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1课时 圆柱的认识(教案)
第1课时 圆柱的认识
【教学内容】
圆柱的认识(教材第17~20页)。【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圆柱的特征,认识圆柱的底面及其直径和半径,圆柱的高、侧面及圆柱的展开图。
2.通过观察,认识圆柱并掌握它的特征,建立空间观念。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增强从实物抽象到几何图形的能力。【重点难点】
1.理解并掌握圆柱的特征,建立空间观念。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喜欢。)那我们就做一个摸一摸的游戏好吗?瞧,老师手里有一个魔袋,里面装了几种物体,摸出这个形状物体必须要说出它的特征。
师:(一个学生摸出几个圆柱体。)你能说一说为什么没摸出其他的物体吗?
生:因为那些物体的面都是平平的,这几个圆柱有一个曲面,能够滚动。师:你可真聪明。像这样直直的、上下一样粗细、能够滚动的物体,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圆柱。(课件出示圆柱体)
2.板书课题“圆柱的认识”。
师:看了这个题目,你们有什么想法吗?
生:我想知道圆柱是由几部分组成的。
生:我想知道圆柱弯曲的那个面究竟是什么形状的。
生:我想知道圆柱有什么特征。
师:从大家的问题当中,老师看出你们都是爱学习的孩子。我听说咱们班级的同学都很聪明,自学能力也很强,所以老师想让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自己寻找答案,你们能行吗? 二:【新课讲授】 1.初步感知圆柱。
(1)大家找一找我们生活的周围有哪些圆柱形的物体,谁能说一说?(师指名回答)
(2)教师展示课件中常见的圆柱形物体。
(3)教师:这些物体有哪些共同的特点?大家也可以拿出自己手中的圆柱形物体看一看,摸一摸。
(4)教师又拿出几个不是圆柱,接近圆柱形物体,然后问:它们是圆柱吗?为什么?那么什么样的物体才是真正的圆柱?
学生回答后,教师强调:圆柱一定是直直的,上下一样粗细。2.教学例1。
(1)探究圆柱体的特征。
① 现在请小组内同学,每人拿一个圆柱,仔细看看,用手摸一摸它的面。在互相之间说一说你的发现,交流自己的想法。启发学生自主探究圆柱的特征。
② 小组汇报,谁愿意给大家说说你发现了圆柱的哪些特征? 教师:圆柱一共有几个面?用手摸上、下底,看一看有什么特点?再摸一摸侧面,有什么感觉,它是一个什么面? 学生:3个面;形状相同,都是圆形,面积相等;曲面。教师小结: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
③提出问题:你是怎么知道两个底面相等,你能用你喜欢的方法验证一下吗?
(a、画——剪——比
b、量直径计算;c画在纸上倒过来是否重合)
④提出问题:为什么圆柱能滚动呢?(因为侧面不是平的,是弯曲的)请你再次用手摸一摸感受一下这个光滑的曲面。
师:提升认识:谁能完整地说一说圆柱有几个面,以及它每个面的特征?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板书
(2)认识圆柱的高。
①教师出示高、矮不同的圆柱体提问:哪个圆柱高,哪个圆柱矮? 想一想:圆柱的高矮与圆柱的两个底面之间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思考得出:圆柱的高矮与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有关。课件出示并讲解: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高有无数条 长度相等。
②如何测量圆柱的高?小组讨论,找出测量方法。然后请一名学生展示自己的测量方法。
师问:他的测量方法好吗?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让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演示正确的测量方法。并强调:在测量中一定要注意圆柱要水平放置,刻度尺也要水平放置。
(3)对圆柱“高”的认识拓展
提问:请你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圆柱的高还有其他的说法吗?(课件出示)
孩子们老师头脑中闪出出这么一个画面,在酒店、大型商场有转动的旋转门,它转动起来也是一个圆柱,其实它的原理和我们接下来要做的实验原理一样,让我们赶快去实验吧……
(3)教师出示准备好的长方形纸片。
教师:请你将长方形同学们和我一起快速转动纸片,看一看转出来的是什么形状。组织学生操作后,汇报结果。
(以长方形的一边所在直线为轴旋转一周,旋转形成的图形是圆柱。为轴一边的长度等于圆柱的高,另一边的长度等于圆柱的底面半径。)
【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18、19页的“做一做”。
组织学生先独立做一做,再在小组中相互交流。2.完成教材第20页练习三的第1、2、3题。
第1题要让学生仔细观察并准确地说出图中哪些地方或物体的哪一部分是圆柱。
第2题指名说。
第3题学生判断后,要让学生说理由。还可以让学生想一想,如果把第2、3个图形围起来,会出现什么情况? 答案:
2.第1题:手电筒的筒身、柱子、哑铃的把手和两端都是圆柱。第2题:长方体 正方体 圆柱
第3题:第一个图 理由:将圆柱展开,长方形的长应等于底面圆的周长。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组织学生畅谈学习的收获。【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1.教学圆柱的认识,应加强直观演示和操作。2.探究圆柱的特征时,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发现和总结出圆柱的特征。要注意两点:
(1)从整体上把握“圆柱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在学生观察、交流的基础上,指出圆柱的两个圆面叫做圆柱的底面,周围的面叫侧面。
(2)深入对各部分的探究。如“圆柱的侧面、底面和高各有什么特征?”让学生动手操作,看看有什么发现。学生的一些发现可能只停留在直观判断的层面,应鼓励学生把圆剪下来放在另一个底面上,看是否重合。
3.认识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时,要放手让学生经历探究知识的过程。
第二篇:第2课时 认识圆柱
第一单元
圆柱与圆锥
第2课时
认识圆柱和圆锥
教学内容: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P3~4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使学生认识圆柱的特征,认识圆柱侧面的展开图。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等,初步体会“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由面旋转成体的过程,认识圆柱和圆锥,了解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知道圆柱和圆锥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准备:教师与学生每人带一个圆柱,教师给学生每4人小组发一个纸制的圆柱。每位学生准备好制作圆柱的材料。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圆柱的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圆柱侧面展开是长方形,并理解长和宽与圆柱之间的关系。
教
法:引导法
学
法:自主探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
谁能说一说长方体的特征?(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围成的,相对的两个长方形完全相同,长方体的高有无数条。)
正方体呢?
谁能说一说我们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哪些知识?
二、新授
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一种新的立体图形:圆柱体,简称圆柱。
1、初步印象
同学们,请你们用眼睛看,用手摸,说一说圆柱与长方体的有什么不同?
(圆柱是由2个圆,1个曲面围成的。)
2、小组研究:圆柱的这些面有什么特征呢?面与面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
3、交流和汇报
(1)关于两个圆形得出:上下2个圆是完全相等的圆,它们都是圆柱的底面。
(2)关于曲面得出:它是圆柱的侧面,如果沿着高展开,可以得到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如果沿着斜线展开可以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展开后的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圆柱的高。
(3)关于圆柱的高: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圆柱的高。高有无数条。高有时也可用长、厚、深代替。
4、举例说明进一步明确特征
教师:既然大家对圆柱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那么在生活中那些物体是圆柱呢?
(学生举例,再让学生自己判断。当有一个学生说粉笔是圆柱时,教师可让学生进行讨论。)
5、运用知识进行判断
下面哪些图形是圆柱?哪些不是?说明理由。
6、制作圆柱
三、练习
四、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第三篇:第1课时 认识小数「教案」
小数的初步认识
单元集体备课
本单元是学生学习小数知识的开始,主要内容包括认识小数和简单的小数加、减法两部分。本单元内容的呈现思路与分数的初步认识相似,仍以学生熟悉的日常事物和活动为场景,通过人民币、米制系统、面积、刻度尺或数轴这样的直观、半直观模型来帮助学生初步认识小数,让学生在熟悉的、有交流内容的、能说出具体事例的情境支持下,充分感知小数概念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小数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对数的认识的一次重要拓展,它与整数相比,在意义、书写形式、计数单位、计算法则等方面有某些相同的地方,但也有一定的差异。这部分内容的教与学,是在学生认识了万以内的数,会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初步认识了分数,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并且学习了常用计量单位的基础上进行的。本单元是对小数进行初步认识,教科书中出现的这些小数的小数部分都只有一或两位,小数的计算也只涉及一位小数的加、减。两个教学部分内容之间的关系是:小数的初步认识为小数加、减法的学习作准备,而在小数加、减法的学习中,学生对小数的认识更加深刻,为今后系统地学习小数打下初步基础。
小数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即便是一、二年级的学生,也经常会接触到一些小数。学生对小数的认识是数概念的一次拓展,它需要经历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发展过程。学生学习小数和学习分数一样,对小数概念的理解要比对小数计算的掌握困难得多。因此教科书主要是让学生借助具体的量和几何直观图,直观感受小数与十进制分数之间的关系,初步认识小数。
1.紧密结合生活情境,帮助学生在具体事件中了解小数的含义。在初步认识小数的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具体情境下的表述,不要急于归纳体会含义;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历和已有认知,激活相关经验和相关知识基础,引导学生在多次表述中感悟小数的含义。
2.把握好小数初步认识的学习要求。作为小数的初步认识,本单元教学应当注意把握两点:一是本单元是“小数的初步认识”,不要把小数作为一个抽象的数来研究,不要出现数位、计数单位等概念,应结合具体的量和面积、数轴等直观模型来认识;二是小数的大小比较和小数加、减法,仅限于一位小数。
3.给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机会,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与合理性。在教学例2~例4时,在问题提出后,均可以放手让学生独立想办法解决问题,与同学分享交流策略。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或质疑,对学生的各种策略的评价要有助于提高学生选择策略的能力,并有助于培养学生合理优化的意识。
◎教学笔记
第1课时
认识小数
▶教学内容
教科书P91~92例1及“做一做”,教科书P94~95“练习二十”第1~4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情境认识小数,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能正确读、写小数。知道以米为单位、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2.通过观察、主动探究、小组合作等学习方式,经历小数的意义的建构过程,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
3.让学生初步感知小数在生活中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并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小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
通过米尺模型,认识0.1米与米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课件呈现教科书P91情境图。
【教学提示】
从生活中的事例引出小数,让学生倍感熟悉。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四幅图中出现的数字,你有什么发现?
【学情预设】大多数学生能发现:这四幅图中出现的数和原来学的整数不一样,这些数都有一个小圆点。
师:像3.45、0.85、2.60、36.6、1.2、1.5这样的数叫做小数。这个小圆点叫小数点。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认识小数。(板书课题:认识小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出现的数字,从而引出小数,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同时让学生初步感知小数在生活中的作用。
二、探究小数的读法
1.尝试读小数。
师:这些小数该怎么读呢?每个同学自己先读一读。
读完后,教师指名学生起来读第一个小数。
【学情预设】学生读3.45【教学提示】
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小数的读法和写法,避免错误发生。
这个数的时候,出现了好几种读法,有的读作三点四五,有的读作三点四十五,有的读作三百点四五,还有的读作三百点四十五。
◎教学笔记
师: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的读法呢?
【学情预设】因为这个数中有个小数点,我们不知道这个小数点的左边和右边该怎么读。
【设计意图】让学生先尝试用自己的方法试着读出第一个小数。通过各种错误读法的呈现,引起学生对整数读法和小数读法的认知冲突,从而引起学生对小数点的注意。
2.归纳小数的读法。
师:同桌互相说一说应该怎样读小数。
学生讨论后,指名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小数点左边是小数的整数部分,读法和整数读法一样,小数点右边是小数的小数部分,读法和读电话号码一样,依次读出每个数字。(课件展示并板书)
【教学提示】
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小数的读法和写法,避免错误发生。
3.练习反馈。
师:用我们刚才总结的方法,同桌之间相互读一读这些小数:3.45、0.85、2.60、36.6、1.2、1.5。
【学情预设】通过老师小结的方法,大部分同学能读出这些小数,分别是:三点四五,零点八五,二点六零,三十六点六,一点二,一点五。其中2.60后面的零要读,36.6的小数点左边有两位数,要读成三十六,不能读成三六。
三、探究小数的意义
1.了解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意义。
课件出示教科书P92例1情境图。
师: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学情预设】大部分同学能知道,测量出王东的身高为1米3分米,要求的是只用米作单位怎样表示王东的身高。
师:同学们,你们会只用米作单位表示王东的身高吗?1米是1米,3分米是多少米呢?请同学们借助米尺图,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再汇报结果。
【学情预设】因为1米有10分米,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1分米,1分米用分数表示是米,还可以写成0.1米,则3分米是米,还可以写成0.3米。
◎教学笔记
【教学提示】
此处的知识点比较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追问和提醒。
师:同学们,我们知道1分米是米,还知道1分米是0.1米,那么0.1和之间是什么关系?为什么?
请同学们独立思考,再回答。
【学情预设】米和0.1米是相等的,因为它们表示的长度都是1分米。1分米=米=0.1米,3分米=米=0.3米。可以看出小数是分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十分之几的数可以写成零点几。(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师:通过以上分析,同学们会用米作单位表示王东的身高吗?
【学情预设】用小数表示1米3分米,写小数时1米是整米数,可直接作小数的整数部分,小数点右边数位上的数字表示比1米更小的量,即3分米=0.3米,3写在小数点的后面,所以1米3分米用米作单位是1.3米。
教师小结:(1)小数是分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
(2)小数的写法:先写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写法来写,如果整数部分是零,就直接写0,再在个位数字的右下角点上小数点,最后依次写出小数部分每一位上的数字。
【设计意图】让学生借助米尺图,先对1分米是1米的直观地理解,并且沟通其与小数的联系,再利用迁移的规律得出3分米是1米的,即0.3米,使学生感悟到分数与小数之间的关系。
2.类比迁移,拓展认识小数含义。
师:请大家看看4.3元中的3,它能表示哪些含义?
【学情预设】可以表示3角、元、0.3元,因为1元=10角,3角=元,也就是0.3元。
【设计意图】在借助米尺理解一位小数的意义之后,再类比迁移到人民币的知识,再次强化一位小数与十进制分数之间的关系。四、巩固练习1.完成教科书P92“做一做”。
【教学提示】
练习2、3题,能进一步巩固分数和小数的关系,巩固对小数含义的认识。
学生独立解答。
师:同学们解答出来了吗?怎么样填?
【学情预设】因为1角是1元的十分之一,是元,还可以写成0.1元,所以5角是510元,还可以写成0.5元,8元5角写成小数是8.5元。
【设计意图】本题选取学生熟悉的元与角的关系,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一位小数的含义,并巩固小数的写法。
2.完成教科书P94“练习二十”第1题。
学生独立读出图中的小数。
【学情预设】读小数时,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读法来读,小数部分依次读出每个数字即可。
3.完成教科书P94“练习二十”第2、3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与同学交流订正。
【学情预设】第2题是在具体的情境中写小数,学生一般都会写。第3题是将小数与分数联系◎教学笔记
起来,由分数改写成小数,学生也不会觉得有难度。
【设计意图】第2题借助米尺和人民币的关系,巩固对小数含义的认识。第3题借助面积模型,用分数和小数表示涂色部分。
4.完成教科书P95“练习二十”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指名学生回答。
【学情预设】看数轴填数,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要引导学生知道,在0~1之间的小数,就是零点几;在1~2之间的小数就是一点几;在2~3之间的小数就是二点几。据此填空即可,数轴上从左往右分别填0.2,0.5,0.8,1.1,1.4,1.7,1.9,2.3,2.6。
【设计意图】本题是用小数表示出数轴上对应的点,为认识数的顺序提供直观支撑。五、课堂小结师: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中,学生在理解只用以米为单位的小数表示含义时,有一些困难。教学时,我充分地让学生表达、辨析,通过语言表达理顺数学思维,帮助学生体会小数的含义,效果不错。在完成“练习二十”第4题时,学生感到有难度,我先引导学生观察数轴上的每一小格表示多少,再来思考数轴上的点对应的数。总之,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小数,教学时应以引导为主。
▶作业设计
见“状元成才路”系列丛书《创优作业100分》或《状元作业本》对应课时作业。
第四篇:《圆柱的认识》教案1
《圆柱的认识》教案
教学目标:
1、结合实物图形,认识圆柱的特征,建立圆柱概念。
2、培养学生观察、质疑、分析、解决问题和动手能力。
3、通过动手操作,体验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自制圆柱模型5个、投影片1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课件出示图片,说说这些图片都是什么立体图形?
2、学生回答,老师引导,板书课题:圆柱的认识。
二、创设情境,认识圆柱各部分名称
1、老师出示圆柱体,让学生观察,讲讲你发现什么?
2、学生回答。
3、老师引导生认识圆柱各部分。
①投影卡片讲解,并边讲边注明圆柱各部分名称(底面、侧面)。②怎样证实两个底面完全相同呢?
③学生讨论、汇报。
④老师质疑:什么是圆柱的高,高只有一条吗?(在卡片上标明)。
4、小结:让学生讲述圆柱的组成和特征,老师板书: 组成:
两个底面
一个侧面 特征:
完全相同
曲面
三、探索圆柱的侧面
1、课件出示问题:(1)沿着圆柱体的高剪开后,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什么图形?(2)把长方形的纸重新包上,你发现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之间有什么关系?
2、老师动手操作,生认真观察。
3、汇报你的发现。
4、老师课件演示得出: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柱体的底面周长;宽相当于圆柱体的高。
5、小结:把圆柱体的侧面沿着它的一条高展开,得到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
四、教学例题
1、课件出示例题
2、让学生独立完成,学生汇报,老师课件演示。
五、巩固练习
判断题(课件出示)
①圆柱体的高只有一条。
()
②圆柱的侧面展开一定是个长方形。
()
③圆柱体底面周长和高相等时,沿着它的一条高剪开,侧面是一个正方形。
()
④圆柱的两个底面的直径相等。()
六、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七、课外活动
第五篇:圆柱的认识—教案1
圆柱的认识 朝阳区教研中心 高萍
教学内容:人教版六上P10—P12 圆柱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认识圆柱,掌握圆柱的各部分名称及圆柱体的特征。2.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动手操作的能力。3.帮助学生建立面动成体的空间观念。
4.通过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意识。教学重点:认识圆柱,掌握圆柱的特征。教学难点:建立圆柱的空间观念。教学过程:
一、创设生活情境,提出问题,初步感知圆柱体。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课件演示:旋转门的画面。
(2)引导联想:你看到了什么?能想到什么?(圆柱的形成)(3)再次课件演示:渗透面动成体的观念。
(4)提出要求:请你将长方形或正方形的一条边粘在小棍上,快速搓动,看看形成的是什么形体?(5)演示交流
2.揭示课题并板书。(板书:圆柱的认识)
二、借助实物,通过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等活动,探索圆柱的特征。1.借助实物,认识圆柱体的特征。
(1)寻找生活中的圆柱体,初步感知圆柱特征。
提问:生活中,你还见过什么形体是圆柱体的?
提问:用你自己的话说一说圆柱体是什么样的。(2)借助实物,初步认识圆柱体的特征。
给每个小组提供一个圆柱形的物体。提出要求:请小组合作,通过你们观察、动手摸,看看你都能发现圆柱的哪些特征。
监控:
①圆柱的各部分名称,即圆柱的底面、高、侧面;
②圆柱体底面的特征,即都是圆,面积相等,位置相对(平行)。2.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圆柱体的特征。
(1)侧面的认识。
①提出猜测的问题:如果将圆柱体的侧面展开,会是什么形的?
提出要求:每组再拿出二个学具(用彩纸围好侧面的茶叶罐,底面周长与高相等和不等的两种),小组合作,动手剪开侧面,验证一下你的猜测。
③集体交流:你们将侧面展开是什么形的?你们是怎样剪的? 监控:
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后可以是个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
有没有可能展开后是一个不规则图形?应该怎么剪?
(2)对高的认识。
①出示高低、胖瘦不同的圆柱:同学们,这些都是圆柱,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
监控:胖瘦不同,那么圆柱的胖瘦和什么有关?
高低不同,那么圆柱的高低和什么有关?(圆柱的高低和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有关)
②你认为什么是圆柱的高?
③高的拓展:在日常生活中,圆柱的高,除了叫“高”,还会叫什么? 图片监控:硬币的高叫什么?(厚)
钢管横着放高叫什么?(长)圆柱形水井的高叫什么?(深)
学生动手测量圆柱形物体的高; 学生在实物上指出圆柱的高; 学生用语言描述圆柱体的高;
通过变式认识高,学生指出横躺着的圆柱的高。(3)对切截过程中圆柱变化的认识。
①想象:如果将一个圆柱切成两部分,可以怎么切? ②出示不同的切法。③结合实物想象:切开后截面会是什么形状? ④出示切后截面图。
3.通过不同角度观察,明确立体图的画法。(1)游戏引入。
师:利用一个圆柱,一侧画有狮子,正对着有一个雪人。让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出看到了什么,从而引出,一个物体观察的角度不同,所看到得事物也不同。(2)独立尝试画图。
①要求: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从不同角度看到的圆柱体画下来。②带领学生评价,感知圆柱的特征。(3)集体研讨认识圆柱的透视图。
三、动手制作,提高对圆柱的认识
1.提供学具。8个圆形,4个长方形,1个正方形,1个平行四边形,1个不规则图形。
2.提出要求:选择合适的学具,并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3.小组合作动手制作圆柱体。
四、全课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