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九年级科学上册 1_3《常见的酸》优秀教学设计 (新版)浙教版1
1.3 常见的酸
教学目标:
1、掌握酸的性质;
2、掌握盐酸的个性;
3、熟练的运用酸的性质解题。学情分析:
学生在次之前学习了酸碱指示剂,对常见溶液的酸碱性和用途有了初步的了解,其次,在第八单元中学生系统学习了金属与酸的反应。因此,学生学习本节课时已经打下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另外,学生也具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例如生活中常见溶液的酸碱性、浓硫酸的强腐蚀性等,也为学生学习本节课打下了良好基础。重点难点:
1、酸的性质;
2、盐酸的个性;教学过程:
【导入】复习与导入
1、回顾酸的含义。(学生回答酸的含义。)
2、说说日常生活中含有酸的物质并说明含有哪种酸。(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经验说一说。)【活动】观察浓盐酸试剂瓶的标签及打开瓶盖后瓶口放入白雾,归纳浓盐酸的物理性质。
1、浓盐酸的物理性质(阅读盐酸试剂瓶的标签。)(1)纯净的浓盐酸是无色的液体,有刺激性气味。(2)浓盐酸具有挥发性。从浓盐酸挥发出来的氯化氢气体跟空气里的水蒸气接触,形成盐酸小液滴,从而形成白雾。(1、认识到浓盐酸需要密封保存。
2、讨论浓盐酸敞口放置引起的变化。)【讲授】回顾:盐酸的化学性质一
(1)盐酸能跟指示剂反应(回顾紫色石蕊遇盐酸变红色,无色酚酞遇盐酸不变色。)结论:紫色石蕊遇盐酸变红色,无色酚酞遇盐酸不变色。【活动】盐酸的化学性质二 【实验探究】
A、把鸡蛋壳放入盛有盐酸的试管中,将燃着的火柴伸入试管口,现象:蛋壳表面产生气泡,燃着的木条伸入后会熄灭。(了解鸡蛋壳的主要成分。)2HCl+CaCO3=CaCl2 + H2O+CO2↑ 结论:盐酸+盐=新盐+新酸
B、盐酸和碳酸钠的反应: 现象:产生大量气泡。HCl+Na2CO3=NaCl + H2O + CO2↑
【CO32-检验】加盐酸,能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二氧化碳)(如何检验二氧化碳?)Ca(OH)2+CO2=CaCO3↓+H2O C、①稀盐酸中滴加硝酸银溶液,观察现象:
产生AgCl白色沉淀 HCl+AgNO3=AgCl↓+HNO3
②Na2CO3中滴加硝酸银溶液,观察现象:
产生Ag2CO3白色沉淀 Na2CO3+ 2AgNO3=Ag2CO3↓+2NaNO3
③在上述沉淀中分别再加入稀HNO3,观察现象:
在AgCl沉淀中沉淀不消失;在Ag2CO3沉淀中出现大量气泡(CO2), 白色沉淀消失。
【CI-的检验】先加AgNO3溶液出现沉淀,再加稀HNO3沉淀不消失。
【活动】盐酸的化学性质三 A、向盛有一枚生锈的铁钉的试管中加入盐酸,振荡,过会儿观察现象:铁锈消失,溶液变成黄色(了解铁锈的主要成分。)
6HCl+Fe2O3 =2FeCl3+3H2O
(红色)(黄色)
B、向盛有少量氧化铜粉末的试管中加入盐酸,微微加热,观察现象:黑色粉末消失,溶液变成蓝色(理解此活动中微微加热的目的。)
2HCl+CuO =CuCl2+H2O
(黑色)(蓝色)
结论:盐酸+金属氧化物=盐+水
【活动】盐酸的化学性质四 【实验探究】
上述盐酸除铁锈的实验中,除了铁锈消失外,还可以观察到现象: 铁钉表面产生气泡
【提出问题】气体是否是盐酸和金属铁反应生成的?(学生探究盐酸和金属铁反应。)
【实验验证】
2HCl + Fe = FeCl2 + H2↑
(浅绿色)
结论:盐酸+金属=盐+氢气
酸可以和某些活泼金属反应,生成盐和氢气.【活动】盐酸的化学性质五
【实验探究】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2滴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呈蓝色;再逐滴滴入盐酸,溶液颜色由蓝色逐渐变成紫色。HCl+NaOH = NaCl+H2O
结论:盐酸+碱=盐+水
【思考】胃酸过多的病人常服用一种叫“胃舒平”的药片来治疗,药片的主要成份是氢氧化铝,为什么能用它来治疗胃酸过多呢?
3HCl + Al(OH)3= AlCl3 + 3H2O
【活动】归纳盐酸的性质及离子的鉴定方法
一、盐酸
1、浓盐酸的物理性质
(1)纯净的浓盐酸是无色的液体,有刺激性气味。
(2)浓盐酸具有挥发性。从浓盐酸挥发出来的氯化氢气体跟空气里的水蒸气接触,形成盐酸小液滴,从而形成白雾。
2、盐酸的化学性质性质
(1)紫色石蕊遇盐酸变红色,无色酚酞遇盐酸不变色。
(2)盐酸+盐=新盐+新酸
(3)盐酸+金属氧化物=盐+水
(4)盐酸+金属=盐+氢气
(5)盐酸+碱=盐+水
二、离子的鉴定
1、【CO32-检验】加盐酸,能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二氧化碳)
2、【CI-的检验】先加AgNO3溶液出现沉淀,再加稀HNO3沉淀不消失。
第二篇:九年级科学上册 1_4《常见的碱》优秀教学设计 (新版)浙教版1
1.4 常见的碱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认识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了解其用途。(2)探究CO2和NaOH的反应。(3)学习总结碱的通性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一些探究活动,进一步认识与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用碱的有关性质解释有关生活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设计及实验分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通过学生亲身参与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是初中科学内容的重要部分,是在学习了常见的酸后来认识常见的碱。通过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提供生动、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设计有趣的探究实验,让学生初步了解研究物质组成、性质和变化的方法,获得探究物质及其变化的亲身体验,享受到探究物质的乐趣,体会到研究身边的化学物质对提高人类的生活和质量、促进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NaOH和Ca(OH)2的性质 教学难点:碱的化学性质
教学过程:
【回顾】上一节课我们通过对比的方法学习了硫酸和盐酸这两种常见的酸,并通过实验探究归纳出酸的通性,同学们能否描述酸的通性?
【回答】酸的五点通性
【意图】通过复习,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 引出新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且引导学生用对比的方法分析问题。
【引入】常见的碱有哪些呢?他们有没有通性呢?这节课我们共同来探究。
【设疑】常见的碱有哪些?
【齐答】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等
【讲述】研究物质的性质一般先从物理性质入手,下面请同学们注意观察并思考。
【实验一】氢氧化钠固体和氢氧化钙固体于表面皿中 【观察】学生充满好奇感
【回答】氢氧化钠为白色片状固体,氢氧化钙为白色粉末状固体。
【意图】通过实验增强对比性充分把握物质的异同
【设疑】氢氧化钠俗称烧碱、火碱、苛性钠,这可能与什么性质有关?
【回答】强腐蚀性
【展示】固体氢氧化钠、氢氧化钙试剂瓶标签
【讲解】当然,氢氧化钙也具有一定的腐蚀性,它俗称消石灰、熟石灰,所以使用时也要注意安全。
【意图】通过标签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安全实验的操作意识。
【继续探究】继续观察氢氧化钠固体表面的变化
【回答】氢氧化钠表面逐渐变潮,少量已经溶解了,形成了溶液附着与固体表面
【设疑】同学们观察真仔细!这个现象叫做“潮解”,这说明了氢氧化钠固体具有什么性质?是什么变化?
【回答】吸水性,属于物理变化
【追问】利用这个性质有何用途?
【思考】用作某些气体的干燥剂
【讲解】碱石灰固体干燥剂(介绍成分、装置和干燥范围)
【实验二】将一药匙的氢氧化钠固体和氢氧化钙固体加入3mL水中振荡,并触摸试管壁。
【体验】氢氧化钠溶于水,感觉试管壁发烫,而氢氧化钙形成了悬浊液。
【结论】氢氧化钠易溶于水,溶解放热,水溶液有滑腻感,氢氧化钙微溶于水。
【意图】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对氢氧化钠的物理性质有较强的感性认识
【总结】
一、常见的碱的性质
(一)物理性质 【意图】将性质以列表的形式进行总结,一目了然
【过渡】常见碱的化学性质如何?让我们进行以下探究吧!
【展示】探究内容
(二)化学性质
【意图】将需要探究的内容列出,有利于学生进行实验,增强实验的目的性
【提问】在这张表格中哪些是你已经知道的呢?
【回答】
1、这两种溶液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无色酚酞变红;
2、澄清石灰水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沉淀
3、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蓝色沉淀
【意图】发学生回忆,激发学生原有认知,有利于学生知识层次的进一步提升
【实验三】两份NaOH 溶液 +(分别)石蕊、酚酞(分别)观察颜色的变化。
【结论】碱溶液可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
【启发】还有些反应能否发生,现象如何,需要通过实验来研究
【实验四】二氧化碳气体气体通入氢氧化钠溶液
【观察】无明显现象
【提出问题】氢氧化钠是否与二氧化碳发生了反应?求学生设计实验说明
【意图】通过实验产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对新问题的探索
【学生合作探究】
利用压强的变化,充分联系已学知识,利用身边仪器和物品学生想到以下方案:①将充满二氧化碳的试管倒插入氢氧化钠溶液中②在软塑料瓶中充满二氧化碳,然后倒入氢氧化钠溶液振荡,观察现象等等
【意图】学生借鉴之前学过的一些实验的设计思路和方法,发挥创新思维, 设计各种形式的实验装置。
充分肯定学生的实验设计 【表达交流】各组汇报自己的实验设计和实验结果,交流实验现象。
【意图】进行简单的交流和评价, 体现探究的开放性。
【质疑】上述实验真的能说明发生反应了吗? 实验设计严密吗?如何排除水的干扰?
【设问】生成什么物质
【学生讨论】可能是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通过对比实验的方法, 上几个实验都需要设计对比实验, 才比较严谨
【实验五】两个充满二氧化碳的塑料瓶中,分别加入等量水和氢氧化钠溶液, 加碱的瓶子变得更瘪。
【得出结论】确实发生了反应。
【归纳方法】采用对比的方法, 控制变量排除干扰。
【意图】对学生进行控制变量、对比实验等科学方法的教育,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体现探究的严密性, 深刻性。
【引导】是否还有其他方法?
【讲述】我们不要立即实验, 先分析需要研究的问题, 选择最佳实验方案
【总结】研究一个问题我们有多种方法, 同样的问题可以从不同角度分析, 在探究过程中一定先设计好实验方案选择最优方案实施
【实验六】向充满二氧化碳的软塑料瓶中滴加NaOH溶液,振荡,瓶子变瘪,反应后,加入稀盐酸,溶液中产生大量气泡,瓶子又恢复为原状。
【讨论】可以证明氢氧化钠减少或者证明反应产生了碳酸钠, 有人说用酚酞, 有人说加盐酸。
【讨论并实验】各组在点滴板上做碳酸钠溶液与酚酞的反应, 发现碳酸钠也能使酚酞变红色, 不能用这个方法。在试管里做氢氧化钠与盐酸的实验, 没有气泡产生, 可以用这个方法。
【意图】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 反思问题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培养学生实验探究的目标意识和优选意识增强学习兴趣,进行方法教育。
【思考】请模仿CO2 与Ca(OH)2 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写出CO2 与NaOH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O2 + 2NaOH == Na2CO3 + H2O2
【思考】工厂烧含硫煤会产生大量SO2 ,污染环境,一般可通过NaOH 溶液吸收,为什么?写出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书写方程式】SO2 + 2NaOH == Na2SO3 + H2O
【思考】用所学知识分析:如何保存NaOH 固体?能否用NaOH 来干燥CO2、SO2 等气体?【思考】如何设计实验证明表面皿上的NaOH 固体已变质?
【提问】根据氢氧化钠的性质,实验室应当如何保存?为什么?
【回答】应当密闭保存,因为既能吸收空气中水蒸气而潮解,又会与二氧化碳气体反应。
【意图】应用知识, 解决实际问题。
化学性质介绍
【联系】学习酸的性质时,我们就已经知道酸可以与碱反应了,请同学们尝试写出NaOH、Ca(OH)2,分别于稀硫酸、盐酸反应的方程式。
【思考讨论】书写方程式
【实验七】(试管 + CuSO4(FeCl3)溶液 + NaOH 溶液 蓝色(红褐色)
【思考讨论】请完成下列化学方程式:
NaOH + CuSO4 —— ___________________,现象:________________
NaOH + FeCl3 —— ___________________,现象:________________
【演示】澄清石灰水与硫酸铜溶液混合
【讲解】这是配制农药波尔多液发生的反应
【拓展】“波尔多液”由来
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意图】通过演示实验增强学生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兴趣
【总结】(二)化学性质
【意图】性质以列表的形式进行总结,一目了然
【归纳】碱的通性
1、碱能与酸碱指示剂作用
2、碱能与非金属氧化物作用生成盐和水
3、碱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
4、碱能与某些盐反应生成新碱和新盐
【提问】碱为什么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思考回答】不同的碱在溶液中都能产生相同的OH-
【意图】指导学生从物质的组成结构分析物质的性质, 初步形成物质的组成决定物质的性质的观点。为后面学习酸碱中和反应作铺垫。
【活动】拓展应用
【提问】常见的碱有哪些主要的用途?
交流讨论并回答
【意图】应用知识, 解决实际问题,培养自学能力。
第三篇:九年级科学上册 1_5《酸和碱之间发生的反应》教学设计 (新版)浙教版1
酸和碱之间发生的反应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酸和碱反应能产生盐和水。
(2)能了解该反应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学会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方法。
(2)通过小组讨论问题,提高信息加工处理能力。
(3)通过读图,学会读图读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生产生活中的事例及现象解释,能感悟到科学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
【学情分析】
本章内容是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第一章,主要是学习物质及其变化。课标上的表述是“教师应注意通过知识的讲授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了解常见物质的化学反应,通过实验了解控制变量、归纳、演绎、建立模型等科学方法,增强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并引导学生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形成对自然界物质的总体认识!”本节课是这章内容的第五节,在前两节的基础上,对酸和碱反应及实质进行探索,为下一节引出盐的概念和复分解反应的学习打下基础,本节是贯穿酸碱盐知识的重要纽带。本节内容应用前面所学实验方法,将STS教育渗透于整个教学活动中。
在知识储备上,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常见酸和碱的一些性质,为本节课打下了基础。在能力上,九年级学生思维比较活跃,求知欲强,已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方法,课堂中应该多设计与学生互动的环节,激发兴趣。在心理上,学生自尊心加强,教师要尊重学生,鼓励学生,而且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自我展现的机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重点:酸和碱反应能产生盐和水。
2、难点:酸和碱反应的探究过程。【教学过程】
一、引入
【教师活动】 提问:在蜜蜂叮咬处涂些肥皂水,在马蜂叮咬处涂些食醋能减缓疼痛,其中的原理是什么?
提示问题:酸有哪些共同的化学性质?碱有哪些化学性质? 【学生活动】 学生产生质疑,通过酸和碱的化学性质复习,猜想可能是蜜蜂叮咬处的酸和肥皂水中的碱发生反应,马蜂叮咬处的碱和食醋中的酸发生反应。
【设计理由】 利用生活实例创设情境,通过提问猜想引入,既巩固了前两节课的知识,又激发了学生探究兴趣,让每位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同时加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等。
【讲授】探究新知
1、酸和碱的反应
【教师活动】
实验1:如何判断氢氧化钠和稀盐酸溶液反应?小组讨论得出实验方案。请一位学生演示实验。
教师设计4个问题继续深入引导,归纳出判断物质反应的方法。
分组讨论:1.酚酞在实验中起什么作用?还有什么方法?
2.在操作中逐滴滴入稀盐酸原因是什么?
3.玻璃片上的物质还有氢氧化钠吗?
4.蒸发皿上的白色固体是什么? 方法小结:借用指示剂来判断反应前后溶液的酸碱性发生改变,从而判断物质间的变化。
提问:请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实验2:如何判断硫酸和氢氧化钾溶液能反应?
请学生实验操作验证,并书写相关化学方程式。
提问:以上2个反应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
引导:从反应物生成物类别角度分析。
小结:碱跟酸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酸碱反应。(中和反应)
2、酸和碱反应的实质
读图:根据书本20页图1—26说出酸和碱反应的实质。
[动画]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前后溶液中离子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学生活动】
学生讨论得出多种实验方案。通过交流讨论得出最佳实验方案。
学生观察操作步骤及现象,逐步分析原因。
通过分组讨论问题,进一步归纳出判断方法。
学生操作验证,很容易就书写出化学方程式。通过对比,归纳出两个反应的共同特点,再举例其他的酸和碱反应,学生很快就概括出了酸碱反应的特点。
学生观察书本115页20页图1—26回答出酸和碱反应的实质。
通过动画观察,微观角度分析反应前后溶液中离子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再通过方程式分析法进一步确定酸和碱反应的实质。
【设计理由】
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
通过实验观察及分析,提高实验探究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概括能力。通过问题提示,使学生讨论更具方向性,回答更规范。通过归纳小结,掌握物质反应的判断证据和方法,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活学活用,提高方法应用能力。
通过分析训练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
通过对比分析知道酸和碱反应能产生盐和水的特点,突出重点。
提高学生读图能力,通过建模的方式提高知识的建构能力。通过多媒体形象、直观地感受酸碱反应中的微观变化。
【讲授】归纳应用
三、酸碱反应的应用
【教师活动】
过渡提问:在实验完成后能将过量的酸溶液或碱溶液直接倒进下水道吗?应该如何处理呢?
教师展示图片,介绍酸碱反应的应用。
提问:如何处理工厂的废水?如何改变土壤的酸碱性?酸碱在医药上如何的应用等?
小结:在碱性物质中加入酸性物质,或在酸性物质中加入碱性物质,可以调节溶液的酸碱性。利用该原理,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可以解决一些问题。
【学生活动】
学生积极思考,利用所学的新知回答问题。
学生根据酸和碱之间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原理,各抒己见。解决实际问题,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设计理由】
现学现用,巩固知识。通过问题情景的创设把课堂教学引向实际生产生活。
通过图片展示,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化学课上所学知识能密切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练习】小结检测
四、小结及检测(课件中展示图片)
【教师活动】检测采用“非常6+1”砸金蛋的方法。每个金蛋对应一道习题。
对应习题如下:
1、下列物质中常用来改良土壤酸性的是()
A.石灰石 B.熟石灰 C.干冰 D.烧碱
2、将含有H+和OH-的两种溶液放在同一容器中,会怎样?
3、如图是稀硫酸与40克质量分数为5%的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时,溶液的pH随加入溶液的质量m变化的关系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分析,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应该往______溶液中滴加另一种溶液。
(2)某同学借助无色酚酞试液观察反应进程,当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为_____________时,则反应获得溶液的pH恰好为7。
(3)A、B、C三处的溶质分别是哪些?
4、甲、乙两组同学分别做常见的酸和碱与同种指示剂反应的实验,使用的试剂是稀盐酸、稀硫酸、氢氧化钠溶液。实验后将废液分别集中到各组的一个废液缸中。研究小组对两个小组的废液进行检测,结果见表格。(1)请分析这种指示剂是_________,理由_________________;(2)乙组中废液呈红色说明它是__性,不可能有___;
(3)甲组中废液呈无色说明它是_____________性,若呈中性则废液溶质__________,若呈酸性则废液中离子有_______。
5、如图所示,某同学在进行酸碱中和反应实验时,向烧杯中的氢氧化钠溶液滴加稀盐酸一会儿后,发现忘了滴加指示剂。为了确定盐酸与氢氧化钠是否完全反应,该同学从烧杯中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一支试管中,并向试管中滴加几滴无色酚酞试液,振荡,观察到酚酞试液不变色。于是他得出“两种物质已恰好完全中和”的结论。你认为他得出的结论是否正确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
6、请你另设计一个实验,探究上述氢氧化钠和稀盐酸溶液反应是否恰好完全中和?
【学生活动】
学生分别回顾这节课学到的知识。
学生可选择任意一个金蛋进行答题。
【设计理由】
让学生小结是为了让他们自己学会整理所学的知识,加强学习的自主性。
选择游戏的方法进行课堂检测是为了激发学生做题的兴趣,部分学生往往做题感觉枯燥乏味,这样的形式带有一定的趣味性和挑战性,让学生被动做题转变为主动做题。
第四篇:九年级科学上册1.1化学方程式教学设计1(新版)华东师大版
化学方程式
1教学目标
1、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通过实验认识质量守恒定律,并能用它来解释常见的现象
3、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作出解释,培养学生分析及推理能力。
4、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5、通过史实资料,学习科学家开拓创新的精神。
6、产生学习的成功体验,享受学习、享受科学。2学情分析
(1)学生的知识状况:已了解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反应的实质,初步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化学反应。
(2)学生的能力状况:初步掌握了简单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而对化学探究学习方法的了解尚处于启蒙阶段。
(3)学生的心理状况:学生刚开始化学学习,情绪和心理都处于比较兴奋、好奇状态。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通过实验探究建立质量守恒定律
2、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理解
3、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教学难点:
1、对质量守恒定律的正确理解,尤其是对“参加”和“质量总和”的理解
2、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理解
3、应用质量守恒定律分析具体反应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1.1.1化学方程式----质量守恒定律 学生观察,火柴直接折断,和火柴燃烧,这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 生:前者是物理变化,后者是化学变化。
师:火柴折断前后质量是不变的,那燃烧以后的质量是否改变? 生:减小
师:是不是所有物质在化学变化前后质量都会变小呢? 生:不是,铁生锈质量会增加 活动2【活动】演示
师:化学变化前后物质的质量到底变大还是变小呢?我们要去探究的话就要进行实验。对于质量的测量,我们需要托盘天平,老师这里提供白磷、带有沙子的锥形瓶、橡胶塞、托盘天平、酒精灯等等,让学生讨论如何进行实验?
生:(先称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加热后使其反应,再称总质量)师:那这个实验能否在敞口的条件下进行呢?(反应前先不塞瓶塞问学生)生:不能,因为白磷燃烧后白烟会跑出来 师:那应该如何改进实验呢? 生:加一个塞子,使其密闭 师:好,我们来观察观察这个反应
(1)在底部铺有一层干燥细砂的锥形瓶中,放进一粒细小的白磷,用橡皮塞塞紧瓶口,(在PPT上展示反应前的物质和物品有:锥形瓶、橡胶塞、细砂、气球、白磷、空气)把瓶子放在天平左盘上,在右盘上加砝码并调节游码位置,使天平达到平衡。
(2)取下锥形瓶将其放在石棉网上加热至白磷自发燃烧完全,同学们观察到什么现象?(剧烈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放出大量的热)是否为化学变化?(是)理由(有新的物质产生,五氧化二磷)(再在ppt上展示反应后的物质和物品有:锥形瓶,橡胶塞、细砂、气球、白烟五氧化二磷、剩余空气)
(3)等锥形瓶冷却到室温后,再把它放回到天平左盘,观察天平是否保持平衡。这说明在化学反应前后,总质量保持不变。
(在PPT上约减反应前后都有的物质和物品)得到,化学反应前后,参加反应的物质的总质量,等于反应生成物质的总质量。活动3【活动】学生分组实验 学生分组实验
(1)学生分组自主选择器材并设计方案进行探究(分A、B两组节约时间)探究活动一:氢氧化钠和硫酸铜溶液反应后总质量是否改变? 探究活动二:碳酸钠粉末和稀盐酸反应后总质量是否改变? 教师巡回指导,协助学生完成天平的操作(2)汇报结果
A组: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B组: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大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3)数据分析
展示拍摄的碳酸钠与稀盐酸实验过程,引导学生从实验现象查找天平不平衡 的原因。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散逸到空中导致总质量减小。(4)装置改进
小组讨论,将敞口装置改为各种密闭装置。活动4【讲授】
教师巡回指导,协助学生完成天平的操作
汇报结果: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后发生化学反应,因为有新的物质生成,反应前后天平仍平衡。问A组同学在加塞密闭的情况下实验,前后物质总质量相等,B组同学在不密闭的情况下实验,前后物质总质量也相等。
科学家经过大量实验发现:化学反应前后,参加反应的物质的总质量等于生成的物质的总(刚才老师给你们分两大组进行实验,一组有瓶塞,一组没有瓶塞,为什么两种不同条件下得出的结果是一样的呢?而我们原先白磷燃烧实验必须要在密闭条件下才能得出相等?它们两个变化有什么区别呢?因为白磷燃烧是有气体参与反应,而且白烟会逃逸出去。说明有物质逃逸或气体参与的反应必须在密闭的条件下进行实验才能得出质量的规律)所以火柴燃烧后质量真的减小了吗?反应生成二氧化碳逃逸了使得总质量减小。活动5【讲授】宏观到微观,认识本质
为什么化学反应会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呢?科学现象往往要通过微观知识来解释它的原因。比如说,电解水的实验中,反应物是水,生成物是氢气和氧气,实验可以说明: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一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老师带来了两个水分子模型,苹果表示氧原子,金桔表示氢原子(贴标签),其通电后,氧原子和氢原子会分离,又重新组合成氢分子和氧分子。(用实物投影)
问:从分离到重新组合,水果总质量有没有变?说出你的理由? 没有变,因为水果种类没有变,水果个数也没变,单个水果的质量也没变。如果换成是原子呢?我们该怎么说? 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和质量都不变。
说明质量守恒定律微观上遵循原子种类、数目、质量不变的原则。活动6【活动】解释应用
解释应用
展示镁条燃烧的图片,请学生分组讨论镁条燃烧前后的质量关系?通过生 成的氧化镁的质量大于参加反应的镁条的质量,帮助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中 “参加”二字,使学生明白,化学反应前后,两次称量的质量可能会不相等,但 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一定是守恒的。活动7【练习】课堂小结
五、课堂小结 4.2 第二学时 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 教学活动
第五篇:酸的和甜的教学设计1
《酸的和甜的》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通过一年的学习,有一定的识字写字等自主学习的能力。爱读、爱动、喜爱童话故事是这一年段学生的主要特点。他们也喜欢可爱的小动物,本课描写的正是一群活泼、可爱的小动物的故事。这对学生来说无疑是最好的学习动力。并且本单元的前四篇课文都是寓言故事孩子们已经学到了一些“怎样看问题、想问题”的知识。对理解这类寓言故事,已经有了一定的能力。再加上本文还配有精美的插图。可以让学生结合插图,观察动物动作,猜猜他们的心理,并练习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课文中蕴涵的深刻道理,从而真正的达到回归本色语文的目的。教学理念:
本文属于连环画故事,教学时可以借助连续的插图阅读课文,感知生字,了解故事的内容。通过仔细观察每幅图中几个动物的神态、动作,想像他们的语言,采用多种形式的“读”来揣摩他们的心理,并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达到体会课文中蕴涵的深刻道理。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在读中识字、理解课文。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表演课文。
3、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体会不同的语句所表达的情感,培养学生分析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探究等方法,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
2、通过朗读、分角色表演,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通过品读、表演,从而悟出做事要亲自尝试的道理。教学重难点:
重点:读中识字,理解课文内容。难点:懂得做事情要亲自尝试的道理。教法学法:
教法:引导点拨法。学法:朗读法、表演法。
教学准备:一杯白醋、一杯糖水、动物头饰、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课前游戏
1、课前三分钟展示:
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做个游戏好吗?这个游戏是我说词语你们来做表情。(高兴, 非常开心,有点难过,很伤心)同学们表情真丰富,咱们继续。
2、导入:现在请两位同学上台品尝两样东西,你们仔细看他们的表情,猜一猜谁喝的是白醋?谁喝的是糖水?
(设计意图:在这个导入的环节中,我设计了一个让学生尝试和回想吃“酸”的和“甜”的东西时的表情,去体验这个“酸”和“甜”。这个体验让学生更准确地把握朗读时的感情和对生字的理解,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3、板书:酸的 甜的
二、回顾课文
1、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第17课《酸的和甜的》(出示课件,板书课题,齐读)
2、质疑:(出示葡萄图片)看,这是串紫红色的葡萄,你们说它是酸的还是甜的?
3、过渡:让我们来看看下面的故事,就知道葡萄是酸的还是甜的。(播放课文动画)(设计意图:抓住孩子爱看故事的特点,利用fiash动画,创设情景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4、看完了故事,我们知道葡萄是——甜的。(学生齐说)问:那小动物们想的和我们是不是一样呢?(指名说)那谁说葡萄是酸的呢?(板书:狐狸 松鼠 兔子)
三、品读感悟
1、学习课文1—3自然段。
(1)质疑:那么狐狸为什么说葡萄是酸的呢?咱们先到葡萄架下去看看,狐狸在干什么吧!(出示课件)你们从哪里看出来的?(请同学们自由读第1自然段,请你从文中找出来并用横线画下来。
(设计意图:疑问从文本中来,答案从文本中找,我在这一环节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给他们足够的自读时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思考:狐狸吃到葡萄了吗?(没)那他的心情如何?(很生气、很失望、很难受)
(3)指导朗读:狐狸的话(读出生气,失望,难受的语气)
(设计意图:老师引导,让学生品读文本,让学生带着不同心情去读,读出自己的理解,体现原汁原味的语文课堂。)
(4)师:狐狸这么想吃葡萄,他为什么说葡萄是酸的呢?(学生说,板书:吃不着)
(5)于是他生气地说:这葡萄是酸的,不能吃!(并带上动作)
(设计意图: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语文味课堂的教学所在,通过教师的引读、创设情境读,并与文本相结合,让学生充分理解狐狸当时的心态,想象它的神态和动作,并把这种感情带到朗读当中去。)
(6)过渡:是啊!狐狸吃不着葡萄说葡萄是酸的,那松鼠和兔子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2—3自然段,想想为什么他们也说葡萄是酸的呢?(出示课件)板书:听人说
(7)齐读2-3自然段。出示课件:a.小松鼠和兔子是怎么想的?b.你从哪个词体会他们很相信葡萄是酸的。引导说出“一定”。(8)请你读一读,指导朗读。(读出肯定的语气)(9)师生互读。(师读前一句旁白,生接读想的部分。)
2、学习课文4—7自然段。
(1)过渡:这时,来了一只小猴子,他也非常想吃葡萄,小兔子却告诉他葡萄不能吃。后来,小猴子吃到葡萄没有?他认为葡萄是酸的还是甜的呢?请同学们读一读4—7自然段,看看发生了什么事情。
(2)出示句子,读读想想:a.你知道了什么?b.哪个词语最能体现?(指名说出“迫不及待”, 说明了什么?)c.谁能说说这个词的意思吗?(指名说:急切的不能等待)
(设计意图:“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文本的语言,蕴涵了作者的情感,引导学生抓住文本的关键词句,对文本进行创造性的解读。我紧扣“迫不及待”这一词,引导学生和文本对话,不脱离文本。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指导了朗读,更重要的是学生深刻地理解了“迫不及待”一词。)
(3)点击课件:指导朗读(读出迫切的语气)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4)师:眼看小猴子就要把葡萄往嘴里送,小兔子肯定地说(点击课件“不能吃,不能吃,这葡萄是酸的!”(学生接读)(5)哪位同学来演一演这只关心朋友的小兔子。(指导表演,或让女生试一试。)(6)师:小猴子不但没听小兔子的,反而怎么样吃起来了?(学生说)你能做做动作吗?把小猴子大口大口吃葡萄的样子给我们展示一下吗?(设计意图:创设生活情景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做到随文识字。)a.出示课件:小猴子吃起葡萄来。小猴子大口大口吃起葡萄来。b.你认为哪句更好些?为什么?(指名说:更生动、更形象)
c.“大口大口”说明了什么?(指名说:说明了小猴子吃得很香,也说明了葡萄是甜的。)
(7)出示课件:让我们一起来分角色朗读4—7自然段。想一想:小猴子为什么会知道葡萄是甜的呢?(板书:猴子 自己尝)
(设计意图: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多读文本,自主参与言语实践,然后师生互动,分角色朗读,从字里行间去体会文本中的人物特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8)思考:学习了课文你明白什么?(学生说,点击课件:我们懂得了做事不能听别人说,要亲自尝试的道理。)(板书:做事要亲自尝试)
3、学习第8自然段。
过渡:小兔和松鼠吃着甜甜的葡萄时,他们心里有一个疑问,(出示课件)请同学们齐读8自然段,小兔和松鼠的疑问是什么吗?(学生说)
四、课外延伸,巩固生字。
1、议一议:你想对文中的小动物说些什么?(指名说)
2、评价:同学们说得真好!老师也想说一说,(出示儿歌)看生字宝宝和你们打招呼了,你们还认识他们吗?(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设计意图:由于本文生字较多,我利用这节课所学的生字、故事、道理串起来编成一首儿歌,设计一个巩固生字的环节,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们认字的积极性,而且在识字读文的过程中也明白了道理。学生自主识字,由词至句,老师为学生提供语境,丰富语言实践活动的形式,更体现出本色语文的特点。)
五、我是小演员。
1、演一演课本剧。(分配角色,佩戴头饰)
2、总结: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们明白了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像小猴子那样,遇到事物不能光听别人说,一定要亲自尝试一下,做一个聪明、勇敢的孩子。(设计意图:把时间留给学生,发挥学生的表演才能,扮演角色让他们真正的走进文本,在表演和欣赏表演的过程中明白道理,积累语言。让学生真正地走进语文味的课堂。)
六、板书设计:
酸的 和 甜的
狐狸 松鼠 兔子 猴子
(吃不着)(听人说)(自己尝)
做事要亲自尝试
七、教学反思:
《我的理念与实践》
这是一堂有着浓厚语文味的语文课,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带着孩子们一起走进童话,走进小动物们的内心世界,孩子们通过充分朗读来领悟语言文字的美,来唤醒童心童真,来感受情感的激荡,也感受着每一次与孩子思维碰撞中产生的快乐。在快乐的同时,我不断“反思”,怎样才能让我们的课堂回归本色呢!于是,我又一次细细回味上课过程的点点滴滴,我认为平平淡淡、扎扎实实、简简单单教语文,方露语文本色。
我在设计这堂课的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环环相扣,质疑解疑,将创设情境和注重朗读的思想贯穿始终: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乐学
低年级的教学,要想方设法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让课堂变得灵动起来,就要懂得创设情境。因此,在整堂课中,随处可以见到“情境”的影子。新课导入,让学生品尝白醋和糖水的味道,这是情境;让学生边做动作边读描写小狐狸的那段话,体会小狐狸的心急和失望,这是情境;让学生调动生活中“大口大口地”吃东西的经验品味小猴子吃葡萄的香甜,这也是情境;学生表演课本剧,更是活活生生的情景再现。在情境的变化中,学生一次次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走进动物的内心。在情境的变化中,学生变得乐学,爱学,对学习充满了兴趣,真正地成为课堂上学习的主人,课堂也变得活跃起来。
二.朗读多样,让学生爱读
朗读是学生阅读的主要形式之一,也是阅读教学中最重要的基础训练。古人说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语文课中读之重要。本节课是第二课时,教学目标之一就是在学生读得正确、流利的基础上指导他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他们读出不同角色的特点,读出不同的情感体验。所以在教学中可通过创设情境,激发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通过读来解决老师的问题和学生的质疑,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细细品读,情景朗读中感悟语言文字之美,用心灵与文本对话,领会人物的特点及其课文蕴含的深刻道理,于是,在整堂课上运用自由读、默读、分角色读、表演读、师生接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让每个学生充分朗读,以“读”为主,贯穿始终,犹如一颗颗石子,激起课堂中一朵朵美丽的浪花。听着学生富有个性的朗读,看着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和表演,你会感到这是一种愉悦,一种享受。三.长文短教,让课堂高效
在课文长,课时少的情况下,教师难免有面面俱到、教不完的弊病。我力图做到长文短教,对每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大胆取舍,善于突出一个重点,抓住了重点句(“迫不及待”、“大口大口”句)、重点段(第四段)、难点问题(做事要亲自尝试),以此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教师和学生的负担,实现“简简单单教语文”。
有人说,课堂永远是一门缺憾的艺术。是的,在课堂的教学中,我也留下了许多遗憾。
一.激励评价的语言要丰富。好的评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知识点,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在评价语言的艺术性上,语言有些贫乏,没能在学生最需要鼓励的时候进行恰到好处的点评,在以后教学中仍需注意加强。
二.对于生字教学的安排我有些茫然,因为这篇课文内容长,容量大,为了不影响第二课时课文教学的完整性,我把识字写字都安排在第一课时,而第二课时只是设计了巩固复习生字的环节,是否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一定在每堂课上都要贯穿生字教学的理念呢?
三.教师的教学应更激情些。
襄阳市第三十四中学 孙净 2016.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