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理论
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人本主义、建构主义理论
行为主义
学习是个体某些条件限制下产生的反应;个体习得的行为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侧重于学习的外部行为研究,对陈述性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学习有指导意义。教师要观察学生行为变化,及时强化;支持了程序式教学设计。对学习者的认知加工和学习环境的丰富程度都没有特别高的要求。代表人物:斯金纳
认知主义
学习是个体对事物经由认识、辨别、理解从而获得新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体认知结构将发生改变。
比较适合那些需要进行较高认知加工的任务,比如问题解决技术(规则的演绎、推导与简单应用)。
在教学实践中,强调要根据学生已有的心理结构,提供适当的问题情景,支持了信息加工式教学设计。
对学习者的认知加工能力有了较高的要求。代表人物:布鲁纳 和 奥苏贝尔
人本主义
主张研究人的整体意识性、人的尊严、价值及其本性;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着眼于学生独立性、创造性的发展和人格的自我实现。
对学生完善的个性和人格的培养;对个性强,性格孤僻的学生的教育。
重视合作学习和发挥学生主动性;重视学习动机、情意教育;支持双主式教学设计。教师要有对自身职业和学生的热爱,要有责任心。代表人物: 马斯洛和罗杰斯
建构主义
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力图在更接近实际的情境学习中,以个人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建构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个人理解的意义。
适合于非良构领域的复杂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即一些需要高认知加工的任务,如复杂的问题解决,认知策略的选择与调控等。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情境,设计合适的任务或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支持探究式学习活动设计。
学习者要有很强的认知技能及自我控制能力;学习环境能充分展示问题的复杂性,提供足够的材料、细致数据分析与操纵的工具等。
代表人物: 皮亚杰
两 点 启 示
显然,依据几种学习理论观培养的学习者,具有不同的能力。这就导致了教学设计人员或教师会提出两个重要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否有某一个“最好的”教学策略或者是不是某一个教学策略比其他的策略更有效?鉴于学习是一个复杂的、需要全身心投入的过程,它受到个体原有知识的极大影响,也许对这 个问题的最好答案是具体情况要作具体分析。
第二个问题是设计人员如何做到在学习者、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之间恰当匹配呢?这取决于所要学习任务的要求如何。依据不同的认知加工水平,需要采用不同学习理论所赞赏的教学策略。所以教学设计人员需要回答的问题不是“哪一种理论最好?”,而是“哪一种理论在促进具体的学习者掌握具体的学习任务时是最有效的?”。在选择教学策略之前,必须考虑学习者和学习任务两个方面,考虑学习者的知识水平和认知加工要求这两者同所要采用的教学策略之间的关系。(1)不同的理论所倡导的教学策略在某些情况下有所重叠交叉(即在适当的原有知识量和相应的认知加量前提下,某一策略可以适用于不同的学习理论);
(2)由于每一种学习理论的独特聚焦,所适用的教学策略是很不相同的。这就意味着将任何一个教学策略整合到教学设计过程时,为什么要做出选这个策略而不选那个策略的抉择,这是依据学习任务的性质(即所要求的认知加工水平)和学习者的原有知识水平来做出取舍的。
正是鉴于此,我们并不做倡导一种理论而否定另一种理论的事,而是强调每一种理论的不同用处。我们不应该只钟情于某一种理论,而要依据学习者现有的能力水准、学习任务的类型、在这一情境中达成最优学习结果的各种适当方法,来做出理智的选择。
教育技术复习提纲
教育技术:
运用各种理论及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及相关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实现教育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
教学设计:
主要依据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和传播理论,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进行分析、计划并作出具体安排的过程。
教学设计过程中对学习者特征的分析内容主要包括:
学习者的认知发展特征、起点水平、学习风格、学习动机、学习兴趣等。
学习者起点水平的分析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对预备技能的分析,了解学习者是否具有进行新的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知识与技能;二是对目标技能的分析,了解学习者是否已掌握了教学目标中的部分内容;三是对学习态度的分析,可采用态度量表、观察、会谈等方式进行。
媒体:
是指承载、加工和传递信息的介质和工具。广义的媒体是实现信息从信源到信宿的一切手段,包括书本、图片、电影、电视、计算机、网络、通信卫星等。
媒体成为教学媒体的两个基本要素:
用于储存与传递以教学为目的的信息;用于支持教与学的活动。
多媒体:
指的是多媒体信息和多媒体技术,所谓多媒体信息是指集数据、文字、图形与图像为一体的综合媒体信息。多媒体技术则是指计算机综合处理多种媒体信息——文本、图形、图像、声音、视频等,使多种信息建立逻辑连接,集成为一个具有交互性的系统。集成型、交互性、和控制性是多媒体的三个最基本的特征。教学媒体选择依据:
1、依据教学目标。
2、依据教学内容。
3、依据教学对象。
4、依据教学条件。
教学媒体选择方法:
1、问题表。
2、矩阵式。
3、算法型。
4、流程图
教学设计的基本过程包括:
前期分析、确定目标、制订策略、选择媒体或资源、试行方案、评价和修改等过程。
信息化教学设计过程:
单元教学目标分析、教学任务与问题设计、信息资源查找与设计、教学过程设计、学生作品范例设计、评价量规设计、单元实施方案设计、评价修改。
授导型教学:
指在课堂教学中以讲解、演示、操练及练习、自主学习、小组讨论、问题化学习等方法综合运用课堂教学形式。
授导型课教学环境中的教学媒体(至少四种):
.多媒体计算机、投影仪、大屏幕、实物展示台、录像机、影碟机
探究型学习:
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以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学习过程;是围绕解决问题共同完成研究内容的确定、方法的选择及为解决问题相互合作和交流的过程。
探究型学习的目标:
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学会分享与合作,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探究型学习的特点:
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
MiniQuest的基本组成部分
包括情境、任务、成果三部分。
皮亚杰儿童的认知发展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教育评价:
是以教育目标为依据,运用有效的评价技术和手段,对教育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测定、分析、比较,并给以价值判断的过程。
教育评价功能:
导向功能、鉴定功能、监督功能、调节功能、诊断功能、激励功能 诊断性评价:
是为了使教学更适合于学习者的需要和背景,在一门课程和一个学习单元开始之前对学习者所具有的认知、情感和技能方面的条件所进行的评价。
形成性评价:
是在学习进展过程中所做的评价,具有反馈的功能,其目的是监督学习进程,对学习进程进行调整或修正,这类评价将原来预定的发展目标作为评价依据。
总结性评价:
也称终结性评价,是在学习结束之后所进行的评价,这种评价关注的是整个教学阶段所产生的结果,目的是了解整体的教学效果。总结性评价具有对后继新阶段的诊断性评价的作用。
教学目标
是为实现教育目的而提出的一种概括性的总体要求,根据层次和表述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教学总目标”“课程目标”“单元目标”“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之后将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具体的表述。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首先需要考虑的就是学习目标,这涉及学习目标的分类问题,按照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可以把学习目标因素分为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大领域,其中认知领域又包括知道、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个层次。
教学重点
指教学内容中最基本的、最主要的知识技能,在整个教学内容中占据核心地位,通常重点多集中在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上。综合地考虑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也有利于理清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指教学内容中学生较难理解和掌握的部分,是学生学习中感到阴力较大或难度较高的地方。重点和难点有时是一致的,但有时也不一定,而且并不是每节课的内容都有难点。
什么是探究型学习?
探究型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学习过程,是师生围绕着解决问题共同完成研究内容的确定、方法的选择以及为解决问题相互合作和交流的过程。
◇结合自己的设计过程,说明探究型学习如何选择主题?
(1)结合自己的学科背景(2)符合探究型学习的特点
(3)实现探究型学习的目标
◇资源的查找中应注意什么?
(1)与主题相关程度(2)资源引用规范(3)作资源引用记录
◇什么是量规?如何设计量规?
量规专家海蒂·古德瑞齐将它定义为“为一项工作列出标准的评分工具”。而我国的教育技术领域专家祝智庭教授则将它定义为“一种结构化的定量评价工具”。
为了更好的评价学生的绩效(Performance),并且获得可靠的分数,设计量规时要注意以下几 点:
(1)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水平来设计结构分量
教学目标不同,量规的结构分量也应不同。例如,在评价学生的电子作品时,通常从作品的选题、内容、组织、技术、资源利用等方面考虑;而在评价学生的课堂参与性时,又会从学生的出勤率、回答问题情况、作业完成情况、小组合作情况等方面考虑。另外学生的水平也是决定量规结构的一个重要方面,不符合学生水平的结构分量在评价时往往是没有意义的。
(2)根据教学目标的侧重点确定各结构分量的权重
对量规中各结构分量的权重(分数)进行合理的设置不但可以帮助有效的评价,还可以引导学生把握好努力的方向,起到目标导向的作用。结构分量的权重设计与教学目标的侧重点有真接的关系。还是以电子作品的评价为例,如果教师的主要目的是教会学生学习制作电子作品的有关技术,那么赋予技术、资源利用结构分量的权重应该高些;如果教师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通过电子作品展示自己的调查报告,那么赋予选题、内容、组织等结构分量的权重则应高些。
(3)用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描述语言清楚地说明量规中的每一部分
在对量规的各结构分量进行解释时,应使用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描述语言,而避免使用抽象的概念性的语言。如在评价学生的信息收集能力时,如果标准是“学生具有很好的信息收集能力”,则此标准形同虚设;而如果标准是“从多种电子和非电子的渠道收集信息,并正确地标明了出处。”,则标准就明确得多。后者所具有的可操作性,正是量规最可宝贵的特质之一。
◇如何使用量规?
使用量规进行评价时,一般来说,要注意以下几点:(1)在学习进行前提供量规。
在学习提出预期要求是信息化教学评价的一个重要原则,唯有如此,才能发挥量规对学习过程的关注和作用。
(2)与其他评价工具配合使用。
正如强调探究型学习不等于否定接受式学习一样,强调量规的优势,也不等于否定其他评价工具(特别是传统评价工具)的作用。每种评价工具都有它的适用范围,配合使用才会取得最佳的效果。比如,在要求学生以电子作品递交作业时,采用量规与范例(学生作品范例)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就会非常有效。
(3)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提醒学生注意量规的要求。
关注过程的评价特别强调要求评价要随时并频繁地进行。这在学习过程中,往往要求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提醒,以便他们能自觉不自觉地运用量规来衡量和自己的绩效。
(4)为自评和互评设计良好的氛围。
学生的自评和互评不但可以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评价能力。因此应该积极地鼓励这类评价,如要求学生互相浏览作品,根据量规提出修改意见等。但切忌为学生的互评施加压力,否则势必会影响互评的质量,如要求以学生互评的分数作为期末考试分数等。
◇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定义: 中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标准》定义:是指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课程有机结合,建构有效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学的最优化。
美国《美国学生教育技术标准》:在学术性知识的日常学习过程中,利用技术来支持、加强学和教的过程。
◇列举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出现的常见问题(三种以上),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问题:教学目标漂移,缺乏有效的教学目标来引导整合活动
解决策略:明确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目标,使教学活动的设计为实现教学目标和学生发展而服务。
问题:当让学生使用技术工具进行探究时,发生信息迷航或目标偏移。
解决策略:教师进行有效和必要的引导,提供参考网址或支架,使学生关注于解决教学问题。问题:教学时间过于紧张,无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开展有效的整合。
解决策略:在更弹性或宽泛的设计时空(例如从课时层面发展到单元层面)来综合考虑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问题:整合过程缺乏学生的主动参与,仍然是教师控制着教学过程。
解决策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让学生参与到技术整合的过程中,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投入性和活动参与积极性。
◇Webquest:是由美国著名专家作伯尼·道奇和汤姆·马奇首创的一种基于因特网资源的课程单元式探究型学习模式。
完整的webquest包括:导言、任务、资源、过程描述、学习建议、评价和总结七部分。◇Miniquest只包括情境、任务、成果三个部分,也可以选择地增加过程、资源、评估等要素。Miniquest特点:Miniquest本身为真实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框架,该框架引导学生带着特定的目的,通过专门的网络资源,回答有意义的问题,从而提升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能力。通常,熟悉互联网的教师能用较短的时间设计出一个Miniquest。另外,由于学习者只需要1-2课时就能完成一个Miniquest单元的学习,因此,Miniquest能够很容易地插入到常规课中,教师不必用一个较长的网络学习单元来“代替”大量的常规课时间。在电脑硬件资源不很充分的情况下,仅需1课时的网络探究学习活动具有极高的现实价值。
第二篇: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理论的分析与比较
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理论的分析与比较
行为主义理论
行为主义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有机体接受外界的刺激,然后做出与此相关的反应,这种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S-R)就是所谓的学习。早期的行为主义否认内部心理活动的作用,认为心理活动是无法进行研究的,因此被称为“暗箱”。
一、行为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
1、学习是刺激-反应的联结(巴普洛夫、化生)。
2、学习是尝试错误的过程(桑代克)。
3、学习成功的关键依靠强化(斯金纳)。
二、行为主义理论对教育技术的影响
在教育技术领域,斯金纳仍然是最受推崇的学习理论先驱之一。
1、程序教学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影响 斯金纳认为,只有通过机械装置才能提供必要的大量的强化系列。这就是斯金纳设计教学机器、提倡程序教学的主要出发点。程序教学是一种个别化的自动教学的方式,由于经常用机器来进行,也称之为“程序教学之父”。斯金纳提出程序教学的原则是: 1)积极反应原则
斯金纳认为,传统的课堂教学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充当消极的听众角色,没有机会普遍地、经常地作出积极反应。传统的教科书也不给学生提供对每一单元的信息作出积极反应的可能性。程序教学以问题形式向学生呈现知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通过写、说、运算、选择、比较等作出积极反应,从而提高学习效率。2)小步子原则
斯金纳把程序教学的教材分成若干小的、有逻辑顺序的单元,编成程序,后一步的难度略高于前一步。分小步按顺序学习是程序教学的重要原则之一。程序教学的基本过程是:显示问题(第一小步)──学生解答──对回答给予确认──进展到第二小步……如此循序前进直至完成一个程序。由于知识是逐步呈现的,学生容易理解,因此在整个学习进程中他能自始至终充满信心。
3)及时强化原则
斯金纳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对学生的每个反应立即作出反馈,对行为的即时强化是控制行为的最好方法,能使该行为牢固建立。对学生的反应作出的反馈越快,强化效果就越大。最常用的强化方式是即时知道结果和从一个框面进入下一个框面的活动。这种强化方式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学习信心。
4)自定步调原则
每个班级的学生在学习程度上通常都有上、中、下之别。传统教学总是按统一进度进行,很难照顾到学生的个别差异,影响了学生的自由发展。程序教学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按最适宜于自己的速度学习并通过不断强化获得稳步前进的诱因。5)低调误率原则
教学机器有记录错误的装置。程序编制者可根据记录了解学生实际水平并修改程序,使之更适合学生程度;又由于教材是按由浅入深、由已知到未知的顺序编制的,学生每次都可能作出正确反应,从而把错误率降到最低限度。斯金纳认为不应让学生在发生错误后再去避免错误,无错误的学习能激发学习积极性,增强记忆,提高效率。
2、程序教学对教学设计的影响
程序教学建立的一系列学习原则和开发程序教材的系统方法,直接影响了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认知主义理论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在于内部认知的变化,这是一个远比“刺激-反应”联结要复杂得多的过程。他们注意解释学习行为的中间过程,即目的、意义等,认为这些过程才是控制学习的可变因素。
认知注意学习理论的主要特点是:重视人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价值,充分肯定学生的自觉能动性;强调认知、意义理解、独立思考等意识活动在学习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重视人在学习活动中的准备状态,即一个人学习的效果,不仅取决于外部刺激和个体的主观努力,还取决于一个人已有的知识水平、认知结构、非认知因素。
一、苛勒的顿悟说
1、学习是组织一种完形,而不是刺激与反应的简单联结
2、学习是顿悟,而不是通过尝试错误来实现的 总之,顿悟说重视的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组织作用,认为这种组织表现为知觉经验中旧的组织结构的豁然改组或新结构的顿悟。
二、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
1、学习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
2、强调对学科的基本结构的学习
3、通过主动发现形成认知结构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是值得重视的一种学习理论。认知发现说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强调已有认知结构、学习内容的结构、学生独立思考等的作用,它对培养具有创造能力的现代化人才有着积极的意义。
三、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论
1、信息加工模式
加涅根据信息加工理论提出了学习过程的基本模式,认为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即学生对来自环境刺激的信息进行内在的认知加工的过程,并具体描述了典型的信息加工模式。
2、信息加工的基本原理 1)信息流是认知行为的基础 2)人类加工信息的容量是有限的 3)记忆取决于信息编码 4)回忆部分取决于提取线索
四、认知主义理论对教育技术的影响
加涅的信息加工理论在以下几方面对学习是有启迪的:
1、刺激选择不是一种随机的过程,因此,不能仅仅考虑到刺激的特征,而且还要关注学习者已有的信息或认知图式(Scheme)。
2、人类记忆加工信息的能量是有限的,如果一味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大量的信息,不给他们留有加工或思考的时间,结果必然会像狗熊拣苞米一样,拣一个丢一个。
3、“组块”理论,为了尽可能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学习较多的知识,我们必须把知识组织成有意义的块状,减少机械学习。
4、信息编码不仅有助于学生的理解,而且也有助于信息的贮存和提取。教师在帮助学生使用各种策略来编码方面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但是,我们必须看到,信息加工理论中的注意系统、编码系统和记忆系统的分析,是建立在实验推测的基础上的。计算机科学技术目前的发展,还无法使“认知过程就像构成行为的肌肉反应一样实在”。正因为这样,在信息加工理论中涌现了众多模式,有些甚至是相对立的,但与其说是信息加工理论不成熟,还不如说是信息加工理论发展的一个标志。要穷尽对内部心理过程的探究是永远不可能的,我们所期望的,是涌现出更有说服力的模式。
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是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建构主义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的意义却由每个人自己决定。人们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或解释现实,人们的个人世界是用自己的头脑创建的,由于各自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信念不同,于是人们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也不同。因而建构主义更关注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知识,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对学习和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
一、建构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
1、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它不仅包括结构性的知识,而且包括大量的非结构性的经验背景。
2、学习过程同时包含两方面的建构,即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和对旧知识的重组
3、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于事物的理解,不同人看到事物的不同方面,不存在唯一的标准理解。
二、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教学
1、随即通达教学
2、抛锚式教学
3、支架式教学
三、建构主义理论对教育技术的影响
1、自上而下的教学设计
1)自上而下地展开教学进程
2)知识结构的网络概念
2、情景化教学
3、重视社会性互助
四、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原则
1、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2、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
3、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
4、强调对学习环境(而非教学环境)的设计 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而非支持“教”)6、强调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而非完成教学目标)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理论的比较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特点是只注重有机体的外在反应,而不注重有机体的内部心理过程,认为有机体只是被动的接受外部刺激,通过尝试错误来获得正确的反应,而缺乏主动的内部心理活动的参与。
认知主义理论十分强调个体的主动性和内部心理机制,认为学习是个体主动的行为。鲁纳等人的认知发现说认为,学习是把新的知识整合到个体已有的知识结构中,虽然每个个体的认知结构不同,但只要对知识的表征系统进行设计,就可以通过个体的主动探索进行学习。他认为学生不是消极的知识接受者,而是主动的探索者。
建构主义理论是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与认知主义不同的是,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个体根据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建构出来的。因此,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的帮助者,为学生提供有利于意义建构的环境,使学生能够建构完整的意义,并进行主动的学习。
第三篇:简述建构主义理论
一、简述建构主义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对教育技术的影响。主要观点:(P33)
①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它不仅包括结构性的知识,而且包括大量的非结构性的经验背景;
②学习过程同时包含两方面的建构,即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和对旧知识的重组;
③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于事物的理解,不同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不存在唯一的标准的理解。对教育技术的影响:(P36)1.自上而下的教学设计:
a.自上而下的展开教学进程
b.知识结构的网络化概念
为教学设计提供了非线性、网络化的设计思想,更符合人类学习特征。2.情境化教学:使得教学形式做到以学生为中心,进行自主学习。
3.重视社会性互动:建构主义的合作学习、交互式学习在教学中广为采用。
二、简述经验之塔理论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观点。(P48)
主要内容:戴尔的“经验之塔”理论概述(三大类十个层次)
1、做的经验:有目的的直接的经验 ;设计的经验 ;参与演戏;
2、观察的经验:观摩示范;野外旅行;参观展览;电影和电视;录音广播和静态图像;
3、抽象的经验:视觉符号; 言语符号 ;
基本观点: ① 塔”中最底层的经验,是最直接最具体的经验,越住上升,则越趋于抽象。
②教育应从具体经验入手,逐步过渡到抽象。
③教育不能只满足于获得一些具体经验,而必须向抽象化发展,使具体经验普遍化,最后形成概念。
④在学校中,应用各种教育、教学工具,可以使得教育更为具体、直观,从而去获得更好的抽象。
⑤位于经验之塔中层的视听教具,比用言语、视觉符号更能为学生提供较具体的和易于理解的经验,它能冲破时空的限制,弥补学生直接经验的不足
三、简述常用的视听媒体及其教学应用方式(P70,79)常用的视觉类教学媒体设备:光学投影仪、照相机、视频实物展示台、大屏幕电子投影仪等。听觉类教学媒体:录音机、CD唱机与CD光盘等。
视听类教学媒体:电视系统和电视机、录像机、摄像机、VCD与DVD等。教学应用方式
1利用 视觉媒体辅助教学常用的方式有: 图示讲授法、实物实验演示法、录音配合教学法 2利用听觉媒体辅助教学主要作用于应用方式是:扩大教育规模和范围、提供标准典型的声音示范、提供个别化学习的听觉自学材料。
3利用视听媒体辅助教学常用的方式有: 主体式教学、补充式教学、示范式教学、个别化教学
四、简述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基本模式及其特点。(P87)
模式1.操练与练习。主要用于实现教学过程中学生练习阶段的功能。
特点:及时反馈信息;能够以多媒体方式有效地激励学生;将学生成绩及时保存。模式2.个别指导。由计算机扮演老师,目的在于向学生传授新的知识或技能。
特点:学生参与程度高;有利于个别化教学的开展;教学效率高。
模式3.教学测验。主要内容包括自动出试卷、联机测验或自动阅卷、测验数据分析。特点:减轻教师工作量;避免试卷有人为因素影响,有效性高。模式4.教学模拟。用计算机来模仿真实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特点:高效、安全;低成本;形象逼真,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模式5.问题解决。以计算机为工具,让学生自己解决那些与实际较接近的问题。
特点:问题求解给学生提供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机会,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来应用、检验和精炼已经掌握的概念和知识。模式6.教学游戏。
特点:计算机以游戏形式呈现内容,产生竞争性的潜在的学习环境,“寓教于乐”。
五、简述目录检索工具、搜索引擎、多元搜索引擎的优点和局限性。(P128)(1)目录检索工具。
优点:所有收录的网络资源经过专业人员的选择和组织,可以保证质量,减少检索中的“噪音”,从而提高了检索的准确性。
局限性:由于人工收集整理信息,因此得花大量的人力和时间,难以跟上网络信息的迅速发展,所涉及信息的范围有限,其数据库的规模也相对较小。(2)搜索引擎。
优点:无需判断类目、归属,使用比较方便。
局限性:由于人工干预过少,使其准确性较差,检索结果可能会有冗余信息。(3)多元搜索引擎。
优点:可以同时获得多个独立搜索引擎的结果。
局限性:多元搜索引擎在信息来源和技术方面尚存在一些限制,因此搜索结果并不理想。
六、简述微格教学及其实施的基本步骤。(P190)
(1)微格教学又称微型教学,是以现代教育理论为基础,利用先进的媒体信息技术,依据反馈原理和教学评价理论,分阶段系统培训教师教学技能的活动。微格教室是进行微格教学的场所。
(2)实施步骤 :学习相关知识、确定训练目标、观摩示范、分析与讨论、编写教案、角色扮演与微格实践、评价反馈、修改教案。
七、简述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评价中的作用。(P259)
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为教学评价提供了先进的平台和良好的支撑环境。在传统评价技术的基础上借助网络化、智能化、多媒体化、数字化等现代教育技术系统环境和软件,不仅能进行大数据量的处理,大大减少人力劳动,而且创新和发展了教学评价的方法和技术。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评价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结合现代教育技术的常用教学评价手段有:
工艺学记录、学习反应信息分析、电子档案袋、数据处理软件
八、简述教育技术的发展趋势。(P12)教育技术作为交叉学科的特点将日益突出; 教育技术将日益重视实践性和支持性研究; 教育技术将日益关注技术环境下学习心理研究; 教育技术的手段将日益网络化、智能化、虚拟化。
一、结合实际谈谈教育技术与教师专业素质的关系。(P13)专业素质主要包含知识、能力等多个方面,其中知识是基础,能力是技能化知识的综合体现,素质则是知识和能力的升华。对于信息时代的教师而言,专业素质可以通过教育技术能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水平等方面得到具体表现。教师教育技术能力:
1.美国国家教师教育技术标准:1993年,国际教育技术联合会(ISTE)制定了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NETS),具体说明了教师在教学中有效运用计算机和其他电子设备所必须具备的技能和知识。2000年,ISTE推出了NETS的第三版。
2.我国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我国教育部于2004年12月正式颁布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包括“教学人员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管理人员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管理人员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内容均涉及意识与态度,知识与技能,应用与创新,社会责任4方面。
3.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与教师信息素养:中美两国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内容与我国教育界目前关注的人才“信息素养”的培养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信息素养包含技术与人文两个层面的意义。
二、结合实例谈谈你对各种不同学习流派学习理论的认识。(P22)行为主义理论: 基本观点:
1.学习是刺激—反应的联结:以巴甫洛夫,华生为代表,华生在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基础上,提出人的学习是塑造行为的过程,提出了刺激-反应学习理论。
2.学习是尝试错误的过程:桑代克通过“猫开门”实验,得出“猫的学习是经过多次的试误,是由刺激情境与正确反应之间形成的联结所构成的”的结论,提出联结主义的刺激—反应学习理论。
3.学习成功的关键依靠强化;斯金纳认为,重要的刺激是跟随反应之后的刺激(强化),而不是反应之前的刺激,因此反应之后要给与及时强化,提出强化理论。
特点: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只注重有机体的外在反应,而不注重有机体的内部心理过程,认为有机体只是被动地接受外部刺激,通过尝试错误来获得正确的反应,而缺乏主动的内部心理活动的参与。认知主义理论: 基本观点:
苛勒的顿悟说:学习是组织一种完形,而不是刺激与反应的简单联结;学习是顿悟,而不是通过尝试错误来实现的。苛勒主要通过对黑猩猩的研究与实验,提出了顿悟说。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学习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强调对学科的基本结构的学习;通过主动发现形成认知结构。
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论:信息流是认知行为的基础;人类加工信息的容量是有限的;记忆取决于信息编码;回忆部分取决于提取线索。
特点:认知主义理论十分强调个体的主动性和内部心理机制。建构主义: 基本观点:
1.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它不仅包括结构性的知识,而且包括大量的非结构性的经验背景。
2.学习过程同时包含两方面的建构即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和对旧知识的重组。
3.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于事物的理解,从而不同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不存在
唯一的标准的理解。
特点:建构主义理论是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与认知主义不同的是,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个体根据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建构出来的。
三、结合实际谈谈多媒体课件开发的基本步骤。(P94)
多媒体课件的开发步骤包括:环境分析、教学设计、脚本设计、软件编写、评价与修改。1.环境分析:多媒体课件的环境分析主要包括教学目标分析、课件使用对象分析和开发成本估算等任务。① 课件目标分析
确定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如:学习新概念;巩固已学知识、训练能力等。② 课件使用对象分析
学习者的一般特点、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态度以及已有的基础与能力、学习者的计算机技能 ③ 开发成本估算
开发劳务费、资料购买、消耗材料、软件维护。
2、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课件开发过程中最能体现教师教学经验和教师个性的部分,也是教学思想最具体的表现。该阶段任务主要包括分析教学内容、划分教学单元、选择适当的教学模式等。① 分析教学内容
根据前述确定的教学目标,具体划分教学内容范围,揭示教学内容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 ② 划分教学单元
依据教学大纲,按教学目的,划分教学单元。③ 选择教学模式
1、根据个别指导模式:适用于呈现信息和引导学习
2、操练与练习模式:适用于练习和评价阶段
3、模拟模式:适用于上述四个阶段的任意组合
4、教学游戏模式:用于练习阶段
5、问题解决模式:适用于呈现信息、引导学习以及练习三个阶段
3、脚本设计
脚本是详细的课件实施方案,是教学设计向计算机软件实现的过渡阶段。多媒体课件的脚本可分为文字脚本和制作脚本两种。
4、软件编写
主要任务是将教学设计阶段所确定的教学策略,以及脚本设计阶段所得出的制作脚本用某种计算机语言或多媒体软件加以实现。
5、评价修改
多媒体课件的评价和修改是课件开发的重要内容,该项工作存在于课件开发的每一个阶段之中。
四、谈谈如何利用现代远程教育促进中小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P165)
现代教育技术中的远程学习方式是一种以自主学习为核心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现代远程教育学习方式具有代表性的是基于资源学习方式、协作学习方式。
基于网络的学习方式有很多,比较简单的是基于资源的学习,即学生通过网上资源的获取和利用进行学习和解决问题的活动,这将改变传统课堂中主要以教材和教师作为主要信息来源的学习方式。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则是将研究性学习和网上丰富的资源相结合,引导
学生主动搜索、整理和加工各种信息,从而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
协作学习,被称为是改变传统单一学习模式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即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参与、为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在一定的激励机制下最大化个人和他人的习得成功,而合作互助的一切相关行为。而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不仅可以发挥协作本身的优势,而且能够通过网络巨大的交互功能使传统的课堂协作学习过程中,难以充分展开交流和讨论、不同年级、不同学校学生难以进行协作的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
五、论述教学设计的基本过程及各阶段的主要任务(P205)
教学设计的基本过程包括:1.教学设计的前期分析2.教学目标的阐明3.教学策略的制定4.教学设计方案的编写5.教学设计的评价与修改。
前期分析:在教学设计过程的开端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避免后续工作无的放矢、浪费人力物力。包括学习背景分析、学习需要分析、学习任务分析和学习者分析。
教学目标的阐明:即提出在通过教学后,学习者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发生的预期的变化。必须是明确、具体、可观察、可测量的。
教学策略的制定:即如何帮助学生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教学过程的确定;学习方式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的确定;教学媒体的选择
方案的编写:教学设计方案既是实施教学的依据,也是教学设计工作的总结,需要认真处理好教学策略的预设性和教学实施动态性间的关系。
成果的评价:即教学设计的形成性评价,实施过程为:制定形成性评价计划;收集数据;整理、分析和归纳数据;形成评价结果。
六.结合实例谈谈如何评价多媒体教学软件(P256)
教育性:1.选题恰当,符合课程标准要求及学生实际
2.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深入浅出,易于接受
3.以学生为主题,促进思维,培养能力
4.作业和练习典型,分量适当,有创意 科学性:1.内容正确,逻辑严密,层次清楚
2.模拟仿真形象,举例恰当、准确、真实
3.场景设置、素材选取、名词术语、操作示范符合有关规定 技术性:1.图像、动画、声音、文字设计合理
2.画面清晰、动画连续、色彩逼真、文字醒目
3.声音清晰、音量适当、快慢适度
4.交互设计合理、智能性好
艺术性:1.媒体多样、选用适当、创意新颖、构思巧妙、节奏合理
2.画面悦目、声音悦耳
使用性:1.界面友好、操作简单、灵活
2.容错能力强,文档齐备
七、谈谈你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认识(P17)
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
①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将改变教学结构 ②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是数字化学习③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将信息技术融入教学
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融入教学过程,达到对某一学科或课程
学习的改善。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
① 充实、拓展课程的学习内容,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 ②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施注意点:
① 注重整合的课程特点 ② 注重整合的过程 ③ 注重综合学习④ 注重体验学习⑤ 提倡协作学习
八、谈谈当前国内外教学评价发展的主要动向与特点(P235)主要动向:
从世界各国当前课程改革的趋势看,评价的功能和技术正在进行着本质性的变革,评价不再只是甄别和选拔学生,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的潜能、个性、创造性的发挥,使每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新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评价理念,强调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不断提高和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更关注个体的进步和多方面的发展潜能。国内外教学评价发展的新特点:
① 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 ② 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 ③ 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④ 强调参与和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⑤ 注重过程,总结性评价与形成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 ⑥ 重视教育技术在教学评价中的应用
第四篇: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的特点及在教育中的应用
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的特点及在教育中的应用
一 行为主义的特点及在教育中的应用
●特点 △既坚持行为主义的研究精神又吸收了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 △具体特点:
1、大胆地使用以往被传统行为主义所摒弃和拒绝的心理学概念,探索认知、思维、意象在行为调节中的作用;
2、强调行为和认知的结合。既可以通过人的思维、信念和期待等认知过程预测人类的行为,也可以通过改变人的认知来改变人类的行为,通过行为的改变也可改变人的信念、期待等认知过程;
3、强调自我调节的作用。传统的行为主义强调外在强化对行为的影响,忽视了“自我”在行为调节中的作用。新的新行为主义者认为,如果行为仅仅由外部的奖励或惩罚所决定,人就会像风向标一样,不断地改变方向,以适应作用于他们的各种短暂的影响;
4、强调心理过程的积极与主动性。新的新行为主义者强调要把行为主义同建构论结合起来,重视以往经由学习而获得的认知规则在对环境信息作出反应过程中的作用;
5、坚持客观主义的态度。
●应用
1、第一代教学设计(ID1)的最初尝试就是依据行为主学习理论在程序教学中开始的。起初是对教学机器、个别媒体的设计,后来逐步拓展到对多种媒体乃至整个教学过程和教育项目的设计,70年代后,又被广泛用来指导计算机辅助教学(CAI)的教学设计。可以说,60~70年代,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设计中占据着统治地位。
2、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对ID1的理论指导,主要是通过强调外在客观刺激的原理来实现的。它把教师的“教”当作客观刺激物,置于S→R中“S”的地位,学习者被放在接受刺激和被动反应的“R”的地位。ID1则以此为依据,把教师的“教”置于教学设计的中心地位,学习者则处于被教、被控制的地位。
3、由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与传统教学方式的需要相适应,并在听、说、读、写、画、算、演、做等动作技能教学中应用效果明显,使得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ID1,在今天,在传统教学方式流行的地方和一些动作技能的教学中,仍然富有生命力。但是,由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固有的机械性、被动性和低效性,给复杂事物的学习带来较大困难;特别是它对学习者及其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忽视,直接与科学、技术和教育的发展相背,因此,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及其指导下的第二代教学设计(ID2)很快得到发展。
4、程序教学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影响 斯金纳认为,只有通过机械装置才能提供必要的大量的强化系列。这就是斯金纳设计教学机器、提倡程序教学的主要出发点。程序教学是一种个别化的自动教学的方式,由于经常用机器来进行,也称之为“程序教学之父”。◆斯金纳提出程序教学的原则是: 1)积极反应原则
斯金纳认为,传统的课堂教学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充当消极的听众角色,没有机会普遍地、经常地作出积极反应。传统的教科书也不给学生提供对每一单元的信息作出积极反应的可能性。程序教学以问题形式向学生呈现知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通过写、说、运算、选择、比较等作出积极反应,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2)小步子原则 斯金纳把程序教学的教材分成若干小的、有逻辑顺序的单元,编成程序,后一步的难度略高于前一步。分小步按顺序学习是程序教学的重要原则之一。程序教学的基本过程是:显示问题(第一小步)──学生解答──对回答给予确认──进展到第二小步„„如此循序前进直至完成一个程序。由于知识是逐步呈现的,学生容易理解,因此在整个学习进程中他能自始至终充满信心。
3)及时强化原则
斯金纳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对学生的每个反应立即作出反馈,对行为的即时强化是控制行为的最好方法,能使该行为牢固建立。对学生的反应作出的反馈越快,强化效果就越大。最常用的强化方式是即时知道结果和从一个框面进入下一个框面的活动。这种强化方式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学习信心。
4)自定步调原则
每个班级的学生在学习程度上通常都有上、中、下之别。传统教学总是按统一进度进行,很难照顾到学生的个别差异,影响了学生的自由发展。程序教学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按最适宜于自己的速度学习并通过不断强化获得稳步前进的诱因。
5)低调误率原则
教学机器有记录错误的装置。程序编制者可根据记录了解学生实际水平并修改程序,使之更适合学生程度;又由于教材是按由浅入深、由已知到未知的顺序编制的,学生每次都可能作出正确反应,从而把错误率降到最低限度。斯金纳认为不应让学生在发生错误后再去避免错误,无错误的学习能激发学习积极性,增强记忆,提高效率。
二 认知主义的特点及在教育中的应用
●特点 1.重视人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价值,充分肯定了学习者的自觉能动性。2.强调认知、意义理解、独立思考等意识活动在学习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3.重视了人在学习活动中的准备状态。即一个人学习的效果,不仅取决于外部刺激和个体的主观努力,还取决于一个人已有的知识水平、认知结构、非认知因素。准备是任何有意义学习赖以产生的前提。
4.重视强化的功能。认知学习理论由于把人的学习看成是一种积极主动的过程,因而很重视内在的动机与学习活动本身带来的内在强化的作用。
5.主张人的学习的创造性。布鲁纳提倡的发现学习论就强调学生学习的灵活性、主动性和发现性。它要求学生自己观察、探索和实验,发扬创造精神,独立思考,改组材料,自己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原则,提倡一种探究性的学习方法。强调通过发现学习来使学生开发智慧潜力,调节和强化学习动机,牢固掌握知识并形成创新的本领。
●应用 联结-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及其所支撑的ID2,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及其所支撑的ID1相比,在对学习者主观能动性的确认、学习者特征的分析、教学策略的设计等方面,有了根本性的区别和发展。
◆加涅的信息加工理论在以下几方面对学习是有启迪的:
1、刺激选择不是一种随机的过程,因此,不能仅仅考虑到刺激的特征,而且还要关注学习者已有的信息或认知图式(Scheme)。
2、人类记忆加工信息的能量是有限的,如果一味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大量的信息,不给他们留有加工或思考的时间,结果必然会像狗熊拣苞米一样,拣一个丢一个。
3、“组块”理论,为了尽可能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学习较多的知识,我们必须把知识组织成有意义的块状,减少机械学习。
4、信息编码不仅有助于学生的理解,而且也有助于信息的贮存和提取。教师在帮助学生使用各种策略来编码方面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但是,我们必须看到,信息加工理论中的注意系统、编码系统和记忆系统的分析,是建立在实验推测的基础上的。计算机科学技术目前的发展,还无法使“认知过程就像构成行为的肌肉反应一样实在”。正因为这样,在信息加工理论中涌现了众多模式,有些甚至是相对立的,但与其说是信息加工理论不成熟,还不如说是信息加工理论发展的一个标志。要穷尽对内部心理过程的探究是永远不可能的,我们所期望的,是涌现出更有说服力的模式。
三 认知主义的特点及在教育中的应用
●特点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可从“学习的含义”(即关于“什么是学习”)与“学习的方法”(即关于“如何进行学习”)这两个方面进行说明。
●应用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行为主义和联结-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相比,是一个性质上的重大变化和发展。它超越了客观主义认识论,把学习者的认知作用提升到了关键地位,树立了结构主义认识论的建构观,把以“教”为中心的ID1、ID2推进到了以“学”为中心的ID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指导下的ID3,由于适应当前社会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并得到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支持和保障,所以,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影响。
2、建构主义理论对教育技术的影响(1)自上而下的教学设计
1)自上而下地展开教学进程
2)知识结构的网络概念(2)情景化教学(3)重视社会性互助
3、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原则
(1)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2)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3)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4)强调对学习环境(而非教学环境)的设计
(5)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而非支持“教”)(6)强调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而非完成教学目标)
第五篇: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观、学习观与教学观
教育心理学作业
作业题目:简述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观、学习观与教学观并谈谈你对这些观点理解和看法。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
1、建构主义知识观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客观的东西,而是主体的经验、解释和假设。为了使大家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先反省一下自己头脑中的知识观。
在学习和教学行为中,我们都隐含着一套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当我们教授科学知识时,会对学生说“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在这里,我们用“发现”而不是“发明”。
我们说“牛顿发现了什么定律”,言下之意,牛顿的理论就如同石油、煤矿、金矿、银矿一样隐藏在世界某处,在牛顿之前是客观存在着的,后来被牛顿找到而已。这意味着,我们在无形之中将牛顿的理论当作一个东西来看待。为什么在教学中常常把知识当作无形的东西看待呢?那是由我们头脑中的一般认识论观念造成的。我们坚信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例如,我们面前的桌子是客观存在着的,不管我们在不在屋内,它都在这里。也就是说,这张桌子的存在是客观的、确定的。知识是什么?按照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知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属性及其联系的能动反映。但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经常把“能动”两个字漏掉了,换成了“直接、被动、简单”。知识于是就变成了人脑对客观世界的被动、简单而直接的反映。人脑就好像一部照相机或一面镜子,有关桌子的知识,不过是人脑中映射的桌子的底片、镜像而已。由于外在的桌子是客观存在的,有关桌子的底片或镜像也是客观存在的,因而也是确定的、绝对的。根据这一隐喻来看前面所举牛顿的例子,牛顿的理论是一个客观的、确定的、绝对的东西。这实际上不过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机械反映论。建构主义理论与这种机械的反映论是相对立的。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客观存在的被人发现的东西,而是人在实践活动中面对新事物、新现象、新信息、新问题所作出的暂定性的解释和假设而已。牛顿的理论并不是事先存在着的东西,而是由牛顿通过实践和认识活动而发明出来的假设和解释而已,具有一定的客观性、相对性、暂定性和实用性。尤其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对同一个事物、现象或问题,存在各种不同的看法,到底哪个看法代表客观的东西?都不是。它们都不过是一种暂定性的解释、假设而已。为了形象地说明这一点,我们来看一个生活实例。
某人肚子痛,上医院看病。如果他找的是西医大夫,会说这是胃炎,是因为胃里有病菌。治疗的方法是吃消炎药,杀菌、消炎,这样治疗肚子就不痛了。如果他找的是中医大夫,他会说这是肝脾不和,治疗的方式是吃草药,使肝脾调和,肚子就不痛了。
这里,肚子痛的现象和问题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这一现象的解释、对这一问题的解决方法是客观存在的吗?不是的!是人主观创造出来的。随着人们在这一方面的研究和实践的发展,人们还可能想出更多的解释、假设和方法来。人类社会的公众知识如此,个体知识也是如此。公众知识在每个学习者头脑中的意义不是客观的,而是每个学习者通过主动参与认识活动而主观创造出来的,是每个学习者的一种主观经验、解释、假设。人脑不是电脑,同样一段程序在不同电脑中运行的结果可能是一致的,但同样一段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公众知识在不同个体的头脑中意义却是不一样的。总之,无论社会公众知识,还是个体知识,都不是客观的东西,而是人主观创造出来的暂定性的解释、假设。这种知识观对学习和教学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力。
2、建构主义学习观
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学习观和教学观是相互关联的。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东西,那么,学习就不是被动地接受东西,而是主动地生成自己的经验、解释、假设。
如果按照以往的知识观,知识是无形的、客观的东西,那么,学习就很自然是接受东西。因为知识既然是人类社会发现的东西,是绝对的、确定的,学生就只能接受这些绝对正确的东西了。因此,学生的任务是往自己的头脑中复制信息、印入信息,学生在学校的工作就是将课本知识“拿过来、装进去、存起来、提出来”。具体来说,学生先是感知、理解信息,再将信息存储在大脑中,然后在课堂练习或者考试中将信息提取出来。学生不管怎么想,最后都要同课本上说的一样,因为课本上的知识是人类社会发现的东西,是客观的、绝对的、确定的,因而是毋庸置疑的。这种知识观、学习观对学生的创造性是十分有害的。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生成自己的经验、解释、假设。个体学习者也生活在世界上,也有着自己的实践活动,对生活实践中所体验到的新事物、新现象、新问题、新信息也在作出自己的解释、假设。幼儿园的儿童也对于“月亮为什么会走”的问题,自己作出这样的解释:“因为我走。”即使成人直接教给儿童知识,知识在儿童头脑中的意义也不是现成的,而是建构起来的。这经历了一个生发、形成的创造性认知过程,而非简简单单地接受、印入现成的东西。为了使大家切身体验一下知识的建构过程,请大家阅读下面一段文字。
有一个小孩,坐在自家门前,看见一辆卖雪糕的车开过来,突然想起春节时奶奶 给的压岁钱,猛地冲进屋内„„
这个小孩猛地冲进屋内可能干什么?拿钱准备买雪糕。如果学习只是复制、印入信息,那我们充其量只接受到“猛地冲进屋内”那里。“省略号”所代表的意义是从哪儿来的,来自这段文字吗?不是,而是来自我们的解释和推测。如果我们把这段文字中的“卖雪糕的车”换成“希望工程捐款车”,变成下面这段文字。
有一个小孩,坐在自家门前,看见一辆“希望工程”捐款车开过来,突然想起春节时奶奶给的压岁钱,猛地冲进屋内„„
这个小孩这次猛地冲进屋内可能干什么呢?拿钱准备捐款。倘若我们从不知道“希望工程”是什么,也不知道“捐款”是什么,你能想到他进屋拿钱准备捐款吗?恐怕我们可能还以为这是一辆什么稀奇古怪的车,小孩是由于恐慌而躲进屋里呢。这说明,学习不只是印入信息,而是调动、综合、重组甚至改造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所接受到的信息进行解释,生成了个人的意义或者说自己的理解。个人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不同,调动的知识经验相异,对所接受到的信息的解释就不同。也就是说,知识的意义不是现成的,而是学习者经过建构活动而生成的。
如果说学习是建构知识的过程,是学习者面对新事物、新现象、新问题、新信息时,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了自己的解释,生成了自己的含义,那么,这一个过程必然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自主的。学习者一旦遇到什么新事物、新现象、新问题、新信息,感到好奇和困惑,而且有化解好奇、消除困惑的需要,那他就自然而然地充分激活、联想过去的知识经验,进行高层次思维,来尝试作出各种解释,生成自己的理解。
在实际的学习中,学习者的自主性、主动性还体现在自主选择性上。学习者并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根据过去的知识经验主动选择、寻找信息,然后加以解释。有研究表明,即使是婴儿也是积极的学习者,而不是在被动地接受刺激。他们所走进的世界不是一个“乱哄哄的地方”,一个任何刺激都同等重要的场所。他们的头脑优先接受特定的信息:语言、数概念、自然界的特征以及物体的运动等。
知识的建构过程是学习者主动、自主进行的,不仅是主动选择信息,而且是自主决定其意义,“自主”是建构性学习的本质属性。
3、建构主义教学观
根据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和学习观,知识不是东西,学习不是接受东西,那么,教学就不是传递东西,而是创设一定环境和支持,促进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
如果按照以往的观念,知识是东西,学习是接受东西,那么,教学就顺理成章地是传递东西。按照这样的教学观,教师的责任就是传递人类社会发现的东西;教师的工作就是先把书本上客观存在的、绝对正确的、确定无疑的东西复制到自己的头脑中,然后高法呈现、讲解、演示出来,一点一点地拷贝到学生的头脑中去;教师的目的就是使学生头脑中所接受到的东西与自己头脑中的、书本上的东西一模一样,正如教师将后中的茶杯传递给学生一样——茶杯在教师手中是什么样的,在学生手中也应当是绝对相同的。通过练习、考试等活动,让学生做一些选择题、匹配题、填空题等,教师就能知道,学生头脑中所得到的东西与自己头脑中的东西是不是一致的。教师在课堂上所关注的是:我怎么呈现、讲解、演示,一旦把信息讲出来了,我就大功告成了,就想当然地以为,这些信息在学生头脑中自然获得了与我头脑中一样的含义。因此不再关注:这些信息在学生的头脑中是如何解释的,又生成了什么意义。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意义是由学习者自己建构起来的,知识的意义是无法通过直接传递而实现的。教学不是传递东西或者产品。要说教师在传递的话,教师充其量只是传递了语言文字符号信息,至于这些信息在学生头脑中是什么意思,最终还是由学习者决定的、建构的。这好像收发电报一样,发送方邮局不能直接将汉字发送给对方,必须先根据已有的编码规则,将汉字转换成拼音字母,再转换成源代码。接受方邮局接到电报源代码后,也不能直接获得汉字,而是必须利用已有的解码规则,将源代码转译成拼音字母,然后再转换成汉字。接受方没有接受现成的“意义”,而是对接受到的代码信息进行了“建构”过程,“解释”了这些信息,生成了“意义”。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也是如此,讲者无法将自己的语义直接传递给听者,只能依靠语言文字符号信息来传递。讲者先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将语义转换成信息,“发送”给听者。听者接受这些信息后,则要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将信息转换成自己的语义。
但是,人际交流与电报交流存在明显差别。在电报中,两方邮局所用的代码转换(编码和解码)规则是一致的,故而能够成功获得一致的汉字。但在人际交流中,讲者和听者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不同(即代码解码规则不同),对同样信息的转译的结果将是不完全一致的。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习者知道什么,更可贵的是要让学习者感受到什么,知识的意义不能直接传递,对知识的情感就更不能传递了。教师不只是关注如何呈现、讲解、演示信息,更重要的是,要创设一定的环境,促进学生自己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时刻关注、子解、探知学生头脑中对知识意义的真实建构过程,并适时提供适当的鼓励、辅导、提示、点拨、帮助、支持,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建构活动。
二、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学习观、教学观和知识观
1、行为主义学习观 学习是指某种特定行为的习得过程。当一个人稳定地习得了某种特定行为时,这个人就发生了学习。人类的行为一般都源于对某种刺激的特定反应。S-O-R 人类学习的主要内容是文化的继承,不仅仅限于行为的习得。行为主义的最大的贡献是行为矫正技术。因为特定行为的习得无法简单依靠单纯的说服教育来完成。
2、行为主义教学观
行为主义教学理论源于对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研究,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相关研究成果是行为主义教学理论的重要理论来源。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其代表人物有巴甫洛夫、华生、桑代克和斯金纳等。我们主要讨论最具代表性的斯金纳的程序教学理论。设计原则
程序教学设计遵循以下原则。
首先,小步子原则或循序渐进原则。即把学习内容按其内在逻辑关系分割成许多细小的单元,分割后的小单元按一定的逻辑关系排列起来,形成程序化教材或课件。学生的学习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进行,这种学习方式称为小步子学习原则。
其次,呈现明显的反应。斯金纳认为,学生的反应能为他人所观察到,正确的反应,需要强化;不正确的反应,则需要改正。
再次,及时强化。当学生作出反应后,必须使他们及时知道其反应是否正确,如果答案是正确的,反馈就是一种增强物,如果答案是错误的,反馈就是一种更正的方法。
最后,自定步调。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自定学习进度和速度,进行程序学习。
3、行为主义知识观
行为主义者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他们的基本假设是:行为是学习者对环境刺激所做出的反应。他们把环境看成是刺激,把伴而随之的有机体行为看作是反应,认为所有行为都是习得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应用在学校教育实践上,就是要求教师掌握塑造和矫正学生行为的方法,为学生创设一种环境,尽可能在最大程度上强化学生的合适行为,消除不合适行为。
三、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学习观、教学观和知识观
1、认知主义学习观
认为学习是一种信息加工的过程,刺激是这个过程的输入部分,而反应是输出部分,似乎囊括了行为主义。其实不然认知主义心理学家重点研究人脑内部操作的机制。对行为主义的强化做出了不同的解释。认知主义认为,促使行为习得的强化物只有通过认知被行为主体确定为“奖励”时,强化物才会起到强化作用,而不是像行为主义所说的强化物本身就会起到强化的作用,所以认知才是关键。心理加工模型即信息加工模型分为:加工系统、执行控制系统和预期系统。由于认知主义重视对大脑内部的研究,在研究学习机制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关注情感、态度、情绪、动机和自我控制等因素对学习的影响,而不像行为主义那样,只看到行为以及对行为做表层解释。信息加工模型隐含着客观主义的知识观。学习仍然是信息复制的过程。
2、认知主义教学观
学习过程是以人的整体的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活动和情意活动相统一的过程。认知因素和情意因素在学习过程中是同时发生、交互作用的,它们共同组成学生学习心理的两个不同方面,从不同角度对学习活动施予重大影响。如果没有认知因素的参与,学习任务不可能完成;同样如果没有情意因素的参与,学习活动既不能发生也不能维持。传统的教学论研究忽视了教学中的情感问题,把生动、复杂的教学活动囿于固定、狭窄的认知主义框框之中。正如前苏联教学论专家斯卡特金所指出的:“我们建立了很合理的、很有逻辑性的教学过程,但它给积极情感的食粮很少,因而引起了很多学生的苦恼、恐惧和别的消极感受,阻止他们全力以赴地去学习。”]现代教学要求摆脱唯知主义的框框,进入认知与情意和谐统一的轨道。
3、认知主义知识观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相对立,源自于格式塔学派的认知主义学习论,经过一段时间的沉寂之后,再度复苏。从本世纪50年代中期之后,随着布鲁纳、奥苏伯尔等一批认知心理学家的大量创造性的工作,使学习理论的研究自桑代克之后又进入了一个辉煌时期。他们认为,学习就是面对当前的问题情境,在内心经过积极的组织,从而形成和发展认知结构的过程,强调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系是以意识为中介的,强调认知过程的重要性。因此,使认知主义的学习论在学习理论的研究中开始占据主导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