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除法的初步认识》(第1课时)教案1
第3课时 除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
课本P13页,例4,练习三第1、2、3题。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引入除法运算。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
3、让学生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教学重点:
1、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难点: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教学准备:情景图等。教学过程:
一、设置问题,引导参与
1、谈话,出示情景图。
2、提出问题:大熊猫想把12支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应放几支?
请小朋友想一想。
3、开展活动,解决问题。
(1)指名请学生上台演示。鼓励学生有多种分法:可以是一支一支分的,也可以是两支两支分的或三支三支分的。但无论怎样分,结果都是一样的,每个盘子里放()支竹笋。(2)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平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为引入除法运算奠定基础。
二、学习新知
1、引入除法
谈话:刚才我们通过平均分帮助大熊猫解决了一个大问题。这样的问题能不
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种方法。
揭示课题。除法
问:把12支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三支,每盘放得同样多,是平均分吗?
像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2、介绍除法算式的读写。
(1)以前我们学过加、减、乘法,它们都有各自的符号,今天老是再给你们介绍一个符号,它就是“÷”,读作:除号。写时先画一条横线,再上下各一点,横线要直,两点要圆且对齐。(2)学生练习书写除号。
(3)解决熊猫分竹笋的算式写法。12÷4=3,读作:12除以4等于3。
3、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
让学生吧12支竹笋分别平均分成两份,平均分成三份,并一一写出除法
算式,再读一读。
【设计意图】:在引导学生灵活应用平均分的基础上,提供“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在引入除法的基础上让学生参与“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学习活动,给学生提供做中学的机会。让学生通过操作进一步感受解决问题的过程,领悟除法意义。
三、巩固应用,加深理解
1、课本第13页的“做一做”(1)自己读题,理解题意(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3)交流汇报。(4)小结。
2、挑战园地:
(1)第一关(练习三第1题):“魔法卡片”
出示算式卡片背面,请6名学生来抽卡,谁抽到哪一张就读哪一张,读 得对的老师奖励聪明星。
(2)第二关(练习三第2题)“小帮手”。
学生动手摆学具并填写算式,教师巡视。
(3)第三关(练习三第3题)“分西瓜”。
学生先独立思考并解决,然后交流。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追求快乐的天性,好胜的心理,设计形式多样,富有挑战性的练习形式,营造出充满生气和激情的学习氛围,并运用奖励措施,满足孩子们成功的喜悦心理需求,维持学习新知的兴趣。
四、课堂总结。
第二篇:优质教案2015 认识除法 第1课时
第四单元 认识除法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经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平均分的含义。2.教学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合作意识。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了解平均分的含义。教具准备:
萝卜图片,桃子图片,小木棒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今天,小猴子采了6个桃子,想把他们分给几个小朋友,但是他们不知道可以怎样分?聪明的你能帮帮小猴子吗?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动手操作
①教师先把6个桃子图片贴在黑板上
②谈话:同学们,你们想到了吗?赶快行动,把桃子分一分,到黑板上摆一摆,看谁最聪明,分的办法最多!
③学生操作摆桃子 1.汇报并认识“平均分”
①谈话:同学们,你们开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办法。6个桃子可以分成3份,每份2个,可以分成2份,一份2个,一份4个,也可以分成2份,每份3个„„
那么,你们能根据每份分的个数的相同与不同,把这些方法分成两类吗? ②小组或全班交流
③提问:你们是怎样分的?说一说这样分的理由。
④师讲述:(结合板贴)像这样,每份都是2个或每份都是3个,我们就可以说,每份分的同样多,这样的分法我们叫做“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⑤学生之间互相说一说什么是“平均分”。2.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特点 谈话:现在老师手上有8个桃子,要想把他们平均分可以怎么分?请同学们先思考一下再到黑板上摆一摆,分一分。分完后给同学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老师把桃子图片贴在黑板上)3.探求平均分的方法
①先在黑板上画一棵树,再把8个桃子图片贴上去。
②谈话:同学们看黑板上的桃树,数一数树上有多少个桃子?如果老师想把它们分给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2个,那么可以分到多少个小朋友呢?想一想!
③找几个学生上黑板“摘桃子”分给其他同学,要求每人分2个,看有多少位同学能分到桃子就是了。
④师小结:对了!8个桃子就可以把它2个作为一份分给1个小朋友,一共分了这样的4份,就是分给了4个小朋友。像这样把每几个作为一份来分的也是“平均分”。
三、组织练习,深化认识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了什么?
教学反思:
《平均分》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中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一”第一节课的内容。表内除法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它是较难理解的数学概念。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理解分,尤其是“平均分”。因此平均分是除法学习的基础的基础,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如何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基础上主动建构知识呢?因此,上课前,我让学生带着一个问题----怎样才是平均分?去进行预习。提出问题方向后,学生能针对问题入手,更容易理解掌握知识。
教材设计了各种情境,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向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实践机会,通过观察了解“每份同样多”,引出“平均分”,再让学生充分参与平均分,分各种实物,让学生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学生多次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并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表象,为学生认识除法打好基础。学生在教师创设的生活化情境中,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多次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在知识“再创造”的过程中,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自信心。
上了这节课后有以下值得反思的地方:
1.注重学生对平均分的感受和体验。不是简单地让学生背读知识,而是创设情境并通过多次实践操作,在学生分完桃后,让他们给“每份分得同样多”的这种分法取个名字,这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创造性,让学生参与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更好的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注重分法的多样化。让学生用适合自己学习的方式方法去学习,是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强调的。如“把8个桃,每个小朋友分2个,可以分给几个小朋友?” 学生分完后,教师提问还可以怎样分?让学生完全展示出各种分法,充分体现了分法多样化。
3.注重从多角度让学生通过比较来认识“平均分”的含义这是认识问题的基本方法之一,不要片面、单一地看问题。如课的开始,让学生分梨,学生都十分一致的进行了平均分,没有出现不是平均分的情况。每份分的不是同样多,就是没有平均分,这也是现实生活中常有的情况,这一设计让学生认识平均分的同时,也用不平均分来对比学习,对了解这一概念有很大的帮助。
第三篇:负数的初步认识第1课时教案
第一单元负数的初步认识
课题:负数的初步认识(1)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现实的问题情景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初步认识负数。会用正、负产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会正确读、写负数。
2.能正确区分正数、负数和0。
3.感受正、负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获得一些成功的学习体验。
教学重点:理解负数的意义,能应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难点:理解负数的意义,能应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游戏。(3分钟)
我们先来做个游戏。游戏的名字叫“与我相反”。游戏规则是:老师说一句话,你们要快速地说出与这句话意思相反的话。
1、服装店今年八月份赚了2000元。
2、我在银行存入了300元。
3、我向南走了100米。
4、零上10摄氏度。引入谈话:在生活中,像这样意思相反的情况还真多,今天,我们将研究如何用数学的方法表达这些内容。
二、自学例1。(10分钟)1.自学。
出示:教材例1情境图。
学生自学时,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导学单:
1.3个城市的最低气温分别是多少摄氏度?你是怎么看的? 2.试着把这三个温度写下来,并读一读。3.思考:+20℃和-20℃表示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2.小组交流。交流内容:
1.说说你是怎么看温度计上的气温的?
2.南京、三亚、哈尔冰的最低气温分别是多少摄氏度?哪里的气温是零上,哪里的气温是零下? 3.你是怎么理解+20℃和-20℃的? 导学要点:
三亚的温度用正数表示,哈尔滨的温度用负数表示。3.全班交流。导学要点:
在读出刚才三个温度时,要注意看清什么?(出示温度计课件:闪烁0℃)0℃,它正好是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分界点。零上温度可以用正数表示,零下温度可用负数表示。
+20℃表示零上20℃,温度比0℃高,-20℃表示零下20℃,温度比0℃低。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是一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三、自学例2.(6分钟)
1.自学。导学单:
1.用例1的办法表示出珠穆朗玛峰和吐鲁番盆地的高度。2.读一读这两个数,他们分别表示比海平面高多少米或低多少米? 指导学生看懂例题中的示意图。2.全班交流:
+8844.4米和-155米的实际含义。
海平面以上高度用正数,海平面以下用负数。海平面以上高度和以下高度是一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3.学生交流把数进行分类。
如果把这5个数分分类,可以怎样分? 导学要点:
像+20、+8844.4这样的数都是正数,像-20、-155这样的数都是负数(板书课题上的“负”字)。为了方便,“+”我们可以省略,但“-”一定要写。
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因而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4.讨论:你在生活中见过负数吗?它们的含义各是什么?
四、练习。(15分钟)【基本练习】 1.第2页练一练。点拨:
表示正数的圈里有0吗?表示负数的圈里呢?进一步明确正数、负数和0的关系。
2.练习一的第1、2题。
第1题:以0℃为标准,正数表示零上温度,负数表示零下温度。第2题:继续强调,高于海平面的高度用正数表示,低于海平面的温度用负数表示。3.练习一的第3题。写出5个正数和5个负数。
正、负数可以是些怎样的数?可以写小数和分数吗? 写正数和负数时要注意什么? 4.练习一的第4题。学生读一读表中的数。在教材给出的图中涂一涂。
教师收集学生的不同画法,评讲时展示,纠正学生出现的错误。图中的几个温度,哪些比0℃高,哪些比0℃低?-5℃与-10℃相比,哪个温度高一些? 5.创编练习。
电梯现在停在6楼,如果升到9楼记作+3,那么-2表示()。①电梯下降到了2楼 ②电梯下降了2楼 ③电梯下降了4楼 ④电梯上升到8楼
电梯是以几楼作为正负分界的?
五、课作。(6分钟)完成《补充习题》第1页。
帮助学困生,收集典型错例,讲评时使用。
校对作业,分析典型错例,统计正确率,订正错误。全对的做“提高题”。提高题。
甲地海拔高度是30米,乙地海拔高度是20米,丙地海拔高度是-10米,哪个地方最高,那个地方最低?最高的地方比最低的地方高多少米?
六、家作。1.《课课练》第页。
2.上网查阅:了解负数的产生。
第四篇:第1课时分数的初步认识(几分之一)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上第七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
第1课时分数的初步认识(几分之一)教学设计:宁波市惠贞书院 陈双丽 课件制作:宁波市惠贞书院 陈双丽
一、教学内容:分数的初步认识(几分之一)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91、92页例1、2、3及做一做,练习二十二第1、2、3题。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直观认识几分之一,初步形成关于几分之一的表象,会读写几分之一。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比较、判断等能力。3.促进学生提高主动参与、互相合作的学习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几分之一。
难点: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操作能力、观察能力。
四、教学准备:
教具:月饼实物图、正方形纸、圆形、三角形、课件等。、学具:正方形纸、圆形纸、三角形纸各两张。
五、教学过程:
㈠创设情景,诱趣激学
1、导语:“同学们,孙老师早就知道我们学校的学生个个聪明机智,反应很快。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个小比赛:比比谁的手势快。”(听问题出手势。)
师说问题。
⑴有6块月饼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几块?手势表示。⑵把两块月饼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又分几块呢?手势表示。⑶把一块月饼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多少呢?手势表示。
2、平均分。
引导:我看到大家的手势有点乱,有的同学可能知道,但不能用手式表示出来,是不是这样呀?好,别急,先用语言告诉我每人分多少?(板书:一块月饼 一半)
师:那我们先来看看这块月饼的一半是怎么得来的? 课件演示:将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块。
师:是这样分吧?谁能说一说我们是怎样分的,得到的是这块月饼的一半呢?(板书:平均分)
师:把这块月饼平均分,也就是使分得的两块大小相等,这样就得到这块月饼的一半。那这块月饼的一半还能不能用以前学过的数来表示?
3、写法读法。
引导:像这样的“一半”不能用以前学过的数表示了,这就是刚才同学们不能用手式表示的原因。有谁知道这个数怎么表示吗?(板书:二分之一)师:二分之一,用数字可以怎样写呢?教师板演。
教师边示范边解读:“——”表示平均分,叫分数线,“2”表示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表示总份数,叫分母,“1”表示任取其中的1份叫分子,这个数读作:二分之一。填空。
五分之一写作()
1/6读作()百分之一写作()
1/10读作()
师:知道这是什么数吗?(生:分数)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分数。(揭示课题:分数的初步认识)㈡凸现主体,顺思导学 1.认识图形的。
引导: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呢?
指名尝试,用阴影表示其中的,并写在圆上。表示。(出示一个圆形)老师这有一个圆形,谁能表示出它的 引导这名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得到圆的的,加深学生的认识。
2.创造图形的。师:在同学们的桌上有一个长方形,请你想办法表示出它的学生自主尝试。
指名汇报、展示不同的折法,强化认识。
师:同学们想一想,虽然我们折的方法不同,得到的每一份的形状也不同,为什么都能用表示呢?(把长方形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它的)
师:在刚才同学们的回答过程中,有一个词是很重要的,谁听出来了?(随学生回答重点标注“平均分”)师:为什么这个词最重要呢?说说你的想法。
(重点强调:只有平均分才能得到分数)3.判断:下面图形中涂色部分用
表示对吗?你是怎么想的?
㈢迁移类推,引导探学 1.认识。
师:刚才把一个月饼、一个圆平均分成了两份,其中的一份是它的。(出示一个圆,通过对折平均分成4份,贴到黑板上)像这样,把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给其中一份涂色)每份是它的几分之一呢?
学生能答出。
指导学生叙述完整:把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它的之一。)
问:写成数字形式谁会写?(指名板书。)
问:谁能上来指一指哪里也是这个圆的。(板书:四分
呢?(学生上前指。)
2.探究。
师:同学们现在又认识了,如果让你们自己表示出一个图形的,能不能做到?老师有两个要求,一是从纸袋中任选一种图形,表示出它的折完后可以和小组同学交流你的发现。
学生先独立思考,之后在小组交流。指名代表小组汇报、展示。
重点理解:只要是把图形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完成课本93做一做1 ㈣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比较
1.折过了四分之一,你还能折一折,取一份用分数表示吗?
;二是。
学生折出了八分之一、十六分之一、三十二分之一等等,他们通过自己操作而得到新的分数很兴奋。
2.折出了这么多的分数,你觉得谁折的分数大?
大部分学生都认为三十二分之一最大,折出的八分之一最小,并且还说了理由:32比8大,当然1/32大。一些学生发现越折越小了,觉得1/32是最小的。(这时教师也不表态)
3、小组讨论:通过上面两组数的比较,你发现了什么?师生共同小结几分之一的分数比较大小的基本方法:分子是1的分数,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份就越少。
㈤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一口气来说一说:
2、判断:P96第2题(先独立完成,再集体手势判断。)师:说一说1/4表示的是什么?为什么第2题的1/3是不正确的
3、下面的画面让你联想到了几分之一?
图:法国国旗(1/3)巧克力(1/6)橙子切面(1/7)
4、人体中也能找到有趣的分数。
①课件演示把一岁儿童的身长(图)平均分成四份,其中头占身高的1/4 现在的我把现在的我的身长(图)平均分成七份,其中头占身高的1/7 ②估计:
八、九岁孩子的头占身高的几分之一? 学生估计后师提供资料:十岁儿童头占身高的六分之一
5、播放:多美滋1+1奶粉广告
师:东东把一块蛋糕平均分成四份,一看来了八人,刚解决这个问题,又来了第九个人。看广告让你能联想到几分之一? 师:从哪个面画中联想到的1/4?1/8 师:这里的1/2是整个蛋糕的1/2吗? 生:不是,是小男孩手上蛋糕的1/2 生:1/9 师:如果开始就有9个人,平均分成9份,每人就得到这块蛋糕的1/9?
6、根据分数在图中涂阴影,仔细观察,比较一下这些分数的大小:
7、它是一个长方形,把它这样对半平分,再平分„„在每一块上涂上颜色,你知道每种颜色是整体的几分之一吗?
㈥全课总结,疏理评学
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通过这节课,疏理一下自己在知识、能力方面都有哪些提高。
1、要想得到一个分数必须“平均分”。
2、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3、把一个物体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反而越小。
七、布置作业:完成《课堂作业本》
八、板书设计: 认识分数平均分
1分子2分母
2.用手势来判一判:
第五篇:第1课时 认识小数「教案」
小数的初步认识
单元集体备课
本单元是学生学习小数知识的开始,主要内容包括认识小数和简单的小数加、减法两部分。本单元内容的呈现思路与分数的初步认识相似,仍以学生熟悉的日常事物和活动为场景,通过人民币、米制系统、面积、刻度尺或数轴这样的直观、半直观模型来帮助学生初步认识小数,让学生在熟悉的、有交流内容的、能说出具体事例的情境支持下,充分感知小数概念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小数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对数的认识的一次重要拓展,它与整数相比,在意义、书写形式、计数单位、计算法则等方面有某些相同的地方,但也有一定的差异。这部分内容的教与学,是在学生认识了万以内的数,会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初步认识了分数,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并且学习了常用计量单位的基础上进行的。本单元是对小数进行初步认识,教科书中出现的这些小数的小数部分都只有一或两位,小数的计算也只涉及一位小数的加、减。两个教学部分内容之间的关系是:小数的初步认识为小数加、减法的学习作准备,而在小数加、减法的学习中,学生对小数的认识更加深刻,为今后系统地学习小数打下初步基础。
小数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即便是一、二年级的学生,也经常会接触到一些小数。学生对小数的认识是数概念的一次拓展,它需要经历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发展过程。学生学习小数和学习分数一样,对小数概念的理解要比对小数计算的掌握困难得多。因此教科书主要是让学生借助具体的量和几何直观图,直观感受小数与十进制分数之间的关系,初步认识小数。
1.紧密结合生活情境,帮助学生在具体事件中了解小数的含义。在初步认识小数的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具体情境下的表述,不要急于归纳体会含义;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历和已有认知,激活相关经验和相关知识基础,引导学生在多次表述中感悟小数的含义。
2.把握好小数初步认识的学习要求。作为小数的初步认识,本单元教学应当注意把握两点:一是本单元是“小数的初步认识”,不要把小数作为一个抽象的数来研究,不要出现数位、计数单位等概念,应结合具体的量和面积、数轴等直观模型来认识;二是小数的大小比较和小数加、减法,仅限于一位小数。
3.给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机会,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与合理性。在教学例2~例4时,在问题提出后,均可以放手让学生独立想办法解决问题,与同学分享交流策略。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或质疑,对学生的各种策略的评价要有助于提高学生选择策略的能力,并有助于培养学生合理优化的意识。
◎教学笔记
第1课时
认识小数
▶教学内容
教科书P91~92例1及“做一做”,教科书P94~95“练习二十”第1~4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情境认识小数,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能正确读、写小数。知道以米为单位、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2.通过观察、主动探究、小组合作等学习方式,经历小数的意义的建构过程,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
3.让学生初步感知小数在生活中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并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小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
通过米尺模型,认识0.1米与米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课件呈现教科书P91情境图。
【教学提示】
从生活中的事例引出小数,让学生倍感熟悉。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四幅图中出现的数字,你有什么发现?
【学情预设】大多数学生能发现:这四幅图中出现的数和原来学的整数不一样,这些数都有一个小圆点。
师:像3.45、0.85、2.60、36.6、1.2、1.5这样的数叫做小数。这个小圆点叫小数点。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认识小数。(板书课题:认识小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出现的数字,从而引出小数,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同时让学生初步感知小数在生活中的作用。
二、探究小数的读法
1.尝试读小数。
师:这些小数该怎么读呢?每个同学自己先读一读。
读完后,教师指名学生起来读第一个小数。
【学情预设】学生读3.45【教学提示】
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小数的读法和写法,避免错误发生。
这个数的时候,出现了好几种读法,有的读作三点四五,有的读作三点四十五,有的读作三百点四五,还有的读作三百点四十五。
◎教学笔记
师: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的读法呢?
【学情预设】因为这个数中有个小数点,我们不知道这个小数点的左边和右边该怎么读。
【设计意图】让学生先尝试用自己的方法试着读出第一个小数。通过各种错误读法的呈现,引起学生对整数读法和小数读法的认知冲突,从而引起学生对小数点的注意。
2.归纳小数的读法。
师:同桌互相说一说应该怎样读小数。
学生讨论后,指名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小数点左边是小数的整数部分,读法和整数读法一样,小数点右边是小数的小数部分,读法和读电话号码一样,依次读出每个数字。(课件展示并板书)
【教学提示】
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小数的读法和写法,避免错误发生。
3.练习反馈。
师:用我们刚才总结的方法,同桌之间相互读一读这些小数:3.45、0.85、2.60、36.6、1.2、1.5。
【学情预设】通过老师小结的方法,大部分同学能读出这些小数,分别是:三点四五,零点八五,二点六零,三十六点六,一点二,一点五。其中2.60后面的零要读,36.6的小数点左边有两位数,要读成三十六,不能读成三六。
三、探究小数的意义
1.了解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意义。
课件出示教科书P92例1情境图。
师: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学情预设】大部分同学能知道,测量出王东的身高为1米3分米,要求的是只用米作单位怎样表示王东的身高。
师:同学们,你们会只用米作单位表示王东的身高吗?1米是1米,3分米是多少米呢?请同学们借助米尺图,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再汇报结果。
【学情预设】因为1米有10分米,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1分米,1分米用分数表示是米,还可以写成0.1米,则3分米是米,还可以写成0.3米。
◎教学笔记
【教学提示】
此处的知识点比较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追问和提醒。
师:同学们,我们知道1分米是米,还知道1分米是0.1米,那么0.1和之间是什么关系?为什么?
请同学们独立思考,再回答。
【学情预设】米和0.1米是相等的,因为它们表示的长度都是1分米。1分米=米=0.1米,3分米=米=0.3米。可以看出小数是分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十分之几的数可以写成零点几。(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师:通过以上分析,同学们会用米作单位表示王东的身高吗?
【学情预设】用小数表示1米3分米,写小数时1米是整米数,可直接作小数的整数部分,小数点右边数位上的数字表示比1米更小的量,即3分米=0.3米,3写在小数点的后面,所以1米3分米用米作单位是1.3米。
教师小结:(1)小数是分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
(2)小数的写法:先写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写法来写,如果整数部分是零,就直接写0,再在个位数字的右下角点上小数点,最后依次写出小数部分每一位上的数字。
【设计意图】让学生借助米尺图,先对1分米是1米的直观地理解,并且沟通其与小数的联系,再利用迁移的规律得出3分米是1米的,即0.3米,使学生感悟到分数与小数之间的关系。
2.类比迁移,拓展认识小数含义。
师:请大家看看4.3元中的3,它能表示哪些含义?
【学情预设】可以表示3角、元、0.3元,因为1元=10角,3角=元,也就是0.3元。
【设计意图】在借助米尺理解一位小数的意义之后,再类比迁移到人民币的知识,再次强化一位小数与十进制分数之间的关系。四、巩固练习1.完成教科书P92“做一做”。
【教学提示】
练习2、3题,能进一步巩固分数和小数的关系,巩固对小数含义的认识。
学生独立解答。
师:同学们解答出来了吗?怎么样填?
【学情预设】因为1角是1元的十分之一,是元,还可以写成0.1元,所以5角是510元,还可以写成0.5元,8元5角写成小数是8.5元。
【设计意图】本题选取学生熟悉的元与角的关系,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一位小数的含义,并巩固小数的写法。
2.完成教科书P94“练习二十”第1题。
学生独立读出图中的小数。
【学情预设】读小数时,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读法来读,小数部分依次读出每个数字即可。
3.完成教科书P94“练习二十”第2、3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与同学交流订正。
【学情预设】第2题是在具体的情境中写小数,学生一般都会写。第3题是将小数与分数联系◎教学笔记
起来,由分数改写成小数,学生也不会觉得有难度。
【设计意图】第2题借助米尺和人民币的关系,巩固对小数含义的认识。第3题借助面积模型,用分数和小数表示涂色部分。
4.完成教科书P95“练习二十”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指名学生回答。
【学情预设】看数轴填数,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要引导学生知道,在0~1之间的小数,就是零点几;在1~2之间的小数就是一点几;在2~3之间的小数就是二点几。据此填空即可,数轴上从左往右分别填0.2,0.5,0.8,1.1,1.4,1.7,1.9,2.3,2.6。
【设计意图】本题是用小数表示出数轴上对应的点,为认识数的顺序提供直观支撑。五、课堂小结师: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中,学生在理解只用以米为单位的小数表示含义时,有一些困难。教学时,我充分地让学生表达、辨析,通过语言表达理顺数学思维,帮助学生体会小数的含义,效果不错。在完成“练习二十”第4题时,学生感到有难度,我先引导学生观察数轴上的每一小格表示多少,再来思考数轴上的点对应的数。总之,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小数,教学时应以引导为主。
▶作业设计
见“状元成才路”系列丛书《创优作业100分》或《状元作业本》对应课时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