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河北省石家庄市第八中学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21课 触摸人类心灵的文化教学设计 冀教版
第21课 触摸人类心灵的文化
● 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讲述了现代欧美文学、美术、音乐、电影方面的主要成就,由于都是一些感性知识,教学方面比较简单,学生主要通过自学(阅读教材)对上述内容有大致地了解。对于其中一些重难点,教师要引导学生透过表面现象,分析根本原因,培养学生分析认识问题的能力。建议教师多运用一些感性教材,比如图片、音频等,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这些作品的主题思想,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有利于学生对作品的分析理解,也有利于他们更好的理解作品产生的环境。●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现代欧美文学、美术、音乐、电影方面的主要成就。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总结造成克莱德悲剧的原因,锻炼学生概括及记课堂笔记的能力。2.通过对《格尔尼卡》的介绍,提高学生鉴赏和分析现代美术作品的能力。
3.通过欣赏爵士乐,使学生不仅从音乐角度,还要从历史角度欣赏音乐,理解音乐表达,提高学生从多学科视角上综合欣赏、理解音乐的能力。
4.通过教师引领学生探寻好莱坞称霸世界影坛的原因,提高学生在阅读教材过程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美国的悲剧》的学习,使学生从克莱德悲剧中找到对自己人生发展的警示。2.从毕加索的学习中理解艺术家的成功离不开其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
3.通过欣赏并理解爵士乐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丰富学生从音乐世界体验人生的情感。客观而公正地评价现代流行音乐。
4.在感受好莱坞大片过程中,形成对他民族性格及精神世界的正确理解。在好莱坞称霸世界影坛原因的探寻中,激发学生振兴中国电影的民族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德莱塞及其长篇小说《美国的悲剧》。2.毕加索及其《格尔尼卡》。3.爵士乐。4.好莱坞。
(二)教学难点
1.分析《美国的悲剧》、《格尔尼卡》的深层意义。2.理解爵士乐。
3.探寻好莱坞称霸影坛的原因。● 课时安排 1课时。
● 教学结构与过程
一、繁荣的现代文学 1.代表人物:德莱塞 2.作品:《美国的悲剧》
3.主要内容:描写了主人公克莱德·格里菲斯受到社会上邪恶影响,逐渐蜕变、堕落为凶杀犯、最后自我毁灭的全过程。
4.意义:每一部作品都不是单单的一本书,而是当时社会的指针式的缩影,这就是为什么说文学史当时政治、经济的反映。遥想很好的理解一部作品,就要从当时他写作的背景来分析,反之,从书中描写的细节之处,也可以清除当时的社会情况。
二、关注人类命运的画家
1.代表人物:凡·高 《向日葵》 2.代表人物:毕加索 《格尔尼卡》
1937年4月26日德国法西斯空军轰炸西班牙北部巴斯克重镇格尔尼卡,镇上的居民惨遭屠杀。得知此事,毕加索义愤填膺,随即拿起画笔,创作了震撼画坛的《格尔尼卡》。
三、走出圣殿的音乐
1.爵士乐:布鲁斯是爵士乐初期的一种重要形式,为爵士音乐的旋律基础,源自非洲,由非洲的黑人带到美国。17~18世纪,西方殖民主义者将大批非洲黑人贩卖到美洲,这些黑人奴隶从故乡带走了历史和文化,同时也带上了音乐。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黑人奴隶思念遥远的故乡和亲人,沮丧、无奈与绝望的情感始终伴随着他们。在田间、在劳动之余,黑奴们怀念故乡和亲人,常常唱一种哀歌,以表达他们孤寂、哀怨的心声。
2.音乐是用来表达内心情感的,音乐与生活、与时代密切相关,任何形式的音乐都不可能是因为某个天才的突发奇想,总是在生活中经过长期的磨练、积累,在人民大众中形成的。
四、辉煌的电影艺术
1.美国的好莱坞电影称雄于世界电影王国,几乎成为电影的代名词。2.原因:
1.一流的电影制作技术、一流的导演、一流的演员。2.推出影星以确立自己的地位。3.华尔街金融机构的大量投资。
4.制作技术、题材、制作方法的不断革新。5.创造出不同的类型片来吸引观众。……
● 课堂板书
第21课 触摸人类心灵的文化
一、繁荣的现代文学
二、关注人类命运的画家
三、走出圣殿的音乐
四、辉煌的电影艺术
第二篇:九年级历史下册 6.21《触摸人类心灵的文化》教案 冀教版
第21课 触摸人类心灵的文化 教学设计
● 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讲述了现代欧美文学、美术、音乐、电影方面的主要成就,由于都是一些感性知识,教学方面比较简单,学生主要通过自学(阅读教材)对上述内容有大致地了解。对于其中一些重难点,教师要引导学生透过表面现象,分析根本原因,培养学生分析认识问题的能力。建议教师多运用一些感性教材,比如图片、音频等,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这些作品的主题思想,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有利于学生对作品的分析理解,也有利于他们更好的理解作品产生的环境。●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现代欧美文学、美术、音乐、电影方面的主要成就。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总结造成克莱德悲剧的原因,锻炼学生概括及记课堂笔记的能力。2.通过对《格尔尼卡》的介绍,提高学生鉴赏和分析现代美术作品的能力。
3.通过欣赏爵士乐,使学生不仅从音乐角度,还要从历史角度欣赏音乐,理解音乐表达,提高学生从多学科视角上综合欣赏、理解音乐的能力。
4.通过教师引领学生探寻好莱坞称霸世界影坛的原因,提高学生在阅读教材过程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美国的悲剧》的学习,使学生从克莱德悲剧中找到对自己人生发展的警示。2.从毕加索的学习中理解艺术家的成功离不开其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
3.通过欣赏并理解爵士乐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丰富学生从音乐世界体验人生的情感。客观而公正地评价现代流行音乐。
4.在感受好莱坞大片过程中,形成对他民族性格及精神世界的正确理解。在好莱坞称霸世界影坛原因的探寻中,激发学生振兴中国电影的民族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用心
爱心
专心
一、繁荣的现代文学
(讲述)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文学方面。20世纪的欧美文学作品中,名著很多,而且是在不同的国家,都有名著的诞生。你能说出几部代表作吗?
(学生结合教材,回答)
(出示相关的图片,讲述)教材上主要提到了6个人物,请同学们自己阅读并总结。(学生结合教材,总结)
(讲述)其中德莱塞的《美国的悲剧》是同学们必须掌握的内容。其主要内容是:描写了主人公克莱德·格里菲斯受到社会上邪恶影响,逐渐蜕变、堕落为凶杀犯、最后自我毁灭的全过程。小说共分三卷。第一卷描写克莱德这个天真幼稚的青年人怎样受到外部世界腐蚀与毒害,逐渐演变成为一个玩世不恭、怙恶不悛的人,一直到汽车碾死女孩,逃离堪萨斯城为止,这是小说故事的准备阶段。第二卷描写克莱德与富商伯父萨缪尔·格里菲斯邂逅后,以穷亲戚的关系来到莱柯格斯厂内充当工头助手,随后陷入与穷女工洛蓓达、阔小姐桑德拉的三角恋情。为了高攀桑德拉,克莱德甘愿违悖自幼接受的基本道德准则,牺牲洛蓓达,于是,他就通过翻船阴谋干掉了这个被他诱奸而怀孕的年轻的女工。事后,克莱德落荒出逃,逍遥法外。第三卷主要描写案发之后,克莱德如何被捕入狱,受审和定罪,其间还穿插着美国两党和司法机构利用克莱德一案大搞政治投机的丑闻。最后经过终审判决,克莱德被送上了电椅。小说结尾处,还描写牧师出场,为临终之前克莱德寻求灵魂拯救的故事。
了解了小说内容梗概之后,大家可以谈谈你们的感想。想一想小说主人公克莱德悲剧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回答)
(讲述)(1)小说问世的20世纪20年代,美国社会崇尚伪善的侈谈,并没有好好地去培养青年一代。美国的实利主义,使青年人认为,有了金钱便能占有一切,包括美色在内。小说中所描述的不仅是克莱德的悲剧,也是美国的悲剧。(2)追求财富、贪图享受的虚荣心和利己主义的恶性发展。从中我们就可以看出,一部伟大作品的诞生,绝不会是作者的凭空想象,一定会有它产生的深刻的社会基础。反过来,从作品描绘的一个简单的社会的剖析面中,我们就可以略见当时美国社会的一些情况,同时也给我们当今的人很大的启示:我们应该怎样做人?
(强调)每一部作品都不是单单的一本书,而是当时社会的指针式的缩影,这就是为什么说文学史当时政治、经济的反映。遥想很好的理解一部作品,就要从当时他写作的背景来分析,反之,从书中描写的细节之处,也可以清除当时的社会情况。
二、关注人类命运的画家
(讲述)教材上讲述了4位画家,其中凡·高和毕加索是同学们必须掌握的。下面同学们根据教材自己学习并总结,注意阅读“小资料”。
用心
爱心
专心
(学生根据自己的课外知识,回答)
(讲述)布鲁斯是爵士乐初期的一种重要形式,为爵士音乐的旋律基础,源自非洲,由非洲的黑人带到美国。17~18世纪,西方殖民主义者将大批非洲黑人贩卖到美洲,这些黑人奴隶从故乡带走了历史和文化,同时也带上了音乐。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黑人奴隶思念遥远的故乡和亲人,沮丧、无奈与绝望的情感始终伴随着他们。在田间、在劳动之余,黑奴们怀念故乡和亲人,常常唱一种哀歌,以表达他们孤寂、哀怨的心声。
从爵士乐起源的这方面来看,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呢?(学生发言)
(讲述)音乐是用来表达内心情感的,音乐与生活、与时代密切相关,任何形式的音乐都不可能是因为某个天才的突发奇想,总是在生活中经过长期的磨练、积累,在人民大众中形成的。
透过爵士音乐的其他表现特征,你还可以看到日常生活中的什么细节呢?(学生回答)
(讲述)因为爵士音乐产生于非洲,所以它更多的反映了非洲黑人的心声。大家可以体会黑人奴隶的心愿所在:例如,即兴风格──爵士乐的灵魂,即自由自在地演奏,他们渴望以此来表达自己的一个宏愿──自由地、无拘无束地生活。再如,拉格泰姆──爵士乐音乐的节奏支架,即切分的节奏风格,切分示意出动荡和不稳定,与平静和稳定相对峙。黑人奴隶生活在社会的底层,他们希望社会变革动荡,这种不规则的切分节奏特点,就好像他们对现实社会不停地敲击。
(出示图片,讲述)看看那些爵士乐手使用的乐器,爵士乐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讲究“即兴”演奏,这种“即兴”表现方式渗透在整个作品的演奏之中,它是爵士音乐的精髓和灵魂。为什么会形成这种特点呢?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讲述)早期黑人爵士乐多不识谱,演奏时只是凭着灵感,对所熟悉的曲调自由地进行变化。所以带有很强的即兴性质。由于人数不多,三五个乐手经常在一起合作,时间久了,彼此之间也就自然地形成一种默契。这种情况只是到后来才有所改变。即兴表演为爵士乐手提供了宣泄情感的机会,容易激发人的情绪。
大家想一想,爵士乐是起源于非洲的,而在黑人音乐的故土──非洲并没有出现在世界范围内具有深远影响的现代音乐流派,这是什么原因?为什么爵士乐在美国出现?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讲述)因为那里社会发展相对落后,文化发展相对缓慢,无法被现代世界所理解。而来到美洲的黑人尽管早期
用心
爱心
专心
67-
第三篇:河北省石家庄市第八中学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10课 猖狂肆虐的法西斯铁蹄教学设计 冀教版
第10课 猖狂肆虐的法西斯铁蹄
● 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要通过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第二次世界大战发展到全球规模的大致经过。通过多种方式使学生从情感上去体会战争的残酷性以及当时被侵略国反抗侵略的民族精神,从而理解世界反法西斯国家最终走到一起抗击法西斯的根本原因,为下一课打下铺垫。这一课内容可以采用的教学资源是比较丰富的,应指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并在课堂上合理利用,以达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通过对德国发动不列颠空战以及苏德战争与太平洋战争的爆发的历史事实的介绍,帮助学生了解法西斯国家的战争罪行以及反法西斯战争的正义性,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通过《1939-1942年德意在欧洲的扩张》、《日军偷袭珍珠港示意图》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能够通过结合图文了解战争发生的大致经过。从而对战争经过有个自我的直观认识,从而对战争的发生发展有更明确的理解。
(二)过程与方法
课前组织学生搜集不列颠空战、莫斯科保卫战、珍珠港事件的相关资料,阅读有关书籍及观看相关影片,对课文内容进行补充了解。
结合本课内容有丰富的演讲材料,可以组织学生学习感受,也可以以二战的演讲为主题在班级开展演讲比赛活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法西斯国家对其他国家的侵略战争的学习了解战争的残酷性,充分认识到我们应当反对战争、珍惜目前的和平生活。
理解全世界人民团结战斗的重要性,认识到正义的力量只有加强联合,才能有效地战胜侵略势力。我们要确立起为人类和平和进步事业作贡献的人生理想。●重点难点
重点:
了解苏德战争与太平洋战争爆发的相关史实并理解苏德战争的爆发使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扩大,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最终使第二次世界大战扩大到全球规模。
难点:
如何理解二战全面爆发后,欧美等国政策的转变并分析其原因。● 教学结构与过程
一、不列颠空战
这部分内容为小字,教师的讲述可以不用过于详细。
不列颠空战的胜利是反法西斯战争爆发以来取得的第一次胜利,英国军民在丘吉尔的带领下坚决抵抗、英勇顽强、不怕牺牲是最终获胜的主要原因,和法国的败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简介丘吉尔的生平,教师在讲述时要注意指出,丘吉尔是当时英国政府里为数不多的一直对法西斯主义心存警惕,并主张压制的政治人物。这里可以播放丘吉尔《热血、辛劳、眼泪和汗水》演讲,也可以请学生朗诵。请学生通过丘吉尔的这一段演讲来分析丘吉尔对于法西斯侵略的态度。附带指出丘吉尔也是个著名的演说家,正是他一次又一次鼓舞人心的讲话带给英国和世界人民抗击侵略的信心。指导学生得出这样的结论:张伯伦的下台意味着在英国绥靖政策的破产,而丘吉尔一直是主战派的代表,丘吉尔当选首相表明英国的政策已经转型。讨论“为什么英国和法国最终的结果不同”?原因很多,但重点突出,法国的败亡是绥靖政策导致的后果,而英国最终没有被德国打垮是因为英国放弃妥协坚持抵抗的结果。
二、“巴巴罗萨计划”的破灭
1.背景:“海狮计划”失败后,德国基本放弃了征服英国本土的计划,转而以“海狮计划”为掩护,掉头向东,制定“巴巴罗萨计划”,准备入侵苏联。
2.“巴巴罗萨计划”的特点:①突然性。当时,苏德之间签订有《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在加上“海狮计划”的掩护,苏联对于德国的突然进攻几乎是毫无准备的。②疯狂性。进攻的兵力共190个师共550万人,坦克和装甲车3500多辆,飞机5000多架。从北起莫尔曼斯克,南至克里米亚的范围内,发动全线进攻。③野蛮性。德军所到之处,实行野蛮的种族灭绝政策。
3.时间、方案:1941.6.22 德国实施“巴巴罗萨计划”,突袭苏联。(P53)4.重要战役:莫斯科保卫战。
5.影响: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使得当时同属于反法西斯国家的英美等国意识到,苏联是他们要击败法西斯国家所必须要团结的国家,随后英美等国和苏联频繁接触,并最终促成了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打破德军“天下无敌”的神话。(P53)
三、日本偷袭珍珠港
1.背景:日本在亚洲及太平洋地区侵略的加剧使得其和美国的矛盾日益加深。美国也成为了日本侵略亚洲及太平洋地区的最大障碍。两国之间的战争成为了必然,所以日本选择了偷袭的方式发动进攻。
2.时间:1941.12.7 3.结果:①美国太平洋舰队陷于瘫痪。②日本掌握了西太平洋的制海权。4.影响:太平洋战争爆发;二战达到全球规模。●【小结】
最后教师应带领学生从世界范围来看一下当时反法西斯战争的形势。
欧洲:德国虽然打败了法国,占领了大半个欧洲,但在英国人民的奋勇抵抗之下“海狮计划”终告破产,为英国后来诺曼第登陆开辟第二战场打下了伏笔。而苏联军民用鲜血换来的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宣告了德国继“海狮计划”后的“巴巴罗萨计划”的破产,从此德国陷入了两线作战的境地。而德国的这两次失败和英国以及苏联两国举国上下同心协力的顽强抵抗是分不开的。重申绥靖政策的错误性。亚洲:日本虽然在珍珠港事件中沉重地打击了美国太平洋舰队,但把美国也拉进了这场世界范围的大战里,这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二战发展的进程。而紧随其后20多个国家的对日宣战,则说明二战这场战争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世界范围的战争。各国的反法西斯战争无疑是正义战争,随着战火的不断蔓延,反法西斯国家之间的联合成为了非常迫切的问题,这就为为下一课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课堂板书
第10课 猖狂肆虐的法西斯铁蹄
一、不列颠空战
二、“巴巴罗萨计划”的破灭
三、日本偷袭珍珠港
第四篇: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21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 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21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简述萨拉热窝事件;概括第一次世界大战起止时间、参战双方、战争结果,提高学生概述历史事件的能力。探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以及萨拉热窝事件作为突发事件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培养学生多视角地观察历史现象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意识。说说凡尔登战役的残酷性,归纳和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带来的灾难性后果,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和归纳资料的能力。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创设情境、互动访谈,引导正确认识各民族反抗侵略与瓜分斗争的正义性同暗杀等恐怖活动的区别。理解突发事件对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影响。
通过体验式教学,引导理解战争形势走向,体会战争决策的重要性。通过观看战争资料片,对战争的灾难性进行情境体验,激发对和平的热爱。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正确认识各民族反抗侵略与瓜分斗争的正义性同暗杀等恐怖活动的区别。充分认识突发事件对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影响。使学生牢固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远离战争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与影响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对普林西普的刺杀行为进行评价,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各民族反抗侵略与瓜分斗争的正义性同暗杀等恐怖活动的区别,充分认识突发事件对人类和平的巨大威胁。
三、教法与学法:
教法:主要采用“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组织讨论——引导评价”的方式来教学。学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主要采用“课前预习——课上思考——合作交流——总结提升”的方式来学习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欧洲变成一只火药桶,只等一粒火星将它引爆。”这是美国历史学家在谈到战前的欧洲形势时说的话,那么,最终是什么事情成为“那粒火星”呢?在这次战争中曾爆发了哪些惊心动魄的战役?又给人类带了什么样的灾难呢?让我们共同研究和探讨这些问题。
(二)讲授新课:
教师:为学生展示《一战前巴尔干半岛形势图》,请学生讲述同盟国和协约国在巴尔干半岛地区的争夺情况
学生:结合图文资料进行简单的介绍 教师:在学生介绍的基础上指出:巴尔干地区重要的战略地位和错综复杂的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以及两大军事集团的争夺使巴尔干成为一点即燃的“火药桶”。那么,这个“火药桶”到底是怎样点燃的呢?
一、谁点燃了“火药桶”
学生:根据课前收集的相关资料讲述萨拉热窝事件的经过
教师:放映《萨拉热窝事件》资料片断,引导学生对萨拉热窝事件给世界带来的震动产生一个感性的认识。
教师:萨拉热窝刺杀事件引燃了一战的战火,那如何评价这一事件中的普林西普呢?你是否赞同普林西普的这种行为?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是不是也有类似的突发事件?最好举出一二件实例。
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提示学生从刺杀目的、手段性质、刺杀结果三方面来评价。讨论之后,由小组代表阐述观点。
教师:结合学生讨论情况,指出这类带有恐怖性质的突发事件,对世界和平确实是个威胁,也给人类带来不可弥补的损失。现在我们还是回到这次由萨拉热窝事件引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
教师:指导学生识读《第一次世界大战形势图》,找出各参战国,并且结合形势图来介绍各战场的分布情况,指出,一战爆发后主要战场在欧洲,主要战役在西线。在这次战争中发生很多惨烈的战役,下面就以凡尔登战役为例来感受一下。
二、凡尔登“绞肉机”
教师:为什么称凡尔登战役为“绞肉机”呢? 学生:主要是因为凡尔登战役的残酷性。教师:凡尔登战役的残酷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⑴ 作战时间长(1916.2.21——1916.12.18)⑵ 双方先后投入兵力近百万人 ⑶ 现代化武器的使用(飞机、毒气弹等)⑷ 死亡人数多,共伤亡70多万。
教师:为学生放映《凡尔登战役》的资料片断和《凡尔登战役形势图》,感受战役的激烈和残酷。
师生达成共识:无论什么样的战争,都会给人类带来无尽的灾难。
三、人类的灾难
学生读课本107页的第二自然段,回答:
1、一战持续的时间:
1914年7月28日——1918年11月11日
2、一战的结果: 协约国胜,同盟国败
3、给人类带来了严重的灾难:
① 参加国有30多个国家 ② 人口15亿 ③ 战火燃遍欧、亚、非三大洲 ④ 840万人阵亡,2100万人受伤 ⑤ 战费2084亿美元。
教师提供图文和视频资料、引导学生结合现实认识战争带来的巨大灾难,提高了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
教师启发学生从参战国本身性质及参战目的入手讨论分析,得出大战的性质:是一场帝国主义的非正义的战争,局部看,塞尔维亚等国家从事的是正义的民族解放战争;但不能改变整个大战的性质。
(三)课堂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他们自己课前所收集到的资料及一战的相关内容制作学习卡片,可以涉及一战爆发的原因、起止时间、战争规模、破坏程度、死亡的人数、损失及使用的新式武器等等
学生:通过自己制作的卡片对本课进行小结。
教师:战争是残酷的,和平是美好的,地球需要安宁,人类呼唤和平,21世纪的今天,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但愿世界大战的悲剧不要再重演。
(四)巩固基础:
1、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是
()
A 斐迪南大公视察波斯尼亚军事演习 B 帝国主义争夺巴尔干半岛 C 萨拉热窝事件 D 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2、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的标志是
()
A 萨拉热窝事件爆发
B 德、俄、英、法卷入战争之中 C 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D 凡尔登战役.3、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不属于同盟国作战国家的是()A 土耳其
B 奥匈帝国 C 意大利
D 德国
4、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掠夺战争。下列欧洲的参战国中,唯一一个国家的参战具有民族解放性质,这个国家是
()A 塞尔维亚
B 奥匈帝国
C 俄国 D 德国
5、第一次世界大战最残酷的战役是
()A 塞尔维亚战役
B 凡尔登战役 C 凡尔赛战役
D 攻占德国战役
6、世界上第一次在战争中使用坦克的国家是()A 英国
B 德国
C 法国
D 美国
7、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于
()A 1914年
B 1915年 C 1917年 D 1918年
(五)能力提升:
我们生活的世界总是处于一种动荡不安的状态之中,往往一个偶然的事件却会酿成一场大的战争或**。比如萨拉热窝事件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而人类进入21世纪后又发生了9.11事件,结果爆发了美伊战争。你怎样看待突发事件带给人类和平的威胁?
第五篇: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21课《古文二则》教学设计 语文版
《古文二则·四知·私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借助工具书自主阅读理解翻译课文。
2、能够评价文中的人物和事件。
3、体会《后汉书》思想的深刻含义及现实意义,领悟文中“四知”、“私心”的寓意。教学重点:正确理解课文的内容,掌握重点字词。教学难点:文章的写法。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和内容:
第一课时
讲解《四知》
一、导入:
以目前的社会现状为楔子,列举贪官污吏(胡长清、成克杰为例)的种种行径加以导入。
二、题目解说:
“四知”即“天知、神知、我知、子知”。题目是编者加的。
三、作者、作品简介:范晔(398—445)字蔚宗,小字搏。顺阳(今河南淅川县东)人。南朝宋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官场多磨,后因事被杀。《宋书》本传称他:“博涉经史,善为文章,能隶书,晓音律。”任宣城太守时,曾博采魏晋以来各家关于东汉史实的著作,删繁补略,撰成《后汉书》纪传九十卷(十志未及完成),为我国史学名著。名篇有《班超传》、《张衡传》等。
四、生字、词语识记
骘(zhì):安排;定。如:评骘。辟:
1.(pì)①开辟。如:各家开辟出绿地。②透彻。如:精辟。③驳斥或排除。如:辟谣。2.(bì)①排除。如:辟邪。②帝王召见并授予官职。如:辟举。本文取此义。谒(yè):谒见。涿(zhuō):地名。辄(zhé):总是,就。便(biàn): 1.方便,便利。如:轻便。本文取此义。2.非方式的,简单平常的。如:便饭。3.排泄屎、尿。如:大便。悫(què):恭谨,诚实。藉:
1.(jiè)垫在下面的东西。如:枕藉。2.(jí)①践踏;侮辱。②盛多;杂乱。
五、交流翻译《四知》
文章注释:大将军邓骘听说杨震德才兼备就征召他,举荐他为“茂才”。经过四次的升迁,做了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他去东莱上任的时候,路过昌邑,原来由杨震所推荐为茂才的王密现任昌邑县的县令,(为了感谢杨震的知遇之恩)前来拜见,深夜带着十斤黄金用来赠送给杨震。杨震说:“老朋友我了解你是怎么样的人,你不了解老朋友我,为什么呢?”王密说:“深夜,不会有知道的人,(您就放心收下吧)。”杨震(严肃地)说:“天知,地知,我知,子知。怎么能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羞愧地走了。后来调动为涿州太守。品性公正廉洁,不接受私下的拜见。子孙常常只食用蔬食,出行步行,以前的长辈有人想要让他为子孙开办产业,杨震不肯,说:“使后世的人称他们为清白官吏的子孙,把这个节操留给他们,不是很宝贵的财富吗!”
六、结构分析:本文分成两层,一、杨震拒金。
二、杨震的清廉及对子孙的教育。
七、写法全解:课文以杨、王二人的对白勾勒人物形象,寥寥数语,却将人物描写的有血有肉。并以对比和衬托的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表现出杨震的公正廉洁,自律慎独的清官形象。为后人所敬仰。
第二课时
研究分析《私心》
1、第五伦简介:第五伦,字伯鱼,京兆长陵人。他的祖先是战国时齐国的田氏。田氏在西汉初迁徙至皇帝陵园的很多,所以以迁徙的次序作为姓氏。
2、课文注释:第五伦一心奉公,尽守节操,上书论说政事从不阿附违心。他的儿子们经常劝他不要这样,他就予以训斥并赶走他们,吏员们的上奏及对国家有利的上奏之事,也一并封好上报,第五伦就是这样公正无私。他天性质朴诚实,没有文采雕饰,任职以贞洁清白著称,当时的人把他比作前代的贡禹。然而他对人对事不太宽容,缺少威严仪表,也因为这样而受人轻视。有人问第五伦说:“您有私心吗?”回答道:“先前有人送我一匹千里马,我虽未接受,每次三公选拔举荐官员时,我心里都无法忘记此事,但始终没有任用此人。我哥哥的儿子常常生病,我一夜前去看望十次,回来后就安然入睡;我的儿子生病,虽然没 去看望,却整夜难眠。像这样,怎么可以说没有私心呢?”
3、结构分析:全文分成两层,一、(自“伦奉公尽节……亦以此见轻”)写第五伦一心奉公,清洁廉明。
二、(自“或问伦曰……岂可以谓无私乎?”)写第五伦向别人解释“私心”。
4、研讨课文:
1)、本文的人物形象的塑造有什么特点?
语言简洁,朴素无华;语言刻画形象传神;个性化的语言,非常鲜明地刻画出人物形象。以人物对白来表现性格。
2)、讨论杨震和第五伦两个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教育意义
搜集两个人物的相关资料,现代社会这样的人物你知道几位,整理1-2位人物的事迹,说说他们的社会价值何在,并整理成文。
发人深省,让读者扪心自省。如第五伦有“私心”的两件事,使人扪心自问,促使每人都来挖掘自己深处的私心杂念。
5、主题分析:通过第五伦一心奉公,尽守节操,公正无私,来赞扬其高尚的无私的品质,进而以其私心反衬第五伦的情操。
6、整理收获:涉及两个方面:知识与能力,人格追求。
7、布置作业:
(1)背诵积累文言语词。
(2)课外阅读杨震《毁屋留名》故事及《乐羊子妻》的故事。
(3)杨震拒金,第五伦无私,这些清官都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请你以“无私”为话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文章。
8、板书设计
四知
拒收下属贿赂————四知:天知、神知、我知、子知 拒绝为子孙开产业——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
私心 无私 辄叱诸子
正面描写 奏记便宜一并封上 有私 不能忘故人
反面衬托 子有病,不省视竟夕不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