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7年七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设计第二课 博学于文
第二课 博学于文
【教学目标】
1.流畅、准确地诵读,将经典熟记于心。
2.借助注释和大意理解文本内涵,学习古人的刻苦精神。
3、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内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用终身学习的态度和博大精深的学识,为将来立足于社会做好准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今中外关于学习的故事很多,可选择引入,告诉学生:人生重在学习,学习是 成长的基础;要广博地学习,同时要讲求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二、教学过程
1.走进经典
在这一环节中,利用好教材所给的经典章句,同时补充与之相关的经典文本,帮 助学生理解大意,充分感知“好学”这一道德主题的要求。(1)反复诵读,以小组为单位,疏通大意,交流心得体会。(2)“记忆之星”评比,看看谁记得快而准。
(3)联系过去所学,分析本课的四则经典是从哪些方面教导我们学习的。(提示:四则经典都兼具了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
(4)学生提出质疑之处,先让学生彼此进行解答,之后老师来补充,解决问题。(5)思考:通过四则经典的学习,我们得到了怎样的启发?让学生充分思考、表达。
2.拓展延伸(1)学生活动
①讨论:小组讨论,看看学习成绩好的同学身上有没有展现出与本课所学相符的 品质,分别对应哪一则章句所表达的哪一种品质。小组讨论之后,以班级为单位进行 交流。
②论文答辩:选择教材中的任意一则章句,做深入性的理解与阐述。③辩论赛:博学与专精,哪个更重要? ④给出一组古代名人的书高名称,猜一猜这些名称有何用意;给自己的书房起一 个名字,并说明理由。
6姓名中的学习。你身边有没有同学的名字与学习有关?这些名字的含义是什公 试着说一说。
⑥古代勤奋博学故事接龙。(2)教师提出问题,引发探讨。
问题:以下章句分别对应孔子的哪些教育理念? B)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D)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A)3.敏而好学,不耻下问。(C)4.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A.谦虚好学B.兴趣使然C.学习方法D.学思关系 3.小结
(1)“博学”指的是知识面广,程度深。只有掌握的知识多了,广了,才能称之为 博学。一个博学的人,必定也是一个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人。但是,博学离不开思 考,只有背学习又勤于思考,才能学问丰富、知识渊博。
(2)先博后精,先知后深。博是前提,精是发展,博精并存。孟子说:“学者之所 以要广博地学习,并把所学的内容详细说明,是为了将来融会贯通以后,可以回过头 来用它说明最精要的原理。”
(3)新时代对博学提出新的要求。21世纪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学贯 中西、博古通今,还要文理兼备。
(4)与博学的人交往。与喜欢阅读的人交往,无论是老师还是同学,这样能给你 更多阅读的灵感,并让你知道哪些书更受欢迎。
三、思考践行
古今中外许多卓有成就的专家、学者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博览群书。博览群书 并不单纯地仅仅表现为“读”,更不是不讲方式方法的“苦读”。相反,博览群书要更 讲究方式方法,以便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丰富和广泛的知识。根据所给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唐代大诗人杜甫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宋代的玉安石是杜甫的崇拜者,他编《四家集》时将杜甫列为第一。有人问道:“老杜诗何故妙绝古今?”王安石答道:“老杜固尝言之矣。”对方不大明白,王安石大声地吟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两句诗是杜甫37岁写的,他不仅读万卷书,而且能“破”而取神,这种破卷取神的读书方法值得我们学习。
英国博物学家达尔文读书,不局限于他自己专门研究的领域,而是对各门与生物学相关的学科,甚至生物学以外的各种书刊、资料都有极大的兴趣,这对他创立进化论起了很关键的作用。材料二:
我国语言学家吕叔湘认为,“读书人”应该读三类书,首先是“有关自己专业的 书”,因为它们是一个专业人员的立身之本。第二奏书是“与专业有关的其他门类的书”,这类书对于开拓思路、增长见识、加深情养、提高理解和判断力是很有好处的。第三类书精是“做一个现我中国人的必读之书”。每个生活在今天的中国人都应试了期自己的民族,以观民族路久的思想、文化、科学史,了解自己所处的时代和环境,以及在这种时代环境里萌生的各种新技术、新思潮和新文化。
美国作家打南道尔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决定自己的知识结构。他通过作品《福东摩斯探案》中主人公福尔摩斯之口告诉我们:人的脑子本来像一间空空的小阔楼,应该有选择地把一些家具装进去,只有傻瓜才会把他造到的各种各样的破烂儿一股脑儿装进去。这样一来,那些对他有用的知识反而被挤了出来或者,最多不过是和许多其他的东西捧杂在一起。因此,在取用的时候也就感到困难了。” 材料三:
宋代诗人陆游,终生酷爱与书相伴,他曾说自己“饮食起居,疾病呻吟,悲忧 叹,未尝不与书俱”。但他读书虽多,但很会选择。一是有目的地读。为了研究杜甫的见解。他选择了有关书籍数本,专心致志地攻读。他曾在《老学庵笔记》中,记录了研究二是系统地读。他从小立下大志,用祖父陆细“映月读书”的精神范励己。少年时,读古人的诗歌;青年时,读“上世遗文”至“先秦古文”,“蛋读夜思不止;后来又把《六经》《左传》《离骚》等历代重要著作,都有计划、有选择读完。
俄国哲学家别林斯基认为,读书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自己所需要的读物。他在该到读《死魂灵》一书时,说这本书不是读一遍就能了解读第二、第三遍时,还完全像读一本从来没有读过的书那样,可以说读一遍有一遍收获。请思考:
(1)这些材料与本课章句的主旨有什么相通之处?(2)博览群书、学有成就的人们身上都有什么共同点?
(3)学习了章句,阅读了材料,你有什么收获?对于学习,你在么认识?
第二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思想品德第二课教学设计
第二课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
A、了解自信与自负和自卑的心理特征,以及它们与成功的关系。B、了解树立和增强自信的方法(2)能力目标 A、学会正确评价自己
B、尽量避免自信的两大误区——自负与自卑 C、学会运用正确的方法增强自信心(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A、树立自信的生活态度
B、在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增强自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自信的含义、自信与成功的关系及树立自信的方法。教学难点:区分自信、自负、自卑三者之间的不同表现。
(三):课时建议
用3课时。用1课时让学生从多角度把握自信的含义,区别自负、自卑与自信。用1课时说明自信与成功的关系。用1课时以活动的方式帮助学生学会树立和增强自己的自信。
(四):活动设计:
《我能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 知道自信的含义和表现 ② 理解自信与自负、自卑的区别(2)能力目标:
① 学会正确认识自我,对自己做客观的评价 ② 能够走出自信的误区,不自负,不自卑(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① 形成积极向上、自信的生活态度 ② 培养悦纳自我的愉快心态
③ 在树立自信、增强自信的过程中,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课标要求
①“成长中的我”中“认识自我”部分:了解自我评价的重要性,客观地认识、评价自己的优缺点,形成比较清晰的自我整体形象;
②“成长中的我”中“自尊自强”部分:养成自信自立的生活态度。
三、学情分析
正值青春期的学生由于受到自身认识发展规律的限制,在自我认识上往往容易出现偏差,对自己的评价过高或过低,对别人的评价难以正确看待,以致形成自负或自卑的不良心理。
而自我认识的偏差必然带来行为上的偏颇,使他们在生活、学习中出现诸多问题,如偏激、易怒、狂妄、虚荣、懈怠、迷惘、焦虑、害怕困难、自暴自弃等。这些问题的根本解决之道,就是帮助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价值有清醒、客观的认识,树立自强与自信。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自信的含义
教学难点:区分自信、自负、自卑三者之间的不同表现
五、教学方法
启发式、小组合作探究、讨论法、体验式
六、教学手段
学生活动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
七、教学过程
1、导入:
进入中学我们经历了大大小小的考试,有的同学考得特好,有的考得不理想,我们班谁期末考试考的特好啊?我知道的就有:(举几个例子)每一次考试,有的同学考的好,有的考得不理想,那你们听过这样的故事吗——有的同学从倒数第一考到全班第一,你们身边有这样真实的例子吗?
生答:没有 师:那你们想听吗? 生答:想
师: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样的一个真实的故事,并想一想他成功的秘诀在哪里。
2、PPT展示王海波的故事
第一集:失败篇——王海波考试失败了,他考了全班倒数第一,他非常痛心
第二集:反思篇——难道我真的不行吗?我真的就与大学无缘了吗?是不是我什么都行不行呢?于是他开始反思自己,发现自己还是有很多优点的:比如上课能认真听讲,人际关系也不错,体育也很棒,数学也学得可以,为了激励自己,他在自己的日记本上写下“我能行”:
1.上课认真听讲我能行2.学好数学我能行3.人际关系我能行4.体育我能行5„„他告诉自己:我能行,我一定能行。果然,在2002年浙江高考中,他考取了浙江省理科状元。
师:看了王海波的故事,相信大家很有体会,大家想一想,他成功的秘诀在哪里?
生:信心——我能行
过渡:王海波有不少“我能行”,那咱们班同学有哪些“我能行”? 比如:xx唱歌我能行,举几个例子(事先了解学生)
3.活动一:PPT我有“我能行”,写在纸上,并播放舒缓音乐。
学生分享
师:写了这么多“我能行”之后,大家有什么感觉? 生:更自信了
过渡:一个一个“我能行”背后一定有不少小故事,能不能与大家分享一下你的故事呢?
4、活动二:说一说让我感受最深的“我能行”1、2、3、4、你当时面对的是什么困难? 你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结果怎样? 你的感受是什么?
同桌之间交流 学生分享
教师可谈一个自己的故事
师总结:我能行就是自己相信自己——自信(板书)
PPT:认识自信(自信的定义)学生抄笔记,播放音乐——在正确认识自己的基础上,知道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愉快的接纳自己,相信自己的能力和才干。
举几个例子
过渡: 我们刚才讲了王小波的故事,你们想知道他进入大学之后的故事吗?
5、PPT第三集:进入大学后,他感觉谁都不如我,那个xx比我低了15分,那个xx比我低了25分„„ 师:他这时还相信自己吗? 生:相信
师:那他还是自信吗?结合我们刚才自信的定义来回答 生:不是自信,没有看到自己的缺点 师在学生回答的时候板书自负的表现
过渡:老师接着讲王海波失败的故事——
他对自己充满信心,于是去参加学生会的竞选,可是惨遭失败;他参加班委竞选落选了;他去参加书法比赛,也没有拿奖,他看不起同学们,同学们也看不起他,大学里没有人愿意和他交往了。这时,他又开始怀疑自己了,原来我什么都不行!xx人际关系比我好,别人的书法也比我好,我什么都不行„„
6、王海波看是看不起自己了——引出自卑 PPT展示自卑自信自负的关系图
7、讨论:
师:在现实生活中,这三类人都有,我们来分组讨论他们各自有什么特点(行为表现:走路、说话、对待问题的态度)小组代表发言
8、超越自负,告别自卑
活动三:以小组为单位表演小品。
数学考试结束了,自信的小风,自负的小雷,自卑的小雨都考了100分,他们一起走在回家的路上。学生表演 教师总结本课
以口号“我能行”结束本课
第二框题
自信是成功的基石
一、导入:
故事回放:
上节课我们分享了王海波的故事,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他失败的原因在哪里:
二、授新课
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王海波的心理: • 王海波失败的原因在哪里?
• 自负和自卑为什么阻碍了他成功的脚步?
我必须取得学生会主席竞选的成功
我书法不如别人 我必须取得书法比赛的胜利
我人际关系不如别人 我必须……
竞选我比不过别人 我必须比别人都强;
我比别人都差…… ——他们共同的心态都是:以自我为中心
2、他们是如何走向失败的呢?
——以自我为中心的心态使他们远离成功。
三、分析成功者成功的心理因素 过渡:
我们刚才分析了王海波失败的原因,我们也知道他成功的原因在哪——自信。为什么自信能够成功呢?自信者身上有哪些优秀的心理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呢?我们下面通过一组故事来分析一下:
故事一:
美国科学家爱迪生在寻找做灯丝的合适材料时,做了五千多次实验都没成功。可他说:“我不是失败了五千多次,而是知道了这五千多种材料不适合做灯丝。我还要继续下去!”凭着这种乐观的心态,他终于发明了电灯。
﹡爱迪生成功的首要条件是什么? ﹡为什么乐观有助于成功?
1、乐观
乐观与成功有什么关系?
乐观的人面对困难和挫折,想方设法创造条件,对完成任务充满希望,不轻言放弃,不半途而废。追根问底:
• 自卑的人会如何面对困难?
悲观胆怯、消极退缩,不攻自败。• 自负的人又是如何面对苦难的呢?
盲目乐观、掉以轻心,导致失败。
过渡:我们知道爱迪生有那么多项发明,他有没有满足于他现有的成绩呢? 生:没有
师:从他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什么精神? 生:进取
2、进取
进取心与成功有什么关系?
• 进取心强的人不满足于现有的知识和成就,喜欢不断探索未知的领域,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 进取心会推动人不断努力,在自己喜欢的领域取得成绩,而且会使人更注重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成功后的荣誉与奖励对他们来说却无足轻重。
• 比如,爱因斯坦把奖金支票当书签,居里夫人把荣誉奖章给孩子当玩具。故事二:
牛顿每天除抽出少量的时间锻炼身体外,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书房里度过的。一次他在书房中,一边思考问题,一边煮鸡蛋。突然,锅里的水沸腾了,赶忙掀锅一看,“啊!”他惊叫起来,锅里煮的却是一块怀表。原来他考虑问题时竟心不在焉地随手把怀表当做鸡蛋放在锅里了。你觉得牛顿在做研究时有什么特点? ——专注
3、专注
专注与成功有什么关系?
• 做事专注的人目标明确,心无旁骛,注意力高度集中,全力以赴。
总结:正是由于自信者乐观、进取、专注,有目标,注重行动,体验过程,他们可以减少外界的干扰,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最快最好地到达胜利的终点。经验分享:
你一定有不少成功的体验,你认为是自信的哪一个心理品质助你成功的? 小结:
一、“一对孪生子”共有的心态
1、“孪生子”:自负、自卑
2、共有心态:以自我为中心
3、以自我为中心的心态使人们远离成功。
二、自信有助于成功
(1)乐观——充满希望不言放弃(2)进取——不断探索勇攀高峰(3)专注——心无旁骛全力以赴
第三框题
唱响自信之歌
一、导入:
复习导入——
师:我们前面分析了在生活中有三种心态,哪一种心态有助于成功呢? 生:自信
师:对。为什么自信能有助于成功呢?因为自信者身上有一些优秀的心理品质,比如—— 生:乐观、进取、专注
师:对。那我们要怎样才能树立自己的自信,走向成功呢?让我们走进第三框题——唱响自信之歌。
二、授新课 展示图片:李咏
师:能上非常6+1节目的人全部是大明星吗? 生:不是,普通人也可以。只要有自信。师:那么在生活中,只有第一名才能有自信吗? 生:不是
师:对。只要我们今天比昨天—— 生:进步
1、支点
一、看到进步与长处 活动一:
说一说:和小学相比,和上学期相比,甚至是和你的昨天相比,你都取得了哪些进步?
可从:学习、生活、交友、卫生、纪律,体育、唱歌、人缘、模仿能力、做饭等多方面谈起。
只要我们今天比昨天进步一点点,那就是成绩。活动二:潜能引爆
要求:全班分为两大阵营,双方各推选一人上台接受引爆。双方都需集中火力,轰炸他们的优点、特长。每队准备30秒。符合实际并且火力强的阵营获胜。
第二步:你被引爆了吗?请说一说此刻你心中的感受。
• 今天比昨天做得好一点点,这也是成绩,成绩并不仅仅指分数、奖杯与鲜花。因为我们在进步。发现自己的长处,是自信的基础。有自信才能有成绩,有成绩就会更自信。
2、支点
二、增强信心与实力
材料分析阅读教材29页,思考:
1、他当初为什么会成为跨栏冠军?——自信、2、他为什么会成为一流的推销员? 探究:
从可望而不可及到获得巨大成功,你认为他们(千手观音)迈出的第一步是什么?
你的人生理想是什么? 你准备怎样增强自己的实力,实现自己的理想?
3、做自信的中国人、自信快车第一站:做自信的中国人
举刘翔的例子
自信的人最美,自信的民族终究会强大
自信快车第二站:我们有自信的理由
中华民族是自强不息,不断进取的伟大民族。作为跨世纪的新一代,要唱响自信之歌,开拓进取,勇于创新,主动担负起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
小结 自信加油卡: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请在你的书签上写一句自信格言。
第三篇:国学第二课教学设计
《国学课》
三年级上册第二课、《无违为孝》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第二课选了《为政》篇中孔子对孟懿子、孟武伯、子游、子夏问孝的应答之辞,孔子针对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和实际情况,作了各不相同的具体回答,展现了孝的丰富内涵,强调孝的根本在于敬,也就是子女对父母发自内心深处的尊敬。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每天的“每日一诵”小课程,初步能够正确诵读论语,虽然不能了解它的内涵与实践方法,但确实感受了君子基本的行为方式。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能读出文言文和诗歌的语感、韵味。
2、能结合老师讲解和课文注释,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及原文的大意。
3、体察孔子对四人“问孝”回答的异同,理解“孝”的丰富含义,做到在现实生活中孝敬父母、尊敬长辈。
教学重难点:读文、背文。
教法与学法:
以故事引入课题,留下问题。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引入内容,通过多形式、多层次的阅读,通过“引、读、猜、证、悟、疑、结”七个环节,让学生在反复的涵咏中,体会“无违”的涵义,从而理解大意,达成目标。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时确定: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从第1课《孝为根本》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孝悌”是“为仁之本”。那么孔子在教学中是怎样把自己对“孝”的理解教给学生的呢?学了第2课后我们就会了解孝在当时社会的重要意义,并能借此对孔子的教学风格有所了解。让我们开始学习吧。
引出课题,一起走近儒家名士关于孝的谈论板书课题:无违为孝。
二、读:学生自读教材第二课。做到读音正确、断句规范。1、2、3、4、根据学生自读情况,教师指名读,对字音存在的问题进行规范指导。指名学生验证读,当学生基本通读之后。教师范读。师生配乐读。
提问:这几段选段介绍了哪些人关于孝的疑问?学生回答:(展示课件相关)。5、6、7、追问:你认为孝应该是怎么样体现?指名答
师:孔子认为什么做法才算是孝的风范?请大家找出来,集体读一读。出示课件:无违。
三、猜:请大家合上课本猜一猜,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指导学生先理解字词,再理解讨论句子意思。)
证:翻开课本,结合注释,进入证义环节。教师展示句意,学生齐读。
五、悟:同学们,结合课文,找找孔子关于孝的回答?
四、学生讨论,回答。板书
1、举手读。
2、四个学生都向孔子问孝,但孔子的回答都不一样。为什么呢?因为“孝”有丰富的内涵,在不同的人身上有不同的体现。针对四人的不同特点,孔子给出了不同的回答,说明孔子能够因材施教,真正结合弟子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教育。(先相互分享,再举手或者指名分享)。
3、六、出示:“无违”(板书)
疑:回到开课,说说孔子在教学中是怎样把自己对“孝”的理解教给学生的呢?
七、结:小结本课内容,本课告诉我们孝顺的行为风范。齐诵经典,结束课堂。
板书设计:
无违
无违为孝 唯其疾之忧 孝敬父母
敬 尊敬长辈
第四篇:第二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子,抓住学习中的疑点,边读边想,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还记得这篇课文写了哪位科学家的故事?(板书:竺可桢)
2.课文写了竺可桢几次看杏花的情景?(两次)
分别是什么时间?(一年前,一年后)
二、感悟文本
(一)(学习第1---5 自然段)
1.自由读1-5自然段,画出你读懂了什么?竺爷爷是一个怎样的人?
2.小组讨论 在小组中交流你的读书收获。
3.指名汇报
重点指导第3自然段,体会带点词的作用。
“是啊,杏花开了。”说着,竺爷爷弯下腰来,习惯地问:“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
(弯下腰来:说明竺爷爷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习惯地问”说明竺可桢在坚持长期物候观测的日子里养成了主动探索,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4.小组练读。
一个读竺爷爷的话,一个读小孩的话,一个读旁白,一个做评委。
5.汇报朗读。
(二)(学习第6---15自然段)
1.师:一年前,孩子对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答不上来,带着竺爷爷的嘱托,一年后,孩子有答案了。文章第6自然段,作者用简洁优美的文笔,描绘了一幅春景图,谁来读读看。
2.指名读文,突出“绿、皱、鼓”等关键词。
3.齐读
4.重点放在对话朗读上
(1)出示小黑板:自由轻声读,想想这是谁说的?帮它加个提示语。
窗外一个小孩急切地叫道:“竺爷爷!竺爷爷!”
竺爷爷()地问:“什么事情呀?”
小孩子()地说:“竺爷爷,杏花开啦!”
竺爷爷()地问:“什么时候?”
小孩子()地说:“刚才。”
竺爷爷()地问:“是第一朵吗?”
小孩子()地说:“是。”
(2)同桌讨论,每一句该用怎样的语气读?指名说说,归纳答案并汇报
奇怪、高兴、激动、自豪、半信半疑、肯定。
(3)根据提示与读出语气,指导朗读。
(4)指名一个读竺爷爷的话,一个读小孩子的话,其余读旁白。
(7---14)
5.师:从同学们的朗读中,不难听出竺爷爷和小孩子都非常激动、非常兴奋。那王老师不禁要问小孩子为什么高兴?竺爷爷为什么高兴?
生:小孩子是为自己终于完成了竺爷爷去年交给的任务而高兴,竺爷爷是为自己终于弄清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而兴奋。
6.除了对话部分,你还可以从哪里看出?
生:“竺爷爷顷刻间象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
7.“郑重”什么意思?你从“郑重地记下”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日子又体会到什么?
(“郑重”的意思是严肃认真。从“郑重地计下”可以看出竺可桢对科学研究严谨、一丝不苟的态度。(板书:一丝不苟)
师:是的,“一丝不苟”,竺爷爷的话也证实了这一点。
三、拓展升华(学习第16自然段)
1.出示小黑板:
“我需要的是精确的时间。搞科学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许‟这些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来代替观察。”
2.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3.你怎样理解“精确”一词?(非常准确)能不能结合前文来说说。
4.指导朗读
5.竺爷爷作为一名气侯学家,他的成就是怎么得来的,你找到原因了没有? 生自由汇报
6.小结:
正如竺爷爷所说的,他正是通过长年的精确观察,才掌握了气候变花的规律。
(板书:精确观察)
师补充《竺可桢和自然日记》:竺可桢精确观察大自然:什么时候第一朵花开,第一声蛙鸣,第一次雷声,第一次落叶,第一次降霜,第一次下雨------他的笔记本是大自然的缩影。
7.再读读竺爷爷的话,加深体会
四、总结
1.课文讲述了我国着名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2.学了本文,你觉得应向竺爷爷学些什么?
板书设计
第 一 朵 杏 花
竺 精 确 观 察
可
桢 一 丝 不 苟
师徒交流课《第一朵杏花》教学设计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1354
单元要点分析:
本组课文以“观察、发现、研究”为主题,五篇课文旨在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大自然,观察周围的事物,这样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大自然的语言》、《植物的“感情”》形象生动地揭示了自然界的奥秘;《第一朵杏花》、《蜜蜂》通过故事的叙述表现科学家严谨、细致的科学精神和态度;《矿矿的研究》向学生渗透研究、发现的意识。本单元既有科学家的发现,又有同龄人的探索;既有科学精神的揭示,又有自我探索发现意识的培养;阅读链接中通过采访和书信交流的形式,使学生通过科学家平实的语言了解这些伟人的内心世界,又让学生真切地感觉到“其实,科学家离我们很近”。
学习本单元,首先要立足于教材,通过对文本的研读,把握本单元的精髓所在——科学现象的发现、科学家的实验或同龄人的研究中渗透着哪些科学态度和精神;同时要打开学生的视野,从学生喜欢的科学家、科学事件入手,通过对科学事件的追踪,对科学家的关注,引发学生科学探索的热情,培养初步的科学意识和态度。文本细读:
课文讲述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题为“第一朵杏花”,实际上是从把握第一朵杏花开放的精确时间来说明竺可桢严谨的治学态度。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例子,却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容。
课文按时间先后顺序,分为三部分:1——5自然段讲竺可桢要知道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孩子不明白什么原因。6——15自然段讲第二年在孩子的帮助下,竺可桢爷爷准确地记下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16——17自然段讲竺可桢爷爷通过长年精确观察,掌握了气候变化规律。
本课的学习,应以读贯穿课的全过程,以不同形式的读引导学生感悟、积累和迁移语言。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抓住自学中的疑点边读边想,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是感悟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知识与技能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 16 个生字,掌握9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能通过竺可桢爷爷的动作和语言体会他对科学的严谨认真负责的态度。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想象对话时的情景,从而感悟竺可桢爷爷的人物形象。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通过各种朗读训练,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增强对文章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们从竺可桢爷爷和小女孩身上受到启发,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准确地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策略与方法:
合作交流,读中感悟,想象训练。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竺可桢所说的含义深刻的句子。
2、通过对人物神态、语言、动作的品析,体会人物的内心和品质,教学准备:
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资料,(可以是竺可桢生平资料、故事或者关于气象学方面的资料)
教师准备:课件、小黑板 课时划分: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预习作业:
1、正确流利地读会7课课文
2、自学本课生字,要求会读会组词。教学目标
1、通读课文,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读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一、展示资料,了解竺可桢,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竺可桢的照片:同学们,你们认识他是谁吗?(竺可桢爷爷)2.老师:我知道,同学们在课前已经搜集了不少关于竺可桢爷爷的资料,能拿出来展示给大家看吗?(学生展示搜集到的资料,说中加深对竺可桢爷爷的了解。)
3.教师:竺可桢爷爷为什么能够成为我国著名的气象学家呢?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第一朵杏花》要告诉我们的正是这个答案。
(引导学生在搜集、展示资料的过程中,了解竺可桢,体会他在气象学上做出的突出贡献。同时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口头表达的能力。教师设置悬念,激发学生 探究课文内容的积极兴趣)
二、出示要求,学生自读
1、自读课文,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想一想课文围绕“第一朵杏花”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集体反馈,检查自读的情况
1、教师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指名认读,教师强调要点。
字音:“载”是平舌音,“绽”“皱”是卷舌音;“律”的声母是“l”。
字形:重点指导“惯”的笔画顺序;注意区别“梢”和“稍”。让学生注意观察“搬”“撒”的字形结构,注意各部分的书写比例。“钓”字右半边是“勺”,不要写成 “勾”。“雁”半包围结构,注意里面的写法。
2、教师再次出示含有这些生字的词语,大家一起读一读,在读中巩固生字,积累词语。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帮助把课文读得更好。
4、指名反馈:课文围绕“第一朵杏花”写了一件什么事?(竺可桢向一个孩子了解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孩子答不上来。于是,竺可桢让孩子留心观察,来年告诉他。第二年,孩子准确地观察到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并立即告诉了竺可桢,竺可桢郑重地记下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
5、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以学生自读为主,读后交流,检查学生自读的情况。在自读中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在交流中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同学们,作者围绕第一朵杏花所叙述的这件事情和竺可桢爷爷成为一名著名的气象学家有什么关系呢?下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
第一课时课后检测
1、给下列生字组词
搬()()钓()()雁()()惯()()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立即()著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课文,品析句段,深入了解竺可桢成为著名的气象学家的原因,从中受到启发。
2、总结全文,教育学生学习竺可桢爷爷精确地观察,认真地研究的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准备:
生字词语卡片、课件或抄有关键句子的小黑板。教学过程:
一、听写词语,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
淡红色习惯 需要 研究 估计 推算 著名
2、教师导读: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课文主要是围绕“第一朵杏花”写了关于竺可桢爷爷的一件事情。那么,这件事情和他成为一名著名的气象学家有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巩固旧知,导入新课,激发学生探寻新知识的兴趣)
二、继续学文,探究原因
1、指名读出文中直接点明竺可桢爷爷成为著名气象学家的原因。(教师出示下面的句子)“竺爷爷正是通过常年精确观察和认真研究,才掌握了气候变化的规律,成为我国著名的气象学家。”
2、读中理解句子含义:自由地读一读,把你觉得读的时候要强调的地方画出来。
3、指名反馈,教师追问为什么? “竺爷爷正是通过常年精确观察和认真研究,才掌握了气候变化的规律,成为我国著名的气象学家。”
“常年”“才”:强调了成功是要付出辛勤的汗水的。竺爷爷能够成为著名的气象学家,和他长期不懈地努力是分不开的。
“精确观察”“认真研究”:这两个词语直接点明了竺爷爷取得成就的最重要的原因。
“著名”:体现了竺爷爷在气象学上所取得的突出成就。
4、指导学生抓住关键的词语有感情地朝读这句话。(肯定、赞叹、佩服地)5。教师导:对于“精确观察”“认真研究”这两点,竺爷爷自己是怎么解释的呢?请大家把竺爷爷常说的这段话读一读。(教师出示下面的句子)“我需要的是精确的时间,搞科学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许’这些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代替观察。”(1)教师:从这句话中,我们知道竺爷爷做科学研究的两个秘诀是什么?(允许学生互相讨论)(2)指名反馈。(观察、精确)(3)教师导:你觉得应该是怎样的观察,对什么要求精确呢?(学生结合课文以及自己搜集到的资料说一说:认真地观察,持续不断的观察,长期地观察;精确的时间,精确的温 度,精确的位置„„)
6、教师小结:是呀,竺爷爷观察的认真以及对科学研究所追求的精确在“第一朵杏花”这件事中,就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这个故事,把你觉得能够体现竺爷爷观察精确、仔细,科研认真的句子画出来,读一读,把你的想法和同学交流。
7、集体交流、反馈。“爷爷,您又看花来啦?”
(这句话说明,竺爷爷经常观察杏花)竺爷爷告诉她:“我有用处,明年你可要留心点儿。”
(这里虽然写的是竺爷爷叫小孩留心点观察杏花,其实告诉了我们竺爷爷平时十分留心杏花,只要有关于他气象研究方面的东西,他都会留心地观察)“竺可桢爷爷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阳光下的杏树,捧出了第一朵盛开的杏花。”
(透过加点词语,我们可以感受到竺可桢爷爷此时兴奋、激动的心情,他为什么会如此激动,因为他得到了第一朵杏花准确开放的时间。从这一侧面,我们同样能够体会到竺可桢爷爷对科学研究要求精确的态度)“竺可桢爷爷走回书房,打开笔记本,郑重地记下了这个日子——清明节。”
(从这我们看出,竺可桢爷爷平时善于积累材料。“郑重”一词体现了竺可桢爷爷对科学的严谨态度)
8、指导学生怀着对竺可桢爷爷的敬佩之情,朗读这些句子。
(直奔重点,从原因人手,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理解句子所表达的意思,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然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放手让他们自读课文。再找句子,品读句子,集体讨论交流,将抽象的原因化为具体的事件,从而加深学生对竺爷爷成为著名的气象学家的原因的理解。从根本上认识到精确观察,认真研究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精确观察,认真研究的科研精神)
三、总结全文,启迪学生
1、教师导:同学们,竺可桢爷爷凭着他对科学的严谨态度,精确观察,认真研究,在气象学上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你们从他的身上受到了什么启发呢?(学生自由地说一说)
2、教师总结:是呀,老师相信你们学了这篇课文后,一定能够做到仔细观察周围事物,认真对待每一件事情!
四、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1、师补充《竺可桢和自然日记》:竺可桢精确观察大自然:什么时候第一朵花开,第一声蛙鸣,第一次雷声,第一次落叶,第一次降霜,第一次下雨------他的笔记本是大自然的缩影。
2、鼓励学生交流有关竺可桢爷爷的故事,下节课举行一次“名家汇萃”的故事会,了解名人故事,体味名人情操。第二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一、联系上下文,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词语。
1、“哪天?今天开的。”孩子()地回答。
2、竺爷爷()告诉她:“我有用处,明天你可要留心点儿。”
3、孩子()地说:“竺爷爷,杏花开了!”
二、把竺可桢爷爷常说的那句话读一读。板书设计
7、第一朵杏花
精确观察
竺可桢爷爷——————著名气象学家
认真研究
拓展材料: 竺可桢同志是近代科学家、教育家的一面旗帜,气象学界、地理学界的一代宗师。
历任教授、所长、浙江大学校长。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国科学院第一任副院长,并担任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等职。
1948年被选为原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第五篇:传统文化教学设计
传统文化教学设计(第二单元)
第二单元 诗歌诵读
(一)第4课 蝉
教学目标:
1、结合解析理解诗句的意思。
2、再诵读的基础上能够熟练背诵《蝉》和《咏萤》这两首诗。
3、理解“垂緌”“流响”“疏桐”“的历”等疑难词语的意思。
4、学会诵读欣赏咏物诗的方法。
5、学会借助插图理解古诗里包含的意思。
6、学习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再诵读的基础上能够熟练背诵《蝉》和《咏萤》。教学难点:理解“垂緌”“流响”“疏桐”“的历”等疑难词语的意思。学会诵读欣赏咏物诗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揭题《蝉》。(板书诗题:蝉)。
2.师介绍作者:虞世南,初唐四大书法家之一。本诗与骆宾王的《在狱咏蝉》、李商隐的《咏蝉》同为当时咏蝉诗三绝。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蝉》。
2、检查初读情况。
(1)指名读古诗,集体正音。
(2)学生尝试用简单的话语说说诗的含义。
3、学生再次自由读古诗。要求: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4、师生探索,弄懂诗意
(1)欣赏蝉的“近景图”和蝉鸣幽思图,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句含义。
(2)逐句内交流自己的理解,互相启发、补充。
5、集体交流,了解《蝉》大意。(指名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三、释义诗中难解词语。
1、垂緌: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嘴上的吸管形状与其有些相似。
2、流响:传出的响声。
3、疏桐:高大的梧桐树。
师:现在你能完整的说一说这首诗的意思吗? 书生试着交流。
4、带着理解,学生再次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四、拓展活动。、师介绍:《咏萤》是虞世南的另一首咏物诗。
2、学生试读《咏萤》。
3、集体诵读《咏萤》。
4、引导学生理解难解词语及诗的含义。
的历:光明的样子。飘飘:在风中摇摆不定。
恐畏:担心,害怕。
《咏萤》大意:细小的亮光到处闪动,轻盈无力的翅膀在风中摇摆不定,唯恐没有人认识它,独自在黑暗中放光明。(表达诗人内心不甘落后、努力拼搏向上的精神)教学反思:
第5课 画菊
教学目标:
1、了解这首诗的作者生平及相关背景知识。
2、在诵读的基础上能够熟练背诵《画菊》和《梅花》。
3、理解“疏篱”“趣无穷”“抱香死”等疑难词语的意思。
4、反复诵读、体会两首诗的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5、引导学生学习菊花独立自主、坚强不屈的品质。
教学重点:在诵读的基础上能够熟练背诵《画菊》和《梅花》。理解“疏篱”“趣无穷”“抱香死”等疑难词语的意思。
教学难点:反复诵读、体会两首诗的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学习菊花独立自主、坚强不屈的品质。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老师知道大家一定都认识菊花,你喜欢菊花吗?为什么? 学生交流
揭题《画菊》。(板书诗题:画菊)。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画菊》。
2、检查初读情况。
(1)指名读古诗,集体正音。(2)学生尝试用简单的话语说说诗的含义。
3、学生再次自由读古诗。要求: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4、师生探索,弄懂诗意
(1)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句含义。(2)逐句交流自己的理解,互相启发、补充。
5、集体交流,了解《画菊》大意。(指名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三、释义诗中难解词语。
1、疏篱:稀疏的篱笆。
2、趣味穷:趣味无穷尽。
3、抱香死:带着芳香枯死。
师:现在你能完整的说一说这首诗的意思吗? 学生试着交流。
4、带着理解,学生再次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四、拓展活动。
学生在语文课上已经都学过《梅花》,所以学生基本都能熟练诵读。
学生根据原有的基础交流诗的含义。老师小结:
墙角有几枝梅花冒着严寒独自开放。为什么远看就知道洁白的梅花不是雪呢?那是因为梅花隐隐传来阵阵的香气。梅花,香色俱佳,独步早春,具有不畏严寒的坚强性格和不甘落后的进取精神,因而历来为诗人们所吟咏,所歌颂。在我国古代为数众多的咏梅诗中,王安石的《梅花》堪称一首饶有特色、脍炙人口的佳作。教学反思
第6课 《题画兰》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诗句,背诵《题画兰》和《庭竹》这两首诗。
2、对照解析理解诗句的基本意思。
3、借助插图并结合诗人背景理解古诗大意。
4、领悟诗人的情怀,学习古人那种在生活中不随波逐流,坚持操守、卓尔独立的品质。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诗句,背诵《题画兰》和《庭竹》这两首诗。对照解析理解诗句的基本意思。
教学难点:借助插图并结合诗人背景理解古诗大意。领悟诗人的情怀,学习古人那种在生活中不随波逐流,坚持操守、卓尔独立的品质。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有谁认识、知道兰花,能不能跟大家做一下简单的介绍?
2、揭题《题兰花》。(板书诗题:题兰花)。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题兰花》。
2、检查初读情况。
(1)指名读古诗,集体正音。
(2)学生尝试用简单的话语说说诗的含义。
3、学生再次自由读古诗。要求: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4、师生探索,弄懂诗意
(1)欣赏山巅兰草之图,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句含义。(2)逐句交流自己的理解,互相启发、补充。
5、集体交流,了解《题兰花》大意。(指名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三、释义诗中难解词语。
1、贞:坚定,有节操。
2、抱:持守;奉。
3、芳:花卉。诗中的群芳泛指开在尘世间的花。
4、事:动词,做。
师:现在你能完整的说一说这首诗的意思吗? 学生试着交流。
4、带着理解,学生再次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四、拓展活动。、师介绍:《庭竹》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写的一首赞美竹子的诗。
2、学生试读《庭竹》。
3、集体诵读《庭竹》。
师:现在你能试着根据自己的理解,介绍一下这首诗的含义吗? 学生试着解释
4、引导学生理解诗的含义。
《庭竹》大意:经过清晨朝露的洗涤,竹节像涂了铅粉,泛出了银白的光。挺拔修长,似青玉般的竹枝在和煦的风中轻轻的摇曳着,亭亭玉立,婀娜多姿。修竹就像是一位有才德的君子,无论把它种植在哪里,都不会不适宜的。
教学反思
第7课 鸡
教学目标:
1、对照解析理解诗意。
2、能够熟练背诵《鸡》和《花鸭》这两首诗。
3、会填写并记住课后练习中与“鸡”有关的成语。
4、初步感受以物寄情的表达方法。
5、学习古人诚实守信的美德。教学重点:
能够熟练背诵《鸡》和《花鸭》这两首诗。会填写并记住课后练习中与“鸡”有关的成语。
教学难点:感受以物寄情的表达方法。学习古人诚实守信的美德。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知道十二生肖都是有哪些动物吗?
学生交流回答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一学其中有关鸡的诗歌。
2、揭题《鸡》。(板书诗题:鸡)。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鸡》。
2、检查初读情况。
(1)指名读古诗,集体正音。
(2)学生尝试用简单的话语说说诗的含义。
师介绍: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的徐夤,原文有八句,现在我们学的是前四句。
3、学生再次自由读古诗。要求: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4、师生探索,弄懂诗意
(1)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句含义。(2)逐句交流自己的理解,互相启发、补充。
5、集体交流,了解《鸡》大意。(指名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6、师总结大意
鸡这种动物列在十二属相之一,厚厚的羽毛长着美丽的花纹,鸡是那样守信,它每天按时唤来早晨的太阳,又用自己的啼叫,送走黎明。
三、带着理解,学生再次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四、拓展活动。、师介绍:《花鸭》是唐代诗人杜甫写的一首咏物诗。
2、学生试读《》。
3、集体诵读《花鸭》。
师:现在你能试着根据自己的理解,介绍一下这首诗的含义吗? 结合插图引导学生试着解释。
4、师小结诗的含义。
《花鸭》大意:花鸭一身洁净,没有半点污泥,每天从门口的台阶前不紧不慢的走过。它的羽毛也在追求与众不同,你看它的全身黑白是多么分明啊。
补充介绍:诗中的“泥滓”也暗指当时那些不良的社会风气。而“独立”“黑白分明”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不入污流的品格。教学反思:
班级文化的建设
“环境造就人。”一个班级的文化环境对于学生的熏陶是潜移默化的。在班级文化建设活动中去塑造、锻炼学生,无疑比起单一的说教效果会事半功倍,影响深远。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们这个班的学生活泼、好动,有点小随便。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克服学生行为的随意性,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在一定的准则规范下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言行,使之朝着文明、健康、团结、向上的方向前进。我在班上用“静、敬、净、竞”作为我们的班规。本学期我先从“净”着手来引导。
首先,班级是全班同学共同的“家”,需要每个家庭成员来爱护,所以每个人必须首先做到垃圾入筐,自己的周围保持洁净,同桌之间互相监督。
其次,每天的卫生打扫及卫生保持都有每天的值日小组长率领本组成员来完成,具体的分工有小组长负责,其他同学必须服从,哪组出问题哪组负责。再次,在每次的大扫除中,全班同学基本上每个人我都按照性格特点进行了分工,每人都有具体的负责项目,实行分工到个人,出现问题自己或同伴要负责。
所以,本学期开学以来,我班的卫生状况大有改善,卫生保持很好,进步很大。
另外,我班同学比较活泼、好动、调皮,大课间各方面纪律不是很好,我特别在班会上跟同学们商讨得出结果,选出6个体育委员,男生3人,(特别是本身就好动又被当选为体育委员的,首先在全班同学的面前表了态,一定做同学们的表率,首先管好自己。)女生3人,分别负责队伍的前、中、后3部分的学生,如发现故意违反纪律者,要在全班同学面前做出检讨,并保证改正错误。试行一段时间以来效果不错。
班级文化建设方面,原来都是由我自己亲自安排,从最基本的设计构思,到中间的准备,一直到最后的完工,感觉自己又累又忙。本学期,我完全放手,选出了12人成立了班级文化建设小组,其中包括掌握班级“财政大权”的副班长,需要用什么,组员商量着买(原则是不能太昂贵,最好是经济又实用),我只是给他们“打工”,什么时候需要我干点或传达点什么,我就照做。别说,他们的想法还真是比较独特,比起我一个人的力量大多了。
以上所举的几个例子实行下来,使我真实的感受到了班级文化是一门潜在的课程,它有着无形的教育力量,就象一句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它的作用,就象这春雨一样。搞好班级的文化建设,服务于学生的发展,仍是我今后孜孜以求的。
本学期的班级公约特制定如下:
一、学会自律,按时到校,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做好课前准备。
二、学会学习,上课专心听讲,勤于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三、学会交往,尊敬师长,礼貌待人,团结同学,协作创新。
四、学会自修,认真钻研课本,独立完成作业,不抄袭拖拉。
五、学会竞争,寻找一个对手,开展学习竞赛,共同促进提高。
六、学会享受孤独,利用业余时间,广泛学习,拓展知识。
七、学会休息,课间不允许在教室内大声喧哗,追赶打闹。
八、学会讲卫生,做好值日工作营造洁净的学习环境。
九、学会娱乐,不进网吧,游戏机室及其他营业性场所。
十、学会健体,按时参加广播操,眼保健操和课后活动。
没有学识,没有实践,犹如一块田地,即使土地肥沃也结不出果实,所以我们必须规范自己的行为,锤炼坚强的意志,提高自身的修养,尽力做到最好的自己,创最好的集体,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我的班级我做主”
班级文化是班级的一种风尚、一种文化传统,一种行为方式,它自觉或不自觉地通过一定的形式融会到班级集体同学的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中,形成一种良好的自觉的行为习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行为。好的班级文化让班级充满青春活力,充满人情味,充满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文化氛围,成为每一个学生温暖的家。
说到班级文化的建设,原来都是由我自己亲自来完成,从最基本的设计构思,到中间的准备,一直到最后的完工,感觉自己又累又忙。本学期,我完全放手,选出了12人成立了班级文化建设小组,其中包括掌握班级“财政大权”的副班长,需要用什么,组员商量着买(原则是不能太昂贵,最好是经济又实用),我只是给他们“打工”,什么时候需要我干点或传达点什么,我就照做,还有班里审美观最好的李雨桐做总指挥,该怎么张贴,哪里应该怎么装饰,全权负责。
首先,我把班里需要装饰的地方指定,然后给他们建设小组两天的考虑时间,先把最初的想法告诉我。吴洁说:“今年是奥运年,我们打算在南面这面墙上做与奥运有关的内容,让大家知道更多的奥运知识,传达奥运精神,提醒同学们,绿色奥运是我们承办奥运会的主题之一,作为小学生的我们应该行动起来,争做一个保护环境、讲文明、懂礼仪的好学生,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从保护校园的环境做起,每一个人都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用实际行动,让文明之花开满校园。卫生角的上方,我们可以张贴一些比较醒目的标语,提醒同学们平常要认真完成值日,干好自己的工作,做到让垃圾及时入筐,保持好教室卫生,爱护好卫生工具等。对于攀登架上,则可以张贴同学们各种各样的作品,新作品可以随时替代旧作品,激励同学们勇于创新。北面的墙壁以“节日小常识”为题,用同学们制作的传统节日手抄报来补充。三表栏及班级公约等,由我们做些小的装饰物来进行装饰就行了,这样可以吗?”
别说,他们的想法还真是比较独特,比起我一个人的力量大多了。现在,教室的文化建设已经完成一大半,效果还不错,不是建设小组的同学也在跃跃欲试,参与意见,像这种既让我们老师解放、变的轻松,又让学生得到锻炼的事情,我们没有理由不支持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