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2 23:15: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教学设计》。

第一篇: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在《课程标准》的要求是“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中国古代商业是农耕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呈现出与农耕文明不一样的商业文明特质。商业发展建立在农业、手工业水平提高和社会分工的发展的基础上,反过来又促进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为农耕文明带来更多的活力,我国古代经济因此长期处于世界前列。

在农耕文明大背景下,政府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而商业在这种政策环境中仍顽强发展,不断突破,于明清时期达到鼎盛,呈现出中国商业文明特有的魅力。但横向来看,对比明清时期的世界潮流,在古代商业促进农耕文明达到顶峰的时候,却没能使中国像西方商业那样开启工业文明的大门。

本课第一目“商业的发展”概述了古代商业发展在各个阶段的主要表现;第二目“城市繁荣”介绍了作为古代商业发展的中心——城市在格局和职能等方面的变化;第三目“重农抑商”阐述了古代商业发展艰难的政策环境,这既是重现古代商业发展概貌的重要部分,也是分析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特点的重要依据。三目在一起,较突出地体现了《课程标准》“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的要求。为了使学生能更明确本课的学习内容,将标题改为《农耕时代的商业》。

【学情分析】

1.本课教学内容,在时间上久远,且跨越时间段漫长;在内容上,知识点偏多;在空间上,涉及国内外,而学生仅有初中历史学习的一些片段记忆 2.不仅如此,长春的学生暂时没有接触过课改后的教材,这种跨越整个古代时期的专题结构对学生的学习会造成一定的困难。

3.学生有一定的史料阅读分析能力和一定的求知欲望。

教师应应根据这些基本学情力求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用学生能够理解的各类资料搭建平台,构建知识框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探求知识,顺利地了解古代商业发展的概况,从而进一步分析商业发展的特点。

【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

① 知道古代商业发展在商人、城市、商路等方面的表现;

② 列举古代中国商业发展在各阶段的突出表现和商业发展特点。

2.能力与方法

① 在重现古代商业发展概貌过程中归纳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发展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基本史学能力。

② 从文献、诗歌、多种类型的图片和视频等资料的研读分析中,提高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和比较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 从学习古代商业繁荣发展的概况中,理解古代高度繁荣的商业文明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感悟商业发展中呈现出来的向善、诚信、创新、开拓、自由、交融等商业精神;

② 从提取和交流历史信息的过程中,增强历史的意识,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

重点: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表现及特点。

难点: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教学形式】 讲授、合作探究、情境体验、讨论交流 【教学时间】 40分钟 【教学年级】 高一年级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课前准备

1.按照实际情况,以就近原则临时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2.发放本课的学案,指导预习。

二、课题引入——联系生活,展现情境,引入新课

引导学生介绍长春现代商业发展,师生互动,引入新课。并用幻灯片显示标题《农耕时代的商业》和《课程标准》中“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的要求。

【设计意图】以师生互动的方式导入新课,拉近师生距离,提起学生对本课学习的兴趣和期待。将课程标题与学习要求同时呈现给学生,起到引导学生关注学习重点的作用。

三、新课教学

第一部分:重现古代商业发展的概貌

呈现表格,提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完成学案上关于古代商业发展的表格。

(一)商人:从先秦大商到明清商帮

1.教师引导:为什么我们把做买卖的人叫“商人”?

2.创设图片和文字材料情境,引导学生了解以范蠡为代表的春秋末期大商人的兴起。

呈现范蠡画像和《史记·货殖列传》里的记载:

材料1:范蠡认为:“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

材料2:“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

3.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了解商帮,体会古代中国优秀的商业精神。

呈现以下材料:

材料1.“从太原到平阳(临汾)这一带的商人遍及全国各地,„„”

—— 《马可·波罗游记》

材料2。“山西富户,百十万家资者,不一而足。”

——《清高宗实录》

材料3.晋商的经商谚语“宁叫赔折腰,不叫客吃亏”、“诚召天下客,义纳八方财”

引导学生根据材料分析晋商创办票号的条件,感悟晋商诚信的商业精神。

4.教师引导:大家认为一个成功的商人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

学生交流后,呈现学者对明清十大商帮的总结:

山西商帮--义中取利,信誉第一 ;徽州商帮--贾而好儒,财自道生

福建商帮--自强不息,爱拼会赢 ;广东商帮--敢想敢干,敢为人先

山东商帮--重土乐安,诚实守信 ;宁波商帮--灵活善变,开拓创新

龙游商帮--海纳百川,宽以待人 ;洞庭商帮--审时度势,稳中求胜

江西商帮--广泛从业,小本经营 ;陕西商帮--追求厚利,既和且平

5.教师总结商人群体发展的趋势特点以及其中所反映出来的商业的发展和商业精神的丰富。

【设计意图】通过设置问题或图片情境,使学生知道商人产生、春秋战国大商人的兴起和明清商帮的发展概况,理解商人群体的扩大反映了商业资本的扩大和商业的繁荣发展,进而感悟日益丰富的优秀商业精神和源远流长的中国商业文明。

(二)城市:从规范之美到自由之风

1.在教师引导下,理解城市是商业活动的中心。

2.引导学生认识“市”在唐以前的特点。

呈现白居易《卖炭翁》“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诗句。

设置问题:诗歌中反映了唐朝的“市”有什么特点呢?

3.创设图片情境,初步体会北宋汴京的繁华。

呈现《清明上河图》,描述清图片中的场景,用语言激发学生对图片的理解。

4.比较唐、宋的城市格局,探讨唐、宋城市格局的变化。呈现唐长安和宋汴京的城市格局图。

教师引导:哪个城市的人们生活更方便?为什么?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给学生读图和由表及里获取信息的方法。

5.教师总结以唐长安和宋汴京为代表的大都市的发展特点,以及其反映出的商业发展的内涵。

【设计意图】城市发展涉及的内容比较复杂,在这里选取典型的两个城市、两个阶段作为代表进行比较,意在勾勒出商业发展在城市变革这方面的体现。教学过程中,使用诗歌和图片资料,层层递进,创设生动的问题情境,有助于引导学生认识古代城市格局的变化反映了商业的繁荣发展,理解商业发展突破限制,更加自由,也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体会商业的自由内涵和对于民生的重要意义。

(三)向外商路:从大漠驼铃到南海云帆。

播放自制关于丝绸之路的视频,学生带着以下问题看视频,之后师生共同探讨。

1.古代通往海外的商路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2.比起陆路,海上丝绸之路意味着海外贸易的减少还是扩大?

3.海外商贸的发展对人类文明产生了怎样的作用?

【设计意图】丝绸之路是学生相对比较熟悉的内容,通过视频播放,再次刺激学生回顾已知的知识,理解新的学习内容。通过这个环节学生知道古代海外贸易经历了从陆路为主到海路为主的变化。知道古代海外贸易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欧洲。体会古代海外贸易发达,不但繁荣了经济,还促进各地文明的交流,促进着人类文明的共同发展,感悟商业传达出来的互通有无的“交融”内涵。

(四)阶段小结

呈现学案中的表格,引导学生认识商业发展在各阶段的主要表现。

【设计意图】本课头绪较多,在前面使用小专题方式粗略呈现了商业发展概貌后,使用表格进行整理,可以使学生从阶段发展的角度进一步认识商业发展的概貌和各阶段在商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在这个过程中再次体会商业繁荣发展的整体趋势。另一方面,这个表格可以强化历史学习的时空观念,教会学生表格归类、比较学习的方法。

(五)政策:从重农抑商到闭关锁国

1.重现历史情境,师生共同探讨古代长期实行的重农抑商的政策

材料1:(明朝)陆二从苏州贩了一船灯草运往南京,灯草总共只值八两银子,可过了几个税关,商税就缴了四两,还没到南京,又遇上了税关,陆二无奈之下只好一把火烧了灯草。

问题设置:陆二为什么烧掉灯草?

材料2: 人们常说“士农工商”,商人位于四民之末。明太祖规定农民可以穿细纱绢、布,商贾之家只能穿布,农民之家有一人经商,也不允许穿细纱。

问题设置:这反映了什么问题?

两则材料可以说明政府对商业的态度是什么?

材料3:“凡置产业,自当以田地为上”——钱咏:《履园丛话》

提问:这反映了人们的什么思想?

2.指导学生有重点地阅读教材关于战国时期重农抑商政策兴起的原因、明清时期抑商政策的发展等文字资料。【设计意图】阅读补充材料和课本,获取信息,在和老师共同探究的过程中,知道重农抑商政策实施的原因、表现。在理解古代商业是在如此不利的政策环境下艰难发展的基础上,体会商业的顽强生命力和商人的创造力。

第二部分:探讨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1.课件展示表格(学案中已完成的商业发展概况),老师进行小组分工就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引导学生从产生时间、发展趋势、水平、所处地位等角度进行小组合作探究。

2.教师小结古代商业发展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重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学生已基本对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有一定的印象。通过这个探讨活动,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分析。在引导学生结合史实分析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过程中,使学生进一步发展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史学能力。同时在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中体会合作与分享的快乐。

四、播放视频,总结提升。

播放自己剪接的《大国崛起》视频,教师语言激疑。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情境中发现问题,初步以全球史观和文明史观辩证地理解明清时期中国虽然商业繁荣,经济发达,但发展的活力下降,中国农耕文明已经不代表人类文明的发展趋势,逐渐被抛在世界潮流之外。教师通过充满激情的语言,促使学生产生进一步探究其原因的愿望,在新的疑问中结束本课。【板书设计】

一、概貌(见表格)

二、特点

1.起步较早;

2.发展水平高;

3.受重农抑商政策的束缚;

4.一直从属于自然经济;

„„【教学说明】

教师在知识结构处理上,通过表格的运用,尽力使教学内容明晰化,以便于学生理解掌握,并学习分析问题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力图通过较多样的情境设置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自身经验、体验紧密结合起来,以开放式的教学策略,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方法手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思维主动性,让学生在积极的思考中、快乐的气氛中感知和理解所学知识,拓宽视野,并意识到学习历史对于提高自身判断、理解、反思能力和丰富自己生活的意义所在,进行历史有效教学的实践。【附录】

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概貌

第二篇:第5课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教案

第5课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教案

课题: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课标要求】概括古代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知识体系】【知识体系】【探究与点拨】一.商业的发展

(一)产生和初步发展----先秦时期1.原始社会:

2.商朝:

3.周朝:

4.春秋战国:

(二)发展和高峰1.隋唐时期:①表现:

②原因:

2.宋代:①表现:

②原因:

3.元代:①表现:

②原因:

4.明清:①表现:

②原因:

二.城市的繁荣1.城市发展的阶段特征(1)周秦至唐朝:

(2)宋代:

2.城市发展概况(1)汉唐时期:

(2)唐宋时期:

(3)明清时期:

三.“重农抑商”1.商业地位:①原因:

②统治者对待商业的态度:

2.重农抑商政策(1)原因:

(2)推行过程:①战国时期:

②西汉时期:

③中唐以来:

④明清时期:

(3)影响:

1.司马迁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反映了当时的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2.根据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情况,概括影响商业发展的要素。3.对比唐代长安城,想一想,北宋汴京有哪些变化?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4.春秋战国时期实施重农抑商政策是否有合理性?明清时期的重农抑商政策有什么危害?【重难点解析】1.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的主要特点:(1)商业产生之后不断发展,到宋元时期空前繁荣;(2)联系: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联,相辅相成;(3)阶段:阶段性特征明显,各个时期发展极不平衡(宋元空前繁荣);(4)组成:国内贸易、边境贸易、对外贸易全面繁荣;(5)管理: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少;(6)趋势:受重农抑商政策制约,发展艰难而曲折。2.下面是范蠡的部分生意经,请同学们阅读并受到启发,将来成为爱国商人。生意要勤紧——切忌懒惰懒惰则百事费;用度要节俭——切忌奢侈奢侈则钱财竭;用人要方正——切忌滥用滥用则付托难;

接纳要谦和——切忌躁暴躁暴则交易少;立心要诚正——切忌粗糙粗糙则出品劣;

相处要诚实——切忌虚假虚假则害己终。【巩固练习】一.选择题1.古代商业由以物易物到出现货币,其根本原因是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社会分工的扩大c.社会生产力的进步

D.社会性质的变化2.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的主要目的是A.政府统一管理商业

B.对商人进行思想控制c.发展商品经济的需要

D.驱使商人为政府服务3.《新唐书•百官志》载:“两京诸市置令一人,从六品上;丞二人,正八品上。掌财货交易,度量器物,辨其真伪轻重。”上述材料反映了唐代

①设置了专门的城市商业管理机构和官员

②有了专门的手工业管理机构③城市商业活动比较规范

④都城长安商业活动繁荣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4.“市井经纪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市去处,通晓不绝……盖都人公私营干,夜深方归也”,宋代的这一记载,反映了北宋A.城市布局打破了坊市界限

B.市的启闭不再受官方统一规定的时间限制c.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视

D.江南经济的繁荣5.与唐朝前期的长安城相比,北宋东京城最大的特点是

A.商业活动更加频繁

B.城市布局整齐、环境优美c.商业活动不局限在“市”里

D.依傍河流两岸而建6.杭州、扬州、登州等城市的兴起,是由于 A.“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繁荣

B.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出现c.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繁荣

D.“陶瓷之路”的发展兴盛7.我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①形成于战国时期②长期维持了社会的稳定③是封建社会的传统经济政策④在封建社会中始终发挥着积极作用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8.商鞅主张“重农抑商”,黄宗羲主张“工商皆本”。二者的主张

A.反映了自然经济的实质

B.有利于当时经济的发展c.反映了小生产者的要求

D.都有利于加强封建统治9.明清时期重农抑商的表现有①重征商税②禁止一切对外贸易③严格限制商人活动④禁止商业活动在大城市中进行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10.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商品经济的发展对自然经济起了破坏作用;②商业中心始终以都城为主;③对外贸易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受政府政策的影响;④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和商业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关系;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二.非选择题11.阅读以下材料:材料一:材料二:有人说,欣赏《清明上河图》“恍然如入汴京(东京),置身流水游龙间,但少尘土扑面耳”。——《石渠宝笈三篇》图3

《清明上河图》(局部)材料三:苏州“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出现“大户张机为生”,以增殖财富;而工匠“趁织为活”,“得业则生,失业则死”的现象。——《高中历史教材》图4

苏州丝织业手工工场请回答:(1)阅读材料一,说明图1所示城市的名称及其所处朝代。(2)阅读材料一、二,从图2、3提取历史信息,说明北宋东京与图1所示城市相比,在商业活动方面发生了什么变化。反映了商业发展的什么特点?(3)阅读材料三,从图4提取历史信息,说明在城市的经济领域又出现了什么新的现象。最早出现在哪个历史时期?导致这一新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总结与反思】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题号12345678910答案cDDccDBBcc11.(1)城市:长安;朝代:唐朝。(2)变化:①坊市界限不复存在。②形成街市。③突破了时间限制,出现夜市和晓市等。特点:反映了商业经济的发展和官府控制的减弱。(3)新现象:出现了具有雇佣关系的手工工场,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时间:明朝中叶(明朝中后期);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第三篇:第4课 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教学设计

第4课 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教学设计 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中国古代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对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状况有了一定的认识,而经济的发展主要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三方面的内容,对古代农业的发展我们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这节课我们来共同了解一下农耕时代的手工业。那什么是手工业呢?(手工业就是指依靠手工劳动动,使用简单工具的小规模工业生产。古代中国素以手工业发达著称,居于世界领先地位。)请同学先大致浏览一遍课本,看看农耕时代的手工业主要包括那几个方面。(板书)

教学过程:

通过浏览课本我们知道农耕时代的手工业突出表现在冶金,纺织和陶瓷三个方面,我们分别来具体了解一下这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金属冶炼;

金属冶炼金属冶炼是生产力显著进步的标志。它是我国较早形成的手工业部门,它经历了由冶铜到冶炼铁的历程。

问题1:什么是青铜?青铜时代是何时?我国青铜文明的辉煌从哪几个方面表现出来?

参考:青铜是铜、锡、铅的合金,因颜色青灰被称为青铜。指从夏(二里头文化、公元前21世纪)到春秋末(公元之前5世纪),历时15个世纪。辉煌表现在:青铜器生产规模大、如湖北大冶铜绿山古铜矿遗址;数量多;种类齐备(有礼、兵、乐、饮食器、生产工具);技术精湛。商周时期铸造不同的青铜器,有不同的配方,反映了商周青铜冶铸技术的高超和成熟。

问题2:我国冶铁炼钢始于何时?其技术进步经历了怎样的历程?这些技术具体做法怎样?由铁到钢其原理是什么?

参考:春秋。技术进步:冶铁经历了由块炼铁到生铁的进步。炼钢经历了春秋时的块炼钢到西汉的炒钢、铸铁脱碳钢,再到北朝的灌钢法的进步。具体做法由学生回答。原理是改变铁的含碳量。含碳量低了的增碳,含碳量高了的脱碳。问题3:金属冶炼的燃料经历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煤的使用是冶金史上的一大飞跃? 参考:由木炭——煤(汉代开始使用,北宋普遍)——焦碳(南宋始、明流行)。因为煤的火力远胜木炭。炼的钢铁硬度、质量大大提高。

问题4: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使用煤的国家。煤的使用你是怎样认识的? 参考:煤的使用提高冶金技术,改善了人们的生活。延缓水土资源的破坏,有利农耕生产。但煤的使用造成大量有害气体污染了环境。(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有利就有弊,结合当今经济的发展状况。)

过渡句:古代冶炼技术的发明为我们当今中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古代纺织业的发展与进步对现代人的穿着打扮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二)衣被天下;

当今的人们穿着打扮都光彩照人,丰富多彩。衣被原料有麻织、丝织、棉织、毛织、化纤等。你知道古代人穿着情况怎样?我们来看手工业的第二个方面:纺织业。

问题1:我国丝织业的发展情况如何?其地位怎么样? 参考:

丝织技术。我国是世界上首先发明丝织技术的国家.(1)相传上古时代的黄帝时期发明了养蚕缫丝。(嫘祖)(2)西周以后,丝织工艺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3)汉代丝绸远销欧洲,使中国获得了“丝国”的称号。(4)唐代出现缂丝技艺,使丝织品更加具有艺术神韵。2 棉纺织技术

(1)宋末元初以来,边疆地区种植的棉花迅速向内地传播。(棉花是南宋末年由大食国也就是阿拉伯人传入中国,并逐渐推广起来的。棉花易种植,价格低,加工方便,保暖性好,穿着舒适。)

(2)元代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捍、弹、纺、织”技术,并发明脚踏三锭纺车,推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

(3)由于先进技术的推广,江苏的松江在元明时期迅速崛起,成为全国的棉纺织业中心。(这也反映出古代经济发展的区域性特点)

(4)明代后期,棉布已取代丝、麻、毛,成为主要衣料。(在这里老师要强调丝织品主要服务于王室,官府,贵族阶层,真正的黎民百姓的衣服主要是麻制品,先秦以来布衣为主,麻制品,布衣成为百姓的代名词。))

问题2:百姓的衣料以什么为主?明代后期,棉布为什么取代丝麻,成为广大民众的主要衣料? 参考:自宋末到明种植的棉花迅速向内地传播,遍及全国,为棉纺织的迅速发展提供了条件。元黄道婆将海南的先进工具推广到内地,并发明了脚踏三锭纺车。棉布物美价廉、保暖、御寒、耐用。能适应各阶层人民的使用。而丝贵重。问题3:教材P17方框内的18世纪外国纺织业和同时代的中国棉织业相比,说明了什么?

参考:欧美的棉纺织技术远远落后于中国的棉纺织技术。

过渡句:我们每天所用的餐具中常用的是什么?(学生回答陶、瓷)这与我们古代灿烂的陶瓷文化是息息相关的,那么我们就来共同了解古代陶瓷业发展状况。

(三)从烧陶到制瓷

1.制陶业:陶器是人类共有,瓷器则是中华民族祖先的伟大发明。2.制瓷业 情境营造

问题1:陶器为何恰好在农业生产出现的新石器时代被发明,说明了什么?从色彩看,陶有哪几类?

参考:原始农业的出现,人们要求提高生活质量。如:人们要求储存粮食,要求有煮熟事物的器皿和汲水的的盛器等。说明了农业是手工业的基础。彩陶、黑陶、白陶

问题2:陶、瓷是怎样的关系,它们的本质差异在哪?

参考:从制作原理上说,陶是瓷的源,瓷是陶的流。制作流程大致相同。本质差异,建议教师授课时拿出陶、瓷的实物。由学生观察,敲击归纳出。①用料不同②烧制温度不同③吸水性不同④透明度不同⑤敲击声不同

问题3:瓷器是中华民族的的伟大发明。它经历了哪几次突破性的发展?

参考:东汉烧出了成熟的青瓷——北朝成功烧制出白瓷(南方盛产青瓷北方盛产白瓷,固有“南青北白”之称。)——隋唐陶瓷工艺臻于成熟,白瓷进入成熟期,制瓷业成为独立生产部门,瓷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日用品且大量出口,取代丝绸成为中华文明的象征。——宋景德镇成“瓷都”。出现具有地方特色的五大名窑(官,汝,哥,定,钧)。——元开始进入彩瓷生产期,明清彩瓷成熟。(陶器的使用也反映了森严的等级制度,《后宫甄嬛传》中皇太后,皇后,皇贵妃,贵妃,嫔妃,贵人,常在,答应使用的陶器就反映了森严的等级制度。)(在皇宫中,颜色釉瓷器的使用,也有严格的等级之分。清《国朝宫史》卷十七记载:皇太后、皇后用里外黄釉器;皇贵妃用黄釉白里器;贵妃用黄地绿龙器;嫔妃用蓝底黄龙器;贵人用绿地紫龙器;常在用绿地红龙器。由此可知颜色釉的使用,在等级上是多么森严。)(陶器还用于祭祀)

四、官私手工业的消长 1.官营手工业 2.私营手工业 情境营造

我国古代手工业在各生产部门取得辉煌成就,许多部门的产品成为中华文明的象征。那么,它们是在怎样的经营方式下取得的,这些经营方式有何特点、有何利弊?

问题1:从西周到明前期官营手工业一直占据着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官府为什么要经营,控制手工业?

参考:满足王室、官府和贵族的生活需要;独占利润;以农为本,工商为末思想的影响。(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的传统思想,传统的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问题2:早期官营手工业有哪些典型特点?你怎样评价官营手工业?

参考:生产范围广,分工细致;工匠集中于官府手工业作坊劳动,相互交流经验,且有人才优势。评价:官营手工业往往资金雄厚,生产范围广、规模大、分工细,具有人才优势分工协作。有助古代手工业的发展。但官营手工业产品不进入市场,供贵族使用,缺乏竞争。工匠强制性的劳动,生产积极性不高,效率低下。

问题3:官营手工业发展进程中,其内部生产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参考:从征役制到募役制的变化。原因是商品经济、私营手工业的发展。问题4:私营手工业的产生、发展经历了怎样的历程,为什么?

参考:春秋战国时勃兴,此后曲折发展,明中期以后,开始在制瓷、矿冶、纺织等行业中占据主导地位。因为春秋战国铁器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得到显著进步,封建自然经济得到发展,因此以家庭副业和城镇家庭小作坊形式的私营手工业勃兴。但在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情况下,加上统治者重本轻末(重农抑商)思想影响,私营手工业者受到限制,曲折发展。明中期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官营手工业衰退,私营手工业在许多行业占据主导地位。问题5:私营手工业的经营方式经历了怎样的阶段? 参考:三个阶段。唐以前,主要以农民家庭副业和城镇家庭小作坊的形式进行。唐宋至明中期,农村家庭手工业的商品化大大加深。明中后期,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工受值”式的雇佣劳动关系。(资本主义萌芽的存在与否)(从纯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当时已经存在可观的商业,产业资本经营和资本劳动雇佣关系,其进一步成长的势头也颇为肯定。但是,所有这些因素,都曾经出现在中国历史上更早的时期。所以,如果把这些因素判定为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萌芽,这种萌芽早已出现,只是到了明代处于更突出的发展中。明代的自然灾害比较严重,经济发展缓慢。)

总之,我国古代的手工业在冶金、纺织、陶瓷等部门创造了辉煌的成就,经营方式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它在农耕经济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

第四篇: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1.明代中期以后,私营手工业在许多行业取代以前占主导地位的官营手工业。这主要是因为:

A.官营作坊产品有限B.私营作坊工人增加

C.资本主义的萌芽D.商业经济的发展

2.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根据当时的制度,该局产品:

A.全部投放市场,收入归皇室B.部分用于纳税,部分投放市场

C.全部供皇室使用,不投放市场D.部分供皇室使用,部分投放市场

3.《青花瓷》这首歌在同学们中间广为传唱,“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色白花青的锦鲤跃然于碗底”,传神的表达了青花瓷的特点。下列关于青花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青花瓷的出现要早于青瓷、白瓷B.青花瓷的烧制成功,使瓷器与书画的结合更为紧密

C.青花瓷是一种彩瓷,景德镇是其重要产地D.元代以后,包括青花瓷在内的瓷器大量销往海外

4.西周时期实行“工商食官”制度,这表明当时的手工业和商业:

A.由官府控制B.不受官府的干预

C.存在官营和私营的区别D.以私营手工业和商业为主

5.汉代形成的“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若当时以为外国商人来中国采购商品,他可能购买到的商品有:

①丝绸②纸张③瓷器④棉布

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

6.在某次青铜器文物展览会上,三星堆文化的青铜器赢得了参观者的一片赞美之词。如果外国参观者向你咨询中国古代的青铜铸造技术在何时进入繁荣时期,你应该回答:

A.新石器时代晚期B.商周时期C.秦汉时期D.魏晋南北朝时期

7.中国古代最精美的手工业产品大都来自:

A.家庭手工业B.民营手工业C.私营手工业D.官营手工业

8.下列关于古代手工业叙述错误的是:

A.官营手工业生产范围广,规模大,分工细,代表着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

B.官营手工业一直占据着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C.官营手工业不计成本,不入市场,缺乏竞争

D.私营手工业兴起于春秋战国时期,后来从中孕育出资本主义萌芽

9.右图所示之剑出土于甘肃灵台,剑柄用青铜铸成,剑身铁质,是我国现今出土最早的人工冶铁制品之一。该剑最早可能铸造于:

A.夏朝B.商朝C.春秋D.战国

10.材料一天子之六工,曰土工、金工、石工、木工、兽工、草工,典制六材。

——《礼记.曲礼》

材料二(官府工匠)相语以事,相示以功,相陈以巧,相高以知。——《管子.小匡》 材料三(汉豪强)得管山海之利,采铁石,鼓铸,煮盐,一家聚众或至千余人。

——《盐铁论.复古》

请回答:(1)上述材料各反映了什么问题?

(2)官营手工业内部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出现于什么朝代?其表现是什么?

(3)私营手工业何时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第五篇:《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

《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

《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1

一、教学内容分析

(1)课标要求

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2)教材内容分析

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是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自然条件孕育了两种不同风格的农耕文化。半坡的半地穴式房屋和河姆渡的干栏式房屋两种不同的建筑风格。原始农耕文化的产生,是人类向文明社会过渡的重要里程碑。

二、教学目标

(1)在《我国原始农耕时代的主要遗址图》上指出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的位置,并指出所位处的河流。

(2)通过阅读课本,口述《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生活概况表》,包括距今年代、所位处的河流、食物品种、主要工具、居住条件、艺术技能等,并指出其不同之处,尝试分析其原因。

(3)对比北京人的生活,分析使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生活变得丰富的可能因素。

三、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教师活动:播放电影《舌尖上的中国》关于农耕的.片段,并提问:自从人类学会了农耕以后,人类社会会出现哪些变化?

学生活动:认真思考,回答教师提出问题。【情境创设】

教师活动:时光倒流,如果你是一个河姆渡原始居民或者半坡原始居民,你会哪些东西?

学生活动:根据提问,快速阅读书本。【小组合作】

教师活动1:元谋人生活在距今170万年,北京人生活在距今70-20万年,而半坡人生活在距今约7000-60左右。与北京人相比,他们会建造房屋,会使用更先进的工具,会种植农作物。同时,我国南北地区也出现了差异性。下面我们将全班分为两大组,第一组穿越变成河姆渡人,第二组穿越变成半坡人,来看看你们这些原始人类具体会一些什么。

请完成以下表格,并在此基础上想像:我的一天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北方半坡人南方河姆渡人

1.生活的时间、地点

2.住房

3.生产&狩猎工具

4.农作物

5.生活工具

6.饲养家畜

7.狩猎的动物

8.音乐艺术

9.其它补充学生活动:认真阅读书本,完成表格,并在此基础上想像河姆渡人或半坡人的一天的生活状况。

教师活动2:

教师展示半坡人的半地穴式房屋和河姆渡人的干栏式房屋,提问:这两种房屋有什么不同?差异在哪里?为什么?

学生活动:认真思考,回答提问。教师活动3:

展示半坡遗址尖底瓶和河姆渡遗址陶器,提问学生他们分别有什么作用?学生回答后解释陶器用途,展示当时的陶器文化以及重要的意义。

学生活动:仔细观察并回答陶器用途。教师活动4:展示几组图片:

第一组:半坡骨器、河姆渡骨耜,解释新石器时代。第三组:半坡种植的粟、河姆渡种植的水稻

第四组:半坡人饲养的猪陶器、河姆渡遗址的水牛第五组:半坡陶勋、河姆渡骨哨

第六组:半坡人的石制纺轮、河姆渡人的天然漆器。提问学生:河姆渡人与半坡人在生活上有什么不同?教师活动5:

展示图片水稻、粟,猪、狗、水牛,半坡人聚落、骨耜,向学生提问:哪些现象是原始农业出现的重要标志?

学生活动:参考课后练习第1题,回答问题。教师活动6:

展示材料:常言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养包括物质上的给养,也包括精神上的滋养。自从农业产生以后,物质上的给养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农业而获得,而文明最初也就是在人类取得物质给养的过程中诞生的。“民以食为天”,农业生产的目的首先在于满足人们对于食物的需要求。日本学者篠田统说,主食作物的种类,往往决定耕种这种作物民族的命运。

——曾雄生《麦子在中国的本土化历程》

提问:根据材料的说法,原始农业给中国人带来了哪些性格特征?

四、评价设计

学生独立完成半坡居民和河姆渡人生活特征的比较表,对原始居民生活特性的了解,培养比较能力,从而进一步理解原始农业的兴起。

评价阶段:自评、小组评、师评相结合。

评价方法: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先各自独立完成表格填写,完成后对照教材自评;然后小组交流,进行小组成员间的互评;在此基础上,教师随机抽查各个小组代表,进行师评。根据其独立完成表现、纠正表现等环节,按照优秀、良好、合格三个标准对各小组进行评价。

评价总结:要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对历史教学效果作出科学的解释,使评价不仅能了解学生历史学习各方面的发展水平以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五、板书设计

一、半坡人和河姆渡人对比:北方半坡人南方河姆渡人

1.生活的时间、地点

2.住房

3.生产&狩猎工具

4.农作物

5.生活工具

6.饲养家畜

7.狩猎的动物

8.音乐艺术

其它补充二、原始农业对文明的影响

六、教学反思

本课最需要注意的是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让学生从已经发现的陶器、石器上去推断河姆渡人、半坡人的生活习惯。其次是要密切注意在第一次课堂大讨论上引导学生的发言,注意发言人数,引导发言的走向。

《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主要情况,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以及原始农业的发展。培养学生观察历史文物图片或模型的基本技能和陈述历史问题的口头表达能力。

2.初步掌握用表格进行归纳与分析的学习方法,提高作简单的或主要的历史结论的能力。通过展示文物图片及提出问题,积累对原始农耕生活的认识;在学习中,使学生学会应用观察法、比较法,并感知人类在文明演进中的艰辛历程。

3.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 ,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体会人类适应自然的漫长和艰辛,增强承受挫折的意志,珍惜生命。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难点:原始农业的发展

三、教学策略

教法:图片分析法、观察法、比较法

学法: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第1节课中,我们学习了我国早期的人类“元谋人和北京人”,他们如何获取食物?

学生:打猎、采集。

展示图片(见课件)

教师:打猎、采集,方便么?

学生:不方便。颠沛流离、居无定所。受季节变化和天灾的影响大,食物来源不充足、不稳定,需要经常迁徙。

教师:采集和狩猎的生活有很大的局限性,至神农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状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神农播种五谷,人们过上定居生活,人类进入农耕时代。

人类农耕时代的到来是进步,还是倒退了?这一时期的历史遗存里呈现出什么特色?中国早期的农业又是怎样发展的?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第2课的学习──原始农耕生活。

出示图片(见课件),导入到新课学习中。

设计意图:通过北京人等原始人类的采集和狩猎生活带来的巨大不便,引入到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意识到从采集、狩猎生活步入农耕生活是人类社会的进步,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非常自然贴切。【讲授新课】原始农业的发展

提出问题:让学生阅读课本第9页至第10页的内容,回答“原始农业兴起的时间、兴起地区、发展变化、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兴起和发展的意义”等问题。

教师通过多媒体出示答案。

过渡:距今10 000年左右,在中国的长江、黄河和淮河等流域兴起了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古代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址可谓星罗棋布,而最为典型的代表一个在黄河流域,另一个在长江流域。

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

教师:黄河流域的典型代表是半坡原始居民,长江流域的典型代表是河姆渡原始居民,他们的生产生活有相似之处,也有很大差异。让我们先走进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了解一下他们的生产生活状况。

出示图片,展示问题,让学生阅读课本第6页至第8页回答如下问题。

学生回答后,老师出示答案:

1.半坡人主要使用磨制石器、骨器、角器,另外也使用弓箭、长矛、石球,以及鱼叉、渔钩、渔网等工具。

2.食物有粟、猪肉、狗肉、猎取的动物肉、采集的野果。食物来源主要是种植的农作物和饲养的家畜,其次为猎取的动物和采集的野果。

3.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屋内。

4.会制作彩陶、乐器、骨针、骨锥、纺轮。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课本归纳答案的方式,培养学生搜取有效历史信息、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教师:让我们一起走进半坡博物馆的展厅,欣赏一下半坡博物馆中的6类展品,了解一下半坡人真实的生活场景。

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半坡博物馆中展品的相关图片(见课件)。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展品展示,让学生对半坡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有直观的认识,对原始农业、原始手工业水平有深刻的理解。教师可以让学生探究半坡居民房屋设计的原因,让学生明确自然条件是对生产生活状况的决定性因素。

教师:我们学习完了半坡居民的社会生活,现在让我们一起总结一下,请同学们完成表格内容。出示多媒体图片,展示问题,学生完成,教师展示答案。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学生通过复习,结合课本总结归纳出上述问题并能熟练记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落实课本重点基础知识,通过知识的强化,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教师:我们了解了半坡居民的原始农耕生活,现在让我们走进农耕文化的另一个典型代表,那就是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看看他们的农耕生活又是怎样的一幅场景。

学生回答后,老师出示答案:

1.他们的饭桌上会有米饭、猪肉、狗肉、牛肉。

2.他们使用的工具是骨耜和磨制石器。

3.他们居住干栏式房屋。

4.他们的手工制品有陶器、玉器、乐器骨哨、象牙雕刻、骨制品和漆制品。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课本归纳答案的方式,培养学生搜取有效历史信息、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教师:让我们一起走进河姆渡博物馆的展厅,欣赏一下河姆渡博物馆中的7类展品,了解一下河姆渡人真实的生活场景。

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河姆渡博物馆中展品的相关图片。(见课件展示)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以上展品,让学生对河姆渡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有直观的认识,对原始农业、原始手工业水平有深刻的认识。在图片展示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探究河姆渡居民干栏式房屋的优点和原因,然后老师再通过课件出示答案,进行讲解。

教师:我们完成了对河姆渡居民农耕生活的学习,现在让我们一起总结一下,请同学们完成表格内容。

出示多媒体图片,展示问题,学生完成,教师展示答案。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学生通过复习,结合课本总结归纳出上述问题并能熟练记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落实课本重点基础知识,通过知识的强化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拓展提升:出示问题,思考探究,交流展示。

教师:我们学习了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两大原始农耕生活的典型代表之后,比较一下两者有何相似之处和不同点。(见课件)

学生完成后,让学生交流展示答案,老师再出示正确答案并加以强调。

特别指出:河姆渡居民会烧制陶器,半坡人会制作彩陶;半坡人的房屋是半地穴式的,河姆渡人的房屋是干栏式的。(河姆渡人生活的地区多雨潮湿,夏季高温,冬季气温在零度以上,干栏式房屋既可防潮,又便于通风降温;半坡人居住的黄土高原干旱少雨,夏季炎热,冬季寒冷,而半地穴式房屋具有冬暖夏凉的功能。)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引导学生掌握并深入理解本课的关键知识,使主体知识更条理、更清晰、更系统,便于强化记忆和巩固。【课堂小结】原始农耕的出现,使我们的先人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食物的“生产”者,人类第一次通过自己的活动来丰富生活,从而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面貌,对人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作为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印证了中国新石器时代原始农业的发展水平,为中国步入文明社会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为体现课本主体知识,附歌谣一首:

黄河流域有半坡,

地穴房子同居住,

粮食最早种植粟,

副食蔬菜鱼和肉,

陶器石器一起用,

纺线织布是才能。

长江流域河姆渡,

磨制石器有进步,

耒耜耕地种稻谷,

干栏房子共居住,

挖井养畜造陶器,

简单玉器和乐器。

设计意图:共同回顾本课所学内容,理清事件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所学知识。

当堂检测:教师出示课件试题,学生思考回答,然后教师出示答案,以达到当堂达标、当堂反馈纠正的目的。(见同步试题)

《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道原始农业的兴起及其重要意义,了解河姆渡人、半坡居民的生活特点。初步学习对具体历史资料进行归纳、概括、分析、比较,得出历史结论的历史思维方法。

2、过程与方法:

识读地图《中国原始农耕时代重要遗址分布图》,理解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的特征。识读《河姆渡人的干栏式建筑复原图》和《半坡居民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复原图》,形象地掌握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房屋的特点;通过概括、比较,弄清河姆渡人和半坡居民生活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劳动中表现出来的智慧与取得的成就,产生崇敬之情,从而达到对祖国悠久历史的认同和尊重。

教学重难点

难点:原始农业的发展

重点:河姆渡人、半坡居民的农耕生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这三种人都属于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那么他们靠什么维系生存呢,具体来说他们怎样获取食物?

生:采集和渔猎。

师:没错,通过采集野果、狩猎打渔生存,那么这样的生存方式有什么风险或不足呢?

生1:食物来源不稳定,不稳定冬天的时候难以采到果实、捕获猎物,会饿肚子。

生2:追逐猎物需要长途跋涉,耗费体力,且风险大。

师追问:那么有没有更好的方式能够解决食物问题呢?

生:种地、储存粮食;驯化蓄养动物,留到缺食物的时候再吃。

师:没错。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人类慢慢地由采集者、狩猎者转变成了食物的生产者。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原始农耕生活。

新课讲授

师:这节课我们要讲的是“新石器时代”,所谓的“新石器时代”,是指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我国大约在10000年前左右进入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除了使用“磨制石器”以外,人类还开始了定居生活,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逐渐产生和发展,还形成了原始的宗教信仰和艺术。

一、原始农业的发展

【展示《中国原始农耕时代重要遗址图》】

师:观看这张原始农耕时代遗址的分布地图,发现有什么样的特点?原因是什么?

生:沿大江大河分布;水源充足和土壤肥沃

师过渡:跟上一节课一样,让我们走进几个新石器时代遗址,窥探原始人类的农耕生活

【展示《玉蟾岩遗址出土的稻谷》、《东湖林遗址炭化粟和黍》、《河南舞阳贾湖遗址稻》图片】

师:这是湖南永州道县的玉蟾岩遗址(公元前8000年)出土的稻谷,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最早的人工栽培稻标本,刷新了人类最早栽培水稻的历史纪录。这表明了什么呢?

生:表明了距今10000年左右,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

师:在北方的北京东湖林遗址又出土了已经炭化的粟和黍,时间也有10000年左右。还有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出土的稻,这些证据都表明了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粟和黍均发现于中国,稻、粟和黍的人工栽培,是我们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

【展示“贾湖家猪头骨”、“耒耜”图片】

师:在贾湖遗址出土了猪骨,这又表明了什么呢?

生:表明当时已经出现了家畜饲养

师:没错。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也进步了。原来是“刀耕火种”(先以石斧,后来用铁斧砍伐地面上的树木等枯根朽茎,草木晒干后用火焚烧。经过火烧的土地变得松软,不翻地,利用地表草木灰作肥料,播种后不再施肥,一般种一年后易地而种。),后来发展到用耒耜等翻土工具进行耕种,当时的耒耜大多是用磨制石器或者动物的骸骨做成。

师总结: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石器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只要解决了温饱问题才能够创造文明。

师过渡:那么原始人怎样烹饪食物呢?

【展示《舞阳贾湖遗址陶器》图片】

师讲解:用陶器煮食,在陶器发明之前,人类打到猎物之后直接烧烤(古人火气重),现在无意之中发现泥土经过火烧之后会变坚硬,于是发明了陶器,用陶陶罐罐煮食,还能储存食物和水,有利于人类的长途迁徙。

【展示骨笛、刻符龟甲图片】

师:在河南贾湖遗址还出土了骨笛、刻符龟甲。这表明了什么了?

生:表明当时人类已经创造了音乐和艺术

师补充:没错。原始社会的音乐舞蹈,还有这种艺术和宗教信仰联系在一起,通常用来祭祀神灵,以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师过渡:现在已经对这一时期古代人的生活有了粗略的了解,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是“新石器时代”,在中国,新石器时代的的典型代表就是河姆渡人和半坡人,一南一北。因为当时没有文字记载,只能从考古发现,穿梭时空走入他们的生活。

二、河姆渡人的生活

师:生活包含了衣食住行各个方面,我们一一来看。

【展示《干栏式建筑复原图》】

师:生活在距今约7000年前的浙江余姚的河姆渡人居住的干栏式房屋,为什么房屋下面会留有这么一大块空间呢?

干栏式房屋:以木桩插入地下,上面用木板等拼接成屋,是中国最早的木构建筑,对中国古典建筑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今天的广西云南地区依然存在。

生:当时长江流域温暖湿润,雨水充沛,干栏式建筑能够通风防潮,下面的空间还能够饲养家畜。

【展示《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图片】

骨耜是用偶蹄类动物的肩胛骨制成的。其上端厚而窄,是柄部;下端薄而宽,是刃部。柄部凿一横孔,刃部凿两竖孔。横孔插入一根横木,用藤条捆绑固定。两竖孔中间安上木柄(即耒),再用藤条捆绑固定。这样,一件骨耜就制造出来了。骨耜比石器轻便灵巧,而且表面光滑,不容易沾泥,适宜在江南水田里使用。骨耜的使用,充分显示了河姆渡人的聪明智慧。

师:没错,当时河姆渡人还饲养了以猪、狗和水牛为主的家畜。不仅如此,正因为长江流域这样温暖湿润,雨水充沛的气候环境,河姆渡人栽培了大量水稻,并且使用骨耜翻土耕作。

【展示河姆渡出土的猪纹陶钵、木结构水井图片】

该陶钵器型相当完整,堪称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出土文物中的珍品。从外观上看,整件陶钵呈黑色,属于河姆渡文化典型的夹炭黑陶。画面上的猪保留了许多“狼奔豕突”的野性特征。此图反映了河姆渡居民的制陶工艺水平,也反映了原始饲养业的发展。

师:河姆渡人还制作陶器,这个猪纹陶钵。不仅能用来盛水,上面的花纹也很精美,机具艺术价值。不仅如此,河姆渡人还建造了木结构水井,已解决南方地区枯水期水资源不足的问题。

木结构水井:据考古资料证明,这种木结构水井在丰水期类似水塘,居民可以在水塘周围取水;枯水期时,到水塘底部的方坑内取水。

【展示河姆渡出土的玉器、乐器骨哨、雕刻品图片】

师:河姆渡人还会制造玉器和乐器,主要是骨哨。雕刻技术也很精湛,以精美的”双鸟朝阳纹牙雕”和“笑脸陶器耳”为代表,还体现了河姆渡人乐观的生活态度。不仅如此,在一些出土文物上隐隐约约看到了“天然漆”的痕迹,表明了河姆渡人已经懂得使用天然漆。

师过渡:比河姆渡人稍晚1000年,南北相呼应的半坡人的生活却又是另一副模样。

三、半坡居民的生活

【展示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复原图】

师:半地穴式房屋,适应黄河流域冬冷夏热的气候环境,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屋里,冬暖夏凉。

【展示半坡遗址出土的石斧、人面鱼纹彩陶、粟、鱼叉鱼钩、纺轮等图片,引导学生总结出半坡人的生活状况】

人面鱼纹彩陶盆1955年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半坡村。为新石器时代前期陶器,多作为儿童瓮棺的棺盖来使用,是一种特制的葬具。由细泥红陶制成,敞口卷唇,口沿处绘间断黑彩带,内壁以黑彩绘出两组对称人面鱼纹。

1、地理位置:黄河流域的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一带。

2、生活年代:距今约6000年。

3、生产生活

(1)房屋样式:主要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屋内有灶坑。

(2)农业工具:制作出精美的磨制石器,还制造骨器、角器等生产工具。

(3)种植业:主要种植粟。

(4)畜牧业:饲养猪和狗等家畜。

(5)渔猎:用弓箭、长矛、石球等捕猎斑鹿、獐、兔;用渔叉、渔钩、渔网捕鱼。

(6)采集:采集野果,作为食物的补充。

(7)手工业:主要是陶器,最具特色的为彩陶;出土的纺轮表明会简单的纺织、制衣。

(8)其他:装饰品、乐器(陶埙)。

小结作业

【引领学生完成表格填空】

向学生提出问题:半坡原始居民与河姆渡原始居民在生产生活上有哪些主要不同呢?为什么会存在差异呢?

答案:主要不同:原始农耕、原始生活

不同原因:地理自然环境不同,一南方湿润多雨,一北方干旱少雨。

【展示练习题巩固知识,让学生回答】

1、许倬云在《万古江河》中提到:现在常说的“新石器”与“旧石器”时代,以人类生产食物来维持生计的方式为分界线。从旧石器时代采集食物,到新石器时代生产食物。许倬云认为划分新、旧石器时代的分界线是()

A、天然火的使用

B、打制石器的使用

C、群居生活的出现

D、原始农业的兴起

解析:我国原始农业以种植业为主,伴随着采集经济被种植经济取代,原始农业产生。所以许倬云认为划分新、旧石器时代的分界线是原始农业的兴起,故D符合题意;“天然火的使用”、“打制石器的使用”、“群居生活的出现”均与题干内容无关,ABC不符合题意。故此题选D。

2、若要了解史前时期河姆渡人种植水稻的历史,最可信的证据是其遗址中发现的()

A、木器

B、彩陶

C、石器

D、炭化稻谷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距今约7000年的浙江余姚(长江流域)河姆渡遣址中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水稻的遗迹,这表明长江中下游是亚洲稻的起源地之一。因此,若要了解史前时期河姆渡人种植水稻的历史、最可信的证据是其遗址中发现的炭化稻谷。故选D。

3、迄今为止,考古学者发现年代最早的木结构水井是在()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山顶洞人遗址

D、河姆渡遗址

解析:依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河姆渡遗址,考古学者发现了木结构水井,这是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木结构水井。故选D。

4、半坡原始居民生产的陶器主要是()

A、彩陶

B、黑陶

C、白陶

D、红陶

解析:半坡人的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最具特色的为彩陶。故选A。

5、对历史遗迹的考古发现,是研究史前历史的重要证据来源。20世纪50年代在黄河流域陕西西安某遗址发掘出距今五六千年的粟粒、菜籽等遗物。据此判断生活在该遗址的远古人类是()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半坡居民

D、河姆渡人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根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陕西西安”“距今五六千年”“粟粒”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半坡原始聚落遗址发现于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一带,距今约6000年,半坡居民从事农业生产,主要种植粟。故生活在该遗址的远古人类是半坡居民。故选C。

板书设计

原始农业的发展

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聚落、磨制石器。

下载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11月28日宜昌市葛洲坝中学农耕时代的奇葩:中国古代商业文明

    农耕时代的奇葩----中国古代商业文明宜昌市葛洲坝中学徐建娥一、理念先行说方向以历史学为支点,合理选择教学内容。本节立足中国古代商业文明的学科知识体系,选择利用中学几种......

    城市商业计划书

    郑州商业计划书,郑州编制商业计划书服务,推荐河南瑞鼎科技有限公司。专业提供编制商业计划书服务,瑞鼎科技拥有一百多名各行业专业、兼职商业计划书写作人员。这些人员都是资深......

    第4课 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教案

    让更多的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 第4课 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课标要求 1.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我国古代冶炼、纺织、陶瓷业发展的基本情况;通过梳理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历程及分析公私手......

    二十四节气与农耕(5篇)

    五日为一候,三候即十五日为一气。月的第一个气称为节,第二个称为气(又称中气)。一个月为一个节、一个气,一年即分为二十四节气。从春开始分别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

    《持卡时代》教学设计

    《持卡时代》教学设计 古交四小张娟 活动总目标: 1、认知目标: (1)认识生活中的各类卡 (2)知道各类卡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 (3)了解卡的使用情况并学会使用卡 2、情感目标: (1)通过学生在......

    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 教学设计

    《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教学设计 【课题概述】 《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是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在课标中对应的要求为“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

    漫谈城市商业综合体之一

    漫谈城市商业综合体之一 心若水 城市商业综合体是经济、城市、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社会分工细化的需要,是区域和城市竞争力增强的重要表现形式,是房地产业高度化的重要表现形......

    城市商业网点规划

    城市商业网点规划 1、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的定义:是指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商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在充分反映城市商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城市未来商业网点的商业功能、结构、空间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