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等比数列求和》教案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第一课时教案)
一、教材分析
1.从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来看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是数列这一章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从教材的编写顺序上来看,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是第三章“数列”第五节的内容,一方面它是“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与“等比数列”内容的延续、与前面学习的函数等知识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另一方面它又为进一步学习“数列的极限”等内容作准备。就知识的应用价值上来看,它不仅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如储蓄、分期付款的有关计算等等,而且公式推导过程中所渗透的类比、化归、分类讨论、整体变换和方程等思想方法,都是学生今后学习和工作中必备的数学素养。就内容的人文价值上来看,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探究与推导需要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猜想,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是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数学能力的良好载体。2.从学生认知角度来看
从学生的思维特点看,很容易把本节内容与等差数列前n项和从公式的形成、特点等方面进行类比,这是积极因素,应因势利导.不利因素是:本节公式的推导与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有着本质的不同,这对学生的思维是一个突破,另外,对于q = 1这一特殊情况,学生往往容易忽视,尤其是在后面使用的过程中容易出错。3.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是刚进入高中的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也初步形成,但由于年龄的原因,对问题的分析缺乏深刻性和严谨性。4.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公式的推导、公式的特点和公式的运用. 教学难点:公式的推导方法和公式的灵活运用.
公式推导所使用的“错位相减法”是高中数学数列求和方法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蕴含了重要的数学思想,所以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二、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方法;掌握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公式的推导过程,培养学生猜想、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建模意识及探究问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公式探求过程中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渗透方程思想、分类讨论思想及转化思想,优化思维品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经历对公式的探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磨练思维品质,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思维的奇异美、结构的对称美、形式的简洁美、数学的严谨美。用数学的观点看问题,一些所谓不可理解的事就可以给出合理的解释,从而帮助我们用科学的态度认识世界。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本节课属于新授课型,主要利用计算机和实物投影等辅助教学,采用启发探究,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的教学模式.四、教学过程分析
学生是认知的主体,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设计教学过程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去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结合本节课的特点,我按照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来设计如下的教学过程,目的是在教学过程中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意识,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在古印度,有个名叫西萨的人,发明了国际象棋,当时的印度国王大舍罕为赞赏,对他说:我可以满足你的任何要求。西萨说:请给我棋盘的64个方格上,第一格放1粒小麦,第二格放2粒,第三格放4粒,往后每一格都是前一格的两倍,直至第64格.国王觉得太容易了,就同意了他的要求。国王令宫廷数学家计算,结果出来后,国王大吃一惊.为什么呢?大家想一下,这个国王能够满足宰相的要求吗?
【教师提问】
同学们,你们知道西萨要的是多少粒小麦吗?引导学生写出麦粒总数.带着这样的问题,学生会动手算了起来,他们想到用计算器依次算出各项的值,然后再求和.这时我对他们的这种思路给予肯定. 2.学生探究,解决情境
263在肯定他们的思路后,我接着问:1,2,2,„,2是什么数列?有何特征? 应归结为什么数学问题呢?
探讨1:,记为(1)式,注意观察每一项的特征,有何联设s=1+2+22+23++26364系?(学生会发现,后一项都是前一项的2倍)
探讨2: 如果我们把每一项都乘以2,就变成了它的后一项,(1)式两边同乘以2则2s64=2+22+23++263+264,记为(2)式.比较(1)(2)两式,你有什么发现? 有
【设计意图】留出时间让学生充分地比较,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推导关键是变“加”为“减”,在教师看来这是很显然的事,但在学生看来却是“不可思议”的,因此教学中应着力在这儿做文章,从而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解决情境问题:经过比较、研究,学生发现:(1)、(2)两式有许多相同的项,把两
s642641式相减,相同的项就可以消去了,得到:。老师强调指出:这就是错位相减法,并 2 要求学生纵观全过程,反思:为什么(1)式两边要同乘以2呢?
【设计意图】经过繁难的计算之苦后,突然发现上述解法,不禁惊呼:真是太简洁了,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充分感受到成功的情感体验,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同时也为推导一般等比数列前n项和提供了方法。3.类比联想,解决问题
这时我再顺势引导学生将结论一般化,设等比数列为an,公比为q,如何求它的前n项和?让学生自主完成,然后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
一般等比数列前n项和:Sna1a2a3an1an?
即Sna1a1qa1q2a1qn2a1qn1?
方法1:错位相减法
2n2a1qn1Sna1a1qa1qa1q 23n1na1qqSna1qa1qa1qa1qa1(1qn)(1q)Sna1a1q1q这里的q能不能等于1?等比数列中的公比能不能为1?q=1时是什么数列?此时sn=?
na1(1qn)Sn1qna1q1
q1na1a1qn在学生推导完成之后,我再问:由(1q)Sna1a1q得Sn
1q【设计意图】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从特殊到一般,从已知到未知,步步深入,让学生自己探究公式,从而体验到学习的愉快和成就感。4.讨论交流,延伸拓展
探究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还有其它方法吗?我们知道, sn=a1+a1q+a1q2++a1qn-1=a1+q(a1+a1q++a1qn-2)那么我们能否利用这个关系而求出Sn呢? 方法2:提取公比q Sna1a1qa1q2a1qn2a1qn1 a1q(a1a1qa1qn2)a1q(Sna1qn1)(1q)Sna1a1qn
根据等比数列的定义又有呢?
方法3:利用等比定理
a2a3a4an=====q,能否联想到等比定理从而求出sna1a2a3an-13
aaa2a34nq a1a2a3an1a2a3anSa1qn(1q)Sna1anq
Saa1a2an1nn„„
【设计意图】以疑导思,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营造一个让学生主动观察、思考、讨论的氛围.以上两种方法都可以化归到Sna1qsn1, 这其实就是关于Sn的一个递推式,递推数列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是研究性学习和课外拓展的极佳资源,它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对学生的思维发展有促进作用.领悟数学应用价值,从特殊到一般,从模仿到创新,有利于学生的知识迁移和能力提高。5.巩固提高,深化认识
(1)口答:
在公比为q的等比数列{an}中
若a12,q1,则Sn________,若a11,q1,则Sn________ 33若a1=—15,a4=96,求q及S4,若a31,S34(2)判断是非:
1(12n)①1248(2)
()12n23n1(12)②12222
()
12③若c0且c1,则
n1121,求a1及q.2cccc2462nc2[1(c2)n]1c()
【设计意图】对公式的再认识,剖析公式中的基本量及结构特征,识记公式,并加强计算能力的训练。
6.例题讲解,形成技能
例1.求和
1aaaa
1111例2.求等比数列,,的第5项到第10项的和.
24816方法1: 观察、发现:a5a6a10S10S4.
方法2: 此等比数列的连续项从第5项到第10项构成一个新的等比数列:首项为a516,公比为q2,项数为n6.
23n1111变式1:求11,2,3,4,5的前n项和. 248163212345变式2:求,,的前n项和.
2481632【设计意图】采用变式教学设计题组,深化学生对公式的认识和理解,通过直接套用公 式、变式运用公式、研究公式特点这三个层次的问题解决,促进学生新的数学认知结构的形成.通过以上形式,让全体学生都参与教学,以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解题时,以学生分析为主,教师适时给予点拨。7.总结归纳,加深理解
以问题的形式出现,引导学生回顾公式、推导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回答,然后老师再从知识点及数学思想方法两方面总结。
【设计意图】以此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归纳概括能力。8.课后作业,分层练习
必做: P129练习3(1)习题3.5 第1题 选作: 思考题(1):求和 x+2x2+3x3++nxn.(2)画一个边长为2cm的正方形, 再将这个正方形各边的中点相连得到第2个正方形,依此类推,这样一共画了10个正方形, 求这10个正方形的面积的和。
【设计意图】布置弹性作业以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发展.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思考的空间,便于学生开展自主学习。
五、评价分析
本节课通过三种推导方法的研究,使学生从不同的思维角度掌握了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错位相减:变加为减,等价转化;递推思想:纵横联系,揭示本质;等比定理:回归定义,自然朴实.学生从中深刻地领会到推导过程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敏锐性、广阔性、批判性.同时通过精讲一题,发散一串的变式教学,使学生既巩固了知识,又形成了技能,在此基础上,通过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也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思维品质,形成学习能力。
六、教学设计说明 1.情境设置生活化.本着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考虑到高一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初、高中教学的衔接,让学生学生初步了解“数学来源于生活”,采用故事的形式创设问题情景,意在营造和谐、积极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2.问题探究活动化.
教学中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充分给学生想的时间、说的机会以及展示思维过程的舞台,通过他们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学生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共享学习成果,体验数学学习成功的喜悦.通过师生之间不断合作和交流,发展学生的数学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严谨性。3.辨析质疑结构化.
在理解公式的基础上,及时进行正反两方面的“短、平、快”填空和判断是非练习.通过总结、辨析和反思,强化了公式的结构特征,促进学生主动建构,有助于学生形成知识模块,优化知识体系。4.巩固提高梯度化.
例题通过公式的正用和逆用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由教科书中的例题改编而成,并进行适当的变式,可以提高学生的模式识别的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5.思路拓广数学化.
从整理知识提升到强化方法,由课内巩固延伸到课外思考,变“知识本位”为“学生本位”,使数学学习成为提高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以生活中的实例作为思考,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6.作业布置弹性化.
通过布置弹性作业,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进一步发展的空间,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第二篇:等比数列求和教案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教学设计
教材:人教版必修五§2.5.1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方法;掌握等比数列的前
n项和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建模意识,体会公式探求过程中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
法,渗透方程思想、分类讨论思想;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将数学学习放眼生活,用生活眼光看数学的思维品质; 教学重点:(1)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2)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应用; 教学难点: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 教学方法:问题探索法及启发式讲授法 教 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回顾等比数列定义,通项公式。
(1)等比数列定义:(2)等比数列通项公式:
(,(3)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方法:倒序相加法。
二、问题引入:
阅读:课本第55页“国王赏麦的故事”。
问题:如何计算
引出课题: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
三、问题探讨: 问题:如何求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回顾: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方法。
倒序相加法。
等差数列
根据等差数列的定义
它的前n项和是
(1)
(2)
(1)+(2)得:
探究: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是否能用倒序相加法推导?
学生讨论分析,得出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不能用倒序相加法推导。
回顾: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方法本质。
构造相同项,化繁为简。
探究: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是否能用这种思想推导?
根据等比数列的定义:
变形:
具体:
„„
学生分组讨论推导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学生不难发现:
由于等比数列中的每一项乘以公比都等于其后一项。所以将这一特点应用在前n项和上。
由此构造相同项。数学具有和谐美,错位相减,从而化繁为简。
(1)
(2)
由此构造相同项。数学具有和谐美,错位相减,从而化繁为简。
当q=1时,当时,学生经过讨论还发现了其他的推导方法,让学生课后整合自己的思路,将各自的推导过程展示在班级学习园地,同学们共享探究。由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推出求和公式的第二种形式:
当
四.知识整合:
时,1.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当q=1时,当时,2.公式特征:
⑴等比数列求和时,应考虑
与
两种情况。
⑵当时,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有两种形式,分别都涉及四个量,四个量中“知三求一”。
⑶等比数列通项公式结合前n项和公式涉及五个量,五个量中“知三求二”(方程思想)。3.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推导方法:错位相减法。
五、例题精讲:
例1.运用公式解决国王赏麦故事中的难题。
变式练习:⑴求等比数列1,2,4,8„的前多少项和是63.⑵求等比数列1,2,4,8„第4项到第7项的和.,例2.画一个边长为2cm的正方形,再将这个正方形各边的中点相连得到第2个正方形,依次类推⑴若一共画了7个正方形,求第7个正方形的面积?
⑵若已知所画正方形的面积和为画的最后一个正方形的面积。,求一共画了几个正方形,及所 解:由题意得:每个正方形的面积构成等比数列,且
(1)
(2)
答:(1)第七个正方形的面积是。
(2)一共测了5个正方形,所画的最后一个正方形的面积是。
巩固练习:⑴已知等比数列中,,求。
⑵已知等比数列
六、课堂小结:
中,,,求n。
1、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当q=1时,当时,2、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推导方法:错位相减法。
3、数学思想:类比,分类讨论,方程的数学思想。
七、课后作业:
基础题:课本P61习题2.5 A组1,2
提高题:求和(探究与发现:查阅网络,思考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还有无其它推导方法?
第三篇:山东省等比数列求和教案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等比数列求和公式,并能用之解决简单的问题。2)通过对公式的推导,对学生渗透分类讨论思想以。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公式的推导提高学生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体会公式探求中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同时渗透如上所说的数学思想。3.情感与态度目标:
通过公式的推导与简单应用,激发学生求知欲,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敢于探索、创新的学习品质。二 教学重点:
等比数列项前n和公式的推导与简单应用。三 教学难点:
等比数列n项和公式的推导。
四、教学过程分析 复习等比数列的相关知识:
(1)等比数列的定义以及数学表达式(2)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3)等比中项以及各项之间的关系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在古印度,有个名叫西萨的人,发明了国际象棋,当时的印度国王大舍罕为赞赏,对他说:我可以满足你的任何要求。西萨说:请给我棋盘的64个方格上,第一格放1粒小麦,第二格放2粒,第三格放4粒,往后每一格都是前一格的两倍,直至第64格.国王觉得太容易了,就同意了他的要求。国王令宫廷数学家计算,结果出来后,国王大吃一惊.为什么呢?大家想一下,这个国王能够满足宰相的要求吗?
【教师提问】
同学们,你们知道西萨要的是多少粒小麦吗?引导学生写出麦粒总数.带着这样的问题,学生会动手算了起来,他们想到用计算器依次算出各项的值,然后再求和.这时我对他们的这种思路给予肯定. 3学生探究,解决情境 应归结为什么数学问题呢?
探讨1:
设
s
2 +3 +
63,记为(1)式,注意观察每一项的特征,有何联=1+2++ 264在肯定他们的思路后,我接着问:1,2,22,…,263是什么数列?有何特征?
系?(学生会发现,后一项都是前一项的2倍)
探讨2: 如果我们把每一项都乘以2,就变成了它的后一项,(1)式两边同乘以2则
64有s 6
4= 2+
2 + 2 3 +
+ 2 6
3+,记为(2)式.比较(1)(2)两式,你有什么发现?
【设计意图】留出时间让学生充分地比较,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推导关键是变“加”为“减”,在教师看来这是很显然的事,但在学生看来却是“不可思议”的,因此教学中应着力在这儿做文章,从而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解决情境问题:经过比较、研究,学生发现:(1)、(2)两式有许多相同的项,把两式
s641相减,相同的项就可以消去了,得到:
64。老师强调指出:这就是错位相减法,并要 求学生纵观全过程,反思:为什么(1)式两边要同乘以2呢?
【设计意图】经过繁难的计算之苦后,突然发现上述解法,不禁惊呼:真是太简洁了,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充分感受到成功的情感体验,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同时也为推导一般等比数列前n项和提供了方法。4类比联想,解决问题
这时我再顺势引导学生将结论一般化,设等比数列为项和?让学生自主完成,然后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
an,公比为q,如何求它的前n
Sa1a2a3an1an?一般等比数列前n项和:n
2n2n1Saaqaqaqaq? n11111即
错位相减法
2n2a1qn1Sna1a1qa1qa1q23n1a1qnqSna1qa1qa1qa1q
na1(1qn)(1q)Sna1a1q1q
这里的q能不能等于1?等比数列中的公比能不能为1?q=1时是什么数列?此时sn=?
a1(1qn)Sn1qna1q1q1a1a1qnSnn(1q)Saaq1q n11在学生推导完成之后,我再问:由得【设计意图】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从特殊到一般,从已知到未知,步步深入,让学生自己探究公式,从而体验到学习的愉快和成就感。5例题讲解,形成技能
例1.求和
1aaaa
1111,,2例2.求等比数列4816的第5项到第10项的和.
610104. 方法1: 观察、发现:5方法2: 此等比数列的连续项从第5项到第10项构成一个新的等比数列:首项为
23n
aaaSSa516,公比为q2,项数为n6.
111111,2,3,4,5变式1:求2481632的前n项和.
12345,,2变式2:求481632的前n项和.
【设计意图】采用变式教学设计题组,深化学生对公式的认识和理解,通过直接套用公式、变式运用公式、研究公式特点这三个层次的问题解决,促进学生新的数学认知结构的形 2 成.通过以上形式,让全体学生都参与教学,以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解题时,以学生分析为主,教师适时给予点拨。6总结归纳,加深理解
以问题的形式出现,引导学生回顾公式、推导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回答,然后老师再从知识点及数学思想方法两方面总结。
【设计意图】以此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归纳概括能力。7课后作业,分层练习
必做: P129练习3(1)习题3.5 第1题
第四篇:等比数列求和作业
2.5《等比数列前n项和》(第二课时)作业
1、在等比数列中,a1a2a36,a2a3a43,则a3a4a5a6a7()A.11
8B.1916C.98D.342、在等比数列an中,a15,S555,则公比q等于()
A.4B.2C.2D.2或43、若等比数列an的前n项和Sn2r,则r()n
A.2B.1C.0D.14、等比数列前n项和为54,前2n项和为60,则前3n项和为()A.54B.64C.66
23D.60235、已知公比为qq1的等比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则数列
n1的前n项和为()an
A.qSnB.SnqnC.1Snqn1D.Sna1q2n16、设等比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若S3S62S9,求公比q。
已知实数a,b,c成等差数列,a1,b1,c4成等比数列,且abc15。
求a,b,c。
第五篇:等比数列求和教学设计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
甘天威
一:教学背景
1.面向学生: 中学 学科: 数学 2.课时: 2个课时 3.学生课前准备:(1)预习书本内容
(2)收集等比数列求和相关实际问题。
二:教学课题
教养方面:
1了解等比数列求和问题,感受数学问题的趣味性。
2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等比数列求和问题,体会错位相减法的应用 3 能准确地解决等比说列求和有关的实际问题。教育方面:
1培养学生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
2感受到我国数学文化历史的悠久与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努力学习数学的热情
发展方面:
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
三: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及简单应用,掌握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方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特殊到一般、类比与转化、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的培养。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独立思考等良好的个性品质;以及勇于批判、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公式的推导和公式的运用.
教学难点:公式的推导方法和公式的灵活运用. 公式推导所使用的“错位相减法”是高中数学数列求和方法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蕴含了重要的数学思想,所以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方法:
对公式的教学,要使学生掌握与理解公式的来龙去脉,掌握公式的推导方法,理解公式的成立条件,充分体现公式之间的联系.在教学中,我采用“问题――探究”的教学模式,把整个课堂分为呈现问题、探索规律、总结规律、应用规律四个阶段.
四:教学过程
学生是认知的主体,设计教学过程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尽可能地让学 生去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结合本节课的特点,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写出麦粒总数 1+2+22+23++263.带着这样的问题,学生会动手算了起来,他们想到用计算器依次算出各项的值,然后再求和.这时我对他们的这种思路给予肯定.
设计意图: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受课堂时间限制,教师舍不得花时间让学生去做所谓的“无用功”,急急忙忙地抛出“错位相减法”,这样做有悖学生的认知规律:求和就想到相加,这是合乎逻辑顺理成章的事,教师为什么不相加而马上相减呢?在整个教学关键处学生难以转过弯来,因而在教学中应舍得花时间营造知识形成过程的氛围,突破学生学习的障碍.同时,形成繁难的情境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迫使学生急于寻求解决问题的新方法,为后面的教学埋下伏笔.2.师生互动,探究问题
在肯定他们的思路后,我接着问:1,2,22,„,263是什么数列?有何特征? 应归结为什么数学问题呢?
一般的这就是一个等比数列前n项求和的问题,那么一个等比数列
如何求前n项和sn?公比为q,类似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表示,等比数列前n项和能否用a1,q,n,an来表示呢?此时要引导学生发现需要构造一个新的等式包含Sn,并且与第一个等式有许多相同的项,从而引导学生发现并利用错位相减法求出Sn。
sn=a1+a1q+a1q2+
qs=aq+aq2+n11
a1-a1qnn 在学生推导完成后,我再问:由(1-q)sn=a1-a1q 得sn=1-q
对不对?这里的q能不能等于1?等比数列中的公比能不能为1?q=1时是什么数列?此时sn=?(这里引导学生对q进行分类讨论,得出公式,同时为后面的例题教学打下基础.)
再次追问:结合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an=a1qn-1,如何把sn用a1、an、q表示出来?(引导学生得出公式的另一形式)
设计意图:通过反问精讲,一方面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认识,完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使学生由简单地模仿和接受,变为对知识的主动认识,从而进一步提高分析、类比和综合的能力.这一环节非常重要,尽管时间有时比较少,甚至仅仅几句话,然而却有画龙点睛之妙用. 3.公式运用,加深认识 例1在等比数列an中,11已知a4,q,求S10;12 2已知a11,ak243,q3,求Sk.例2在等比数列an中,S37,S663,求an.变式训练: 1:在上题中,已知S3=7,S663求S9.+a1qn-1+a1qn-1a1qn2:已知a24,a532,求S102
首先,学生独立思考,自主解题,然后师生共同进行总结.
设计意图:采用变式教学设计题组,深化学生对公式的认识和理解,通过直接套用公式、变式运用公式、研究公式特点这三个层次的问题解决,促进学生新的数学认知结构的形成.通过以上形式,让全体学生都参与教学,以此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
4.例题讲解,形成技能
例3:求和 1+a+a2+a3++an-1.设计意图:解题时,以学生分析为主,教师适时给予点拨,该题有意培养学生对含有参数的问题进行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 联系实际
5.总结归纳,加深理解
以问题的形式出现,引导学生回顾公式、推导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回答,然后老师再从知识点及数学思想方法两方面总结.
设计意图:以此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归纳概括能力. 6.故事结束,首尾呼应
最后我们回到故事中的问题,我们可以计算出国王奖赏的小麦约为1.84×1019粒,大约7000亿吨,用这么多小麦能从地球到太阳铺设一条宽10米、厚8米的大道,大约是全世界一年粮食产量的459倍,显然国王兑现不了他的承诺.
设计意图:把引入课题时的悬念给予释疑,有助于学生克服疲倦、继续积极思维.
7.课后作业,分层练习
必做: P129练习1、2、3、4 思考题(1):求和 x+2x2+3x3++nxn.选作:
2)若数列{an}是等比数列,Sn是前n项的和,那么S3,S6S3,S9S6成等比数列吗?设k∈N*那么Sk,S2kSk,S3kS2k成等比数列吗?
设计意图:作业分为两种形式,体现作业的巩固性和发展性原则。阅读作业中的问题思考是后续课堂的铺垫,而弹性作业不作统一要求,供学有余力的学生课后研究。同时,它也是新课标里研究性学习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