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物质的溶解性教案(探究)
教案1.4.5 物质的溶解性(探究)
探究:
食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
一、教学目标:
1、知道食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
2、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和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变量控制法。
3、激发学生科学探索的兴趣。
二、教具准备:天平一台、烧杯一只、滴管一支、玻璃棒一根、药匙2个、食盐适量、冷热水、钟
一只(公用)。
三、教学过程:
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物质溶解性的一些知识,其实溶解这种自然现象,生活中随处可见,大家能举一写例子吗?
生:冲咖啡、冲奶粉、在菜里加盐和味精„„
师:大家举了很多例子,那么,既然溶解现象在生活中这么普遍,我想,我们应该更进一步地来观察它,比如物质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这一节课,就以食盐为例,我们来探究一下溶解快慢和哪些因素有关。
[板书]科学探究:食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
师:科学探究我们已经不是第一次接触了,在第一章学习中,我们一起做过三个探究,那,大家来回忆一下,当时我们是怎样来探究的,或者说探究的过程是怎么样的?
生:提出问题,建立猜测和假设,设计实验方案,收集事实与证据,检验假设,合作与交流[板书]
师:那么,我们就根据这个步骤,来探究“食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首先,我们要学会根据探究的主题提出问题,针对今天的主题,同学们认为今天这个探究活动你想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生:影响食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素有哪些?(或其近似的)
师:问题出来以后,我们就要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积累的经验来进行猜测和假设。生:可能和水温的高低有关;可能和食盐的粗细程度(颗粒大小)有关;可能和水的质量与食言的质量比有关;还可能和搅拌与否有关。[板书] 师:大家又是怎么想到的?
生:冲奶粉的时候一般都用热水,说明„„;冲的时候,还要搅拌一下,说明„„还有市场上出售的需要冲、泡的饮料。多数是研成细细的粉末,很少见到是大块大块的固体。师:经过同学们的互相补充,大致形成了这么几种猜测,但生活中的经验不等于科学结论,要知道这些猜想是否与事实相符,我们需要亲自验证一下,但在动手实验之前,我们还要怎么样?
生:设计实验方案
师:对。但老师有一个小小的疑问,这个溶解快慢该怎样判断呢? 生:溶解时间。时间越长表明溶解越慢,时间越短表明溶解越快。
师:大家可以回头看一下,实验室的后面有一面钟,大家可以根据它来判断时间的长短。下面我们就以猜想(1)为例,若我们要检验搅拌到底是不是影响食盐溶解快慢的因素,我们具体该怎么做,大家可以讨论一下,以前后两桌四人小组为单位,设计一个实验方案。生:两杯水,一杯搅拌,一杯不搅拌,看哪杯溶解得快?
师:实验过程中,如果我们发现搅拌的那一杯溶解所需的时间短,就可证明搅拌能够加快食盐溶解 的速度。如果时间一样,则证明„„但大家有没有考虑过,我们在研究“搅拌”这个因素时,对于水,对于食盐有没有什么要求?
生:两杯水一样多,食盐质量也一样,水温也应该相同。师:为什么呢?
生:„„
水——————— ——食盐
师:根据大家刚才的猜测,我们把几个影响
(温度、体积)
(颗粒、质量)因素列出来看看。我们发现,当我们研究
方式—————————时间
“搅拌„„”
时,如果不限制其它条件,(搅拌)
比如说,两杯水,(1)杯水多,(2)杯水少;
(1)杯热水,(2)杯冷水;(1)搅拌,(2)不搅拌。如果我们发现的确是(1)号杯 溶解时间短,由此我们是否可以得出结论:搅拌 影响食盐溶解快慢的因素? 生:不可以。因为„„
师:所以说,我们在研究一个因素时,必须保证其他几个因素控制在相同条件下。这是种经常用到的科学实验方法。这样我们研究问题的时候,目标明确,方向正确,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根据这种方法,请同学来说一下检验猜测(2)水的温度可能会影响食盐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的设计方案。生:相同质量的食盐在相同体积的冷水中溶解需要的时间长,还是在热水中溶解的时间长,同样在不搅拌的情况下。
师:为了使标准统一,我们在控制水的体积的时候,都取20毫升,控制食盐质量时都取5克。现在,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验设计,利用老师提供的实验器材亲自来验证一下自己的假设了。大家动手的时候要注意各种操作规范。
二、实验(20分钟)
三、总结
师:结论已经出来了,现在让我们来互相交流一下。
生:食盐的溶解与温度有关,且温度越高,溶解得越快;食盐的溶解与是否搅拌有关,搅拌时溶解快;食盐的溶解与食盐颗粒有关,颗粒越小溶解越快。
师:先来庆祝一下,我们的实验的成功。接着大家总结一下,这一节课,我们做了什么,学 到了什么科学实验的方法,得到了什么知识? 生:„„
第二篇:《物质的溶解性》参考教案1
第三节 物质的溶解性
学习目标
了解溶解度的涵义,初步学习绘制和查阅溶解度曲线。教学重点
建立溶解度的概念。教学难点
溶解度概念的形成。教学程序(设问)一杯水能溶解多少氯化钠呢?物质能不能无限制的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呢?根据日常生活经验,思考提出的问题。
(过渡)一定量的水中究竟能不能无限制的溶解溶质呢?我们还是让事实说话。(引导实验)活动探究一
学生分组实验。在实验过程中仔细观察实验现象。交流发表观察所得: 第一次的5 g氯化钠都溶解了;第二次的5g氯化钠不能全部溶解;加入5 mL水后氯化钠又溶解了。观察交流用硝酸钾代替氯化钠后的现象。
(继续实验)用硝酸钾代替氯化钠再进行上述实验,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同学们在实验过程中发现了什么?这个实验事实说明了什么?(小结)说明在—定量的溶剂里是无法无限度的溶解某种溶质的。而随着外界条件(温度、溶剂的量等)的改变,情况就会发生变化。(复习)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的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反之则是不饱和溶液。
(引导分析)在这个实验中你还能得出什么结论?(从改变温度、改变溶剂的量引起溶解情况发生的改变上来分析。)
(小结)“饱和”与“不饱和”是相对而言的,在一定条件下他们是可以互相转变的。只有在指明“一定量溶剂里”和“在一定温度下”,“饱和”和“不饱和”才有确定的意义。
(媒体播放)海水晒盐的过程。观看、思考海水晒盐的原理。
回忆刚做的实验,理解、复习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互相转换的方法。(讨论)在上面的活动与探究中,用的水都是20mL,其中溶解氯化钠和硝酸钾的质量是否相同?(分析、讨论)由此可见,当要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情况时,最好要注意什么?除此之外,还要附加什么条件?(设问)用一杯水和一盆水来分别溶解糖和食盐,你能判断糖和食盐谁溶解得多吗?(小结)
我们把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溶解度。通常所说的溶解度是指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得出初步结论:室温下,水中溶解的二者的量差不多,但温度升高时,水中溶解的硝酸钾就多得多了。
讨论分析。交流汇报:要在一定温度下,还要在一定量的溶剂里,才能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情况根据分析,理解概念。讨论分析:
理解四要素是缺一不可的。
溶解度的相对大小。理解溶解度和溶解性的关系。阅读教材,理解溶解性是用来粗略表示溶解情况的。理解绝对不溶的物质是没有的。
(讲解)我们用实验的方法可以测出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读表)P15表。(讨论)(投影)1.绘制的溶解度曲线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2.从绘制的溶解度曲线上查出上述几种物质在20℃和80℃时的溶解度。3.从溶解度曲线中,你还能得到哪些信息?(小结)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见板书设计)理解表格中各数据的含义。
根据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横坐标为温度,纵坐标为溶解度。结合自己所画溶解度曲线,讨论、分析问题,并交流汇报。
(过渡)前面我们所讲的都是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那么气体物质是否也有这样的特点呢?(讨论)
2.烧开水时,锅底有很多小气泡,为什么?这说明了什么?(小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是:温度和压强。(讨论)如何增加养鱼池水中的含氧量? 理解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是什么。结合生活经验讨论分析,想出办法。
(小结)学完本课题,你知道了什么?你能用我们所学到的知识解决什么问题吗? 当堂练习,反馈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板书设计】
第三节
物质的溶解性
一、复习:饱和溶液
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的溶剂里加人某种溶质,① 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饱和溶液。② 溶质还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不饱和溶液。
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换:
二、溶解度
1.概念: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2.溶解度四要素:
一定温度下 100g水中 达到饱和状态时
溶解的质量
3.溶解度曲线的意义:(1)溶解度的三种情况:
A.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KNO3。B.少数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不大,如:NaCl。C.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Ca(OH)2。(2)交点P表示:在该温度下,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3)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是:温度。
4.气体溶解度:气体的溶解度是指在压强为101kPa和一定温度时,气体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温度和压强。
第三篇:3.2物质的溶解性—教案
3.2(1)物质的溶解性教案
一、设计思想
溶液的组成、物质的溶解性是学生进入溶液学习的第一步。正确理解溶液概念及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是学习溶液状态、溶解度、溶液浓度等基本概念的前提条件。
本节课由学习导学、课堂研讨和课堂检测三个主要环节构成。溶液的组成及其概念学生在科学课程中已经有所涉猎,而白糖、食盐、淀粉的溶解性学生通过已有的生活经验即可判断出溶解性的不同,因而这两个内容主要以学习导学的方式引导学生自学完成。
控制变量法虽然在物理中有所接触,但是因为研究的内容及学习目标的差异,因而在回答问题和实验设计时还是要引导学生从化学的角度去掌握控制变量法的应用。因而在课堂研讨中,第1个实验是将书本上的文字表述转换成表格的形式给予学生,使学生能够更加清晰直观的理解控制变量法;而在第2、3实验中,则是让学生仿照实验1,自己完成实验的设计,在实验的设计过程中更加深刻的理解和应用控制变量法。
实验1、2比较简单易操作,由各小组自主完成;实验3由于涉及到温度的变化,要用到干冰喷雾,因而由老师演示完成,通过师生合作确立影响物质溶解性因素──溶质性质、溶剂的性质和温度。由生活中的现象引出气体溶解性的影响因素,通过微型实验氨水的溶解性确立影响气体溶解性因素──温度和压强。这既是对前面知识的巩固,也是为学习溶液的溶解度、溶解度曲线及结晶打下坚实基础。
最后课堂检测则可以了解学生的课堂掌握情况,为后续学习进度及计划提供调整依据。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识记溶质和溶剂的概念及它们的判断方法;
(2)知道影响物质溶解性的三个因素──溶质的性质、溶剂的性质和温度;(3)知道影响气体溶解性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
(1)学会采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的科学方法。(2)培养在实验基础上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养成相互讨论,合作学习,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加强化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学科思想。
三、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利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验证影响固体溶解性的因素;
教学难点:理解压强、温度与气体溶解性的关系。
四、教法与学法: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实验探究的能力。
五、教具准备:实验用品及学案。媒体:多媒体电脑、电子白板、PPT课件。
六、教学流程:
第四篇:第五节 物质的溶解性教案
第五节
物质的溶解性
教学目标:
1.2.3.4.以食盐和蔗糖在水中的溶解为例,了解物质的溶解能力是有限的 探究影响物质溶解能力的因素,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以及对实验条件的控制
以汽水为例,确认气体能够溶解在液体中,温度高,气体的溶解能力越弱
教学重点:
1.物质的溶解能力是有限的 2.影响物质的溶解有多个因素
实验器材:水槽,玻璃棒,酒精灯,烧杯,滴管,药匙,三脚架,石棉网
蔗糖,食盐,植物油,汽油,教学内容:
一.物质的溶解
幻:引入,两件满是油污的衣服,洗干净的实质是污垢能溶解,问学生如何洗干净? 生:可以用肥皂水洗,用洗衣粉溶液洗
师:为什么不能用清水,而要用肥皂水,洗衣粉水洗,这节课我们来解答这个问题。
幻:探究实验1:蔗糖的溶解实验。(学生完成)1.将1药匙蔗糖放入盛有20毫升水(用量筒
量取)的烧杯中,并进行搅拌。蔗糖能完全溶解吗?
能
2.逐渐增加放入水中的蔗糖,蔗糖是否能无限的溶解?
不能
生:板:(溶解基本性质)在一定条件下,物质能够溶解的质量是有限的
师:我们已经知道蔗糖能溶解在水中,其中的被溶解的物质是蔗糖,也被称为溶质,溶解蔗糖的水被称为溶剂 板: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溶剂:溶解溶质的物质
生: 食盐溶解在水中,溶质是 ?溶剂是 ? 白酒是酒精溶于水,溶质是 ?溶剂 ?
师:设问:板:物质的溶解能力与哪些因素有关呢?(提示:喝糖水,加热溶解的多;蔗糖能溶解,石头不溶解;油污不能溶于水,能溶于汽油)
生:板:溶质的质量
溶剂的质量
溶质的种类
溶剂的种类
温度 师:通过这两个现象,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师:对溶解能力的影响可能与以上五个因素有关,我们要探究的一个或几个因素的影响需设计实验用到的方法的方法是? 生:控制变量法
师:如下有同学设计一个实验,幻:探究实验2(幻灯片展示)
A,将10克蔗糖(用天平称量)放入在20毫升水(用量筒量取)中
并搅拌,能否溶解?能 B,将10克食盐(用天平称量)放入盛有20毫升水(用量筒量取)中,并进行搅拌,能否溶解?不能 师:该同学研究的是哪个因素? 生:溶质的种类
师:该同学设计的实验方案是否合理?为什么?
生:合理,除溶质的种类不同,其中溶质的种类,溶剂的种类,水的质量,同杯水温度都相同
师:本实验,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生:板:溶质的种类能影响物质的溶解能力 师:我们来探究下一个因素温度的影响
幻:探究实验3 加热溶解(学生完成)
将实验1中蔗糖不能完全溶解的烧杯放在酒精灯上加热,蔗糖能继续溶解吗?
现象:能溶解
师:请学生根据现象得出什么结论? 生:蔗糖的溶解能力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强 板:外界条件(温度)(压强)幻:进一步实验发现
有些物质的溶解能力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
(如:蔗糖)
有些物质的溶解能力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弱
(如:气体,熟石灰)有些物质的溶解能力随着温度变化不明显
(如:食盐)
总之,物质的溶解能力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会随着外界条件(如温度)发生变化的 师:对于溶剂的种类,我请同学设计一个实验来探究,注意要用控制变量法。生:可以用蔗糖分别加到水中和汽油中
师:方法很好,但是没有控制变量,比如,食盐的质量,水和汽油的体积,温度
这里有书上设计的一个实验:
幻:探究实验4(教师演示)
1、将1滴植物油滴入水中,能溶解吗?
2、将植物油滴入汽油中,它能溶解吗?
注意:汽油水是易燃物,要注意避开明火
现象:植物油不溶于水,溶于汽油
师:从这个现象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生:物质的溶解能力与溶剂的种类有关
汽油 幻:同一物质在不同的溶剂里溶解能力不同
师:我们刚探究了几个实验,我们的蔗糖,食盐,植物油都能做溶质,它们都什么状态的?作为溶剂的水和汽油是什么状态的? 生:溶质:固态和液态
溶剂:液态
板:补充板书: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固,液
溶剂:溶解溶质的物质
液 师:气体能否做为溶质呢
幻:探究实验5(幻灯片演示)
气体能否溶解在液体里?
将汽水倒入杯子里,你看到了什么?
现象:冒气泡
师:冒的气泡里面的气体,大家知道是什么气体吗? 生:二氧化碳
师:气体也能溶解在液体中
而且液体的温度越高,气体的溶解能力越弱
板:补充板书: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固,液,气
师:我们现在知道影响物质溶解能力有溶质的种类,溶剂的种类,外界温度,而溶质的质量和溶剂的质量不会影响。由于时间和条件的限制,这里我就不以实验来验证了。我可以告诉大家,溶质的质量不会影响,因为一定条件下,物质的溶解一定量就不在溶解,加得再多也不能提高物质的溶解能力。而溶剂的质量也不会影响,因为溶剂的质量变化,研究物质的溶解能力高低就没有意义了。当然其他因素一致,溶剂质量大得,肯定溶解多。就像拳击手比赛一样,轻量级和重量级比赛是没有意义的。所以在说物质溶解能力的时候,肯定是在一定的溶剂中。
幻:讨论,1、为什么餐具上的油污用水不容易洗去,而用洗洁精却很容易洗去? 生:油污不易溶解于水,却易溶解于洗洁精溶液
幻:
2、一些工厂向河里排放热水,为什么会造成河里的鱼因缺氧而死亡? 生:热水使河水温度升高,溶解氧减少 幻:考考你;
1、在闷热的夏天,池塘里的鱼大多浮在水面上,导致这一现象发生的原因是()A、夏天的鱼特别喜欢在水面
B、夏天水温高,鱼到水面上可以凉快一些
C、夏天水温高,水中溶解的氧气少,鱼就浮在水面 上 D、夏天,水面上营养特别丰富,鱼就游到水面上
2、关于溶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只有固体能够在水中溶解 B、只有液体能够在水中溶解
C、只有固体和液体能够在水中溶解
D、固体、液体、气体都可能在水中溶解
3、下列对物质溶解性的描述中,错误的是()A、物质的溶解性有强有弱
B、在一定条件下,一定量的水中,物质不能无限地溶解 C、溶解性大小只跟物质的性质有关,跟其他因素无关 D、物质的溶解性是指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中的溶解能力 总板书:
第五节
物质的溶解性
一. 溶解基本性质:在一定条件下,物质能够溶解的质量是有限的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固,液,气 溶剂:溶解溶质的物质。液 二. 影响物质的溶解能力因素: 1.溶质的种类
2.外界条件(温度)(压强)多数物质的溶解能力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强,少数物质如(气体,熟石灰)随温度升高而减弱
3.溶剂的种类 作业:科学作业本
课后反思:本节课的内容很多,探究实验很多,有学生动手操作,有老师的演示,也有幻灯片展示,还有学生自己来设计实验。总体思路在老师的引导和提示的基础上,让学生独立完成从发现问题,到做可能性的假设,逐个检验假设。检验假设的过程中,应用控制变量法先分析书上的实验方案,观察现象,自己得出结论。最后到自己来设计实验方案。老师对学生的分析和设计做出相应的评价。基本按照先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的过程。
在上课的过程中,内容过多,节奏较快,没有特别突出探究实验,留个学生独立实验和思考的时间不够。讲解实验的过程中,尽量强调各实验器材的正确使用方法。
第五篇:物质的溶解性教案
物质的溶解性教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溶解性及饱和溶液的复习理解并记住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2、通过实验理解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实验能力,解决 问题的能力,互相协作能力学习过程。
3、能从溶解度曲线中获取相关的图示信息。了解结晶的概念及结晶的一些实际应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溶解度的涵义。难点:溶解度概念的建立。
三、教学分析
本节课运用的主要教学法有实验探究法、讨论法、对比法等。通过实验探究,得出“溶解性”的影响因素,为溶解度概念的建立提供感性材料,同时也让学生体验到控制变量思想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对溶解性限定因素的认识细化、对溶解性实质的讨论分析,帮助学生建立固体溶解度的概念;通过对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情况的两种表示方法——表格法、坐标法的对比,让学生了解溶解度曲线的涵义,感悟数形结合思想的精妙。
四、教学过程 1.新课引入
同学们,铁和食盐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两种物质,联系我们的生活经验想一想,这两种物质在水中能溶解吗?(不能)事实上,不同的物质溶解性不同。影响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性的因素到底有哪些,影响结果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做出大胆的猜想。
2.探究活动1(影响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性的因素有哪些?)(1)学生猜想(其间贯穿师生活动,配以媒体展示)
影响因素 影响结果 溶质的种类 溶质不同,溶解性不同 溶剂的种类 溶剂不同,溶解性不同 温度的高低 温度不同,溶解性不同
(2)教师讲述:怎样才能知道这三个猜想是否正确呢?(用实验验证)影响溶解性的因素可能有多种,我们在设计实验验证某一因素的影响结果时,应注意些什么呢?(注意变量的控制)。控制变量法是开展科学探究的一种重要方法,当研究多个因素的关系时,往往先控制其他几个因素不变,集中研究一个因素变化所产生的影响,这种方法叫控制变量法.我先做一个验证溶剂种类对物质溶解性的实验,首先用纸槽将氯化钠加入试管中,可以阅读教材40页的内容,也可以开展小组讨论,遇到困难可以随时向老师寻求帮助。
(3)学生设计探究实验2、3的方案(提供的药品是硝酸钾和熟石灰各1g;探究实验2中,提供给学生的硝酸钾有三小袋——1.5g一袋,3g的两袋;两个实验中每次用到的水都是5mL)。学生完成实验。
(6)学生汇报实验现象和结论。
实验1:1g硝酸钾在5mL水中全部溶解,1g熟石灰未能在5mL水中全部溶解,说明了溶解限量受溶质种类的影响(说明了室温下硝酸钾在5mL水中的溶解限量比熟石灰大);
实验2:3g硝酸钾在5mL冷水中未能全溶,在5mL热水中全部溶解,说明了溶质的溶解限量受温度的影响(温度越高,物质的溶解限量越大)。
(7)教师总结:刚才的实验探究使我们认识到,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性的确受溶质种类、溶剂种类、温度等因素的影响。值得一提的是,温度对固体在水中溶解性的影响情况是很复杂的,绝大多数固体在水中的溶解性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也有极少数固体在水中的溶解性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在后面的学习中我们将会涉及到这方面的实例。
过渡:溶剂的多少是影响物质溶解限量的因素之一,因此,要确定某种固体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限量,必须确定好溶剂的质量,通常情况下,人为地将溶剂的质量确定为100g。
3.探究活动2(认识溶解性)
(1)我来做一个小实验,往20ml水中加入5g食盐,看一下有什么现象?(食盐全溶解了)我我再加入5g食盐,再观察一下有什么现象?
(2)媒体呈现不同温度下硝酸钾在100g水中的溶解度:
温度(℃)在100水中 的溶解质量/g 31.6
90
114
170
200(3)学生描述31.6g、114g两个数据的含义。
(4)引导学生分析几个溶解度的得出过程中,对哪些因素作了限定?(溶质种类、溶剂质量、温度)
(5)组织学生讨论“溶解度”的实质: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6)建立溶解度的概念。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是指在一定的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g的溶剂(通常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7)理解、巩固溶解度的概念。
①分析溶解度概念的“四个要素”:温度;100g溶剂;饱和状态;溶质质量。
②课堂练习(教师简要点评)。
(8)溶解度概念引入的目的——准确衡量物质的溶解性。
20℃物质的溶解度/g 溶解性
>10 易溶
10-1 可溶
1-0.01 <0.01 微溶
难溶
过渡:在溶质和溶剂都已确定的情况下,影响其溶解度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温度)我们可以采用列表的方式来表示固体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下表是氯化铵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
4.探究活动3(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表示方法)(1)媒体呈现氯化铵溶解度的表格。温度/℃ 溶解度/g 0 10
29.4 33.3 37.2 41.4 45.8 50.4 55.2 60.2 65.6 71.3(2)学生利用表格查找不同温度下氯化铵的溶解度。(3)要求学生以温度为横坐标、溶解度为纵坐标绘制曲线。
(4)引导学生将表格法和坐标法进行对比,感悟用曲线表示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情况所具有的优势(形象直观;可以查找任意一个温度下固体溶质的溶解度)。
(5)教师讲述:这条曲线就叫做溶解度曲线,这种将数字和图形有机结合起来的方法叫数形结合法,和刚才设计实验完成实验时所用到的控制变量法一样,数形结合法在科学研究过程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接下来,我们来一起分析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6)课堂练习(略)。
过渡:留心一下几位同学在探究实验3中所做的实验,我们会发现,在热水的这支试管里,原先溶解了的硝酸钾中,现在已经有部分析出了,带着这个发现,我们来思考一个问题。
5.探究活动4(留心处处皆学问)
(1)学生思考讨论:使硝酸钾从其饱和溶液中析出,最好采用什么方法?为什么?海水晒盐用的是什么结晶方法?请运用所学知识解释采用这种结晶方法的原因?
(2)学生思考讨论:揭开易拉罐饮料的封口以及烧开水的过程中,所看到的共同现象是什么?由此,可推出气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有哪些?这些因素对气体溶解度的影响结果是怎样的?
(3)教师总结:显然溶解度曲线不仅可以用来查找溶解度、比较溶解度,还能用来解释一些实际问题。同时也告诉了我们,留心做过的实验、留心学过的知识,留心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并加以思考,往往能增进我们的学问。
6.课堂小结
(1)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新知识?(2)本节课你运用了哪些好方法?
7.结束语:刚才同学们的发言表明,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是积极的、主动的、有效的。最后,我想送同学们几句话: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是有限的,物质的溶解要受到其溶解度的限制,与此不同的是,我们的学习潜力、学习能力是无限的,同学们化学学习的道路好似硝酸钾的溶解度曲线,愿同学们沿着这条上坡路,不断挑战自我,不断攀登新高!
8.布置作业。
1.温习本节课所学内容。
2.思考:怎样除去硝酸钾晶体中含有的少量氯化钠? 板书设计
2.3.二、物质的溶解性 1.溶解性的影响因素:
溶质种类、溶剂种类、温度。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一定的温度;100g溶剂;
饱和状态;溶质质量。
溶解度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