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道德的经典对联[共五篇]

时间:2020-11-01 16:00: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道德的经典对联》,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道德的经典对联》。

第一篇:关于道德的经典对联

道德绝对不是什么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道德只是在和他人相处的时候流露出的对对方的尊重的表现.道德确实可能束缚任何人的手脚,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道德对联,欢迎大家阅读!

道德对联1

知足常乐

无欺自安

失意休馁

得势莫狂

俗心可鄙

流言莫畏

不攻人短

莫矜己长

英雄无种

良玉须雕

落时自舞

逝后闻香

云水风度

松柏气节

道德对联2

人无信不立

天有日方明

道德是良心坦坦荡荡

修养乃人性规规矩矩

精神万古

气节千秋

忠信难克

坚贞不移

生作人杰

死为鬼雄

宁作玉碎

不为瓦全

道德对联3

【上联】大公无我  【下联】推己及人

【上联】义在斯为  【下联】奚让贲育

【上联】见人之过  【下联】若己有失

【上联】云山风度  【下联】松柏精神

【上联】乐在於志  【下联】业精於勤

【上联】以身作则  【下联】与德为邻

【上联】有容乃大  【下联】无欲则刚

【上联】古称不德  【下联】乃为上德

【上联】夫惟无争  【下联】斯莫之争

道德对联4

【上联】宁为玉碎  【下联】不作瓦全

【上联】刚毅多略  【下联】文雅少俦

【上联】守身似玉  【下联】式度如金

【上联】束身圭壁  【下联】凛节冰霜

【上联】知足常乐  【下联】能忍自安

【上联】事理通达  【下联】心气和平

【上联】若无远虑  【下联】必有近忧

【上联】贫不学吝  【下联】默无过言

【上联】国家伟器  【下联】名教完人

【上联】甜以思苦  【下联】乐不忘忧

【上联】抱一为式  【下联】奉三无私

道德对联5

生命的本质从真实开始

人格的尊严从诚信起步

细节处的诚信尤见真实

心灵中的纯净更是可贵

坚守心灵的诚信

提升人生的品位

花因拒绝染污而愈益芬芳

心因坚守诚信而愈益高尚

一人诚信一人立

天下诚信天下兴

上联:愿你用诚实的舵掌航人生

下联:愿我用守信的心奠基未来

横批:诚信为本

上联:每人每天竞为诚实之人

下联:每时每地力行信义之事

横批:诚信在元高

第二篇:浅谈对道德课堂

“自主、合作”学习方式的研究

自主学习是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之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策略上的“会学”;建立在立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实际和课程的学习任务把班级的同学划分成若干组,小组的成员通过师生、生生合作进行自学、讨论、交流和操作、探索、研究等活动形式,获得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它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可实施性。它对于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降低学习难度,促进学生良好的非认识品质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一、“自主合作学习方式”有利于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最优化。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教师要对班级的学生进行科学的分组。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心理素质等对学生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把全班学生搭配成若干异质的学习小组,一般四至六人为一组。通常是以以下几种方式建组:

1、根据学生的常规固定座位,就近组成学习小组。

2、根据学生的小群体来分

在学生中,有一种不用组织而自然形成的“小群体”。由于小群体中的成员之间有共同的行为模式,有较强的凝聚力,再加上在这个小组中,学生的精神是自由的,所创造的氛围是宽松的,从而孩子的天性能得到充分发挥,成员之间能产生较强的互相促进的力量。在这种形式的分组中,教师把分组的主动权交还给了学生:学生根据自己所在的小群体,改变平时固定的座位,自己来选择自己的学习伙伴,这种学习小组的学习伙伴是相对稳定的。

3、根据学生的能力与学具准备情况来分(1)小组之间合作

随着新课标的推广实施,学科教材更加强调了趣味性,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感兴趣的事物,以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程还强调了探索性和研究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和种种问题,要通过学习他们讨论尝试得出结果,促进了学生的思考和研究,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由于实验教材的活动方式非常多,进行班级集体活动来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究性。

(2)交叉合作

我们在学习目标较难达成而且对全体学生都有学习要求的时候,如果交差合作操作适当,往往能起到特长生对学困生的带动作用。

(3)自主合作学习

学生通过自主选择,寻找学习伙伴,使同一知识能力的学生在一起交流合作可以起到较好的学习效果,并带动其他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实践证明一个班级中如果有几个在某一方面很好的学生能够带动班的兴趣走向。依靠学生自主的、有目的的学习活动开展探究学习获得了较长远的教学效应。自主合作学习还可以运用到课后拓展中去,引导学生围绕一定的文本或材料,自主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信息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来实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样,通过以上建组方式,既缩小了组际差别,又便于小组之间的竞争。此外,还要加强对小组长的指导和培养,树立榜样,带动其他成员。小组长为轮换制,让每一位小组成员都有锻炼和展示的机会。

(4)课堂教学程序与策略:(1)课堂教学程序:

教师——合作设计——目标呈现——创设情景——诱导创造——巡视指导——作业评价

学生——明确目标——自主探究活动——合作学习——尝试练习――反馈——展示交流

(2)基本策略:

a.设计合作活动,促进目标转化。缩短学生学习差异;修正合作设计;师生沟通,帮助学生达到学习目标。

b.引导自主创造。采取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创作潜能,引发学习动机;注重学法指导,善作精要点拨,启发思维想象,激励发散,褒奖创新。

组织合作研讨,师生共同参与学习。根据合作学习原理,运用合作学习技巧,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形式可以多样,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所追求的一种境界,同时也作为教学评价的最终目标和尺度。变个人之间的竞争为小组之间的竞争,以小组的总体成绩决定奖励或认可的依据,形成了“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新格局。对成绩的评价不仅仅要看学习能力提高程度,更重要的要对学生非智力因素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作出评价。这对学困生转化尤为重要。还要把着力点定位在争取不断进步与提高上,自己与自己的过去比,只要比过去的有所提高,就算达到了目标。

二、“自主合作学习方式”贯穿教学始终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1)课前准备:引导学生收集学习材料和资料。充足分的准备工作为一堂课的实施打下良好的基础,也为学生上一堂好课增添了的信心,所以课前准备非常重要。课前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课程的需要学生进行分工,高质高效做好了课前准备。

(2)课堂中合作学习:合作式探究学习质量的好坏是课堂教学是否富有成效的前提保障。虽然是以学生自主学、合作交流,探索研究最终获得知识为主要形式。但整个学习过程离不开老师的指导,课堂中一方面放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展开讨论,探索实践,合作交流,一方面加强知识的指导,自学完成后展示互评,互相解释所领悟到的知识;互相找出不足的地方和原因,及时改正;互相小结学习心得,小组长作总结。这样使学生轻松愉快而且高效率地完成学习任务,收到良好的效果。

(3)教师积极创设情境:教师根据具体的内容,有步骤、有目的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通过情境的创设展开组内讨论、组际交流,互相启发、引导学生的自主的探究和学习,使学生尽可能多的参与到学习中去,我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的同时,也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做到收放结合,积极评价,质疑问难,开拓创新。

(4)对“自主合作学习方式”的成效进行全面评价: 全面正确地评价是提高合作式学习效率的一种有效途径。合作学习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组际竞争,有效的减小了学生的学习压力。我在评价的过程中遵循了以下几点:首先,小组之间的评价。要让学生充分的考虑到,每个小组是否都积极地参与到合作之中,每个小组在合作中是否互相协作,每个小组是否在活动中有所创新,每个小组活动是否遵规守纪等等。评价要全面,评价的重点也要侧重于学习的过程。其次,评价又分为自我评价和民主评价。自我评价,作为小组成员首先要实事求是,对本组的水平及其表现有一个客观的评价。既能发现优点,、也能找出本组的不足,而民主评价则是要多发现其他组的优点,让本组从中学到某些长处,从而既促进小组成员合作的积极性,又能形成一种良好的组与组之间友好竞争的良好氛围。

评价这环节是对整节课完成教学目标情况的反馈和验证。目的在于领会学习方法,体会思想感情,总结经验教训。在教师的提示下,对学习目标的认识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拓展。让学生通过自评、互评形式围绕要求展开评价,自己提出鲜明的看法。评出等级,给予学生小小的奖励。

三、“自主合作学习方式”有助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和人格的健全。

“自主合作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出发点,以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培养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学会分享与合作,培养科学态度,科学道德,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为目标,引导学生根据社会与自身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采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在开放的真实的情境中探求问题解决的各种途径与方法,取得具有一定原创性的发现。

四、友好协作,磨练意志,用于攀登。

我在实践中体会到,“自主合作学习方式”要求教师善于引导学生快速进入课程内容。巧于启发学生想象构思,还要指导学生敢于冲出传统观念的框框,大胆表现自己的内心感受。如此的课堂,学生的闲言少了,争吵少了,互谅多了,友好、协作更多了,群体意识和人际交往的能力随之提高。为了不断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应多组织他们参加各级主办的各种竞赛,让学生树立自信心。在学生获得成绩的同时不断鞭策自己,并从中磨练坚强的意志。

我们坚信,只要我们努力用新的教育理念来指导教育实践,积极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就会在自主探索的学习中享受到浓浓的乐趣,蕴藏着的无限创造潜能就会尽情地释放。

第三篇:对道德的核心的思考

对道德的核心的思考

摘要:我国的道德教育一直处于尴尬境地,是因为没能真正认识道德的内涵。本文指出,在现代社会,道德的核心应该是公平。并从道德建设的目的和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两个方面分析,解释道德的核心应该是公平的原因。

关键词:道德的核心 公平

Abstract:China’s moral education is being in a hard place because the value of morality has not been well understood.This article point out that fairness is the core of morality in the modern society.Furthermore, the reasons are given from the intention of moral construction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conomic foundation and the superstructure.Key words: the core of morality;fairness 道德和道德教育一直被教育工作者视为全面发展的人和全面发展的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然而讽刺的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道德建设和道德教育一直是令教育者头痛、令受教育者厌烦的负担。德育工作之所以会落到如此尴尬的境地,最主要的原因是我们没有真正搞清楚什么是道德。因此,中国的道德建设和道德教育要想走出困境,首先就要弄清楚——道德的核心是什么。

道德的核心是什么?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人们通常会有不同的主张,笔者更认同现在越来越被人们接受的一个观点——道德的核心是公平。

一、作为道德的核心——公平的含义

作为道德的核心,公平至少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获得利益的机会均等;一是权利与义务的对等。第一层含义说明,社会上的每一个人在利益面前,“起跑线”应该是一致的。这可以再引申为:理论上,当所有的人都在同一起跑线上开跑后,谁有能力先跑到利益面前,谁就该获得利益。但是,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做到所有人都在同一起跑线上同时起跑的,这就必然会导致社会生存状态的不平等。比如出生在知识分子家庭与出生在边远山区的孩子从没出生(如胎教)就不是在同一起跑线上,更不用提随后的教育等等一系列的差距。可能两者都付出了同样的努力,但,最终前者可能出类拔萃,而后却成为社会的弱势群体。由此造成的生存状态的不平等,就需要社会和优势群体对弱势群体伸出援助之手,这就是源于公平的第二层含义——权利与义务的对等。政府、社会、优势群体对弱势群体的求助不仅仅是出于什么人道主义,而应该理解为,是因为优势群体占用了本来应该平分给弱势群体的那些有限的社会资源(比如教育资源),才使自己成为优势群体而对方成为弱势群体的。而政府、社会本来应该是充当公平地分配这些资源的角色,可是为了种种原因而让弱势群体成为社会发展的牺牲品。所以,优势群体对弱势群体的救助其实是对占用弱势的社会资源的一种回报和偿还,而政府、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各种援助也源于他们本身应该履行的职责,这属于社会利益的第二次分配。换言之,弱势群体得到的,都是他们应该得到的,而不是任何组织或个人的施舍。他们得到了,是应该的,是社会道德社会公平的体现,他们得不到才是社会的不道德不公平。这也就是公平的第二层含义所讲的权利与义务的对等——对于优势群体或是弱势群体都是如此。

这就是说,所谓的道德,就是公平,所谓的不道德,就是不公平。具体地说,在均等的机会和条件下获得利益,是道德的;用不正当的手段剥夺别人获得利益的机会和条件而使自己获得利益,是不道德的。如果在均等条件下获利后,将部分利益反馈回社会,这显然也是道德的,可以将其理解为对义务的先履行,而保留获得相应利益的“隐权利”。(但是,这种情况是极少的,因为大部分人的获利都是在占有他人的资源的前提下的,而且,这种反馈往往会在非物质上得到回报,如名誉。但是,我们不必要去考虑其动机,只要其付出与收获对等,那他就是道德的。)而如果先用不正当手段剥夺了别人获利的机会,然后再把自己的利益回馈回社会或他人,那么,他先前的剥夺行为也是不道德的,(因为没有人有权利在对方没同意的情况下把对方当成自己获利的牺牲品),而之后的回馈行为也只能看成是对之前不道德行为的悔过和补偿,不是什么道德行为,因为他的行为从起点上就是不公平的。此外,因为非人为因素(如出生)而获得更多的机会和更 优越的条件而获得利益,没有不道德;但是,在这种情况下获得利益而不把所获得的利益适应地反馈回社会或弱势群体,则是不道德的,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他是先行使了获利的权利,而随后没有履行相应的回馈义务,因而,构成权利与义务不对等。

二、道德的核心是,也必须是公平

道德的核心是公平,也必须是公平。这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找到根据。

(一)从道德建设的目的看,道德的核心必须是公平道德建设、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构建社会和谐。

也许很多人都会认为,当社会上人们都很自私的时候,社会肯定不会和谐,只有当人们都“先人后已”的时候,社会才会和谐、安定。其实,事实并非如此。当社会上的人都自私得只为己,不利人的时候,社会和谐肯定无从谈起,这点毋庸置疑。但是,是不是所有的人都只利人不利己的时候,社会就会和谐呢?扈中平先生在《教育目的论》一书里提到的茅于轼先生在《中国人的道德前景》一书中引述了李汝珍所写的《镜花缘》里“君子国”的故事,以及他自己举的足球比赛的例子,都足以说明,当社会上每个人都以别人的利益为行为的出发点的时候,社会也不是一个和谐和道德的社会,因为人们会采取各种方法让别人得利,自己吃亏。这时,社会的争论各冲突仍然存在,“不过争论和冲突的起点相反而已”。①可见,即使人们都按以前我们提倡的道德规范——先人后己,毫不利己、专门利人——那样去做,也达不到道德建设的目的——社会和谐。

那么,要怎样才能使社会真正地和谐道德呢?笔者认为,是公平。我们并不想否认,社会上有那些只利人不为己的人,我们也不能否认社会上也存在那些只为己不利人的人(尽管世上可能并不真的存在纯粹地只为己或只为人的人,不过没关系,这并不影响我们以下的分析。),但是,我们同样不能否认的是,即使存在这样的人,那也是少数。社会上多数的人应该都是既可以为人,也想要利己,① 扈中平:教育目的论(修订版)[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11月第1版,第227页。只不过,在不同的社会风气和时代背景下,他们会多为人一点或是多为己一点而已。如果把这类人称为“中间派”的话(尽管不是太准确但便于表达,就先将就着用吧),社会上的人以道德水平的高低为标准的次数分布图会成一个“倒钟型”。或许,它原来是正态分布的;当人们所处的时代“世风日下”的时候,它就会成正偏态分布——这时,社会的平均道德水平偏低,或者说,大多数人的道德水平在平均水平之下;当社会风气好转的时候,它就会成负偏态——这时,社会的平均道德水平偏高,大多数人的道德水平在平均水平之上。反之也成立。这也就是说,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改善社会风气、提高社会道德水平,在分布图在就表示为将正偏态转变为负偏态,让大多数人的道德水平在平均水平之上。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就可以看出,工作的重心应该是争取“中间派”,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因为外力对两端的少数派的推动作用并不会太明显,而且,他们人数少,远不如中间派的力量强大,我们应该抓住主要矛盾。)“中间派”的特点是其行为受外力的影响明显,社会崇尚的往往会是他们极力效仿的,而且,他们的道德行为也极易受到社会的强化并能为强化物而保持其道德行为(根据斯金纳的操作学习理论,塑造行为关键在强化,强化可以增加行为在以后相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那么,我们接下来的目标就应该找到能对他们长期起作用的“强化物”。利益当然是最具诱惑力和效力最持久的强化物。但是,请注意,这个强化物不能只对某个个人或少数人有效,而应该对全部的“中间派”甚至是对两端的“少数派”都有效,所以,就必须考虑到,当某些人因道德行为而受到强化,得到利益的同时,不能对其他人造成负面的效应。这就是要体现公平的原则,凡是履行道德行为的人,就都会得到相应的利益,凡是做了不道德的事的人就都要为自己的不道德行为付出代价。更具体地说,对道德行为的强化方式就应该是:履行道德行为的人,受到强化,得到与道德行为相当的利益;没有履行道德行为,但也没有做不道德的事的人,不予强化也不予惩罚;做了道德的事的人,应视其不道德程度给予相应的惩罚(这种惩罚可以是舆论也可以是如信用档案之类的形式从而限制其下次获利等等,但是,惩罚不是重点,强化才是)。这就阻止一部分人做不道德的事,鼓励另一部分人做道德的事。而将强化与惩罚和道德行为挂钩,利益得失多寡与道德水平高低的对等,这些本身就是公平的一种具体体现。

但是,值得强调的事,按之前的分析,能既不做道德的事也不做道德的事的 人会很少,因为,社会上既不是道德的事,也不是不道德的事本身就少,所以,这也就迫使人们多数情况下都必须在道德与不道德之间进行抉择,做道德的事得利,做不道德的事失利,聪明的人们当然会更愿意做道德的事了。当大多数的人都做道德的事的时候,分布图就成为负偏态,大多人的道德水平就会在平均水平之上,社会的总体道德也就跟着好转了,社会也就和谐安定了,道德建设和道德教育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另外,当权利与义务的对等成为评判行为道德与否的标准的时候,也能使道德行为一旦开始,就会周而复始地进行下去。因为,当一个人获利,那么,他就需要作适当的反馈(否则他就要受到相应的惩罚),但是,他反馈的利益多于其之前占用的资源时(因为刚刚好的反馈很难做到,少于占用资源的反馈同样会受到惩罚),他就获得了索要利益的权利,当他再次向社会和他人索要利益的时候,同样会出现超额的现象(因为刚刚好很难做到,少了他又可以再要),这时,他又必然再次回报社会和他人„„如此,道德行为就会一直进行下去。当然,也有另外一种情况,当他获利后,反馈回社会的同时也得到了另外的利益(如名誉),这时,他又得为新获得的利益反馈,在第二次反馈的同时,可能又获得第三次利益„„如此,道德行为也将会一直进行下去。

由此可见,当公平成为道德的核心时,不但能够塑造人们的道德行为,还能使道德行为保持和发展,进而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平,构建和谐社会,从而实现道德建设的目的。因此,从道德建设的目的上分析,道德的核心必然是公平。

(二)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上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道德的核心应该是公平:

人们的社会生活最基本的是经济生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最基本的是经济关系。从物物交换开始,人们就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从有交易开始,交易双方在交易过程中就是地位平等的。人们要想得到商品的使用价值,就要以放弃商品的价值为前提,同样的,要想获得商品的价值,就要出让商品的使用价值。于是,人们是不可能同时拥有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的。付出的利益与收获的利益的等价,或者说支付的价值与所获的价值对等,是商品经济的基础和核心。市场经济 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它天生就具有公平的特征,公平参与、公平竞争。我国现在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市场经济,它也必然要以公平为基础和核心。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种反作用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内在的本质联系构成了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这一规律的主要内容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发展方向,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取决于和服务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要求。其中,上层建筑又可以分为观念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道德则是属于观念上层建筑的范畴。由此可见,经济基础是道德赖以存在的根源,是第一性,道德是经济基础在思想上的表现,是第二性的、派生的。作为思想上层建筑的道德,作为用来调节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的道德,是不可能违背经济生活中利益的公平原则,否则,就会出现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情况,那社会就会发生变革,变革落后的上层建筑以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因此,从我国的现实出发,公平也应该是道德的核心。

参考文献:

[1] 扈中平:教育目的论(修订版)[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11月第1版.

[2]扈中平,刘朝晖:对道德的核心和道德教育的重新思考[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年6月第2期.

[3]茅于轼,鄢圣华:也谈中国道德的重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

第四篇: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思考

对中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思考

摘要:道德建设,就是指一定国家或阶级为适应其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需要,改善社会道德状况,提高人的道德素质而在道德领域内进行的一种精神建设和实践活动。当代中国的道德建设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内在的包含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个方面,从微观结构上看,道德建设作 为文化建设的一个侧面,无疑地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环节。另一方面,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它充分依靠人们的内心信念、社会舆论和风俗习惯等各种手段,来调节人与人、人与自然及人与自身的各种复杂关系。

关键词:道德建设;社会作用;思考

建国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历来强调要加强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以体现新一代中国人的精神面貌。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思想道德建设”、“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公民的道德建设”等概念,并阐明了道德建设的任务、基本要求、指导方针、政策界限和具体内容。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根据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历史条件下的新情况,明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党的十八大提出中国要发展、要前进,除了要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做支撑,同时还有赖于整体文明程度的提升;每一位公民都应该成为道德建设的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当前对人民军队而言,最崇高的道德就是对党的忠诚不渝,就是为了人民的利益甘于牺牲奉献。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事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建设事业前途命运的一件大事。我们要充分认识加强道德建设的战略意义。

正文社会主义道德的形成1.1 提出了“五爱”的社会主义公德规范

毛泽东从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国情出发,第一次提出了“五爱”的社会主义公德规范,即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全体公民的公德,在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这是对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一个重大贡献。

1.2 制定了社会主义道德的根本原则

道德关系包括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集体与集体、集体与社会的关系,其中主要是个人与社会集体的关系。毛泽东把兼顾个人利益和社会集体利益、个人利益服从社会集体利益作为处理个人利益与社会集体利益关系的根本原则。毛泽东把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确定为社会主义道德的根本原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人的价值观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上的具体运用。

1.3 开创了处理社会主义道德关系的新路子

毛泽东成功地处理了这个特殊历史阶段上社会生活中各种复杂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开创出一条处理社会主义道德关系的新路子。这条新路子就是:讲人道、重人伦、施“仁政”、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

1.4 论述了社会主义道德教育问题

毛泽东十分重视道德教育问题,特别强调要用共产主义理想来教育人民,并以此作为共产主义道德教育的方针。道德教育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共产主义道德得以转化为人们的内在品质,进而对社会生活发生作用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当代中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现状

2.1 社会公德欠缺

2.1.1 当前我国社会公德现状

在现代社会中,作为精神文明建设基础工程的社会公德,对于我们来说是十分熟悉的,无论是社会秩序的调控,人际关系的调整,经济的发展,还是自然环境的保护都离不开社会公德的规范作用。社会公德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滑坡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如不顾集体利益,一味追求极端个人利益;贪污盗窃,哄骗欺诈;侵害他人利益甚至生命安全;说一套做一套,言行不一;不讲商业信誉,以次充好,拖欠债款,哄抬债款,哄抬物价;不注意自然资源的 保护滥砍滥伐,偷袭珍稀野生动植物;在公共场合从来不考虑他人,吸烟、吐痰、乱扔果皮纸屑„„所有这些都对社会公德起了较坏的影响。人们强烈要求解决这些问题,为了我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顺利进行,为了人们的生活安定,我们必须要加强社会公德建设。

2.1.2 社会公德缺乏的原因分析(为什么在现今市场经济条件下经常出现道德问题)第一,市场经济的功利主义和利己主义倾向,败坏社会风气,危害公德环境的成长。

市场经济是利益经济,由于现阶段其自身的弱点及体制、法律、政策、管理的不完善等,其负面作用使“经济人”具有强烈的趋利性,必然在一定时期内导致人们把重利轻义作为人生哲学的信条,把功利视为一切行为的杠杆,人们的功利主义倾向越来越明显。

第二,公正有序的社会结构和制度体制的匮乏,使社会公德环境的形成和发展缺乏保障。

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对于高尚的道德行为不赞扬、不帮助、不支持、不鼓励甚至还进行嘲弄、讽刺、刁难、打击,令那些见义勇为的英雄“流血又流泪”。还有许多人对于不道德的行为缺乏社会正义感,不是挺身而出进行抵制、谴责,相反,听之任之、习以为常、熟视无睹甚至主动协助、效仿。试想,如果遵守社会公德就是吃亏,就是损害自己的利益,谁会愿意当这个“公德傻子”呢?这都说明,我们缺乏一个公平有序的社会结构和制度安排。第三,在传统社会结构和伦理文化的影响下,社会公德未成为现代社会多数成员真正认同的道德规范,制约了社会公德环境的形成与发展。

社会公德的缺乏也是人们对反腐败不力的一种心理反抗。有些老百姓心里想,如今这年头“上梁不正下梁歪”,当官的可以贪污受贿腐化,我小小老百姓何必那么循规蹈矩?既然当官的那么腐败,我为何还要讲公德助人为乐、拾金不昧、见义勇为、爱护环境呢,?认为遵守道德戒律是很辛苦的,因此有意识地去干一些违背社会公德的事。道德的全面滑坡,社会公德意识的普遍淡薄,在一定程度上都与官员的腐败有很大关系。

2.2 道德教育低效

2.2.1 对当前道德教育现状

长期以来,我国的道德教育注重维护没有个体独立性的、存在于人对人的依赖关系中的整体,它所要反对和抑制的是个人对这种整体主义的反叛和破坏。这在一定时期里对社会的稳定和整合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如道德教育重原则灌输,轻品德培养,这样就会导致学生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内心产生对道德目标的排斥;道德教育重强制性的知识记忆,强调受教育者建立完整的道德知识体系,忽视人的情感体验,忽视人们在实际生活中一点一滴的践行,导致受教育者成为道德知识的储存器,道德知识与道德行为脱节;忽视底线道德建设和普遍价值的探寻,道德教育重抽象的道德原则,轻人格教育,道德教育过多的渗入了政治色彩,而最基本的品德素质的培养却不被重视,所以那些不讲信用、不讲良心、不讲气节、不知廉耻、不知理想人格甚至不讲公德的道德失范现象的屡屡发生也就不足为怪了。

2.2.2 当前道德现状低下原因分析

在价值取向上,重社会价值、轻个人价值。在实施载体上,重德育课程、轻社会实践。在方法途径上,重单向灌输、轻双向互动。当代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措施

3.1 优化社会公德环境

优化道德环境主要指借助社会舆论及各种利益机制,营造一个良好的道德氛围,以他律性的外在手段引导或诱导道德主体遵守和践行社会主义公民道德的基本要求。

3.1.1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有效的社会激励机制

优化社会公德环境,首先要大力发展生产力,为道德环境的优化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其次,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道德环境的优化提供良好的体制保证。同时,通过市场内在的激发作用,可以促使公民积极参与到社会的公共道德建设中来。

3.1.2 优化社会政治环境,建立一个公正有序的社会结构

良好的社会政治环境主要指一个公平或正义的社会体制(包括政治的、经济的和其他的社会权力的分配等)。因为社会体制的公平与正义与否,影响着人们对该社会所提倡的道德原则、规范、要求和价值目标的认同和接受程度。一个公正有序社会结构的形成还必须借助法律的力量。在当前我国社会转型的初始阶段,在人们的规范意识还普遍比较缺乏的时期,我们可以借助适当的道德立法来提高人们遵循道德规范的自觉性,达到公民道德建设的目的。法律环境是公德环境形成的有力保障。

3.1.3 优化社会文化环境,充分发挥舆论的导向作用,倡导良好的社会风气

文化环境的主体内容是社会意识形态,其核心是占主导地位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处于核心地位的文化环境对人的精神世界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通过对人们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制约影响人们的道德认识和道德信念的发展方向,从而对整个社会的思想道德起支撑作用。良好的社会公德氛围,需要社会各方面加大宣传力度,其中新闻舆论的作用不可忽视。因为,新闻舆论对社会公德意识的培养具有特殊的渗透力和影响力,它无形而有力、持久而不易逆转。大众传媒应充分发挥教育和监督功能,利用传媒信度和效率高的优势,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使公德规范深入人心,变为人们自觉的意识和行动,通过报刊、杂志、广播、电视、公交车上的城市频道,以及网络等现代手段,进行正面的社会公德教育,起积极的导向作用。通过舆论的力量净化社会空气、扶正祛邪、弘扬正气。

3.2 加强道德教育建设

道德教育是一项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道德实践和教育活动。它是受教育者的品德所必须达到的规格、要求和质量的规定。道德教育是道德建设的软件要求。

3.2.1 重视教育功能,提高教育有效性

教育的功能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它可以使个体掌握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从而提高自己的生存能力和生活水平;更为重要的是,它可以让个体开拓思维,不断提高反思生存和生活的能力,即不断提高人的精神追求,达到个体身心的和谐。对于人类精神秩序的培养和提升,教育历来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育实际上是实现社会进步和建设精神秩序的根本方 法。杜威曾经提出其著名命题:“道德即教育”,他认为,人的本性总是在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改变着,教育的意义本身就在于改变人性以形成那些异于朴质的人性的思维、情感、欲望和信仰的新方式,从根本上促进人的道德能力的生长。

3.2.2 树立道德观念,注重信仰建设

所谓道德观念应是和时代的发展紧密联系的道德观念,是符合道德本质的道德观念,是对以往道德观念的扬弃。我国经过多年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很多都转化成广大群众自觉遵守的行动。法律、制度和经济政策等可以为这种转化提供外在力量的支持,而道德信仰则为这种转化提供一种精神的内在力量的支撑。只有在坚定的道德信仰的支配下,个体的道德自觉和自主才能得到有效的实施。道德信念的牢固确立和持久作用就会使人们形成一定的道德信仰。

3.2.3 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从现实的个人出发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和研究社会历史现象的根本观点和方法。道德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和人的存在方式,其存在的根基在于人的现实生活和活动,人的生活世界是道德存在的基础。道德建设必须以人的现实存在为出发点,关注人的现实生活。我们必须把以人为本作为道德建设的根本思维方式,以实现道德建设思维方式的转向与变革。以人为本,使道德向人回归、向德性回归、向善回归,是当前加强道德建设的合理选择。展望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具有长期性。在道德建设的进程中,要不断提高人们的道德认识,培养人们的道德意志,使人们明辨是非、扬善抑恶、坚持正义。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不仅仅是道德建设自身的问题,它牵涉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法律和制度等多个方面,哪个方面出了问题都会影响到道德建设的成效。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相吻合的道德体系,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建设,提升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社会的和谐。

第五篇:传统道德对大学生的影响力

传统道德对大学生德育的积极作用还有多少?

传统道德影响力调查问卷分析

丁 洁 安徽财经大学思想政治教学研究部 安徽 蚌埠 233030

摘 要:本文旨在通过传统道德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力进行问卷调查,综合分析大学生德育发

展情况,分析高校德育教育对传统道德的继承与摒弃问题,倡导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建设应加强传

统道德的发扬。

关键词:传统道德,影响力,积极作用

[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02-2139(2011)-08-0166-02 当今时代不断进步,高校德育教育也在传统道德与现代道德的关系中谋求更好的发展。眼下,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素质问题已

成为社会关注热点。从多年前的马加爵事件,到开车撞人捅死受

害者的药家鑫事件,都反映出当代大学生德育教育的缺失,让人

不得不反思,传统道德在当代大学生的德育教育中积极作用还剩

多少?

所谓传统,“是指过去的某一时间范围,是由过去的物质条

件和制度、过去的社会心理意识、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决定的”

[1]。

传统道德,即是过去的思想道德范畴和道德规范。时代在进步,传统的并一定都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当代大学生生长在复杂而

又充满矛盾和冲突的多元文化环境中,其价值取向又展现了多元

性和独立性,以及大学生思想内在的矛盾和冲突。”

[2]

例如,现

在很多大学生,大多既踌躇满志,但又思想片面;既憧憬事业成功,却又不能吃苦耐劳;既推崇友谊至上,却又是既得利益者。

大学是一个小社会,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最后步伐,可以说,大

学中的思想道德教育是否有效,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世界观、人

生观和价值观的建立。

本文即是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大学生进行了传统道德认

可度的统计,并通过统计结果来分析传统道德对当代大学生的影

响力。这份问卷调查,涉及了中国优秀传统道德诸多方面,例如

“见义不为无勇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言而有信”,同时也涉及了相对来说落后的传统道德思想,例如“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等。调查采用了无记名形式,在大学校园

随访了 300 名在校生,其中 200 名本科生,50 名专科生,50 名

硕士研究生。

一、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通过这次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既对优秀传统道德

给予肯定,又反对了封建糟粕思想。

在调查问卷中,“为朋友两肋插刀”这一观点,仅有 51%的赞同率。另有 28% 的既不赞成也不反对。其实,这从一个侧 面也反映出了当代大学生的理智与辨别是非的能力。很多同学认 为,“为朋友两肋插刀”是片面的,在对待朋友的问题上,应该 更多一些理性,要明辨是非,不能一味的因为朋友意气而违背道 德准则。在调查中,不赞同率最高的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三纲”反映了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君臣、父子、夫 妇之间的一种特殊的道德关系。即是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 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同时也要求君、父、夫为臣、子、妻 作出表率。可以说,“三纲”是封建统治阶级用来控制人们思想、防止人民“犯上作乱”的思想武器。

对于多项优秀传统道德,例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言 而有信”,大多数同学都表示赞同。有 75% 的同学认为传统道 德对大学生的行为有制约作用,有 83% 的同学认为优秀传统道 德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充分影响着其的言行举止。另外,有 52% 的同学不认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对 尊重个性有消极作用。孔子的儒家理论是建立在礼教的基础上的,一般而言,礼是基本的行为规范。虽然“四勿”具有浓厚的封建 礼教色彩,过分夸大了封建礼教制度。但是在当代,这一“礼” 已经不完全是过去的那种封建观念,更多的是一种道德规范。近半数的同学否定了这一消极观点,说明在当今主张张扬个性的时 代,当代大学生仍然没有忘记用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在调查问卷中,有 60% 的同学认为“当代大学生的传统道 德意识弱”,不赞同和不确定的各占 20%。这反映出,当代大学 生对于自身道德水平的要求准备并没有降低,超过半数的同学认 为当代大学生的传统道德意识有待提高。与之相对应的是,“当 代大学生应该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道德”赞同率达到 96%。可见,当代大学生仍然认为传统道德的可继承性。他们并没有在 传统道德和现代道德的天平中偏向后者。确实,中国从古至今,一直是闻名中外的礼仪之邦,赞同优秀传统道德的继承,是对中 国传统道德的肯定,也是对中国礼仪之邦的肯定,更是对中国传 统文化的尊重。赞同率位列第二的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赞 同率达到95%。“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顾炎武在《日知录.正始》 中提出的观点,而八字成文则是出自梁启超。意为天下大事的兴 衰灭亡,每一个老百姓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中国自古就有“平天下”的思想,把“报效国家、报效社会”作为人生理想,是我 们开展德育教育的社会性目标。

二、高校德育工作应发挥传统道德积极作用

(下转第168页)文学家

2、学生管理中的“从众效应”的思考

高职学院的学生有很多的从众行为,既有积极方面,又有消 极方面。对高职学生的从众现象,对于优化群体结构,利用从众 行为的积极影响,防止其消极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高职学院的学生自我意识弱化,独立性较差,缺乏个体倾向 性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比较容易出现从众行为。从众心

理人皆有之,但以被动为前提的从众,势必使学生的独特失去价 值。一味从众便会使学生自己失去了一片晴朗的天空,抛却属于 自己的领地。这是从众行为中消极现象抬头的主要原因,即使从 众行为出现积极效应,但一旦失却这种从众氛围又很容易不知所 措,找不到自己努力的方向,走向社会后的迷惘、失落,实际上 这是从众现象最直接的后遗症。

如何应对学生易产生从众效应这样一种现象,我们需要努力培 养和提高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和明辨是非的能力,遇事和看待问题。曾经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学生管理工作者,学生吸烟,在高职院校学生是介于未成年与成年人之间的这样一个年龄段,为了学生的身体健康规定校园内不允许吸烟。但是在校园的一些 角落、厕所等地还是有学生在偷偷吸烟,面对这些学生,当我们 找他们谈话时,得到的答案经常常是看到别人吸自己所以也吸。这也是从众效应的一种体现,学生发现周围的学生有吸烟的行为,他们就不自觉地加入了,这其中有逆反心理的作用,也有面子观 念等在作怪,毕竟真正染上烟瘾的学生是很少的。要让学生摆脱 这种消极的从众心理,我们采取的办法是首先让学生对吸烟的危 害有个明确的认识;其次是从制度上重申吸烟是违背学校学生管 理规定,要受到处罚。以上是根据学生情况制定的应对决策,制 订了对策还要好好的实施。通过开展了文明校园创建活动举行了 “吸烟有害健康”知识讲座、“吸烟有害健康”图片展、“良好 生活习惯养成”知识讲座等一系列的活动,通过宣传让学生认识 到吸烟的危害性及在公共场所吸烟是不文明的表现,增强了学生 自觉抵制吸烟的内因。同时对一些在活动期间在校园公共场所吸 烟的同学,进行相应的处罚,让他们清理教室卫生,做一天“吸 烟有害健康”宣传使者。通过这些手段帮助学生摆脱这一不良从 众行为,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在客观存在的公理与事实面前,我们也不得不“从众”,如

“母鸡会下蛋,公鸡不会下蛋”——这个众人承认的常识,谁能 不从呢?因此,对“从众”这一社会心理和行为,要具体问题具 体分析,不能认为学生“从众”就是无主见。比如大家都认真学习,我为了不从众就不认真学习,这自然是不正确的。生活中,我们要扬“从众”的积极面,避“从众”的消极面,努力培养和 提高自己独立思考和明辨是非的能力;遇事和看待问题,既要慎 重考虑多数人的意见和做法,也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分析,从而使 判断能够正确,并以此来决定自己的行为。凡是都“从众”或都 “反从众”都是要不得的。

四、总结

高职教育中的学生管理要讲究策略与方法,把决策理论与方 法的理论知识运动到学生管理中,有助于提升管理理念。同时好 的决策与实施方法,既能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也能促进学生建 立健全的人格。为其今后走上社会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奠定良好 的生理、心理基础。

参考文献:

1、《决策理论与方法》作者:方志耕等 科学出版社

由此次调查问卷可以看出,传统道德对当代大学生具有很深 的影响力,特别是一些优秀的传统道德,并没有在这个主张思想 自由和要求个性张扬的时代里被遗忘。与此同时,我们在开展高 校德育工作之时,应将传统道德的积极作用与消极作用理智区别 开来。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需要当代大学生自身要有辨别的能 力,另一方面,就需要高校德育工作者审时度势,将传统道德的 消极面摒弃,举一反三,将积极面发挥到最大化,以实现高校德 育的高效进行。

首先,传统道德是制约高校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不能 将德育工作与中国传统道德想脱离。虽然现代教育与传统道德的 状态与特征不同,但是我们在摒弃封建糟粕思想和继承优秀传统 道德的同时,“还要继承传统教育的教育传统”。

[3]

其次,德育工作应该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力争教育方法 多样化。高校德育工作,目的就是为了帮助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 的道德观念。当代大学生的德育教育不能再拘泥于过去的单向灌 输的方式,要改变简单的课本教育和学生被动地接受模式,应该 增强沟通,增多交流,注重思想的疏导,在潜移默化中发挥传统 道德的积极作用。

第三,德育工作要有针对性,要突出优秀传统道德的影响力。例如中国传统道德强调国家利益、集体利益高于一切,在高校德 育工作中,就应该将这种集体主义思想突出,使得学生的以自我 为中心的思想得到瓦解。又例如,在重利轻义还是重义轻利的问 题上,应引导学生摆脱拜金主义的利益引诱,发扬传统道德的“义 以为上”精神。

第四,学校应加强德育工作者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要有良 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用现代化手段影响和教育学生。中国优秀传统道德“是当代道德建设的基础,也是当代道德 教育的最基本内容。”

[4]

当代大学生对优秀传统道德的继承与发

扬,表现在具有很强的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具有远大理想和对 于公平公正的要求,对于优秀传统道德的认可程度较高,对于道 德沦丧现象的嗤之以鼻等。概括说,优秀传统道德对于当代大学 生的积极作用体现在政治观点、价值取向,以及未来理想等各方 面,塑造了当代大学生的优良道德品质。传统道德是历史的产物,当代大学生需要摒弃封建糟粕思想,继承优秀道德思想。在处理 优秀传统道德和封建糟粕思想的关系过程中,应该本着古为今用 的原则,和批判继承的态度,发挥优秀传统道德积极作用。参考文献:

【1】梁金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热点问题研究.[M].济南: 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5

【2】郑永廷,张彦.德育发展研究——面向 21 世纪中国高

校德育探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9

【3】郑永廷,张彦.德育发展研究——面向 21 世纪中国高 校德育探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9

【4】薛天祥,周海涛等.WTO 与中国教育.[M].中国青年出 版社.2001.7

(上接第166页)

下载关于道德的经典对联[共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道德的经典对联[共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道德的冲击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道德的冲击 目前,上网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通过网络媒体既可方便地漫游世界、获取新知,也可以自由地发表见解、展现自我。网络媒体以其特......

    家庭环境对青少年道德的影响

    家庭环境对青少年道德的影响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性、人生理想的启蒙教育所,是未成年人生活时间最长、最重要的外部环境。家长与子女关系密切,接触多,对子女的影响也最大......

    对网络道德建设的思考

    对网络道德建设的思考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时代的进步,当今社会的互联网在飞速发展,网络日益成为人们工作、学习、生活和娱乐的重要平台。网络在给人们带来巨大便利......

    公益广告对青少年道德的积极影响

    公益广告对青少年道德的积极影响 【摘 要】公益广告是利用传媒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的新型载体,是一种教育性和目的性很强的广告形式,具有大众性、通俗性、艺术性的特点。公益......

    浅谈道德对社会管理的作用

    浅谈道德对社会管理的作用 所谓管理,就是在特定的环境下,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行为活动,对组织拥有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已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 而管理道德,基本分为两个......

    对服刑人员的道德理想教育教案

    对服刑人员的道德理想教育教案 教学目标: 人生观和道德理想,是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在社会或个体意识中的综合反映,它指导着并支配着人们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权力对道德思维的影响解读

    权力对道德思维的影响 2010020735 毛重琳 应用心理学 摘要 本研究包括三个实验研究,考察了人们思考或拥有权力(Power)对道德两难问题解决的影响。结果发现,高权力启动会增加基于......

    浅谈对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

    浅谈对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长期以来,学校教育工作者立足于我国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环境,对学生道德教育进行了探讨与研究,在理论与实践方面,尤其在促进社会主义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