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课的教学策略设计与创新(大全5篇)

时间:2019-05-12 23:44: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中政治课的教学策略设计与创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中政治课的教学策略设计与创新》。

第一篇:高中政治课的教学策略设计与创新

高中政治课的教学策略设计与创新

河源市龙川县实验中学 魏谨

教学策略是指建立在一定理论基础上的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制定的教学实施的总体方案。系统的政治课学科体系,科学的教学思想,只有通过课堂教学实践过程加以渗透、贯彻、体现才能落实。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是提高教学效率,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重要环节。

一、选择与设计引导学生爱学习和学会学习的教学策略 要引导学生爱学、学会、更要会学。爱学,重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激发学生渴求知识的心理需求;学会,重在接受知识,积累知识,以提高解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是一种适应性学习;会学,重在掌握方法,主动探求知识,目的在于不断地学习甚至是发现新知识、新信息及提出新问题,是一种持续性、创新性学习。方法是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能力,一旦形成往往会受益终身。高中政治课学习方法就是政治课的策略性问题,政治课的策略性问题既包括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领会和记忆策略,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策略,还包括学生为维持学习活动的正常进行而采取的诸如学习时间的计划安排,学习过程的自我监督与控制等策略。

经历学习过程与记起重要指示、理论同样重要。教学实践表明,当教师要求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回忆时,善于学习的学生会运用知识分类、构建体系的策略对学习材料进行梳理,而有学习问题的困难学生 则往往只会机械地重复学习内容,找不到内在的联系,导致所学的东西杂乱无章,难以掌握。高中政治课教学中,帮助学生掌握诸如类比法、联想法、情景法、质疑法、拓展法等方法,这些都是很好的构建知识间联系的策略;帮助学生掌握浓缩法、图式法、图表法、联想法等方法,这些是记忆重要知识的有效方法;帮助学生掌握收集整理信息法、质疑法、讨论对话法、辩证法等方法,这些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策略;引导学生经常进行反思性学习,这是帮助学生提高对学习时间的计划和安排,对学习过程进行自我监督和控制的策略,它能提高学生对学习活动的认知水平。

二、选择与设计开放的教学策略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活动的本质是交往。课堂教学过程,就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流信息过程。传统的教学观是把这种交流仅作为“师传生受”的过程。新课程的教学观要求把这种交流变为师生间的平等“对话”。只有平等地“对话”,才能实现智慧的撞击,经验的共享,心灵的契合和理性的升华。在教学过程中,师生间、学生间的信息交流,既包括本学科的知识、兴趣,又包括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还包括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方面。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往,实现师生互动,在沟通与“对话”中实现师生共同发展。加强教材知识与生活现实的相互联系是选择和设计开放的政治课教学策略的基本途径。实际上,现实的社会生活中蕴藏着巨大的政治课教育资源。在学习与学生的思维生活实际、与学生的终身发展有意义 的知识的过程中,如果教师将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与政治课教材知识两者融通起来,学生就会感受到书本知识学习的意义和作用,就有可能更加意识到自己学习的责任和价值,从而增强学习的兴趣和动机。政治课本中许多内容既是书本的知识,又是现实生活社会实践的知识,引导学生从书本的世界走向生活的世界,不仅体现了教学的开放性,有利于促进学生对政治知识、理论的理解,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选择与设计充满生机活力的教学策略

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如何发挥学生在高中政治课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是政治课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的重点。学生作为一个个独特的个体,是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与思考、灵感参与政治课课堂活动的,他们能极大地丰富教学过程的生动性、有效性。发挥学生在政治课教学中的主体性,就是要构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教学策略,“为学生而设计教学”,体现“为学生发展而教”。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政治课教学策略,在教学过程和方法上,要高度重视和充分引导学生参与多样化的学习,既包括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也包括合作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例如:在学习高二哲学“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时,我将全班学生分成三大组,把事先准备好的生动、有趣,富有哲理的教学材料展示出来,各组分别讨论,以组为单位发表意见、看法和认识,然后进行总结,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学会相互鼓励,增强合作意识。

四、选择与设计具有实践性、探究性的教学活动策略 具有实践性、探究性的教学活动是指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智能结构特点,采用社会调查、考察、参观、访问等形式,放手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参与活动和操作,发展学生的各种智能。也可以成立一个课题小组,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安排;给学生一个问题,让学生自己找答案;给学生一个悬念,让学生自己去讨论;给学生一个难题,让学生自己去解决;给学生一个机遇,让学生自己去抓住;给学生一个空间,让学生自己去发展,使活动与知识的探究、问题的解决、能力的提高有机地结合起来。如:在学习高一经济常识“我国现阶段的多种所有制形式和多种分配形式”时,我组织学生参观、访问我县的民营企业,要求学生首先拟好调查提纲,指导学生调查十几年来,国家对私营经济政策的逐步完善过程;企业自建立到现在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单一生产到多种生产和经营的艰苦创业的历程;企业向国家上缴税收逐年变化的情况;企业吸收就业人数的情况;企业对管理人员和工人的收入分配方式等。通过实践性学习活动既培养了学生联系实际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能力,也促进了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发展。

第二篇: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策略_2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老师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根据教学情境的特点,对教学实施过程进行的系统决策活动。教学策略在实践中很多时候与“教学方法”、“教学步骤”、“教学模式”同义,但从严格的意义上说教学策略是一个总体概念,它不同于一般的教学方法。新课程教学理念下的思想政治课教学策略主要体现为探究教学策略、合作教学策略、活动教学策略等等。

高中思想政治课探究学习教学策略

探究教学策略以其独特的思路和方法为思想政治课教学理论联系实际架起厂一座桥梁,是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教学实施的一个重要途径。

一、探究教学策略的本质与特征(一)探究教学策略的本质含义

探究教学策略是20世纪中期,美国施瓦布教授在学科结构研究的基础上首先提出的一种教学策略:所谓探究,我国《汉语大词典)的解释是“探讨研究”,“探讨”就是探求知识、探求真理、探求事物的本质;“研究”就是研讨问题、解决问题。探究教学策略就是把科学探究的思路和方法引人课堂教学,让学生在教师有效指导和学生之间相互有效启发下,凭借教材和教师提供的信息,积极参与教学,有效感知和理解教学内容,积极探索多种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以达到发展创新智能目的的系统决策活动。在探究教学策略中,教师是学生的不范者,教师凭借自身的经验和形象思维,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指明探究目的,讲解重点问题,解答疑难问题,指导学生明确探究方向,逐步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探究力:学生则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启发下,通过自主、独立的探索活动,有效感知和理解知识、构建知识,获得情感体验,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发展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二)探究教学策略的特征

通过以上对探究教学策略本质的分析,我们可以把探究教学的特征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1.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探究教学策略的目的不是培养少数尖子学生,而是面向全体学生,使他们成为具有科学素养的公民:传统教学把学生看成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仅重视知识的掌握,忽略科学方法的训练,导致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而探究教学则注重把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参与教学、主动学习、亲自动手、动脑,在各种各样的探究活动中获得学习的结果;同时,探究教学又引导学生感受知识的过程,建立起对事物的新认识,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发展学生观察力,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学习结果的能力。除此以外,探究教学还注重在探究过程中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思维习惯。如在课堂

教学中,让学生公布探究结果。其他学生质疑,提出不同的见解,引发新的问题,解决存在的矛盾,形成实事求是、精益求精、谦虚谨慎、客观公正、敢于创新的精神。

2.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探究教学策略强调学生的土体性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在探究中始终处于主动状态,从问题的提出、制定探究计划,到收集资料、处理信息和得出结果、验证结论都渗透了学生的辛勤劳动和积极思考。教师是学生的指导者和帮助者,教师通过创设教学情境问题来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欲望,促使学生思考,帮助学生明确方向,点明问题关键,疏通思维障碍,避免在问题探索中走弯路。

3.重视全体参与,合作学习

探究教学策略提出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方面要求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探究活动的进程中,教师应该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参与探究的机会,并根据学生现有的探究能力水平和个性特点,帮助学生制定合适的探究活动计划,实现个人探究目标。另一方面是指合作学习。探究教学常常是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即分组制订工作计划,分组实践和调查,分组讨论、争论和综合意见。合作学习让学生懂得彼此尊重、理解和容忍,学会表达自己的思想,倾听他人的意见与说服他人,形成合作研究的能力;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体现了时代和社会的要求。

4.重视探究教学的评价

探究教学策略重视探究教学的评价,探究教学的评价对探究活动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有效地促使学生探究水平的发展。目前,有两种区别极大的评价方式叫可供选择:一种是普遍使用的、传统的量化评价程序;另—种是过程性评估程序与传统评价不同,评估是指为学生的学习结果作出明智的判断而确定、收集和分析数据的过程,它采用多种形式收集关于学生的理解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运用新知识的能力等方面的信息。这种评估程序有两个优点:首先,它们一般是描述性的,而不是判断性的;其中提供了大量信息,教师和学生据此可知如何改进:其次,评估考虑到要了解学生的真实表现,所需信息远不止于知晓学生回答是否正

确。像理解力,就要从实际的学习活动中广泛收集信息,而不能仅仅通过考试来进行。

具体而言,这种观念上的转变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重新思考评价与学习二者之间的关系,把它们看作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二是强调评价的“真实性”。三是重视评价的有效性。在操作中要遵循六原则:即目的性原则、科学性与客观性相结合原则、学习成绩与学习动机相结合原则、评估与指导相结合原则、日常观察与系统评估相结合原则、教师评估与学生自我评估相结合原则。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探究教学策略(一)探究教学指导策略

探究教学指导策略包括以下操作步骤:

1.精心设计问题情境,激起学生探究兴趣

问题情境设计是探究教学的关键。问题提出恰到好处,能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激起探究兴趣,使思维处于活跃状态。首先,教师必须把学生的学习内容巧妙地转化为问题情境。问题情境的设计要有目的性、适应性和新异性,能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积极探索。其次,设计提问。提问的目的是引起学生探究学习,所以要在学生有疑难的地方设问,同时设问不要太深也不要太浅,太深了学生无从回答,感到乏味,丧失信心,太浅了学生又厌倦,提不起兴趣,只有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内设问,才能引起学生的探究活动;提出的问题要具有提示性,能让学生知道如何去思考才有一个满意的结果。另外,设问

还要有序列性,所提出的问题要由浅人深、由易到难,体现顺序性,层次性,使学生围绕某个问题,逐步开展探究活动,让学生对知识有整体的认识。

2.帮助学生学习教材和相关资料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基本材料,是教师教、学生学的依据,教师必须组织学生学习、领悟教材的有关内容。对教材的学习,教师要把握教材内容的意图和目的,清楚教材讲什么,学生应该掌握什么,哪些内容精讲、少讲,哪些可以提示性讲解,哪些让学生独立思考.以改变以往满堂灌、注入式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探究学习,同时,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参考资料和书籍,让学生通过对这些材料的分析研究,全面掌握知识。教师在选择教学材料时应注意:(1)所选材料要与重要的概念和原理有关,要有适应性和可操作性,并且紧紧围绕它们来组织和展开教学活动。(2)材料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产生心理共鸣,激起探究的欲望,如生活中的自然现象、蕴含哲理的有趣故事、生动形象的录像等。3.解释问题,合作探究

教师在学生探讨学习教材和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解释。解释分为两个阶段:首先是学生的解释,学生根据自己的归纳推理和理解,用自己的语言解释有关的概念、定义和问题,并与同学交流、沟通解释,倾听他人的解释,对他人的解释提出自己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其次教师给学生提供科学的定义、解释以及说明,以澄清学生理解中的错误。要注意的是,面对学生的疑点、难点,教师不要过早解释,而是综合大家的问题,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合作探究有四种类型:

(1)师生合作探究,即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探究学习;(2)以生生互动为特征的合作学习,即相邻同学各自发挥探究优势,围绕问题相互启发、相互研

讨的学习;(3)以师师互动为特征的合作学习,教师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相互帮助、相互支持的学习;(4)以全员互动为特征的合作学习,即抓住中心问题,让学生各抒己见,集中解决难点的学习。在合作探究中要注意避免学习流于形式或是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教师在整个探索过程中应起指导、调控的作用,避免学生注意力分散,及时把探究转移到新的内容上。

4.总结评价,深入探究

探究教学不是一蹴而就的。由于学生受学习经验、知识水平、理解能力的局限,不可能对问题的理解都很正确,难免有失误和偏差。教师应及时予以总结评价,使学生对以往的学习有系统、深刻的认识。教师的评价要全面客观,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探究思想,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养成自觉探究的习惯,为进一步深入探究打下基础。

在探究教学策略的运用中,我们应该有效地选择探究内容,保证探究活动的有效进行;注意系统知识的学习和探究能力的培养,以及还要注意多种方法的灵活运用,使得探究教学达到真正的目的。(二)主题探究策略

1.确定主题

教师根据学生课堂学习的情况、学习的兴趣、能力等因素设计拟订探究的主题。

2.任务驱动

教师创设出生动有趣的探究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探究热情;教师指导学生依据个人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探究角色,确定探究课题;教师鼓励学生组成探究学习小组,分工合作进行探究,当然也可以独立完成任务。

3.拓展探究

学生从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出发,收集相关的信息;学生在教师和同学的指导帮助下分析整理收集到的信息,完成探究任务。

4.知识建构

学生根据分析整理得到的信息,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进行协作、交流和探讨,确立科学的观点,实现知识的建构。

5.制作、展示探究成果

学生在老师和同学的指导、协助和配合下,把主题探究获得的有效信息整理、制作成各种形式的探究作品;学生通过适宜的途径将自己的探究成果呈现给老师和同学。

6.学习评价

学生自评,学生根据给出的评价表中列出的评价标准对自己的探究活动及成果进行自我评价,填写评价表;小组互评,探究小组成员之间依据评价表中列出的评价标准对每个小组成员的探究活动表现及成果进行互评,填写评价表;教师点评,教师依据评价表中列出的评价标准对每个学生的探究活动表现及探究成果作出综合评价,填写评价表。评价以过程性评价为主,包括参与探究学习的态度、完成探究任务的情况、探究成果的质量、合作学习的情况、探究技能水平、口头表达能力以及创造能力是评价的重点。

高中思想政治课合作学习教学策略

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由于它在改善课堂内的教学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非认知心理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被人们誉为是近十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美国当代著名教育评论家埃利斯和福茨在其新著《教育改革研究》一书中断言:“合作学习如果不是当代最大的教育改革的话,那么它至少也是其中最大的之一。”

一、合作学习基本含义与特征(一)合作学习基本含义

合作学习是以学习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通过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学习形式。从国内外合作学习的理论与实践来看,目前的合作学习活动的形式其主要取向大致可以归结为二种:即师生合作互动、生生合作互动。

合作学习的内涵涉及以下几个层面的内容:

1.合作学习是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的一种教学活动

合作学习以学习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虽然它不排斥班级教学,但它的根本特色还在于小组活动的组织与展开。在小组活动中,合作学习通常采用异质分组,力求小组成员在性别、成绩、能力、背景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差异,使小组成员间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当然,合作学习有时也采用同质小组来组织活动。

2.合作学习是以教学动态因素的互动合作为动力资源的一种教学活动

教学因素有静态与动态之分。其中动态因素主要是指教师(或教师群体)和学生(或学生群体)。合作学习要求所有的教学动态因素都应当保持互动,特别是合作性互动,由此推进教学过程。强调动态因素之间的合作性互动是合作学习所具有的重要特征之一。

3.合作学习是一种目标导向的教学活动

所有的合作学习活动都是围绕着达成特定的共同目标而展开的。教学目标的设计、确定和管理是合作学习所强调的一些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

4.合作学习是以团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一种教学活动

合作学习通常不以个人的成绩作为评价的依据,而是以各个小组在达成目标过程中的总体成绩作为评价与奖励的标准。这种机制可以把个人之间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从而促进小组内部的合作,使学生在各自的小组中尽其所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综上所述,合作学习是以现代社会心理学、教学社会学、认知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学等为理论基础,以开发和利用课堂中人际关系为基点,以目标设计为先导,以全员互动合作为基本动力,以班级授课为前导结构,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形式,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以标准参照评价为基本手段,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和改善班级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技能为根本目标,以短时、高效、低耗、愉快为基本品质的一系列教学活动的统一。(二)合作学习的特征

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是:学生们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这有点像我们所讲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合作学习有三个重要概念,分别是:小组奖励、个人责任和成功的均等机会。合作学习具有以下六个特征:

1.有明确的小组合作目标

大多数合作学习方法都确立某种形式的小组目标。如在学习小组成绩分工法中,小组目标就是给予那些达到预定标准的小组以认可(如证书、奖励等)。

2.有明确的个人责任

个人责任通常可以通过两个途径来达成。一是以个人测验分数或其他评价分数的总和或平均分来作为小组分数;另一个途径就是通过任务分工,使每个学生就小组任务中的一个部分承担独立的责任。

3.成功的均等机会

合作学习的一个特色就是运用了一种确保所有学生有着均等的机会对小组作出贡献的计分方法。这些计分方法包括运用提高分数、公平竞争或使学习任务适合个人成绩水平等。

4.开展小组竞争

就是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即把小组间的竞争作为激励学生组内进行合作的手段。

5.任务专门化

把学习内容事先分割成片段的学习材料,分配给小组内各成员。由小组成员各自根据学习材料独立完成任务。

6.适应个人需要

大多数的合作学习所使用的都是集体定速的教学,但有两个方法例外,那就是TAI和CIRC,它们是适应学生的个人需要的教学方法。

TAI也是运用4人能力混合学习小组和对成绩优异者给予认可的办法来展开活动的,把合作学习与个别化教学融合在一起。CIRC是学生小组学习中最新的一种,主要用于阅读和写作教学。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合作学习教学策略(一)合作学习小组构建策略

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基本单位进行教学活动的,构建合作学习小组是进行合作学习活动的组织前提。合作学习小组通常由2~6名学生组成,在构成上要求小组成员的性别、学业成绩、智力水平、个性特征、家庭背景等方面有着合理的差异,使每个小组成为全班的缩影或截面,这样构建的合作学习小组“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为互助合作奠定了基础,而组间同质又为在全班各小组间展开公开竞争创造了条件。

如何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基本保证合作学习小组“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呢?以下以54人的班级规模构建6人合作小组的操作程序为例:

全班组成9个合作小组。首先挑选出9名学习成绩好、组织能力强,在同学中威信较高的学生担任每组的组长;然后按学业成绩和能力水平,从高到低分别选择编排每组的副组长(1人)与组员(4人),并从组长到组员依次编号;最后由班主任与各科教师统一协调,根据每组成员的性别、性格、成绩、智力等方面的比例结构进行组间平行微调,使同号的组员实力相当,组际之间的综合水平基本平衡。要特别注意为班上的特差生、“调皮王”找到一个理想的位置。组建好学习小组,并不等于学生就能合作、就会合作了。要使合作学习小组能够正常运行,合作富有成效,则必须做好以下三件事:

1.一名得力的组长

组长是老师的小助手和代言人,是一组之魂。实践告诉我们,选一名成绩好、责任心强、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学生担任小组长,负责全组的组织、分工、协调、合作等工作至关重要。小组长应具备三种能力:提问能力、激励能力和分辨能力。教师不仅要善于发现具备这些能力的学生,而且应该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这是培养学生领导才能的一个起点。教师要定期集中培训小组长,培训时要倾听组长们的意见和想法,让他们畅所欲言,相互交流,相互启发,以利于使他们领导的小组既有一定的共性,又有鲜明的个性。

2.起一个响亮的名字

让每组成员集思广益、共同磋商,为小组取一个积极向上、富有新意的、响亮的名字,这有利于凝聚人心,形成小组目标和团队精神。事实证明,只要教师相信学生,给学生以表现的机会,学生的潜能和智慧必定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例如学生们给自己小组起的名称有:光荣、必胜、无敌、勤奋、日进、翱翔、合力、雄鹰„„何等的信心,何等的意志,何等的气魄!

3.编一个相应的代号

按照一定的标准分好小组之后,有必要按照学生学业成绩和能力水平从高到低进行编号。全班每个学生都有一个代码,并且每组学业水平处于同一层次的学生代码相同。这样既便于组长分工——小组内成员按一定的序号发言、交流、讨论,或者按一定的方式合作;又便于教师抽查——指定同一层次的学生代表小组发言,并给予及时评价,使个人承担一定的小组责任,促使小组成员将焦点集中到互教互助上来,减少或避免“搭便车”现象的发生。

(二)合作学习课堂教学策略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不同于传统教学方法的教学新策略,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在课堂组织合作学习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如果对这些问题没有一个科学的认识,课堂合作学习的实施可能会事倍功半而达不到预想的效果。因此,成功的课堂合作学习应具有其相应的教学策略。

1.设置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协作精神

合作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学习的情境主要有三种:

(1)竞争性的情境。在这种学习情境中,学生们会意识到个人的目标与同伴的目标之间是相互排斥的,即别人的成功意味着自己的失败,这是一种“利己损人”的学习情境。

(2)个体性的情境。即学生们朝各自既定的目标进行独立学习,而不必管其他人学得如何,这是一种“利己不利人也不损人”的学习情境。

(3)是合作性的情境。即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的前提下进行学习。在这种情境中,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的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获得成功,小组成员之间是“荣辱与共”的关系,这是一种“利己利人”的学习情境。

在三种学习情境中,“合作学习”情景是最重要的。在实际的操作中,由于小组成员的结合不可能绝对完美,小组成员合作学习的不协调情况随时可能出现,矛盾经常会发生。因此,教师应该创设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例如,教师可以教育学生理解、宽容、欣赏别人,让他们明白“双赢”的道理,明白学会协作,是保证成功的重要因素。教师不要轻易调换小组成员,也不要太多指责学生,对消极应付、兴趣不高、能力欠缺、不善合作的学生,要予以特别指导。如分配合适的工作,个别做思想工作,正面引导,适当批评,运用评价考核机制来约束等,同时还可以告诉他们学校是一个令人愉快的场所,要学会与大家合作,在合作中要相互交流,相互尊重,共同完成任务。

2.正确运用评价机制,激发学生合作的动机和愿望

合作学习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所追求的一种境界,这与传统教学评价把学生是否“成功”作为衡量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是大有区别的。它是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把个人计分改为小组计分,把小组总体成绩作为奖励或认可的依据,形成了“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新格局,使得整个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向大家合作达标。但由于受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学生在学习上的合作意识可能比较薄弱,表现出较强的竞争心理,因而,教师在刚刚引入合作学习策略时要重视外部奖励的促进作用,对集体成果的评定和认可是必不可少的,也可以将小组合作水平作为评价内容。例如,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课堂可能会带来比传统教学课堂更大的噪音,如果合作学习的课堂过于喧哗,以至于学生难以听清彼此的说话声,这样就很难保证合作学习的效果,这时教师可采取一种较为有效的方法,即建立一种以小组为基础的积极奖励制度和明确的期望。(三)合作学习的评价策略

合作学习的评价是对小组合作过程和学生合作表现的监控,是促进合作小组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评价包括个人自评、小组自评和教师评价。平时主要以小组自评为主,个人自评和教师评价可以定期进行。

个人自评是指学生个体对自己在课堂教学合作学习中的总体表现的自我反思。主要包括:学生个体以学习内容的理解、掌握程度,学生个体与组内成员的合作、交流程度等。它是合作学习小组自评的基础。

小组自评也称小组自加工、小组反省等。这种自评能够使学习小组成员维持良好的工作关系,便于合作技能的学习,使组员对自己的参与情况有所了解,保证学生在原认知水平上,能够积极进行思维,为强化小组成员的积极行为和小组合作的成功提供必要的条件。

教师评价:教师是课堂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这里的教师评价是针对合作学习的小组及小组中的学生个体,并以评价合作学习小组为主,以评价学生个体为辅。教师评价一般本着综合性、过程性、发展性的原则,以体现教师的组织、引导和参与作用。

小组自评和教师评价主要从外部对学生的合作行为进行评价,两者各有侧重。小组自评侧重于组内个体之间的互评,教师评价基于教师对小组群体之间的观察、比较、甄别,偏重于对有效的小组合作模式和行为的肯定、褒扬。通过他人的评价,使学生获得合作学习时行为表现方面的反馈信息,并经过反复对照,使积极的行为得到强化,不当的行为得到纠正。这样就可使每位学生的自我意识得以发展,能够朝着小组期望和教师期望的合作目标迈进。

(四)合作学习奖励策略

合作学习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所追求的一种境界,同时也将之作为学习评价的最终目标和尺度。它将常模参照评价改为标准参照评价,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把个人计分改为小组计分,以小组总体成绩决定奖励或认可的依据。

为了检查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需要定期进行小组测验。在每次测验结束后,应该计算小组得分,以便对得分高的小组进行奖励。一般来讲,把每人的成绩与他们自己以往获得的成绩相比来表示学业上的进步,这是公平的。因为这实质上是比较小组内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努力程度和进步水平。奖励的方式多种多样。可采用口头表扬、鼓掌祝贺、经验介绍、颁发证书、授予小组荣誉称号等。通过奖励使学生知道什么行为是有价值的,是能得到认可的,从而激发学生尽可能地展示自己的才华,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提高他们的合作技能,开发他们的潜能。

高中思想政治课活动教学策略

活动教学策略是活动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活动教育思想在教学领域的具体化、实践化。活动教学关于教学目标、教学本质与教学过程的一系列主张对欧美现代教学体系的建立产生过重要影响,它对于我国当前正在深入开展的新一轮教学改革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活动教学的本质与特征

所谓活动教学,主要指以在教学过程中建构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为基本特征,以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综合发展为核心,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新型教学观和教学形式。活动教学具有两种存在形态:既是一种教学观,又是一种教学形式。关于活动教学我们可以作进一步界定:(一)活动教学是坚持以“活动促发展”的教学

“以活动促发展”是活动教学的立论基础和实践切入点。历史上诸多教育家关于“活动”与“发展”关系的论述以及当代心理学特别是皮亚杰和列昂捷夫等人关于活动中人的认识、思维、个性等形成发展中的作用研究,为活动教学的这一基本主张提供了充分的认识基础和理论依据。例如,早在19世纪,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在论及人的发展问题时就明确指出:“发展与培养不能给予人或传播给人。谁要享有发展与培养,必须用自己内部的活动和努力来获得。”皮亚杰在充分论证了个体的认识源白活动这一著名命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概括到“个体发展实际上就是练习,经验,对环境的作用等意义上的大量活动的产物”。列昂捷夫则在研究人的意识、智慧与活动的关系同时,对人的个性这一更为复杂的心理构成物的形成发展机制进行了提示,指出:“个性在任何方面都不是先于人的活动而存在的;个性也和人的意识一样,产生于活动。”(二)活动教学是倡导以主动学习为基本习得方式的教学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指出:

“一个人要不主动学会什么,他就一无所获,不堪造就„„人们可以提供一个物体或其他什么东西,但是人却不能提供智力。人必须主动掌握、占有和加工智力。”这段话对主动学习的价值作了相当生动的注解。活动教学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学习主体对学习客体主动探索、不断变革,不断发现客体新质、不断改进自己已有认识和经验的过程,而不是传统教学所认为的学生通过静听、静观接受现成知识结论的过程。主动学习具有三个方面特征:①它建立在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内在学习需要基础上;②它是在学习者对学习对象的操作、探索、加工、体验、变革的自主活动过程中实现和完成的,这一过程往往伴随着学习者强烈的情绪体验和克服困难的意志活动;③这类学习的目的不仅在于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对知识产生过程的重演、再现、探索获得正确的价值观,基本的活动方法和认识能力等。

(三)活动教学是侧重以问题性、策略性、情感性、技能性等程序性为基本学习内容的教学

活动教学作为一种具体的教学形式,必然有其特定的对象内容。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特征的活动教学是要受知识本身所制约的,因而是有特定的对象和适用范围的。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广义知识观,将知识划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①。程序性知识具有较强的特殊性,个体性和活动性。它关心的是在教学实践中如何通过学生的主动活动促进对概念、原理的理解,以及如何将贮存于头脑中的原理、定律、法则等命题知识转化为技能,实现由静态向动态,由贮存知识向探究知识,由缓慢地再现知识向创造性解决问题转化,从而实现学习能力的发展。因此,这类知识不可能单靠讲授、告诉的方式为学生所掌握,学习者只有通过自己的操作、运算、探究、体验等具体活动才能占有、内化这类知识。从知识的内在特性来看,程序性知识客观上要求必须以活动的方式来实现知识的内化。

(四)活动教学是强调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素质整体发展为取向的教学

活动教学关于“活动”与“发展”关系的基本主张为“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素质整体发展为取向”的新型教学观奠定了合理的认识基础。这一教学观意味着活动教学不仅在认识上突出了能力培养和素质整体发展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它在实践中找到了促进学生能力及素质整体发展的基本途径——即学习者的主体实践活动。传统教学在教学目标的选择和追求上,历来重视知识的学习,而比较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这种状况表面上表现为一种认识的偏差,但深层上却反映出传统教学在实践中始终没有形成一套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有效机制,即没有从根本上确立活动在学生能力及素质发展中的应有地位。

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素质整体发展为取向的教学观,是由活动教学的基本宗旨和实践特点规定的,它是活动教学对于教学价值、教学功能认识的集中概括。这一教学观表明,只有在丰富多样的主体实践活动中,学生知识的获得、情感的丰富、能力的发展以及人格的独立和完善才是可能的和现实的。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活动教学策略

目前,高中思想政治课活动教学主要采用“活动一发现一发展”策略。这一策略是围绕一个活动主题而展开。活动的程序一般经历如下几个阶段:活动准备——活动开始——活动发展——活动升华——活动评价。基本操作如下:

(一)设置先行组织者

所谓先行组织者,就是先于学习内容呈现的一个引导性材料。设置相应的先行组织,主要是使学生在进行有意义地学习新内容之前,在他们“已经知道的”与“需要知道的”知识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具体步骤:教师设计问题——学生收集材料——学生整理资料——做好活动准备。例如,在学习“价值规律”之前,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先去了解几种商品的价格的变化,根据价格的变化引发学生对其变化原因的探究,从而为价值规律的学习做好铺垫。设置先行组织者可以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或调动学习兴趣,同时又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方向,目标相对明确,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二)创境激趣

思想政治课的最主要目标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而正确的思想形成的行之有效方法是陶冶教育法。即通过情境的创设,发挥种种教育诱因作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影响。在本阶段,教师先根据学生

实际的需要和认知能力,选择与学生生活贴近的材料,创设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如小品或新闻演播等。通过情境创设,一方面渲染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另一方面也使学生通过参与体验,获得感性认识。具体步骤:教师创设情境——学生积极参与——增强体验,激起兴趣。例如,在学习“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我们可以采用小品作为活动背景,由学生自愿参与表演反映从众心理、求异心理等消费心理(课前做好准备)的消费行为;通过表演创设一个消费情境,使其他人从表演中能指出不同行为所属的消费心理。(三)引思、探索、发现

布鲁纳认为主动探索发现的学习,不仅是能力增长的途径,也是学生道德——社会动机发展的基础。在学生产生兴趣、提出问题后,教师要进一步启发引导,使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的原因所在,挖掘出知识的内在联系,进行知识的意义建构,努力尝试解决问题。具体步骤:教师创境设疑——学生发现、提出问题——教师启发引思——学生探索求解。例如,在学习“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由小品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进一步设计适宜的问题情境和探索方案,鼓励学生从事发现的活动,主动探索、大胆提出新问题,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原有的知识结构进行重组,以求获得新知识。在激起了学习情绪后,教师提出问题:

“这些消费心理在同学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表现?你自己曾有过哪些消费心理”、“这样的消费心理好不好?说说你们的看法”等等,学生根据生活中所听、所看、所感畅所欲言,从而引发学生继续探索相关知识。在此基础上再提出解决的办法,这样就引入了所要学习的中心内容——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四)协作交流

通过协作小组的集体活动,激发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感受到与他人合作的愉快,培养学生协作的精神;小组成员通过协作、讨论、交流,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培养民主精神,完善个性的发展。具体步骤:教师指导学生分组——学生讨论、协商——组内修正、完善观点。教师指导学生分组协作(一般 4~6人一组),共同讨论研究问题;教师要旁听学生讨论,适当提出疑问诱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学生进行辩论、交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断完善自己的观点。

(五)评价总结

在这一环节中,各小组将自己的观点进行讨论、交流,学生共同对其进行评价,最后,教师对学生的观点进行总结,并公正合理地以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包括肯定学习热情、研究态度、协作精神、自我评价意识以及指出不足等)。具体操作:各组学生交流观点、教师聆听——学生共同讨论、归纳、评价——教师总结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对他们在各个环节上的表现进行评议,合理公正地肯定他们的学习态度、合作精神,并对他们的观点进行总结评价,肯定他们富有创造性的地方,但同时也要指出不足或偏激的地方。

实施高中思想政治课活动教学策略,科学性、主体性、整合性、体验性等原则应该体现在活动的各项环节与步骤中,以期取得促进认识、实现内化、指导行动的效果

第三篇:新课标下高中政治课教学策略初探(本站推荐)

新课标下高中政治课教学策略初探

高中政治课新课程打破了学科本位、知识本位的框架,实现了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根本性转变,这是新课改中高中政治实现质的飞跃的集中体现和标志。《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指出:“要引领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受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应用认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充满教学民主的过程中,提高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当我们以这一新课程理念重新审视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时,就会发现:传统的政治课堂因过于追求理性思维,强调道德观念的灌输和行为的训练,而忽略了学生作为生命个体本身的情感需求。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如何克服这种偏差呢?

一、突出教学的自主性和情感性。

学习过程是人的认识活动与情意活动相统一的过程。传统的教学忽视了教学中的情感问题,新课程理念的思想政治课突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统一。政治教师应自觉地适应这一转变,营造独具灵性的生命课堂。

1.充分尊重、信任和关爱学生

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学中要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师生双方以对话、包容、平等的关系相处,积极主动配合,达到和谐、融洽一致,学生才感到心情舒畅,求知欲旺盛,思维也就非常活跃、流畅,学生敢想、敢问、敢说,学生才能解放思想,大胆质疑,才能从超常规的独特视角去分析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自由轻松的状态下,思想会更活跃,心灵沟通与交流会更深入。因此,教育呼唤平等意识!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一种良好的隐性课程,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有时它比显性课程更为有力。笔者在讲授《经济生活》第五课的“劳动和就业”这一课时时,先以谈心交流的方式,请学生联系自己家庭的状况,谈谈对就业的真实感受。班上有位男生,爸妈外出打工,一人长期在校学习、生活。家里负担重,生活艰苦。当这位学生流露出对现实的不满时,许多学生替他担心,害怕他的观点会受到老师的批评。这时,老师却以同情心予以接纳,并对这位学生产生这样的感受予以理解,然后引出国家采取各项措施促进劳动就业为等问题,从大处着眼进行引导与对话,使学生明确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利用丰富的思想教育素材,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平等的基础上与学生进行深入的心灵沟通与对话,并加以理性引导,达到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矫正与升华。实践证明,教师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交流对话,分享彼此的思考与见解,交流彼此的情感与体验,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实现共同发展。

2.创设情境,以境促情,实现情感共鸣。

课堂教学不仅是认识的过程,还是情感体验的过程,认识与情感体验就如同两道主线贯穿政治课教学的始终。课堂不仅是传递知识、灌输原理的渠道,更是情感体验的场所。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应主动地创设一定的情境,优化教学环境,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使学生在宽松和谐的课堂环境中激发学习热情和兴趣,以适应教学过程中认知的需要。如在教学中,学生对某一观点分歧较大时,教师可以组织讨论,通过发扬民主营造和谐的教学环境,使多种观点思想发生碰撞,达到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功效;在进行有关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内容教学时,教师可选播电影、电视等影像资料或制作多媒体课件,以直观的画面感染学生,烘托气氛;在讲授国际关系问题等理论时,教师可把富有典型意义的热点问题作为教学背景,引导学生联系所学的政治学理论加以分析探讨,各抒己见,增强政治理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在进行哲学内容的讲授时,教师可以从身边的事例或有趣的故事导入,深入浅出,使学生在真实的事例中,或在诙谐有趣的故事中领悟出哲学原理的内涵。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充满情感体验的课堂是教学双方互动、建立平等和谐关系的最好的催化剂,学生不仅学会了接受,获得了情感体验,而且还学会了合作、沟通、表达,把知识的学习与情感体验统一了起来。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教师需要以良好的行为和美的情趣去激发学生的美好情感,创造一个美的情感空间,使学生得到熏陶。教师只有带着积极的情感去教,才能使学生带着积极的情感去学,才能使其精神振奋,充满学习热情和探索欲望,使思维活动处于最佳状态。因此,教师要用自己真挚的爱,去燃起学生心灵的火花,鼓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教师优秀的个人魅力必然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并产生无穷的精神力量。

3.注重方法,在促进学生知识增长和能力提高的基础上实现情感目标。教学方法的选择应该产生于教学目标,又服务于教学目标。新课程培养目标的调整,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根据课程的内容和教材的呈现方式,尝试和确定教学方法,如采用基于案例教学、问题教学、情境教学的方法等,倡导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的学习方式。《新课标》给我们提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建议,比如“注意学科知识与生活主题相结合”、“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采用灵活的教学策略”、“强化实践环节,丰富教学内容”、“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等,这无疑给我们教学方法的选择、运用和创新提供了很好的“方法论”指导。

二、突出教学的生活性和实践性。

思想政治课程涉及社会生活中的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它们都是来自真实的生活,课堂教学应回归生活,加强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生活中思考与体验,在实践中探究、感悟和内化。

“我们的实际生活,就是我们的全部课程;我们的课程,就是我们的实际生活。”因为“整个社会是我们的学校,全部生活是我们的课程”。以生活为源头活水的课程资源观是对于课程资源的全新思考。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源头活水就是

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不断改进的政治教材虽然具有很强的可读性,但与鲜活的社会生活相比,教材永远是滞后的。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变化发展的,它为思想政治课教学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生活素材的选择应是教学需要与学生生活需要的结合点,它不仅包括时事生活,也包括学生正在感受和经历的日常生活,并且后者更具有思想政治课教学所要求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实践性。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展开教学,把思想政治课教学置于无限的社会大背景之下,做到“小课堂”与“大社会”密切结合。如,在讲授《经济生活》第三课的“树立正确消费观”时,可以通过学生生活中的浪费现象、攀比现象和不恰当的消费行为,引导学生理解“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践行科学消费、节约消费、绿色消费。

让课堂洋溢着生活气息,使思想政治课逐步走向生活化已成为当前思想政治课改革的一大趋势。政治教师要善于用发现的眼光对待生活,用生活的气息感染课堂,用实践的真谛引导学生,营造具有动感的充满生机的政治课堂。

三、发挥多种媒体的作用,营造动感课堂

信息技术由于可以综合处理和同时传递声音、文字、图像等各种信息,形成一种全新的更易于接受的处理信息的载体,信息技术和因特网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手工”性质的课堂教学方式,告别了粉笔、黑板,实现了视、听、形、声结合的现代高效的课堂教学方式,成为时代和社会的迫切要求。如何做呢?

1、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政治学科的兴趣

政治课不同于其他课,学科特点决定了它的理论性强,内容比较抽象,学生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加进更多的直观教育,为学生提供更多形象生动、看得见、摸得到的感性材料便可以让学生产生兴趣。而现代信息技术正是以其丰富的表现力,强大的交互性,特有的感染力和形象性,迅速的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起内心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愿学、乐学、主动的学习。如:在讲述《征税与纳税》一课中,用摄像机将美丽的校园各处的景色收入到课堂中,配以适当的音乐和解说词。随着镜头的推进学生的注意力被吸引,教师就可以抓住这一时刻,导入财政收入的形式主要是税收收入,而我们美丽的校园建设就是财政支出的一部分,财政能够得以支出主要就是税收的功劳,然后进入税收的讲解。

2、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由于政治课的理论性强,如果仅用语言来表达,那是枯燥乏味的,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例如:在将违反税法的行为时,可以利用学生追星的心态,在网络中搜集名人的偷税资料和正当纳税的资料,将名人的图片也搜集进来。让学生从直观中就能记住违反税法的行为,以及处理办法。并不失时机的教育学生应当遵纪守法。

3、利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提高思维能力

我们都知道政治学科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直观性这个优点,起到帮助学生理解的作用。例如,学生利用网络技术从不同资源中查找、评价、收集信息;学生利用数据处理技术分析实验数据、绘制图表以及汇报研究成果;学生利用虚拟技术模拟研究现实问题,提出解决策略和方案等。充分挖掘学生在实践生活中体验,对开阔视野,培养发散性思维有较大的帮助。

总之,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政治教师只有准确地把握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突出教学的情感性、自主性、生活性、实践性和时代性,努力构建平等和谐的生命课堂,才能使我们的政治课堂充满生机,更加亮丽。

第四篇:高中政治课教学设计

篇一: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设计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一)课题: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政治第三册《文化生活》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二课时——“文化与经济、政治”

(二)主要学习内容:

1、经济、政治和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

2、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1)在经济基础上相互影响:

文化由经济、政治决定,并反作用于经济、政治,不同文化的作用,影响是不同的。

二、学生分析:在高一思想政治课的两个模块中,学生分别了解了经济、政治的基础内需,并在前一框题中懂得了文化的含义,对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三者的关系的理性认识基本上是空白。

三、设计思想

(一)教学理念:教学内容生活化,让学生觉得“政治课内容就在我身边”

教学过程活动化,让学生能在课堂上体验所学的内容

(二)教学原则: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自主学习

(三)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2、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的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二)能力目标: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全面的、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重视自身文化素质的意识

2、理解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培养为增强综合国力贡献力量的意识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六、教学过程:

七、教学小结与反思

本框内容是本课的核心内容,主要讲述了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知道了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在国际竞争中有重大作用,我们要从中体会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积极理解发展文化事业,特别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和意义。

八、巩固练习(一)选择题

1.思想文化同政治、经济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虽然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所制约,但又对政治、经济起反作用。一个国家和民族,没有思想文化上的独立,就不会有政治上、经济上的独立。这主要说明()a.一定的经济决定一定的政治

篇二:高中政治课教学设计初探

龙源期刊网.cn 高中政治课教学设计初探

作者:刘帅 孟祥标

来源:《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2015年第06期

[摘 要]以经济常识新教材中《存款储蓄和商业银行》一课的教学为例,结合教学实践,详细地阐述了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进行新授课的教学设计。[关键词]新课程 高中政治 课堂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160080 新课程改革要求高中教育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人文素养、环境意识,倡导自主学习、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应能主动提出问题,积极思考,相互交流,合作探究,最终发现和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作为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笔者更关注如何将这些新课改的理念贯彻到教育教学实践中。下面就结合经济常识中《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一课的教学,谈谈在政治教学设计中笔者践行新课程理念的体会。

一、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

新课改的课堂教学依然要落实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的目标。传统教学主要以灌输为主,采用“填鸭式”教学,而新课改则倡导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探究式学习。因此,设计《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的教学时笔者首先摆正了师生关系,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把学生的具体情况作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其次,充分地研读课标、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确定教学目标,将教材从教师手中的“教本”向学生手中的“学本”过渡。最后,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认知规律,将教学过程设计成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通过创设情境、组织活动,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感悟知识;第二部分是让学生运用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以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二、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环节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新课程改革倡导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如何才能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呢?一是要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想”探究;二是要有具体的话题,使学生“能”探究(话题太大太空学生无法探究)。为此,必须创设一个生动、具体、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

上课开始,笔者通过一个小品引导学生进入“家庭剧场——理财篇”。《乡村爱情》中谢永强通过开发荒山种植果树,发家致富了,面对这些钱,他提出问题:怎样才能让这些钱保值增 篇三:高二政治《文化生活》教学设计范例分析

高二政治《文化生活》教学设计范例分析

邯郸市教科所范凤菊

教学设计就是对教学方法、学习方式做出战略性规划。新课程理念下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设计,就是以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界定的基本理念为指导,规划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我们基本上要回答这样三个问题,首先就是明确教学目标,这个目标包括三维目标,即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第二就是具体方法和途径;第三就是结果和目标达成。

以邯郸外国语学校李艳的《文化生活》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教学设计为范本进行具体分析说明,供大家进行学习交流和研讨。首先,以单元为中心进行教学设计,这样可以高屋建瓴地来把握教材,有效地整合教学资源,灵活地分配教学时间。(展示李老师的教学设计)李老师在单元设计中分析了本单元的地位:处于起点的地位,所要解决的是“文化是什么”的问题。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去观察、发现文化现象,感受文化生活,理解文化的内涵和作用,目的是使学生对“文化”有一个整体的理解,是整个教材展开论述的前提。这样安排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逻辑结构和内容结构:

本单元的逻辑线索:文化现象----(引出)-----文化内涵----(感受)----文化力量,这样整理出来逻辑结构对教学内容就有了很好的理解。

以第二课第二框《文化塑造人生》为例,围绕新课标要求,(第一步)情景导入:典型案例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第二步方式方法)用多媒体展示学生学过的诗歌,能够体会到作者的品质和心境;(第三步探究活动)提出所要探究的问题。

【探究】1.文化对塑造人生起什么作用? 2.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是什么? 3.我国人民精神世界的主流是什么? 4.怎样理解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过程是统一的? 5.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在哪里? 学生看书,小组讨论,展示成果。教师点评补充完成探究。(第四步形成理念)形成基本的文化生活观点:这一课理论知识其实只有三句话-----优秀的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第五步)围绕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进行知识技能的训练,加深对文化生活理论观点的理解,符合新课标的理念。

我认为:这节课的设计总体把握不错,但是如果让学生观看极具震撼力的一些视频,例如:汶川发生了强烈的地震,在抗震救灾的过程中,应该说一次次的感人的事迹让我们留下了激动的泪水,那么这样的一些精神力量,在这个抗震救灾过程中的体现,我觉得应该把它很好地补充到我们的教材中来。

视频:5月19号,各界群众在三分钟默哀之后,在天安门广场呼喊中国加油,汶川加油,汶川挺住。看后很多人都流下了泪水。还有成龙的《生死不离》中,我们听到了这样的话,无论你到哪里,我都要找到你,手拉着手,生死不离。那么通过上述的情境,感受这样几句,让人振奋的话语,让学生从中感受一下,它所含有的这种精神的力量,给学生设置这样一个问题,你能从中感受到精神的 力量吗?此外,是否还可以提出课下研究性学习要求:请你列出几个让你感到震撼的歌曲(或名言)并说明理由。这样设计效果是否会更佳、更完整,老师们可以交流,探讨多种方法更好的设计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教学设计

邯郸外国语学校 李艳

【课程标准分析】

1.观察不同区域、不同人群和不同阶层的文化生活,体察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知道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2.评述文化生活对人们交往方式、思维方式和生产方式的影响,说明现代社会中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意义; 3.赏析优秀文化产品,感悟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对于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的意义,确信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

【教材分析】

本单元在《文化生活》教材中处于起点的地位,所要解决的是“文化是什么”的问题。它从各具特色的文化现象入手,先剖析文化的内涵,再探究文化的作用,进而引导学生增强文化意识,激发他们为发展我国文化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做出贡献。目的是使学生对“文化”有一个整体的理解,是整个教材展开论述的前提。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本单元分为两课:第一课——文化与社会;第二课——文化对人的影响。

第一课又分两个框题.一是体味文化;二是文化与经济、政治。主要内容包括: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作为人类精神活动的成果,文化对社会具有引导和制约作用;积极的文化生活,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当代社会,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第二课也分为两个框题,一是感受文化的影响;二是文化塑造人生。主要内容包括:文化对人们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的影响,对人们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的影响;文化影响的特点是潜移默化、深远持久;文化对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的作用;文化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塑造辉煌人生的作用。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文化现象存在的普遍性、多样性和差异性,理解人们的生活与文化密切相关,识记文化的含义;知道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理解文化的基本内涵;理解文化的作用;知道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理解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理解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及文化在国际竞争中的意义;理解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必要

性和重要性。

2.能力目标:从具体材料入手,引导学生在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总结出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人们的生活与文化密切相关,文化在社会实践中产生和发展,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已经成为当前国国际竞争的重要法码,从而提高参与文化活动的自觉性和能力。结合我国当前的文化建设活动,综合各种文化现象,正确理解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识到文化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自觉参与各种有益的文化活动,并在活动中体味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认识到文化竞争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性,自觉抵制资本主义价值观念的侵蚀,在实践活动中宣传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危机感、使命感和责任心。

【重难点及确定的理由】

“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是全单元的重点。因为它具有双重功能:一方面,是对文化内涵与作用的理论认识与现实生活的结合,体现生活逻辑,便于学生理解;另一方面,这一部分内容还承载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的任务,是学生思想观念培养的重要内容。

对文化内涵的理解是本单元的难点。“文化”一词在实际运用中具有多义性,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而本教材所讲“文化”既不同于广义也不同于狭义,而是指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文化”概念。学生在理解上会有较大难度。

【教学方法及采用的依据】 1.课堂问答的方法。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向学生提出问题,并引导他们经过思考作出回答,从而获得知识、发展智力。这种教学形式的特点是信息是双向交流的,教师提出要求学生回答的问题,并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或指导;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思考,运用已有知识经验,通过判断、推理回答问题,获得或巩固一定的知识,并发展智力。

2.自主学习的方法。以预先设置的关键词默写条为载体,引导学生通读课本,形成对知识的整体了解。

3.小组讨论的方法。在教师指导和监控下,以学生集体为中心,学生间相互启发、相互学习与交流。将全班学生以4~6人一组,划分成许多小组,围绕一个主题进行讨论,教师在各小组之间走动,进行调节或监控。

第五篇: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设计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识记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相关知识;能够在生活中区分不同的经济成分并清楚它们的作用。

(2)、正确认识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在经济生活中的重要意义。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一种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及鉴别、思考、判断等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认识到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2)、要平等的看待每一种经济成分的地位与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难点: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以及我国实行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必然性

三、学情分析

本框内容相对抽象和理论化一些,而且本课知识点比较多,层次多,如果按照传统的以讲授法为主的教学的话,必然会造成散乱的印象,重难点容易被弱化,学生不易理解。

四、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1.课前准备(自主学习)将本框题的主要内容划分两块:一块是六种经济成分(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探究来完成)。另一块是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和我国实行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必然性,这一部分主要以教师讲解为主。为了突破这一部分难点内容教师要给学生介绍生产力、生产关系及两者联系的知识;以及让学生了解所有制与所有制实现形式的区别。设计意图:节约课堂时间,起到一定的预习作用。可以使学生有准备地进入本堂课,带着兴趣,带着问题,带着目的听课,提高课堂效率。

2、情境导入

多媒体放映各成功人士的照片,(如阿里巴巴的马云,苹果公司的乔布斯)来创设情境,引出本框题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利用成功人士导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合作探究 一.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1].公有制主体地位:

放映关于公有制经济占优势及控制领域的幻灯片,引导学生进入对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学习。

设计意图:利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同时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拓展学生的思维面和知识迁移能力。

设问:那么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有哪些呢?其中主要实现形式是什么?为什么?(知识补充:公有制和公有制的实现形式的区别。)

设计意图:转入到对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学习。合作探究:让学生分组讨论,得出结论,派代表发言。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经验,进行讨论分析,可以帮助学生增强分析问题的实际经验,通过学生积极主动思维,并吸收他人和集体的智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和教师的引导下加强了对理论的运用和学习,使他们不断提高进行事实判断、经验概括和逻辑推理的能力。

[2].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设问:自己以后想从事什么工作,为什么? 在使学生们进入创设的情境之后,积极的引导他们畅想。引出六种经济成份及各自的含义、地位和作用。然后根据课前分好的组和任务,请学生代表发言。教师要帮学生明确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的区别。

设计意图:倡导学生主动参加与交流合作,变革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主动、积极的学习环境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掌握了如何思考,如何识别信息,如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的好奇心,培养了学生对科学知识本身的兴趣和热爱,形成了自我学习和探索的精神。

设问:这六种经济成份各自是否完全不同?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转入到所有制结构的学习。

阅读课文分析归纳:(学生归纳得出)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教师要帮学生明确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最后由老师来总结学习成果。

设计意图:从实际生活出发结合书本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学会自主学习。

探究:我国为什么要坚持这个基本经济制度?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图片“牛耕地”、“农业机械化生产”和“现代化温室”主要从我国的社会性质,初级阶段我国的国情,以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客观规律来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运用图片资料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培养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让学生掌握分析与综合、发散思维多向思维等思维方法。

(三)、课堂检测

利用多媒体展示由易到难的练习。

设计意图:巩固所学知识并把它转化为读题解题的能力,在练习中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使各类学生都能获得成功感,培养学习本学科的兴趣。

(四)、课堂小结

利用多媒体和板书展现本节课的纲要,并指出重点和难点。

设计意图:不仅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相互连接形成知识网络,而且进一步强化对重点知识的认识,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有利于学生在课后对所学知识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

(五)、课后探究

联系国家鼓励青年人自主创业的时政热点,让学生课后查阅青年学生创业基金的实施项目,鼓励学生将来进行自主创业。

设计意图:巩固所学知识,并能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树立学生的创业意识。

六、教学反思

综合运用多种教学形式,课堂气愤较为活跃,学生学习积极主动。但由于学生基础较为薄弱,预期效果不够理想。

下载高中政治课的教学策略设计与创新(大全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中政治课的教学策略设计与创新(大全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中思想政治课阅读教学设计与研究论文

    高中思想政治课阅读教学研究 【摘要】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信息经济的时代,知识、信息对于经济的发展乃至社会的全面进步具有空前的重大意义。在当代,我们面临的是信息社......

    地理新课程的教学策略设计与创新

    地理新课程的教学策略设计与创新 2006-1-28 18:04:00 BY 李家清 地理教学策略是指建立在一定理论基础之上,为实现地理教学目标而制定的教学实施的总体方案。教学设计是围绕......

    如何上好高中政治课

    浅谈如何上好政治课 现代化教学论认为,教学活动是科学、艺术和审美的统一体。成功的教学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所谓教学美,主要是指教师通过自己的品德、学识、情感、意志、气质......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策略与创新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策略与创新 桑植县打鼓泉小学张贤举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一、有效教学设计的基本特征 1.发展性 所谓发展,简单地说,就是指学生经过学习产生的变化、取得的进步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就是每节课都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

    浅谈高中政治课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课题研究论文 镇江市上党高级中学柳海燕 浅谈高中政治课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江泽民同志强调指出:“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使命。必须......

    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策略探讨

    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策略探讨 词汇学习贯穿于整个英语学习的过程,是英语教学的基础,因此这就对于高中英语教师和英语课堂的词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更好地教授词汇,尤其是......

    探讨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策略

    中文摘要 词汇在语言学习(特别是二语学习)和应用中的地位和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它是培养听、说、读、写、译五种基本技能的基础,如何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进行词汇教学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