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

时间:2019-05-12 22:39: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诗歌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诗歌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

第一篇:诗歌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

诗歌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

《高中语文教材主要文本类型教学设计》(魏国良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2月第1版,第25—28页):

在语文教材中,现代诗歌类文本在总量上要远少于古代诗歌。尽管少,从教学实践来看,将现代诗歌教学视为畏途的教师似乎不在少数。究其实,还是教学设计的一些基本问题使教师感到困惑:现代诗歌到底该教些什么、怎么教?许多人心目中有一个概念误区:现代诗歌是白话写成的,还需要教吗?正因为如此,现代诗歌到底是否需要教甚至一度都成了问题。但是,既然是众多语文教材的共同选文类别,说明作为一个未来的社会人有必要去认识这一类文本,并且作为一种素养,学会解读、品味现代诗歌是重要的语文教育养成内容之一。

那么,究竟是什么使教师感到棘手呢?似乎有三方面问题构成了教学设计、教学干预的难点。这就是现代诗歌的三个主要构成:主题、诗味与现代技巧。破除这些难点,就形成了设计的基本思路。

1.品诗味

诗味是现代诗歌“有什么”需要教的内容之一。这样说,似乎已经明确了现代诗歌教什么的问题,其实问题并没有解决:为什么现代诗歌有一个诗味问题需要作为教学内容之一来强调呢?在很多人的潜意识里,古代诗歌才有诗味,而现代诗歌的白话载体使其丧失了诗味。这一认识有一半是正确的:古代诗歌是文言诗,借助文言的言简意赅构建起了人人皆知的诗味;但作为现代诗歌载体的白话,同样可以赋予诗以诗味。这已经为众多现代诗人的探索、实践所证明。例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闻一多的《死水》、臧克家的《有的人》、卞之琳的《断章》、顾城的《一代人》等,只是实现的途径不尽相同罢了。

现代诗歌诗味的来自,一方面是对古代诗歌的继承,例如,讲求语言的咀嚼味,如《这也是一切》的“一切”;讲求物象、意趣的设计,如《雨巷》中“雨巷”、“丁香”。另一方面是运用一些现代表现技法,例如,跨时空的、泛人格的、变形的等语言组接、人物塑造、形象设计的技巧,使作品产生视觉冲击,如《春天,遂想起》中有关“江南”的跨时空领属呈现。指导学生去“品”出现代诗歌中的诗味,就要以这些诗味的来自为抓手,在品咂中体会诗的隽永、深刻、细腻、调侃等之味。

2.评诗情

现代诗歌的诗情,即意蕴、旨趣、情致等,既是作品诗味的来自,也是作品主题主旨所系。但恰恰也同样是教师教学的难点,设计指导策略时的难点。其困难之处是由来已久的阅读观念:“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人们认为,诗情是一个内省性的“东西”,其所以归为内省,在于看不见、摸不着:缺乏直观地、外在的表征。加上学生的年龄与阅历,(?)要对成人世界的沧桑、隐逸、苍凉、悲情、缱绻、谐谑等等与人格、品位、情怀相关的情感活动完全理解,确有一些困难。(这似乎可看成是一个病句。)

但这些东西是现代诗歌表达表现的重要组成之一,教学自然不能绕开而行。一般的教学设计会将诗情的体味通过迁移、类比、比对等来使认识深化,也会通过阅读有关的赏析性文本、解读性图示、感染性音画来寻觅启迪、类推、置换的理解点、触发点。当然,一个很重要的策略是让学生走进诗人的人生或直面所关注的人生,在给出自己的解读的同时去认识、理解、表达诗歌中的意蕴、旨趣、情致等。

3.说诗风

有人把现代诗歌一概称为“朦胧派”、“先锋派”、甚或“现代派”。其实这些说法的 2

内涵有很大差异。例如,朦胧诗派,是从人们的评价进入现代诗歌审美理论术语系统的,即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一些主题主旨不够明确的诗歌,冠以“朦胧”二字。而“先锋派”、“现代派”本是国外美术领域的流派而扩展到小说、音乐之类的艺术领域,与世俗将近二十余年所谓反传统的年轻诗人说成“先锋”、“现代”,含义实质上是不同的。国外这些流派的不同主要还是创作技法上的差异。

现代诗歌将诗风作为教学内容之一,是因为现代诗歌的个性化倾向比古代诗歌还要明显。识别、表述这些风格各异的现代诗歌作品,是语文文本阅读素养的基本构成。如《雨巷》的迷幻、幽美,《春天,遂想起》的宏富、深厚,《这也是一切》的思辨、激越等。当然,读出现代诗歌的风格所在,也许要指导学生研究、解剖其承载之“物”:语言、手法、诗行、排列、分节等。

《高中语文教材主要文本类型教学设计》(魏国良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2月第1版,第242—244页):

诗词曲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从商周的《诗经》、汉魏南北朝的乐府诗到隋唐近体诗的勃兴,是诗歌的一脉相承;从隋唐曲子词到宋的开一代文脉之新是词的鼎盛,而在宋词中脱胎、演绎成散曲、套曲、杂剧,则是元曲的滥觞。诗词曲在文学苑囿中的独树一帜,成为横亘千百年、一以贯之的奇特文学景观。它们理所应当地构成语文教材、语文学习的主要方面。

总体而言,我国古代诗词曲是以文言写就的,加上诗歌所要求的节奏、押韵等特征,因而其文体特点既有文言性,也具有诗歌性;如果诗歌用于叙事,则又是文言性、诗歌性、叙事性的统一。就诗词曲三者而言,它们之间各有其格律上的不同要求,学习这一类作品不能不顾及相互间的区别,在作为常识性内容了解其格律之外,还要关注格律带来的特有韵味与表达意趣。

虽说诗词曲属于文言诗歌,但对这一类韵文文本又不能完全等同于文言文文

本来阅读学习,如果过分执拗于文言语法的讲读,则诗歌韵味荡然无存。而诗歌特有的一些表达处理方式,诸如语序、互文、物象、诗眼等,在帮助体会、理解上有其独特作用,在构思诗歌教学设计时似乎还不能忽视。古来诗词曲的学习有一些约定成俗、行之有效的要求与做法,比如讲求讽诵吟咏,有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之说。显然,这也是基于韵文文本特点的学习在长期实践所获的认识。

诗词曲类文本的教学设计基本思路是: 1.关注诗词曲格律及表达特点

诗词曲有各自不尽相同的格律要求。概要而言,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在格律的严谨与否,诗与词曲的主要区别在于节奏的变化与否,词与曲的区别在衬字的运用与否等。而语序、互文、物象、典故、诗眼等手法使得诗词曲作品显示出

情景、个性、风格等特色。对于当代学生来说,了解一点这方面的常识会有助于真正读懂其主旨、体会其意趣。

将格律与手法置于作品的表达、表现方式来关注、研究,是使僵化的诗歌知识变为对诗人鲜活的适情应景设计理解的十分重要的教学设计策略。这就是说,通过虚拟还原作者的创作,来推究其在格律及表达处理上的构思、所追求的意蕴,这会使这一类枯燥的常识学习变得有用、有趣、有效。

2.参与叙事、状物、抒情、言志

如果说诗歌的格律与表达是作品“有什么”,那么借以叙事、状物、抒情、言志则是“做什么”,即试图表达、表现“什么”主题、主旨。一般而言,叙事、写景、状物、咏史、寓意、抒情、言志七种情形,既可能会有侧重,也可能会有交叉。在指导学生区分七种表达与表现性状时,就要注意引导探究其或侧重、或交叉,4

解读其中可能蕴有之情、意、志。

这就是将讲读转化为解读、探究,使得冷峻的诗歌学习成为一次热情的“探究之旅”,从“我”对作品的叙事、写景、状物、咏史中,平等地、参与式地去“体验”第二种人生的际遇、历练与感怀:诗人的心境、情怀、志趣与意向。毫无疑问,参与者的体验较之于旁观者的点评,会有更多更深的切身之感。

3.整合诵读、解读、鉴赏

诗歌作品的诵读,是通过诵读来体味作品音韵、节奏变化所带来的美感;注重其诵读及指导,是试图让学生重建诗人原有吟咏、斟酌、“拈断几茎须”的创作情景,更深刻、更直观地感受其各所特有的韵味。诗歌作品的解读,是对主旨、手法的解析与深化阅读;而美学鉴赏,则是从审美的角度对作品予以品评、赏析。应该说,三者具有不同的学习功能。通过教学指导是三者相互贯通、整合,目的在扬各自之长、补各自之短。借助诵读的直观体会、解读的理性分析与鉴赏的“诗话”、“词话”式评说,使对作品的认识相互交映、相映成趣。

《中学现代文学作品教学设计研究》(何更生著,安徽人民出版社2009年2月第1版,第107—124页):

现代诗歌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设计和教学方式方法设计等。

一、中学现代诗歌教学目标设计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三个维度规定了语文课程目标。设计作为阅读教学重要组成部分的现代诗歌教学目标,其出发点也应该落实到位三个维度上。

(一)知识目标

现代诗歌的知识目标包括诗歌内容知识和背景知识。内容知识主要有:

(1)诗歌中所描绘的景物、事物和人物等,如上述《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中的“破旧的老水车”、“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等。

(2)诗歌中叙述的事件,如《王贵与李香香》中的爱情故事。背景知识包括诗歌内容所涉及到的有关知识和诗人创作诗歌时的生活和心理背景知识。前者如《王贵与李香香》这一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知识;后者如诗人写这首诗时的思想状况、生活状况和情感状况等。

现代诗歌知识目标的达成重在理解和记忆。理解的本质是对诗歌语言文字所表现的思想感情的接受和意义建构;记忆的本质是对诗歌所表达的思想、塑造的意境、抒发的情感等在长时记忆中的储存。

(二)技能目标

技能包括动作技能和智慧技能两种类型。诗歌阅读的动作技能主要指朗读和颂读技能,其本质是口腔和气管肌肉根据一定规则的协调运动。诗歌阅读的智慧技能指运用概念和规则对诗歌语言和意境的感悟、理解和把握。设计现代诗歌教学的技能目标,也应该从两个方面进行:

(1)现代诗歌阅读的动作技能,如学习《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一诗,能够根据诗歌的感情基调有节奏地朗读全诗。

(2)现代诗歌阅读的智慧技能,具体指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词语的认读技能。这是一种基本的智慧技能,主要是能够感知、领会诗歌词语的意义和色彩。

其二,诗句的感悟技能。由于诗句高度凝练,一个句子包含着日常口语一个甚至几个句群所能表达的内容。因此,诗句的感悟技能与一般的语感技能是不同的,后者可以达到自动化水平,因此属于基本技能;而前者需要读者根据上下文 6

语境进行分析、推理和想象,因此需要意识的监控,属于高级技能。

其三,是诗篇意境的感悟技能,这也是属于高级技能,其本质是根据一定的规则对诗篇的主旨、感情、意象等进行分析探究。

(三)认知策略

现代诗歌阅读方法运用的心理本质是一套策略性知识支配着读者对诗歌的认知解读活动,因此,方法目标的实质就是认知策略或称诗歌阅读的策略性知识。具体包括:

(1)意境探究策略(2)诗眼揭示策略(3)主旨把握策略(4)风格与写法归纳策略(5)诗篇记诵策略

(四)情感目标

情感目标是现代诗歌教学的重要目标,这是由诗歌的自身特征和学生阅读诗歌的心理特征所决定的。如前所述,诗歌是诗人情感的外化,诗歌的内核是情感。同时,学生学习诗歌的过程是一个“披文以入情”的过程,或者说是一个通过语言文字的解读,领悟作品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与诗人产生共鸣的过程。因此,通过现代诗歌的教学使学生的情感产生变化是现代诗歌教学的主要目标。

情感的本质是个体对事物的一种情绪体验。现代诗歌的情感教学目标,也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对诗句的学习获得与诗人相同或相似的情绪体验。这种体验的获得包括:

(1)接受。能够通过语言文字了解诗歌中包含的思想和情感内容。如,学 7

习《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一诗能够了解本诗所表达的是一种深沉的爱国之情。

(2)反应。能够对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行价值判断。如,学习《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能够明确诗人的爱国之情是一种高尚的、正确的感情。

(3)共鸣。形成与诗人相同或相近的情感体验。如,学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后,学生增强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中学现代诗歌的教学过程设计

总体上说,现代诗歌的教学过程是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认读诗句建构意义、探究诗歌蕴含的意境、体验诗人抒发的思想感情并对诗歌的语言、结构、意境的塑造的手法等进行评价鉴赏的过程。这个过程具体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一)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整体感知课文

创作背景是帮助我们理解作品的重要因素。我们只有把作品与作者创作的时间、地点以及当时的生活、思想感情联系起来,才能体会个中“滋味”。如《再别康桥》的创作时间和缘起,一直以来就有几种不同的说法。《教师教学用书》上说,写作时间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1920年徐志摩远渡重洋,从美国到英国研究文学。在伦敦剑桥大学,他以一个特别生的资格,随意选科听课,度过了一年多真正悠闲自在的日子。临到他要离开伦敦的前夕,在一个美丽的黄昏,他在康桥上漫步,流连忘返,写下了这首诗。另一种说法是,此诗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欧游的归国途中,时间是1928年11月6日,地点是南中国海。准确的说法,应该是第二种。其理由如下:

1.据赵遐秋先生的《徐志摩传》载:“他在1923年发表过《康桥,再会吧》。不过,两年的康桥生活太使他魂牵梦萦了。写完那首诗,显然是意犹未尽。1928年再访康桥,他于是在归途的南中国海上,又倾注一腔深情写了《再别康桥》。” 8

赵先生写这本传记,历经六年,他说,1983年陪老母去香港会亲,有其胞弟鼎力相助,得以广泛搜求海外出版的徐志摩的作品和论著及一切有关的种种的资料。《徐志摩传》中列举了徐志摩的作品要目:如《志摩的诗》(诗集之一)出版于1925年8月,收1922年至1925年诗55首;《翡冷翠的一夜》(诗集之二)出版于1927年9月;《猛虎集》(诗集之三),出版于1931年8月。如果赵先生收有这些诗集,那么,是不难从各时段的诗集中确定《再别康桥》的时间的。

2.从诗题来看,既然是“再别”,当属第二次离别。第一次离别的时间是1922年8月,对康桥,徐志摩深信,此去身虽千里,梦魂必常绕其左右,他下决心还要回来。8月10日,他写诗《康桥,再会吧》就说:“任地中海疾风东指,我亦必纡道西回,瞻望颜色”。他在诗的结尾写道:“我今去了,记好明春新杨梅/上市时节,盼我含笑归来,/再会吧,我爱的康桥!”可见,《再别康桥》一诗,是对《康桥,再会吧》的呼应。

当然,关于诗歌创作背景知识的介绍,作者知识也是必不可少的。再拿《再别康桥》为例,其作者为现代诗歌的奠基者——徐志摩,接下来就要向学生介绍作者——徐志摩了。这个时候,我们不能简单地按照课本或教案上讲的介绍:徐志摩,1896年生,笔名云中鹤,浙江海宁人。现代诗人、散文家,“新月派”盟主。1921年开始写诗。1922年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他的诗、散文以及艺术观,受英国浪漫主义影响较深,被称作是“浪漫潇洒的资产阶级诗人”。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飞往北京,在山东开山遇难,年仅35岁。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花雨》、《云游》等。代表作有《再别康桥》、《雪花的快乐》、《沙扬娜拉》等等。如果这样介绍,学生对徐志摩是有一些了解,但这些对学生理解诗歌又有多大帮助呢?学生对于诗人灵感的闪光— 9

—诗歌,又会有多大兴趣呢?答案恐怕不能令人满意。如果教师换一种方式,从徐志摩与三个女人(张幼仪、林徽茵、陆小曼)的故事入手进行讲解,也许效果就会好得多。我们知道,作为一代才子的徐志摩,他所经历的爱情波折也许比他留下的诗篇更令后人感兴趣。同时,我们通过讲述徐志摩与三个女人的故事,可以把徐志摩从杭州中学时代,欧洲留学时代,北京、上海教书,出版刊物时代一直介绍到他去世。这样,不但能调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也对学生理解《再别康桥》有很大帮助。当然,这样一来,对教师的要求就会大大提高。教师不光要读《徐志摩小传》、《徐志摩与陆小曼》、《林徽茵与梁思成一世情缘》等书,还要了解梁启超与梁思成、梁启超与徐志摩、徐志摩与梁思成以及林长民与梁启超、林长民与林徽茵、张幼仪与张君璈和张君劢、陆小曼与王赓等众多人物的复杂关系。不熟悉这些,上面故事便无从讲起,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不过,我想,作为一个合格的或者进一步说优秀的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具备这些知识。

(二)把握诗歌的结构,探究诗的题旨

解读诗歌要找出诗的主旋律,认识诗的题旨,就必须把握诗歌的构思。如上所述,诗歌感情强烈、思想深邃、形象鲜明。而把感情、思想、形象三者连缀统一起来的是诗歌的艺术构思。由于诗歌的题材不同,诗人的艺术风格不同,表现于诗歌里的艺术构思就多种多样。有的以故事情节的展开进行艺术构思,如《王贵与李香香》;有的以一定的线索连缀几个生活画面的方式进行艺术构思,如《天上的街市》;还有的以两幅画面对比的方式进行艺术构思,如《青纱帐——甘蔗林》。

了解诗歌的艺术构思,不但可以把握诗人感情发展的线索,捕捉引起诗人创作的契机,而且能够把握诗歌中的画面,并分清画面的疏密、浓淡、远近、巨细、10

动静的搭配方式,进而体会诗歌的感情。例如解读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只有把握描写北国雪景的壮丽是为了抒发诗人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评论古今英雄是为了表达诗人救国的豪情壮志这一艺术构思,才能理解其意境,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抓住诗眼,探究意境

所谓诗眼就是指诗歌的精要部分,即诗歌重点描写的意象。什么事意境呢?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境非独为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亦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也。”他在《宋元戏曲史》中又说:“何以谓之有境界?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可见,“情和景是构成意境的两个基本要素。从哲学范畴说,意境也就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失主客观的一种对立统一。”诗歌的意境,就是诗中主观感情的抒发和客观事物的描写所形成的和谐统一的艺术境界。意境的核心在于“真”,即“能写真景物,真感情”。以此把读者带入诗歌所描写的境界中去,与诗人同忧同乐、同悲同喜,引起感情的共鸣,从中受到感染。把握诗歌的意境,要透过具体事物的描写明晓意境。创造意境离不开对客观事物的描写,或以景为主,或以情为主,或情景交融。以景为主,即以写景来寄意。解读这类诗歌时,要先领略诗中的事物,即“入境”,然后在“境”中体会它的“意”。以情为主,即以意取胜。解读这类诗歌时,要从情与景的互相配合和交织中去领会、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

(四)品味语言,分析鉴赏全诗

诗歌的语言凝练、含蓄、优美。它意蕴深沉、丰富,往往字里行间既有言内之意,又有弦外之音。因此,读诗必须挖掘和推敲诗的语言,这样才能理解诗中蕴含的深意,深入领会诗歌中丰富的内涵。

把握诗歌的语言,要抓住表现意境的关键词语,抓住传神的诗眼,细细咀嚼玩味,以利于诗歌艺术形象的再现和意境的把握。如《回延安》中“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胸口上”,这一“抓”一“贴”,就写出了“我”对故乡延安——母亲的亲切、热爱之情。“……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千声万声呼唤您——母亲延安您就在这里!”这“搂”,这“唤”,都表达出诗人歌颂延安、热爱延安、热爱革命的真挚感情。抓住关键词语进行品味,能唤起读者的联想和想象,产生一种似乎看得见、摸得着的内心视象,真正领会诗歌的内容,感悟诗歌语言的魅力。

把握诗歌的语言,还要懂得诗歌的修辞手法。诗歌常常运用生动的比喻、拟人和合理的夸张等修辞手法,来表达诗人丰富的思想感情,增强语言的艺术型和感染力。如《回延安》中把延安比作母亲,就自然贴切,它将诗人对延安的思念升华为儿子对母亲的思念,感情浓烈,真挚动人;又如《周总理,你在哪里?》用拟人的手法把高山、大地、森林、大海写成周总理为革命、为人民辛劳一生的见证人,表现出周总理博大的胸怀和为党为人民鞠躬尽瘁的思想感情。有的诗还运用对偶、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来增强语言的艺术魅力。解读时需要加以分析和欣赏。

另外,教师不能忽视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诗歌。前些年,语文教学受到了“少慢差费”的指责,于是出现了片面求多求快的现象,进而又把“精讲多练”这个口号中的“精讲”理解为“少讲”,把“多练”理解为语言练习,忽视了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文章。甚至有的教师认为,只要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典范文章和优秀作品怎样运用准确语言、恰当表达了深刻的思想内容,就是嚼得太烂、烦琐哲学。其实,“精讲”的“精”,不只包含着数量,更包含着质量。“精”不等于少,虽然讲得“精”往往体现为讲得少,也不一定都体现为讲得少,讲得多也不一定就讲得不“精”。所谓“精”,12

主要地应该是体现为抓住文章的精要处,讲出文章的精华,讲得精彩(这里说的是广义的讲,包含着指点、启发学生学习文章)。“多练”的内容非常广泛,语言练习固然是练,预习课文是练,学生在课堂上的听说读写都是练,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也是练,而且是一种更重要的练。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体会文章形式的优美、内容的深刻和内容形式的完美统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要途径。只有具体体会到典范文章、优秀作品描述怎样优美,表达怎样有力,才能提高阅读能力,并进而借鉴此写法,提高写作能力。只是浮光掠影地泛泛涉猎文章是不能切实提高写作能力的。许多名家都很注意深入品味文章。陶潜说他读书,“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欣然忘食”就是深入品味文章才能进入的境界。杜甫总结他的读书和创作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更道出了他反复研读诗文的经历和巨大效果。

要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诗歌,并不是要对诗歌进行逐字逐句的分析,也不应通篇平均使用力量进行分析;而要引导学生抓住精要部分进行深入分析,其余部分可用略讲方式带过。比如分析《再别康桥》这篇文章。《再别康桥》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宛如一曲优雅动听的轻音乐。1928年秋,作者再次到英国访问,故地重游,勃发了诗兴,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化为缕缕情思,融汇在所抒写的康桥美丽的景色里,也驰骋在诗人的想象之中。全诗以“轻轻的”“走”“来”“招手”“作别云彩”起笔,接着用虚实相间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此处用词不妥当,“憧憬”一般指对未来。),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开头概说:“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然后逐节分析:第一节写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连用三个“轻轻的”,13

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像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同时透露了难舍难分的离情,给全诗定下了抒情的基调;第二节写岸边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成“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第三节写康河的水草,将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成了“彩虹似的梦”。第四节写榆树下的清潭,诗人融情入景,诗人的留恋全都融入康桥的风光里,正是在意乱情迷之间,诗人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忘,直觉得“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这种主客观合一的佳构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锤百炼之功,写出诗人对康桥的永久恋情;第五节,诗人感情达到了高潮——写诗人挥篙泛舟,寻他“彩虹似的梦”,晚归时情不自禁地要放声高歌,快乐达到顶点;第六节,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想到今晚要和康桥离别,情绪低落下来;借用“梦/寻梦?”,“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四个叠句,将全诗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而他在青草更青处,星辉斑斓里跣足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此时的沉默而无语,又胜过多少情语啊!第七节跟开头呼应,表露出诗人不愿惊动他心爱的康桥的一片情意,并融入更多的不得不离去的哀愁。以三个“悄悄的”与首阙回环对应。潇洒地来,又潇洒地走。挥一挥衣袖,抖落的是什么?已毋须赘言。既然在康桥涅槃过一次,又何必带走一片云彩呢?全诗一气呵成,荡气回肠,是对徐志摩“诗化人生”的最好的描述。胡适曾言:“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会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她追求这个单纯 14

信仰的实现的历史。(”《追悼徐志摩》)果真如此,那么诗人在康河边的徘徊,不正是这种追寻的一个缩影吗?

这首诗表现出诗人高度的艺术技巧。诗人将具体景物与想象糅合在一起构成诗的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巧妙地将气氛、感情、景象融汇为意境,达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诗的结构形式严谨整齐,错落有致。全诗7节,每节4行,组成两个平行台阶;

1、3行稍短,2、4行稍长,每行6至8字不等,诗人似乎有意把格律诗与自由诗二者的形式糅合起来,使之成为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富有民族化、现代化的建筑美。诗的语言清新秀丽,节奏轻柔委婉,和谐自然,伴随着情感的起伏跳跃,犹如一曲悦耳徐缓的散板,轻盈婉转,拨动着读者的心弦。

诗人闻一多在20世纪20年代曾提倡现代诗歌的“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再别康桥》一诗,可以说是“三美”具备,堪称徐志摩诗作中的绝唱。

这样分析文章,主要是抓住作者在每一节里所描写的主要意象进行讲解,没有必要把每一个词语讲解到位。这就是要把精讲和略讲结合起来。

强调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文章,并不是反对学生博览。博览可以开阔眼界,丰富知识,也是提高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但却不能因为需要博览而反对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文章。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文章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和读书方法,可以唤起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以阅读课的形式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文章带动他们课外阅读的博览,把课内与课外结合起来,容易受到良好的效果。

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文章的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可用谈话法,可用讨论法,可用点拨法,未尝不可用串讲法。但运用任何教学方法都应引导学生抓原作的精要,品味原作的精华,体会作品文质的兼美。否则,就谈不到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文章,15

运用什么教学方法也就失去意义了。

(五)变式练习,拓展思维

训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该怎样选择和运用这些方法呢?选择训练方法的根据是:

(1)教学目的。这是选择训练方法的主要根据。阅读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而阅读能力的形成主要依靠阅读的练习和实践。夸美纽斯说过:“一切语文从实践去学习比用规范学习来得容易,这是指听、读、重读、抄写、用手用舌头去练习,在可能的范围以内,尽量时时这样去做。”因此,阅读训练应该选择让学生多动脑、动眼、动口、动手的训练方法。

(2)教材特点。方法是为内容服务的,没有超脱内容的方法。因此,在选择训练方法的时候,必须考虑训练内容的需要。例如诗歌,可多用朗读法,反复朗读会加强综合感受,使学生体会诗的意境和韵味。

(3)学生特点。一般地说,年龄小的学生,注意力较难集中,应多变换教学方法,以帮助集中注意力。根据少年爱动不爱静的特点,让他们当众朗读、复述、答问。注意发挥他们形象思维优于抽象思维的特点,也要适当地加强抽象思维的训练。对于高中学生,可以适当地多用讨论法、划批法,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并给他们发表见解的机会。

怎样运用训练的方法呢?

(1)要灵活驾驭方法。阅读训练的方法是根据实际需要在教学中创造出来的。在运用这些方法时,要因人、因文、因时、因地制宜,使其为“我”所用。

(2)要组成方法体系。教学是一个整体,应该从整体上研究和运用方法。例如:一篇课文教学,或一堂阅读课,往往不只用一种教学方法,这样几种教学 16

方法要互相配合组成方法的体系,如讲读法:读读、讲讲、议议、练练法;读划批写法;十字法(点划查批注问摘读背默)等,这样,使语文教学呈现多种形态。

(3)要扬长补短。在阅读训练过程中,教师不仅作方法指导,还要作必要的示范。但是,教师不是全能的人,有的善朗读,有的善分析,有的善勾画,有的善评写。每个教师都应该发挥自己的所长,使教学富有特色。同时,也应不回避自己所短,或向同行学习,以提高自己;或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补其不足。总之,扬长补短,力争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另外,作业布置要有针对性。下面就还以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为例探讨作业的布置。

(1)研究性作业(全体学生完成)

①如何看待徐志摩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他作品的影响呢?有人说,人是情绪的奴隶,文为心声,但人性是复杂的,所谓文未必如其人,比如英国作家培根;比如诗人海子写“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但两个月后,他却自杀了……如何看待为文与为人的关系?能否举例谈谈。

②中国现代文坛流派纷呈、群星闪烁,你觉得有哪位诗人能与徐志摩进行比较,试从作品的语言、思想,作家的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做比较鉴赏。自选角度,写一篇小论文。

(2)个性化作业

①请某同学思考:徐志摩的作品有没有受到“五四”精神的影响? ②请某小组同学重点思考:徐志摩的诗歌风格对卞之琳的影响。

三、中学现代诗歌教学设计原则

在中小学语文教育中,相比古典诗歌而言,现代诗歌似乎更难理解,也更难 17

讲解,所以“读不懂”、“讲不好”的问题在现代诗歌教学中普遍存在,现代诗歌的教学也成了很多教师颇感棘手的教学难题。以笔者浅见要解决现代诗歌教学中现存的这些问题,教师至少要贯彻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则。

(一)要有宽广的诗歌背景知识

在教学中,教师不能机械地就诗论诗,而应通过知识性的扩展讲解使学生达到扩展阅读的目的。扩展阅读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培养了学生查阅资料的习惯。扩展阅读的内容不必面面俱到,应尽量简单准确,点到实质,但切忌语焉不详。具体内容应包括诗人简历、诗歌常识等,对于现代新诗中的术语名词,如什么叫象征主义,什么叫浪漫主义,什么叫感伤主义,什么叫现代主义;一些特殊的诗歌形式如十四行美学原则是什么。在目前学生普遍喜欢徐志摩诗歌的情况下,可以讲讲“新月诗派”及其主张的格律诗的“三美”原则,并结合具体作品解释清楚这“三美”具体的内涵。讲到舒婷的《致橡树》时,也应该扩展讲一讲“朦胧诗”的名称来源及其思想艺术特征。如果按照主题划分为爱情诗、乡愁诗、爱国诗,或者按照艺术特征划分为抒情诗、叙事诗、史诗等,可以尽量归纳、总结同类主题或同类形式的一些诗歌;如果按照流派划分,可以对各个流派的特色以及同中之异、异中之同作出归纳分析。因为很多诗歌需要放在具体大背景和新诗史中阐释,所以诗歌背景和简单的诗史也应有所涉猎,比如讲授韩东、于坚的诗时,应该提及第三代诗歌运动,而对于郑敏的《金黄的稻束》,则应该讲讲“九月诗派”、西南联大诗人的概况。

(二)要进行开放式的解读与赏析

古代文论中所说的“诗无达诂”,并不是说丧失标准任意而为,而是说对于一些具有丰富复杂内涵的诗歌可能会有多重解释,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力求 18

找到最符合愿意的“可能性”解读,这是靠近式的解读,而不是远离或僵化的就诗论诗。笔者以为,这种开放式的可能性解读首先应该是一种深度而准确的讲解,不能只是泛泛而谈,更不能是离题的解读,而应是一种“细读”。这就需要考虑到时代背景、历史现实和文化内涵等因素,以及字句中复杂幽微的意蕴,当然,丰富的轶闻史事也可以从旁充实。比如闻一多的《色彩》,这首诗写的虽是“色彩”,其实是在写“生命”,“色彩”的丰富多彩(红黄蓝黑等)就是“生命”的丰富多彩(爱恨生死等),关键诗句是“生命是张没有价值的白纸”,“从此以后,/我便溺爱于我的生命,/因为我爱他的色彩”。就我所知,有些老师对这首诗的解释很肤浅僵化,居然让学生把各种色彩对应代表的意思背会,考试中居然会给出“红黄蓝黑”各代表什么意思的考题,想到学生在“绿——发展、红——热情、黄——忠义、蓝——高洁、粉红——希望、灰白——悲哀、黑——死”之间划上对应号,我觉得这样的诗歌教学是失败的。其实,对这首诗在色彩上的隐喻运用,教师也可以结合闻一多绘画的功底讲讲他诗歌中的绘画美,也可以讲讲色彩的主观性。而现在有些教师往往把一些饱含情感、极为感性、意味无穷的诗歌给程序化了,把传达丰富细腻感情的灵性美简单化为枯燥无味、死记硬背的符号,恨不能把学生的大脑当做一个知识的硬盘全部拷贝储存进去,而思想的深沉、语言的美感、情感的撞击、精神的愉悦等等都被稀释掉了。所以,深度准确的解读应放在第一位,不是浅显的阐释,更不能是离题的阐释,或断章取义、只顾字面意思的解释。开放式的解读不是随意的解读,而是切近原意的解读,所以应尽量减少曲解原意的误读。比如对于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首诗的讲解,就不能简单停留在诗句表面,而应结合诗歌创作背景、诗人的文化心理进行分析。这首诗语言明白如话,意象单纯明净,诗风清新明朗,全诗基本是以质朴明朗的笔调和直抒胸臆的情感 19

剖白为主,表达诗人对尘世幸福生活的憧憬与弃绝,以及对理想生活执著而孤独的追求。诗中比较好理解的是对得到幸福的喜悦和对尘世中亲人、友人以及陌生人的祝愿,流淌着一种温暖清丽的气息。但是这首诗人自杀前两个多月所写的作品,看似单纯、平淡,却寄意幽深,温婉平和中透露出诗人对都市物欲生活的拒绝和对乡村纯净生活的向往。“大海”构成诗中的核心意象,成为诗人理想的象征和灵魂的皈依,诗人的一切向往和全部的人生理想就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全诗最关键的、最能泄露诗人内心秘密、反应诗人最真实感情的是最后一句“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是诗人情感与生命的最终归宿。诗人非常清楚地知道“尘世中的幸福”与自己所追求的理想和幸福即“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在根本上是异质的,是无法相合的,言外之意是:我自己不在尘世,尘世的幸福不属于我,是给予别人甚至陌生人的,因为,“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诗人把美好的希望和祝福留给尘世,而诗人自己追求的幸福却是超越弃绝了尘世幸福的永恒幸福。全诗有几组隐含的对比关系:人物关系是“你”(“我”之外的尘世中人)与“我”的对比;“从明天起”暗含的是时间关系上“明天”与“今天”的对比;在精神追求中,“尘世”代表的“现实世界”和“世俗世界”暗含的是与“理想世界”的对比。对比关系使海子的诗歌意蕴显示出一种悖逆色彩与双重意蕴,在诗中交织成一种理想与现实、瞬间与永恒、单纯与悲伤、宁静与绝望、祝福与弃世交织的情感张力,这正是这首诗的复杂性和矛盾性所在。

(三)要注意运用归类、比较等多种方法进行教学

教师可以把授人以鱼与授人以渔的方法相结合,从各种角度比较不同诗歌的共性或相异的特征,从主题角度、性别角度、历史时代文化角度,以及诗歌构思的方式,提供一种立体式、多角度而非单一化的解读方法。比如,同样是爱国主 20

题,讲艾青的《我爱这土地》、闻一多的《七子之歌》和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应是不同的,可以比较不同的时代背景,不同的历史环境,不同的诗美诗意,而共同的地方又体现在什么地方。又如讲余光中的《乡愁》和席慕蓉的《乡愁》时,可以让学生比较、总结从古到今中国诗歌(文学)中的“乡愁”主题,并体会“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的普遍情感,教师可以把古代边塞诗与田园诗相比较,把现代诗人与古代诗人李白、高适、陶渊明等比较,从乡愁意识扩展到人类的归乡意识、乡土情怀和家园感。一个作家的其他诗歌作品及可以作为扩展阅读(此处为一个不完整句子。完整的说法应该是:一个作家的其他诗歌作品及可以作为扩展阅读的材料),也可以作为比较阅读,教师最好能加上诗人同时期创作的另外一些同主题诗歌,或者不同诗人在不同时期的同主题诗歌。仍以“乡愁诗”为例,讲余光中的《乡愁》时,可以加上他的《乡愁四韵》、《民歌》作为扩展性阅读,这两首诗无论在形式、结构、音韵,还是在诗歌技巧、修辞手法上都与《乡愁》有异曲同工之处。也可以给学生介绍、阅读其他诗人的一些乡愁诗名作,如台湾诗人洛夫的《边界望乡》与郑愁予的《乡音》,朦胧诗人舒婷的《还乡》和现代诗人卞之琳的《乡愁》等。在把“乡愁诗”主题的诗歌归类之后,在对其思想感情、写作技巧、形式、修辞手法等进行异同的比较分析。诗歌大致分为写实的诗与象征的诗,相对而言,写实的诗歌较好理解,讲解起来也较容易,而象征的诗歌则因为暗示、象征等手法的运用,多具隐喻性,不易理解,这时候也可以运用比较手法讲解。比如都是写普通人和底层民众,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与韩东的《山民》就有所不同,前者更倾向于写实,后者更倾向于象征。艾青诗中的保姆“大堰河”不仅在现实生活中确有其人,而且与诗人有着密切的情感纽带,所以此诗写得充满真情,对读者主要是“以情动人”;而韩东诗中向往“海” 21 的“山民”已经不再仅仅是现实中某一具体的“山民”,而是带有很强象征意味的“山民”,与诗人也没有直接的情感关联,而只是诗人借以表达一种思想的“客观对象”,给读者更多的不是情感的撞击,而是一种关乎人生的思考。如果从另外一种角度来比较,韩东诗中关于“山”与“海”,关于祖父、父亲、儿子等子子孙孙生生不息的诗句似乎使人想起“愚公移山”的执著,但“愚公”的关注点是面前的“山”——现实的山,而“山民”的关注点却不是“山”,而是山那边的“海”——理想的海,课件,二者也是不同的。

需要补充的一点是,在运用归纳、比较手法时,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比如,在讲授了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与韩东的《山民》之后,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尝试写点普通人题材的诗,也可以写一点怀念故乡、故人的诗,手法上可以不拘写实或象征,语言也可以不拘口语或书面语。在讲授“乡愁诗”时,可以扩展“愁”的主题,分为“乡愁”“情愁”“闲愁”等,让学生回忆或通过查阅资料的方式把已经学过的古今中外的诗歌作品进行类比。

诗歌是语言的最高形式,诗歌是语言的建筑师,诗歌就是以最恰当的语言进行的最恰当的形式排列。青少年正处于敏感多思、爱诗的黄金时代和与诗歌天然亲近的诗性年华,可以说,青少年人人都是诗人,诗歌教学不仅可以使他们的审美鉴赏能力、感悟人生能力和文学书写能力得到提高,而且通过诗歌他们可以逐步向真向善向美,并更加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珍视友谊,思考时代。校园又是诗人的天然牧场,校园生活本身的诗意与纯净,给青春的心灵涂抹了一层天然的诗意土壤,诗歌可以护卫他们的精神空间,为他们提供一个放飞心灵的诗性的精神家园。我们虽不能说“不学诗,无以言”,但是“腹有诗书气自华”却是必然的,所以,在语文教育中应该充分发挥诗歌教学的陶情养性和人文素养的审美与教化作 22

用。

总之,诗歌教学既是一种知识教学,也是一种审美教育,更是一种情感教育。语文教育中的诗歌教学不仅对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有极大助益,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格健全有导引作用。我们知道,“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言志”、“诗言情”。诗歌所具有的内倾性、情感性和审美性,特别是和培养一种丰富细腻的感情与将健康美好的人性,是我们变得“多情”,变得“爱美”,变得“乐善”。

从目前情况来看,中学语文教材中诗歌的教学,尤其是现当代诗歌的教学,恐怕是不太能够引起大多数教师所注意的一个环节,这是一个误区。同时,关于如何进行中学语文现当代诗歌教学,还有许许多多的问题等着我们去思考、去解决。

第二篇: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范文

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

教学设计是指教师依据教育教学原理、教学艺术原理,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根据学生认知结构,对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需要使用的教学手段进行的策略。

教学设计的概念涉及了教学目标、学生学情、教学过程、教学内容、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内容,理顺了这些内容的先后顺序,就形成了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

一、教学目标

新的《课程标准》没有按年级规定具体的教学内容,而是把教学目标写得比较具体,这说明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首先要规划好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一颗种子,它决定了教学设计是长成一棵挺拔的白杨,还是长成一棵婀娜多姿的垂柳。教师依据教育教学的原理,为每个教案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比方说,要发展水平二学生的跳跃能力,那么具体的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掌握跳跃的正确方法和培养学生正确的身体姿势。但是这个目标很难用一节课来实现,那么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就把这个目标分成许多小的课时目标分课时逐个实现,这许多课时组成一个教学单元,其中的每个课时都是为了完成某一项小目标。等到单元结束时,我们的大目标也就实现了。

二、学生学情

当教师为教学单元中的一节课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比方说:单脚起跳,双脚落地的技术,接下来就要分析学生以往的知识结构和学生对这个动作的接受能力。在我们学校,学生喜欢玩着一个《跳房子》的游戏,游戏中用到了单脚起跳,双脚落地的动作,但是这个动作与我们要学的技术有很大区别。所以我们只能用这个动作做引子,引出我们要学习的技术,再通过纠正摆动腿的高度,以及落地要屈膝缓冲来教会学生正确的技术。

三、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一节课中与学生关系最为密切的东西,是教师实现教学目标的桥梁,是学生具体要做的动作。当有了以上初步的分析和设想后,我们就要为学生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在准备活动阶段,除了常规准备活动,还要为学生依据技术动作制定必须的专项准备活动,比如,要学习单脚起跳,双脚落地的技术,那么膝关节,踝关节等极易受伤的部位就要充分活动开,为加大摆动腿的摆动幅度,也要重点做做高抬腿等等。在基本部分的主教材中,我们可以把《跳房子》作为第一个教学内容,让学生重温以往的知识结构;原地向上头顶悬挂高物是第二个内容;一步踏跳,头顶悬挂高物(水平二体育教材《跳远与游戏》部分)是第三个内容;自然助跑,单脚起跳,双脚落地是第四个内容;还可以设置游戏《比比谁跳得远》(水平二体育教材《跳远与游戏》部分)作为本节课的拓展内容,为下节课做准备。在副教材中,我们可以选择投掷,也可以选择跑的游戏,选择的依据是学生整节课运动负荷的大小。

四、组织形式

教学内容确定以后,这节课的框架就基本确定了。但学生在课堂上并不是无序站立的,为了更好的服务于教学,考虑上课学生的人数和练习密度,要有一个或者几个队形,这就是组织形式。有很多教师在上课时用过圆形场地,或半圆形,或四排横队散开的队形,都是与学生人数和练习密度有关。如果学生人数多,四排横队比较合适,教师与所有学生的距离适中,学生能听清楚教师的讲解,但四排横队轮流做动作,练习密度较小;如果学生人数少,可以用圆形场地,半径不大,教师与学生距离适中,学生向外跳,练习密度较大。当然如果考虑整节课运动负荷的话,可以用副教材进行调节。

五、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有许多种,传统的有完整示范教学法,分解教学法等等,新课程理念下有情景教学法,主题教学法等等。在小学阶段常用的是情景教学法和主题教学法,相比以往的教学方法,这两种教学法更能引起儿童学习的欲望和兴趣。还是上面的教学内容,我们可以为其设立一个小兔子学本领的情景,按照春天来了,小兔子锻炼身体(准备活动)——出去找食物(过渡)——遇到一条大河(学本领:单脚起跳,双脚落地)——采集食物回家(游戏:接力)——庆祝(放松)这样一条线,用故事把内容穿起来。这样上课就比较流畅,内容的衔接也不显得突然。

六、教学手段

个人理解就是用来应对课堂上的突发状况的手段,方法,策略。虽然我们完成了上面的教学设计,但并不能保证课堂实际效果会按照我们的设想走,这就需要教师预设课堂上可能出现的状况,并想好应对的策略。当然,这些预设情况也许并不会出现,所以这些策略并不出现在教学设计中,但还有许多未预设的情况出现,这就需要教师根据以往的经验和临场的机智来处理了。

教学设计涉及的内容很多,上述内容只是常用的几项,相信按照这个思路设计,一节常态体育课就能保质保量的完成了。

第三篇: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

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

从章引言开始,引出本章要探讨的中心问题:种群和群落

引导学生理解种群的概念,列举具体事例

过渡到种群的特征

列举出种群的数量特征

讲解几种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

问题探讨: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探讨样方法的适用范围,实施要点

探讨标志重捕法的适用范围,实施要点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重点知识

第四篇:诗歌教学设计

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1、播放古筝曲,谈话:诗歌是文学宝库中的瑰宝,而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我们学过很多的诗,了解很多诗人。请说说你读了哪些诗,了解哪些诗人?

2、学生自由交流

3、揭示单元主题:你一定还想了解更多的诗歌吧。今天让我们在第六组的学习中一起去轻叩诗歌的大门吧!

二、合作讨论,制定活动计划

1、点拨:请大家回忆一下,制定综合性学习计划有哪些要求?

2、交流制定活动计划的要求:提醒强调:(1)讨论活动内容;(2)活动计划包括时间、内容、参加人员、分工情况等;(3)活动结束要展示活动成果。

3、学生分组,讨论活动计划,记录;

三、汇报交流,完善活动计划

1、各小组汇报本组活动计划;

2、共同评议;

3、完善活动计划,修改。

第五篇:诗歌教学设计

诗歌教学设计

《十二月歌》是小学一年级的一篇课文,在上这篇课文的时候,要做好相关的教学设计。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十二月歌优秀教学设计,相信这些文字对你会有所帮助的。

《十二月歌》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6个字及词语,认识新笔画“撇点“。

2、朗读课文,了解我国民间传统节日、习俗、文化、以及景物特征。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民族文化、热爱生活的思想情感。

教学内容:

1、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2、朗读课文,品读感悟。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一年有几个月吗?

2.听学生回答,继续问:你们最喜欢那个月,为什么?

3.这里有一首小诗,把你们喜欢的月份都写进去了(板书课题:十二月歌)。带领学生齐读课题。

自由回答,齐读课题。

从学生熟悉的常识入手,让他们简单说说自己喜欢的月份,再带着兴趣学文。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自己先试着利用拼音读读诗歌。

2.老师范读,你们仔细地当小观众,再想想是否能读准确。

3.听了老师读得,说说你学会了哪些字。让学生通过听读,说自己学会的字音。再教同学们读两遍。

4.你们听得真认真,下面再和你的同桌读读,把字音读准,读通句子。

5.小组开火车读句子。

6.师出示词语,谁能来当小老师,教教我们?指名学生教读词语。

7.出示生字,你能和你的同桌一起把这些生字宝宝记住吗?同桌互考生字。

8.做游戏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借助拼音初读课文。

听老师范读,识记生字。

同桌互读生字。

开火车读句子。

指名认读词语。

同桌互考生字,游戏检查生字。

让学生从听老师读中纠正自己的读音,也是学习识字的一种方式。以小组开火车的形式来检测读书的情况,学生兴趣颇高。

三、朗读课文,品读感悟。

1.先自己读读课文,你喜欢哪个月,就把这一行诗读一读。

学生自己练读。

2.在小组内交流。读你喜欢的一行诗,说说为什么喜欢。

3.在全班汇报。教师相机指导,学生读一行,就出示带这行师的图片。

(1)“正月新春舞龙灯”:让学生读后说原因。一年一度的春节可热闹了,过年你高兴吗?带着这种高兴的劲头读读这行。

(2)“二月郊外放风筝”:喜欢放风筝吗?喜欢的孩子读一读这行。

(3)“三月清明杨柳绿”、“四月牡丹花正红”:你知道“清明”是什么意思吗?(听学生说)

三、四月正值春季,花红柳绿非常美丽,谁能美美地读一读?指名读后全班齐读。

(4)“五月端午赛龙舟”:每年端午节时都有赛龙舟,你见过赛龙舟吗?给我们介绍。

(5)“六月荷花满池塘”:喜欢荷花的孩子一起来读这行。

(6)“七月牛郎会织女”:听过这个故事吗?谁来简单地给我们说说?

(7)“八月中秋桂花香”:让学生自己说对这行诗的理解。中秋节是什么时候?八月正是桂花飘香之时,多美呀,我好像都闻到了桂花的香味了。喜欢的孩子读这行。

(8)“九月登高过重阳”:“重阳”是什么时候?

(9)“十月满园橘子黄”:秋天是丰收的季节,秋天除了橘子熟了,还有什么要收获的?

(10)“冬月大雪压青松”、“腊月梅花傲冰霜”:为什么喜欢这两行?(听学生说)寒冷的冬天,百花凋谢,只有青松和梅花才傲霜斗雪,用自己的语言夸夸它们。

4.我们把这十二个月连起来读一读吧,全班再次齐读全诗。

自由练习读文。

小组交流自己喜欢的句子。

全班交流,读中感悟句子。在交流的基础上读出自己的喜爱之情。

一句一句的读。

齐读课文。

每个月都有不同的特点,都有值得喜爱之处,但考虑到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尊重学生的想法,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月份进行学习,更能激起他们的兴趣。同时,通过对课文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每个月都是那么的美好,值得我们好好去珍惜。

四、教师小结。

1.你学了《十二月歌》之后,有什么感受?学生自由说。

2.师总结:今天我们一起感受了十二个月的景致,老师才发现,原来每个月都那么可爱,春有繁花似锦,夏有荷花池塘,秋有金橘满枝,冬有梅花傲雪。老师和孩子们一样,喜欢每个月。那我们就一起珍惜我们的美好时光,快快乐乐地度过每个月、每一天吧!

谈自己的感受。

让学生自己谈读了诗歌后的感受,自己学了诗歌后感受到的美。教师的适时总结,升华了这首诗歌的含义。

《十二月歌》教学设计二

一、复习导课。

1.一起来复习上节课我们认识的生字朋友。让学生认读生字卡片。

2.导入:一年有12个月,每个月都有它的特点,今天我们继续穿越时空的界限,去领略一年12个月不同的风貌吧!板书课题

认读生字卡片。

齐读课题。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及时地复习生字,有利于及时巩固所学,并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指导书写

一、指导书写。

1.经过大家的努力,我们不但和生字宝宝交上了朋友,还读会了课文。老师真高兴。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位新的笔画朋友,它藏在“女”字中,谁能把它找出来呢?

2.师教读“撇点”,并书空和练写“女”字。

3.“九”字只有两笔,但它的笔顺容易错,我们一起来空书。最后一笔是什么?“横折弯钩”。出示“九”和“气”,观察一下,它们的最后一笔有什么不同?

4.“四”字里面像什么字?(听生语)你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学生提醒:中间像“儿”字,但是不要写成“儿”字,“竖弯”不能写成“竖弯钩”。描红后练写。

5.让学生观察“午”后说应注意之处。提示:竖不能出头。你能编个顺口溜或儿歌区分“午”和“牛”吗?

学生想办法记,描红后练写。

6.教师巡视指导。

找一找“女”字中的“撇点”。

书空练写“女”

书空“九”,并观察“九”和“气”说出它们的最后一笔有什么不同。

说一说“四”字里面像什么。

在观察的基础上编顺口溜区分“午”和“牛”。

描红后练写书写。

本课的五个生字,看来简单实则易错。所以要调动学生的思维,自己去发现易错之处,并提醒全班同学。在学生写时,教师巡视指导,以便于发现错误,及时纠正。

三、指导积累词语

1、读一读词语花篮的词语。

2、说一说你还喜欢课文中哪些词语?

3、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写在词语花篮里。

读一读。

说一说。

抄一抄。

让学生养成积累词语的好习惯。

四、教师总结

针对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激励性的小结。

下载诗歌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诗歌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网站设计的基本思路

    网站设计的基本思路 一、 定位网站的主题和名称 网站的主题也就是网站的题材,即网站要表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可以是新闻类,娱乐类,体育类,生活类,技术类,教育类等等。 遵循的原则如......

    绩效考核设计原则及基本思路

    绩效考核设计原则及基本思路 为开发员工潜能,使公司各项工作目标得到有效贯彻,规范对员工的考察与评价,激励员工工作积极性,致力营造高效的工作团队,体现员工价值,促进公司发展,特......

    古诗词教学的基本思路

    古诗词教学的基本思路 完整的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经历披文得意、缘意学文的过程,即通过语言文字理解课文意旨,进而领会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古诗词表情达意的方......

    诗歌教学设计(集锦36篇)

    篇1:诗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2.激发学生学习故事的兴趣。教学重难点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让学生爱上读诗,爱上背诗。教学方法合作交流,多读成诵。教......

    如何读懂诗歌-教学设计[最终定稿]

    如何读懂诗歌?(教案) 针对问题: 诗歌鉴赏是高考永不缺席的题型,如何鉴赏诗歌是语文教师及学生们常下功夫却收效不大的重大疑难工程。鉴于基础、方法等原因,对于普通班同学而言,诗歌......

    诗歌《雨点》教学设计

    一、教材依据 本教学设计是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中的第二单元第二课的一首诗歌。二、设计思想 本课的教学是要通过有感情的朗读等手段,让学生......

    《诗歌两首》教学设计

    阳泉市实验中学七年级语文(下)自己研究研究自己育人为本面向全体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了解普希金及写作背景;进一步了解诗歌这种文学样式的特点;理解本诗的......

    诗歌形象教学设计

    诗歌形象类鉴赏复习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1、能够准确把握诗歌鉴赏中关于形象类的考查点。2、能够掌握诗歌鉴赏中形象类的解题步骤。 课时设计:二课时 评价设计: 一、 通过课堂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