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4课 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教案
让更多的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
让更多的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
【深化·拓展】
想一想:棉纺织技术作为一个新兴部门为什么得到了迅速的推广?
提示: 丝织品太贵重,往往为社会上层穿着,很难在民间推广;而棉布柔软、保暖,并且结实耐用,适合各阶层穿着,社会需求量大;棉花种植由边疆向内地的推广,为棉纺织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棉花加工技术的进步也推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
三.从烧陶到制瓷
陶瓷技术主要包括制陶技术和制瓷技术的演进。1.制陶技术的演变
陶器的发明是新石器时代手工业中最重要的成就。古代先民创造了彩陶、黑陶、白陶等陶器工艺。
2.制瓷技术的演变
(1)东汉晚期,人们已烧出了成熟的青瓷。
(2)南北朝时成功烧制出白瓷,是制瓷技术上的重大突破。
(3)隋唐时期,白瓷进入了成熟期,制瓷业成为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瓷器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日常生活用品。
(4)宋代,景德镇成为“瓷都”,全国出现了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体系。(5)元代,开始进入彩瓷生产时期,烧成了著名的青花和釉里红。(6)明代,创造了斗彩和五彩瓷。
(7)清代,有了进一步发展,创造了粉彩和珐琅彩。
影响:由于陶瓷技术的进步,陶瓷从唐代起开始大量出口,取代丝绸成为中华文明的新象征。
【深化·拓展】
景德镇原名昌南镇,在江西饶州浮梁县,位于昌江东南,处在昌江及其支流的汇合处,四面环山。景德镇附近地区,蕴藏着丰富的瓷土资源。浮梁县境内及附近地区,横卧着怀玉山脉,盛产松柴,是很好的燃料。昌江及其支流,便于运送物资,河水又可用于淘洗瓷土,并安装水磨用于粉碎瓷土。景德镇的制瓷业出现于南朝,至五代时已经远近闻名。北宋景德年间,朝廷派官员烧制瓷器充作贡品,遂改地名为景德镇。入明以后,大批拥有特殊技能的制瓷工匠纷纷向景德镇集中,这里的制瓷业发展更加迅速。
依据材料分析景德镇为什么能成为全国的“瓷都”? 提示:
(1)这里出产优质高岭土,周围盛产松柴,为制瓷业提供廉价的原料和燃料;四周河流密布,交通便捷同时还可为制瓷业提供动力。
(2)景德镇以开放的姿态,吸纳了各地的名师名匠。
(3)景德镇由于高超的陶瓷技艺,多为皇家烧制贡品,因此,备受朝廷的重视。(4)宋代,以皇帝年号将昌南镇更名为景德镇,更推动了景德镇制瓷业的发展。四.官私手工业的消长
中国古代的手工业主要有私营和官营两种方式。起初,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私营手工业的比重日益增大。
1.官营手工业
(1)产生:西周时期。
(2)特点:①手工业由官府统一经营管理,工匠集中在官府设立的作坊内生产,原料由官府供给;②职业世袭,依附关系强,后来由于商品经济和私营手工业的发展,官营手工业内部的生产关系不得不加以调整,出现了雇募工匠。
(3)地位:到明代前期为止,官营手工业一直占据着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新德街20号4层 电话:010-82025511 传真:010-82079687
让更多的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
(4)评价:①官营手工业资金雄厚,规模经营,又为细密分工和协作创造了条件,而众多富有经验和技术的工匠一起工作,加之对产品质量的较高要求和严格管理,推动了古代手工业技艺的提高;②但官营作坊原料由官府提供,产品由官府调拨,不计成本,不入市场,缺乏竞争,而且官营手工业采取强制劳动和超经济剥削手段,常常引起工匠激烈反抗,导致产品质量低劣,生产效益低下,弊端丛生。
2.私营手工业
(1)兴起:春秋战国时期,私营工商业兴起。
(2)发展:春秋战国以后,私营手工业在曲折中发展;明代以后,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
(3)经营方式的变化:①唐代以前,私营手工业生产主要以农民家庭副业和城镇家庭小作坊的形式进行;②唐宋以来,私营手工业显著发展,农村家庭手工业的商品化程度大大加深,明朝中后期,手工作坊和手工工场日益增多,并从中孕育出了雇佣劳动关系,资本主义萌芽开始产生。
【深化·拓展】
想一想:古代手工业由官营为主到私营为主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私营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和技术基础;农业生产的进步为私营手工业的发展提供原料;而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封建人身依附关系的削弱也有利于劳动力的获得。
【学海导航·点拨】
对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的概括是本课的难点,可通过纵向的朝代比较,横向的与世界比较,注意结合史实来概括手工业发展特征。
第二篇:第4课 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教学设计
第4课 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教学设计 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中国古代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对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状况有了一定的认识,而经济的发展主要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三方面的内容,对古代农业的发展我们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这节课我们来共同了解一下农耕时代的手工业。那什么是手工业呢?(手工业就是指依靠手工劳动动,使用简单工具的小规模工业生产。古代中国素以手工业发达著称,居于世界领先地位。)请同学先大致浏览一遍课本,看看农耕时代的手工业主要包括那几个方面。(板书)
教学过程:
通过浏览课本我们知道农耕时代的手工业突出表现在冶金,纺织和陶瓷三个方面,我们分别来具体了解一下这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金属冶炼;
金属冶炼金属冶炼是生产力显著进步的标志。它是我国较早形成的手工业部门,它经历了由冶铜到冶炼铁的历程。
问题1:什么是青铜?青铜时代是何时?我国青铜文明的辉煌从哪几个方面表现出来?
参考:青铜是铜、锡、铅的合金,因颜色青灰被称为青铜。指从夏(二里头文化、公元前21世纪)到春秋末(公元之前5世纪),历时15个世纪。辉煌表现在:青铜器生产规模大、如湖北大冶铜绿山古铜矿遗址;数量多;种类齐备(有礼、兵、乐、饮食器、生产工具);技术精湛。商周时期铸造不同的青铜器,有不同的配方,反映了商周青铜冶铸技术的高超和成熟。
问题2:我国冶铁炼钢始于何时?其技术进步经历了怎样的历程?这些技术具体做法怎样?由铁到钢其原理是什么?
参考:春秋。技术进步:冶铁经历了由块炼铁到生铁的进步。炼钢经历了春秋时的块炼钢到西汉的炒钢、铸铁脱碳钢,再到北朝的灌钢法的进步。具体做法由学生回答。原理是改变铁的含碳量。含碳量低了的增碳,含碳量高了的脱碳。问题3:金属冶炼的燃料经历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煤的使用是冶金史上的一大飞跃? 参考:由木炭——煤(汉代开始使用,北宋普遍)——焦碳(南宋始、明流行)。因为煤的火力远胜木炭。炼的钢铁硬度、质量大大提高。
问题4: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使用煤的国家。煤的使用你是怎样认识的? 参考:煤的使用提高冶金技术,改善了人们的生活。延缓水土资源的破坏,有利农耕生产。但煤的使用造成大量有害气体污染了环境。(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有利就有弊,结合当今经济的发展状况。)
过渡句:古代冶炼技术的发明为我们当今中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古代纺织业的发展与进步对现代人的穿着打扮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二)衣被天下;
当今的人们穿着打扮都光彩照人,丰富多彩。衣被原料有麻织、丝织、棉织、毛织、化纤等。你知道古代人穿着情况怎样?我们来看手工业的第二个方面:纺织业。
问题1:我国丝织业的发展情况如何?其地位怎么样? 参考:
丝织技术。我国是世界上首先发明丝织技术的国家.(1)相传上古时代的黄帝时期发明了养蚕缫丝。(嫘祖)(2)西周以后,丝织工艺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3)汉代丝绸远销欧洲,使中国获得了“丝国”的称号。(4)唐代出现缂丝技艺,使丝织品更加具有艺术神韵。2 棉纺织技术
(1)宋末元初以来,边疆地区种植的棉花迅速向内地传播。(棉花是南宋末年由大食国也就是阿拉伯人传入中国,并逐渐推广起来的。棉花易种植,价格低,加工方便,保暖性好,穿着舒适。)
(2)元代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捍、弹、纺、织”技术,并发明脚踏三锭纺车,推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
(3)由于先进技术的推广,江苏的松江在元明时期迅速崛起,成为全国的棉纺织业中心。(这也反映出古代经济发展的区域性特点)
(4)明代后期,棉布已取代丝、麻、毛,成为主要衣料。(在这里老师要强调丝织品主要服务于王室,官府,贵族阶层,真正的黎民百姓的衣服主要是麻制品,先秦以来布衣为主,麻制品,布衣成为百姓的代名词。))
问题2:百姓的衣料以什么为主?明代后期,棉布为什么取代丝麻,成为广大民众的主要衣料? 参考:自宋末到明种植的棉花迅速向内地传播,遍及全国,为棉纺织的迅速发展提供了条件。元黄道婆将海南的先进工具推广到内地,并发明了脚踏三锭纺车。棉布物美价廉、保暖、御寒、耐用。能适应各阶层人民的使用。而丝贵重。问题3:教材P17方框内的18世纪外国纺织业和同时代的中国棉织业相比,说明了什么?
参考:欧美的棉纺织技术远远落后于中国的棉纺织技术。
过渡句:我们每天所用的餐具中常用的是什么?(学生回答陶、瓷)这与我们古代灿烂的陶瓷文化是息息相关的,那么我们就来共同了解古代陶瓷业发展状况。
(三)从烧陶到制瓷
1.制陶业:陶器是人类共有,瓷器则是中华民族祖先的伟大发明。2.制瓷业 情境营造
问题1:陶器为何恰好在农业生产出现的新石器时代被发明,说明了什么?从色彩看,陶有哪几类?
参考:原始农业的出现,人们要求提高生活质量。如:人们要求储存粮食,要求有煮熟事物的器皿和汲水的的盛器等。说明了农业是手工业的基础。彩陶、黑陶、白陶
问题2:陶、瓷是怎样的关系,它们的本质差异在哪?
参考:从制作原理上说,陶是瓷的源,瓷是陶的流。制作流程大致相同。本质差异,建议教师授课时拿出陶、瓷的实物。由学生观察,敲击归纳出。①用料不同②烧制温度不同③吸水性不同④透明度不同⑤敲击声不同
问题3:瓷器是中华民族的的伟大发明。它经历了哪几次突破性的发展?
参考:东汉烧出了成熟的青瓷——北朝成功烧制出白瓷(南方盛产青瓷北方盛产白瓷,固有“南青北白”之称。)——隋唐陶瓷工艺臻于成熟,白瓷进入成熟期,制瓷业成为独立生产部门,瓷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日用品且大量出口,取代丝绸成为中华文明的象征。——宋景德镇成“瓷都”。出现具有地方特色的五大名窑(官,汝,哥,定,钧)。——元开始进入彩瓷生产期,明清彩瓷成熟。(陶器的使用也反映了森严的等级制度,《后宫甄嬛传》中皇太后,皇后,皇贵妃,贵妃,嫔妃,贵人,常在,答应使用的陶器就反映了森严的等级制度。)(在皇宫中,颜色釉瓷器的使用,也有严格的等级之分。清《国朝宫史》卷十七记载:皇太后、皇后用里外黄釉器;皇贵妃用黄釉白里器;贵妃用黄地绿龙器;嫔妃用蓝底黄龙器;贵人用绿地紫龙器;常在用绿地红龙器。由此可知颜色釉的使用,在等级上是多么森严。)(陶器还用于祭祀)
四、官私手工业的消长 1.官营手工业 2.私营手工业 情境营造
我国古代手工业在各生产部门取得辉煌成就,许多部门的产品成为中华文明的象征。那么,它们是在怎样的经营方式下取得的,这些经营方式有何特点、有何利弊?
问题1:从西周到明前期官营手工业一直占据着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官府为什么要经营,控制手工业?
参考:满足王室、官府和贵族的生活需要;独占利润;以农为本,工商为末思想的影响。(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的传统思想,传统的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问题2:早期官营手工业有哪些典型特点?你怎样评价官营手工业?
参考:生产范围广,分工细致;工匠集中于官府手工业作坊劳动,相互交流经验,且有人才优势。评价:官营手工业往往资金雄厚,生产范围广、规模大、分工细,具有人才优势分工协作。有助古代手工业的发展。但官营手工业产品不进入市场,供贵族使用,缺乏竞争。工匠强制性的劳动,生产积极性不高,效率低下。
问题3:官营手工业发展进程中,其内部生产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参考:从征役制到募役制的变化。原因是商品经济、私营手工业的发展。问题4:私营手工业的产生、发展经历了怎样的历程,为什么?
参考:春秋战国时勃兴,此后曲折发展,明中期以后,开始在制瓷、矿冶、纺织等行业中占据主导地位。因为春秋战国铁器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得到显著进步,封建自然经济得到发展,因此以家庭副业和城镇家庭小作坊形式的私营手工业勃兴。但在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情况下,加上统治者重本轻末(重农抑商)思想影响,私营手工业者受到限制,曲折发展。明中期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官营手工业衰退,私营手工业在许多行业占据主导地位。问题5:私营手工业的经营方式经历了怎样的阶段? 参考:三个阶段。唐以前,主要以农民家庭副业和城镇家庭小作坊的形式进行。唐宋至明中期,农村家庭手工业的商品化大大加深。明中后期,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工受值”式的雇佣劳动关系。(资本主义萌芽的存在与否)(从纯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当时已经存在可观的商业,产业资本经营和资本劳动雇佣关系,其进一步成长的势头也颇为肯定。但是,所有这些因素,都曾经出现在中国历史上更早的时期。所以,如果把这些因素判定为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萌芽,这种萌芽早已出现,只是到了明代处于更突出的发展中。明代的自然灾害比较严重,经济发展缓慢。)
总之,我国古代的手工业在冶金、纺织、陶瓷等部门创造了辉煌的成就,经营方式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它在农耕经济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
第三篇: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1.明代中期以后,私营手工业在许多行业取代以前占主导地位的官营手工业。这主要是因为:
A.官营作坊产品有限B.私营作坊工人增加
C.资本主义的萌芽D.商业经济的发展
2.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根据当时的制度,该局产品:
A.全部投放市场,收入归皇室B.部分用于纳税,部分投放市场
C.全部供皇室使用,不投放市场D.部分供皇室使用,部分投放市场
3.《青花瓷》这首歌在同学们中间广为传唱,“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色白花青的锦鲤跃然于碗底”,传神的表达了青花瓷的特点。下列关于青花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青花瓷的出现要早于青瓷、白瓷B.青花瓷的烧制成功,使瓷器与书画的结合更为紧密
C.青花瓷是一种彩瓷,景德镇是其重要产地D.元代以后,包括青花瓷在内的瓷器大量销往海外
4.西周时期实行“工商食官”制度,这表明当时的手工业和商业:
A.由官府控制B.不受官府的干预
C.存在官营和私营的区别D.以私营手工业和商业为主
5.汉代形成的“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若当时以为外国商人来中国采购商品,他可能购买到的商品有:
①丝绸②纸张③瓷器④棉布
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
6.在某次青铜器文物展览会上,三星堆文化的青铜器赢得了参观者的一片赞美之词。如果外国参观者向你咨询中国古代的青铜铸造技术在何时进入繁荣时期,你应该回答:
A.新石器时代晚期B.商周时期C.秦汉时期D.魏晋南北朝时期
7.中国古代最精美的手工业产品大都来自:
A.家庭手工业B.民营手工业C.私营手工业D.官营手工业
8.下列关于古代手工业叙述错误的是:
A.官营手工业生产范围广,规模大,分工细,代表着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
B.官营手工业一直占据着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C.官营手工业不计成本,不入市场,缺乏竞争
D.私营手工业兴起于春秋战国时期,后来从中孕育出资本主义萌芽
9.右图所示之剑出土于甘肃灵台,剑柄用青铜铸成,剑身铁质,是我国现今出土最早的人工冶铁制品之一。该剑最早可能铸造于:
A.夏朝B.商朝C.春秋D.战国
10.材料一天子之六工,曰土工、金工、石工、木工、兽工、草工,典制六材。
——《礼记.曲礼》
材料二(官府工匠)相语以事,相示以功,相陈以巧,相高以知。——《管子.小匡》 材料三(汉豪强)得管山海之利,采铁石,鼓铸,煮盐,一家聚众或至千余人。
——《盐铁论.复古》
请回答:(1)上述材料各反映了什么问题?
(2)官营手工业内部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出现于什么朝代?其表现是什么?
(3)私营手工业何时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第四篇:第5课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教案
第5课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教案
课题: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课标要求】概括古代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知识体系】【知识体系】【探究与点拨】一.商业的发展
(一)产生和初步发展----先秦时期1.原始社会:
2.商朝:
3.周朝:
4.春秋战国:
(二)发展和高峰1.隋唐时期:①表现:
②原因:
2.宋代:①表现:
②原因:
3.元代:①表现:
②原因:
4.明清:①表现:
②原因:
二.城市的繁荣1.城市发展的阶段特征(1)周秦至唐朝:
(2)宋代:
2.城市发展概况(1)汉唐时期:
(2)唐宋时期:
(3)明清时期:
三.“重农抑商”1.商业地位:①原因:
②统治者对待商业的态度:
2.重农抑商政策(1)原因:
(2)推行过程:①战国时期:
②西汉时期:
③中唐以来:
④明清时期:
(3)影响:
1.司马迁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反映了当时的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2.根据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情况,概括影响商业发展的要素。3.对比唐代长安城,想一想,北宋汴京有哪些变化?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4.春秋战国时期实施重农抑商政策是否有合理性?明清时期的重农抑商政策有什么危害?【重难点解析】1.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的主要特点:(1)商业产生之后不断发展,到宋元时期空前繁荣;(2)联系: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联,相辅相成;(3)阶段:阶段性特征明显,各个时期发展极不平衡(宋元空前繁荣);(4)组成:国内贸易、边境贸易、对外贸易全面繁荣;(5)管理: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少;(6)趋势:受重农抑商政策制约,发展艰难而曲折。2.下面是范蠡的部分生意经,请同学们阅读并受到启发,将来成为爱国商人。生意要勤紧——切忌懒惰懒惰则百事费;用度要节俭——切忌奢侈奢侈则钱财竭;用人要方正——切忌滥用滥用则付托难;
接纳要谦和——切忌躁暴躁暴则交易少;立心要诚正——切忌粗糙粗糙则出品劣;
相处要诚实——切忌虚假虚假则害己终。【巩固练习】一.选择题1.古代商业由以物易物到出现货币,其根本原因是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社会分工的扩大c.社会生产力的进步
D.社会性质的变化2.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的主要目的是A.政府统一管理商业
B.对商人进行思想控制c.发展商品经济的需要
D.驱使商人为政府服务3.《新唐书•百官志》载:“两京诸市置令一人,从六品上;丞二人,正八品上。掌财货交易,度量器物,辨其真伪轻重。”上述材料反映了唐代
①设置了专门的城市商业管理机构和官员
②有了专门的手工业管理机构③城市商业活动比较规范
④都城长安商业活动繁荣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4.“市井经纪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市去处,通晓不绝……盖都人公私营干,夜深方归也”,宋代的这一记载,反映了北宋A.城市布局打破了坊市界限
B.市的启闭不再受官方统一规定的时间限制c.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视
D.江南经济的繁荣5.与唐朝前期的长安城相比,北宋东京城最大的特点是
A.商业活动更加频繁
B.城市布局整齐、环境优美c.商业活动不局限在“市”里
D.依傍河流两岸而建6.杭州、扬州、登州等城市的兴起,是由于 A.“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繁荣
B.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出现c.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繁荣
D.“陶瓷之路”的发展兴盛7.我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①形成于战国时期②长期维持了社会的稳定③是封建社会的传统经济政策④在封建社会中始终发挥着积极作用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8.商鞅主张“重农抑商”,黄宗羲主张“工商皆本”。二者的主张
A.反映了自然经济的实质
B.有利于当时经济的发展c.反映了小生产者的要求
D.都有利于加强封建统治9.明清时期重农抑商的表现有①重征商税②禁止一切对外贸易③严格限制商人活动④禁止商业活动在大城市中进行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10.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商品经济的发展对自然经济起了破坏作用;②商业中心始终以都城为主;③对外贸易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受政府政策的影响;④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和商业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关系;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二.非选择题11.阅读以下材料:材料一:材料二:有人说,欣赏《清明上河图》“恍然如入汴京(东京),置身流水游龙间,但少尘土扑面耳”。——《石渠宝笈三篇》图3
《清明上河图》(局部)材料三:苏州“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出现“大户张机为生”,以增殖财富;而工匠“趁织为活”,“得业则生,失业则死”的现象。——《高中历史教材》图4
苏州丝织业手工工场请回答:(1)阅读材料一,说明图1所示城市的名称及其所处朝代。(2)阅读材料一、二,从图2、3提取历史信息,说明北宋东京与图1所示城市相比,在商业活动方面发生了什么变化。反映了商业发展的什么特点?(3)阅读材料三,从图4提取历史信息,说明在城市的经济领域又出现了什么新的现象。最早出现在哪个历史时期?导致这一新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总结与反思】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题号12345678910答案cDDccDBBcc11.(1)城市:长安;朝代:唐朝。(2)变化:①坊市界限不复存在。②形成街市。③突破了时间限制,出现夜市和晓市等。特点:反映了商业经济的发展和官府控制的减弱。(3)新现象:出现了具有雇佣关系的手工工场,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时间:明朝中叶(明朝中后期);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第五篇:第4课《蚂蚁》教案
第4课《蚂蚁》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并学习文中对蚂蚁传神生动的描写。
2.掌握文中由蚂蚁引发思考的感悟式写法。
3.借助,加深对生存、生命的认识。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中的第一、二点为重点,第三点为难点。
教学时数:2课时。
课前预习:
1.认真朗读三遍以上,并标画出描写蚂蚁的生动词语。
2.思考:本文通过蚂蚁想告诉我们什么?
第一课时
主要内容:
理解、分析文中对蚂蚁的生动描写;感受对生存、生命的深刻思考;理解感悟式的写法。
教学步骤:
一、学生朗读全文,积累词语。
畏畏缩缩
左顾右盼
义无反顾
怜悯
主宰
蹒跚
戳破
(建议:要有侧重点地掌握词语的音、形、义)
二、整体把握(划分层次,明确主要内容)。
本文层次十分清晰,可分为两部分,如何划分?
明确:1-5为第一层次
6-9为第二层次
请概括层意。
明确:第一层(对一只发现饼干屑蚂蚁的生动描写);第二层(由蚂蚁而引发的个人感悟)。
三、分析,理解感悟式写法。
1.第一层次理解与分析
1-5自然段有四个自然段是描写蚂蚁的。请同学们专注朗读1、2、3、5四个自然段,想想这是只怎样的蚂蚁?
(朗读后,学生交流)明确:胆小而又自足的蚂蚁。
请同学们标画出表现蚂蚁“胆小”和“自足”的相关语句,再读读。想想作者为什么能把蚂蚁写得如此传神呢?
(学生交流)明确:因为作者采用拟人化手法,生动刻画了蚂蚁的动作、神态、心理。
请选择你认为最传神生动的词句,说说你的感受(词句品味)。
(可结合课后“词句品味与积累”,交流展示)。
(结合练习题一):文中运用了一系列拟人化的词语来写蚂蚁是为了赞扬蚂蚁吗?目的是什么?
(学生交流)明确:不是为了赞扬蚂蚁。在文中作者只是一个冷静的旁观者。目的是为了传神生动地描写蚂蚁,同时有一定的幽默感(如:义无反顾、重大判断等)
总结:像作者一样,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动物以人的情态、心理,你笔下的动物就可能写得生动形象、活灵活现。但这必须建立在细心观察的基础上。
板书:细心观察--对象人格化(赋予动物以人的情态、心理)
2.第二层次理解与分析
第二层是写作者的内心感悟。请同学们细读6-9自然段,分析作者是如何感悟的,感悟的切入点是什么?
(学生交流)明确:(蚂蚁)凭借运气获得了饼干屑,就快乐得要晕过去,不知道上方就有一副怜悯的眼光在居高临下地观察它,更不知道某一根手指顷刻之间就能将它捻成碎末--(联想)--(我)另一高度上面同样有一副眼光正在注视着“我”,主宰“我”的命运。
由上述可知,虽然蚂蚁在人类的眼中是个十分渺小的事物,然而我发现此时我们与蚂蚁却有着惊人的相似,这说明了什么道理?
(学生交流)明确:往往自足于眼前的幸福,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
从整个生物界来说,我们与蚂蚁一样只是生物链中的一个因素,我们何尝不也是一只渺小的蚂蚁!
板书:
末尾说“蚂蚁是令人感慨的动物”而不是说是令人感动的动物,为什么?
(学生交流)明确:从全文上看作者对蚂蚁毫无感动之情,而是一种怜悯和同情,不忍心伸手戳破它的快乐,而由蚂蚁联想到人类自己。请同学们想想,作者内心有怎样的感慨?
(自由发言)明确:对生命的悲悯、同情,对自足于眼前幸福的反思,对无法主宰自我生命的无奈,对生命意义的冷静思考等等。
四、作业:
根据平时的观察,选择你熟悉的一种动物,写一则生动的片段(200字左右)。
要点:细心观察,对象人格化(赋予动物以人的情态、心理)。
第二课时
主要内容:
针对感悟式的写法和对动物的生动描写,通过写作深化认识,学会运用。
教学步骤:
一.展示学生所写的动物片断。
1.以四人为一小组,互阅习作
2.小组代表上台朗读习作,学生互相点评。
3.教师总结,并让学生在原作上加以修正。
二.感悟式写法的训练。
从《蚂蚁》一文可知,感悟式写法必须借助联想,同时联想还得有恰当的契合点。《蚂蚁》一文就以“自足于眼前幸福,无法主宰命运”为契合点。请同学们在原作的基础上,找个契合点,由物及人进行联想,续写一段自己的感悟。
学生(现场写作,在原文基础上续写一段感悟),学生代表交流展示,教师点评。
三.明确感悟的特殊性。
感悟还要有特殊性,不要落入俗套。作者南帆就是这样。一般人可能由蚂蚁感悟到勤劳或生命力顽强等等,但作者却与众不同,由蚂蚁感悟“幸福”“命运”等问题,这是十分可贵的。同学们能否对自己的感悟再作思考,也力求与众不同,有一定高度。
学生(现场交流,修正)
四.课后将抄正、上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