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下册 长方体的认识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5篇)

时间:2019-05-12 23:14: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五年级数学下册 长方体的认识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五年级数学下册 长方体的认识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第一篇:五年级数学下册 长方体的认识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长方体和正方体

(一)单元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展开图。

2.通过实例,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1m、1dm、1cm以及1L、1ml的实际意义。3.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4.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二)单元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3)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2.难点:

(1)表面积概念的建立,以及会根据信息求表面积。

(2)体积概念的建立,以及会根据信息求体积,会进行单位间的换算及改写。(3)体积和容积的区别。

第一课时 长方体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7~29页。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实物和动手操作等教学活动,掌握长方体的特征,形成长方体的概念。2.过程与方法:理解长方体各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之间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的特征,形成长方体的概念。教学难点:建立长正方体的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师:长方体模型及框架,生:长方体物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展示教科书第27页的主题图)长城上的砖、高楼、冰箱、衣柜、电视机包装箱都是什么形状的?像长城上的砖、高楼、衣柜、冰箱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长方体的,像电视机包装箱这种物体的形状是正方体。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的?哪些物体的形状是正方体的?

师:这些物体,它们的大小、高矮都不一样,为什么都是长方体?长方体究竟有什么特征?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进一步认识长方体的特征。(教师板书:长方体的认识)

333 1

二、学习新课:

(一)认识长方体立体图

观察长方体,一次最多能看到几个面?

如果我们从右前方观察,所看到的这个长方体画出来就是这样。(出示立体图)看不到的面我们用虚线表示。(补充虚线)

(二)探究长方体的特征。

1.请同学取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

教师提问:请用手摸一摸长方体是由什么围成的? 师:长方体上这种平平的面,我们把它叫做长方体的面。请用手摸一摸两个面相交处有什么? 师:两个面相交的这条线,我们叫它叫做棱。请摸一模三条棱相交处有什么? 教师板书:面、棱、顶点

1.参考讨论提纲来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活动一: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长方体各部分的名称,那么咱们就从这三个方面入手,通过看一看、数一数、量一量、想一想等方法探讨一下长方体的特征。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的长方体物品来观察,你能发现什么?将小组同学的发现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请学生汇报时在数面、棱和顶点个数时,要求他们说出数的方法,注意提醒学生用一只拿住长方体不动,按照一定的顺序数,避免重复和遗漏,培养有顺序地观察。在相对面的大小及相对棱的长短研究中,要注意了解学生的研究方法及策略。

面:6个,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棱:12条,相对的4条棱长度相等。顶点:8个。

师:请完整地说一说长方体的特征。

活动二: 用学具盒中的塑料小棒和连接器做一个长方体的框架。说一说在制作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

你能回答下面的问题吗?

(1)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分成几组?(2)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

我们把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习惯上,长方体的位置固定后,把左右方向的棱叫做长,把前后方向的棱叫做宽,和底面垂直的棱叫高.(3)把长方体横入、竖放、侧放,根据长方体摆放的不同情况,让学生说出它的长、度和高。指出下面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厘米?

(4)(出示一个长方体框架)如果已知一个长方体长10厘米,宽6厘米,高5厘米,求做这个 2

长方体框架需要多长的铁丝,应该怎样算?

方法一:将每一条棱长相加;

方法二:将长、宽、高分别乘4,然后将所得的积相加; 方法三:将长、宽、高的和乘4。问:哪种方法更简便?

三、巩固练习:

1.P31第1、3、4题 2.P32第7、6题 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特征

面: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下相对的两个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棱:有12条棱,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顶点:有8个顶点。

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教学反思:

1.对于长方体长和宽如何确定

长方体的长和宽到底如何确定?是以底面长方形的长边为长,短边为宽,还是以长方体水平放置后左右方向的棱为长,前后方向的棱为宽?这一问题在我校数学组内产生了争议。其实,如何确定长方体的长、宽、高可能只是人们的一种约定俗成。无论如何确定,它的表面积和体积的大小都不会因此发生改变。但如果按左右方向为长、前后方向为宽,垂直方向为高,那么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就可以帮助学生总结出如下规律: 长方体的前、后面=长*高*2 长方体的左、右面=宽*高*2 长方体的上、下面|=长*宽*2 如果按底面长方形的长边为长、短边为宽,则在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推导过程中就必须根据物体的摆放来灵活确定每个面的面积如何列式了。这一问题如何处理,将关系到后继长方体表面积的教学设计。

在无法定夺的情况下,请教了教研员。结论如下:如果长方体是水平放置,人们习惯于将左右方向的棱称为长,前后方向的棱称为宽。如果长方体非水平方向放置,人们则一般以底面较长的边为长,较短的边为宽。

2.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必躬行。

有人说“我听了,就忘了;我看了,记住了;我做了,才理解了。”听、看、做代表着三个不同层次,在大脑皮层留下的痕迹也有深有浅。今天的课堂教学很好地印证了上面这段话,也使我 3

深切地感受到课堂应该成为所有学生探究的舞台,而非老师或个别学生展示的舞台。以往开学,每位学生都会有数学学具盒供教学操作时使用。其中本册学具盒中就有可拼成长方体、正方体框架的不同颜色、长短的小棒。可这学期由于某些原因学具盒暂时还未发到学生手中。这节课,我又只要学生准备了长方体盒子,而没要求他们带不同长短的小棒及橡皮泥。所以例2,今天只能以个别学生上台用教具操作演示,其他学生当“观众”的方式进行教学。这种学习方式,虽然学生通过观察框架也能得出长方体12条棱可以分三组,每组互相平等的4条棱长度相等的结论,但到后面巩固练习中要求棱长和时就又迷糊了。有的学生必须看实物或框架图才能正确列出算式,还有的学生不知道是将长、宽、高乘3还是乘4„„

实践证明:教师的演示或部分学生的操作不能代替大家的自主探究,只有亲身参与,才能更好地将书本知识内化为个体储备,进而运用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在今后教学中,要注意拓展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课堂成为学生探究的舞台。3.对棱长和的教学思考

在教学完长、宽、高的认识后,我顺势补充了长方体棱长和的相关内容。原因有二:一是通过拼摆长方体框架,能够帮助学生顺利推导出棱长和的计算公式;二是教材练习中对这部分有所涉及,必须在课堂教学中有所渗透。

作业中相应习题建议调换一下顺序,先教学第7题,再讲第6题。因为第7题是要求长方体12条棱长之和,而第6题则需要根据实际灵活处理,只求出其中8条棱长之和即可(少了两条长和两条宽)。

4.知识点较多,时间分配上有些力不从心

本课我既想让学生通过充分探究发现长方体的特征,又想培养他们的空间观念,能仅凭立体图就正确回答出长方体各个面的面积该如何列式,还想让他们掌握棱长和的简便求法。我将长方体的特征定为本课教学重点,因此在探究上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并在方法与策略上注意引导,学生学得较扎实。但到后面两部分时,明显觉得教学时间不够,只能囫囵吞枣。总之,感觉一节课40分钟难以扎实完成教学任务。

如果时常无法在预订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而需要再花课外时间来补充,是否说明这样的教学设计很失败?你们认为上述三个知识点是否应该在一节课内完成?如果是,又该如何分配时间较为合理呢?

第二篇:(人教新课标)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长方体的表面积

长方体的表面积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在操作,观察活动中,探索并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及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能力目标:丰富对现实空间的认识,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察。

3.情感目标:结合和具体情境,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1.长方体表面积计算。2.同上。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揭示课题。

1.复习长方体的特征

让学生说一说长方体的面、棱有什么特征,教师引导学生抓住以下几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1)长方体一共有几个面?(6个面)(2)每个面都是什么形状?(每个面都是长方形)(3)面与面之间的大小关系。(相对面面积相等)2.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今天,我们要用对这些特征了解,来解决一个问题。

(板书课题:长方体的表面积)

二、自主探索,获取新知。1.什么是表面积? 学生思考、交流后说出自己的看法。

2.拿出教具、学具,一起摸一摸长方体的整个表面。

3.明确表面积含义:长方体(正方体)6个面的面积,总和叫做它的表面积。4.怎么求长方体的表面积。

①让学生沿着长方体的棱将长方体纸盒剪开,得到长方体的表面展开图。

②在展开图上标出:相应的“上面”“下面”“前面”“后面”“左面”“右面”,每个面的长宽的数据。

③计算出每个面的面积。

④反馈、交流结果。5.这个展开图的全部面积就是什么面积?你还有别的计算方法吗?是否更简便一些? 6.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出示表格,让学生填写完整。7.你能写出计算过程吗? 板书:长方体的表面积

5×7×2+3×7×2+5×3×2 =70+42+30 =142(平方厘米)8.看一看,算式有什么特征?能否将这个算式再简化一些;并说出根据: 学生思考后,会得出结果

(5×7+3×7+5×3)×2 9.正方体的表面积

问:正方体的表面积应该如何计算? 利用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迁移,得出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回答后板书: 长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

三、巩固练习。1.第18页试一试。

板书: 长方体的表面积

表面积的含义:长方体(正方体)6个面的面积

之和叫做它的表面积。

前后两面的面积和: 左右两面的面积和: 上下两面的面积和: 教学反思:

长方体表面积这节课是利用长方体展开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长方体与其展开图各部分的对应关系。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利用学具来教学这部分知识,让学生理解长方体比较面积的含义。

在教学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归纳概念,并动手操作,全班回报等形式,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高,效果也挺好,但在教学中,让学生练习的时间少了。以后我要把时间把握好,把每一环节时间控制住,保证各环节时间充足、合理。

第三篇:(人教新课标)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轴对称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轴对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

2.过程与方法: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上述活动中,欣赏图形变换所创造出的美,进一步感受对称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教材说明

学生在二年级已经初步感知了生活中的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初步认识了轴对称图形,能在方格纸上画简单的轴对称图形,也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或垂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在此基础上,本单元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学习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和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旋转90°后的图形,发展空间观念。结合本单元的学习, 还安排了数学游戏“设计镶嵌图案”。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1.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探索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

在二年级学生已经认识了日常生活中的对称现象,有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并能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和它的另一半,这里是进一步认识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概念,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并学习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本单元教材先设计了画对称轴,观察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的活动,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从而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探索新知识。

2.注重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图形的旋转。

本单元联系具体情境,让学生观察钟表的表针和风车旋转的过程,分别认识这些实物怎样按照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旋转,明确旋转的含义,探索图形的旋转的特征和性质,再让学生学会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3.通过大量的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图形的对称和旋转变换,增强空间观念。本单元不仅设计了看一看、画一画、剪一剪等操作活动,而且注意设计需要学生进行想像、猜测和推理进行探究的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和思维能力。例如,让学生判断几个图案分别是由哪种方法剪出来的。这就要求学生要根据图案的特征,不断在头脑中对这个图案进行“折叠”,并将最后的结果与下面的剪法对应起来。而且还让学生思考“还有什么剪法”,从而使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和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

教学建议

1.注意让学生真正地、充分地进行活动和探究。

由于本单元知识是在学生已有的关于对称和旋转的知识基础上,并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进行安排的,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观察、想像、分析和推理等过程,独立探究出来。因此,教师要切实组织好学生的课堂活动,为学生创造进行探究的时间和空间。不要让教师的演示或少数学生的活动和回答代替每一位学生的亲自动手、亲自体验和独立思考。这样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和思维能力才能得以锻炼,空间观念才能得到发展。

2.本单元内容可以用4课时进行教学。

具体内容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第2~4页)

1.主题图。

教科书第2页,呈现了现实生活中利用对称、平移和旋转设计出的许多美丽的事物和图案,引出本单元内容的学习。目的是从现实生活的事物引入,让学生在欣赏图形变换所创造出的美好事物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对称、平移和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观察,说一说这些图形有什么特征。学生可能会根据图形的变换把这些图形分成几类,教师可从此处引出本单元内容的学习。

到本单元内容学习结束后,还可以再让学生观察这幅主题图,用所学的图形变换的知识对这些图形的设计进行分析,体会所学知识的作用和价值。2.例1上面的内容及例1。(课本第三页)教材通过例1上面的内容,让学生画对称轴的活动,帮助学生复习已有的关于轴对称图形的知识,在此基础上教学例1。在“例1”中,首先通过看一看、数一数的活动,使学生由观察“松树”这个轴对称图形,进一步观察两个“小草”图形成轴对称,从而引出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概念,并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概括出轴对称的特征。接下来,再引导学生观察轴对称图形(松树)及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小草)的对应点与对称轴之间有什么关系,使学生探索、发现图形成轴对称的性质,并为例2教学“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做准备。

教学时,可以分三步进行。

(1)复习旧知。

让学生独立画出例1上面图形的对称轴,帮助学生回忆轴对称图形的知识,以便在此基础上教学例1。

(2)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

先让学生观察图中的“松树”和“小草”图案有什么特征。根据已有的知识,学生很容易判断出“松树”图案是轴对称图形,图中的虚线是它的对称轴(教师也可以先不出示这条虚线,让学生画出它的对称轴。)进一步学生会发现,如果沿虚线折叠,两个“小草”图案,也将完全重合。这时教师可以适时的引出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概念,并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概括出轴对称的特征。

(3)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基本性质。可以引导学生分别观察“小树”这个轴对称图形和成轴对称的两个“小草”图案的各对应点(A 与A′、B 与B′、C与C′)与对称轴之间有什么关系,使学生探索、发现图形成轴对称的基本性质。

这一部分内容教学需要特殊注意的是,我们不要求学生说出准确的数学语言,只要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他发现的特征和性质就可以了。

例如,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数学概念是“如果平面到其自身的一一变换的每对对应点A、A′,都垂直于同一直线l,且被直线l平分,则这种变换叫做关于直线l的轴对称。直线l 叫做对称轴,对应点A 和A′叫做关于轴l的对称点,在直线反射下的对应图形叫做关于轴l 的对称图形。”(马忠林,《几何学》,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年4月第1版。)在初中数学中,概括成“把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折叠,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这条直线叫对称轴,折叠后重合的点是对应点,叫做对称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在小学阶段,我们不要求学生说得这么准确,只要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把“折叠”“重合”这些基本特征概括出来就可以。

再如,图形成轴对称的基本性质,在初中数学中概括成“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我们不要求学生概括出这样的结论,只要学生能像书上的学生那样直观描述就可以了,使学生知道“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3.例2及“做一做”。(课本第四页)

(1)例2。

教材通过让学生画小房子的另一半的活动,借助学生已经掌握的关于轴对称的知识,使学生在能够画出轴对称图形另一半(屋顶、房体及大门)的基础上,进一步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窗户)的轴对称图形。教材中的小精灵提问“怎样画得又好又快?”就是提示学生在动手之前,先思考好画的步骤和方法。

教学时,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如果学生有困难,教师可以提示学生只要找到左边图形的几个关键点的对称点,再连线就可以了;可以利用已经掌握的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方面的知识来找到关键点的对称点。

巩固并小结:做一做。

教材让学生判断把一张纸连续对折三次,画上一个图形,剪出的是什么图案。学生根据书上的折法,在头脑中将彩纸展开,对这个图形先做一次轴对称变换,再对得到的图形做一次轴对称变换,得出最后的结果。在这个活动中,要让学生进行空间想像,进一步体会轴对称变换的特点。如果学生想像对折四次后剪出的图案有困难,教师可以让学生按书上的方法实际折一折、剪一剪,帮助学生进行想像。

第四篇: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长方体和正方体-人教新课标(2014秋) (12)

五年级(数学)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课时目标

1、根据正方体特征,推导出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学会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问题。

3、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

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问题。

教学准备

一个正方体纸盒

教学过程

一、问:目标引领

问题导学

(1)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

(2)怎样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

二、猜(读):联系旧知

自主尝试

(1)什么是正方体的表面积?

(2)正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正方体6个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怎样就计算出6个面了呢?

(3)如果给你正方体一条棱的长度,你能算出它的表面积是多少吗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正方体的表面积。(板书课题)

三、探:合作探究

点拨辅导

1、探索正方体的表面积

(1)正方体的特征。自由回答,集体整理。

(2)正方体的每个面是什么形状?什么是正方体的表面积呢?(正方体6个面的面积和)正方体的棱长就是每个面的什么?(边长)你能算出这个正方体的表面积吗?

(3)小组讨论交流,寻找计算方法,汇报结果。

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

正方体的表面积用S表示,棱长用a表示,那么

字母表示:S=6a²

2、出示例2

自己完成,集体订正。强调“至少”的含义。

3、学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某几个面的面积。

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有时还要根据实际需要计算长方体或正方体中某几个面的面积,如:一个无盖的长方体鱼缸,就是没有哪一面?它的表面积是算哪几个面的面积之和?(看图p35)

四、用:训练推进

拓展延伸

1、p35

做一做

2、用玻璃制作一个长9dm,宽5dm,高7dm的无盖长方体鱼缸,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的玻璃?

3、把一个方体分成两个棱长是4cm的正方体(应该怎么分?)

板书设计

正方体的表面积

正方体6个面的面积和叫正方体的表面积。

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

正方体的表面积用S表示,棱长用a表示,S=6a²。

例2

1.2×1.2×6=8.64(dm²)

1.2²×6=8.64(dm²)

答:包装这个礼品盒至少用8.64dm²的包装纸。

课堂小结

学生学生小结今天的内容。

教学反思

第五篇:五年级下数学教学反思-长方体的认识-人教新课标2014【小学学科网】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 反思

xiaoxue.xuekeedu.com

本节内容 属于“空间与图形”这一领域的内容。如何引领学生探究数学本质,深化学生的数学思考,是我这节课最主要的教学理念。这一思想贯穿于课堂教学,下面我就针对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谈谈自己的设计初衷及实践后的反思。

一、铺旧迎新,一导多得

新课伊始,我在屏幕上先出示一个点,无数的像这样的点组成了线,线围成面,继而面围成长方体,进而引入长方体的认识这一课题。可以说这一导入是在引领学生回忆旧知,建构知识体系的过程;是对即将要学习的面、棱、顶点知识作的铺垫,是对学生空间观念的一个培养;更是引领学生探究数学本质,带给他们深层次数学思考的过程。可以说这一导多得。

课堂教学中也达到了预设的效果。但还需要注意的是作为导入环节,还应多关注时间的合理分配,提高课堂效率。

二、拓宽视野,激发兴趣

在导入之后,让学生找找生活中的长方体,把学生的几何视野拓宽到生活的空间,让他们更多地了解和认识生活空间以及空间中的物体,激发了学生认识、探索长方体特征的兴趣。

三、尊重知识,关注发展

知识的产生和学生的发展都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把知识的产生过程更好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参与到知识的产生过程中来,这是对学生发展的最好关注。

在探索特征的教学中,我的初始设计把重点放在了探索面、棱、顶点的数量、形状、大小这些特征上,为学生准备了或多或少的小棒与接头,让学生拼长方体,设置矛盾冲突,自然地引出必需的小棒与接头也就是棱与顶点的个数,进而研究其特征。但经过与老师们的交流和实践检验,发现这样的设计学生缺少对面的感性认识,对棱与顶点的认识都只停留在表面。这里的棱与顶点有别于平面图形中的线与点,体会棱、顶点的概念是深化认识特征的基础。我调整了设计,先引导学生感知长方体的面,进而体会棱与顶点的产生(即这种相交产生)的过程,然后再探究其特征。在实际教学中也达到预设的效果,可以说这样的调整是对学生认知需求发展的一种尊重,是对知识产生过程的尊重。

四、练习深化,拓展新知

在基础性练习题后我设计了一道辨析题,探索一张纸的形状。我的设计意图是这样的,就这一张纸而言,一二年级的小学生在初步感知几何图形的时候,把它看作是长方形这是符合他们的认知规律与年龄特点的,而且也应该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而到了五年级,学生已经系统地学习了平面图形,更对立体图形有了一定的认识。在了解长方体特征的基础上引入这样一道辨析题我觉得是可行的。引入这道题的目的就在于把学生对于长方体的认识由宏观引向微观,引发学生对立体图形更深层次的思考。

当学生遇到问题思考时,当学生发现问题争辩时,我认为这都是最好的对于知识的深化。而这时候我又恰当地引导,先出示这样的纸组成的一本本子,再出示一摞这样的本。一张纸的高也就会在学生的头脑中出现。

这是一节充满灵动生命力的课堂教学。教学全过程凸现了“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灵魂。本节课有以下特点:

一、静中有动——平实中的深刻

“长方体的认识”是学生在前期逐渐认识点、线、平面图形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有效地拓展学生对平面图形及立体图形的认识的教学。教师在这节课中立足于使学生认识长

xiaoxue.xuekeedu.com

方体,建构对长方体特征认识这一不变的教学目标的同时,没有仅仅聚焦于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不拘泥于教学目标。通过相关的教学活动为学生打开广角镜,使学生将已有的知识与将要学习的新知识巧妙地有机地织成知识链,并在其中使学生经历感悟到知识发生发展形成的全过程,从真正意义上实现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认知。如上课伊始,课件中首先演示出“一个点”——“按这样排成一排的许多个点构成一条直线”——“直线两点间的一段叫线段”——“四条线段围成了一个长方形”——“六个这样的长方形围成了一个长方体。”短短几分钟的一个教学情节,就能够巧妙地引起学生对点、线、面、体的相关知识建构科学严谨的知识网,有效地拓展了学生认知的空间,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认知能力。教师深谋远虑、高瞻远瞩的教学设计带给学生的是“化零为整”的,用全面、发展、联系的观点去认识事物的思维方法及学习方法,向学生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动中求变——朴素中的创新

要让学生知道两个面相交的边就是棱很容易,而让学生真切地感悟到立体图形的棱与平面几何的边的异同,那不是空洞地、宽泛地让学生去读几遍定义或语言表述就能做到的。如何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长方体中“两面相交的边就是棱”,建立空间观念,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之一。教学中教师先出示两个平面,两个平面向四周拓展直至相交。相交处是一条直线——即棱,这一切都在润物细无声的状态下进行,又恰到好处地渗透了学生在初中将要学到的有关几何知识。

下载五年级数学下册 长方体的认识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五年级数学下册 长方体的认识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