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音乐欣赏赛课教学设计
重庆服装工程职业学院 学前教育音乐欣赏课
教学目标:了解幼儿园集体欣赏活动的主要教学内容和方法
尝试实践学前教育音乐欣赏课的导入方法 教学重点:学前教育音乐欣赏课的导入方法 教学难点:如何用某种辅助性材料开始导入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4分钟)
创设情境:我们一起来上课---倾听《森林狂想曲》: 出示音乐欣赏课《森林狂曲》的教学设计并说课。
二、新课学习(20分钟)
(一)从《森林狂想曲》这个音乐欣赏活动的教学设计中,如何选择音乐欣赏作品,我们感悟到了什么?
师提问:我们该怎样选择音乐欣赏的作品?
考虑作品的内容、形式、风格是否丰富、多样,比例结构是否合理,还要考虑学前儿童感知、理解音乐的实际能力水平。
歌曲:为儿童熟悉、喜爱、愿意接受,歌词是儿童所能够理解的。器乐:结构单纯、工整、长度适中的。可以适度节选改编。
(二)从《森林狂想曲》这个音乐欣赏活动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如何导入(用歌声与微笑),我们感悟到了什么?
幼儿欣赏音乐作品活动设计有多种导入方法如:
(1)从完整音乐作品欣赏导入(适合结构单纯、清晰及不太注重感知体验细节的作品)。
例:教师在这个课程教学中注意培养孩子的创造力。(2)从音乐作品某个部分开始的导入。(适合结构复杂及比较注重感知体验细节的作品)
例:从音乐作品某部分开始的设计导入:大班音乐欣赏《金蛇狂舞》
教师带领学生从有节奏的打击配合欣赏音乐。(3)从某种辅助性材料开始的导入。(从其他音乐活动如情景表演、歌唱、韵律活动、音乐游戏、奏乐等开始的导入;从文学活动开始的导入如故事讲述导入;从美术活动开始的导入。)
例
1、从情景表演开始的设计:
以《谁饿了》为例,创设情景,师先表演大猫吃老鼠,然后让孩子们猜猜发生了什么事,让孩子们融入情景,在情境中对音乐产生兴趣。例
2、从故事讲述开始的设计:
以《迷路的小花鸭为例》,由老师讲故事的导入可以培养孩子们对语言与音乐融合的感受。
例
3、从集体游戏开始的设计:
游戏的导入可以增加孩子的灵活性敏捷性,并有较强的参与感,并且在孩子们边玩边重复歌唱的过程中,乐曲会深入脑海。如《丢手绢》。
(三)课堂实践
出示音乐材料《森林狂想曲》,请同学们开动思维,仿写一份教学设计。
(四)课堂小结:(学生边写,教师总结)一个幼儿教学活动一般只有十几分钟到二十分钟的时间,即使大班后期也只有三十多分钟。在这短短的时间里,教学过程应该围绕本次活动的主要目标、重点线索展开,努力保证幼儿在主体活动中有显著的收益。学前音乐集体欣赏课更是如此,应采用多种辅助手段围绕教学目标集中开展,培养学生整体音乐素质。
第二篇:背影 赛课教学设计
《背影》教学设计
一、导入语:
同学们,我们来看一段文字——这是一个普通的中国文学教员的永恒记忆:1948年8月13日,走出家门,就看见一群小学生在争着抢着看一张当天的报纸:“老师,作《背影》的朱自清先生昨天死了!”看到孩子们那种怆惶悲戚的神情,地流下泪来。
背影究竟写的是怎样的一个故事,能够让一代代人为之动情,且与一个作家紧紧相连?今天这节课我们要探讨的就是这个问题。
出示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内容,赏析感人细节,了解文章刻画人物的方法,体会深沉父爱。
2.反复朗读,抓住带有感情色彩的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赏析语言,体会父子情深。学习难点: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二、整体感知,了解文章大意
下面看大屏幕,预习时,你关注了这一组词吗?每个词读两遍,速度不要快。
交卸
奔丧
狼藉 簌簌
赋闲
颓唐 惨淡
琐屑
踌躇 蹒跚 橘子 惦记
祸不单行
大去之期
情不能自已
情郁于中
(学生齐读。教师抽查学生解释词语。)
师:下面大家将这一组词语再轻轻地自读一遍。说说朗读后的感受。
生:惨淡 凄凉 伤感 心里感觉很灰暗,压抑......师:是的,老师读了以后感觉有一种说不出的沧桑感。也许还真没有一篇课文的重要词语集中在一起会给人这样的感受。那么朱自清又是带着怎样的感情来写《背影》的呢?
哪位同学能用一段话,概括下文章的内容,尽量用上这些词语哦。
这篇散文写了祖母去世,“我”回家奔丧,父亲差使交卸,赋闲在家,家里光景惨淡,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心中十分难过。回北京时父亲送我去车站,一开始颇踌躇了会儿,但最终还是决定亲自送我,还蹒跚地走过铁道为我买了几个橘子。父亲老境颓唐,说自己大去之期了,但他依然惦记着自己的儿子和孙子的事情。我情不能自已,簌簌流下了眼泪。
过渡语:读完什么感受?(感动)所以感动,是因为父亲为儿子做了很多事情——
三、品读 透视父子感情
(一)品读,体悟深沉父爱
1.在送行过程中,父亲为儿子做了哪些事情?
亲自送行,照看行李,讲定价钱,嘱咐茶房,为子买橘。——细心关照 周到入微
2.其中哪一件事情更让人感动?——望父买橘见背影 为什么这么感人呢,我们来重点这段赏读这个情节——
3.朗读,分析(重点研讨,深入挖掘)
父亲的穿戴:黑、深青——穿着朴素,心情沉重(黑色给人压抑沉重的感觉,这是一个沉重的背影!)
走路的姿势:蹒跚——年纪较大,腿脚不便,(这是一个蹒跚的背影!)爬月台动作:攀缩倾——行动不便,步履艰难(动作描写,“攀”,既写出月台的高度,又可以想象父亲爬月台的吃力;“缩”,两脚无处可蹬,把怎样爬写得更细致;“倾”,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这是一个艰难的背影!)
4、父亲对儿子的关怀,除了为儿子做了这么多细小繁琐的事,进行了外貌和动作描写以外,课文中还用什么描写方式表达这种关爱?
父亲的语言。这篇文章写父亲语言的只有 5处:(1)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站在父亲角度上:差使交卸,祖母去世,祸不单行,家境惨淡,应该比其他人更难过,却反过来安慰儿子,可见父亲爱的博大!(2)不要紧,他们去不好!不是他们去不好,是父亲不放心,推掉手头事情也要亲自送儿子,可见爱子情切!(3)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怕我车上口渴,像照顾幼儿一样亲力亲为,可见父亲的对儿子的爱护、体贴!(4)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调整标点符号——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感叹号写出了父亲既关心儿子旅途是否平安又盼望与儿子沟通的心理。
(5)进去吧,里面没人。调整顺序为——里面没人,进去吧。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进去吧,里面没人。(关注儿子)里面没人,进去吧。(关注行李)
——怜惜体贴,依依不舍。朴实而简洁的语言,表现出父亲无微不至的关心,深挚的关爱,语言朴实,感情深沉。
过渡语:父亲为儿子做了这么多,儿子领情吗,被感动了吗?
(二)品读,体会“我”的感情变化。
1.品读第五段关键语句,分析儿子对父亲的态度
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我再三劝他不必去......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年纪大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吗?
④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从第5段看出来,“我”从心底里排斥父亲,“我”当时并不赞同父亲所谓的“爱”,只是没有说出来;父亲应该能感受到,但他并不在意,还是这样。父爱是永远的,与儿女的年龄无关、甚至与儿女对自己的态度也无关。这是一种没有条件的父爱。
插入背景:
1.1915年:父亲给儿子包办婚姻,儿子生气。
2.1916年:儿子考上北大,把名字“朱自华”改为“朱自清”,老爸很生气。3.1917年:父亲失业,祖母去世,父子浦口车站别离。那年作者20岁。4.1920年:儿子毕业了,到南方去工作。
5.1921年:儿子回来工作,父亲领了儿子工资,儿子愤然离家出走。6.1922年:儿子带老婆孩子回家,父亲先不准他进门,后进门不说话。
7.1924年:儿子写了篇家庭矛盾的小说,父亲说暴露了“家丑”。8.1925年:父亲给儿子写信,儿子在泪水中写了《背影》。9.1928年:父亲读到《背影》,父子冷战结束。
10.1945年:父亲去世。
2.后来“我”读懂父亲了:从“四见背影,四次流泪”中体会“我”对父亲的感情变化
初到徐州——感伤 望父买橘——感动 临别叮嘱——感动愧疚 ④阅读书信——“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利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感动、愧疚、自责 ......
五、课堂小结
据朱自清的弟弟朱国华回忆说,当父亲一字一句读完《背影》时,他的手不住地颤抖,昏黄的眼珠好像猛然放射出光彩。父子和解了。
所以作者最后说,齐读最后一句——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你读出了什么?——两个感叹号,饱含作者想见父亲的热望。“唉”里有对父亲身体的担忧,也有说不尽的愧疚。从不相见到何时才能相见,一声叹息,两个感叹,说不完的别离,言不尽的沧桑。这篇文章就读到这里,也许我们真正读懂,也要在我们为人父母之后。台湾作家龙应台这样说—— PPT显示: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龙应台《目送》
建议大家课后读一读龙应台的散文集《目送》,或许会帮助我们读懂《背影》,读懂我们的父母。
第三篇:桂花雨教学设计(赛课)
11、桂花雨(第二课时)徐州市铜山县柳新实验小学 鹿素芬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作者描写了在家乡摇落桂花时的情景,表现了儿时生活的乐趣,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家乡、对童年生活的无比怀念。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一句话的意思,并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谈阅读感受。
3、读文章,发挥想象力,描述文中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浓浓思乡之情。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第三自然段“摇桂花”是教学的重点。
难点:理解“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一句话的意思,并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谈阅读感受。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上节课,()老师带领大家初步学习了11课《桂花雨》(齐读),这节课,就由我来带着大家继续感受这场美丽的“桂花雨”。
2、多有诗意的题目呀,想一想,应该怎样读,再来《》(齐读课题)。●{真美!}
二、精读课文
(一)学习一、二小节
1、同学们,童年的幸福美好是最耐人寻味的记忆,课文一开始作者就写到:小时侯,我最喜欢桂花。轻轻打开课本,认真地读一读一、二两小节,体会体会。并找一找哪些语句可以看出作者对桂花的喜爱?
●{看到你们读书专注的神情,我知道同学们都有很好的阅读习惯,真好!}
2、交流:
(1)“桂花不与繁花斗艳,可是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
●是呀,这正是★“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桂花的外表并不出色,它不去与其他花儿争艳,而是实实在在地给人香味,多谦虚呀!难怪作者这么喜欢。诗句就形象地写出了桂花的香在万花之中居首!一起读,再来感受一下。把这句话也来读一读,试试能不能读出作者对桂花的喜爱,读出桂花迷人的清香!●{①真香啊!②谢谢你把这么美的感受带给大家!!}(2)“桂花开得最茂盛时,„„浸在桂花香里的。”
●好一个“浸”字!人们仿佛置身在一个桂花的世界里!
◆★还有哪些语句也可以体会到作者对桂花的喜欢?{的确,有些语句需要我们用心去读才会感受的到!}(3)师读:“桂花不像梅花那么有姿态,笨笨拙拙的。”
①你从这句话中听出作者是喜欢桂花还是不喜欢桂花呢?(喜欢)是呀,虽然笨笨拙拙的,但是作者依然觉得可爱、喜欢。
②请同学们用心读读第一节,相信你一定会有新的发现。“不开花时„„找细花” 谁再来读读这句,感受开花季节要从绿叶丛中找细花的那份不张扬的美!(含蓄的美)
③读到这句,老师又自然想起唐代诗人宋之问的一句诗:★“叶密千层秀,花开万点金。”
来,一起读: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叶密千层秀,花开万点金。
3、古诗的语言凝练,色彩之美,老师建议大家可以把它们摘抄在文章的空白处。★音乐伴学生摘抄(古筝曲)
●{善于积累是学好语文的一个很好的习惯!} 再来感受一下桂花的美,桂花的香。齐读诗句。
(二)学习第三节,感受“摇花乐”。
1、桂花的香,我喜欢,告诉你,其实呀,小时侯的我更喜欢“摇桂花”呢!请大家边读第三小节边划一划:从哪里可以感受到“我”非常喜欢摇桂花? 学生边读边圈画。●{读书就要勤动笔,要在语言文字间留下自己的思考。}
2、交流:
(1)“这下我可乐了„„使劲地摇。” ▲哎呀,忙的不亦乐乎!
(2)“摇桂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 ▲看看提示语“缠着问”,你们平时有没有缠过大人做他们不愿让你们做的事情?(有)
想想你是怎么缠的,来读读这句。指名读。●{①你的语气里有缠!告诉你,丰富的表情能让你的朗读更有色彩!②你的表情里有缠!③你的表情、语气里都有缠了!}(3)“就在这时„„„提前摇桂花。”现在摇桂花的机会终于来了,这下看你的行动喽!
★ 出示:“这下我可乐了„„使劲地摇。”
指名读(①乐的不够,再来!②加把劲!③没开足的桂花得使劲地摇才能摇下来呀!再读。)
● {真会读书!谁再来使劲地摇一摇,乐一乐!}(4)摇桂花是作者童年里最快乐的事情了!师读:“桂花纷纷„„好香的雨呀!” ①是呀,一个“喊”字喊出了作者心里的快乐,同学们,如果是你,你想想怎样喊呢?(快乐、开心、心花怒放,欣喜若狂、笑逐颜开,拍着手、又蹦又跳、手舞足蹈、闭着眼睛)
于是我就()地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齐喊。
②此时此刻,满头满身桂花的我,心里装着满满的快乐!这段话中,作者除了用文字表达自己快乐的情感,细心的你能不能发现作者还用了什么方式来传达自己的快乐?(叹号)
● {第一个发现,真了不起!是呀,作者连用了三个叹号,可想而知,作者摇桂花时的心情是多么欣喜!这已经不能全部用语言来表达了。标点符号同样可以帮助我们表达感情。} ③让我们把作者三个叹号表达的快乐通过朗读体现出来:“桂花纷纷„„好香的雨呀!”
真美,从你们的朗读中看到了那落英缤纷的桂花雨,感受到了那童年时的乐!※(板书:童年乐)
3、小结:同学们,这是一场期盼已久的雨,怎能不让作者兴奋快乐呢?这诗情画意的雨、这心满意足的快乐,怎能不在作者心里留下深深的印记。沐浴着这纷纷飘扬的桂花雨,呼吸着那阵阵飘逸的桂子香,感受着这份快乐的难道只是作者一个人吗?还有谁也在关心着桂花雨,也从中感受到了快乐呢?
到课文里找一找,读一读。说说你的体会。组织交流:你找到了谁,读出相关的句子。
(1)母亲说:“还早呢,没开足,摇不下来的。”可是母亲一看天空阴云密布,云脚长毛,就赶紧吩咐人提前“摇桂花”。
这里可以读出母亲对摇桂花十分的放在心上,时时关注着天气的变化,因为被风雨吹打过的桂花香味会差多了。
(2)母亲洗净双手,撮一点桂花放在水晶盘中。(3)父亲点上檀香,炉烟袅袅,两种香混合在一起。于是父亲诗兴发了,即时口占一绝:细细香风淡淡烟,竞收桂子庆丰年。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
●母亲撮一点桂花放在盘中,父亲则点上檀香,并即时口占一绝,请你读读这些句子,读出他们对桂花深深的情,浓浓的爱。
指名读。(读出了诗的韵味!)
花雨缤纷入梦甜!是呀,人们连做梦都梦见桂花,连梦都被桂花熏得又香又甜。让我们甜甜的,美美的读一读父亲的口占一绝:★出示:细细„„
4、总结: 同学们,我对桂花的喜欢在童年摇桂花的欢声笑语里,母亲喜欢桂花在她那细腻的一言一行里,父亲对桂花的爱则在他的口占一绝里,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第三自然段,一起去感受作者一家人喜欢桂花的那份情,用心读读吧!
(三)学习第四节
1、课文读到这,不仅让我们感受到桂花丰收给作者一家带来的快乐,还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一家其乐融融,享受天伦之乐的那份幸福。那么,桂花的丰收仅仅只是给我,给父母带来了快乐吗?
2、找位同学读读第四小节,其他同学做好听的准备。(整个村庄,是呀,全村的人!)
3、生活中处处有桂花:桂花的清香,桂花卤的可口,桂花糕的香甜,桂花的丰收给全村人带来了享受,带来了快乐!让我们满怀着丰收的喜悦一起读一读,相信你会有新的体验:桂花摇落以后„„(读)
(四)学习第五节
1、是呀,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人们每时每刻都能享受着桂花带给他们的快乐。后来,作者一家移居台湾,从此离开了家乡。以后每次从外地回家时,爱桂花的我总要给同样爱桂花的母亲捧上一大袋。
★出示:可是母亲常常说:“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
是外地的桂花不香吗?(不是)那么为什么就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呢?(●用心读读母亲这番意味深长的话语,想一想)
(母亲对家长旧宅院里的金桂是有感情的,所以会觉得故乡的金桂最香。在母亲眼里多了一份思乡情!)
※ 板书:思乡情
2、让我们一起走进母亲的情感世界,一起满怀深情的读一读:可是„„
3、他乡的桂花再香,香不过家乡的桂花。他乡的山再秀,也秀不过家乡的山。想起家乡的桂花,其实就想起了自己的家乡!
三、学习第六节,总结课文
1、月是故乡明,花是故乡浓。母亲难忘,我亦难忘。出示:☆每当„„(师读)
2、淡淡的一句话,却传递出了作者对故乡桂花深深的怀念。爱桂花其实就是爱故乡呀。愿那场美丽的桂花雨永远飘落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间。
最后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去感受这场桂花雨给我们带来的快乐,给我们带来的甜美!
放音乐,自由读《桂花雨》
其实这篇课文如果叫余老师来选,我真的难以取舍,我学得每一段都非常优美。那种朴实的乡村生活,还有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深深地打动了我。其实琦君这辈子最喜欢写的便是故乡那些人和事。这里有一段话想读给大家听,这是在作者的另一部作品《烟愁》里的一段后记(教师朗读):每回我写到我的父母家人与师友,我都禁不住热泪盈眶,我忘不了他们对我的关爱,我也珍惜自己对他们的一份情,象花木草树似的,谁能没有根呢?我常常想,我若能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忘掉故乡,我若能不在哭,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在写,然而,这怎么可能呢?
对,还有故乡的每一寸土地,每一处景观,都难以忘怀。
说起这些总是让人有些伤感。曾经有人对琦君的作品提出批评,说她不能忘却旧事。我们知道琦君一辈子最爱写的就是周围的亲人,朋友,花木草树。她说,我不是一味地沉浸在回忆中,而是这些拂不去的旧事,给予我更多的信心与毅力。那么,我想除了那难以割舍的童年,其实在我们每天的生活当中,都发生了很多事情:比如说某年冬天的一场美丽的雪,入春以来的第一声雷,比如说那些曾经帮助过你的亲人朋友师长童年的伙伴,倘若这些你都能一一地收藏起来,藏在你记忆的花园里,我想那一定是一朵朵常开不败的花。当你想起来的时候,会觉得很温馨,那你收获的不仅仅是花朵的芬芳,你收获的更是人生的美丽。
再甜不如家乡水,再浓不如家乡情,再好不如家乡人,再香不如家乡桂。乡情难忘,童年难忘,那一场美丽的桂花雨飘落在我们的心间。
最后,老师向大家推荐几本书,都是作者回忆童年生活,抒发对故乡的怀念之情的。琦君的散文集〈桂花雨〉,鲁迅的《朝花夕拾》,林海音的《城南旧事》愿你们在这浓浓的书香中也能找到一份童年的快乐。
第四篇:《活化石》教学设计(课赛)修改
主动---和谐课堂教学模式(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
课题:
33、活化石
备课人:李亮
课时数:1
执教时间:11月1日第二节
教材解读:很多远古时代的生物已经灭绝了,像三叶虫、恐龙等等。我们要想了解它们的生存情况,只能通过对它的化石进行科学的研究。值得庆幸的是,一些古老的生物摆脱了重重磨难,顽强地生存到现在,如,本课所介绍的银杏树、大熊猫和中华鲟,成为人们研究古生物的活化石。扇形的小叶子,长得很慢却有着营养丰富的果实,世界上最古老的树种之一,这就是银杏树。肥胖的身体,粗壮的四肢,犹如戴着墨镜的黑眼圈,这就是大熊猫。尖而长的大嘴,核桃大的眼睛,体长可达四五米,体重可达半吨的水中动物,这就是中华鲟。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通过阅读,知道三种活化石:银杏树、大熊猫、中华鲟的特点。
3、初步了解一些古生物知识,有保护珍稀生物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三种活化石:银杏树、大熊猫、中华鲟的特点;初步了解一些古生物知识,有保护珍稀动物意识。
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相关资料。老师:搜集资料,制作课件和头饰。
第一课时
学生学习活动
教师教学活动
一、观看图片,认识化石。
1、观看多媒体图片
2、听老师介绍化石。
3、齐读课题。
一、激趣导入,认识化石
1、导入: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带大家到古生物博物馆去参观参观,想去吗?
2、(播放课件)欣赏完这些图片,你们知道吗?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化石(板书:化石)
3、介绍化石:在远古时代,地球上生活着许许多多的动物和植物,一部分死后,遗体被埋入地层,经过几万年的演变,逐渐变得像石头一样坚硬,这就是化石。
4、揭题:值得庆幸的是,一些古老的生物摆脱了重重磨难,顽强的生活到现在,它们就成了特殊的化石,科学家称之为“活化石”(补充课题:活),请齐读课题。
二、汇报预习,感知“活化石”。
2、多种方式朗读词语。
3、交流问题生成单的问题:
A、课文介绍了哪几种活化石? B、我还读懂了什么?
二、检查预习,感知“活化石” 屏幕出示词语,多种方式巩固读。(自由读——齐读)生汇报交流:
A、课文介绍了哪几种活化石? B、我还读懂了什么?
三、细读课文,感悟课文内容
(一)品读感悟活“化石之”一:银杏树
1、自由读第二自然段。
2、交流:
银杏树为什么可以称作活化石呢?
3、有感情朗读相应的句子。
(二)自读自悟“活化石”之二三:大熊猫中华鲟
1、听老师读自学要求。
2、按要求自学。
3、汇报交流自学情况。
4、多种形式朗读课文。
三、品读感悟,感悟“活化石”(一)品读感悟活“化石之”一:银杏树
1、出示第二自然段的内容。
4、学生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句子一:银杏树,又叫白果树,它是几亿年前的树种,十分珍贵。句子二:银杏树的样子很容易辨认,一片片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 A、理解“辨认”的意思。B、指导朗读。句子二:“银杏树长得慢极了,如果你小时侯种下一棵银杏树,一直要等你当上爷爷,才能吃上它的果子。所以,银杏树又叫公孙树。”
(二)自读自悟“活化石”之二三:大熊猫、中华鲟
1、出示学习要求。
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活化石来学习:
(1)认真读一读自己喜欢的一个自然段。
(2)想一想:它为什么能称作“活化石?用“”画出来。(3)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读给同桌听。感悟活化石之大熊猫 句子一:“大熊猫是我们熟悉的动物,非常可爱。” 句子二:“和它在同一期生活过的动物,许多早就灭绝了,大熊猫却一代一代的活到今天。” A、理解“灭绝”是什么意思?
句子三:我们都知道大熊猫爱吃竹,你能想到吗,它们的祖先却以肉为生。感悟活化石之中华鲟
句子一:中华鲟生活在江河里,最大的可以长到五百千克重.它身上披着大片的硬鳞,核桃大的眼睛亮晶晶的,一张大嘴又尖又长,样子怪怪的。中华鲟的样子长得怎么样? 指导朗读。
句子二:中华鲟也是一种古生物,它有一亿多年的历史。
四、拓展延伸,保护“活化石”
1、观看图片,听老师介绍。
2、交流:
看了这些图片,你此时的心情怎么样?你想对这些人说点什么?
3、带着保护活化石的决心齐读第五自然段。
四、拓展延伸,保护“活化石” 过渡:小朋友们,银杏树,大熊猫中华鲟它们都是活化石,如今,这些古生物已经越来越少,但是,有的人为了赚钱对它们做出了很残忍的事。请同学们看:
1、出示图片,老师介绍。
2、让我们带着保护它们的决心齐读第五自然段。
五、总结全文,共同行动。
1、听老师总结。
2、带着保护活化石的决心,一起行动。
五、总结全文,共同行动
小朋友们,让我们携起手来,一起保护活化石,请同学们一起读一读这句话: 保护活化石,保护古生物,保护大自然,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板书:
第五篇:赛课教学理念doc
《千年梦圆在今朝》教学理念诠释
—— 如何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中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千年梦圆在今朝》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第十二册第五组第二篇课文,它叙述了中华民族为几千年来遨游太空的美好梦想所进行的不断的尝试和追求,最后千年梦想终于实现。文章热情赞扬了中国航天工作人员热爱祖国,团结合作、默默奉献、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
教学时我运用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模式,在本节课中我本着以学定教,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同时,逐步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接下来,我来谈谈《千年梦圆在今朝》教学设计理念:
一、教学方法:目标教学,贯穿始终
本节课我主要使用的教学方法是目标教学方﹑情境教学法﹑指导朗读法。小学语文的略读课中,其实在每一篇的课前导读中就已经把学习目标提前明确了,而我们要做的就是紧紧围绕目标完成学习任务即可。本节课我设置的三个目标分别是:(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了解载人航天梦想是怎样一步一步实现的。(3)感受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千年梦圆在今朝》这一课中的每一个阅读提示也都是围绕目标而设置,依据学习目标来指导学生进行自学,到后来的检测后教和当堂训练环节里,我仍然紧扣学习目标不放松。
在新课的开头导入时我使用了情境教学法,以第一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后面的汇报检测环节里,我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指导学生朗读,使学生在朗读中加深感悟。
二、研究主题:逐步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1.情境导入,激发感情。课堂开始,我先出示了一些宇宙图片,加上我的简介和优美的音乐,让学生在视觉听觉上都受到震撼,从而激发产生对宇宙的向往之情,有了这种情感体验,学生也能积极地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去。
2.指导朗诵,体味真情.在学生汇报自己的学习收获时,我有两处及时地指导学生朗读.第一处是学生理解这些事例之典型时,汇报文中的语句,我适时点拔.第二处是学生汇报科学家精神品质时,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让学生在思中读,在读中悟.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真正走进课文,走进作者的内心,获得与作者脉搏跳动的同频、心灵呼唤的同声,才能体味到文章的丰富情感.3.深入文本,感悟深情。情感是深深地渗透在文章中的每一个词语、每一个句子之中的。在第二次阅读提示里我让学生浏览课文,找出科学家精神品质的语句,并批注自己的感受。在学生汇报学习效果时,我引导学生抓住文中关键句,感悟文本内涵,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4.合理拓展,升华感情。在课堂结尾,我把课文中的“阅读链接”——一首小诗,在课件上展示出来。我先有感情范读,本身激情昂然的学生在诗歌的感染下更是情不自制。接着,我让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合作朗读,把自豪与兴奋之情渲泄出来。与此同时,学生的感情在激情朗读中感情再次得到升华。
三、教学模式:“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稳步走
在《千年梦圆在今朝》这一课里,我引导学生通过两次自学来把握课文内容。其中第一次我提示学生通过小组学习的形式展开自学,因为这一次自学的内容﹑任务较多,小组同学之间团结协作,共同学习,效率较高。在第二次的自学里,我让学生充分自主学习,启发学生动脑﹑动手,养成一个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所以在自学时间里,同学们认真学习,深入思考,勾画圈点。
后教部分是需要老师的恰当引导,因为学生的自学水平参差不齐,学习效果也大不相同。于是,当检测学习时,要注意顾及后进生,看是否全班都掌握.但是,老师也要让学生充分自思﹑自悟﹑自议,过多的启发引导,只会束缚学生的思维。当然,在学生都无展现教学重点的思维时,教师就要适时点拔了,在这里老师起的就是引路人的作用。
当堂训练环节里,学生第一次汇报交流以后,我指导学生把个人的认知同图片联系起来,让学生看图片猜航天事件。在第二次自学交流后,我让学生把自己的个人感悟板书到黑板上,这样既让学生结合课本调动了学生的已知,激起了学生与文本的思维火花碰撞,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避免了传统“当堂训练”的单调与乏味。
在尝试了多次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我越发感觉到把这是件多么有益的事,课上学生更爱学习了,更加积极思考了。在探索“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我知道,我没有迷失自己,没有迷失语方教学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