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9.词两首 渔歌子
教学目标:
1、理解《渔歌子》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3、想象“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句话的画面,并描述出来。教学重点:
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教学时间:一课时
课前准备:背诵课文查阅资料了解有关词的知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欣赏唐宋名家名词。
读生字:塞箬蓑
二、自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自读全词,整体感知。
读《渔歌子》有什么感觉?这首词写了哪些景物?
自读词,提出疑问。
四、细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1、《渔歌子》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人?
2、自学、对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字词的意思。
读生字:塞箬蓑
斜风:微风归:回家、回去
3、理解全首词的意思。
在美丽的西塞山前,几只白鹭飞上天空。河边粉红色的桃花正在盛开,清澈见底的河水中有肥美的鳜鱼在游动。在风景如画的河边,诗人头戴青箬笠;身穿绿蓑衣,沐浴着斜风细雨,久久不愿离去。
五、总结升华
1、请同学们自愿理解词意。
2、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大自然)
3、有感情地朗读《词两首》。
板书设计:
白鹭飞斜
风细雨
渔歌子
桃花流水
热爱大自然
鳜鱼肥
不须归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
2.理解《渔歌子》的词意,想象画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激趣设境,导入新课。
一、以歌曲导入。
1.听歌曲。
2.板书课题。解题:《渔歌子》读题。
3.介绍词。
4.生介绍张志和。
二、初读,学习生字,读准读通词。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词,把词读准,读通顺。
2.学习生字。
三、想象,品出词中画。
1.再读词,要求:读出节奏感。
2.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读词。在多读中熟悉文本,体会词义。
3.引导学生抓住“不须归”来理解词。
解词。质疑。
4.结合图,边读词,边想。词中哪些句子写出了作者“不须归”原因。(你从哪里读懂的。)
5.分析词的一二句。
词中描写了什么景物。生动笔划。
指名说,师画简笔画。6.引导学生想象画面的内容。
7.师总结:诗人就住在岸边,每天推开窗户,就可以看到:(全班齐读诗一二句)
师总结:天空白鹭飞翔,岸边桃花盛开,碧波鳞鳞,鳜鱼跳跃,好一幅秀丽宜人的水乡风光图,难怪诗人说:“我不须归。”
8.你还能从哪些诗句读懂诗人“不须归”的原因。
9.抓住“斜风细雨”引出三四句的教学。
10.课件图:引导学生认识“箬笠和蓑衣”。
用()风()雨来说词。
11.张开你想象的翅膀,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斜风细雨中的景象,体会诗人悠闲自在的生活。
12.师总结:
哦!我明白了,是自在的生活让诗人说“我不须归。”
四、品出钓中情,师生对读。
1.师介绍:张志和不仅诗人,画家,还精通音律。他被贬官后,从此再也不作官,隐居在太湖一带,扁舟垂钓,自称“烟波钓徒”。整天醉情于山水,追求悠闲自在的生活。他的哥哥张松龄怕弟弟隐居不回家,就作了一首词:
2.课件:《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乐是**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哥哥这首词写什么?你怎么知道的?
3.师生作诗和诗。
4.师总结:张志和钓鱼不用鱼饵,那他钓来了什么呢?我们明白了,张志和垂钓,钓来清闲,飘逸。也只有这样清闲飘逸的心,才会写出这样的千古绝唱。让我们再来诵读。(配乐读)
第二篇:词两首:忆江南、渔歌子
课时目标:
1、学习古诗《忆江南》,熟读古诗。
2、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中意境。
教学步骤:
一、出示课题,简介作者,导入
新课。
1、出示课题:词两首
2、今天,我们学习第一首《忆江南》
3、简介作者(由学生介绍,教师补充)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今陕西渭南县人,幼年时因战乱避难江南,比较接近劳动人民,了解他们的痛苦生活。他的诗歌反映现实生活,语言平易通俗。
4、讨论词和古诗有什么区别,结合本课的学习查阅资料解决。
二、正音正字,朗读诗歌
1、小组学习,正音正字,注意总结自学方法。
谙an
1、朗读诗歌,要求正确、流利。
个人自由朗读。
同桌同学互读互帮。
自由结合齐读。
小组齐读,全班齐读
三、理解词句的意思。
1、小组讨论以下词语的意思:
《忆江南》旧曾谙:过去曾经熟悉。谙:熟悉。
江花:江边的花。
绿如蓝:碧绿如蓝草。蓝:一种可以从叶子里提取青蓝色染料的草。
小组讨论词句的意思。
诗句大意:江南好!我所熟悉的风景是多么美好。
朝阳和江边的鲜花火一样相互映照。
春天的江水清澈明净碧如蓝草。
怎不令人心醉?又怎能使人忘怀?
四、品味感悟,有感情地朗读。
思考:
1、《忆江南》这首词哪些地方是根据江南的特点来写?写出了一幅什么景象?最后一句改成陈述句。好不好?为什么?
2、有感情地朗读,交流,总结朗读方法。
用江上的朝日和江边的鲜花作衬托,形象鲜明,写江花用红胜火不仅有色彩,而且表现出一种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
五、作业。
1、背诵古诗。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渔歌子》,熟读古诗,了解大意。
2、体会诗中意境。
教学步骤:
一、出示课题,简介作者,导入
新课。
1、出示课题:词两首
2、今天,我们学习第二首《渔歌子》
3、简介作者(由学生介绍,教师补充)
张志和(730846)唐代诗人,今浙江金华人。曾在朝廷做过官,后来出家当了和尚,常在太湖附近流浪。他的作品大多描写自己的闲居生活。
二、正音正字,朗读诗歌
1、小组学习,正音正字,注意总结自学方法。
西塞sai
鳜鱼gui
箬笠ruoli
蓑衣suo
2、朗读诗歌,要求正确、流利。
个人自由朗读。
同桌同学互读互帮。
自由结合齐读。
小组齐读,全班齐读
三、理解词句的意思。
1、小组讨论以下词语的意思:
鳜鱼:又叫桂鱼,肉味鲜美
不须归:不必回去
2、小组讨论词句的意思。
诗句大意:西塞山前白鹭展翅飞翔。桃花红,流水碧绿,鳜鱼正肥美。
头顶青箬笠,身披绿蓑衣。
斜风细雨迎面吹来,钓鱼的人不想回家。
四、品味感悟,有感情地朗读。
思考:
1、《渔歌子》中的斜风细雨不须归的原因。
讨论总结:词人完全融于大自然,沉醉于无限的诗情画意之中,悠然自得,自由自在,因此斜风细雨不须归。
2、有感情地朗读,交流,总结朗读方法。
3、词中描写的是作者过着隐居闲散的生活,所看到的美妙无比的春光。
五、作业。
1、背诵古诗。
2、练习。
第三篇:词两首(忆江南、渔歌子)
教案示例
《词两首》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
2.朗读课文。背诵《忆江南》。
3.理解两首词的意思,陶冶爱美的情趣。
4.能对两首词描写的景象展开想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朗读《忆江南》,理解词的意思。
2.能对《忆江南》描写的景象展开想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以前同学们学过很多古诗,今天我们来学习两首词。(板书:3 词两首)
2.同学们知道什么是词吗?(学生可根据“预习”或搜集到的有关词的资料自由谈。)
3.读读这两首词,想想词和学过的古诗有什么区别?
二、学习《忆江南》
1.介绍作者。
(1)你知道这首词的作者是谁吗?以前我们曾学过他写的诗,你还记得吗?你能为大家介绍一下白居易吗?(让学生自由说,可根据以前知道的或课前搜集到的资料知道多少就说多少。)
(2)播放视频资料“白居易简介”。小结:白居易是早期词人中的佼佼者,所作对后世影响甚大。
2.简介时代背景
3.解题:
“忆江南”是词牌名,它与音乐曲谱有关,而与词的内容一般没有什么联系,作词者只是依谱填词。而白居易的这首词,内容恰与词牌相吻合。此时他身在洛阳,写的又是自己对江南春色的记忆,或许这正是作者选此词牌来抒写自己江南情结的用意所在吧。
4.自学
(1)自由读,说说这首词主要讲的是什么?
(2)再读这首词,通过查找资料,借助注释,理解词的意思,遇到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
(3)小组内讨论交流:你读懂了什么?你认为这首词的哪些地方写得好,好在哪里?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记下来,待全班交流时共同解决。
(4)全班汇报交流。
教师注意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仔细体会诗句,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描述词的意思,然后可欣赏插图。
(5)有感情地朗读并练习背诵这首词,进一步感受词中所描绘的优美景色,感受作者写法之妙。
三、布置作业
背诵并抄写《忆江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渔歌子》中的3个生字。
2.朗读《渔歌子》。
3.理解《渔歌子》的意思,陶冶爱美的情趣。
4.能对《渔歌子》描写的景象展开想象。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检查《忆江南》背诵情况。
二、学习《渔歌子》
1.简介作者。(可以播放视频)
2.解题。渔歌子,词牌名。
3.自学。
(1)自由读,说说这首词主要讲的是什么?
(2)再读这首词,通过查找资料,借助注释理解这首词的意思,遇到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
(3)小组内交流,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4)全班交流。
①指名讲解对这首词的理解,其他同学可以问难质疑,可以补充、更正,教师给予适当点拨。
②学生看图描绘这首词所描写的景物。
③教师小结:这是一幅垂钓的画面,白色的鹭和红色的桃花点缀其间,色彩本来极其鲜明,而由于斜风细雨的笼罩,却又呈现出迷迷蒙蒙的意境。同柳宗元《江雪》中的“独钓寒江雪”的孤寂与冷峭相比,这首词所表现的平和与怡悦,自然别有一番韵致。
(5)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
三、学习生字
1.小组内交流:你是怎样读准本课生字的字音,记住字形的。
2.教师指导书写,重点指导“蓑”字。
四、布置作业
1.朗读全文,能够背诵的就把两首词都背下来。
2.请你为其中的一首词配上一幅彩色画,可以画图画、水彩画、油画棒画、彩笔画,爱好画画的同学,请用你的画来向人们展示江南的美景吧!
附:板书设计 词两首
忆江南
白居易
渔歌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教案点评:
使学生感悟这两首词的魅力所在,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打破串讲的传统古诗词教学模式,力避逐字逐词逐句讲析的呆板做法。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权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读、议、赏、用等方式激发学习情趣,帮助学生“走近古诗词”,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在参与中达到自悟自得。训练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看注释等方式读懂两首词的意思。通过词中描绘的情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通过对两首词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化的情感。
探究活动
1.自学自解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江南春》和宋代诗人苏轼的诗《惠崇春江晚景》,也可自己选择描写春天的诗词来学习。
2.同学之间交流自学情况。
3.读一读、背一背。
第四篇:9、词两首《如梦令》《渔歌子》教学设计
9、词两首
蒋沟小学 董敬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的1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词的有关知识,理解、领悟词的内容和意境,能把自己想象的景象写出来。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反复品读,理解词句的含义。
难点:想象诗句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学会结合坐着的生活背景去理解词所包含的情感。(重点)
3、通过反复品读,理解词句的含义,想象词中的意境。(难点)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宋朝是词的王国,涌现出了众多杰出的词人,你熟知的人物有谁呢?(生答)老师这里有一副对联: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猜猜这幅对联说的是谁?(李清照)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李清照的《如梦令》。
二、了解词人,知人论世
1、介绍作者。说说你查到的李清照的相关资料。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济南邱县人。父亲李格非,北宋知名文士、散文家。丈夫赵明诚,宰相赵挺之子、金石家。她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女词人。著作有《李易安集》。
2、了解词作。词是诗的一种,配上音乐可以歌唱,词的句子有长有短,又叫长短句。到现在演化而成的就是我们的歌词。如梦令,词牌名。(词牌,词的格式的名称。)这首词是她晚年时期对早年生活的回忆。
三、走进词句,读通读顺
1、正音朗读: 兴,尽兴。
2、学会停顿:试读——范读——练读
3、解词释义:
(1)自学提示:通过朗读,你欣赏到了哪些美丽的画面?说一说你从哪句体会到的?(2)小组交流,全班汇报,教师点拨:给每一幅图起一个名字,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a.西亭日暮图(交代了时间、地点)b.欢乐饮酒图(沉醉)
c.误入藕花图(初夏,藕花盛开)d.鸥鹭惊起图(快速划船惊动了鸥鹭)
小结:全词只有33个字,却写出了游玩的时间、地点和心情,语言及其凝练。
三、再读词作,体会感情
1、你从哪些词句体会出词人当时的心情呢?(主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词,边读边画出能够表达心情的词句。自学完成后,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兴”,尽兴的欢乐,尽兴的饮酒,或许尽兴的谈笑。“沉醉”醉在美酒,醉在佳人,醉在美景。两个“争渡”,不忧时间,自由自在。(无忧无虑、无拘无束、悠闲自在)
2、指导朗读,读出兴致未尽,读出沉醉之情。(聆听歌曲《如梦令》)追问:此时,你看到一个怎样的李清照?(快乐的、自由的)
3、出示《声声慢》,自由朗读,不必究于解释,此时,你看到一个怎样的李清照?(教师点拨:此时,晚年的李清照经历了国破、家亡、夫死,生活中只剩一个“愁”字。)
4、《如梦令》是她在晚年时回忆起少女时期的快乐时光而写的。再去读一读,读出当时李清照的自由快乐。
四、拓展延伸,小试身手
1、当堂背诵,看谁最快完成任务。
2、请选择一幅你喜欢的画面,用你的文字去再现当时的欢乐景象。(用上表示颜色、动作等具有表现力的词语。)
五、作业布置
1、自行默写这首词,请同桌批改。
2、完成课后练习。
六、板书设计
如梦令
李清照
日暮 沉醉 误入藕花
惊起鸥鹭
欢乐 自由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有韵味地朗读,背诵《渔歌子》。
2、理解诗词的内容,想象诗句所描绘的图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重点)
3、感受作者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难点)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猜猜诗人张志和名字的由来。
张志和16岁那年给朝廷写了一本折子,皇帝非常喜欢,于是赐名“志和”,希望他“心志平和”。这四个字不仅是张志和一生的追求,也是这首词所要表达的思想。2、引出《渔歌子》。看到“渔歌子”这个词牌名,你想到了什么?(生答)
二、读词画景
1、自由读词,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正音朗读:两个平舌音“塞、蓑”,一个翘舌音“箬”,“斜风细雨”也会有学生念不准。
2、词中有景
学生一边读词,一边对照课本插图圈出词中出现的九种景物。假如黑板就是一幅画,你会如何安排这些景物呢?请一位同学将写有景物名称的词语卡片贴到相应的位置上,初步体会景物之美。
3、词中有画
你看到了词中哪些绚丽的色彩?请你给这些景物配上色彩再读一读。
4、描绘全词
静静地走进词中这幅迷人的画卷,你一定看到了、听到了、闻到了什么。用几句话写写此时脑海中最清晰最动人的一处画面。你能用上这些动人的词语来描绘这样的美景吗?同桌两人一组,快来试一试吧!(请两位同学来汇报)在美丽的西塞山前,几只白鹭在天空自由飞翔。河边粉红色的桃花正在盛开,清澈见底的河水中有肥美的鳜鱼穿梭其中。诗人独自一人坐在河中的小舟上,头戴青箬笠,身穿绿蓑衣,沐浴着斜风细雨,久久不愿离去。这是一幅垂钓的画面,白色的鹭和粉红的桃花点缀其中,色彩本来极其鲜明,而由于斜风细雨的笼罩却又呈现出朦胧的意境。
5、小结:渔歌子是一幅有声有色的立体画卷。自由练读,读出画面之美。指名读,男女生赛读。
三、品味钓趣
1、师配乐范读《渔歌子》,生想象词人的神情,说说词人有着怎样的神情?(快乐、惬意)
2、讨论:为什么斜风细雨不须归?小组讨论,教师点拨,感受作者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顺势引读“斜风细雨不须归”。
补充资料:张志和不愿做官,只爱这山山水水,在太湖扁舟垂钓,自封“烟波钓徒”。
3、出示《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他大哥怕他不归,写了首和词,意在劝弟弟回家,进一步理解词人“不须归”的深意。乐是**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独风浪起且须还。
如果你是张志和,面对哥哥的劝说,你会如何回应?把心中想说的话写下来吧!写完之后全班交流,生生互相评价。
4、小结:张志和喜欢如诗如画的美景,追求无拘无束、心志平和的田园生活。他的箬笠,他的蓑衣,他的人,他的心都已和大自然融为了一体。让我们记住这位千古词人,让我们记住这首千古名词。
四、作业布置
1、背诵《渔歌子》
2、完成相关练习。
五、板书设计
渔歌子 张志和
如诗如画的美景 心志平和的追求
第五篇:词两首
9词两首
《如梦令》(参考邳州 · 宋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默读等方式大体把握词的主要内容:回忆“醉游”的欢乐。
2.通过《如梦令》的语调、韵律、节奏等来体味“沉醉”的程度,“陶醉”的感觉。3.通过“想象心灵的动画”来品味诗歌优美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通过品读想象词的意境,感受李词清新自然,细致委婉,情景交融的风格,感受词人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课时安排:1课时
一、了解作者及词之特点。
1.“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诗歌到了唐朝已发展到了颠峰阶段,于是,宋代文人另辟蹊径,发展并完善了词这一文学样式,词也是诗的一种,配上音乐可以歌唱,词的句子有长有短,所以又叫长短句。
2.出示“清平乐 村居”。
3.今天学习的是一代词人李清照的作品《如梦令》(板书齐读),就是她和你们差不多大的时候写的。
二、初读:在音韵、语调里捕捉词的情感。1.比较阅读。
同时呈现诗《夏日绝句》与词《如梦令》:轻轻地读,你发现词与诗在形式与内容上哪儿不一样?——诗每行字数一样,词不一样,有长有短。
引导:宋词的小名就叫长短句(板书),每一句的字数、节拍,包括演唱的旋律都是靠词牌来规定。这里的词牌就是„„(如梦令)。很多词没有题目,我们往往用第一句来当它的题目。所以这首词的题目也可以叫„„(常记溪亭日暮)
数数它有几行?(6)再数数每一行有几个字(教师手势引导,学生读一行报一行数字665646)?所有的如梦令,都是这样的结构。
引读,男生读《夏日绝句》;女生读《如梦令》,(节奏要特别有变化:平长仄短)。——气势不一样,表达的风格不一样。(如果说不出来:我感觉你们前后读得不一样。为什么要这样读?)
引导:宋代的诗,往往用来表达志向,来说明道理,比如朱熹的(观书有感)、比如陆游的(示儿)。而词,它只用来抒发情感。所以读词就不是字音的复原,而是用心感受字里行间流动的感觉、感情、感动。
2.读出味道。
节奏: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韵脚:关注“暮、路、处、渡、鹭”,朗读要响亮、干净地收。
这种节奏、语气、韵脚的把握让声音有了旋律,有了诗意,有了音乐的美。
三、了解词意,进入意境。1.谈大意:
①先自己看看注释,小组交流一下,能不能自己搞清楚诗句的意思。②理解个别词意。
常记:常常记起。日暮:傍晚。沉醉:大醉。兴尽:游兴满足。争渡:抢着划船。
三、解词:在多层“沉醉”中歌唱少年的情怀。1.醉态:她醉成了什么样子呢?
——醉态一:醺醺沉醉,忘记了回家:“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醉态二:醺醺沉醉,找不到回家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醉态三:醺醺沉醉,不找回家路:“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2.从“沉醉”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表现了词人只开怀畅饮,兴致很高,心情愉快。3.想象。
让我们想象一下:
日暮就是从太阳落山到天黑之前的这段时间。视觉上,那时的天空„„荷塘„„鸥鹭„„(关注色彩:绿叶、红花、白鹭、余霞,落霞与鸥鹭齐飞,荷塘共天空同色,这是一种梦幻的色彩)
听觉上,你的耳边萦绕着„„(鸥鹭扑棱声、鸣叫声;水声,惊叫声、划桨声、嘻笑声、歌声、岸边的偷笑声„„)
深深地闻一闻,沁入心脾的是„„;皮肤上感受到的还有„„甚至,还有惊起一滩鸥鹭之后的无限遐想。
刚才我们边读边想象,读出了那么多美的画面。你们看,因为观赏“溪亭日暮”沉醉了,所以才会误入——(生齐说)“藕花深处”;因为误入了“藕花深处”,所以才会惊起——(生齐说)“一滩鸥鹭”。这些画面,有动有——(生齐说)静,有声有——(生齐说)色,有人有——(生齐说)鸟,这真是一幅流动的画面!
来,一起读整首词,让我们在这流动的画面中再次沉醉!(齐读)⑶当我们的感觉这样流动着,交织着,你的心底,弥漫着一种什么情绪?(欢乐的,轻松的,愉悦的,美好的,沉醉的,梦幻的„„,板书:沉醉。)
美酒加美景,给了她美丽的心情,这种心情,让我们读着,看着,也跟着陶醉了。齐读《如梦令》。(板书:美好的青春)
4.全词寥寥几笔,尽显词人心情愉快,具有生活情趣。
5.这首词,仅仅用了33个字就写出了如此丰富精美的画面,给人以美的享受。有人评价这首词——“以寻常语绘精美图”。你们看,词中语言看起来的确寻常,明白如话,但这些“寻常语”真的寻常吗?
四、了解作者,拓展阅读。
1.读诗也好,读词也好,一定要读人,要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时代环境。李清照,宋代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她的词独树一帜,登峰造极,被称为“词国女皇”。她早年生活在文化艺术氛围浓厚的家庭里,过着悠闲幸福的生活。人到中年,宋朝与金兵作战,节节败退,李清照流亡江南,丈夫也去世了。她承受着国破、家亡、夫死的悲痛,晚年生活孤苦凄凉。
2.早期时候的李清照一直生活在幸福美满之中,生活在她的眼睛里充满了色彩,充满了愉快,充满了生机,也充满了乐趣。我们品读一首词,其实就是在品读一段独特的人生经历。不同时期的词能反映词人不同的心路历程。那么,李清照后期生活的转变使她的词风又产生了怎样的变化呢?感兴趣的同学下课后可以继续去读她的词。最后,让我们跟随李清照再次回忆起她少女时期的那一段美好的生活。(可如有时间可拓展阅读其她的另一首《如梦令》)3.配乐齐读,播放蔡琴的歌曲《如梦令》。
五、课后作业:1.想象《如梦令》所描绘的景象,把它写下来。2.走进李清照,走进她一首首浅唱低吟的婉约词。板书: 如梦令
酒
景
沉醉
心情 人
美好青春,快乐时光
教学反思:
《渔歌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读“塞、箬、笠、蓑”四个生字,会规范书写“塞、鹭、笠”,正确读写“白鹭、箬笠、蓑衣”等词语。并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词。
2.运用展开想象的方法,初步理解词的内容,能用自己的话描述《渔歌子》这首词呈现的画面,体会诗人寄情山水、心志平和的情操,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山水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展开想象,在头脑中形成画面,加深对诗句的理解,体会词的意境。【课前准备】
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其诗歌特色。
关于词中描绘的画面的视频及配乐朗读的课件。【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了解作者
1.复习与垂钓有关的两首古诗《小儿垂钓》,《江雪》,今天我们来学习与垂钓有关的一首词。板书题目《渔歌子》。齐读课题。
2.了解词牌名:“渔歌子”是这首词的词牌名,古人用词牌表示词的节拍、旋律。有些词牌还能表示词的内容,读完这个题目你好像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一个渔夫划着小船,在江上一边钓鱼一边唱着快乐的歌。)
3.了解作者:课件出示作者张志和的资料。
二、自由读词,初步感知
1.学生初读诗词,要求读准字音。2.认读生字词语:(课件出示全词,重点突出以下生字词)西塞山
白鹭
鳜鱼 箬笠 蓑衣
(① “鳜”容易读成jué ;②“箬”的读音容易出错。)3.学生再读诗词,读出停顿,读出节奏。
三、反复诵读,想象画面,感悟诗境
(一)释疑解难:再读诗词,学生借助注释和字典在小组内合作学习:说说你读懂了那个词语,或哪个句子?
(二)交流反馈,了解词意。
(三)想象画面,有感情朗读。
1.教师范读,学生请闭上眼睛,边听边展开想象,此时你的头脑中呈现出了怎样的画面呢?
2.说一说印象最深刻,或者最喜欢的画面。3.带着想象有感情朗读。
4.老师小结:刚才我们通过读词去想象画面,把短短的27个字想象成那么丰富的画面,这是学习诗词的好方法。
(三)丰富画面色彩,有感情朗读。
1.师:张志和不仅是位词人,还是一位画家。如果我们把这首词看作是一大幅活的画,大家看看在这幅画中有什么色彩?(白、红、青、绿等)
2.师小结:确实,这首词是富于画意的。苍翠的西塞山,白色的鹭群,鲜红的桃花,清澈的流水,黄褐色的鳜鱼,青色的斗笠,绿色的蓑衣,色彩多么鲜明,使人在读这首词时,仿佛是在看一幅优美的水乡春汛图。除此之外,有心的作者还给这幅画染上一层斜风细雨,使整个天地都浸在了一片烟雨中,显得宁静而美好。
3.再次朗读:让我们有感情读一读这首词,把它美丽的色彩表现出来。
(四)想象画面,有感情朗读。1.想象画面。
下面,就让我们走进张志和,跟随他去西塞山的水边感受一下诗里的意境吧。听老师配乐朗诵,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郁郁葱葱的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翱翔,忽而低旋于水面,溅起层层涟漪;忽而停落于绿树枝丫,翘首远方;忽而飞向高空,尽展优美的姿态。岸边的桃花在万绿丛中显得那样娇嫩。这时正是鳜鱼最肥美的时候。渔翁戴上青色的箬笠,穿上绿色的蓑衣,荡舟于江上,静心垂钓。此时微风拂面,细雨如烟,眼前景象犹如仙境。
2.配乐吟诵诗词:此时,若你就是张志和,面对此情此景,你将怎样吟诵这首词呢?
(五)换位体悟作者内心情感,有感情朗读。
1.老师被大家的朗读深深感染了,但是有个同学他却把最后一句“斜风细雨不须归”,改成“斜风细雨必须归”。)
2.换位体悟:若你是张志和,你同意我的改动吗?为什么?(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理解到作者留恋山水,不愿归去这一情感。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陶醉田园美景)
3.延伸阅读,升华情感。
师:看来同学们都很理解张志和,可是他的哥哥张松龄却不这么认为,他怕隐居的弟弟忘记回家,于是也作了一首词《和答弟志和渔父歌》(课件出示:乐是**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师:乐是**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生: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若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师:狂风浪起且须还。生:斜风细雨不须归。师:弟弟啊,为何不归?
(学生回答预设:①生:哥哥,因为这里景色太美了。②生:哥哥啊,在这里,我天天在钓鱼,多舒服啊。③生:哥哥,这里生活那么舒服,那么悠闲自在,这正是我向往的生活啊!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留恋悠闲生活)也只有这样清闲飘逸的心,才会写出这样的千古绝唱。
(六)认识作者,了解创作背景。
张志和(730年(庚午年)~810年?),字子同,初名龟龄,汉族,婺州(今浙江金华)人,自号“烟波钓徒”,又号“玄真子”。唐代著名道士、词人和诗人。十六岁参加科举,以明经擢第,授左金吾卫录事参军,唐肃宗赐名为“志和”。因事获罪贬南浦尉,不久赦还。自此看破红尘,浪迹江湖,隐居祁门赤山镇。其兄张鹤龄担心他遁世不归,在越州(今绍兴市)城东筑茅屋让他居住。他生活简朴,不修边幅。常去水滨河溪效法姜太公无饵垂鱼。如此逍遥隐居生活10年。著有《玄真子》集。
总结学法:通过哪些方法读懂了这首词?(查字典、看注释、朗读、想象„„)根据学生的回答提取:反复诵读想想画面(课件出示)
四、指导写字
1.课件出示三个生字“塞、鹭、笠”,学生观察并分析三个字的字形、结构。(“塞”与“寒”作比较;“鹭、笠”是形声字,可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
2.重点指导“鹭”的写法:“鹭”是上下结构的字,写的时候要注意写紧凑,上边的“路”写的要扁,下边的“鸟”的撇插到“路”的中间写,横笔画要靠左一些,不要与折相连。
.五、布置作业:课下搜集描写田园生活的诗词,同学互相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