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案设计 春天的雨点第2课
春天的雨点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运用读书记号学习第一、二段。
2.根据问题理解重点句的意思,能说出文中省略号的用法。
3.感情朗读课文。
(二)教学过程 1.学习第一段。
上课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1)自由读第一段,想想你读懂了什么?用“„„”做好读书记号。(2)交流,重点理解以下几点:
①“走神”什么意思?文中哪句话告诉我们达丽玛上课走神了? ②老师从42双眼睛里,发现了达丽玛这双走神的眼睛,说明了什么? ③想象:被发现后,达丽玛会想些什么?
(3)你觉得怎样才能读出达丽玛此时的心情?乌汉娜老师的话又该怎么读?指导朗读。2.学习第二段。
放学后,乌汉娜老师是怎样给达丽玛补课的?达丽玛是怎样听讲的?
(1)自由读第二段,质疑问难,并用“——?”做好读书记号。(2)交流:你有哪些不理解或是认为值得研究的问题。(3)梳理问题后,再次自学,尝试解决。
(4)讨论释疑,相机理解重点句的意思,指导朗读。
①达丽玛望着老师严肃的面容,心里发誓:上课再也不能让心跑向大草原了。(“发誓”在这里指什么?想象一下,达丽玛的誓言是什么?感情朗读第3自然段。)
②“你没看见闪电吗?没听见雷声吗?”乌老师问。达丽玛摇摇头。(达丽玛为什么“没看见闪电”,“没听见雷声”?)
③“哦,达丽玛„„你会学好的,我放心了„„。”(这里的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乌汉娜老师为什么那么激动?)3.感情朗读第·一,二段。(1)自由准备。(2)分角色朗读,评议。
第二篇:教案设计 春天的雨点第1课
春天的雨点
一、教学目标
1.学会运用读书记号学习课文的方法。
2.学会12个生字,理解21个词语的意思,能根据问题理解指定句子的意思,能说出文中两处省略号的用法。3.能根据课后作业第3题的提示,给课文分段。4.懂得学习要专心致志,感受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运用读书记号阅读课文,理解课文中描写人物语言、行动和心理的词句。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最后的点题之语。
三、教学准备 投影片。
四、教学时间:3课时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运用读书记号预习课文。2.学习生字新词。
3.通读课文,初步感受老师对学生的关心、爱护。
(二)教学过程
1.古诗导人,揭示课题。
(1)师生齐诵杜甫的《春夜喜雨》(四句),感受春雨的美好。(2)揭示课题。古往今来,赞美春雨,赞美春天的诗篇举不胜。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赞美的是什么呢? 2.自学课文。要求:
(1)通读课文,按课后习题1的要求做读书记号。(2)联系上下文或运用学习工具学习生字新词。(3)想想课文主要写了谁的什么事。
3、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新词,让学生自主地读读,议议,记记。教师点拨重点:
字音:竭
誓、唇(翘舌音)
字形:誓(上半部分是“折”)
补、袍、襟(均是衣字旁)提出不理解的词语,酌情处理。
(2)逐段读课文(正音),说说每个自然段的大意。
(3)课文主要写了谁?(乌汉娜和达丽玛)她们之间发生什么事?(板书:发现 补课 护送)
4.根据板书提示给课文分段,讨论交流。
5.作业。
抄写词语。熟读课文。
第三篇:教案设计 将相和第2课
13.将相和 第2课
1.学习第一个故事,了解蔺相如与秦王斗争的经过以及故事的结果。2 抓住人物言行,概括人物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
抓住人物言行,概括人物特点。感受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
1.听写生字及本课的成语。2.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第1自然段,思考文章一开始作者告诉了我们什么。
(2)自由朗读课文第2-10自然段,同学们边看边想,将这部分内容分成四层意思,每层意思用两个字的小标题来概括。
(3)交流“骗玉”、“解难”、“智斗”、“归赵”。
(4)逐层讲读课文。
a.赵王碰到了一个什么棘手问题?你能用上“如果„„就,如果„„就”来说好吗?(学生自说。)
b.面对如此棘手的问题,蔺相如怎么说、怎么做的呢?请你划出描写蔺相如语言、动作的句子,钻研一下从这些句子中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想好了的同学可以互相讨论。(板书:愿意,如果„„就,如果„„一定,理直气壮,撞碎,举起等。)
c.学生互相交流,教师归纳:在赵王为难之际,蔺相如挺身而出出使秦国。从蔺相如取回宝玉拿在手中到理直气壮地揭露秦王,从扬言要把“脑袋和宝玉一块撞碎在柱子上”到巧妙地想出举行授璧典礼的主意,这一系列语言动作,都表明了蔺相如的(随机应变、大智大勇)。
d.指导朗读:指导学生用理直气壮、大大方方的语气读蔺相如与秦王的两段对话。
c.故事的结果怎样?(板书:归赵。)顺势完成作业本第5题的第1小题:蔺相如之所以叫人带着和氏璧抄小路先回赵国去,是因为
。秦王
之所以客客气气地送蔺相如回国,是因为。
(5)学生参照板书复述智斗经过。小结课文第一段。
投影片
小黑板
第四篇:教案设计 古诗三首第2课
21.古诗三首
1.借助注释学懂<示儿)的诗意。
2,感受<示儿)诗中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3.默写三首古诗。
1、感受<示儿)诗中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2.默写三首古诗。
1、复习导入新课。我们曾学过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知道了诗人是因为什么事而难以入眠。
2、揭题释题:①读题后指出,这是陆游85岁时所作的绝笔诗。也就是诗人用诗写下的遗嘱。②”示”是告知的意思。
3.引导自学。
(1)低声自由吟诵。
(2)以小组为单位议论诗中不懂之处。
(3)教师点拨。
元:通“原”,本来;
但:只;
定:平定、收复。
无:匆,不要;
乃:你的;翁:父亲。
(4)学生试解释诗句的意思,再说诗的大意。
(5)思考:读了《示儿》,想想诗人晚年关心的是什么,这说明了什么。(统一祖国是诗人毕生的)心事,直到临终不忘。由此表现出他的强烈爱国热情。)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5.背诵并默写三首诗。(完成作业奉上第3题。)
6.作业:完成作业本上第1题中(4)小题、第2题,有兴趣的学生可做第4题。
投影片 小黑板 录音机
第五篇:教案设计 说茶第2课
说茶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第一、二段,了解过渡句的作用,理解总起分述的方式记叙的段落内容。
2、理解重点句的意思。
3、进一步理解课文初步培养爱茶、爱祖国的感情。
(二)教学过程
1、学习第一段。
(1)自由读第1自然段,思考课后习题1(1)。(2)交流讨论,出示实物,认识6大种类的茶叶。(3)带着自豪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
2、学习第二段。
(1)自由读第二段,根据自己的兴趣确定下一步学习重点。(2)你们希望重点品读哪个自然段?(第4自然段)(3)重点品读第4自然段。① 自学,思考:
A 这段主要写什么,怎么写的? B 提出不理解的词句。C 选择好词佳句反复朗读。② 交流,重点理解:
A 品茶讲究茶叶的色、想、味,顺序应是先观,再闻,后尝。B 区别“饮茶”与“品茶”的不同。(饮茶即喝茶,品茶须细细品尝,讲究茶叶的色、香、味,讲究程序,讲究茶具,是种精神享受。)
③ 学生分组尝试品茶,用上“先……再……最后……”介绍品茶经过
④感情朗读第4自然段,读出品茶的乐趣。(4)依照第4自然段的学法,自学第3、5自然段。(5)重点交流:
①这两段与第4自然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②质疑问难,相机理解课后重点句,朗读。3.作业(任选一题)。
(1)摘抄描写品茶过程的句子,读读背背。
(2)以《品茶的乐趣》为题,用上“先„„再„„最后„„”写一
个总分段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