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家乡民俗探秘教学设计(正式)
家乡民俗探秘教学设计
赣县城关三小
陈军华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及一些重大节日的风俗文化,体会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3、列举家乡民间特色活动分析其对人们的影响。
了解迷信的骗人本质,认识迷信的危害性,从思想上、行动上相信科学,反对迷信,学会用科学战胜迷信。教学重点: 1.独特的民风民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2.了解迷信的骗人本质,认识迷信的危害性,从思想上、行动上相信科学,反对迷信,学会用科学战胜迷信。教学准备
1.师生搜集我国各种传统节日、民俗活动的资料,教师把有关资料进行整理并制作成多媒体课件。
2.学生在家长的指导下具备在网上浏览、收集各种传统节日、民俗活动的资料。
3.4.了解身边的迷信活动 为解开迷信的外衣准备资料
教学活动及过程
一、渲染氛围,导入新课
1、出示课题,读题。
2、引出“民俗”,解释“民俗”。同学们,“民俗”是什么呢?“民俗”包括哪些方面呢?
3、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的生活的地域,就有着不同的民族习俗。这些民族习俗有的寄托着思念,有的表示着祝福,有的为了祈盼,有的图个吉利…….4、我们家乡有哪些传统的民族习俗呢?这些民族习俗有什么来历,又是怎样演变的呢?你最喜欢哪个传统节日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家乡民俗的秘密吧!板书;家乡民俗探秘。
二、了解家乡传统节日、婚丧嫁娶民俗
1、请同学们自学课本第39页—40页的内容。
2、思考:想到了哪些民间习俗呢?
2、小组内填写《家乡的民间习俗》表。
3、交流汇报,学生畅所欲言。
4、师小结:同学们,这些传统节日是从古代就流传下来的,有几千年的历史,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5、“看看猜”。根据老师出示的图片,判断这是什么节?
三、家乡民俗探秘
1、过渡:那么,它们为什么有这样的习俗呢?这些民俗有什么来历呢?请看书43-44页。
2、指名说,可以说一个书上没有的。
3、书上不可能一一列举,你想不想知道其它的民俗的来历?那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来探究呢?
4、现在的民俗和以前有了很大的变化。出示图片,说说都有哪些变化?
四、相信科学,反对迷信。
1、在众多的习俗中,有一些习俗是迷信的,没有科学依据的,对于这些习俗,我们要坚决抵制。
2、课件展示;现实中的一些迷信现象,引导观看,认清迷信的危害和它害人的本质。从思想上痛恨迷信,抵制迷信。
3、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呢?
4、学生表演:将自己了解的迷信手段当场表演
5、教师总结:通过活动同学们对家乡的习俗有了了解,体会了他们的丰富多彩,认清了一些陈旧习俗对人们的不利影响,坚决抵制。
6、师生共同总结:相信科学,反对迷信。
五、总结延伸,布置作业。
1、我们能做什么?
2、写一份“相信科学,反对迷信”的倡议书,号召全校、全社会都来相信科学,反对迷信。
板书: 家乡民俗探秘
8、家乡民俗探秘
传统节日民俗
婚丧嫁娶
人们生活丰富多彩
其他方面
相信科学,反对迷信
第二篇:《家乡民俗探秘》教学设计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家乡民俗探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家乡的传统节日,以及知名度较高的民俗的形成、流失与演变情况。
2、列举家乡特色的民俗活动。
3、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更多家乡的民俗。
4、激发学生对家乡民俗的探究兴趣,以及培养学生热爱自己家乡的传统民俗。教学重点
l、激发学生对家乡民俗的探究兴趣,以及培养学生热爱自己家乡的传统民俗。,以及学生所熟知的家乡的民俗民风。
2、了解更多家乡的民俗,以及它们的形成、流失与演变情况。
3、激发学生对家乡民俗的探究兴趣,以及培养学生热爱自己家乡的传统民俗。教学难点
对家乡民俗的形成、流失与演变情况的探究。教学准备
l、师生共同收集各种民俗活动的声像、文字、图片资料。
2、准备模拟民俗活动的相关用具。
3、走访身边老人,查找相关资料,收集一些民俗的形成、发展、演变资料,并做好资料的整理记录。
教学方法
调查法、询问法、查找资料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和读书指导法 课 型 活动课型 教学活动及过程
导入:不同的家乡,有着不同的民俗。这些民俗有的寄托着思念,有的表示祝福,有的为了祈盼,有的图个吉利„„我们家乡有哪些民俗呢?这些民俗有什么来历,又是这样演变的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家乡民俗的秘密吧!
活动一:走进丰富多彩的民俗
1、教师导人:大家都喜欢过年,请说一说,你们为什么喜欢过年?
2、学生自由发言。在学生回答的同时,师生共同归纳当地过春节的传统习俗,明确这些习俗是传统的习俗,是几千年流传下来的。
(千百年来,人们使年俗庆祝活动变得异常丰富多彩,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然后就是家家户户准备年货,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物品,年货包括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都要采买充足,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备过年时穿。
3、学生自由发言。谈一谈各种传统节日的不同习俗,体味这些习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活动二:探索民俗的秘密
1、教师引导学生针对家乡习俗质疑:它们是怎么来的?为什么要有这样的习俗?激发学 生探究习俗秘密的兴趣。
(古时候,有个凶恶的怪兽叫“年”,每到年末的最后一天就出来害人。后来,有一位神仙告诉人们,这种怪兽最怕红色和声响,于是每年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在门上帖红春联,燃放爆竹,为的是驱逐“年”兽。以后流传下来,就有了过年贴春联、放爆竹的习惯。)
2、引导学生进行探秘活动。教给学生制订探秘方案的方法。A、确定探秘的目的;
B、寻找探秘的方式:调查、询问他人,上网,查阅图书资料; 武山的旋鼓
旋鼓,民间俗称“羊皮鼓”,也称扇鼓,是流行于武山滩歌、龙台、龙泉一带的汉族民间的舞蹈。旧时,民间在祭祀、酬神、赛社、祈雨等场合,由祈神祭祀的专业人员演出,在敲击旋鼓的同时,还演唱祈神曲子。当地把这种表演旋鼓、祈神的专业人员叫“司公子”。后来,逐渐演变发展为一种群众性的娱乐活动。多在端午节演出。
武山的旋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古代时代,武山境内森林茂密,水草肥美,各种飞禽走兽很多,才狼等凶猛的野兽时常威胁人畜的安全。相传,强悍的先民为了驱赶和减少凶残的狼群,在每四五月狼崽患天花的时节敲响旋鼓,以使狼崽受震而亡。因为狼崽出天花时,最怕收到震动。聪明的先民们自发现这一规律后,就在四五间,数十人手持旋鼓,边舞边敲,铿锵的鼓声使野狼大为减少。武山的旋鼓表演阵容庞大,场面壮观,粗犷豪放,充分显示了西部地区独有的强劲气势,展露出西北汉子的彪悍。表演时,舞者左手持鼓,右手握槌,或打鼓面,或敲鼓边,边敲边跑,边跑边舞,鼓点有规律的落在鼓面上。使人如痴痴醉、心动如潮。鼓点时而舒缓、时而紧凑,时而如雨点般轻敲,时而茹雷鸣般狂野。舞者们的舞蹈动作粗犷张扬,旋转自如,步伐整齐;队列聚合开张,纵横穿插,时而如春风杨柳,轻盈灵动;时而像彩云过路,遮天蔽日;时而又像雷霆海啸,地动山摇;时而如百花争艳,层层叠龙,呈现出五彩缤纷的优美舞姿和五花八门的套路。
套路的击鼓声点、节拍和步伐各有不同,交替互换,侧身、跨步、横奔,交换位置,队列穿插起伏不定,犹如巨龙翻腾形成“二龙戏珠”、“山路十八弯”、“韩信点兵”、“八门套九里”、“白马分鬃”、“太子游四门”、“双凤朝阳”等套路。随着鼓点的节奏,队伍还排出“国泰民安”、“贺太平”、“丰收”、“风调雨顺”等字样。动作、步伐环环相扣,紧密有序。
正月十五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节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灯万盏人们观灯、猜灯谜、吃元宵合家团聚、其乐融融。
元宵节起源于汉朝,据说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惠帝刘盈死后,吕后篡权,吕氏宗族把持朝政。周勃、陈平等人在吕后死后,平除吕后势力,拥立刘恒为汉文帝。因为平息诸吕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此后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汉文帝都微服出宫,与民同乐以示纪念。并把正月十五日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在正月十五。司马迁在“太初历”中就把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
元宵节除了庆祝活动外,还有信仰性的活动。那就是“走百病”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过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我们当地节庆时还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等活动。
当地汉族丧葬风俗
武山位于黄土高原中部,处于东经104度53分,北纬34度44分,他的的西部和北部与定西市相邻,南部与陇南市接壤,历史悠久。南北朝宇文泰、西夏李元昊以及元朝成吉思
汗都曾在此用兵。有深厚的中原文化的积淀,深受儒家文化的熏陶和影响。武山汉族的丧葬风俗就呈现出了这一特点,许多仪式都尊儒家的礼仪,与一般的中原葬仪相近。
我国虽民族众多,葬式繁复,但其中从古至今最通用的葬式是土葬。在《大明律》和《大清律》中都禁止火葬,这让土葬得到了更大的发展。武山地区也通行土葬,1981年开始,在汉族干部和职工中推行火葬。现时,城中人开始实行火葬,而在广大的农村地区仍盛行土葬。由于火葬历史较短,全部在殡仪馆、火葬厂进行,葬仪比较现代、简单,因此,本文考察农村地区历史悠久的土葬传统。
丧葬礼仪,无论古代还是现代,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葬前礼仪,第二阶段是埋葬礼仪,最后阶段是葬后礼仪。下面从这三个阶段入手考察武山地区汉族的土葬风俗。
葬前礼仪
葬前礼仪是指埋葬死者之前的礼俗活动,这是整个丧葬中最重要、最繁复的一环,也是最能体现丧葬文化的一环。
招魂:死者亡故之前,家属应给其穿好衣服,同时静侯其归天。死者一旦死亡,应立刻打开门窗,一说是要放死者的灵魂出去,一说是要招死者的魂魄归来,总之,是为了方便死者的灵魂出入。
停丧:死者亡故,抬置地上,面蒙白纸,供饭烧纸,称为“倒头饭”“倒头纸”。死者为男性,称“正寝”,女性称“内寝”。同时,布置灵堂,设灵牌,挂孝幢及白对联,灵牌前点香火、冥钱,供献馍、献饭、献碟、献果,桌下放烧化冥钱的瓦盆及白酒。
报丧:男性死后需通知舅家,女性死后需通知娘家,称为“请娘舅”。贴讣告、纸筒于门外,上书死者生卒年月日、出殡日期及坟地,称为“出门告”(有的不出门告,仅贴白纸于门,表示报丧。)。
成服:一称带孝。依继承和亲属关系,分别成服。清代,分“五服”,即“斩衰”(以最粗的麻布做,不缉边。带孝三年。)、“齐衰”(以粗麻布做,缉边。带孝一年。)、“大功”(用熟麻布做。带孝九个月。)、“小功”(用较细的熟麻布做。带孝五个月。)和“缌麻”(以细麻布做。带孝三个月。)。玄孙、堂曾孙、女婿以上皆有服。子或承重孙穿白布长孝衫,戴麻冠;孙、侄穿短孝衫,戴白布孝帽;曾孙不穿孝衫,孝帽上缀红布。成服者均称为“孝子”。民国至今,服制有所变化,已不甚严格,堂兄弟以下多不服孝。现时,带孝范围多在直系亲属,麻冠已不多见。
开吊:一般好友送纸;邻居和本族亲属送馒头及纸,称为“白祭”;死者娘舅家及女婿送祭羊;有的女婿、外甥加送纸扎房屋、器皿等,称为“送灵”。现时,前来祭吊者多奉赙金,也可送挽联、花圈。祭吊者进大门后,有代劳者在前引路,左厢吹鼓手奏哀乐,执哭丧棒跪于灵堂门外两边的孝子动哭声。祭吊者在灵前叩头、上香、烧冥纸。冥纸烧在瓦盆内,浇白酒。祭吊完毕,祭吊者向孝子作揖致意,以示安慰,孝子叩头还礼,表示感谢,哀乐止,哭声毕。如此反复,孝子往往难耐其苦。
选茔:旧时,请风水先生看风水、选坟茔,请村中三姓人(三个彼此不同姓,也与死者不同姓的人。)掘墓穴(一说是请“全命人”掘墓,上有父母,下有儿女者称“全命人”。)。墓穴形制有“明坑”(竖井,深两米左右。)和“攒堂”(竖井下挖停放棺木的横穴。)两种,以“攒堂”采用普遍。农业合作化后,风水先生大多停止活动,80年代后又重操旧业,收入颇丰。一般人家仅留坟堆,近年有立墓碑者。
棺椁:棺材木制,取材依贫富而论。棺木多为红色,并绘制花纹、图案。有棺无椁。“出纸”、“游庙”:殷实之家,往往给死者多备“纸活”,以示对老人的孝敬。“出纸”仪式即是将所有“纸活”在停尸期间游行展示。“出纸”的队伍往往有上百人,由阴阳先生率领,“孝子”、“孝孙”以及其它亲友等按男女长幼、本家外戚的顺序沿预定路线行进。“游庙”是指在“出纸”的过程中,去本村的神庙拜祭。武山地区的神庙所供多是道家
神灵,个别近年新建的也供观音,释道同堂倒也相安无事。道家诸神最常供王灵官和赵公明。在“出纸”、“游庙”的过程中,仪礼十分繁复,且不同的阴阳先生有不同的程式。在整个过程中阴阳先生是主角,其风范气度神圣肃穆,往往传为美谈。对孝子则有许多要求,比如必须弯着腰走路、不能洗脸刷牙、鞋不能穿好须拖着走、执哭丧棒拄地而行等等,都是为了显示悲痛之情的。另外,还有许多其它仪式让孝子苦不堪言。近年来,这些礼数逐渐放宽,孝子也不需受太多苦楚。
“接亡”、“送亡”:停丧一般为三日,第一日晚要进行“接忘”的仪式,第二日晚则是“送亡”。“接亡”意为迎接死者亡灵回家,阴阳先生主持,基本也是游走,队伍走出家门不远即可,仪程繁复。“送亡”是送死者亡灵去阴间,这时要“放灯”,即在队伍两边点燃木屑与油的混合物。在乡间的夜晚,小路两侧灯火点点、齐整有序,蔚为壮观。据说鬼嗜油,“放灯”是为了贿赂野鬼,让其不要在去阴间的路上纠缠死者。“领羊”: “领羊”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仪式,在停丧第三日晚进行。众人围跪一圈,置一羊羔在中央,然后阴阳先生请死者亡灵附身羊羔,如果死者已无所遗憾,则羊羔摇头摆尾、抖动全身。一人询问,往往历数死者遗憾之事和后辈之不肖后,羊羔仍不为所动。不得已处,以水淋羊,则羊羔摇头摆尾、抖动全身,此时众人大动哭声。
埋葬礼仪
三日停丧的繁复礼仪之后,进入埋葬活动。埋葬礼仪是埋葬死者的过程中以及此后三天内的一些礼俗,是整个丧葬礼仪中最为庄重、严肃的部分。
入殓:在出殡前进行。尸体仰卧,棺内放一瓷罐,内盛饭肴,称为“粮饭罐”、“饱食罐”。陪葬物多为死者生前喜好之物。大多都陪葬书籍,以期后代多出读书之人。
出殡:老丧多早晨,少丧在下午。出殡前,送葬人吃“送丧饭”,所谓“空腹不送丧”。棺上架一雄鸡,称为“架殃鸡”。长子或承重孙执幡前导,其余“孝子”男左女右执绋,称为“扯牵”。中途不歇。至墓地,饶穴一周,称为“画地为宅”。
下葬:尸棺下入横穴,土坯封“攒堂”门,留一小孔,将点燃的纸从小孔扔进“攒堂”,然后封死小孔。死者娘舅家及儿孙各抛土三锹,然后掩埋起堆。
烧“纸活”:下葬完毕,将所有“纸活”集中焚烧,让死者在阴间享用。
“跨火”:送丧归家,需在门外洗手洗脸并跨过一火堆(据《中华风情大观》,常熟也有“跨火”的习俗。),方能进门。孝衣、孝帽拆开洗净,留做它用。
“攒山”:下葬后第三日,“孝子”齐赴墓地,修补坟堆,称为“攒山”。葬后礼仪
葬后礼仪指整个丧葬活动结束后,死者家属仍需进行的部分。主要包括扫墓(武山称为“上坟”。)和守孝两个环节。
服孝:三年之丧是古礼,“丁忧守制”、“夺情起复”之说古已有之,武山还大致保留,但已不甚严格。简单的说,孝子一年内不能酗酒,不行娱乐,不能进别人家门(据说为了避免给别人带来晦气。)。三年内不能结婚(因特殊情况须在三年中结婚的孝子在葬前和埋葬时不带孝,只在臂上缠黑纱。但在一年内一般不能结婚。这是一般的情况,“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在武山地区各地之间情况竟都有所不同。)。
“烧七”:从死者死亡之日算起,每七天作为一个祭奠的日程,叫做“烧七”。“烧七”共四十九天,由“头七”直至“停七”,“孝子”都要去墓地烧纸、上香。
“烧百期”:即在死者死亡百日之际,须到墓地祭奠。
“烧头年纸”:死者亡故一年后,要举行家祭,无一定的礼仪,此后孝子的行为逐渐放宽。
“烧三年纸”:三年除服之期,又要宴请宾客,此后一切恢复正常。丧葬风俗是一种十分普遍的文明现象,其中蕴籍着极为丰富的文化内容。它既显示了人
类生死的神秘,又浓缩了人类悠久的文明,同时,也反映了人类共同的愿望和心态,还以相当的制度化形式同化和保持了不同文明的异质因素,使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得以维护。在各种民族风俗中,丧葬风俗之所以能数百年、甚至数千年而持久不衰,变化至为缓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反映和刻画了人们最深刻、最内在的文化性特征。
丧葬风俗的“历史惰性”在武山有很突出的体现,“入土为安”的思想根深蒂固,虽然现时国家大力倡导火葬以节约、保护土地资源,但在农村仍盛行土葬和一大套的葬仪,而相对受过较高教育的城市中人也有一部分千方百计地寻求土葬。这是一个文化现象,不能简单粗暴地斥为愚昧迷信了之。死亡是神秘的,人永远无法超越死亡,面对与死亡相关的事,人更愿意服从传统。要移风易俗,尤其是要改变丧葬风俗是很不容易的,在这里,教化胜于强制,而教化也要有一个过程。
小结本课:(师生共同小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共同探究学习了家乡过年贴对联、挂灯笼、放鞭炮、吃饺子的习俗;探究了正月十五猜灯谜、吃元宵、耍社火的习俗;还有端午吃粽子的习俗以及我们当地汉族的丧葬风俗,旋鼓。大家下去还可以再做进一步的调查和研究去深入了解我们当地的民俗。
教学反思
第三篇:家乡民俗探秘教学设计8
家乡民俗探秘教学设计
肃北县县城小学
范菊英
教学内容:未来版小学四年级第二单元家乡民俗探秘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及一些重大节日的风俗文化,体会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3.列举家乡民间特色活动分析其对人们的影响。
了解迷信的骗人本质,认识迷信的危害性,从思想上、行动上相信科学,反对迷信,学会用科学战胜迷信。教学重点: 1.独特的民风民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2.了解迷信的骗人本质,认识迷信的危害性,从思想上、行动上相信科学,反对迷信,学会用科学战胜迷信。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学情分析:学生知道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共有56个民族,对于汉族中的传统节日都能知道,也能说一些民风民俗,但对少数民族的民风民俗就不太了解。教学准备
1.师生搜集我国各种传统节日、民俗活动的资料,教师把有关资料进行整理并制作成多媒体课件。
2.学生在家长的指导下具备在网上浏览、收集各种传统节日、民俗活动的资料。
3.4.了解身边的迷信活动 为解开迷信的外衣准备资料
教学活动及过程 活动一:渲染氛围,导入新课
1.教师导入:(1)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有多少个民族?这些民族他们的衣、食、住、行相同吗?为什么?(生活环境不同,生活的地域不同。)正因为这些民族有着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的生活的地域,就有着不同的民族习俗。这些民族习俗有的寄托着思念,有的表示着祝福,有的为了祈盼,有的图个吉利…….(2)我们家乡有哪些传统的民族习俗呢?这些民族习俗有什么来历,又是怎样演变的呢?你最喜欢哪个传统节日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家乡民俗的秘密吧!板书;家乡民俗探秘.2.大家都喜欢过年,说一说,你们为什么喜欢过年?
3.(课件展示春节的热闹场面)同学们,大家最喜欢的春节到了,让我们一起走入欢快的春节吧﹗请学生欣赏后说说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4、学生选择感兴趣的内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汇报交流:(教师总结春节是如此多姿多彩。你知道,人们最希望的过年方式是什么吗?)设置悬念,引导学生谈谈感受。
(师动情总结:合家团聚仍是人们过年的首选。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5.课件展示其他传统节日、民俗活动的资料,引导观看,了解其它传统节日。
(1)从这些家乡习俗中,你了解到了什么?(2)你喜欢那些习俗,为什么?(3)你认为那些习俗应该抵制
教师总结:通过活动同学们对家乡的习俗有了了解,体会了他们的丰富多彩,认清了一些陈旧习俗对人们的不利影响,坚决抵制。活动二:探索民俗秘密 1.的?
2.教师引导质疑:那么,为什么有这些习俗?他们是怎么形成让学生说说各自收集的家乡习俗来历的有关资料
① 讲一讲春节“年”的传说;②谈一谈春节的经历;„„ 3.让学生说说各自收集的家乡习俗的方法以及收获感受。
教师总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民族习俗是不同地区的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的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的地方文化之一,他们有着各自的方式,更有着不同的含义。(大家了解了民俗产生的原因,明确了各种习俗的含义,体会到民俗与家乡人生活息息相关。)在众多的民间习俗中,也有一些民间习俗是完全的迷信活动,对于这些迷信活动的习俗,我们要坚决抵制。板书;相信科学,反对迷信.活动三;相信科学,反对迷信
1.课件展示;现实中的一些迷信现象,引导观看,认清迷信的危害和它害人的本质。从思想上痛恨迷信,抵制迷信。
2.质。
3.4.5.学生表演:将自己了解的迷信手段当场表演。师生共同总结:相信科学,反对迷信。
写一份“相信科学,反对迷信”的倡议书,号召全校、全社揭开迷信的外衣,课件演示说明,迷信的危害和它害人的本会都来相信科学,反对迷信。板书: 家乡民俗探秘
传统节日(春节、元宵、清明、中秋„„
少数民族传统节日
傣族
泼水节
蒙古
那达慕大会
“相信科学,反对迷信”的倡议书
第四篇:家乡民俗探秘教案
《家乡民俗探秘》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家乡民俗探秘》是陕西未来出版社小学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科书第39页----43页的内容,本课是让学生在了解家乡习俗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家乡民俗的形成、发展、演变的过程,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教学目标 :
1.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家乡的传统节日及一些重大节日的风俗文化,体会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热情。
2.列举家乡民间特色活动,分析其对人们的影响,坚决抵制落后的陈规陋习。
3.学会利用多种途径获取信息,培养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能大胆地对事物作出判断,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教学重点
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热情。教学难点
学会利用多种途径获取信息,培养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能大胆地对事物作出判断,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教学方法
分组活动 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教学准备
1.师生共同搜集我国各种传统节日、民俗活动的资料,教师把有关资料进行整理并制作成多媒体课件。
2.走访身边老人,查找资料,收集一些民俗的形成、发展、演变资料,做好资料的整理记录。3.学生在家长的指导下在网上浏览、收集各种传统节日、民俗活动的资料,并做好记录。教学活动及过程 :
活动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播放过年视频,使学生重温过年的场景,自然地引出课题。
同学们,我们中国有56个民族,这些民族的衣、食、住、行因生活环境,生活地域的不同就有着不同的民族习俗。这些民族习俗有的寄托着思念,有的表示着祝福,有的为了祈盼,有的图个吉利…….那么,我们家乡有哪些传统的民间习俗呢?这些民间习俗有什么来历,又是怎样演变的呢?你最喜欢哪个传统节日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家乡民俗的秘密吧!(板书:家乡民俗探秘)。
活动二:家乡民俗知多少
1.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一个民俗村,一起看看家乡的民俗。(课件出示)
①欣赏家乡民俗节日内容。(说说你都看到了什么?想到了哪些民间习俗呢?)
②小组合作交流。春节:放鞭炮、贴对联、吃饺子、穿新衣、走亲访友。中秋节……清明节…… ③教师点拨。听了你们刚才的交流老师感到很高兴,没想到你们对生活观察得很仔细。其实,这些习俗是几千年流传下来的,所以叫做传统习俗,像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端午节这样的节日,就叫做传统节日。
过渡:那么,我们家乡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他们又有什么习俗和来历呢? 2.学习其它传统节日。
1.欣赏图片。(结婚合日子、腊八粥、吃月饼、吃长寿面等)2.说说是什么节日?有哪些习俗呢?
3.你喜欢哪些习俗?为什么?你认为哪些习俗应该抵制? 4.学生畅所欲言。我认为清明节扫墓祭拜时,不要烧纸,可以送鲜花,带小白花文明祭祀…… 小孩满月、盖房子、结婚等礼节过多,太繁琐,大操大办不好,应做到节约。
5、师小结:同学们,这些传统节日是从古代就流传下来的,有几千年的历史,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活动三: 家乡民俗探秘
1.教师引导学生针对家乡习俗质疑。为什么有这些习俗?它们又是怎么形成的? 引导学生进行探秘活动,教学生制定探秘方案的方法。(课件出示活动方案)①确定探秘的目的。
②寻找探秘的方式:调查、询问他人等。③做好记录。
2.小组交流课前探秘活动的成果。
让学生以小组汇报自己小组收集的家乡习俗来历的相关资料,展示探秘活动的成果。活动四:探秘访问,升华情感
1.你发现这些民俗对于家乡生活起到了什么作用? 2.说说你探秘时的心情怎样,为什么? 活动五:课堂总结,课后延伸
总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了解了这么多的民俗,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延伸:
1.查阅资料:了解更多传统节日的来历。
2.搜集资料:在众多的民间习俗中有哪些迷信习俗。
附板书设计:
8.家乡民俗探秘 家
乡 传统节日:春节、中秋节······ 的
民 婚丧嫁娶:合日子、小孩抓周······ 间
习其他方面:二月二剪发、集贤房子前高后低······ 俗
第五篇:家乡民俗探秘教学设计 喻娅
8.《家乡民俗探秘》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家乡民俗探秘》是陕西未来出版社小学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科书第39页----43页的内容,本课是让学生在了解家乡习俗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家乡民俗的形成、发展、演变的过程,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学会辨析,传承中华文明的同时,要发扬和继承中国优良传统文化,留精去粕。设计意图
根据《品德与社会》课的生活性、社会性、实践性的特点,本节课在学生生活认知的基础上,设置适合学生有趣的情景及游戏,捕捉生活内容,引导学生在互相交流的学习活动中体会家乡民俗的丰富多彩,学会辨析生活中不良习俗,发扬中华民族及家乡的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及一些重大节日的风俗文化,体会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列举家乡民间特色活动分析其对人们的影响,坚决抵制落后的陈规陋习。
3.学会利用多种途径获取信息,培养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能大胆地对事物作出判断,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教学重点: 掌握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及家乡的民间习俗,初步了解这些习俗的来历,正确辨析生活中的不良习俗。教学难点
学会利用多种途径获取信息,培养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传承中华文化,留精去粕。学情分析
学生知道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对于我们生活中的传统节日都能知道,也能说一些简单的民风民俗,但是不能理解传统节
日孕育的文化内涵,甚至曲解了一些文化传统习俗的含义。教学准备
1.师生搜集我国各种传统节日、民俗活动的资料,教师把有关资料进行整理并制作成多媒体课件。
2.学生在家长的指导下在网上浏览、收集各种传统节日、民俗活动的资料,并做好记录。教学活动及过程
活动一:渲染氛围 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中国56个民族的大家庭里,每个民族的衣、食、住、行因为生活环境,生活地域的不同有着不同的民族习俗。(好,大家看大屏幕),这些民族习俗有的寄托着思念,有的表示着祝福,有的为了祈盼,有的图个吉利……那么,我们家乡有哪些传统的民族习俗呢?这些习俗有什么来历,又是怎样演变的呢?同学们想知道吗?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家乡民俗的秘密吧!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8课家乡民俗探秘(板书: 家乡民俗探秘。)
活动
二、家乡民俗 知多少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过年吗?过年都做什么?…同学们说的这些就是过年即春节的习俗。除了上面这些习俗,我们家乡周至人们还干什么,或者有什么活动?我们一起来看图片。(过年唱大戏、耍社火、扮芯子、集贤鼓乐演奏....)。
2.传统习俗及传统节日:大家说的春节这些中国人都过的习俗和我们家乡周至特有的习俗是几千年流传下来的,所以叫做传统习俗。像春节这些中国特有的流传了几千年的节日,叫做传统节日。
过渡:我们家乡有哪些传统节日?让学生开火车回答。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国家法定放假进行庆祝及纪念的节日,按时间来排: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学生一边说,教师板书),我们家乡的传统习俗可真不少呀。
3.春节这些习俗是怎么来的?有什么寓意和来历呢?让我们的好朋友金龟子姐姐来告诉我们。(播放视频)板书:传统节日 春节
(原来贴对联、放爆竹、给晚辈发红包等习俗是为了驱逐怪兽“年”)
4.那么,我们家乡其他传统节日及习俗又是怎么来的,课前同学们搜集了许多关于传统节日的资料。现在我们分小组来探讨交流,说一说你们小组搜集、探究的方式,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以讲故事的形式汇报你们的成果吧。看大屏幕小组合作学习的要求(一二组探究元宵节 三四组探究清明节 五六组探究端午节 七八组探究中秋节)。第一组先汇报、组内同学可以补充,第二组探讨交流补充、评价。小组得星。
5.同桌交流课前准备的婚丧嫁娶以及其他方面习俗资料,一起来说一说我们家乡的习俗吧。(请大家伸出双手跟老师一起来做?以家乡民俗知多少,家乡...习俗有)同学们表现的非常棒。
活动
三、行为辨析 升华情感
(一)学生辨析
1.家乡的传统节日、婚丧嫁娶以及其他方面构成了我们家乡的民间习俗。同学们,你们喜欢家乡的哪些习俗?为什么?(放鞭炮、贴对联、走亲访友喜庆热闹,端午节吃粽子、带花绳,过年唱大戏、耍社火、扮芯子、集贤鼓乐活跃了我们的文化生活,又继承和发扬了传统文化。我们周至的集贤鼓乐濒临失传,现在已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希望更多的人传承我们周至的民俗文化,我们过年、中秋节合家团聚、吃团圆饭、仍然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些习俗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同学们,你们认为这些习俗都应该传承下去吗?)
2.我们一起来来看天天快报的这则新闻:清明节刚刚过去,看完关于清明祭祀用品铺张浪费和雇人祭祀的的这则新闻?你认为这些这些人做的对吗?(祭祀文化是严肃的,应避免庸俗的形式,曲解传统的文化习俗,我们要坚决抵制这种风气,要积极倡导绿色祭祀。清明节前后天气干燥,可以带小白花文明祭扫,尽量不要烧纸,注意防火,污染空气)
3.你认为我们的家乡还有那些习俗不文明,哪些习俗应该抵制呢?
传统节日:
1)新年见面问好即可,不一定见面非得鞠躬、作揖。现在我们住的单元楼楼间距小,放鞭炮非常危险;长辈发压岁钱,是给予晚辈美好的愿望。但有些孩子不合理使用压岁钱,甚至互相攀比,看谁给的多,滋生孩子的不良习气。
2)丧事礼节太过繁琐、时间太长,结婚彩礼越要越多,借过满月、盖房子等各种事务大摆筵席,随份子礼等让人不堪重负。传统文化习俗可以使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同学们也认识到了当中的一些陈规陋习,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坚决的抵制。下面,老师来考一考大家。
(二)行为辨析
谁能看懂这幅漫画的含义?当你遇到这种情况,你会如何来做?生活中各种随份子礼金已经让人不堪重压,特别是婚丧嫁娶中要彩礼、盖房子、过生日大操大办,已经压的人喘不过气。中央为此专门出台了八项规定,禁止以各种名目举办宴席,并且严格控制了宴席的规模。各种随份子的礼金这是传统习俗中的陋习,我们应该抵制。)就像我们同学当中也有一些不良习气,过生日一起吃饭、互送礼物,向父母索要金钱(作为学生,没有经济能力,我们可以将自己的手工送给同学表示祝福,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发扬好的优良传统,摒弃一些不好的风气及习俗,传承文明)
(三)情感升华
1.下面请大家一起观看视频《筷子》,它对你有什么启示?你看懂了什么、看出来了什么?妈妈的用意是?(用筷子吃饭是我们的习俗,更是一种传统文化。我们要传承中华文明,继承和发扬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优良传统文化,从现在做起,从我们的身边做起。)
2.在校园里面我们有那些行为或活动就是对中国文化的传承?我们学校的校本课程红拳现在已纳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中,希望同学们能够珍惜学校为我们提供的平台,认真学习,传承中华的文明与文化。)
活动
四、课堂小结 谈收获
这节课我学会了,懂得了什么,知道了,要做。好,同学们这节课都表现得非常好,收获也非常大,我们一起来评选出我们的星级小组及个人。
活动
五、拓展延伸,课后练习
1.与父母谈一谈我们家乡婚丧嫁娶以及其他方面与以往的变化。2.做家乡民俗宣传小使者。
教学反思:
《家乡民俗探秘》是陕西未来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本单元的主题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教材意图要求学生知道家乡的民间民俗,了解它们的形成、发展与演变过程。让学生学会辨析,在传承中华文明的同时,要发扬和继承中华优良传统文化,坚决抵制陋习,留精去粕。
课前我渲染气氛,从各民族不同习俗激发学生对家乡民俗探究的兴趣,让学生说说自己在过年、中秋节、清明节等节日中都干什么,有哪些活动?随即让学生掌握了传统节日、传统习俗的概念。让学生带着问题“这些节日和习俗是怎么来的”进行小组合作探究,了解中华的渊源文化。其次教会学生辨析家乡的民间习俗,延伸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一些不良习俗,要求学生坚决抵制。再次通过当前社会现象进行实例辨析,提高学生认识,升华情感,要辩证的传承中华文明。最后通过学生谈收获,再次回顾了本节课的内容起到了举一反三的效果。
本节课我将品社课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创设了一系列适合学生的教学情境及活动,学生的参与度广,学习兴致非常高,小组合作时效性强。特别是学生课堂上善于动脑思考,能正确认识、辨析现实生活中习俗,知道哪些习俗要坚决抵制,而且说道了自己应该如何来做,课堂目标达程度高,课堂教学效果整体较好。上课后我认为学生的潜力无限,我们课前应充分准备,为学生提供学生与展示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