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词两首》教学设计(共2课时)

时间:2019-05-12 23:13: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词两首》教学设计(共2课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词两首》教学设计(共2课时)》。

第一篇: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词两首》教学设计(共2课时)

《词两首》教学设计 第一首:忆秦娥•娄山关

【设计理念】

1、新课标教育理念要求教学应当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用合作探究与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本词教学让学生结合背景、注释自主理解诗歌后与小组交流,最后汇报成果,共享学习成果。

2、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本词教学把读贯穿整个课堂,有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学生指读,听读,读的样式多样化。

3、让学生联系自身经验,对文本进行了个性化解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与人文素养。【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忆秦娥•娄山关》选自粤教版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第一课毛泽东诗词中的第二首词。本单元学习的是现代诗词,重点于在引导学生欣赏和表述现代诗词之美。2.文本简析:

本文篇幅短小但通过景物描写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在娄山关战役胜利后的心情,因此,学习这篇文章我们要让学生通过词中的景物描写,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还要让学生仔细品味词句,诗词之独特美感。【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和表现欲望,所以教师要采取鼓励机制,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探究热情。但他们的诗词鉴赏能力有限,所以在诗词鉴赏方法上多给予指导,同时利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收集更多的诗词以提高诗词的鉴赏能力。【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课文。理解诗意及蕴含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小组交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自主学习,理解诗意及蕴含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2、学习作者面对失利和困难从容不迫的气度和博大胸怀。【重点难点】

1.针对单元重点和教材内容,我认为本文的教学重点是:感受红军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

2.针对学生的现有水平和心理层次,我认为本文的教学难点是:理解词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 教法 依据

诵读法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只有多读,采用不用形式的读法,才能领略诗词之美,读懂意思,读出意境,读出情感,读出更大的学习兴趣。合作讨论探究法 训练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评论与争辩的能力,激发创造性思维。

对话教学法 它能充分发挥师生两方面的积极性,用此法可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打造动态生成的课堂。

情境教学法 激发兴趣,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各方面的协调发展,尽量给学生以直观感受,刺激学生的多种感知觉器官,增强教学效果。【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图片、音乐、视频等多媒体素材。【课时安排】 二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复习《沁园春•长沙》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毛泽东的另一首词《忆秦娥•娄山关》。(板书课题)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

(课件展示)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理解诗意及蕴含的思想感情。

2、感受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3、学习作者从容不迫的气度和博大胸怀。

[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回顾学习方法可以照应整个诗词单元的整体性,让学生明白方法的运用是举一反三的。背诵《沁园春•长沙》,可检测学生课后背诵情况,督促学生课后学习,同时照应到学习的延续性。]

二、弄清标题,了解背景

师:我们常说:“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我们拿到一首诗词,首先要读的也是标题。明确:忆秦娥是词牌名,源于李白的词“秦娥梦断秦楼月”,而娄山关是本词的题目,也是本词的写作地点。

师:1935年在娄山关究竟上演了一段怎样的历史呢?(教师介绍,课件展示图片)

又名太平关,位于大娄山脉的主峰,海拔1400余米,娄山关关口地势险要,四周崇山峻岭,悬崖峭壁,群山中只有一条盘山公路通过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称。关南50公里为遵义市城区。

1934年10月,红军开始战略性大转移——长征。初期,王明等左倾机会主义者在军事上遇敌硬打硬拼,使红军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1935年1月,红军遵义会议后,纠正了组织和军事上的错误,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军的领导地位。从此,红军改变了以往的被动局面,在战略上转入主动的态势。1月中旬,红军离开遵义,过娄山关,娄山关在贵州省遵义城北娄山的最高峰上,是防守贵州北部重镇遵义的要冲。上任伊始的毛泽东求胜心切,敌情未明而猛攻四川土城。没料到四川兵十分打得,红军折兵数千,败下阵来。此时蒋介石集结重兵,封锁长江,严守川黔边境。毛泽东当机力断,决定放弃和张国焘会合的这一长征初始目标,回贵州攻打战斗力薄弱的黔军。这是长征途中最重大的战略转折。彭德怀亲自带兵急行军在2月26日下午抢占娄山关,接着几天,又在娄山关周围歼敌二个师,取得了自从惨败湘江,损失一半人马以来的长征途上的第一个大胜利。也是遵义会议后的第一个大胜利。这首词作于2月26日左右。

[设计意图:标题是诗词的眼睛。了解背景可为后面理解词的感情作好准备。]

三、初读全词

1、生自由读:

师:娄山关大捷。站在娄山关关口,毛泽东感慨万端,吟出了长征中的著名诗篇《忆秦娥•娄山关》。接下来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看你读准字音读出节奏了吗?

2、指读(教师给予鼓励指导,提示学生注意节奏的把握。)

3、教师范读

4、听配乐诵读,整体感受词的意境。

5、齐读

[设计意图: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味才能让学生更有兴趣学习这首诗歌。]

四、品读鉴赏

师:同学们都能准确地读出词了,但若要真正地读好它,还需要我们细细品读,才能走进诗词,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首先让我们透过诗歌的意象体悟意境。

1、透过意象,体悟意境

师: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自读这首词。

上阕和下阕分别写到了什么景物?他们构成一副什么画面? 上阙:

西风、长空、雁、霜、冷月、马、喇叭声

此时你的眼前浮现的是怎样的画面?(生说画面)明确:在我们的眼前出现的是一幅霜晨行军图。(板书)下阕:

雄关、苍山、残阳

师:这是什么时候的看到的情境?娄山关战役胜利归来 明确:在我们的眼前出现的是一幅胜利越关图 师:让我们在歌声中体悟这首词的意境。

播放歌曲,给学生创设氛围,让学生再次体悟那诗中的画面。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特有的氛围牵动记忆表象,点燃思维的火花,诱发联想。]

2、推敲词语,品味精妙。

师:读毛泽东的词,如读一幅幅画,一幅幅山水画,一幅幅逼真的、动感十足的画。《沁园春•长沙》一个“看”字让我们看到毛泽东指点江山的情境。在这首词中又有什么词用得如此精妙呢?(学生分析,教师归纳)

(1)“碎” :是马蹄声断断续续、时断时续、零零落落,是零碎、杂乱、急促的,说明走在崎岖不平山道的红军马匹之多和红军行军之急。(师生共同用手指体会万马平川奔腾的声音与万马在崎岖道路上奔跑的声音,从而理解“碎”的妙处。

(2)“咽”:喇叭声时断时续,低沉呜咽。

(3)漫道:不要说,表达了对险阻的蔑视,对据险顽抗之敌的鄙视。(4)“铁”:充分体现雄关的坚不可摧。

(5)“越” :形象表现了红军翻越时的雄姿,表达红军再次跃过娄山关的胜利豪情。(可请学生表演“越”的动作)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自身体验体会词中用词的精妙。]

3、通观全词,把握情感。

一个个意象营造了一幅幅画面,一个又一个精妙的词语让我们看到了更加逼真的画面。《尚书》»有言:“诗言志,歌咏言。”诗词的终极目的还在于抒发诗人的情感。大家透过这首词的画面和精妙之词,从上下阕中又分别读到了什么感情呢? 上阕:紧张、沉郁

师:毛泽东在自注此词时说:“万里长征,千回百折,顺利少于困难不知有多少倍,心情是沉郁的。„„”(板书沉郁)怀着这样的心情读好它。(生读)

师:攻打娄山关这可是一场硬仗,心情怎能不沉郁呢?然而一场激战过后,红军取得了娄山关大捷,站在娄山关关口,毛泽东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师读下阕)下阕:喜悦(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担忧 板书:亦喜亦忧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师(总结):有同学认为这两句只写眼前所见之景,有同学认为这是借眼前之景抒发娄山关战争的胜利,因为长征的前期一直都打败仗,遵义会议确立毛泽东的领导地位,这是遵义会议后的第一次胜利,长征中的第一次胜利;还有同学认为这是借眼前之景暗写红军排除外难取得胜利,预示未来斗争的艰辛与曲折。每个同学都能从中读到属于自己的见解,这就是诗词的最大魅力。这就是我们说的“诗无达诂”。

我想说既然选择了长征,前面就肯定还会有许多艰难险阻,还要付出许多流血牺牲,但是不管前面的路有多艰难,毛泽东同志都会乐观地对待,因为他在十八岁就自信能“指点江上,激扬文字”,因为他说过“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面对下一个坚不可摧的雄关,他会大声地吟出“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多有气势的一句词,多有豪情的一句词啊。这是毛泽东对自己说的,更是他要告诉我们的。

当我们走出初中的大门,跨入高中的大门时,我们要大声地对自己说:“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学生齐读)

当我们做完一道难题,再做一道难题时,我们要大声地对自己说:“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学生齐读)

当我们复习完一门功课,再复习一门功课时,我们大声对自己说:“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学生齐读)

当我们解决一个困难,又遇上新的苦难时,我们要深情地说:“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学生齐读)

当地震水灾旱灾再次袭来时,我们更要坚强地说上一句:“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学生齐读)[设计意图:学有所用。]

五、小结

本词通过写红军长征中娄山关战役行军途中紧张激烈的场景和战争胜利后的所见所感,表达了战前沉郁的心情以及战后亦喜亦忧之情。

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还学会了读词要弄清标题,了解背景;熟读成诵,读出节奏;透过意象,体悟意境;推敲词语,品味精妙;通观全词,把握情感。

七、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1、背诵全词。

2、收集自己喜欢的毛泽东诗词。(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短诗当堂背诵,不增加学生课外负担,也可避免部分同学课外不背诵而达不到学习目标。在课堂学习两首诗词的基础上,学生对毛泽东诗词的兴趣大大激发,课外收集既有指导性,同时学生的收集又是相对自由的,让学生能够快乐地学习。] 【板书设计】

忆秦娥•娄山关

毛泽东

上阙:西风、长空、雁群、霜、冷月、马蹄声、喇叭声 霜晨行军图

碎:马蹄声断零碎、杂乱、急促 咽:喇叭声时断时续,低沉呜咽 沉郁

下阙: 雄关、苍山、残阳 胜利越关图

漫道:对险阻的蔑视,对据险顽抗之敌的鄙视。铁:体现雄关的坚不可摧 亦喜亦忧

越:翻越时的雄姿 胜利豪情 【教学反思】(略)

第二首:沁园春雪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写景、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2、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过程与方法:

1、采用先学后教的洋思模式。

2、理解背景、把握大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树立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念 教学重难点:

理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北方冬天的雪,纷纷扬扬地飘落,它覆盖着原野、山村、村庄、道路。漫天皆白,玉龙飞舞,引得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诗兴大发。毛泽东同志既是一位伟大的革

命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词作《沁园春.雪》就是咏雪的名篇。(板书课题)

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为了国家的前途的人民的利益,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民主人士、诗人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二、展示学习目标:

1、正确朗读,读出感情并能流畅背诵正确默写。

2、了解诗歌形象之美,音乐之美及语言凝炼而富有表现力的文体特点。

3、掌握一些词中字词的注音及意义。

4、学会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

5、感受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以及他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心。

三、自学指导1

1、总写北国雪景的句子是?

2、作者以“望”统领下文,都望到了什么?

3、哪几句是虚景?

4、你认为以动写静的句子是哪些?以静写动的句子是哪些?

5、在下片中,能起到领起下文的字是?它领起哪些句子?

6、如何理解本文的言主旨?

四、合作展示1

1、总写北国雪景的句子是“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2、作者以“望”统领下文,望到了长城、黄河、山脉、高原。

这些景观大势磅礴,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是实写。

3、“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是虚景。

4、以静写动的句子是“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5、在下片中,能起到领起下文的字是“惜”

6、本文的主旨:诗人描写北国雪景,有雄壮之气势,豪放的风格,抒发了诗人

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表现了诗人豪迈的胸怀。

五、自学指导2:重点词句子的理解。

1、“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含义。

2、“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结构上的作用。

3、结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有何寓意?

六、合作展示2

2、“江山„„竞折腰”在结构上的作用是:承上启下,过渡作用。

3、结句的寓意是:只有今天的一代英雄人物,才能使多娇江山完全称意。这是对一代新人的呼唤和企盼。

七、当堂训练:

1、背诵、默写这首词。

2、根据自己的印象,写一段雪景的文字。字数不限。

八、课堂小结:

词作由写景开始,上阕先概括、再小结(总-分-总)下阕先过渡,由景入情,写历史人物,最后深化开掘。整首词始终洋溢着蓬勃向上、气贯长虹的豪情与力量。板书设计: 绘雪景

赞北国风光,抒革命情怀 论英雄

第二篇: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5课 词两首课文全解 语文版

5.词两首

《忆秦娥·娄山关》这首词描写了红军在娄山关战斗中的行军情景和战斗胜利后越过雄关的情形,表现了红军不怕任何困难,压倒一切敌人的革命英雄主义的豪迈气概,艺术地反映了遵义会议给党和红军带来的历史性转折和巨大变化。

《沁园春·雪》这首词以宏伟的气魄,生花的妙笔,写景论史,热情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歌颂无产阶级革命英雄,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鼓励人们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

一、基础知识积累

1、给下列加红字注音。

沁(qìn)

娆(ráo)

逊(xùn)

莽(mǎng)

胤(yìn)

2、形近字

┏沁(qìn)沁人心脾

┏弛(chí)松弛

┏蜡(là)蜡烛

┏竟(jìng)竟然

┗泌(mì)分泌

┗驰(chí)奔驰

┗腊(là)腊月

┗竞(jìng)竞赛

3、多音字

┏(fēn)分别

┏(hàn)汗水

┏(huán)归还

┏(cháo)朝代 分┫

汗┫

还┫

朝┫

┗(fèn)成分

┗(hán)可汗

┗(hái)还是

┗(zhāo)朝阳

┏(yè)呜咽

┏(shù)分数 咽 ┫(yān)咽喉

数┫(shǔ)数一数

┗(yàn)吞咽

┗(shuò)数见不鲜

4、解释词语

【西 风 烈】西风即指秋风。烈,强烈、猛烈。【

】声音受阻而低沉。【如

铁】像铁一样牢固,难以攻破。【残

阳】日落时残存的晚霞。【北

国】指我国的北方。

【惟余莽莽】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惟余,只剩下。莽莽,这里是无边无际的意思。

【山舞银蛇,原驰蜡像】群山好像(一条条)银蛇在舞动,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原,作者自注指秦晋高原。蜡象,白色的象。

【红装素裹】形容雪后天晴,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色。红装,原指妇女的艳装,这里指红日照耀着大地。素裹,原指妇女的淡装,这里指白雪覆盖着大地。【分外妖娆】格外艳丽多姿。

【折

腰】鞠躬,倾倒。这里有称颂、赞美的意思。

【一代天骄】指称雄一世的人物。天骄,“天之骄子”的省略语。汉朝人称匈奴单于为天之骄子,后来称历史上北方某些少数民族君主为天骄。

【俱 往 矣】都已经过去了。俱,都。

【数风流人物】称得上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数,数得着、称得上的意思。

5、文学常识填空

(1)《忆秦娥.娄山关》中的“忆秦娥”是__________,“娄山关”是________。按字数分,《忆秦娥·娄山关》是___________,《沁园春·雪》则是___________。

(2)词又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一般分上下两片,又叫“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词的曲牌、字数、平仄都是规定好的,所以词又叫 “____________”。

(3)霜晨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而今迈步从头越。

(5)《沁园春·雪》中表现诗人想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点明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词牌

题目

小令

长调

(2)曲子词

长短句

诗余

上阕

下阕

填词(3)马蹄声碎,喇叭声咽(4)雄关漫道真如铁

(5)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二、课文学习

1、作者介绍

【明确】毛泽东,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字润之,笔名子任。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

毛泽东始终坚持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维护民族的独立和国家的主权,维护世界和平。1981年6月,中共中央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做出全面、公正、实事求是的科学结论。其主要著作收入《毛泽东选集》,其他已公开发行的著作有《毛泽东书信选集》、《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和《毛泽东诗词选》等。

2、“词”知识简介

【明确】词,是我国传统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起源于隋唐之际,大盛于宋,以后作者仍代不乏人。它原本是配合燕乐(兴起于隋唐,由汉族音乐、少数民族音乐与外来音乐融合而成,随着金元北曲的盛行而衰亡。燕,同“宴”,因常用于会,故名)曲调的歌辞,在发展过程中渐与音乐分离,成为纯粹的文学样式。词牌,最初是特定的词乐曲调的名称,后来成为特定的词体格式的标目。某些词牌的命名,与创始之作的内容有关联,但后人倚声或依谱继作,则不一定受此限制,可以赋词牌本意,也可以撇开词牌本意自由发挥(为了说明词作的主题或内容,有时作者在词牌下自拟标题或加写小序)。毛泽东同志的词,皆属后者。

3、题目解说

【明确】《忆秦娥·娄山关》:“忆秦娥”是词牌名。世传李白首制此词,中有“秦娥梦断秦楼月”的名句,故名。又名“秦楼月”“碧云深”等。双调四十六字,分仄韵平韵两体,仄韵词多用入声韵,上下片各一叠韵。娄山关,一称娄关、太平关,在贵州遵义北大娄山中,位于峻拔山峰之间,此处万峰插天、中通一线,地势极为险要,自古为川、黔两省交通要道。

这首词是毛泽东指挥遵义战役中的娄山关战斗取得胜利后写的,词中表现了红军战士不怕困难、压倒一切敌人的英雄气概。

《沁园春·雪》:“沁园春”词牌名。“沁园”,相传是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的园林,曾被外戚窦宪夺取,后从作诗以咏其事,调名由此而得,又名“寿星明”“东仙”“洞庭春色”“大圣乐”等。分上下两片,共114字。“雪”是这首词的题目,内容与“沁园春”无关。

4、《忆秦娥·娄山关》写于长征途中重要的转折关头,这首词表达诗人怎样的革命情怀? 【明确】这首词写于遵义会议后,毛泽东指挥遵义战役中的娄山关战斗取得胜利后写的,词中表达了工农红军不畏艰险、战胜各种困难、敢于压倒一切敌人的革命英雄主义的豪迈情怀。5、1945年10月,毛泽东在重庆曾把《沁园春》书赠民主人士柳亚子,同年10月7日,他在给柳亚子的信中说,这首词作于“初到陕北看见大雪时”。试从《沁园春·雪》所描绘的景色和由此引发的感慨中,体会词中雄奇壮阔的意境,领悟革命伟人超凡的气魄和胆识。

【明确】诗人站在想像中的最高点上,总写北国冰雪飘,白雪茫茫的壮丽图景,这图景是那样的清新开阔,令人耳目一新,使心胸开阔,让人顿生心心驰神往的热爱向往之情,难怪历代英雄们为此竞相折腰,进而建功立业,但哪一代帝王也没有当今无产阶级英雄的见识和胆略,他们文武兼备,必将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建立不朽的功业。

6.结合全诗说说下列诗句中加红字的表达效果?(1)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明确】“碎”:在诗中是“细碎”的意思。能通过细碎杂沓的马蹄声表现了红军行军之“急”、行军之“速”。

“咽”在诗中是用来形容晨风中军号的声音时断时续。通过这个词,既写出红军斗争生活的艰苦卓绝,又渲染行军途中庄严肃穆的气氛。

(2)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明确】“顿”:在诗中是“一下子” 的意思。诗人通过一个“顿”字,表明黄河迅速封冻,极为夸张地写出了严寒的威力。

(3)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明确】“略”和“稍”:在诗中都是指“稍微、略微”的意思。作者通过这两个词委婉地指出了历史上四位非常伟大的封建帝王的历史局限。

7、结构图表:

┏ 西风猛烈 ┓

┏ 上片 ┫ 空雁霜月 ┣ 娄山关战斗中行军 ┓ 不怕困难

┃ 马蹄声碎 ┃

┗ 喇叭声咽 ┛

┣ 压倒敌人 忆秦娥·娄山关

┏ 雄关如铁 ┓

┃ 从头越过 ┃

┗ 下片 ┫ 苍山如海 ┣ 越过娄山关的情形 ┛ 气概豪迈

┗ 夕阳如血 ┛

┏(1)写北国雪景

┏上片描写 ┫(2)具体描写北国风光┣ 北国壮丽雪景 ┓

┗(3)想像雪后风光

┛ 抒热爱之情

沁园春·雪 ┫

┣ 热爱祖国山河

┏(1)承上启下过渡

┓ ┃ 歌颂无产阶级

┗ 下片议论 ┫(2)五位帝王文治不足 ┣数帝王不足┛

┗(3)歌颂无产阶级英雄 ┛颂当今英雄

三、深入探究

1、写作特点分析:(1)《忆秦娥.娄山关》: 选材巧妙,注重侧面烘托。

析:这首词写的是娄山关战斗,但词中字面没有一个字写战斗。词作略去了战斗场面的描写,只是以烘托的笔法,侧面描写了从“霜晨”到“残阳”这一天的战斗生活,虽未写战斗的过程,但是红军战士那种不畏艰难、敢于夺取胜利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表现得极为深刻动人。

(2)《沁园春·雪》:

①写景、议论、抒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②动静相衬,虚实相生。③语言简练,极富表现力。

1、怎样认识作者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英雄人物的评价?

【明确】本词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是在诗词中运用形象思维进行议论的艺术典范。它将本来可能枯燥的议论,加以艺术的处理,使之形象化、诗化,生动可感,耐人寻味。作者以“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只识弯弓射大雕”,表现五位英雄人物缺少文采的形象,含蓄地批评了他们长于武功,而短于文治,表明了自己对他们的评价。

这段评论以“惜”字为统领,定下了批评的基调,意味非常丰富:“惜”中含褒,肯定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人是中国历史上的英雄,而且是无数英雄之中的杰出者,他们具有悲雄才大略,对中国历史的发展都有过巨大的影响;“惜”中有贬,委婉地批评了这些英雄的不足,他们不善文治,在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建树不多,个人的文学才华也欠缺;“惜”中寓志,蕴含后来者居上的气概,以及超越历史英雄人物的自信。有了这些作为铺垫,下文的“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就水到渠成了。

2、对“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应该怎样理解?

【明确】这三句主要是作者自指,即抒发了作者作为革命家的伟大抱负。对此,最重要的是从文本出发,即根据这首词内容和语境加以体会和分析。作者在1925年所作的《沁园春.长沙》一词,其中有“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之句,与本词的词意颇有相通之处。

3、《沁园春·雪》这首词的写景、抒情和议论是怎样结合的?

【明确】这首词是一首雄壮的抒情诗。它的抒情是与写景、议论有机结合、浑然一体,上片写景,大气磅礴、气象雄浑,而又寓情于景,句句洋溢着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下片议论,即上片之景而生情,由祖国河山的壮丽,想到无数英雄为之倾倒,并对历史英雄加以评说,而寓情于议,蕴含诗人对祖国的深情,以及充满自信的情怀。“俱往矣”由评论历史人物落到赞扬当代风流人物,使全词的思想境界达到高峰,点明主旨,抒发了诗人的豪情壮志。从而使全词收到了强烈感人的艺术效果。

4、反复吟咏下列诗句,充分想像诗句中所描绘的画面,并谈谈你的感受。(1)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明确】秋风猛烈,大雁在霜晨冷月的季节里鸣叫,此时出征作战,真有“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壮和惨烈。这句表面是写景,实则借景写季节和出征的时间,从侧面写出征的悲壮。(2)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明确】苍山像大海一样翻腾涌动,落日像血一样的鲜艳明亮,此句采用了象征的手法,意思是说今后的革命征途中还会遇到如苍山大海一样多的关隘、困难,战胜它们还需要更多的革命英雄为此献出一腔热血。

(3)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明确】这句是从整体一概括北国的壮丽雪景,突出的特点是冰封、雪飘,茫茫无际,给人一种意境清爽,心胸开阔之感。

(4)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明确】这句是想象雪后天晴,雪日交相辉映的一片生机盎然的美景,真是令人心驰神往。

四、课内阅读 沁园春·雪 毛泽东

一九三六年二月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下片中两个词古今义不同,这两个词分别是什么?它们的含义又是什么?

2、词的上下片抒写的内容有何不同?上下片有何联系?

3、上片所写景物有何特点?

4、下片抒情,指出历史上帝王的不足,用意何在? 【参考答案】

1、风骚:文学才华;

风流:功劳卓著。

2、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写景为抒情服务。

3、所写景物具有概括性,突出雄奇壮阔的意境。

5、这是用衬托手法,以古代英雄衬托当今革命伟人超凡的气魄和胆识。《忆秦娥·娄山关》 毛泽东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1、该词的词牌名是_____,题目是____,它描绘的是____战役中娄山关战斗的场景。

2、上片写自然环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用______渲染进军途中庄严肃穆的气氛。

3、“雄关漫道真如铁”意思是____________。

4、下片中“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如何理解?

5、毛泽东一生写下了大量的词作,请根据你的积累,试写出一首战争年代的词作? 【参考答案】

1、忆秦娥

娄山关

遵义

2、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马蹄声碎

嗽叭声咽

恶劣天气

3、不要说雄伟险要的娄山关像铁一般地难以攻破。

4、这两句写的是傍晚时分,红军跃过娄山关,放眼望去,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波澜壮丽、色彩浓艳、气魄雄伟的图景。这个画面既是写实,又是在实感之外,寓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如海的苍山象征革命的胜利需要红军战士浴血奋战、前仆后继,辉煌的胜利是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预示着未来斗争的艰辛和曲折。

5、如《清平乐.会昌》(一九三四年夏):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

第三篇: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第5课《孔乙己》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孔乙己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内容,培养学生分析人物的能力。2.学习理解作者以乐境写哀的写作手法。3.认清科举制度下世态炎凉的吃人本质。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分析人物的能力。

2.分析造成孔乙己悲剧命运的社会原因。教学难点

1.把握分析孔乙己的矛盾性格。2.学习理解作者以乐境写哀的写作手法。课时安排 3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呐喊》(板书),鲁迅为什么在20世纪初把他的第一本小说集取名为《呐喊》呢?(学生各抒己见)是的,鲁迅写小说的目的就是为了要唤醒沉睡的人们,并且是为前驱者添威助阵的,所以命名为《呐喊》。《呐喊》共收录了14篇小说,例如以前学过的《故乡》。据鲁迅先生的朋友孙伏园回忆,鲁迅自己说过,在《呐喊》中,最喜欢的是《孔乙己》(板书)。为什么他最喜欢《孔乙己》呢?今天我们来学习《孔乙己》,看看现代文学画廊中的这个唯一的“他”活在一个怎样的社会背景之中,有着怎样坎坷的人生境遇。

二、简介写作时间、背景和写作用意。(幻灯片显示)

《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天,最初发表于1919年4月《新青年》第六卷第四号,后收入小说集《呐喊》。这是鲁迅创作的第二篇白话小说,也是他继《狂人日记》之后的又一篇反封建主义的小说。《孔乙己》写于五四运动前夜,当时,陈独秀、李大钊正以《新青年》为阵地,领导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向封建主义进行猛烈的抨击。

本文最初发表时,篇末有作者的《附记》,其中说:“这一篇很拙的小说,还是去年冬天作成的。那时的意思,单在描写社会上的一种生活,请读者看看,并没有别的深意。……”

三、把握内容,整体理解。1.阅读思考。

教师范读,或播放录音。听读思考题:

(1)孔乙己生活在一个怎样的社会背景之中?(2)孔乙己具有怎样的特殊身份?(3)孔乙己在人们心中是怎样的社会地位?(4)小说中孔乙己的结局怎样? 设计说明: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有益于集中注意力思考,同时,几个问题又暗示了阅读本文的重点。

2.讨论。

(1)孔乙己生活在一个怎样的社会背景之中?

明确:小说前三段先说酒店的大概情况,写出孔乙己生活的社会环境。在孔乙己出场前先勾画了一幅清代末年江南小镇的世俗画面。细说酒菜的价钱,说明短衣帮的贫困;一里一外,一坐一站,一富一贫,对比分明,等级森严;写明“我”——小伙计的职务,实质上勾画了趋炎附势、自私冷漠的社会风情:掌柜对长衫主顾唯恐照顾不周,对短衣帮则能欺就欺。

(2)孔乙己具有怎样的特殊身份?

明确:“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孔乙己“站着喝酒”,说明他经济拮据,地位卑下,买不起酒菜,进不了柜台内,不能享受“长衫主客”的待遇。可是他又是“短衣帮”中唯一“穿长衫”的人,因为“长衫”是读书人身份的标志,他不肯脱掉那件“长衫”,表明他思想上渴慕爬到上层,不肯甘居下层。这种矛盾现象充分说明孔乙己的特殊身份:他是清末的一个虚荣心十足的无用的下层知识分子,在那个年代他是一个畸形的“多余人”。

(3)孔乙己在人们心中是怎样的社会地位?

明确:“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文中第9自然段一个极为简洁的语句准确地表明了孔乙己的社会地位低下,境遇凄惨,他的存在只能作为供人取笑的对象,因此不可能有人关心他的死活。

(4)小说中孔乙己的结局怎样?

明确:“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孔乙己的结局,只可猜测,没有确凿的消息,文末用猜想结尾,留给人们想象的空间,更有无穷的悲剧意味。

四、布置作业。

细读文章,仔细体会文本,分组完成“人物形象分析”书边笔记。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通过上一节课的分析,孔乙己已经在我们心中刻下了这样的印象:这是一个可有可无,可笑可怜,境遇凄惨的小人物,但我想孔乙己在每个同学的心目中的形象肯定还要丰满,还要独特。本节课的重点在于分析孔乙己的形象,明确刻画人物的方法。

二、精读课文,分析人物。

下面请同学们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一点,分析孔乙己的形象,并明确作者的描写方法。(在分析过程中,穿插学生的朗读,并适当板书。)

1.通过肖像描写揭示孔乙己的不幸遭遇。

“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活画出一个穷困不得志,又经常挨打的老书生的形象。断腿前后肖像的对照,更显出他遭遇的悲惨。

2.通过服饰的细节描写揭示了孔乙己懒惰而又死爱面子的性格。

“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又脏又破,长期不补不洗,既说明孔乙己很穷,只此一件长衫,又说明他很懒,连洗补衣服都不肯动手。不 2 肯脱下这么一件长衫,是唯恐失去他读书人的身份。作者通过一件破长衫的描写,把孔乙己的社会地位、思想性格和所受的教育揭示得十分深刻。

3.通过个性化的语言,揭示孔乙己自视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的性格。课文多次描写他满口“之乎者也”,反映他受封建教育毒害之深。孔乙己用“四书”“五经”中的所谓“圣言”为自己辩解,连偷书也说成“窃书不能算偷”,这些个性化语言表现出人物鲜明的性格特征。

4.通过对人物神态和动作的描写,恰如其分地透视了孔乙己的内心世界。

“睁大眼睛”到“涨红了脸”:人们取笑孔乙己偷窃挨打时,他先是故作镇静,置之不理,继而“睁大眼睛”。被人证实时,还要“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为自己辩解,充分表现了孔乙己被人嘲弄时企图掩饰自己偷窃劣行的困窘心理。

“不屑置辩”到“笼上了灰色”:当别人戏弄他:“孔乙己,你当真认识字么?”他“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表现他因自己读过书而得意非凡,大有“有眼不识泰山”的神气。孔乙己是自尊的,可是别人故意去刺痛他:“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他“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热衷于功名科举,这是封建社会读书人梦寐以求的,没有进学,就成了他们最大的隐痛。这浮现在孔乙己脸上的“颓唐不安”和“灰色”形象地表现了孔乙己灵魂深处的这块疮疤被戳痛时的痛苦。

“极高兴的样子”到“极惋惜的样子”:教小伙计写“茴”字四样写法时显出“极高兴的样子”,活画出了孔乙己落魄时不忘炫耀的心理。见“我”毫不热心,他便叹了一口气,显出“极惋惜的样子”。小伙计对他表示看不起的态度,不仅没有使他意识到自己地位卑下,反而“叹”气,为小伙计感到“惋惜”。这说明他对自己卑下的地位和知识的陈腐毫无认识,麻木至极。

“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那“低声”的“恳求”之状,形象地表现了他在穷途末路时仍然不能正视现实,死爱面子,自欺欺人。他对自己的悲惨遭遇没有痛恨,只有掩饰的心理。

“便排出九文大钱”:孔乙己这慢吞吞的“排”的动作,既掩饰了内心的不安,同时也表示他是付现钱从不拖欠的规矩人的心理。

三、小结:孔乙己形象。

明确:鲁迅塑造的孔乙己是一个怀着科举失败的隐痛却又以读书人自居,贫困不能自存却又好喝懒做,很想清白做人却又不免偷窃,被人嘲笑欺凌却又自视清高、死要面子,于国于家无用的清末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

四、布置作业。

写一篇读书报告:《孔乙己悲剧原因之我见》

要求:再读文章,深入探究造成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原因。第三课时

一、导入新课。

孔乙己是这样一个具有悲剧色彩的人物,但他的悲剧命运却是在众人的哄笑中惨淡收场的。作者用众人的笑来贯穿孔乙己的故事,有什么用意?

二、讨论交流。

1.小说中哪几处写到众人的笑? 2.众人因何而笑?众人的笑让我们感受到什么? 明确:

1.小说有四处写到众人的笑:一处是第4自然段,一处是第6自然段,一处是第8自然段,一处是第11自然段。

2.小伙计的笑,是不经意的“附和着笑”;邻居孩子的笑,并非恶意,是“听得笑声”“赶热闹”的笑;短衣帮的笑,是为孔乙己不伦不类的样子、故弄玄虚的语言、迂腐无能的性格而笑,以求得无聊生活中的片刻快活,这是“病态社会”所致,反映了当时社会里人与人的关系冷漠无情;掌柜及穿长衫人的笑,是以“欺凌玩弄”为目的的笑,这是等级不同所致。

“笑”是作者进行人物塑造的一种艺术手段。孔乙己是一个在当时的社会中找不到自己位置的苦人,作者用众人的哄笑来贯穿这样一个令人悲酸的故事,烘托和加强了小说的悲剧效果。以乐境写哀,更令人悲哀。

三、深入探究。

孔乙己在众人的哄笑中“粉墨”登场,在众人的笑声中强自表演,又是在众人的笑声中惨淡谢幕。阵阵笑声跟孔乙己的不幸遭遇形成强烈的对比,对弱者的笑声中蕴蓄着一股悲凉的意味。下面请同学们多角度地分析造成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原因。

明确:

1.社会原因:以求取功名为读书目的的封建科举制度的殉葬品。

小说中对孔乙己的所有描写都足以显示出他对自己读书人“身份”近乎疯狂的固守与痴迷。而这一价值观念的形成对孔乙己来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几十年耳濡目染的教育,早已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念渗入到孔乙己的心灵深处。但孔乙己却没有丁举人那样的幸运,读了一辈子圣贤书连个秀才都没有考中,这就决定了他只能挣扎在社会的底层。而长期为应试科举而埋头苦读的生活已使他手无缚鸡之力,不知孔乙己本人是否意识到,他实际上连加入“短衣帮”的本钱与资格都已丧失,成了人人轻视与耻笑的对象。

2.社会原因:冷酷的病态社会中的悲剧人生。

我们可以看到,孔乙己完全生活在一个敌对的异己环境中。想当年丁举人原本也是读书人,但考中了举人成了统治阶级的一员,其身份与地位自然就与孔乙己有了天壤之别。读书人对读书人下手又是那么毒辣凶狠;我们还可以想象到,施暴者该是何等的理直气壮与冠冕堂皇:因为他们是在惩罚“坏人”。而咸亨酒店里的所有的人,都在有意无意地把孔乙己作为嘲弄与取笑的对象,专以揭开他的心灵伤疤为乐。孔乙己唯一被掌柜记起的理由,就是他还拖欠了酒店老板的十九个铜钱。

作者以一名不谙世事的酒店小伙计的口吻不动声色地讲述着孔乙己的悲惨遭遇,让人体会到,连这样一个小孩子都这样冷漠,可见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

作者通过一个孔乙己就写出了一个社会。鲁迅说,他是在写“一般社会对苦人的凉薄”。3.直接原因:因偷窃而遭丁举人的毒打。4.自身原因:好喝懒做,鄙视劳动。

四、对联小结。

设计意图:根据阅读小说的整体感受用一组对联作结,恰到好处地再现小说的阅读重点。(适当板书)

1.周树人半夜疾书显冷漠世界

孔乙己终身潦倒殉八股文章

2.迂腐可怜孔乙己苦中作乐

麻木无聊短衣帮笑里酿悲

3.人情冷漠终身落魄贪人笔墨纸砚

等级森严一心科举开口者也之乎

五、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呐喊〉自序》,深入了解鲁迅的内心世界。板书设计: 孔乙己 鲁 迅 笑声中的悲剧

第四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第5课《苏轼词两首》教学设计

苏轼词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鉴赏《念奴娇 赤壁怀古》之景、事、情,揣摩《定**》所表达的生活诗意。

2.了解作者经历,理解苏轼的心境变化,感受苏东坡特有的人格魅力。

3、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感知豪放词的抒情特点。【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阔达渺远的意境和作者豁达的胸怀。

2、与词人的身世联系起来体会诗歌的表情达意。

【教学方法】诵读法、引导法、感悟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学习《念奴娇 赤壁怀古》

一、导入:

在我国古代文人中,有两位文人对后世士子影响颇深,一个是陶渊明,一个是苏轼,他们以独特的人格魅力和人生态度为后世历经磨难的知识分子找到了一种别样的人生。苏轼在思想上力主儒术而不拘泥,参佛而不沉溺;诗文具工,满腹才华;仕途坎坷而不沉沦,以豁达大度的人格魅力抒写了旷达的人生。今天我们学习他的两首诗,领略诗人别样的人生。

二、关于作者:

苏轼(1037一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他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行新法,他极力反对,出任杭州等处地方官。又因作诗得罪朝廷,被捕入狱,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时,旧党当权,召还为翰林学士;新党再度秉政后,又贬惠州,远徙琼州,后死于常州。

苏轼是我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文学家。诗、词、散文都有突出的成就。诗,他是北宋四大诗人之一;散文,他是“唐宋古文八大家”的佼佼者。而他最富于开创性的艺术贡献是词的创作。苏轼的词意境和风格都比前人提高一步。不纠缠于男女之间的绮靡之情,一扫晚唐五代以来文人词的柔靡纤细的气息,创造出高远清新的意境和豪迈奔放的风格。

苏轼的词强烈地反映着入世和出世的世界观的矛盾。他政治上长期失意,一生经历坎坷不平,仍能保持乐观豪迈的精神;另一方面作者在达观潇洒的风度里潜伏着一种浓厚的,逃避现实追求解脱的老庄思想,用来寄托自己对政治现实不满的心情。

三、《念奴娇》写作背景

《念奴娇》是一首怀古词,写于神宗元丰五年(1082),作者在“乌台诗案”之后被贬到黄州时期。黄州附近有个“赤鼻矶”,相传即三国时周瑜大败曹操的赤壁。作者在词中写的就是游览这个“赤壁”的所见、所想,借咏史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豪杰的缅怀和对功业早就的周瑜的仰慕之情,又联系到自己的现实处境,遂产生了年岁将老,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这首词就是他复杂心情的集中反映,词中抒写的是郁积在他心中的块垒,然而格调是豪壮的,跟失意文人的同主题作品显然不同。

四、学生对照注释进行默读。

五、教师引导学生试读。

六、学生集体诵读。

七、教师引导学生赏析:

上片:词从赤壁之上的长江写起:“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东去的大江和滚滚江浪,既是眼前之景,又是一种暗喻,喻指时光的流逝,逝者如斯,不仅写出了长江的非凡气象,而且将自古以来和这里有关的许多英雄人物都概括进来,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的缅怀之情。接着词人开始寻找英雄的足迹:“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由大江引出赤壁,由千古风流人物引出周郎。周郎是词人心中景仰的英雄,作者没有展开来写,而是借助于勾画古战场的险要形势:“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前一句把视线引向天空,后两句把视线引向脚下,这三句简直是一幅具有立体感的图画。一句“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的慨叹,将江山之胜和怀古之情融为一体。这样的景物描写,读罢使人止不住内心情感的激荡,颇有“天风海雨逼人”之感。

词的下片着重写赤壁之战中作为主帅的周瑜,着力写周瑜的才干和功勋。“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指挥赤壁之战时正是青春年少、春风得意之时,“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写他风雅闲散,谈笑自若,运筹于帷幄之中。赤壁之战对于吴军来说,是一场以弱抗强的战争,而作为吴军统率的周瑜不仅没有丝毫的畏怯,反而从容娴雅,沉着应战,谈笑间,巧用火攻烧掉了敌人的战船。这种指挥若定的风度令词人满怀崇敬。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江山依旧,人事全非,多情自扰,徒增白发。谁在“神游”?谁在“笑我”?于是引发了“人生如梦”的感叹,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寄托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普遍存在的一种出世与人世的精神矛盾,而苏轼是其中最达观洒脱的一个。所以在他的词中虽然也常有消极苍凉的思绪;但是终究掩盖不了其豪放旷达的精神。

八、学生集体诵读《念奴娇 赤壁怀古》

第二课时

鉴赏《定**》

一、写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这是作者被贬官到黄州的第三年。在《水调歌头》的“基本解读”中已说到,贬官黄州是作者在人生道路上第一次遭受的深重政治打击,但他能以超脱旷达的态度来对待。

二、学生对照注释进行默读。

三、教师引导学生试读。

四、学生集体诵读。

五、教师引导学生赏析:

此词写眼前景,寓心中事,从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生发出明睿、深刻的人生哲理。体现了作者藐视祸难、达观自信的智者襟怀。

上阙:“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风很大,雨点很猛,穿林打叶,风声呼叫,面对这样的情势,作者用“莫听”二字来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无所谓,从容处之。在风雨中漫步徐行,吟诗长啸,不为环境所左右。一反常人所为,不但没有一点惊惶狼狈之态,而显少有的从容不迫、悠然自在的神态。“何妨吟啸且徐行”。“何妨”、“吟啸”是指吟诗长啸。“徐行”是慢慢地走,活现了抒情主体的泰然自若的心态。通过这句,把苏轼鲜明独特的个性一下子凸显出来,让人想到了晋代诗人陶渊明。“竹杖芒鞋轻胜马”,“芒鞋”是草鞋,作者郊游时是一幅野夫打扮,手持竹杖,脚穿草鞋,在苏轼看来这种打扮比起官服来要强得多,从一个侧面,透露了作者喜好自然、无拘无束的性格,超旷达观之状可掬。拄着竹杖,穿着草鞋走路,比起骑马,何难何易,这是不言自明的,更何况又是在雨天的泥泞地上走。可是作者说“竹杖芒鞋”比骑马轻快得多!这种自嘲的背后,隐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同样的事物,不同的人生观,不同的认识水平,自然感悟不同。“一蓑烟雨任平生”,描画出苏轼的气度、胸襟以及人生的态度,在这里要注意词中所说的风雨,并不是单纯的自然界的风雨,而兼指政治上的风风雨雨。作者申明,自己完全有能力有气度来面对人生道路上的各种政治风雨的考验。一个“任”字,写出自若、自信的胸襟。

下阙:自然景物发生了新的变化,“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从酒吹醒三字中,可以看出苏轼是在带有醉意的情况下出游的,“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是说经略带寒意的春风一吹之后,酒醒了,这时身上微微就感到有些寒冷。紧接着迎来的是“山头斜照却相迎”,写出自然界变化之快,刚刚还是雨,现在却是山头的斜阳了。具体落实小序中“已而遂晴”一句,这是眼前实景实写,也暗示对未来际遇的一种自信的预测。“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为什么在“穿林打叶”的时候,“我”能够那样从容不迫地“吟啸且徐行'呢 ?因为我早就预料到,狂风骤雨肆虐的景况很快就会过去的。这是“我”在政治生涯中的心理体验。只要能经得起狂风骤雨的吹打,必然会有清风丽日跟着到来。“也无风雨也无晴”。对我来说,晴也好,雨也好,都是无所谓的,顺和逆,穷和通,在苏轼的心目中,都是无所谓的。超脱,旷达自适的个性鲜明。

六、小结:

王国维说:“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人间词话》)超旷的气度贯穿全词始终。面对政治祸难,作者能看得远,放得开,从容不迫,处之若常。作品中很充分很明显地体现了作者的这种精神风貌。

七、集体背诵课文

八、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背诵这两首词。

第五篇:苏教版语文四上 古诗两首2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本站推荐)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小儿垂钓》 课时目标:

1.理解诗句,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2.引导学生根据诗句想象小男孩钓鱼是的专心致志的可爱形象.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3.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课文的能力.教学进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谁跟父母去钓过鱼呀?怎样钓鱼?(指名学生说一说)

2、板书并齐读课题。

二释题:读题思考:“小儿"指什么?”““小儿垂钓”是什么意思? 三学习课文

1、看诗,听录音。

2、学生自学,不理解的词查字典。

3、理解前两句诗的意思。

4、学习后两句诗的意思。⑴指名读后两句。

⑵问:小男孩正在专心钓鱼的时候,谁来了? ⑶他来干什么?

⑷看,小孩是怎么做的?

⑸他为什么摆手?“遥”是什么意思?

⑹从哪看出他怕把鱼吓跑?怕什么声音吓跑鱼? ⑺“应”是什么意思?(回答)

师小结:小孩既怕老爷爷的脚步声、问话声吓跑鱼,又怕自己的回答声把鱼吓跑,他一门心思用在了钓鱼上,你觉得他钓鱼的态度怎么样?(很专心;很认真)

⑻指名学生表演。一人扮路人,一人扮小孩(体会小孩紧张的心情)⑼指导学生看图朗读,读出小男孩紧张的心情。⑽指名说说后两句诗的意思。

5、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四总结全文:

诗人抓住了小孩钓鱼时所表现出的某些特点,用通俗易懂得诗句,活灵活现地勾画出了一个天真烂漫的小孩的形象,诗中有动有静,情景交融,使人倍感亲切,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情大声朗诵这首诗好吗?

布置作业:

背诵古诗《小儿垂钓》 板书设计:

身姿: 蓬头

侧坐

天真活泼 稚子(垂钓)

神态:遥找手不应人

聪明玲俐

下载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词两首》教学设计(共2课时)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词两首》教学设计(共2课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九年级语文第二单元第5课《孔乙己》教案新人教版

    《孔乙己》教案 教学目标 1.孔乙己形象的社会意义。 2.人物形象的刻画和社会环境的描写。 3.精练、深刻、含蓄的语言。 重难点 1.人物形象的刻画和社会环境的描写。 2.精练......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黄河颂教学反思解析

    《黄河颂》教学反思 诗歌贵形象思维,且讲究含蓄。当诗人描绘事物时,他的目的往往不在于说这事物怎样,而在于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写景则是借景抒情,咏物则是借物言志。而这些形象......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下)第二单元教学设计_2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下)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学习目标1.理解小说的主题和人物多样的精神世界,认识小说折射出的社会人生图景。2.体会作者对小说中塑造人物的态度和所表达的情感。3......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第24课诗经两首教案

    第二十三课《诗经》两首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反复朗读......

    五年级语文第5课教学设计

    5、古诗词三首 学习目标 1、识记本课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2、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3、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 课前准备 1、了解王安石......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5.古诗两首 游山西村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诗中的名句. 2,能借助词典等工具书和生活积累理解诗中词句,并根据需要搜集信息,扩大知识面. 3,能用自己的......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第2课时)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王继然 一、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3个生字,1个只识不写。 3、正确理解诗中的词语。 4、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

    五年级下册第2单元语文天地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一些与读书有关的词句。 2.学习一些读书与习作的方法。 3.学习规划自己的读书行动。 4.学习进行开场白。 过程与方法: “拓展阅读”:自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