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举例(5篇)

时间:2019-05-12 23:12: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举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举例》。

第一篇: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举例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举例

研究性学习课题一

1. 课题名称:古诗鉴赏

2. 课题内容:古诗的特点、古诗的语言表达技巧、古诗的语言特点、古诗的形象与意境、古诗的思想与感情、古诗的背诵技巧、古诗的鉴赏方法、古诗的答题技巧、古诗的命题趋向

3. 思路提示:(1)研究内容比较多,每组可以自选课题的内容;(2)到图书馆、书吧或者上网搜集相关资料;(3)撰写论文。(4)在班级内展示优秀论文。(5)教师点评部分学生作品。

研究性学习课题二

1. 课题名称:高中学生上网情况调查与研究

2.课题内容:(1)高中学生上网都做什么?(2)每周花多少时间上网?(3)高中学生上网对学业是否有影响?

3. 思路提示:(1)举行小型“高中学生上网情况调查与研究”的座谈会;(2)问卷调查,设计一份“高中学生上网情况调查统计表”,了解学生上网的情况;(3)到图书馆、书吧或者上网查阅、搜集关于高中学生上网情况的资料,为开展下一步的研究工作奠定基础;(4)撰写〈〈高中学生上网情况调查与研究〉〉的报告。(5)把这次活动的优秀调查报告在学校宣传橱窗内展出。(6)教师对本次活动进行小结。

研究性学习课题三

1. 课题名称:名著研究性阅读

2.课题内容:《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母亲〉〉、〈〈红与黑〉〉、〈〈西游记〉〉等中外名著的研究性阅读,探究其中的某些人物形象或者艺术手法。

3. 课题目的: 比较深入的接触中外的一些名著,理解某些名著的基本内容,学习我国以及世界悠久的历史文化,感受我国以及世界文学的艺术魅力。

4. 思路提示:(1)用资料室,图书室、网络等资源,阅读名著;(2)到图书馆、书吧或者上网查阅、搜集相关资料,为开展下一步的研究工作奠定基础;(3)撰写一篇反映研究性阅读成果的论文。(4)在班级内展示优秀论文。(5)教师点评部分学生作品。

第二篇: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浅谈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

浅谈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

语文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问题创设为情景,以自主钻研为形式,以实践体验为手段的一种学习。高中语文开展研究性学习,目的是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养成主动探求知识,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的学习方式。在教学实践中, 我发现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可以有下列几种设计:

一、可以通过问题铺设台阶,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

学生在学习中一旦提出了某个问题,就会产生解决它的强烈愿望,就能够更敏锐地感受和觉察到与该问题有关的各种信息。比如讲授高中语文《雷雨》时,同学们讨论周朴园的性格,大多认为他是一个极端自私、虚伪、冷酷、无情的人。有同学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周朴园到底爱不爱鲁侍萍呢?”我于是让同学们四人一组开展讨论,然后全班交流。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有一个同学持肯定的观点,认为:“周朴园本身就是封建制度的牺牲品。他年轻时与鲁侍萍相爱,本是一件冲破封建礼教束缚的伟大爱情。如今他这般冷酷,是为环境所迫。尽管如此,他仍然保留着侍萍留给他的旧衬衣、旧家具和相片,他残酷的背后还保留着一丝对年轻时的爱情的留念。可见,他的本性是善良的,却被封建制度毒害,在他的内心深处还是爱侍萍的。”通过这一问题的研讨,学生不但深入了解了人物,而且研究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提高。随机感悟为解决问题提供新颖的思路和新的可能,突破常规思维的局限,探索出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途径。

除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发产生的困惑,教师可以从教学材料中选择一个令人困惑的情景或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去寻找答案。如选修课上我讲授高中语文余华的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它叙述“我”受父亲的叮嘱,十八岁第一次出门去认识外面的世界,所接触到的莫名奇妙的人和事。“莫名其妙”是一个令人困惑的情景。我先让学生描述这一“困惑”:“我”出门远行,司机“粗暴”,“我”恼怒,他却“笑嘻嘻”,“我”大惑不

用心爱心专心

1解;有五个人来抢苹果,“我”被打得鼻子软塌塌地“挂在脸上”,他转过身来,表情“越来越高兴”;后来“我”连“愤怒的力气”都没有了,“那个司机”竟跳上拖拉机,“朝我哈哈大笑”,手里抱着“我”那个红色背包;“我”一直在寻找旅店,没想到旅店就在驾驶室的座椅上。然后,我请同学们来解释或评价这一情景。同学们七嘴八舌:有说司机和那些人是同伙,有说“我”是一个被愚弄的对象等。为了开阔同学们的视野, 我朗读了余华《最初阅读》中的一段:“我是在文化大革命开始那一年进入小学,文化大革命结束时中学毕业。”“那时候的大字报已经从文革初期的口号转化成人身攻击了,充满围墙的全是对别人的编造和丑化,而且还有故事和情节。”我要求同学们据此知人论世,继续探究。这时有些同学豁然开朗了,有人推论:“当我们背上行囊,充满梦幻,在人生的路途中跋涉的时候,会有茫然、挫折、甚至失败,倒不如牢牢抓住今天。”有人评价说:“余华描绘的是在可怕的文革中,人们被莫名其妙攻击的情景,揭示了人所处的困境。” 一番话,引得掌声阵阵。

二、可以就几篇文章进行比较,开展比较式的研究性学习

比较本身就是研究,就是一种思维方法;比较的过程就是研究的过程,就是培养思维能力的过程。比较,可以是内容之间的比较,也可以是表达方式、语言技巧方面的比较。比如在学习了《邹忌讽齐王纳谏》《触龙说赵太后》等文章后,我指导学生就“劝谏”技巧的异同进行比较分析,同时还让学生进行了“劝谏成败原因分析”的研究。

在比较研究中,除了同类文章可以进行比较外,异类文章也可以进行比较。比如对同一单元文体不同的四篇文章,可以指导学生在一定的语境中,联系每篇文章的中心意思,联系上下文,对语言的深层含义、感情色彩等进行辨析、品味,也可以指导学生对不同文体对语言的不同要求作比较性研究,还可以指导学生从时空上作纵向或横向的比较,如对朱自清不同时期散文的比较等等。

三、可以选择一组文章,围绕一个中心,开展专题性的研究性学习

要培养学生持久的研究兴趣和纵深的研究能力,最好是开展专题性的研究性学习。如高中语文《琐忆》是写鲁迅的,而《拿来主义》、《记念刘和珍君》是鲁迅写的。我们就可以把这些文章放在一起,作为一组文章,指导学生通过这些文章对鲁迅精神进行专题性研究。当然,仅仅凭这么一点材料去研究鲁迅是很不够的,我们并不是要学生一开始就去寻找大量的材料,搞深刻的研究,而是为了让学生初步形成从资料中寻找课题,寻找研究依据的能力。随着高中学习的深入,同学们对鲁迅作品的接触也越来越多,我们就可以要求学生将这个专题一步步深入地做下去。这样的专题性研究,虽然耗时比较长,但效果比较好,不但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的过程之中,而且贯穿于学生整个高中阶段学习的始终,甚至会影响到他们今后专业的发展方向。

语文学习应是一个广纳四面来风的开放系统。叶老说:“把精读文章作为出发点,向四面八方发展开来„„就可以带读许多书,知解与领会的范围将扩张„„”教材无非例子,由此延伸、展开,就能为我们打开一片研究性学习的广阔天地。如学习《窦娥冤》,就可延展到对元曲的研读,再类推到对一系列文学现象的解读,你就会有惊人的发现:窦娥冤魂感天动地,刘兰芝和焦仲卿化鸟,梁山伯和祝英台化蝶„„《促织》中成名的儿子化虫,卡夫卡《变形记》中格里高尔变甲虫„„现实的痛苦以异化的形式怪诞地显现,揭示人物在社会处境中的困惑与荒谬,反映人物对社会现实的憎恨和抗争。

四、可以与各项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开展相关项目的研究性学习

如何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是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要做到这一点,就离不开一系列的研究与实践活动。如教学《简笔与繁笔》时,就可以要求学生或从大量的阅读材料中找出这样的例子,或结合自己写作的实践活动谈这方面的体会,从而加深对写作这个项目的研究。这样做,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从理性上提高了对简练为文的认识,也推动了写作的实践活动,促进了写作水平的提高。又如,教学《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在庆祝北京大

学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等文章时,可以把课文学习与平时开展的演讲活动结合起来,进行演讲这一项目的研究与实践,做到边学习这方面的知识,边研究他人演讲的范文,边开展演讲的实践活动,让学习、研究、实践融为一体。当然,也不是什么课文都要结合实践的,在实际教学中一切都要从可能和需要出发,做到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还有“课文内容的拓展”,这是针对涉及背景广、知识面宽的小说和诗歌而言的。如节选小说,有选自《水浒》的《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智取生辰纲》;有选自《三国演义》的《失街亭》、有选自《红楼梦》的《刘姥姥游赏大观园》、《林黛玉进贾府》等。学习这类课文,就采用课内向课外拓展、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这类探究性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古典名著的积极性,扩大阅读量。这类课文可以这样设计:1.筛选问题,确立研究小专题。让学生在课堂上预习课文,提出问题。教师根据这些问题整合出几个小专题,然后让学生选其中的一个专题,或独立或组成小组分头找资料完成研究任务。2.研究文献,搜集整理资料。先教给学生查阅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从而找出有用材料的方法。如采取“滚雪球”的方法,即先查几篇与专题有关的主要文献,通过阅读消化,了解课题的有关范围并从文章中发现新的线索,再扩大查阅对象。如研究《失街亭》,得先阅读《三国演义》,再由此涉及《三国志》、《资治通鉴》和《中国文学史》中的有关内容。3.分析整合,形成小论文。写小论文是汇报研究成果的一种形式,也是一种综合素质的训练,它是语文探究性学习的重要环节。

4.展示成果,总结评价。选出较好的论文,让学生在课堂上按序宣讲论文,并由同学对他们论文中的观点进行质疑,或对相关问题提问,宣讲人需作解答,解答不了的可请同小组同学帮助解答;如有不同观点还可以进行辩论;最后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作自评、互评,教师再加点评。这种让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方式,无论对课文的理解、知识面的拓宽,还是创新意识的培养和综合能力的锻炼,都是传统的接受式教学所无可比拟的。同时,学生的阅读品位也得到了提高。学生为了探究都能主动翻阅《三国演义》、《红楼梦》等名著。没

有名著的民族是可悲的,它意味着文明的短暂和浅薄;拥有名著就意味着自动靠近高尚和不朽。

四、可以开展“课外语文学习”,这类研究性学习活动完全是在课外进行。

让学生在寒暑假中对自己感兴趣的社会现象进行探究或对课外读物进行研读。如对“街头错别字的成因和解决途径”、“某民间故事与史实的联系”等进行探索,培养学生的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读课外读物主要是指研读文学作品,要求学生扣住人物形象、文学语言、艺术技巧来拟定研究方式。活动之初先由教师定几个题,如“鞠躬尽瘁的诸葛亮”、“神通广大的孙行者”等。当学生初步具备研究课题的能力后,就可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确定方向。虽然他们的研究难免稚嫩,但以这样的方式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活动,对于他们发展自己的终身阅读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总之,语文研究性学习主体课堂是建立在学生自主钻研、自主探究的基础之上的,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改变学生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自主感知学习材料,自主发现,再经过组合、内化,从而获得新的体验,形成自主性人格,达到教是为了最终不需要教的目的

第三篇:研究性学习与高中语文教学

研究性学习与高中语文教学

——将《新课程下教学技能的研究与创新》落实到教学中

北京东方德才学校语文 高级教师宋志军

研究性学习在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精神、培养中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化、特性化的发展、融合“接受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两种学习方式等方面 ,起到了重要作用。可以说 ,研究性学习是基础教育史上的一次革命。学生角色 ,从被动到主动;教师角色 ,从传授到指导;学习空间 ,从封闭到开放;学习形式 ,从单一到多样。这四大变革 ,为基础教育开辟了一个全新的领域 ,也为高中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应该熟知这些理论,有效地落实到教学中,提高教学效果,尽快成长为名师。

一 课堂研究 :中学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主旋律

由于多种原因 ,人们在理解和实践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两种偏差 ,一是对研究的泛化 ,二是对研究的神化。前者就是随意地给一些人们早已熟知的教与学的形式贴上研究的标签 ,如在课堂上 ,学生对一个思考题的讨论与解答 ,却不仅被冠以研究而且是自由研究的名称;后者则只把从问题的提出、证据收集 ,方案的制订与实施到解释的形成、检验和结论的得出等等都是由学生自主发现、由学生独立完成的活动才归为研究。这两种理解都背离了研究性学习的本质。课堂研究 ,内容在课本 ,研究在课堂。可以是教师有计划、有步骤的指导性研究 ,也可以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准课题 ,进行深入的研究。它不是简单的问答 ,也不是一般的讨论 ,而是有课题、有研究、有总结、有报告的研究学习的过程。

一是课文研究。最普通、最有效的方法是将课文中的重难点问题或课后的思考题转换成研究课题。如《荷塘月色》的课后练习“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 ,说说为什么作者'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一般的课堂教学是由教师介绍一下作者的时代背景 ,然后学生总结出“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反映了作者对严酷现实的不满与苦闷彷徨的思想感情。这个问题也就得以解决了。可是 ,如果我们本着“把薄书读厚”的原则 ,将这个问题作为小课题进行研究 ,多问几个为什么 ,多查阅一些资料 ,答案就不这么简单了。

二是文学评论。指导学生写文学评论 ,是基础研究的最佳方案。因为它给读和写找到了最佳结合点 ,同样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再认识、再创造的机会。例如 ,执教《祝福》一课需要 5课时。学生阅读课文 1课时 ,确定课题;课堂写作 2课时(课外查阅资料 2课时);交流评价 2课时。同是 5课时 ,其教学效果是完全不同的。比较赏析是进行文学评论的重要手段。同中求异 ,异中求同 ,它可以帮助学生打通思路 ,开阔视野。同是爱情诗 ,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与舒婷的《致橡树》就不一样。同时写母亲的小说 ,鲁迅的《药》、高尔基《母亲》、1栗良平的《一碗阳春面》、叶圣陶《夜》这四篇小说中的母亲形象 ,也因社会背景和作者思想倾向的不同而各不相同。教师可以布置预习题 ,让学生查寻资料 ,充分酝酿 ,写出文章 ,做好发言准备。

三是笔记整理。笔记整理的过程 ,是学生学习记忆的过程 ,也是研究学习的过程。如高三复习阶段 ,需要分析记忆的“资料”非常多。然而大多是现存的“死”东西。将“死”材料进行“活”处理 ,可以设计出研究课题(如错别字出现的一般规律;误读汉字的一般规律;中国文学诗歌发展的基本规律……),让学生进行分类研究 ,找出规律 ,然后进行分类整理。

二 课题报告 :中学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最佳体现

课题研究是高于课本、高于课堂的研究 ,是“课堂研究”的延伸。有些人认为 ,课题研究是少数人的事情 ,或者说根本不是中学生份内的事情。这种观点是极片面的。过去 ,我们的老师和学生在课本上特别是在试卷上纠缠太多了。学生视野不阔 ,思路不宽 ,知识不活 ,“高分低能”。该清醒地一想我们的过去和将来!走出课本 ,走出课堂 ,学“大语文” ,学生活语文。1998年春 ,成都外国语学校的欧鹏出访美国 ,应邀在华盛顿特区兰登中学作了两个课时关于《中国传统与现代发展》的演讲 ,他精彩的讲演使美国学生对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产生了由衷的佩服。后来 ,他的论文《中华武术与哲学文化》在《纽约时报》上发表。两篇文章在美国的确产生了较大影响 ,他被誉为“声振美国的中国男孩”。如果没有研究性学习的作用 ,决没有这两篇文章问世 ,更不会产生如此大的轰动效应。

课题研究主要有三种方式 :社会调查、科学实验和专题研究。搞社会调查 ,写调查报告;搞科学实验 ,写实验报告;搞专题研究 ,写专题论文或报告。每一项成果的取得 ,都必须经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 ,选定课题。爱因斯坦说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的提出 ,主要有两种方式 ,一是学生直接发现问题 ,二是在教师的诱导下发现问题。对现实的观察和思考 ,是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基本途径 ,对大量资料的搜集和占有 ,是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基本方法。对高中而言 ,课题的确立不宜过大 ,应选择开口小、周期短、便于占有材料的小课题 ,要让学生通过阅读能独立或合作完成。确定课题后 ,应在教师的指导下 ,设计好一份具体的课题研究计划 ,以确保课题研究有序、有效地进行。即使是口子比较大的课题 ,也要选准角度 ,“大题小做”。

第二阶段 ,搜集资料。由学生自主独立或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相关资料信息的采集、筛选、分析、综合、提炼和重组。蜜蜂酿蜜必须博采 ,搜集资料也必须博采。资料可以是教材中的 ,也可以是报刊杂志中的。我们还可以根据需要 ,从网络上获取有关信息。应分类采集资料。举例来说 ,2 0 0 1年寒假 ,我让学生进行《中国人如何过大年》的课题研究 ,完成2 0 0 0字以上的专题报告。课

题组在小组讨论会上对于资料的分类作了如下安排 :一类 :民风民俗类。贴春联、供灶神、祭祖先等。少数民族风情……二类 :历史发展类。古代民情、解放前、解放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三类 :现代发展类。春节晚会、电话拜年、发电子邮件、发短信息、发贺卡等……四类 :伤风败俗类。聚众赌博、封建迷信、行贿受贿、斗殴抢劫……

第三阶段 ,定向研究。在收集、占有一定量的信息后 ,由学生针对课题进行研究。成立了课题组的 ,还可以集体讨论 ,学生互相争辩、互相启发。综合研究将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而教师将从传统教学中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课题研究的指导者甚至合作者。这种既要求学生独立思考 ,又要求学生互动合作的学习方式 ,将培养出学生团结协作、科学求是的优秀学习品质 ,有助于他们以后的终生学习及自我发展。

第四阶段 ,课题报告。首先是写课题报告 ,或调查报告 ,或实验报告 ,或其他报告。可以是个人研究成果 ,也可以是集体研究成果。接着是成果交流。在校报中开辟“学生论坛”专栏 ,在班会上让学生宣读专题论文 ,利用节假日时间组织学生搞“学术讲座” ,进行发展研究成果评选活动 ,将学生的文章推荐到相关的报刊杂志上发表 ,将学生的研究成果编印成册 ,所有这些都是成果交流的好方式。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是反馈学生研究质量 ,让学生在“成功”中获得快感。

三、研究性学习与其说是对中学语文教学的挑战 ,倒不如说是对语文教师的挑战

过去 ,以“一口好普通话、一笔好字、1 0 0篇好文章”来要求和鼓励每一位语文教师。时至今日 ,经济腾飞 ,知识爆炸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三个一”的好语文老师 ,已经远远落后于时代了。讲读书 ,教师应该“读书破万卷”;讲写作 ,教师应该“立言”;讲语文研究性学习,教师首先应该是忠实的实践者。在学生研究性学习过程中 ,教师要有正确的角色定位。

1、平等参与。有经验的语文教师 ,总是以平等身份对待每一位学生。放下长辈的架子 ,摒弃儒者的样式 ,从讲台上走下来。在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 ,是导演 ,是教练。尊重学生 ,客观地评价学生。

2、跟踪指导。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研究活动的情况 ,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点拨与督促;组织灵活多样的交流、研讨活动 ,帮助他们保持和进一步提高学习积极性;对有特殊困难的同学或小组要进行个别辅导 ,或创设必要条件 ,或帮助调整研究计划。在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过程中 ,教师伴随着从知识传授者到学生研究性学习的组织、指导、参与者的角色转换 ,也将会获得相应的体验和提高。

3、随机评价。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学生参与研究的态度。二是学生在研究活动中获得的体验。三是学生在研究活动中所取得的成果。四是学生创新精神和探究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对学生在研究中未能发现的问题进行适当的点拨 ,对学生在研究中有失偏颇或偏激的地方进行适当的纠正。为了让学生对发展研究保持盎然的兴致 ,在评价中要注意激励学生研究的积极性 ,要让学生始终感受到发现的快乐 ,要让学生始终能尝到研究性学习的甜头。

作为新时期的语文教师要努力拼搏,坚持学习,不断进步,将研究性学习落实到高中语文教学中,认真夯实高考考点,并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寓含在教学中,蕴蓄在作文中,为祖国培养合格人才贡献力量。

北京东方德才学校语文 高级教师宋志军

第四篇:高中语文教学研究性学习论文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现代社会要求人们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高中语文学习要“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因而,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重视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

下面从几个方面简单阐述高中语文教学研究性学习。

1、实际上,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比如在个性化阅读以及自由、有个性、有创意表达中离不开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创造思维;研究问题、形成成果时离不开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交流汇报、讨论辩驳时离不开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和具体化等思维的心智操作。

2、锻炼学生的言语能力。在心里学上,一般把言语分为外部言语和内部言语两大类。内部言语又分为口头言语和书面言语两大类。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强调小组合作研究、强调研究信息、创意和成果的经常交流和共同分享。这就需要口头言语—口语交际来完成;高中语文研究成果的表达主要应由书面言语来担任,当然,研究性学习成果表达的方式是多样化的。在进行语文研究性学习时,尤其不能离开内部言语。特别是阅读活动中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常常遇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况,必须借助内部言语—思考问题时对自己发出言语的活动才能完成。显而易见,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提高学生言语的水平的有效途径。

3、陶冶学生的情操。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自身优势,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受到美好情操的陶冶。

(1)培养学生的道德感。道德感是人根据道德规范来评价社会现象时所体验到的情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与文本展开对话。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会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形成评价社会现象的道德感。

(2)加强学生的理智感。理智感是人在获取知识的活动中所产生的情感。它是与人的求知欲、认识兴趣、解决问题的需要等的满足与否相联系的。学生通过语文研究性学习,其求知欲望、认知兴趣和解决问题的需要等会得到一定的满足感,产生一些积极的情感,发展其理智感。

(3)培养学生的美感。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中的美感是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时体验到的崇高、优美的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高中语文教学的又一重点。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有组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文学鉴赏和创作活动是进行审美的重要渠道。阅读优秀作品,品位其语言,感受其思想及艺术的魅力,能较好地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

4、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是需要意志努力的活动。要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研究并解决语文研究性学习问题,要在语文研究性学习中进行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挥想象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要进行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都不是轻而易举的事。自主探究是研究性学习的基础,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能够有效地培养独立性、坚定性、果断性和自制力等意志品质。

5、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学生长期进行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有组于学生形成注重感悟、重视积累、善于质疑、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相互切磋、合作探究、乐于交流、共享资源创意成果、关注现实等习惯。

6、增强学生的能力。学生参加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不仅可以发展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一般能力,而且可以发展语文方面的特殊能力,如语文积累能力、语感能力、个性与创新表达的能力等等;还能够发展学生的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如创造出一些文学作品等;还可以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元认知能力,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而且会使学生逐步学会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7、形成学生良好的性格。性格是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性格是他在生活实践的过程中形成的。

8、形成学生的心象。心象是当对象不在眼前时,头脑中浮现出的形象。心象是一类很重要的知识表征,它那能够在对象未出现的情况下去表征和加工这些对象。在学生构思想象作文或阅读文学作品的时候,他们往往会用到头脑中出现的颜色、形状、大小、方位等视觉特征的形象——视觉心象;他们还常常会用到经过头脑对记忆心象进行加工、改造而产生的新心象——想象。而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主要内容则是让学生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追求思维的创新和表达的创新。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能够不断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学习有创意的表达。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中的小组合作探究实践活动的民主氛围有利于培养学习独立的、主动的、爽直的、协作的、亲切的、善于社交等性格。

第五篇: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报告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报告

课题组员:尚芳圆,杨锐花,辛永霞,孙秀,吕瑞娟,张文文,郭昊,王强,赵杨杰,刘志珍,秦二芳 组长:辛永霞

意义:了解端午节的丰富内涵,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摘要:家乡端午习俗丰富多彩。关键词:端午,屈原,粽子,端阳。研究方法:调查资料,讨论,分析 课题:

中国传统文化渊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演化而集成的一种反映名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就拿端午节来说: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亦称端五,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午也就如称初五;端午的五字又于“午”相通,按地支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午也为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为“午”,‘五’故称重五,此外,端午还有许多别称,如;夏季,洛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等等。

端午节的别称之多间接地说明了端午起源的歧出:事实也正是这样的,关于端午的起源时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种说法,诸如:纪念屈原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恶月恶日驱避之说,等等。到了今日,影响最广的便是纪念屈原之说。在民俗文化领域我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赛和吃粽子都与屈原联系起来。我国民间过端午节是较为隆重的,庆祝的活动也是各种各样,我们礼县的活动有以下种种形式: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据说,屈原为五月五投入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诗人哀之,每于次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江中,以驱蛟龙。久而久之,成了习俗。

在我们礼县,粽子有很多,它形似菱角,白莹如玉,清凉解暑。吃时用丝线切成小片,放在碟子里,浇上蜂蜜,吃起来芳香可口,别有风味。蜂蜜粽子的做法:

原料:糯米,蜂蜜,粽叶 准备工作:

1.糯米淘洗干净,用水浸泡24个小时,在浸泡过程中要换水3、4次; 2.粽叶和棕绳放入水中泡8下时左右,放入锅中煮一下。

3.包粽子:取一张苇叶,对叠呈漏斗形状,底部一定要收紧,不能有空隙; 4.加入糯米,铺满;

5.将苇叶折起,包裹严实,依照方向包成三角或四角形状,用绳子扎好; 6.煮粽子:锅中加入足量的水,大火煮开,放入粽子,水再次沸腾后转小火煮一个半小时,煮后捞出粽子一个个摆放开,收干表面的水分,煮熟后晾凉,最后撒上蜂蜜即可食用,在煮时,粽子要捆紧,一面在煮时散开。煮粽子一定要在水开时再下锅,水要全部没过粽子。“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吃粽子,作为一种习俗,我们更应该理解它的含义并且将它继续传承下去。

还有一种在端午节吃的特色小吃,“花馍馍”它是由月饼发展过来的一种民 间小吃

“花馍馍”制作过程很简单,一般厚度约为一指厚,直径为十三厘米左右,制作“花馍馍”时一定要用新打出的本地面粉而且是不加发酵的老面,只加少量苏打以水揉面即可。将揉好的面粉揉成巴掌大的面坨,然后压平,尽量使它变成圆形,在上面画上自己喜欢的东西,最后置于平锅底在火上烧成即可。成型之后的“花馍馍”外形呈圆形,象征圆月,有团圆纪念的意思。

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辟邪之意,实际是为了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花、香药、外色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做成各种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而礼县却有着不同的做法,端午折柳并插柳,也有悬艾叶的活动,但不插在门上,关于插柳民间有一个传说。有一天,天帝派一位天将去观察人类的相处方式,天将到了人间,他感受到了饿,此时他遇到了一个富人,他向富人乞讨食物来填饱肚子,富人给了他好多食物,他吃了一个月又没了食物,他碰到了一个穷人,穷人把他仅有的一点食物给了他,天将吃完食物后返回天庭,向天帝禀告了他在人间经历的一切,天帝听后说人类太自私了,我就派你带领天兵天将前去消灭人类,天将为了报答穷人的恩惠,先找到了富人,告诉他让他在大树下躲一躲就可以避过天灾,接着又找到了穷人,告诉他们说最近有天灾发生,要他们折脆嫩的枝条,并将它们插在门前房顶就可以躲避这次天灾,穷人和富人都开始准备天灾的防御工作。几天后,天兵开始向人类进攻,富人躲在树下,雷公将他一个闪电电死了,穷人却安然无恙。于是人们有了插柳的习俗,用于辟邪。

端午还会有戴花绳的习惯,大多为五种颜色,小孩子都特别喜欢。五彩线象征着五色龙,系五彩线可以降妖除魔,民间喜欢系在儿童的手腕上(男左女右),俗称长命线。用以祈求除邪辟毒,长命百岁。中国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因此,节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第一件事就是给小孩在手腕脚腕上挂五色线,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讲话。五色线不可随意丢弃,只能在夏季第一次大雨或洗澡时,丢到河里。

传统文化,对于成长于文化断层期的现代人多数没有什么概念。有所涉猎的人可能会感慨说: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也有人可能会说;在现今时代,传统文化已经过时。由此可见,中国传统文化正在慢慢流失,我们的国民却没有意识到,只是盛赞现代生活丰富多彩,文化七彩斑斓。曾几何时,韩国称雄围棋界,要知道那是我们的先辈留给我们的遗产。

我国政府向来重视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但由于传统文化的脆弱性和“文化大革命”时的劫难,我国传统文化的生存现状仍然让人担忧: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和外来文化的冲击,大批风情独特的古村落、民居、作坊及其他文化遗址遭到破坏、大量珍贵的无形文化遗产是去传承。更严重的是出现了诸多文化侵略现象,2005年底,沸沸扬扬的韩国端午节事件,终于尘埃落定,韩国成功的把“江陵端午祭”申报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这无疑是中国文化的一大耻辱,炎黄子孙永远的心痛!2006年10月,传出韩国拟将中医改为韩医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消息,所谓“韩医”,其实于中医时一脉相承,病理理论和治疗方法基本类似。等等类似的事件数不胜数。机失于野,而路人拾之,我们在这时才幡然悔悟,大声疾呼,可惜,悔之晚矣,在我们痛呼时,是否想想,如何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冯友兰曾说:“中国人最关心的是中国文化和中国文明的统一“。我们的智慧或可超然于文化之外,而我们的最终命运又必然摄于文化之中。因此,理性发展中国文化是中国人的必要选择。

调查体会:一个国家的富强是由这个国家的所有因素决定的,人心,文化传统以及智慧。所以作为中华人民,我们有义务、有责任去继承跟弘扬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不然,或许哪天我们真的保护不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了。同学们,行动起来吧!让我们一起弘扬和呼吁这个社会的人们,一起来了解和保护我们的中华文化吧!

下载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举例(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举例(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课题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课题 默认分类 2010-05-05 21:56:10 阅读332 评论0字号:大中小 订阅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课题 研究性学习课题一 1. 课题名称:古诗鉴赏 2. 课题内容:古诗的特点......

    高中语文分层研究性学习(本站推荐)

    高中语文分层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初探 根据我国传统的学习过程理论,特别是知行统一,整体性与分层性统一原理;国外现代的教学理论,如布鲁纳的“发现学习”、奥苏贝尔的“有意......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研究性学习初探

    语文研究性学习初探研究性学习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的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进学生思考力......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研究性学习探究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语文研究性学习探究 研究性学习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的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报告5篇

    研究性学习设计方案(语文) 研究课题名称: 《以儒、道、墨、法家思想为例浅谈先秦诸子思想之异同》 设计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乌海附属学校 设计日期:2016年02月01日 所属年级:高......

    《醉翁亭记》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

    《醉翁亭记》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 学习目的] 1、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文章,感受优美的语言,力求背诵文章。品析解读文章,理解其主突旨,提高语文水平。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

    走进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

    《走进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 课题:走进研究性学习活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理解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含义; 2、了解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基本过程; 能力目标:提高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提......

    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推荐五篇)

    研究性学习教学反思 研究课题名称: 中国诗词中“月”与“情”的关系研究 所教科目:语文 设计者姓名:吴邦燕 参与年级:高二年级 所在学校:德卧中学高中部 2016年9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