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眼中的武则天”辩论课教学设计
“我眼中的武则天”辩论课教学设计
山东省高密市向阳中学
王建辉
活动内容
取材于义务教育历史教科书(华师大新版)七年级(下)第三课《从武周政治到开元盛世》一课。
活动形式
辩论大赛
教材分析
唐朝历史上有三个重要的时代:贞观之治(初盛时期)、武周政治、开元盛世(极盛时期)。其中“武周政治”与“开元盛世”是本课的主要内容,也是本单元的重点。之所以将两个问题单独放在一节中,是从当时唐朝经济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的。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三人的共同点是重视使用人才,人才造就了经济发展,而经济的繁荣又促成了唐朝和谐的民族关系和中外友好关系,形成了中国历史上中外关系发展的顶峰时代。这两个问题在课文中的地位是:
(一)上承贞观之治。由于武则天继承贞观以来的制度和措施,使国家经济继续向前发展;
(二)下启开元盛世。她的奋发有为,造就了国力强盛的“武周政治”时代,为“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位颇有争议的人物。一方面,她对唐朝由初盛走向极盛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她实行残暴统治,诛杀反对她的贵戚重臣和李唐宗室,手段之残忍实为罕见。正因为她集“贤明与残暴”于一身,教材中有限的文字描写,使学生难以完整把握她的复杂性格。在学习过程中,针对学生的困惑,有必要深入挖掘补充武则天的有关资料,扩展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准确理解武则天的双重性格,客观公正地评价她的一生,还历史一个真实的武则天。
学生分析
1、在上学期,我们进行了一次类似的辩论活动,使学生对新教材的理念和新的学习方式有了亲身的体会,在动手操作、亲身实践中提高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搜集信息、整理资料的能力。
2、学生通过电影、电视、网络、图书等方式了解到武则天的许多资料,所以对她并不陌生。但是由于知识的局限和受历史传说、小说与影视媒体的影响,学生对她的认识又带有片 面性。
3、学生初步掌握了辩论会活动的规则与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4、学生喜欢这种探究历史的活动方式。
活动背景
探究学习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虽然实施合作、探究学习活动是《历史课程标准》的核心思想,但是教材中设计的关于探究活动的课时和材料非常有限。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基本上适应了新的课程理念,自始至终保持着强烈的求知俗和参与热情。而这有限的课程资源却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探究学习需要,打击了积极性,使刚刚燃起的希望之火在逐渐熄灭。针对这种现象,笔者依据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新课程应该实现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的理念,引导学生大力开发校本课程和社区资源,来补充新教材的不足之处,使学生在自己动手、亲身实践、交流合作、质疑探究的过程中学习和成长,体验自主学习的成功和愉悦。
活动目标
1、通过本次辩论会,让学生明晰武则天的功过得失。
2、培养学生用辩证的、一分为二的观点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通过课前搜集信息、查阅资料、讨论辩论,使学生掌握动态探究学习的基本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
人物简介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继承和发展了唐初以来的制度和措施,造就了国力强盛的“武周政治”时代,为唐代中期的繁荣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但她执政时期的弊病也很多,统治残暴,滥用民力。因此,一千多年来,史书上因为武则天是女人当皇帝而争论不休。同时,武则天还为自己立了一块“无字碑”。她为什么要立“无字碑”呢?史学界有以下几种观点:
观点一:“无字碑”之所以空无一字,是表示武则天功高德大,非文字所能表达,目的是用来夸耀自己。
观点二:武则天自知罪孽深重,感到还是不写碑文为好。
观点三:武则天有自知之明,她留有遗言:“已之功过,留待后人评说”,故立一块“无字碑”。
观点四:武则天既是高宗的皇后,又自称则天皇帝,死后与高宗合葬,该是称皇后,还 是称皇帝呢?左右为难,干脆一字不书,立一“无字碑”了事。
结合“无字碑”和自己收集到资料信息,在同学们中形成了两种基本观点:武则天功大于过,是一位历史伟人(正方论点);武则天过大于功,是一位历史暴君(反方论点)。
活动准备
基于学生中存在的两种观点,我召开了部分学生座谈会。多数学生倾向于举行一次辩论会,在辩论中明晰武则天的形象。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分成两个大组,每组选出一个小组长,由组长带领进行各项准备工作。
1、在一周的时间里,学生自己查阅书籍、上网浏览,寻找资料。经过检查,同学们准备了大量丰富的学习素材,有网上下载的《毒手武则天》、《一代女皇武则天》等文章、武则天的课外读物、电视剧《武则天》片断、学生画的武则天人物素描图等,辩论的正方和反方同学还写出了自己的辩论材料。
2、每个小组先在内部进行初赛,择优选出五人组成代表队。
3、由全班同学民主推选出两名主持人,负责大赛的组织工作(会场布置、聘请记分人和监督员,组织活动过程等)
4、教师多处搜集武则天的影视、网络、书籍资料,及时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5、教师考虑好活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活动流程
一、主持人致开场白
主持人:同学们,今天的大赛中,两个代表队的辩手都是通过自愿报名、组内选拔的方式产生的,首先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对他们勇敢参加比赛的精神给予鼓励,并预祝他们取得比赛的胜利。
主持人宣布辩论要求:
1、先由正方同学阐明自己的观点,反方同学认真听,辩手要根据对方的论点进行驳斥,不要驳非所论。
2、对于有创新性的精彩发言,可以适当地鼓掌。
3、要辨之有理,辨之有据
4、双方辩手应本着“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精神,使用礼貌性的语言,避免过于激烈的言辞。
5、辩论程序均有时间限制,辩手必须在限定的时间内阐明观点,批驳对方观点。
6、最后将评选出“优胜代表队”和“最佳小辩手”。【在以前的活动中,学生积极参与,热情很高,但是也出现了一些弊端:如语言不礼貌、鼓掌没有针对性、观点不明确等。老师与小主持人在总结以前的经验之后,规定了几点应注意的事项,以保证大赛的正常进行。】
二、主持人宣布辩论会开始(第一轮比赛的方式是:一对一辩论,每人限时2分钟。)正方一辩:我方的观点是:武则天功绩巨大,是一位历史伟人,是一位了不起的女政治家。理由有三:
第一、她在位期间,继承和发展了贞观以来的制度和措施,使国家经济继续向前发展,为大唐中期的繁荣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第二、大力推行科举制,选拔贤能之士,为国家招揽了很多人才,如:徐有功、狄仁杰等。
第三、大力整顿吏治,严惩贪官污吏,深受百姓欢迎。
反方一辩:武则天的有些做法虽然得到人们的肯定,但是,并不说明他没有缺点,请同学们注意一个问题:她在位期间,还大肆任用“酷吏”,实行“告密”制度,多方搜集罪证,残酷诛杀反对她的贵戚重臣和李唐宗室,制造了许多冤假错案,她的恐怖统治造成了社会的不安,不利于国家的发展和百姓安居乐业。所以我方认为武则天是一个残暴的女皇帝。
正方二辩:武则天虽然很残暴,但是人们常说:一俊遮百丑,我想她对国家和人民的贡献也能遮盖住她的过失,你说不是这样吗?
反方二辩:请问正方同学: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君主专制的封建国家,统一了文字、货币、度量衡和车轨,有些措施还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你说贡献大不大?可是他焚书坑儒,滥用民力,刑罚严酷,百姓深恶痛绝,使秦朝短暂而亡。请问再大的功绩能掩住他残暴这一面吗?你能说他不是一位暴君吗?如果不是暴君,秦朝怎么会短暂而亡呢?
【一连三个反问,展示出二辩同学具有极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观众热烈的掌声。】
正方三辩:请问反方同学,夏桀、商纣王、隋炀帝,我们都知道吧,这些历史上的暴君只知道自己享乐,不顾百姓的死活。可是武则天却不同,她重视发展农业生产,推行轻徭薄赋、与民休养的政策,难道说她不是一位爱民、惜民的好皇帝吗?
反方三辩:请大家先看一段录像(武则天驱使百姓服役的场面)
请正方同学注意:从刚才的录像中可以看出,武则天虽然推行了一些发展生产的措施,但是她又极度崇佛教、建寺院、筑明堂、造天枢、铸九鼎,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使百姓负担很重,你能说她爱民吗?如果真的爱惜老百姓,她应该这样做吗? 【三辩同学运用录像中的资料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正确,进一步吊起了观众的胃口,也给正方出了一个大难题。】
正方四辩:我认为武则天这样做,是在当时国力强盛、经济发达、物力充足的情况下进行的,是当时的社会发展状况所允许的,这也正说明了她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取得了成效。
反方四辩:照你这么说,一个人有了钱就可以享受,是吗?那么,你对现在流行的“男人有钱就变坏,女人变坏就有钱”的说法怎么看呢?
(师即时要求:请同学们围绕辩题进行辩论,不要离题太远或脱离辩题。)
【在活动中,有些同学的发言可能跑了题,或观点不正确,教师应适时加以指导,以避免学生形成错误的观念】
正方五辩:俗语说:脚步跟着时代走。享受固然是当今社会的一个弊端,却不能与武则天相提并论。今天,在物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当的改善一下生活质量,难道不可以吗?人类不断的改造社会,发展生产,不就是为了生活得更好一些吗?何况1300多年前的一代女皇呢?我们不必太过挑剔她的过失。
反方五辩:按照你的说法,武则天既然是一个大好人,后人应该为她歌功颂德。可她死后,为什么却留一块“无字碑”呢?这说明她本人也自知罪虐深重,无法向后人交待,所以留一“无字碑”,随后人评说去吧!
【一般的辩论活动,第一位发言的同学很关键,他是本队的形象大使,好的开头能够紧紧吸引住观众,获得支持。而正反双方正是抓住了这一点,派出了自己最得力的队员作为当头炮,使辩论一开始就很激烈。双方辨一同学运用充足的论据,旗帜鲜明地阐明了自己的观点,精彩的发言赢得了观众的热烈掌声。在辩论中,每个成员的发言时间均限制在2分钟以内,在这样短的时间里,陈述明白自己的观点,而且有理有据,资料充实,足以说明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这正是过程性学习在实践中的运用,也是我们要达到的目的。】
三、主持人宣布第二轮比赛开始(自由抢辩,限时10分钟。)
正方一辩:武则天虽有享乐、残暴、无情的一面,但是我们看待一个历史人物,不能只抓住她的缺点不放,应该看到她的主要方面,以她对老百姓,对历史的主要贡献为主,所以我方仍坚持认为武则天功大于过。
反方三辩:我也坚持我们的观点:
第一,武则天用卑鄙的手段篡夺了皇位,改唐为周,不得人心;
第二,她滥用酷吏,残杀无辜,对反对她的人“宁可错杀一千,也不漏网一个”。例如: 贞观时期的重臣长孙无忌、书法家褚遂良等人先后遭到她的毒手。
第三,无休止的滥用民力,给百姓造成了沉重的负担,也使国家动荡不安。
支持正方的一观众情不自禁:请反方同学注意用词准确:“卑鄙”一词在这里不太合适。在那个时代,政治斗争很残酷,尤其是女人做皇帝,阻力更大。武则天采取一些非常手段巩固自己的统治,也是可以理解的。唐太宗不也通过“玄武门之变”杀死了自己的哥哥与弟弟,才登上皇帝宝座的吗?难道你也认为唐太宗“卑鄙”吗?(掌声)
支持反方的一观众:网上有一篇文章:《毒手女皇武则天》。文章对武则天为争夺皇后之位而残害王皇后、萧淑妃,甚至不惜残害亲生女儿的故事做了生动的描写。俗话说:“虎毒不食子”,连自己亲生女儿都害的人,这不是“卑鄙”,又是什么?你能说她有道德吗?你能说她是一位历史伟人吗?(掌声)
正方三辩情急生智:我认为,这也是武则天不得已而为之。试想,在一个以男人为主宰的虎狼世界里,武则天要做一番大事业,就必须先登上皇位;而要实现自己的皇帝梦,她一个弱女子又该如何做呢?她采用一些不得已的手段是可以理解的,我们不必过分苛求。而运用这些非常手段正说明武则天是真正的女中豪杰。
反方一观众:难道为了自己做皇帝,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就不要道德了吗?就可以滥杀无辜吗?我认为正方同学是强词夺理。
【此番辩论,原先的程序是在双方代表队成员中进行,可是台下的小观众也群情激荡,忍不住参与了辩论,尤其是支持正方一观众的发言,用唐太宗通过“玄武门之变”夺取皇位来证明武则天的措施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例引用地恰到好处,观众掌声不断。观众的参与是教师和主持人所没有预料到的,而漠视了观众同学,这是教师本次活动中指导上的一大失误。从全过程看,观众的参与虽然延长了时间,打破了原来的程序安排,却进一步激活了课堂,使双方的辩论更加激烈,甚至还有观众为没有时间发言而叹气,深表遗憾。这一局面的出现是新理念下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结果。】
四、主持人宣布第三轮辩论开始(总结性发言,由各代表队派一名代表,陈述本方的观点,每队限时3分钟。)
正方一辩:我方认为,从武则天的一生来看,她的功绩是主要的。认识她,要看主流,看她的主要业绩。武则天在位期间,奖励农耕、发展生产、重用贤人、注意纳谏、严惩贪官污吏、发展科举制度、开发边疆、巩固边防、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为唐代中期的繁荣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这是她一生的主流,我们应该对她当时所处的环境给予理解。我们都认为毛泽东主席是一位历史伟人,但对他犯的错误,我们能够谅解,对武则天的过失为什么不 能呢?
反方一辩:对一个历史人物的评价,只有看到其过失与负面,才能吸取教训,才能避免不犯同样的错误。唐太宗曾经说过:“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就是这个道理。武则天滥杀无辜、大规模修建寺院、滥用民力的做法,使我们认识到:只有爱惜民力,实行“柔”术治国,减轻人民负担,一个国家才能长治久安。我方认为,武则天的过失使她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大大的逊色了。
【在总结发言中,双方选出的代表还是辩一同学,他们汇集了本组全体成员的智慧,将自己心目中的武则天形象做了系统总结,并结合现实,对全体同学提出了做人的原则,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程理念在辩论活动中得到了体现与升华。】
五、观众点评
主持人:今天的辩论快要结束了,到底谁是赢家呢?下面由评委观众同学开始投票,选出你心中的“优胜代表队”和“最佳小辩手”。在投票和记票期间,请让观众作一点评。
观众一:我支持正方同学的观点,但是我却欣赏反方同学的发言:精彩激烈,论据充实,有理有据,耐人回味。尤其是二辩,我要投她一票。" 观众二:我认为正方同学在辩论过程中,资料充实,论据充分,逻辑严密,非常出色,胜者应该属于正方。
观众三:本来我支持正方同学的观点,可是听了两方的精彩辩论之后,使我对武则天的认识又有了变化。她作为一位政治家,既有其不可磨灭的历史业绩,又有消极、冷酷、残暴的一面。她的双重性格,既巩固了自己的地位,又推动了时代进步,因此,我现在的观点是介于两者中间:武则天既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也是一位暴君,功过可以相抵。所以双方我都要投一票。
【主持人随便采访了三位小观众,从他们的发言中可以看出,观众也有自己的观点,他们没有拘泥于教材,也不拘泥于别人的观点,而是通过搜集的材料,去伪存真,形成了自己的结论。尤其是第三位观众,他观点的转变正说明他对武则天的认识是在一步步的加深,体现出“初步形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的课程理念。】
六、听课老师应主持人邀请点评:同学们,非常高兴能参加今天的辩论会,双方同学的辩论有理有据,非常精彩。从辩论的过程看,双方都进行了充分的准备,这种学习方式非常好。通过辩论,一个活生生的武则天的形象被刻画出来,使我们全面地认识了武则天。无论正方队员还是反方队员都表现得非常出色,我觉得都应该给他们打满分。
七、公布投票结果: 最佳小辩手:是——(教室里鸦雀无声),正方一辩:刘林新同学、四辩:周雪同学。反方二辩:杜晓青同学、四辩:姜昕汝同学。(掌声)
优胜代表队:是——(主持人看了看全体同学,故意将声调拖长),正方代表队,27票,反方代表队:25票。本次大赛的获胜方是正方(掌声四起)。
【评选“最佳小辩手”和“优胜代表队”,是以前的活动中所没有的,主持人将这个环节应用在课堂中,将本次辩论会推向了高潮。虽然最后的结果有胜有负,但并不是说正方的观点正确,反方的观点不正确。事实上,只要是学生在经过自己的劳动和探究之后得出的结论,都应加以肯定。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辩论的正反双方都是赢家。】
八、教师总结
同学们,今天的辩论会很激烈也很精彩,双方辩手进行了充分的课前准备,查阅了大量的资料,他们运用准确、充分的论据论证了自己的观点。一方面培养了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也培养了我团结、合作的精神。虽然比赛的结果有胜有负,但我认为双方辩手的竞争精神都值得学习。武则天是一个历史伟人,还是一个暴君,通过讨论,相信大家已经找到了答案。我们既要肯定武则天发展生产、重视人才的政治家的风范,同时也要反对她滥杀无辜、冷酷无情、唯我独尊的做法。“无字碑”,无字胜有字,它留给我们的将是无尽的思考„„
自我反思
本次探究活动并非教科书中所要求的,而是笔者根据教材和学生的需要,临时设计的。从活动过程来看,本次活动的成功之处主要有两点:一是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动脑、动口、动手中积极参与活动,主动学习。教学过程是完全开放的,学生的学习活动已没有了边框限制,学生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思维模式提出和解决问题,独立进行学习,体现出自主学习的理念;二是教师自始至终处于指导者、帮助者的位置,没有对武则天的功过是非作明确统一的结论,而是由学生自己通过查阅图书、网络浏览等方式搜集信息和资料,自己得出结论,实现了由“获取知识的结果”向“获取知识的过程与方法”转变的课程理念。同时,在活动指导中也存在两大失误:一是在活动的准备阶段,自己总是担心学生能力有限,无法完成材料的收集,偶尔将自己整理的资料透露给部分学生。帮助指导部分困难学生完成活动准备工作是必要的,但是要适度,否则容易将自己的观念强加给学生,使学生按照自己的思维模式去准备活动,无法培养其独立意识与创新精神。二是在辩论过程中,只注重了队员的参与,而漠视了观众的参与。小观众情不自禁的发言,是对受到冷漠无声的抗议。在搜集信息资料的过程中,观众也形成了自己的观点,应该给予他们发言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使他们适应新的学习理念。这节辩论课使我重新认识自己的教学,给我今后的教学以很大启示:
一、相信学生。将学习的权力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老师指导下,成为学习的“主角”,自己整理资料信息,自己发现解决问题。通过主动学习,开发自己的智慧,形成创新能力。
二、全员参与。新的课程理念强调人人动手,人人参与,让全体学生成为学习的参与者,而不能将目光只放在少数同学身上。
三、动态学习。充分利用校园网络,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让学生全身“动”起来,使学习过程“活”起来,提高学习效率。
四、形式多样。针对历史学科不受学生重视的弱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探索多种教学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实施教学。
名师点评(魏效冰老师)
根据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我校确立了“历史探究式教学的研究”课题,设计了四种课型:资料研析课、讨论辩论课、人物赏析课、影视品评课,王老师上的“我眼中的武则天”一课,就是讨论辩论课的有益探索和代表之作。我认为,本课具有以下特点:
一、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组织课堂教学。探究学习不仅仅局限于课本中的三节探究活动课,本课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灵活组织课堂教学的。老师给学生充分实践的时间和空间:一周的时间进行课前准备,使学生有了思考的空间和过程。课堂辩论的主体是学生,实践了自主学习、探索、合作交流的新课程理念。在辩论活动中,学生不乏精彩的观点,反映了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而学生观点的稚嫩,恰恰反映了学生思维发展的自然进程。也只有在这样的课堂里,我们才会欣赏到这样的效果。
二、突破了“课堂”的狭隘界限。实施新课程后,我们历史教研组依据《历史课程标准》和新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原有框架的限制,大胆创新课堂教学。本课突破了教材原有的以课为单位的框架结构,老师是在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是对新教材的再创造。这里既倡导了新的课程理念,又印证了新教材编写者的初衷。
王老师承担的讨论辩论课课型研究的有益探索,推动了我校的历史课程改革。在“我眼中的武则天”这一课的活动中,王老师大胆渗透了新课程自主、体验、合作、探究的新理念,张扬了学生的个性,使课堂教学充溢着全新的历史气息。本课的学习组织非教材所要求,而是出自王老师在新理念下的大胆创意,对于学生的学习和个性发展来说,看似多余,实则锦上添花!
第二篇:我眼中的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次写话内容是“我熟悉或喜爱的一种植物”。文题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可以把“我眼中的”补充完整,也可以自拟。写话的要求包括:1.写前要按照一定顺序认真观察;2.可以查找有关的资料;3.重点要写出植物的特点(样子),表达出你的喜爱之情。教材配有一幅带有花草树木的插图,有利于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激发写作兴趣。
设计理念
“习作的内容和动力,源于生活与阅读。”“第2学段是观察活动的敏感期。”因此,本设计根据教材和学生特点,紧密结合本单元主体课文,利用和激发学生已有阅读经验和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提炼可借鉴资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尊重学生自悟,从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表达欲望,达到本课训练要求和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2.培养学生搜集、处理材料的能力。
3.能按照一定顺序写出一种植物的形态和它所象征的品格,并表达喜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按一定顺序写出一种植物的特点(样子),并能与人物的品格联系起来。
2.表达出对这种植物的喜爱之情。
教学准备
1.有代表性的植物的图片或课件。
2.布置学生查找有关植物的实物或资料。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回顾课文,导入新课
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一些描写花草树木的文章,在作者笔下不管是梅、兰、竹、菊,还是小草、松树,或是海棠、水仙花、樱桃花,都写得栩栩如生、美丽动人,使我们深受启发,并学到了一些新的写作方法。你们一定也有一些熟悉或喜爱的植物,这节课我们就来写一写我们眼中的植物。
二、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1.读题目、提示,看插图,明确要求。
2.生汇报对提示的理解,提炼出习作要求。
(1)按顺序认真观察。
(2)查找资料。
(3)外形和习性特点。
(4)表达喜爱之情。
(5)补充题目。
三、创设情境,确定选材
1.出示一些植物图片或课件请学生欣赏。
2.生汇报自己熟悉或喜爱的植物,说明喜爱的原因,确定要写的内容。
四、引导构思,拟定提纲
1.同桌说说本次习作应该写清哪几方面,指名回答。
师随机板书整理:我眼中的2.小组讨论怎样才能写好这些方面的内容。指名汇报,师随机在投影上整理。
3.编写提纲,出示范例。
(1)明确写作的重点,也就是本次习作要表达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是什么。(喜欢某种植物的品格。)
(2)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写形态、特点、品格)
(3)指导学生如何安排材料。(突出文章中心的段落详细写,重点写喜爱之处,表达喜爱之情。)
教师应出示提纲范例,以降低难度。
4.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拟定提纲。
五、充分练说,准备习作
1.学生根据完善后的提纲自己说说习作内容。
2.小组内互说互评,教师出示评议要点。
3.教师指名说,全班同学参与评价,教师适时适度地进行点拨、指导,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写话过程、注意要点。
小结:这节课同学们说得很好,相信大家下节课一定能写得更好。
第2课时
一、回顾要求
动笔成文
1.引导学生回顾习作基本要求。
2.指导学生抓住植物特点,突出中心——喜爱。
3.引导学生写后认真读一读,把不通顺的句子修改过来。
4.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学生修改不恰当的地方并发现典型。
二、交流习作,合作提高
1.把整理好的习作在小组内交流,请同学帮助修改一下。
2.小组推荐一篇习作,进行朗读欣赏。
3.通过比较、欣赏、借鉴,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
三、提高要求,深化主题
1.在互相交流的基础上重新修改整理自己的习作。例如,在立意方面能否更深刻一些;开头、结尾能否更新颖一些;用词上能否更生动一些,恰当地运用一些修辞方法。
2.选一篇典型习作进行评改示范。
四、完善成文,教师小结
最后整理习作,誊写上交。
小结:同学们,通过你们细心的观察,丰富的想象,你们把自己喜欢的植物写得充满了灵性。希望你们以后继续努力,不断提高。
第三篇:习作《我眼中的——》教学设计
习作《我眼中的——》教学设计
克山县向华乡涌泉小学 王立鹏
一、教材简析
本次写话内容是“我熟悉或喜爱的一种植物”。文题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可以把“我眼中的——”补充完整,也可以自拟。写话的要求包括:
1、写前要按照一定顺序认真观察;
2、可以查找有关资料;
3、重点要写出植物的特点(样子),表达出你的喜爱之情。教材配有一幅带有花草树木的插图,有利于引导学生进入情景,激发写作兴趣。
二、设计理念
“细做的内容和动力,缘于生活与阅读。”“第2学段是观察活动的敏感期。”因此,本设计根据教材和学生特点,紧密结合本单元主体课文,利用和激发学生已有阅历经验和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提炼可借鉴资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尊重学生自悟,从未学生产生强烈的表达欲望,达到本课训练要求和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2.培养学生搜集、处理材料的能力。
3.能按照一定顺序写出一种植物的形态和它所象征的品格,并表达喜爱之情。
四、教学重点
1.按照一定顺序写出一种植物的特点(样子),并能与人物的品格联系起来。
2.表达出对这种植物的喜爱之情。
五、教学准备
1.有代表性的植物的图片或课件。2.布置学生查找有关植物的实物或资料。
六、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导入新课
1、背诵古诗《梅花》。
2、学生说诗意。
3、教师:这首诗中诗人以拟人的手法描写了独处墙角、凌寒怒放、色洁如雪、幽香清远的梅花,来抒发自己的坚贞意志和品格。在诗人的眼中,梅花是不畏严寒、坚贞不屈、具有高贵的品质,所以,诗人用短短的4句诗,28个字把梅花的颜色、清香、品格表达得淋漓尽致。这节课我们也要把自己熟悉的、喜欢的植物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4、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师过渡:那么书中有什么要求呢?让我们打开书,翻到45页,读一读。
1、学生自读。
2、指名读。
3、谁能说一说书中提出了什么要求?汇报。
(三)确定题目,引导构思
1、想一想自己喜欢的植物是什么?,你想给自己的习作起什么名字?
2、确定好题目后,我们再来确定文章的中心,也就是说你喜欢这种植物的什么品质。(汇报)
3、确定好中心后,我们再来选择材料。对于写植物的习作来说,应该选择植物的形态、特点、品格来写。现在同学们就要想一想自己喜欢的植物的形态、特点、品格,和同桌说一说。
4、指名说。
5、说的时候还要注意按照一定的顺序。可以先整体后部分的描写,比如说,写一种植物可以先从整体看是什么样,然后再看一定顺序,干、枝、叶、花、果等具体描写;也可以按植物的生长过程来写,比如按照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顺序来写;也可以按照时间的顺序来写,比如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早晨、中午、晚上的顺序。这样能使文章调理清晰、表达完整。现在请同学们自己练习说一说。
6、我们在写文章的时候,突出文章中心的段落要详细写,重点写,还要写出喜爱之情。(四)独立成文
现在请同学们把练习本拿出来,把刚才自己构思的文章写在本子上,写的时候要注意错别字,要把句子写通顺,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五)讲评
(六)总结
第四篇:习作《我眼中的——》教学设计
习作《我眼中的——》教学教案
一、设计理念
“细做的内容和动力,缘于生活与阅读。”“第2学段是观察活动的敏感期。”因此,本设计根据教材和学生特点,紧密结合本单元主体课文,利用和激发学生已有阅历经验和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提炼可借鉴资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尊重学生自悟,从未学生产生强烈的表达欲望,达到本课训练要求和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2.培养学生搜集、处理材料的能力。
3.能按照一定顺序写出一种植物的形态和它所象征的品格,并表达喜爱之情。
三、教学重点
1.按照一定顺序写出一种植物的特点(样子),并能与人物的品格联系起来。2.表达出对这种植物的喜爱之情。
四、教学准备
1.有代表性的植物的图片或课件。
2.布置学生查找有关植物的实物或资料。
五、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导入新课
1、背诵古诗《梅花》。
2、学生说诗意。
3、教师:这首诗中诗人以拟人的手法描写了独处墙角、凌寒怒放、色洁如雪、幽香清远的梅花,来抒发自己的坚贞意志和品格。在诗人的眼中,梅花是不畏严寒、坚贞不屈、具有高贵的品质,所以,诗人用短短的4句诗,28个字把梅花的颜色、清香、品格表达得淋漓尽致。这节课我们也要把自己熟悉的、喜欢的植物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4、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师过渡:那么书中有什么要求呢?让我们打开书,翻到45页,读一读。
1、学生自读。
2、指名读。
3、谁能说一说书中提出了什么要求?汇报。
(三)确定题目,引导构思
1、想一想自己喜欢的植物是什么?,你想给自己的习作起什么名字?
2、确定好题目后,我们再来确定文章的中心,也就是说你喜欢这种植物的什么品质。(汇报)
3、确定好中心后,我们再来选择材料。对于写植物的习作来说,应该选择植物的形态、特点、品格来写。现在同学们就要想一想自己喜欢的植物的形态、特点、品格,和同桌说一说。
4、指名说。
5、说的时候还要注意按照一定的顺序。可以先整体后部分的描写,比如说,写一种植物可以先从整体看是什么样,然后再看一定顺序,干、枝、叶、花、果等具体描写;也可以按植物的生长过程来写,比如按照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 顺序来写;也可以按照时间的顺序来写,比如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早晨、中午、晚上的顺序。这样能使文章调理清晰、表达完整。现在请同学们自己练习说一说。
6、我们在写文章的时候,突出文章中心的段落要详细写,重点写,还要写出喜爱之情。
(四)独立成文
现在请同学们把练习本拿出来,把刚才自己构思的文章写在本子上,写的时候要注意错别字,要把句子写通顺,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五)讲评
(六)总结
六、范文附后
第五篇:浅析高中政治辩论课的教学设计技巧
浅析高中政治辩论课的教学设计技巧
泉州城东中学 林燕芬
摘要:高中政治辩论课是贯彻课改精神,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构建互动的多维课堂,提高教学实效性的有效方式。要在辩论课中取得良好的效应,笔者认为要具备五巧:即巧引、巧题、巧时、巧导、巧结。
关键词:新课改 创设 辩论
多维互动、和谐发展、创新等均是新课改的理念,其中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着眼于学生终身发展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和价值取向。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始终贯彻课改精神,并尽可能创设情境,采取多种方式激活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构建互动的多维课堂,提高教学实效性。那么辩论课是其中有效的方式之一。下面本人就谈谈辩论课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巧用。
捷克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求知与求学”的欲望应该采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在孩子身上激发起来。而中学生尤其高中生正处在求知求学的关键阶段,他们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索世界的好奇心,如果这种欲望和好奇心都能恰当适时地给予满足,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那么何式何时给予满足呢?美国“结构教育”学派的代表人物布鲁纳倡导“发现学习法”,即把强烈的问题意识作为“发条”,把带有诱导性的问题作为“温床”,来强化探究需要,引起求知欲望,培养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这种方法值得借鉴。因为他设置的种种质疑启问,都把教学杠杆的支点安放在离学生思维启动最近的地方,都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时候提出,再经过学生七嘴八舌的论辩和教师拔云驱雾般地启导点拔,就会引起知识的增值、繁愆和裂变,就会使教学在未知的探究中产生巨大的创造效应和璀灿的美感光焰。所以我们可以根据教学活动的实际需要以及学生求知疑惑情况,适时地开展辩论,引导学生深层次的思考,进而畅所欲言、相互交流,达到去疑解惑、明辨是非的效果。
而要在辩论课中取得良好的的效应,笔者认为要具备五“巧”。即巧“引”、巧“题”、巧“时”、巧“导”、巧“结”。
一、巧“引”
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善于根据知识体系和实际需要,创设教学情景,引导学生思考。教学活动犹如“登山探宝”,教师作为带路的“向导”,必须先入宝山,探明知识的一珠一玑,并能“登临山巅”,居高临下,一览全貌,观测知识的来龙去脉——知识的纵横联系,逻辑结构以及过渡关卡,“山头”几座,“沟壑”几条,都要了然于胸,然后指点进攻的方向和目标。所以教学的艺术首先表现在深钻和吃透教材上,只有牢牢地把握教材的知识体系和基本结构(基本定义、原理),才能为教学方法的确立奠定基础,做到心中有数,巧妙地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结合当前政治、经济、文化等热点、焦点思考、设疑。如在《传统文化的继承》中谈到如何辩证看待传统文化时,出现对文化两种迥然不同的态度:文化复古主义和全盘西化论。应该说这两种观点较具代表性,在现实生活中可以不时看到其影子,同时也引发学生积极的思考和讨论,此时教师应不失时机地顺势而为灵活提出适合学生需求又在很大程度上能解决疑问的议题,故引入第二个步骤。
二、巧“题”
就是在学生思考、酝酿过程中,结合他们认知水准加以引导,从而提出合理的辨题。
其要求既是课堂之内又是课堂之外,既是学生能解疑又需要“跳一跳”,想一想,通过论辩才能明释的题目。如在高中必修3《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中如何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章节时,涉及到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从而提出法律和道德相结合的治国方针。部分同学提出,究竟是法律作用大还是道德作用大,现实生活中究竟应以哪一个为准,道德与法律历史渊源关系如何等一连串疑问。面对这种疑惑,我考虑到学生在初二就有学过法律常识,有助于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且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案例也时有耳闻和接触;再说学生对央视一套《今日说法》有所关注,社会常识储备不少,举起例子来不会太难。所以我及时引导大家结合现实生活的情形与实际需要来分析,并提出辩题:维系社会秩序主要靠法律还是道德。分正反两方进行适当的准备。
三、巧“时”
就是在提出辨题的基础上,经过学生思考、酝酿,其间引导学生恰当举行辩论。为了能使辩论课取得实质性的开展与突破,我利用课余时间开展综合探究活动,组织学生观看几场国际大专辩论赛。其间引导学生分析和掌握辩论的实质与技巧,如借力打力、顺水推舟、引蛇出洞等,注意辩手的思维反应能力及语言组织能力等,并结合辩题进行充分的准备,主要围绕法律与道德历史渊源关系及现实生活中的互补作用、法律与道德所依靠的手段及其弱点等方面。此时经过设疑、思考、酝酿之后,学生对辩题已经有了几分思考、几分准备,个个摩拳擦掌,开始跃跃欲试了,此时不可久等。因为干渴的心田需要一场及时雨,故应及时举行辩论赛,让思想的火花争妍斗盛,在时空交结处交流。
四、巧“导”
就是在学生激烈的辩论中,教师给予恰当的引导,使学生的思维能沿着辩题的中心前进,不致于跑题、偏题、离题。例如在攻辩中正方提出对于一个惯偷,用道德感化是难以奏效的。反方则回应反击,提出电视剧《法官妈妈》在挽救未成年人的心灵,正是用道德的感化作用才使得他们重新走上人生的正途。正方击中要害,提出其前提是已被绳之以法。反方机灵回应,惯偷说明不只一次两次偷窃,而是多次,那法律岂不是失去其效用。正方马上列举近几年一些企业“捐赠秀”善款不到位却难以有效解决,说明了什么。反方则说现代社会法律和制度相对健全,腐败为何仍然存在并有蔓延的趋势呢?甚至有同学说,若辩手的父亲接受贿赂,会主动举报吗?等等,易引发争吵。此时教师应恰当给予引导,使辩论沿着正轨——辩题中心前进,以免出轨偏题,同时提醒正反两方防止犯逻辑上的错误以给对方有机可乘甚至为对方论证。同时启发大家从多角、多方面运用各种熟悉的知识、例子给予说明、论证。当然还要引导同学克服用极端的观点来分析以及防止由辩论过火而引发的争端,这才能使辩论热烈而有序地进行。
五、巧“结”
就是在辩论高潮转入尾声时,教师善于点拔、总结。一场好的辩论课不能没有任何结尾,正如一场好戏也有尾声,况且往往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辩论由高潮转入并接近尾声时,教师应适时地和同学们一起分析、判断、点评,并做好总结,引导大家得出一个正确结论,用辩证的观点来客观分析各种现象。如针对“腐败”这个问题,有部分学生看问题容易走极端,一次遭劫,就说世上没好人,一说腐败就觉暗无天日,犯了以偏概全的形而上学片面的观点。故教师在辩论过程中更要给予正确引导,并通过对比分析问题的危害性,教育学生坚持辩证法即全面、联系、发展的观点来分析各种社会现象。要看到腐败现象的产生,有其复杂的历史与现实的原因,它与党的性质、宗旨以及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是根本不相容的,二者没有本质必然的联系。当然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腐败的危害性以及解决这个问题的紧迫性,我们党自身已提出反腐败并取得阶段性的成效。当然任何问题的解决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一个过程,对于腐败这个社会顽固瘤疾的解决,也是如此。所以对于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我们要给予正确的理解,并积极寻找各种方法解决才能有利于改革的进展,而不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一味抱怨和指责。所以辩论课要善于总结,既能解惑又能留下思考回味的余地,提高大家学习积极性和增强社会责任感。总之,教学过程还是一种社会文化的活动过程,犹如美国教育人类学家朱利斯﹒亨利所说的那样,实际的课堂教学是一种多维活动,而不是一种单一的活动,即在一种教学行为中会传递多种信息,既有正规课程知识,又有情感、心理、社会、文化的信息。尤其现在中学生视野开阔,摄取知识信息渠道广、知识结构多元化,而辩论课是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多种思维方式的综合性教学。故在新课改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时刻牢记发展性理念,彰显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加强师生互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同时善于恰当地运用辩论课方式,且能做到上述五巧,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思考分析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又能提高观察辨别能力和灵活应变能力,切实提高政治课堂教学实效性。所以教学过程不仅是多方面的,而且是综合的。教学与个性发展的所有方面是紧密相联的,智力发展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知识、技能与技巧,而且要求掌握认知活动的各种方式,以巧渡暗礁和险滩,使自己能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游弋,如沐春风,展翅飞翔。
08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