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研究教学设计理论指导教学改革实践 2
第十届全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征文大赛
学习教学设计理论 指导教学改革实践
姓名:李黎 电话:*** 单位:重庆市万州龙驹中学
论文类别:学科教学 学段:中学 学科:综合
摘要:本文从课程标准的新视点出发,论述了要重视教学设计理论的学习和教学实践。研究了教学设计的四大基本要素促使教学过程得到系统优化的策略。阐述了要加强理论学习和实践,尽快改变现代教育技术在学科教学的应用现状。切实加强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推动学科教学改革向前发展,全面提高教师和学生的素养。
关键词:研究;教学设计;指导;教学改革
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它以优化教学效果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学为理论基础。
课堂教学设计的目的是解决在已有的教师、学生、课程计划、设备、设施和教学资源的前提条件下,如何做好教学工作,完成预期的教学目标的问题;也就是根据课程标准,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创设教学目标,决定教学策略、方法和组合教学媒体,创设教学反馈和评价机制,使教学过程到系统优化的一种现代教育技术。其中学生、目标、策略和评价构成了教学设计的四大基本要素。
一、注重分析学生特征
教学目标是否实现要在学习者自己的认知和发展的学习活动中体现出来,而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的学习者又都是以自己的风格和特点来学习的。因此,无论基于何种理论的策略,都必须重视对学生的分析、了解。
学生特征分析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确定学生的一般特征、初始能力、确定学习风格。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关于认知发展阶段的学说对了解学生的一般特点有重要启发。他将智力思维分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形式运算阶段。我们根据皮亚杰的理论,可以了解学生智能和情感发展的一般特征。小学生思维具备初步逻辑的或言语的思维特点,这种思维具有明显从具体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性;而在初中阶段,学生思维能力迅速得到发展,他们的逻辑思维处于优势地位。在情感方面,中小学学生富于激情,感情丰富,爱冲动,爱幻想;高中阶段,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是情感发展的主要阶段。我们要抓住学生智能、情感发展的一般特征,重视学生学习风格的分析,如学
生在认知方面的差异:场依存性和场独立性,沉思型和冲动型等;某些个性意识倾向性因素:焦虑水平、生理类型等。同时,还要了解学生对学习有关学科内容已经具备的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以及对学习内容的认识和态度,从而确定教教学起点,学生的情况是教学设计中分析教学对象的依据。
二、明确制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指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达到预期结果或标准的说明,是教学全过程的导向,是教师、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指南,是评价、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依据,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目的。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师才能选择教学策略、教学媒体、设计教学模式、制定评价方案,从而实施教学活动。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是一个总目标,而课堂教学目标则是一个子目标,是总目标的具体化,也是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师课堂教学实施的具体计划,是对教学意图进行的概括和总的说明。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和加涅的教学设计理论都强调:认知方面的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知道”(言语信息)的要求上,应重视学生智力技能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在科学技术飞跃发展、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实现整合的当今社会,教育唯有改变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观点,充分重视培养学生选择、处理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才能应付时代的挑战。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技能是当今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特征。
因此,制定教学目标时要求必须明确、具体、得当;要针对培养学生能力,提高素质的要求方面进行教学设计;要用可测验、调查、观察的评价工具对教学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价。
三、灵活实施教学策略
当我们将教学目标确定之后,接着我们面临的问题:为了实现目标,满足需要,应该采取哪些教与学的行动。简言之,就是要为既定的教学任务确定教学的策略。教学策略是对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活动的程序、方法、形式和媒体等因素的总体考虑。决定教学策略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学目标是否实现要在学生的认知和发展的学习生活中体现出来,特别是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教学资源的丰富与共享,数字校园的逐步普及,大规模地开展个别化教学已经成为可能。我们的教学策略应当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方针,创设学生学习的情境,注意安排学生个别化学习和小组相互学习,强化和调节学生的学习行为,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在制定教学策略中,面对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哪些是教学设计优先考虑的方法,这些方法又该如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昵?我们认为制定教学策略应该根据教学目标、学
生特征、学科特点、教师特点、教学环境、教学时间、教学技术等因素选择教学方法,以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教学有法”而”教无定法”。教师在各自的教学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各不相同,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如情境教学法、启发教学法、模拟教学法、示范教学法、引导教学法等。总之,不同的学科应选择相应的教学策略,以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
四、科学选择教学媒体
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在丰富多采,功能各异的教学媒体中选择合适的教学媒体,这是教学设计的策略要素之一。
从最古老的象形文字到最先进的光纤通信,从幻灯教学到现在的数字校园,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学媒体越来越多,为了把握这些媒体的教学特征,以便选择使用,有必要了解媒体的教学性能:
(一)表现力,教学媒体表现事物的空间、时间和运动特征的能力。如电影、电视、多媒体计算机等教学媒体。
(二)重现力,教学媒体在不同时间、空间条件下,重现被储存信息的能力。如印刷媒体、录音带和录像带、光盘等教学媒体。
(三)接触面,教学媒体在同一时间内,可以将信息传递给学生的最大传递范围:如广播媒体和电视媒体、班班通、数字校园。
(四)参与性,教学媒体在发挥作用时学生参与活动的机会。如计算机多媒体系统,教学网络、数字校园网络等可以让学生在灵活自如的操作过程中学到知识,发展能力。
(五)受控性,教学媒体操作方法的难易和使用的便利程度。幻灯机、投影仪、录音机、录像机及多媒体计算机、数字校园等都可以随时受到教师或学生的控制,有利于掌握学习进度。
我们了解了教学媒体的特性,就可以选择不同的教学媒体,媒体选择的依据一般为: l、依据教学目标
为达到不同的教学目标需使用不同的媒体去传输教学信息。
2、依据教学内容
各门学科的性质不同,适用的教学媒体会有所区别;同一学科内各章节内容不同,对教学媒体要求也不同。
3、根据教学对象
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对事物接受能力不一样,选用教学媒体必须顾及他们的年龄特
征。
4、依据教学条件
教学中能否选用某种媒体,还要看当时当地的具体条件,其中包括资源状况、经济能力、师生技能、使用环境、管理水平等因素。
五、适时进行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制定科学的标准,运用一切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教学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测定、衡量,并给以价值判断。评价的实质是从结果和影响两个方面对教学设计活动给予价值上的确认,并引导教学设计工作沿着预定目标方向进展。
依照不同的分类标准,教学评价可作不同的划分。一般按评价基准的不同,可分为相对评价、绝对评价和自身评价;如果按评价功能分,可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一)、相对评价指学习者与其团体中其他成员相比较而进行的评价。这种评价的价值标准设在团体内部,即要求把个人成绩同其他成员的成绩比较,从而明确某个人的相对地位,达到在全体学习成员中评价学习成果的目的。
(二)、绝对评价即目标达到程度评价,其着眼点是学习者已经达到哪些目标,没有达到哪些目标,整体目标达到程度如何。绝对评价的测验试题取样,就是以预先规定的教学目标检测某学生对教学目标的达标程度。
(三)、自我评价是指对个体内部的不同方面进行纵横比较所做出的判断。纵也就是被评价的个体过去和现在相比较,横即对学习者若干侧面进行比较,如学生的写作能力、阅读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作横向比较,判断强弱。
(四)、诊断性评价也称教学前评价或前置评价。一般是在某项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对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智力和体力,以及情感状况的摸底,如进入新课之前的复习提问等。
(五)、形成性评价指在教学活动进行过程中,为使活动效果更好而修正其本身轨道所进行的评价。其目的在于形成适合学习者的教学。通过形成性评价,可使教师明确下一步该如何教,学生下一步该如何学,可以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工作。
(六)、总结性评价指某项教学活动告一段落时为把握教学成果而进行的评价。具体有如学期末或学年末各门学科的考核、考试,目的是验明学生的学业是否达到了各学科教学目标的要求。
教学评价广泛地存在于各种实际教育活动中,是教学工作一个不可缺少的基本环节。通过客观、科学的评价,可以为教学设计者提供决策信息。教学如果没有评价环节,就会缺少一种内部动力,乃至课堂教学设计、教案的编写全过程也是不完美的。现在,教学评价实际已经成为教育技术中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为了适应信息社会对教育的更高要求,广大教师和教研工作者必须了解和掌握教学评价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对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作多角度、全方位的评价,而不能以点带面,以偏概全,要注意指导性,评价不能就事论事,应把评价和指导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乌美娜 李芒主编《现代教育技术基础》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l998年出版 [2]乌美娜主编《教学设计》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出版 [3]李克东著《数字化学习(上)》 电化教育研究2001年第8期
第二篇:《会展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与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cn
《会展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与研究 作者:王玉霞
来源:《现代装饰·理论》2012年第11期
摘要:伴随着我国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不断繁荣,会展业也逐渐迎来了发展的春天。目前,会展行业的快速发展同会展专业人才匮乏之间的矛盾已经日益引起了业内的广泛关注。基于这一现状,笔者就我国当前高职院校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中《会展设计》课程教学的改革实践进行分析与论述,文章首先阐述了开展《会展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性,继而分析了加强《会展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的对策措施,最后对全文进行了总结,以期能够对我国当前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科学发展提供一点可借鉴之处。
关键词:会展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一 开展《会展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性
伴随着我国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不断繁荣,会展业也逐渐迎来了发展的春天。但是,与我国当前会展行业快速发展相矛盾的是我国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人才的严重匮乏。高职院校作为我国会展人才的重要培训基地,其目前《会展设计》课程教学模式的弊端已经严重凸显,使会展设计教育与市场需求出现了严重脱节,给我国会展行业的发展设置了严重的障碍。因此,高职院校应当加快《会展设计》的课程教学改革,为我国会展行业的发展培养大量应用型人才。所以说,高职院校开展《会展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是非常重要的。
二 加强《会展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的对策措施
近几年来,我国高职院校对于《会展设计》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一定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并且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笔者结合现有的经验以及自身的教学实际,就当前加强《会展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措施,以期能够对我国当前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科学发展提供一点可借鉴之处。
(1)以实践为基础,优化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进行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开展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而会展设计有是一门具有极强应用性的课程,因此,加强《会展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应当立足实践这一重要基础。就我国当前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设置来看,基本上包括基础理论课、基础专业课以及专业技能课三大模块,但是却存在着基础课同技能课不能有效衔接、技能操作与设计应用相互脱节的问题。各门课程之间没有前后方面的必然联系。而且,目前高职院校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的课程设计基本同本科教育相似,这同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是相背离的,使高职院校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学生在就业时难以突出自身优势。因此,高职院校应当优化该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加大专业技能与设计实践课程的开展力度,提升学生的应用技能。
(2)树立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
对于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来说,创新性思维是非常重要的。高职院校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可以在第一学期就进行创新思维的锻炼与引导,在开展基础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增加学生自我探究课题的引进,使学生能够直接参与到具有较强操作性的实训项目中来。应当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观察生活中来自各个方面的艺术表现,为自身创新精神的培养积累素材,使学生的思维始终保持较高水平的活跃度。
(3)深入开展校企合作教育
在会展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高职院校还应当加强同企业之间的合作,形成工作室制度,以工作室为单位进行合作办学,共同开发;加强实训基地建设,进行项目开发。在会展行业发展的旺季时期,特别是华南地区的厂交会时期,这段时期的会展设计师在市场上供不应求、由教师带队与企业进行工学结合,与会展设计课程结合进行实际项目设计,使学生能够真正接触到进行会展的设备以及相关材料,能够参与到会展现场进行观摩与流程跟进。这样一来,不仅能够使学生对整个会展设计流程有一个完整的、系统的认识,而且还有助于企业项目的高效开展,从而有效实现校企双方的共赢。
(4)调整课程配置
理论是指导实践的根本,因此,高职院校开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也离不开理论知识的有效教学。因此,高职院校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还应当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社会文化课程以及创造学理论课程的教学课时,使实践性、探索性的实训项目能够与基础文化课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使学生能够在掌握基本艺术设计技巧的基础上,积极进行实践性探索方面的研究。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课题设计的方向,让学生们组成工作小组,以工作小组为单位开展团队协作,探索创新实践,不仅能够提升学生们的创新水平,而且还能够培养学生们的团队合作意识。
就我国当前会展行业的发展状况与发展速度来看,我国对于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是非常大的,作为会展教育核心一环的会展设计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对于会展设计所需不同层次的人才,有必要对国内高职会展设计教育现状进行总体分析研究,结合实际会展设计人才市场需求,从艺术设计的角度出发对《会展设计》课程进行改革,从而有效适应现代会展业的发展。
三 结束语
通过上述两个部分的分析与论述,我们可以看到,开展《会展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应当给予充分的重视,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完善、不断改进。只有这样,才能够切实抓住当前会展行业快速发展的有利时机,积极推动我国会展人才培养机制的完善,切实推进我国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人才的高质量培养。
参考文献
[1] 陈献勇.会展经济发展与会展专业教育[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4).
[2] 朱海滔.会展经济蓬勃发展人才瓶颈凸显[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0(17).
[3] 刘松萍,杨铭德.中国会展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匹配研究——以广州大学(中法)旅游学院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为例[J].学理论.2011(33).
第三篇:大学体育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大学体育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5)10-000-01
摘 要 现阶段,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与执行,对大学体育教学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与冲击。在大学体育教学改革中需要以学生为中心,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运用符合大学生心理特点与年龄特征的教学模式。笔者主要针对大学体育教学改革实践进行分析研究,并且列举出部分有效的改革策略。
关键词 大学体育教学 改革 实践
目前,在大学教育中,体育课程作为一门必修的公共课,在教学活动中地位较为重要,并且也承担着提升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使命。在新课程标准要求下,进一步提升体育教学的地位,为大学体育教学指明了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因此,大学体育教师应该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帮助学生身心得以健康发展。
一、大学体育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重形式,轻实效,在大学体育教学改革中,部分教师主要从“新”字上面下工夫,运用一些新的教学模式与方法,这种教学改革只注重对教学形式的改革,而忽视教学的实效性,并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与需求,导致体育教学改革效果一般。其次,重技能,轻能力。在大学体育教学改革中,部分教师为追求体育运动技能传授的完整性与系统性,对动作细节与规范要求较严,忽视了学生对基本体育运动技能的掌握,以及对自学能力、创新能力、交际能力和观察能力的培养,从而导致学生纯粹的在进行体育训练,教学效果比较单一。再次,重共性,轻个性,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学生之间个性差异较为明显,一些健康的个性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也是新时代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但是,部分体育教师并没有鼓励和支持学生个性发展,只重视他们的共性发展,没有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二、大学体育教学中有效的改革策略
(一)更新教学理念,关注体育教学实效
针对当前大学体育教学改革,根据体育教学改革的理念与素质教育的要求,首先应该更新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对体育运动的创造性学习,全面发挥体育教学的价值与意义。同时,还需要注重大学生社会性发展,为其将来的就业进行有效指导,关注学生在体育训练中的情感体验,教学方法与模式应该面向整体学生,又不能忽视个性发展。这些新式的大学体育教学理念是实施教学改革的理论保障,在大学体育教学改革中,不仅需要重视学生对体育运动技巧的掌握,还应该重视其身心健康,树立“健康第一”的新式教学理念,对大学体育教学产生重新认识。另外,大学体育教师应该对体育课程的实质进行分类,以体育课堂为主要载体,体育训练为主要方式,保证学生的身心得以健康发展,从而构建一个全新的大学体育教学框架,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二)增加教学内容,注重校园文化建设
在大学体育教学改革中,为提升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和动力,促使整体学生都参加体育运动,教师应该科学的增加教学内容,根据学校的教学条件与设施,合理设置新的体育课程和项目,扩大学生的选择范围,让他们不再只是选择几种单一的体育项目,以此来激发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热情与动力,重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同时,大学体育教师应该通过与学校领导的沟通与交涉,尽量多开始一些富有交叉性的体育运动项目,使大学生的体育生活更加丰富,提升体育运动的趣味性与娱乐性,像射箭、轮滑和街舞等。另外,教师应该注重对校园文化的建设,提升高校对体育教学的重视,在校园内可以设置一些宣传标语或条幅等,充分利用校园资源,宣传体育运动,促使高校对体育教学改革更加重视,从而促进体育文化的建设,调动学生参与体育训练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三)提高教师素质,合理制定教学目标
教师作为开展体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辅导者,在大学体育教学改革中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因此,大学体育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与综合素质,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与教学计划,充分认识到体育教学的重要性,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育的有机结合,教学主体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己是帮助者与指导者的身份。同时,改变学生对体育运动的认识,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参加体育运动的重要性与作用,让学生自主参加体育活动,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参加跑步、篮球、羽毛球或乒乓球等体育运动。另外,大学体育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该注重学生的个体性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促使每位学生都能够认清自己,找到与自己相适应的目标,然后实现目标,体验到满足感与成就感,实现体育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作用。
三、总结
总之,在大学体育教学改革中,学校与教师都应该认识到改革的重要性与作用,积极配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与现代社会的需求开展体育教学活动,全面推动体育教学改革的贯彻实施,提升大学生的身心素质。
参考文献:
[1] 曾伟.浅谈当代大学体育教学改革及发展趋势[J].中国教育学刊.2014.S4:35-36,38.[2] 杜遥捷.大学体育教学的现状与改革[J].当代体育科技.2015.13:108,110.[3] 王增良.浅议健康体育与大学体育教学改革[J].陕西教育(高教).2014.10:56,58.
第四篇: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文章从会计学专业学生近几年来的就业状况入手,通过分析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考核体系、场地和师资建设、时间安排等几方面提出改革方向,旨在达到供需一致。
[关键词]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宋俊杰,景德镇陶瓷学院材料学院学工办主任,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教育、会计学,江西景德镇,333403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10)03-0156-0002
高等学校会计学专业是培养我国应用型会计人才的主要途径,高等学校会计学专业毕业生是我国会计人员的主要来源。然而近几年,却连续出现了会计学专业毕业生难就业和企事业单位招不到合适人才的现象。原因虽是多方面的,但在某种程度上也说明了高校生产的“产品”出现供求矛盾,用人单位看中的是日常会计操作能力和工作经验,而我们的毕业生往往是动手操作能力、应用能力差,走上工作岗位不知从何入手,不能马上胜任工作。针对这种现象我们有必要思考为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而开设的实践教学,并进行调整,最终达到供需一致。
一、现有会计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目标层次不高
现在进行的会计实验教学,通常是让学生按要求对给定的一套企业某月份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会计处理,虽然涉及凭证填制、账簿登记、成本计算、报表编制等整个会计循环工作;但这样的会计实验内容只是培养了学生的账务处理能力,与学校培养能够进行会计工作组织与管理,能够参加企业的经营管理、预测与决策、分析与控制的高级财务管理人才的目标相距甚远。
(二)指导教师队伍参差不齐
指导教师是主导学生会计实验学习的重要因素,教师的水平直接关系到学生对实验学习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但目前高校会计专业老师大部分直接来自于高校毕业生,由于其本身没有参加过会计工作的实践,动手能力不强,常常出现理论课中未涉及到的一些现实具体问题就很难把握,在模拟实验过程中只能靠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来想象。另一方面,学校也没有把教师参加社会实践纳入教学管理计划或形成制度,在时间上、组织上和经费上都没有相应的安排和保证,不可避免地出现教师脱离实践的现象。
(三)考核方式不健全
目前对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的考核,没有一套健全规范的考核方式,多为实践教师定性考核。另外,因为会计实践环节的成绩单独计算,而实践的时间又安排在期末考试前进行,因此存在部分学生敷衍了事现象。这客观上影响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以及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
(四)实验操作程序不规范
高校开设大部分实践性环节课程的目的是为了检验学生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尽管指导书中规定可以采取分组和单独进行,但在实际进行中指导老师还是规定实践内容必须由一个人独立操作完成全部业务。这种实践操作流程与实际中工作必须按岗位分工来进行相背离。
(五)实践场地不完善
高校扩招与校区搬迁,加上学校面对申博与申大的压力,很多学校的实验室建设跟不上,会计实践场地相对于逐年增加的会计专业学生远远不够用;其基础设施建设的不健全,也不能够达到社会对会计人才需求的标准;所以就存在会计实训时许多学生不能在正式的实践场地内进行实训操作,或者即使在实验室进行也不能达到实验的目的。
(六)时间安排不合理
会计实践大都排在期末,其主要原因是刚刚结束一个阶段的会计理论知识的学习,在大家对新的知识还不完全理解时,用实训这种方式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来加深理解,但却忽视了大学生的学习规律。因为期末正是大学生积极备战期末考试时间,在这种大学最忙碌的时间安排实践,很少会有学生把时间真正地花在实训上,往往是敷衍了事,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二、会计实践教学的改革措施
(一)健全会计实践教学的考核体系
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应遵循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结果与过程并重、静态与动态相统一、互评与自评相结合等原则。具体的考核评价方式有现场评估、观察、模拟、口试、笔试、暗中观察、文档制作、自我小结评定、小组评定等。会计实践性教学的考评应侧重操作技能的考核,以快和准为标准。但会计专业教学中存在大量的集操作和智力技能于一体的实践教学,而且多数侧重于智力技能,规范性和准确性是其评价的主要标准。对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学习态度和纪律情况也必须进行评价。注意完善实践教学的过程评价,把学习能力变化、出勤、学习态度、自我管理、合作精神、自主学习等方面的情况都作为评价与监控的指标,使课程成绩构成多样化。
(二)加大对实践教学场地的建设
改变观念,加大对实践教学场地的建设,创建高起点、新设备、现代化的实验室是实践教学质量的保证。具体来说,应建立现代化的会计实践场地,即手工模拟实验室和会计电算化实验室。手工会计实验室必须配有会计模拟操作台、文具设备、会计资料装订机等主要仪器设备,在墙上张贴材料核算流程图、生产工艺流程图、销售核算流程图、成本核算的基础程序图等,建成企业外部环境,设计仿真会计工作环境,设立工商、税务、银行等窗口,开设企业开业申请、纳税申报、结算业务办理等实验项目,通过专业手工实验室的氛围,加深实验学生对会计实验流程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另外,在会计电算化实验室应配备多媒体教学设施,使用CIA课件教学,有条件的还可以开发建设一个集会计、金融、税务、证券、管理为一体的电算化综合实验室,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加强会计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如何加快培养一支既有会计理论又懂会计实务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已成为解决会计教学与实践相脱离问题的瓶颈。要真正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做好以下几点:一是学校要把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纳入学校发展的总体规划并从政策上加以鼓励;二是专业教师定期参加企业和社会的实践;三是从企事业单位和会计师事务所请一部分资深的会计人员担任客座教授,让他们既到学校指导会计教学工作,进行师资培训,又担任课程教学,弥补在校会计教师实践知识的不足;四是聘请公司、企业实践能力强的专家与青年教师共同担任学生实践指导教师。
(四)调整会计实训时间安排
由于在校大学生的学习时间安排规律,实训时间不宜安排在期末,相比较而言安排在下个学期期初较好。期初学习任务较轻,可以集中精力在实训上,而且学生对上个学期的所学的会计理论知识并不会感到生疏,也有利于对所学过的会计知识的复习,加深理解。
(五)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除第一课堂外还可在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中开展各种有关会计方面的知识技能及竞赛。如:珠算比赛、会计基础知识比赛、会计实操比赛等,在提高学生的兴趣同时,让他们更好地掌握知识。同时,学校也可与当地各行各业的大中型企业挂钩、与会计服务公司或事业单位联系,构建较完整的会计教学实习与就业实习基地。教师组织实习小组定期到企业的财务会计及其他业务部门实习,请企业会计人员讲解企业里发生的各项业务,使学生们能身临其境,接触企业的实际业务,配合实训室里的模拟数据练习,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理论知识,进一步帮助学生对会计工作的整体环境和整个工作过程有一个更为深刻的印象。直接面向社会面向用人单位直接参与企事业单位的财务核算税务策划成本等工作,逐步做到会计的实践教学与学生将来的岗位工作零距离。
[参考文献]
[1]邵婴之.会计专业实践实训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08,(19).[2]沈爱凤.提高会计模拟实验教学质量的思考[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9).[3]王书珍,张砚.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专业实践体系的构建[J].学理论,2009,(19).[4]阴丽美.高校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问题研究[J].商业经济,2009,(7).[5]刘丽娜.提高高校会计实验教学质量的途径[J].中国外校教育,2009,(7).
第五篇:浅谈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论文关键词]专业 本科 实践教学 构建教学体系
[论文摘 要]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既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又是一门急需适应旅游业发展的学科,目前我国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行业就业率低的现象十分突出,而高校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是造成学生就业能力差,出现供需错位的根源。本文在分析了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实践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相关建议。
我国旅游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形成包括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在内的完整的培养体系。随着旅游的发展,旅游行业对人才需求不断增加和变化,针对旅游业发展的新特点和新趋势,积极改革创新,以培养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结合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构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是现代旅游业发展对旅游人才的需要。但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旅游人才的培养在质量和数量仍很难满足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大多数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仍以学术研究型教学模式为主,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需要相脱节,教学内容陈旧,没有突出职业性和实践性,课程体系仍然是“学位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的三段式,教学计划缺乏实践性内容或实践环节难以达到预期目的。高校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实践教学体系是造成学生就业能力差的主要根源,也使得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育处境十分尴尬。主要表现为旅游专业本科学生在旅游行业的认可度不令人乐观,不少学生毕业后选择其他行业就业,造成在旅游行业的低就业率和高流失率,因此,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势在必行。
一、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实践教学现状分析
1.重理论、轻实践
目前,大多数高等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设计仍以完整的学科体系为出发点考虑课程开发,注重理论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和严密性,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系统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知识体系,在教学方法上传统教学方法占有相当的比重,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技能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以课堂为中心,忽视学校与的对口链接,封闭程度高。(2)注重理论教育和系统的学习,忽视实践教学的作用,忽视专业技能的培养。(3)以教师为中心,课堂讲授过多,学生自主支配时间太少,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不够。(4)以考导学,进行应试教育,灵活运用的较少,体现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较少,考评方法上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较多,考试形式单一。
2.教师学历层次提高,但“双师型”师资缺乏
双师型教师主要指不仅具有系统的理论知识水平、扎实的科研功底,还要具有相关旅游行业实践经验,掌握实践技能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师。目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师资力量,一部分是从相关专业转过来的,一部分是从高校到高校的研究型人才,其中大部分为硕士、博士,高学历者较多,但大多重研究而轻实践,很少能做到理论与实践兼备,而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是一种以职业导向为主的专业教育,其培养目标是适合旅游产业需要的中级管理人才和基层管理骨干,而现有师资状况不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和旅游教育的开展。
3.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滞后
目前,我国高等旅游院校多数还没能够建立起长期的、稳定的适合学生实践的校外实习基地。校内实训基地虽然在很多高等旅游院校中设立,但由于缺少足够的重视或资金短缺等原因,导致实验室建设滞后,设施设备短缺、老化或不足,无法完全满足教学需要,学生在这样的实训下,很难适应很快未来的工作岗位和工作环境。
4.对职业、职业习惯的培养不够,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旅游业从业人员除要具有主动的服务意识、良好的修养,灵活的应变能力以及娴熟的服务技能外,还要具备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应对挫折及压力的能力。但在目前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学中,这方面的内容较少,在本科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重专业知识学习,轻思想道德教育,造成许多学生养成了自由散漫的、纪律观念不强的不良习惯,很难适应及满足旅游行业的标准化、制度化管理的需要。
二、构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考评体系
1.构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考评体系
实践教学对于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职业能力具有特殊作用,建立实践教学考评体系是做好实践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旅游管理专业高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径。
(1)改进实践教学方式
目前,高校的教学方式普遍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不仅让学生感到学习枯燥无味,教师也感到疲惫不堪。如果在实践教学中采用现场教学、PPT、录像等现代化教学方式,组织学生现场演练,针对专题进行短时段PPT讲解,模拟实训竞赛等教学手段相结合,不但有助于充实教学内容,提高学生思考和动手能力,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学习气氛qxsgjj244.com/klkylc/ 中取得显著的学习效果,增强学生的实践经验,提高他们的组织、参与、表达等能力。
(2)提高教师实践教学水平,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在旅游教育中,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就必须提高从教人员的资格标准,既以提高学历层次和优化职称结构为重点,又着力于具有行业实践经验和“双师型”教师的引进和培养。因此,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拓宽师资来源,从旅游企业聘请专业人士为学生开设讲座或授课;②重视教师的实践能力,要求教师具有旅游企业的实践或任职经历、实践经验丰富;③加强教师科研的地方应用性,提高教师服务地方社会经济的能力;④定期对教师进行旅游业务能力培训,做到产、学、研相结合,提高师资队伍的教学实践水平。
(3)完善实践教学考核评估机制
建立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估机制是做好实践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旅游管理专业高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径。现行的评估机制主要针对理论教学而设,以定性评价为主,很少依赖量化的指标,评价的主观随意性强。因此在修订教学计划时,应着重突出实际操作的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的性质分阶段,有步骤,按等级的制定量化考核标准,要运用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实习单位评价等方法,对学生课堂实验、教学实习、操作实习以及毕业实习等进行全方位的考核评估机制,通过学生实习报告的评价、实践能力的考核、不定期的、实践专项答辩等方法对学生在实习的工作态度、实践效果、操作水平等一系列表现进行横向考核与纵向评价,使学生真正掌握实践技能,充分体现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性强的教学特色。
2.构建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
校内实训实验室和校外实习基地是开展旅游管理实践教学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模拟实训环境,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可以使学生拥有勇于探索、敢于实践的场所,在动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己研究问题的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作为旅游院校可以适当引进合作企业,完善实验实训条件,突出校内实训基地的教育教学实训功能、社会培训功能、职业资格鉴定功能、专业技能比赛功能和科研创新功能,打造仿真教学环境,建立理念先进、构思新颖、功能齐全的现代化旅游实训基地。
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是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施实践教学的重要途径。旅游院校不仅应建立专业实训实验基地,让学生按教学计划定期到实训实验室进行专业性或综合性的实践教学学习,还应通过协作关系,与校外的企业和机构建立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和校企合作关系。学校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配合企业搞一些技术培训、管理策划、开发规划等工作;校外企业还可以接纳学生进行实习,同时为教师挂职锻炼、了解有关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提供有利条件。
qxsgjj244.com/klky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