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区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方案
为促进我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结合我区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建立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
(一)加强中医药服务机构建设。
建立健全覆盖区镇村三级中医药服务体系。巩固区中医医院三级甲等医院创建成果,推进中医医院优质发展,强化以中医药服务为主的办院模式和服务功能,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深化医联体建设,推动区域中医医疗中心建设。到2022年,区人民医院、区妇幼保健机构规范设置中医药科室。鼓励社会力量规范举办中医医疗机构。责任单位:区卫生健康局
(二)加强中医药基层服务阵地建设。
支持区中医医院牵头组建医疗联合体,发挥对基层中医药工作的辐射、带动作用。充分发挥区中医医院三级甲等中医医院中医药服务的龙头作用,积极指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中医药服务,不断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到2022年,力争所有镇(中心)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设置中医馆,能够提供6类以上中医药技术方法;所有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具备一定水平的中医药服务能力。加强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到2022年,镇(中心)卫生院的中医药人员占医药人员总数的25%以上。加强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基地建设,每年至少举办2场全区性适宜技术培训班。责任单位:区卫生健康局
(三)强化中医药信息技术应用。
加强健康信息平台建设,健全中医药综合统计制度,实现中医药健康数据信息共享、互联互通。推进以医院管理和中医电子病历为核心的信息系统建设,提升信息化能力,区中医医院电子病历分级评价达到4级以上。充分利用互联网手段,开展中医药远程医疗、移动医疗、智慧医疗等新型医疗服务。加强中药材管理,建立健全中药材全产业链可追溯应用体系。责任单位:区卫生健康局、区市场监管局
二、发挥中医药独特作用
(四)加强中医药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作用。
建立健全中医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和院前急救体系,将中医药真正融入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中来,实现中西医并重参与传染病防控。加大中医医院应急能力建设,特别要加强重症医学科、感染病科、公共卫生科、老年病科、呼吸科、消化科应急能力建设。持续提升中医医院利用中医药预防、治疗传染病能力,规范设置发热门诊。建立重大疫情中医药人群预防和早期介入治疗机制,成立中医药防治专家组,提高中医药的参与度及发言权,依据中医理论辨证施治,及时推出中药预防和治疗方案,开展中医药防控工作。加强中医药应急能力建设,加强应急物资储备,强化应急培训,定期开展应急演练。责任单位:区应急管理局、区卫生健康局
(五)发挥中医药在疾病治疗中的优势。
以临床疗效为核心,大力推进中医特色优势病种培育暨专病建设,通过3—5年的努力,打造3个以上具有区域影响力、深受群众信赖的中医特色病种。加强中医重点专科建设,做优做强骨伤科、肛肠科、儿科、皮科、妇科、眼科、针灸科、推拿科、老年病科、消化科、中风病、心血管病、肺病、肾病、不孕不育等重点专科专病。5年内,力争再建成省级中医重点专科3—5个,争取建成国家级中医重点专科1—2个。支持医疗机构开设中医专病门诊,推动中医经典病房建设,争取到2025年,区中医医院建成中医经典病房1个,充分发挥中医“简、便、验、廉”的优势,满足群众多样化就医需求。责任单位:区卫生健康局
(六)凸显中医药在疾病预防中的作用。
加强重点人群中医药健康服务管理,65岁以上老年人和0—3岁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率稳步增长。实施中医药治未病行动,区中医医院继续推进以体质辨识、传统医疗、养生保健、健康管理为一体的治未病中心服务能力建设,充分体现中医药特色,发挥中医药在防病治病中的独特优势,提高居民中医健康素养。推动区人民医院、区妇幼保健院设置治未病科,镇(中心)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开展中医药治未病工作,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治未病服务。责任单位:区卫生健康局
(七)突出中医药特色康复能力。
依托现有资源建设区域性中医医疗中心,促进中医药、中华传统体育与现代康复技术融合,加强中医康复学科建设,支持康复技能人才培养。积极研发推广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疗效确切、中医特色突出的康复辅助器具。鼓励中医医疗机构开展中医家庭病床康复服务。积极推动高水平中医药运动医学健康中心建设,推动我区中医药机构与体育赛事举办机构开展协作。责任单位:区卫生健康局
三、积极推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八)加强中药材产业发展。
整合科研院校、农技部门、卫健部门、医疗机构、种植业主、加工企业等资源要素,发挥我区传统中药资源优势,积极推进生态中药产业发展,着力做大做强半夏、丹参、枳壳、黄精等优势品种,创建XX品牌。指导农户提升中药材种植管理技术,全面提高中药种植水平和中药材质量。优化中药材产业布局,建设一批优质无公害的中药材种植基地,打造现代中药农业示范区,鼓励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建设中药材产地初加工场所。责任单位:区农业农村局、区卫生健康局
(九)推进中药企业振兴发展。
加强XX医药食品产业新城建设,优化产业园区的功能区域布局,加大中医药产业招商引资力度,着力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和品牌,积极引进省(市)内外优质中药企业入驻。支持中药骨干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开发新品种及传统验方,引导中小型中药企业通过兼并、重组等多种形式做大做强,推进中药大健康产业发展。鼓励中药企业转型升级。鼓励中药工业企业上市筹资。责任单位:区经济科技信息化局、区卫生健康局
(十)推进中医药产业融合发展。
大力发展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和中医药健康旅游,鼓励兴办以中医药健康养老为主的护理院、疗养院,支持中医医疗机构发挥技术、人才优势,为养生保健机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围绕XX文化品牌,着力打造“XX”“XX之乡”城市文化名片,推动中医药区域合作交流,多形式、多途径宣传中医药文化,推进中医药养生保健、养老、康复、健康旅游等服务业融合发展。鼓励商业保险机构开发与中医药健康管理相关的保险产品。大力支持中医药保健食品、养生食品(药膳)等健康衍生品发展。责任单位:区卫生健康局、区文化广电旅游局
(十一)强化中药质量安全监管。
完善中药安全监测体系,建立多部门协同监管机制,加大对中药流通、使用等单位和环节的监督检查力度,推进中药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加大失信联合惩戒力度。市场监管部门要加强对中药饮片、中成药、中药制剂的监督管理。加强中医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室建设,支持应用传统工艺开展临方加工、配制中药制剂。责任单位:区市场监管局
四、建强中医药人才队伍
(十二)强化人才引进和培训。
加强中医药人才引进,鼓励各级医疗机构从中医药院校招聘优秀人才,中医医院的中医药人员占比不低于60%。做好中医药师承带教工作,组织实施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考核,支持中医医院设置中医(专长)医师岗位。加强中医经典人才培养,持续开展“读经典、做临床、育人才”活动,培育一批中医药优秀人才。实施“西学中”骨干人才培训项目,鼓励西医学习中医,允许未接受规范中医教育的非中医类别医师通过学习考核后提供中医服务。责任单位:区卫生健康局、区委组织部、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十三)加强名中医培养。
抢抓推动XX地区XX经济圈建设和成资同城化等重大战略机遇,推进高层次中医药人才、中医药领军人才和青年人才培养。完善区名中医评选标准,打破学历、职称限制,将临床能力、医德医风等作为重点评选内容。加强名中医经验传承,支持开设名中医传承工作室,大力培养优秀青年中医师。推进中医学术平台建设,举办多种形式的人才培训活动,培养一批XX区本土的中医药骨干人才。责任单位:区卫生健康局、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十四)改进人才评价激励机制。
完善乡村基层中医药人员补偿机制,加大扶持力度。落实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聘相关规定,注重中医药理论水平和临床能力。按照国家、省、市有关部署,推动建立中医药行业表彰长效机制。责任单位:区卫生健康局、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五、推进中医药传承与开放创新发展
(十五)推动中医药学术建设。
完善中医药学术组织体系,积极举办中医类学术活动。加强中医理论研究,组织对中医经典及各家学说深入学习探讨,传承精华、相互融合,提高我区中医学术水平。推动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广泛开展临床观摩、病案讨论和案例点评等活动。支持开展中医药学术交流研讨活动,举办中医学术论坛、名医讲堂等,促进我区中医学术繁荣。责任单位:区卫生健康局
(十六)传承弘扬中医药文化精髓。
加强中医药文化传播,积极参与中医中药中国行活动,扎实开展中医药知识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家庭“六进”活动,使中医药文化深入百姓生活。综合运用公众号、互联网等载体,传播中医药文化知识,提升中医药公众知晓度。开展“中医药健康文化推进行动”“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等活动,传播中医药健康文化理念,增强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文化的认同感,提升全民中医药文化素养。支持区中医医院建设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打造中医药文化传承共建基地。责任单位:区卫生健康局
(十七)推动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
深化中医药合作交流,积极参与XX地区XX经济圈等区域中医药活动,在中医药服务推广、中医药产业开发、中医药科研等方面实现层次更深、范围更广、力度更大的战略合作。支持各中医医疗机构参与跨区域专科联盟建设。责任单位:区卫生健康局
六、改革完善中医药管理体制机制
(十八)健全中医药管理体制。
建立健全中医药工作协调机制,统筹做好中医药相关工作。坚持中西医并重,各有关部门制定实施中医药相关政策措施要充分听取并吸纳中医药界的意见。各责任单位落实本实施方案的情况将纳入年度目标绩效考核。责任单位:区委办公室、区政府办公室、区卫生健康局
(十九)完善支持保障机制。
加大对中医药事业发展投资力度,建立持续稳定的中医药发展多元投入机制,充分发挥政府投资资金的引导作用,支持中医药产业发展。增强中医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扩大中医医疗、养生保健、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等用地供给。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中药材种植所得免征企业所得税等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商业保险机构投资中医药服务产业。责任单位:区财政局、区国土分局
(二十)完善中医药价格和医保政策。
将符合条件的中医医疗机构纳入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并在医保总额控制指标方面给予倾斜。加大中医医疗服务价格支持力度,将适宜的中医医疗服务项目和中药制剂按规定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合理调整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项目价格,引导中医药适宜技术使用。责任单位:区医疗保障局、区卫生健康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