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鹏之徙于南冥》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2 23:09: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鹏之徙于南冥》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鹏之徙于南冥》教学设计》。

第一篇:《鹏之徙于南冥》教学设计

《鹏之徙于南冥》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鹏之徙于南冥》是人教版选修教材《先秦诸子选读》第五单元《庄子选读》的第二节,主要内容是讲庄子追求最高人生境界――逍遥游的思想。《逍遥游》是《庄子》一书的开篇之作,被学者认为是体现庄子思想的最主要篇章,近人马叙伦有言:“开宗不解逍遥字,空读南华三十篇”。《鹏之徙于南冥》基本上节选了《逍遥游》全文,只删去了最后一段。《逍遥游》作为必修篇目曾经在必修5出现过,只是必修教材中少了《鹏之徙于南冥》中的后三段。因此学生对课文主要内容比较熟悉,艺术手法也有所了解。这次编入《庄子选读》,作为庄子思想的重要内容再次出现,编者意图很明确,就是要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庄子追求最高人生境界的思想,“传道”的意味很浓。况且选修又是必修的拓展和提升,旨归本来就在于“大学”而兼及“小学”,所以了解庄子的思想,引导学生思考社会、人生问题,拓宽人生境界,涵养灵魂,就成为教学的主要任务。这也是我本课教学设计的基本出发点。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把握庄子对“至人”“神人”“圣人”的思考。

2.引导学生思考庄子人生追求的启发意义。

3.学习和掌握加点的重点词汇:怒、果然、辩、爝火、息、尸、文章、浸、稽、掊、龟、之。

【教学重点】

庄子人生追求的启发意义。

【教学难点】

把握庄子对“至人”“神人”“圣人”的思考。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学生认真阅读《鹏之徙于南冥》一文,要求达到:熟悉文章中的寓言故事,并思考其寓意。

阅读课文,完成下列知识积累: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怒而飞(2)适莽苍者,三?{而反,腹犹果然

(3)此小大之辩也(4)辩乎荣辱之境

(5)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

(6)我犹尸之(7)瞽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

(8)大浸稽天而不溺(9)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10)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之”的意义或用法。

(1)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2)是鲁孔丘之徒与

(3)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4)之二虫又何知

(5)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3.概括每一段的主要内容。

二、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如果你是一个只知道匍匐在习题海洋里拼命加减乘除的孩子,我劝你不要读庄子,因为他和你是两个世界的人;如果你是一个整天幻想摆脱地球引力憧憬自由飞翔的孩子,那么我要告诉你,你来读庄子,你是两千年后上天赐给庄子的异代知己。读《庄子》,说难也难,难于上青天,说易也易,易于烹小鲜。读《庄子》要有绝对丰富的想象,天马行空,神飞天外;读《庄子》要有绝对开阔的胸襟,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读《庄子》要有绝对特别的思维,能够突破常规,敢于撞入禁区。倘能如此,一篇《逍遥游》何足难哉。《逍遥游》是《庄子》的第一篇,是庄子思想的精华,明白了“逍遥游”的含义,就找到了解开庄子思想的一把钥匙。近代学者马叙伦《为庄子义证成率题绝句》说:“胜义无疑第一禅,几个曾解笑前贤。开宗不了‘逍遥’字,空读南华三十篇。”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选读》第二节《鹏之徙于南冥》,领略什么是真正的“逍遥”。

(二)检查预习,重点订正和落实词语积累。

(三)阅读课文,理清思路(整体把握)

【教师点拨】先秦诸子散文都是论证文,不管文章写得多么生动形象,摇曳生姿,里面引用的故事多么引人入胜,奇谲怪诞,目的都是为了阐明自己的见解,所以同学们一定不要被这些华丽的表象所蒙蔽,要能透过现象抓住本质――文章中的观点。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画出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概括每一段的大意,理清文章思路。

【明确】全文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讲大小之辨。

第二部分(第二段):讲逍遥游的境界。

第三部分(最后三段):进一步阐明“至人无已,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四)阅读课文,深入理解(局部研读)

学习第一部分,明白以下问题。

1.文章开头描绘了一幅什么场景?你认为作者要告诉我们什么?文章的中“有所待”是什么意思?

【明确】文章开始部分,先浓墨重彩地写出一幅大鲲变为大鹏,大鹏扶摇直上九万里,而后从北海飞往南海的壮丽图景。作者特别突出了鹏之大,飞之高,翔之远。把读者带进了一个亦真亦幻的境界。景象雄奇壮丽,故事骇人听闻,气象出人意表。完全超出了一般人的想象范围。

作者通过大鹏腾飞高举的壮丽景象,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自由豪迈的人生画卷,是人生的一种大境界,大格局,大气象。但这还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因为他还有所待。

“有所待”的“待”就是凭借、条件之意,“有所待”就是有条件限制的,不自由的。尽管如此,但是大鹏南徙的壮举,它扶摇直上的气象,还是表现出难以企及的境界。

2.作者写“蜩与学鸠讥笑大鹏”有什么用意?论证“小年不及大年”又有什么作用?

【明确】如果说大鹏是展翅九天的“神鸟”,那么蜩与学鸠则是翱翔蓬蒿之间的“小虫”,它们代表的是目光短浅、境界狭小的凡人境界。庄子把它们拿来与大鹏作对比,说明人生境界的不同乃是由于眼界大小不同,即空间的广阔和狭小不同造成的。

庄子认为空间的广阔和狭小不同会影响一个人的人生境界,从而影响人的智慧,因而得出一个结论――小知不及大知。然而他认为影响人的智慧的因素不只是空间,还有时间。于是接着用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来证明“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来进一步论证“小知不及大知”的道理。

3.认真分析课文内容,思考文章中的“大”和“小”指的是什么?作者认为“大小之辩”在哪里?

【明确】“大”指大空间、大年(大时间)和大知(大智慧),“小” 指小空间、小年(小时间)和小知(小智慧)。

(1)小空间是有限的;大空间是无限的,其大无外,其小无内。

小空间不及大空间――蜩与学鸠、斥安比不上大鹏;

(2)小年是有限的时间;大年是无限的时间,过去无始,未来无终。

小年不及大年――朝菌、蟪蛄和众人比不上冥灵、大椿和彭祖;

(3)小智慧是有局限的,时时处处会遇到阻碍;大智慧没有局限,摆脱了世间所有的束缚,同化了宇宙人生的一切性质,达到了绝对自由的境界――逍遥游,成就人生的最高理想。

小知不及大知――小境界、小格局和小气象比不上大境界、大格局和大气象。

三、第二课时

(一)学生阅读第二部分,讨论下列问题

1.庄子把人生分为几种境界?各有什么特点?

【明确】三种境界。

(1)四种凡人的境界――追求功名利禄;

(2)宋荣子和列子的境界――远离事功、名利但仍有所待;

(3)逍遥游的境界――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

2.先翻译“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一句,再谈你对这句话含义的理解。

“天地”乃是万物的总名。“正”指本性。“御六气之辩”指使用阴、阳、风、雨、晦、明六气的变化。在庄子看来,这就是最高的境界、气象和格局了:利用天地万物的自然本性,利用阴、阳、风、雨、晦、明六气的变化,而游于没有止境的宇宙当中。具备这种最高境界、气象、格局的人,跟天地万物、阴阳大化、道合而为一。

3.什么是“逍遥游”?影响“逍遥游”的因素是什么?我们怎样才能达到“逍遥游”的境界?

提示:逍遥游意味着“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意味着不为自己的成见、知识、欲念情感等束缚,不为世俗功名拘囿。达到“无名”“无功”“无已”的“圣人”“神人”“至人”境界。

影响“逍遥游”的因素是贪图虚名浮利,追求事功伟业,念念不离自身。

第三个问题学生可以有多种多样的发挥,只要不离前面的三个因素,言之成理即可。

4.这三种境界分别和前面描述的哪种情形相对应?作者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运用了类比认证法。

(1)四种凡人境界――蜩与学鸠等

(2)宋荣子和列子的境界――大鹏

(3)逍遥游的境界――至人、神人、圣人

(二)学习第三部分,深化理解

1.学生阅读后三段,讲出三个寓言故事。说说各自的寓意。

【明确】(1)尧让天下于许由的故事(重点在名与实之名)。

圣君尧想把自己天子的位置让给当时的高士许由。他说在许由的面前,自己太渺小了,占着天子这个位置,自觉心里不安。要把天下交还给许由。许由的回答更加匪夷所思,他说尧做天子治理天下,天下已经治理得很好了。自己还代替尧做天子,已没有什么实质的意义,如果自己接受了,那纯粹是为了得到名声。他认为名声只不过是实事从属、派生出来的东西,没有什么实质的内容。自己也不会为这种虚无的附属品(名声)去做天子。还用了鹪鹩深林筑巢仅占一枝,田鼠河流饮水仅用一腹的事实,来说明天下很大,但对于自己生命本身来说,其实绝大部分都没有意义,没有作用。最后用越俎代庖的典故,明确拒绝了尧的提议。天下人梦寐以求的无上尊荣,在圣人许由眼里竟然轻如鸿毛,一文不值。

这个寓言,主旨是“圣人无名”。

(2)藐姑射山神人的故事(重点在生命的作用)。

楚狂接舆讲了一个故事,他说遥远的姑射山上,住着一些神人。这些神人的肌肤像冰雪一样白皙,体态像处女一样美好;他们不吃五谷杂粮,而是吸清风喝甘露;他们乘着云气,驾着飞龙,遨游于四海之外;他们精神专注,使人或物不生灾害疾病,而谷物丰熟。肩吾听了之后惊的目瞪口呆,认为这是骗人的鬼话,不真实。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连叔。可是连叔却不客气地说:不是接舆的话大而无当,是你的智慧有缺陷,无法理解人家所说的境界。连叔认为姑射山的神人,德行极高,能将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容纳而成为一体,对于世人祈求的最大事功――天下大治,他们根本没有当回事,认为这太渺小了!这样的神人,没有什么东西能够伤害他,大水到天也淹不到他,大旱使金属石头成为液体而流动、土山被烧焦也热不到他。这些神人,他们身上的尘埃污垢等毫无价值的东西尚且能制造出尧和舜,人世间的一切事功,对他们来说简直易如反掌。但他们从来不把这些世俗的功劳当回事!他们追求的是人生更加本质的东西,即摆脱世俗功利的羁绊,回归生命的本真,进入自由的境界。

这个故事说明了“神人无功”的道理。

(3)大葫芦无用的故事(重点在无用之用为大用)。

惠子说,魏惠王赠给自己一种大葫芦的种子,自己种上它,长出了一个大瓠子,瓠子的容积很大,可以填塞五十斗的东西。但是掏空它用来盛水,它的硬度太小不能胜任;把这个大瓠子剖开做成两个瓢,瓢太大无处可容。惠子因为它没有用处把它击破了。庄子就用“不龟手之药”的寓言批评惠子智慧浅薄,思维僵化,不能够发挥事物的大用,只顾在常规思维的框框里兜圈圈。不能舍弃自我,凡事都以自我为中心,把世间的一切事物对象化、工具化。惠子认为大葫芦无用,完全是从自身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没有认识到天生万物并非是为人服务的,万物自有其妙用,不用之用方为大用。舍弃自我方能彻底摆脱尘世的一切羁绊,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即老子所云:“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佛家所说的若无我相,则能超凡入圣,得大自在。

这个寓言的寓意是“至人无己”。

2.联系全文,谈谈你对“至人无已,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理解。

【明确】至人那里没有自己,神人没有世俗的事功,圣人没有世俗的声名。“至人”“神人”“圣人”名号不同,实质上则是一样的,指具备最高境界、气象、格局的人,亦即达到逍遥游境界的人。

(三)讨论提升

请同学们谈一谈庄子的人生追求对你有什么启发意义?

【提示】庄子为我们开拓了逼仄人生的另一条康庄大道。他不是不要人们积极进取,而是要人们走出一条更加广阔、更加壮丽的人生道路。学生可以从做人首先要有远大理想,有人生的目标谈。可以从走出人生的狭小圈子,追求人生的崇高境界来谈;可以从摆脱?锍K嘉?的误区,探索宇宙人生的奥秘角度来谈;也可以从摆脱名利的束缚,过淡泊闲适的生活角度来谈;不可以从庄子的人生态度对现代人心灵的解放角度来谈,等等。只要学生有些感悟就行。如果能说出庄子在文章中写的故事都非寓言,而是事实,则庄子幸甚,智慧幸甚!

布置作业:以“庄子的逍遥游”或“我的逍遥游”为题写一篇短文。

【板书设计】

编辑 孙玲娟

第二篇:鹏之徙于南冥 教案

鹏之徙于南冥

【教学目的】

1、掌握课文中重要字词的含义和特殊用法

2、理解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哲学观和人生观

3、把握文章想象丰富、用寓言说理的特色

4、学习文章的结构特点 【教学设想】

1、复习(第1、2段)和讲读(第3、4、5段)相结合

2、以理解“逍遥游”的深刻含义为重点

3、拟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从已学过的课文《逍遥游》导入 齐读课文第1、2段

二、复习、讨论

1、第1 段

写世间万物,大至鹏鸟,小至尘埃,它们的活动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

分四层来写。

第一层:极言鲲鹏之大。文章开始,浓墨重彩地写出一幅大鲲变为大鹏,大鹏扶摇直上九万里,而后从北海飞往南海的壮丽图景。

鲲鹏现世,神奇壮美,充满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第二层:写鹏鸟南飞“有所待”。先借齐谐之口,描述大鹏由北海迁往南海的情形,进一步渲染鹏之大——再以“野马”“尘埃”对比,表明万物皆“有所待”:鹏鸟所待的是海运时的六月飓风,“野马”“尘埃”所待的是“以息相吹”——最后连用“大舟漂浮有待深水,芥草杯水就能负载”两个比喻,说明大鹏高飞九万里必须凭借强劲的大风和辽阔的天空,这就是强调了鹏鸟的的“有所待”。

第三层:反驳蜩与学鸠。

“蜩”就是蝉,“学鸠”就是小鸟。

它们也“有所待”,但与鹏鸟的壮观高飞相比,呈现的是完全不同的境界、完全不同的气象、完全不同的格局。显得多么滑稽可笑,显得何等卑微琐屑。

接着又以“行路备粮”为喻,进一步说明蜩与学鸠根本无法理解鹏鸟的境界。

第四层:写万物在“有所待”的范围内,存在着“大小之辩”。文章举出“朝菌”“蟪蛄”“冥灵”“大椿”“ 彭祖”来说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由庄子所举的例子来看,小智慧与大智慧的差别不只是在智慧上,小年寿与大年寿的差别也不只是在年寿上,而且还在于由它们所关涉的境界、气象、格局上。

而庄子的最终目的,则是要说明人的境界、气象、格局的问题。

2、第2段

阐明“逍遥游”的境界。

这一段先由对万物的泛论进入到对社会中人的具体论述,阐明了庄子理想中修养的最高境界是“逍遥游”:

“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这几种人就境界、气象、格局而言,就好像跟大鹏鸟相比之下的蝉、小鸠以及斥。因此,“宋荣子犹然笑之”;

宋荣子看不上前面那几种人,他代表了更高的一种境界、气象和格局。但在庄子看来,他的特点就是重本性、轻外物。惟其如此,仍然有未曾树立的德行。所以,并不足以代表最高的境界、气象和格局;

境界、气象、格局比宋荣子更高一筹的是列子。他对外物看得更淡了。然而庄子认为,他乘风而行虽然免于行走,但仍然有所依靠,他没有风就不得行。所以,这还不是最高的境界、气象和格局;

在庄子看来,利用天地万物的自然本性,利用阴、阳、风、雨、晦、明六气的变化,而游于没有止境的宇宙当中。这就是最高的境界、气象和格局,也就是“逍遥游”了。

那么,怎样才能达到“逍遥游”的境界呢?

庄子认为,只有做到“无己”“无功”“无名” 的人,才具备这种最高境界、气象、格局,才能跟天地万物、阴阳大化、道合而为一了。

那么,什么人能做到“无己”“无功”“无名”呢?

庄子认为,能做到这些的,只有“至人”“神人”“圣人”

接下来,庄子分别解释什么是“圣人无名”“神人无功”“至人无己”。

他所使用的表达方式,还是一系列生动有趣的寓言。

三、作业

预习课文第3、4、5段,看看什么是“圣人无名”“神人无功”“至人无己”。

附:第1、2段译文

北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鲲。鲲的巨大,不知道它有几千里。鲲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叫鹏。鹏的背,不知道它有几千里。鹏奋起而飞,它的翅膀就好像天边的云。这只鸟,在海水动荡的时候就迁到南极大海。南极大海是天然形成的池子。齐谐这个人,记得很多怪异的事情。他的话说:“鹏鸟迁往南海的时候,翅膀击打起三千里高的波浪,它鼓动翅膀结聚由下向上升腾的暴风之力,上飞到九万里的高空,它飞向南海是凭借六月的大风。”春天野马般奔腾的游汽,飘浮的尘埃,都是有生命的事物用气息吹动的。天空的深蓝色,是天空的纯正不杂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它远得没法到达才显得这样呢?那鹏鸟从高空看下面,也像这样罢了。再说水的积聚不厚,那么它负载大船就没有力量。倒一杯水在堂上的低洼处,那么一根小草就可以在这里做船;放一只杯子在这里,它就搁浅在地面上了,因为这堂上低洼里的水浅,而作为船的杯子却大。风的集聚不厚,那么它负载大的翅膀就没有力量。所以大鹏飞到九万里的高空那么极厚的风就在它的翅膀底下了,然后它才凭借着风;背负着青天而没有什么能够阻遏、摧折它,然后它才图谋飞往南极大海。蝉和小鸠笑大鹏说:“我疾起而飞,碰到榆树和檀树就停下来,有时候还到不了这个高度,就投落到地面上就是了,何以去往九万里的高空而飞向南方呢?”前往附近郊野的,来去在路上吃三顿而回来,肚子还是饱饱的;前往百里外目的地的人,出发前起早摸黑地舂米,准备路上需要的粮食;前往千里外目的地的人,得花三个月的时间聚集粮食。蝉和小鸠这两个小动物又知道什么!小的智慧赶不上大的智慧,短的年寿赶不上长的年寿。何以知道道理是这样的呢?朝菌不能同时知道阴历每月最晚的一天和最早的一天(其寿命不超过一个月),蟪蛄不能同时知道春和秋(其寿命不超过两季):这些都是短的年寿。楚国的南部有一种冥灵树,以五百年为一个春季,以五百年为一个秋季;较早的古代有一种大椿树,以八千年为一个春季,以八千年为一个秋季:这

些都是长的年寿。而彭祖如今以长寿闻名,众人跟他比,不是很可悲吗!汤询问棘的话是这样的:汤问棘说:“上下四方有尽头吗?”棘说:“没有尽头之外,还是没有尽头。不毛之地的北面,有一个大海,是天然形成的池子。这海里面有一条鱼,它的宽度有几千里,不曾有谁知道它的长度,它的名字叫鲲。这海里面有一只鸟,它的名字叫鹏,背像泰山,翅膀像天边的云,它鼓动翅膀结聚由下而上升腾的暴风或者羊角状弯曲而上行的旋风之力,直上九万里的高空,穿越了云气,背负着青天,然后图谋飞向南方,将要前往南海。斥这种小雀笑它说:‘它将要飞往什么地方呢?我升腾而上,不过几丈就落下来了,在蓬蒿丛中飞行或盘旋,这也就是我飞翔的极限了。可它将要飞往什么地方呢?’”这就是小和大的分别。

所以那才智可以授予一官之职、行为合乎一乡之人、品德合乎一国之君、能力取得一国信任的人,他们自己看待自己,也就像这蝉、小鸠、斥一样。而宋荣子舒适自得地笑他们。并且世上所有人赞美他他却不会更加努力,世上所有人责怪他他却不会更加灰心,认定了内(自身本性)和外(外物)的分别,分清了光荣和耻辱的分界,就这样为止了。他在人世间,不曾汲汲追求什么。虽然这样,宋荣子仍然有未曾养成的德行。列御寇乘风行走,轻妙极了,过了十五天之后才回来。他对于求福这件事,从来不曾很迫切。但这样乘风而行虽然免于行走,仍然有所依靠。至于利用天地万物的自然本性,利用阴、阳、风、雨、晦、明六气的变化,而游于没有止境的宇宙当中,那他还依靠什么吗!所以说:至人不偏执于自己,神人不追求事功,圣人不追求名声。

第二、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

二、学习第3 段

1、朗读

2、讲读

(1)“尧让天下于许由,曰:‘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时雨降矣,而犹浸灌,其于泽也,不亦劳乎!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犹尸之,吾自视缺然。请致天下。’”

“浸灌”即灌溉。

——尧把天下让给许由,说:“太阳月亮出来了,可火把却不熄灭,它要想发光,不也太难了吗!合时宜的雨下来了,却还要去灌溉,这对于润泽庄稼来说,不也太辛劳了吗!先生立为天子天下就会治理得好,可我还占着这个位置,我自觉心里不安。请让我把天下交还给您。”

(2)且看许由如何回答:

“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

――许由说:“你治理天下,天下已经治理得很好了,可我还来代替你,难道我将为了名声这样做吗?名声处于宾位,事实处于主位。我将为了处于宾位的名声这样做吗?

对庄子来说,名声只不过是实事的从属、派生的东西,世俗的名声就这样毫无意义。

(3)而如果考虑事实,那会怎么样呢?

“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归休乎君,予无所用天下为!”

——“鹪鹩在深林里筑巢,所需要的不超过一个树枝(尽管深林里的树枝很多);田鼠到河里喝水,所需要的不超过喝满肚子(尽管河里的水很多)。回去歇着吧天子,我用不着天下啊!

鹪鹩是一种善于唱歌的小鸟。偃鼠即鼹鼠,也就是田鼠。深林里树枝不计其数,但是鹪鹩在里面筑巢,有一个树枝足矣,其余的树枝对它没有意义;河里流水很多,但是田鼠到那里喝水,喝满肚子足矣,其余的水对它没有意义。天下很大,但其实绝大部分对自己都没有意义,所以天下我用不着!这是说即便考虑事实,也不会接受天下。

庄子之这里使用生动有趣的寓言来说明道理。(4)许由最后说:

“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庖人即便不下厨,主祭的人也不会越过自己的职守来代替他的。”

这是一个比喻,意思是说,自己跟尧各有自己应该干的事,即便尧不干他应该干的事,自己也不会去代替他。

“越俎代庖”的成语即源于此。

3、小结

这一段用尧把天下让给许由、许由拒绝的事例,来说明“圣人无名”的道理。

三、学习第4 段

1、朗读

2、讲读

(1)肩吾问于连叔曰:“吾闻言于接舆,大而无当,往而不返。吾惊怖其言,犹河汉而无极也,大有径庭,不近人情焉。”

——肩吾问连叔说:“我听接舆谈话,他的话很大却不适用,说开去就收不回来。我为他的话感到惊讶、震惊,他的话就像天河一样没有边际,跟人之常情差得太远,太不近人情了。”

这是肩吾在连叔面前评价接舆的话。连叔听了肩吾对接舆的评价后怎样呢?

(2)连叔曰“其言谓何哉?”“曰:‘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吾以是狂而不信也。”

——连叔说:“他的话说的是什么呢?”肩吾回答:“他说:‘遥远的姑射山,有神人住在那里,那神人的肌肤像冰雪一样白皙,那神人的体态像处女一样美好;他们不吃五谷杂粮,吸清风喝甘露;乘着云气,驾着飞龙,遨游于四海之外。他们的精神专注,使人或物不生灾害疾病,而谷物丰熟。’我认为这些话骗人,不真实。”

原来,接舆描述的遥远的姑射山上的神人,无论是居所、肌肤、体态,还是饮食、动作,都虚幻神奇,充满浪漫色彩。对肩吾来说,接舆这番关于姑射山神人的话确实是“大而无当,往而不返„„犹河汉而无极也,大有径庭,不近人情焉”。

可是连叔却不是这么看的。

(3)连叔曰“然!瞽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聋者无以与乎钟鼓之声。岂唯形骸有聋盲哉?夫知亦有之。是其言也,犹时女也。”

——连叔说:“对啊!瞎子没法参与欣赏错综华美的色彩以及花纹等等景象,聋子没法参与欣赏钟和鼓等乐器演奏的音乐。难道只是形体方面有聋、盲等缺陷吗?那智慧方面也有这些缺陷。这话它说的,好比就是你啊。

“然”即“是、对”。但不是说肩吾对接舆的评价对,而是说下面的说法对。“瞽者”就是瞎眼的人。“文章”指的是花纹;古人或把绘画或刺绣上青与赤相间的花纹叫做文,赤与白相间的花纹叫做章。

连叔不客气地说:眼瞎的人、耳聋的人不只是形体方面有聋、盲等缺陷,智慧方面也有缺陷,而这话说的,好比就是你肩吾。

(4)连叔是怎么看姑射山神人的呢? 他在批驳了肩吾的观点之后,高度赞美神人的德行。认为神人有大功,但不居功,不刻意求功。

① “之人也,之德也,将旁礴万物以为一,世蕲乎乱,孰弊弊焉以天下为事!”

“旁礴万物以为一”意思是容纳万物而成为一体;“旁礴”即“磅礴”,广大无边的,广被的。“蕲”通“祈”,祈求。“乱”指治理。“弊弊焉”即弊弊然,辛苦经营的样子。

——这姑射山的神人,这姑射山神人的德行,将容纳万物而成为一体;世人祈求天下大治,他们有谁辛苦经营把天下当回事!

这是第一层意思。是神人之神奇一:“将旁礴万物以为一”,“弊弊焉以天下为事”。

② “之人也,物莫之伤,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

“大浸”就是大水。“稽天”就是至天、到天。——这姑射山的神人,没有什么东西能够伤害他,大水到天也淹不到他,大旱使金属石头成为液体而流动、土山被烧焦也热不到他。

这是第二层意思。是神人之神奇二:“物莫之伤”,入水淹不着,入火烧不死。

③ “是其尘垢秕糠,将犹陶铸尧、舜者也,孰肯分分然以物为事!

“尘垢”即尘埃和污垢,比喻细微不足道的事物。“秕糠”即瘪谷和米糠,比喻没有价值的或无用的东西。“陶铸”本指烧制瓦器和熔铸金属。

——姑射山这些神人,他们身上的尘埃污垢等毫无价值的东西尚且能制造出尧和舜,谁肯纷纷扰扰把俗物当回事!

这是第三层意思。是神人之神奇三:“其尘垢秕糠,将犹陶铸尧、舜者也”。

3、小结

这一段通过描述姑射山的神人,得出“神人无功”的结论。“神人无功”不是说神人毫无功业,而是说神人不刻意求功、不居功。庄子笔下的神人其实是有大功的。“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岂不是惠及苍生的大功?

老子说“自伐者无功”,大概可以理解为求功、居功者反而无功,与庄子说的神人不求功、不居功而有大功,正好相辅相成。

四、学习第5 段

1、朗读

2、讲读

(1)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掊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瓠”是一种葫芦。“实五石”指可以填塞上五十斗的东西,可见其大;“实”即充满,填塞。“瓠落”犹“廓落”,宽大的样子,空寂的样子。“呺(xiāo)然”是内中空虚的样子。“掊(pǒu)”,击破。

——惠子对庄子说:“魏惠王赠给我一种大葫芦的种子,我种上它,长成了瓠子,大小可以填塞五十斗的东西,掏空它用来盛水,它的硬度太小不能胜任;把这个大瓠子剖开做成两个瓢子,那么瓢子又太大无处可容。不是这葫芦不内空且大,我因为它没有用处把它击破了。”

瓢是用来取物的,瓢比瓮大则没法从瓮中取粮食,瓢比缸大则没法从缸中舀水(也有人说指做成瓢,则底大而平浅,不能容纳什么东西)。惠子承认这葫芦内空且大,却因为它没有用处把它击破了。显然,惠子完全 5

是从通常的那几个方面,来思考大葫芦的价值的。在日常生活中,葫芦或者以整个壳子作工具,或者一分为二做成两个瓢子。在这两个方面派不上用场,惠子便认为它无用了。

庄子的思考却体现了某种超越性。

(2)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庄子说:“先生您本来就不善于使用大的东西(或者不善于发挥事物的大的作用)。

从庄子下面举的例子来看,对这句话,后一种理解应该更准确一些。(3)“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则所用之异也。”

“不龟手之药”是防止手冻裂的药物,“龟”通“皲”(jūn),指皮肤冻裂。“以洴澼为事”即以漂洗绵絮为职业。“客”指外地人,也有人说是指客人。“越有难”指越人发兵侵吴。“将”指带兵。

——宋国有一个善于制造防止手冻裂的药物的人,代代以漂洗绵絮为职业。有一个外地人听说了这件事,要求用百金来买他制药的方子。宋人聚合族人,商量说:‘我家世世代代从事漂洗绵絮的事业,所得到的金很少,现在一下子卖制药的技术能卖一百金,让我们卖给他吧。’那个外地人得到了制造防止手裂药物的技术,凭它去游说吴王。越人发兵侵吴,吴王让他带兵。那时候是冬天,他率领军队跟越人在水上进行战斗,靠着防止手裂的药物使越人遭受了惨重的失败,吴王分割了一块土地来封赏他。这药物能够防止手裂是一样的,有的靠着它得分封土地,有的拥有它却不能免除艰苦的漂洗绵絮的劳动,那么就是使用它的地方有不同啊。

药物能够防止手裂,这在宋人和客那里都是一样的。但是,这药物在宋人那里只是保住了一个世代相传的辛苦职业──漂洗绵絮。这世代相传的职业也箍住了这一家宋人的思维,使他们认定该药物的价值仅可发挥于漂洗绵絮方面。那个外地人不这么想,他发现这药物可以用在防止战士手裂这一更加重要的方面。他以百金买了制药的技术,靠着这技术制出的药物,率领吴国军队在水战中大败越人,赢得了土地的封赏。

“至人无己”的境界,那个买药的外地人看来有点达到了。庄子通过设喻,巧妙作答。

庄子的意思是说,一种东西有用无用、用途大小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使用的地方不同而不同的。

这说明庄子的思维超脱了习惯力量的束缚。

(4)“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

“虑”指用绳子结缀。“樽”指腰舟,其形如酒器,缚于身,可使人漂浮、渡过江湖。

——现在您有大小可以填塞五十斗东西的大葫芦,为什么不把它系结在腰间充当大腰舟,而漂浮于江湖之上,却担忧它太大无处可容呢?

(5)“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那么先生还是有浅陋、遭受蒙蔽的识见啊。“犹有蓬之心”,比喻尚有浅陋、遭蒙蔽的识见。

孟子谓高子曰:“今茅塞子之心矣。”(《孟子·尽心下》)与庄子这句话有相同的意思。

3、小结

这一段用“惠子掊瓠”和“不龟手之药”的寓言,说明 “至人无己”的道理。

所谓“无己”,就是不被成见、知识、欲念、情感等隶属于自己的东西蔽塞和拘囿。

五、总结

1、阅读“相关链接”

2、庄子认定的那种最高境界、气象和格局有不少玄虚神秘的色彩,但是一层层不断向更高的境界、气象和格局追求的思想,却是值得人们汲取的。

六、“思考与练习”提示

(一)、就下列问题展开讨论。

1.文中用了哪些事例来说明“小大之辩”?

提示:主要事例有①蝉、小鸠──大鹏;②斥──大鹏;③朝菌、蟪蛄──冥灵、大椿;④众人──彭祖

2.文章在提出“逍遥游”之前为什么先强调“小大之辩”?

提示:就精神境界、气象和格局而言,明乎小大之辩才能明白抉择的目标和追求的方向。庄子认为逍遥游是人生至大至高的境界、气象和格局,在推出这一境界、气象和格局之前,他先推出了一系列较小的境界、气象和格局,比如“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宋荣子、列子等。由于先已明确了小大之辩的意旨,文章后半就不必再费力去剖析人生境界、气象和格局的“小大之辩”,而直接把它们放在“小大之辩”的框架中渐次展开,即先用蝉、小鸠等类比“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之后层层提升和推进,使层次异常明晰。又由于文章前半以大鹏小雀等确立的“小大之辩”,跟文章后半人生境界、气象和格局方面的“小大之辩”,有某种类比衬映关系,所以其气势更加飞扬,文思更加生动,颇有引人入胜之妙。

3.什么是“逍遥游”?

提示:逍遥游意味着“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意味着不为自己的成见知识欲念情感等束缚,不为世俗功名拘囿。

(二)、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之”的意义或用法。1.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动词,往,去)2.是鲁孔丘之徒与(助词,的)

3.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前一个为助词,意思是“的”;后一个是代词,相当于“他”)

4.之二虫又何知(指示代词,这、此)

5.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助词,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七、作业

预习《东海之大乐》。

思考:河伯和海神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试用一句熟语概括这段选文的内容。

第三篇:《鹏之徙于南冥》教案

《鹏之徙于南冥》教案范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鹏之徙于南冥》教案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鹏之徙于南冥》教案1

【教学目标

1.结合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读通全文,增加文言积累,训练理清思路、把握文旨的能力。

2.初步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及其形象化说理的风格。领略庄子散文想象丰富、思路纵横、气势非凡、汪洋恣肆的特点,欣赏其浑莽开阔的意境和独具特色的气韵美。

3.能一分为二地恰当评价庄子的思想,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4.理解本文的主旨,文章为了强调“无所待”的观点,从反面提出问题,紧紧扣住“有所待”论证,最后给以否定,提出正面主张。

【学习重点

1、对比手法的运用。

2、超乎寻常的想象力。

3、浪漫主义的奇丽色彩和汪洋恣肆的艺术风格。

【课时安排】1时

【教学过程

一、庄子及其作品

1、作者及作品

庄子(公元前369-前286年),名周,战国时宋国人。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复杂的时代,做过漆园吏。他对现实不满,不与统治阶级合作。相传楚王曾经用千金聘礼请他为相,被他拒绝。

庄子的生平事迹流传下来的不多,我们仅能从《史记》和《庄子》中了解一点零碎的东西。他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是《庄子》一书。〈《庄子》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文笔汪洋态肆,想象奇特丰富,气势波澜壮阔。《庄子》共33篇、内篇7篇是庄子所作,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学术界认为是他人伪作。《庄子》善于虚构,十有八九是寓言作品。庄子的想象力十分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变化,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人胜。鲁迅先生说: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郭沫若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庄子与鲁迅》)也有人称他的作品是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2、庄子的主要思想

有“天道无为”,相对的认识论,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等。他的思想属于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异,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从这种认识论出发,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庄子》散文最富有想象力和浪漫主义色彩,擅长用寓言故事来说明道理,《史记》载:“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如丑女效颦、望洋兴叹、鲲鹏展翅、不龟手之药等,都是巧妙隽永、妙趣横生的寓言。

3、背景介绍

庄子天才卓绝,聪明勤奋,“其学无所不窥”(《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并非生来就无用世之心。但是,“而今也以天下惑,予虽有祈向,不可得也”(《庄子天地》)。一方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胠箧》)的腐败社会使他不屑与之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的现实处境又使他无法一展抱负。人世间既然如此沉浊,“不可与庄语”(《天下》),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

篇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独特的风格。“逍遥游”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全篇一再阐述无所依凭的主张,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在庄子的眼里,客观现实中的一事一物,包括人类本身都是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这就没有绝对的自由,要想无所依凭就得无己。因而他希望一切顺乎自然,超脱于现实,否定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切作用,把人类的生活与万物的生存混为一体;提倡不滞于物,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

二、整体感知

1、指名朗读,集体正音正句。

鲲(kūn)鹏抟(tuán)齐谐(xié)坳(ào)堂

迁徙(xǐ)北冥(mínɡ)夭阏(è)沮(jǔ)丧

榆枋(fānɡ)斥鴳(yàn)舂(chōnɡ)米晦朔(shuò)

泠(línɡ)然蓬蒿(hāo)翱(áo)翔恶(wū)乎待哉

穷发(fà)之北知(zhì)效一官决(xuè)起而飞

数数(shuò)然飡(cān)蟪(huì)蜩(tiáo)

2、题解:遥“也写作”消摇“,意思是悠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指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

3、课文结构

第一段:世间万物皆有所待(不自由)

第二段:世间万物皆有所待,又有”小大之辨(亦不自由)

第三段:从自然界到社会的人,无不有所待,真正的逍遥者是不受外物的限制的他们无所待(无己、无功、无名--追求绝对的自由--逍遥的境界)。“

《逍遥游》“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文笔汪洋恣肆。诵读时,针对不同描述对象,应读出不同情感。诵读大鹏怒飞一层,要读出气势和力量;读“蜩与学鸠”一层,要读出其渺小;读“小年与大年”一层,要读出鲜明的对比;读“汤之问棘”一段,要读出对鲲鹏的赞美,读出对斥鴳渺小、短视的蔑视。第三段举例论证,对“知效一官……而征一国扩,读时要带不屑——顾的态度;对宋荣子、列子,要有赞美之情,又要强调他们“犹有未树”、“犹有所待”。结尾“故曰”——句是结论,要读得十分肯定。

三、分析、理解第一段

1、这一段中写了哪几种事物?请选取其中感兴趣的一个作介绍。

鲲、鹏、野马、尘埃、大舟、杯、芥、蜩、学鸠等

2、作者对这些事物的感情倾向是否一致?

对鲲鹏作者抱赞美态度;对蜩与学鸠则明显表示嘲讽、贬斥。

3、作者写这些事物的目的是什么?

阐明世间万物,大至鹏鸟,小至尘埃,它们的活动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

四、分析、理解第二段

1.这一段可分几层?

第一层,归纳上文,阐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不及”,包含不可达到和不能了解两重意思。作者举出“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冥灵“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大椿“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彭祖以长寿闻名于世为例,说明小知不能了解大知,寿命短的不能了解寿命长的。“小知”与“大知”,“大年”与“小年”的不同,实际上强调的'是人的认识上的大小区别。在庄子看来,万物既有所待,又要人为地以小及大,是非常可悲的。

第二层,引“汤之问棘”的一段话对前文补充印证,并点明“小大之辩”。“汤之问棘”一段话与第1段“北冥有鱼”内容好像重复,其实不然。今人刘武《庄子集解内篇补正》对这两段话有很好的解释:“前语近怪,且出《齐谐》,恐人疑其不典,故引汤棘问答以实之。且前后详略各异,足以明之。前言鹏背几千里,当指其修也,此则以泰山形其高与大。扶摇不知其状也,此则以羊角形之。野马等不知其实也,此则以云气二字释之。腾跃而上,明枪之势也。数仞而下,明枪之高也。非此,则前语未了,前意未申,且不足征,故复而非复也。”由此可见,这段文字不是第1段的重复。在论证上,它与篇首的内容相照应,并归结前文所述种种现象,点明为“小大之辩”

总结:在五彩缤纷,变幻无穷的大千世界里,有动物、有植物、有云气、有人类。其物种形状,其所占时间,所占空间,大者大,小老小,绝不相同。自然界如此,社会亦然。作者以上写的都是物,它们都不是自由的,即非逍遥的。

五、课文探讨

1、提问:题目《逍遥游》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就是无所羁绊,无所依靠,无所凭借,悠游自得的意思

2、作者用众多的比喻所描写的物和人是不是就是无所羁绊,无所依靠,无所凭借,悠游自得呢?第1段中哪些句子描写飨鹏之大?

明确:鲲之大。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3、提问:形体硕大无比的辊鹏如何飞上九万里高空的?《齐谐》书里如何写的?

明确:“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4、提问:这说明鲲鹏上九万里,非逍遥,有所待。有所待的是什么?

明确:是海运时的六月巨风。

5、提问:课文用了哪些比喻说明世间万物都要凭借外力才能活动?也是非逍遥的?

明确:“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

无力。覆杯水于拗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6、蜩学鸠是怎样嘲笑大鹏的?作者是怎样解释的?

明确: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至以之九万里而南为?’”作者反驳:“适莽苍者,三飡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区之二虫又何知!”

7、提问:蜩与学鸠“枪榆伤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说明什么?

明确;照样讲明它们也不逍遥,都是不自由的。

8、提问:作者为了说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这个道理,举了哪些例子?

明确:“朝菌不知晦朔,编站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9、根据本段中的“小”“大”观点,第一段中的事物哪些是“小”哪些是“大”?

从时间上说,朝菌、蟪蛄是“小年”,冥灵、大椿是“大年”。与众人比,彭祖是“大年”,但他与冥灵、大椿比,又是“小年”。鲲鹏是“大智”,蜩、学鸠、斥鴳等见识浅陋,只能算是“小智”。

教师点评:在五彩缤纷,变幻无穷的大千世界里,有动物、有植物、有云气、有人类。其物种形状,其所占时间,所占空间,大者大,小老小,绝不相同。自然界如此,社会亦然。作者以上写的都是物,它们都不是自由的,即非逍遥的。

10、提问:第三段作者提到的两个人说明什么?

明确:所提到的宋荣子、列子,同样说明两人也还未逍遥。

11、提问:那作者所认为的真正的逍遥到底是什么?这是怎样的境界?哪种人能达到种境界?

明确:“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也只有课文最后提到的“至人、神人、圣人”才能达到这种境界,因为他们“无己、无功、无名。”

12、要求学生读后回答:这篇文章用什么方法来说明哲理,这个哲理是什么?

庄子散文有时像风行水上,自然成文;有时像万搬源泉,随地涌出,汪洋恣肆,先破后立,善用比喻,想象奇特。但是《逍遥游》中所表达的思想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幻想,是不满现实的自我超腿的空虚。他企图以此达到逃避现实、保存自己的目的。实际上这种境界是不存在的,只能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幻想。

六、总结

1、通过对本节课内容回顾,归纳写作方法,先破后立,从而明确庄子散文善用比喻、想象奇特的特点。(由学生概括、归纳,最后再由教师明确。)

2、体会庄子散文的特点。

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独特的风格。

七、布置作业

熟背课文。

板书设计:

逍遥游

板书

庄子

1、世间万物有所待:

有所待

(1)鲲鹏——依赖巨风(六月息)

(2)野马、尘埃也有所待生物气息

(3)大舟、草芥借水而行

(4)蜩与学鸠也有所待地

2、世间万物皆有所待,又有小大之辨:(自然界)

(1)小知不及大知

(2)小年不及大年

(3)汤之问棘

(4)斥鴳之语

3、真正的逍遥游是不受外物的限制无所待(人世间)

(1)知、行、德、征(耐)四种人

(2)宋荣子、列子——仍有未树,犹有所待者

(3)至人—神人—圣人——无己、无功、无名——逍遥者——追求绝对的自由(主旨)

《鹏之徙于南冥》教案2

教学目标:

1、略知《鹏之徙于南冥》的意思,2、指导朗读、背诵本文。

教学重、难点:

指导朗读、背诵本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齐读

《可欲之谓善》

2、指名朗读

3、自告奋勇背诵

4、指名学生背诵

二、简介庄子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优秀教案),汉族。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优秀教案),后人称之为“南华真人”,战国时期宋国蒙(今安徽省蒙城县,又说今河南省商丘县东北民权县境内优秀教案)人。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

他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辩证法因素,主要思想是“天道无为”,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他认为“道”是“先天生地”的,从“道未始有封”(即“道”是无界限差别的优秀教案),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主张“无为”,放弃一切妄为。又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因此他否定知识,否定一切事物的本质区别,极力否定现实,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倒向了相对主义和宿命论。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庄子的文章,想像力很强,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著有《庄子》(被道教奉为《南华经》优秀教案),道家经典之一。《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五十二篇,但留下来的只有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一般定为庄子著;外篇杂篇可能掺杂有他的门人和后来道家的作品。

《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尤为后世传诵。

三、新授《鹏之徙于南冥》

1、师范读

2、带学生读

3、指名学生读,师指导。

4、齐读

四、出示原文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面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五、大意

北海有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鲲的巨大,不知道它有几千里。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叫做鹏。鹏的背脊,不知道它有几千里,振翅飞翔起来,它的翅膀象挂在天空的云彩?这只鸟,海动时就将迁移而飞往南海。南海就是天的池。《齐谱》这部书,是记载怪异事物的。《齐谐》的记载说:“大鹏迁移到南海去的时候,翅膀在水面上拍击,激起的水浪达三千里远,然后趁着上升的巨大旋风飞上九万里的高空,离开北海用六个月的时间飞判南海才休息。象野马奔跑似的蒸腾的雾气,飞荡的尘土,都是生物用气息互相吹拂的结果。天的深蓝色,是它真正的颜色呢?还是因为它太远而没有尽头以致看不清楚呢?大鹏从高空往下看,也不过象人们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再说水聚积得不深,那末它负载大船就会浮力不足。倒一杯水在堂上低洼处,那末只有小草可以作为它的船;放只杯子在里面就会粘住,这是因为水浅船大的缘故。风聚积得不大,那末它负载巨大的翅膀就会升力不足。所以大鹏飞到九万里的高空,风就在下面了,然后才能乘风飞翔;背驮着青天,没有什么东西阻拦它,然后才能计划着向南飞。

六、指名学生读、齐读、互读、比赛读

七、布置作业

1、读背本文

2、预习《庄周梦蝶》

第四篇:北冥有鱼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北冥有鱼》

(一)课标分析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同时,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

(二)教材分析

《北冥有鱼》是今年新增加的文言中考必考篇目,以往的学生在初中阶段从没学习过。本文作者主要向我们描述了神奇莫测的巨大鲲鹏的形象,以及大鹏南迁徙到南海要“去以六月息者”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世间万物,大至鹏鸟,小至尘埃,均“有所待”的道理。

(三)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文言基础知识,可庄子生活在离我们遥远的战国时代,况且庄子的思想深邃玄妙,寓意深远,理解起来难度非常大。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巩固文中重点实词和虚词,熟练朗读并翻译课文。过程与方法目标 理解庄子“万物皆有所待”的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明白“绝对的自由”是不存在的。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 难点

巩固文中重点实词和虚词,熟练朗读并翻译课文。理解庄子“万物皆有所待”的思想。

(六)教学策略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难以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学习主动性。为此,我在文言文教学方法上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即在文言文教学中采取自主阅读教学。所谓自主阅读教学,并不是抹杀教师的作用。它强调的是学生的主体性,学习的主动权掌握在学生的手里。教师应该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教学过程

(一)课前探究

1.文章标题为北冥有鱼,后来怎么又写鸟了? 2.文章借鲲鹏的寓言说明什么道理?

3.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条件,那么人对事物的认识有没有局限呢?

(二)新课导入

本文运用丰富的想像,奇特的夸张,描写了鲲鹏振翼拍水,盘旋飞向九万里高空的形象,庄子刻画这一形象有什么目的呢?

(三)师生互动

教学反思 庄子的思想深邃玄妙,寓意深远,具体体现在《北冥有鱼》一课中也是如此。《北冥有鱼》选自《逍遥游》,是今年新增加的中考必考篇目,课文虽不长,却比较隐晦难懂。为此,在上正课前,我已经让学生进行了预习,要求每个学生都能够做到疏通文意,这为我成功的上完这节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于字词的教学我能够联系前边所讲的文言文,也注意了新旧知识的归类总结,更注意了对庄子“万物皆有所待”思想的理解。然而“人无完人,课无完课”在实际教学中还存在着以下问题:

1、文中重点实词和虚词的理解还有待于进一步巩固。

2、课件设计存在着一定的缺陷,比如说疏通文意部分的对比不明显,字体也较小。

3、课上我虽然注意了努力放手让学生去尝试,但缺少具体学法的指导,如赏析“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4、课堂生成的问题不多,而且所提的问题没有过渡语。研究了好几天,课终于上完了,我还有一个最重要的感触就是作为一个教师,一名语文教师更需要学习、不断的学习,要让学习伴随我们的终生,“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永立语文教育教学的时代前列!

第五篇:《北冥有鱼》教学设计

《北冥有鱼》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了解《庄子》及庄子生平、思想。结合课本注释及工具书读通全文,掌握重点文言词语。(重点)

2、理解句意,明白本文阐述的道理。(难点)

3、学习庄子追求逍遥洒脱的人生态度,无所待的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学法指导:诵读法、讨论法、合作交流法 课时安排:1课时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明确目标

1、庄周曾梦见自己变成一只蝴蝶,轻舞飞扬、飘然快乐。于是他全然忘记了自己是庄周。醒来之后,庄子对于自己究竟是庄周还是蝴蝶感到惊奇诧异。仔细想想,不知是庄周做梦变成蝴蝶了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出示题目)

2、学生齐读目标。

二、自主阅读,整体感知

1、交流庄子及其作品,圈画课本P116(1)主要信息

2、校正字音:北冥鲲鹏 抟 迁徙 正色邪

3、整体感知(1)朗读指导。三读;学生代表读文,师范读,生齐读。

(2)结合课本注释及工具书理解句意,积累、掌握重点文言词语。

状元成才路路成才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状元状状元状元状元成才路路成才才元成路路成才路成才状元成才路状元成才路成状元才路状元成才路状元成才路状元湛蓝。苍苍:真正的颜色。正色:状元路成才状元成才路状元成才路状元状元成才成状元成才路路才路状元成才路状状元状成元元状元成才路状元成才路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路才路成才状元状元成才路状元成才路状才路元成状元成才路成状元状元状元成才路路想象高空俯视情景状元成才路状元成才路状元成才状元成才路状元成才状元成才路状元路

(3)概述课文主要内容,梳理结构。

北冥有鱼:介绍鲲鹏形体 仰视鲲鹏飞南冥 想象高空俯视情景----有所待

三、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一)读文,深入理解内容

1、文章标题为“北冥有鱼”,后来怎么又写鸟了?

2、在庄子的作品中,往往借用寓言故事说理,使文章生动活泼,寓意隽永,感染力强。文章借鲲鹏的寓言说明什么道理?

3、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条件,那么人对事物的认识有没有局限呢?

4、大鹏的形象如何呢?作者又是怎样描写这一形象的呢?

(二)赏析语言。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三)探究主旨,写作借鉴

四、拓展延伸,共享成果 元状成才路成路才成才状元状元成才路下:向下。状元成才路状元路状元成才路状元成才路状元成才路路成才状元路成才是:这样。才状元路成才状元成状元才路路状元成状元成才路状元成才才才路状元成才成才路状元路也,亦若是则已矣。路才才成元状状状元成状元成才路状元成才路极:尽。状元路成才状成元路成才成才状元成状元才路路成才状元路状元状元成才路状元成才路状元路成才状元同“耶”,疑问语气邪:词。状元成才路状才元成路状元路成才成才路才成路才路路路成才成状元才路成才成元状状元成才状元成才路状状状元成才路成状元才路状元成才路成元元成路才状元成才路路路成才状元成才状元状元成才路状状元元状元成才路成才状元路成路才元状路路成才路状元才路成才元路成路才成路才状元成才路成状元成才路才路状元成才状元路成才状元路路状元成才路路成才状元成才路路 请小组代表交流与“鹏”有关的文学形象、诗词名句、成语典故。

五、课堂检测,回馈信息

1、通假字:北冥有鱼 其正色邪

2、一词多义:而、之、3、特殊句式:(1)《齐谐》者,志怪也。(2)去以六月息也。

4、口译课文,导背课文。

六、布置作业,巩固教学

1、抄写原文、整理单双音节词语、译文。

2、背诵默写本文。教学反思:

下载《鹏之徙于南冥》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鹏之徙于南冥》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于鹏分数的再认识(一)教学设计

    数学五年级上册北师大版第五单元《分数的再认识(一)》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63—64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情境,经......

    于鹏2013-2014学年度上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个人工作计划 怀着对教育的梦想,我捧着一颗火热的心踏上了神圣的讲台。在这半年里我深刻体会到了做老师的艰辛和快乐,我把自己的青春倾注于我所钟爱的教育事业上,倾注于每一个......

    北冥有鱼教学设计(共五则)

    21《庄子》二则 《北冥有鱼》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反复诵读,培养文言语感,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句式。 (2)、欣赏《庄子》中雄奇瑰丽的想象和机智巧妙的论辩。......

    北冥有鱼 优质课教学设计一

    北冥有鱼 【教学目标】 1.在反复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能清晰、流利地背诵课文。 2.结合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读通全文,掌握重点文言词语。 【教学重难点】 明确本文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

    晋鹏 检阅教学设计

    《检阅》教学设计 【情景说明】 本篇课文对人物形象的刻画突出,语言描写很有特色,通过学习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在阅读中体会人物心理的变化,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本课语文学习......

    哺乳动物教学设计肖鹏

    哺乳动物 旬阳县吕河初中肖鹏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概述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举例说明哺乳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能力目标:通过对教材信息的阅读分析,发展学生对信息进行整理、......

    读后感作文教学设计(常远鹏)

    读后感作文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常远鹏 教学内容:新教材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 教学目的:通过写读后感,提高阅读和作文能力,增长见识,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 教学重点:学会读书的方法、找......

    鸡兔同笼教学设计(师联鹏)

    教学设计 课题:鸡兔同笼 执教:师联鹏 一、教学内容:《鸡兔同笼》: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补充内容(第129-131页)。 二、教学目标 1、了解“鸡兔同笼”问题的结构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