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五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教学设计
第五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教学
设计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模块核心、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1)、历史条件:
①辛亥革命后,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社会新生的生产力迅速增长,工人阶级的队伍进一步壮大,工人运动不断发展,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奠定了阶级基础;
②新文化运动后期开始,特别是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并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为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
③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实践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实践基础;
④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俄国开始支持中国的共产主义运动,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国际条件。
(2)、萌芽:大革命时期,陈独秀的右倾错误使革命遭受重大损失,毛泽东先后发表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阐明了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农民问题的重要地位和无产阶级领导农民斗争的重要性问题。表明毛泽东思想的萌芽。
(3)、初步形成:
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率秋收起义失败后军队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革命道路;毛泽东撰写《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从理论上论述了中国革命的道路,标志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4)、成熟:
历史条件:①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毛泽东的领导地位;②红军长征胜利,革命转危为安;③中共提出并促成国共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毛泽东发表了《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一系列重要的,解决了革命的领导权、革命目标、革命前途、新民主主义总路线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标志着毛泽东思想成熟。
945年春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
949年春,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提出革命胜利后由新民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的总任务,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理论和思想准备。
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5)、丰富和发展:
①新中国成立后,提出过度时期的总路线,用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和和平赎买政策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用逐步过渡的形式改造个体农业和手工业,是党的独创;在这一路线指引下,我国奠定了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②1956年《论十大关系》的报告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借鉴。③主持召开的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④提出了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2、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
(1)酝酿:1978年真理标准大讨论,从左倾束缚和教条主义中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2)开端: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3)初步形成::1982年中共十二大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1987年中共十三大系统地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制定了分三步走的战略发展目标。
(4)完善成熟: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回答了当时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一些重大认识问题,如社会主义的本质、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市场与计划的认识等,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深化了改革开放.1992年中共”十四大”正式确立了建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5)正式确立: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3、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的体制保障。”
XX年6月,胡锦涛在中共中央党校发表讲话,对科学发展观进行概括: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第二篇: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小编推荐)
西学东渐
一、开眼看世界
(一)背景:鸦片战争后的国内外形势,清政府统治日益腐朽和落后,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冲击日益加剧,中国与西方世界的联系扩大;为了解西方,抵御外来侵略,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突破传统的“贵华夏”、“贱夷狄”的思想藩篱,积极探索抵御外侮和强国富强之路。
(二)代表人物及活动:
1、林则徐: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在广州主持禁烟期间,设立驿馆,组织人员翻译外国传教士在澳门、广州等地饭的报刊,译出瑞士人滑达尔著的《各国律例》;编译《四洲志》一书,比较系统的介绍了世界五大洲30多个国家的地理分布及历史变迁概况,开中国近代有爱国而研究、学习西方的先河。
2、魏源:依据《四洲志》的编译稿,编写成《海国图志》一书,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
(三)评价:以林则徐、魏源为先导,“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发展成一股社会思潮,为抵御外侮、谋求民族独立与国家富强而探究、学习西方,逐渐成为中国近代的思想主流;目的是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内容只注重学习西方的器物和技术。
二、体用之争
(一)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侵华加剧;太平天国运动危及清政府统治;19世纪60—90年代,西学在较为广泛的范围传输进来,对中国以儒家学说为核心的文化产生了猛烈的冲击。(二)含义:“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学指中国传统文化,核心是封建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灵魂是封建纲常礼教;西学指西方的资本主义文化,核心是资本主义各种制度,灵魂是自由、平等的天赋人权思想。
(三)体用之争双方的观点及主张:
1、洋务派:“自强”、“求富”,在维护固有的制度和纲常礼教的前提下,采用西方的实用科技。认为中国面临中西交汇的“千古变局”,仅仅靠祖宗之法已难以自立。
2、顽固派:以传统文化卫道士自居,坚守“夷夏”的精神提防,反对“西学为用”、“师事夷人“,主张原封不动的维护既有的政治文化格局。
3、双方在同文馆增设天文算学馆、修筑铁路、开矿山、兴电报、派遣留学生等问题上进行了激烈的争斗。
(四)评价:冲击了“夷夏之辩”保守观念,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传播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但局限于要不要学习西方物质文化的层面。
(五)早期维新派的思想转变:
1、早期维新派最初持“中体西用“的思想立场,是洋务派的支持者,他们宣传中西文化的体用思想,为学习西方拓展道路;加入洋务大吏的幕府,支持洋务事业,直接参与洋务企业的经营管理。代表人物有王韬、郑观应等。
2、中法战争后思想转变,认为西方富强之本在于“通民情、参民政”,洋务派造船、制器不可能救亡图存。提出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制度要求;对当时知识分子的思想注意力从工商科技转移到政 治制度方面起到了启蒙作用。
三、维新思潮
(一)背景:19世纪90年代,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和民族主义资产阶级的形成,以及先进人士有关西学知识的增长,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甲午战争失败,宣告洋务运动破产,民族危机加深。
(二)代表人物及主张:
1、康有为:在广州设立万木草堂,研究宣传维新变法改革理论;把西学中的有关政治学说与儒家经典相结合,撰写《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借用经学的外衣和孔子的亡灵,否定专制统治的思想基础,传播西学,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为维新变法提供了合乎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依据,产生了“大飓风”和“火山大喷火’般地影响。
2、梁启超:宣传民权思想,用进化论阐述君主立宪取代君主专制的必然性;强调”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梁启超在当时名重一时,影响很大。
3、谭嗣同:冲决纲常礼教网罗的维新勇士,以资产阶级自由、平等的观念,批判专制君权、宗法等级制度及纲常礼教,倡导男女平等,发出了那个时代最强音。
4、严复:系统介绍近代西方文化到中国来的第一人;提出“自由为体”、“民主为用”的主张;人民应享有自由权利包括言论自由、人人平等、人身不受侵犯、保护私有财产等内容;借用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原理,阐明了中国变法维新的道理。
(三)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内容集中于要不要维新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制度,要不要废“八股”、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等方面。这场论战使维新变法思想冲破阻挠顽强的传播开来,形成一次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为中国文化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四、概述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
林则徐、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学习西方文化,抵抗外来侵略,维护清朝封建统治;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的主张,提倡学习西方技术,挽救日益衰败的清王朝;康梁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变法、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制度,改革教育制度,发展资本主义,挽救民族危亡;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学习西方的共和制度,用暴力革命的方式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挽救民族危亡;以陈独秀为首的资产阶级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提出“全盘西化”,彻底批判封建政治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掀起了以提倡民主和科学以核心内容的新文化运动。
孙中山和他的民主追求
一、旧三民主义:
1、背景条件:①哲学理论基础:“知难行易”学说②经济、阶级基础: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本力量壮大。③思想基础:西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在中国的传播;④实践教训:半个世纪的实践表明,无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兴办洋务、发展实业,开展“商战”,还是标榜“君主立宪”,变法维新,都以失败而告终,孙中山在 上书改革碰壁之后,终于认识到“和平之法、无可复施”,不推翻清王朝的反动统治根本不可能抵御侵略、挽救危亡。⑤中国同盟会成立:1905年8月,中国同盟会成立,提出“驱除鞑虚,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走上了资产主义革命的道路。
2、基本内容:①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洲贵族对中国的专制统治。(民族革命)②民权主义,创立民国,即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主义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政治革命)③民生主义,平均地权,即解决以土地为中心的财富重新分配问题。(社会革命)
3、实践意义:①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的革命纲领,集中代表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利益,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民主权利和发展经济的共同属望,推动了资产主义民主革命的发展,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主义共和国政府。②以三民主义思想为指导,制定颁发了第一部资产主义民主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对旧民主义义革命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③旧三民主义的局限性:(这体现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局限性)三民主义没有明确的反帝主张,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不能彻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彻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使革命缺乏坚实的群众基础。
二、新三民主义:
1、背景条件:①孙中山以旧三民主义为指导思想的资产阶级革命以失败而告终;②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③1924年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改组国民党,重机新解释三民主义。
2、基本内容:①民族主义:对外反对帝国主义,谋求中华民族与世界其他民族的独立和平等对内反对民族压迫,中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强调各民族的平等和自决。②民权主义:授予一切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个人与团体一切自由和权利。③民生主义: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改善农民和工人的生活状况。
3、新三民主义与旧三民主义有了新内容:具有鲜明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明确反帝,各民族一律平等;普遍平等的民权;节制资本,耕者有其田。
4、核心: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5、历史影响:新三民主义是三民主义的继承与发展,是国民革命运动的指导思想具有鲜明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体现了共产主义运动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成为国共两党和各革命阶级的统一战线的政治基础,实现了国共合作,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发展。
6、新三民主义与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的原则区别:中共民主纲领有彻底的实现人民权利、八小时工作制和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民主革命阶段之后,还有一个社会主义革命阶段,即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纲领;新三民主义没有这些内容,新三民主主义在在理论和纲领上没有超越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范畴。
7、三民主义的历史地位:三民主义学说是孙中山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核心;具有鲜明的资产主义民主革命时代内容,又具有浓厚的爱国主义民族特色;是当时中国先进政治思想的主流和近代中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及救亡图存革命斗争纲领。
新文化运动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一)背景:政治方面,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经济方面,第一次中国世界大战期间,中华民族主义经济得到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思想方面,袁世凯倒行逆施,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西方资产阶级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入中国.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强烈呼唤进行思想革命,彻底的批判封建思想。
(二)运动的兴起 兴起标志: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活动中心:上海转移到北京;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钱玄同、鲁迅、刘半农、蔡元培;指导思想:西方的民权平等思想和达尔文的进化论,大力宣传民主科学的思想;主要思想阵地:《新青年》;主要活动基地:北京大学,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方针。
(三)《新青年》的影响:①《新青年》大力宣传民主与科学,猛烈抨击以孔孟为代表的文化专制主义和旧纲常伦理,鼓吹“文学革命”,极大的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唤起广大青年的觉悟起了巨大的作用。②在《新青年》带动下,宣传新文化的刊物涌现,如《新潮》、《少年中国》、《国民》等刊物都受到民众欢迎。毛泽东等进步青年成立了新民学会,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
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一)民主与科学(核心内容)陈独秀借用这两个词的英文发音,形象地称它们为德先生和赛先生。在《青年杂志》创刊号上,陈独秀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提出“科学与人权并重”。
1、民主的主要内容,不仅指人民享有主权,政府由人民投票选举产生,权力制衡等政治民主,同时还包括反专制反特权的共和、宪政、人权、自由、平等、博爱等观念。
2、科学:(1)科学的主要内容:主要指与迷信、蒙昧无知对立的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及具体的科学技术与科学知识,同时还包括反对迷信,反对偶像崇拜,宣传进化论、唯物论、无神论等内容。(2)提倡科学的实质:用理性反对奴性,启迪民智,实现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在这一点上与“民主”是一致的。(3)提倡科学产生的影响①新文化运动提倡科学,用来反对迷信、盲从和武断,树立起积极进取的科学精神。②随着科学影响的扩大,科学知识逐步得到普及崇尚科学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
(二)“打倒孔家店”
“打倒孔家店”是新文化运动中道德运动的口号,批判目标直指孔子和儒家学说。
1、原因: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儒家思想是封建专制统治的精神支柱;实现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的需要。
2、概况:(1)陈独秀:发表《宪法与孔教》、《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文章,实际上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2)李大钊:指出了“打倒孔家店”的政治动因和文化内涵(即实质)是:非抨击孔子,而是抨击专制政治之灵魂,即对统治中国几千年的意识形态、思想体系、文化传统的厘清和扬弃。(3)鲁迅的批判:①特点:鲁迅对旧礼教,旧道德攻击最为猛烈,他主要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敏感观察,利用文学作品深刻的揭露专制制度和纲常礼教的黑暗。②《狂人日记》A地位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之作,同时又是一篇声讨旧势力的战斗檄文;B借“狂人”之口道出惊世骇俗之言:“吃人的礼教。” ③对贞节观念的批判:发表了《我之节烈观》一文,把传统的贞节观与复权思想和忠君思想联系起来,揭露忠孝节的伦理道德的危害性。(陈独秀也撰写文章批判贞节观念,指出这种观念与资产阶级的人格独立根本对立)。
3、影响:①这场扫荡权威,破除偶像的文化革命,为后来解放思想和文化多样性创造条件②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推动了中国思想解放和政治文明进程。③绝对否定儒家思想,把一些优秀的文化遗产当作封建糟粕进行批判,使新文化运动存在着一定的偏差。
(三)文学革命:
1、新文化运动开展文学革命的原因:①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彻底清算旧文化的思想革命,革命的锋芒,必然同时指向作为旧文化载道工具的旧文学及其文体—文言文。②新文化、新思想,需要借助通俗易懂的文字,才能普及到大众中去。
2、兴起的标志:1917年1月,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他系统指出了文学改革的主张即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3、发展: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一文,主张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认为必须彻底改革旧文学的思想内容,主张推倒陈腐、雕琢、迂晦的旧文学,建设新鲜、平易、明了的新文学。
4、影响:以采用白话文为重点的文学革命,为新文化新思想的传播与普及提供了文化载体,推动人们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进一步促进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酝酿和发动做了文化思想方面的准备。
(四)文化平民化:随着新文化运动的不断深入,文化平民化逐渐成为中国教育界,文学界等思想文化界的新潮流。
1、教育界:民国初年,面向群众的通俗教育和社会教育已有初步发展,在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形成了平民教育思潮。
2、文学界:白话文逐渐取代文言文文学内容和形式风格多样。
(五)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前期)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愚昧专制和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后期)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新文化运动增添了新的内容。
三、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1、积极影响:(1)性质:新文化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的反对封建思想文 化的运动;(2)打击专制主义、动摇传统礼教: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给专制主义以空前的打击,动摇了封建礼教的思想统治地位;(3)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对促进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觉醒起了巨大的作用;(4)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和五四运动发生创造条件:促使人们更加迫切的追求真理、追求进步,从而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5)通过白话文、文化平民化运动,有力推动了文化的发展;
2、局限性: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的肯定和否定,没有与工农群众相结合,没有提出实际的反帝反封建的政治方案,不能给中国人民指出真正的出路。
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历史背景:①十月革命的影响:受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影响,中国的一些新文化人士开始介绍,宣传马克思主义。②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新文化运动中后期,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翻译,出版了一些关于社会主义的著作马克思主义得到进一步传播。
③先进分子的推动: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建立了中国共产党,开展新民主主义革命。
2、表现:
①李大钊:1918年发表了《法俄革命及比较观》、《庶民的胜利》1919年9-11月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第一次比较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学说。②陈独秀:1919年,《新青年》出版了“马克思研究专号”;③毛泽东:在湖南组织新民学会。创办《湘江评论》积极参加学生运动和驱逐军阀运动。
3、影响:①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②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③毛泽东等人成长为真正的共产主义者
二、毛泽东思想:
(一)创立条件:
1、时代需要
近代中国为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都以失败告终。为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近代中国迫切需要先进阶级用新的理论来指导中国革命向前发展。
2、思想基础:新文化运动兴起、十月革命胜利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3、阶级基础: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
4、实践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斗争。
5、文化条件: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
(二)科学涵义:毛泽东思想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列宁的基本原理,对中国长期革命实践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出理论概括而形成的科学思想体系,是马列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具体实 践相结合的产物,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同志的科学著作是它的集中概括。
(三)内容:(课标要求)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包括无产阶级领导权,农民问题的重要地位和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
2、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游击战、运动战、人民战争路线等。
3、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久改革并举的方针,逐步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人民民主专政理论,正确地处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等。
4、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的理论。
5、思想政治和文化工作的理论。群众路线;文化:为工农服务的思想。
6、党的建设和统一战线的理论。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党的作风建设等;统一战线。
(四)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1、国民革命时期:(萌芽)(1)代表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2)思想成果:阐明无产阶级领导权思想、农民的重要地位和无产阶级领导农民斗争的极端重要性。
2、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形成)(1)代表作:《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2)思想成果:探索出一条中国式的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即将党的工作重点转入农村,在农村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建立红色政权,积累发展革命力量,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的政权。
(3)该思想的地位:①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正确的道路;②是马列主义同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创举;③是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形成的主要标志。
3、抗日战争时期:(1)代表作:1940年1月发表《新民主主义论》。(2)思想成果:从中国革命实际出发,解决了革命的领导阶级、革命目标、革命前途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3)该思想的地位:①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发燕尾服和成熟,加快了中国革命迈向胜利的步伐。②1945年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4、建国后:(1)主要思想成果:①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②创造了用国家资产主义的形式与和平赎买的政策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用逐步过渡的形式改造个体农业和个体手工业;③在八大上分析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提出了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主要任务;④提出了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团结 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的战略思想。
(2)作用:指导了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为后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五)毛泽东思想的特点:
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2、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3、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六)毛泽东思想的地位和影响。
1、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长期革命和实践中一系列独创性经验的理论概括,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2、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3、指引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创建了新中国。
4、指引中国人民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开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南
(一)邓小平理论创立的背景条件
1、两个凡是的观点: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提出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继续“左”倾错误。
2、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形成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拨乱反正、开创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奠定了思想基础。
3、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1)总结了建国以来的经验教训,放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2)肯定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
(3)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的思想、政治和组织路线,实现了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一次重要的历史性转折。4、80年代以来:80年代末90年代初,冷战结束,国际局势走向缓和;政治多极化趋势经济全球化趋势。国内,总结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经济教训,总结改革取得的成就和经济教训;90年代初,对市场经济的困惑,阻 碍改革进程。
(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深化过程
1、形成:①开始探索: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工作重心转移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②提出理论: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③基本形成:中共十三大:1987年10月中共“十三大”系统地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制定了分三步走的战略发展目标。
2、不断深化:
①邓小平南巡讲话:1992年初社会主义的本质,深刻地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再次强调了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深化了改革开放。②中共十四大:中共“十四大”正式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③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三)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1、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逐步消灭贫穷,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共同富裕。
3、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4、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顶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了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6、三步走战略发展目标:“三步走”战略,即: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实现温饱;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再翻一番,达到小康;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再翻一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国两制的理论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8、社会主义的政治保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9、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
10、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各族人民的团结,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广泛的统的战线。
(四)邓小平理论的意义:
1、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经济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以及中国必须走自己特色地社会主义道路等一系列重要问题,创立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邓小平理论。
2、是开创和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旗帜,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支柱。
3、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取得了飞速发展,中国国力得到极大增强,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取世举目的成就。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提出条件:
(1)世纪之交国际国内形势发生新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以经济为基础、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竞争更为激烈。
(2)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阶段。
2、发展过程:①提出:2000年2月,江泽民第一次做出完整阐述。②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大”把“三个代表”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列入党章。
3、主要内容:
(1)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2)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3)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4、指导意义:
①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回答了中国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这一直接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发展和完善的强大理论武器。
②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前进最终是由生产力发展决定的,同时是同先进文化引导的,是由人民群众推动的等基本原理,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先进文化的有机统一。
④它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是新世纪阶段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指针。
第三篇:2013届高三新课标历史必修三一轮单元卷(含解析):第五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专题训练
山东省淄博市第一中学2013届高三新课标历史必修三一轮单元卷(含解析):第五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专题训练
一、选择题
1.“北方吹来十月的风,惊醒我们苦弟兄。”与这句话直接有关的现象是 A.五四爱国运动 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 C.毛泽东思想诞生 D.中国共产党诞生
2.(2012年3月威海市一模)下列文章是毛泽东在抗日战争时期所发表的是
①《新民主主义论》
②《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③《论人民民主专政》④《论联合政府》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2011年1月常德市质检14题)在185O年到1899年这段时间里,我国所翻译的自然科学、尤其是应用科学方面的著作在数量上超过了社会科学和古典文学方面的著作,比例为四比一;1902年到1904年的两年中,后者却以二比一的比例超过了前者。影响这一变化的原因不包括()A.中日甲午战争中中国的战败 B.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C.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的发展 D.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相结合,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下列历史术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有()
①工农武装割据 ②新三民主义 ③社会主义两类矛盾学说 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①②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5.(2011年3月临沂市一模7题)叶德辉(1885年中举人,1892年成进士授吏部主事)曾对某一人物进行批判:“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这里的“某一人物”应是()A.严复
B.康有为
C.谭嗣同
D.孙中山
6.(2012年10月福建三明一中高三月考10题)针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章太炎说: “言种族革命,则满人为巨敌,而欧、美少轻。以异族之攘吾政府,在彼不在此也。若就政治社会计之,则西人之祸吾族,其烈千万倍于满洲。”这表明他()
A.反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C.认识到了三民主义的一些不足
B.主张开明君主专制 D.不主张革命
7.根据毛泽东同志的论述,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理解不正确的是()A.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终结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建立社会主义社会之间的过渡阶段 B.新民主主义革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C.新民主主义革命禁止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D.新民主主义革命为社会主义创造前提
8.(2011年9月汕头聿怀中学高三摸底18题)1911年12月26日孙中山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余一钱不名也。带回来的只是‘革命精神’耳!”正是凭借这种革命精神,孙中山()A.亲自领导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等一系列武装斗争 B.颁布《中华民国约法》,限制袁世凯的权力 C.建立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就任正式大总统 D.与中国共产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9.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的理论成果。下列关于邓小平理论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十五大明确提出和使用“邓小平理论”这个科学概念,并把它写进党章 B.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重大问题 C.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阶级斗争的学说 D.“南方谈话”标志着邓小平理论成熟并形成体系
10.(2011年12月山西诊断15题)维新派主张对科举制改革:改试策论,增设经济特科,改武举为艺科,废除八股。1903年袁世凯、张之洞联名奏请递减科举名额,1905年再次联名上奏,奏请立停科举,推广学校。是年9月2日,清廷发布上谕:“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这表明
A.维新派、袁世凯、张之洞政治立场相同
B.废除科举制是近代社会各阶层的共同愿望 C.中国社会的近代化改造逐步深入
D.清政府被迫改革使统治得以巩固
11.(2012年4月广州市高三二模)李大钊在《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中指出:1917年的俄国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之上的革命。上述认识的得出,主要是由于李大钊 A.最早举起社会主义大旗 B.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C.受到民主与科学的洗礼 D.站在中国共产党的立场
12.陈独秀曾说:“孔教与共和乃绝对势不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故其提 倡孔教必排共和,亦犹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可见,陈独秀反对()。A.传统文化 B.儒家思想 C.孔子主张 D.封建专制
13.陈独秀把《青年杂志》改成《新青年》。他所认同的青年“新”在()。A.拥有尊老爱幼的美德 B.勇于承担社会的责任 C.脚踏实地的学习精神 D.兢兢业业做人做事 14.(2012年11月贵阳市高三四校联考21题)右图文字内容创作的背景是
A.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 B. 苏联建成社会主义社会 C. 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 D. 国民革命运动蓬勃兴起
15.我们要研究马克思主义早期在中国的传播,可以参考的文献不包括: A.《民报》 B.《新青年》 C.《工人月刊》 D.《劳动周刊》
二、非选择题
16.(2012年11月北京西城区高三期中49题)(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朝中央机构示意略图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述明朝中央机构与前代比较发生的重大变化。(2分)这一变化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怎样的发展趋势?(2分)
材料二 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古者不传子而传贤,其视天子之位,去留犹夫宰相也,其后天子传子,宰相不传子。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宰相既罢,天子之子一不贤,更无与为贤者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三 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东西各国皆行此政体,故人君与千百万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吾国行专制政体,一君与大臣数人共治其国,国安得不弱?……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材料四 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至于民权主义,就是政治革命的根本。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我们定要由平民革命,建国民政府。
——孙中山《<民报>发刊词》
(2)根据材料二、三、四,概括黄宗羲、康有为、孙中山的政治设想。(6分)
(3)黄宗羲与孙中山的主张有本质的区别,结合所学,说明产生本质区别的原因。(10分)17.(2012年11月江苏南通高三期中23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
——1985年《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
材料二 为什么一谈市场就说是资本主义,只有计划才是社会主义吗?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嘛。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它社会主义服务,就是社会主义的;为资本主义服务,就是资本主义的。
——1987年《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生产力的方法》
材料三 我们必须从理论上搞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经济。
——1990年《善于利用时机解决发展问题》
材料四 它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部署、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
——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十五大上的报告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文中包含的基本思想是什么?(2分)材料三对此又有何发展?(2分)这一发展说明了什么问题?(1分)
(2)据以上材料指出,邓小平上述言论与十一届三中全会方针是否一致?为什么?(2分)
(3)根据上述材料,可以看出材料四江泽民话中的“它”是指什么思想理论?江泽民强调这一思想理论具有什么历史地位?(2分)
第五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专题训练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解析:“北方吹来十月的风,惊醒我们苦弟兄”是指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促进了工人运动的发展。
2.B 3.D 解析:本题考察近代中国思想的解放潮流。根据题干所述的时间分析,此时正值封建社会后期,受到外来入侵的影响,列强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因此AD属于变化的原因,当时的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也是原因之一。
4.B 解析:新三民主义从本质上讲仍然是资产阶级的革命纲领,它只是体现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精神而已,它的根本目标仍然是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的统治,并不能说它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5.B 解析:康有为有两部理论著作:《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主张变法,发展资本主义,实行君主立宪制,其思想特点是把传统儒家思想与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相结合(“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
6.C 解析:本题考查对三民主义的理解。章太炎是资产阶级革命派,从其阶级属性克排除ABD三项。材料中章太炎认为三民主义的种族革命、政治革命、社会革命均未把欧美帝国主义作为主要对象是一大不足。
7.C 解析:此题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概念。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包括中国共产党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路线方针政策、没收官僚资本的双重革命性质以及在新民主主义条件下保护民族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故C项表述错误
8.D 解析:本题考察孙中山的革命事迹。结合孙中山活动的史实理解“革命精神”的含义,应指孙中山百折不挠建立民主共和国、与时俱进的革命精神。国共第一次合作是符合当时革命形势发展的,打破了过去孙中山只依靠革命党人发动革命的事迹,为国民党注入了新的血液。
9.C 解析:邓小平理论主要针对的是在无产阶级革命胜利之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并未涉及到无产阶级革命和阶级斗争的学说。
10.C 11.B 解析:材料信息表明,李大钊对十月革命有了比较科学的认识。材料信息不能说明李大钊最早举起社会主义的大旗,故A错误;受到民主和科学的洗礼是指新文化运动,故C错误;文章写于1918年,中共成立于1921年,故D错误。
12.D 解析:要结合当时“尊孔复古”背景看问题。陈独秀认为北洋军阀利用孔教复辟帝制,颠覆共和。故他主张的“必排孔教”,实质是反对北洋军阀复辟专制制度。
13.D 解析:新文化运动要求青年人投身社会,以积极进取的态度去关注和改造社会。
14.A 解析:从材料“民国7年”可知是1918年,“原来是北极下来的新潮,由近东卷到远东。”指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根据材料联系所学,本题选A项。B项苏联1922年形成;C项1921年中共在上海成立;D项1924年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标志着国民革命运动兴起。
15.A 解析:1905年中国同盟会的刊物《民报》,不是宣传马克思主义。
二、非选择题
16.⑴变化:宰相制度最终废除,内阁建立。(2分)趋势:君主专制不断加强。(2分)⑵黄宗羲提出皇权需要宰相制度补救;(2分)康有为提出建立君主立宪、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2分)孙中山:以三民主义为武器,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发展资本主义。(2分)⑶黄宗羲:专制制度的腐败、明朝灭亡的刺激;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4分)孙中山:20世纪初,中华民族危机加重,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工具;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西方民主思想传入。(6分)17.(1)否定以计划与市场作为区分是否是社会主义的标准,初步提出用市场方法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2分)发展:明确提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不在于市场与计划,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的思想。(2分)说明邓小平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在实践中得到发展。(1分)(2)一致。因为符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目标。(2分)(3)是指邓小平理论,成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全方位的指导思想。(2分)
第四篇: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二年级
冯树云
2013.3.23
囫囵吞枣
学情分析:
本文是一则成语故事,讲了一位年轻人到别人家去做客,由于不思考、不分析主人的话而盲目作出决定,让别人笑话的事,告诉我们“囫囵吞枣”的原意,就是把枣儿整个吞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结果毫无收获。年轻人与主人的对话包含着一定的哲理,那就是读书或做事要认真开动脑筋,不能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本课13个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会写田字格中的10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囫囵吞枣”的原意,知道这个成语现在的意思。
3、继续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学习默读课文,做到默读课文时不出声,不指读,边读边想。过程与方法:
1、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开展小组讨论,理解、感悟课文。
2、运用已有的识字方法识字。
3、课后搜集一则成语故事,讲给别人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这个成语故事,使学生明白:学习时不能生吞活剥,对所学的知
识不理解,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重难点分析:
1、年轻人与主人的对话包含着一定的哲理,这是学生理解的重点和难点。教学时可抓住“两全其美”一词,反复品读人物对话,开展小组讨论,理解、感悟课文。
2、学习默读课文,做到默读课文时不出声,不指读,边读边想。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激
趣
引 入
1、游戏:成语接龙
2、引出课题
师:你们知道的成语真不少,其实每个成语都有一个故事,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有趣的成语故事,你们想听吗? 师讲故事(配乐)
3、听完了故事,你们想说点什么吗?把你最想说的一句话讲给大家听听。
学生们各抒己见,谈论听后的见解。生:我觉得这个故事很可笑。
生:我觉得故事中的年轻人笨死了,他想的办法根本不是“两全其美”的,还很自以为是。生:我觉得„„
二、初读课文,理解词义
师:同学们的意见很多,也都很合理,可能有一部分同学对这个故事还不太了解,下面同学们亲自来读一读这个小故事吧。师:在读的过程中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 生:问同学、问老师、借助拼音、查字典等。教师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认读生字、读通课文。(学生按要求读文识字。)
1、检查生词
(先出示带有拼音的词语,指名学生读,然后去掉拼音,开火车读。)
2、理解词义:
师:这些词语你们都会读了,那有没有不懂的? 学生提出不懂得词语,共同理解。
如:脾胃、益处、抓起、愣住、若有所悟、咽、嚼„„
教师鼓励学生自己尝试解决,并为学生提供多种方法,如:动作表演,表情表演、联系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理解,图片资料等。
3、检查读文情况:
按自然段指名学生读文,其他学生听后评议。
三、理解课文
1、提出问题:
师:这些词语你们理解的真好,词语是组成文章的最小单位,我们只有读懂了词语,才能真正读懂课文,现在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边读边想,看看你能读懂什么?
学生自由读课文,用笔勾画读懂的地方。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畅所欲言,交流读后的收获。
师:你们真了不起,老师还没有讲,你们就已经读懂了这么多,那还有没有不懂的问题?
学生大胆质疑,提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对于简单问题,当时利用学生资源给予解决,与文章中心有关的或共性问题,教师板书在黑板上,以便引导学生共同解决。预设:
(1)年轻人听了这家主人的话为什么愣住了?
(2)年轻人想的办法真的是“两全其美”吗?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解决。
(3)为什么在场的人都笑得前仰后合?年轻人哪里可笑?
2、解决问题:
师生共同解决问题,理解“囫囵吞枣”的含义。随即指导感情朗读。
师:你们表现的真棒,不但自己提出了问题,还解决了问题。现在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想一想,学了这个成语故事,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学生读课文后,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收获。
四、拓展延伸 积累词语:
师:这篇课文不但短小,但读起来却朗朗上口,现在同学们再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文中的成语,一会儿我们共同欣赏。
学生读课文,画喜欢的词语。师:谁愿意读出你找到的成语? 学生读。
师抓住“两全其美”、“前仰后合”“囫囵吞枣”“若有所思”等成语,鼓励学生再次积累成语,写在“小本本”上。
五、指导书写
1、认读本课生字卡片,组词,并说句子。
2、小组讨论如何记忆字型,如何把字写好看。
3、指导重点字的书写。
4、学生独立描红书写。
六、作业
1、把这些成语抄在积累本上。
课后反思
1、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用多种形式理解词语,为更好的学习课文、理解课文打基础。评价时要充分肯定学生的才智
2、默读是一种更有利于思考的读书方式,应重视学生默读能力的培养。
3、交流记字和书写方法,相互学习,相互补充。及时提醒学生注意自己的写字姿势是否正确。
4、结合学生的叙述,把年轻人的人物活动过程用四个字加以概括,使学生对课文线索有更清晰的把握。
5、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再把问题还给学生,使阅读成为学生的内在需求。
6、学生发言时,教师要及时点拨,让学生抓住一些具体词句来自读自悟,凸显浓浓的语文味;在评价中注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体现语文课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要引导学生理解到位;年轻人对主人的话不加分析,没有真正领会主人的意思。为理解“囫囵吞枣”的比喻义做好铺垫。
体现“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培养学生的语感。
7、结合语境,读透“两全其美”的具体意思,为下面否定“两全其美”做好铺垫。细致地分析,深入地探究,才能避免学生学习上的“囫囵吞枣”。
8、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使学生对课文重难点有更充分的理解,同时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增强合作意识。
通过分角色朗读和表演,把对课文的理解用语言动作表现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9、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口语交际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进行自主表达,在轻松的心态下深化了对文本的解读。
10、把语文学习向课外拓展,向课后延伸,通过实践活动激发讲故事的动机和欲望,提高其语文素养。
二年级
冯树云
2013.3.25
17称
象
学情分析:
这是一个在民间广为流传的历史故事。讲的是曹操的儿子曹冲小时候称象的事,重点介绍了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和步骤。故事情节曲折生动,引人入胜,语言通俗易懂。一个七岁的孩子,想出的称象的办法比官员强,比官员妙,这实在难能可贵。这个故事说明遇事动脑筋,想办法,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本课11个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会写田字格中的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继续学习默读课文的方法。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曹冲是怎么称象的。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让学生复述曹冲称象的具体步骤,并与官员的称象方法进行对比,体会曹冲称象方法的科学巧妙。
2、通过有趣的智力问答,让学生亲身体验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的乐趣。
3、创设情境,转换角色,进行口语表达训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曹冲的聪明多智。
2、懂得遇事要开动脑筋,多想办法。重难点分析:
1、第四自然段曹冲所叙述的称象方法和步骤是本课的重点,可利用课件或教具进行演示,帮助学生理解。
2、体会曹冲称象方法的科学巧妙是教学难点,教师可采用对比法加以引导。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或教具(用纸片剪的大象、船、石块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看图猜故事,导入新课。
(一)课件出示图画,猜猜它表现的是哪一个故事。(《盲人摸象》)
(二)课件出示大象图片,谈谈大象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三)大象是现如今生活在陆地上的最大的动物。正因为它的大,才有了“盲人摸象”的笑话,也正因为它的大,造就了历史上一位小神童称象的千古佳话。(课件出示《称象》题图。)
二、质疑导读,识字学词。
(一)引导学生质疑:看到这个课题,你的小脑瓜里一定生出许多问号。(课件显示问号。)你想弄清什么问题?
根据学生的发言点击课件出示问题。围绕“称象”,预设的问题有:谁称象?为什么称象?怎么称象?称出来了吗?
(二)带着问题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
2、圈出文中的生字新词,多和它们打招呼,直读到自己满意为止。
3、交流识字。同桌互读,并介绍记生字的好方法。
(三)检查学习效果。
1、课件出示“我会读”:检查学生能否读准词语。之后让学生简单谈谈对曹操的了解,以及什么是秤杆、船舷。
2、课件出示“我会用”:用“秤、称、杆、赶”选字填空,并说说如何区分这两对生字。
3、指名接段读文。其他学生当小评委对他们的朗读进行点评。
三、朗读感悟,解决疑问。课件出示前面的问题。
(一)解决“谁称象”的问题。
课件出示曹冲图片。简单介绍曹冲:曹操儿子之一,从小聪明仁爱,与众不同,深受曹操喜爱。可惜13岁就病死了。
(二)解决“为什么称象”的问题。
1、课件出示第二自然段。指名读。
2、点击“议论”一词使之变红色。“议论”是什么意思? 对一件事每个人谈自己的意见。
3、官员们对什么发表议论? 大象的形体和重量。
指导朗读第一句话:“大象又高又大„„”
“又高又大”、“墙”、“柱子”等词语能给人以重的感觉,应读重些。
4、他们是怎么议论的? 象这么大,到底有多重呢?
去掉“到底”,跟原句进行比较。体会“到底”一词强调了大象的重。
5、他们的议论引发了什么结果? 曹操决定让他们想办法称一称大象。
(三)解决“称出来了吗”的问题。
1、大象的体重最后称出来了吗? 称出来了。
2、那你知道大象的重量到底是多少吗?读一读课后关于大象的资料。考虑到文中的大象应属亚洲象,可补充以下资料:亚洲象的身长为5—7米,肩高为2.5—3米,尾长为1.2—1.5米,体重3—5吨。第二课时
一、演示对比,深入探究。
(一)感悟曹冲的称象方法。
1、课件出示四个问题。过渡:这节课我们重点探究“怎么称象”这个问题。
2、课件出示语段,默读本段课文,想想曹冲的这个办法是用几句话说清楚的?曹冲称象的具体步骤是怎样的?
要求学生用“先„„再„„最后„„”的句式说说曹冲称象的具体步骤。
3、画出表示动作或动态的词: 赶、沉、画、赶、装、沉、称
随着学生的回答点击课件,动词变为红色。
4、通过课件或教具演示,形象感知称象过程。学生叙述称象的步骤,教师做演示。教具演示:
①先在黑板上画一条横线代表水面,贴上大船并让学生注意船身下沉位置。
②将大象“赶”到船上,将船身下移至适当位置,并沿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
③再把大象“赶”上岸,将船身上移。
④然后往船上“装”石头,将船身下移,使所画线与水面重合。这样,石头的重量就等于大象的重量了。
5、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并展开讨论。
例如:象上船后,为什么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象上岸后,往船上装石头,为什么要装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
为了让石头和大象一样重。一样的重量才能让船下沉的幅度也一样。
6、如果使用教具,可让学生一边复述曹冲称象的具体步骤,一边动手操作,再演示一遍。
(二)了解官员的称象方法。
1、课件出示语段,指名读。
2、你觉得他们的方法可行吗?引导学生自由发表评论。
造大秤,提不动;宰大象,害性命。板书:官员
造大秤
宰大象
(三)两相对比,体会曹冲称象方法之妙。
1、对比曹操前后神态变化,揣摩人物心理。
(1)曹操听了官员和曹冲讲完称象方法后,神态有什么不同?(2)曹操直摇头,他可能在想—— 曹操微笑着点了点头,他可能在想——
2、对比称象方法之优劣,感受曹冲的聪明多智。(1)思考曹冲想出的办法比官员们提的办法好在哪儿?(2)小组内交流。(3)全班交流,教师点拨。
通过比较,体会曹冲正是从官员们的办法中得到启发:以船代秤,借助水的浮力,解决了提不动的难题;以石代象,化大为小,既解决了称不了的难题,又保全了大象的性命。板书:曹冲 以船代秤
以石代象
二、拓展延伸,深化认识。
(一)课件出示邮票图片。2008年发行的“曹冲称象”特种邮票共两枚,分别是“载象刻舟”、“换物知重”。
(二)看着邮票图案,转换角色:年仅七岁的曹冲想办法称出了大象的重量,作为在场的一名官员,你想说些什么?
(三)把官员们的话用“有的„„有的„„也有的”连起来说一段话。
(四)谈谈我们应该向曹冲学习什么。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言之成理即可。如:善于动脑思考,想办法解决
问题;能从别人的议论中获得启发;留心观察等等。
三、分类指导,正确书写。
(一)认读田字格中的生字。
(二)观察字形,按结构归类。说说每一类字书写时注意什么。课件出示田字格生字。
1、称、议、论、杆、秤: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左边居于左半格,右边字体略大占领竖中线。
2、官、员:上下结构,上小下大。“官”字上宽下窄,“员”字上窄下宽。
3、赶:半包围结构,捺画写长些。
(三)学生独立写字,教师巡视指导。
四、作业超市,由你选择。课件出示作业安排。
(一)动动口:给爸爸妈妈讲讲《曹冲称象》的故事;
(二)动动脑:除了曹冲称象的这种方法,你还有别的办法吗?
(三)动动手:和爸爸妈妈合作,做一次曹冲称象的模拟小实验。
课后反思
1、采取合作学习的方式,激发识字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2、运用形声字和加偏旁的方法区分形近字,加强识字方法的指导。读前质疑,读后解疑。教师伺机诱导,使学生自解其难,变“有疑”为“无疑”。
3、语文课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朗读训练,并加强对朗读的指导。在阅读教学中要上出语文味,就要注重品词析句。
4、理解曹冲称象的方法和具体步骤是本课教学重点。采用理清次序、抓住动词、直观演示、质疑问难等一系列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解读文本。恰当地运用演示技能,能够生动形象地再现曹冲称象的情景和过程,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感知的效果,为理解和应用新知建立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次演示不是简单的重复。第一次是老师动手,这一次是学生动手实践,体现了“内化——实践”的层次性。
5、文章的难点,采取自读自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的方式,让学生充分思考,各抒己见,鼓励互相倾听,提倡求异思维。
二年级
冯树云
2013.3.26
18找骆驼
学情分析:
这是一个启迪智慧的故事。一位老人虽然没有见过商人丢失的骆驼,却能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准确判断出骆驼的特征,指点商人找回了骆驼。读者在叹服老人的智慧的同时还会得到这样的启示:遇到问题只有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才会作出正确的判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本课12个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会写田字格中的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继续学习默读课文,养成边读课文边画出重点词句等习惯。
3、理解课文内容,明白老人是怎样知道丢失骆驼的特点的。过程与方法:
1、运用已有的识字方法识字。
2、通过分角色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遇事要仔细观察,认真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判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重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是了解商人的骆驼有哪些特点,老人是如何发现这些特
点的,可以让学生通过默读课文、勾画重点词句的方式解决以上问题。
2、理解老人的推理过程是本课教学的难点,可以通过播放动画课件、运用关联词语“因为„„所以„„”进行表述以及辨别树叶等方法来突破。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制造悬念,激趣导入。
(一)课件出示“沙漠之舟”字样。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动物被成为“沙漠之舟”吗?
板书:骆驼。学生一边提示“骆驼”两个字的写法,一边书空。课件出示骆驼图片。
骆驼之所以拥有“沙漠之舟”的美称,是因为它很耐饥渴,又不怕风沙,是沙漠地带重要的交通工具,许多商人靠它们来运送货物。你看,这边就来了一位——
(二)播放动画课件。教师叙述:哎呀,骆驼哪儿去了。丢失骆驼的商人焦急地开始寻找。
板书:找。将课题补充完整。那么他到底找没找到骆驼,让我们赶紧去《找骆驼》这篇课文中一看究竟。(课件出示课文题图。)
二、初读课文,识字感知。
(一)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二)画出文中生字新词,同桌互读,检查是否能读准。
(三)检查自学效果。
1、课件出示“字正腔圆读一读”,请学生认读词语。
2、说说自己想到的一些识记生字的方法。
3、指名朗读课文。课件出示插图。
读中随机提问:为什么说是“一峰骆驼”呢? 骆驼背部有驼峰。
(四)说一说课文讲了怎样一个故事。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商人丢失了一峰骆驼,向一位老人询问,在老人的指点下找到骆驼的故事。
(五)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走失——询问——找到
三、朗读课文,感悟对话。
(一)同桌合作,分角色朗读对话,体会人物的语气。
(二)说一说应读出怎样的语气。
商人的语气要有变化:着急——高兴——生气(愤愤不平)。
1、指名读。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详细”。
老人了解骆驼的很多特点,包括很多细节。
3、重点指导朗读商人愤愤不平说的一段话。
(三)再读,读出“愤愤不平”的语气。
(四)当你被人指责的时候,心情怎样,语气会变得怎样?而老人却是“不紧不慢”,这说明什么呢?
沉着冷静、早有预料、胸有成竹等等。
(五)比赛读。两名同学自由结合分角色朗读人物对话,比一比哪组同学是最佳搭档。要求读得有感情,能通过表情和语气体现出人物心理。
四、理解课文,引导探究。
(一)课件出示阅读提示:
默读课文,想一想:商人丢失的骆驼有哪些特点?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用两种不同的线条把相关词句勾画出来。
(二)学生自读自悟,解决问题后可以相互交流。第二课时
一、深入理解,读懂推理。
(一)课件出示表格。全班交流,结合学生的发言出示答案。
(二)想一想,你明白老人是怎么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得出这些结论的吗?请同学就下面问题发表见解。
1、为什么脚印左边浅,右边深就说明骆驼的左脚有点跛? 左脚有毛病,不敢用力踩,所以留下的脚印浅。可以让学生表演跛脚走路,加深体会。
2、老人根据树叶上留下的牙齿印就判断出骆驼缺了一颗牙齿。你能想象牙齿印是怎样的一种形状吗?
课件出示“火眼金睛辨一辨”,请同学们分辨哪片树叶是这峰骆驼啃过的?
让学生说说选择的理由。
第三片。因为缺一颗牙,所以少啃掉一块。
表扬回答正确的同学能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从而作出正确的判断。
(三)播放动画课件。看着走失的骆驼留下的这些痕迹,你能用上关联词语“因为„„所以”说说老人的观察和发现吗?
课件出示句式,学生按句式说话。因为老人看见路上有骆驼的脚印,左边浅,右边深,所以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跛;
因为老人又看见路的左边有一些蜜,右边有一些米,所以知道骆驼驮的一定是这两样东西;
因为老人还看见骆驼啃过的树叶上留下了牙齿印,所以知道它缺了一颗牙。
(四)老人指点商人怎么找骆驼? 你应该顺着骆驼的脚印去找。
追问:为什么老人不建议商人顺着地上的米和蜜或者被骆驼啃过的树叶去找?
虽然三个条件都可以作为寻找骆驼的线索,但顺着脚印去找是最可靠、最简单易行的办法。
(五)导读最后一段。
1、商人听从了老人的建议,结果怎样?齐读最后一段。
2、结合语境理解“果然”的意思。事实证明了老人的办法是成功的。
二、交流体会,启发明理。
(一)课件出示“各抒己见评一评”。你怎么评价文中这两个人物?
老人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判断准确。商人不动脑筋,盲目行事。
(二)读了这个故事,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遇到问题只有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才会作出正确的判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三)说说自己在生活中留心观察或不注意观察的事例。
三、自主观察,独立书写。
(一)认读田字格中的生字。
(二)观察字形和占格位置,想想书写时该注意什么。
(三)交流。课件出示生字。重点指导:
商:下半部分里边是“八”、“口”而不是“古”。竟:与“竞”要加以区别,分别组词。
顺:左边是“川”字,第一笔是竖撇,第二笔是短竖,第三笔是长竖,三笔要写紧凑。
(四)学生独立描红书写。
四、课后练笔,续写故事。课件出示“展开想象写一写”:
商人在找到骆驼之后,他会想些什么?假设他又一次碰见那位老人,他们之间又会说些什么呢?请你接着编写这个故事。课后反思
1、播放动画,激发学生兴趣;制造悬念,唤起阅读欲望。
2、课文以对话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适合分角色朗读。指导学生体
会人物心情的变化,学生才能达到有感情地朗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训练学生朗读能力的同时,课文的意思也就理解了。理解词句与感悟课文同步,向学生渗透联系上下文的读书方法。
3、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读。比赛读可以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继续培养学生的默读能力,并使之养成边读课文边画出重点词句的习惯。
4、表格的设计使学生对“骆驼特点”和“判断依据”一目了然,有利于引导学生探究现象与结论之间的因果关系。
5、理解老人的推理过程是本课教学的难点。对脚印和牙齿印多问个为什么,既是对学生的思维训练,又能让学生对老人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品质有更深的感悟。
6、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思维与见解。注意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体验,发表自己的感受。
二年级
冯树云
2013.3.27
19铜板的响声
学情分析:
阿凡提勤劳、勇敢、幽默、乐观,富于智慧和正义感,敢于蔑视反动统治阶级和一切腐朽势力。《铜板的响声》以生动、风趣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智慧的化身”阿凡提为帮助一位穷汉而嘲弄、取笑饭馆老板的故事。文章很注意选词用语,各段衔接自然,读来令人忍俊不禁。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本课17个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会写田字格里的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性格,理解课文内容。过程与方法:
1、课前搜集阅读有关阿凡提的资料,包括人物简介和故事。
2、用多种方式读课文,利用“智慧闯关”的形式检查学习效果。
3、讲阿凡提的故事,表演课本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阿凡提喜欢打抱不平、同情弱者、帮助弱者的性格,体会和感受阿凡提的幽默与智慧。
2、引导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丰富知识积累。重难点分析:
1、通过反复朗读,使学生整体感悟课文内容,认识阿凡提的智慧、幽默、爱打抱不平的个性特征。
2、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搜集有关阿凡提的故事。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听歌曲,谈印象。
(一)课件播放《阿凡提之歌》片段,出示歌词及阿凡提图片。(也可播放歌曲视频。)
(二)同学们课前搜集了阿凡提的有关资料,谈谈阿凡提留给你怎样的印象?
(三)这节课我们就来读一读阿凡提的故事——《铜板的响声》。课件出示课文题图,配有铜板图片及音效。板书课题。
二、读课文,闯三关。
(一)快速默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围绕“故事中有哪些地方出乎你的意料”展开交流,从中体会阿凡提的机智、幽默。
出乎意料的地方可能有:阿凡提让穷汉把铜板掏出来;阿凡提把铜板握到手心里,贴近老板的耳朵使劲摇;阿凡提把铜板又还给穷汉;阿凡提给老板做出的解释等等。
(二)先用不同的方式把课文多读几遍。然后进行一次“智慧闯关”。课件出示三关要求:
1、我会认——生字新词。
2、我会填——重点词句。
3、我会说——主要内容。
先让同学们说说,可以采用哪些读书方式。
个人朗读、轮读、分角色朗读、默读、边读边画重点词句等等。
(三)给学生较充分的时间读书。
(四)开始“智慧闯关”。
1、课件出示第一关内容: 我会认:
铜板、智慧、幽默、穷汉、弱者、饭馆、扭打、讨要、拉扯、付钱、分辩、欠钱。
开火车读。齐读。如有同学出错可以向伙伴求助。宣布过关。课件出示“过关啦!”及掌声。
2、课件出示第二关内容: 我会填:
(1)阿凡提是个有()、充满()的人。他专爱(),给穷人和弱者帮忙。
请同学说说所填词语“智慧”、“幽默感”、“打抱不平”的意思。提示学生再读课文应抓住具体描写人物言行的词句体会人物特点。(2)阿凡提不紧不慢地说:“他(),你
(),两相抵消,谁也不欠谁的了。” 引导学生体会阿凡提并没有直接指责老板不讲理,而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进而体会阿凡提的智慧。宣布过关。课件出示“过关啦!”及掌声。
3、课件出示第三关内容:
我会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饭馆的老板因为穷汉闻了饭菜的香味就向他讨要饭钱,阿凡提用铜板的响声支付了饭钱,捉弄了老板。
宣布闯关成功。课件出示“过关啦!”及掌声。
三、品词句,评人物。
(一)课件出示阅读提示:默读课文,画出重点词句,从中体会人物的性格。
(二)全班交流。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品读感悟,相机指导朗读。
如通过第二自然段中饭馆老板“扭着”、“又骂又打”等动作,可体会到他的蛮横;从“拉扯开”、“问”这些词语可以感受到阿凡提对弱者的同情和帮助。
再如通过第三自然段“贴近”、“使劲”、“一阵子”等词语,可以体会到阿凡提一定要让老板听到铜板的响声,同时也在捉弄老板,使他误以为阿凡提要把钱给他,结果空欢喜一场。
(三)聪明的阿凡提捉弄了饭馆老板,替穷汉解了围。如果你是一位在场的老百姓,你会说些什么呢?
四、观字形,写生字。
(一)认读田字格中的生字。
(二)观察字形和占格位置,重点分析难写的字。课件出示田字格生字。
3、学生独立描红书写。
五、搞活动,勤实践。
把全班同学分为三到四个大组,课后各组排演一个课本剧(也可以选阿凡提其他故事排演),准备讲两个小故事(不要重复)。第二课时
一、宣布活动开始。
课件展示“阿凡提的故事”题图。小主持人作开场白。
二、表演。
各组依次表演课本剧,讲故事。引导学生对表演者作出评价。
三、评选。
由同学提名,举手评选“最佳表演奖”、“故事大王”,颁发奖品。
四、观看动画片。
播放《阿凡提》系列动画片之一《种金子》。
课后反思
1、培养学生积累运用资料的能力和习惯,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自主学习语文。
2、关注和遵循学生的学习心理。对于趣味行很强的故事,学生往往
急于读完。此外,故事情节的发展出人意料,学生在初读的过程中对此肯定有较深刻的感受。
3、利用“智慧闯关”的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让学生享受互助的快乐,成功的喜悦,也让闯关得以顺利进行。
4、培养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的能力。通过品词析句和朗读培养学生语感,让语文课上出浓浓的语文味。
5、课本剧作为一种课程资源的开发,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自主合作,主动参与阅读。能培养创造思维能力,增强口头表达能力。
6、从课内出发,向课外延伸。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重视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木偶动画片《阿凡提》是国产优秀动画片。观看动画片可以直观形象地感受人物的性格和品质,唤起学生对阿凡提故事的阅读兴趣。
二年级
冯树云
2013.4.2
综合学习五
活动内容:
活动内容包括:有趣的汉字、玩玩说说、把字写好看、我的采蜜集、读读背背和一个口语交际。活动目标:
1、通过猜字谜感受汉字的变化无穷和奇妙。
2、通过“玩玩说说”的有趣形式,引导学生复习巩固前一阶段学过的生字,并在活动中练习扩展词语、积累词语、运用词语。
3、写好以“宀”、“穴”为偏旁的字。
4、教给学生积累语言,感悟语言的形象美和色彩美。
5、让学生在朗读背诵的基础上,体会诗的意境。
6、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加强同学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活动策略:
通过猜字谜、词语游戏等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感受汉字的奇妙,复习巩固所学的生字;通过写一写、读一读,背一背等多种形式积累语言,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口语交际,发展语言能力。活动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课前搜集一些字谜。教学过程
有趣的汉字
(一)课件出示“猜字谜”。请学生自由读谜面,独立思考猜汉字。
(二)指名反馈说谜底,并讲讲自己是怎么猜出来的。“杏”、“呆”、“困”。
(三)观察、体会:相同的部件由于结构不同、部件的位置不同,可以组成不同的字。
(四)继续猜字谜。教师可以出谜语,学生也可以出,大家一起猜。玩玩说说
(一)说明小组比赛规则:用屏幕上的字(也可使用生字卡片)扩词、说话。分为必答、抢答两种方式。每扩一词积1分,说一句话积2分。
(二)进行必答比赛。由某组同学自选屏幕上的第几个字,然后由该组同学自由起立扩词、说话,注意统计得分。之后依次进行其他组比赛。
(三)进行抢答比赛。出示一个字,各组同学抢着扩词、说话,注意及时给各组加分。
(四)根据总分确定优胜小组。
用比赛的形式练习扩词、说话,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
把字写好看
(一)认读田字格中的四个汉字。
(二)观察之后说说自己的发现。
都是上下结构,上小下大;分别以“宀”、“穴”作为偏旁。
(三)学生互相交流写这些字应该注意什么。提醒注意“穴“的两点不要外露。
(四)学生仿写。
(五)书写展示、评议,订正不足。
通过观察把握这些字的共同特点,掌握写好字的方法。我的采蜜集
(一)课件出示儿歌。学生自由读。
(二)指名读,说说树的头发是什么?(树叶。)
(三)齐读儿歌。
(四)说说你从儿歌中读懂了什么?
(五)边读边想象,体会树叶的美丽、可爱。课件变换背景,体现树叶的变化。
(六)质疑:“头发”为什么要加上双引号呢? 不是真正的头发,而是一种想象,这样写更生动有趣,写出了树叶的可爱。
(七)背诵这首儿歌。
(八)把这首儿歌摘抄到采蜜集中。
通过反复朗读,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感悟语言的形象美和色彩美,让语言在孩子们的脑海中活起来。读读背背
(一)课件出示古诗。学生分句朗读,不会的字查查字典。
(二)指名读,评议、正音,注意指导读出古诗的节奏。
(三)齐读古诗。
(四)图文结合,想象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体会“衔”、“浸”两个字表达的意境。
(五)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六)背诵古诗。可以采用老师提词、看图等方式练习背诵。
《村晚》是一首集自然美和艺术美为一体的优美诗篇,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粗知大意,达到熟读成诵。口语交际:请你来配音
(一)我们都看过动画片《猫和老鼠》,片子中的人物都没有台词。今天我们就来玩一个好玩的游戏——给动画片配音。
(二)播放动画片(如《小小鸭》)。提出要求:看的时候可别光看热闹,要想象他们都会说些什么。
(三)交流;你喜欢片中哪个人物,讨厌哪个人物,为什么?
(四)重放其中某个镜头,猜测片中的人物当时说些什么,让学生带着应有的语气、表情进行表演。
(五)小组合作,交流,分配角色练习配音。再次播放动画片。教师到各组巡视,提供指导。视具体情况可增加播放次数。
(六)学生上台展示合作成果,要求观众认真倾听,并能大胆评价
第五篇: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六年级语文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买蕊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材就是围绕“外国名篇名著”这一专题编写的。“外国名篇名著”的编排是和五年级上册第一组“我爱阅读”、五年级下册第五组“中国古典名著”一脉相承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进一步扩展学生读书的视野,使学生得到异域文化精华的滋养。
本单元选编的4篇文章,有两种呈现方式:一种是《卖火柴的小女孩》和《凡卡》,它们是安徒生童话和契诃夫短篇小说中的名篇,是单篇的作品;一种是外国文学名著《鲁滨孙漂流记》和《汤姆·索亚历险记》的片段,它采用的是名著梗概加精彩片断的编排方式。4篇课文都有鲜明的人物形象,人物不同的命运同样引人关注。结合本组专题,“回顾·拓展四”各个栏目从外国文学作品内容及阅读方法交流、外国作家作品中的隽语集萃到外国作家趣味故事,无一不是和主题相互呼应、步步深入的。
设计理念:
本单元设计依据“以读为本”“尊重个性”“自主合作”的理念,摆脱了“多余的情节分析,繁琐的提问设计”,让“读和思”贯穿教学始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放手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和合作学习来体会文章的思想内涵,从根本上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在教学方法方面,学习本单元,要加强对学生默读、速读的训练,学生能准确筛选主要信息,概括出内容要点,感受其中的思想感情;要抓住细节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尽量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结合自己的生命体验,发表自己的见解。重视语言的积累、感悟和应用语言。
模块一:整体感知
教学目标:
1.掌握本组课文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能理清文章脉络,从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关注人物命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借助资料了解作者及作品,并了解更多的外国作家和作品。
教学重点:
从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关注人物命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把握人物特点,理解人物内心。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利用插图,借助资料,了解作者和作品。
1.投放若干画面,让学生看图猜测插图出自哪部作品。(不仅仅局限于本组课文)
2.板书课题与作者,请几名学生借助资料分别介绍这些外国作家。
二、朗读课文,小组合作学习字词。
1.小组利用查字典或交流的方式,读准字音,掌握字义,并把生字写在练习本上。
2.小组利用工具书,理解词语的意思。小组成员分别承担不同的任务。
3.学生对课文中的字、词、句提出不理解的地方,教师加以解决。
三、小组检查,交流,汇报学习情况。
1.小组成员拿出自己记录的生字,让其他同学来读,并纠正错误。
2.小组成员汇报自己查找的生词的意思,其他人纪录。
3.交流预习中遇到的其它问题。
4.教师检查预习情况
1)认读生字
蜷腿、橱窗、揉皱、耸肩、撇嘴、窜过、耷拉、抽噎、梗概、无赖、衣衫褴褛
2)结合课文内容,独立理解词语的意思。
摩平、梗概、吹嘘、保佑、衣衫褴褛
5.通过预习你知道什么?(了解学生对内容的掌握程度)
四、快速默读课文并列提纲,把握故事和人物,汇报自己读书所得。
1.读《卖火柴的小女孩》,小组汇报收获。
1)说说《卖火柴的小女孩》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自由表达。
2)这篇课文写小女孩擦了几次火柴?每次看到了什么?分小组讨论学习,完成表格。
第几次擦燃火柴
现实
幻景
说明
现实
第一次
寒冷
火炉
渴望温暖
火柴灭了、火炉不见了
第二次
饥饿
烤鹅
渴望食物
烤鹅不见了
第三次
孤独
圣诞树 渴望关怀
圣诞树不见了
第四、五次
痛苦
奶奶
渴望幸福
跟奶奶飞走了
3)汇报:小女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这个小女孩给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2.读《凡卡》小组交流汇报。
1)读《凡卡》中的人名,并明确人物的身份。
凡卡·茹科夫(伊凡·茹科夫):小说的主人公。
阿里亚希涅:鞋店老板。
康斯坦丁·玛卡里奇:凡卡的爷爷。
日发略维夫:爷爷工作的那家庄园的庄园主。
菲吉卡:牧主。
艾果尔、阿辽娜:凡卡的小伙伴。
卡希旦卡:老母狗的名字。
2)简单说说你对凡卡有了哪些了解?
3)凡卡信中的哪些描写给你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
4)用一句话来概括凡卡给爷爷所写书信的内容。
3.读《鲁滨孙漂流记》,全班交流。
1)汇报:鲁滨孙在荒岛上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样解决的?
住——用木头和船帆搭了一个简易的帐蓬。
吃——打猎、捕鱼,畜养山羊,种粮食。
安全——养狗防御。
孤独——救助“星期五”。
„„ „„
2)仔细观察这个人物,说说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出示插图)
4.读《汤姆·索亚历险记》,小组交流。
1)在汤姆这些冒险的经历中,你觉得最惊险的是什么?读一读。
2)在“梗概”中,汤姆·索亚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在“精彩片段”中出现了几个人物,与“梗概”相比照,哪些是小说中的主要人物?
五、结合课后的泡泡和读书产生的疑问,激发学生读整本书的兴趣。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本领?
2.通过读梗概,哪些地方让你产生了疑问?你是不是产生了要细读原著的兴趣?
3.鼓励学生读整本书,为读书交流做准备。推荐阅读《蓝色的海豚岛》
模块二:理解感悟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探讨分析人物形象,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2.学会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神态、联想来了解人物内心活动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3.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发展学生多向思维的能力,提高学生语言的综合素养。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由现实生活所展开的合理想象。
教学难点:
通过讨论、写心得体会的形式,开展交流活动,加深对人物特点与命运的理解。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在本单元的四篇课文中分别出现了四位主人公,他们分别是谁?哪位主人公的命运值得你同情?
2.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意见。
(答案可以是卖火柴的小女孩、也可以是凡卡)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人物命运,体会作者的感情。
1.出示要求,自学课文。
1)朗读课文,把字音读准确、把课文读通顺。
2)边读边想,你想用什么样的词语或句子来评价卖火柴的小女孩或是凡卡的
(可怜、悲惨„„)
2.默读课文,思考问题。
1)小女孩和凡卡的命运是悲惨的、可怜的,你从文中那些词句中体会到小女孩和凡卡是可怜的?读一读,画一画。
3.分小组自主探究、讨论、交流、汇报。
1)默读课文,画出具体的语句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2)画出句子后,试着把这些句子读好。
4.分组合作,全班汇报交流
5.理解《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中的重点句子,:
1)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大年夜。指读,齐读这一句话,读了这句话,你想说点什么?
2)这一整天,谁也没有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有给过她一个钱。”从三个“一”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你想对过路人、小女孩说点什么呢?
3)小女孩在大年夜里走在大街上卖火柴,课文中多处写了“冷”这个字,请你从课文中找一找含有“冷”的词语或句子读一读,并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天冷极了 又冷又黑的晚 她又饿又冷 她觉得更冷了 家里和街上一样冷 一堵又厚又冷的墙„„)
6.反复引读,细细品味,边读边批注。
1)小女孩5次擦燃火柴,在感情上有变化吗?
2)学到这里,你们明白了小女孩“新年的幸福”是指什么?
3)品读感悟:当作者写到小女孩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时,当他写下两个幸福时,他的心情会怎样?请同学们把你们体会到的读出来。
4)“曾经”我们可以换成哪些词?小组讨论,交流。
7.说一说凡卡在老板家里受到哪些虐待?(着重从挨打、挨冻、挨饿三方面进行引导)
1)引导学生抓住挨打时的动作——“揪、拖、揍、戳”;工具——老板“拿皮带”“拿楦头”老板娘“捞起青鱼”;程度——“昏倒”,来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2)引导学生从“睡在过道里”、“简直没有„„”“一点儿”来进一步体会他生活的苦。
3)综合老板、老板娘、伙计们对凡卡的态度,从“直戳”、“捉弄”等词中体会凡卡生活的孤独和悲惨。
4)展开想象,凡卡还受了哪些折磨?还可能怎样请求爷爷?
5)朗读凡卡写信后的内容,把描写凡卡动作、神态的词句划上记号,体会他的心理活动。
8.让我们用心来读人物的悲惨命运以及作者的感情,并说一说自己体会。
三、提出问题,引发矛盾;小组合作,深入探究。
1.默读思考,写下感悟。
1)大家都说小女孩的命运悲惨,但是课文中最后三节却写到了她的快乐和幸福,这是为什么呢?
2)凡卡和爷爷在乡村的生活真的是美好幸福吗?
3)你认为凡卡的信,他爷爷能收到吗?为什么?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老师点拨指导。
3.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四、围绕鲁滨孙和汤姆·索亚两个人物,读书讨论。
1.鲁滨孙孤身一人在岛上历尽千难万险,顽强的生存了下来,对于这样的鲁滨孙你佩服吗?请同学们把自己的感悟读出来。
2.除了书上讲到的这些困难,肯定还有其它困难,你想象一下鲁滨孙还会遇到哪些困难呢?从鲁滨孙战胜种种困难的非凡经历中,你能悟出什么道理?学生交流。
3.说一说:你佩服鲁滨孙和汤姆·索亚的什么?为什么佩服?你觉得汤姆·索亚是个怎样的孩子?哪些地方给你的印象最深?读一读。(可结合原著中的故事)
4.通过学习,同学们对鲁滨孙和汤姆·索亚的了解更深了,请用合适的词语来夸一夸他们,并说一说自己的理由。
1鲁滨孙:有坚韧不拔的意志、有丰富的知识技能„„
理由:抢运东西、种粮食、造船、建房、打猎、烤面包、烤肉、晒葡萄干„„
2汤姆·索亚:乐观勇敢、足智多谋、顽皮„„
理由:山洞中三次探路、利用风筝线探路、吹嘘历险过程„„
5.在本组课文中还有许多栩栩如生的形象,你还喜欢哪一个?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模块三:领悟表达模块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小女孩所看到的种种幻象中体会她的悲惨生活和作者想象的合理。
2.领会文章表达方法,体会这样写的好处,进行读写结合训练。
3.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发展学生多向思维的能力,提高学生语言的综合素养。
教学重点:
1.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叙述事情的方法。
教学难点:
1.领会文章的表达方法,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围绕中心,体会写法。
1.回忆课文内容,归纳中心思想。
2.找出精彩,指导朗读
1自己读完后,再读给小组听一听,并说说你为什么认为这个部分写得好。
2指名读课文精彩部分。
3.小组讨论、交流,总结写法。
二、研读课文《卖火柴的小女孩》,学习表达。
1.作者在描述小女孩生活情况的时候,着重抓住一些细节进行描写。读读这部分内容,想想这些细节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1)对小女孩的鞋是细节描写。(说明她穷得连鞋都穿不起,小男孩拿鞋跑说明她常被人欺负,„„)
2)课文中对女孩的头发是细节描写,“头发打成卷儿披在肩上,看上去很美丽,不过她没注意这些。”(说明小女孩是一位美丽的小姑娘,但是她却贫穷,又冷又饿,根本注意不到自己的美丽。„„)
3)“天快黑了,又下着雪”是细节描写。(这样写能进一步烘托出女孩的可怜与孤独。„„)
2.学习作者展开想象刻画人物。
1)小女孩为什么幻想奶奶,这一次和前三次幻想的顺序能交换吗?
2)作者为什么写小女孩在擦燃一根火柴之后,又擦燃了“一整把”火柴?用“一把”不行吗?
3.朗读《卖火柴的小女孩》的结尾,小组讨论这样写的好处。
【设计说明:这样的结尾更让幸福与不幸形成强烈的对比,更能表达作者的同情之心,更突出了小女孩的悲剧命运,以喜写悲悲更悲。】
三、领悟凡卡的“苦”与“乐”,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1.信的内容让我们感受到他的“苦”与“乐”,快速找出课文中表达不同感情的句子,再用不同的感情读一读。
我再也受不住了,只有死路一条了。
多么快乐的日子呀!
老板拿楦头„„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
天空撒满了快活地眨着眼睛的小星星„„把它擦亮了似的„„
2.作者用一“苦”一“乐”的写法,让人感受到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两段回忆是本文的插叙,作者写这两段文字对展现凡卡的生活起什么作用?
4.小组讨论,作者用“梦”结尾的含义?
【设计说明:目的在于告诉人们:凡卡的希望不过是一个不能实现的梦。联系前文可知,即使他写了详细地址,贴了邮票,也不可能改变自己悲惨的命运,因为他生在罪恶的社会。】
四、默读梗概和精彩片断,比较写法的区别。
1.小组讨论汇报:精彩片段在表达上与梗概相比有什么不同?
2.两篇文章在表达上有什么独特之处?
3.小组讨论汇报:你认为精彩片段“精彩”在什么地方?
(引导学生关注表达的特点:细节描写传神、语言描写生动、心理描写细腻„„)
4.找出你认为最精彩的内容,有感情地读一读。
五、拓展延伸。
1.请同学们根据你的生活经历,联系这篇文章想象一下:如果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你们中间,你会怎样做?
2.如果让你在后两篇课文中选一句话作为座右铭的话,你会选哪一句,为什么?
六、推荐阅读。
《鲁滨孙漂流记》、《汤姆·索亚历险记》、《蓝色的海豚岛》
口语交际与习作模块: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珍爱生命,学会生存、具备自我保护的本领。能把自己看到、听到、读到的有关事情说清楚,并能发表自己的看法。
2.培养学生说话大方,认真倾听的习惯,并能自然地与他人交流。
3.激发学生表达真情实感的欲望,能够写清事情及感受,并与同学互改习作。
一、创设情境,引出话题。
1.同学们,《鲁滨孙漂流记》这部小说一定深深地打动了你。鲁滨孙在荒岛上战胜了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顽强生存下来的精神,使他成为一个英雄的象征。我们可能终生也遇不到那样的情境。但“学会生存”却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面对的课题。(板书:学会生存)
2.我们在本单元学习了《鲁滨孙漂流记》和《汤姆·索亚》两篇课文后你认为他们能够战胜困难的原因是什么?
二、围绕“学会生存”,自由讨论交流。
1.小组交流讨论:由“学会生存”四个字你想到了什么?(自己遇到、听到或从报刊杂志电影电视等媒体了解到的有关自我保护的事情。)
2.师生互动,交流认识,让学生边听边作纪录,把别人说的好的例子简单记录下来,留作写作题材。
话题:我们可能遇到那些危险或灾难?应该如何应对?
1)小组交流:讲述自己遇到的危险。
2)小组讨论:说说自己学到了哪些自我保护的方法。
3)自由阅读综合复习中的《智慧之花》。
4)全班汇报收获。
3.评选“最佳发言人”和“最佳自我保护办法”,并说明评选理由。
4.引导大家总结,应对危险的措施。
1)在家中的自我保护:防火——及时关闭电源、煤气灶阀门,同时打开门窗,呼唤邻居、行人帮助灭火,家里或近处有电话,应迅速拔119报警;防水——知道家里水源的总开关在哪里,一旦发生跑水情况,先把总开关关闭,如果拧不动,要赶快请邻居帮忙,迅速拨打维修电话;防煤气——要知道预防煤气中毒的常识和使用炉火与煤气灶的方法,屋里要经常通风换气;防盗——一人在家,把屋门、防盗门从里反锁上,钥匙放在固定位置。
2)在外边的自我保护:上学下学尽量走大路,少走僻静小路,最好结伴而行。如遇坏人打劫,尽快避开,跑向人多的地方,同时大声呼救;如发现火灾,有人溺水等要大声喊人,不要自己去救火,不会游泳,不会救护,千万不能下水救人;不进网吧,不与网络聊天中认识的陌生人见面或留下联系方式等。
三、引发思考
2008年的5月份,我们国家的汶川地区发生了大地震,如果当时你在现场的话,你能够运用今天学到的哪些求生技能,想一想,你当是应该怎样做?你会怎样救助你身边的人?
模块四:习作指导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同学们,上一节口语交际课,我们听了那么多自我保护的故事,这些故事都给我们带来了不同的启示,这些故事中都蕴含着知识与智慧的力量。这一节课,我们尝试把自己经历过的或从别的渠道了解到的自我保护的事情写一写。
二、重温故事,引发思路。
1.你最想写的是什么事情?
引导学生回忆口语交际上自己或别人说的自我保护的故事,哪些令自己印象深刻或受益匪浅。
2.你打算怎样写?同桌互说,老师再点名让个别学生谈谈。大家来评价。
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题,说出自己的感受。
3.回顾本组课文学过的写作手法,谈谈你准备用哪些写作方法?
①老师引导引导学生回忆《汤姆·索亚历险记》和《鲁滨孙漂流记》中的写作方法:
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侧面烘托等多种描写手段。
②谈谈你准备用哪些写作方法。
三、老师指导如何写读后感。
1.明确要求
同一篇文章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谈自己的读后感,但本次习作规定要围绕“学会生存”这个主题来写。
2.请想写读后感的同学谈谈打算怎样写?其他同学补充。
3.教师总结
读后感,重在有感,从文中反映主题的地方出发,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感受,语言要真实自然,避免表决心式的感想。
四、指导学生自由习作。
学生作文,教师巡回指导。
习作讲评:
一、修改作文
1.自己修改:写完后,自己边读边进行修改,注意字、词、句和标点等,对自己不满意的段落进行大的修改。
2.小组互改:与同桌或小组成员交换,互相用修改符号改一改,对文章整体的建议或评价可以在后面写一写。
二、评议作文
1.学生主动朗读自己的作文或精彩段落,全班来评。
2.同学间推荐作文,让学生朗读,其他人评价。
3.教师将自己在巡视中发现的典型文章拿出来读,大家评价。
五、评后修改。
1.接受同学们的合理化建议,再次修改完善习作。
2.诵读优秀作文。
模块五:回顾·拓展模块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读外国文学作品,二是通过交流学习一些读外国文学作品的方法。
2.积累文学作品中富有人生哲理的句子,从中悟到阅读文学作品要善于积累的读书方法。
3.了解几个外国作家的故事,体会他们语言的幽默和巧妙。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这一段时间,我们比较深入地阅读了外国文学名著,了解了名著中性格鲜明的人物,今天我们就开一个读书交流会,好不好?
1.回忆本组课文中接触过的人物形象,哪一个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说说为什么。
2.总结在本组课文中学到的阅读外国文学作品的方法:
1)快速默读,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关心人物的命运。
2)了解作家及作品的创作背景及影响。
3)读中摘录精彩语句,读后与同学交流感受或写读后感。
3.除了课本中提到的人物以外,你还读过哪些外国文学作品?这些作品中的哪些人物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
4.小组讨论:交流阅读外国名著和长篇的方法、遇到的困难,及解决困难的方法。
比如书中提到的宗教信仰、名字姓氏、风俗习惯,要引导学生理解不同的文化,不同时代人的思想,而不要排斥或迷信。
1)你在阅读外国文学作品时遇到了哪些困难?
2)针对这些困难,你有什么解决的方法。
5.各小组代表发言,全班共同总结阅读方法:
长篇名著可以摘录充满哲理和智慧的话语、摘录优美的片段,写梗概等方法做读书笔记,可以与读过这本书的同学、家长、老师交流。
日积月累:
一、自读文学大师智慧的话语。
1.边读边试着理解句子,思考其含义。
2.交流:说说你读懂了哪一句,或最欣赏哪一句,为什么?
3.背诵这些句子,进行小组的比赛。
二、阅读趣味语文。
1.自读三个趣味语文故事,说说你对哪个最感兴趣,其中的文学家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1)《巧问巧答》巧在什么地方?你能把问号和感叹号变成语言吗?
2)《一个逗号》说明了什么?
3)《文豪和蚊子》中马克·吐温的话巧妙在哪?
2.课外可以找更多名家的趣事或他们的作品来读。
三、简要介绍几部适合学生阅读的文学作品的内容,鼓励学生阅读这些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