皆自喜其名之甚而过为无穷之虑欤?将自待者厚而所思者远欤?(4分)
(3)既周以回廊之壮,又大其后轩,使与亭相称。(3分)
【答案及解析】
4.C(“待”在此是“依靠。)
5.B(“而”均为连词,表递进。A“于”分别是表对象、表被动,C“以”分别为“因为”、“用”,D“因”分别为表原因;介词,经由、通过。)
6.B(“在此与吴激战”误)
7.(1)然而它在荆州特别有名,这难道不是因为那里的人(才著名)吗?(“著”1分,“以”1分,句意1分)
(2)难道(他们)都太重视自己的名声影响而作如此充分的忧虑呢,还是(他们为此)作得很周全而想得很深远呢?(“其名之甚”1分,“将”1分,“自待者厚”1分,句意1分)
(3)用壮丽的回廊环绕着亭子之后,又扩大了亭子后轩,使后轩与亭子的大小规模相称。(“周”1分,“以回廊之壮”介宾结构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岘山亭记
岘山面临汉水,看上去山势突出高大,(实际上)它是周围群山之中的小山。然而它在荆州特别有名,这难道不是因为那里的人(才著名)吗?那些人是谁呢?是羊祜叔子、杜预元凯。当晋与吴用武力相争时,常常要倚仗荆州,以它为军事重地,而羊祜杜预二人相继在这里,就平定东吴,成就了晋的统一大业,他们功业已经超过了当世之人。至于他们成功的事
迹产生的影响,广泛传扬于江汉之间,到现在人们仍然思念他们,而对于羊叔子的思念特别深。大概是元凯凭他的功劳业绩,叔子凭他的仁义品行,二人所作所为有所不同,然而却都足以流传不朽。
我很怀疑那些(已有功业传世)却又反过来急切追求后世功名的人,什么原因呢?传说羊叔子曾登上这座山,很有感慨地告诉他的部下,认为这山一直矗立在那里,而前世的名人都已泯灭无闻,因此羊叔子联想到自己而十分悲伤。然而(他)惟独没有想到这座山是因为有了自己才特别著名的。元凯在两块石碑上刻了自己的功业,一块安置在这座山上,一块投到汉水之中。(他这样做)是知道山峦沟壑有变化,而不知道石碑有时也会磨灭的。难道(他们)都太重视自己的名声影响而作如此充分的忧虑呢,还是(他们为此)作得很周全而想得很深远呢? 岘山上本来有亭,世上人们传说是羊叔子所游历休憩之处。那里建筑屡兴屡废的原因,就是后世之人敬慕他们的名声而思念他们的人很多。熙宁元年,我的朋友史君中辉凭光禄卿的身份作襄阳长官。第二年,因为岘山亭的破旧,(史君中辉)就扩大并且重新建造了这座亭,在环绕着亭子建造了壮丽的回廊后,又扩大了亭子后轩,使后轩与亭子的大小规模相称。史君辉闻名于世间(天下),在他从政过的地方都留下了很高的声望。襄人安定于他的执政,乐于跟从着他,也就根据史君的官职名号,为岘山亭的后轩命名为光禄堂;他人又想在石碑上记录史君的事迹,打算用这办法让史君与羊叔子、杜元凯之名声一起流传久远。史君不能阻止襄人的这种行为举动。于是他前来向我托付写亭记。
我认为,史君知道并敬慕羊叔子的风范而(想)承袭他在民间流传的事迹,那么史君的为人表现和志向(如何)就可以想见了;襄人敬爱史君而生活安定乐逸,那么史君的为政(如何)又可以知道了。这些就是襄人想写下来的。(我想)那岘山周围的秀丽风光和笼罩于幽深杳远之中的草木云烟,它们于空旷原野上时隐时现,可以供给登高远望写出忧思愁苦诗文的人,适合他们观览时得到它,满足它。至于这座岘山亭的屡兴屡废,(或许)有人自会写出亭记,有人认为不必深究其中的详情,(这些)我都不再说明了。
第三篇:2013年高考语文文言文提高训练试题(05)
左思赋三都
左思字太冲,齐国临淄人也。家世儒学,父雍,起小吏,以能擢授殿中侍御史。思少学书及鼓琴,并不成。雍谓友人曰:“思所晓解,不及我少时。”思遂感激勤学。貌寝,口讷,而辞藻壮丽。
造《齐都赋》一年乃成,复欲赋三都,会妹芬入宫,移家京师。乃诣著作郎张载访岷邛之事。遂构思十年,门庭藩溷皆著纸笔,偶得一句,即便疏之。自以所见不博,求为秘书郎,及赋成,时人未之重。思自以其作不谢班张,恐以人废言,安定皇甫谧有高誉,思造而示之。谧称善,为其赋序。张载为注《魏都》,刘逵注《吴》》《蜀》而序之曰:“观中古以来为赋者多矣,相如《子虚》擅名于前,扬雄《羽猎》摛(chī)藻于后;班固《两都》理胜其辞,张衡《二京》文过其意。至若此赋,拟议数家,傅辞会义,抑多精致,非夫研核者不能练其旨,非夫博物者不能统其异。世咸贵远而贱近。莫肯用心于明物。斯文吾有异焉,故聊以余思为其引诂。”自是之后,盛重于时。司空张华见而叹曰:“班张之流也。使读之者尽而有余,久而更新。”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初,陆机入洛,欲为此赋,闻思作之,抚掌而笑,与弟书云:“此间有伧父,欲作《三都赋》,须其成,当以覆酒瓮耳。”及思赋出,机绝叹伏,以为不能加也,遂辍笔焉。
(《昔书·文苑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貌寝口讷寝:奇特。
B.偶得一句,即便疏之疏:分条记录。
C.故聊以余思为其引诂诂:用通行的话解释古代语言文字或方言字义。
D.门庭藩溷皆著纸笔藩溷:厕所。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及赋成,时人未之重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 ...B.父雍,起小吏,以能擢授殿中侍御史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 ..
C.谧称善,为其赋序。观中古以来,为赋者多矣 ..
D.造《齐都赋》,一年乃成吾日益壮大,乃能感悔 ..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
A.思遂感激勤学。..
B.思自以其作不谢班张。..
C.使读之者尽而有余,久而更新。..
D.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
4、下列各句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思从小勤奋好学,虽貌寝口讷,而辞藻华丽且气势非凡。喜欢辞赋,花了一年的时间,就写成了《齐都赋》。
B.左思为了写好《三都赋》向人访问岷邛之事,又求作秘书郎来扩大见闻,家里到处都放置纸笔,偶得一句,马上分条记录,构思十年,终于成功。
C.《三都赋》写成后,时人未之重,左思送给皇甫谧看,谧称善,为其赋序。张载为(魏都)作注,刘逵为《吴》《蜀》作注并写了序言,自此左思名动当时。尔后又得到司空张华的褒扬,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
D.刘逵为《吴》《蜀》序言中,对左思构思的特点以及见闻广博的益处作了精当的评述。
5、把文言文中划横线的部分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思自以其作不谢班张,恐以人废言。
(2)非夫研核者不能练其旨,非夫博物者不能统其异。
(3)须其成,当以覆酒瓮耳。
(4)以为不能加也,遂辍笔焉。
[解析]
1.A。寝:丑陋。
2.D。乃:副词,才,表时间长。
3.D。竞相:古今都是“相互争着”的意思。
4.A。文中并未言左思从小就勤奋。而是说他“学书及鼓琴,并不成”。
5.(1)左思自己认为他的辞赋并不比班固、张衡逊色,担心(别人)因自己地位低下而不重视自己的文章。
(2)如果不是那探求事物真实性的人就不能提炼文章的主题,如果不是那见闻广博的人就不能使不同的事物统一于一篇文章之内。
(3)等到左思写成后,一定用(它)来盖酒缸。
(4)认为自己不能超过他,于是放弃了创作《三都赋》的打算。
[译文]
左思字太冲,齐国临淄市人。书香门第,父亲左雍,从小吏发迹,凭借才能提拔为殿中侍御史。左思年轻时读书练琴,都没有成效。父亲对友人说:“左思所知晓并能阐发的的知识,赶不上年轻时的我。”左思于是内心感触并激励自己勤奋学习。相貌丑陋,不善言吐,然而(写的文章)辞藻华丽,气势磅礴。
写《齐都赋》一年才完成,再次想写《三都赋》,正巧碰上妹妹左芬入宫为妃,举家迁往京城。于是拜访著作郎张载,调查蜀国(旧事),于是构思十年,家中乃至厕所里都放有纸笔,偶尔想起一句(优美的)辞句,马上就分条记载它。自己认为所了解的事物并不广泛。要求做秘书郎。等到赋写成了,当时的人没有推崇他的《三都赋》。左思自己认为他的辞赋并不比班固、张衡逊色,担心(别人)因自己地位低下而不重视自己的文章,安定人皇甫谨(在社会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左思拜访他井向其展示《三都赋》。皇甫谴大加称赞,井替《三都赋》写了序言。张载替(他)注解《魏都》,刘逵注解《吴》《蜀》,井作序说:“看中古以来写赋的人很多,相如的《子虚赋》在前面赢得名声,杨雄的《羽猎赋》紧跟其后因辞藻铺张而(显扬);班固的《两都赋》说理胜过辞采,张衡的《二京赋》文采又胜过了思想。至于像左思的这篇《三都赋》,事先考虑众多辞赋家的(特点)后铺张辞藻,集中表达旨意,又有许多精彩和情趣的东西,如果不是那探求事物真实性的人就不能提炼文章的主题,如果不是那见闻广博的人就不能使不同的事物统一于一篇文章之内。人世间都习惯以远为贵而瞧不起新生事物,不肯对大家熟悉的事物用心钻研。对这篇赋我有不同的看法,所以姑且用我多余的精力替它注解。从此以后,左思的《三都赋》在当时受到了非常的推崇。司空张华读了它感叹说:“作者是班张之流的人物,(他的文章)使人读完后还意犹未尽,读得越久越感到更有新意。”于是富豪之家相互争着传阅抄写,洛阳因之而纸贵。当初,陆机到洛阳想写《三都赋》,听说左思在创作,拍掌讥笑,并给陆云写信说:“这里有个鄙陋的人,想写《三都赋》,等到左思写成后,一定用(它)来盖酒缸。”等到左思的文章写好后,陆机非常惊叹折服,认为自己不能超过他,于是放弃了创作《三都赋》的打算。
第四篇:2013年高考语文文言文提高训练试题(03)
建陵侯,卫绾者
建陵侯卫绾者,代大陵人也。绾以戏车为郎,事文帝,功次迁为中郎将,醇谨无他。孝.
景为太子时,召上左右饮,而绾称病不行。文帝且崩时,属孝景曰:“绾长者,善遇之。”及.......
文帝崩,景帝立,岁余不诮可绾,绾日以谨力。
景帝幸上林,诏中郎将参乘,还而问曰:“君知所以得参乘乎?”绾曰:“臣从车士幸得以功次迁为中郎将,不自知也。”上问:“吾为太子时召君,君不肯来,何也?”对曰:“死罪,实病。”上赐之剑。绾曰:“先帝赐臣剑凡六,剑,不敢奉诏。”上曰:“剑,人之所施易,独至今乎?”绾曰:“具在”。上使取六剑,剑尚盛,未尝服也。郎官有谴,常蒙其罪,不与他将争;有功,常让他将。上以为廉,忠实无他肠,乃拜绾为河间王太傅。吴楚反,诏绾为将,...
将河间兵击吴楚,有功,拜为中尉。三岁,以军功,孝景前六年中封绾为建陵侯。.
其明年,上废太子,诛栗卿之属。上以为绾长者,不忍,乃赐绾告归,而使郅都治捕栗氏。既已,上立胶东王为太子,召绾,拜为太子太傅。久之,迁为御史大夫。五岁,代桃侯.
舍为丞相,朝奏事如职所奏。然自初官以至丞想,终无可言。天子以为敦厚,可相少主,尊.宠之,赏赐甚多。
为丞相三岁,景帝崩,武帝立。建元年中,丞相以景帝疾时诸官囚多坐不辜者,而君不任职,..免之。其后绾卒,子信代,坐酬金失侯。
(节选自《史记·万石张叔列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功次迁为中郎将.B.属孝景曰:“绾长者,善遇之。” .C.常让他将 . D.天子以为敦厚,可相少主 .
A.召上左右饮 ..
A.而绾称病不行 .次:依次 属:能“嘱” 让:责备 相:辅佐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B.而绾称病不行 C.上以为廉 .... B.文帝且崩时 .D.而君不任职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 .C.上赐之剑D.以军功,孝景前六年中封绾为建陵侯 ..执其手而与之谋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
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卫绾“醇谨敦厚”的一组是()
①召上左右饮,而绾称病不行②有功,常让他将③将河间兵击楚,有功 ④代桃侯舍为丞相,朝奏事如职所奏⑤绾以戏车为郎,事文帝,功次迁为中郎将 ⑥丞相以景帝疾时诸官囚多坐不辜者,而君不任职,免之。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①⑤⑥ D.③④⑥
5.以下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卫绾历任文、景、武三朝,为人醇厚谨慎。文帝时,有一次太子孝景召请文帝左右近臣饮,卫绾借口生病推辞。
B.景帝即位后,一年多的时间对卫绾不闻不问,卫绾却一天比一天谨慎。景帝曾想赐给卫绾一把剑,被卫绾回绝,卫绾不与人争功。景帝认为他廉洁忠诚,后因平叛有功而得以提升,后来因为军功而被封为建陵侯。
C.卫绾曾做太子太傅,后业代替挑侯舍做了丞相,他在朝迁上奏事,但举职分内例行的事上奏,不别有所议论,自从他开始做官以至于位居丞相,终究无所建树,亦无过错。
D.武帝即位后,丞相卫绾在景帝卧病时曾滥杀无辜而免去了官职。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上使取六剑,剑尚盛,未尝服也。(3分)
译文:
(2)其后绾卒,子信代,坐酬金失侯。(2分)
译文: 1.C(让:推让)2.C3.D(A而:转折连词;B且:将,副词;C之:第三人称代词D①以:因为,介词;②以:用,介词)4.A(③有战功;⑤因功而升迁;⑥被免官的原因)
5.D(“滥杀无辜”错,见译文)6.翻译见译文
译文:
建陵侯卫绾是代国大陵人。他因为擅长戏车超乘,被任命为宿卫侍从的郎官,用侍汉文帝,积功依次升迁为中郎将,他情性醇厚谨慎,没有其他的才能。孝景帝在做皇太子的时候,召请皇上的左右近臣饮宴,卫绾却装病不去。文帝在临死的时候,嘱咐孝景帝说:“卫绾是位年辈尊而有德行的人,你要好好对待他。”到了文帝崩逝,景帝即位,有一年多,对于卫绾不加闻问,而卫绾一天比一天谨慎。景帝驾幸上林苑,命令中朗将卫绾共乘一辆马车,随身护卫,景帝回去后卫绾说:“你知道你为什么能和我同乘一辆马车吗?”卫绾说:“微臣从一个戏车的士卒,侥幸得以因功依次升迁为中郎将,我自己不知是什么缘故。”皇上问道:“我做皇太子的时候召你来饮宴,你不肯来,为什么呢?”卫绾回答说;“真是罪该万死,不过那时实在是有病。”皇上赐他一把剑,他说:“先皇帝赐给臣的剑已有六把,臣不敢再接受陛下的赏赐。”皇上说:“剑是人往往拿来送人或交易他物,难道惟独你保存至今吗?”卫绾说:“都还在。”皇上派人去取那六把剑,剑都还在剑鞘之中,不曾佩带过。中郎将所属的郎宫犯了过错,卫绾常常隐瞒他们的罪责;他又不和其他的中郎将争执。有了功劳,也往往让给其他中郎将。皇上认为他廉洁忠诚,其实没有害人的歹心肠,于是任命他为河间王的太傅。吴楚七国造反的时候,皇上任命卫绾为将军,率领河间的军队去讨伐叛军,他颇有功劳。被任命为中尉。过了三年,卫绾又因军功,在孝景前六年中,被封为建陵侯。
次年,即孝景前七年,皇上废太子荣为临江王,诛杀太子之舅栗卿等外家亲属。皇上因
为卫绾是位年高有德的长者,不忍命他按治这桩大狱,于是赐他告假返乡,而命郅都搜捕治理栗氏之狱。后来,皇上立胶东王为太子,召回卫绾,任命他为太子太傅。过了许久,升任他为御史大夫。过了五年,代替桃侯刘舍为丞相,他在朝廷上奏事,但举职分内例行之事上奏,不别有所议论。但是自从他开始做官以至于位居丞相,终究无所建树,亦无过错。天子认为他敦厚老成,可以辅佐少主,对他很尊重和宠信,赏赐甚多。
他做了三年的丞相,景帝逝世,武帝即位。却因在景帝卧病时,官府中的囚犯大多是无罪受冤屈的,而他官居丞相未能负起责任,所以免去他的官职。后来卫绾去世,他的儿子卫信继承侯爵,因犯酬金(不足)的罪失去侯位。
第五篇:高考语文文言文试题
1999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
上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阅读(80分)
考生注意:填空、简答题的空格数是答案字数的最大限度,要求答题在准确的前提下,文字力求简明。
(一)阅读下文,完成1—5题(11分)路是人走出来的,有了路,就要桥。
(1)桥是路的一部分,没有路,当然就没有桥;桥不能没有联系的路而孤立存在。(2)桥的存在是为路服务的。(3)既然是为路服务。就要能满足路的要求:(4)第一,所有路上的车辆行人,都要能安全地顺利地在桥上通过。(5)第二,车在桥上走,要能和在路上走一样,不能因为过桥而使行车有所限制,比如减轻载重,降低速度,一车单行等等。(6)第三,路上交通运输,总是天天发展的,路还可以跟着改造、加强,桥就不那么简单,一定要造得比路更为坚固耐久。(7)满足了以上这些要求,桥和路才能成为一体、合为一家。(8)否则那就是“路归路,桥归桥”,不能密切合作,共同为陆上运输服务了。
桥和路不但要为陆上运输而合作,还要为水上运输而合作。过河的桥。下面要走船,水涨船高,桥要造得高,路也要着高。桥在过河的地位上要服从路,路在两岸的高度上,必要迁就桥。桥和路都是越高越难造的,但是为了行船方便,就把困难留给自己。桥和路跟船合作得好,这个困难就解决了。
不论行车或走路,总不要因为桥而使人感到不适,或是激烈震动,或是骤然改变方向,使桥形成一个
“关”,如果车在桥上走,如同在路走一样;船在桥下过,如同河上没有桥一样,有桥恍同无桥,这种桥就算是造得真好了。对行人来说,有桥也并非坏事,能在一座桥上走走,饱览河上风光,两岸景色,岂不令人心旷神怡!
1、第二自然段使用的说明方法,除引用外,还有(2分)
2、第二自然段在层次划分上正确的一项是(2分)A、(1)/(2)/(3)(4)(5)(6)/(7)/(8)B、(1)/(2)(3)/(4)(5)(6)/(7)(8)C、(1)/(2)(3)/(4)(5)(6)/(7)/(8)D、(1)(2)/(3)(4)(5)(6)(7)/(8)答:
3、第三自然段空格中依次填入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虽然 但是 而且 B、如果 那么 况且 C、因为 不但 而且 D:由于 不过 因此
答: 4.第二自然段的中心是: ;第三自然段的中心是:(2分)
5、第四自然段回答了一个什么问题?(3分)答:
[二]阅读下文,完成6—12题(19分)《礼记》中有一句颇有点辩证法精神的话:“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
对于我们的文学艺术创作来说,这个规律是有启发性的。比如一首乐曲,光是一股劲儿的快,一股劲儿 的紧,从头到尾都是最强音,那就显得很单调,没有什么节奏感了。在《琵琶行》中所描写的 那支曲子,开始有“大弦嘈嘈如急雨,”的一段,接着有“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
难”的一段,后来又有“银瓶乍破水装进,”的一段,这倒是很合乎一张一弛的规律的,我相信,弹奏起来一定很优美动听,可惜我们谁都没有听到过。
一幅画,也是如此。布景成局,全凭有疏有密;有浓有淡,相间相成,方能错落有致。只密不疏,则必嫌迫塞。只疏不密,必嫌。只浓不淡,则嫌。只淡不浓,则嫌。(1)虽然不同的艺
术风格难免各有所偏,(2)一个作品总有一个作品的基调,(3)或以强烈见长,(4)或以柔和取胜,(5)但“单打一”的旋律和笔墨终究是容易使人感到单调的。
推而广之,写小说,写戏剧,甚至写评论文章,亦无不如此。假如小说中段段都是高潮,那么,高潮就反而不突出了;戏剧中场场都是密锣紧鼓,让观众的神经拉得像弓弦一投紧,就反而使人家不大想看下去了;文章中句句都加上着重点;主要的论点就反而不明确了。比如《水浒传》中“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那一回,写到林冲发现陆虞侯来暗害他,特地买了把解腕尖刀带在身上,准备跟他拼个死活,可是作者在这里不肯急转直下,却又回过头来。写上林冲去看管草料场,在大雪中出门买酒吃那一段比较轻松的笔墨,然后再转向高潮。我看,这些都不是可有可无的闲笔浪墨,没有它们穿插在其中,就显不出一张一弛、一起一伏的妙用了。弛,正是为了张;伏,正是为了起。
有些同志不大懂得一张一弛、相间相成的道理,常常主张把作品中、文章中一些乍看起来似乎与主线主
题并无直接关联,而其实与主线主题颇有些内在联系的所谓“闻笔浪墨”大笔勾销。他们这样做,似乎是为
了艺术的完整性,实际上倒往往破坏了艺术的完整性。牡丹虽好;还仗绿叶扶持。”不妨设想一下,假如把绿叶全部去掉,只剩下一朵光秃秃的牡丹花,那还有什么好看呢? 一张一弛的规律,不仅适用于作品的艺术结构,似乎也可以适用于艺术家和作家的创作过程。古人说,画家作画,有时候需要“解衣磅礴,有凌厉一切之雄”,有时候又需要“揎袖摩挲,有动不遗矩之妙”(见《芥舟学画编》)。这话说得有道理。,艺术创作,自然是极度紧张的劳动。不过,作者在精神上却不宜弄得过分紧张,太紧张,反而会失常态,疑是疑非,患得患失,产生不出好作品来。杜甫云:“五日画一水,十日画一石,能事不受相促迫,王宰始肯留真迹。”(《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这是真正懂得创作甘苦的经验之谈。有时候,稍为“弛”一下,倒是会对创作有好处的。
6.在第二自然段的空格中分别填上作者的姓名和诗句(3分)《琵琶行》的作者是 大弦嘈嘈如急雨 银瓶乍破水浆迸
7.填入第三自然段的空格中员合适的词语是(2分)A.繁缛 空松 单薄 B.单薄 繁缛 空松 C.空松 繁缛 单薄 D.空松 单薄 繁缛
8.第三自然段画线的句子是一个多重复句,第一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2分)A、(1)/(2)(3)(4)(5)B、(1)(2)(3)/(4)(5)C.(1)(2)/(3)(4)(5)D.(1)(2)(3)(4)/(5)9.第四自然段在论证过程中运用的论证方法是、,这是为了论证 的观点。(4分)10.第五自然段中作者引用了“牡丹虽好,还仗绿叶扶持”这句话,“牡丹”比喻
“绿叶”比喻(用文中词语回答)(3分)11.全文从文艺作品的 和文学艺术家的 两个角度论证了文艺创作的规律。(2分)12.文最恰当的题目是(3分)A.起与伏 B.张与弛
C.艺术结构与艺术创作 D、辩证法与文学
(三)阅读下文,完成13—19题(20分)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
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他从最高处发源,冰雪是他的前身。他聚集起许多细流,合成一段有力的洪
涛,向下奔注,他曲折的穿过了悬岩削壁;冲倒了层沙积土。挟卷着滚滚的沙石,快乐勇敢的流走,一路上他享乐着他所遭遇的一切。有时候他遇到巉岩前阻。他愤激的奔腾了起来,怒吼着,回旋着,前波后浪的起伏催逼,直到他过了,冲倒了这危崖,他才心平气和的一泻千里。有时候他经过了细细的平沙,斜阳芳草里,看见了夹岸红艳的桃花,他快乐而又羞怯,静静的流着,低低的吟唱着,轻轻的度过这一段浪漫的行程。有时候他遇到暴风雨,这激电,这迅雷,使他心魂惊骇,疾风吹卷起他,大雨击打着他,他暂时浑浊了,扰乱了,而雨过天晴,只加给他许多新生的力量。有时候他遇到了晚霞和新月,向他照耀,向他投影,清冷中带些幽幽的温暖,这时他只想休憩息,只想睡眠,而那股前进的力量,仍催逼他向前走„„终于有一天,他远远的望见了大海,呵!他已到了行程的终结,这大海,使他屏息,使他低头,她多么辽阔,多么伟大!多么光明,又多么黑暗!大海庄严的伸出臂儿来接引他,他一声不响的流入她的怀里。他消融了,归化了,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也许有一天,他再从海上蓬蓬的雨点中升起,飞向西来,再形成一道江流,再冲例两旁的石壁,再来寻夹岸的桃花。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
生命又像一棵小树,他从地底聚集起许多生力,在冰雪下久伸,在早春润湿的泥土今,勇敢快乐的破壳出来,他也许长在平原上,岩石上,城墙上,只要他抬头看见了天,呵!看见了天!他便伸出嫩叶来吸收空气,承受日光,在南中吟唱,在风中跳舞,他也许受着大树的荫遮,也许受着大树的覆压,而他青春生长的力量,终使他穿技拂叶的挣脱了出来,在烈日下挺立抬头!他遇着骄奢的春天,他也许开出满树的繁花,蜂蝶围绕着他飘翔喧闹,小鸟在他枝头欣赏唱歌,他会听见黄莺清吟,杜鹃啼血,也许还听见枭鸟的怪鸣。他长到最 的中年,他伸出他如盖的浓阴,来 树下的幽花芳草,他结出累累的果实,来呈现大地无尽的甜美与芳馨;秋风起了,将他叶子,由浓绿吹到绯红,秋阳下他再有一番的庄严灿烂,不是开花的骄傲,也不是结果的快乐,而是成功后的宁静和怡悦!终于有一天,冬天的朔风,把他的黄叶干枝,卷落吹抖,他无力的在空中旋舞,在根下呻吟,大地庄严的伸出臀儿来接引他,他一声不响的落在她的怀里。他消融了,归化了,他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也许有一天,他再从地下的果仁中,破裂了出来,又长成一棵小树,再穿过丛莽的严遮,再来听黄莺的歌喝,然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
宇宙是一个大生命,我们是宇宙大气中之一息。江流入海,叶落归根。我们是大生命中之一叶,大生命
中之一滴。在宇宙的大生命中,我们是多么卑微,多么渺小,而一滴一叶的活动生长合成了整个宇宙的进化 运行。
要记住: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材,不生长的使成了空壳!
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等于水道要经过不同的两岸,树木
要经过常变的四时。在快乐中我们委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快乐固然兴奋,苦痛又何尝 不美丽!
13.第二自然段告诉我们,在生命的历程中,不论是逆境(如遇到巉岩前阻;遇到暴风雨),还是顺境(如
经过细细的平沙,遇到晚霞和新月),都要 的前进。(用本段词语回答)(3分)14.填入第三自然段的空格中最合适的词语是(2分)A.茂密 荫遮 B.茂盛 荫庇 C.茂密 荫庇 D.茂盛 荫遮
15.第三自然段是以 作为描写顺序的。(2分)16.在文中分别找出反问句、对偶句、排比句各一例。(6.分)(1)反问句(2)对偶句(3)排比句 17.第五自然段的作用是(2分)A.使文章更严密更全面 B.使文章更生动更形象 C.使文章更通顺更流畅 D.使文章更概括更精练 18.文章把生命比作江水和小树,展示了生命是一个、的过程。(2分)
19、对本文的写作意图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阐述生命的内涵并指出应该如何对待生命 B.解释生命是什么并说明生命的历程是怎样的 C.阐明生命发展过程中快乐与痛苦相生相成 D、要求人们珍惜并感谢充满了快乐与痛苦的生命
[四)阅读下文,完成20—24题(14分] 明季吴县洞庭山,乡有樵子者,貌髯而伟,姓名不著,绝有力。每幕夜樵采,独行山中,不避蛇虎。”所得薪,人负百斤而止,髯独负二百四十斤,然鬻于人,止取百斤价。人或讶问之。髯曰:“薪取之山,人各自食其力耳。彼非不欲多负,力不赡也。吾力倍蓰而食不兼人、故贱其值。且值贱,则吾薪易售;不庸有利乎?”由是颇异之,加刮目焉。
髯目不知书,然好听人谈古今事,常激于义,出言辩是非;儒者无以难。尝荷薪至演剧所,观《精忠传》,所谓秦桧者出,髯怒,飞跃上台、摔桧殴,流血几毙。众咸惊救。髯曰:“若为丞相,奸似此,不殴杀何待?”众曰:“此戏也,非真桧。”髯曰:“吾亦知戏,故殴;若真,膏 吾斧矣!”其性刚疾恶类如此。
20.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是(4分)貌露而伟()姓名不著()如吾薪()易售 尝荷至演剧所()21.下面两个“若”字在句中的意思分别是(2分)若()为远相 若()真,青吾斧矣
22.与“故贱其值”中“贱”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范增数目项王 B.云青青兮欲雨
C.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D.故请母命而宁汝于斯 23.与“不殴杀何待”句式相同的一项是(2分)A.吾屑今为之虏矣 B.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C.沛公安在 D.余宗老涂山,左公甥也
24.本文叙述了两件事,表现了“髯樵”性格的两个侧面,一是,二是。(4分)(五)阅读下文,完成25-30题(16分)孙子武者,齐人也。以兵法见于吴王阖庐。阖庐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可以小试勒兵乎?”对
曰:“可。”阖庐曰:“可试以妇人乎?”曰:“可。”于是许之,出宫中美女,得百八十人,孙子分为二队;以王之宠姬二人各为队长,皆令持戟。令之曰:“汝知而心与左右手、背乎?”妇人曰;“知之。”孙子曰:“前,则视心;左,视左手;右,视右手;后,即视背。”妇人曰:“诺。”约束既布,乃设鈇钺,即三令五申之。于是鼓之右。妇人大笑。孙子曰:“约束不明,申令不熟,将之罪也。”复三令五申而鼓之左,妇人复大笑。孙子曰:“约束不明,申令不熟,将之罪也;既已明而不如法者,吏士之罪也。”乃欲斩左、右队长。吴王从台上观,见且斩爱姬,大骇。趣使使下令曰;“寡人已知将军能用兵矣。寡人非此二
姬,食不甘味,愿勿斩也!”孙子曰:“臣既已受命为将,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遂斩队长二人以徇。用其次为队长,于是复鼓之。妇人左右、前后、跪起皆中规矩绳墨,无敢出声。于是孙子使使报王日:“兵既整齐,王可试下观之,唯王所欲用之,虽赴水火犹可也。”吴王曰:“将军罢休就舍,寡人不愿下观。”孙子曰:“王徙好其言;不能用其实。”于是阖庐知孙子能用兵,卒以为将。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25.下列加点的词语在句中的意思是(4分)子()之十三篇 皆中规矩绳墨()王徒()好其言 北威()齐、晋
26.下面两个“使”字在句中的意思分别是(2分)于是孙子使()使()报王曰
27.把下列句子中省略的词境入括号内(2分)可试()以妇人乎
28.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3分)卒以为将 译文
29.本文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除“列传”外,《史记)记述人物的体裁还有、(写两种)(2分)30.孙武拒绝吴王赦免宠姬的理由是(用文中词句回答)(3分)
二、写作(70分)(一)写作第一题[20分)31.请以“开考时刻”为题,写一篇二百五十字左右的短文。
提示:(1)“开考”的“考”,指的是1999年的普通高校招生考试。(2)适当描写场景,着重写出自已的心情。
(二)写作第二题[50分)32.阅读下面文字,以“‘回声’的启示”为题,写一篇700-800字的文章。
回 声
有一个小孩子,不如道回声是什么东西。有一次,他独自站在旷野,大声叫道:“喂!喂!”附近小山立即反射出他的回声,“喂!喂!”他又叫:“你是谁?”回声答道:“你是谁?”他又尖声大叫:“你是蠢材!”立刻又从山上传来“蠢材”的回答声。孩子十分愤怒,向小山骂起来,然而,小山仍旧毫不客气地回敬他。孩子回家后对母亲诉说,母亲对他说:“孩子呀,那是你做得不对。如果你和和气气地对它说,它就会和和气气地对待你。其实,世上许多事情都是这样的啊!”
参考答案
一、(一)
1、举例子 作比较 2.D 3.C 4.桥和路要为陆上运输面合作 桥和路还要为水上运输而合作 5.怎样才是造得好的桥(或:造得好的桥的标准)(二)6.白届易 小弦切切如私语 铁骑突出刀枪鸣
7、C 8.D 9.例证法 对比论证法 弛,正是为了张;伏,正是为了起
10.主线主题“闲笔浪墨”;所谓闲笔浪墨(既没有引号,又没有”所谓”给1分)11.艺术结构 创作过程 12.B(三)13.快乐勇敢
14、B 15.时间(1)反向句 苦痛又何尝不美丽(2)对偶句 江流人海,叶落归根
(3)排比句 再形成一道江流,再冲倒两旁的石壁,再来寻夹岸桃花(被句号、叹号隔开的,只有两个分句的,均不算排比句)
17、A
18、流动(前进;发展)生长(成长)19.A(四)20、伟岸;高大;魁梧 明显;显露;出名,著名 柴;柴火 场所
21.你 假如 22.D 23.C 24.不见利忘义(不计小利)性刚疾恶(五)
25、你(或先生)规矩;法度 白白地;但,仅 称威;威服;威摄
26、派 使者 27.之(或兵法)
28、终于任命他为将军(重点词“卒”“以[之]为”“将”)
29、本纪 世家
30.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
二、写作
(一)写作第一题
31、一类卷:感情真实。场景描写具体适当。语言凝练,有一定文采。二类卷:感情较真实。场景描写较具体。语言简明。三类卷:有一定感情。有场景描写。语言欠通顺;
四类卷;场景描写过多,写心情很少。内容空洞、文理不通。(二)写作第二题
32、一类卷:能够正确理解材料,联想自然贴切,立意正确,有新意。结构严谨,条理清晰。语言简洁流畅。
二类卷:能够较为正确地理解材料,立意正确。结构完整,条理较清晰。语言通顺。
三类卷:能够利用材料,立意基本正确;结构尚完整,条理尚清楚。语言基本通顺,偶有语病。
四类卷:游离材料,泛泛而谈,观点无明显错误。结构不完整,条理不清楚。语言欠通顺,语病较多。
五类卷。符合以下一项即属五类卷:观点错误。完全脱离材料。文理不通。全文不足400字。说明: ①错别字(含不规范的简化字)满3个扣1分,至多扣5分。②标点错误多酌情扣分。
③卷面整洁与否。可酌情加减2—3分。
2003年上海春季高考之文言文阅读
上海高考 2008-01-08 19:30:26 阅读83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订阅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3—26题。(17分)
沂州山坡险,故多猛虎。邑宰时令猎户扑之,往往反为所噬。有焦奇者,陕人,投亲不值,流寓于沂。素神勇,曾挟千佛寺前石鼎,飞腾大雄殿左脊,故人呼为“焦石鼎”云。
知沂岭多虎,日徒步入山,遇虎辄手格毙之,负以归,如是为常。一日入山遇两虎,帅一小虎至,焦性起,连毙两虎,左右肩负之,而以小虎生擒而返。众皆辟易,焦笑语自若。
富家某,钦其勇,设是款之。焦于座上,自述其平生缚虎状,听者俱色变,而焦亦张大其词,口讲指画,意气自豪。倏有一猫,登筵攫食,腥汁淋漓满座上。焦以为主人之猫也,听其大嚼而去。主人曰:“邻家孽畜,可厌乃尔!”亡何,猫又来,焦急起奋拳击之,座上肴核尽倾碎,而猫已跃伏窗隅。焦怒,又逐击之,窗棂尽裂,猫一跃登屋角,目眈眈视焦。焦愈怒,张臂作擒缚状,而猫嗥然一声,曳尾徐步,过邻墙而去。焦计无所施,面墙呆望而已。主人抚掌笑,焦大惭而退。
夫能缚虎,而不能缚猫,岂真大敌勇,小敌怯哉?亦分量不相当耳。函牛之鼎,不可以烹小鲜;千斤之弩,不可以中鼷鼠。怀才者宜知,用才者亦宜知也。
23.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含义(5分)
(1)投亲不值()(2)而猫已跃伏窗隅()(3)可厌乃尔()(4)亡何,猫又来()
(5)曳尾徐步()
答案:(1)相遇。(2)角落。(3)如此:这样。(4)通“无”。(5)拖。
细解:先请看该文的详细注解——
[1]沂州:今山东临沂。[2]邑宰:县令或知州。[3]噬(shì式):咬,吃。[4]投亲不值:投奔亲戚而没有遇到。[5]辟易:因害怕而退却。[6]倏(shū书):突然之间。[7]攫(jué决)食:用爪去抓取食物。[8]乃尔:如此。[9]亡何:没过多久。亡,音义同“无”。[10]肴核:肉菜里品之类。[11]窗隅:窗户的角落里。[12]眈眈:注目而视。[13]嗥(háo嚎):野兽怒吼声。[14]“函牛”二句:容得下一头年的鼎锅,而不能用来烹煮小鱼。函,包容。鼎,古代煮东西用的锅。鲜,小鱼。[15]“千斤”二句:用千斤之力才能拉开的强弓,不能射中小小的鼷鼠。鼷(xī希)鼠,一种很小的鼠类动物。[16]“怀材”二句:具有一定本领才干的人应该明白这个道理,使用人才的人也应该明白这个道理。
“主人曰:邻家孽畜,可厌乃尔!”要求解释句中“乃尔”一词。其实,这个词在课文《孔雀东南飞》中早已学过。原句是“府吏再拜过,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这里的“乃尔”作“这样”解。全句的意思是“(自杀的)主意就这样打定了。”考题中的“乃尔”,正是解释为“这样,如此”。
24.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1)邑宰时令猎户扑之,往往反为所噬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县宫经常派猎人捕捉老虎,(猎人却)常常被猛虎吃掉。(重点:“邑宰”“扑”、被动句式)。细解:需要提醒的还有补出省略“(猎人却)”,第二个分句的主语。另外“时”做状语,为“时时”、“经常”、“常常”义。
(2)日徒步入山,遇虎辄手格毙之,负以归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他)每天步行到山中,遇见老虎就赤手空拳将它杀死,扛着老虎回家。(重点:“辄”“负”)。细解:对于古代汉语中的时间名词充当状语。王力先生重点讨论了“岁”、“月”、“日”这三个表示时间的名词做状语的用法,他认为有三种用法:“第一,‘岁’、‘月’、‘日’放在具有行动性的动词的前面,有‘岁岁(每年)’、‘月月(每月)’、‘日日(每天)’的意思行,表示行动的频数或经常。第二,‘日’放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前面,当‘一天天地’讲,表示情况的逐渐发展。第三,‘日’字用在句首主语的前面,当‘往日’讲,用来追溯过去的。”
25.写出与“函牛之鼎,不可以烹小鲜”意思相同的一句成语或俗语。(不能用文中句子)(2分)
答案:如:杀鸡用牛刀、高射炮打蚊子等。
细解:(“术业有专攻;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有勇无谋,物尽其用”判错)
26.为什么焦奇能缚虎却不能缚猫?为什么怀才者、用才者都要知道这个道理?(4分)
答案:他用缚虎的方法去抓猫,分量不相当(或:方法不恰当)。怀才者知道这个道理才能发挥所长,用才者知道这个道理才能量材录用。细解:关键是“量材录用”。
《吴越春秋·子胥与渔父》译文(2004年春季上海高考试题)
【原文】:子胥入船。渔父知其意也,乃渡之千浔之津。
子胥既渡,渔父乃视之有其饥色。乃谓曰:“子俟我此树下,为子取饷。”渔父去后,子胥疑之,乃潜身于深苇之中。有顷,父来,持麦饭、鲍鱼羹、盎浆,求之树下,不见,因歌而呼之,曰:“芦中人,芦中人,岂非穷士乎?”如是至再,子胥乃出芦中而应。渔父曰:“吾见子有饥色,为子取饷,子何嫌哉?”子胥曰:“性命属天,今属丈人,岂敢有嫌哉? ” 二人饮食毕,欲去,胥乃解百金之剑以与渔者:“此吾前君之剑,中有七星,价直百金,以此相答。”渔父曰:“吾闻楚之法令:得伍胥者,赐粟五万石,爵执圭,岂图取百金之剑乎?”遂辞不受。谓子胥曰:“子急去勿留,且为楚所得?”子胥曰:“请丈人姓字。”渔父曰:“今日凶凶,两贼相逢,吾所谓渡楚贼也。两贼相得,得形于默,何用姓字为?子为芦中人,吾为渔丈人,富贵莫相忘也。”子胥曰:“诺。”既去,诫渔父曰:“掩子之盎浆,无令其露。”渔父诺。子胥行数步,顾视渔者已覆船自沉于江水之中矣。
[注]执圭:春秋时楚国设置的爵位名,它是楚国的最高爵位。
【译文】:位子胥到船上,渔父知道他的意思,就渡他到了千寻之渡口。
子胥渡过以后,渔父看他脸有饥饿的颜色,于是对他说:“你在树下等我,我为你取饭。”渔父离开后,开始怀疑他,就藏在深深的苇荡中,不久,渔父来,拿着麦饭、鲍鱼羹、盎浆,在树下寻找,没见到。因此用歌声来呼唤他,说“芦中人,芦中人,难道不是穷的士人吗?”如这样多次,于奇才从芦苇中应声。渔父说:“我看见你饥饿,给你取饭,你为何猜疑我?”子胥说:“性命属于上天,现在属于丈人,怎么敢猜疑你呢?”
两人吃完了饭,想离去,子胥就解下百金之剑,给渔父并说:“这是我前君的剑,上有七星北斗,价值百金,用这剑来报答您。”渔父说:“我听楚王的命令,得到伍子胥的人,赐给粟五万石,进爵执圭。难道企图百金之剑吗?”于是推辞不接受。对子胥说:“你马上离去,不要停留,将要被楚国人抓获。”子胥说:“请问丈人姓名。”渔父说:“今天很凶险,两个贼相遇,我所谓是摆渡楚国罪犯的贼。两个贼相互理解,在于默契,为何问姓名呢?你是苇中人,我是渔父,富贵了不要忘了我。”子胥说:“好!”于是就离去,告诫渔父说:“掩盖你的盎浆,不要让它暴露了。”渔父说好。于今行走数步,回头看渔父,已经翻船自己沉到江水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