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课型范式与实施策略小学语文》(二)_3
《课型范式与实施策略——小学语文》
(二)常州市新北区圩塘中心小学 刘小丽
第二章 从教学内容视角看课型
课型研究的首要问题是归类,将具有同一特点的教学内容归为一类,如拼音教学、识字教学、阅读教学、作文教学、口语交际教学和语文综合性学习等。
研究的第二要点是研究不同文体的特点以及自身的逻辑顺序。
研究的第三个要点是构建课型体系。虽然教学内容千变万化,但同一课型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总是有规律可循的。同一课型,其总的价值方向相同,总的行文结构相同,总的表达方式相同,因此,我们能于相同之中,帮助学生掌握该类课型的学习步骤,形成该课型的自学能力。
第一节 汉语拼音教学
汉语拼音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初入小学时最先接触到的语文学习内容。它对帮助学生尽快掌握汉字、说好普通话,甚至学会使用电脑打字,都有着莫大的好处。
(一)课型的主要特征
汉语拼音教学具有鲜明的特征
1、生活化
汉语拼音的学习不是一个完全脱离了学生实践经验的、陌生的、抽象的活动,而是一个与学生的已有经验有着紧密联系的活动过程;是一个将已有的生活经验与学习对象建立起新的联系的过程。
2、形象化
汉语拼音是一种抽象的表音符号,它难读、难记、易混、易忘。如果想让学生较快地记住、记牢这些抽象的字母,那么在教学中,就要尽可能地把抽象的字母形象化,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收到半功倍的效果。
3、实践性
拼音教学应尽可能多为学生提供拼音实践的机会,要重学生的模仿实践,轻教师的理性讲解。
4、情趣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汉语拼音教学尽可能有趣味性,宜以活动和游戏为主,与学说普通话、识字教学相结合。
(二)课型的实施流程
汉语拼音认读教学流程
节点一:复习旧知,走进情境。节点二:认读字母,练习发音。节点三:学习儿歌,巩固认读。节点四:描红仿影,学写字母。汉语拼音拼读教学流程
节点一:复习字母,引入新知。
节点二:利用插图,学习拼读。节点三:参与活动,练习拼读。节点四:描红仿影,练抄音节。
(三)课型的实施要点
1、解读课标,求实务本。
解读《语文课程标准》对汉语拼音学习在一年级阶段的定位,其基本精神有三:一是准确认读字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二是准确拼读音节;三是借助汉语拼音学习独立识字。
2、利用教材,创设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小学生往往用形象、色彩、声音来进行思维。”低年级儿童的思维主要是形象思维,容易在直接的视觉刺激下引起注意。
情境创设一定要做到:充满情趣,过程简洁,主旨鲜明。
3、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学设计要从学生的兴趣入手,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汉语拼音的积极性。(1)在故事中趣学拼音,多让学生听一听。(2)在儿歌中趣学拼音,多让学生读一读。(3)在游戏中趣学拼音,多让学生玩一玩。(4)优化教室环境布置,吸引学生自主拼读。
4、注重方法,及时鼓励。
在教学过程中,对所有学生取得的点滴进步都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四)案例与分析
《ang eng ing ong 》的教学实录 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 李娟
第二节 识字教学
一、归类识字教学
(一)课型的主要特征
1、基于字理识字基本原理,关注识字的科学性
2、基于学生生命发展规律,关注识字的主动性
3、基于教材编排内在体系,关注识字的和谐性
(二)课型的实施流程
在归类识字教学的实践探索中,我们把教材中数量居多、具有典型意义的形声字转盘归类识字作为模本进行研究,并将研究成果迁移运用到其他归类识字的教学中。
节点一:熟悉部首,认识基本字 节点二:认读新字,感知字形 节点三:辨析字义,再记字形 节点四:复习反馈,拓展运用
节点五:书写生字,正确规范
(三)课型的实施要点
1、从接受走向发现,引导学生整体认识汉字
2、从单一走向综合,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汉字
3、从个体走向群体,引导学生合作互动识字
4、从指导走向反馈,引导学生巩固识字效果
5、从课内走向课外,引导学生自主归类识字
(四)案例与分析
《识字8》教学实录
常州市局前街小学 许嫣娜执教
二、韵文识字教学
(一)课型的主要特征
1、重情境创设——在情境中识字认物
2、重“自动”识别——在诵读中提升能力
3、重阅读渗透——在品读中培养语感
(二)课型的实施流程
节点一:主题积累,自主交流。节点二:进入情境,初读课文。节点三:诵读词串,想象入境。节点四:分类识字,识写到位。节点五:再现情境,积累运用。
(三)课型的实施要点
1、韵文内容与生活经验整合,激发识字兴趣。
2、看图识物与识字认词融合,鼓励自主学习。
3、朗读训练与想象拓展整合,引导灵活运用。
(四)案例与分析
《识字6》教学实录 常州市局前街小学 王瑞芳
第二篇:课型范式与实施策略 体育与健康 读后感
课型范式与实施策略 体育与健康 读后感
寒假初校领导非常关心我们的年轻教师的寒假生活,给我们每一位老师推介了一本有关于专业发展方面的书籍。通过寒假的阅读,学到了很多一线体育老师在面对课程改革时的一些新方法新创意,丛书是江苏省常州市教育局教研室的教研员和一线老师们集体创作的,而卧于课型范式知之甚少,在教学研究方面也比较肤浅,凭心而论我感觉阅读理解起来非常吃力,以下简单谈一谈我的读后收到的启发:
这个书有三个特点首先以有关课型的理论基础研究,引领具体实在便于操作和把握的选题,中小学教师比较擅长也容易操作的是后一类问题,但是不能舍弃对第一类问题的关注,对于教育重大理论物体的适时关注,对教育重要理论论争的适度批判,对教育基础发展趋向的适切把握。
在统一的研究规范和技术路线上,释放不同学科不同课型的特色研究,这是本丛书的又一个特点。本书有明确的研究路线“理论—实践—理论”“实践—理论—实践”在此基础上综合应用文献研究、行动研究、经验研究、个案研究等方法,释放不同学科不同课型的课堂教学研究,探索不同学科不同课型的具体特征、操作流程、教学策略、注意重点。凝聚它们的不同特色,较好地解决了课型研究与具体学科教学脱节的实际问题,凸显了可行研究的“学科”特征,丰富了教学理论中相对单薄的课型研究。
最后一个特点就是重大主题进行团队型合作研究,促进中小学教师在研究中共同获得专业发展。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仅凭一己之力收到的思维局限很多,我们应该集思广益,加强与其他教师的沟通交流。
第三篇:互联网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施策略
“互联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施方案构想
解放路第二小学 李泽徐
“互联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题研究开题之初,在《课题设计论证》手册中已明确本课题的研究思路:要求严格按照“调查筛选——课题论证——制定方案——实践研究——交流总结——申请结题”的程序进行。
这里探讨的是关于具体实施方案的制定:
一、课堂上,利用互联网多媒体指导阅读
1.课本阅读
课前利用互联网从书库或百度中下载与课本内容相关的资料,指导学生预习,如:作者的资料、写作背景、图片、视频、生字词语示范读写、学习方法等。课堂上,充分利用投影、白板、畅言等工具指导学生识字认词,实现多媒体环境下多种形式的课本阅读,如:系统范读、人机语音对比阅读、即点即读,这些阅读形式方便而又有实效。2.课堂拓展阅读
课堂上除了学习课本知识外,还可以利用课堂生成,针对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实现资源智能搜索及时寻找答案。根据课文类型,我们还可以从教学资源库中,搜寻相关或相似的文章,指导学生阅读,拓展学生学习的广度和深度。
二、创设电子书库
相对于实体书的笨重,选择性单一的缺陷,电子书方便又容易获取,丰富的网络资源配合教师、家长、学生自己动手上传资料,为学生量身打造自己的电子书库。
首先,打造班级电子书库。从互联网上申请班级账户,设置用户名、密码,创设班级书库,学生通过手机、电脑进行阅读学习。一个电子书库不仅具有搜集书籍的功能,更重要的是能持续往里面添加新的内容。教师家长可以把自己认为适合儿童阅读的文章、书籍上传到书库里,形成自己班级特色书库。
其次,打造校园电子图书总库。学校的纸质图书馆、图书室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不可能同时接纳更多的学生阅读,学生实际利用图书馆、图书室进行阅读的频率很低。学校可以整合各班的电子图书资源,创设校级电子书库,实现校内资源共享。
三、利用互联网积极开展班级阅读活动。
1、建立班级阅读微信群。微信群的最大优势是实现交流互动,班级阅读微信群为班级学生课外阅读互动交流提供了平台。大家在阅读群中可以推荐好书阅读书目,可以就自己感兴趣的文章提出问题、发表意见、展开讨论,大家畅所欲言,不拘形式,可以显文字、发声音、发视频,目的在于充分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促进学生读书的热情,拓展学生阅读的深度,使班级阅读活动能持久地开展下去。具体做法如下:
(1)规定课余班级阅读群展开讨论交流的时间,如:晚上7:00--8:00.(2)确定主持人。每晚或每周确定一位阅读小主持,负责发起讨论交流、确定交流主题、引领话题、评价总结。
(3)内容:可以举行在线朗诵会,看看谁读书最流利,最有感情,大家就给谁送上大拇指,献上鲜花和掌声。可以发一个温暖的故事或一首小诗,适合晚上阅读,大家谈感受、说意见,或者自己当场吟诗诵文。整本书阅读,大家一段时间内共读一本书,主持人根据阅读进度,确定当晚讨论交流的章节范围,并提出问题、引领话题,指导阅读。
2、开展班级诵读比赛。互联网阅读与学校德育工作相结合,利用端午节、母亲节、“六一”节、国庆节、中秋节等为契机,开展班级诗文诵读比赛,考察学生阅读成果、提高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内容以歌颂祖国、歌颂党、歌颂家乡、热爱校园、热爱生活的诗歌或散文为主,倡导结合实际的创作。形式可多样,可以是独诵、双人朗诵或小组朗诵、集体朗诵,并适当配乐或表演,同时鼓励穿插舞蹈、吟唱、字画等艺术形式,以进一步提升诗文朗诵的艺术表现力、感染力。
3.组织学生参加校级“经典诗文诵读比赛”、“说故事比赛”;开展每周高年级学生给低年级学生“看绘本、说故事”活动,营造学校浓厚的书香氛围。
4.教师上好课外阅读指导课。课外阅读指导能促进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课外阅读,激发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指导学生归纳网络阅读方法,并实际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向学生推荐网上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文章,通过这些课外阅读,学生能了解更多中国传统文化,达到教学延展的目的。
四、利用网络平台积极参与校外阅读活动。
1.积极鼓励学生加入校外微信阅读群。校外阅读群,面向全国各地学生,指导教师更强,阅读内容更丰富,观点更新、更全。如:六合公益创办的“和.欣阅读师”“六和.阅读微课群”、“三叶草故事家族”群、“绘本教学”等等。学生在这些阅读群上可以听故事、听诵读,可以上传自己的作品:自己诵读的声音、视频。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意见。利用这些阅读平台,学生的听读能力、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自信心也得到了极大地提升。
2.积极参加全国“百班千人”共读活动。活动所推荐的书目都是名师、专家精挑细选的精品佳作,它的思想性可读性不言而喻。活动还可以实现学生在线共读,每次的主题讲座都有预告,可以按时间表提前阅读、预约,届时都会有名师在视频同步赏析共读书目中的作品,学生可以和老师互动,错过同步视频也可以看回放,对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3.“千聊”“喜马拉雅”等阅读平台的应用。利用这些语音软件,可以随时欣赏别人的配乐诵读,也可以上传自己的配乐诵读,丰富了网络阅读的形式。
五、阅读成果的收集与分享:
(1)做好读书笔记和好词好句的摘抄。定期制作读书成果册。每月制作自己的读书成果作品集,可以是好词好句摘抄,可以是把读书后的感受以图画和简单的日记形式展示。
(2)在班级创设 “读书留言墙”,鼓励学生将“好书推荐”、“读书心得”等内容张贴在“留言墙”上。期末评出“阅读小明星”,并颁发奖状、奖品。
(3)把自己的阅读手抄报、阅读笔记及已发表的作品汇编成册,在校园内展出,实现阅读成果的共享。
第四篇:小学语文复习课策略
小学语文复习课策略
复习是把知识系统性的进行总结和归类,然后运用所学过的方法进行查漏补缺,使所学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更清晰,更有条理。因此功夫还要用在平时,不要在考试前给学生做大量的习题,盼望着把平时落下的内容全补上,这样不仅加重学生的负担,也不会收到太好的效果,反而会使有的孩子感到考试前的复习比平时学习还重要,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我们要精心设计练习的形式,根据班级复习计划设计相应的复习内容,复习形式,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养成良好习惯,真正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
一、语文复习指导思想
(一)树立三个理念
1、新理念,即减少头绪,加强综合,引导学生积累语言,感悟语言,运用语言,着力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2、新内容,即依据教科书,并适当向课外拓展,以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为经,以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和语文实践为纬,组织复习内容。
3、新教法,即从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出发,从课文入手,引导学生主动复习,多读书、多积累,精做题,做好题,举一反三,掌握规律。
(二)树立三种教育思想
1、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2、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教在学生需要教的地方)
3、我生活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呢?我可以不假思索地回答说:“爱孩子。” 字要规规矩矩地写,词要一个一个地积累,句子要一句一句地理解,课文要正确流畅地读,话要清楚连贯地说,作文要通通顺顺地写,该背诵的诗文要老老实实地背诵。只有这样,才能把基础尽可能打得扎实一些,才能提升语文学习能力,才能落实“三个维度”.语文就像滋润心田的山泉,应坐在山谷中静静地听。学习语文就好比听泉,语文课堂,便是那山泉流过的地方。让孩子们在山泉流过的地方静心听泉吧!让孩子们潜心读书,静下心来学语文,是我们语文教师的职责。
二、提高复习有效性
1、年级组加强交流与合作
2、把握准复习目标
3、注重复习的系统性
4、讲求复习的序列性按照“讲、练、评、测”四步设计复习程序。
5、突出复习的方法性。结果重要,过程更重要;知识重要,方法更重要。
四、复习中处理好几个关系
1、处理好复习与考试的关系,不要以应付考试而复习。应该以复习旧知、培养能力为主要目的。做一题,学一法;会一类,通一片。
2、处理好教材与资料的关系。教材是专家们经过反复论证,精心设计的。训练是有针对性的,且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因此,复习时应以教材为主,资料为辅,多举教材中的实例更进一些切合学生实际,训练项目明显的资料作为运用练习之用。没有课内的“一”,哪有课外的“三”。
3、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坚持“三为主”的原则,即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这三个本原则。坚持“有讲有练,精讲多练,边讲边练,以练为主的”。在课堂上要给学生提供机会,内容要“全”,练的习题要“精”,练的方法要“活”,练的时间要“足”。训练应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简到繁。
三、复习把握好方向
1、重视积累
根据课标的理念和总目标的要求,做到立足教材,多维拓展,即充分利用教材,体现知识序列,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媒体、网络等资源,选择、编制复习内容,以加强语文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现知识积累的灵活和开放性。
2、体现综合
选择一种形式,如阅读、作文等,把各项基本知识和能力培养的要素进行组合,融合其中,在正确理解和把握课程目标所蕴含的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着重体现学科知识的序列和目标的综合。
3、展现学生的智慧水平
要平衡“基础知识和能力”与“重视个性发展”之间的关系。科学规划内容的难易度,让每个学生都能展现自己的智慧水平,使每个学生通过复习,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发展。
“温故而知新”。复习是任何学习活动都必不可少的过程,为了在复习时避免无效信息的重复传授、无效训练的简单重复,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教学和训练,我根据小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喜爱新鲜事物,喜欢游戏的特点,摸索出了一条复习的新路子。
(一)办手抄报:建立系统的知能体系
语文课是以课文和单元作为结构单位的。教学过程中,一般都采用“段段清”的做法,一篇课文教学结束马上又转入下一篇课文的教学,学生所学习的知识和训练的能力是呈相对的一个个点状或块状的,没能形成大纲所规定的一个相互联系的系统的网络。语文复习则应以教学大纲为指导,对一个单元、一个时段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和训练,让学生从总体上了解和掌握系统的知识体系,训练和提高所规定的能力。基于此,每学完一个单元,我就让学生以该单元的知识点为内容,办手抄报。具体内容不作要求,由学生自己确定。选好内容再配上图案,添上色彩,一张张精美的复习手抄报就诞生了。然后,老师从中挑选办得好的,张贴在教室的墙壁上进行展示,学生就会主动去欣赏,在欣赏的过程中,学生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了再巩固、再了解。
(二)写日记:推动综合能力训练
训练是复习课的主要教学活动形式。那些题海战术、“炒冷饭”、机械性重复训练等等,是训练中的弊端。怎样才能在复习课的训练中提高复习效率呢?迁移,是以对过去教学内容和训练能力的复习为基础,向新的复习内容迁移,向其他方向扩展。这种复习方法是一种充分调动学生复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习能力的做法。复习课实践显示,使用迁移的复习方法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时,学完一个单元,我就让学生写复习日记。在写之前,我要求学生必须将本单元的知识点写进去,然后谈谈自己的看法、感受。学生在写之前,必须复习教材。这样虽然目的是复习,但形式不一样,内容也有深华,学生乐于接受。但是,日记写好后,老师必须选一些写得好的在班上朗读,指出好在哪里,还要注意哪些地方。这样既避免了机械的抄写,又提高了习作能力。
(三)玩游戏:弥补过去教学的不足
由于教师对课文和单元所规定的教学重点和任务的理解不同,对教学内容的处理也可能是不同的,在平时教学中,有一些该讲的内容没讲是在所难免的。虽然在学生作业和辅导时教师已知道这些缺漏,因为要赶教学进度,有些也没有或来不及补充讲解。复习课上针对这些缺漏必须予以补充,以求得学生对知识点的全面掌握。这时我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和他们玩“击掌传袋”的游戏。如教完十二册一单元后,我让每个学生根据第一单元的内容出一道题,然后告诉大家这个游戏的具体玩法,一听到玩游戏,又能考别人,学生的兴趣一下子来了,跃跃欲试。题很快出好了,并装进了袋子,“击掌传袋”的游戏正式开始。我一喊停,袋子在谁的位子上,谁就上来抽题,答对了可以回到座位上去,没答对的,有上一个小小的惩罚,就是代替我击掌,如此反复,课堂气氛出来了,知识也在不知不觉得到掌握。很多学生在日记中写道:“我多么希望再上这样的语文课。”
第五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各类课型基本模式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 总模式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精读课文,品读感悟
四、朗读背诵,体会情感
五、交流感受,课外延伸
精读课教学模式
精读课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课
教师可使用多媒体课件出示课题,或用歌曲、谜语、彩图等引出课题,然后让学生读题,通过设置情境引发学生的兴趣,学生便会看得认真,听得专注,很快进入课文情境。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第一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书,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词语。(高年级在这一步中要弄清生字中的重点字音、字形,低年级还应注重让学生自主识字,用多种方法识字,扩大识字量。)第二步: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
2、全班交流读书收获。
3、学生质疑,教师及时梳理问题,简单问题随机解决,有价值的问题放到学文中解决。
三、精读课文,品读感悟
1、这一环节教师要选好切入点,由点及面,抓住切入点展开课文的学习。应让学生个体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学文,让学生边读边思考边批划,抓住一个大问题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教师要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充足,让学生深入思考,使学生思维不仅仅停留在浅表层次上,应向纵深方向发展,保证下一步全班交流的有效性,不可走形式。
2、在学生个体自读的基础上,抓住切入点,找出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词句、段落或最受感动的地方谈理解,谈体会,进行全班交流。
对于课文中的重点段落或学生个人学习理解有困难的地方,除了要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互帮、互学外,教师可作适当讲解,以保证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要急于回答,可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讨论,互相启发。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小组讨论中不能解决的,可进行全班讨论,仍不能解决的教师作适当的点拨。这样有利于学生加深理解和体会,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又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
对于文章的重点句段,可适时朗读,以便加强理解,升华情感。在读的方法上,教师可通过朗读指导,范读或录音朗读,调动学生的情感,引导他们展开想象和联想,将他们带入课文中的情境,并进入角色,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同桌对读,分角色朗读和全班齐读等,读出变化的语气,表达出人物的情感。
此环节,还应根据学段要求,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听说读写训练,以确保有效性。
四、朗读背诵,体会情感
在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或感受最深的句子、段落,抄写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进行语言积累。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练习,朗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并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学生经过读、背的训练后,培养了语感,感悟到课文的情境美、文字美,受到了美的熏陶。若时间紧,背诵可放在第二课时,最好能在课堂上解决。
五、交流感受,课外延伸
在布置作业时,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的读书收获,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可以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有关的课外知识;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画一幅画,作一首诗;可以让学生写广告词、心得;可以让学生读一些课外读物„„让学生在课下拓展思维,培养语文能力及创新能力,又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课文内容的美。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并不是所有的课都固定这一模式。由于每篇课文的要求不同,在单元里的地位不同,课文的题材、体裁、表达方式不同,因此,对课堂教学结构的分析应提倡多样化、个性化。有的课,可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自读为主,辅之以合作学习;有的课以合作学习为主,先分组,后交流,然后提取各组之长;有的课可直接从课文的重点切入,以点带面,从部分返回整体。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需要的不同决定课堂教学结构的多样化。要提倡不拘一格、标新立异,大胆尝试、勇于创新。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可利用不同形式激情或激趣导入,也可总结上节课内容,引出本节课教学内容。
二、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方法
1、回忆主要内容
2、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内容,体会思想。(在这一环节要解决掉第一课时没解决的课后问题)
3、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初步领悟作者主要的表达方法,即弄清“为什么这样写”。
4、进行读写训练,或课后题,或自己设计的读写训练。
5、读、背、积累。
三、总结
四、布置作业
略读课教学模式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课
教师可使用多媒体课件出示课题,或用歌曲、谜语、彩图等引出课题,然后让学生读题,通过设置情境引发学生的兴趣,学生便会看得认真,听得专注,很快进入课文情境。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生字的预习情况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三、读连接语的提示,明确要求
从连接语中梳理出学习的切入点,让学生抓住此切入点学习课文,独立地阅读、思考、交流,初步体会内容。切入点可以是内容方面的,也可以是表达方面的,一两个重点问题即可。
四、品读感悟,合作探究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读书形式细读课文,找出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词句、段落或最受感动的地方,边读边体会,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与精读课文的主要区别是,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即可,词句的理解不作为主要要求。教师要更加放手,要让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和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提高阅读能力。
略读课文也可在品读感悟阶段加入适当的听说读写训练,加强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五、朗读背诵,体会情感。
六、教师小结
七、布置作业
“口语交际”教学模式
一、导入新课
教师应该谈话的形式,归纳引入新课。
二、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书中提示,师生共同归纳要求。
三、依据要求,表达交流(体现训练的层次)
1、会说基本句子。①自己练习说。②集体交流,互动评价。
2、能按顺序说。①自己练习说。②集体交流,互动评价。
3、完整具体地说。①自己练习说。②互动交流,评价补充。
4、创设场景,模拟生活。
根据训练内容,把生活引进课堂,让学生在模仿中培养与他人的交际能力。
四、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语文园地”教学模式
一、自主尝试,独立完成
教学中,无论是“我的发现”还是“日积月累”等内容,教师都要大胆放给学生,鼓励他们动脑、动口、动手,自主完成。教师重点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二、讨论交流,评价订正
学生自主尝试后,教师要组织学生汇报交流,把自己的学习收获同大家一起分享,及时修正错误答案。
三、引导发现,扩展延伸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自己发现的特点或规律,然后运用这一发现进行扩展训练。
“习作”教学模式
第一课时:习作指导课
一、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教师提前一周布置给学生本周的习作内容,让学生做好准备。有提前习作欲望的同学可以选择自己愿意写的内容先试写下来。
教师准备:准备好本次习作的下水文,也可提前调查好学生的准备情况及提前写草稿的数量等。
二、谈话导入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合的导入形式,带领学生进入情境。
三、习作指导
此环节,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内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来安排指导的过程。
1、汇报交流。简单介绍一下自己准备的内容,或写出关键词语等。
2、明确要求,确定内容。(1)读习作要求,明确习作重点。(2)围绕习作重点,确定所写内容,与同伴交流。
3、学生思考并交流。(可以自己练习说、与同座互相说、也可以小组内说。)
4、集体交流。
学生可以用
一、两句话或一段话表述自己所写的重点内容。比如说说用什么样的题材来进行习作,以及选择一个合适的题目等等。在此环节中,教师可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及学段要求进行较细致的指导,也可以出示范文予以引导等。
5、结合本次习作要求,动笔书写自己真实的习作。
此环节中,教师要保证学生的动笔书写时间(20——25分钟),随时解答学生个体的疑难,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6、交流评价。写完的同学可以自由交流、互相评价。也可以全班交流、评价。
四、归纳总结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总结。在这一环节中,已经成稿的,要求认真修改。没有成稿的,课后完成草稿。第二课时:习作讲评课
一、导入新课
1、总结本次习作情况。教师将本次习作中的优点以及存在的问题向学生做汇报。
2、进入情境。在汇报的基础上,选择适当的方式,引导学生进入到下一环节。
二、欣赏、讲评
(一)出示本次习作的内容与要求。
1、指名读。
2、再次明确本次习作的重点。结合本次习作的优缺点,师生共同总结出讲评要点。
(二)优秀佳作欣赏
1、出示优秀的习作题目进行赏析,让学生说说自己的观点。
2、欣赏优秀佳作或优秀片段。
出示优秀习作或片段,依据本次习作的要求和重点,从词语的运用、语句的通顺、表现手法的运用、情感的流露以及重点是否突出,经过是否具体,选材是否新颖等各方面进行点评。有什么建议也可以谈。
(三)问题习作评析
1、出示不成功习作。教师读给同学听,其他同学要边听边做好记录,然后进行评改。
2、师生、生生多边互动,修改问题习作。
(四)互动交流评改
1、学生在小组内自主展示自己的习作。
2、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动笔记录自己认为写的精彩之处或者不足的地方,做到在互评互议的过程中有理有据。
(五)指导学生运用修改符号,自主修改自己的习作
(六)再次展示自己的习作
在此环节中,教师可通过设立奖项活动,鼓励学生改出好文章。
三、归纳总结,布置准备下一次习作内容。
“识字”教学模式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根据课文内容,选择适当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将学生带入情境,自然引出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汉语拼音,可以请教同学、老师等,争取把课文的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顺。
三、多种形式,自主识字
1、小组交流。(或自学生字词)在这一环节中,有预习习惯的班级,可以直接在小组内或同座俩互相检查预习情况。没有预习习惯的班级,可让学生自学生字词。如:读课文,圈画生字词、反复认读等。
2、全班交流。(或多种形式认读)此环节中,预习充分的班级,教师在掌握预习情况后,可抓重点强化。即抓住学生没学会的生字反复认读,说说好的记字方法,组组词,造造句,以及联系生活实际识字等。预习不充分或没有预习的班级,可按以下程序操作:
①出示带音节的词语多种形式认读。②出示去掉音节的词语多种形式认读。③出示单独的生字,多种形式认读。④交流与生字相关的内容。如:提醒同学注意的地方,交流好的记字方法,组词,造句等。
四、朗读课文,感悟内容
这一环节的重点是读好课文,教师要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读文,并结合理解,相机抓好朗读指导。争取把文章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1、指读课文,纠正字音。
2、自读思考,了解大意。
3、细读理解,感悟内容。(具体做法可参考阅读教学步骤)
4、重点品读,体会感情。
教师要抓住有特点的句段,指导学生朗读,读出感受,读出韵味。
五、交流体会,加深感受
六、质疑释难,拓展延伸 在学生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将自己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大家共同探讨解决。还可根据课文特点,将课文内容延伸到课外,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知道的相关内容,或布置课后收集资料等。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内容可以是读字、扩词、说句子,说课文的主要内容等。
二、阅读理解
把第一课时余下的内容完成。(参考阅读教学第二课时步骤进行)
三、仿说仿写(此环节时有时无,要根据课文内容来设计。)
抓住文中有特点的句子或段落,也可以是文中的插图等,引导学生进行仿说或进行小练笔活动。
四、指导写字
(1)出示要书写的字,引导学生观察字形特点及主笔的位置。(2)学生交流字形特点,教师抓难写的字范写。(3)学生书写,教师巡回指导。
(4)作品展评。教师把书写特别好的作品给大家看一看,互相学习。
五、自主选学
写完生字后,如果还有时间,可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生可选喜欢的词语练习说话。可以读《新阅读》和课外书。教师也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练习内容。
六、课堂总结
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模式
第一课时
一、确定专题,明确要求
本阶段首先要求教师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确定专题,弄清专题研究的内容,范围等,即让学生理解专题,知道此专题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去研究,去探索。
二、自由分组,确定子专题
学生可以自由结合成小组,在大专题的基础上确定子专题,即要研究大专题中的哪一小方面。
三、制定计划,商讨内容和方法
学生在组内制定研究计划,即何时何地通过何种方法研究子专题,明确组内的分工,明确个人职责,提出搜集有关资料的任务。
四、教师总结,布置下一步学习内容 第二课时(课外部分)
一、分组活动
二、整理资料
三、商讨如何展示
▲分组活动期间,教师要起到调控作用,对学生遇到的困难要及时给予帮助、指导。
▲展示形式:提示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最擅长的形式。
▲展示准备:教师要参与到学生的准备中,对学生准备过程的困难要及时给予帮助、指导。第三课时
一、激情导入
二、总结各组活动情况,提出展示要求
三、多种形式展示学习、活动成果
成果展示应形式多样,一般有调查报告,情境剧表演,图片、幻灯片展示,制作小报,实物演示,交流互动式等。通过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在过程中感受、体验。要求应适中,且学生易理解,方便操作,目标达成应较为顺利,应较好地激发学生参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为今后学习做好心理铺垫。
四、教师小结
当然,这只是一般的操作范式,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以及本校实际,教师也可作适当的调整。
数学教学模式总结
◆ 总模式 ※ 简要流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二、合作探究,实践方案
三、汇报交流,获得结论
四、拓展应用,解决问题
五、当堂检测,知识落实
六、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创设情境是研究的准备阶段。问题是思维的起点,良好情境的创设是问题产生的良好源泉。教师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能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各种环境,促使学生产生质疑问难、探索求解的创新性学习动机。情境创设过程中应当注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发挥学生在问题的产生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另外,应当注意要结合学生实际和所学内容有针对性和有选择的进行情境的设计,不必强求情境设计的绝对化。
二、合作探究,自主实践方案
创新性的课堂教学要积极设计和实践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环境之间的互动方式,让学生相互启发、相互完善、相互学习,让师、生共同探究、共同提高,共同经历成长过程。教师在课上应有意识的进行引导,努力将某个学生的财富变为更多人的财富,加强高效的小组合作,在讨论交流中自主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特别强调应切实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的过程,使课堂变为“活”的课堂、学生自己的课堂。
三、汇报交流,自主获得结论
自由的环境才是真正利于创新成果的出现,教师应给学生减少一些不必要的限制,赋予学生一些机动的自由。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汇报自己探究的思路和成果,应该尽可能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交流、碰撞思维的火花,并进一步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修正错误,完善自我,升华认识。
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和意愿,珍惜课堂上学生突然出现的灵感。在学生非漫无边际的情况下,可以打破原有的备课顺序,按照学生的思路来推进教学过程,让学生在汇报中自主“做”结论。
四、拓展应用,自主解决问题
得出结论并不是最后的结果,利用新知识对生活中或其他方面的现象作出新的解释,并在解释过程中对已得的结论做进一步验证,或提出新的问题进行新的研究,在其中仍有很大的创新空间。教师应该给予更多的学生自我创造和展示的机会,让他们体会到创造的成功,享受创造的快乐,在创造性思维的碰撞中进一步激发探索和创新的欲望,同时引发更加深入的思考。
课堂练习环节可以让学生自己出题,给他们成功的机会,并允许他们任意选择学生回答自己所设计的问题。这样,问题的设计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会更加紧密。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对教材中已经完成的题目结合自己生活的实际进行改编,以在练习中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课外,开放性作业的设计与实践可以为学生创造更加广阔的创新空间,使能力的培养真正成为课内外、校内外的中心。可以尝试实践如:做一做、画一画、查一查、说一说、制表、搜集资料等新的数学作业方式。
五、当堂检测,知识落实 检测能够让师生对当堂知识的学习有一个明晰的、清醒的认识,帮助师生明确努力方向。当堂检测题目的设置可以整合利用教材中的题目,也可以自行设计合适的题目,一般以学生的中等掌握水平为基本要求,以不增加不必要的学习负担为宜。
六、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作业的设置要遵循巩固知识,发现学习疑难,拓展学习视野的原则。可以将教材中的习题按照不同的要求进行适当的分类、补充、删减,以保证对学生学习状况的及时调整。拓展内容一般分为横向拓展和纵向拓展两个角度。纵向拓展一般以对本知识的巩固提高,变式练习为主;横向拓展一般以相近知识点的类比学习为主。不论是哪一种拓展,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实施,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思维质量。
★ 小学数学新授课基本教学模式
※ 简要流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二、自主探索 合作学习
三、汇报交流,共同提高
四、巩固训练,拓展提高
五、当堂检测,知识落实
六、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在情境创设中,主要选取以下几种方式:生活化情境、趣味化情境、操作化情境、知识迁移情境等。1.生活化情境。
生活化情境是情境创设的一种方式。该情境应贴近学生的生活,生活是学生数学现实的重要源泉。在教学实践中,不能把情境创设等同于情境的生活化,一味地追求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可能会导致学生的生活被人为地拓展和提升,甚至被成人化,从而阻碍情境内在数学信息的功能发挥。2.趣味化情境。
根据学生的学习目标与学习内容的特定需要,把握好情境的趣味性与其内在数学特征的基本关系,这对情境功能的有效发挥是十分重要的。趣味化的情境创设还可以采用讲故事的形式呈现出来。但是,我们在教学中所要把握的是,不要把情境的趣味化一味的表现在视觉上的强刺激、活动的游戏化以及对拟人化的动物情境的滥用等方面,而是要增加数学味。3.活动化情境。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恰当地安排活动,并且动手操作,使学生在有效的操作中发现、感悟,迸发出学习的热情。4.知识迁移情境。
这样的情境并不需要华丽的语言、生动的画面、活泼的形式、课件的包装,只是采用行之有效的朴素的语言。但却需要教师有足够的智慧,只有找准新旧知识的联系点,才会正确地创设知识迁移情境。
情境创设并不是每节课必须具有的,它的呈现形式也不是固定不变的,需要我们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年龄特点而定,不要单纯的为了情境而情境,而是要通过情境创设发现并提出问题,使学生置身于研究中,为学生提供研究背景,能促进学生主动建构,引发认识的不平衡并帮助学生生成新的认识,换言之,情境创设是教师在一定的教学目标要求下,以促进学生数学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诸多能力协调发展为目的的设计过程。
二、自主探索 合作学习
(一)自主探索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学习,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得到协调发展,再反过来促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学习,从而形成一个“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机制,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和创造能力。
自主探索一般用在计算课或利用知识迁移比较明显的课。教学流程可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1.交代任务,提供自主努力目标。2.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3.利用正迁移,学生自主学习,自己尝试。4.反馈交流。反馈交流一般分三步:
(1)交流——“说出你所知道的。”(2)提问——“讲出你还不明白的”。(3)解疑——“解释你所疑惑的”。
(二)合作学习
1.合作学习小组机制的建立。2.合作学习小组的操作建议。
三、汇报交流,共同提高
通过讨论交流,可以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主动建构,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了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同时促使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主要表现为这样两种形式: 1.小组展示。2.组际切磋。
四、巩固训练,拓展提高
设计练习的内容时,要有层次、有坡度,难易适度,题量适当。一般来说,在新授课上,练习层次有以下几种:1.专项练习。2.跟踪练习。3.变式练习。4.拓展练习。
★ 小学数学练习课基本教学模式
※ 简要流程
一、回顾整理,唤起记忆。
二、自主探究,巩固内化
三、应用创新,总结升华。
四、当堂检测,知识落实
五、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一、回顾整理,唤起记忆
整理是复习课的重点,通过复习和整理,使学生原有分散学习的知识点得以梳理,由知识点串成知识线,由知识线构成知识网,从而帮助学生完善头脑中数学认知结构,增进持久记忆。同时,要注意在引导学生回忆旧知时,创设情景应该是学生身边熟悉的场景、事物、事件等,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讨论等方式建立与新知的联系。趣味化情境的设计应努力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接受水平和情感需要,实现以趣激情,以情导思。
二、自主探究,巩固内化
创新性的课堂教学要积极设计和实践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环境之间的互动方式,让学生相互启发、、相互学习、相互完善,让师、生共同探究、共同提高,共同经历成长过程。教师在课上应有意识的进行引导,努力将某个学生的智慧变为更多人的财富,在讨论交流中自主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要使课堂变活,就必须以问题为载体,以解决问题为目的,这就必须把检测中的填空、选择、判断等知识点引入到课堂活动中。填空、选择、判断是经常见的题目,是检验学生是否掌握知识、会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和方法。因此,练习课以此为主要手段,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与探究的能力。
三、应用创新,总结升华。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汇报自己探究的思路和成果,应该尽可能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交流、碰撞思维的火花,并进一步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修正错误,完善自我,升华认识。
四、当堂检测,知识落实
检测能够让师生对当堂知识的学习有一个明晰的、清醒的认识,帮助师生明确努力方向。当堂检测题目的设置可以整合利用教材中的题目,也可以自行设计合适的题目,一般以学生的中等掌握水平为基本要求,以不增加不必要的学习负担为宜。
五、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作业的设置要遵循巩固知识,发现学习疑难,拓展学习视野的原则。可以将教材中的习题按照不同的要求进行适当的分类、补充、删减,以保证对学生学习状况的及时调整。拓展内容一般分为横向拓展和纵向拓展两个角度。纵向拓展一般以对本知识的巩固提高,变式练习为主;横向拓展一般以相近知识点的类比学习为主。
★ 小学数学复习课基本教学模式 ※ 简要流程
一、联系实际,情境引入。
二、梳理知识,交流质疑
三、思维训练,明确方法。
四、阶段测试,检测提高
一、联系实际,情境引入
在复习教学中,教师只是学生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要保证学生有充裕的活动时间与思维空间;给学生提问题及质疑问难的时间与机会。使他们在复习中动手、动口、动脑、多实践、多思考。引导学生查漏补缺、质疑问难,针对各自的学习缺陷,进行温习补救,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我们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回忆知识、解决问题的欲望。在复习的过程中,还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 1.问题引领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教师要及时引导。教师要根据单元的目标合理设计,提供可操作的问题,引导学生的复习掌握。2.创设情境,引入复习
二、梳理知识,交流质疑
梳理就是将已学过的知识点按一定的标准分类,实质就是将知识条理化、系统化的思维过程。这一过程教师更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引导点拨来达到促使学生相对完善知识,逐步趋于系统化。首先让学生在前面小组内交流初步形成知识网络,相互补充的过程中找准联系与区别,以文字、图表等表现形式将所学过的知识梳理总结,形成网络。然后各小组代表在全班交流。这是组际间进行质疑解疑的过程。这时老师要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去,了解不同层面的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指导下面的交流活动。各小组介绍自己的整理意图、表现形式等,老师根据学生所说归纳知识点,并根据汇报整理成板书,以便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在交流的过程中还应留一定时间给各小组提出组内还没解决或有疑惑、或觉得要特别注意的知识点,通过讨论,让学生头脑中形成更为清晰的知识体系。
三、思维训练,明确方法
复习中,从基础知识入手,紧扣基本训练,形成熟练的基本技能,同时,还(应)适当加强变式训练、逆向思维训练和带有一定程度的综合训练。在选例(题)与练习设计中,努力通过变式、逆向和综合训练来强本固基,发展思维能力,提高复习效率。要针对学生易错、易混淆、难掌握的知识点,精心设计针对性强的复习内容,弥补学生不完善的知识体系。
复习时有新鲜感,我们可以改变复习形式和营造问题情境,以学生熟悉、感兴趣的、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呈现,激活学生学习的兴奋点,让学生积极投入到复习中去。除了基础题还可以设计如下题型:
1.综合性练习。复习课更注重考查学生知识间的沟通与联系,学生能通过综合性题目所提供的信息,搜寻解决问题的相关知识点。将这些知识点灵活组合,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2.探索性练习。这类练习对所学知识进行适度拓宽延伸,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拓学生视野。如复习近平面图形知识时,让学生用七巧板拼出自己喜欢的图形,然后计算其面积。学生思维活跃,探究兴趣浓厚。
3.开放性练习。开放题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和问题答案的不唯一性,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使不同能力的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思维都能得到训练。4.解决实际问题练习。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为了能运用数学知识、数学思维去解决实际问题。
四、阶段测试,检测提高
把每一章节的知识联系在一起,加强知识的连贯性,调动学生复习的积极性,提高复习的良好效果,灵活选择专题测试。在专题测试评析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对测试题目所反映的情况进行一次书面的自我评估。在查缺补漏之后综合整理各单元所反映的情况,进行综合性的知识反馈,即有的放矢的进行针对性补缺。集中补缺、真正提高复习效果。数学复习课不是新授课的知识重现,也不是简单的做一些练习,而是要加强综合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我们要把复习主动权交给学生,更多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这需要我们在平时教学中不断摸索,同时要结合自己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灵活选用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要在课后的分析反思中总结,促进复习课走向实效。
★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基本教学模式
※ 简要流程
一、选择课题,制定方案。
二、收集信息(或准备材料),动手实践
三、组际交流,成果展示。
四、得出结论,实践应用
五、总结评价,激励提升
实践活动课的教学过程一般是这样的:选择课题、制定方案→收集信息(或准备材料)、动手实践→组际交流、成果展示→得出结论、总结评价。
一、选择课题,制定方案
在选择课题时,应从实际出发,根据城乡不同情况、学生所在周围环境、认知水平等方面的差异,有选择性地选好课题。在制定方案时,要依据课题内容的特点,以小组为单位反复讨论,精心设计活动方案。课题一般有下面四种形式:
(1)操作性实践活动。(2)探究性实践活动(3)开放性实践活动。(4)应用性实践活动
二、收集信息(或准备材料),动手实践
数学信息的搜集有多种渠道,要根据选择的课题采用不;数学教学实质上是师生协调活动共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数学信息的搜集有多种渠道,要根据选择的课题采用不同的方法。根据课题不同,采用的方法不同。
三、组际交流,成果展示
立足于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知识水平,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逐步积累学习经验,体验探究问题的方法,从而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活动结束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总结。总结时,除了对活动情况作必要说明外,主要对活动中设计的数学问题及解决过程作详细说明。
四、得出结论,实践应用
评价应以形成性、发展性评价为主,注重学生主体参与实践的过程及在这一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性、合作性、操作能力和创新的意识。评价应注意多样性和可选择性,可自评、生评和师评相结合。
五、总结评价,激励提升
每位学生每次数学实践活动的成绩有四部分组成:
(1)活动计划成绩。方案是否具有合理性,可操作性和安全性。
(2)方案实施成绩。学生在活动中是否积极参与,团结协作,开放创新的意识和能力是否得到较好的体现。
(3)活动成果成绩。看该小组是否达到预期的目的,对资料搜集、整理、分析的情况,以及是否有新的发现和必要的合理化建议。
(4)加分成绩。对创新成分大,智力含量高,确有一定社会价值的活动成果,酌情加分。至于为哪个同学加多少分,根据具体情况,由师生共同确定。加分的理由,必须公正、合理、有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