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川教版八上第6课戊戌变法教案
第6课
戊戌变法
教学目标:
一、识记和理解
了解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记住维新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公车上书”的时间、内容和戊戌变法的时间,知道维新派创办的主要刊物、建立的政治团体和戊戌六君子,理解戊戌变法的内容、历史意义。
二、能力和方法
通过对康有为、梁启超维新变法思想与维新变法活动的分析,使学生学会以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实事求是地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通过对维新变法背景、内容、历史意义以及变法失败原因等一系列知识的学习、探究,学会全面地、辩证地认识历史事件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公车上书”、“谭嗣同从容就义”等史实的学习,激发学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使命感和历史责任感。对比袁世凯出卖维新派的卑鄙行径,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自我教育,并作出正确的人生价值选择,从而树立崇高的理想与追求。
通过对维新变法失败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任何改革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培养学生的挫折意识,使学生学会总结失败教训,努力开创成功之路。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公车上书,百日维新。
二、难点:维新变法运动失败的原因 课型:新课。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袁世凯等头像图片,收集维新派创办的主要刊物、成立的学会、建立的学堂的资料和“公车上书”、“戊戌变法”的多媒体影像资料制成多媒体课件,绘制维新变法运动板书设计图表。
学生预习课本,课外阅读并收集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历史人物的资料简介。教学方法:
读书指导法、图表法、谈话法、材料分析法、讨论法。教学时间:1课时。
教具:图片、图表、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谭嗣同像,请一位同学介绍图片人物)在学生介绍的基础上教师指出:谭嗣同是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思想家,维新变法的代表人物之一,是为挽救民族危亡、为维新变法运动而喋血北京菜市口的“戊戌六君子”之一。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谭嗣同为之英勇献身的维新变法运动——戊戌变法。学习新课:
一、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 1.维新变法兴起的背景
(指导学生阅读)思考: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背景是什么?
肯定学生的回答后进一步提问: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面临怎样的局面?进而启发学生认识维新变法的根本原因、阶级基础(或社会条件)及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展示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的图片,让学生感知维新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请同学来介绍收集到的康有为、梁启超的人物资料。)2.维新派开展的变法活动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思考:维新派开展了哪些活动为变法作准备?其中影响最大的是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领导、发起的什么事件?从而认识以康有为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思想主张。(1)公车上书
(放映“公车上书”影像资料片断,让学生感知“公车上书”这一历史事件)。教师指出“公车上书”名称的由来。汉代地方上举荐人才,由公家备车送往京城。后来,人们就用“公车”来称呼进京应试的举人。由于这次签名上书的都是举人,故称“公车上书”。“公车上书”的直接起因是什么?根本原因是什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由于封建顽固派的阻挠,上书没有成功。但“公车上书”是清朝史无前例的一次士人联合大请愿,是资产阶级维新思潮转变为爱国救亡政治运动的标志,它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为了组织力量,为了给变法作舆论准备,维新派创办了报刊,成立了政治团体。(2)创办报刊,成立学堂、学会
(展示维新派创办的主要刊物和建立的政治团体,让学生感知维新变法运动的蓬勃发展。)引导学生思考:维新派的组织宣传活动起了什么作用?
总结点评学生回答指出:维新派的变法活动,扩大了维新派的影响,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促使人们觉醒,激发人们探索救亡图存之路,为戊戌变法作了有力的铺垫。
二、百日维新
1.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德国强占胶州湾,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康有为又一次上书光绪帝,痛陈内忧外患,指出如不变法,中国就有亡国的危险。屏幕展示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的材料内容:
“若不及时图治,数年之后,四邻交逼,不能立国。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瓜分中国为言,若箭在弦,省括即发。„„瓜分豆剖,渐露机芽,„„乱机遍伏,即无强敌之逼,揭竿斩木,已可忧危。” 材料中“瓜分豆剖”、“揭竿斩木”各指什么?体现了清政府统治面临怎样的危机?材料中哪些词句表现出变法迫在眉睫?
在变法呼声日益高涨的形势下,顽固派极力阻挠、破坏变法(指导学生阅读史海拾贝),由于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更因为资产阶级自身的软弱妥协特点,选择了依靠皇帝推行自上而下的变法。康有为激烈的言词使光绪帝十分震惊,他表示决不作亡国之君。为挽救清王朝统治的严重危机和加强自己的权力地位,无实权的光绪帝接受了维新派的变法请求,于1898年发布诏书,任用维新人士,采取措施实施变法。(展示光绪帝照片。)2.百日维新
(组织学生观看“戊戌变法”多媒体影像资料片断,让学生感知“戊戌变法”的过程,了解“百日维新”名称的由来。)3.百日维新的内容
师生互动逐条分析戊戌变法的内容。
(1)经济上:“提倡办实业”指建立经济实体,发展近代工业,发展资本主义。“奖励发明创造”是要推动科学技术进步,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2)政治上:“广开言路,允许官民上书言事。”(“民”指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开明地主。)其目的是要让什么人参与政权?“裁撤冗官,精简机构”。(“冗官”指多余的官。)就是要改革封建官僚政治制度。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政治目标是要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政权,但戊戌变法的政治改革措施并没有涉及这一内容,表现出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性,这给戊戌变法的失败埋下了祸根。(3)文化上:“改革科举制度,开办新式学堂,设立译书局。”鼓励倡导近代教育,顺应世界教育发展潮流。其作用是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传播。(4)军事上:学习和利用近代军事技术,“训练新式海、陆军”,加强国防,挽救清王朝统治危机,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维新派通过四方面的变法措施要达到什么目的?由此可看出戊戌变法是一场什么性质的运动? 教师肯定学生回答后总结:戊戌变法要学西方、兴民权、发展资本主义,得到爱国知识分子的拥护和支持,但它触犯了封建顽固势力的利益,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阻挠,破坏,在封建顽固势力的镇压下,戊戌变法以失败而告终。4.戊戌政变
放映“戊戌政变”影像资料片断,让学生了解,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的原因、过程,知道“戊戌六君子”喋血菜市口标志着维新变法运动失败。然后展示谭嗣同像及临刑前的豪言壮语: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这些豪言壮语反映了谭嗣同什么样的精神品质和高尚情操?
学生回答此问后,可能会以现代人的观点看待谭嗣同,由此提出相关联的延伸问题:“谭嗣同在戊戌政变发生时本可以脱身,但他拒绝出走宁愿为变法而流血牺牲是不是很傻?”针对这一延伸问题,此时教师可组织学生展开讨论。
一类学生可能认为谭嗣同很傻。理由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只要维新派保存了实力,将来还有机会东山再起。另一类学生可能认为他不傻。原因是他以牺牲小“我”换取了“大我”,即他以个人的流血牺牲一定程度上警醒了世人。
点评学生讨论、探究的基础上指出:大家的回答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也有一定的道理,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一定不能脱离他所处的时代。谭嗣同的英勇就义唤起了人们忧国忧民、救亡图存的意识,激励人们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推动了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谭嗣同为救亡图存,为维新变法,面对封建顽固势力的镇压,从容不迫,慷慨就义。他的英雄气慨和为唤醒民众勇于献身的爱国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为什么一场经历多年酝酿、准备,看上去轰轰烈烈的变法运动,在顽固派的镇压下很快失败了? 在学生回答过程中教师可一步一步设问启发学生探究:(1)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参加和领导维新变法的是些什么人?他们属于哪个阶级?这个阶级的力量如何?它具有什么特点?(这是此次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
(3)从变法的内容看有没有触动封建制度?会不会得到群众支持?
通过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的探究,引导学生得出历史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要挽救民族危亡,不触动封建根基,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进而启发学生认识;资产阶级唯有通过暴力革命推翻请王朝,才能救中国。
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这次进步的改革尝试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三、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从前面我们学习过的戊戌变法的内容可看出戊戌变法是一场什么性质的运动?它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引导学生从戊戌变法的目的、内容来理解说明戊戌变法的性质和历史进步作用。小结: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中华民族的危机空前严重,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开始了探索救亡图存之路。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希望通过维新变法改革现状、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由于封建顽固派的镇压和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轰轰烈烈的维新变法运动失败。与此同时,中国农民阶级从反洋教斗争开始汇集成了汹涌澎湃的大规模的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义和团运动。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用武装斗争的方式领导了以推翻清王朝统治为目标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请同学们回去预习辛亥革命,并将已学过的义和团运动与辛亥革命、戊戌变法进行比较。作业布置 课后思考:为什么说戊戌变法既是一次爱国运动,又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
第二篇:川教版八上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精选)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教学目标
一、识记和理解
知道侵略者强迫清政府签订的《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记住沙俄侵占我国领土的情况;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列举英法联军抢劫并烧毁圆明园的暴行;了解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主要事迹。
二、能力和方法
通过分析英法发动战争的根本原因和借口,提高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通过写作以“勿忘国耻”为主题的历史小论文,培养学生吸取历史教训、用文章表达自己的历史情感的能力。通过动手绘制《清朝前期疆域》简易地图,培养学生利用地图表述历史问题能力,增强学习历史的兴趣;通过学生对历史资料(文字、图片、图表、视频等)的阅读与分析,指导学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英法发动战争的借口,帮助学生认识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势力的丑恶面目;通过揭露英法联军抢劫、火烧圆明园的罪行,教育学生不忘国耻,努力学习,振兴中华;通过学习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英雄事迹,继承中华民族不畏强敌、敢于斗争的光荣传统。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罪行;沙俄侵占我国大片领土。
二、难点: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说明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运用地图学习历史的技能。课型
常规新课教学。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阅读和收集相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指导学生绘制《清朝前期疆域图》简易地图、安排学生分组。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阅读和收集相关资料;绘制《清朝前期疆域图》简易地图(图上只标注边界线、长江、黄河和京师)。教学方法
讲解法、讨论法、图示法、读书指导法、谈话法。教学时间 1课时。教具
多媒体课件、自制《清朝前期疆域图》简易地图、课文及地图册中相关插图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万里长城永不倒》视频歌曲,以烘托气氛,设置教学情景。导入新课:
以游戏的方式导入:[考考你的眼力],出示一张《清朝前期疆域图》和一张现在《中国疆域图》。学生观察对比两幅图,思考:这两幅图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教师对学生的答案作简要评价后导入新课。学习过程:
一、列强的侵略(课件显示)
(一)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课件显示)播放《第二次鸦片战争》视频资料,学生自主学习课文第8页1、2段思考回答: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于何时?标志战争开始的事件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辅栏“议议”英法发动战争的目的是什么? 出示三则材料引导学生讨论分析。
材料1:1854年夏,英、法、美三国提出修改条约《南京条约》、《望厦条约》、《黄埔条约》,主要要求有三点:中国全境开放通商,至少长江可自由航行;外国公使进驻北京;鸦片贸易合法化。1856年,美国公使再次提出修约要求,被清政府拒绝。
材料2:清政府拒绝“修约”后,英国公使宣称“除非有一个武力示威的支持和强迫,是得不到条约的修改或通商以及贸易情况的改善。”
材料3:1856年10月,广东水师登上一艘曾在香港注册,但已过期的中国船“亚罗号”,逮捕了船上两名海盗和有走私嫌疑的船员。英国公使包令也承认,这艘船“法律上不能予以保护。”可英国政府却指示他“决不让步,决不放过一件小事。” 请学生结合材料思考回答:
1.材料1中哪些内容是《南京条约》、《望厦条约》、《黄埔条约》中没有的?英、法、美三国增加这些条款的目的是什么?
2.清政府为什么要拒绝英、法等国“修约”要求?
(如果学生有困难,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第一,长江是我国的内河,内河航运权是一国的主权。通过不平等条约取得在内河上自由航行的特权,这是对中国主权的极大损害。第二,“外国公使进驻北京”,侵略者的意图,是通过此操纵清政府的内政外交。第三,鸦片贸易合法化,目的是让鸦片贸易批上合法的外衣,使其销售更是畅通无阻,掠夺中国人民的财富。最后,教师指出,清政府害怕“修约”成功,外国势力进一步深入,威胁其统治。)3.材料2中英国认为用什么手段可以实现“修约”要求? 4.结合材料1和材料2概括指出英法发动战争的目的是什么?
5.材料3中英国政府为什么如此看重“亚罗号”上发生的一件“小事”?
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总结:英国认为“亚罗号”事件是发动新的侵华战争的最好“理由”。英国于1856年10月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第二年,法国以“马神甫事件”为借口加入侵华战争的行列。就这样,在中国大地上,英法联军点燃了新的侵华战争的战
火,史称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后,腐败无能的清政府慌忙派人求和,1858年,与侵略者签订不平等的《天津条约》。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列强从中国获取到更多的侵略特权,马克思怒斥说:“《天津条约》从头到尾都是欺诈。”但这些并没能阻止厚颜无耻的侵略者继续入侵中国的行动。1860年,英法联军再次攻陷北京,给每个中国人留下不堪回首的一页——火烧圆明园
(二)火烧圆明园(课件显示)
播放《火烧圆明园》视频节选。结合视频资料、课文中雨果对此事的描述和抨击、英国《泰晤士报》报导的劫掠情况,指导学生讨论回答:
1.辅栏“想想”圆明园为什么被称作“万园之园”? 2.英法侵略者的暴行有哪些?火烧圆明园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火烧圆明园是近代中国惨痛和耻辱的一页。昔日的圆明园是如此金碧辉煌,法国大作家雨果赞颂它同希腊帕特农神庙、埃及金字塔、罗马竞技场、巴黎圣母院,并称为“人类奇迹”。英法联军闯进圆明园,在疯狂抢劫后,点燃罪恶之火,使圆明园的神奇化为乌有,只留下断壁残垣。
国宝流失在海外的数量十分惊人,而寻宝和索还国宝工作无不充满了苦楚与艰辛。请阅读以下几则材料:
材料1:成为掠夺牺牲者的民族,有时在几百年的时间里,不仅被抢走了不能代替的杰作,而且也被掠夺了一种记忆,这种记忆无疑本应该帮助他们增强自我了解,也本来可以使别人更好地了解他们。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阿马杜的呼吁书《将不能替代的文化遗产返还其创造者的要求》
材料2:2000年,我国保利艺术博物馆从香港拍卖市场花费几千万巨资买回从圆明园流失的铜牛头、铜猴头、铜虎头。2002年12月9日,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巴黎卢浮宫、马德里普拉多博物馆等18家欧美博物馆馆长签署声明,表示反对将艺术品,特别是古代文物归还给原有国家,该声明在全世界引起强烈反响。
材料3:南京艺术学院79岁高龄博导级教授林树中,带着他的经常衰竭的心脏在欧洲穿梭,十几年的艰苦搜寻和分类整理,出版巨著《海外藏中国历代名画》。他说:“文化遗产广义来说是全人类的财富,但主权是我们的,文化的主权是国家主权的一部分......这意味着我们以及我们的后人,要想一睹古代先贤的杰作,不得不远涉重洋。” 学生讨论:读完以上材料,你有什么感想?
这时教师要注意引导,使学生确立起正确的情感:汲取历史教训。
文物是一个民族成长的符号和记忆,圆明园的废墟记录下历史留给我们的巨大伤痛,看着圆明园的废墟,让人记忆起国家在贫弱时被欺凌掠夺的耻辱,这种永恒的标记将烙印在每个中华民族子孙身上,警醒后人。圆明园的断壁残垣已经无法修复,而我们身边的文物的命运却可以关注。
师生共听配乐诗朗诵《一个王朝的背影:圆明园》,(朗诵者饱含深情,字幕逐字发送,音乐选用悲愤色彩曲调,营造一种气氛。)
桃花谢了,有再红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可我知道,有一种失去无法挽留。圆明园,它曾是一个王朝歌舞升平的见证,如今徒留下一个凄凉的背影,无语向黄昏。
如庞贝的命运,一切最美的在瞬间烧熔,含泪成为永恒的模子,一次次地 在千万年间,重复地、重复地、重复地,嵌进你我的心中。
当我们还沉浸在火烧圆明园的悲痛中时,腐败无能的清政府慌忙派人求和,1860年,与侵略者签订不平等的《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而此时放眼中国的边疆已是狼烟四起,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沙俄一面充当帮凶,一面趁火打劫,从1858年起到19世纪80年代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侵占我国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这些领土相当于3个法国、6个英国的面积,沙俄成为19世纪侵占我国领土最多的国家。
(三)俄国侵占北方大片领土(课件显示)
启发学生回忆中国古代史中俄关系的相关内容。指出早在清康熙年间中俄双方经过平等协商正式签订了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这个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及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地区在内都是中国领土。现在俄国又把一系列割占中国领土的不平等条约强加在中国头上,完全是无耻的掠夺。中国的版图是如何在沙俄等列强的掠夺中变得残缺不全的?下面我们用手中的笔一起在“画地图、讲历史”活动中把沙俄的侵略行径揭露出来。学生活动:画地图、讲历史(播放歌曲烘托气氛)
活动目标:标示出沙俄侵占中国领土的大致位置和相应的条约名称;相互交流画图、填图和结合地图学习历史的感想与体会;讲述同历史地图相关的历史故事。
活动方式:每组7位成员互助合作学习,在自制的《清朝前期疆域图》上画出沙俄侵占中国领土的大致位置,标出相应的条约名称。学生完成学习探究任务后,教师检查结果,及时表扬画得快和标示正确的小组,同时鼓励画得慢和没有标示正确的小组,并提出希望。教师抽取1-2幅制作较好的地图在投影仪上讲解。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腐败无能、丧权辱国,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抗争。
二、中国人民的抗争:太平军抗击洋枪队(课件显示)学生自主学习“太平军抗击洋枪队”后,思考回答:
1.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都城在哪里?(学生在自制的《清朝前期疆域》简易地图中标示出“天京”。)
2.太平军抗击“洋枪队”取得哪几次 重要战斗的胜利?
3.你从太平军同“洋枪队”不屈不挠的斗争中,看到了什么?
教师总结补充:1864年7月,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轰轰烈烈的反侵略反封建的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失败了。课堂小结: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失败了,丧失了更多的主权和领土,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化的程度,而清政府不仅没有汲取战争失败的教训,反而继续“沉沦”下去,以致遭受到更为严重的侵略。课外活动:结合本课学习的内容,以“勿忘国耻”为主题,写一篇历史小作文
第三篇:川教版八上第11课人民军队的建立教案
第3课 人民军队的建立
教学目标
一、识记和理解
记住南昌起义的时间、领导人;记住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名称;知道八七会议的内容;复述朱德和毛泽东井冈山会师的故事;理解南昌起义和中共创建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意义。
二、能力和方法
通过对南昌起义背景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学习新知识的能力。通过讨论革命重心由城市向农村转移的原因,进一步培养学生理解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自主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通过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不畏艰险、前仆后继、坚持斗争的光辉事迹,对学生进行艰苦奋斗教育和为理想而献身的革命传统教育。
通过学习老一辈革命家面对困难所保持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培养学生面对挫折、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南昌起义、八七会议、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二、难点:革命重心由城市向农村转移的原因。课型
新课。教学准备
教师自制多媒体课件;学生收集有关朱德、贺龙的革命故事。教学方法
讲述法、谈话法、讨论法、表演法。教学时间
1课时。教具
自制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927年,正当北伐形势一片大好、中国人民憧憬着美好的未来时,以蒋介石、汪精卫为代表的国民党右派却叛变革命,对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进行疯狂镇压。在血雨腥风中,生气蓬勃的国民革命戛然而止,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破裂。在强大的敌人面前,许多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惨遭屠杀。大家想一想,如果你是中共中央的一名领导,面对敌人的屠刀,你会建议党怎么办?
(学生的答案可能有:A:敌人力量太强大,共产党应该先诈降,等敌人放松警惕之后,再伺机而动;B:共产党应该避开敌人的锋芒,到敌人力量薄弱的地方去发展;C:共产党应该坚决还击等。)
教师对学生的发言予以鼓励和适当点评,然后指出,在国民党右派的残酷屠杀面前,英勇的共产党人没有被吓倒,而是毅然从地下爬起来,擦干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体,重新投入战斗,发动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创建人民军队,用革命的暴力对抗反革命的暴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3课《人民军队的建立》。(投影)讲述新课:
首先用革命的暴力武装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是什么事件呢?(生):南昌起义。
对。下面我们就来详细学习南昌起义的有关情况。
一、南昌起义
播放资料片《南昌起义》。要求学生根据影片找出南昌起义的时间、领导者、结果。(投影):《南昌起义主要领导人》,要求学生记住他们的姓名;同时特别指出周恩来担任起义前敌委员会书记,贺龙任总指挥。
(投影):油画《南昌起义》
图中的演讲者是谁?他在干什么?(周恩来。他在宣告起义的胜利。)
(投影):《南昌、秋收、广州起义和井冈山会师形势图》,找到南昌的地理位置。请学生阅读教材第63页第一段到64页第二段小字及69页《史海拾贝:朱德宴请敌团长》,结合所学知识,分组讨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在南昌发动武装起义?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教师巡视并参与其中。
学生充分讨论后,每组派一名代表发言。
教师充分肯定学生的发言,并简要归纳:为了挽救革命,起义势在必行。之所以在南昌发动起义,因为共产党在南昌进行了大量的细致工作,争取到了贺龙及广大将士的支持,使在南昌受共产党领导或影响的部队有两万余人;而当时南昌城内敌人兵力空虚,仅有7000余人,客观上形势对起义十分有利。中国共产党打的是有准备之战。正如共产党所预料的,经过短暂的激战之后,占领南昌。
教师设问:请同学们说说,根据刚才阅读的几段文字,结合大家课前收集的有关朱德和贺龙的革命故事,你最敬佩他们的是哪些方面?
学生的答案可能有:敬佩贺龙两把菜刀闹革命的大无畏精神;贺龙放弃权势、为了理想而甘愿献身于艰苦的革命工作的献身精神;贺龙为了革命事业,绝对服从党的领导;朱德深入虎穴、不怕牺牲的冒险精神;朱德沉着冷静、灵活应变的能力;朱德与士兵们同甘共苦的模范表率精神等。
教师及时引导:我们中学生应该继承他们艰苦奋斗、为理想而献身的优秀品质,使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代代相传下去!
南昌起义有什么历史意义呢?(投影):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大事纪要:
1924年1月,国共第一次合作,共产党人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1926年,国共两党组建北伐军进行北伐战争;
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发动反革命政变,开展“清党”运动,屠杀共产党人。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领导南昌起义。占领南昌时,周恩来庄严宣告:“我们必须建立自己的武装来打倒反革命。……现在,我们起义成功了。这里的军队归共产党领导。”
请同学们思考:从这段文字中,大家可以得到哪些信息?(如学生感觉有较大难度,教师可以提示学生从共产党革命的方式、在革命中的地位、作用等方面进行思考。)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指出:南昌起义之前,中共没有独立领导过武装斗争;大革命失败后,面对敌人“斩尽杀绝”的恐怖政策,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军队进行武装斗争的开始。起义之前,中共既没有掌握对军队的领导权,也没有一支属于自己的武装力量,经过南昌起义,掌握了一支军队,是创建人民军队的开端。(设问):为什么说这支军队是人民的军队?指导学生阅读学习测评第2题,认识到起义军代表的是人民的根本利益。
8月1日,成为人民军队诞生的纪念日。教师要求学生阅读教材64页注解中关于建军节来历的简要说明。
南昌起义爆发后,为统一认识,进一步指明革命的出路,中国共产党召开了一次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二、八七会议
(投影):《八七会议会址》图。请学生阅读教材65页第一段大字,找出八七会议的时间、地点、内容。
(生:略)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投影展示出相关知识并指出:
在大革命失败后的紧急关头,八七会议及时总结了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及时指明了革命斗争的方向,使革命进入了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的新阶段。
会后,毛泽东按照会议精神,到湖南领导秋收起义。
三、秋收起义
(投影):《南昌、秋收、广州起义和井冈山会师形势图》
教师边指图边讲解:毛泽东指挥武装力量5000多人分兵三路进攻,准备会攻长沙。但是,起义部队路线却是南下到文家市、到井冈山。这是为什么?请观看影片《秋收起义》片段。
(投影):阅读下列材料:
秋收起义原计划要去打长沙,大家也都想进长沙,„„可是长沙打不下来,目前长沙那样的城市,还不是我们蹲的地方,那就不要去了。我们要到敌人管不着或难得管的地方去,到乡下去,在乡下站稳脚跟,养精蓄锐,发展我们的武装力量。
——摘自《毛泽东在文家市对起义军的讲话》
思考:起义部队为什么放弃攻打长沙,南下转移到井冈山?(学生的看法可能有:A、在城市敌人数量上占绝对优势,武器装备齐全,力量强大,起义不容易获得胜利;B、敌人在农村的力量却比较薄弱; C、井冈山位于罗霄山脉中段,远在农村,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教师根据学生发言,适当补充,然后指出:由于敌强我弱,为保存革命力量和更好地开展革命活动,毛泽东高瞻远瞩、以退为进,率领部队到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井冈山,继续开展革命斗争。从此,中国革命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中国共产党找到了自己施展拳脚的广阔舞台,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经过长途跋涉、历尽艰辛,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队伍终于到达井冈山。通过长达半年的艰苦工作,在当地百姓的支持下,1928年初,建立了以宁冈为中心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这是中国革命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四、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投影:《南昌、秋收、广州起义和井冈山会师形势图》,强调井冈山的地理位置。)
1928年4月,南昌起义的部分队伍和湘南的工农武装在朱德、陈毅的率领下,在砻市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胜利会师。
五、井冈山会师
(投影:欣赏油画《井冈山会师》。)
请学生仔细观察:这幅图正中正在紧紧握手的两人是谁?(学生回答。)左边是毛泽东,右边是朱德。整个画面红旗迎风招展,到处流露出一派喜悦之情。谁渴望成为名人、伟人?现在我们到梦想剧场,来一段超级模仿秀,让我们穿越历史时空,再现当年毛泽东与朱德井冈山会师这个经典的历史瞬间,同时为他们设想几句精辟台词。各组推选一对搭档参加比赛,每组的同学都群策群力、集思广益,共同打造“黄金搭档”。要求: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允许创造发挥。准备时间2分钟,表演不超过2分钟。
(学生积极设计、参与,其他同学充当评委。对上台表演的同学都给予肯定与奖励,对优秀者给予特别奖励。)
1928年5月,井冈山会师的两支部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这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坚强的部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成为中国革命的中心。(投影):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军长 朱德
党代表 毛泽东
红军在井冈山的日子是不是风景无限好、生活比蜜甜呢?请同学们读一读红军战士的这首歌谣吧:
(投影):“红米饭,南瓜汤,秋茄子,味好香。餐餐吃得精打光。干稻草来软又黄,金丝被儿盖身上,不怕北风和大雪,暖暖和和入梦乡。”
学生齐声朗读歌谣。
同学们,你们从这里感受到什么呢?
在肯定学生的回答后,教师指出:当时井冈山处在敌人的包围之中,战斗频繁,生活异常艰苦。红军战士们以苦为乐,革命热情很高。再请同学们看一看教材67页第二段小字,同时看一看当年毛泽东、朱德同战士一起挑粮上山的箩筐和扁担。
(投影):毛泽东、朱德用过的箩筐和扁担 从这些文字和文物中,你又会感受到什么呢?
教师将学生的感受归纳为:红军将士不怕困难、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光荣传统;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以身作则的崇高品质;井冈山上官兵一致、团结战斗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等。
那么,我们在学习生活中遇到了困难,该怎么办?(学生回答。)
井冈山的星星之火,很快就形成了燎原之势。共产党人先后创建了15个革命根据地。请同学们自学《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红军的发展》,了解革命的发展情况。
(投影):《农村革命根据地分布图》,指导学生了解中央根据地的所在位置及根据地和红军的发展概况。
小结:
1927——1928年,中国共产党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通过领导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召开八七会议,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人民军队,从实践和理论上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新的革命道路,即走农村包围城市,用枪
杆子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
第四篇:川教版八上第4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案
第4课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教学目标
一、识记和理解
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原因,记住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的时间和组成联军的八个国家,讲述抗击八国联军侵略的故事,知道八国联军抢掠北京的暴行,掌握《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危害。
二、能力和方法
通过分析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中国战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引入一些现实问题,培养学生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辛丑条约》的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主动求知的精神。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义和团战士和清军爱国将士顽强抗击八国联军侵略的史实,让学生感受在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中华民族追求独立、不甘屈服的民族精神;
通过揭露八国联军破坏和掠夺中国国宝、践踏中华文明的罪行,使学生牢记国耻,树立振兴中华的坚定信念。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危害。
二、难点:八国联军侵华的原因;《辛丑条约》各条款给中国带来的危害。课型 新课。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相关的教学资料,包括文字和图片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
讲述法、讲解法、谈话法、合作探究法。教学时间:1课时。教具(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英、法、日三国国旗)同学们,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近代中国曾屡次遭到外国侵略。你能说出屏幕上这三个国家在19世纪分别发动了哪几次侵华战争吗?(学生回答。)进入20世纪,中国再一次遭遇外国侵略,这就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学习新课: 八国联军,是指20世纪初联合侵略中国的八个帝国主义国家的军队,这八国是英、法、德、俄、日、美、意、奥,其中奥是指奥匈帝国。八国联军为什么要侵略中国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八国联军侵华的背景。
一、背景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帝国主义需要更大的商品市场、原料产地,特别是投资场所,因此帝国主义在世界范围内掀起瓜分殖民地的狂潮。而此时的中国,国土既大,人口也多,同时中国仍处在清王朝的腐朽统治下,极为落后。这样,中国自然就成为列强竞相争夺的对象。19世纪末,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同时对华输出资本,掠夺原料。帝国主义的侵略,使民族矛盾异常尖锐,在这种情况下义和团运动兴起了。义和团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它举起“扶清灭洋”的大旗,给予外国侵略者沉重打击。为镇压义和团运动,八国决心联合出兵中国。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八国联合侵略中国的原因有哪些:
(一)根本原因:保护和扩大在华的利益。
(二)直接原因:镇压义和团运动。
学生也许只能回答出八国联军侵华是为了镇压义和团运动,教师应给予肯定,并点明镇压义和团运动是八国联军侵华的直接原因。教师加以诱导,八国联军镇压义和团运动,是因为义和团运动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的势力,威胁了帝国主义的在华利益,因此保护和扩大在华利益才是八国联军出兵的根本目的。
二、经过
(一)侵华战争开始
多媒体展示八国联军侵华路线图,大沽——天津——北京一线以红色闪烁,随教师讲述,出现八国联军在大沽登陆和八国联军窜入紫禁城的图片。1900年6月初,八国联军在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下,从大沽口经天津,向北京进犯。(稍停,让学生有时间看清图片。)
(二)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
八国联军侵华,是中国近代侵华战争史上参与国家最多的一次战争。对此,义和团战士和爱国清军进行了英勇的抵抗。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21页,了解义和团和爱国清军抵抗八国联军的斗争。在学生阅读教材后,老师提出以下两个问题:
1.同学们,义和团和爱国清军在哪些地方与八国联军英勇作战?其结果如何?(学生可据教材回答。)
2.你能讲讲在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中最令你感动的人或事吗?
教师指定2至3 名同学讲述。故事的题目有:廊坊、杨村大捷;聂士成壮烈殉国;张德成大摆火牛阵。讲故事时要求注意语言和情感的表达。下面我们来看一段关于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影片。(播放电视剧《走向共和》中的一个片段)
同学们,也许你们会觉得他们的武器太落后,他们的斗争方式太原始,然而在这民族存亡之秋,义和团的战士们敢于用血肉之躯去抵挡帝国主义的枪炮,前仆后继、死而后已,在他们的身上体现出中华民族追求独立、不甘屈服的伟大民族精神。鲁迅先生说过:“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我想义和团的战士们就应该属于那种拼命硬干的人吧!他们是民族的脊梁!在我们民族的历史上,像这样的人实在是太多了,让我们向中国近代史上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而牺牲的人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让我们再来看看那些所谓的“文明人”的举动吧。
(三)八国联军洗劫北京城
1900年8月,八国联军攻占北京,这群帝国主义强盗在北京烧杀抢劫、无恶不作,犯下滔天罪行。
(多媒体展示明《永乐大典》图片。)
同学们,你们现在看到的这本书可不是普通的书,它是咱们中国的国宝。《永乐大典》编撰于明永乐年间,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全书共11095册,总计3.7亿字。同学们想一想,这样一部卷轶浩繁的百科全书,如果能完整地保存下来,那么对于我们今天研究中国古代社会该有多大价值呀。然而,在八国联军侵华期间,这部书遭到毁灭性打击。万余书册,大部分被侵略者焚毁,其余的则作为战利品被各国侵略者洗劫。《永乐大典》这部汇集了中国古代文化精粹的优秀典籍就这样散失了。
除了抢劫毁损中国文物珍宝,八国联军还在北京城里大肆残杀义和团战士和无辜百姓。(多媒体展示八国联军残杀义和团战士的图片。)同学们,面对八国联军的暴行,你有什么感想?(学生谈感想时,老师注意引导学生有感而发,忌用套话、空话。)
在近代,中国屡次遭到外国侵略,而几乎每一次战争都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这一次也不例外,你认为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中国失败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根据以往的经验,大多数同学会回答,清王朝的腐朽,落后就要挨打等。我认为这里有必要教会学生全面地思考问题。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说明中国在经济、军事方面都与西方列强有很大差距,而导致双方实力悬殊的重要原因在于两种社会制度的不同。由此得出结论,腐朽落后的封建统治才是中国近代屡次战败的根本原因。)你认为中国以后还有可能遭到外国侵略吗?如果有可能,那么我们该如何应对呢?(引导学生从历史中总结经验和教训,如应大力发展经济、加强国防、在外交事务中做到有理有节,不给它国提供侵略借口等。)
三、《辛丑条约》
在帝国主义攻占北京前,慈禧太后逃往西安,在逃亡途中下令清军斩杀义和团。这样,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义和团运动失败了。中国近代史上有两次农民战争,前面我们学习了太平天国运动,今天又了解了义和团运动,这两次农民运动都以失败而告终。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和时代的局限,决定了他们不能领导和单独完成中国革命的任务。只有在先进阶级和先进理论的领导和指导下,农民阶级的革命性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义和团运动失败后,清政府同11个国家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学生阅读教材P23页,了解条约签订的时间、签字国家、内容和危害。
多媒体展示:三个小组探究的问题。将全班同学分为三个小组进行合作探究。
(学生活动,教师穿插其中,与同学们共同探究,进行指导。)
A组:讨论的问题对学生而言有点空洞,缺乏具体例证来支撑。这时老师可提示大家: 9.8亿两白银,相当于当时清政府12年的财政收入,清政府无力偿付,只好以海关税、常关税和盐税作抵押,也就是说中国的关税盐税等经济主权是被帝国主义国家控制了,这对于中国而言有什么危害?另外当时中国的人口正好是4万万人,也就是说帝国主义要从每一个中国人身上取走二两多白银,这对于普通中国百姓来说,又意味着什么呢?教师引导和组织学生讨论,通过讨论让学生得出一个结论: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严重阻碍了中国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B组:对于外国使馆由各国派兵驻守一条,可引导学生与当今外国驻中国使馆由中国军队保护对比,让学生思考:外国驻兵中国,特别是在一国首都驻兵有何危害?通过讨论让学生知道:外国驻兵严重危害到了中国的主权,实质是对清政府实行武装监督。C组:问题较难。老师加以引导,帝国主义要禁止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不是自已动手,而是通过清政府。清政府作为一国政府不是为本国人民谋利,而是替帝国主义来镇压本国人民的正义行动,这说明清政府已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请同学们结合教材总结《辛丑条约》的危害。
《辛丑条约》极大地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主权。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巩固新课:
多媒体展示本节知识结构,由学生进行知识小结。
教师小结: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参与国家最多的一次侵华战争。《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中国的失败和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进一步暴露出清政府的腐朽反动,一些本来对清政府还抱有幻想的人们彻底清醒过来,同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一起,决心以武力推翻清政府的腐朽统治,中国近代史上一场革命的风暴就快要来临了。课堂反馈:
1.帝国主义组织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的主要目的是 A.镇压义和团运动 B.维护清王朝统治 C.保护和扩大在华利 D.迫使清政府投降
2.勒索赔款最多的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马关条约》 C.《辛丑条约》 D.《天津条约》
第五篇:川教版八上第19课近代民族工业教学设计
第1课近代民族工业
教学目标
一、识记和理解
了解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产生的背景,记住近代民族工业产生的时间和主要企业,掌握中华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原因和概况,理解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的原因,知道对发展民族工业作出贡献的实业家张謇、周学熙、荣宗敬、荣德生。
二、能力和方法
通过对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短暂发展原因及其特点的研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原因与结果、现象与本质的关系的能力。
通过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关系,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思考问题的能力。
通过调查家乡的近代工厂创办情况的活动,帮助学生学习开展社会调查的一些基本方法,学会撰写小型调查报告。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张謇等中华民族资本家所做的“实业救国”的各种努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通过了解近代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曲折历程,培养学生的挫折意识。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近代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张謇。
二、难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原因。课型
新课。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分成小组在课外查找资料进行评比,查找的资料进入学生作品档案;教师制作课件和搜集相关文字、图片、影像资料。教学方法
讲解法、谈话法、图示法等。教学时间
1课时。教具
地图、图表、影像资料、计算机、投影仪。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展示南通大生纱厂图片。)1899年,坐落在南通唐家闸的大生纱厂开工试车了。这件事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它为什么如此引人注目?因为纱厂的创办人张謇是5年前在科举考试中夺魁的状元。传统的中国是“学而优则仕”,身为状元的张謇居然退出官场,投资办厂,从事工商业,当然会引起极大的轰动。他先后创办了20多个企业,经历了无数艰难险阻。他的办厂经历可以说是旧中华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缩影。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情况如何?清末状元张謇为什么要退出官场从事工实业?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和这位状元实业家。
第六学习主题 经济和社会生活
第1课
近代民族工业
一、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一)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师:什么是近代民族工业?大家能不能说说看?(学生回答。)
师:简单说来,就是指由中国私人投资兴办的近代工业企业。那么,它是何时开始出现?其兴起的原因又有哪些呢?请同学们看教材。
(学生看书。)(学生回答。)
师: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一部分商人、地主和官僚投资于新式工业,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产生了。
师:正如同学们所说,民族工业兴起的原因,一是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和外商企业的刺激。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一方面摧残了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另一方面瓦解着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扩大了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某些客观条件和可能。而外商企业的高额利润和先进技术,对于当时的一些商人、地主和官僚又充满了吸引力。
二是洋务运动的诱导。洋务运动中,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创办近代企业的作法,则进一步使想投资于近代企业的人跃跃欲试。
现在我请同学们再想一想,中国早在什么时候已经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了?(学生回答:明朝中后期。)
师:是的,鸦片战争以前,中国封建社会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萌芽,由于中国封建社会的种种限制和束缚,这一资本主义萌芽没有发展成资本主义经济,但它对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有没有作用呢?
(学生回答。)
师:对,它为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社会条件。
正是因为上述三方面的原因,中国近代的民族工业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产生了。师:到19世纪90年代上半期,中华民族资产阶级总共创办了300多家企业,当时著名的企业有哪些呢?
(学生回答:继昌隆缫丝厂、发昌机器厂和同文书局等。)
师:下面我们就请搜集洋务运动到清末期间民族工业概况资料小组的同学代表为大家介绍他们找到的一些相关资料。
(学生代表介绍这一时期某一企业的概况,用投影展示相关的图片资料。)
师:谢谢他们的辛勤劳动,谢谢他们丰富了我们的历史知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产生,这些民族工业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请同学们根据老师提供给你们的资料思考,并分四个小组进行讨论。
(教师展示资料。)
材料一 19世纪90年代初,天津武举李福明在北京开办了一家机器面粉厂,使用外国进口蒸汽机磨,每天能磨细面粉200石。京城官府见机器面粉厂生意兴隆,就存心勒索。李福明不甘心忍受压迫,到官府去讲理,结果,官府给他扣上“私设磨坊”、“哄闹官署”等罪名,革去他的武举功名,“交刑部照例治罪”。李福明的机器面粉厂被迫关闭。
材料二 1866年方举赞在上海创办了发昌机器厂。发昌机器厂自身的技术力量很薄弱,它制造的小火轮船,发动机系英国造。这时的外国商人看见我们的民族工商业竞相采用新方法,千方百计地阻挠,导致江浙、湖北等省缫丝、纺纱各厂都亏损,有的停业,有的抵押给外国商人。
材料三 第一批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分布图
(学生讨论)
师:我们从这些资料可以看出近代民族工业具有哪些特征呢?(学生回答)
教师根据学生发言总结: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具有三个特征:第一,发展艰难曲折;第二,发展不平衡,集中在沿海地区,轻工业为主;第三,整体水平落后。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又不得不依赖它们,这种境况就决定了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具有两重性格。
中华民族工业从产生的那天开始,就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夹缝里艰难地生存。不过到辛亥革命后,情况有了一定的改观。
(二)中华民族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师:同学们说为什么辛亥革命后情况会发生一定的改观?(学生回答。)
师:对!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典型的资产阶级革命,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政策,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师:到
一战期间,中国的民族工业则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多媒体展示资料。)
“一战”期间及其后的几年间,是中国私人资本主义高速发展时期,1914年至1920年私人产生资本平均年增长率为10.54%,一些主要行业的增长率更多,面粉业为22.8%,卷烟业为36.7%,棉纺织业为17.4%。至1920年,私人资本的产生资本总额已达5.8亿。
——章开沅《中国经济史》
师:从以上资料我们可以看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在一战期间和其后几年发展呈什么势头?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师:我们把这一时期称为民族工业发展的什么时期?(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师:请同学们考虑为什么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的民族工业会出现“短暂的春天”呢?(学生回答)
(学生可能回答:(1)辛亥革命的推动;(2)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若能两方面都回答出来,说明学生具有了一定的历史思维能力。若只回答到第二点或其中一点,教师则加以点拨引导,让学生学会联系地分析问题的方法。)
师:除了这两点,还有一点原因,请大家看一看这段资料:(展示资料。)
南洋兄弟卷烟公司创建于1905年抵制美货的高潮中,1915年正式向中国政府注册。在广大民众争买国产烟卷的爱国热潮推动下公司获迅速发展。1918年增资500万,销售额由1912年的43万余港元增加到1921年的2800万港元,同时公司盈利也由5.2万港元增加到40余万港元,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民族资本卷烟企业。
师:从资料我们可以看出什么促使了南洋兄弟卷烟公司的发展?(学生回答,教师根据情况点拨:民众和社会的支持。)
师:对,资产阶级大力提倡“实业救国”,群众性“抵制外货”的反帝爱国斗争此起彼伏,这些都有力地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下面我们再来看看,当时著名的实业家有哪些?
(学生根据教材回答:张謇、周学熙、荣宗敬和荣德生兄弟。)
师:下面我们请查找一战期间著名企业家资料小组的同学代表为我们介绍这些企业家的情况。
(学生代表介绍,用投影展示相关资料。)师:谢谢这组同学的努力和介绍。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在一战期间得到了较快发展,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春天”般的发展局面,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其发展是有限的,并且民族资本主义的“春天”也是非常短暂的。一战结束后,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就萧条下来,处境越来越恶劣。而且,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中国近代史结束。
(三)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波折
师:导致上述情况出现的原因有哪些呢?(学生回答,教师点拨引导。)
(1)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卷土重来。
(2)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3)抗战胜利后,内战的影响和美货的泛滥。
师:由于以上的原因,加上以“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官僚资本对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排挤、兼并,使原本脆弱的民族工业发展艰难,最后处于崩溃的边缘。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历经曲折,这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
(学生回答,教师引导: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的。)师:那么请同学们思考:中国的民族企业在什么条件下才能真正获得发展呢?(学生回答,教师引导:摆脱侵略,争取中华民族独立。)
师:下面我们再一起走近中国近代著名的“状元实业家”张謇。
二、企业家张謇
师:请查找张謇事迹小组的代表给我们说说有关张謇的主要事迹。(学生代表讲述并用投影展示相关资料。)
师:谢谢这组的同学们。下面我想请同学们结合书本思考和讨论两个问题,第一,由张謇创办实业你感受到了什么?我们应从他的身上学习哪些精神?
(学生讨论。)师:我们先请同学谈谈你的感受
(学生自由发言。可能会出现多种说法,教师及时鼓励点评。)
师:同学们都回答得很好。以张謇为代表的中华民族资本家为“实业救国”做了各种努力,虽然受中国社会性质的制约经历了由盛到衰的过程,但他们在这个过程中体现出的爱国之心和敢于面对困难、百折不挠的精神都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
师:张謇一生创办了20多个企业,370多所学校,为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为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宝贵的贡献。然而,他苦心经营的大生厂最终负债被银行接管。那么,从大生厂的结局中我们得出什么认识?
(学生回答。)
师:张謇积极主张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结果在近代的中国却行不通。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双重压榨下民族工业的最终归宿注定是悲惨的,但民族工业的出现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是重大的,下面就请同学们思考并讨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出现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学生讨论。)(学生回答。)
师:民族工业的产生给中国历史带来了重大的政治、经济变化。政治上:民族资产阶级在甲午中日战争后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其后领导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中华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使中国无产阶级的队伍不断壮大,从而为中国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使中国历史的发展出现转机提供了重要条件。经济上,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出现和发展几乎影响了经济生活的各方面。一些原有的社会结构被破坏,人们的生存方式改变了。在“实业救国”的旗号下,造就了一大批知名的近代实业家。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的社会经济生活,交通、通讯、电影、电话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这点我们将在下一节课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