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数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法》的教学设计,实录和反思评课(最终定稿)

时间:2019-05-12 23:41: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六数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法》的教学设计,实录和反思评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六数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法》的教学设计,实录和反思评课》。

第一篇:六数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法》的教学设计,实录和反思评课

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教学设计

岑溪市第一小学

黄海妮

教学内容:教材第28~29页的例2和第29页的“练一练”,完成练习五第4~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通过假设和调整来解决问题,进一步的提升思维水平。

2.在运用假设和调整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假设与调整的多样性。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学会假设和调整的策略来解决问题,并体会假设与调整的多样性。

教学资源: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运用已学的多种策略来解决问题,通过对条件的进一步分析和转化,使一个问题多种思维、多种解法。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书课题:假设的策略)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2(课件出示例2)全班42人去公园划船,租10只船正好坐满。每只大船坐5人,每只小船坐3人。租的大船、小船各有多少只?

提问:解决这个问题,你准备选择什么策略?

学生小组讨论。

画图法。先画10只大船坐50人,再去掉多的8人。

列举法。从大船有9只、小船有1只开始,有序列举。并填写右表。(1)

列表假设。假设大船和小船同样多,那么我们要如何调整算出大船和小船各有多少只? ①

出示表格。②借助表格调整。第一步:假设租5只大船和5只小船,就会比42人少2人。第二步:还少2人,也就是这2人还没有上船,那要让这2人也坐上船,大船和小船的数量应该怎么调整? 先想一想,再在小组里交流想法,然后在表中填一填。第三步:集体交流,得出方法: 引导思考:少了2人,需要把一些小船调整为大船,一条小船调整为一条大船可以多坐2人,2÷2=1(条),所以调整为小船4条,大船6条。②

检验结果。学生口答检验方法。

三.巩固练习1.完成第29页“练一练”。

(1)引导学生先用第一种方法,根据要求提示动手操作,独立完成。(2)用列表假设的方法再进行思考练习。学生交流,并汇报想法。

2.完成练习五第4题。根据题中所给的假设学生自主调整,并汇报调整想法。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哪些解决问题的策略?你有哪些收获?

五.课堂作业:练习五第5题。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法 ①假设——发现矛盾

②比较 与实际人数比 多出8人 少2人

③调整: 5-3=2(人)小: 8÷2=4(只)2÷2=1(只)

大:5—4=1(只)

5—1=4(只)

④检验 大船→小船 小船→大船

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教学实录

岑溪市第一小学

黄海妮

教学内容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28页例2,以及29页练一练、练习十五第4、5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运用假设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并有效地解决问题。

2.让学生在对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不断反思中,感受假设的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学生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的能力。

3.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进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多媒体课件显示例题主题图。

师:春光明媚,暖意融融,同学们相约到公园划船。请同学们读一下题目。生:每船乘5人,我们一共租了10只船。师:可以想到什么? 生:这个班一共有50人。师:怎么想的? 生:5×10=50人

师:现在把“每船乘5人”改成“大船乘5人,小船乘3人”,这时还是50人吗?

生:不能确定。师:为什么?

生:因为这10只船中有大船也有小船,我们不知道有几只大船几只小船。师:那可能是多少人呢?

生:如果都乘大船就是50人;如果都乘小船就是30人。师:如果……

生:如果9只小船1只大船,就是32人。

师:奇怪,刚才说可能乘30人,现在怎么又是32人了?人数怎么变多了? 生:因为一只大船比一只小船可以多乘2人,刚才10只小船乘30人,现在把1只小船换成大船,就可以多乘2人,所以是32人。

师:照这样想下去,再用1只小船换成1只大船,人数会怎样? 生:人数又多2人。师:你想到了什么?

生:也就是说,随着大船的增加,小船的减少,乘坐的人数也会越来越多。师:反过来呢?

生:随着大船的减少,小船的增加,乘坐的人数会越来越少。师:乘坐的人数会一直多下去或或少下去吗? 生:不可能。

生:因为一共只有10只船,如果都乘大船,最多乘坐50人;如果都乘小船,最少乘坐30人。

师:一开始的人数是确定的,而现在人数不确定,根本原因是什么? 生:只有一种船的时候人数是确定的,现在有两种船,一种坐5人,一种坐3人,这里只告诉乘10只船,并没有说是大船还是小船。

师:是啊,乘坐的人数与大船、小船的只数有关系。到底他们租用的大船、小船有几只呢?

课件出示:他们一共有42人,租用的大船和小船各有多少只? 指名读题。

师:这时候,大船、小船的只数能够确定吗?为什么? 生:因为我们已经知道了具体乘坐的人数。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画一画,和同学交流一下,怎样得出问题的结果? 学生思考、交流。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怎样解题的?

生:可以用画图的方法来解决,(学生到实物投影上演示,边演示边讲解)假设10只船都是大船,可以坐50人。比实际多坐了8人。

师:多坐了8人怎么办?

生:现在要想使乘坐的人数正好是42人,可以把其中的大船换成小船。(学生演示:把大船上的5人去掉2人,使之变成小船。一共换了4只小船,正好得到42人。)

师:解决问题时也可以用画图方法帮助我们思考。刚才我们假设10只都是大船,是否可以换一种假设?

生:也可以假设10只都是小船。

师:谁可以像刚才一样,用画图的方法展示自己的思考过程? 指名到实物投影上演示。

生:假设10只都是小船,这样一共可以乘坐30人,而实际是乘坐42人,少了12人,我们可以把每船增加2人。

师:为什么要每船增加2人?

生:因为现在少了12人,就需要把小船换成大船。大船是每船坐5人,比每只小船多坐2人,所以要把小船增加2人变成大船。

(学生在图上演示,其他学生一次报出乘坐的人数:32、34、36、38、40、42。)师:为什么不继续换下去?

生:现在已经是42人了,符合题目的条件。如果继续换下去,人数有多了。师:还有其它的假设吗? 生:……

师:也可以这样想,一共10只船,先假设有5只大船5只小船。把5只大船和5只小船的图贴到黑板上。(图略)师:谁能帮老师讲下去?

生:大船5只小船5只,一共乘坐40人,比实际的42人少了2人,只要把其中的一只小船换成大船就可以多坐2人,也就是42人。

师:还可以怎样假设?

生:可以假设有6只大船和4只小船。

师:可能存在第一次的假设就是正确答案的情况。你真幸运。生:可以假设9只大船和1只小船。生:……

师:如果假设有7只大船和5只小船,可以吗?

生:不可以,因为题目提供的只有10只船,而你的假设里有12只船,不符合题目的条件。

师:也就是说我们的假设不是任意的,要符合题目中的条件。师:如果我们的假设不是正确答案,怎么办?

生:如果不是正确答案,要看情况。要是人数多了,就把大船换成小船;要是人数少了,就把小船换成大船。

师:那又怎样知道人数是多了还是少了?

生:先算出假设的人数,再与题目里的42人比较就知道了。师:也就是说换船的过程也要符合题目中的条件。师:怎样知道我们得到的答案是不是正确的答案? 生:只要检验一下就可以了。

师:请同学们把刚才的答案检验一下。(学生进行检验)师:谁能把自己的检验过程说一下? 生:大船一共乘坐的人数是6乘5得30人,小船一共乘坐的人数是3乘4得12人,30加12得42人,与题目中的条件相符合,所以6只大船和4只小船是正确答案。

师:同学们的验算抓住了重要的一点,就是一共有42人,可是我觉得还缺点什么?

生:我要补充一点,就是还要用6只大船加4只小船得10只船,这样验算才是成功的。

师:非常完整的补充。题目中有两个条件,那我们的验算就要使答案符合每一个条件,而不是1个条件。

三、归纳总结,提炼策略

师:同学们,这个问题被我们解决了。回忆一下,刚才我们是怎样找到问题的答案的?

生:题目中告诉我们一共租了10只船,我们就假设10只都是大船或都是小船,再通过替换,使人数符合正好乘坐42人这个条件。

师:这些方法都贯穿着一个思想,那就是假设。(教师板书:假设)我们可以先假设一个答案,如果这个答案不符合题中的条件,就要进行——调整,直至得到正确的答案。最后,还要进行——检验,看解决的结果是不是符合题意。(板书:假设→调整→检验)

师:你认为在假设时要注意什么?调整和检验呢? 生:假设不是任意的,要符合题目中的条件。

生:调整也要根据条件进行。如果假设的人数多了,就要把大船换成小船;如果假设的人数少了,就要把小船换成大船。

生:检验时要使结果符合题目中的每一个条件。师:像这样,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策略——假设。

四、运用策略,解决问题 1.完成练习十七第4题。(略)2.完成“练一练”第2题。(略)3.完成“练一练”第1题。(略)

五、全课总结,内化提升 师:这节课我们有什么收获? 生:我学习了假设的策略。假设的策略一般是先假设,再调整,最后要检验。师:假设、调整与检验都要注意些什么?

生:假设要符合题目中的条件,调整时要注意与题中的条件比较,检验要使答案符合每一个条件。

生:也可以通过计算使调整一下子就找到正确答案。……

《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法》教学反思

岑溪市第一小学

黄海妮

解决问题的策略的习得,“不是由外部输入,而是在内部萌生”。策略的学习关键在于“悟”。也就是说对于策略的教学更强调让学生感悟和体验,只有真正地充分地感悟和体验,才能实现对于策略的“悟”和“在内部萌生”。本课,老师带领学生从提出问题到研究问题到解决问题到归纳总结,较充分地经历了体验与感悟的过程。

1.重视提前渗透。

假设策略的本质是对于一个新问题通过对其答案进行假设,然后通过调整逐步逼近正确答案,最后把答案给“找”出来,从而使问题得以解决,它体现了一种逐步逼近的思想。也就是对于假设的策略来说,假设只是一个引子,其根本应该是调整,是通过调整来“找”出答案。因此,对于假设策略的体验与感悟应该以调整为重点。而对于调整,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与生活接触较少,没有什么感性经验,如果直接提出问题让学生来尝试解决,不仅耗费时间和精力,而且也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本课对于调整,设置了比较多的渗透,以帮助学生体验调整的策略。一开始,先出示了题目的一部分,让学生感受如果有大船也有小船,则10只船乘坐人数的不确定。接着通过几个问题“为什么人数不确定”“10只船可能乘坐多少人”“人数会一直多下去或一直少下去吗”让学生感受到人数的增减与大船、小船只数变化之间的关系,这也就为后面的假设与调整做了有力的铺垫,可谓“未成曲调先有情”。

2.强调过程体验。

对策略的体验要经历过程,只有在过程中学生的体验才丰富深刻。本课,在提出问题后,先是让学生自主解决,然后重点让学生展示不同的思考过程。或是从都是大船想起,或是从都是小船想起,或是从一部是大船一部分是小船想起,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想起,都让学生充分展示调整的过程。重点让学生结合直观图感受为什么要把大船换成小船,为什么要把小船换成大船,以及因为“换”带来的人数的变化等。充分展开这个过程,可以使学生比较深刻地感受到调整的目标,调整的方向,调整的意义,进而形成策略。

3.及时归纳提炼。

虽然策略的学习关键在悟,要多让学生体验和感悟,但这并不因此就否定或削弱总结与概括的作用。事实上,必要的总结、归纳与提炼对于学生形成对策略的清晰的认识,建立策略模型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本课,当学生经历了铺垫渗透,探索感悟两个环节后,对假设的策略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这时就适时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提炼。重点让学生明确两个方面:一是假设策略的基本结构,就是假设→调整→检验;二是运用假设策略的注意事项,就是无论是假设、调整还是检验,都要符合题目中的条件。通过这样的归纳与提炼,学生对假设的策略就有了整体的认识,从而可以在解决问题中实际正确地运用假设的策略。

虽然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理解并掌握了假设策略的运用方法,能够正确地运用假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但这并不一定就代表着学生都真正掌握了假设策略的精髓。假设策略的应用是比较广泛的,不仅仅是“鸡兔同笼”类的问题,而教材中提供的练习几乎都是同一类型的问题,在课堂上解决类似的问题,学生就算不甚理解也可以依样画葫芦,如果实际问题存在的情境稍微复杂一些,学生是否还能够选择假设的策略并正确运用?学生是否能够在更广泛的范围内正确运用假设的策略?学生是否能主动地自觉地使用假设的策略?这些,还有待我们进一步的研究与探讨。

策略的教学关键在“悟”,既要在操作层面上“悟”,也要在思想层面上“悟”;既要培养学生运用策略的能力,也要培养学生主动运用策略的意识。

《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法》的评课

陈燕琦

今天,我评的是黄海妮老师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法一课,本课是苏教六下的内容,教学重点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运用假设的策略分析份数关系、确定解题思路,并有效的解决问题。难点是:能根据题目的特征灵活运用假设的策略分析份数关系、确定解题思路。本课黄老师在以下几个方面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一)创设情境,直奔主题。

在课的引入部分,黄老师直奔主题,春光明媚,暖意融融,同学们相约到公园划船。请同学们读一下题目:每船乘5人,我们一共租了10只船。师:可以想到什么?生:这个班一共有50人。然后老师话锋一转:现在把“每船乘5人”改成“大船乘5人,小船乘3人”,这时还是50人吗?这一下子就扣住了学生心弦,唤醒学生头脑中潜在的与假设有关的生活经验。在学生假设的过程中,用一个虚线框框出假设法的部分,巧妙地揭示出“假设法”的概念,而且使学生初步体会到假设帮助我们解决了将两个未知的量转化成一个未知的量这个难题。引入部分,顺理成章揭示课题,为下面的探究过程做好了心理准备和认知铺垫。

(二)引导交流互动,探究策略

当出示例题请学生读题分析,整理条件和问题。问为什么想到用假设的策略呢?因为这里出现了两个未知的量,没有办法直接求出。

明确策略以后,那大家再想一想你们打算怎样来整理这些条件和问题呢? 这时黄老师给大家提供了实物图,同学们能不能借助实物图,画一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课堂永远是学生不断探索的阵地。本节课,黄老师充分尊重学生,处处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比如,如何将静态的文字转化为学生动态的思考?如何在动态的思考中感受假设的过程?这是非常值得关注的两个问题。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自主分析数量关系,然后组织小组讨论寻求策略,接着独立画图感悟思考,最后师生交流,教师用简洁明了的板书体现假设的策略。这一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也体现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师生在互动对话中建构数学模型。我觉得这样的安排非常好,可以让学生的思路更加清晰。

三、巧妙设计板书,突破教学难点

假设的策略,是一个较复杂的思维过程,学生需要思考并理解“为什么要假设?”“怎样假设?”“假设后发生哪些变化?”等一系列问题。就小学生而言,难点是假设后哪些量发生了变化?为了突破这个教学难点,黄老师采用让学生“画一画”,去体验、感悟,体现了“做数学”的过程,并在黑板上进行相应的板书让学生理解了假设的过程和假设后容器数量的变化、总量的变化,使学生抽象的思维过程具体化,对假设的理解与掌握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总之,黄老师这节课层次分明,由浅到难,思维严谨,非常感谢黄老师给我们带来了一节别开生面的数学课,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使学生乐学、会学,如何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进行更好的思考与实践。在黄老师这节课我学到了很多。

林敬连老师

下面我就黄海妮老师执教的《用假设的策略解决问题》一课,谈谈我自己的一些想法。

对于六年级孩子而言,假设法这一策略,或者是承载着这一策略的数学问题,其难度是不言而喻的。鸡兔同笼问题历来是小学数学奥数题中的典型问题,如今作为习题走进了小学数学教材,可想而知难度之大。要想使孩子掌握,只靠老师的讲解肯定是徒劳的。而黄老师设计活动单导学教学环节,很好的把握和处理了教学重难点。

1.多种尝试,体验策略。

在活动单导学的教学模式下,老师先引导孩子理解题意:怎样租用10只船正好坐满?这10只船可能有哪些情况?你准备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这一环节给孩子充分的独立思考的时间,让学生运用画图、列表等学过的策略探究新的问题,培养孩子的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思考后再在小组和全班进行探究、交流,注重语言表达能力和解决问题思路的训练。引导孩子提出不同的假设,培养孩子思维的灵活性,不仅让孩子掌握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也使孩子在不断探索与交流中感受到假设策略解决问题的价值。

2.解决问题,体验成功。

如何进行调整时本节课学习的难点,这里的调整孩子独立完成的难度比较高,所以在解决假设成同一种船初步感知调整策略时,老师适时地引领孩子进行探索,通过一些有效问题的追问,来帮助孩子建立一个解决问题的台阶,使他们的研究能获得成功,归纳出假设法解题的思路。孩子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了初步的研究,有了一定的思考能力,在接下来解决问题中,老师把关键的问题抛给孩子去研究、完成。这样,教师的引导探索和孩子的自主探索有机结合,就可以帮助孩子很好地突破难点,掌握方法,体验成功。3.反思整理,提炼策略。

对于六年级孩子来说,不但要养成反思的意识,更要学会如何去进行反思,这样一种能力需要在教师设计的问题的引导下,在一次次的反思与交流中才能得到培养。本课孩子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对假设的策略有了初步的体验,这时通过引导孩子进行两个层次的反思整理,帮助孩子及时提炼用假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以及如何调整,十分有利于孩子今后独立运用策略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

我觉得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运用在《用假设的策略解决问题》这课是再合适不过了。

第二篇:用假设法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

用假设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70~71页例

2、练一练,第73页练习十一第4~7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假设”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假设”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解决用假设的策略时总量变化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

理解假设时数量的复杂关系。教学过程:

一、出示问题,讨论策略

1、出示例2,读题。

2、小组讨论:你准备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用什么策略?

3、你准备怎样假设呢?

二、自主探索,运用策略。

1、出示提问:

(1)这题告诉了我们哪些条件,要求什么问题?(2)你是怎样理解题中数量之间关系的?

通过交流理解:1个大盒里的球的个数+5个小盒里球的个数=80,1个大盒里球的个数-8=1个小盒里球的个数,或者1个小盒里球的个数+8=1个大盒里球的个数。

2、列式计算:

(1)你能根据假设后的数量关系列示解决吗?(2)提问:如果假设6个全是大盒,球的总数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请大家先想一想,再根据这样的假设算出结果,看看答案是不是相同。

集体评议,重点讨论球的总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引导比较:

(1)刚才我们用两种思路解决了例2,假设6个全是小盒或者假设6个全是大盒,虽然假设的方法不一样,但你发现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

小结。

三、反思比较,内化策略。

1、比较异同。

引导: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例1,明确了假设的策略,今天又学习了例2,用假设的策略解决了另一类比较复杂的问题。回想一下,例1和例2的条件有什么相同和不同,解决时又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同桌讨论后全班交流。

2、反思内化。

引导:回顾例1和例2解决问题的过程,你有什么体会?

四、拓展应用,巩固策略

1、做练一练第1题

提问:两种不同的假设有什么区别,解题时有什么不同? 让学生列式解答,指名板演。

2、做练一练第2题。

指出:当已知大、小两种量相差多少时,用假设策略时要按假设的方法,思考总量有什么变化,是增加了多少还是减少了多少。

3、做练习十一第5题

引导学生课业用三种不同的假设方法说明。

五、全课总结:

1、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本领?你有什么想法或还不懂的地方可以提出来?

2、作业:

完成练习十一第4、6、7题。

解决问题的策略练习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73~74页练习十一第8~14题,思考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学会运用替换和假设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并有效地解决问题。

(2)使学生在对自己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替换和假设的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策略回忆

提问: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在解决这些问题的时个有什么诀窍,或说关键是什么?可以讨论一下再回答。

二、巩固提升

1、练习十一第9题。

1、读题:

2、你准备用什么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

3、准备怎样替换?关键是什么?

4、学生独立完成并检验。

2、练习十一第11题:

1、读题

2、你准备用什么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

3、怎样理解题中数量之间的关系?

4、学生独立完成并检验。

比较:这两题为啥都要用假设的策略解决?解决过程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不同?

三、综合练习

1、做练习十一第12题

根据题意,把课本上的线段图补充完整,再解答。

小结:当题中出现三种量时,也是通过假设把三种量变成一种量,再通过总数量的变化求出结果。

2、做练习十一第13题

指名独体,并说说题中的条件和问题。让学生画图表示题中的数量关系,再解答。

3、做思考题

提问:小力为什么要给小华16元?

四、全课总结(略)

五、作业

练习十一第10、14题。板书设计:

教后记:

第三篇:六上《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

上完这一节课本节课,我趁热打铁,立刻进行反思。本节课我努力体现解决问题这类课型,老师应该坚持做哪些工作,我个人思考不管是新课程理念还是老课程,也不管是什么版本,数学应该有其本质的东西,那就是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会思考,促进学生去悟懂里面的道理。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和思考,所以在课中我用了四个注重:

1、注重多媒体的演示,让学生很容易理解“替换”的意义。能清楚的发现大杯果汁替换成小杯果汁的过程。把一个抽象的“替换”概念形象的演示出来。即激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减轻了这节课的难点。

2、注重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我等着学生慢慢领悟其中的道理,课堂上照顾全体同学,决不是看到有同学举手,就像看见了一个救星一样,马上请这位同学回答,他回答对了,就代表都会了,这样做就以个体代替了整体,会造成课堂上个别学生的表演。

3、注重审题,我感觉对于一个问题,能够正确全面的审题对于能否解决问这个问题至关重要,所以新授部分,我注意让学生多次读题,并且把重要的信息让学生重读,并且说说自己的理解,之所这样就是想培养孩子仔细审题、全面审题的能力。通过课堂效果来看,起到了预期的效果,在学生正确全面的审题以后,解决问题就水到渠成了。

4、注重学生在独立思考后的讨论交流,课堂上我是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思考后再进行交流,而不是抛出一个问题后就直接让学生讨论交流,我感觉那样的讨论交流一般是比较流于形式的,是浅层次的交流,是没有深度的。因为每个同学还有经过自己的思考张口就说,看上去很热闹,往往是:自说自话,简单的想法。通过课堂效果来看,这样的处理有着实实在在的效果,对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非常有帮助的。

再来反思自己上课的不足之处:

1、没有很好的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是紧张的,平时胆小的学生这节课没敢举手回答,高年级有可能是担心回答错误后难为情。课前也没有进行充分的交流。

2、课堂的练习设计层次性不强、趣味性不高,所以感觉课堂上后面的练习学生积极性不够高,显得沉闷和呆板。

3、课堂语言不够生动和活泼,也不够精炼。

4、课后同事间进行交流,发现这节课没有让学生形成算式的完整呈现。可能是因为担心时间不够而无法完成教学任务,课堂节奏“打”的有点快。

以上几点不足都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下大力气进一步改进的地方。

第四篇:六数下册精品教学设计

六数下册精品教学设计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教学方案

来源:拇指教育

作者:拇指教育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教学方案

简要提示:

本课教学内容是课程标准江苏教育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1页例

1、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一的第1~3题。在六年级(上册)“认识百分数”里,学生已经学习了百分数的意义,会解决简单的“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问题。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并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基本思考方法,并能正确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并在探索“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百分数的理解,体会百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流程:

流程1:教学例1

流程2:教学“试一试”

流程3:完成“练一练”

流程4:完成练习一第1题

流程5:完成练习一第2题

流程6:完成练习一第3题

流程7:全课小结

流程8:阅读“你知道吗?”

流程1:教学例1

1、师:上学期我们研究了一类新的数,比如:25%、90%,这样的数叫做百分数。这学期我们将继续来研究有关百分数的实际问题。

课件出示例1中的两个已知条件。

例1 东山村去年原计划造林16公顷,实际造林20公顷。

这是例1的两个已知条件(读题),你能分别画线段图来表示这两个数量吗?

师:说说看,你画几条线段表示这两个数量比较合适?表示哪个数量的线段应该画长一些?

课件出示:我们可以画两条线段分别表示原计划造林和实际造林的公顷数,表示实际造林的线段长一些。

原计划造林

16公顷

实际造林

20公顷

提问:根据这两个已知条件,你能求出哪些问题?

课件出示

实际造林比计划多多少公顷?

原计划造林比实际少多少公顷?

实际造林面积相当于原计划的百分之几?

原计划造林面积相当于实际的百分之几 ? „„

师:同学们可以提出很多问题,比如(读题)这些问题你可以列式口答吗?请跟同学说一说。

你还能解决下面这个问题吗?

课件出示完整的例1。

例1 东山村去年原计划造林16公顷,实际造林20公顷。

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

2、请同学们轻读例1

思考两个问题:

(1)这里要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是把哪两个数量进行比较?

(2)比较时以哪个数量作为单位1? 师:这里是把实际造林与原计划造林的公顷数进行比较,比较时以原计划造林的公顷数为单位1。(出现横线)

那么要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应该先算什么?再怎样算?把你的想法先跟同桌说一说,然后在本子上算一算。

校对:一种算法是:要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就是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的公顷数相当于原计划的百分之几。所以先算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多少公顷,(完整线段图)再算多的公顷数相当于原计划的百分之几。算式是——(出示算式)

另一种算法是:先算实际造林相当于原计划的百分之几,20÷16=1.25=125%,再从125%中去掉与单位“1”相同的部分100%,就是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的百分数。(边出示算式)

请再说一说自己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流程2:教学“试一试”

1、出示问题:如果把问题改成“原计划造林比实际少百分之几?”

启发:根据例题中问题的答案猜一猜,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什么?

提问:同学们的猜测是否正确呢?你能像刚才那样分析一下吗?这个问题又是把哪两个数量进行比较?请注意比较时以哪个数量作为单位1?

这里是把原计划造林与实际造林的公顷数进行比较,比较时以实际造林的公顷数为单位1。(出现横线)

要求“原计划造林比实际少百分之几?”可以先算什么。请在书本上第一页“试一试”列式解答。并想一想:还能列出不同的算式吗?

2、学生列式计算后讨论:同学们已经算出了这道题的答案,那这个答案与你此前的猜想一样吗?为什么不一样?

小结:“试一试”与例题中的问题都是把实际造林面积与原计划造林面积进行比较,但由于比较时单位1的量不同,所以得到的百分数也就不同。(出现横线)

流程3:指导完成“练一练”

课件出示:

练一练 我国2004年有在读研究生82万人,2005年增加到98 万人。

2005年在读研究生的人数比2004年增加了百分之几?

1、师:请大家自由读题。

2、提问:你是怎样理解“2005年在读研究生的人数比2004年增加了百分之几”这个问题的?

你能试着自己列式解答吗?

3、计算中有没有遇到什么新的问题?计算时除不尽怎么办?请阅读本页教材的底注。

计算中遇到除不尽时,一般保留三位小数,也就是百分号前面的数保留一位小数。以后数位较多或数据较大的计算还可以使用计算器。

流程4:指导完成练习一第1题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练习。请把书翻到第2页,看第1题。

师:你能试着自己独立完成吗?如果思考的时候有困难,不妨画画线段图,想一想把谁看作单位“1”,也就是100%。

请看屏幕进行校对。

课件出示:

流程5:指导完成练习一第2题

师:生活中有许多统计数据会使用百分数,下面我们一起来解决两个有关百分数的实际问题。请大家看数学书第2页的第2题,仔细读题,说一说问题求的是什么,再列式解答。如果结果除不尽,一般可以保留三位小数。

流程6:指导完成练习一第3题

师:再来看第三题。读题后说说题目告诉我们哪些信息,要求的是什么问题,把问题补充完整说一说。

流程7:全课小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解决怎样的问题?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时,通常可以怎样思考?计算过程中还要注意些什么?

流程8:阅读“你知道吗?”

师:数学书第3页的“你知道吗?”还介绍了有关百分数在生活中的一些运用情况,请大家自己去读一读、说一说。

上一篇: 江苏省优质课比赛教案设计:圆柱

下一篇:六数下册精品教学设计 “打折”教学

以上是《六数下册精品教学设计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教学方案》的详细内容,《六数下册精品教学设计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教学方案》是拇指教育的编辑和众多的网友会员精心为您奉献。请记得收藏本站。更多有关《六数下册精品教学设计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教学方案》方面的资料,请在网站栏目中查找。转载本文,请注明: 拇指教育【

第五篇:五数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范文

五数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

本课内容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这部分内容主要教学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用列表和画图的策略解决问题,对解决问题策略的价值已有了一些具体的体验和认识。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一方面可以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现实问题中基本数量关系的理解,增强分析问题的条理性和严密性;另一方面能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常常是多样的,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用不同的策略、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从而增强根据需要解决的问题的特点灵活选用策略的意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本节课的设计上,为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设计时,以游公园为载体,设计例题与习题。这些都是针对教学目标设计的对应素材,从学生比较熟悉的实际生活入手,学生乐于接受易于理解。

关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环节设计,我是围绕游公园这一情景展开的,根据王大叔用18根1 米长的栅栏围成花圃的情境,提出问题“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 ”,引导学生分别用小棒摆一摆,再列表格填一填,得到结果,还让学生算出每个长方形的面积,比较发现其中的规律,随后进行了同步的练习.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掌握“一一列举”的具体思考方法,感受其必要性, 上完课后,我发现自己在教学中还有许多不足:

1、在两个例题的教学中过于突出了表格式的列举方法,对其它列举的形式重视不够。

2、在学生反馈环节的处理上,还要再细致些。

3、课堂评价性语言较少还需丰富。

4、由于时间关系,最后课的收尾显得较仓促。

5、由于备课不够详细最后一道题出现了错误漏了答案

当然除此以外,这节课还有不足的地方,肯请各位老师加以批评指正。

下载六数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法》的教学设计,实录和反思评课(最终定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六数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法》的教学设计,实录和反思评课(最终定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六上《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5篇)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 教材剖析: 本单元首要教学用替换和假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本单元共支配了二个例题,分三课时进行教学,本节课是其中的第一课时。“替”即替换,“换......

    六数《复习用百分数解决问题》教学设计与反思(含五篇)

    复习用百分数解决问题 孙红辉 教学目标:1、通过梳理和复习用百分数解决问题的知识,使学生自主地掌握解题思路,并能正确地解决这类问题。 2、通过类比和归纳等数学活动,体验数学......

    《替换——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及反思

    《替换——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89-90页的例1与“练一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替换”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并......

    解决问题的策略――画图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解决问题的策略——画图》 姜堰区南苑学校钱文彬 一、教学内容: 四年级下册第80-90页例题、“试一试”和“想想做做”。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产生画......

    一年级下册同数相加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课本第77页 教学目标:1、通过画图、填表的方式,会用连加的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搜集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 3、体会数学与生......

    六数《复习用百分数解决问题》教学设计与反思(共五则范文)

    复习用百分数解决问题 厦门市集美区曾营小学 陈勤 教学目标:1、通过梳理和复习用百分数解决问题的知识,使学生自主地掌握解题思路,并能正确地解决这类问题。 2、通过类比和归纳......

    五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策略教学设计(最终版)

    五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策略教学设计 李佐坤 一 教学内容 数学广角 教材第134 、135 页的例2、做一做4-6题。 二 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问......

    《反比例》教学设计、反思、评课

    《反比例》教学设计、反思、评课 宋学军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结合丰富的实例,认识反比例。2.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