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爱莲说》教学设计 刘永军 教学目的: 1培养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2
《爱莲说》教学设计
刘永军
教学目的:
1.培养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2.提高文学修养; 3.培养高尚情操。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步骤:
一、导入,培养兴趣,强化动机
1.打开自制电脑软件,欣赏莲花图片十余幅,师生共同给它们命名或配以诗文名句。教师准备的是:生花妙笔、含露乍开、姐妹仙子、含苞欲放、青春将逝、一枝独秀、小荷才露尖尖角、世人皆睡君独醒、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2.由许多人都喜欢莲花,引出课题。
指名读:“在古人笔下,莲花,或与天真纯洁的少女结下不解之缘,或被用作清高脱俗的象征,或被赞为百美并陈、无私奉献的化身。对莲的喜爱,可以说已成为我国人民一种文化心态。” 最喜欢莲花的当数宋代的周敦颐,他写了一篇短文——《爱莲说》,虽然只有119个字,却是千古传诵的名篇(板书课题、作者)。但周敦颐喜欢莲花主要并不是因为它美,他写《爱莲说》的主要目的也不是赞美它的美。那是为了什么呢?请看课文。
3.介绍作者
关于作者,请看“阅读提示”。老师补充两点:(1)周敦颐为官清正廉洁,以为百姓洗脱冤屈为己任,甚得百姓爱戴。(2)周敦颐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对宋、明两代的哲学思想影响很大,理学大师程颢、程颐兄弟都是他的学生。
4.学习本课,运用“师生倒置法”——学生当“老师”,老师当“学生”。这可是很能培养能力的呀!下面请“老师” 们“备课”。
二、老师 “备课”(即预习),印发下列“备课提纲”(即预习任务)。1.读课文,标出生字词。
2.注音:颐 蕃 淤 濯 涟 亵 鲜 噫 3.解释加底纹的词语。爱莲说 可爱者甚蕃 自李唐 来 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濯清涟而不妖 濯清涟而不妖 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 亭亭净植 可远观二不可亵玩 予谓菊 花之隐逸者也 君子 噫
陶后鲜有闻 同予者何人 宜乎众矣
4.口述课文大意,翻译下列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3)香远益清,亭亭净植。(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5)予谓菊,花之隐逸也。(6)菊之爱,陶后鲜有闻。(7)莲之爱,同予者何人?(8)牡丹之爱,宜乎众矣。5.本文主题是什么?
6.提出你的问题,特别是“无疑之疑”。
三、请“老师”们“讲课”——采用“师生倒置法”疏通语言文字,口译课文。
方法:
先重申翻译要求:(1)尽量译出每一个字;(2)补出省略成分;(3)通畅,准确。
然后每个“老师”(即学生)一句,先朗读,再口译,再解答“学生”(即老师)一两个问题。问题以字词解释为主。同时师生评判、讨论、辩误。
注意:把难句交给优秀生,容易的交给后进生,以调动各类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都享受到成功的欢乐。教师重点讲学生难懂两个文言句式:
(1)“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判断句,翻译时加“是”字。其下面的“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两句与此相同。
(2)“菊之爱”,宾语前置,译为“爱菊”。“莲之爱”、“牡丹之爱”与此相同。“何罪之有”、“惟利是图”也与此相同。最后投影以下两项内容,给学生以明确答案: 1.“解释加底纹的词语”答案: 爱莲说:一种文体 可爱者甚蕃 :多 自李唐 来 :唐朝 出淤泥而不染 :沾染 濯清涟而不妖:洗涤 濯清涟而不妖 :清水
濯清涟而不妖 :美丽而不端重 不蔓不枝 :长蔓;长枝 香远益清 :更 亭亭净植 :耸立的样子 亭亭净植 :树立 不可亵玩:亲近而不庄重 予谓菊:认为 花之隐逸者也:隐士 君子 :品德高尚的人 噫 :唉 陶后鲜有闻 : 少 同予者何人 :我 宜乎众矣: 应当 2.《爱莲说》译文:
水里、陆上的草本、木本的花儿,可爱的很多。晋代的陶渊明只爱菊花。自唐代以来,世人十分喜爱牡丹。我却只爱莲花从污泥中生长出来而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过而并不显得妖媚,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或:不长藤蔓,不长丫枝),香气在远处更加清幽,笔直的洁净的立在那里,可在远处观赏而不可(拿在手里)玩弄。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爱菊花,陶渊明之后很少听到。爱莲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爱牡丹的人,该是很多了。
四、齐读课文,正音。同时指导语气、语调、停顿、快慢。
五、深入阅读,进一步理解课文的思想和艺术。
1.写“爱莲”,为什么写“爱菊”和“爱牡丹”?答案:是衬托手法,其中,爱菊是正衬,爱牡丹是反衬。2.根据课文回答,陶渊明爱不爱除菊花以外的花?为什么?答案:不爱,他“独爱菊”。
教师讲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说明他宁可隐居,不与统治者合作的生活态度。然后用他的诗《饮酒》第五首印证(投影):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句为名句)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3.周敦颐爱不爱菊花?为什么?答案:不爱。理由是:(1)他自己说“独爱莲„„”。(2)他认为菊花象征隐士,而他不愿做隐士,因为隐士的生活态度太消极。他的生活态度是积极的,他要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坚贞不渝地保持自己正直的操守。教师归纳:两个“独”字都表现出决不随波逐流的生活态度和独特的个性。
4.“甚爱牡丹”的“甚”字可否删去?答案:不可。“甚”表示爱牡丹的人很多,爱得也很深;若删去会削弱反衬的效果。下面以刘禹锡的《赏牡丹》印证(投影):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静少情。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5.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形象有什么象征意义?答案:主要象征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保持正直坚贞的节操。
6.作者将菊花、牡丹、莲花一一拟人,表达什么思想?(1)婉曲地批判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2)用具有高洁品格的“莲”自况,表示自己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保持正直坚贞节操的生活态度。
7.本文运用什么写作方法?答案:托物言志——托“莲花”这个“物”,言“洁身自好”之志。作者赋予花以人的品格——他说花,其实是在说人;写爱莲,其实是写爱君子洁身自好,正直坚贞的节操
8.本文运用了哪几种修辞方法?答案:对偶,排比,比喻,拟人。
六、说话练习,同时进一步理解课文。1.根据课文,把莲、菊、牡丹三种花“品格”的高下排个序,并说明理由。
答案:“品格”的高下是:(1)莲,(2)菊,(3)牡丹。理由,可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教师准备的理由是:牡丹虽艳丽,但象征荣华富贵,同于流俗,品格最下;菊花虽然清逸脱俗,但逃避现实,消极处世,不值得仿效;莲花的生活态度比菊花积极,它处于污浊环境,却洁身自好,保持高洁的操守,难能可贵。注意:教师要鼓励发言积极,有思想、有文采的学生。
2.你喜欢什么花草树木?为什么喜欢?请口述一篇“爱 说”,要求有思想,有知识,有文采。
七、朗读,背诵。
八、作业:(1)背诵,默写。(2)完成课后练习。
第二篇:《爱莲说》教学设计_1
《爱莲说》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2、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重点】
自主学习,探究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和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文
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
二、整体感知文
三、解题,揭示学习目标 的题目是《爱莲说》。“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写作的主体,“说”在这里指什么?(同学们可以看文回答)
作者借描写莲来抒发感情,并说明道理,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学习此类,一要理解所托之物的含义,二要理解作者怎样托物,如何言志,这两点正是我们学习这篇文的目标,请同学们看屏幕齐声朗读一遍。
四、自读文,疏通文意
请同学们自读文,要求:结合书下注释,也可以利用工具书,疏通字词的音、形、义,并逐句翻译。(前后左右可以讨论,实在不懂的可以作上记号。)
请两位学生翻译文。
五、研读文
1、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托物言志的一般写法,首先要准确生动地描写出所托之物的形象,揭示出内在的精神品格。本文所托之物是什么?“莲”
⑴请同学们把文中具体描写莲的语句找出来。(齐读)
⑵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花的?赋予莲花哪些品格?
同学们可以相互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完成屏幕上的表格。
⑶总结:这些描写,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不但写出了莲花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质,而且对她那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这也正是作者爱莲的原因。
⑷请同学们把这些语句再齐声朗读一遍,注意把握莲花的高洁品格,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2、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莲花,开头却为什么写了菊花和牡丹?这有什么作用?
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
⑴分析“菊”正衬的作用。
谁爱菊花?陶渊明是什么人?我们学过他的一首饮酒诗,当中有一句话能表现出陶渊明爱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师: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也是用菊花来正面衬托莲花,用陶渊明来正面衬托他自己。
⑵分析“牡丹”反衬的作用。
然而能洁身自好的封建士大夫,从晋朝以来极少,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为什么?
因为牡丹色彩艳丽,妩媚动人,象征富贵。也就是说世人都追求富贵,作者愿不愿意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呢?文中哪一个字能体现作者的这种感情?“独”
师:作者写世人甚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3、理解作者如何以物喻人,抒情言志。
以上是托物部分,但是托物言志的描写事物并非根本目的,而是要通过对所托之物的描写来歌颂人。同样,《爱莲说》一文作者写莲不是根本目的,而是要借莲颂人。
⑴就表达方式来说,第一段侧重于记叙、描写,那么第二段呢?
议论,文中哪一个字能集中体现出来?“谓”
抒情,文中有哪一个字作了提示?“噫”
⑵作者以物喻人,抒情言志。把菊花比作什么?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他也愿意隐逸吗?作者赞赏的只是陶渊明这种不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的隐逸,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什么情感?“惋惜”
牡丹,作者把它比作什么?对于世人都贪慕富贵,作者流露出的又是什么情感?“鄙视”而莲,作者则把它比作君子,流露出的是对莲的什么情感?“赞美”
⑶同学们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看法和不同情感,有感情的齐声朗读第二段。指出:①文中有一个叹词“噫”,朗读时声音应该延长。
②最后三句运用了三种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是什么句式?(提示:一般句式有陈述、疑问、祈使、感叹四种)陈述句在朗读时应读平调,这一句重音应放在“鲜”字上,应读出“惋惜”的语气。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是什么句式?疑问句朗读时应读升调。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是什么句式?感叹句朗读时应读降调,要读出“鄙视”的语气。
⑷小结:这一部分是作者所言之志。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屑于向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在当时浑浊的世间,他以莲自喻,志在坚贞不逾的保持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实在难能可贵,难怪他能写出这样经世不衰的佳作。
六、指导学生按照板书脉络快速背诵
同学们读的很投入,老师再给你们几分钟时间,同学们能不能把它背出来。
七、总结文
1、学生总结:
至此我们学完了周墩颐的这篇千古传诵之作。从上或写作上,大家有哪些收获呢?从中我们懂得了莲花高洁脱俗、正直纯真的品格。写作上明白了作者托莲花抒情言志的写法。此外,这篇比喻、拟人、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衬托、对比手法的运用,陈述、疑问、感叹句式的变化,记叙、议论、抒情的有机结合,文字的洗练而又一字不可易等,都值得我们借鉴。
2、教师总结:
同学们,周墩颐盛赞莲花为君子,当然有独家的见解和他所处时代的特点,但他表现出的对贪慕富贵的鄙弃,对高洁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八、布置作业
熟练背诵并默写文。
第三篇:1文言文两则教学设计
1文言文两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读通课文,理解课文意思。背诵课文。
2、能了解古今语言的区别,能根据课后的注释理解课文。
3、能从课文中领悟到做事要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4、对文言文产生兴趣,并尝试在课外读一些文言文。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弈》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常见的文言警句(投影片):
三人行,必有我师。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温故而知新。
学而时习之。
1、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这些警句,再把你理解的意思讲一讲。
2、跟我们平时所用的书面语言比较一下,这些警句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总结出文言文的一般特点:有些字与现代的读音、意义不同;言简意赅,语意深远„„)
3、这些警句就是用文言写成的。用文言写出的文章就叫文言文。它是古代的书面语体,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诵读文言文,能提高语言的感悟能力、表达能力、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4、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
5、今天我们学习的《学弈》这篇文言文,仅有5句话,70个字,是一篇短小精悍的寓言故事,其中蕴含着警示世人的道理。
二、读通课文,理解每句话的意思
1、师范读课文(能有声有色背诵更好),也可读两遍。
2、总结老师读文言文的特点:一是速度比较慢,二是句中停顿较多。
3、学生小声跟老师读两遍。
4、学生自由练读,读通为止。
5、学生边读边结合文后的注释,理解每句话。
6、讨论交流。(只要能说出每句话的大致意思就行。)
三、读熟课文,读懂故事
1、学生自由反复诵读,重点指导读好“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前一句读出疑问的语气,后一句读出肯定的语气。
2、再联系前后句子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
3、同座互相说说故事的内容。
四、读书明理
1、讨论: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从中能总结出一个什么道理?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总结。)
2、大家谈谈自己是否有这种经历和体会。
(联系实际谈谈,目的是进一步认识专心致志对待学习、工作的重要性。)
五、练习背诵
六、课后扩展
教师把以前学过的“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掩耳盗铃”等文言成语故事,印发给学生,练习读文言文,还可以试着背诵一篇。
七、布置作业
1、(书面作业)抄写课文,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意思。
2、(表演作业)分小组、分角色,演课本剧。
3、(搜集作业)搜集文言文形式的成语故事:揠苗助长、守株待兔等。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两小儿辩日》 教学目标
1.根据课后注释理解文章内容,并反复诵读课文,产生自己的独特感受,力争达到“熟读成诵”。
2.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感受两小儿的聪明可爱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解读课题。1.齐读课题。
2.借已学过的古诗词引出对“日”字的理解。(1)引导学生背诵含有“日”。字的诗句。(2)简释诗句中“日”字的意思。
(3)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理解课题,并导出“两小儿在争论太阳的什么”这个问题,便于下一步展开对课文的深入学习。
二、反复诵读,疏通文章。1.畅谈感受,明确方向。
(1)给出机会让学生畅谈初次接触文言文的感受,并及时归纳和小结,启发学生思考解决疑难的方法。
(2)根据各自己有的经验,提出学习课文的方法。2.合作学习,疏通文章。(1)提示学生采用适当的方法,把课文读懂、读通顺。(2)选取适当的学习方法,通过小组协作,疏通文章。3.检查学习效果。
(1)请学生参考注释,用现代口语复述故事,并根据学生复述的状况进行即席点拨。
(2)复述故事。
(3)出示一组选择题,让学生选定两小儿辩斗的焦点,即解开上课之初的问题──“两小儿在争论太阳的什么?”
(4)通过“写题板”的形式,快速表达各自的选择结果。
(5)在学生基本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浅谈”对重点词──“笑”的理解,并适时点拨。
(6)借助媒体画面展示全文。反复诵读,共同感受古文的“韵律美”,以期达到熟读的效果,为深入理解课文铺平道路。
三、品读课文,感悟寓意。
1.小组合作,弄清“辩斗”的观点及理由。
(1)从文言文“简洁”的特点入手,引导学生弄清两小儿“辩斗”的内容,分清“辩斗”的观点和理由。
(2)通过小组协作,分清“辩斗”的观点和理由。2.检查学习效果并品读课文。
(1)在学生分别汇报两小儿观点和理由的同时,完成板书。并再次指导学生反复品读。
(2)反复品读,品出对“笑”字的深入感悟。3.尝试性背诵,力争达到“熟读成诵”。
四、联系实际,理解题旨。1.解开“辩日”之谜。
(1)提出“辩日”孰是孰非的问题。(2)通力协作,解开“辩日”之谜。(3)运用媒体手段“印证”学生的解释。2.理性看待“孔子不能决”。
(1)引导学生谈论对“孔子不能决”的看法。
(2)针对“孔子不能决”各抒己见,从而感受两小儿的聪明可爱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五、回味“辩日”,师生漫谈。1.回味“学习历程”,书写心得。(1)小结本节课的“学习历程”,启发学生写出各自的收获和体会。(2)通过“写题板”的形式,简明小结自己“个性化”的情感体验。
2.漫谈体会。进行高效的师生互动与交流,拓展各自“个性化”的情感体验。
六、布置作业,课后延伸。1.熟练背诵《两小儿辩日》;
2.向亲朋复述故事,并聆听他们的体会
第四篇:1《文言文两则》教学设计
1《文言文两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重点词句,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
4、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教学重、难点:
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
2、能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教学准备:
学生可查阅有关书籍或上网查找资料,初步了解孔子、孟子的生平。教学过程: 整体设计意图:
两则故事语言简洁,事中见理,善于运用比喻,比较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教学本课,我采取从“学”和“辩”字入手展开教学。通过反复读课文,让学生感受到文言文的特点,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谈话: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篇融知识性、趣味性与哲理性于一体的文言文。
板书课题《文言文两则》,齐读课题。
2.成语导入:“专心致志”这个成语你熟悉吗?谁能讲讲它的意思。“专心致志”这个成语源自《孟子·告子》中的一篇文言文──《学弈》。(板书:学弈)
3、学生介绍孟子:
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人。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他的诗句我们熟悉的有: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设计意图:“教师谈话”明确文言文是祖国文化的瑰宝,学习文言文,就是传承祖国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成语导入”激发学生追本溯源的学习兴趣。“介绍孟子”是让学生初识孟子,对孟子有简单的了解。耳熟能详的孟子名言,让学生感到孟子虽然生在距我们很遥远的年代,但他的话至今教导我们怎样做人,孟子离我们很近,他的思想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从而点燃学习文言文的热情。
4、理解题目,提出质疑
1、弈:下棋 学弈:学下棋
2、就题目提出问题(预设所提问题: 谁学下棋?跟谁学?怎样学的?学的结果怎样?)设计意图:“学贵生疑”,让学生提出问题是在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善于提问的能力。带着这些问题学习,能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发现文言文语言简洁的特点
二、自主学习
1、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停顿)
2、根据注解、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3、说说每句话的意思。
设计意图:这是一个引导学生读课文的过程,老师的领读要调动学生的朗读情绪,学生在老师的导领下逐渐把课文读连贯、读准确,找到读文言文的节奏,产生读文言文的兴趣。
三、合作探究
A、小组讨论理解意思。(对照注释逐词理解)B、逐词交流汇报②③句的意思
四、精讲点拨:
1、五个“之”的不同意思 “惟弈秋之为听” 之:无实在意思 “一人虽听之” 之:弈秋讲课 “思援弓缴而射之”之:鸿鹄 “虽与之俱学” 之:另一个人 “弗若之矣。” 之:另一个人
2、、分角色吟诵课文
这两个人学弈的经过文言文只两句话就描述得清清楚楚,可见文言文的简练。这两个人在同一个老师门下学下棋,他们是怎么学的?
指一生读: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再指一生: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各自学得怎样呢?一起回答—— 生齐读: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3、成语运用
用两个成语,形容两个人是怎样学习的。(专心致志、三心二意或一心一意、心不在焉)用两个四字词语,说一下两个人的结果。(学有所成、一无所获)
4、理解④⑤句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什么原因让两人的结果大不相同?有人提出质疑 A、自由独立逐词理解④⑤ B、交流汇报 C、感情吟诵
难道是因为他不如别人聪明吗?
(师读:)为是其智弗若与?(读出反问的的语气)难道是因为他不如别人聪明吗?(指生读:)为是其智弗若与?(读出强烈的语气。练习两遍)回答——生齐读:曰:非然也。(读出肯定的语气)师:为是其智弗若与?生:非然也。
两种结果不是因为后边的人不如前边的人聪明,而是因为两个人学习的态度不一样。这真是——(板书:)态度决定成败。
D、感悟道理
从这则文言文故事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学习、做事时,要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
5、联系生活,深入理解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吟诵,再运用对照注释、联系上下文及回顾已有知识的积累的方法逐词逐句理解课文的意思,降低了学习难度。学生在读中能发现文言文的韵律,在读中能理解故事的内容,在读中能受到启迪。学生会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吟诵、理解能力也会在一个个环节中不断提高。
五、巩固拓展
把古人读诗文的情景能再现在我们的课堂就好了。
1、指名吟诵全文。
2、试背全文。设计意图: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生会把课文读得更好。学生在有滋有味、声情并茂的吟诵中,感悟文言文的韵律,在头脑中呈现两个人学下棋时的情景,尽情享受祖国古老、灿烂的文化。
六、达标测评
七、布置作业:
同学们,有创意的表达才是最具生命力的语言,大家不妨走进角色,走进历史,以小组为单位,扮演一回剧中的人物,将课文中的语言或丰富、或转化,使之成为浅显易懂的、极具感染力的戏剧语言,都来演一演、说一说课文中的故事。
板书设计: 学弈
一人专心致志 学有所成 一人三心二意 一无所获
态度决定成败
《两小儿辩日》
教学过程:
一、写“辩”导入,牵引注意
师板(让学生看):“辛” 问:“读什么?”
生齐读:xin 师再板(让学生看):辛
问:老师又写了什么字? 生齐读:xin 师在两“辛”之间加“讠”问:这个时候就组成了一个新字,读—— 生齐读bian
师:看着“辩”字的字形,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辩”字的意思吗?
(1、争论的意思;
2、两个人就一个问题而争论,双方都说出充分的理由证明自己的观点是对的)
师:请大家看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看看这个故事讲的是谁和谁在争辩,他们在争论什么?(师补充课题)
师:齐读课题 生齐读:《两小儿辩日》
师:边读课题边想老师提的问题:谁在争辩,他们在争辩什么? 生:两个小孩儿争论太阳(在早晨、中午离我们远还是近)设计以图:
由写“辩”字导入,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牢记“辩”的字形,并理解字义。在对“辩”字理解的基础上,教师再次设计问题,使学生对题目的理解悄然无痕。同时,为后面两小儿激烈辩论作了铺垫。
二、对“辩”质疑,初知大意
1、师:看课题,你还能就“辩”字提出哪些问题呢?(预设问题:a、两小儿是怎么争辩的?b、他们争辩的结果怎样?)
2、师: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读课文。
a、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看看读音,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争取把课文读通读顺。学生:自由读课文。
b、师:刚才同学们第一次读课文,读的时候有什么困难吗? 生:说说朗读中的困难。(如:不易断句,有些不顺口等。)
c、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课文朗读,大家认真听朗读,看看别人是怎么停顿、断句的,认为必要的,还可以在书上作上记号。(课件:动画情景,课文朗读)学生:听朗读,作记号。
师:有收获吗?
学生:交流在朗读上的收获。(如某些地方的停顿、断句、某个字的读音,语气等。)
d、教师对个别难的地方重点指导。课件出示:画有停顿符号的课文(略)强调:知=智
读音 zhì e、生再自由读一遍课文。d、检查读课文
现在请几位同学一起来把课文读一遍。请同学们注意力高度集中,我开个头,叫到谁,谁就接下去读。
师: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生1:一儿曰……而日中时近也。
生2:一儿曰……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又有两个学生继续读下去。
3、再读课文,初知大意
师:我们连起来把课文念一遍,注意生字的读音,根据注释能不能说说故事的大意。(生齐读课文,然后理解故事大意。)设计以图:
质疑需要思考,让学生质疑,就是培养学生在阅读时学会思考。让学生把课文读通、读顺、读出滋味是学习文言文的起点。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动口、动脑,在多次诵读中,他们既能感悟文言文的特点,还会感受到诵读古文的乐趣,悟出故事大意。
三、明“辩”字义,初步理解
1、师:课题为《两小儿辩日》,现在你们找出课文中写到“日”的句子。师:课题不算,有几个“日”? 生:八个“日”。
2、师:找八名学生分别读写“日”的句子
(师指导通过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来理解句子的意思,弄清两小儿是在辩:早晨和中午太阳离我们远、近的问题。相机板书)
3、师:我们一起把这几个带“日”的句子连起来读一遍。(生齐读。)
师:把这八个带“日”的句子合在一起,讲的就是一个字,什么字? 生(齐):辩。
师:很好,根据课文再说说“辩”是什么意思? 生1:争论。生2:辩论。
生3:两个人在同一件事上有不同的观点,反驳对方。师:如果你建议老师在黑板上写一个词,你认为该写什么? 生3:反驳。
师:还有一个词更准确,它叫“辩驳”。(师板书:辩驳)如果用文中的词来说,那是什么? 生(齐):辩斗。设计以图:
寻“日”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确两小儿“辩”的是什么。用课文中的具体事例理解“辩”的意思,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加深对字义的理解。“辩斗”一词是全文的中心词,更能突出渲染两小儿辩日时的唇枪舌剑、互不相让的激烈的气氛。引出“辩斗”,能使学生的脑海中自然呈现出当时的情景,解决了刚才学生提出的“怎么„辩‟的”问题。
四、演“辩”经过,感受氛围
师:怎么才是 “辩斗”呢?联系生活,同桌之间分好角色,放开声音“辩斗”,把这味读出来。(同桌辩斗。)师:请了两名学生辩斗 大家点评
师点评后,再请两小儿辩斗。师生再点评。
师生合作朗读,师的语速不断加快,字字清晰、坚定,又增加词语等不断煽情,让学生的情绪高涨,师生辩论达到忘我的境界。设计意图:
用感情朗读表演“辩斗”经过,营造“辩斗”的情境,让学生切身感受辩斗的激烈,互不相让的氛围,解决了学生提出的“辩得怎样”的问题。
五、品“辩”内涵,悟儿品质 师:这一辩辩出了什么?
学生从中感悟两小儿聪明、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的品德。
师:我们一起再来辩一辩,左边三个小组当小儿1,另外三个小组当小儿2。(全体学生辩斗,老师在一边点火煽情。)设计意图:
在感情朗读“辩斗”后,回味“辩斗”过程,让学生深入思考“辩斗”的内涵,感悟到两小儿的天真、对这一自然现象观察的细致入微、敢于质疑、亮明自己的观点等优秀品质。
六、解“辩”之谜,获得新知
师:如果你当时就在现场,你赞成谁,反对谁? 学生发表见解。
师:我们来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请看大屏幕。师出示其中知识幻灯片 设计意图:
“如果你当时就在现场,你赞成谁,反对谁?”这一问题会激发学生口头表达和思维训练的欲望。他们在畅所欲言中探究太阳到底什么时候离地球远,什么时候离地球近。这个令两小儿争辩不休的问题,本是枯燥难懂的知识,这样可被学生轻而易举地掌握。
七、揭“辩”之果,悟子品质 师:这个知识难吗? 生:不难。师:从哪儿看出来? 生1:孔子不能决也。生2:孔子不能决也。师:辩斗的结果究竟如何?(生齐读——孔子不能决也。)
师:透过这句话,你看到了孔子怎样的人格魅力? 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师:在两小儿看来这么简单的问题连大学问家、大教育家孔子都不能决也。难怪,两小儿笑曰……
生:孰为汝多知乎?(师板书:知)师:什么是“知”? 生1:知道。生2:知识。生3:学问。设计意图:
这里是让学生感悟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解决了学生提出的“辩的结果”问题。
八、为子续“辩”,学无止境
1、师:假如你就是孔子,听了两小儿的话,你会怎么想,怎么说?请用笔写下来。如果你用白话文写,那自然是件驾轻就熟的事;如果你愿意尝试用文言文写,那最好。
2、(学生练笔。)
3、交流共享
师:好,孔子们写好了吗? 师:老夫子,孰为汝多知乎?
生1:我乃凡夫俗子,怎能样样精通?(师叫她在黑板上写下“凡夫俗子”)生2:后生可畏,后生可畏啊!(生上台写下“后生可畏”)生3:哎,知之……(结结巴巴说不下去。)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生4:如此简单的问题,我还答不上来,愧矣。(生写下“愧矣”)生5:这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呀!(生写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生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生7:天下之大,无所不能,无所不通者无也!
4、师结束语:
孔夫子们,可畏的后生哪!两小儿辩日不但辩出了两小儿的童真童趣、实事求是、细心周到、观念不同,也辩出了“学无止境”的道理。让我们看到一位虚怀若谷、实事求是、学而不厌的孔子。孩子们,这不是知识,这是知识下面加一个太阳,(师板书:日)这是什么?(生齐读“智”。)
师:让我们记住这两个有智慧的小儿,记住这个智慧的孔夫子。设计意图:
本课最后安排的小练笔,不仅把工具性和人文性结合起来,而且可彰显学生深邃的思想,多元的个性和活泼的语言。孔子的智慧,两小儿的智慧,学生的智慧交相辉映,奏出一曲动人的智慧之歌。
九、布置作业,课后延伸 1.熟练背诵《两小儿辩日》;
2.向亲朋复述故事,并聆听他们的体会。[设计意图]
“背诵”、“复述”和“聆听”,融语文课程中“积累”和“实践”等多种目标于一体,将有形的课堂在不觉中加以拓展,而学生也必将在拓展中再次受益。【板书设计】
两小儿辩日
大则近,小则远
故
(晨)(午)
不能决 凉则远,热则近
第五篇:创新教学设计,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教学设计,培养创新能力
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课堂教学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主阵地。因此,教师必须加强创新教育理论的学习,更新教育观念,创新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本文将通过几则教学案例,探讨如何通过课堂创新教学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一问”激起千层浪
提问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智力。有多项研究证明,向学生提问不同类型的问题,可以开展学生的不同思维能力,从而促进学生思维多元化发展。如Book2Unit 7听录音后,我进行了以下听力测试:
T: Who called Ann’s mother?
S: Bill did.T: What was the message?
S: Bill couldn’t go to the birthday party.到此,两个问题已顺利解决,但是我不失时机地诱导以激活学生的思维。
T: Why will Bill not go to the birthday party?
S1: Maybe he is ill.S2: I think his mother is busy.He has to look after his sister.S3: He may have little money,and he can’t buy anything for Ann.……
前两个问题来自课文的内容,答案基本是唯一的。而第三个问题则书上无答案,要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百花齐放,只要言之有理,就投以赞许的目光及恰当的点评。
二、各抒己见,分享智慧
学习Book3 Unit 5时,我设计如下:
T: Yesterday we learned lessons 59.We have known something about HanMei’s family and Indira’s.We also discussed yesterday.Now please tell me something about your family.S1: I’m a girl of 15.I have a small family.My father and mother are both busy.They have a small company.So they help each other with work and housework.Sometimes my father does some cooking and cleaning,my mother does some washing and shopping.S2: I’m a boy of 14.I have a big family...我?φ庖黄?章式阅读的处理如下:首先在学习课文后进行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再进行自由说,把各自家中的情况和同学一起分享。这一话题学生非常熟悉,与他们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因此他们很感兴趣。
三、餐桌礼仪大家读
学习Book2 Favorite Food Part3,我设计如下:
T: When do we use these sentences?
S: Talk about the favourite food or be at the table.T: Can you fi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people and westerns when they have dinner?
S1: They use forks in their left hands and knives in their right hands.But Chinese use chopsticks usually in their right hands.S2: They often have bread,salad,fried chicken,fish and chips,hamburgers.But we often eat dumplings and rice.……
T: That’s right.But do you know how to have meals in our school?
S1: Stand in a line to buy dishes.S2: Eat quickly and quietly.(快、静)
S3: Wash the hands and bowls before or after the meals.(饭前、后洗手、洗碗。)
中学英语交际以培养学生语言交际能力为教育主线,所以教材中含有许多涉及到交际礼仪与行为艺术的内容。因此,在该课的教学设计中,我采用中西礼仪对比方式进行授课,甚至让学生热烈讨论我校就餐礼仪。这样,在让学生学会新知识时,也具备了一个中国人所应该具有的崇尚礼节、尊重他人的素质,具备了一个学生应有的就餐礼仪。
四、条条大路通罗马
1.快速回忆,准备听说。一开始让学生从脑海中搜索所学过的地名,采用抢答使英语进入紧张而热烈的氛围,为以下教学环节作铺垫。
2.画地图,试着听说。老师边画边说,让学生对空间位置有感性认识,然后板书两种问路句型:“Is there a/an地点 near here?”及“Where’s the nearest+地点?”老师手指地图中的交通线路,同时板书答路句型:“Walk along this street.Take the +序数词+turning on the left/right.And then...”,让学生对这堂课所学句型做到心中有数。
3.后听对话,进行复述。为了让学生感受纯正、地道的语言,应让学生听对话录音,并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复述、回忆所听的材料,加深所学内容的印象。
4.设置“街道”,训练听说。把教室桌椅重新排列,排出众多街道,并给它命名“文化路”、“昆俞路”、“龙山路”等要寻找的地方(如邮局、学校、农场、医院……),另将牌子安置在某学生桌旁,让学生进行操练,其他学生评价。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深刻地感觉到中学英语课堂教学必须遵循以活动为中心的理念,教师必须注重创设宽松、民主、富于创新精神的教学氛围,注重抓住一切时机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注重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结果、反应等做出客观、公正、热情、诚恳的评价。只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创新了教学方法,学生的创造意识才能得以培养,其创造个性才能得以弘扬。
【作者简介】王忠显,威海市文登区米山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