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习讲方法教案
第四节《学习讲方法》
辅导理念
本课首先让学生在活动中领悟到采取适当的方法可以起事半功倍之效,而不适当的方法事倍功半。然后让学生针对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方法性问题进行讨论,共同找到问题的对策。之后进行学习风格自测,了解自己的学习特点。接着通过教师引导,让学生了解到不同的学习风格的人适用于不同的学习方法,应对自己的学习方法做出计划。
教学目标
1、了解自己的学习风格。
2、了解一些好的学习方法,设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重点与难点
1、重点: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风格类型并掌握一些有效的学习方法。
2、难点:引导学生生规划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辅导对象:七年级全体学生 辅导过程
课堂导入。通过学生欣赏名言“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鱼”你怎么理解?和举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学习讲方法。
一、心灵迷雾:邯郸学步
传说战国时期,赵国京城邯郸的人很会走路,其步法的美妙是天下闻名的。于是有些人就特地赶到邯郸来学走路了。燕国寿陵地方的一位少年也赶来学习。他全力模仿邯郸人走路的样子,结果没有学好,但又忘却了自己原来的步法,于是只好狼狈地爬回去,闹了一个大笑话。
思考:你对这个故事有何感想?
老师:我们不能照搬别人的学习方法,而应该根据自己的性格特点、思维特点去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二、心灵体验:你说我说
小组讨论交流,谈谈你们在学习中的心得(学习成绩优秀和学习成绩不理想的感悟)。然后举手发言。
老师: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老师今天带领同学们了解自己的学习风格,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三、心海导航:学习风格自测
请你根据目前的实际情况,认真回答一下的每一个问题。请用以下从1—5的五个分数(等级),即“1=不曾如此;2=有时如此;3=偶尔如此;4=通常如此;5=总是如此”来回答没一个问题,并将数字写在下面的评分区。
1、我发现写字有助于记忆。()
2、听老师讲课会比单纯阅读课本能够记得更多内容()
3、我喜欢要求考试的课。()
4、我喜欢在研读时吃零食或口香糖。()
5、当我专心听讲时,我不必做笔记就可以记得重点()
6、我喜欢书面说明,不喜欢口头说明。()
7、我善长于拼图玩具与迷宫游戏。
()
8、我喜欢老师要求随堂考的课。()
9、我发现幻灯片与电影有助于对课堂的了解。
()
10、我通常需要写下电话号码才能记得起来。
()
11、我比较喜欢听新闻,不喜欢看报纸。
()
12、阅读一本书比听老师讲述使我记得更多的重点()
13、我喜欢课本附有图表及图片,因为他们有助于我对教材的了解
()
14、我喜欢在听新闻或广播时,手边有一支笔。
()
15、我喜欢老师口头说明,不喜欢题卷上或黑板上的书写说明。()
视觉区:3、6、9、12、13
得分=()
听觉区:2、5、8、11、15
得分=()触觉区:1、4、7、10、14
得分=()
在某一区合计的分数最高代表你的学习风格最偏向哪一类型,若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区域分数相同,表明你的学习风格是混合型的。针对不同类型可以使用不同的学习方法来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小组讨论: 根据自己的理解找出不同学习风格所对应的学习秘方?
师: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才能事半功倍。请同学们拿起手中的笔记录下适合自己的学习秘方。
四、成长工作坊:专家支招
一、视觉性学习心法:凡眼力所及之处,都可能帮助吸收学习内容,或因而造成分心,故多利用环境中的有效视觉信息是重要原则。学习秘方:
1、读书前整理书桌,保持整洁,只留必要用具以免分心。
2、可利用各种不同颜色笔或标记划重点。
3、将听到的文字尽快转化成文字或图表。
4、勤动手整理笔记。
二、听觉型学习心法:声音对这种人具有特别的吸引力,可能因此学习轻松,也可能造成学习的障碍,因而制造有利的声音环境是重要原则。学习秘方:
1、背书时大声朗诵,事半功倍。
2、书房保持安静很重要,若周围环境嘈杂时,可用一些无主题的轻音乐隔离噪音。
3、上课专心听讲。
三、触觉型学习心法:凡是环境中的气氛都会影响到敏锐的触觉神经,保持平和稳定、流畅舒适的空间,多亲自体验是重要原则。学习秘方:
1、利用各种感官如嗅觉、味觉、触觉去认识新事物。
2、保持读书环境空气流通、光线充足。
3、保持心情愉快很重要。
4、动手做实验效果奇佳。
五、拓展延伸:学习方法宝典
1、学习应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防止随意性和盲目性。
2、合理安排学习时间以免造成学习上的忙乱。
3、课堂上应认真听讲,做好笔记;课后及时复习,讲究复习的 方法。
4、培养良好的自学能力,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训练自己的思维能力。
师:万丈高楼平地起,上面这些学习方法对每个同学来说都是基础,首先应该做好这些基本的学习方法,然后结合自己的学习风格去不断探索和思考,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
老师寄语
方法是可以借鉴的,但绝不能照搬,只有适合自己的特点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学习方法不完全是“学”来的,而是结合自身的特点,不断的思考,实践,调整和矫正的结果,学习是永无止境,学习方法的探索也是无止境的,我们不可能在一些之间和一堂课之间找到学习的制胜法宝,但是只要肯用心就一定能找到。
第二篇:山大附中老师讲英语学习的方法
山大附中老师讲英语学习的方法:
心到。在课堂上应聚精会神,一刻也不能懈怠,大脑要始终处于积极状态,思维要活跃,思路要开阔。心随老师走,听懂每一句话,抓住每一个环节。理解每一个知识点。多联想、多思考,做到心领神会。
手到。学英语,一定要做课堂笔记。因为人的记忆是有限的,不可能过目不忘。记忆本身就是不断与遗忘作斗争的过程。常言说“好脑筋不如烂笔头”, 英语知识是一点点积累起来的,学到的每个单词、短语、句型,都要记在笔记本上,甚至是书的空白处,这对以后的复习巩固是非常有用的。
耳到。课堂上认真听讲是十分重要的。不但要专心听老师对知识的讲解,而且要认真听老师说英语的语音、语调、重音、连读、失去爆破、断句等发音要领,以便迅速作答,还要认真听取同学的回答,以加深对问题的理解,而取别人之长补己之短。
眼到。在认真听讲的同时,还要双眼紧随老师的动作、口型、表情、板书、绘图、教具展示等。这样,大脑里形成的视觉信息和听觉信息相结合,印象就会更深刻。
口到。要充分利用早晨头脑清醒的时间,大声朗读;课堂上踊跃回答老师的提问,积极参与同学间的讨论。课后对不清楚的问题要及时提出,要克服害羞心理。对学过的课文要多读、勤读、苦读。同时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练习英语口语。除了课文范文要精读、细读外,还要看些适合中学生的课外读物,既可增长知识,开阔视野,也可提高阅读水平。
第三篇:《幸福的方法》讲些什么?
《幸福的方法》讲些什么?
本书是2006年哈佛大学排名第一的积极心理学课程,作者泰勒·本-沙哈尔是哈佛大学最受欢迎的导师。积极心理学被称为“帮助人类发挥潜能的科学”,于1998年由时任美国心理协会会长的马丁塞里格曼创建,致力于将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与人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幸福的方法》2009年5月在中国出版,当月就重印。
幸福可以通过练习获得,注重实践、生活、反思和体验是本书的一大特点。作者认为幸福是一个长期追求、永不间断的过程,是快乐与意义的结合。及时行乐的享乐主义,牺牲眼前幸福追求未来目标的忙碌奔波型,不相信生活有意义的虚无主义,这是与幸福相对立的三种人生态度。幸福的人生态度是为了有意义的目标奋斗,既享受当下又为了更加满意的未来,既重视过程也重视结果。
幸福是成长,是一种习惯,幸福就在你身边。本书将获得幸福的方法与幸福的科学研究成果结合,全篇娓娓道来,享受之余让您不知不觉开始品味生活,反思自我,实现幸福。
《对我们生活的误测》为谁而写?
2008年2月,全球金融危机逐渐逼近之时,一个名为“经济表现与社会进步衡量委员会”的国际专家小组,研究全球最广泛采用的经济活动衡量标准——— 国内生产总值(GDP)——— 是否真是衡量经济和社会进步的可信指标。本书是他们研究报告的结集。
这份报告首先是写给负责制定政策的领导人的。在发生危机的此刻,国家需要新的发展理念、增长方式来确定我们的社会应当往何处去。报告倡导把重点从“面向生产”的衡量系统转向关注当前和未来世代幸福的衡量系统,即转向更广泛地衡量社会进步。
其次,这份报告希望对那些想更好地了解在设计、执行和评估旨在增强幸福和促进社会进步的政策方面有哪些可用和有用指标的决策者产生影响。报告提醒决策者既要注意现有数据的可取和不足之处,又要注意可靠的量化信息不是轻易得来的,必须在建立统计数字和指标方面作巨大的投入。
此外,这份报告是写给学术界、民间社团以及广大民众和媒体记者的,希望社会各阶层能够更广泛地参与到社会政策制定的讨论中来,以期更好地制定出一套更加合适的衡量社会进步的体系。
第四篇:三种方法讲诗歌
在设计《诗词曲五首》的教学时,我对五首诗的特点及相应的教学难点进行了思考。正如课文前的预习提示所言,这五首诗均为传统名篇,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但这也正是教学的难点所在,因为学生由于缺少必要的积累及认知,很难真正理解这首诗的感染力。要想让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内涵,并且可以从中感受到一些学习诗歌的基本方法,教学必须有一条贯穿始终的线索,因此我在设计教学时首先考虑的就是找到五首诗的共同之处,找到一条主线来贯穿五首诗的教学。其次我再思考如何找到一种方法,可以引导学生可以主动地感悟诗歌的内容。也就是如何依据诗歌的特征,选择合适的方法来进行教学。
基于此,我对五首诗歌再次进行了仔细的研读。我发现,五首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各异,或失望、或感慨,或表达视死如归的毅力,或展现豁达开朗的胸襟,也有对民生疾苦深刻的思索。表达方式也有所不同,有的借景抒情,有的借古讽今,有的回顾自己的人生历程,有的将现实与想象融为一体。总之,情感不同,方法各异,似乎很难找到一条主线。但我注意到,诗人所表达的均是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并且通过具体的景、物、事展现出来,这让我联想到古代所说“诗言志”一语,这五首诗的作者均在言自己的志,并且在表现的过程中寄寓了自己的人生感悟。由此,我找到了贯穿这五首诗的线索。
为了让学生能主动地去感悟诗歌的内容,我依据教学情况的不同,先后采取了三种方法。第一种方法为形象还原,我在布置预习时就开始采用,要求学生根据诗歌的内容,从五首诗中任选三首诗,描绘一下诗歌中所展现出的诗人的形象。我想以这种方式,引导学生去仔细感悟诗歌的内容。作为预习题,我明白如此设计对学生的要求有些高了。但我考虑,即使学生只是简单地翻译一下诗歌,也能够对诗的内容有所了解。因为我的课在一、二节,我没有时间批改作业,只能在课上要求学生朗读自己所写的内容。结果我发现,的确不少学生仅仅是简单地翻译了诗歌,也有的学生简单地描写了诗人的形象,但出现了许多偏差。例如在描写《赤壁》时,有的学生写诗人杜牧高兴地发现了一节三国时留下的断戟。于是我在教学时,就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思考诗人在写诗时身处何地,依据诗句想象一下他的外貌、神态,动作,并推测他的内心活动。
我以《春望》为例,展示了一段例文:“在被叛军占领的长安城,一个孤单的身影久久在空旷的道路上徘徊。尽管外面春光正好,百花齐放,还不时传来清脆的鸟鸣,但他的眼中却只有悲伤与恐惧,泪水不时地从眼角滑落。他久久地向远方遥望,那是亲人所在的方向。他不由自主地将手伸入怀中,捏紧那几页薄薄的家信。破旧的帽沿边缘,几缕白发漏了出来,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分外刺眼。”然后要求学生将诗句与文中的描写相对应,并提出这一课的学习目标——你读出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诗人?
我接着自然引出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我先以白居易的《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一诗,与本诗的诗句对应,让学生了解诗歌写作的环境。然后再根据诗句
想象一下诗人的外貌、神态与动作。学生很快就从“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中看到了一个白发苍苍,满脸沧桑的诗人形象,又从“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中看到了诗人满脸的悲伤与凄凉。我再进一步要求学生品读“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一联,并且想象一下诗人的内心世界。我提示他们,在诗人的想象中,如果他回到了阔别已久的长安、故乡,他所见的会是怎样的一幅场景呢?学生们也就理解了他此时举目无亲,四顾茫然的悲凉心境。这时,再来解读“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联,学生也就理解了诗句的“沉舟”“病树”所比喻的正是诗人自己,他用这个比喻表达自己对前途的绝望。我再补充了刘禹锡的生平经历,结合他一生的遭遇帮助学生理解他此时的心情。
而在《赤壁》一诗中,我采用了同样的方法,先让学生以“自将磨洗认前朝”这个动作为出发点,思考这个动作的含义。在此,我强调了两点:一是杜牧的时代距离赤壁之战已经过去了600多年,铁制的兵器不可能存在这么久,我们之所以会误认为这兵器来自三国时代是因为诗人在后面引用了赤壁之战的史实,可见诗人是通过断戟引发他对于这段历史的思考。二是诗人身处的环境,当年战船密布、金戈铁马的战场已经变得一片沉寂,行走在这片荒凉的古战场的诗人又会是什么样的心情。我通过上述内容引导学生思考诗人此时的神态,再结合学生的历史知识让他们明确赤壁之战胜负的关键并不在于东风,杜牧如此写是另有深意。此时我再补充杜牧生平资料——当时杜牧身处唐朝已经衰落的后期,恰逢牛李党争时期,杜牧由于曾入牛党领袖牛僧孺幕府,也颇受牛僧孺器重,因而在李党当政的会昌年间,被李党领袖李德裕排挤出京,辗转于地方任职(也有材料认为李德裕排斥杜牧是因为鄙薄他的品行)。而当大中年间,牛党全面胜利,杜牧也被牛党的核心人物宰相周墀推荐入京。但此时的唐朝虽名为中兴,但衰败已经不可避免,因此杜牧屡屡上书请求出京。我再问学生,此处的东风所指的是什么?学生根据材料就明确了,东风指的就是机遇,而杜牧所感叹的是自己没有生在一个可以一展才华的时代之中,机遇没有眷顾于他。我再要求学生想象一下此时诗人的形象及内心活动,进而完成练习要求。
在这一天的作业中,我要求学生根据今天所学的内容,描写这两首诗中所展现的诗人形象。从学生的完成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还是基本上完成了这学习要求,但是具体内容还不够细致,于是我在第二课时首先利用两段学生作业讲解了描写的方法:“甲、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独自走在街上,他的脚步蹒跚,久久徘徊,想寻找记忆中的地点,寻找旧时友人的消息,却一个都找不到,最终只得一个人神情落寞地走着”;“乙、诗人白发苍苍,身处扬州,虽然漫长的贬官生涯即将结束,但诗人却一点也高兴不起来,自己早已年过半百,想到时光飞逝,时代正在不断的前进,而如自己一般的旧事物都将被无情地淘汰。诗人心中一阵悲凉,只能借酒暂时消愁。”我指出甲文中所写的主要是诗人的内心活动,乙文则包括他身处的环境及动作,两者都符合诗人的形象,但均不够具体,应当结合起来再详细一些。接下来,我就要求学生用一段时间再来描绘一下《赤壁》中所展现的诗人形象,作为巩固的练习。在接下来教学《过零丁洋》的过程中,我觉得仅仅描绘诗人的形象已经不够了,因为这首诗更多地表现了一种不屈的气节。因此,我在教学中采取了内容丰富法,也就是以诗句为核心,结合相关的背景、作者的经历及故事丰富内容,让学生具体实在地感受到诗句的内涵。在此,我首先引导学生还原了前两联诗句所记述的诗人的人生历程及国家个人的悲惨命运。我结合这两联诗句向学生介绍了这首诗写作的背景——厓山之战,并引用了文天祥的诗作来介绍这场战争的惨烈:“昨朝南船满厓海,今朝只有北船在。昨夜两边桴鼓鸣,今朝船船鼾睡声。”当时宰相陆秀夫见败局已定,便背着南宋末帝赵昺投海,而军民投海以殉者达十余万人,海水尽赤。而文天祥此时就作为俘虏身处于元军主帅张弘范的战船之上,可以想象他的心情是何等的悲凉。我再引导学生品读颈联两句,并指出惶恐滩在江西而零丁洋在广东,要求学生思考诗人将两者同时入诗有什么含义。学生也就发现这是诗人奋斗历程的写照,也是其无力挽救国家的心情的反映。此刻,诗人也要做出自己的决择,也就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这一千古名句。其后,我补充了文天祥在此后被押解进京后,先后拒绝同僚、妻女乃至亡宋的小皇帝的劝降,最后元世祖忽必烈亲自劝降亦无济于事,最终慷慨就义的事例。我又以“一经”为核心,引导学生认识文天祥的精神力量的源泉所在——儒家学者所强调的对仁义的坚守。我还引用了文天祥在起兵勤王时表达自己的心愿的话(“故不自量力而以身殉之,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义胜者,谋立人众者,功济如此,则社稷犹可保也。”)及就义后的绝笔诗(“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来证明他的道德理想。
教学具有如此高的道理理想的诗歌,还是离不开相关的故事。因此我在教学结束后还补充了有关厓山之战的一个故事。一个姓陈的小兵被元兵的船捞了上来,而他的旧日长官正在这条船上。这位已经降元的长官见他心中有愧,就暗地塞一些干粮与水给他,不久元将下令将所有的俘虏都扔下海去,没想到大风忽起,就在众人一筹莫展之时,这位军官说他会法术可息风浪。这位小兵被放出来后,念了一阵咒,风竟然停了,结果他就被众人奉为神人,得到许多礼物回到了大陆。他后半生以算命为生,晚年定居于盱眙,有两个女儿,小女儿嫁给了一户姓朱的农民,后来随丈夫迁居于凤阳。他就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外祖父,朱元璋后追封他为杨王。这个故事见于宋濂为杨王所写的墓志铭,从中也可以让学生明白文天祥虽已死,但其精神未死,中国华夏并未灭亡。在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及张养浩的《山坡羊》时,我又采取了另一种方法,也就是分画面还原法,即将诗中的画面还原,要求学生描绘诗中的画面,以此来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内容及情感。我觉得这两首诗歌表达的更多的是诗人的思想,而这种思想又是通过一幅幅画面展现的,因此通过画面展现诗歌内容更有利于引导学生理解。我在教学《水调歌头》时将全词分成了两幅画面,一幅是上半阙中诗人想象中的月宫,另一幅是现实中月光下的世界。我要求学生描述这两幅画面,并以此中心,联系起词中其余的诗句。我首先指出这首词开篇“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一问句,源自于李白的《把酒问月》的诗句“青天明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而李白的这一诗句亦有所本,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也提出过相似的问题:“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他们均是以渺小的个人向永恒的宇宙发问,发问的根源就是想知道自己在这个浩翰世界中的归宿。屈原在《天问》中也对宇宙提出过这样的问题:“十二焉分?日月安属?……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十二辰又是怎样来分划?太阳月亮又怎么悬挂天上?……月亮它具有什么德性啊,逐渐死去随即逐渐发光?)屈原在探索宇宙的起源,诗人同样在探究自身在宇宙间的位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问题,就是因为他在这个世界中感到孤独。
在学生描述第一幅画面时,我特别将“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句与李白的《月下独酌》相比较,要求学生找出其中的异同点。学生发现两幅画面均描绘出了诗人在月下翩翩起舞的情景,并且起舞的原因均是因为孤独之情难以排谴。但是,李白最终“无情游”结束了自己的想象,而苏轼却不能忘情,因而他开始关注现实的人生。学生描述第二幅画面时我强调了月光的徘徊不定与诗人自身的关系,实际“转朱阁,低绮户”的正是诗人自己,此处我将这月光与《记承天寺夜游》中平静如水的月光进行了比较,表现出诗人纷乱的内心世界。但苏轼毕竟是豁达开朗的,他最终以宽阔的胸襟来面对自己的孤独,将相隔千里之人均融入这片平静而美好的月色之中,向世间所有的有情人发出了良好的祝愿。我在后面补充了苏轼后来因乌台诗案入狱的事迹,说明他以豁达的内心来面对一切,因此他也就能够战胜接踵而至的残酷迫害,最终完成他生命的升华。
而在《山坡羊·潼关怀古》中,我将全诗划分为三幅画面,两幅为现实中诗人所见的场景——“峰峦如聚,波涛如怒”,表现出诗人内心的激荡。我先要求学生描述这幅画面的情景,并品味其修辞手法。在此,我引用贾谊《过秦论》中“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一句来说明潼关的险要,并且指出此地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古战场之一。我又补充了《元史·张养浩传》中的相关记载,帮助学生了解张养浩此行的目的及作为:“天历二年(1329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陕西行台中丞。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饥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我再让学生推测一下此时诗人的心态,身处历史风云的交际之处,对民生疾苦的关怀、对历史兴衰的感叹都在他内心掀起了万丈波澜。
第二幅画面为“望西都,意踌躇,宫阙万间都做了土”。我同样要求学生描述画面,并补充了《阿房宫赋》中对阿房宫“覆压二百余里,隔离天日”,最终“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的描绘,想象耗尽无数民力的宫殿一次次在王朝兴替中被毁灭。由此引入第三幅画面,也就是诗人想象中表现百姓疾苦的情景。我再补充了张养浩给元武宗所上的万言书:“(张养浩)疏时政万余言:一曰赏赐太侈……五曰土木太盛……。”“犯毒瘴,崩沦压溺,而死者无日无之。粮不实腹,衣不覆体,万目睊睊(juàn,侧目忿忿而视),无所控告,以致道上物故者,在所不列。”通过资料补充,让学生对画面的具体内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教学设计之初,我原本计划是通过第一种方法来教学全课。但在实践中我觉得这对于学生的要求有些过高了。特别是在学生描写《过零丁洋》时,重复的描写内容过多。于是,我决定换一些方法。上述的两种方法我在平时教学中均采用过,还是有一定的效果。不过,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我都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心理活动,把握其情感变化,围绕“诗言志”这一主题展开教学。我想,如此解读还是有助于学生把握诗歌最核心的情感。课后作业我除了让学生完成《评价》的规定作业外,还要求他们描写后两首诗的相关场景。从作业的反馈情况来看,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附录学生练笔:
苏轼坐在椅子上,端着酒杯,凝望着月光,渐渐地他的心飞上了天空,眼前展现出天上的世界。只见一座座用美玉砌成的楼宇,青白色的楼发着光,美丽极了。但苏轼并没有想在这里很好。在他看来,这么高的地方一定很冷,而且孤独,还是那温暖的人间好。(王佳晨)
诗人看着明月,不禁联想到月宫,想到那里是否也有人间那么美好。深夜,月儿转过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银白色的月光照着诗人,好像给他披上了一件无形的外套,让他感到有些沉重。(王傲泽昊)
月光慢慢转过朱红色的楼阁撒向诗人,诗人举起酒杯对着明月,眼中泛着莹莹的沾光。“为什么月亮要在人分离时才变圆呢?”(倪永康)
诗人一个人孤独地站在窗边,抬头望着天空,默默地饮着酒。渐渐地他醉了,他开始在月下翩翩起舞,没有伙伴,只能与自己的影子相伴。(叶朝颖)无数灾民在路两旁呻吟、哭泣,这里面有已过七旬的老人,也有年幼的孩童,本都是该无忧自在的生活,却在这里受苦受难,忍饥挨饿,这天下怎就变成这样?!(王清)
张养浩站在山顶,望向受灾区,表情显得十分严肃。他望见自己所经过的长安的宫殿跨越,不禁想起了往事。……远远望去,作者站在,被风吹起的衣服正在飘动,像是他深长的叹息声。(周锦程)附录二:
王姓陈氏,世为维扬人,不知其讳。当宋之季,名隶尺籍。伍符中,从大将张世杰,扈从祥兴帝,驻南海。至元己卯春,世杰与元兵战,师大溃,士卒多溺死。王舟亦为风所破,幸脱死,达岸与一二同行者,累石支破釡,煮遗粮以疗饥。已而粮絶,计无所出。同行者曰:“我等自分必死,闻髑髅山有死马,共烹食之,纵死亦得为饱鬼,不识可乎?”王未及行,疲极辄昼睡梦,一白衣人来谓王曰:“汝慎勿食马肉,今夜有舟来,共载也。”王以为偶然,未之深信,俄又梦如初。至夜将半,梦中仿佛闻橹声,有衣紫衣者,以杖触王之胯曰:“舟至矣,奈何不起乎?”王惊寤,忽身在舟中,见旧所事统领官。时统领已降于元将,元将畏舟压,凡有来附者,掷弃水中。统领怜王,亟载皇板下,日取干糇从板隙投之。王掬以食。度王之渴,乃与王约,以足撼板,王即张口向隙受浆。居数日,事将泄,皆彷徨不自安。忽飓风吹舟,盘旋如转轮,久不能进。元将大恐,徧求于禜(yǒng为禳除水旱疠疫、雪霜风雨等灾害而祭祀)祈者不可得。统领知王能巫祷,遂白而出之。王仰天叩齿,若指麾鬼神状,风涛顿息。元将喜乃饮食之,至通州赉王数巨鱼送之登岸。王归维扬,不乐为军伍,避去盱眙津里镇,择地而居,以巫术行。王无子,生二女,长适季氏,次即皇太后。晚以季氏长子为后,年九十九岁而薨。
第五篇:天才靠努力,学习讲方法作文
天才靠努力,学习讲方法作文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需要每天学习,吸收有用的知识。找到适合的学习方法,能够让大家学习更有效率!为了帮助大家正确高效的学习,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天才靠努力,学习讲方法作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借着暑假的闲暇时光,我把三国演义又看了一遍,吸取了里面的所有精华,对人物的性格特点的了解也加深了一遍。
什么“丹凤眼”关羽,“粗中有细,善于战斗”的张飞,“知天晓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诸葛亮,还有“心胸狭窄”的周瑜等人都给我再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中,让我刻骨铭心的人物,还是诸葛孔明了。
他上知天文,下晓地理,料事如神。整个人也十分有才华,足智多谋,能文能武,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以木偶退司马懿,巧摆八阵图,七擒七放孟获,锦囊杀魏延,七星灯,智料华容道,空城计这些都是常人无法想到、无法做到的。但他却完成了,这一切的一切都和他的智慧离不开,他的聪明才智是家喻户晓的。
但是,换个角度思考一下,他真的是一出生就聪明绝顶,料事如神了吗?错,这完全错误,没有一个人出生就会走路,出生就会说话的`,诸葛亮的聪明才华,这都是后天所通过自己努力才得到的。爱迪生曾经说过“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所以,只有努力过,才会有所收获。
思考之余,再次沉思。草船借箭典故中,周瑜要求诸葛亮三天之内造成十万支箭。这对于当时的周瑜,现在的我们而言,简直是天方夜谭。可足智多谋的诸葛亮,神机妙算,利用天时地利人和,“瞒过曹操”,不费吹灰之力,得到了十万支箭,令周瑜刮目相看。试想,如果诸葛亮不讲究策略,这一切能行吗?
细细思量,我们的学习,不也正一样,需要讲究方法吗?学习时,注意适当的休息,劳逸结合,让大脑充分的得到调节,使接下来的学习更加有效率,这样才会事倍功半。如果不讲究方法,胡乱的学习,只会适得其反,事半功倍。
天才只有通过努力才会实现,学习只有讲究方法才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