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车行》等杜甫诗第三课时典型教学设计研究

时间:2019-05-12 22:18: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兵车行》等杜甫诗第三课时典型教学设计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兵车行》等杜甫诗第三课时典型教学设计研究》。

第一篇:《兵车行》等杜甫诗第三课时典型教学设计研究

《兵车行》等杜甫诗(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山东成武第二中学 宋庆君

【课程分析】

这节课是针对已学过的杜甫的几首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应用,所以,本节课与前面几节课的教学联系比较紧密。学生对前面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将直接影响本节次的学习。但是,本节教学既是对前面有关杜甫诗歌的综合理解,那么通过本节教学应该让学生从更多的角度去认识杜甫、认识杜甫的诗,进而认识杜甫诗歌的沉郁顿挫的风格。

由于杜甫一直以来都是大家所推崇的名家,所以学生在学习之前就已经有了一个先入为主的认识:批判现实主义的大师,关心民众疾苦的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那么怎么才能在学生先入为主意识的基础上引领大家读出新意,做到“教得活,学得活”,是我们这节课要完成的学习重点。学习的难点是如何调动学生去理解“沉郁顿挫”的风格。通过这堂课学生们学会了换一种视点去解读文本,所以整个课堂精彩倍出。【教学重点】

1、《兵车行》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吗?

2、《客至》里有杜甫虚伪的一面。【教学难点】沉郁顿挫具体怎样理解? 【设计思路】

根据学生学情,让学生在教师导向性信息诱导下,自主学习,完成学习任务,主动地获得发展。这节课通过创设情境,充分发挥学习小组优势,要让学生“动起来”。

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给学生展示了大量的信息,使课堂气氛活跃,并让学生提出自己希望探究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正将“满堂教”变为“满堂学”。【教学方法】教师诱导 学生共同探究法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识杜甫的现实主义创作的风格。

2、认识什么是沉郁顿挫的风格。

3、学会运用求异思维,探究杜甫虚伪的一面。【教学流程】

我在课前已经先将学生分四组,每两排一组,每个小组选定一名学习组长做代表。组长可以代表本组发言,也可以指定本组某个同学发言。同时每个小组内部按照横向排列分单双排,可以小范围进行讨论。

一、激疑导入

(设计意图:通过提出问题,帮助学生复习巩固已学内容,同时引导学生带着新的疑问进入本节课的学习。)(简要实录:老师提问:学习了杜甫的诗歌,大家知道为什么人们喜欢称其为“老杜”么?学生有的答因为杜甫年纪大。有的学生答杜甫长得有点瘦骨嶙峋的样子。老师追问,那么长的瘦骨嶙峋的样子就该称“老杜”吗?大部分同学陷入沉思。老师适时导入:那么我们本节课就来探究“老杜”的“老气”。)

二、文本探究

(设计意图:让学生亲自动手、动眼、动脑,是为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习兴趣。通过探究得出的不同结果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简要实录:老师让同学们将课文中反映现实主义的诗句找出来并主动将其写在黑板上。

整个过程中,老师不断地在教室里巡视。每组同学都通过动手寻找、动脑探究获得了一些诗句。同学们情绪激昂,教室气氛开始活跃起来。接下来,老师要求小组间交流验证自己的答案并找代表写在教室前后的黑板上。这样,每组出两名代表,共八人参与。很快就将整个黑板填写完整了。

举例:

1、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2、新鬼烦怨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3、群山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4、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老师引导:“面对大家的探究结果,你想说些什么?能找出哪些问题?”学生争先提出问题,老师收集并整理各小组的问题,最后主要集中在“新鬼烦怨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和“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上。

老师说:大家能大胆发表观点,不管对错,首先是态度都值得表扬。

在这个过程中,尽管有的同学的说法是显然带有个人感情色彩的,但我没有马上 否定。而是适时抓主契机,实施诱导,解疑释惑。

三、问题引导

(设计意图:在学生不知按照什么方向去探讨的情况下,老师要及时给予引导,进而提高探究活动的有效性。只有把握思考的方向,才能提高活动的质量。)(简要实录:老师始终参与学生的讨论,及时解决探究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发现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判断。讨论过程中,要求个人写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形成书面表达。)

四、展示形成的判断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展开小组间的对抗和质疑,促成知识凝聚和升华。)(简要实录:老师请各个小组书写例句的代表,给大家分析本组选择例句的理由。其他同学可以在该同学表述完后提出反驳,直到意见达成一致。这一过程中,同学积极展示自己的推理和判断,并且不断在探讨的过程中修改、补充、完善。在意见的分歧和融合过程当中,学生的学习机智不断发挥,思想的闪光点不断出现。学生尽管有程度差异,但是发言的积极性很高,整堂课展示了勃勃生机。)让学生在互动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是他们最易理解、记忆最为深刻的。同学们通过积极讨论,认真思考,解决了疑问,有了学习的成就感。学生的分析过程展示:

问题

1、“新鬼烦怨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不是写实而是“务虚”,这里是想象的内容,不可能是杜甫的所见所闻。

问题

2、“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既有写实又有夸大,并且内含“作秀”的笑脸。杜甫此时一副巴结奉承的模样,显得有失大家风范。

学生针对沉郁顿挫所发表的见解是老师所未能预见的,我不禁惊叹于学生学习的创造能力。

五、知识建构

(设计意图:形成理解)(简要实录:老师要求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把沉郁顿挫的风格表述下来。首先形成书面表达,然后再读给大家听。接下来,同学们纷纷拿出纸和笔进行自学,归纳总结。最后孙勋同学的见解搏得大家阵阵掌声。

孙勋:“沉郁顿挫。就是指情感的浑厚、浓郁、忧愤、蕴藉。如果说豪放是奔涌江流,3 沉郁就是海底潜流。当诗人飘逸飞动、狂放不羁时,就形成豪放;当诗人沉思默处、忧愤填膺时。就变得沉郁。沉郁顿挫是杜甫的诗歌的主要风格.忧愁是杜诗的主要内容。他的忧愁不只是个人的更是国家的民族的人民的,因而这种忧愁具有丰富的情感层次。使其“沉郁”获得深厚的情感和崇高的价值。他的“三吏”“三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都是沉郁顿挫的力作。杜诗中流露出的伤时忧国的情思和深沉的感慨,正是沉郁顿挫风格的体现。”

通过学生自己研究探讨得出的结论是容易使他们信服,所以大家对沉郁顿挫有了全面的更新的认识。

六、迁移应用

(设计意图:使学生通过对课文进一步的探讨分析,完成知识的迁移和应用)【课件投影】

质疑

1、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是实写景物吗?为什么? 质疑

2、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是杜甫什么思想的体现,为什么? 质疑

3、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是真实的生活写照吗,为什么? 质疑

4、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杜甫是那么平易近人的吗? 学生探究的结果:

1、谢新霞:既是写物又是写人。杜甫把自己身边的人物看作“群鸥”,同时显示了他媚俗的一面,只有这样才能逢迎崔知县。

2、宋青:“喜崔明府相过”中已经暗示了作者的欣喜若狂的姿态,“蓬门今始为君开”更有失态之感。实际上,此时反映的是“老杜”的一种对“官”的追求和向往。

3、祝天贺:盘飧无兼味,家贫只旧醅。不太合乎常理,既然是知县大人来了,就应该把家里的所有美味都拿出来,否则可以视为吝啬。既然倾尽所有,还谦虚说什么“无兼味”干什么?这不是“作秀”又是什么?

4、曹杰:肯与邻翁相对饮,强调的是“肯”,这应该是本句的重点。谁“肯”?当然是崔明府。就是说明府你若“肯”,那么我就把邻居的那个老头“呼”过来一起喝酒。可是言外之意呢?明府若不肯会怎么样?当然就不会去呼喊人家来陪酒助兴了。

针对学生探究的成果,老师及时给予评价:同学们的积极主动迎来了今天这节课 4 的柳暗花明。也令老师重新认识了大家的判断能力,老师相信,你们个个是聪明灵秀的天才。只要大家愿意努力,你们的灵气就会不断涌现。【课后反思】

学生的基础是差了点,但是只要我们心中有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把握教学环节,多给他们一些思考问题的时空,质疑提问的机会,他们的积极性同样是很高的,同样可以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现在的孩子思维活跃,见多识广,课堂上可能会不断涌现思想的闪光点,有时可能会改变我的教学流程,但我还是要感谢他们,因为他们给课堂带来了勃勃生机,把课上成了他们自己的课。从另一个方面讲,这样更能促进我认真学习,不断充电,以提高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

第二篇:《诗四首》课时教学设计

《诗四首》课时教学设计

(《归园田居》《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游山西村》)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四首诗。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

一、导入新课

陶渊明的性格既刚正不阿,又适情任性这使他与尔虞我诈、相互倾轧的官场格格不入。不为“五斗米折腰”使他辞别官场,归隐田园。在《桃花源记》一文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了陶渊明对和平、安宁、美好的生活的向往。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陶渊明的《归田园居》一诗,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整体感知明确学习目标教师朗读课文,学生正音、划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a.这首诗可分几层意思?b.“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c.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引导并明确:

a.全诗写了三层意思: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劳作的辛苦与执着;自己的田园之乐。

b.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c.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自由背诵。

二、研读与赏析

教师出示学生绘制的几幅图片让学生进行对照赏析,同时提出思考的问题: a.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这首诗的画面。(要求结合人物身份、举止、心情)。b.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学生思考并讨论交流。教师明确:a.诗人如释重负,告别了那个令人压抑的官场,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田园。来到南山脚下,种下了豆子,但因体力不支,农艺不精,所以草儿盛,豆苗稀。诗人只好一大早起来就扛着锄头去除草,晚上一直劳作到与星星为伴„„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衫,可解脱了身心束缚的诗人不以为苦,而深深地体味其中的乐趣。

b.“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写出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怡然自得。“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诗人披星戴月辛勤耕耘,写出了那份勤劳与执著。语言“自然、通俗”。齐背课文。

《游山西村》陆游

一、导入新课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曾任隆兴府通判,因极力推助北伐,被罢官。诗人回归故里,内心郁闷。对照官场的伪诈,他更感受到乡间生活的纯朴自然。但他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会重新为国出力。这种心境与游境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产生了流传千古的《游山西村》。

二、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a.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内容。b.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全班讨论、交流明确:

a.围绕一个“游”字展开。在一个丰收的年景,诗人受到邀请,来到农家。走在通往山西村的山路上,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终于来到山西村。在山西村,正值社日临近,农民们衣着简朴,吹箫击鼓,结队往来,热闹非凡。诗人盼望着以后能够有时间乘月色出游,随时拄着手杖来敲门拜访。

b.表现了诗人陶醉、留恋之情。作者陶醉在山野风光和农村的人情美中,留恋村民的好客、热情、淳朴,对此次郊游发出了由衷的感叹。

三、研读赏析

齐背诗歌,思考问题:《游山西村》中,哪两句诗流传最广?你是怎样理解这两句诗的?

小组讨论交流: 明确:“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山西村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用来说明困境中仍然蕴含着希望。

四、拓展延伸

《归园田居》(其三)和《游山西村》都反映乡间生活,抒发的感情有什么不同之处?

明确:《归田园居》(其三)流露出了归隐田园后的遁世思想。《游山西村》主要侧重于对农家纯朴风俗的留恋。我们还学习过哪些反映乡间生活的古代诗歌?(孟浩然《过故人庄》、辛弃疾《西江月》„„)

五、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这两首诗歌。

第二课时

《使至塞上》王维

一、导入新课

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二、整体感知教师范读

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出使人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出使?出使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 明确:

作者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鲁番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王维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

三、自由朗读,限时背诵,检查背诵。

四、研读赏析

齐背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a.说说“征蓬出汉塞,归燕人胡天”一句的含义,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b.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

学生对照自己画的图画赏析,四人小组讨论明确:

a.自己过了居延,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人胡天的上空。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b.大漠茫茫无边,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白烟直上云霄,显得异常醒目。“孤烟”两字能状其神韵,“孤烟”之后随一“直”字,使景物显得单纯简净。“长河落日圆”写出了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中。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杳无尽头。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将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对广阔的自然景色的描绘中。

齐读背诵。

《渡荆门送别》李白

一、导入新课

初一时我们曾学习过表现乡愁的诗歌——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你还记得吗?另外你还知道哪些描写乡愁的诗歌?(学生回答,教师可再做补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另一首反映故园之思的诗歌——李白的《渡荆门送别》。

二、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a.说说《渡荆门送别》一诗的主要内容。b.抒发作者乡愁的是哪一句?学生讨论交流a.写作者李白出蜀至荆门来到楚地时所见到景色及自己的感受。

b.“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从景物方面着笔,表现的是作者写出浓浓的乡思。

自由背诵课文抽查背诵。

三、研读赏析齐背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a.写景的句子是哪几句?是按什么顺序描绘的? b.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说理由。

出示学生设计的图画或课件,引导学生对照赏析,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a.“山随平野尽,江人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按由远到近的顺序写的。

b.示例:“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前句形象描述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巧妙地将静止的山岭描绘出充满动感与空间感的活动画面来。后句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写荆门一带平原旷野寥廓高远的景色。这两句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阔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先以水中明月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再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诗人以移步换景的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出长江的近景和远景,奇妙多姿,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不直接说出对养育过自己的故乡的思念之意,而是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谊;万里送行舟,从另一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情深。齐读背诵

四、作业:

阅读《归园田居》其他四首。摘抄盛唐高适、岑参的著名边塞诗,并点评赏析。从四首诗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一首,用文字把自己的阅读感受写出来。

第三篇:杜甫诗五首教学设计和反思

《杜甫诗五首》 教学设计和反思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杜甫情景结合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初步掌握品鉴诗歌中精妙词句的步骤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杜甫诗歌中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

教学重点及解决措施

教学重点:理解杜甫诗歌中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

解决措施:抓住关键字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情感

教学难点及解决措施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中用词的精妙,学习品鉴诗歌的步骤和方法

解决措施:结合具体诗句学习体会

教法

学法 朗读法、讲解法

进度

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杜甫其人及其《登高》的杰出艺术成就——情景交融、炼字精准的“古今七律第一”。

二、悟杜甫诗之深情

1.回顾之前所学的“快速体悟诗歌大致情感”的方法:找关键词—意境—情感倾向”;

2.结合作业情况点明《月夜》与《登岳阳楼》的情感倾向

《登岳阳楼》 《月夜》

关键词 老病、孤舟、涕泗流 独看、月、怜、忆、寒、泪痕

意境 开阔雄浑 清冷孤寂

情感倾向 孤苦、忧愁 思亲、悲凉

3.思考讨论:杜甫的忧国伤时和悲己思亲之情是如何结合起来的?(提示:“涕泗”为何而流?“泪痕”为何不干?)

明确:“泪”的丰富内涵

三、品杜甫诗之妙字

1.《登岳阳楼》中的“孤舟”能否换作“单舟”?

2.如何理解《月夜》中首联的“独看”和尾联的“双照”之间的联系?

明确:

1.不能。“单”只是客观突出数量之少和“独自”之意,“孤”不仅有“形单影只”之意,还准确地表达出作者生活孤苦、心灵无依的困顿之情,“孤”还和颔联中的洞庭湖浩瀚之景形成鲜明对比,更显诗人的孤寂漂泊之境。

2.首联中的“独看”是作者想象妻子独自对月怀人的情景,其实也暗含了自己“独看”明月思念家人的情感,让人倍感凄清,尾联中的“双照”是作者设想与妻子共赏明月的情景——只有明月照在成双成对的夫妻二人身上,才不会因为相思而落泪。只是兵荒马乱,不知何时才能重逢。起句和末句都以“月”为纽带,把夫妻“独看”之苦与联想“双照”之盼联系起来,构思巧妙。

3.品“妙字”的步骤

(1)展开联想把该字(词)放入原句中解释其含义;

(2)结合诗句分析该字(词)所运用的表现手法;

(3)说明该字(词)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四、课堂小结

1.《登岳阳楼》描绘了洞庭湖气势雄浑之景,表达了对战火不息的忧虑以及自己孤苦无依、报国无门的悲痛,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

2.《月夜》通过写诗人望月思亲、想象妻子孤清独立的情景,抒发了诗人对和平生活的渴望,也表达了诗人对老百姓离散之苦的忧国伤时之感。

五、课堂背诵,通过重温学过的诗歌让学生进入课堂学习。

巩固已经学过的诗歌鉴赏方法,引导学生快速把握诗歌感情倾向,继而抓住关键意象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把鉴赏步骤反复重温,强化诗歌鉴赏的思路。

在大体把握诗歌情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中的“诗眼”,进一步体会诗歌的深层情感,并在此过程中学会品鉴诗中“妙字”的方法。

教学反思

1.基本能够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步骤,引导比较得当;

2.注意诗歌鉴赏方法的总结,给学生比较明确的答题方向和步骤;

3.课堂小结未能充分运用诵读的作用进行对诗歌情感理解的升华,但还是应该把背诵放在小结之后,对学生的感悟会更有帮助;

4.课堂上应该留出一点时间让学生结合书本注解,再次重温诗歌内容和背景之后再进入课堂的学习,这样学生才能真正走进文本,走进杜甫的情感世界。

本课经验总结:诗歌鉴赏应在学生充分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对重点意象、词语应该在具体鉴赏之前重点讲解,以求达到由景及情,从浅入深的目的,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诗歌内涵。

第四篇: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第三课时教学设计1

第三课时:除法的含义及读写法

教学目标:

l.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懂得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2.使学生初步学会除法的算式和写法。

教具准备:教科书第18页的例题4的图片,学具。

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新课

1.出示12个竹笋和4个篮子。

再出示题目: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可以放几个?

提问: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是什么意思?(强调每盘要放同样多)

学生独立分竹笋,然后汇报分的结果:先把竹笋每盘放1个,每次分完,再把剩下的竹笋按照前面的方法继续分,直到分完为止。分的结果是每盘放3个。

小结:把12个竹笋,放在4个盘子里,就是把12个竹笋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个。

教师:像这样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或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等,都是属于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的问题,都是平均分,在数学上我们用一种新的方法——除法来表示。(板书课题:除法)

二、新授课

1.以前我们学过加法、减法、乘法的符号,那今天我们学习除法,除法的符号是“÷”。

指导书写:写除号时,先画一短横,上下各一点,横线要平直,上下两点要对齐。

2.出示教科书第18页的例题4。

教师:“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这道题应该怎样列式?

①要分的竹笋是几个?(12个)把12写在除号的前面。

②把12平均分成几份?(4份)把4写在除号的后面。

③每份是几?(是3)把3写在等号的后面。

教师一边说一边板书:12÷4=3

④教师再让学生回忆刚才的除法算式是怎样列的?让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⑤教师:12÷4=3这个除法算式“表示把12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是3。”这个算式读作:12除以4等于3。

⑥让学生自己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并读一读算式。再互相说一说。

3.出示:15÷3=5

教师:请一个同学读一读这个除法算式。(15除以3等于5)

请一个同学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表示把15平均分成3份,每一份是5)

这一节课学了什么?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第18页的做一做。

提问:一共有多少块饼干?平均分给几个人?每人分几块?怎样列除法算式?(要分的饼干是18块,除号前面写18;平均分给3个人,除号后面写3;每人分6块,等号后面写6)请一个同学读一读这个除法算式。(18除以3等于6)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把18平均分成3份,每一份是6)

通过让学生平均分、写算式,再次体会除法的意义和巩固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可用同样的方法完成下面两道小题。

2.完成教科书第20页练习四的第1题。

练习时,可以增加一些除法算式卡片,以增加学生练习的机会。同时,注意采用“开火车”“接力赛”“抽卡游戏”不同形式组织练习,让学生在愉快的练习活动中掌握知识。

3.完成教科书第20页练习四的第2题。

先让学生依据题意用学具卡片分一分,并交流分的结果。之后,让学生填写除法算式,并对照分苹果活动说出除法算式的实际含义。促使学生体会除法的意义。

提问:每只小熊分的同样多是什么意思?(平均分成2份)谁会列算式?为什么这样列算式?(因为是把6粒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3,所以把要分的苹果的个数写在除号的前面,平均分给2只小熊,把平均分的份数写在除号的后面,每一份是3,3写在等号的后面。)

4.完成教科书第20页练习四的第3题。

让学生讨论后写算式,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算式?(因为它是把10个西瓜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事。因此把要分的西瓜的个数10个写在除号的前面;平均放在2个箩筐中,把平均分的份数2写在除号的后面,每一个箩筐中装5个,5写在等号的后面。让学生在练习中进一步了解除法的意义,巩固对除法算式的认识。

第三课时教学设计2

教学理念

我觉得,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光要教书,更要育人。要以塑造美好的心灵为己任,在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中蕴涵的德育因素,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要达到这一目的,绝不可枯燥生硬地说教,而要发挥语文的学科优势,注重审美教育,通过感受鉴赏古今中外的文化精品,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和感染。

同时,语文课堂还要注重引导学生学习方法,由课内向课外迁移,由阅读向写作迁移。

教材分析

《滕王阁序》是一篇美文,而三、四、五段又是这篇文章中最为精彩的地方,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绝佳材料。

《滕王阁序》写景颇为精彩,其中第三自然段写登临之所见,一句一景,将人烟繁盛、祥和富庶的江南风物与秋高气爽、人鸟共乐的山川描摹得神采飞扬,尤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为最,文章极富意境之美。

《滕王阁序》是一篇骈体文,句式错落,节奏分明,全篇使用对偶,平仄相对,抑扬顿挫,富有音乐美。而且,文采华丽,讲求藻饰。文章极富文字之美。

《滕王阁序》由地及人、由人及景、由景及情,以古比今,步步递进,紧扣题旨,首尾连贯,一气呵成,无懈可击。文章极富章法之美。

《滕王阁序》是一篇登临之作,它不同于其他的或借古咏怀、或念远怀人的幽思之作,字里行间里渗透了王勃的喜怒哀乐,展现了王勃丰富而高尚的思想情操。他自信自尊、谦逊得体、热爱生活、面对挫折,虽有消沉,但更多地表现了“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理想的人格境界,这种乐观旷达的情怀尤其令人敬佩。文章极富情操之美。

这四美之中,情辞并茂是本文流传久远的根本原因。抓住王勃的情感变化,以此为课文切入点,分析作者如何用多种方式抒发感情,便抓住了这篇文章的关键了。

学生情况

我上课的班级的学生接受能力相对较强,但由于在年级中成绩领先,不少学生身上“骄”、“娇”二气严重,讨厌说教,经不起挫折。王勃“居逆境而思有为”的乐观精神可激励学生自我完善、笑对人生。

在语文学习方面,部分学生害怕文言文,觉得艰深难懂,而且与现代生活相距甚远,不合时宜,厌学情绪较浓。正可借此文,纠正这一观点,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亲切感与认同感。

由于学生刚上高一,鉴赏经验比较少,鉴赏能力不强,尤其是古诗文的鉴赏能力更是有待加强。这节课我希望在感知的基础上,初步引导学生鉴赏,把握文章表现的情感以及抒情方式,并加以评价。

[教学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解题介绍作者疏通文意解决生字词

第二课时学习1、2、6、7自然段,通过诵读,体会骈体文的特征。

第三课时学习3、4、5自然段,体会作者复杂的情感。

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

1、体味文章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炉的特点。分析并学习本文的抒情方式。

2、理解作者交织于内心的希望与失望、追求与痛苦、奋进与失意的复杂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人生观,培养学生对待挫折的正确态度。

[教学重点]

进入作者在本文中展现的内心世界,把握作者情感变化曲线,体会作者怀才不遇、愤懑悲凉而又不甘于沉沦的复杂感情。

体味文章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炉的特点。分析并学习本文抒情的写作技巧。

[教学难点]

作者情感是如何转折的?

第五段对典故的理解

教学过程

[步骤一:导语]

《滕王阁序》是一篇美文,在唐代就已脍炙人口,被认为是“当垂不朽”的天才之作,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三、四、五段又是这篇文章中最为精彩的地方,神韵隽永,美不胜收。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篇美文,走进王勃的内心世界。

[设计说明]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做好上课的心理准备和情绪准备。

[步骤二:学法指导]

披文以入情析情而悟道

教师解说:“道”,一为写作之道;一为人生之道。

[设计说明]明确学习目的与学习方法。

[步骤三:探究]

一、整体把握

问一:快速浏览这三段,找出文中反映王勃情绪变化的一句话。

明确: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即,王勃的情绪是由兴而悲。

[设计说明]直接切入王勃的情感变化,体现教学重难点。问题看似简单,实则须在把握全篇的基础上筛选信息,不容易准确回答。也借此题检查预习。

问二:想想看,王勃因为什么而兴致高昂呢?

明确:所见之景,宴会盛事

(放幻灯片投影)

人烟繁盛、祥和富庶的江南

秋高气爽、人鸟共乐的山川

事弦歌欢娱、胜友如云的宴乐

[设计说明]引导学生整体把握,同时引出第三自然段的教学。

二、学习第三段

问三:生读第三段,放《清明上河图》局部、自然风景等图片,猜猜看,这和课文哪句话对应?

[设计说明]用猜谜的方式提起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同时,将语言还原成图片,给学生直观感受,唤起学生对美的欣赏与赞叹之情。通过这种方式熟悉课文、理解文章意境。

问四:请想象“落霞”句,用自己的话描绘你想象的图景,再放图片,和自己想象的比一比,哪一幅更美?

点拨:图片已经够美了,仍然赶不上原文。语言文字的魅力就在于此,可以给人以无穷的想象空间。

[设计说明]练习口头作文能力,感受汉语的丰富与生动。

问五:看到如此美景,你的心情如何?王勃又会如何呢?作者有没有直接说出来?用的什么方式来抒情?

明确:融情于景

[设计说明]推己及人,从学生自己的感受出发,比较亲切明了。分析抒情方式,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从阅读向写作指导迁移。

请女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韵味来。

[设计说明]本段文字优美,生动,让女生柔美的声线来读,感染力强。美文,是训练美读的好机会。

三、学习第四段

问六:作者又为何而悲呢?

明确:为自己的失意人生。

[设计说明]紧扣感情变化,转换学习内容。

问七:作者用什么方式抒情?明确:直抒胸臆

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出感情。然后推荐一生读,并说说为什么这么读。

明确:重读“难越”“失路”“萍水”“尽”“他乡”“不见”“何年”等词。这些词表现了作者怀才不遇、孤独失意的心绪。

[设计说明]通过美读,品味语言,感悟作者此刻孤独悲凉的心境。

问八:作者怎样由兴致勃勃想到悲凉身世的?

明确:由宇宙的广漠洪荒,永恒不变,联想到人生的渺小短暂、盛衰无常。触景生情(抒情方式)啊!

[设计说明]突破难点。这是作者情感的转折点。搞清如何转折,可引导学生注意阅读时要抓住文脉,写作时要注意起承转合。

投影:

望长安目吴会

天高地迥

宇宙无穷南溟深北极远

关山难越萍水相逢

济世无路

报国无门怀帝阍不见奉宣室何年

问九:我们学过的或接触过的诗文中,有没有类似的联想?

明确: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苏轼《前赤壁赋》:“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刘禹锡《西塞山怀古》:“人生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等,都是用永恒不变的自然与短暂多变的人生相比照,意境博大而悲凉。

[设计说明]从课堂向课外延伸,丰富学生积累,丰富学生情感。

请男生读,读出意境来。

[设计说明]在品味、赏析后,让学生投入情感地朗读,可进一步唤起学生共鸣,为王勃的遭遇慨叹。

老师小结

行文至此,笔锋陡转,由前面的盛赞良辰美景、赏心乐事转为慨叹人世艰难、仕途崎岖,大发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感慨,与前文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将我们从欣赏美景引到触摸王勃的内心世界,激发我们的思索:是什么使得王勃走投无路?他该怎么办?

[设计说明]小结王勃在文中的第一个情感转折,引出下个学习内容。

四、学习第五段

问十:有人说:这段文字表达了王勃强颜欢笑的无奈,你认为呢?请从文中找依据。

明确:虽有消极、怨愤,但更多的是旷达、乐观。虽然文中用了冯唐、李广、贾谊、梁鸿的典故自比,但作者紧接着写道:“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表现了乐观向上的情怀。然后连用六个典故进一步表明心志,在如此际遇下不甘沉沦,自我砥砺,实属难得。

投影:

冯唐、李广

自我宽解

贾谊、梁鸿

贪泉、涸辙

北海、东隅乐观向上

孟尝、阮籍

[设计说明]突破第二个难点,熟悉课文。把握作者第二个情感转折。

问十一:这一段,作者抒情采用了什么方式?

明确:借用典故。

[设计说明]突出重点,明确写法。

[步骤四:总结]

问十二:这篇序文如果没有四、五两段,会不会流传千古?

明确:文以情胜,打动读者的不光是华丽的辞藻,更是交织于王勃内心的希望与失望、追求与痛苦、奋进与失意的复杂的思想感情。写文章也要写出波澜、写出情志。抒情一要写出情感变化;一要注意用多种方式。

回顾板书。

乐观旷达

景事宇宙人生

融情于景触景生情直抒胸臆借典咏怀

[设计说明]突出本课重难点,指导写作。

[步骤五:拓展与思考]

一、相似的性格,易生相似的际遇;相似的际遇下,易成相似的情感。同样才华横溢而又恃才傲物的李白被逐出长安时,在与朋友饯别的宴会上作了一首《行路难》,也成为流传千古的佳作。我们看看他此时的情感是怎样的?

投影《行路难》,学生齐读、讨论。

明确:这首诗也和《滕王阁序》一样,由宴乐想到自身的失意,感到前途茫然,再通过联想历史人物的际遇,结尾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振起,表现了乐观旷达的情怀。

[设计说明]《行路难》与《滕王阁序》中表现的情感脉络与抒情方式惊人地相似,通过类比加以印证,进一步加深学生印象,同时丰富学生积累,开阔学生眼界。

二、人生难免失意,中国历史上许多文人都遭逢过失意,他们作出了怎样的选择?你如何评价?如何选择?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屈原、苏轼、文天祥、陶渊明、杜甫、范仲淹等等,人生选择不一,但作为中学生,人生旅程才刚刚展开,应该用怎样的态度面对将来可能出现的不如意,相信同学们会有一个正确的选择。

[设计说明]利用文章本身蕴涵的情操之美感染学生,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教文育人。

[作业]

1、背诵2——5自然段。

2、就文中能触动你心灵的一句话扩展开去,写300——500字的短文。

[设计说明]落实背诵,落实写作训练。写作既可写成写景散文,又可写成读后感,自由度较高。

课后反思

高中文言文教学是一个难点。文言文反映的生活离学生生活较远,学生普遍有畏难厌学情绪。而以往的教学又多以串讲为主,过于注重文言知识的讲解(我觉得这也是必不可少的,但要讲求方式方法),而忽略了文言文本身蕴涵的人文价值和审美价值,弄得课堂沉闷不堪,课后学生收获不大。这次课,我在疏通文字的基础上,从鉴赏的角度来教文言文,课堂非常活跃,课后学生反馈很好。本来预计这节课容量很大,不容易完成教学内容,然而因为学生积极思考、主动配合,所以比较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从作业来看,背诵和写作情况均不错。由此,我意识到要充分相信学生,只要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积极性,使他们愿意主动思考、主动探究,他们的学习潜力是很大的。

第三课时教学设计3

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湘版)教材七年级下册第3课

教材分析:

本课是以学习“造型·表现”为主,结合“欣赏·评述”为辅的综合课。主要是让学生接触超现实主义绘画,感觉超现实主义新奇的视觉形象与效果,结合体现环保意识的招贴画的艺术构思对应分析,学习掌握超现实主义绘画的一些技巧展开教学活动,把教学与环保主题有机结合起来。

通过教材中的作品资料,以及其他图片的赏析、学习,学生能掌握一些营造新奇视觉形象的基本方法,初步体验超现实主义绘画表现的特殊艺术效果,积极培养学生超现实主义观念的思维,拓展“奇思妙想”的艺术空间及其表现方法。教学中有意地结合环保主题,可以引发学生对社会生活、生存环境的积极关注与思考。

教学思路:

本课的教学可从讨论“绿洲”,展示“绿洲”,赏析《绿洲》入手,引发学生对营造新奇视觉形象的兴趣,通过图片范例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超现实主义,激发学生的思维进入超现实主义艺术创新表现,结合“学习活动一”,进行创造新奇视觉形象的尝试。

第二课时教学中,主要是研究探讨图片资料中一些营造新奇视觉形象的技巧以及在环保主题中的运用。可以通过教材中的超现实主义作品和各类艺术创作设计的好例子,去体验其中的方法和作用,通过学习,鼓励学生发表“奇思妙想‘,正确地认识理解和选用表现手法。

第三课时是以“绿”为命题的创作活动,让学生在同一条件限定下,关注讨论主题,注重选择、消化和运用所学的方法技巧,表现自己的构思。结合“绿”这一环保主题,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对比讨论、交流,重点关注是否运用了某种技巧,营造的形象是否新奇,强化表达艺术构思的能力。

教学过程:

第三课时

(一)谈话导入(范画赏析,激活思维)

1.你会怎样构思?

2.范画主要用了什么技巧和方法?

3.形象要素与主题表达。

(二)创作表现

1.明确要点。

板书:①主题“绿”。

②采用选择的手法。

③“形象要素”的提炼。

④形象新奇。

2.关注热点:①对“绿”这一主题的讨论与理解。

②引发学生对环境与生存的关注与思考。

3.交流展示:抓住以上要点,小组互评讨论,台上交流展示(小组选送,介绍作品)。

(三)引导

1.老师以学生某一习作进行,帮助提炼,抓住要点。

2.选用相关主题的招贴画给学生分析、引导。

(四)完善创作

欣赏、借鉴、吸收、完善、提高。

第三课时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飞鸟的基本特征和凤凰形象的来历。

1、过程与方法: 参照凤凰的产生方式,参考相关自然之鸟想像画出新的鸟之王形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关注和对鸟的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了解鸟的基本特征,启发学生大胆想象组合,创造心中鸟之王的形象。

教学难点:

创造出有特点、漂亮的鸟之王。

教学方法:

观察欣赏、讲解演示、合作探究、实践创作。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大家会画鸟吗?

2、你刚才都画了鸟的哪几个重要部分?小结:鸟一般包括头部、颈、身体、双翅、尾羽、脚爪。

二、讲授新知

1、今天不是画一般的鸟,而是要通过想像创意画出鸟之王。

2、讲述中国的传统鸟王(课件展示)——凤凰的相关知识。凤凰是现实生活中的鸟吗?不,是理想的鸟的形象;那它是怎么来的呢?是鸡头、蛇颈、龟背、鹤脚、孔雀尾羽和鹰翅的组合体;有灵性,是仙鸟;也分雌雄。羽翼丰满美丽,形态灵健,人们赋予了它吉祥的寓意,常用来象征祥和瑞气与高贵。是鸟中之王,有王者风范。

3、在自然界当中,你认为哪种鸟是鸟王呢?为什么?小结:不管是老鹰、秃鹫、孔雀、天鹅、白鹤、鸽子、海燕,它们或有美丽的羽毛,优雅的体态,或者善于翱翔,或威猛,或代表美好意愿,各有所长。

三、发挥想像

1、那么在你心中完美的鸟王是什么样的呢?

2、课件欣赏展示:《鸟之王》学生优秀范画数幅。

四、尝试表现

1、作业要求:课本P9页学习活动三,运用局部重组的方法,画一只鸟之王。注意事项:构图要丰富饱满,鸟王太弱小可不行;集美丽威猛于一身;最后添加有关背景。

2、教师巡回观察,发现问题进行个别指导。

五、展示评价:

表扬并展示作业过程中画得较好的。

板书设计:

第2课 变形的魅力

鸟的重要组成部分:小结:鸟一般包括头部、颈、身体、双翅、尾羽、脚爪

第三课时教学设计5

一、复习

1、游戏“拼字母”(课件出示d t n l 分解后的部件)学生拖动部件拼出这课所学的四个声母读一读。

1、生活中哪些地方有d t n l的身影?

2、拼音练习。、(1)、开火车拼读音节。

(2)、课件出示:dà mǐ、tǔ dì、mǎ、tù。注意这就是词语,词语单独一个意思,读词语要连读。(范读、领读、开火车。)

二、看图认字:

1、点击课件出示情景图,引导学生看懂图意。图上有些什么小动物啊?

2、随机出现“马、兔”的音节,让学生带调拼读。

3、看图编故事,小马和小兔之间到底发生了一件什么事?你能看图说几句话吗?

3、出示带拼音的词语:大米、土地、马、兔,根据拼音读一读。

4、这些生字宝宝你认识吗?你是怎么知道的?不认识的,你有什么好办法能把它们记住?

5、谁能给这些生字宝宝找找朋友?

6、巩固生字,出示与图有关的儿歌,拍手读儿歌。

“小马驮大米,米粒洒一地,小兔追上来,劝它快停蹄。”

三、拼读儿歌。

过渡:看大家学得这么认真,拼音朋友要送给大家一首儿歌。

1、课件出示儿歌《轻轻地》,在小小组里和小伙伴一起拼一拼,读一读,找一找新学的声母组成的音节。

2、你会拼读哪些音节,做做小老师带着大家读一读。

3、读红色的音节。(范读、指名读、开小火车、齐读)

4、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儿歌读给好朋友听。

5、男女生读——齐读——表演读。

四、总结

这几节课,我们学会了声母d t n l和它们的拼音。并能拼读词语和儿歌,还认识了几个生字宝宝。小朋友们学得很认真。课后,小朋友们要多用拼音卡片来练习声母和单韵母的拼音。

第三课时教学设计6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旧知

课文按什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主要介绍了颐和园的哪几个景点?

板书:

长廊 佛香阁 昆明湖 十七孔桥

二、精读课文,领悟语句,品味语言美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想想颐和园里的哪处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把描写该处景物的段落多读几遍,说说这处景物有什么特点?

2、学生小组间交流学习情况:

教师巡视,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

3、全班交流学习情况:

师:颐和园里的哪处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并说说为什么会给你留下深刻印象?

学生可能会抓住重点段(课文的2~5自然段)来谈体会:

⑴ 引导学习第二自然段:

描写长廊的长,横槛上的五彩画没有哪两处是相同的,长廊两旁花木成荫。

① CAI出示句子:

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 273间。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

② 学生读后谈理解:

读了这几句话,你感觉长廊这个景点有什么特点?

(长廊“长”的特点可与“教室”的长做个比较来感受长廊的长。)

③ 出示长廊图片:

欣赏长廊,感受长廊的长、美。

④ 指导朗读:

长廊真是长呀,横槛上面几千幅画又各不相同,画家真伟大呀!请同学们感情朗读这几句话。

⑤ 请同学们仿照这几句话来说说教室走廊的特点,如:

走廊地面的水磨石被同学们拖得发白发亮,一侧的水泥柱子非常坚固,不锈钢栏杆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⑵ 自主学习第三自然段:

描写佛香阁、排云殿的壮观。

① CAI出示句子:

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下面那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

② 指名读句子,谈体会:

我读后感觉佛香阁闪闪发光,排云殿金碧辉煌。

③ 师指导写法:

比起“长廊”,“佛香阁、排云殿”两处景点所花的笔墨非常少,是略写。

④ 出示“佛香阁”插图:

齐读大屏幕上的句子。边读边观插图,感觉佛香阁、排云殿的雄伟。

⑶ 抓重点,体悟第四自然段:

① CAI出示句子: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② 学生读后谈感受:

昆明湖非常平静,非常绿。昆明湖湖面像镜子一样光滑。……

③ 点明比喻句:

“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比喻形象、具体。

④ 师:“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这句话更强调了湖面的平静。句中哪一个字用得最形象?为什么?

(体会“滑”字用得准确、形象,与“划”字比较,体会用词的准确。)

⑤ 启发想象:

作者注意观察,又发挥想象,把昆明湖的静与绿写活了。由昆明湖的“静”你还知道哪些描写“静”的句子?

(课文《我们的民族小学》中“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

⑥ 欣赏美景,感情朗读。

⑷ 赏读第五自然段:

① CAI出示句子:

“昆明湖围着长长的堤岸,堤上有几座式样不同的石桥,两岸栽着数不清倒垂的杨柳。湖中心有个小岛,远远望去,岛上一片葱绿,树丛中露出宫殿的一角。游人走过长长的石桥,就可以去小岛上玩。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② 学生读后谈体会:

这段话详细描写了昆明湖的美景,有长长的堤岸,有不同式样的石桥,有湖心小岛。主要写了湖中十七孔桥。

③ 教师总结:

这段话详细描写了昆明湖的美景,是详写。

④ CAI播放昆明湖的美景,并配音朗读出示的语句。

⑤ 学生感情朗读该段,想象美景。

三、总结全文

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作者按游览的顺序向我们描绘了长廊的长、佛香阁、排云殿的壮观、昆明湖的静、绿和十七孔桥上的石狮子姿态不一,形象而生动。

四、课后小练笔

学习了《颐和园》移步换景的写法,课后同学们记一次游览活动。注意按一定顺序描写,抓住特点描写。

【教学反思】

教学本课前,我自己通过网络搜集了大量文字、音像资料,精心设计了教学结构,整合了许多文字、音像资料。课堂活动中,学生在阅读文本、想像画面的同时,欣赏颐和园的真实景象,既丰富了视野,又增添了热爱颐和园的情感。特别是颐和园的地形图的再现,让我们这些远离北京的孩子能深刻记忆游览颐和园的路线。

学生在学习本课后,能按一定的顺序记叙自己的游览经历。有的学生按照游览顺序记叙了参观校园的过程:“一进大门,就看见一条笔直的水泥路通向教学楼。水泥路两旁……穿过教学楼走廊,顺着又宽又干净的楼梯,扶着光亮的扶手,上了二楼就来到我们的教室……”学生仿照课文第二至五段每段开头的第一句话,清楚地交代了自己的参观经过。

【专家点评】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颐和园》一课结构清晰,课文第二至五自然段的每段开头第一句话很明显地交代了作者的`游览顺序。该教学设计借助多媒体再现真实景象、展现课文重点语句,注重引导学生学习语言、积累语言,在交流的过程中拓展了文本,丰富了学生语言。比如:学生不仅收集到关于颐和园的历史资料,还收集到文中各景点的具体文字介绍及优美图片,学生介绍收集的资料,语言表达流畅,用词恰到好处,充分调动了学生动手收集资料的能力和整理、表述语言的能力。注重启发想象,学生由昆明湖的静想到了《我们的民族小学》中学生读书时窗外的静,学生从书中跳到书外,展示了学生对以往所学知识的回顾,激发了学生探究的热情。注重读写结合──引导学生学习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的写法,并指导学生灵活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完成“课后小练笔”,做到了学有所获,学有所用。

第三课时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中重点字词、句式;

2、学习作者通过语言行动描写人物和对比烘托描写人物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3、解读文本,结合故事情节分析项羽、刘邦两个集团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4、朗读法,问答导学法,小组讨论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通过分析项羽、刘邦两个集团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认识“鸿门宴”这场斗争中刘胜项败的原因

【教学层次设计】

一、概述上节课内容,导入新课;(约1分钟)

二、解读文本,结合故事情节分析项羽、刘邦的性格特点;(约25分钟)

三、检查作业完成情况,分析行文技巧,探究对比手法烘托人物形象在课文中的运用;(约17分钟)

四、课文总结及作业布置。(约2分钟)

【教学过程】

一、概述上节课内容,导入新课。(约1分钟)

师:上节课我们讲到“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知道此时刘邦的生命危在旦夕,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到刘邦知人善任的性格,那么,在刘邦的危急时刻,他的部下会做些什么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4、5、6、7自然段。

二、解读文本,结合故事情节分析项羽、刘邦的性格特点。(约25分钟)

请同学们齐读第四段,注意把握樊哙的语气语调,感知宴会中的紧张气氛。(引入第四段的教学)

(十一)樊哙闯张,义责项羽

师:鸿门宴上危机重重,刘邦君臣就甘心坐以待毙吗?

明确:樊哙出场。(板书樊哙闯帐,义责项羽)

翻译相关内容,并分析。

明确:闯入宴会——救主心切,神勇;

忍辱吃生彘肩——不示弱;

慷慨陈词——表面指责,实则恭维项羽。

重点词句:客何为者:宾语前置句。王:使…为王。故:特意。

师:面对樊哙的指责,项羽有辩解吗?为何不辩解?

明确:无,樊哙的言行满足了项羽的虚荣心。

师:樊哙的闯入本是无礼的行为,项羽为何不借此假装大怒,杀了刘邦君臣呢?

明确:经过项伯的劝说,刘邦的道歉,项羽已经放弃了杀刘邦的念头,同时项羽不屑用下三滥的手段,文章开头项羽大怒,就说“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项羽赢要赢在战场上。

(十二)刘邦逃席(请第一大组的同学朗读第五段,其他同学注意听,引入第五段的学习)

师:项羽无意杀刘邦,刘邦应该说是安全的,刘邦也这样认为吗?

明确:没有,借上厕所,逃跑。(板书刘邦逃席)

师:刘邦担心项羽怪罪吗?

明确:怕,“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十三)张良留谢

师:樊哙和张良如何处理这事?

翻译相关内容,分析:樊哙支持逃跑,张良留下进献礼物。(板书张良留谢)

重点词句:辞:计较。

大王来何操:宾语前置句。

(十四)项王受璧,范增怒骂(请第二大组的同学朗读第六、七段,其他同学注意听,引入第六、七段的教学)

师:项羽跟范增对待礼物的态度如何?

明确:项羽:接受了礼物;

范增:击碎,并骂项羽。(板书项王受璧,范增怒骂)

重点词句:沛公安在:宾语前置句。

(十五)诛杀无伤,刘胜项败

探讨:很多人认为项羽是因为在鸿门宴上放走了刘邦而失去天下的,你同意这个观点吗?(随机点3至5位学生回答,畅所欲言,引导学生明确“性格决定命运”)

明确:性格决定命运。(ppt展示)

项羽:

对刘邦:傲慢,自高自大,毫无远虑;

对部下:不采用计谋,刚愎自用,意气用事;

对内奸:视而不见,治军无法,任人唯亲;

对内应:胸无城府。

刘邦:

对项羽:掩盖野心,深谋远虑,忍辱负重;

对张良:采纳意见,知人善用,从谏如流;

对内奸:立杀,治军严谨,有奸必除;

对内应:拉拢,善于团结一切有助于自己的力量。

三、检查作业完成情况,分析行文技巧,探究对比手法烘托人物形象在课文中的运用。(约17分钟)

师:鸿门宴上两大军事集团演绎了一场明争暗斗,实际上也拉开了楚汉争霸的序幕。在这场斗争中,作者将两大集团的人物一一对应,对比着来写,使得人物形象鲜明突出。我们分析人物形象也应该把握住这种对应关系,作对比分析。

请大家结合自己对这个问题的思考结果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引导组织学生讨论,全班分为四大组,每大组讨论一组人物关系(板书两大军事集团人物的对比),每大组中按前后桌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讨论5分钟;小组展示8分钟,教师总结4分钟(板书关键词)。)

1.第一组主帅:项羽pk刘邦提问:在主帅的对决中,双方各有怎样的表现?反映出怎样的性格特点?谁将在对决中胜出?

要点提示:

(1)项羽。

①行为表现:无伤告密(大怒),决意伐刘——项伯说情(许诺),答应善遇——沛公谢罪(留饮),自愧设宴一一范增举佩(默然),纵容刘邦——项伯翼蔽(不应),继续纵容一一樊哙闯帐(称赞),赐坐赐酒一一张良留谢(不追),安然受璧。

②性格特点:唯我独尊、光明磊落、宽宏大量、“仁义”皆施、直率鲁莽、沽名钓誉、轻敌自大、寡谋轻信、优柔寡断、眼见不远、不善用人。

(2)刘邦。

①行为表现:为之奈何(惊)——求救张良(问)——拉拢项伯(谋)一一谢罪项羽(奸)——脱身独去(识)——留良代谢(周)。

②性格特点:虚心请教、多谋奸诈、能言善辩、头脑清醒、善于应变、虑事周到、善于用人。

点评:在“鸿门宴”这场斗争中,刘邦的表现要略胜一筹,从而化被动为主动。

2.第二组谋士:范增pk张良提问:作为双方阵营中的决策人物,二人在斗争中的表现如何?

要点提示:

(1)范增。根据刘邦人关前后的变化,透过现象看到了本质,提出了策略:“急击勿失。”鸿门宴上,数次目示击杀刘邦,项王不应。出,召项庄,说“君王为人不忍”,说明范增对项羽的思想还不甚了解。刘邦跑后,范增指桑骂槐说:“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尔后的历史证实了这一点。可见范增有远见卓识,老谋深算。但处事浮躁,不该把矛盾暴露给敌方,其后果被刘邦利用。他不能准确把握项羽的思想动态,一味将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他,一方面由于他的年龄地位,一方面由于他对时事观察和对项羽的忠心。

老谋深算:夺天下者必沛公也!

洞察敏锐:力促击刘、举佩示意、出召项庄。

骄横浮躁:拔剑击斗、斥骂项羽。

(2)张良。对刘邦忠诚,“今事有急,亡去不义”。鲰生之计,刘邦没有告诉张良,大事当前,张良不计。紧急关头,张良运筹帷幄,沉着冷静,深谋远虑,能够提出正确的策略。张良的话语、行为并不多,但刘邦集团的一切活动,实际上都是张良导演的。

多谋善断:言沛公不敢倍项王也、出招樊哙。

处事不惊:亡去不义、君臣商议、军门见哙。

沉稳机智:张良留谢。

处事有方:大王来何操?

点评:从智谋上来看,二人不相上下,但范增输在了项羽不采纳他的意见,更为致命的是他用错了项庄,并让刘邦脱逃。

3.第三组武士:项庄pk樊哙提问:这组对决,谁的表现更为抢眼、形象更突出?要点提示:

(1)项庄。没有头脑,剑术不佳,刺杀刘邦未成,笨拙无能。有勇无谋,被动。

(2)樊哙。

忠诚。知道今日之事甚急,立即表示“此迫矣!臣请人,与之同命。”

勇武。“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人,披帷西向立,嗔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一个威风凛凛的武士形象。难怪项王都得“按剑而跽”,惊呼:“壮士!”大斗饮酒,大块吃肉,粗犷,真乃英雄本色。

能言善辩,慷慨陈词,痛责项王,说来头头是道,有勇有智,骂得项羽“未有以应”,只好赐坐。有勇有谋,粗中有细,主动请战。

点评:樊哙以绝对优势胜出。

4.第四组内奸:项伯pk曹无伤提问:司马迁是如何刻画项伯、曹无伤这一组人物形象的?

要点提示:

(1)项伯。讲哥们义气,为救友不顾失节。禁不住刘邦的拉拢,竟然做了刘邦的内奸。“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人乎?”这有什么不敢的呢,简直是长刘邦的志气,灭项羽的威风,完全是替刘邦说话。“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更是对刘邦歌功颂德,对项羽进行指责。在项庄舞剑的时候,项伯“常以身翼蔽沛公”,使“庄不得击”。

谋略:夜访张良、极力劝羽、翼蔽沛公、宴上东向坐。

(2)曹无伤。项强刘弱,密报项王,暗中投托,“欲以求封”,投机未成丢了小命。

鲁莽、草率:使人告密、激化矛盾、宴后被诛。

点评:曹无伤没有出场,一句台词也没有,投机未成反丢了小命,而项伯泄露军事机密,不但不受罚,反而在宴会上风光无限。项伯是项羽集团中唯一的胜出者,他的胜出只能对刘邦集团有利。

总结:通过四组人物形象的对比分析,我们不仅把握了人物性格,同时不难发现,项羽集团除了项伯外,都是全面落于下风的,这样的对比、映衬,使人物性格更加鲜明,并揭示了刘胜、项败的必然趋势。

四、课文总结及作业布置。(约2分钟)

《鸿门宴》是《史记》中极其精彩的一篇,“史圣”司马迁对文中这位失败了的英雄倾注了深厚的感情,使其具有巨大和久远的魅力。项羽用性格的笔写下了只属于他自己的人生篇章,无论是暴戾、辉煌还是悲壮,无论是抗鼎拔山的人杰,还是自刎乌江的鬼雄。

《鸿门宴》刻画了八个人物形象,你最欣赏哪一个呢?请大家以《走进秦汉英雄人物——()》为题,写一篇500字的小作文或人物小评价。

【板书设计】

鸿门宴

司马迁

樊哙闯帐,义责项羽→刘邦逃席→张良留谢→项王受璧→范增怒骂→诛杀无伤

对比照应

人物结构:两峰并峙,双水分流。

项羽集团 项羽 范增 项伯 项庄

刘邦集团 刘邦 张良 曹无伤 樊哙

对比照应,孰是孰非,孰胜孰负,不问自明

第三课时教学设计8

课题:Unit One Hello

教学重点:制作英文名卡和学唱英语歌曲

教学难点:学生理解教师用英语讲述的制作步骤。这就要求教师要讲述与演示同时进行。

教具准备:教师课前准备一个名卡,以及本课时所用的制作名卡所需的彩笔、线绳和硬卡等,并要求学生带来他们的彩笔、线绳和硬纸卡;文具(实物)

教学过程:

一 热身、复习(Warm-up/Revision)

(一)游戏——抛球

教师准备一个小球,由教师先大声说出自己的名字Hello, I’m …,之后由教师将小球随意抛给另一名学生,提示他做自我介绍,以此类推,练习自我介绍和打招呼。

(二)复习Show me your …教师先发指令请全班共同练习,之后可请“小老师”带领同学们进行操练。注意此时教师应多给孩子些机会,让他们展示说词水平,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

(三)再次用抛球游戏,此次重点练习打招呼和文具的表述。

由教师开始,将球抛给谁(Mike)就和谁打招呼说Hello!Mike.同时说一种文具如pencil,接到球的学生则找到相应的文具(铅笔),边出示边说 “Yes.Pencil.”。随后由第二学生用同样的方法继续练习。

二 呈现新课(Presentation)

教师告诉学生,英语名卡可让我们彼此了解得更快。教师将完整的名卡制作过程一边用英语讲解一边进行实际操作,将整个过程呈现给学生。

三 趣味操练(Practice)

(一)请学生拿出事先准备的材料,指导学生按步骤制作。每句话中的第一个动词都是教师要强调的部分,一定要配合手势,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二)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名卡。

让学生用 Hello/Hi , I’m …的句型来展示自己制作好的名卡,对做得好的学生可给与表扬或适当的奖励。

(三)让学生跟录音一起学唱歌曲Hello。教师可带领学生在演唱时打出相应的节拍或做些简单的动作。如果学生对书上的歌曲掌握较快较好,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将歌曲中的人名该换成其他主人公或学生自己的名字进行演唱。

四 课堂评价(Assessment)

做活动手册第一单元的第3部分练习。方法如下:

(一)教师在做活动手册之前,先做一个Show me your(pen…)的活动作铺垫。

(二)学生看图,说说图中学生手中的物品

(三)教师讲解题目要求并指导做的方法。告诉学生如果图中人物所拿之物与录音相同就画笑脸,不同就画哭脸。

(四)让学生听录音做练习。

(五)再次播放录音,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一句一句地跟读并相互核对答案,最后通过给小花涂色进行自我评价。

五 扩展性活动(Add-activities)

记忆名字游戏

(一)每一个人在说自己名字之前都要加上和前面说过名字的人打招呼,教师要帮助学生记忆,尤其是最后一个学生要记下全组或全排学生的名字。

(二)方法

教师先向做在一排的一个学生说 Hi, I’m Ms Wang,接着这位学生说 Hi, Ms Wang.I’m Ann.她/他旁边的学生说 Hi, Ms Wang.Hi, Ann.I’m Ken.以此类推。

板书设计:

Unit 1 Hello

展示学生的名卡

教案点评:

本课时没有硬性要求学生掌握的语言点,主要是使学生在学完两个课时的知识后轻松一下,在制作英文名卡的基础上学唱英语歌曲“Hello”。复习热身环节的活动对前两个课时的知识进行复习巩固。名卡的制作过程需要教师亲自演示、指导,再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名卡。扩展性活动设计的记忆名字游戏是让师生、生生之间更好的交流,有助于今后教学的开展,增进师生、生生间的感情。

【第三课时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朱德的扁担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2.走遍天下书为侣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3.《大数的认识》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4.《美丽的小路》第三课时的教学设计

5.一面第三课时教学设计范文

6.《位置与方向(3)》第三课时最新教学设计

7.《文明的摇篮》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8.《江姐》第三课时的教学设计

9.精彩的马戏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第五篇:Friendship 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Friendship 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Learning about Language Discovering Useful Words and Expressions(Page 4)第一步:学生独立完成本部分的练习;

第二步:教师核对答案并对部分重难点进行讲解(对单元知识点的讲解可以结合文章中的典型例句和用法,让学生对课文内容和知识点在本单元中的用法掌握得更加牢固。在讲解课文单词意思的时候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使用已经学过的单词和词组来解释生词的方法);

难点词汇用法的学习,例如:

1.add: add...to;add to;add up to;

eg.Will you please add some milk to my coffee? The little baby adds to our enjoyment at the party.All the money I have in my pocket adds up to $ 125.2.crazy: be crazy about / on;be crazy for sth./ sb.;eg.He was crazy about / on classic music when he was young.Many young college students are crazy for chances to go abroad for further education.My brother is crazy for the pop band------U2 and will never miss any of their performances.3.suffer: suffer sth.;suffer from …;eg.The company suffered great loss in the air crash.He often suffers from headaches at night.4.concern: concern sth.;be concerned about / for sb./ sth.;eg.This case concerns the group of people greatly.Our head teacher is concerned about our study and health all the time.5.according to...;eg.According to the doctor, you should stay in bed for at least 2 days.I think we'd better set off as soon as possible according to the weather forecast.6.join: join sth.;join in sth.;join sb.in sth./ doing sth.;eg.He joined the Party when he was 18.Can I join the game? Will you join our team in playing football? 7.dare: dare do...;dare to do...;eg.How dare you say I am an unfaithful man? If you dare do that again, I will make you feel sorry.He didn't dare to go there alone.I was greatly shocked that you dare to accuse him of dishonesty.第三步:学生通过完成练习册的配套练习(P41 Using words and expressions)巩固本单元的重点词汇和表达(教师可根据情况设计一些应用这些词汇和表达的句型或情景模式让学生进行练习以增强学习效果)。Discovering Useful Structures(Page5)第一步:小组活动,学生通过对例句的阅读分析,结合初中阶段学习的内容,尝试总结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之间转换的规则,包括不同句型(陈述句、祈使句和疑问句)的转化特点; 人称、时态以及指示代词、时间状语、地点状语和动词的变化。教师要根据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之间转换的规则特点有针对性的准备一些典型例句(具体例句可参照课本P87~89提供的例句),尽量方便学生通过例句来观察和总结转换的规则;

第二步:教师在学生小结的基础上利用例句对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之间转换的规则进行修正和补充;

第三步:学生独立完成课本设计的巩固练习(Page5: Exercise 2),加强对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之间转换规则的掌握;(为了避免学生在反复练习的过程中感觉枯燥,失去学习的兴趣,教师在例句的设计上要多下功夫,如:可以选择一些当红的明星做主语;例句中的谈话内容也可以使用现下流行的一些话题或时尚用语,如: playing PC games;shopping on line;meeting net-friends等等,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Homework: 1.结合课堂讲解和课后练习复习本课时学习的重、难点词汇;

2.阅读课本语法部分的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专题讲解,更好地巩固和掌握这一个语言点;

3.根据学生订阅的辅导资料布置一定量的有关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之间转换的练习。(如果没有相关教辅资料,则建议教师自己准备一定量的练习要求学生完成)

下载《兵车行》等杜甫诗第三课时典型教学设计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兵车行》等杜甫诗第三课时典型教学设计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故乡教学设计第三课时(推荐)

    科目:语文 年级:九教学设计:赵子山 审核人:赵子山 时间:2015.10.15 编号:23 9.《故乡》教学设计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 通过典型的环境描写和对比手法,理解文中的“三个故乡......

    第三课时教学设计6

    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学会灵活运用引导的定语从句,引导学生培养审美情趣,增强审美意识。 教学方式:任务型教学法,情景法,多媒体辅助教学等等。 教学设计 热身(Warm-up): 谈......

    《千字文》 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千字文》 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设计单位:城中小学 设计人:李建萍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 (1)、识记《 龙师火帝,鸟官人皇》中生僻的字。 (2)、找出韵律,熟读并尝试背诵。 2.能力目标:掌握......

    《小虾》教学设计第三课时

    《小虾》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东营市特殊教育学校 陈金霞 教材分析 《小虾》是全日制聋校实验教材语文第九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这是一篇写小虾生活习性的文章,通过小作者观察小虾吃......

    《出师表》教学设计 第三课时

    《出师表》教学设计 第三课时 《出师表》教学设计第三课时 第三课时一、检查背诵情况,指名背诵第5段。二、自读第6段,完成下面的练习。1 选择题。“卑鄙”的意思是( )A (语言、行......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第三课时)(大全)

    第3课时 教学目标 (一)继续学习课文第3、4、5段。进一步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 (二)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较深刻的句子。 (三)学习课文用词准确、多处运用比喻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一......

    第三课时教学设计3(最终定稿)

    第三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掌握频率副词的用法。 2.完成听力训练,培养良好的听力习惯。 3.用目标语言谈论一些校规,表达同意和不同意。 教学设计 热身(Warm-up): Have a comp......

    第三课时教学设计5(合集)

    第三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学会用情态动词must, might, could, can’t对各种情况进行描述,培养自己的判断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方式:任务型教学法,情景法,多媒体辅助教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