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恰当选择,因材施教——多元智能的教学策略
恰当选择,因材施教——多元智能的教学策略
多元智能理论开启了一扇广泛而多样的教学策略之门,并且易于在课堂上实施。多元智能理论为教师创造崭新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提供了机会,无疑可以为目前的教学现状带来崭新的理念。
一、多元智能与教学策略
1.语言智能的教学方法
语言智能对应的具体能力包括拥有较高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词汇量较大、喜欢阅读、写作、玩文字游戏等。语言智能的教学方法一般要求运用听、说、读、写等手段学习各学科知识,进而加强学生对知识(知识一般是通过语言表达的)的理解,发展学生的语言智能。
2.数学逻辑智能的教学策略
数学逻辑智能对应的具体能力包括拥有较高的抽象概括、计算、推理、因果判断等能力,要求思维具有逻辑性。数学逻辑智能学习法正是此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方法,如定量与计算等,在非数学科目中使用数字,将更好地吸引逻辑性强的学生,并且令其他学生也知道数学不仅仅存在于数学课堂上,利用这些方法可以使信息更易记忆、谈论和思考。
3.空间智能的教学策略
空间智能对应的具体能力包括拥有较强的方向感,擅长建筑、构图、位置判断等。空间智能学习法通过不同的方法展示事物丰富具体的形状,有利于对事物和相关知识的理解与把握,如将颜色作为一种教学工具引进课堂,用不同颜色的粉笔、记号笔、幻灯片或图片隐喻,呼应一种视觉上的想象,在学生已知的和正在学习的知识间建立联系。
4.身体运动智能的教学策略
身体运动智能对应的具体能力包括身体动作的精细协调、动手能力较强、善于用肢体语言表达感情等。身体运动智能学习法就是要针对以上特点让教学“动”起来、活跃起来,充分调动学生身体的积极性,如用肢体语言回答问题,把身体作为表达媒介,用肢体语言对指令做出反应;做肢体地图,人类身体提供了一个很方便的教学工具,可把一个具体知识领域转变为一个参照点或一张地图。
5.音乐智能的教学策略
音乐智能对应的具体能力是:有音乐欣赏和音乐表达能力,对节奏、音域变化敏感,有特殊音乐才能。音乐智能学习法倡导在教学中适当添加音乐元素,在愉悦的环境里促进学生音乐智能的培养。比如添加韵律、歌曲、打拍子、赞美诗,找出所教内容的核心,把它变成一种能唱、能敲或能说的有节奏的形式;使用心境音乐,找到记录的音乐,为某一节特定的课或教学单元创造一个合适的心境或情感氛围。
6.人际智能的教学策略
人际智能对应的具体能力是:善解人意,有同情心,有号召力,交友广泛,喜欢去社交场所。人际智能学习法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特点,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融合,而非只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比如人物塑造,当学生们聚在一起集体扮演某个人物以形成一种观念或观点或某种其他学习目标时,人物塑造就诞生了;合作小组,工作小组的运用是合作学习模式的核心内容。
7.内省智能的教学策略
自我认知智能对应的具体能力是:有较强的自我意识、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能力,对自己的内心变化比较敏感,善于自我反省。自我认知智能学习法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自身的内心塑造,比如一分钟自省,自省是学习过程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学生们应该有足够的用于自我反省和深入思考的“时间输出”;确立目标,自我认知智能发达的学习者的特征之一就是有能力为自己确立可以实现的目标。
8.自然观察智能的教学策略
自然认知智能对应的具体能力是:对自然现象敏感,喜欢探索大自然,善于观察、分类、鉴别,乐于种植、饲养。自然认知智能学习法用大自然作为良好载体,让学生在感受大自然的同时,体会到不一样的学习乐趣。比如增加作为道具的植物,用室内植物装饰窗台和架子,来创造一个积极的学习环境;自然漫步,漫步过程中学习各种大自然提供的知识,它的益处可作为课堂上补充学习材料的一种方法。
二、多元智能与情境教学
(一)“辩论式”情景设置
把学生分成两方就某话题进行辩论,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确保辩论过程饱满丰富。学生用语言进行交锋,真理在辩论中越辩越明,可充分发挥学生的语言智能和数学逻辑智能。
(二)“表演式”情景设置
“表演”不是单一的肢体表达,它是语言表达、肢体表达和团队合作的结合体,需要以语言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智能等多种智能为基础,能够给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
(三)“访谈式”情景设置
它同样也是多种智能的集中体现,这种方式是在日常生活中的对话的基础上进行改进,有利于学生模仿,可以将课本知识“现实化”。
(四)“欣赏式”情景设置
学生作为独立个体,对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见解,本着不轻易放弃任何一种想法的原则,教师权衡可行性之后,可根据教材内容设置不同情境引导。
三、多元智能与反思性教学
(一)教师要反思自己的教学态度
多元智能理论是指导教师进行反思性教学的教科书。每个孩子都是潜在的天才儿童,只是常表现为不同的方式。作为教师,要经常去了解学生的不同智能,像对待“优等生”一样呵护每个学生。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教师因为时间精力等等的限制,无法对每个学生真正做到平等对待,而在多元智能提倡的教学策略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擅长的智能,每个学生都值得被好好挖掘。
(二)教师要反思自己的智能和结构
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得有一桶水。作为教师,应该反思,自己的智能结构有什么特
点?自己的智能强项是什么?哪几项智能等待开发?打算如何用自己的智能强项去促进学生的智能强项,开发学生的智能弱项?在知识与信息的时代,教师一定要吐故纳新,学习、学习、再学习。
(三)教师要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重在启发。单一的教学方法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而多元的教学方法能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教学方法的趣味化、实用化对培养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参与意识、开发学生潜能也是相当重要。
四、多元智能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
(一)利用电脑设备和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有演示文稿(ppt),几何画板(gsp),影视片断或录像等。这种手段有形、声、文字结合,使学生能够发挥两个大脑半球的作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二)利用实物、挂图、模型等直观手段进行教学。直接加深学生对具体知识点的直观印象,为深化理解打下基础。
(三)利用自己的动作、手势等身体语言进行表演教学。刺激学生的视觉感官,同样可以加深学生的直观印象。
五、多元智能与作业设计
作业的安排
定期指定的作业。按周或按月固定的作业。
随机指定的作业。时间和课程允许时,给全班学生安排的作业。
加分作业。在评定成绩结束时或零散时间,给学生指定可使他们取得加分的作业。
单元后作业。个别作业可以是一种巧妙的方式,用来结束一个单元的学习。
自由流动作业。不同的作业需要不同的时间来完成,每个作业完成的时间应当事先确定下来。
作业的评价
字母打分加评语。字母表明成绩,评价是给学生反馈,解释优点是哪里,哪些地方仍需改进。
学生创造评价方式。可帮助学生们明了评价要包括哪些因素。
教师主持的口试。学生完成作业并把它交给你或向全班做了展示之后,要就他们到底学到了什么问题,给他们一个简短的口试。
六、多元智能的教学策略的启发意义
首先,多元智能的教学策略是教学理论发展的客观需要与必然趋势。在教学理论不断发展的今天,如何运用多元智能理论于教学过程中,以形成更佳的教学策略是一个新趋势。其次,多元智能的教学策略可以促进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结合。教学策略既是教学过程理论体系的具体化,又是建立在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的,便于人们理解和掌握。再次,多元智能的教学策略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教师根据自己对教学活动的认知,对教学活动进行科学分析。提高教学能力,可以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
第二篇:选择教学策略,体现因材施教
选择教学策略,体现因材施教
同一班级中的不同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着诸多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教学过程及其结果。个体差异不可避免地成为影响教学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中小学教学活动中,教学的统一要求与照顾个别差异构成了一对难以处理的矛盾。
一、什么是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含义:“一是教师要了解和把握学生的个性特点、学习情况和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差异;二是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能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组织教学;三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面向全体学生,使之得到全面发展,学有所长。”概言之,就是指教学在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素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不同的教学策略。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和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二、策略一:分层教学
所谓分层教学,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智力水平、学习能力、兴趣特点等因素,有区别地设计教学目标、制定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方式,有针对性地对不同类学生进行学习指导,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优化发展。”
1、学生分层
2、目标分层
3、分层教学
4、分层评价
举例
三、策略二:协同教学
所谓协同教学,是指
协同教学的方法
举例
四、策略三:取长补短
利用学生的多元优势智能
举例
五、策略四:教学智慧
定义
举例
第三篇:《多元智能教学策略》读书笔记
《多元智能教学策略》读书笔记
《多元智能教学策略》读书笔记1
一、内容简介
《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美)坎贝尔(campbell, linda)著,霍力岩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 XX)。
本书以美国最新出版的第三版为蓝本,其宗旨在于探讨如何建构一个开放的教育系统,使人的才能得以充分、尽性地发展。本书专为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中小学教师撰写。全书对八项智力——语言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智力、动觉智力、音乐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知自省智力和自然观察智力的理论进行了充分的阐述,并将这些理论与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密切结合起来,为教师提供了多元智力理论在教室情境中的实践方法,为教师的教学活动提供了崭新的视角与途径,对我国开展多元智力教育具有很大的借鉴与指导作用。
二、目录
绪论:多种智力
第一章驾驭文字的方式:言语-语言智力
终生写作
一、定义:理解言语-语言智力
二、核查表:言语-语言智力的特征
三、言语-语言智力的学习过程
四、创设言语-语言智力的学习环境
五、通过倾听来学习
六、说
七、读
八、写
九、提高言语-语言智力的技术
十、小结
十一、应用言语-语言智力
参考文献
第二章运算的智慧:逻辑-数理智力
钟爱数学
一、定义:理解逻辑-数理智力
二、核查表:逻辑-数理智力的特征
三、逻辑-数理智力的学习过程
四、创设逻辑-数理智力的学习环境
五、教授逻辑
六、演绎逻辑
七、归纳逻辑
八、促进思维和学习
九、数学思维过程
十、数学运算
十一、跨课程的应用题
十二、排序
十三、各学科领域中的数学问题
十四、提高逻辑-数理智力的技术
十五、小结
十六、应用逻辑-数理智力
参考文献
第三章动中学:动觉智力
波拉之舞
一、定义:理解动觉能力
二、核查表:动觉智力的特征
三、动觉智力的学习过程
四、创设肢体学习的物质环境
五、戏剧
六、创造性运动
七、舞蹈
八、操作物
九、教室游戏
十、体育
十一、课间活动
十二、实地旅行
十三、提高动觉智力的技术
十四、小结
十五、应用动觉智力
参考文献
第四章人人都是艺术家:视觉-空间智力
莎拉的故事
一、定义:理解视觉-空间智力
二、核查表:视觉-空间智力的特征
三、视觉-空间智力的学习过程
四、他设视觉文化的学习环境
五、图形表现方式
第五章和谐的旋律:音乐智力
第六章相互理解:人际交往智力
第七章内心世界:自知自省智力
第八章我们周围的世界:自然观察智力
第九章通过多元智力开发课程
第十章化解边界——促进学习的评估
第十一章多元智力给我们的启示
三、《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基本观点摘要
策略,简单概括,策略即谋划与举措。策略具有谋略、效能及灵活等特性;教学策略,简而言之就是对教学活动的谋划。教育创新需要教育策略的支持,课程改革需要教学策略的支持。
多元智能教学策略直接服务于教学目标,多元智能的教学以开发学生的多元潜能为直接目的。多元智能的智能观是其教学策略的主要依据。
解决真实生活中个人所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提出新问题的能力;创作或提供个人所属社会文化所看重的产品或服务的能力。多元智能的智能观部分包括了问题解决的内容。
多元智能观的特点。
多元智能教学策略的基本原则:如果不与现实生活环境中的实际事物发生作用,思维就不会产生。“适性教育”与改善智能弱项相结合;自在性与挑战性相平衡;多样性与深刻性相统一;激活动机与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情景性评价(或称真实性评价);“适性教育”与改善智能弱项相结合。
“适性教育”:指以发展学生智能强项为主,采用适应学生学习风格的多元化教育。这就必须树立正视差异善待差异的学生观。应当使教学具有挑战性而又没有威胁。“适性教育”会使学生感到自在,同时教师也应该提供学生接受挑战和伸展极限的机会。
智能是不同文化背景下所调动起来的能力。在社会和工作中,一个人与他人正确交流有效合作的能力,才是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智慧是一种身心兼具的倾向。
多元智能理论倡导,改善智能弱项,促进全面发展。
“扬长补短“与”扬长避短”策略的运用。增加学生发展多种智能的机会(多元智能学校,多元智能教室及多元智能活动区)。如果学生感受到教师对其强项学习风格和智能的尊重与珍惜,他们就容易接受挑战。让学生接触其弱势学习风格或智能的策略与活动,可以使学生成为更强、更平衡、更有弹性的学习者,而且也能使他们容忍与其行事风格迥异的人。允许学生运用强势智能来进行弱势科目的学习。
应当处理好化难为易和化易为难的关系;还应正确认识模仿与创造的关系。
不同学科间的差异,主要是“视角”和“思维方式”的差异,只有多视角、多种思维方式的教学才能培养视角意识和思维方式意识,才具有发展性。为深刻理解而教。
隐喻是生产性的:帮助我们看到我们所没有看到的。隐喻是开放性的、启发性的、引发对话的。逻辑是界定性的:帮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我们已经看到的。它旨在结束和排除。
重复使人动机低落。学生专注于他们感兴趣的主题与活动时,我们才能期望学生有自发的动机。
课程应具有“适量”的不确定性、多种可能性、异常性、无效性、耗散性与生动性的经验。这些因素形成了生活本身的疑问性,也是丰富的转变性课程的本质。
多元智能评价的特点——情境性评价,是指具有相当评价素养的教师,编拟与学习结果应用情景类似的模拟测验情境,让学生表现所知、所能的学习结果。
多元智能评价的功能,评价功能的变革:淡化甄别性和选拔性评价,强化反馈性、激励性、诊断性与自我发展能力的评价功能。
形成学校评价文化(评价目标多元;主体多元;内容多元;手段多元;表达形式多元。)
对学生活动的评价,教师为学生设计活动,应在 “关键能力”的指导下进行,这样才能正确评价学生的活动,并通过活动发展学生的特定能力、知识和技能。
关键能力是指在知识领域中根据成功者“终极状态”总结出来的获得成功的那些主要能力。
科学活动的关键能力,观察技能,区分相似和不同,假设和检验,对自然现象的兴趣。
四、读后感
笔者读了《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感受很深! 从中也了解到了多元智力理论的一些精髓。多元智力是一种全新的有关人类智能结构的理论,它的悄然兴起,不仅有力诠释了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而且给我们的课程改革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这种理论它不仅打破传统的将智力看做是以语言能力和逻辑—数理能力为核心的整合的能力的认识,而认为人的智力是由言语/语言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关系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然考察智力和存在智力等九种智力构成,并从新的角度阐述和分析了智力在个体身上的存在方式以及发展的潜力等。
纵观本书,让笔者对这几种智力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引发了笔者对多元智力这本书的好奇心。观看至今,也由此联系到实际工作,让笔者对以前认为的智力观点有了全新的认识。
首先,重新建构了“智力观”。世界上并不存在谁聪明谁不聪明的问题,而是存在哪一方面聪明以及怎样聪明的问题。也就是说,多数人似乎只在某一种或两种智力领域表现杰出。那么我想,个体如果要想成功地生活和学习,都必须要依靠一种或多种智力。然而,多数人在某一种特定的领域内具有创造性,却并非在所有的领域内都具有创造性。例如,爱因斯坦虽然具有数学和科学天赋,但他在语言、动觉和人际关系方面却未能展示出同样的天赋。也就是说学校里没有所谓“差生”的存在,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也是出色的。这样的学生观一旦形成,就使得教师乐于对每位学生报以积极、热切期望,并乐于从多角度来的评价、观察和接纳孩子,从而寻找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展他们的潜能。因此我们应以“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都是出色的”为指导思想,共同分享孩子在学习上所取得的一些令人激动的、独特的突破。
其次,树立了新的教育观。多元智力理论,不仅提出了每一位学生都同时拥有智力的优势领域和弱势领域,而且提出在每一位学生充分展示自己优势领域的同时,应将其优势领域的特点迁移到弱势领域中去,从而促使其弱势领域得到尽可能的发展,这就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
因此,教育首先是赏识教育,我们应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是有能力的人,乐于发掘每一位学生的优势潜能,并给予充分的肯定和欣赏,树立他们的自尊和自信。其次教育是个体化的教育,因此我们教师就应该变得更为主动些、自觉些,为每一位学生设计“因材施教”的办法,以配合其智力组合的特点,促进其优势才能的'展示和发展,实现个人价值;而且,教育还是主动发展的教育,我们教师除了帮助学生发现和建立其智力优势领域和弱势领域之间的联系,以此为切入点,还应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将其从事优势领域活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智力特点和意志品质迁移到弱势领域中去,发展和发现学生身上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的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他们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发展。
第三,树立正确的评价观。多元智力理论倡导的评价思想与《纲要》中学生评价改革的方向相一致,并为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与支持。而且,以多元智力理论为依据建立的“评价观”,有助于教师更好地理解和实践《纲要》所倡导的评价理念,促使评价成为优化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发展和改进教学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由于每个学生的智力特点不同,优势各异,他们在学习中所表现的及所获得的都可能超过教师本人,因此对他们的评价不是教师的绝对权利。为发挥评价的导向、激励和自省作用,应改变评价主体单一的现状,从教师一元转向师幼互动、幼幼互动,将学生的自评,互评、教师的评价合理地结合起来,使评价成为学生积极向上的“加油站”。因此,教师要从多个角度来评价、观察和接纳学生,寻找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关注学生个体间发展的差异性和个体内发展的不均衡性。
正如书中《智力饶舌歌》中有一句话:用多种方式学习,就永远不会是傻瓜!愿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能以这句话作为教学格言,释放每个学生的学习潜力,并允许他们以创造性的方式进行表现。
加德纳在《智力结构》一书中的基本观点“人仅仅依靠自己的大脑单独从事活动的情况是微乎其微的,智能在很大程度上存在于人的身体之外”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儿童”, “每个个体都以不同的方式学习,表现不同的智能特点和智能组合”, “对于一个孩子的发展最重要、最有用的教育方法是帮助他寻找到一个他的才能可以尽情施展的地方,在那里他可以满意而能干,我们完全没有重视到这一点。” “除了白痴学者这样的特殊人群外,智能一般不会孤立地起作用”,“事实上,几乎具有任何程度的文化背景的人,都需要运用多种智能的组合来解决问题”。
“对任何复杂概念的充分理解,都不能局限于单一的认知模式或表现方法” “除非把评价置于现实生活和社会环境联系中,否则,我们怀疑它能否恰当地代表人类的智慧表现。”。
怀特海说,生活是实在。通过隐喻和逻辑的相互作用,生活成为活生生的,被体验的、被发展的。
杨福家说,不是把问题讲得非常清楚的就是好老师,而是基本讲清楚问题,又能给学生留下思考问题的,才是好老师
每一种智能都具有独特的发展顺序,这些智能在人生的不同阶段萌芽开花。其中音乐智能的天赋显现最早在孩提时表现卓越的音乐天赋,这种智能可能不必依赖人的生活经验。多元智能理论又给教师一个革新教学方法的机会。多元智能理论建议不论在哪种情况下没有一种对所有学生都适合的好方法,所有的孩子在八项智能中有不同的倾向。所以任何一种特定的方法可能对某些孩子很成功,但对另一些孩子却不一定奏效。因此,教师因材施教、随时变换教学方法,可以达到更佳的教学效果。
老师们,出于对教师这份职业的一种责任感,我们每一个人的每一天都如同一只勤劳的小蜜蜂飞来飞去,忙碌而优雅。一个晨昏接着一个晨昏,我们埋首穿梭于这都市丛林中,似乎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我们已经很少有时间可以静下心来思考。今天漫长的假期正在进行中让精神的启明星重新闪耀光芒,让匆匆的脚步稍稍放慢,让我们对共同关心的话题进行思索,用更加坚定的信念面对明天。
五、多元智力理论对教学评价的启示
(1)加德纳的评价观
在加德纳看来,建立科学系统的评价体系是体现多元智力理论价值的重要途径。或者说,没有基于多元智力理论的科学有效的评价,其理论价值无法体现。因此,加德纳十分重视评价的研究。他认为,在美国所盛行的标准化考试就是让学生掌握各种信息,然后回到或应用于非情景化的场合,标准化考试只能测出智能的一小部分,过分注重考试及其成绩,不利于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尤其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开发。他将评价看作是个体获得关于自身技能和潜能等信息的过程,并认为评价应该针对被评对象在解决问题和动手操作的能力作出判断。加德纳的评价观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评价的目的。在加德纳看来,传统的正规考试往往是为了给被评价者分等排队,对被评价者几乎没有什么帮助。加德纳认为,有用的评价应该达成两个目标:一个是能向个体提供有益的反馈,另一个是能为个体所在的社区提供有用的资料。评价的主要目的应该是帮助学生,为他们提供有关智能强项和弱项的信息,亦即能力倾向,并提出继续学习方向的建议。
二是评价的效度。加德纳认为,真正有效的评价,应该在更接近他们“实际工作情况”的条件下进行。也就是说,评价应该是自然的学习环境中的一部分,不应该是教学之外的附加内容。评价应该在个体参与学习的情景中轻松地进行的,在课堂教学中,评价要在教师和学生中自然地进行,教师和学生无时无刻不在互相评价,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非正式评价。这种评价应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无所不在,无时不在。这样,评价和教学就会融为一体,评价就能更好地预测并促进个体今后的发展。
三是评价的手段。关于如何评价,即评价的手段方法,加德纳认为不能仅仅通过传统的考试和测验手段来评价教学,因为他们都严重地偏向语言和逻辑智能。加德纳提出了“智能公正”的评价手段,即不通过语言和逻辑智能而直接观察运作中的智能。比如让一个个体在不熟悉的地区航行,以确定他的空间智能;可以通过观察个体如何处理与同学的争吵来评价他的人际交往智能;等等。
(2)坎贝尔的评价观
坎贝尔在多元智力实验学校进行过较长时间的研究,在此基础上,他总结并提出了一套多元智力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评价的基本观点与切实有效的评价方法。以下分别介绍他的评价观以及他所倡导的评价方法。
①坎贝尔关于评价观
第一,评价应该是多维度的。在坎贝尔看来,要想全面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表现,必须从多种维度对学生实施评价,体现学生的多种能力,以全面地评价学生。传统评价使用的百分制和等级制都很难实现这样的目标。基于这种观点,美国一些多元智力实验学校做了多维度评价的尝试。比如在美国,有一所实验学校开发了一份关于数学学习的评价表,这份评价表包括这样几个部分: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对数学问题的解释,对课本问题的解释,对现实生活中数学问题的解题能力,作业的表现,测验的表现等。用这样的评价表实施的评价必然是多维度的,它可以让我们看到被评价者的各种能力表现。
第二,评价应该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坎贝尔认为,评价不应该只是结果的呈现,而应该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描述,记录学生的成长阶段与成长状况。所以他们提倡让学生回顾学习档案、日志或几个代表作,主动地进行反思,思考他们的进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一些反思性问题,家长和同伴也可以提出一些建议性问题。
第三,评价应该反映教学的信息。在坎贝尔看来,评价应该有重点,因为教学应该有重点。而教学中的重点也应该成为评价中的重点,因为评价是为教学服务的。平均使用力量的做法既不应该发生在教学中,也不应该出现在评价之中。我们应该在评价的重点之中看到教学的重点。因此,他们提出教学内容不是越多就越好,应该压缩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尽量“少而精”。
第四,非正式评价与正式评价同样重要。传统评价中,正式评价往往备受关注,而非正式评价常常被忽视。坎贝尔认为,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都有价值,而且非正式评价更容易实施,它往往比正式评价更能反映学生的学习。教师每天都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来非正式地评价学生,也可以举行小组或班级讨论来评价学生。
第五,学生应该成为自觉的评价者。他认为,终身学习者的一个重要素质就是有一种自我评价的意识与能力。而要使学生成为终身学习者,就应该给予他们自我评价的机会,以逐步形成自我评价的意识与能力。所以他提倡学生主动地利用日志、同伴评价会、展览会、非正式师生讨论来记录他们的学习,并依此进行自我评价。
②坎贝尔倡导的评价方法
在多元智力评价观念的指导下,坎贝尔在实验学校的大量评价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了三种有效的评价方法,即:多维度智能展示法、游戏评价法和多元智能报告单。现分述如下:
* 多维度智能展示法
学生的智力特点与学习风格各不相同。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强项的学习与表现方式,让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并得以评价。以历史课为例,其评价的设计举例如下:语言智能:运用讲故事来解释历史事件,评论历史事件并写成报告。数理逻辑智能:归纳历史人物的贡献,分析整个历史事件的关系,并对未来作出预测。空间智能:用漫画的形式呈现历史事件,从建筑物、服饰等来说明当时的历史背景。身体运动智能:用戏剧再现历史事件,设计游戏来了解历史事件。音乐智能:把现代歌剧与历史事件联系起来,围绕历史事件创造歌曲或节奏。人际交往智能:分组讨论某历史人物的行为和进行团体研究。自我认识智能:反省个人目前的生活与当时的差异,设想自己如果是某个历史人物将会怎么做?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评价过程成为真实的教学过程。这样的评价环境,不仅使学生的强项智力得到充分的展示,而且能有效地影响其长远发展。
* 游戏评价法
游戏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兴趣,同时还可以使学生的各种智力在自然的状态下得以展现。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设计一些游戏活动来检查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以及智力的发展状况。下面的汽车游戏是用来评价学生是否具有有效地组织数字信息的能力的。首先用硬纸板搭起一辆汽车,用一些牌子表示汽车站,然后让一个学生充当驾驶员,以监督整个活动,被评价的学生则充当售票员,可以给他一些筹码以计算数字。当这个游戏开始时,另外一些学生就扮演成乘客上、下车。开始时,上、下车的人数可以是几个,甚至是一两个,然后就会逐渐增多,越来越复杂。在这过程中要求被评价的学生能够计算出每站上了多少人,下去了多少人。另外,有时还要求学生计算出车上的男乘客和女乘客各是多少。对有些学生来说,可以用筹码来计算,而在另外一些情况中则必须用心算。在上述游戏活动中,学生的数理逻辑智力可以在自然的环境下得到较为充分的表现,是一种很好的评价方法。但这种评价方法也有其局限性,它更多地适合于低年级的学生,并主要用于相对简单的、过程性的评价。
* 多元智能报告单
多元智力报告单评价法是坎贝尔倡导的又一种多元评价方法,其特点是简练、明晰且便于操作。
《多元智能教学策略》读书笔记2
长久以来,不管哪一个阶段的教育,我们的社会都强调以认知为中心的教育,智商成为衡量个人价值的重点。孩子的智力发展一直是父母们非常关切的话题。传统上,一个智商分数或考试成绩代表了一个孩子聪明与否的程度,而父母们在关注孩子智商分数及成绩的同时,却往往忽略了孩子的发展其实是多方面的,尤其是零至六岁的孩子,正是各方面发展最快速的时期,从一个只会哭、睡、喝奶,没有行动能力的小小婴儿,都能说、能跑、能写、能自己穿衣和吃饭、有自己独特的想法的小大人,无论在身体、语言、认知、人格、社会情绪等等各方面都是无时无刻地成长着,一个智商分数,真的就能代表一个孩子各方面的发展吗?在偏重智能一元化的教育观念中,认为智能高的人就是成就好的人,许多家长对孩子的期许,也只放在认知上,至于其他的生活智能、个人潜能或特殊智能,就任其自然。传统狭隘的智能一元化教育,未能反映现实生活中的多样性与复杂性,教育出来的孩子无法适应变化快速、多元的社会。尤其近年,因适应不良而造成的社会事件层出不穷,更令人担心。我们希望打破狭隘的纯统治能观念和学习方式,以更开阔的教育目标,更开放的多元智能观念和引导方法,来增进孩子智能的广度与深度,以适应多元化的社会发展。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已被广泛流传。加德纳的八种智能,即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认识智能。多元智能理论的提出,拓宽了认识智能的视野,帮助我们树立了新的智能观;它关注人类智能的多元本质,提出了多元地认识、理解和研究孩子智能的观念和方法。有幸拜读了许多同行专家们的有关多元智能的理论,虽不得要领,但也体会颇深,以所写是多元智能理论给我的一点启示:
一、尊重幼儿个体差异,智能面前人人平等
传统的智能观认为:智能超越人所处的文化和社会环境而独立存在,某种主流文化所重视的能力成为衡量所有人聪明与否的唯一标准。常常能听到这样的议论: 这孩子是从农村转来的,只会爬墙上树,连一首歌都不会唱。他爸爸是个体户,成天的不管孩子,这小子光会玩玩具,1+1等于几都不知道。教育的公平性往往就是这样在不知不觉中被破坏了,城市幼儿和农村幼儿由于所处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不同,他们是不能放在一起比较的。多元智能理论尊重个体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加德纳的智能定义强调了智能的社会文化性。智能,作为解决问题或创造产品的能力,是在特定的文化和社会环境中显示价值的,不同的社会文化有不同的价值标准,人们对不同智能具有不同程度的重视,对智能的理解及其表现形式的要求也不同。就拿身体运动智能来说,因为文化教育的关系,在城市幼儿身上,主要表现为舞蹈、体育动作;而在农村幼儿身上,就可能表现为其他形式,如自然的奔跑、跳跃、爬树、上墙等。加德纳说:人类所有的智能活动都是在各自的文化背景中展现的。我们应创设一个宽松、公平、多元文化的环境,让来自不同环境的幼儿都能找到自己认同的文化和适合自己发展的条件,获得表现自己智能的机会。在重视主流文化所强调的智能的同时,也要发现、尊重、培养幼儿的其他智能,视每一种智能都同等重要;不要因为幼儿的行为表现不代表主流文化而否定其价值。我们应该这样认为:来自农村的幼儿的爬墙、上树是运动智能的一种表现,;个体户的孩子只会玩玩具,是因为他的视觉空间智能发展得比较好。再也不要因为这些孩子不善于唱歌跳舞、不会计算便否认其运动智能和视觉空间智能,甚至认为他们不聪明。作为幼教工作者,我们应努力去了解幼儿智能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尊重、理解他们的智能的表现形式,敏锐地发现他们的智能潜力,为其提供发展的空间和表现的舞台。
多元智能理论尊重幼儿的智能结构差异,认为幼儿的每一种智能都同等重要。每个孩子在智能上都有独特的表现:有的孩子语言表达不好,但手工相当精巧;有的绘画水平很差,但是身体运动能力非常强;有的阅读、计算让人伤透脑筋,但其操作能力令人惊讶,这种种表现正是智能多元的体现。加德纳强调,虽然人的智能被分成了八种类型,但这并不意味着每个人只有其中的某几种,恰恰相反,每一个人都同时具有这八种智能,只是每种智能在个人智能总和中所占的比重不同而已。每一个孩子都具有不同的智能发展潜力,在不同的方面有突出的表现。建立在多元智能基础上的教育观,必须高度重视幼儿智能特点的个别差异,认真对待每个孩子的特质、兴趣和目标,尽最大的可能帮助他们体会到自己的潜力。幼儿园里不会存在所谓的笨孩子,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教师应该视差异为正常,坚信那些连歌都不会唱、1+1等于几都不知道的民工、个体户的孩子们,都有自己的智能强项。
二、发现、发展幼儿的智能强项,扬长补短
这是众多幼教专家从多元智能理论中引申出来的一个重要的教学原则。加德纳说有关人类个体不同智力强项的文献和形形色色认知方式的发现,对于教育有极大的启示。首先,在童年的早期辨识个体的强项和弱项,以便因材施教方案时加以考虑,是很重要要的同一个班级的孩子,有的能歌善舞,有的画画很好,有的擅长演说,有的记忆特好。本着发展幼儿的智能强项是教育的重要任务的原则,根据孩子的特长,因材施教。这样做虽然很好,但是还远远达不到教育的目标,或者说不全面,因为我们忽略了孩子的弱项。这样做,往往会导致孩子的强项更强,弱项更弱。我们应该帮助孩子发展他并不擅长的那些智能,换句话说,就是要扬长补短,即以孩子的智能强项为依托,引导幼儿将自己从事智能强项活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智能特点以及意志品质迁移到其弱项中去,强项带动弱项,相得益彰。
每个孩子都有他特有的兴趣、爱好、经历和潜能,对于孩子的长处,要尽可能的创造条件来帮助他不断地发扬,对于不足呢,就要利用它的长处,通过适当的教学手段来加以引导和补充。这样做,可以增强幼儿在其智能强项领域的技能;带给幼儿自尊和认同感;可以利用孩子的智能强项带动其他领域的学习。有这么一个非常典型的事例:美国小孩泰迪性格非常内向,不爱交往,不爱说话,每天入园后的活动就是搭积木。虽然他的积木搭得非常好无论是结构的对称性、线条的流畅性还是建筑的独创性,堪称一流。但是,他的老师认识到:这样下去,泰迪会失掉其他很多学习的机会,他的发展因此也可能会不均衡。于是,老师根据扬长补短的原则,利用它的长处,通过创设适当的教学环境来补充它并非特长的一些方面,慢慢的,泰迪不光成了班里的小建筑师,而且,绘画水平也越来越高,人际交往能力增强了,他再也不把自己局限在积木区,而是常常和伙伴到别的活动区去玩。
《多元智能教学策略》读书笔记3
今年,我学习了《多元智能理论》,使我深刻地了解到每个人都有具有至少八种智能(即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音乐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及自然观察智能)这八种智能的不同组合和表现,构成了每个人不同的智能结构。有的孩子的某种智能发展得好,所以在某些方面表现非常突出,而大多数的孩子则相差无几、表现平常,是因为他们那些潜在的智能还没有很好得开发出来,都有待于我们一线教师去帮助他们自己去认识、挖掘和开发。
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一个人都有他的长处,也都存在其短处,没有人是全能的。生活中我们常常对电视中那些在挑战的舞台上,上演一幕幕精彩绝伦、触目惊心的表演的神人们佩服得五体投地,也常常在生活中看到有的人长于舞蹈,有的人专擅绘画,有的人工于运算,有的人精于言谈,还有人……等等,这一切都只能说明这些人在某些优势智能方面开发得特别好,所以他们获得了成功,但其它方面未必赶得上常人。
当今社会所需要的正是这种创新能力强、有突出才能的人才,作为当今的教育工作者,我们所要培养的不也正是这样的人才吗?并不是每个人都只有走智育这一条路的。体育、音乐、美术……什么样的路好走,什么样的路有发展,就应该走什么样的路。俗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吗!如果人人都一个样,那就是谈不上"人才"二字了!
由于人的智能方式不一,使得每个人开启智慧的那把钥匙的存放位置不同,这就要看我们教师能不能帮助孩子尽快找到那把能够打开成功之门的那把钥匙。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善于发现孩子的智能强项,引导孩子形成正确认识自我的意识和能力,使孩子充满自信地实现个性发展。如果多为学生提供有利于其优势智能发展的条件,那么几乎每个孩子都能在那一种智能的发展上取得可喜的成果;反之,如果学生始终不被接触开发某种智能的环境,那么其生理潜能无论多大,都不太可能被激发出来,也就无法取得更大的成功。这就告诉我们:只有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环境,他们的多元智能才有可能被激发出来,才能获得良好的发展。
《多元智能教学策略》读书笔记4
《多元智能》是一本心灵洗涤的书籍。《多元智能》是美国哈佛大学心理教授加德纳提出的。这本书吸引我的,并不是其文学价值,而在于那平凡而细腻的笔触中体现出来的人人都是天才的说法!
通过读《多元智能》这本书我知道了智能包括:语言文字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旋律智能、人际关系智能。长期以来,家长和老师都把注意力过多地集中在了提高学生的成绩上了,只拿孩子的学习成绩好坏来衡量优劣的唯一标准,主要相信纸笔测试的结果,事实上,这很难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尤其是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至于出现了差生,美其名日:后进生或落后生。任课老师对他们另眼相看。但我认为是金子总会发光,东方不亮西方亮的。从多元智能理论来看,我们老师和家长认为的差生只是在语言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方面表现不够好,但其他方面并不代表也不出色。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个学生都是优秀的,不存在差学生和好学生,不存在智能水平高低问题,只存在智能类型或学习类型差异的问题。
另一方面学生也早已习惯用成绩好坏来给自己定位,成绩好就是好学生,就像做什么都行的能手,而成绩差就干什么都不行,这样便形成了两极分化的现象,成绩好的,自信,全面发展,成绩差的,自卑,全面落后。原本有些成绩不好的学生本身有一些特长,譬如唱歌很动听,但因为成绩不好,所以不敢在很多人的场合展现自己,因此埋没了自己的优点。
作为教师,不能用学生的成绩来衡量他们的程度,更不用能教棍打他,小学教育不仅要完成为学生今后各方面发展打基础的任务,而且应该着重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因此,教师应该对每个学生都平等相待。而我们看待学生,也应由以关注你的智商有多高,转为关注你的智能类型是什么。一个学生的智商可以测试,但一个学生的智能是不能通过笔来做文章的。
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每一个学生都是有潜力的,天生不存在差生。学生中不是缺少天才,而是缺少发现。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学生有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的差异。因此,教学目标的设计,就要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而不是每个人都达到一样的目标。只有了解学生,了解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的差异,才能制定存异的教学目标。
传统上了解学生,主要相信纸笔测试的结果,事实上,这很难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尤其是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多元智能理论的研究者已经为我们提供了很多了解学生智能状况的方法,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观察,要观察学生真实的表现,要注意学生在课堂中的非常表现,要注意学生在课外做什么。多元智能理论给我们认识这个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小学教育不仅要完成为学生今后各方面发展打基础的任务,而且也应该尊重同学的智能。
在每个小学里,不分差学生和好学生,好学生有智能,差学生也有。看一个人的好坏,不能看成绩,而是看每个学生的专长。
《多元智能教学策略》读书笔记5
读书笔记是读者将自己在阅读时获得的资料或者心得记录下来的一种文体。写读书笔记是训练阅读的好方法。读书笔记栏目的小编精心为您准备的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教师读书笔记。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在空闲的时候,我阅读了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其中的多元智力理论是通过加德纳在1983年的《智力结构》这本书里指出的,他是美国哈弗大学的发展心理学家,其中令我感慨万千,刹那间感觉受益良多。这本书里面不少的看法,都令人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让人眼前一亮。多元智力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的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于1983年在《智力的结构》一书中提出的。
在这本书中我了解到多元智力理论与以往的认识大不一样,它不再仅仅是把智力当做以语言水平和逻辑数理能力为重心的整合的水平,反之,觉得人的智力是通过不同的九种智力形成的,而且由更全面的方向对智力在个人身上的具有的形式还有发展的潜力进行深入的分析阐释。
加德纳曾经这样指出:世界上并不存在谁聪明谁不聪明的问题,而是存在哪一方面聪明以及怎样聪明的问题.。通过这句话,我觉得当今的教育实践尤为重要,那样才能真正体现多元智能理论对教育的影响,对教育的课程改革展示实质性的价值,更为重视教育当中的素质理念。在我看来,多元智能理论更为全面的阐释了人们的智力构造,这种理论的发展不但对素质教育展开了全新的解释,并且针对如今教育的课程改革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一、多元智能理论的多元性
通过阅读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了解到了加德纳认为每个人最少具有八种智力。这种理论在教育改革上面的影响是比较大的。在以往的课堂教学当中,一般教师都运用的传统方式,但多元智能理论就可以有助于教师改变传统方法。不少从事教育工作的人都觉得,针对当下的教育改革,多元智能理论提供了不少的帮助,令教学的设计拥有了更多的选择,当然,这八种智力是没必要一次性都用到的。不过我觉得需要考量的是,这种能力的选择到底适不适合学生,同时又是否体现了多元智能理论中的多元等。加德纳说:我给予同等注意力,正是语言和数学逻辑以外的智能。他觉得这八种智力的重要性是一样的,没有高低之分。而这八种智力即为:
第一,语言智力,意思就是听、说、读、写方面的能力,主要是个人可以针对某件事运用语言更为有效的加以表述并和人沟通的能力。
第二,音乐节奏智力,关键意思就是判断、体会、感知以及表述音乐的能力,主要是体现在对音色、旋律之类的感觉。
第三,身体动觉智力,意思就是利用全身的能力。当然可想而知体力支出较多的人一般这方面的能力都较强。主要就体现在身体柔韧性好,运动能力强,并且可以很好的运用身体表述情感。
第四,自知自省能力,意思就是自我反省、观察以及辨别的能力。一般具有这样特点的人自我控制能力都比较好。
第五,交往交流能力,意思就是和人交流沟通的能力,主要是具有很好的洞察力,能够观察到他人的情绪以及情感变化。
第六,自然智力,意思就是个人对自然环境的判定且进行归纳整理的能力。
第七,逻辑数理智力,意思就是具有推理以及算数的能力,主要是个人针对事物关联的感知度以及在推理方面比较擅长。
加德纳觉得智力是个体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或生产及创造出社会需要的有效产品的能力,是所有人在不一样的层面以及不一样的程度地拥有一系列解决现实问题尤其是难题的能力。加德纳将智力当做是创新性地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通过我对这八种智力的理解,我觉得,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的着重点在于智力的文化特性,这种理论阐释了智力和指定的社会文化环境是相辅相成的,因此由于文化特性的不一样就决定了对智力层面的相关阐释也都是不一样的。多元智能理论对实践进行了强调。
我觉得多元智能在教育的评价的环节里所具有的影响力是不容忽视的。某一项课程教育是不是成功的一多半都是在于这项课程针对学生的哪一方面的能力进行了培养,并且是否真正体现出来了。好比劳动课程教学就可以采取户外实践、观察等方式来进行,这样就能够培养学生的运动智能;英语和语文教学当中一般都可以采取表演、演讲或是辩论的形式开展,这样就能够培养学生的语言智能。其实,不管是哪一种教学方式或是采取的形式,都会有一种集体的观念在里面,那么这样一来也就培养了人际智能。由于多元智能理论是从不同方面以全新的角度针对教育来加以评价,所以当针对教学实践或是教学方式进行评价的时候一般都是需要发展多元智能的关键前提。每个人的潜力都大不相同,因此也就意味着自身需求的不一样,所以在这方面教师应当尤为注意。
并且我观察出了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对智力的多元化以及差异化较为看重。智力的多元化意思就是像前面所说的每个人都有八种智力,并且每个人的每个智力取向都不一样。智力的差异化意思就是每种智力在不同的个体身上体现的也都不一样。每个人所具有的智力也不都完全是好的或是优秀的,同样有残缺的。这些观点与当下我国的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都是相互统一的,当然也为以后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帮助与借鉴。
二、多元智能教学的特征
针对《多元智能理论》的阅读,我觉得多元智能理论就是一种教育观与学习观的内在建构,基于教育的实质性特征,多元智能理论和建构主义的学习观是具有共通点的,针对每个个体都是通过自身的方法以了解知识以及建构自身对事物的认知这种观念都作出了强调。所以,在多元智能理论当中比较看重个体的智能差异对教育的影响。以加德纳的观点来说,依照多元智能理论,智能在教学中可以充当多个角色,这样的特征针对教学来说是具有很关键的意义的。在加德纳的一些著作里,他觉得教育的改革需要更为关注学习者之间的差异。通过总结,我觉得多元智能理论针对教育理解的新观念,使得多元智能教学具有三个特征,如下:
首先,教学目标具有多面性。加德纳的看法是学校教育的基本理念应该是探究不同的智能且帮助学生了解自身潜力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他觉得学校教育的目标不单单是培育学生的智能以及基本的学习技巧还有知识,应该还有学生针对学习的理解,具有更深入的独立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多元智能可以令教育达到更好的效果,多元智能理论不但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并且有助于学生像成人角色状态方向的发展。总的来说,我觉得以加德纳的观点来说,多元智能的教学目标是运用个体不一样的心理特点的不一样的形式。
第四篇:《多元智能教学策略》读书笔记
一、内容简介
《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美)坎贝尔(campbell, linda)著,霍力岩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XX)。
本书以美国最新出版的第三版为蓝本,其宗旨在于探讨如何建构一个开放的教育系统,使人的才能得以充分、尽性地发展。本书专为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中小学教师撰写。全书对八项智力——语言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智力、动觉智力、音乐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知自省智力和自然观察智力的理论进行了充分的阐述,并将这些理论与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密切结合起来,为教师提供了多元智力理论在教室情境中的实践方法,为教师的教学活动提供了崭新的视角与途径,对我国开展多元智力教育具有很大的借鉴与指导作用。
二、目录
绪论:多种智力
第一章 驾驭文字的方式:言语-语言智力
终生写作
一、定义:理解言语-语言智力
二、核查表:言语-语言智力的特征
三、言语-语言智力的学习过程
四、创设言语-语言智力的学习环境
五、通过倾听来学习
六、说
七、读
八、写
九、提高言语-语言智力的技术
十、小结
十一、应用言语-语言智力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运算的智慧:逻辑-数理智力
钟爱数学
一、定义:理解逻辑-数理智力
二、核查表:逻辑-数理智力的特征
三、逻辑-数理智力的学习过程
四、创设逻辑-数理智力的学习环境
五、教授逻辑
六、演绎逻辑
七、归纳逻辑
八、促进思维和学习
九、数学思维过程
十、数学运算
十一、跨课程的应用题
十二、排序
十三、各学科领域中的数学问题
十四、提高逻辑-数理智力的技术
十五、小结
十六、应用逻辑-数理智力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动中学:动觉智力
波拉之舞
一、定义:理解动觉能力
二、核查表:动觉智力的特征
三、动觉智力的学习过程
四、创设肢体学习的物质环境
五、戏剧
六、创造性运动
七、舞蹈
八、操作物
九、教室游戏
十、体育
十一、课间活动
十二、实地旅行
十三、提高动觉智力的技术
十四、小结
十五、应用动觉智力
参考文献
第四章 人人都是艺术家:视觉-空间智力
莎拉的故事
一、定义:理解视觉-空间智力
二、核查表:视觉-空间智力的特征
三、视觉-空间智力的学习过程
四、他设视觉文化的学习环境
五、图形表现方式
第五章 和谐的旋律:音乐智力
第六章 相互理解:人际交往智力
第七章 内心世界:自知自省智力
第八章 我们周围的世界:自然观察智力
第九章 通过多元智力开发课程
第十章 化解边界——促进学习的评估
第十一章 多元智力给我们的启示
三、《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基本观点摘要
策略,简单概括,策略即谋划与举措。策略具有谋略、效能及灵活等特性;教学策略,简而言之就是对教学活动的谋划。教育创新需要教育策略的支持,课程改革需要教学策略的支持。
多元智能教学策略直接服务于教学目标,多元智能的教学以开发学生的多元潜能为直接目的。多元智能的智能观是其教学策略的主要依据。
解决真实生活中个人所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提出新问题的能力;创作或提供个人所属社会文化所看重的产品或服务的能力。多元智能的智能观部分包括了问题解决的内容。
多元智能观的特点。
多元智能教学策略的基本原则:如果不与现实生活环境中的实际事物发生作用,思维就不会产生。“适性教育”与改善智能弱项相结合;自在性与挑战性相平衡;多样性与深刻性相统一;激活动机与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情景性评价(或称真实性评价);“适性教育”与改善智能弱项相结合。
“适性教育”:指以发展学生智能强项为主,采用适应学生学习风格的多元化教育。这就必须树立正视差异善待差异的学生观。应当使教学具有挑战性而又没有威胁。“适性教育”会使学生感到自在,同时教师也应该提供学生接受挑战和伸展极限的机会。
智能是不同文化背景下所调动起来的能力。在社会和工作中,一个人与他人正确交流有效合作的能力,才是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智慧是一种身心兼具的倾向。
多元智能理论倡导,改善智能弱项,促进全面发展。“扬长补短“与”扬长避短”策略的运用。增加学生发展多种智能的机会(多元智能学校,多元智能教室及多元智能活动区)。如果学生感受到教师对其强项学习风格和智能的尊重与珍惜,他们就容易接受挑战。让学生接触其弱势学习风格或智能的策略与活动,可以使学生成为更强、更平衡、更有弹性的学习者,而且也能使他们容忍与其行事风格迥异的人。允许学生运用强势智能来进行弱势科目的学习。
应当处理好化难为易和化易为难的关系;还应正确认识模仿与创造的关系。
不同学科间的差异,主要是“视角”和“思维方式”的差异,只有多视角、多种思维方式的教学才能培养视角意识和思维方式意识,才具有发展性。为深刻理解而教。
隐喻是生产性的:帮助我们看到我们所没有看到的。隐喻是开放性的、启发性的、引发对话的。逻辑是界定性的:帮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我们已经看到的。它旨在结束和排除。
重复使人动机低落。学生专注于他们感兴趣的主题与活动时,我们才能期望学生有自发的动机。
课程应具有“适量”的不确定性、多种可能性、异常性、无效性、耗散性与生动性的经验。这些因素形成了生活本身的疑问性,也是丰富的转变性课程的本质。
多元智能评价的特点——情境性评价,是指具有相当评价素养的教师,编拟与学习结果应用情景类似的模拟测验情境,让学生表现所知、所能的学习结果。
多元智能评价的功能,评价功能的变革:淡化甄别性和选拔性评价,强化反馈性、激励性、诊断性与自我发展能力的评价功能。
形成学校评价文化(评价目标多元;主体多元;内容多元;手段多元;表达形式多元。)
对学生活动的评价,教师为学生设计活动,应在 “关键能力”的指导下进行,这样才能正确评价学生的活动,并通过活动发展学生的特定能力、知识和技能。
关键能力是指在知识领域中根据成功者“终极状态”总结出来的获得成功的那些主要能力。
正如书中《智力饶舌歌》中有一句话:用多种方式学习,就永远不会是傻瓜!愿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能以这句话作为教学格言,释放每个学生的学习潜力,并允许他们以创造性的方式进行表现。
加德纳在《智力结构》一书中的基本观点“人仅仅依靠自己的大脑单独从事活动的情况是微乎其微的,智能在很大程度上存在于人的身体之外”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儿童”,“每个个体都以不同的方式学习,表现不同的智能特点和智能组合”,“对于一个孩子的发展最重要、最有用的教育方法是帮助他寻找到一个他的才能可以尽情施展的地方,在那里他可以满意而能干,我们完全没有重视到这一点。” “除了白痴学者这样的特殊人群外,智能一般不会孤立地起作用”,“事实上,几乎具有任何程度的文化背景的人,都需要运用多种智能的组合来解决问题”。“对任何复杂概念的充分理解,都不能局限于单一的认知模式或表现方法” “除非把评价置于现实生活和社会环境联系中,否则,我们怀疑它能否恰当地代表人类的智慧表现。”。
怀特海说,生活是实在。通过隐喻和逻辑的相互作用,生活成为活生生的,被体验的、被发展的。
杨福家说,不是把问题讲得非常清楚的就是好老师,而是基本讲清楚问题,又能给学生留下思考问题的,才是好老师
每一种智能都具有独特的发展顺序,这些智能在人生的不同阶段萌芽开花。其中音乐智能的天赋显现最早在孩提时表现卓越的音乐天赋,这种智能可能不必依赖人的生活经验。多元智能理论又给教师一个革新教学方法的机会。多元智能理论建议不论在哪种情况下没有一种对所有学生都适合的好方法,所有的孩子在八项智能中有不同的倾向。所以任何一种特定的方法可能对某些孩子很成功,但对另一些孩子却不一定奏效。因此,教师因材施教、随时变换教学方法,可以达到更佳的教学效果。
老师们,出于对教师这份职业的一种责任感,我们每一个人的每一天都如同一只勤劳的小蜜蜂飞来飞去,忙碌而优雅。一个晨昏接着一个晨昏,我们埋首穿梭于这都市丛林中,似乎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我们已经很少有时间可以静下心来思考。今天漫长的假期正在进行中让精神的启明星重新闪耀光芒,让匆匆的脚步稍稍放慢,让我们对共同关心的话题进行思索,用更加坚定的信念面对明天。
五、多元智力理论对教学评价的启示
(1)加德纳的评价观
在加德纳看来,建立科学系统的评价体系是体现多元智力理论价值的重要途径。或者说,没有基于多元智力理论的科学有效的评价,其理论价值无法体现。因此,加德纳十分重视评价的研究。他认为,在美国所盛行的标准化考试就是让学生掌握各种信息,然后回到或应用于非情景化的场合,标准化考试只能测出智能的一小部分,过分注重考试及其成绩,不利于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尤其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开发。他将评价看作是个体获得关于自身技能和潜能等信息的过程,并认为评价应该针对被评对象在解决问题和动手操作的能力作出判断。加德纳的评价观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评价的目的。在加德纳看来,传统的正规考试往往是为了给被评价者分等排队,对被评价者几乎没有什么帮助。加德纳认为,有用的评价应该达成两个目标:一个是能向个体提供有益的反馈,另一个是能为个体所在的社区提供有用的资料。评价的主要目的应该是帮助学生,为他们提供有关智能强项和弱项的信息,亦即能力倾向,并提出继续学习方向的建议。
二是评价的效度。加德纳认为,真正有效的评价,应该在更接近他们“实际工作情况”的条件下进行。也就是说,评价应该是自然的学习环境中的一部分,不应该是教学之外的附加内容。评价应该在个体参与学习的情景中轻松地进行的,在课堂教学中,评价要在教师和学生中自然地进行,教师和学生无时无刻不在互相评价,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非正式评价。这种评价应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无所不在,无时不在。这样,评价和教学就会融为一体,评价就能更好地预测并促进个体今后的发展。
三是评价的手段。关于如何评价,即评价的手段方法,加德纳认为不能仅仅通过传统的考试和测验手段来评价教学,因为他们都严重地偏向语言和逻辑智能。加德纳提出了“智能公正”的评价手段,即不通过语言和逻辑智能而直接观察运作中的智能。比如让一个个体在不熟悉的地区航行,以确定他的空间智能;可以通过观察个体如何处理与同学的争吵来评价他的人际交往智能;等等。
(2)坎贝尔的评价观
坎贝尔在多元智力实验学校进行过较长时间的研究,在此基础上,他总结并提出了一套多元智力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评价的基本观点与切实有效的评价方法。以下分别介绍他的评价观以及他所倡导的评价方法。
①坎贝尔关于评价观
第一,评价应该是多维度的。在坎贝尔看来,要想全面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表现,必须从多种维度对学生实施评价,体现学生的多种能力,以全面地评价学生。传统评价使用的百分制和等级制都很难实现这样的目标。基于这种观点,美国一些多元智力实验学校做了多维度评价的尝试。比如在美国,有一所实验学校开发了一份关于数学学习的评价表,这份评价表包括这样几个部分: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对数学问题的解释,对课本问题的解释,对现实生活中数学问题的解题能力,作业的表现,测验的表现等。用这样的评价表实施的评价必然是多维度的,它可以让我们看到被评价者的各种能力表现。
第二,评价应该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坎贝尔认为,评价不应该只是结果的呈现,而应该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描述,记录学生的成长阶段与成长状况。所以他们提倡让学生回顾学习档案、日志或几个代表作,主动地进行反思,思考他们的进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一些反思性问题,家长和同伴也可以提出一些建议性问题。
第三,评价应该反映教学的信息。在坎贝尔看来,评价应该有重点,因为教学应该有重点。而教学中的重点也应该成为评价中的重点,因为评价是为教学服务的。平均使用力量的做法既不应该发生在教学中,也不应该出现在评价之中。我们应该在评价的重点之中看到教学的重点。因此,他们提出教学内容不是越多就越好,应该压缩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尽量“少而精”。
第四,非正式评价与正式评价同样重要。传统评价中,正式评价往往备受关注,而非正式评价常常被忽视。坎贝尔认为,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都有价值,而且非正式评价更容易实施,它往往比正式评价更能反映学生的学习。教师每天都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来非正式地评价学生,也可以举行小组或班级讨论来评价学生。
第五,学生应该成为自觉的评价者。他认为,终身学习者的一个重要素质就是有一种自我评价的意识与能力。而要使学生成为终身学习者,就应该给予他们自我评价的机会,以逐步形成自我评价的意识与能力。所以他提倡学生主动地利用日志、同伴评价会、展览会、非正式师生讨论来记录他们的学习,并依此进行自我评价。
②坎贝尔倡导的评价方法
在多元智力评价观念的指导下,坎贝尔在实验学校的大量评价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了三种有效的评价方法,即:多维度智能展示法、游戏评价法和多元智能报告单。现分述如下:
* 多维度智能展示法
学生的智力特点与学习风格各不相同。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强项的学习与表现方式,让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并得以评价。以历史课为例,其评价的设计举例如下:语言智能:运用讲故事来解释历史事件,评论历史事件并写成报告。数理逻辑智能:归纳历史人物的贡献,分析整个历史事件的关系,并对未来作出预测。空间智能:用漫画的形式呈现历史事件,从建筑物、服饰等来说明当时的历史背景。身体运动智能:用戏剧再现历史事件,设计游戏来了解历史事件。音乐智能:把现代歌剧与历史事件联系起来,围绕历史事件创造歌曲或节奏。人际交往智能:分组讨论某历史人物的行为和进行团体研究。自我认识智能:反省个人目前的生活与当时的差异,设想自己如果是某个历史人物将会怎么做?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评价过程成为真实的教学过程。这样的评价环境,不仅使学生的强项智力得到充分的展示,而且能有效地影响其长远发展。
* 游戏评价法
游戏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兴趣,同时还可以使学生的各种智力在自然的状态下得以展现。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设计一些游戏活动来检查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以及智力的发展状况。下面的汽车游戏是用来评价学生是否具有有效地组织数字信息的能力的。首先用硬纸板搭起一辆汽车,用一些牌子表示汽车站,然后让一个学生充当驾驶员,以监督整个活动,被评价的学生则充当售票员,可以给他一些筹码以计算数字。当这个游戏开始时,另外一些学生就扮演成乘客上、下车。开始时,上、下车的人数可以是几个,甚至是一两个,然后就会逐渐增多,越来越复杂。在这过程中要求被评价的学生能够计算出每站上了多少人,下去了多少人。另外,有时还要求学生计算出车上的男乘客和女乘客各是多少。对有些学生来说,可以用筹码来计算,而在另外一些情况中则必须用心算。在上述游戏活动中,学生的数理逻辑智力可以在自然的环境下得到较为充分的表现,是一种很好的评价方法。但这种评价方法也有其局限性,它更多地适合于低年级的学生,并主要用于相对简单的、过程性的评价。
* 多元智能报告单
多元智力报告单评价法是坎贝尔倡导的又一种多元评价方法,其特点是简练、明晰且便于操作。
第五篇:教学策略的选择
教学策略的选择
作者:唐文标
校本课程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32
更新时间:2007-1-8
教学策略是教师教学时,为求达成教学目标所采用的教学取向,而非特别限定的某种教学方法。因此,在讨论教学策略时,宜先思考有关教学的两个概念:其一,在教育心理学上讨论如何教学,是以心理学上的学习理论为基础的;前文中曾多次提到的,要教学生学习必先了解学生如何学习,就是此一概念。在第三编第五、六、七各章内,我们分别介绍过行为主义、认知心理学以及人本主义三大学派的学习理论。究竟该等学习理论对现在教学策略取向上,发生了些什么影响?其二,在学校教育上,从来就没有所谓“最好的教学法”。任何教学方法只有适用与否,没有好坏之别;而教学方法的是否适用,又关系到科目性质、学生年级、学生能力、教学目标等问题。在此一概念之下,如何建议教师在教学时选择他的教学策略?
基于上述概念所引出的两个问题,我们介绍近年来教育心理学上流行的有关教学策略的两种取向:其一为教师主导取向的教学策略;其二为学生自学取向的教学策略。
(一)教师主导取向的教学策略
教师主导取向的教学策略,为别于传统的教师中心教学,特别给予一个新的名称,叫指导教学(direct
instruction)。指导教学的理念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Rosenshine,1979)。因为指导教学实施时特别强调教师对教材的讲解,所以也称为明示教学(explicit
teaching)(Rosenshine,1986)。就学习心理学的基础而言,指导教学并非采取某一学派的理论为根据,而是融合了行为主义与认知心理学中奥苏贝尔的意义学习论与讯息处理论的要义,所形成的一种教学策略。
按行为主义者对学习历程的解释,个体的学习行为是在外控的条件作用情况下学得的,而个体行为学得与否的关键因素,则必须遵循强化原则(见第五章)。按奥苏贝尔意义学习论的解释,良好的教学效果,将系于学生能否理解所学知识的意义。按讯息处理论对学习历程的解释,在知识学习的历程中,要经过一定的处理程序(见第六章)。接下去就指导教学的实际运作看,此一教学策略如何融合运用学习理论于教室内教学。
在实际教学时,指导教学的进行大致遵循以下五个步骤:
1.从旧经验引导新学习
虽然教学的目的是希望教学生学习新的知识,但新知识的学习必须以旧知识为基础。因此,在教学开始时,教师首先要做的是,根据学生的旧经验引导到新学习。在奥苏贝尔的接受学习理论(见第六章第一节)中,他用前导组织的概念来说明从旧经验引导新学习的过程。惟利用前导组织的概念从事新知识学习时,是由教师先把要学的新知识的主题提出来,然后要求学生从长期记忆中所贮存的相关知识检索出来与新知识核对。从旧经验引导新学习的做法,相当于正式比赛之前的热身运动。如此做法是使学生在学习之前先形成心理准备状态,以便正式学习时对新知识特别注意。
2.明确地讲解教材内容
教师对新教材的讲解,是整个教学历程中最重要的一个步骤。从讯息处理论的观点看,此一步骤的教学,相当于个体吸收新知识时输人到输出的整个处理历程。因此,配合讯息处理论的原理(见图6-3),在讲解新教材时,建议教师遵循以下六点原则:(1)向学生呈现知识性的刺激时,要明确肯定,以便学生感官收录。(2)所呈现的知识性刺激,宜有系统,以免学生注意力分散。(3)教师讲解时,宜分段进行,每两段落之间稍有停顿,以便学生有足够时间运用他的短期记忆。(4)遇到生字新词时,教师宜写在黑板上,并讲解说明,以便学生同时将此等字词编为形码、声码、意码,以符合多码并用原则。(5)讲解新概念时,宜随时提出几个简要问题,指定学生回答,藉以肯定学生确已理解,并且推知其已输人到长期记忆。(6)为加强学习理解新知识的意涵,教师宜随时举例说明。惟举例说明时,必须配合儿童认知发展的水平。按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小学二至五年级的儿童,其认知发展水平尚属具体运思潮(见第三章第一节)。因此,对此-阶段儿童举例说明时,只能采用具体事例。
3.辅导学生做及时练习
教师对教材内容讲解完毕后,每个学生是否都能如教师所预期地学到了新的知识?如不及时从学生的行为去进行检查,对此一问题是无法肯定回答的。凡做学生的都曾有此经验:在课堂上教师讲解的当时,自觉已是十分了解,但到回家自己写作业时,则对教师的讲解已不复记忆。新知识的学习是很容易遗忘的,新知识容易遗忘的原因,是学习当时重复练习程度不够,致使在短期记忆阶段过后,转眼即告遗忘(见图6-3)要想避免学后迅速遗忘,及时练习是必要的。因此,教师教学时,宜于每一单元之后留一段时间,用以辅导学生及时练习。在此短暂时间内,由教师指定要点,在教师监督之下让学生作业练习。此时教师可巡视教室,观察学生练习情况,并随时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4.从回馈中做错误校正
学习后及时练习的最大价值,除了加强记忆之外'是练习后使学生获得回馈:了解自己工作的结果,并对自己的正确行为得以肯定,或对自已的错误做法加以校正。在及时练习阶段结束任之后,如果教师发现多数学生已正确地学到了新知识,他就可以放心结束这一节的教学。如果发现多数学生没有学到他教的新知识,他就必须检讨教学的缺点,并回头再带领学生温习一遍。否则,如学生未能学到本单元的知识,接下去的新单元教学,将更为困难。
5.让学生独立完成作业
中小学的教学,学生们都需要在课后自己独立完成教师指定的作业。如每个学生下课后都能独立完成他的作业,这就表示他们的学习已符合教师预期的教学结果。又因为学生从事独立作业时教师不在身边,遇有困难不能随时得到帮助,所以教师指定的作业不宜超过课堂上讲解的内容。按教育心理学家们的建议,学生课后的独立作业,在难度上以不低于自己完成90%为原则。亦即是学生对教师所指定的题目,其中有90%都能自己解答。如此始能符合后效强化原则,继续保持学习动机,愿意自行完成作业。
(二)学生自学取向的教学策略
从学习理论与教学策略取向二者的关系看,教学策略的不同主张都是以学习理论为基础的。前文介绍的教师主导取向的教学策略,在理论上是以行为主义、讯息处理以及奥苏贝尔的意义学习三种学习理论为基础的。同样的,我们在此所要介绍的学生自学取向的教学策略,其理论基础也不是取自单一学习理论。此一教学策略的理论基础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布鲁纳的发现学习论(见第六章第一节),另一方面是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见第七章)。由于布鲁纳的学习理论在性质上属认知结构论,故而他的理论用于教学时,就被称为教学的结构取向(constructivist
apppoach to
teaching)。到后来,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二者融合,形成一种新的以学生自学为取向的教学策略,就被称为人本教育的结构取向(constructivist
approach to humanistic education),意思是说采用发现学习的启发性原则以达成人本教育的目的。
基于以上讨论,可知新近流行的学生自学取向的教学策略,在内涵上已不再是单纯的发现教学策略,也不再是单纯的人本上义教学策略,而是两者的融合。因此,在讨论学生自学取向教学策略之前,宜先简单回顾一下该二理论的要义。
综合布鲁纳的发现学习论,可以归纳为三点要义:(1)强调学习情境的结构性,而教材的逻辑结构性又必须符合学生心智发展的水平。(2)重视学生理解,而理解的重要条件是靠学生自行探索;从探索中发现知识结构中的原理原则,才是真正的学习。(3)学习不能与生活脱节,在接近实际生活的教学情境中,才会学习到真正的知识。
综合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点要义:(1)每个学生都具有天赋的学习能力,只要顺其天赋而提供他学习机会,他就会自行学习。(2)只有在学生喜欢并自愿的情形下所从事的学习活动,才会产生真正的学习。(3)不强调系统的教材教法;主张教师的责任在设置情境、提供材料,而学习活动则是学生自已的责任。(4)重视学习活动中人际关系的培养,因而主张合作学习。(见第七章第二、三节)
现在流行的学生自学取向的教学策略,乃是将上述两种学习理论的精神合而为一。合而为一之后在实际教学上的特点,可归纳为以下三点来说明之。
1.在教师引导下发现学习
与20世纪70年代人本教育所主张的开放教室(见第七章第三节)的教学策略相比,学生自学取向的教学策略有两点不同的特征:其一是强调教材的结构性,不再像开放教室那样,让学生自己去选择他喜欢的事物,而是由教师按学生的能力准备其应当学习的教材。惟所准备的教材必须具有结构性,俾使学生们能够经由探索而发现其中的原理原则。其二是加重教师辅导者的角色,在学生自行探索学习之前,先对问题的性质及学习目的给予清楚的说明。惟在教学时教师避免直接告诉学生正确答案;正确答案留待学生去自行探索发现。此种做法是将学生置于“由不全知而求全知”的境地,从而启发学生的潜力。
2.在合作学习中追求新知
人本教育所提倡的合作学习(见第七章第三节),也是学生自学取向教学策略的特点之一。惟此处所指的合作学习并不只限于学生,教师也是参与者之一。合作学习是在小组讨论的方式下进行。团体讨论时,大家集思广益,所获学习结果将超过个人能力之所及。团体讨论时,学生们在语言上彼此容易沟通,如此对能力较低的学生可以对问题获得较多的了解。教师参与讨论时,不宜做小组的主导,而且讨论进行中不宜表示意见。只是在学生们遇到困难无法继续讨论时,教师提示一点思维线索做为指引之用。无论如何,最后的答案由学生们自己发现才符合学生自学取向的教学目标。
3.寓求知于生活的教学活动
学生自学取向教学策略的另一特点是,使学校的教学活动方式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从而使学生们学到的知识更具意义。基于此一原则,在语文课上不主张让学生学习并背诵范文汉论语体或文言),而主张让学生阅读正式的文学作品。理由是正式文学作品多系人生体验,会使人读后感到更有意义。在作文学习方面,让学生学习像作家创作一样,自选题目,自行撰稿,自行编辑,最后将作品印发出来,让大家公开批评。在数学学习方面,除演算技术外,重视数学原理的理解。尤其重要的是,学习数学的目的不在教学生学习解题得到答案,而是从数学原理的探索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教学策略的选择是相对性的介绍过上述两种不同取向的教学策略之后,读者呼能会提出哪一种教学策略较优的问题。这问题很不容易回答,原因是批评一个教学策略的优劣,不能凭靠单一标准。这情形就像从甲地到乙地旅行时选择交通工具-样,很难说搭飞机就优于乘火车。若肯定说飞机优于火车,显然是忽略了甲乙两地间距离远近及费用等因素。因此,教学策略的选择是相对性的,其适当与否与教学目标、学科性质以及学生年级能力等因素,都有连带关系a近年来,经由教育心理学家的研究发现,对放如何选择教学策略的问题,大致获得以下三点结论:
1.两种策略取向各有忧点
如果只从两种策略取向何者为优的观点看,教育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两种策略取向各有其优点。在教师主导取向的教学策略之下学习的学生,一般在学科测验结果L得到较高的分数;而在学生自学取向的教学策略下学习的学生,则在抽象思考、解决问【创造能力、人际关系、学习动机以及学习态度等各方面,均有较为优异的表现(Peterson,1979)。准此而论,如果教学目标只限于希望学生学到书本知识,教师主导取向的教学策略是较佳的选择。如果教学目标是希望学生学到较广的能力与气质,学生自学取向的教学策略则是较佳的选择。
2.不同学科宜采不同策略
教育心理学家曾就不同的学科分析不同教学策略与学生学习结果的关系(McDanald,1976)。结果发现,教数学与自然科时,较适于采用教师主导取向,原因是此种科目内容有系统,而且答案肯定,学习时宜于按部就班。学习社会学科时,因内容广泛且涉及的问题未必只有确定不疑的唯一答案,采学生自学取向的教学策略,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能力。
3.不同策略适合不同年级
教育心理学家研究发现(Good,1982),小学阶段的学生,较适于教师主导策略教他们学习基础知识。到了初中以上,由于他们思维能力成熟(已达形式运思期),而且在人格发展上也较为独立,则较适于采用学生自学取向的教学策略。
06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