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位置》教学设计(第1课时)
《位置》教学设计(第1课时)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19页例1及“做一做”,练习五第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行、列的含义,知道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2.使学生经历由语言描述实际情境中物体的位置抽象成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位置的过程,理解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体会到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教学重点:在具体情境中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在具体情境中理解要用两个数来表示物体在平面上的位置。教学准备: PPT课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活经验
(一)激活经验
1.导入:开家长会,要求家长做自己孩子的座位,你怎样和家长说坐在那里?我们是五年一班,有两个数字,去掉一个数字可以吗?
我们在以前学习了用方位确定位置,我们在生活中还常常用“第几”来描述物体的位置。
2.提问:这有一排同学,举手的是张亮同学。你能描述张亮同学的位置吗?(演示PPT课件)
3.引导:有的同学从左往右数,还有的同学从右往左数,但都是只用一个数就表示出了张亮同学的位置,为什么只用一个数就能表示出张亮同学的位置呢?(演示PPT课件)
4.提问:怎样表示出周明同学的位置?赵雪同学的位置呢?
(二)引入新课 1.提问:如果不是只有一排同学,而是教室里的座位,你还能只用一个数就表示出某个同学的位置吗?(演示PPT课件)
2.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继续学习“位置”。(板书课题:位置)【设计意图】创设“一排座位”的情境,激活学生“用一个数可以表示一个物体在一排物体中的位置”的生活经验,使学生直观感受到用一个数可以在直线上确定位置。在此基础上,借用“现成”的情境,由“线”扩展到“面”,将一维空间生长为二维空间,产生新的问题,引出新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强烈的尝试和探究欲望。
二、尝试探索,感悟新知
(一)认识平面上确定位置的必要条件
1.观察:多媒体教室中学生的座位情境。(演示PPT课件)
2.思考:你现在怎样描述张亮同学的位置呢?(预设学生回答:第几组第几个;第几排第几个;第几行第几个;第几条第几个„„)
3.引导:同学们的描述各不相同,虽然说法不一样,但是有一点却是相同的,你们发现哪一点相同?(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适时板书:两个数、确定位置)
4.揭示:要在教室平面内表示出某个同学的位置,只用一个数是不能确定的。要在教室平面内确定某个同学的位置必须要有两个数,这就是在平面上确定位置的条件。(演示PPT课件)
(二)认识行与列 1.统一行与列的名称。
(1)讲述:同学们刚才在描述张亮的位置时,所说的排、行等,都是指的横排,在数学里统一称为“行”;所说的组、条等,都是指的竖排,在数学里统一称为“列”。(教师适时板书或课件显示“行”“列”)(2)尝试:同学们,你现在能用行数和列数两个数来描述张亮同学的位置吗?
(3)预设:预设学生回答:第3行第2列;第3行第5列;第5列第3行;第2列第3行。(教师适时追问:你是怎样数的?)
2.统一行、列的顺序和方向。
(1)设疑:刚才,同学们都说张亮的位置在第3行,但有的同学是从前往后数的,还有的同学是从后往前数的;在说张亮的位置是第几列时,有同学说是第2列,也有同学说是第5列,张亮的位置到底是第几列呢?
(2)归纳:看来还需要统一行、列的顺序和方向,在确定第几列的时候,我们约定从左往右数;在确定第几行的时候,我们约定从前往后数。(演示课件)
(三)认识数对
1.自主探索表示位置的方法。
(1)提出问题:我们用行数和列数两个数描述了张亮同学的位置,也在平面图上标出了张亮同学的位置,那我们用什么方法来表示、记录张亮同学的位置呢?
(2)反馈交流:组织学生展示、交流自己的表示方法。(用黑板或投影展示学生的记录方法)
2.评价归纳:同学们的表示方法各不相同,但想法都很好,都想到了用两个数分别表示行与列。但有的是先表示行,有的是先表示列,还有的是借助文字、符号、箭头来说明行与列。但像这样表示,不仅记录麻烦,交流时还要请同学们一个一个去解释,你们有没有什么好的建议呢?(统一表示方法)
3.统一位置的表示方法。
(1)呈现统一的表示方法:对,应该用统一的表示方法!在数学里是怎样统一、怎样规定的呢?张亮的位置在第2列、第3行,在数学里就用(2,3)表示。(教师板书或演示PPT课件)
(2)理解(2,3)的含义:前面的“2”表示什么意思?后面的“3”表示什么意思?两个数中间的逗号起什么作用?外面添加的小括号起什么作用?(教师演示PPT课件,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3)揭示数对的名称:像这样用两个数分别表示列和行,前面的数表示列,后面的数表示行,两个数中间用逗号隔开,并在两个数外面添上小括号表示是一个整体,像这样的两个数称为“数对”,这节课学习的就是用数对确定位置。(教师板书或演示PPT课件)
4.数对的读法。
(1)以张亮的位置为例,可以直接读(2,3),也可以读作数对(2,3)。(2)任意举一例。
【设计意图】延伸复习导入时的情境,承接复习导入中的问题,让学生在新的情境中解决“老”问题,在解决“老”问题的过程中,产生新的收获和体会,直观感受到用两个数可以在平面上确定位置。充分利用例1的座位情境,放手学生尝试探索,让学生经历了三次“统一”的过程:统一行与列的名称、统一行与列的顺序和方向、统一位置的表示方法。在三次“统一”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让学生认知的发展和数学规定相融合。
(四)在平面图上确定行与列
1.将座位情境图抽象成座位平面图。(演示PPT课件)
2.在平面图上标出张亮同学的位置。(演示PPT课件)
三、综合练习,体会联系
(一)数对与位置的对应练习
1.王艳同学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赵雪同学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看一看有什么不同。
2.用数对表示出周明、张亮、赵雪三个同学的位置,你发现了什么? 3.用数对表示出李小冬、孙芳、张亮三个同学的位置,你发现了什么?
(二)体会相关数对之间的联系
数对(6,2)
(6,2)
(6,2)
(6,2)
(6,2)
(6,2)
(1,4)
(2,4)
(3,4)
(4,4)
(5,4)
(6,4)
这些数对有什么特点?
找一找自己在班里的位置,用数对表示。
四、联系生活,实际应用
(一)生活举例(第19页“做一做”)
(二)实际应用 1.练习五第2题。
(1)理解题意:第(1)问是用数对表示指定汉字的位置,第(2)问根据数对找对应汉字。
(2)学生独立完成。
(3)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和思路。
(4)组织开展“根据数对找对应汉字”的游戏活动。2.练习五第5题。
五、课堂小结,提炼延伸
(一)课堂小结
1.让学生说一说本节课的学习收获。2.教师归纳本节课的主要学习内容。
(二)提炼延伸
1.引导:我们这节课从在“一排座位”里确定一个同学的位置,到在“教室平面”里确定一个同学的位置,你有什么感受?
2.提炼:在“一排座位”里确定一个同学的位置,只需要一个数;在“教室平面”里确定一个同学的位置,就需要两个数。这说明在直线上确定一个点,只需要一个数据;在平面上确定一个点,就需要两个数据,也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数对”。(演示PPT课件)
3.延伸:想一想,如果在一个立体空间里确定一个点,需要几个数据呢?
4.拓展。
(1)生活中的数学:经纬线的知识。
(2)知识小介绍:介绍法国数学家笛卡尔。
六、作业练习
1.课堂作业:练习五第1、4题。2.课外作业:练习五第3题。
第二篇: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位置》教学设计(第1课时)
2016学年第一学期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
《位置》教学设计(第1课时)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19页例1及“做一做”,练习五第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行、列的含义,知道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2.使学生经历由语言描述实际情境中物体的位置抽象成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位置的过程,理解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体会到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在具体情境中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在具体情境中理解要用两个数来表示物体在平面上的位置。
教学准备:将本课教学内容制成PPT课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活经验
(一)激活经验
1.导入:我们在以前学习了用方位确定位置,我们在生活中还常常用“第几”来描述物体的位置。2.提问:这有一排同学,举手的是张亮同学。你能描述张亮同学的位置吗?(演示PPT课件)
3.引导:有的同学从左往右数,还有的同学从右往左数,但都是只用一个数就表示出了张亮同学的位置,为什么只用一个数就能表示出张亮同学的位置呢?(演示PPT课件)
4.提问:怎样表示出周明同学的位置?赵雪同学的位置呢?(演示PPT课件)
(二)引入新课
1.提问:如果不是只有一排同学,而是教室里的座位,你还能只用一个数就表示出某个同学的位置吗?(演示PPT课件)
2.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继续学习“位置”。(板书课题:位置)
【设计意图】创设“一排座位”的情境,激活学生“用一个数可以表示一个物体在一排物体中的位置”的生活经验,使学生直观感受到用一个数可以在直线上确定位置。在此基础上,借用“现成”的情境,由“线”扩展到“面”,将一维空间生长为二维空间,产生新的问题,引出新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强烈的尝试和探究欲望。
二、尝试探索,感悟新知
(一)认识平面上确定位置的必要条件
1.观察:多媒体教室中学生的座位情境。(演示PPT课件)
2.思考:你现在怎样描述张亮同学的位置呢?(预设学生回答:第几组第几个;第几排第几个;第几行第几个;第几条第几个„„)3.引导:同学们的描述各不相同,虽然说法不一样,但是有一点却是相同的,你们发现哪一点相同?(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适时板书:两个数、确定位置)
4.揭示:要在教室平面内表示出某个同学的位置,只用一个数是不能确定的。要在教室平面内确定某个同学的位置必须要有两个数,这就是在平面上确定位置的条件。(演示PPT课件)
(二)认识行与列 1.统一行与列的名称。
(1)讲述:同学们刚才在描述张亮的位置时,所说的排、行等,都是指的横排,在数学里统一称为“行”;所说的组、条等,都是指的竖排,在数学里统一称为“列”。(教师适时板书或课件显示“行”“列”)
(2)尝试:同学们,你现在能用行数和列数两个数来描述张亮同学的位置吗?(演示PPT课件)
(3)预设:预设学生回答:第3行第2列;第3行第5列;第5列第3行;第2列第3行。(教师适时追问:你是怎样数的?)2.统一行、列的顺序和方向。
(1)设疑:刚才,同学们都说张亮的位置在第3行,但有的同学是从前往后数的,还有的同学是从后往前数的;在说张亮的位置是第几列时,有同学说是第2列,也有同学说是第5列,张亮的位置到底是第几列呢?
(2)归纳:看来还需要统一行、列的顺序和方向,在确定第几列的时候,我们约定从左往右数;在确定第几行的时候,我们约定从前往后数。
(三)在平面图上确定行与列
1.将座位情境图抽象成座位平面图。(演示PPT课件)
2.在平面图上标明行、列的顺序和方向。(演示PPT课件)3.在平面图上标出张亮同学的位置。(演示PPT课件)
(四)认识数对
1.自主探索表示位置的方法。
(1)提出问题:我们用行数和列数两个数描述了张亮同学的位置,也在平面图上标出了张亮同学的位置,那我们用什么方法来表示、记录张亮同学的位置呢?(2)反馈交流:组织学生展示、交流自己的表示方法。(用黑板或投影展示学生的记录方法)2.评价归纳:同学们的表示方法各不相同,但想法都很好,都想到了用两个数分别表示行与列。但有的是先表示行,有的是先表示列,还有的是借助文字、符号、箭头来说明行与列。但像这样表示,不仅记录麻烦,交流时还要请同学们一个一个去解释,你们有没有什么好的建议呢?(统一表示方法)3.统一位置的表示方法。
(1)呈现统一的表示方法:对,应该用统一的表示方法!在数学里是怎样统一、怎样规定的呢?张亮的位置在第2列、第3行,在数学里就用(2,3)表示。(教师板书或演示PPT课件)
(2)理解(2,3)的含义:前面的“2”表示什么意思?后面的“3”表示什么意思?两个数中间的逗号起什么作用?外面添加的小括号起什么作用?(教师演示PPT课件,引导学生观察、思考。)(3)揭示数对的名称:像这样用两个数分别表示列和行,前面的数表示列,后面的数表示行,两个数中间用逗号隔开,并在两个数外面添上小括号表示是一个整体,像这样的两个数称为“数对”,这节课学习的就是用数对确定位置。(教师板书或演示PPT课件)
4.数对的读法。
(1)以张亮的位置为例,可以直接读(2,3),也可以读作数对(2,3)。(2)任意举一例。
【设计意图】延伸复习导入时的情境,承接复习导入中的问题,让学生在新的情境中解决“老”问题,在解决“老”问题的过程中,产生新的收获和体会,直观感受到用两个数可以在平面上确定位置。充分利用例1的座位情境,放手学生尝试探索,让学生经历了三次“统一”的过程:统一行与列的名称、统一行与列的顺序和方向、统一位置的表示方法。在三次“统一”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让学生认知的发展和数学规定相融合。
三、综合练习,体会联系
(一)数对与位置的对应练习
1.在图中找出数对(1,2)、(5,3)的位置。
2.数对(6,4)表示的是王乐同学的位置,你能指出哪个是王乐同学吗?
(二)体会相关数对之间的联系
1.王艳同学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赵雪同学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看一看有什么不同。
2.用数对表示出周明、张亮、赵雪三个同学的位置,你发现了什么?
3.用数对表示出李小冬、孙芳、张亮三个同学的位置,你发现了什么?
四、联系生活,实际应用
(一)生活举例(第19页“做一做”)
(二)实际应用 1.练习五第2题。
(1)理解题意:第(1)问是用数对表示指定汉字的位置,第(2)问根据数对找对应汉字。(2)学生独立完成。
(3)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和思路。
(4)组织开展“根据数对找对应汉字”的游戏活动。2.练习五第5题。
(1)理解题意,介绍国际象棋。
(2)理解国际象棋在棋盘上表示棋子位置的规则。
(3)集体完成第(1)问,让学生任意选择一个棋子并描述它在棋盘上的位置,体会数对也可以用字母表示。
(4)独立完成第(2)问,标出棋子移动后的位置,然后集体反馈交流。
五、课堂小结,提炼延伸
(一)课堂小结
1.让学生说一说本节课的学习收获。2.教师归纳本节课的主要学习内容。
(二)提炼延伸
1.引导:我们这节课从在“一排座位”里确定一个同学的位置,到在“教室平面”里确定一个同学的位置,你有什么感受?
2.提炼:在“一排座位”里确定一个同学的位置,只需要一个数;在“教室平面”里确定一个同学的位置,就需要两个数。这说明在直线上确定一个点,只需要一个数据;在平面上确定一个点,就需要两个数据,也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数对”。(演示PPT课件)3.延伸:想一想,如果在一个立体空间里确定一个点,需要几个数据呢?
4.拓展。
(1)生活中的数学:经纬线的知识。
(2)知识小介绍:介绍法国数学家笛卡尔。
六、作业练习
1.课堂作业:练习五第1、4题。2.课外作业:练习五第3题。
第二课时
位置
(二)课型:讲授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20页及相关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在生活中如何根据示意图找到位置。
过程与方法:理解可以用一组数来确定位置关系,通过确立一个坐标图形来找准方位。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产生数学的亲切感,把位置关系的学习与生活场景紧密联系起来。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够通过示意图找到物体的具体位置。
难点:理解用一对数来确定位置的方法,并把它用于实践中。
教学方法:直观演示法和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或实物等。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引入新课。
1、谈话导入。
学生回顾在生活所见的示意图,回答教师问题。
2、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对前面知识的复习,以及具体的直观演示和具体的情景联系,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为学习新知奠定基础。
二、例题展示。
1、出示例2。
学生读题,明白示意图,初步了解题目中的每个位置是用一个坐标的形式来表示的,每一个游览区和一对数相对应。
2、学生可提问质疑,可小组讨论,可互相回答问题。全班交流。
交流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示意图,知道它们是如何标示各区域所在位置的。
小结:横排和竖排所构成的区域就是整个动物园的范围。
每个小区域所对应的数值就是整个动物园这个大范围的一个坐标点。通过这些坐标点,我们就能够确定某个游览区的具体位置。
3、组织学生说说其他场馆的位置,同时教师板书。
4、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场馆位置与坐标中各点对应的关系。
5、练习:在图上标出这些场馆的位置。
6、小结:通过例题我们把一个区域的示意图用坐标的形式表示出来,通过对应的坐标位置就可以确定所要找的地方的位置。
三、做一做,巩固确定位置的知识。
出示练习,引导学生完成练习。
四、反馈练习。
五、课堂总结。
在练习中,要紧紧把握图形,从题目入手,寻找位置与坐标数值的对应关系,明确它们之间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可以互相判断对方。
六、作业:选用课时作业。
板书设计:
位置
第三课时
位置(练习课)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教材P21——23练习五2、3、5、6、7、8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提高用数对表示、确定位置的能力。
2、通过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提高用数对表示、确定位置的能力。
教学难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基础性练习
1、填一填,再回答 课后小记与反思:
⑴、用数对表示平面图中的位置时,我们规定:竖排叫做(),横排叫做(),确定第几列一般从()往()数,确定第几行一般从()往()数。
⑵、○在第4列第5行,用数对表示是(,);
用数对表示是(2,7),那么它在第()列第()行,(8,7)在图中表示第()列第()行的位置。
2、动物园的平面图。
①、动态生成方格图,渗透坐标思想
②、你能用数对表示出大门的位置吗?请生汇报,说理。
③、游戏:猜景点
任选你想去的一个景点,用数对表示它的位置。小组内同学看数对说地名,看看说得对吗?全班交流。如果想去的景点是在(,4),可能是哪里?
得出:一个数能准确说出一个地点的位置吗?数对中的两个数能帮助我们很快在平面图上找到某个具体的地点。
④鳄鱼潭在(2,4),请标出。图上(4,2)和(2,4)表示的位置相同吗?为什么? 得出:数对表示位置时不仅要用两个数,还要注意两个数的顺序。
⑤小强的位置在(3,1),他要去的地方位置在(6,5),你能沿着方格线画出他的行走路线吗?
过渡:数对能表示一个人的具体位置,平面图上一个地点,利用数对还能准确描述图形的具体位置。
二、巩固性练习:
书本第2、3、5、6、7、8题,学生先独立练习,老师再有选择、有重点地加以点评,指正(为节省课堂教学时间,这部分练习可以课前布置)。
三、发展性练习
1、移动图形
⑴、在格子图上画一个直角三角形ABC,并构建一个平面示意图,确定列和行,用数对表示这个直角三角形的三个顶点。
⑵、把三角形ABC向右平移5格再向上平移两格后的图形用A’、B’、C’标出对应的点,并用数对表示A’、B’、C’的位置。⑶、把三角形ABC绕B点逆时针90°,得到的图形用A”、B”、C”标出对应的点,并用数对表示A”、B”、C”的位置。
2、五子棋
明明和小强下五子棋:
明明执黑子先下,小强执白子后下。
明明和小强的落子位置用数对表示是:
明明:
1、(4,5)
2、(5,6)
3、(6,7)
4、(7,8)
5、(4,7)
6、(5,7)
小强:
1、(5,5)
2、(6,6)
3、(3,4)
4、(8,9)
5、(4,4)
6、(7,7)⑴、请你根据所给的信息,画出一个简单的棋盘,并在棋盘上画出黑子和白子。
⑵、你认为谁赢的可能性大?如果你是明明,你的下一步棋子准备放哪?请用数对表示。
3、涂色游戏
根据下面给出的数对给方格涂上相应的颜色,并说说涂出的图形是什么。
红色:(3,4),(4,5),(5,6),(6,7),(7,6),(8,5),(9,4),(4,4),(5,4),(6,4),(7,4),(8,4)。
蓝色:(4,1),(4,2),(4,3),(8,1),(8,2),(8,3)。黄色:(8,6),(8,7)。
绿色:(7,10),(8,9),(8,11),(9,9),(9,11),(10,9),(10,11),(11,10)。
四、课堂总结:
用数对确定位置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同学们说说在哪些领域会用到这个知识?我们学好这个知识对于大家以后指导自己的生活,工作都有重要的作用。我们今天练习的这些内容?你觉得自己掌握的情况如何?有哪些地方还需要加强?
第三篇: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位置》教学设计(第1课时)
2014学年第一学期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
《位置》教学设计(第1课时)
广州市番禺区石碁镇中心小学
谢春强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19页例1及“做一做”,练习五第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行、列的含义,知道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2.使学生经历由语言描述实际情境中物体的位置抽象成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位置的过程,理解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体会到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教学重点:在具体情境中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在具体情境中理解要用两个数来表示物体在平面上的位置。教学准备:将本课教学内容制成PPT课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活经验
(一)激活经验
1.导入:我们在以前学习了用方位确定位置,我们在生活中还常常用“第几”来描述物体的位置。
2.提问:这有一排同学,举手的是张亮同学。你能描述张亮同学的位置吗?(演示PPT课件)
3.引导:有的同学从左往右数,还有的同学从右往左数,但都是只用一个数就表示出了张亮同学的位置,为什么只用一个数就能表示出张亮同学的位置呢?(演示PPT课件)
4.提问:怎样表示出周明同学的位置?赵雪同学的位置呢?(演示PPT课件)
(二)引入新课 1.提问:如果不是只有一排同学,而是教室里的座位,你还能只用一个数就表示出某个同学的位置吗?(演示PPT课件)
2.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继续学习“位置”。(板书课题:位置)【设计意图】创设“一排座位”的情境,激活学生“用一个数可以表示一个物体在一排物体中的位置”的生活经验,使学生直观感受到用一个数可以在直线上确定位置。在此基础上,借用“现成”的情境,由“线”扩展到“面”,将一维空间生长为二维空间,产生新的问题,引出新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强烈的尝试和探究欲望。
二、尝试探索,感悟新知
(一)认识平面上确定位置的必要条件
1.观察:多媒体教室中学生的座位情境。(演示PPT课件)
2.思考:你现在怎样描述张亮同学的位置呢?(预设学生回答:第几组第几个;第几排第几个;第几行第几个;第几条第几个„„)
3.引导:同学们的描述各不相同,虽然说法不一样,但是有一点却是相同的,你们发现哪一点相同?(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适时板书:两个数、确定位置)
4.揭示:要在教室平面内表示出某个同学的位置,只用一个数是不能确定的。要在教室平面内确定某个同学的位置必须要有两个数,这就是在平面上确定位置的条件。(演示PPT课件)
(二)认识行与列 1.统一行与列的名称。
(1)讲述:同学们刚才在描述张亮的位置时,所说的排、行等,都是指的横排,在数学里统一称为“行”;所说的组、条等,都是指的竖排,在数学里统一称为“列”。(教师适时板书或课件显示“行”“列”)(2)尝试:同学们,你现在能用行数和列数两个数来描述张亮同学的位置吗?(演示PPT课件)
(3)预设:预设学生回答:第3行第2列;第3行第5列;第5列第3行;第2列第3行。(教师适时追问:你是怎样数的?)
2.统一行、列的顺序和方向。
(1)设疑:刚才,同学们都说张亮的位置在第3行,但有的同学是从前往后数的,还有的同学是从后往前数的;在说张亮的位置是第几列时,有同学说是第2列,也有同学说是第5列,张亮的位置到底是第几列呢?
(2)归纳:看来还需要统一行、列的顺序和方向,在确定第几列的时候,我们约定从左往右数;在确定第几行的时候,我们约定从前往后数。
(三)在平面图上确定行与列
1.将座位情境图抽象成座位平面图。(演示PPT课件)
2.在平面图上标明行、列的顺序和方向。(演示PPT课件)3.在平面图上标出张亮同学的位置。(演示PPT课件)
(四)认识数对
1.自主探索表示位置的方法。
(1)提出问题:我们用行数和列数两个数描述了张亮同学的位置,也在平面图上标出了张亮同学的位置,那我们用什么方法来表示、记录张亮同学的位置呢?
(2)反馈交流:组织学生展示、交流自己的表示方法。(用黑板或投影展示学生的记录方法)
2.评价归纳:同学们的表示方法各不相同,但想法都很好,都想到了用两个数分别表示行与列。但有的是先表示行,有的是先表示列,还有的是借助文字、符号、箭头来说明行与列。但像这样表示,不仅记录麻烦,交流时还要请同学们一个一个去解释,你们有没有什么好的建议呢?(统一表示方法)
3.统一位置的表示方法。(1)呈现统一的表示方法:对,应该用统一的表示方法!在数学里是怎样统一、怎样规定的呢?张亮的位置在第2列、第3行,在数学里就用(2,3)表示。(教师板书或演示PPT课件)
(2)理解(2,3)的含义:前面的“2”表示什么意思?后面的“3”表示什么意思?两个数中间的逗号起什么作用?外面添加的小括号起什么作用?(教师演示PPT课件,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3)揭示数对的名称:像这样用两个数分别表示列和行,前面的数表示列,后面的数表示行,两个数中间用逗号隔开,并在两个数外面添上小括号表示是一个整体,像这样的两个数称为“数对”,这节课学习的就是用数对确定位置。(教师板书或演示PPT课件)
4.数对的读法。
(1)以张亮的位置为例,可以直接读(2,3),也可以读作数对(2,3)。(2)任意举一例。
【设计意图】延伸复习导入时的情境,承接复习导入中的问题,让学生在新的情境中解决“老”问题,在解决“老”问题的过程中,产生新的收获和体会,直观感受到用两个数可以在平面上确定位置。充分利用例1的座位情境,放手学生尝试探索,让学生经历了三次“统一”的过程:统一行与列的名称、统一行与列的顺序和方向、统一位置的表示方法。在三次“统一”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让学生认知的发展和数学规定相融合。
三、综合练习,体会联系
(一)数对与位置的对应练习
1.在图中找出数对(1,2)、(5,3)的位置。
2.数对(6,4)表示的是王乐同学的位置,你能指出哪个是王乐同学吗?
(二)体会相关数对之间的联系
1.王艳同学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赵雪同学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看一看有什么不同。
2.用数对表示出周明、张亮、赵雪三个同学的位置,你发现了什么? 3.用数对表示出李小冬、孙芳、张亮三个同学的位置,你发现了什么?
四、联系生活,实际应用
(一)生活举例(第19页“做一做”)
(二)实际应用 1.练习五第2题。
(1)理解题意:第(1)问是用数对表示指定汉字的位置,第(2)问根据数对找对应汉字。
(2)学生独立完成。
(3)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和思路。
(4)组织开展“根据数对找对应汉字”的游戏活动。2.练习五第5题。
(1)理解题意,介绍国际象棋。
(2)理解国际象棋在棋盘上表示棋子位置的规则。
(3)集体完成第(1)问,让学生任意选择一个棋子并描述它在棋盘上的位置,体会数对也可以用字母表示。
(4)独立完成第(2)问,标出棋子移动后的位置,然后集体反馈交流。
五、课堂小结,提炼延伸
(一)课堂小结
1.让学生说一说本节课的学习收获。2.教师归纳本节课的主要学习内容。
(二)提炼延伸
1.引导:我们这节课从在“一排座位”里确定一个同学的位置,到在“教室平面”里确定一个同学的位置,你有什么感受?
2.提炼:在“一排座位”里确定一个同学的位置,只需要一个数;在“教室平面”里确定一个同学的位置,就需要两个数。这说明在直线上确定一个点,只需要一个数据;在平面上确定一个点,就需要两个数据,也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数对”。(演示PPT课件)
3.延伸:想一想,如果在一个立体空间里确定一个点,需要几个数据呢?
4.拓展。
(1)生活中的数学:经纬线的知识。
(2)知识小介绍:介绍法国数学家笛卡尔。
六、作业练习
1.课堂作业:练习五第1、4题。2.课外作业:练习五第3题。
第四篇:《位置》教学设计(第1课时)(范文)
《位置》教学设计(第1课时)
北京第一实验小学前门分校 张 艳(初稿)
北京第一实验小学 邱京莲(修改)北京教育学院宣武分院 李燕燕(统稿)
教学目标:
1.认识“上、下”“前、后”的基本含义,初步感受上与下、前与后它们具有相对性,并能用上、下、前、后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2.在学习活动中,借助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抽象出四个方位词,使学生会用“上、下”“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3.把学生生活中的位置认识提升到数学化的认识,体会方位在生活中的价值,发展空间观念。
目标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上、下、前、后等空间方位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经验,但不一定能准确地表述清晰。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将学生的生活中位置经验转化为数学化位置的认识,能用四个方位词准确的表达物体所在的位置。
教学重点:正确辨认“上、下”“前、后”的基本含义,会用“上、下”“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教学难点: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上、下”“前、后”的相对性。教学准备: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谈话引入
(一)活动中初步感受上下。
1.学生按要求做:把数学书放在桌面上,铅笔盒放在数学书的上面。
2.说一说:桌面上有什么?数学书的上面有什么?铅笔盒的下面有什么?
(二)活动中初步感受前后。
学生举手发言:自己的前面有几名同学?后面有几名同学?
(三)揭示课题。今天学习上、下、前、后。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活动,初步感受上、下、前、后,从而揭示课题。】
二、交流辨析,探究新知
(一)引导观察,认识“上、下”。
1.课件出示主题图: 江上大桥图
2.学生观察,交流讨论。
(1)观察这幅图,你看到了什么?
(2)你能用“上、下”这样的词说一说这些交通工具的位置吗?
(3)大家一会儿说火车在上面,一会儿又说火车在下面,火车到底在哪里呀?这是怎么回事啊?
(4)怎样才能说清楚呢?
3.小结:有时我们需要说清楚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这样别人才能听明白各种物品的位置。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主题图,让学生在对这幅情境图的观察和表述中,根据轮船、火车和汽车三者的位置关系,认识“上、下”方位,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二)认识“前、后”。
1.课件出示动画:汽车图
2.学生观察,交流讨论。
(1)你又看到了什么?
(2)你能用“前、后”这样的词说一说这些车的位置吗?车头开向的方向就是“前”。
(3)大家一会儿说卡车在后面,一会儿又说卡车在前面,这又是怎么回事啊?
(4)怎样才能说清楚呢?
3.小结:在说明位置时,有时需要我们说清楚是谁和谁在进行比较。
【设计意图:在对轿车、卡车、大客车三者位置的表述中,认识“前、后”方位。初步感受“上、下”,“前、后”方位的相对性。体会到对于两个物体,它们之间“上、下”“前、后”的关系是一定的;对于三个物体,由于选择的比较对象不同,造成位置关系不同,它们之间“上、下”“前、后”的关系也会不同。】
三、巩固练习,强化认知
(一)进一步认识前后。
1.说一说。
请你用“上、下、前、后”说一说教室里的人或者物品的位置。说清
在 的上面,在 的下面;
在 的前面;
在 的后面。
2.课件:练习三第1题。
(1)说一说:谁在谁的前面,谁在谁的后面?
(2)讨论:小玉在小兵的前面还是后面呢?你是怎样想的?
(3)小结:一般情况下,我们把“面”对的方向叫做“前”,所以小玉的前面是小兵,小兵的前面是小玉。
【设计意图:结合现实活动,让学生对“前、后”有进一步的认识。】
(二)巩固练习:做一做。
把铅笔盒放在桌子的上面;把数学书放在铅笔盒的下面;请坐在***前面的同学起立;请坐在***后面的同学把手举起来;„„
(1)老师提要求,学生做一做。
(2)学生当小老师提要求,其他学生做一做。
【设计意图:将练习转化为在现实空间进行的活动,突破难点,帮助学生正确辨认、使用“上、下”“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四、灵活应用,拓展提升
把附页中的小兔子和小乌龟贴在图中,再看图讲故事。说一说,谁在谁的前面,谁在谁的后面,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
【设计意图:结合熟悉的龟兔赛跑故事以及生活经验,明确指向“终点”的方向是“前” ;同时让学生在“平面图”上辨认“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
五、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五篇:第1课时《位置》名师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位置 随阳管理区中心小学 谢林
一、学习目标
(一)学习内容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9页情境图,做一做及第11页练习二的第1~3题。《位置》是“图形与几何”这一部分的课程内容。《课程标准》要求:会用上、下、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本节课是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时,学生在生活中对“上、下、前、后”空间方位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学生将进行“上、下、前、后”这些基本方位的判断或表达。是学生学习“图形与几何”知识的起始课。同时也为第二学段有关几何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更好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核心能力
“位置” 这节课,通过经历物体之间位置相对性的确认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学习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认识“上、下”“前、后”的基本含义,初步感受上与下、前与后它们具有相对性。
2.借助主题图,会用“上、下”“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四)学习重点
正确辨认“上、下”“前、后”的基本含义,会用“上、下”“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五)教学难点
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上、下”“前、后”的相对性和用语言正确的表达。
(六)配套资源
实施资源:《位置》PPT课件、《位置》随堂小测、《位置》课时作业。
二、学习设计
(一)课前设计 1.预习任务
(1)说一说生活中什么时候用到“上、下、前、后”,并用“上、下、前、后”各说一句话。
(2)预习课本第9页,说一说图中有什么。思考:它们的位置关系是怎样的呢?。
练习:
(1)说一说。请你用“上、下、前、后”说一说你们家里的人或物品。()在()的上面,()在()的下面。()在()的前面,()在()的后面。(2)看图说一说。
观察图中,都有什么?说一说它们的位置关系。思考:轮船的上面有什么?客车的前面有什么?
(二)课堂设计 1.借助活动,初步感知(1)活动中初步感受上下
学生按要求做:把数学书放在桌面上,铅笔盒放在数学书的上面。说一说:桌面上有什么?数学书的上面有什么?铅笔盒的下面有什么?(2)活动中初步感受前后
学生举手发言:自己的前面有几名同学?后面有几名同学?
刚刚我们用到的“上下”“前后”是我们描述物体之间位置关系的方位词,今天让我们进一步了解它们,感受它们的作用。(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活动,初步感受上、下、前、后,从而揭示课题。】
你认为什么是上、下、前、后呢?
小结:指向天空的一方是上面,指向地球的一方是下面,面朝的方向的前面,背对的方向是后面,2.交流辨析,探究新知
(1)引导观察,认识“上、下” 多媒体出示主题图:江上大桥图。
思考1:观察这幅美丽的江上大桥图,各种车辆、船只往来有序,能用“上、下”这样的词说一说这些交通工具的位置关系吗?
活动1:学生观察主题图,说一说图中的交通工具,小组交流互相说一说轮船、火车、汽车的位置。
思考2:大家一会儿说火车在上面,一会儿又说火车在下面,火车到底在哪里呀?怎样才能说清楚呢?
通过火车的位置,学生说出()在()的上面,()在()的下面。小结:有时我们需要说清楚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这样别人才能听明白各种物品的位置关系。
思考3:轮船的上面有什么?
学生说出轮船的上面不仅有火车,还有汽车。谁能把话说得更完整一些?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主题图,学生在对这幅情境图的观察和表述中,根据轮船、火车和汽车三者的位置关系,认识“上、下”方位,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2)认识“前、后” 课件出示动画:汽车图
思考4:观察图中,你又看到了什么?你能用“前、后”说一说这些车的位置吗?
活动2:小组交流互相说一说轿车、卡车、大客车的位置关系。
思考5:大家一会儿说卡车在后面,一会儿又说卡车在前面,这又是怎么回事啊?怎样才能说清楚呢?
通过卡车的位置,学生说出()在()的前面,()在()的后面。小结:在说明位置时,有时需要我们说清楚是谁和谁在进行比较。
思考6:大客车的前面有什么?小轿车的后面有什么?
学生说出大客车的前面有卡车和轿车,小轿车的后面有卡车和大客车。【设计意图:在对轿车、卡车、大客车三者位置的表述中,认识“前、后”方位。初步感受“上、下”,“前、后”方位的相对性。体会到对于两个物体,它们之间“上、下”“前、后”的关系是一定的;对于三个物体,由于选择的比较对象不同,造成位置关系不同,它们之间“上、下”“前、后”的关系也会不同。】
(3)巩固练习①说一说
请你用“上、下、前、后”说一说教室里的人或者物品的位置。说清()在()的上面,()在()的下面;()在()的前面;()在()的后面。
②练习二第1题
(1)说一说:小东的前面是(),小云在小华的()面。(2)小组说一说:谁在谁的前面,谁在谁的后面?(3)思考:小玉在小兵的前面还是后面呢?你是怎样想的? ③做一做
把铅笔盒放在桌子的上面;把数学书放在铅笔盒的下面;请坐在***前面的同学起立;请坐在***后面的同学把手举起来。
(1)老师提要求,学生做一做。
(2)学生当小老师提要求,其他学生做一做。④灵活应用,拓展提升
把附页中的小兔子和小乌龟贴在图中,再看图讲故事。说一说,谁在谁的前面,谁在谁的后面,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
3.课堂总结
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收获。
本节课我们认识了上、下、前、后这两组位置关系,对于两个物体,它们之间的位置关系是一定的;对于三个物体,在说明位置时,需要我们说清楚是谁和谁在进行比较。
(三)课时作业 1.说说信号灯。
(1)交通信号灯有()种颜色,()灯在最下面,()灯在最上面。(2)红灯在绿灯的()面,绿灯在黄灯的()面。答案:(1)3,绿,红。(2)上,下。
解析:【考查目标1和2。进一步巩固理解“上、下”的含义和它们的相对性。能用“上、下”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小动物爬山。
(1)走在最前面的是(),走在最后面的是()。
(2)小猪走在小松鼠的()面,小老鼠走在小松鼠的()面。(3)用“前后”还能说什么?
答案:(1)小老鼠,小狐狸。(2)后,前。(3)略。
解析:【考查目标1和2。进一步巩固理解“前、后”的含义和它们的相对性。能用“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3.分房子。
帮小动物分房子。小猫分在第2层,小猪在小猫的下面,小羊在小猫的上面。小猪在第()层。小羊在第()层。
答案: 3,1。
解析:【考查目标1。能运用“上、下”判断出动物住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