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俄国改革 教学设计
彼得一世改革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要点:
1、分析掌握彼得一世改革的背景;
2、识记彼得一世改革的内容;
3、归纳彼得一世改革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结合教材小字分析彼得一世改革的原因;
2、分析教材补充材料,加深对彼得一世改革内容的理解;
3、通过查阅相关资料系统归纳彼得一世改革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彼得一世改革是时代的要求;
2、体会彼得一世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3、体会彼得一世改革为俄罗斯帝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学情分析:
1、学生日常经验分析: 学生通过初中学习,已经对彼得一世的改革比较熟悉,但是往往只是一些基础性的感性认识,还没有形成对整个改革的理性思考。
2、学生思维能力水平分析: 学生对彼得一世的改革,还不能理解是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所以讲课时应注意对当时西欧资本主义发展状况的介绍。本课重点:彼得一世改革的内容 本课难点:彼得一世改革的影响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讨法、图表法。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图片导入:
设问:这座雕像塑造的是谁?(俄罗斯帝国的奠基人彼得大帝)
在历史名城圣彼得堡诞生300周年庆祝活动上,俄总统普京—这位当前令俄罗斯大部分民众拥戴的总统饱含深情地说:“此生我最佩服的人就是彼得大帝。”
彼得大帝做出了什么重大历史贡献?他的改革在历史上产生了什么影响?这是本节课我们将一起探讨的内容。
二、讲授新课:
问题探究一:阅读课文,你能理清黑字标题之间的关系吗? 学生回答后幻灯展示:
一、“时代的要求”改革的背景
二、“移植西方文明”是改革的措施
三、“俄罗斯帝国的崛起”是改革的影响
(一)时代的要求——彼得一世改革的背景 问题探究二:提炼课本信息,找出改革的背景
学生讨论回答后展示并分析: 必要性: 1、17世纪,西欧各国发展,闭塞落后;
2、当时还处于内陆的俄国急于打开通向欧洲的南北海路
; 可能性: 3、1689年,正式掌权;
4、彼得一世的 使其深谙国际形势。【练习巩固】
彼得一世改革的根本目的是(A)
A.改变俄国的落后状态,巩固沙皇的封建专制统治 B.废除农奴制度,使俄国成为一个西欧式的大国 C.对外扩张,与西欧国家争夺欧洲霸权 D.建立一个横跨亚欧的大帝国
二、移植西方文明——彼得的改革措施
问题探究三:为什么说17世纪末的俄国是一个闭塞落后的内陆国家? 讨论后幻灯展示: 【知识运用】
下列关于彼得一世改革作用的表述中,错误的是(A)
A.打击了农奴制度
B.促进了经济发展
C.加强了军事力量
D.巩固了贵族、地主和商人的国家
三、俄罗斯帝国的崛起——影响
问题探究四:彼得一世的改革有何利弊?教材69页
学生讨论回答后幻灯展示并分析:
1、性质:农奴主推行的自上而下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封建性质的改革。
2、改革存在的不足(局限性):
①改革仅限于学习西方的技术文明和生活方式,并没有学习西方制度; ②手段的过于野蛮和粗暴(镇压近卫军;处死太子);
③农民没有从中得到任何利益(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征兵和征调劳工); ④从长远看,改革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得改革后的俄国仍然是一个落后的封建农奴制国家。
3、改革的积极意义:
①取得巨大成效,俄国跻身于欧洲强国的行列,改变了欧洲原有的政治格局; ②宣告了强大的俄罗斯帝国的正式诞生; ③客观上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讨论:
1、如何评价彼得一世?(是“暴君”还是“大帝”?请用史实说明)
(俄总统普京:“此生我最佩服的人就是彼得大帝。”为什么?)
彼得一世在位期间,顺应历史潮流,仿照西欧实行军事和经济改革,增强了国家实力,使俄国跟上了西欧近代化的步伐,奠定了近代俄国强大的基础,因此彼得一世可以称为俄国历史上杰出的封建政治家。其主要局限性:
(1)未能废除农奴制度;
(2)侵略扩张也给欧亚人民带来了灾难;(3)以野蛮、粗暴的手段推进;(4)改革加重了农奴的负担。
2、阅读以下材料和课本练习“解析与探究”,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彼得一世改革评价。(1)马克思说:“彼得一世用野蛮制服了俄国的野蛮。” 俄国的野蛮:经济文化落后;
彼得一世的野蛮:推行改革的手段野蛮。
(2)斯大林说“这是跳出落后圈子的一种独特的尝试。” 引进西方成果摆脱封闭脱落后的局面。
(3)普希金说“俄国在斧头的敲击声和大炮的隆隆声中作为一艘新下水的军舰,进入了欧洲强国的行列。”
俄国跻身欧洲强国行列。
三、小结: 彼得一世改革
背景:社会经济发展落后于西欧国家; 彼得亲政后立志变革俄国局面的信心
时间:1689年
(中俄《尼布楚条约》康熙在位)措施 军事、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和社会习俗等 影响:
局限:手段野蛮;剥削农民;对外扩张;强化农奴制;巩固专制。积极:增强了军事实力,跻身于强国行列,推动了社会进步。性质:沙皇进行的加强封建专制统治的改革
【思考题】如何理解改革既促进又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促进:鼓励开办手工工场、推行重商主义、引进西方先进技术、鼓励发展工商业。阻碍:通过强化农奴制来为手工工场提高劳动力。
首先,农奴制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阻碍自由劳动力的形成。
其次,已被资本主义企业雇佣的工人,按其社会地位说,大部分是代役租农民,他们须向地主交纳货币地租,因而在他们的工资中,除最低生活费外,还必须包括地租的数额。这就使工厂主不得不把一部分剩余价值分给封建主,从而降低了进行扩大再生产的能力。
再次,在农奴制下,广大农奴购买力极低,国内市场狭小,也限制了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
亚历山大二世改革
教学目标:
1、识记农奴制危机、农奴制改革的内容、性质、影响等;
2、通过了解农奴制改革的背景,培养学生的阅读归纳能力;
3、认识到落后的制度是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桎梏;改革是清除阻碍生产力发展的落后制度的重要手段,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861年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教学难点:1861年改革的性质。
一、导入新课
复习《美国南北战争》有关内容。然后引入:极其落后的封建农奴制国家——俄国,抓住了历史发展的机遇,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俄国为什么会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俄国与英美等国家相比,其发展资本主义道路的模式相同吗?从而导入新课。
二、新授
1、改革背景:
(1)经济上:农奴制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根本原因)改革前农奴的生活状况: 政治上,毫无人身自由; 经济上,没有自己的土地;
生活上,贫苦不堪,购买力及其有限,限制了国内市场的发展。
农奴制已成为阻碍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根本原因,成为俄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根源。
(2)政治上:“十二月党人”起义和新“知识分子”群体变革思想的推动。(3)军事上: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暴露了农奴制的落后。(直接原因)
克里米亚战争为什么爆发?战争的结果如何?战争的失败产生了什么影响?其原因何在? ○
1、以沙皇为首的俄国统治阶级为了转移国内矛盾。○
2、结果:失败。
○
3、影响:战争的失败导致俄国国内阶级矛盾进一步加剧,国际地位一落千丈,俄国处于内忧外患的局面中。
○
4、原因:在于俄国农奴制的落后。
2、目的:
①根本目的: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巩固统治;
②直接目的:化解日益激化的矛盾,增强国力,重振俄国的大国威望。
3、时间:1861年3月3日(俄国2月19日),亚历山大正式签署一系列废除农奴制的法令和宣言。
4、内容:农民在法律上是自由人,享受拥有财产、从事工商等经济活动、参加选举等自由权利;地主不得买卖农民或干涉他们的生活;农民交纳一定的赎金,可得到一块份地或宅园地。
5、改革的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6、改革的作用: 进步性:
农奴制的废除,大大扩大了俄国自由劳动力的来源,有利于工业革命的发展。它动摇了俄国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成为俄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局限性:
农民在很大程度上仍被束缚在土地上,保留了大量农奴制残余。改革实际上是地主阶级对农民的一次大规模掠夺。
三、本课小结
俄国农奴制的存在严重阻碍了俄国社会的发展,也使亚历山大二世面临着严重的统治危机,于是,沙皇意识到了:不得不推行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废除落后的农奴制。
四、教学反馈
1、列宁说:“农民在获得“自由”的时候,已经被剥夺得一干二净。” 这句话说的是什么历史事件?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1861年改革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1861年农奴制改革虽然是在农奴主持下进行;虽然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如贵族地主土地所有制仍然存在,封建剥削方式在农村继续保留,政治上沙皇专制仍然保留;虽然农奴制改革也对农民进行了一场“合法”的掠夺,如:最好的土地为贵族地主占有,农民赎得份地比原来耕种面积缩小,而所付的赎金则高出当时地价两三倍,这些使俄国农民长期贫困,购买力低下,国内市场狭小,影响俄国的发展。但是就改革内容而言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废除了地主对农民的封建统治权力,使2100多万农民从农奴制的枷锁下解放出来,为适应新的经济关系,又对政治上层建筑作出局部调整,这些变革毕竟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农奴制的废除改变不了历史发展的方向,为后来的1905年革命奠定了基础,又成为俄国社会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彼得一世改革与1861年改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
①两次改革都是由沙皇下令自上而下进行的。
②改革的对内作用相似,都从不同方面推动了俄国社会的进步。
③改革的对外影响相似,都增强了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为对外扩张准备条件,加快了扩张的步伐。
不同点:
①背景不同:17世纪晚期,俄国经济严重落后于西欧,彼得一世改革在于改变俄国落后面貌:1861年改革,是俄国农奴制。出现严重危机,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为了保证农奴主的政权,延缓革命的到来,宣布废除农奴制。
②改革内容不同:彼得一世改革主要是加强中央集权,扩大军事力量,发展经济,推动学校教育,改革社会习俗,丝毫未触动农奴制度;1861年改革内容单一,宣布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废除了农奴制度。
③影响不同:前者加强了俄国农奴制度,增强了国力,使俄国走上扩张侵略道路;后者虽然很不彻底,但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条件,使俄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④改革的性质不同:彼得一世改革属于地主(农奴主)阶级性质,1861年改革属于资产阶级性质。
第二篇:《俄国农奴制改革》 教学设计1
第23课 农奴制改革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了解俄国1861年改革及其历史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俄国1861年改革的进步性和局限性”,培养学生辩证地分析问题和全面地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认识到这次改革的资产阶级性质,认识到它在本国历史上产生的重大影响,从而理解改革对社会进步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俄国1861年改革及其历史意义。2.列夫·托尔斯泰及其代表作。
(二)教学难点
通过引导学生探究“俄国1861年改革的进步性和局限性”,教会学生全教学方法讲解法,讨论法,图片辅助法。
教学媒体 图片:俄国农奴,克里米亚战争,亚历山大二世,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等。
教学结构与过程
[导入]当英、法、美三国先后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或民族解放战争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时候,俄国发生了哪些大事?这些大事对它的历史发展又产生了哪些重要的影响呢?我们今天的课题是:俄国农奴制改革。
一、牛车拉载的俄国
[教师引导]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也波及到遥远而落后的俄国,从而带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1804年,俄国有1200家手工工场,到50年代末发展到2800家。30年代末,俄国开始了工业革命。1858年,仅莫斯科一省就有蒸汽机158架。随着工业的发展,工人人数也不断增加。在1861年改革前,共有工人86万名。同时,工业中自由雇佣劳动也逐渐超过农奴劳动。自由雇佣工人在全部工人中的比例,1804年为48%,1860年上升到87%。
这段材料说明了哪些问题? [学生回答]……
[教师讲解]随着国力的加强,俄国对外扩张领土的野心也日益强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一目的小字部分,了解克里米亚战争。
[学生看书]1853年,俄国为同英法争夺巴尔干半岛而进行了克里米亚战争。在长达三年的战争中,尽管俄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并拥有本土作战的优势,最终却一败涂地,被迫退出一部分侵占的土地。全俄国都为这次惨败所震惊。他们发现,英法等西欧国家在经济、军事力量上已经远远领先于俄国。而俄国自身落后的原因就在于腐朽的农奴制度。
那么,农奴制怎样阻碍了它的发展呢? [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农奴制的严重阻碍表现在:
(一)是农奴没有自由,使资本主义工业缺乏大量自由劳动力;
(二)是在沉重的封建剥削下,农奴无力购买工业品,影响国内市场的扩大。[教师过渡]物极必反,广大农奴不堪忍受地主和封建国家日益沉重的剥削,时常发动起义。再加上军事上的失败(指克里米亚战争等),俄国面临严重危机,如果听之任之,后果不堪设想。怎么办?
[学生回答]变。[教师点评]不错。但有其他办法吗?[学生回答]战争。[教师引导]这种办法统治阶级同意吗?[学生回答]不同意。
[教师引导]对。他们唯恐天下大乱。中国有句古话说的特别好:变则通,通则久。
二、农奴制的废除
[教师过渡]19世纪中期,俄国国内阶级矛盾激烈,废除农奴制势在必行。但对于废除的方式,存在着革命和改良的两种可能。为了阻止革命的发生,1861年2月19日(公历3月3日),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正式签署改革法令和关于废除农奴制度的特别宣言。
[教师提问]俄国1861年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如何解决农奴制问题?我们一起看投影!
[投影显示]
为了阻止革命的发生,1861年2月19日(公历3月3日),亚历山大二世正式签署改革法令和关于废除农奴制度的特别宣言。
主要内容有:(1)宣布农奴有人身自由,包括有权离开土地,有权拥有财产,有权以自己的名义进行诉讼、立约等活动。地主不能买卖或交换农奴,不能禁止农奴结婚,也不能干涉农奴的家庭生活。但在农奴和地主订立赎地契约之前,农奴对地主还负有“临时义务”,还须继续受地主的奴役和支配。
(2)农奴在获得“解放”时,可得到一块份地,但必须出钱赎买。农奴必须先付赎金的1/5~1/4,其余由政府从国库拨款付给地主,农奴在以后49年内,每年附加利息以“赎地费”的形式偿还国家。但授予农奴的份地,在法律上仍是地主的财产,农奴只有“永久使用”权。
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1861年改革实际上是一次对农奴的大掠夺。农奴在改革中分到的土地,按1861年的土地市价计算,仅值五亿多卢布,这样,获得“解放”的农奴又在“工役制”或“对分制”的形式下,重新受到地主的盘剥。这些剥削方式都是农奴制的残余。
[教师导学]同学们,看完后可以展开讨论。[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主要内容有两个。一是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二是农奴在获得“解放”时,可得到一块份地,但必须出钱赎买。这样解决了“农奴制”问题。
[教师提问]我们如何评价俄国废除农奴制?请继续讨论。[教师点评]其历史意义分为两个方面:进步性和局限性。
[投影显示]1861年改革,是以沙皇为首的统治者为克服农奴制危机,巩固自己的统治,而被迫实行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第一,19世纪中期,在欧洲工业革命的影响下,俄国资本主义工业有了一定发展,但受到农奴制的严重阻碍;农奴没有人身自由,工厂中缺乏必要的劳动力、国内缺乏广阔的市场。第二,残酷的封建剥削激起广大农奴的反抗,农奴暴动接连不断,动摇了沙皇和贵族地主的统治;在这样的情况下,统治者意识到,废除农奴制势在必行,而且“这件事自上而下进行比自下而上要好得多”,于是被迫实行改革。第三,改革的主要内容客观上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农奴获得“自由”,为工厂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农奴获得份地时支付的巨额赎金,转化为资本主义生产急需的资本。因此,1861年改革加快了俄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步伐,成为俄国历史上一个重大转折点。
[教师讲解]“进步性”我们通过前面学习已经有了充分认识。有关“局限性”的理解,可从改革的目的、改革的实施者,去探究其产生的原因。通过分析思考,可以了解到:(1)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摆脱农奴制危机,巩固贵族地主统治;(2)改革是由代表贵族地主利益的沙皇实施的;(3)改革的前提是维护地主利益。这样,改革存在局限性就不难理解了。
三、“俄国革命的镜子”
[教师导学]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三目知识,说一说谁是“俄国革命的镜子”。[学生回答]俄国的列夫·托尔斯泰。[教师引导]他有哪些代表作?
[学生回答]《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等。[学生回答]《战争与和平》。
[教师提问]哪位同学能概括出《战争与和平》描述了什么内容? [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通过对重大历史事件中俄国家庭道德关系的描写,艺术地再现了俄国的社会生活,深刻地揭露了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俄国社会的基本矛盾。
第三篇:俄国农奴制改革材料
吕宁思:今天还是俄罗斯历史上另一个大事的纪念日,那就是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于1861年3月3日签署废除农奴制的法令,至今已经是150周年,由于那项法令,俄罗斯的农民获得了人身自由,并且有权处置自己的财产,农奴制的废除为其它旨在建立俄罗斯公民社会的重要改革铺平了道路。亚历山大二世沙皇也因此,因为这个农奴制度的改革而获得了解放者的名号。
今天,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也纪念这个日子,因为俄罗斯的总统们、政治家们都很喜欢回顾历史,他们很尊重他们沙皇的历史,他说他自己也是亚历山大沙皇的观念的拥护者。梅德韦杰夫说,低效的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发展目标不够的社会是威胁国家的安全的,并且可能使这个国家走向崩溃。他说亚历山大二世和他的支持者们拒绝传统的方式,虽然这是一项很困难的做法,但是俄罗斯现在已经表示,已经显示它的未来一种前途的路径。梅德韦杰夫希望俄罗斯在21世纪将看到那种有权力,并且有远见的改革者,他继承19世纪改革者的一种未经的事业。
梅德韦杰夫激情演讲畅谈自由 与普京唱反调
2011年03月09日 12:39 来源:青年参考
参与互动(64)【字体:↑大 ↓小】
“美国方面并不准备利用副总统拜登对莫斯科的访问,表露对明年俄罗斯总统大选中某些候选人支持或者不支持的态度。”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俄罗斯和欧亚问题主任迈克尔·麦克福尔3月4日在回答媒体有关提问时说,“在拜登副总统的访问中,我们绝不会表露对任何一位俄罗斯总统候选人支持。我们不会去这么做。我们将会见梅德韦杰夫总统,会见普京总理以及其他一些政治家——那些希望并有可能成为俄罗斯总统的人。”
根据美国方面公布的访问计划,美国副总统拜登将于3月8日傍晚抵达莫斯科,开始对俄罗斯的正式访问。在拜登的访问行程中,除了会见一系列的俄罗斯政要和商业精英,还将访问莫斯科大学以及号称俄罗斯硅谷的斯科尔克沃中心等地。
对于美国副总统将要对莫斯科进行的访问,俄媒体颇多猜测,其中最主要的部分,就是迈克尔·麦克福尔所驳斥的“表示出对某位俄罗斯总统候选人的支持”。
当地时间3月3日,俄总统梅德韦杰夫在圣彼得堡出席了名为《伟大的改革与俄罗斯现代化》的学术会议。俄媒体报道说,在这次会议上,梅德韦杰夫针对自由的问题,做了罕见的、热情洋溢的发言:“我们不能延缓自由的实现,也不应该对拥有自由的人们感到恐惧„„不能够再拧紧螺栓,多余的、严酷的制度和过剩的控制不是值得庆祝的好事,不能够帮助我们战胜腐败,反而会促成更多的腐败;不能帮助我们提高管理的效果,反而会降低管理的成效。因此,极其重要的是,给予社会和民众自治的可能。”梅德韦杰夫还强调,俄罗斯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废除农奴制)已经给今日的俄罗斯提供了很好的实践经验。
“一些人认为,造成俄罗斯在20世纪悲剧历史的最主要原因,就是没有成功地嫁接‘自由’。怀疑论者则认为,俄罗斯人民不适合那些重大的改革。我认为,亚历山大二世与那些志同道合者为俄罗斯指点了未来的道路„„我想提醒大家注意,富有生命力的发展道路,不是什么特别的途径,也不是苏维埃的实践,而是正常的、人道的制度。这就是亚历山大二世曾思考的。从历史上看,只有他的选择是最正确的,不是尼古拉一世,更不是斯大林。”梅德韦杰夫激昂地发言说。
俄媒体分析称,梅德韦杰夫3月3日关于自由的激情演讲,更像是自己参加2012年总统选举的誓言。梅德韦杰夫通过表达自己对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的崇敬之情,向社会提出了另一条俄罗斯发展的道路,即建立和完善正常的、充满人道主义精神的制度,而这与普京为俄罗斯规划的腾飞之路显然有所差别。
分析人士还指出,在梅德韦杰夫的激情演讲中,还有多处影射普京的内容,比如,呼吁不要拧紧螺栓,就被认为是暗指普京试图加强对社会的控制。“梅德韦杰夫的讲话,无异于往普京的菜园子里扔了石头。”评论人士说。
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不寻常的举动以及美国副总统拜登的即将到访,让俄罗斯新闻界躁动不已。人们纷纷猜测,再次强调自由主义风格的梅德韦杰夫将会得到美国人的公开支持,而这可能造成双头领导彻底分裂的明争,也可能造成暗斗中普京失利退出2012年的争夺。
俄《独立报》甚至开始推测普京未来的退路。“不排除拜登和梅德韦杰夫探讨在2012年大选结束后怎样安置普京的问题,也许普京将会担任一个国际职务,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主席,或者联合国的一个什么领导职务。”《独立报》在报道中援引分析人士的话说。
对于俄媒体的种种推测,普京这边表现得很淡定。总理的新闻秘书德米特里·别斯科夫对各种消息表示困惑。“都是些非常让人奇怪的消息,今天似乎不是4月1日吧。”别斯科夫在回应俄罗斯国际文传电讯社的相关提问时说。(特约记者 苏清)
第四篇:俄国农奴制改革
俄国农奴制改革
十九世纪中叶,俄国还顽固保存着野蛮落后的的农奴制。农民的人格和自尊心被无情的摧残,他们整天无偿的为地主劳动,甚至被作为物品抵押债务。大量劳动力被束缚在庄园里,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必需劳动力由此缺乏来源。俄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也因此大大落后于西欧国家。
1861年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推行的改革。这次改革废除了农奴制,农奴成为自由人,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巨额的份地赎金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又积累了大量资金。俄国从此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1861年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同时,1861年改革也保留大量封建残余,对俄国社会后来的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
原因
直接
克里米亚(克里木)战争的失败,加剧了国内经济社会的危机,暴露了农奴制的弊端,激化了俄国社会的矛盾,农民运动的风起云涌使沙皇的统治陷入危机,推动了农奴制改革。
根本
19世纪上半期的俄国,仍是一个落后的封建的农奴制国家,农奴生活极其贫困,没有人身自由,没有购买力,造成国内市场狭小,自由劳动力缺乏,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外部
工业革命推动,欧美工业资产阶级发展壮大
政治:沙皇俄国强化农奴制,导致阶级矛盾尖锐,农奴起义不断。
思想:1825年12月,“十二月党人”发动起义,冲击了俄国社会。19世纪中期,进步文学家的文学作品宣传了启蒙思想,动摇了封建思想的基础。
目的:挽救统治危机,被迫的.被动的维护贵族地主阶级的利益,防止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缓和矛盾,维护沙皇专制统治。
评价编辑
俄国的1861年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自由劳动力.广阔的国内市场.资本以及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同时建立了相应的司法体系,加快了俄国工业化的历史进程。从此,俄国开始从农奴制时代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发展阶段,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并在改革后逐渐确立资本主义制度。但这次改革很不彻底,保留大量封建残余,农奴生活仍没有本质提高,民主革命依然是俄国社会发展所面临的历史使命。
1.是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自上而下进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2.俄国历史近代发展的重大转折点。3.改革不彻底,保留大量封建残余。4.客观上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5.俄国工业生产迅速增长,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 6.俄国废除农奴制的改革并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第五篇:俄国农奴制改革教学反思
篇一:《俄国农奴制改革》教学反思
《俄国农奴制改革》教学反思
今天上午的历史课,讲授的内容是《俄国农奴制改革》,总体还算顺利,过度比较自然,过程符合要求。但是讲授的知识比较表面,没有深化,缺乏前后联系、比较及知识的迁移。反思几点不足和需要以后加强的地方。
一、缺乏知识的横向和纵向联系。农奴制改革是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可以联系前面学过的改革如: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以及宗教改革,比较其性质及方式。二、十二月党人起义,主张废除农奴制,实行君主立宪制。应联系君主立宪制的含义及代表国家。君主立宪制亦称资本主义政体形式一种(除此外还有民主共和制),是资本主义国家君主权力受宪法限制的政权组织形式,是资产阶级同封建势力妥协的产物。国王是虚位元首,没有实际权力,权力中心在议会。代表国家有英国等。帮助学生复习巩固必修一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部分。
三、为什么农奴制改革是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因为①它客观上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必需的自由劳动力、国内市场和资金,促使俄国工业迅速发展。在19世纪80年代便基本完成了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逐渐在国民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顺应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是俄国从封建生产方式过渡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折点。②改革也使农奴人身得到解放,挣脱了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获得了一定的生产和生活资料,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富农采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经营农业,到19世纪80年代,资本主义农业逐渐成为
俄国农业的主要成分。篇二:《俄国农奴制改革》教学反思
《俄国农奴制改革》教学反思
板场中学 李东
今天上午的历史课,讲授的内容是《俄国农奴制改革》,总体还算顺利,过度比较自然,过程符合要求。但是讲授的知识比较表面,没有深化,缺乏前后联系、比较及知识的迁移。反思几点不足和需要以后加强的地方。
一、缺乏知识的横向和纵向联系。农奴制改革是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可以联系前面学过的改革如: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以及宗教改革,比较其性质及方式。二、十二月党人起义,主张废除农奴制,实行君主立宪制。应联系君主立宪制的含义及代表国家。君主立宪制亦称资本主义政体形式一种(除此外还有民主共和制),是资本主义国家君主权力受宪法限制的政权组织形式,是资产阶级同封建势力妥协的产物。国王是虚位元首,没有实际权力,权力中心在议会。
三、为什么农奴制改革是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1.它客观上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必需的自由劳动力、国内市场和资金,促使俄国工业迅速发展。在19世纪80年代便基本完成了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逐渐在国民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顺应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是俄国从封建生产方式过渡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折点。2.改革也使农奴人身得到解放,挣脱了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获得了一定的生产和生活资料,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富农采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经营农业,到19世纪80年代,资本主义农业逐渐成为俄国农业的主要成分。篇三:俄国农奴制改革教案
专题七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备课时间 :
内容标准
1.简述1861年俄国农奴改革的历史背景;
2.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3.探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俄国农奴制概况,列举农奴制阻碍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表现;比较俄国资本主义发展与西欧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的差距。
2.了解俄国农民和资产阶级反农奴制的斗争,理解俄国只能采取自上而下改革方式的原因。3.知道俄国民主主义思想家代表人物以及他们关于农奴制的思想主张。4.阐明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对俄国的影响。
5.简述2月19日法令主要内容;结合前面所学知识,比较改革前后农奴的利益得失情况。6..判断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性质,评价改革的意义。概述俄国19世纪60、70年代上层建筑改革的主要内容,理解俄国进行上层建筑改革的目的和意义。
7.根据教材中列举的俄国经济发展的具体表现,推断俄国经济发展的原因何在。8.归纳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后俄国产生的新变化。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教材,将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按照经济、政治、思想和军事等方面进行分类分析,对俄国各个社会阶级力量进行比较,理解俄国为何进行农奴制改革,以及为何采取改革的方式而不是通过革命解决矛盾。
2.阅读《农民改革法令》的详细条款,将改革之前与改革之后农民的处境相比较,深入理解为什么说农民的“解放”实质上是受到更大程度的剥削。
3.通过总结改革带来的影响,证明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不彻底性。
4.认真阅读教材,将俄国改革前后的政治、经济进行对比,归纳变化以及产生变化的原因,理解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的深入影响。学会用比较法归纳改革对国家和社会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落后的农奴制无法阻挡俄国资本主义发展这一史实,认识到历史前进的必然性。
2.通过客观评价俄国农奴制改革的性质、意义,学习保持客观的态度看待历史事件;培养全面看待事物的思维方式:既能看到事情的积极面,又能看到事情的消极面。
3.通过归纳农奴制改革后俄国产生的新变化和发展,认识到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改革的推动作用。
教学重点 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克里米亚战争对农奴制改革的影响;对俄国1861年改革的评价
教学过程: 自主学习构建知识结构
一.改革的背景——危机笼罩下的俄国
1.经济上,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根本原因)(劳动力、市场、资金、原料)⑴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① 农业方面:
② 工业方面:19世纪30年代末,俄国开始了工业革命,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
⑵农奴制阻碍俄国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西欧诸国
①农奴被紧紧束缚在土地上,无法满足工业对自由劳动力的需求。②农奴遭受严重剥削,无力购买工业品,限制国内市场的扩大。③农奴制也造成工业资本和原料缺乏。
2.政治上,农奴制引发尖锐的社会矛盾(工农运动;十二月党人起义等)⑴农奴:提出废除农奴制,争取土地和自由的政治要求。⑵工人:在提高工资、改善待遇、限制残暴等方面开展斗争。
3.思想上,出现反对农奴制和专制统治的新思潮 ⑴十二月党人起义:
①原因:a.主要原因:俄贵族军官受西欧民主思想影响,对农奴制度和专制制度极为不满。b.直接原因:亚历山大一世去世。
②主张:废除农奴制和等级制,建立共和国。③时间:1825年
④作用:俄国历史上反对沙皇专制的第一次武装起义,唤醒了年轻一代革命民主主义者。⑵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①代表:赫尔岑、车尔尼雪夫斯基 ②思想: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③影响:与工农运动遥相呼应,迫使沙皇政府不得不正视国内统治面临的危机,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4.军事上: 1855年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使俄国国际地位急剧下降,加剧社会危机 ⑴原因:①俄国为转移国内矛盾; ②英法等列强也想趁机宰割土耳其帝国。
⑵经过:1853到1856年,俄与英法土。结果俄军战败,1856年签订《巴黎和约》。⑶败因:俄国腐朽落后的农奴制度。⑷对俄影响:
5.统治阶级:亚历山大二世酝酿改革
⑴矛盾激化:农奴制存废已成为俄国社会矛盾的焦点。
⑵出发点:维护地主阶级利益,巩固统治(“与其等农民自下而上起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来解放农民。”)
⑶组织措施:成立“农民事务总委员会”,负责改革工作,于1861年在国务会议上通过改革草案
二、改革的经过——自上而下的改革
1、时间:
2、目的:
3、主要内容:(1)政治上,(2)经济上:(3)组织上:
4、评价:
性质: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运动;也是地主阶级对农民一次公开、野蛮的掠夺(1)进步性
作用:改革使广大农奴获得人身自由,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俄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和有利于工业革命的扩展
地位:促使了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过渡(转折点)(2)局限性(使俄国日后具有军事封建帝国主义的特点)
不彻底性:保留大量封建残余(沙皇专制,地主土地所有制); 农民仍然处于被压迫被剥削的无权地位
掠夺性:“解放”后的农奴被剥夺得一干二净 欺骗性: 改革后的农民为生计重新受盘剥
影响:
1、它以牺牲农民利益来发展资本主义,必然给发展中的资本主义带来不良影响(特别不是利于国内市场的扩大)
2、社会矛盾依然尖锐,农民暴动和起义不断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影响
1、目的:使俄国专制制度逐渐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
2、经济近代化 表现:工业:
农业:农村中资本主义的成分也得到增长。(p84-85)
原因:改革增加了自由劳动力,扩大了国内市场,提供了资金 借鉴西欧技术
政府制定促进工业发展的政策
3、政治近代化
(1)政治体制:建立地方自治机构(富裕资阶和贵族地主包办)建立城市自治机构-城市杜马(议会)自治局
(2)司法制度:废除旧的等级审判制度,建立陪审制度和律师制度,实行公开审判。
4、军事近代化
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以代替旧日的募兵制;改革军事管理系统;更新军备,设立中等军事学校
5、影响: 19世纪六七十年代,沙皇政府在上层建筑进行的一系列资产阶级改革是为了维护贵族、地主阶级的利益,同时也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这次改革是继农奴制度废除后俄国由封建君主专制向资产阶级君主专制转变的第一步。
(注意:俄国资本主义经济总体水平仍远远落后于欧美;特征:军事封建帝国主义)
小结:俄国1861年改革推动了俄国封建经济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通过改革,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和统治方式也开始传入俄国,越来越多的俄国人看到了沙皇统治下的俄国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差距,变革的愿望日益强烈,推动了俄国在政治改革。为使专制制度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19世纪六七十年代,亚历山大二世在上层建筑进行的一系列资产阶级改革,这是继农奴制度废除后俄国由封建君主专制向资产阶级君主专制转变的第一步,从而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
教学反思: 篇四:《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五: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教学反思
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教学反思
反思一: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教学反思
(1)设计理念:
从以上整个设计过程可以看出,我本节课的设计理念和定位就是创设一个新的小组学习环境,给学生以充分发挥的空间,并不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会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进步,从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到知识,锻炼能力。而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自始至终只是起了指导和帮助的作用,做到了到位不越位,参谋不代谋,指导但不指令,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2)教学得失:
我认为本节课是成功的一节课。整堂课学生都是处于积极主动的思维中,在不知不觉中获得了知识,提高了能力。不足是学生展示的时间和人次还是有点少,今后的备课还要兼顾这一问题的解决。
反思二: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教学反思 这节课采用导学、探究、问题讨论法,提高了学生的兴趣,集中了学生注意力、使学生进入自主学习状态:通过阅读理解方法感知教材,运用分析比较等方法掌握知识并深化对教材的认识,达到了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反思三: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教学反思
本篇教学设计强调学习个体的独立思考、鼓励独立地发表见解。与此同时,历史学习者还能组织起来进行合作学习、相互交流、教师能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电化教学,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加强团队协作精神,而且注意培养归纳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探索式>学习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节课给我有益的启示:第一,长期以来,教师不能放手,在教学过程中只能是把教材的内容调整得更有条理,前后结合得更巧妙些,对名词概念解释得更准确些。通过这节课,学生可以挑战教材,批判地继承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第二,新课改改变了教师课前准备的关注点,这对教师的备课提出了挑战,促使教师大量阅读,丰富自己,从以往只见教材不见学生的备课方式中转变出来,去琢磨学生,教案的设计也要有所改变。
反思四: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教学反思
1、农奴制改革与明治维新在背景、性质、意义等方面具有相同点,且二者都是本课的重点,因此教师先详细教学农奴制改革,再引导学生按学习农奴制的方式学习明治维新,既有助于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2、通过观看图片和影视片段的形式,使学生参与对历史事件的体验活动中,体现了新课标对历史过程的注重。
3、强调历史事件对今天的借鉴作用,让学生感到历史的实用性,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4、教师讲述的内容过多,教学方式仍停留在填鸭式的老套路中,不利于学生思维的活跃。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少讲精讲。
5、板书过于繁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