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改革迫在眉睫 教学设计 教案

时间:2019-05-12 23:45: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1 改革迫在眉睫 教学设计 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1 改革迫在眉睫 教学设计 教案》。

第一篇:1 改革迫在眉睫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北魏的崛起与北魏重新统一黄河流域;北魏学习汉族封建政权的统治方式;宗主督护制;赋税制度缺陷;冯太后培养孝文帝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2)通过学习孝文帝改革前的社会矛盾及有利条件,进一步理解采用汉族的先进制度和生产方式必要性和必然性;

(3)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学习培养学生概括分析史实的能力和提高学生的论证和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探究前秦统一北方和北魏统一北方的异同,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归纳的能力;

(2)小组讨论学习先进文化的途径和必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统一有利于经济发展,民族进步;

(2)社会矛盾威胁社会安定,社会改革有利于解决社会矛盾;

(3)历史的发展离不开杰出人物的推动作用,冯太后和孝文帝在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与条件

难点:宗主督护制;社会矛盾激化的原因;冯太后对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3.教学用具

幻灯片。图片。

4.标签

改革迫在眉睫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本科导言给同学们展示了北魏武士的风姿,北魏:南北朝时期曾经一度统一北方黄河流域的少数民族政权,由鲜卑族所建立。从这幅陶俑上,我们可以想象北魏士兵在战场杀敌时的情景,正是靠这些士兵,北魏才能一度统一黄河流域。但是“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各种制度有许多不完善和欠缺之处。这一点北魏最高统治者也深知,他们先后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成效最明显的是:北魏孝文帝的改革。【讲授新课】

一、改革的重要前提——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

1、北魏的崛起(1)族源

起源于东北鲜卑族拓拔部;

魏晋之际游牧与山西、内蒙;东晋时建立代国,为前秦吞并。(2)崛起

①背景:前秦瓦解,北方再次陷入分裂和战乱 ②北魏建立:

386年拓拔珪重建代国,改国号魏,史称北魏; 398年拓拔珪迁都平城,次年称帝,是为道武帝。

2、统一黄河流域(1)统一:439年 【合作探究】1:北魏何以能在这么多的民族政权中脱颖而出,完成一统北方的伟业呢?

(1)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2)北方长期战乱,人民渴望统一。(3)民族融合在十六国时期进一步加强。(4)北魏军事力量强,骑兵强悍。(5)北魏接受了汉文化,加快了发展。(2)意义

①初步结束西晋以来北方分裂割据局面;

②创造了北方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③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

过渡: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不仅为其全面推行改革提供稳定和广泛的空间,而且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是加速北魏进行封建化改革的关键。同时,统一对北方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的促进,更使他们认识到汉族文化的先进方面,成为汉化改革的重大前提。正是在以上因素影响下,北魏统治阶级一开始就注重汉化改革,并不断推进!

二、改革的有利条件——拓拔珪的汉化改革(奠基)

1、依据:参照汉族封建政权统治方式

2、措施:(政治、经济、文化)

(1)解散部落组织(分土定居),实行编户;(2)计口授田,劝课农桑;(3)仿汉制设官制;

(4)延揽人才,重用汉族儒生,完备国家机构;(5)兴办太学,吸收汉族先进文化。(3)意义

(1)使拓拔部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渐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2)国家机构日益完备,为孝文帝改革奠定了基础

注意:此时北魏国家机构虽带有一定奴隶制的特点,但决定其社会性质的因素基本是封建制的,只不过尚未成熟。

过渡:假如没有北魏统治阶级汉之前化改革的奠基,孝文帝也许照样会改革,但改革措施、成果、影响又会如何?

当然,历史不能假设,但通过假设,我们更易认识到北魏统治阶级之前改革的重大奠基作用,也更能体会到需要不断推进的真正意义!

三、改革的必要性——北魏统治面临危机

1、政治制度的欠缺造成阶级矛盾尖锐(1)制度欠缺的表现:

①宗主督护制:豪强地主出任宗主,督护农民纳税服役

西晋末年至十六国时期,中原地区战乱频仍,世家大族将家族、部曲武装起来,修筑坞堡,缮制甲兵,割据一方。许多逃避战乱的农民相率投奔他们。他们乘机侵占田地,封锢山林,隐瞒人口。一家豪强地主往往拥有数百家、数千家乃至上万家佃客或部曲。这些佃客或部曲是豪强地主的“苞荫户”,豪强地主则被称为苞荫户的宗主。北魏政权攻占中原后,为了取得世家大族的支持,就承认了宗主对于苞荫户的剥削和奴役的权利,并且以宗主对于苞荫户的统治作为地方基层政权,任命世家大族为宗主,督护百姓,于是就形成宗主督护制。苞荫户多数没有户籍,是地主的私家人口,所受剥削和奴役极重。可见这种制度只对大地主有好处;对广大农民只有痛苦,没有好处;对封建国家来说,则只是为巩固初建立的政权而采取的权宜之计,对赋税的征收和徭役的调发都极为不利。

②赋税制度混乱:豪强地主隐瞒人口,逃避赋役,农民负担沉重

当时北魏根据资产多少规定赋税多少,分成九品征收。实际上豪强地主隐瞒土地财产而避税,还与地方官吏勾结,共同搜刮农民(地方官吏“纵富督贫,逼强侵弱”),农民本身贫穷则交税甚多,负担沉重。(2)制度欠缺的影响:

①对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极为不利;(政府财政危机)②加重广大人民的负担,导致阶级矛盾尖锐

2、实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导致民族矛盾激化(更大的危机)“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在战争时,往往驱使汉族和其他各族的人充当步兵,在阵前冲锋,鲜卑骑兵则在后督阵,并任意纵马践踏。【合作探究】2:阅读“学思之窗”:你认为太武帝的言论反映了北魏统治者的什么问题?

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导致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人民起义,社会动荡,严重威胁了北魏统治,改革已经迫在眉睫。

3、人民起义,社会动荡——威胁统治(1)445年陕西人民起义(汉族、羌族)

(2)百年间人民起义多达八十余次,沉重打击了北魏统治

认识:严重的政治危机反映了改革的必要性,只有改革才能缓和社会矛盾 过渡:在当时内忧(阶矛、民矛激化,政、经危机)外患(北方柔然进攻)、统治不稳(人民起义,社会动荡)的现实状况下,如何巩固统治是统治阶级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进行改革缓和社会矛盾还是发动战争以转移阶级矛盾视线甚或缓和民族矛盾,不管怎样的道路,需要统治者来抉择!统治者因素在改革道路的抉择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改革的推动力——统治者因素

1、孝文帝即位:471年拓拔宏通过禅让即位

(权力保证)

2、冯太后(汉族)临朝听政

(1)出身汉家,以强硬手段掌握政权,推动北魏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思想动员)

(2)精心培养孝文帝拓拔宏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人才培养)

(3)临朝听政,推行初步改革;

(奠基作用)

3、孝文帝精通汉文化,认识到改革的必要性:

(1)在冯太后培养下,精通汉文化,通过比较鲜卑文化,坚定改革信念; 阅读P35“资料回放”:了解孝文帝深厚的汉文化底蕴(2)勤于政事,关心民生

(3)孝文帝认识到改革的必要性:

(主观条件)要巩固统治(改革目的),就必须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借鉴汉族封建国家的统治经验,改革鲜卑族落后的统治方式。

小结:没有冯太后的支持与栽培,就没有孝文帝后来强有力的改革;离开孝文帝自身的努力与深邃的认识,改革也不可能成效卓著!冯太后与孝文帝,构成了改革的有效推动力!

课堂小结

为什么说孝文帝改革是中国历史演进过程中的必然产物?改革有那些有利条件?(1)必然性

①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北方出现民族融合的趋势; ②制度上的不完善和欠缺,导致阶级矛盾尖锐; ③没有处理好民族关系,民族矛盾激化;

④北魏社会动荡不安,各地不断发生人民起义,北魏面临着深刻的危机。总之,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面临如何化解社会矛盾,巩固统治秩序问题,改革迫在眉睫。(2)有利条件

①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社会环境较为安定,社会生产发展,民族融合趋势加强;

②拓拔珪学习汉族先进文化,使拓拔部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渐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国家机构日益完备,为孝文帝改革奠定了基础 ③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冯太后执掌朝廷实权;

④孝文帝受到了良好的汉族文化的教育,对汉族文化的先进和鲜卑族的落后有深刻的认识。

课后习题 本课测评:

1、简要叙述北魏统一北方后的形势。

参考答案提示:北魏于439年统一黄河流域后,初步结束了西晋灭亡以来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创造了一个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民族融合趋势加强;北魏统治者在一定程度上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开始封建化进程。但是,北魏政权运作主要靠强大的军事力量来维系,各种制度的建设有许多欠缺之处,基层统治方式实行宗主督护制,赋税

制度上“纵富督贫,避强侵弱”,导致广大农民负担沉重,苦不堪言,阶级矛盾尖锐;北魏统治者实行民族压迫、民族歧视的高压政策,致使民族矛盾尖锐;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激化,导致北魏社会动荡不安,各地不断发生人民起义。

2、简要分析冯太后对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参考答案提示:冯太后临朝听政,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进行社会改革;她对孝文帝实施系统的汉文化教育,亲自督促他自幼学习儒家经典,恪守儒家的纲常礼仪,同时指导他阅读诸子百家的著作和历史典籍,使孝文帝养就了深厚的汉文化底蕴;在冯太后死后,孝文帝继续推行冯太后的改革政策。所以说,孝文帝改革是在冯太后的影响和直接推动下进行的。

板书 改革迫在眉睫

第二篇:司法改革迫在眉睫

司法改革迫在眉睫

改革开放已经三十五年了,经济改革成就我们有目共睹,司法改革也在有序推进。市场经济的本质是法治经济。也就是说,市场经济的有序运行必须有相应的法治环境。但是我们必须要知道,目前的法治环境并不乐观,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经济基础还有许多不太契合的地方。同时,司法与社会的互动还有完善空间。可以说,司法改革迫在眉睫。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是社会主义法治经济,良好的市场机制市场体系需要良好的法治环境来维护。没有法治背景,经济改革的红利只能图利少数人,即少数既得利益集团,而成本由全社会来承担。国企老总做得不好,反而可以将国企纳为己有;房价让老百姓买房望而却步;官员贪腐数额不断创下新高等等。我们在引进西方经济制度时应该相应引进西方配套的司法制度,如信托责任制度,如果信托人没有披露真实信息,违反信托责任,将受到法律严惩等等,不能打着市场化的招牌无恶不作。同时我们似乎忘却了社会主义的基本精神:公平。改革应该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但不能让另一部分人更加贫困。

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司法不公对社会公正具有致命破坏作用。司法公正是社会公正的最后保障,维护司法公正不只是法律人要努力,整个社会都需要努力。而当今司法公正现状令人十分担忧,社会不公问题十分突出。比如群体性事件十分严重,原因是地方政府有时为了自身利益为所欲为,比如非法拆迁征地等等。而司法并没有提供足够的途径让群众解决问题,群众也只能上街上访甚至自杀,对社会绝望。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曾经提到:“自由便是人人都有安全感。”试想一下,没有司法救济途径,人民能获得自由么?社会上普遍不信任的状态以及十分严重,彭宇案让扶起跌倒的老人成为成本极高的事情。社会问题的出现和司法体制以及司法不公关系很大,需要引起重视。司法不公不仅加剧社会问题恶性发展,更损害司法威权。

现行司法体制与司法本身的运转规律也有很多不相适应的地方。西方法治进程用了数百年时间,而我国,准确地说司法系统真正稳定发展也只有三十余年。西方司法制度与其本土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比如宗教等社会背景,而法律对于我国来说是“舶来品”,我国发展法治、法律以及司法制度确实缺乏一定的社会土壤,是故不能完全照搬西方的司法制度。而我国现状是司法体制没有按照司法本身的规律、特征——司法独立,法官中立,司法过程的消极等来运转,很大程度上和我国本土资源有关。我国古代是小农经济社会,乡土社会,倡导无讼厌颂;集权而非分权,县官既管行政又管司法,在现在的遗毒便是司法行政化;古代司法官知识背景单一,知识几乎全为儒家文化,思维方式也十分单一,司法的过程无从成为独立的专业化法律知识得以生长和壮大的温床;古代司法制度也缺少对抗制,法律专业人士无法势均力敌导致法官“超职权主义”,法官中立难以实现。以上封建主义时期遗留下来的所为司法传统在今日仍有若隐若现的影子。同时,我们还有与西方不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所以必须研究出一套能与中国本土相适应的司法制度,克服或化解历史传统的遗留问题。但目前做得还非常不够,是故司法改革势在必行且必须克服以上漏洞。我将会在司法改革的出路部分加以详细探究。法院系统内部存在严重问题,司法不公等问题首先是因为法院系统内部出现问题。法院组成人员的职业化虽然在数十年来已有很大进展,素质也有很大提高,但是仍然还有很大进步空间,法院人员组成系统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在统一的司法考试过后,还需长时间的法律工作经验积累才能担当审判案件的重任。必须严格按照《法官法》的规定对法官的准入门槛加以限制。我们可以看到,近年来许多不够《法官法》所规定资格的法官造成了许多冤假错案,在民间非法集资等问题上马虎对待,在社会上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在中国政法大学的江平先生看来,至少两类人员不适合进入法官、检察官队伍:一种是那些号称法官、检察官的党政工作人员,没有法学功底,因行政职务而被任命为法官、检察官,实际上并不具有审案 1

水平;另一种则是部分不具备专业法学知识的转业军人。

再者,法官的数量和法律案件数量不相适应,法官追责制度也让法官普遍不满。可以说,法官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据一位深圳法官演讲,法官压力来自于两部分,一是工作量,一个深圳法官一年要处理近200宗二审案件,如果法官数量再减少,法官是会崩溃的。再说了,一些相对疑难案件如果要求法官在短时间内得出判决,岂不是很难保证公平正义?二是追责制度,哪怕是再微小的错误都要追查。如果二审翻案,一审法官会受到严格追查。这只会促使下级法院法官在审判案件时首先要征求上一级法院法官的意志。果真如此,我们的上诉制度又有何存在的意义呢?还有谁心甘情愿做初审法官呢?这也说明上下级法院关系应当厘清,法院“员额制”改革也势在必行。同时,法官的尊严还需要加强维护,法官待遇也有待提高。现在许多法官从法院系统逃出来做律师的有很多,很多都是为了追求更高的尊严与待遇。我们不能把法官当成生产工具,也不能把法官等同于普通职工。法官执业也没有足够保障,优秀法官终身职业制度尚未建立,法官的升迁以及任免不透明,让法官在审判案件时难免会有一定忧虑,从而影响独立审判。公开报道显示,江苏省在4年内有988名法官辞职,广东省在5年内离职1600多名法官,而这些辞职的法官中很大一部分是业务骨干,这说明优秀法官流失十分严重。

审判委员会的设立也产生了许多问题。判而不审,审而不判将严重腐蚀司法土壤,必须引起我们足够重视。江平先生指出:“审委会、检委会制度在审判初期法律基础差、审判经验不足的情况下,发挥了一些积极的作用。而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审委会、检委会制度已经是弊大于利,审委会、检委会是完全依照行政权力而组成的机构,组成人员有不懂法学知识的行政领导,一个案件上了审委会、检委会,裁判结果可能就被变成了行政领导的决定,容易造成冤假错案,现在是时候考虑取消审委会、检委会制度了。”

司法错案的纠正与审查机制问题很大。西谚有云:“迟到的正义非正义。”诸如聂树斌案、呼格吉勒图案等错判案件,根本原因在于权责不明确,法院与其他机关权责推诿与错案追查机制不完善。冤假错案带来的社会成本十分高昂,不是事后国家赔偿能够支付得的。不仅人的时间成本、生命成本、精神成本不可为挽回,更重要的是,人们对司法失去信心,对法治失去信心,依法治国便会沦为空谈。司法救济渠道如若堵塞,暴力信访、上街游行便不可避免。是故应当对错案标准加以明确化,法院与其他机关以及上下级法院之间的权责明细化,并加大对错案的预防及追责。

当然法院系统内部还存在许多问题,比如审执不分以及执行难等问题,在这里由于篇幅有限,待之后有机会再深入探讨。

司法行政化、地方化问题以及司法系统与党组织的关系问题,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完善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的制度。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支持法院、检察院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建立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任何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都不得让司法机关做违反法定职责、有碍司法公正的事情,任何司法机关都不得执行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违法干预司法活动的要求。对干预司法机关办案的,给予党纪政纪处分;造成冤假错案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这也从反面说明,我们以往党政干预司法的问题是十分严重的。

我们看到,十几年来,行政干预司法问题非常严重,这让法律职业共同体成员对司法改革感到非常迷茫。尤其是一些行外高官的主张,包括重庆“唱红打黑”对司法公信力的破坏。“当发生了这些重大案件的时候,总会有各种权力介入到法律的过程之中,我们最后看到做出判决书上署名的法官并不是真正的决策者,真正的决策者是我们不知道名字的一些人,这些就使司法判决的过程就变得更加随意,没有人为这样的错误负责任。”错案责任变得弥散化,司法不公所带来的损失由社会来承担。再者,一些判决书按照行政级别层层审批,上下级法院之间案件相互请示让二审制度沦为空谈。司法地方化也十分严重,司法机关财务以及人事方面长期受地方政府控制。审判时难免会被地方控制,向地方利益倾斜。“在没有民主带来的自下而上的约束的情况下,地方党政首长权力过于集中,党委书记更是一手遮天,下面的信息无法显现,人大难以监督,司法言听计从,加上地方的各种媒体也在其掌控之下,一旦作恶,真是畅通无阻。”司法行政化也是司法腐败的重要根源之一,司法系统成为行政权力寻租对象,在社会上造成的损失难以估计。

一切这些问题都可以归咎于司法不独立。这里要说明的是,司法独立和党的领导并不矛盾,司法独立还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但党必须改善自己的领导。当如何领导司法,我将在下

文提出一些浅薄的建议。

律师司法地位同样也存在着问题律师在一个社会中的地位高低可以反映出一个国家法治水平的高低。但是律师在我国司法中的地方并不高,在监督法官独立公正审判方面,律师的作用没有达到应该达到的效果。在纠问式的审判方式下,法庭仍以法官为主导,律师调查取证的积极性也有待提高。律师是沟通法官与当事人的桥梁。在案件事实难以完全掌握以及法官精力有限的情况下,让律师承担更多举证责任十分重要。律师还能向法院及时反映社会信息,这也有利于法官自由裁量权以及自由心证的准确行使。

律师和法官有许多职业上,经验上的相同之处,但法官与律师所达成的共识还不够,法律职业共同体还需要努力建构。律师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法院如何吸纳有经验与良心律师,让律师回流成为法官,这也需要我们好好思考。如上文所述,优秀法官流失十分严重。

司法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司法。坚持人民司法为人民,依靠人民推进公正司法,通过公正司法维护人民权益。在司法调解、司法听证、涉诉信访等司法活动中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保障公民陪审权利,扩大参审范围,完善随机抽选方式,提高人民陪审制度公信度。逐步实行人民陪审员不再审理法律适用问题,只参与审理事实认定问题。构建开放、动态、透明、便民的阳光司法机制,推进审判公开、检务公开、警务公开、狱务公开,依法及时公开执法司法依据、程序、流程、结果和生效法律文书,杜绝暗箱操作。加强法律文书释法说理,建立生效法律文书统一上网和公开查询制度。”

司法公开是司法公正的重要内容之一,可以促使民众加大对司法机关的监督,促进民众与司法机关的良性互动,而我国也逐步实现司法公开,如***案等对高官的庭审,允许旁听,也允许媒体录像。但利用信息网络技术手段进一步加大司法公开还是有空间的。最严重的司法不公开是监狱系统不公开。监狱里面像是另外一个社会,在这个社会里面等级分明、腐败严重。据南方周末张海提前9年出狱牵出“案中案”的报道,监狱系统内部运作十分不透明,存在许多通过贿赂而减刑的情况。同时,刑讯逼供、非法取证现象仍然存在,这也需要司法进一步公开。

同时社会舆论不能影响独立审判,司法机关与社会大众需要存在一定距离,距离不能太近也不能太远。我国经过数十年开启民智与法制宣传,人民的法治理念已经有大幅度提高,系统相对封闭以及司法本身的消极毕竟是存在一定矛盾的,法律审判更需要的是专业化精英化,不能用民意去妨碍司法。司法独立的重要条件便是法官审判只服从于法律。而我国目前的现状是司法机关离大众要么太远,要么太近。太远是指司法提供给公民的救济渠道还非常不足,司法资源也还不足以应对数量众多的司法问题;太近是指公众舆论影响司法,近年来道德化立法与司法十分严重,法官由于社会舆论的压力,并不能按照法律来进行审判,不能保障少数人比如犯罪人的基本权利。这也需要我们好好反思。

所以当前司法改革的出路何在?第一,法院系统内部需要进行改革;第二,法院即司法系统。去行政化、地方化,正确处理司法机关与党政机关的关系。第三,重视律师作用,发挥同业监督,构建法律职业共同体。第四,把握司法系统与社会大众的度,促进司法与社会良性互动。

只有大刀阔斧,方能开辟新天地,只有不断推进司法改革,才能使法律人做到为生民立命,为天地立心,为万世开太平!

第三篇:改革乡村管理体制迫在眉睫

改革乡村管理体制迫在眉睫

在中央“两免三补”政策实施的大背景下,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加快转变乡村工作职能是当前各级党委、政府迫切需要回答的重要课题。但面对突如其来的形势变化,农村乡镇党政组织职能、乡村干部思想观念和工作作风等方面显现出诸多的不适应。

1、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新形势缺乏准备,思想观念不适应。主要体现,一是存在畏难情绪,工作积极性不高。二是陷于传统工作方式不能自拔,缺乏转变作风的主动意识。三是观念保守,思想不够解放。四是“等、靠、要”思想严重,感到无事可干或有事难干。

2、对集中显现的各种矛盾化解不力,应对招数不适应。在当前经济领域中,最尖锐、最突出的矛盾主要有三个:一是人地矛盾突出。大体可分为八类。(1)一轮土地承包时举家搬走,未参与二轮土地承包的农户回来要地。(2)二轮土地承包时因欠款、超生外逃,未分给承包田的农户回来要地。(3)二轮土地承包时,部分农户因欠款,所分土地被村上抽回,或当时少分了承包田。

(4)机动地超标准或长期发包引发纠纷。(5)土地补偿问题引发。(6)“两工”及欠款计息引发。(7)土地流转

.1.不规范引发。(8)其它问题引发。有些乡镇虽然对这些矛盾进行了研究和梳理,但还没有成熟的化解招数。二是乡村债务负担沉重。乡镇政府净负债1.2亿元,平均每个乡镇负债797.5万元。村级债务总额4.3亿多元,平均每村负债216万元。三是大部分村级经济脆弱不堪甚至崩溃。尤其是资不抵债村村级组织运转、公益事业发展很是艰难。

3、对新时期群众工作特点把握不准,组织和发动群众的手段不适应。乡村干部普遍反映,“一事一议”办法执行起来难度特别大。尤其是兴修水利、植树造林、维修校舍、修路架桥等社会公益事业,常常是部分农民顶着不办而无法实施。分析其中的原因,一方面是一些农民只强调个人权益而忽视集体权益。另一方面是村干部组织发动群众的方法僵化,特别是用过去那些罚工罚款、收回承包地等经济手段来管理约束农民实施村级事务和兴办集体公益事业不灵了,就无计可施。

4、对群众亟需优质高效全方位服务的要求难以满足,服务意识和方法不适应。工作还仅限于传达一下会议精神,宣传宣传政策,跑一跑贷款,组织发放补贴资金等浅层次水平上,服务深度、广度、力度不够。同时,由于政策调整,过去那些通过无偿使用机动地、减免税费、给补贴等服务农民的方式,不再有效或无法再用。

5、对国家、集体、个人利益格局的新调整应对迟缓,用市场化手段解决问题的能力不适应。“两免三补”政策的出台,经济利益分配向农民倾斜,但一些乡村集体的可用财力大大减少,国家安排的农村税改转移支付又不能充分满足基层需要。多数乡村因有限的财政收入、巨额的债务包袱,无法保证人员的正常开支。一些乡村“黑地”等问题的暴露,加上农村“两工”的取消,使乡村事务和公益事业难以运行。对此,很多乡村组织和干部感到茫然无策,对招商上项目、活化机制搞有偿服务、创办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显得很为难,更不会利用市场化手段来解决公益事业难办的问题。

面对当前农村工作的新形势,如何加快转变乡村的管理职能,提出如下对策。

1、着眼提高执政能力,建设精干高效的党员干部队伍。要以项目开发和服务能力为标尺,拓宽选人用人视野。要以提高干部素质为目的,创新干部培训手段。要以激发干事创业热情为目标,完善激励约束机制。要以解决冗员过多、人浮于事问题为重点,深入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同时要以提高党员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为着力点,在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上多下功夫。

2、要着眼转变工作职能和作风,探索新形势下发挥乡镇党委、政府作用的新途径。一是要积极鼓励兴办各类协会和中介组织。积极创建加工型、销售型、科技型、服务型等机制灵活的专业协会和中介组织。二是要大力

创建示范引带服务载体。可借鉴“实体+服务”运作模式兴办事业服务中心的做法,探索实行承包制、股份制、合同制等形式创办“园区+服务”、“基地+服务”、“典型+服务”等多种模式的示范引带服务载体,增强示范、服务和组织群众的功能。三是要扶持壮大龙头企业,致力走好依托资源建龙头、依靠龙头搞服务的路子。

3、要着眼提高农民素质,加强对农民的宣传、教育和引导。要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科技意识和市场观念,组织农民参加省内外的经贸活动,帮助他们树立强烈的品牌观念、自我推销意识、产品包装意识,由浅入深地掌握商业谈判的方法和技巧。从而在观念和行动上真正进入市场。同时要增强农民兴办公益事业的责任感,完善村民代表议事会管理机制,提高“一事一议”成效,鼓励农民出资出劳,大力兴办公益事业。

4、着眼改善乡村管理体制,充分发挥法制和村民自治作用,让农民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约束。对事关农户之间、农户与集体之间有关权益和事关公共利益和事业的大事大项,基层党组织要注重指导村民自治组织制定和遵守村规民约,以形成新的农村管理秩序。

第四篇:特殊教育学校课程改革迫在眉睫

特殊教育学校课程改革迫在眉睫

2014年4月,我赴北京师范大学参加为期一个月的“广州市特殊教育学校校长高级研修班”。其间聆听了李天顺、唐淑芬、肖非、彭霞光、许家成、张志祯、邓猛等特教专家关于特殊教育专题的讲座,并到多所特校进行了参观跟岗学习,参观完北京市盲人学校和启喑实验学校后引发了我的深思。

北京市盲人学校前身是“瞽叟通文馆”,由苏格兰人穆•威廉创建于1874年,现已有百年历史。1921年学校迁至现址,更名为“启明瞽目院”。1954年更名为“北京市盲童学校”并由北京市人民政府接管。1985年更名为“北京市盲人学校”,直属北京市教委管理。2006年7月,原北京物资储备职工中等专业学校与北京市盲人学校合并,组建新北京市盲人学校全校占地面积2.9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14万平方米。目前学校在职教职工138人,在校注册学生321人,随班就读指导学生近80人。教学学段涵盖幼儿、小学、初中、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同时承担市内送教上门和随班就读指导工作。学校秉持“以德立校、以爱育心、教育康复、个性发展”的办学理念,贯彻“博爱奉献、团结协作、创新有为”的精神,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形成了教育、科研、培训、服务“四位一体”的办学模式。

北京启喑实验学校是一所专门为聋生提供康复学习服务的特殊学校,前身为北京市第二聋人学校、北京市第四聋人学校。1919年建校,蔡元培、陶行知、郭沫若、董必武曾为学校题词,现已有90多年的历史。学校占地面积8703平方米,建筑面积23224平方米,含学前康复部、小学部、初中部、普高部、职高部。该学校办学成绩斐然,2007年以来百分之百的高考学生升入大学学习,不仅创造了聋人高中的奇迹,也展现出北京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应有的特教水平与成绩。

这两所特殊学校各有特色,过去都曾为北京及周边地区的盲、哑特殊学生的义务教育发挥过较大作用,但在参观及与校领导的交流中,我发现他们都面临以下问题:

1、因国家招生政策的调整面临学龄盲童、聋童数量逐年下降的局面,生源枯竭带来的是合并抑或转型的瓶颈。

2、教育对象从过去的招收轻度弱智学生转变到现在的以中、重度弱智学生为主,多重障碍生比例不断攀升,原本为纯盲生、纯聋生设计的课程随着生源的变化亟待调整。

3、学校师资短缺,难以招到特教教师。而由于生源的变化,对于教师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提出了更高、更难、更专业的要求,原有特教教师的回炉再培训迫在眉睫。

参观北京市盲人学校和启喑实验学校对于我这名特殊教育的新兵而言可谓收获颇丰,二者在办学中遇到的瓶颈与困惑也使我深刻认识到——课程是教育的灵魂,要切实提高我国特殊教育的水平,特教学校的课程改革已迫在眉睫。在此希望北京市盲人学校和启喑实验学校的领导拿出更多的改革勇气和大智慧,尽快深化特教课程改革,造福更多的特殊儿童。

第五篇:加强小学生写字教学迫在眉睫

加强小学生写字教学迫在眉睫

利川市汪营镇民族希望小学

王贞素

一、对学生加强写字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强调:“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美术与艺术课中要加强写字教学。”写字是学生学习语文和其他课程,形成终身学习能力的基础;热爱祖国文字,具有良好的写字习惯,并有初步的书法欣赏能力是现代中国公民应有的基本素养,也是基础教育课程的目标之一。要传承中华文明,必须重视写字教学。“写字教学应从娃娃抓起。”在中国古代就有“心正则笔正”、“人正则字正”的重要论述。抓好写字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的书写技能,还能促进学生良好个性的形成。在教学生学会写字的同时,还能教会学生学会做人,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小学写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项很重要的基本训练,也是书法艺术教育的启蒙阶段,抓好写字教学,不仅能使学生提高书面作业的质量,而且受到美的陶冶,为今后的工作、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正因如此,《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语文课程标准》对写字教学的目标、任务和要求都有明确的说明,特别是《语文课程标准》把“写字”教学列为语文教学的五大任务之一。现在农村孩子上学普便较早,书写时很有难度,导致字体不端正,字体歪歪扭扭,横不像横、竖不像竖,整个字扭捏成一团,将汉字方块字的特征丧失殆尽;有的龙飞凤舞,字迹潦草,让人难以辨识; 再次表现为书写随意,涂涂改改很多,擦拭(或用不干胶粘贴)严重,卷面不整洁;我们曾随机观察、调查过本班和临近班级,发现写字姿势的正确率仅在5%—30%左右。

二、现阶段对学生的写字教学存在着诸多不足。

1、教师的观念还未转变。对学生写字的质量与学习成绩的关系认识不够。部分教师认为,学生写字质量的好坏与成绩没有多大的关系,平时只注重学生作业的对错,不会太多地考虑学生作业书写是否整洁、规范。机械重复的抄写加大了作业量,导致学生潦草了事;其他学科的老师认为写好字是语文老师的事。而当前小学生写字姿势不正确是个普遍存在的老大难问题。教师自身素质有待提高,板书、批语展示的是老师的“狂草”艺术,没给学生树立榜样。•

2、识字与写字分离

•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注重对学生所学生字的读音、字形、词义的教学,而很少重视在写字方面的指导。注重了双基中的“听、说、读、写”,教师很少花时间在“书”上做文章。教师在评改学生的作业时,也只是以一个简单的“好”或“优”进行评定,没有给予实质性的指导。

3、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 现在孩子写字普遍过早,手部肌肉发育不够健全,而又缺乏有效和正确的引导,造成错误的握笔及写字姿势;课堂教学任务特别是识字任务较重,而教师在教学设计上较多地注重了识字教学和课文的分析,挤掉了课堂上写字的时间,学生只能在课下完成写字任务,使学生的写字过程得不到有效的监督和引导;学生课业负担偏重;应试教育带来观念上的忽视;写字训练量不足,无形中阻碍了写字教学的实施。歪头、下巴靠手背,身子贴桌沿;手握笔头,真是各有姿势。•

4、写字成了优秀学生的事

• 学校在加强素质教育的前提下,经常开展各种竞赛活动,特别是书法竞赛活动较多,这仅仅是少数特长生的事情,他们享尽了各种殊荣,而那些作业书写潦草的学生成了被遗忘的角落。这样做没有面向全体学生,没能提高全体学生的作业书写质量。•

5、写字课利用率不高

• 少数教师没有把一周仅有的一节写字课充分地利用起来。写字课自然成了课表上的装饰。同时,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小学生很小就会使用电脑,用电脑打字、发邮件成为潮流趋势,学生动笔的机会也越来越少,所以汉字书写已经成为关乎文化传承的重大课题。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有必要让孩子拿起笔,认真书写,写好汉字,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学生的写字现状堪忧,存在的问题已经显露无疑,得引起我们教学第一线老师的重视了。我们每一位教师必须对学生加强写字教学,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练习书写,写出正确美观的方块字。因此,关注学生写字的姿势与习惯,重视书写的正确、端正、整洁,激发学生写字的积极性,成了现时写字教学的要务。•

三、加强写字教学,应首先从教师入手。

写字教学是整个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每位教师都应重视它,严格地要求自己,科学地引领学生进行训练,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切实改变目前写字教学质量不高的现状。•

1、培育一支优秀的书法教师队伍。开展全员培训,让每位教师了解书法的基本常识,掌握基本的书法技能。并实行定期培训,请擅长书法的专家或老师进行书法教学专题指导培训活动;开展重点培训,对语文教师提出高要求。还可以实施提高培训,有计划地选派专长教师外出参加培训学习。

2、身教示范,以导为先。最直观、最有效的写字教学方法是教师的现场示范。让学生的心、眼跟着教师手中那根细细的粉笔,亲身体会一个汉字产生的过程,如何起笔,运笔,落笔,字的笔顺如何,一目了然。教师一笔一笔地写,才能一笔一笔地教,言传身教在书写的教育中尤为重要。改作业,写板书,写课题时,教师一笔一划、规矩美观,传达给学生是一种认真的态度,美的享受。以教师为榜样,学生会不停的模仿。卢俊说:在敢于担当培养一个人的任务以前,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因此,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应不断地提高自身书写修养,真正做到“学高为范”。

3、激发兴趣,提高写字教学质量。“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对于写字教学来说,兴趣同样是关系到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教师在训练过程中应为自己创设一个轻松愉悦的氛围。千方百计地激发教师自己的写字兴趣。

当然,要改变目前小学生写字教学的现状,提高小学生写字教学的质量,当然也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古人就说过:“字无百日工”,它需要扎扎实实、毫不松懈地坚持,需要有一个较长时间的严格训练。写字就是育人,学写字就是学做人!虽然我们现在的写字教学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只要每位教师在教学中能从小着手,从点滴抓起,抓住写字教学的最佳时期,能正视教学现状,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创设轻松愉悦的氛围,调整烦躁沉重的心态,保存长久坚持的毅力,相信每一位学生将都能写一手“比较端正、干净、容易认”的汉字。小学生硬笔书法中存在的问题一定能够得到解决。

下载1 改革迫在眉睫 教学设计 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1 改革迫在眉睫 教学设计 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加大改革,迫在眉睫-针对银行排队现象

    加大改革,迫在眉睫 ——由银行排队现象引发的深思近年来我国银行业发展突飞猛进,各大银行纷纷崛起,除国有四大银行外,还有交行、中信、浦发、招商、浙商、深发、合行等等,受到广......

    观点:家居行业面临瓶颈 营销改革迫在眉睫

    www.xiexiebang.com 观点:家居行业面临瓶颈 营销改革迫在眉睫 楼市连年遭遇调控政策,房产行业屡屡受挫,其影响已经传到了下游家居行业,一线城市的限购给家居行业带来直接销量的......

    俄国改革 教学设计(推荐五篇)

    彼得一世改革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要点: 1、 分析掌握彼得一世改革的背景; 2、 识记彼得一世改革的内容; 3、 归纳彼得一世改革的影响。 二、 过程与方法: 1、 结合教材小字分......

    2 除旧布新的梭伦改革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解负令的内容,确立财产等级制度的方法、标准、权利与义务,以及梭伦改革在发展工商业方面的措施; (2)理解梭伦改革应对贵族反对的策略......

    2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均田制、三长制、租调制、迁都洛阳、移风易俗 (2)理解迁都原因、政治改革与经济改革的联系与作用、改革对民族融合的推动作用及实......

    2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主要内容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及其相关内容:改革发生的背景和原因;改革的主要内容;改革的影响与历史地位。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

    教学设计教案模板

    教学设计模板教学设计课题1.教学内容分析2.教学目标分析3.教学重点分析4.教学难点分析5.教学活动设计环节一:(根据课堂教与学的程序安排)教学活动一活动主题: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

    关于《教学设计》教案

    1.3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 第一课件网 免费教学资源下载基地第一课件网 免费教学资源下载基地第一课件网 免费教学资源下载基地第一课件网 免费教学资源下载基地 第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