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春之舞教案
春之舞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中树林、太阳、窗框等意象。2.联系背景,体会诗人情感。
3.了解朦胧诗的特点,学会赏析诗歌的一般方法。教学重点:
1.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体会诗歌主旨。2.了解朦胧诗的特点,学会欣赏诗歌的一般方法。教学难点:
品悟诗人在快乐中扔保持冷静、理智的情感,感受诗人的时代责任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2分钟)
同学们,双休日你们一般都干嘛啊?
现在春天到了,爸爸妈妈带你们出去踏青过了吗? 你看到的春天景色是怎样的呢?可以来描述一下吗? 面对这样的景色,你的心情如何呢?
大家说得都非常好,各自说出了自己眼中的春天。那么诗人多多眼中的春天是怎样的呢?他的心情又如何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多多的《春之舞》。
二、初读诗歌,解读诗歌意象
1.听老师范读,学生注意两个问题:(1).某些字词的读音。(2).诗歌的节奏。
2.学生朗读,一边读一边思考:诗歌中有哪些景物在舞蹈? 明确:树木、太阳、巨蟒、窗框„„
3.这些景物各自是怎样舞的?请你抓住诗中关键词句来回答,并做一点简单的描述。树木
发出嘹亮的声音
(用拟人写法写出春风来了,万物复苏,春天生机勃勃的特点。)阳光
像出炉的钢水倒进田野
(这就是一种夸张,突出春天阳光的热烈、灿烂,春天的热情似火。)窗框
像酗酒的大兵的嗓子在燃烧
(这写出多多眼中的春天的什么特点?热烈、激情。和前面对太阳的描写有异曲同工之妙。)
4.小结:树木、太阳、窗框„„万物都在春天舞蹈。这就是多多眼中的春天。犹如一支热情似火、充满活力、充满生机的舞蹈,我们应该带着什么样的感情来读这三节诗啊!(喜悦、快乐、激动、兴奋)
这就诗人此时此刻的心情,这就是诗人含蓄在诗歌中的心情。我们怀着这样的情感再集体把前面三段朗读一次吧。
三、再读诗歌,感悟情感
那么多多在这首诗里面,就仅仅是快乐兴奋吗?当喧嚣过后,当他在寂静中,还有什么情感包容在里面?我们接下来看下面的三节。
1.先请一位同学来朗读一下。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哪个词透露了作者另外的心情?
明确: “我怕”
从最后一句可以看出。
2.那诗人在怕什么?请到诗中去找。
明确:怕忘记曾经在冬天中得到的疼痛。
3.所以诗人要在这个蓬勃的春天里,在太阳强烈照射他的时候,推拒春天。可是有没有人注意到他?
明确:没有,他的喊声被淹没在栗子滚下坡的巨流中,淹没在整个世界的狂欢中。4.在诗歌的后半部分可以看出诗人有一种什么样的高贵品质呢? 明确:在快乐中保持一份清醒,保持一份理智。
根据我们的理解再来读一次最后三节,要读出清醒、理智的语气,语速要舒缓一些。
5.联系时代背景,感悟情感:我们从这首春之舞里面读出的春天,热情似火,这热情带点疯狂,甚至还带点破坏力。诗人感受到的是快乐,但更多的是害怕。这和我们平常所感受到的柔美的、充满希望的春天是不一样的。为什么多多笔下的春天和我们感觉中的春天是不一样的呢?这就要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
诗歌写于1985年,改革开放的春天使中国经济蓬勃发展,整个社会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人们都沉浸在巨大的快乐中,巨大的狂热中。
诗中的春天象征着改革开放后社会发展的春天。诗人可能就是担心人们在狂热的快乐中迷失了自己,忘记历史曾经给我们的教训,其实他是在警醒自己与所有人:在充满希望、快乐的时代里,也要保持一份清醒,一份理智。这就是这首诗的真正用义所在。
6.请同学们联系时代背景,体会诗人情感,轻声朗读一次。
四、课堂小结,总结赏析诗歌方法
通过找关键词句,感悟众多舞者各自的特点及它们舞时的炽热情感。然后反复朗读,抓住诗中关键词“快乐”“怕”悟出诗人在这场狂热的春之舞中所持有的清醒冷静,慢慢地一步步地对这首诗做了解读,这就是阅读诗的方法,更是阅读朦胧诗的方法。多多的《春之舞》就是一首朦胧诗,阅读时要抓住诗中一系列的蕴含情感的景物即所谓的意象,理解诗意。同时朦胧诗的解读往往是多义的,因此,今天在这堂课上的解读也仅仅只是其中一种理解,也许你还可以从其他角度解读,没关系,只要符合诗意、诗情即可。
下面我再推荐你们去读几首朦胧诗,再去体会一下朦胧诗在艺术上带给我们的享受。
第二篇:《春之舞》教学设计[模版]
《春之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多多及其作品,熟练朗诵课文,尝试背诵。
2、掌握一些鉴赏的方法和技巧。增强学生联系实际具体分析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体会春的蓬勃之气和作者借此抒发的喜爱之情。【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理解意象(融入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及其含义,体会富有韵律感的语言。
2、难点:把握诗人积极乐观的情感。【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不知不觉春天又浸润了江南古都绍兴,“三月有春绿江南”,说起春天让你想到了什么,展开想象用以下句式说一说。“春天,遂想起江南,遍地垂柳的江南,采桑叶捉蜻蜓;春天,遂想起------------------------------。”
记忆虽然零碎、语言确也粗浅却同样可以诗意的表达你们的情感,如诗歌般美好。春天在你们的回忆中、言语中是如此的诗意!
今天我们要来看看一首真正的现代诗歌,朗读诗题《春之舞》,从诗题中我们判断今天诗人想要抒情的对象是什么?(预设:春天)那么诗人眼中的春天又是个怎样子呢?大声朗读这首现代诗《春之舞》。
二、1、谈感受(朗读诗歌之后请同学谈谈自己的感受?)
预设1:诗人似乎是在赞美春天,是对春天的一种喜爱之情。预设2:诗人描写春天的时候喜欢运用一些修辞,特别是比喻。如“太阳的光芒像出炉的钢水倒进田野”、“窗框,像酗酒大兵的嗓子在燃烧”等。预设3:这首现代诗题目是《春之舞》,应该是要写春天的,可是没有出现明显的带有春天特色的景物,好些东西没能读懂,如“巨鸟”、“巨蟒”、“窗框”、“大海”“铁皮屋”等等,包括最后一段诗文。
2、解困惑
为了便于我们交流,现将本首诗进行分节,根据诗文句与句之间的自然分段,可将诗文分成6个节诗,请同学先做好标识。
同学找到了表达本诗的情感的诗节,就是第6诗节。请同学品读反复吟诵的“我怕我的心啊”,是怕变得“无用”?还是担心太过于“快乐”了?朗读感受!--“快乐”!
诗人因什么而感到快乐?(预设:春天的到来)
诗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由于春天的到来而诗人“喜不自已”?
刚才同学都用了具有春天代表性的事物作为自己感知春天的媒介,诗人也是如此,对于春天也用了很多事物来表现他对春天的感受,这些事物就是诗歌的意象,明确:意象是包含了作者主观情感的物象,即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庞德说:“意象是理性和感情在瞬间的复合体”。请同学们朗读诗歌,找出寄托了作者情感的这些物,即意象。
这首诗中有明显写冬天的意象:“雪锹”“冬天的额头”“化雪”“雪白的屋顶”“散雪的风中”等。这些意象在告诉我吗什么?(预设:冬天已经走远。)
英国诗人雪莱说“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这里“冬天即将走远,春天能不在吗?”文中的春天呢?
学生讨论诗文中那些难懂的意象是否和春天有关,是否能表达作者对春天的赞颂之情。分析:“冬去春来,万物复苏”,诗歌开篇描写了“我”在春天来临时对大自然的生命感受,以及自我的心灵体验。将春景高度的形象化:春天是有额头的,树木是有歌声的,“雪锹铲平了冬天的额头”,既形象地张显了春天那不可阻挡的伟力(包括作者感受到的隐秘暴力及其带来的欣喜),又高妙地在动词引领的语流中应和着诗题中的“舞”字。
春天很抽象,人们只有通过春天里的事物来感知它。比如,树木苏醒过来了,冰雪融化、春水开始流淌了,太阳热烈起来了,春鸟飞来了,冬眠了一个冬天的蟒蛇扭动起来了,紧闭了一个冬季的窗扉也朝着太阳大开着,就连诗人居住的铁皮屋顶上也似乎能听到春天的轰响。前两节写出了春的舞姿、舞韵楚楚动人。
“树木 我听到你嘹亮的声音”,树木能有什幺声音?啊,那是春风,林涛阵阵的呼啸声。诗人,没有直接描写春风,而是用“树木”来转达。第二、三两节,想象新颖,表现独特:“太阳的光芒像出炉的钢水倒进田野”,写出了初春阳光的热烈灿烂,从严冬走进春天的自然与人类对太阳的渴望与欢呼。雄迈的想象力。“我听到滴水声,一阵化雪的激动”运用了通感
“巨蟒,在卵石堆上摔打肉体/窗框,像酗酒大兵的嗓子在燃烧”,意象新奇、突兀,有力地表达了生命蜕变与新生的焦灼体验。这“摔打”、“燃烧”、“喧嚣”正是“春之舞”的传神写意。
“巨蟒 在卵石堆上摔打肉体”,说的那是云层中的闪电--一道道银色的,从天到地那幺长,那是多大的“蟒” 啊!“摔打肉体”,“啪”,“啪”地响,哦,那是雷声!
“窗框 像酗酒大兵的噪子在燃烧”,“窗框”,那是自然,写出春雨来之前的闷热之感。“我听到 大海在铁皮屋顶上的喧嚣”,“大海”,那是雨,开始下大雨了!铁皮屋顶的是大地,干旱的大地。
“啊,寂静 ”,是呀,除了雨声,没有别的声音可以听到。
“我在忘记你雪白的屋顶 从一阵散雪的风中 我曾得到过一阵疼痛”,在后段“当田野强烈地肯定着爱情”中,得到提示。是在回忆冬天时,美好的初恋的情景„„,现在已经成为“爱情”,这是多幺甜蜜的陶醉啊!
为了增加诗的厚度、力度、深度,第三节中诗人在写春天的幸福时,不忘写写冬天给人的痛楚。这样,就让人更加感觉到春天的可贵。
“我推拒春天的喊声 淹没在栗子滚下坡的巨流中”,“我推拒春天的喊声”,那是我不愿意让春天的雷雨,扰乱我的回忆和向往。然而不能,一切都“淹没在栗子滚下坡的巨流中”,“栗子”般大小的雨点,哗哗地,疯狂地下了起来,雨,更大了!
诗歌最后,表现了“我”从寂静严寒的冬天迎来心灵复苏与生命解放时的强烈而复杂的感受。这首诗把生命蜕变与新生的感受寄寓在感性意象的新奇表现中,有几分知性体验,更多的是阳刚的感性抒情成分,具有独特的艺术感染力,是白洋淀诗派的代表作。
正是在这种巨大的幸福中,诗人在春天的旷野上、山坡上,放声呼喊,兴奋不已!末节将人们对春天的热爱之情、之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我怕我的心啊 我在喊:我怕我的心啊 会由于快乐,而变得无用”,这段,好理解了,冬天去了,春天来了。在这个美好季节,爱情会变得更加成熟,明天会更好!
心,完全醉了,快抽筋儿了---醉倒在春天的旋舞中,以致于失去原有的功能„„
3、比较阅读 比较一:
比较王维的山水诗与多多的《春之舞》,体会多多诗歌的语言特点。学生阅读王维的《春中田园作》看看诗文中是如何表达春的到来的,又如何表达出了诗人的情感。
《春中①田园作》【唐】王维
屋上春鸠②鸣,村边杏花白。持斧伐远扬③,荷锄觇泉脉④。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⑤。临觞忽不御⑥,惆怅远行客⑦。【注释】
①、春中(zhòng):即仲春,农历二月。②、鸠(jiū):鸟名,象鸽子,有斑鸠、山鸠等。曹植《赠徐干》:“春鸠鸣飞栋,流飙激棂轩”。春鸠:即布谷鸟、杜鹃。
③、远扬:又长又高的桑枝。《诗经•豳风•七月》:“蚕月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扬”。砍去又高又长的桑枝,便于以后采桑。伐远扬:用斧头砍去长得太远而扬起的桑条。
④、觇(chān):探测、察看。泉脉:地下的泉水。地层中的泉流象人体内血脉一样,故称之泉脉。觇(chan)泉脉:查看泉水的通路。⑤、看新历:开始新的一年。⑥、觞(shāng):古代饮酒用的器皿,此指酒杯。御:进用,饮、喝的意思。临觞(shang)忽不御:(诗人)面对着杯中酒,忽然又停住了喝酒。
⑦、惆怅远行客:即“远行客惆怅”。远行客:出远门的人。诗歌通过带有浓浓春意的“春鸠”、“杏花”两个景物,和“伐远扬”、“觇泉脉”的两件早春农事,以及“归燕”、“新历”这两个代表“春天开始的标志”的事物,“归燕”对“故巢”,“旧人”对“新历”预示着拉开了一年的序幕,也就是春的序幕,尾联中对那离开家园作客在外的人,无缘享受与领略春景而不由得的惋惜、惆怅之情更体现出了诗人对春天的赞颂之情。古诗中这些意象的选择带有明显的春意,而且情感上秉承了传统的情感认知,通过叠加也将春意渲染十分的浓重。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看出:古典诗的意象更多是感受方式与物象的统一性带来的,强调其原在感,不变形。而现代诗中的意象更多是感受方式的主观性渗透带来的,强调语言“造象”的自足性,变形感。
比较二:现代诗歌语言的特点
《踏进春天的门槛》
最后一场雪
一枚悄然拱出
路上仍然泥泞着
与窗外的树巅
冻土的嫩芽
偶尔的行人
遥望无期
轻叩着大地的门扉
郊外 轻盈的风筝 竖起衣领
枝丫低垂叹息着
那只逍遥漫步的麻雀
驾驶季节的小船
将寒冷关在门外
喷出的雾气
吱地一声
一路抒情地
而春天的门内
滴成春天的向往
消匿于冰裂的树干后
抵达春天的领地
阳光灿烂
享受爱情
我创作是在文化革命的时代,那个时候写作,在某种程度上是要挽救我的这首诗的命运。比如说,我为什么要注明这是 1973 年写的,而发表往往是 1980 年以后,如果有人要来找我算帐的话,我会说:对不起,你看这首诗写的很清楚,这是在文革的时候写的,我不是在攻击今天的现实。你看,这变成了一个历史的压迫性的一种不是自我虐待,而是自我辩解性的东西,这一点,我想现代人也许不知道,但这是真实的,这是最原初的。
另外我要注明时间,也要看到一种标志性的东西。这是我 70 年代写的,这是我 80 年代写的,这是我 90 年代写的,我并不是对外人,而是对我自己也要具有一种清晰的记忆。因为在那一年发生了什么,我读到了谁,我受到了谁的影响,我怎么样有了这样一种风格,实际上并不是只是对于外人,也不是只是对于自己,但恰恰不是对于你这个问题。
我想我的写作永远是一种对于过去的捕捉和留驻。„„在每一妙中都要面对过去,从我的写作来说,它要变为过去的时间就会更长更长。我经常一首诗可以用十年以前的材料,我的每一首诗不会短于一年的写作时间。我处理的永远是过去。
多多及其同时代诗人在“文革”时代的幽暗中,完成了精神上的自我启蒙。启蒙的光芒首先来自诗歌。自发的民间文艺沙龙里的秘密读物,有如妖冶的花朵,装点了青春颓废的梦。在半是颓废半是叛逆的文学历险中,年轻的诗人修造了一条通往精神王国的隐秘的通道。在那里,他与西方和苏俄的现代派诗人相遇,波德莱尔、艾略特、马拉美、茨维塔耶娃、曼杰利施坦姆、帕斯捷尔纳克„„这些遥远的文学星光照亮了他的精神旅程。他的诗歌艺术被看作一种精神性的“呼吸”。在对于内在精神渴望的强有力的挤压下,多多把汉语抒情推到“高音C”的位置上,以一种精确而又纯粹的、金属质的声音,表达了自由而又完美的汉语抒情技巧。
朦胧诗作为一种新诗潮,一开始便呈现出与传统诗歌不同的审美特征。对人的自我价值的重新确认,对人道主义和人性复归的呼唤,对人的自由心灵奥秘的探索构成了朦胧诗的思想核心。
朦胧诗对传统诗歌艺术规范的变革和反叛,为诗歌创作提供了新鲜的审美经验。意象化、象征化和立体化,是朦胧诗艺术表现上的重要特征。朦胧诗高扬主体意识,以意象化方式追求主观真实而摒弃客观再现,意象的瞬间撞击和组合、语言的变形与隐喻构成整体象征,使诗的内涵具有多义性。捕捉直觉与印象,用情感逻辑取代物理逻辑,以时空转换和蒙太奇造成诗歌情绪结构的跳跃性和立体感,使诗歌情绪内涵获得了弹性张力空间。朦胧诗意味着中国现代主义诗歌探索的再出发,意味着诗坛恢复了与世界现代诗坛的某些联系。
朦胧诗一改新诗明白如话的特点,内容含蕴隽永。它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往往借助象征、比喻、错觉、幻觉等手法,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迭加,给诗蒙上了一层朦胧的色彩,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
但是有人说中国有一个十年就缺少了那份诗意,那就是文革十年。“十年是一个没有诗歌、小说、散文、文学批评的黑暗萧条时期”,“文革十年文学领域变成了一片空白和沙漠”是这样吗?(文革十年即1966年到1976年)
确实,“文革”时期的话语的闭合性,是那个时代精神闭合性的严重征兆,革命的坚硬话语构成了汉语文学写作的坚固囚笼。
但是,1968年初春,朦胧诗代表诗人食指固执地用当时诗坛少见的温情字眼写下“相信未来”的梦想,伴随了一代青年的成长,给他们孤独的放逐岁月以无限温暖和力量。“文革地下文学”是十年**时期最真实的声音,“地下诗歌写作”是地下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朦胧诗即孕育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地下文学”。动荡年代的诗歌成了人表达思想受挫的补偿。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中期一批由北京赴白洋淀插队的知青构成的诗歌创作群体--“白洋淀诗群”,特别引人注目。
朦胧诗主要代表诗人之一的多多,1969年到白洋淀插队,1972年开始写诗。他及其同时代诗人的写作,为了冲破“文革”坚硬话语的囚笼,必须磨砺更加锋利的言辞,方能把自己解放出来。自命为“存在主义者”多多,找到了倾诉的方式并跌人“酒神状态”,以一种“异质”的审美情趣、精神取向和言说方式进行着诗歌创作。今天我们就来品读多多的《春之舞》。
朦胧诗一改新诗明白如话的特点,内容含蕴隽永。它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往往借助象征、比喻、错觉、幻觉等手法,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迭加,给诗蒙上了一层朦胧的色彩,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
语言其实,我想是我生命中的一个困境。„„三十年的写作,我已经说不出来我和语言是什么关系了。它必须成为异己的一种东西。
“找到”它。去激发它,诱发它。
二、《春之舞》主题单纯,情感经过了欣悦——怅惘回忆——自警这三个结点。
诗人选择了较为典型的意象,采用通感与人格化的比喻方法,表现春天带来的生命激情与活力。
诗人由开始“听春”、“观春”到最后化身为春之子的情感流变。
《春之舞》这是一首意象主义诗歌,写冬去春来给诗人带来的各种感受。诗人是通过一系列的诗歌意象来呈现早春给世界造成的骚动!全诗还运用了通感和人格化的比喻。就是春天以汉语的身体在舞蹈,不是舞姿,而是舞蹈本身!细细品味:
1、一首关于春天的诗,根本没有提到花或花朵,这是偶然的吗?尤其是联系到重要的第4诗节。
2、从第1诗节的“嘹亮”到最后“由于快乐而变得无用”,自然(包含爱情)伟力何以带给诗人内心的是感恩似的温暖、柔软?
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一批亲身经历“文化革命”的青年,带着怀疑、迷惘、伤感等复杂情感走向诗坛。他们不满于直白浅露的抒情方式,追求具有独立意识的自我表现。他们的作品具有强烈的批判意识与忧患意识,多借鉴西方现代派艺术的象征、痛感、幻觉、变形等手法,追求意象的多层建构与抒情方式的多样化。因为诗意的朦胧多义而被称为“朦胧诗”。
朦胧诗的源头是在文革中,也是文革“地下文学”的一部分。有两个主要的源头。第一是一个诗人食指(郭路生)。是他使诗歌开始了一个回归:一个以阶级性、党性为主体的诗歌开始转变为一个人为主体的诗歌,恢复了个体的人的尊严,恢复了诗的尊严。”朦胧诗第二个源头是“白洋淀诗群”和《今天》杂志。
1969-1976年,一批来自北京的中学生到河北白洋淀一带插队落户。在这些知青中,后来形成了一个诗歌创作群体:“白洋淀诗群”。主要成员有芒克(姜世伟)、多多(栗世征)、根子(岳重)还有宋海泉等。除了插队到白洋淀的青年之外,还有一些不在白洋淀插队,但与这些人交往密切,经常到白洋淀来的一批人,这批人包括北岛、江河、郑义、陈凯歌等。这些人一般也算作“白洋淀诗群”中。还有就是1978年北岛等主编的《今天》杂志开始。,再加上象征、意象、通感、暗示、隐喻、变形等多种艺术手段的运用,从而使作品的主题体现了“不即不离,捉摸不行”的隐约性、“诗无达诂”的多义性。
“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是新诗潮诗歌运动的产物,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作“朦胧诗”。所谓新诗潮,是指我国当代人本主义文学中的一次英雄主义诗歌思潮,这一思潮始发于60年代末、70年代初,进入80年代以后,它在诗坛乃至整个文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最终给我们的当代文学史带来了一次深刻的思想变革。
朦胧诗的显赫主要是1978-1984这一段,其后,主要朦胧诗人到国外去,留在国内的诗人创作的势头已经过去,朦胧诗转入消沉。
多多1951年生于北京,1969年到河北省白洋淀插队,“文化大革命”期间与芒克、根子等诗人一起开始秘密诗歌写作,后被归入定义模糊的“朦胧诗人”阵营,后来到《农民日报》工作。1982年开始发表作品。1986年获北京大学文化节诗歌奖。1989年旅居西欧荷兰等国,长达十五年,2004年返国,乡音不改,唯头发全白,现任教于海南大学。多多曾多次参加世界各大诗歌节,获得华语文学传媒大奖诗人奖。
2010年,多多(栗世征)到访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在俄大的莫莉•石•博伦礼堂,接受了2010年纽斯塔特国际文学奖,并获奖金5万美元(约合人民币33.3万元),一面奖匾,以及一片银制鹰羽。多多在战胜多位享有世界声誉的著名作家,如日本的村上春树、加拿大的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和迈克尔•翁达杰、以色列的AB•耶合舒亚和旅美中国作家哈金之后,获得该奖。
纽斯塔特奖的品位很高,仿行诺贝尔文学奖,创设于1969年,后由俄州富商纽氏家族出资并冠名,俄克拉荷马大学及其《当代世界文学》杂志主办,每两年颁发一次,得主只限一人,以表彰其终身成就。
在该奖40年的历史上,已有27位得主、候选人和评委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多多是得到此奖的第21人和第一位华人。能够跻身上述德高望重之大作家与大诗人之列,59岁的多多堪为当代汉语写作者中极为罕见的特例。一位曾流浪海外十余年,现居于海南岛的白发诗人,为中国当代文学在世界上赢得了一次货真价实的尊重。
“三月三诗会”,意在承袭此一传统,并为之注入全新的内容,提供当代诗人彼此交流诗艺、增进友情的机会,共同探讨新诗面临的问题,扩大新诗的影响力。
2007年的第三届“三月三诗会”,仍将于农历三月三这天开始。此次诗会安排在苏州市和昆山淀山湖镇两地举行。法国著名诗人热拉尔·马赛、让-克罗德·潘松、菲利普·贝克,中国诗人多多、柏桦、张枣、耿占春、庞培、李少君、臧棣、吕德安、王敖、杨键、陈朝华、王明韵、张维等五十多位诗人欢聚一堂。
出席“三月三诗会”诗人:
长
岛、陈东东、江弱水、老车、李少君、潘维、庞培、小海、杨键、张维、张枣、王敖、桦柏、北塔、多多、方序、冯光辉、傅维、耿占春、韩雪、贺中、黑陶、胡澄、胡志毅、华也、蒋浩、柯熙、老铁、李德武、李笠、刘立杆、卢一萍、吕德安、沈苇、舒航、树才、孙子兵、徐苕菲、徐素娟、杨
子、雨林、郁雯、臧棣、张小云、张浩凯、祝凤鸣、王明韵、翻译家董强、法国著名诗人有菲利·贝克、让—克罗德·潘松、热拉尔·马塞、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博士生殷海洁。
诗歌是一种语句上分行排列、侧重抒发激情的文体,它特别讲求诗意的开拓和意境的创造。“文革”时期,对诗的文本特性的扭曲达到了空前的程度。而在今天,新时期诗歌之所以能称得上“新”,从根本上说就是诗的文本特性受到了应有的尊重,并在其自身发展中得到了强化。“文革”的特殊的时代氛围造就了“朦胧诗人”独特的思维模式,而他们的创作实绩则体现为对诗歌新的范式的追求。在这一点上,我们应该更多地感谢“朦胧诗”以及稍后的现代主义诗流,它们在恢复和强化新时期诗歌的文本特性方面立下了卓著的功勋。
诗歌接龙
第三篇:花之舞教案
花之舞(大班艺术活动)
萸江幼儿园
刘练方
活动目标:
1.喜欢参与活动,体验合作表演的快乐。
2.初步学跳《花之舞》,尝试用动作表现欧洲民间舞蹈。3.能根据手腕花的不同颜色,找出双向“s”形穿花队形的规律。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花人手2朵(右手红花,左手蓝花),音乐。
2.经验准备:幼儿课前玩过游戏“捉迷藏”及“椅子转转转”。
3.场地准备:大圆、小圆。活动过程:
1.初步感知理解音乐。2.引导幼儿学习舞蹈动作。3.师幼共同寻找双向“S”形穿花规律
(1)学习“捉迷藏”游戏,寻找 “S”形穿花队形的规律。
(2)学习和第三位新朋友拍拍手,做结伴开花的动作。
4.师幼共同游戏:花之舞
第四篇:鞋匠之舞教案
中班音乐活动:鞋匠之舞
设计意图:
这是一首通过ABB曲式结构来体现鞋匠劳动的曲子,节奏明朗清晰,整首曲子分成四个平行的ABB小句式,唯有节奏和旋律,却呈现出一幅鞋匠忙碌的为顾客服务的景象,留给孩子们一个极富想象的空间。其中每个小句式的B与B之间的节奏类型是不一样的,初听是差不多的音乐旋律,却藏着很多的节奏和乐器的细微变化。在指导幼儿学习活动时,我就意识的引导幼儿发现这些微妙的变化,鼓励幼儿想象在不同的音乐节奏里鞋匠用不同方位的修鞋动作来辨别,并且根据平行的四个小乐句,创造性的运用身体的动作表现鞋匠的不同动作,培养幼儿的模仿能力、想象能力,节奏感等。活动目标:
1.感受乐曲节奏的变化,能用简单的肢体动作表现音乐的基本节奏 2.进行初步的合作表演,体验和大家一起游戏的乐趣。活动准备
鞋匠图片、音乐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了解修鞋匠的修鞋过程
1.昨天我遇到了一件倒霉的事情,我不小心把我最喜欢的鞋子给弄换了,我很伤心,怎么办呢?
2.你看到过修鞋匠干活的样子吗?他是怎么修鞋子的呢?(抹胶水、钉钉子、缝一缝……)
3.谁来学学修鞋匠修鞋子的样子(幼儿创编修鞋子的基本动作)
二、熟悉旋律、学习律动.1.这里有一首好听的鞋匠之舞的音乐,音乐里就是讲了修鞋匠修鞋子的故事,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2.幼儿完整欣赏乐曲一遍。
——教师哼唱间奏,这个一音乐你觉得鞋匠师傅在干什么呢?(拿东西)——我们在细细听一听,鞋匠师傅要拿几次东西哦? 3.幼儿完整欣赏第二遍,感知乐曲的4个小乐句。4.学习律动
(1)修鞋匠怎么帮助陈老师修鞋子的呢,我们一起去看看(2)幼儿完整欣赏律动一遍
——刚才你看到修鞋匠是怎么修鞋子的?
——根据幼儿的回答进行基本动作练习。(出示相应的图片)
3.我们也来学学修鞋匠修鞋子的样子。——幼儿跟着教师有节奏进行律动练习(1~2遍)4.变换动作方位,感知乐句的ABB结构
——刚才修鞋匠修了一只鞋,现在有人要让他同一时间内修一双鞋了,该怎么完成?
——幼儿听音乐左右手完成抹胶水、钉钉子、缝鞋子。——重点让孩子听出每个乐句中的变化。
三、创编律动
1.修鞋匠除了用到以上工具外,他还可以用什么工具来修鞋子呢? 2.幼儿模仿动作学一学。
3.幼儿跟着乐曲自主完成创编动作。
三、合作表演
1.如果请你们2个人很作表演,那么该怎么表演呢?
—— 一个扮演什么?另一个又扮演什么呢?(一名修鞋匠,一名顾客)
——修鞋匠应该怎么做?顾客又应该怎么做呢?
2幼儿分角色表演,一半扮演顾客、一半扮演修鞋匠。
——听音乐尝试合作表演一次
——交换角色再次表演
——交换朋友进行表演
第五篇:心灵之舞 教案
心 灵 之 舞
— 残疾人舞蹈欣赏
授课年级:七年级
课型:欣赏课
课时:一课时
教学内容:欣赏残疾人舞蹈《千手观音》、《牵手》、《永不停跳的舞步》片段 教学目的:在欣赏优雅曼妙舞姿中,感受美、认识美、通过对残疾人舞蹈的欣赏让学生体会生命的坚强;让学生学习残疾人自强不息的精神、珍爱生命;学会直面挫折,在挫折中成长。
教学重难点:体会舞蹈中的情感,体验生命的可贵。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千手观音》的片段
(学生欣赏舞蹈的同时在头顶双手合十,通过这一活动体验演员们平时排练的艰辛。)
二、讲授新课
(一)、《千手观音》
1、这些演员塑造的是什么形象?
2、对于这些演员来说遇到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3、这些演员在平时生活中怎样跟别人交流?
(学生活动:通过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如果在听不到情况下,想做到动作整齐划一是很不容易的。)
4、演员简介
(学生活动:请六名同学模仿《千手观音》动作)
(二)、《牵手》
(学生活动:体验身体健全和身体残缺两种状态的舞蹈感觉。)
1、欣赏舞蹈《牵手》后交流感受。
2、介绍舞蹈演员。
(三)、《永不停跳的舞步》
欣赏完舞蹈,让学生想想在生活中遇到了困难和挫折该怎样面对?
三、结束
感悟:用一颗快乐感恩的心态去面对人生的不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