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尤其对于教学设计中Lead-in环节所举的教学反例的分析解
何老师的讲座对我启发的确很大,尤其对于教学设计中Lead-in环节所举的教学反例的分析解读和解决办法,让我感同身受。因为她列举出了我一直在采用却没有去认真反思过的内容,甚至有一些是我自认为很满意的设计,经何老师的点拨,我才恍然大悟,明白了教学环节的设计一定要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作为出发点,具体细致,不可随意杜撰,设计的每一步都要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成功地为教学目标服务,不仅能让学生们都积极发言,气氛活跃,不知不觉中还可将课文内容一步步完全理解并自然运用,这样可能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次讲座内容很实用,针对性强,从分析教学实际案例入手,抓住教学中的关键环节,精辟地分析和指出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给予有效的解决办法,使我对英语教学有了新的认识。希望以后教院能多举行这样的讲座使我们的研究和探索不断进行下去。谢谢!中国中学吕桦有感
第二篇:教学设计中的环节
教学设计中的环节
教学设计对于我们教师这个行业来说,教学设计好像就是一个既熟悉而又陌生的“人”,之所以这样说,因为教学设计时刻出现在我们教师的“视野”中,但真正去看它时确又是那样的模糊不清,以下内容是本人根据自己的平时教学所写,若有不足,错误的地方,请各位同仁们批评指正。
根据平时“六认真”工作之一的备课经历可知:教学设计主要包含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仪器,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教学设计中的教学目标:
现代教育要求,我们教育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因此,三维教学目标从此诞生,因此,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去进行教学目标的设计。说老实说虽然有点烦厌,但我们确实应努力根据三维目标去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
教学设计中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在进行这个设计时,不要想完成编写教案的应付,而对这个设计随便写些,我觉得教学重点和难点应该在编写时,说出原因,也就是,由于什么,所以确定本节的教学重点是„„,因为学生怎样,所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教学设计中的教学仪器:
物理也是好多知识通过实验得来,因此这个设计我觉得还是把做的实验做下,该演示的就演示下。教学设计中的教学过程:
这个设计是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此过程应包括,情境引入(一节课的开始,一节课学生是否有兴趣,就看我们老师通过情境引入是否激发出学生的激情没)新知探索(这是我们教学的内容,我们尽量放手让学生去学,去练,去总结新知)巩固练习(检查学生次节课的掌握程度)新知总结(让学生回忆下本节课他所学到的知识)和作业布置等
教学设计中的板书设计:
这个对于我们年轻教师来说,好像用处不大,因为我们上课全采用电子白板,呵呵„„以后可以改成课件的设计或电子白板界面的排版等。
教学设计中的教学反思:
年轻老师要想快速成长,不妨好好写写这个,这对于教师的发展起到加速的作用,尽量写出本节课上完后的真实反思,以便以后查阅和改正。
各环节的内容:
(1)教学目标的设计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一般依据《历史课程标准》,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去进行教学目标的设计。
(2)教学方法的设计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可用的方法很多。教师在备课时要对选用教学方法进行精心设计。教学方法的设计实际上就是确定教学方法的运用:什么内容用什么方法。选用的依据包括五个方面,具体内容参照第二讲中的相关内容。注意一个课时的教学往往不止一种方法,在设计方法时最好具体到每个子目或每个知识点上。(如描述磁场时采用理想模型法;描述电流时采用类比法等)
(3)教具的设计 备课时要精心考虑可以选用的教具以辅助教学,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4)板书设计.板书设计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板书设计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相关内容的学习效果。(5)、教学思路设计 教学思路设计是教师对已确定的教学内容怎样教及推进程序的一个总体思考,其中重点是教学过程的推进顺序。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①设计教学过程中教师活动的时间和学生活动的时间。教师活动主要包括:讲解、提问、教具演示、板书等;学生活动主要包括:学生读书、回答问题(时间可灵活)、讨论、练习等。对于这些活动什么时候做、用多少时间做都要有计划性。②分配好教学过程各环节的时间。教学过程各环节的时间安排一般是这样的:组织教学1分钟、导入新课3分钟左右、讲授新课20—25分钟、小结3—5分钟;随堂练习5—8分钟,学生记忆知识2—5分钟。布置作业灵活处理。教学中应按这个时间安排进行。③设计每个知识点的用时; ④设计好子目间的过渡。对教学思路设计的基本要求是:使整个课堂节奏紧凑,环环相扣,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教学设计是对教学的一个总体规划,是保证课堂教学有序、有效推进的前提。因此,在备课时要充分予以重
第三篇:党校教学中案例教学环节设计
案例教学环节设计
一、提前2天布置作业
要求学员上网查找关于2011年“7.23”动车追尾事故的相关资料。为召开案例分析会做准备。重点关注以下问题。
1.7.23动车追尾的事故处理有哪些可取之处 2.7.23动车追尾的事故处理有哪些失当之处(政府为什么会陷入公共危机,遭受公众的指责?)
3.从对7.23事件的处理中,我们应汲取哪些经验教训?
二、课堂教学
一上午共分为三个阶段进行:讲授、分组讨论、案例分析会
1.第一阶段:讲授(7:30—8:50)主讲人成晓伟 时间80分钟。
2.第二阶段:分组讨论。(8:50—9:20)
讨论前下发《“7.23”动车追尾事件相关资料》。全班按自然组分成三组,由组长带领分别在三个教室进行。各组长安排好记录。
讨论问题:
第一组 分析7.23动车追尾的事故处理有哪些可取之处。(说明原因,说服力要强。)
第二组 分析7.23动车追尾的事故处理有哪些失当之处(政府为什么会陷入公共危机,遭受公众的指责)
第三组 从7.23事件的处理中,我们应汲取哪些经验教训。
在讨论的基础上每组须选出1位代表做为下午案例分析会的主要发言人。各小组下午召开案例分析会前将名单报给班长。由班长再报给主持人周密老师。
3.第三阶段:(9:40——11:30)召开案例分析会。主持人:周密 方 式:
(1)播放视频(14分钟)(2)案例分析(40分钟)
学员根据上午的授课内容,结合网上信息、下发的文字资料和视频资料,做出科学合理并有建设性意义的分析。
每组选出1位代表做主要发言人,组内其他成员可以补充发言。其他两组认真听取发言,然后提出质疑。发言组发言人或其他成员必须给予答复。质疑人的提问要有理有据,答复方的答复要。
(3)归纳总结(20分钟)成老师(11:00——11:30)
三、要求
1.每组主要发言人要认真准备。除了讲小组讨论的共识,还要在讲话前拟定好可能被质疑的问题,做好答复的充分准备。组内其他成员要集中精力,做好补充准备。
2.发言组发言时,其他小组成员要认真听,如果对发言组的发言有异议,可以在发言人发言结束后提出质疑。
3.要把这一事件当做是亲历亲为的事件来对待,保持严肃认真的态度。
第四篇:高校“两课”教学中社会实践环节之分析
参考
高校“两课”教学中社会实践环节之分析
[摘要]:高校“两课”以独特的性质和功能在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然而,传统的“两课”教学方法忽视了实践环节,致使其育人目的难以完整实现。解脱其困境的有效办法,即引入并强化社会实践环节,构建理论与实践协同的“两课”教学新模式。
[关键词]:“两课”;社会实践;教育接受机制;特殊性;教学改革
第一作者简介:史宏协,宁波大学商学院助理研究员(浙江 宁波 3152111998年出台的高校“两课”课程建设方案明确提出,要切实提高“两课”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在优化课程内容的同时,积极引入并强化社会实践环节,构建理论与实践协同的“两课”教学新模式。“两课”社会实践环节,区别于课堂理论教学,是利用社会实践组织教学的活动,主要是采取参观、实地调研、现场参与、共同研讨等形式。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其特点在于:①感受性。丰富的感性体验与“知性”的理论相结合。②运用性。教学内容不再是概念、判断、推理等构成的抽象逻辑演绎,而是主体思维直接指向、作用于充满血肉的现实世界。③主体性。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认知、思维、实践的主体。显然,社会实践环节与传统“两课”课堂教学相得益彰。笔者结合自己教学的切身感受,就“两课”教学中社会实践环节的必要性做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社会实践环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德育实践性原则的必然要求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一切旧哲学最鲜明的区别。马克思主义哲学既从人的活动的主体性出发,又把人的主体性归结为人以自身内在需--
要为尺度,对自然、社会的普遍占有和实践改造,同时强调人的活动是以物质生产为中轴的有目的的物质感性活动,从而将实践作为全部哲学的基本原则。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处处闪烁着“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思想光辉。因此,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要求“两课”教学必须引入社会实践环节。而社会实践活动可以说是课堂教学的有机延伸,完成“到实践中去”的环节。
高校“两课”教学是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众所周知,道德是人的实践活动的产物,只有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人才能组成社会,才会出现人与人的各种关系,产生个人与他人的利益冲突,从而使协调这些关系,亦即道德的产生成为必须。实践是道德产生和存在的基础,也是道德发展的基础。道德有一个在实践中物化、外化的环节,即道德目标的展开和实现过程。因此,德育既是目标,又是过程。德育从内容上讲,它既包括学生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的培养,也包括对学生道德行为的锻炼,归根到底是学生的德性与行的和谐统一。只有当培养出来的学生在社会生活中按照德育要求诺言践行,具备了道德的实践能力,才标志德育目标的实现。而课堂教育解决的是学生“知”的问题,这仅是德育的一个基础环节。社会实践解决的是德育的外化环节——“行”的问题。学生在道德实践活动中,通过主体与社会、他人的交往,从内心深处体验“知性”的道德,或产生认同、敬畏等正向情感,或产生拒绝、厌恶等负向情感。这种碰撞和选择正是德育的最优时机。教师可以在实践中引导学生正确把握“知性”道德,并将“知性”道德内化为自己的内心需要和行为动机,从而心悦诚服地接受“两课”的教育内容,并内化为一种影响自己行为的深
刻的、往往难以违逆的内在强制力。由此可见,德育本质是实践的。社会实践环节是德育不可或缺、甚或成效最优的环节。
二、社会实践环节是“两课”教育接受机制复杂性的必然要求
教育接受机制是教育学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建构教育的有效接受机制对教育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接受是指自愿认同、接纳对象的信息或精神影响。
高校“两课”教学的任务,不外乎两个方面:德性的培植,即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道德品质和心理健康的培育;对能力的培养,即对大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由于“两课”教育所关注的是大学生的思想意识,思想意识又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所以“两课”教育必然受到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从系统论的视角出发,“两课”教学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内含着一系列相互衔接、内在延续的阶段和环节,可以把这一过程图示为:
从图示中可见,“两课”教学的核心环节是学生的选择、接受,这一环节主要受制于输入的两方面内容:显性输入的知识形态的理论和隐性输入的现实社会实践。传统以灌输为特征的“两课”教学模式重理论轻实践,强化知识形态理论的输入而忽视现实社会实践对学生选择接受的影响,结果将学生置于理想的理论教化环境之中,脱离现实世界。在信息化高度发展的今天,学校教育处于一个非常开放的社会环境中,学校的围墙越来越只具有形式上的意义。学生知识的来源、经验的获得、观念的确立更多地来自于课堂之外的社会。真空、理想化的理论灌输与现实社会实践的距离使不少大学生不接受任何一种强加的权威,但又在各种外来的思潮、主义
面前难辨真伪,游移盲从。因此,“两课”教育不能未战先退缩,而必须主动进入隐性输入领域,即引入社会实践。通过积极引导学生的社会实践,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看到理论与实践的差距,并正确对待之;看到个人与社会的真实关系,并合理对待之,从而使隐性输入从原先的杂乱无序输入,改造为积极有序输入,为学生的选择接受提供充足的科学的信息源,使学生对“两课”理论不仅仅是知识性的接受,更是精神性的接受。
三、社会实践环节是“两课”教学特殊性的必然要求
与其他学科相比,“两课”教学有其特殊性,它既进行能力的培养,又注重思想品德的教育;学科本身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活动密切相关。因此,组织社会实践,读无字之“书”,在实践中接受现实的教育,在实践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两课”理论内化为学生的共识,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首先,社会实践是促进“两课”教学紧密联系实际的重要途径。“两课”教育要达到预期的育人目的,就必须坚持本新闻共2页,当前在第1页12
第五篇:在课程所介绍小学科学的教学设计流程的五个环节中
在课程所介绍小学科学的教学设计流程的五个环节中,您最难理解的是哪个环节,简单谈谈原因?
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榆阳镇王家楼小学 曹业强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的五个基本流程就是指“解读课程目标、分析教学内容、陈述教学目标、安排教学事件、开展教学评价”五个环节。我认为最难是教学评价。因为他与现实的评价有不同。
所谓教学评价,就是对教师和学生的学习的活动进行的评价。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考试仍是评价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的主要手段,一切向分数看齐,成绩不好,说什么都是空的,在科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困惑,用什么样的方法评价学生的学习活动,才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才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技能的形成、能力的提高,使科学教学和其他学科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就课堂教学来看,科学以科学观察、科学实验、科学探究为主,而这些恰恰是我们农村学校所不能做到的,没有专业教师,没有实验实习基地,甚至没有充足的实验器材,使得很多问题都只能纸上谈兵,落不到实处。因此当务之急是改变评价方法,改变评价理念,不要唯分数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