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信息技术与高中化学必修课程有效整合的现状调查与思考
信息技术与高中化学必修课程有效整合的现状调查与思考
天津市第五中学 黄强
内容摘要:
本文对信息技术与高中化学必修课程有效整合必备的要素进行调查,在调查分析学校师生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值得思考和可行性的措施,从而加快高中化学必修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步伐。
论文纲目:
一、提出对学校信息技术与高中化学必修课程有效整合现状调查的原因
二、调查的方法与对象
三、调查的结果与说明:
1、学校信息环境的建设
2、教师对课程整合的认识
3、教师对课程整合所具备的能力
4、学校应用信息技术的总体情况
5、关于师生使用信息技术的习惯
四、针对学校信息技术与高中化学必修课程有效整合现状的分析
五、对策与措施:
1、确立信息技术课题是实现学校现代化目标的支撑点
2、科学管理、抓好骨干,是“有效整合”的前提
3、提升师资水平,是“有效整合”的关键
4、设置校本课程,是提高学生良好信息素养的必要措施
5、加大建网和应用力度,为有效整合开辟渠道 信息技术与高中化学必修课程有效整合的现状与思考
一、提出对学校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现状调查的原因
2001年,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进一步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由此可见,教育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必须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这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那么,我们目前高中化学必修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距离有多远呢?本篇调查报告对高中化学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具备的要素进行调查,了解目前学校的现状,提出建设性意见,从而尽快达到推进本校学科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步伐的目的。
二、调查的方法与对象: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对象是本校教师与学生两大群体。
1、教师问卷概况:
向教师发放调查问卷16份,回收问卷16份,有效问卷16份。调查对象是我校高中化学在岗教师,教师问卷调查的内容共有27题,包括五大类。第一类为化学学科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环境调查,如问卷的第2、3、4、5、6、7题。第二类为化学学科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价值观调查,包括第10、11、12、13、23、24题。第三类为教师个人信息技术能力及与学科教学整合设计能力方面的调查,包括15、16、17、25、26。第四类为学校在信息技术应用情况方面的调查,如第8、9、19、21、22、27题。第五类为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习惯调查,如第14、18、20题。
2、学生问卷概况:
为了进一步了解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了解学生对学科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兴趣、态度、习惯和能力等方面现状,本课题教师在全校范围内随机抽样调查 了225名学生,调查对象分布在高中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问卷调查的内容共10题,内容涉及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应用信息技术的习惯、对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兴趣、认识和态度等。
三、调查的结果与说明
1、学校信息环境建设:
近年来,随着天津“校校通”工程的推进,基层学校在信息技术的装备上迈开了一大步。仅以本校为例,调查显示,教师中有51.5%自备电脑,学校办公室至少有一台电脑,供教师使用,学校配备了多媒体教室和电子阅览室,计算机房四个,学生平均每10人一台计算机,目前校园网已经开通。
2、教师对高中化学必修课程有效整合的认识
从教师对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教师认为信息技术对学科的作用整合的价值观念调查中可以看出教8%0%29%63%师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认可程
有效一般尚可无效度,了解教师在观念上存在的差距。调查显示,教师认为信息技术能有效处理学科中的问题的占63.44%,认为效果一般的占29.03%,尚可的占7.57%,没有一位教师认为是无效的。从本题可以反映出现代教师对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功能和作用总体上是认可和接受的。赞同学生在电脑上进行答题或做作业的教师占61.29%,29.03%无所谓,9.68%教师反对。赞同学生网上考试的占59.14%,22.58%无所谓,18.28%的教师反对。赞同在80.00%70.00%60.00%50.00%40.00%30.00%20.00%10.00%0.00%赞同反对无所谓网上答题网上考试网上交流 3 课堂上使用网络进行讨论和交流的占72.04%,无所谓的占9.68%,反对的占有6.13%,这说明有近三分之二的教师基本认同信息技术可运用于教学中上课、作业、答题、测试等教学环节。但反对的教师和无所谓的教师也占三分之一,反映出这部分教师对信息技术在常规教学中的作用不太认同。尤其是反对网上考试多达18.28%,说明传统的考试方法在基层学校具有较大的空间和较强的生命力。另外,44.09%的教师认为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实现教学目标。72.04%的教师认为信息可以改变教学方式,75.27%的教师认为信息技术主要运用于收集、整理、加工,使用教学资源,认可它作为评价的一种手段的只占33.33%,这说明大部分教师认可信息技术是一种可以改变教学方式的手段,是一种可以辅助教学的技术手段,但认为它在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上还欠佳。
3、教师对信息技术与高中化学必修课程有效整合具备的能力
教师所掌握的信息技术知识、技能以及在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设计能力是关键所在。调查数据反映教师中有81.72%能熟练进行汉字输入、编辑,72.04%教
教师信息技术能力100.00%80.00%60.00%40.00%20.00%0.00%文字编辑收发E-mailpowerpoint81.72%72.04%60.22%27.96%56.99%信息技能师能浏览、上网下载信息,60.22%的教师能收发E-mail,能制作信息化教案的只占27.96%。这说明通过信息技术的培训,三分之二的教师基本能运用信息技术,但能制作信息化教案的较少,占总人数的三分之一不到,说明传统的教案书写方式还占主导地位,这是学校可开发,也应引起重视的一块工作。从15、16、17等三个题目中反映出,本校教师对信息技术与高中化学必修课程有效教学整合应用与研究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数据显示,教师无此方面的课题占73.12%,无论文的占68.82%,无公开课的占68.82%,有一篇论文占25.81%,有一节公开课的占21.51%。这个数据反映出学校1/4骨干教师在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方面有实践、有研究的现状,但也反映出在信息技术应用与研究方面亟待加大推进力度。在教学实践中使用信息技术,认为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学方式、教学呈现方式、教学资源的来源和使用,基本都是占一半左右,说明尚有一半的教师未意识到或未体验到信息技术在这方面的作用。
4、学校应用信息技术的总体情况
调查数据显示,教师中有92.47%认同学校多媒体多功能教学设施配置齐全,使用正常,电子阅览室的使用率相对低一些占62.57%。对目前学校向师生提供的信息技术环境主要是什么?有56.99%的教师认为办公室或机房有电脑,师生能上机,但无法自由上网。9.68%的教师认为不具备良好的运用电脑,上网环境。这说明学校的信息技术应用环境还有待改进。在应用信息技术的整体氛围方面,53.76%认为部分教师能自己编写且有电子教案或运用网络资源备课。9.68%和5.05%的教师分别认为有50%和20%以上的教师能自己编写且有电子教案或能运用网络资源备课。这说明学校中形成了一定的应用信息技术的氛围,但氛围还不够浓厚,因为还有19.35%教师认为在学校能自如地运用信息技术,平时也很少谈论这方面事情。有49.46%的教师认为学校师生在校上因特网的周平均人次小于师生数目的3%。此外,只有三成教师认同学校在专题网站、课件与备课资源库等信息资源建立工作,这也反映出学校要在这方面加大建设力度。
5、关于师生使用信息技术的习惯
调查数据显示,有16.19%教师平均每天使用电脑时间在2小时以上,所占
比例并不高。1小时以上占19.35%,半
教师备课资料来源小时以上23.66%,半小时以下的比例为3.6%,15.05%的教师认为自己没有时间使用电脑。说明近40%的教师平时不习惯使用电脑,或未将电脑使用与教学工作结合在一起,未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自己教学工作的一种有效手段。教师中备
学生信息技术能力比例图80.00%60.00%40.00%20.00%0.00%文字编辑powerpoint下载资料收发E-mail制作网页设计小报网上交流100.00%80.00%60.00%40.00%20.00%0.00%教辅资料互联网教学网络课上课资料的主要来源还是教科书和教育资料占89.25%,只有11.85%的教师备课,上课资料来源于互联网,9.68%的教师使用网络教学资源,数据库备课,把报刊杂志作为备课上课的主要来源占9.68%。这充分说明信息技术在备课这一环节上尚未很好结合。另外,平时不使用信息技术上课的占75.27%,平时每周使用信息技术上课次数为1次的占19.35%,2次的占有1.08%,3次或以上占4.3%,这说明绝大多数教师平时不使用信息技术上课,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程度不明显。
此外,对学生的信息素养调查显示,73.2%学生熟练文字输入、编辑,73.2%的学生熟悉Window98,47.8%的学生能浏览网页,上网下载,43.3%学生会Powerpoint,31.7%的学生能设计小报,79.9%学生能够使用电脑进行小组交流。这些数据中包括初中阶段未学过电脑的六年级的两个班级,说明近一半的学生基本掌握了学科整合所需的技能。此外,71.2%学生赞同在电脑上做作业,对信息
报刊杂志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能够接受。在学生使用电脑的指向上,显示主要用于打游戏的占35.3%,上网查资料的占39.3%,用于文字输入、制作电脑小报、电脑网页的占38.4%,运用于一些学习软件进行课外学习的只占到10.3%,说明学生在电脑使用的目的上还需进一步端正。
四、现状的分析:
1、存在的优势
(1)硬件基本到位。学校在信息化硬件设施上基本到位,为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提供了基础条件。
(2)观念基本改变。教师中三分之二在观念上能接受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从备课、上课、答题、考试等各个环节,基本接受信息技术的引入。同时,学生对于利用信息技术上课、交流、作业方法基本能接受。师生观念上的接受是学科整合的前提条件。
(3)具备一定技能。从调查显示,师生基本具备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所需的技能,这为进一步推进整合工作奠定了较好的操作基础。
(4)形成一定氛围。学校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逐步形成一定的氛围,为学科整合提供肥沃的土壤。
2、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师虽然在观念上接受两者的整合,但从高中化学学科的信息技术整合效果来看,尚存在较大的差距。无论使用信息技术的问题上,还是从备课、上课、研究等方面都未实现两者真正的整合,说明教师的教育理念还未真正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还未突破,封闭式的教育教学方式有所存在。
(2)学校在为信息技术的运用推广上营造的氛围尚不浓厚,教师无法自由上网,学校尚未建立专题网站和电子教案库,说明学校必须加大智能环境的建设,为教师开展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提供服务。
(3)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方面的研究、论文、科研课题、市区公开课普遍较低,7 说明学校在信息技术科研方面处于起步阶段,还需深入开展研究,进一步提高教师科研水平和整合能力。
(4)学生在使用电脑时,三分之一用于打游戏,只有10.3%学生运用一些学习软件进行课外学习,说明学生还未把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还未真正领略运用信息技术学习的愉快,必须尽快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五、对策与措施:
天津市中小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促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的全面变革,加快建立由辅助教学软件、多媒体学习软件、电子教材和“校校通”工程交织构成的信息化环境,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全面整合,为学生构建信息化的学习的平台。它为学校办学、教育教学改革提出了明确方向。
一所现代化的学校,没有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支撑点,继续进行封闭式的教育教学方式,仍然以知识教育作为追求目标,那么现代化学校是一句空话。教育信息化带动学校现代化,不仅仅是改变课堂教学形式,也不仅仅是改变学习方式,它同时也是一种现代文化环境,先进智能环境的创设,更是体现人的终身学习这一长远目标。为此针对我校信息化现状,提出以下对策措施:
1、确立“信息技术实验课题”是实现学校现代化目标的支撑点: 科研是兴校之本,我们力求走出一条科研与学校教育,教学实践融为一体的 群众性教科研道路。根据学校实际,针对自主发展的办学目标,确立了我校实验总课题:《信息技术与高中化学必修课程有效整合》。课题实施以学生发展为本,借助信息技术,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其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
2、科学管理,抓好骨干,是“课程整合”的前提。
课题的实施与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有机结合,做到:计划上落实,组织上落 实,指导上落实,检查上落实,以提高课题实施效率。课题实验每周活动,既有 8 先进理念的学习,又有课题实施交流,更有问题讨论和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试验课案例解析,形成一种全新骨干培训方式,使骨干教师相互学习、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共同促进,以提高教师课程整合的科研水平。
3、升师资水平,是“课程整合”的关键。
教师是实施“整合”的主体,教师不断提升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素 养是落实“整合”实效性的能力保障,是推动“整合”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我校将要求教师从学科特点和学生发展需要出发,运用合适的信息技术工具,策划和设计基于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学环境和过程,从而促使教师在整合的实践中关注并提高教学设计能力。这是师资水平提升的重要一环,在此基础上掌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策略,培养学生自主发现、自主探究的能力。
4、设置校本课程,是学生提高信息素养的必要措施。
我校实施的校本课程的建设,促使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实践,最终受益的是学生。为了让学生从小接受信息技术教育,成为建设网站的参与者、小主人,我们引导学生熟悉、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及搜集、选择、处理、加工、信息能力,力求让学生通过学习与实践,了解网络,加深对上网学习的适应和体验,真正领略学习的愉悦性,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利用资源学习,自主发现的学习、协作讨论的学习,实践创造的学习),真正成为具有自主发展、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
5、加大建网和应用力度,为课程整合开辟有效渠道。
我校加大建设校园网和专题学习网站力度,为广大教师和学生提供网络资源供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运用。网站在建中用,用中再建,不断更新发展,同时培训教师上网技术和下载网上资源,第二次加工成教学运用的能力,培养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备课、上课的良好习惯,为课程整合开辟有效的渠道。
结束语:总之,我校的信息技术与高中化学必修课程有效整合的途径是以信息技术促进、提高各高中化学必修课程的学习效率,以课程学习的丰富内容来开 9 辟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领域,让我校的学生能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进行自主学习,达到自主发展的最终培养目标。
六、参考文献:
1、以教学设计为核心的整合能力建设与校本实践
——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 苗逢春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和方法
——华南师大教育技术研究所
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国家教育部
李克东
第二篇: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现状与思考
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现状与思考
众所周知,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中学化学大纲指出,化学教学的目的首要是学习化学基础知识和化学实验、化学计算的基本技能,可见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的重要成分,跟化学教学的整体质量有举足轻重的联系,但是通过调查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发现情况不容乐观。
一、几组调查数据:
问题1:你在高中阶段使用过下列仪器吗(题后数字为使用率)? A.托盘天平(93.1%)B.容量瓶(88.7%)C.铁架台(8 7.9%)D.酸、碱式滴定管(69%)E.分液漏斗(80.2%)F.烧杯(91.1%)G.干燥管(48%)H.圆底烧瓶(81.5%)I.温度计(78.6%)问题2:高中阶段你做过几次学生实验? A.0次(1.7%)B.1至3次(49.8%)C.4至6次(15%)问题3:化学老师在课外活动时间和自习课安排的内容是: A.完成课堂上做不完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15.3%)B.讲述高考实验题,以强化学生的实验知识(57.9%)C.指导学生做一些探索性实验,以弥补课堂教学实验不足(4.7%)D.补课,以应付高考(63.5%)由以上数据可见对大多数学生的化学实验技能和实验能力的培养只是纸上谈兵。
二、我校化学实验教学现状
我校现有36个教学班(每个年级约有12个教学班),在校学生约2200多人,化学实验室一个(24个实验台),仪器室一个(约20平米),实验室管理由一教师兼管。实验室数量少,不能满足上课需求,仪器和药品缺乏,仅能满足部分教师演示实验,学生实验无法开设。目前学校化学教师上课主要以讲实验为主,学生也只能变做实验为听实验。高一学生原本在初中时对化学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到高中后随着课程难度增加,知识抽象化,又不能进行化学实验,原来的兴趣逐渐消失,导致很多学生觉得化学难学,学不会,慢慢开始厌学。这种情况虽然只是我校的,但却是一种普遍现象,已严重影响到化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原因分析
1、高中逐年扩招,使高中教育的规模扩大过快,给学校带来强大的办学压力,教学人员不足,已是各中学普遍现象,在此情况下各中学超负荷运转,无力迅速改善办学条件。
2、教师工作负荷大、身心疲惫,工作任务重,不愿意花费心思去做实验,不愿在改善实验条件上花心思。
3、部分教师思想观念落后,认为高中属非义务教育,教学的目的就是为高校培养合格生源,自己只要苦教完成高考任务即可,实验做不做没关系。有的教师不能从巧教、趣讲上下功夫,也导致思想上认同讲实验。
4、不能按照课程标准处理实验
新教材的每个活动与探究报告一般包括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用品、过程和方法、问题和讨论、评价与反思等方面。有些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只注重活动用品与过程和方法两个方面,而对于活动准备、问题和讨论、评价与反思等方面却常常忽略。如在实验中强调装置如何安装,具体要求什么,而忽略为什么这样做;强调学生怎样去验证教师曾经演示的结论,而忽略学生的讨论与反思,没有进行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5、没有引导学生将实验与生活相结合
为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能力,应当引导学生广泛地开展对平时家庭生活中的现象进行观察。新教材提供了许多家庭小实验,如石墨导电、生成炭黑、清洗餐具等,可以让学生在家动手验证所学知识,同时在课堂上结合自然现象进行分析,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而有些教师却不能有机结合,课堂教学枯燥无味,失去了最好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机会。
四、促进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措施
1、转变观念,建立以实验为基础的化学教学观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教学最基本的特征。在实验教学中,就是化学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要以实验探索的途径和手段进行的,课堂教学也要求尽可能用边讲边实验来展开,使学生亲自参与实验,发挥学生的实验能动性,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或事实,探究物质的本质及其变化规律。不少化学教师是深知化学实验的重要性,而 2
且也曾经设想或尝试采用较好的教学方法,但教学课时上的限制,最后不得不放弃。因此要转变观念,就要转变整个社会的观念,要让学校和教师,特别是社会上的人们认识到教育不能追求暂时的表面的效果,不能急于求成,而要着眼于未来,特别要着眼于学生在未来社会的作用与价值,减少功利性,为社会培养真正的人才而去开展化学实验教学。
2、改革教材
现行有关实验的教材甚少,我认为对于学生实验应有一套专门的正规的实验教程。这个教程能与课本独立开来,有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提高实验技能,掌握科学思维方法等功能。建议有关教育部门应编成一个由正规的学生实验、实验练习题、课后随堂小实验以及课后小制作等组成的系列实验教材,当然还要适当增加一些能提高学生操作技能和拓宽知识面的课外读物。
3、利用多种有效渠道增加实验在教材(区别于上述的实验教程)中的比重,尽可能的增加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例如:在教材中可以适当增加一些有趣的实验来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学习愿望;或增加一些简便易做的课堂实验,使学生利用手边的学习用品或生活用品就能自己动手实验,观察现象,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多动手做实验,又有利于学生理解理论知识。
4、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战斗在教育第一线上的教师是实施教育的直接参与者,要真正运用好化学实验,使之对提高教学质量发挥出独特的作用,需要教师具备实验教学的素质,既要有化学理论和实验知识,又要有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法的知识,还必须脚踏实地亲手实践。科学在发展,教育也要发展,没有一成不变的。作为一名化学教师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使自己的实验教学能力和知识水平提高,使自身具备良好的实验能力和实验技能,更要有钻研和创新精神。例如对化学中的疑难实验进行专题学习和研究、改进一些实验等;也应接受新的教育理论、新的教育思想,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加强对化学实验方面的专项培训,如进行针对化学教师在化学实验中对实验的设计,实验测量的操作技巧,设计、改进实验以及排除故障的创造性能力,实验考核的命题能力等方面的培训,此外通过举行各级研讨会,提供化学教师间交流与探讨的机会,从而相互促进。
5、改革考试方法,加大实验考核力度
以前我们在化学考试中,在检查学生实验部分的掌握情况时,基本上只局限于书面考试,关于实验能力、特别是实验操作技能的考试很少,导致出现学生背实验、纸上谈实验的状况,实验考核极不全面。化学实验考试总体要求是把考理论和考操作结合起来,全面反映学生实验课的基本要求;不论哪类学生考试的原则都是把考实验和做实验结合起来。考试成绩应由平时考核成绩、理论考试成绩、操作考试成绩几个部分组成,另外还要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的考试,所谓综合性实验考试是将不同的实验进行组合,综合解决较复杂的问题,要求学生利用本实验手段去解决新的问题。考设计性实验时,根据教师提出的实验目的要求,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完成实验,时间可安排在课外科技制作课上进行。
6、研究课标,充分理解化学实验在教学的作用,研究和培养学生喜爱实验的健康心理,学生化学实验心理的研究可以从研究和培养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这一心理因素着手。根据我的观察,一个喜爱化学实验操作(动手)的学生必然喜爱化学实验,而喜爱化学实验的学生,其化学学习的积极性也必然提高,其化学素养也就自然地提高了,这也是从兴趣入手进行教学的尝试吧。
可以相信,只要切实地加强对化学实验教学的理解,提高认识水平,通过广大化学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必将会得以改变,化学实验教学的功能也就落实到了实处。
第三篇:农村小学信息技术应用现状调查与思考
农村小学信息技术应用现状调查与思考
安徽省绩溪县瀛洲中心小学章光望
摘要:随着农村中小学各项信息化改造工程的逐步实施,农村小学的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然而多数农村小学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却远远没有跟上学校信息化发展的速度,呈现出诸多发人深省的不协调现象。这些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呢?怎样才能避免这些现象呢?针对这些问题笔者作了相应的调查和思考,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和应对措施。
关键词:农村小学 信息技术应用 现状 原因 措施
由于国家对农村教育的重视,随着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班班通工程、数字化校园工程等一系列的农村中小学信息化改造工程建设的逐步实施,农村小学的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相当部分的农村小学的信息化水平已和很多城市小学不相上下,甚至某些农村小学由于某些特殊的政策而得到跨越式的发展,它的信息化水平早已超过一般的城市小学。有的农村学校虽然信息化水平不如一般的城市小学,但因为它的学生数不多,其人均占有资源却大大超过城市的一些学校。然而多数农村小学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却远远没有跟上学校信息化发展的速度,呈现出诸多发人深省的不协调现象。据笔者几个月来的调查,我们发现在很多农村小学,信息技术应用出现了如下一些不和谐的现象:
一、重建设,轻应用
信息化水平是一个学校办学水平的体现,相当多的农村小学为了提升自己的办学条件,加上国家的重视,所以,很多农村小学都非常重视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只要有条件、有机会,他们都极力争取各种由国家投入的信息化改造项目在自己的学校实施。有的学校甚至动用各种社会关系,争取各种工程在自己学校早日落实,能早一批就早一批,能早一年就早一年。然而一旦完成,却不重视发挥这些先进的教学设备的作用,有的甚至把他们搁置不用,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
二、重投入,轻管理
虽然国家实施的各种信息化改造工程项目由政府出资,可是还是有许多配套的设施需要学校和地方投入。我们很多农村小学虽然资金紧张,但大多数学校还是十分重视这些配套资金的投入,他们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和企业的支持,甚至不惜动用有限的办公经费,以保证各项信息化工程的顺利实施。然而,这些设备配置到位后,有的学校却疏于管理。一方面可能学校没有专门的技术管理人员,另一方面可能没有相应的后续保证资金,所以有有许多设备一旦投入使用出现故障后,就无人问津了,成了摆设。有少数学校甚至怕使用出现问题,竟然从不启用,以至于有的设备从没用过就没人管了。
三、重检查,轻研究
国家投入巨资实施各种信息化建设工程,其完工时肯定要对这些惠民工程进行检查验收,这一点毫无疑问,各项目学校也十分重视,丝毫不敢大意,所以他们会汇同各建设单位确保通过各种验收。项目完成后各级政府特别是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对各项工程的建设和使用情况进行检查也是必不可少的,很多学校在面对这些检查时,自然万分重视,他们调集学校各路人员,起早贪黑,积极准备。有的甚至不惜号召全体教职员工一起应付,造资料、补记录、拍图片、摄图像„„目的自然是为
1了顺利通过各种检查。而唯独对这些先进的设施怎样维护、怎样使用、怎样发挥它们的作用缺乏研究,又舍不得投入人力物力加强管理,致使这些先进的设备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在学校的各种教学检查时,一些学校也只重视各种设备的使用情况检查,只要教师有记录、有材料,使用次数符合要求就行了。至于是否真的用了,用的效果如何,用的过程中出现过哪些问题就不管了。因此,有些教师提供假材料也能通过检查,这自然影响了其他教师对这些教学设备的使用积极性,加剧这些设备的搁置程度。
四、一边滥用,一边搁置
这种看似矛盾但又确实存在的现象让人哭笑不得。一方面,多数学校对信息技术在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应用相当重视。例如:要求每位教师在校本研训活动以及各种教学比赛中必须使用多媒体,于是各种公开课、展示课、评比课、观摩课等公开性的教学活动中,多媒体成为必不可少的一环,哪怕这节课根本不需要多媒体的支持也要加以运用,否则难以过关或换来好评。而在平时的教学中却很少见到多媒体的身影。于是出现各种公开教学活动热热闹闹,而平时教学冷冷清清的局面。
另一方面,有些教师热衷于多媒体的使用,所以不管什么内容、不管什么课他都要使用多媒体。于是,上课时,教师的范读、板演用多媒体呈现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被多媒体的演示代替了,甚至一节课下来,不见教师一字板书、学生不曾翻过一页课本,一切都被多媒体取而代之。老师的提问课件呈现,学生的回答课件判断,有时连对学生的评价也交给了课件,仿佛多媒体成了万能的先师,教师只要敲敲键盘就可全部搞定一节课的教学。有的教师不擅长制作课件,便从互联网一下了之,只要是课件上有的,管他是否需要,管他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一概照章行事;有的教师干脆根据课件来设计教学,课件上安排了哪些内容,设计了哪些环节,一律照搬,从不考虑自己的教学风格和学生的实际水平。这样一来,多媒体成了课堂的主宰,教师成了课件的奴隶。表面上看,有了多媒体辅助教学,可能课堂变热闹了,可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却不见了。
而另一部分教师则刚好相反,他们始终相信自己原来的一套,认为原来没有多媒体我照样教学成绩不差,加上对经常更换的教学设备缺乏掌控能力,所以平时的教学还是保持着原先“一支粉笔,一本书”姿态投入教学。尽管他们在所有公开教学活动中也使用多媒体,但其内心对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缺乏认同,当然这些教师所在班级的教学设备的使用率是极低的,有的几乎等同于搁置。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上述这些现象呢?在笔者与许多老师的交流探讨中,我们分析出以下一些主客观方面的原因:
一、重视不够,管理不力
如果说各部门和学校不重视农村小学的信息化建设,那是不公允的,关键是有些部门和有些学校重视力度不够,面不全。我们不仅要重视学校的信息化建设,重视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更要重视新技术和新设备的使用和管理,要让我们的信息技术和先进的教学设备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要让我们对教师和学生享受到信息化带来的便利和好处,从而进一步提高学校信息技术应用的水平和积极性。
同样,由于有些农村小学对信息技术应用的管理还存在着技术力量不足、后续服务跟不上等原因,致使很多设备在使用上缺乏制度、维护上缺乏人才、资金上严
重不足的现象,进而影响到各种设施的正常使用。
二、认识不到位,研究不给力
由于不同的学校对自身办学宗旨的认识不一,有些农村小学把改善自己的办学条件和提高学校的知名度作为其申请实施中小学信息化改造工程的基本动力,所以他们关心的是有没有这样的设施和条件,够不够吸引更多的生源,至于这些设备能否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则不怎么引起他们的重视,何况他们还有许多其他诸如教师的信息化水平低、学校办学经费紧张等原因,所以他们对这些先进的教学设施只有充分应用才能发挥其提高学校办学水平的认识上存在严重不足,因而产生上述“重建设,轻应用”“重投入,轻管理”的偏差。
多数农村小学由于前些年国家对他们的信息化投入不足,所以学校的信息化水平较低,加上这几年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多数农村小学没有年轻的教师加入,原有的教师普遍年龄偏大,他们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一直难以提升,所以在学校一下子发生这样大的改变后,许多教师一时难以适应,而有关部门对他们的培训和指导又有限,因此迫切需要学校组织广大教师对新技术、新设备、新手段、新方法开展研究,只有这样才能迅速适应形势的发展需要,才能让广大师生享受到国家带来的信息化改造的成果。事实上许多学校已经意识到这一点,然而因为上述的原因,他们难以开展这样的研究或难以达到所需的水平。
三、检查走形式,后续跟不上
各级各部门和学校对农村小学信息化建设和使用的检查应当说是不少的,然而多数这样的检查却只是流于形式的“走走看看”,很难涉及到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方方面面,加上有些部门的领导本来就不怎么内行,所以让一小部分农村学校的领导产生了应付念头,这样本来是一种监督和促进的检查,就变成了一次次的做秀和表演,根本不能解决农村小学在信息化改造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另外由于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体制的某些缺陷,所以很多农村小学实施信息化改造工程之后,新设施新设备的配套和启用出现严重的资金不足现象,甚至有的学校连正常的使用经费都出现问题,在这样的体制下,他们对新技术新设备的使用和维护自然存有后顾之忧。正因为这些信息化改造工程的后续保障资金得不到保证,所以不可避免出现一些学校建设后不敢投入使用或限制使用的现象。
四、培训走过场,设备质量低
当然,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这样一些现象,有些学校的一些设备投入使用后不久,就出现了由于教师操作不当而造成故障,也有一些设备没用几次就坏了。这当然与某些项目建设单位事后对项目学校教师的培训不足有关,许多培训过于简单,培训的内容也不适合需要,所以,当这样走过场的培训结束后,自然就出现上述操作失当的事,加上维修不及时,有的设备就从此搁置不用了。至于少数设备没用几次就不行了,我们怀疑是质量问题,但因无实据,只做推论。不过它也提醒我们在这样大的改造项目中出现一些腐败现象是有可能的。
如何才能避免上述现象的发生呢?我们在调查的过程中,也和许多有识之士进行过多次探讨,我们认为可以采取如下一些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管理
各级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到国家投入巨资进行中小学信息化改造工程的巨大意义,要本着为民服务、为校分忧的理念,把这项惠民惠教工程做好,要从规划、招标、建设、监督、后续服务等方面全面落实各项改造工作,切莫走过场,更不可把它当作为自己或为部门谋利益的跳板,要努力把这件好事办好、办实。作为学校要充分认识到信息化改造工程给学校带来的新气象、新变化,要组织全体师生通过学习、研究把这些新设施、新设备用好用足,真正发挥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强大作用,为提高学校的教学成绩和办学水平作贡献。作为教师要恰当认识多媒体教学的巨大作用,要努力学习信息技术,学习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策略、方法和手段,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同时要利用这些先进的设施、设备开展相应的课题研究,要把信息技术的应用作为提升自身业务水平的一个重要抓手,尽情享受和放大现代化教育成果,为实现农村小学教育现代化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在管理上,各级各部门要加强管理,把设备的维护、使用和升级改造有条不紊地的落实到位,做到制度、人员以及资金保障三位一体,努力使这些新设施、新设备发挥最大的效益。
二、创新机制,提供保障
实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制度以来,老百姓获得了很多实惠,农村小学的办学经费也得到了很好的保证。可是随着形势的变化,这种机制又面临着新的问题。如何适应形势的变化调整某些经费保障体制,已到刻不容缓的地步。就拿这次信息化改造工程来说吧,国家投入巨资改善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是件利国利民的好事,可是农村小学目前实行的这种经费保障体制,却不能满足学校进行现代教育的需要,甚至有的农村小学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这些年在小学生数逐年减少,现有的办学经费难以满足学校自身发展的需求,有的农村小学甚至连正常的开支都难以为继,这样要启用这些新设施、新设备就有后续资金不足的后顾之忧。因而造成目前一部分农村小学“重建设,轻使用”的现象。因此,创新机制,特别是义保经费的保证机制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让农村小学的信息化改造工程没有后顾之忧,信息技术的应用才能得到应有的保障。
三、加强研究,改变策略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作为现代化教育技术应用的一种手段,自然需要广大教师加强学习,并在不断的实践探索中研究它应用于教学各方面的策略和方法,以更好地为教学服务。目前已有很多农村小学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以及信息技术在学校其他方面的应用作为自己的课题研究内容。他们积极探索、认真实践,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仔细分析当前多数农村小学信息化应用的课题研究,还普遍着眼于信息化设备的使用以及在学科教学中的多媒体使用等方面的初步研究,还没有把信息技术放在现代化教育的深层面上进行研究。大家都知道,信息技术只是现代教育的一种手段,如何发挥信息技术在实现教育现代化中的作用,如何把信息技术作为人类未来进行谋生手段的理念深入学生的心灵,如何让信息技术的应用成为学校自身发展的重要手段等一些深层次的研究还有待于广大教师进一步谋划。因此,着眼于学校、着眼于学生、着眼于未来应是今后农村小学进行信息技术应用研究的重点和方向。只有从这样的高度和深度进行信息技术的应用研究,才能使我们农村小学的信息化水平提高到一个暂新的高度,才能使信息技术应用成为大家教学生涯中的一个必然选择。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指出:“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唤醒和鼓舞。”
信息技术的恰当应用恰恰能更好地唤醒学生的各种内在情感,从而使我们的农村小学的现代化教育变得更为精彩。
第四篇:信息技术与高中化学实验教学
信息技术与高中化学实验教学
内容提要:时代的变迁与进步,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促使普通高中学校化学实验教学重大变革。在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根据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特点,结合实验教学实际,特别是新课改背景下化学实验教学的特点与实际,力求将二者有机结合、整合。通过对化学实验教学的特点分析,将信息技术引入化学实验教学中去,达到激发兴趣、师生互动、培养思维、增强观感之目的,提高化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时效性。与此同时,信息技术对于化学实验教学存在不利影响。
关键词:信息技术
化学实验教学
特点
应用
整合
时代的变迁与进步,二十一世纪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网络变革。学校教育在社会发展的大潮流中激荡、涌动。信息技术悄然走进校园,走进每个学科。作为一名中学化学教师,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于化学教学,尤其是化学实验教学的益处大大彰显。
教学改革过程中,尤其是新课程改课过程中,教学节奏加快,教学内容不断更新,化学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
化学教材在新课改后发生较大变化。从以前的单一文字发展为声像、可视光盘、PPT课件、网络课程等电子教材。
化学教学模式由以前的“教师—黑板—学生”逐步演变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地位的多样教学模式,如:网络教学、多媒体教学等等。
一、化学实验教学的特点
1、基础性、经常性和随堂性
通常意义上,化学学科属于自然科学,是基础科学,具有基础性;化学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普遍接触的学科,具有经常性。从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来说,高中新课程化学教材在内容的选择上,强调基本知识的掌握和灵活运用,注重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课堂教学必须演示实验操作,充分体现化学实验教学的基础性、经常性和随堂性。
2、时代性和探究性
新课程改革对化学实验操作有了新的要求与规范,化学实验教学的新时代来 临。这也说明,化学教学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操作规程与要求。实验教学本身就是探索未知领域的重要表现,高中学生已经从以前知识的单纯记忆(逻辑思维)发展到记忆、理解与运用相结合(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结合),是自主探究的过程。
3、科学性、复杂性和危险性
化学作为自然科学学科,科学性毋庸质疑。化学实验教学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仅涉及化学学科,还涉及其他学科,如:数学学科、物理学科等。有些实验药品有剧毒,或在实验过程中产生有害物质,易造成环境污染,具有高危险的实验,很难在课堂保证其过程的安全性。所以,化学实验教学又具有危险性。
4、操作性、不可逆性和直观性
化学实验教学是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是一种演示型教学。需要师生间互动、模拟、发散。化学实验操作具有不可逆性,不可能因为学生学习需要随时停止实验进程。因此,化学实验教学是直观教学,教师演示,学生观看。
5、真实性、知识性和发展性
化学实验教学具有直观性,俗话说:“眼见为实”。化学实验教学具有真实性的特点。人类追求的东西本身就是“真、善、美”,实践出真知。化学实验教学还具有知识性,掌握相应的知识,将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发展、丰富、完善自己。化学实验教学还具有发展性。化学实验发展自身,也促进学习者的发展。
二、信息技术应用化学实验教学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模拟课堂上不能或不易做的实验,可以有效的提高化学实验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一)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化学实验教学有效性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认识事物和从事活动的巨大动力,学习兴趣往往是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因。正如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需要教学内容的趣味性,还需要创造和谐、适宜的学习环境。
化学实验教学本身就具有趣味性。通过实验教学可以认识不同的化学物质,它们既可以是冷冰冰的金属,也可以是化学实验操作中五颜六色的“固态、气态、液态”物质。极大的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可以大量采用的 2 彩色图片、动画、视频、等素材,在此基础上制作了PPT课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显著提高了化学实验教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化学实验教学是在实验背景下的教学。在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学环境的营造,突破了以往化学实验室的封闭环境,可以走进信息技术的“海洋”和“广阔天空“。这样的教学环境对于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是极大的保障。同时,极大的提高化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二)刺激师生互动,优化课堂教学时间
新课程改革,要求化学教学中师生互动热烈。化学实验教学是总容易师生互动的环节。通过信息技术的平台,师生间可以更加平等、和谐的互动。与以往课堂教学互动不宜掌握时间比较,信息技术条件下,实验操作的“时间”灵活性更易确定,从而使得师生互动的空间更大。
师生互动不应该是形式上的,应该有更深刻的实质互动—教与学的互动。教师教、学生学。在有限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能够最大限度的优化课堂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教学容量,提高课堂效率。
(三)培养发散思维,鼓励学生动手能力
以往传统化学实验教学由于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的,都是一种教师语言描述实验器材、所需物质材料、实验条件等,并描述出实验产生的结果,是一种机械性质的,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学生只是通过教师抽象的语言描述来理解、运用。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师可以打破这种“枯燥的”模式,进入“色彩”模式。
通过“色彩”模式,直观的、形象的、生动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思维是存在的反映,并能够反作用存在,学生“照猫画虎”,在有条件、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增强动手能力。知识最终要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所以,绝不能因为信息技术而忽略掉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四)遏制实验危险,保障师生安全
有些化学实验操作具有危险性或者操作起来具有相当难度。那么,通过实验教学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如:氧化汞加热分解、一氧化碳、硫化氢等实验,以往亲身操作,失败率很高,演示效果不佳直接导致学生对实验结果打上大大的疑问,甚至对正确结果产生怀疑。通过信息技术演示的话,能够达到仿真的效果,3 使学生能易于观察到实验结果,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且有利于避免危险发生。
(五)提高实验观感,准确掌握真知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在学习时通过视觉获得的知识占83%,听觉占11%,嗅觉占3.5%,触觉占1.5%,味觉占1%。这证明视觉在学习过程中起的作用最大。信息技术条件下,图声并茂,色彩逼真,表现手法灵活多样,寓教育于娱乐之中。应用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可以使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培养学生的探究与创新能力,准确掌握课堂教学中的知识性内容。
当然,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化学实验教学也有一些负面影响。比如:弱化教师实验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学生通过新媒体、新形式直观感受化学实验之时,随意性增大,不利于教师控制教学进程;又如:部分教师滥用多媒体教学,忽视亲身操作化学实验,使得学生只会“观看”不会“动手”。等等。
三、信息技术与化学实验教学的整合
信息技术发展,化学实验教学同样要发展,发展的过程也是二者有机结合、整合的过程。充分利用现有的设备,实现信息技术与化学实验的有机整合,有效服务于教育教学。
二者整合的过程要明确“主”与“次”。从高中化学实验教学角度看,实验教学是“主”,通过信息技术这个“次”来辅助化学实验教学。
通过上面的描述我们不难发现,信息技术只是在“教”与“学”的师生互动过程中充当媒介作用、桥梁作用。信息技术知识一种教学工具、载体,不可能也不能代替教师“教”或者学生“学”。只有充分发挥教师主导教学、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过程,才能真正的发挥出信息技术的优势,起到教学促进作用。准确定位三者的地位,至关重要。
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信息技术与化学实验教学必将大跨度整合。信息技术将极大的推动化学实验教学的发展。
总之,随着人类认识能力的不断发展,认知工具的不断丰富,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信息技术必有一个位置。知识爆炸的时代,信息技术能够最大限度的满足人们的认知需求。而化学科学作为基础自然科学,对人类发展也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二者结合、整合,有利于化学科学的发展,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发 4 展。
参考文献:
1、《科学咨询(教育科研)》 2011第05期 邓友银 《高中新课改下化学实验教学的特点浅析》
2、《心理学新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 李铮、姚本先 2001年4月出版
3、《教育学基础》 教育科学出版社 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 2004年8月印
第五篇:乡镇统计工作现状调查与思考
乡镇统计工作现状调查与思考
期刊门户-中国期刊网2009-2-24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供稿文/尚春华
[导读]加强基层统计基础工作建设,提高统计工作特别是乡镇一级的统计工作水平已刻不容缓。
摘要:加强基层统计基础工作建设,提高统计工作特别是乡镇一级的统计工作水平已刻不容缓。
关键词:乡镇统计工作 调查
0 引言
统计工作是反映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情况的基础性工作,也是各级政府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而乡镇统计工作是统计调查立足之本,是统计人建功立业之基,是统计事业兴旺发达之源。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建设,不仅是提高统计调查数据质量的重要环节,更是打造“科学统计、依法统计、阳光统计”,实现“内创和谐,外树信誉,优质服务”的关键所在。近年来的统计工作虽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统计工作环境有了较大改善,统计在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中发挥了较为重要的决策咨询作用,统计事业不断健康有序发展。但相对来说,基层统计工作建设还比较薄弱,与统计工作的客观要求相差甚远。乡、镇统计工作现状
1.1 统计网络不健全,业务经费无保障 由于《统计法》只规定乡镇应配备专职或兼职统计员,乡镇机构改革时,不仅撤掉了原有的统计站,而且没有设立专门的统计岗位。统计人员不专一,有的乡镇统计工作由乡镇办公室文书、经管站干部等兼职。统计管理不归口,从分管领导来看,出现了管人的不管业务,管业务的不管人的矛盾;从统计工作归口管理看,未进行详细区分,乡镇政府一个统计往往兼搞农业、工业等多个专业。由于统计机构不健全,绝大多数乡镇财政紧张,造成了统计工作办公条件普遍较差,业务经费无保障,工作难以正常开展。乡镇统计人员办公设备简陋。由于经费无法保障,大多数乡镇一年难以召开一次,乡镇统计工作会议,对于上级会议精神和工作任务,只能分级贯彻安排,导致会议精神传达不及时、不准确。致使统计工作不能及时完成,统计数据不能准确上报。
1.2 统计队伍不稳定、人员不专业 由于乡镇统计人员归乡镇政府管理。工资由乡镇政府发放,办公费用由乡镇政府出,而且关于乡镇统计人员的管理问题,有关法律、法规没有明确的规定,县级统计部门大多权力有限,无力干预乡镇政府调配统计人员,因而乡镇政府随意更换统计人员,随意安排人员从事统计工作,统计人员一年一换、一年几换,导致乡镇统计人员不稳定、素质不高、兼职过多,统计只当副业干,迟报、错报、漏报现象时有发生。
1.3 统计资料不完整。调查中我们还发现,一些乡镇由于统计人员更换过于频繁,统计员之间交接手续不完整,致使统计资料丢失、损坏,统计资料断档现象较为严重。同时,一些乡镇统计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没有严格按上级统计部门的规定和要求设置统计台帐,对统计资料的归档不够规范。
1.4 统计方法制度改革滞后,不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 县乡农村经济发展的多元化,要求统计工作做相应的变化,而多年来,农村统计制度一成不变,农业是一个受自然影响大的行业,因自然灾害和农民生产趋向而改种、弃种的现象时
有发生,而报表却不变。如春夏播种面积和全年播种面积调查表,上半年报的数字,下半年不得做任何改动,而实际的情况有时却有很大的出入。这既不能反映农村经济和农业生产进度,更凸现出统计制度和统计报表呆板,不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
1.5 统计数据处理手段落后,信息化建设进展缓慢 在一定程度上,基层统计人员的工作只局限于一种简单的报表收集和初级数据汇总整理,而忽视了统计分析和综合服务的职能。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一方面基层统计人员少,而各种统计调查过多,个人承担的工作过重,无暇开展统计服务;另一方面,部分基层统计人员业务素质偏低,缺乏应有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必要的专业知识。2 解决乡镇统计工作问题的对策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指出:“要完善统计体制,健全经济运行监测体系,加强各宏观经济调控部门的功能互补和信息共享”。切实加强和搞好基层统计工作,确保统计数据源头的真实可靠,成了当前各级统计部门的一项主要任务。加强乡镇一级的统计工作,应当着力做好以下工作:
2.1 明确责任,加强管理。根据情况,乡镇可成立联合型综合统计机构,设置专职统计员1至2名,由组织人事部门统一任命,明确身份为乡镇行政编制,条件成熟的可以享受副科级干部待遇。承担乡镇农村统计工作,并负责收集乡镇各站(所)的全部统计资料及运行情况,按照上级统计部门统一编制的统计报表进行归集、汇总、分析,将月度统计报表资料和相关分析材料于次月5日前提供给乡(镇)有关领导,经乡(镇)领导审核同意后,同时报送县统计局和县直有关部门,充分保证乡镇统计网络的稳定性,确保统计报表渠道畅通。
2.2 稳定队伍,上下联动。统计工作在国民经济运行中起着指导和监督作用,为各级领导宏观决策提供依据。乡镇政府要重视统计工作,把统计工作当作关系国计民生的一件大事来抓。同时,要建立和完善统计创新人才的激励机制。良好的激励机制促进统计人才不断创新,要使统计人员在为社会创造财富的同时,自身价值不断得到实现。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适当提高基层统计人员的福利待遇,解决基层统计人员在工作环境、办公条件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增强统计人员的爱岗敬业精神。严格执行《统计法》的有关规定,基层统计人员变动必须征得统计管理部门的同意,统计员必须持证上岗,统计员不得随意变动。
2.3 健全制度,严格考核。制定和完善《乡镇统计工作目标考核制度》、《统计调查制度》、《统计报表报送、审核、评估制度》、《统计数据责任追究制度》等,用这些制度来规范乡镇统计工作,管理约束统计人员,逐步使乡镇统计工作步入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从源头上确保统计数据质量的真实可靠。
2.4 加强乡镇统计基础设施建设,尽快实现基层统计电算化。首先要加强硬件建设。要为各乡镇统计站解决办公用房、办公桌椅、资料柜等必要的办公设备,并配备专用微机,解决统计手段落后的问题,逐步实现县、乡统计信息微机联网,推进乡镇统计信息化建设。社会进入信息时代,对统计信息的数量和质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论从统计报表指标复杂化,还是从报表的趋势上看,统计工作网络化、信息化是必然趋势。这就要求所有乡镇都要配备电脑设备,统计人员要努力学习计算机知识,与业务工作相结合,快速提高统计工作的服务水平。其次是加强软件建设。选拔一批政治素质好、文化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的人才进入统计队伍,并不断加强业务培训,提高业务素质。
2.5 强化服务,突出精品。一是加强对乡镇统计历史资料的整理开发工作,对其
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利用,把握其综合性和趋势性;二是强化统计分析的编写,乡镇统计人员要充分发挥统计工作的优势,撰写出有一定份量的统计分析文章,为乡镇党委、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三是加快统计数据对乡镇党委、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提供速度,在统计数据上报县级统计部门审核和评估通过后,要及时反馈给当地党委、政府领导和有关部门,切实体现统计数字的权威性、准确性和快捷性。
乡镇统计工作现状、问题及建议
作者:郴州市统计局高湘平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4731更新时间:2007-10-17
保护视力色:【字体:大 小】热★★★
统计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是国家科学决策和宏观管理的重要手段。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统计的信息、咨询和决策服务作用日益凸现,越来越引起各级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但是,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统计工作难度加大,困难增多,尤其是乡镇统计基础薄弱、统计队伍不稳、管理体制不顺等问题,严重阻碍了统计事业的健康发展。乡镇统计基础建设亟待加强。根据调查情况,现对全市乡镇统计工作现状、问题及采取的对策建议分析如下:
一、乡镇统计工作现状
乡镇统计是政府综合统计的重要基础,乡镇经济在全市总体经济中占有很大比重。扎实推进乡镇统计基础建设,对于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确保统计有序进行至关重要。然而,目前乡镇统计工作现状令人堪忧。
1、乡镇统计机构设置情况
2001年,在乡镇机构改革中,我市多数县(市、区)都没有设置乡镇统计职能机构,没有明确统计编制。尽管各级政府统计部门做了大量的争取工作,但收效甚微。因为无编、无岗,乡镇统计工作只好并入其他办公室。有党政办加挂统计站牌子的,有经管站或企业办加挂统计站牌子的,等等。据调查,2007年6月底止,全市经过县级编制部门批准认可的乡镇统计站只有39个,占乡镇总数的15.6%。
2、乡镇统计人员配置情况
全市现有250个乡镇,7个街道办事处,共配置专职或兼职综合统计员265人,其中专职118人,占44.5%。由于机构和人员编制没有落实,多数乡镇统计站普遍只配有一名兼职统计人员。这些兼职统计人员工作非常辛苦,除完成日常统计工作任务外,还要兼管乡镇其他工作,有的还要担负驻村组和联系招商引资项目的任务。若遇计划生育、综治治安、防汛抗旱等中心工作,乡镇干部更是全力以赴。因此,乡镇统计人员负担过重,统计工作时间难以保证。
3、乡镇统计管理体制情况
我市对乡镇统计员实行的是双重管理方式,行政上受乡镇人民政府领导,统计业务上受县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的领导。由于统计员的人事管理权、工资在乡镇,因而乡镇可以随意抽调统计人员从事统计以外的工作,统计人员变动极为频繁。据调查,能连续
从事统计工作两年时间的很少,一年一换、一年几换的问题突出。此外,乡镇统计员的编制比较混乱,严重影响了统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目前,我市乡镇统计员中,行政编制及参照公务员管理的占59.2%;事业占编21.5%;自收自支和其他编制的占19.3%。
4、乡镇统计基础建设情况
目前,乡(镇)统计工作所需要的硬件环境比较差,多数乡镇统计站没有专门的办公场所,办公条件简陋、陈旧,统计手段相当落后。现乡镇统计专用微机很少,一般是与乡镇办公室、计生办、综治办等共同使用。加上乡(镇)统计人员的素质偏低,懂电脑操作的人不多,因而大部分乡镇仍使用计算器、算盘等原始的计算工具,进行村组和企业各种统计报表数据的汇总和计算,统计信息化、网络化水平极低,严重影响了统计源头数据质量的提高。
二、乡镇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1、乡镇统计力量薄弱,难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一方面是基层统计力量薄弱,统计人员不堪重负。近年来,涉及到乡镇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的统计报表有增无减,统计专业分类越来越细,少说也有二、三十多种报表,加上各种名目繁多的统计调查项目,以及周期性普查任务,使乡镇统计员应接不暇,不堪重负。另一方面是各级对统计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乡镇统计已由单纯的农村统计发展成为涵盖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这对乡镇统计工作和数据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统计力量不足与经济发展的更高需求形成了巨大的反差,矛盾越来越突出。
2、乡镇统计队伍不稳,制约统计业务素质的提高。一方面,统计任务与日俱增,工资待遇长期偏低,导致乡镇统计人员身心疲惫,厌烦情绪趋重;另一方面,乡镇统计机构的特殊性无法保证统计队伍的基本稳定,乡镇统计人员一年一变甚至一年几变的现象比较普遍。这样,给统计部门的业务培训工作带来困难,培训的频率远赶不上乡镇更换统计人员的次数,严重影响了统计员业务素质的提高。
3、统计方法制度滞后,影响统计数据质量的提高。现实统计工作中,受调查经费等条件的限制,法律规定的统计方法制度就难以落实到位。以农业生产统计为例,多年来沿用的是直上而下布置、直下而上报送的全面统计报表制度,虽根据需要也开展主要产品产量的抽样调查,但统计年报数据仍以村级上报的全面统计数据为准。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经济活动分散到千家万户,对农作物种植面积及产品产量进行全面统计调查,是不切合实际的,也根本无法搞准核实。
4、统计经费严重不足,影响统计工作的正常开展。农村税费改革后,乡镇财政收入渠道有限,乡镇财政普遍偏紧,对统计工作的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据了解,我市多数乡镇是按照“据实报账”的原则解决统计经费。经济条件稍好的乡镇,基本能保障统计的开支需要。条件较差的乡镇,连正常的开支都报不了帐。有部分乡镇的统计人员常常是自己掏钱垫付开支,到年底还揣有一大把发票无法报销,有的甚至拖上几年才报账。村级经费情况就更加糟糕,大部分统计工作都是靠行政手段压制或凭村级统计人员的社会责任感来完成,基层抵触情绪较大。
三、加强乡镇统计工作的建议
1、建立健全统计职能机构。要以法律形式具体明确乡镇统计机构的合法地位,建立健全具有行政管理效能的乡镇统计机构,并将村级统计正式纳入统计法律体系的框架之内,进行全方位的统计管理体制改革。目前,从网上了解到,吉林、北京、新疆、辽宁等省、市正在进行统计改革试点,实行统计垂直管理。这是统计发展的一种趋势,对稳定统计队伍,强化统计管理,加快信息化建设,全面提升统计水平是十分有利的。
实行统计垂直管理,首先是要解决编制问题。这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开口子增编。由省政府协调,省统计局争取,与省人事厅、省编办等有关部门共同签发文件,全省统一增加乡镇统计人员编制,或由省里给政策,由各县(市、区)政府各自解决增加乡镇统计人员编制的问题。二是从有关部门调编。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实现,乡镇原有部门的职能在弱化,如财税所在取消农业税后,财税所的编制有些过剩,人员过多。统计系统可向省编办建议,将财税所的编制切一块给统计站,这样既不增加乡镇编制,又较好地解决了统计人员的编制问题.2、改善乡镇统计工作条件。一是将乡、村两级统计经费分别列入县级财政部门的常年预算,或直接列入中央、省级预算,然后逐级拨付;二是千方百计解决好统计人员的经济待遇问题,建议发放农村基层统计人员岗位津贴,以调动统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三是加大对统计员的培训力度,切实提高基层统计队伍的素质。考虑到基层的经济承受能力,任何统计培训都必须实行免费培训,以提高基层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及统计培训的实效。四是改进统计工作手段,尽管实现乡镇统计配微机和联网直报,促使乡镇统计信息化、网络化水平的全面提高。
3、改革农村统计方法制度。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大胆破除那些陈旧落后的统计制度、统计方法和统计指标体系,建立既符合实际,又符合国际一般规则的统计方法制度。
具体来说,就是在国家统计报表的基础上,尽量减少农村统计的全面调查,取而代之的是以方案简单、指标较少,符合国际规则,能及时满足各级政府需要的抽样调查、专项调查和一次性调查。这既可以减少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又有利于提高统计数据质量。
4、强化统计法制工作机制。坚持依法治统,建立健全统计法制工作机制,全面推动统计工作的健康发展是十分必要的。一要加大统计法制宣传力度。增强社会公众和领导的统计法律意识,为统计执法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二要加大统计执法检查及惩处力度。通过开展经常性的统计执法检查,严肃查处统计违法行为,为统计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