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30课《行路难》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新)(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2 23:22: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30课《行路难》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30课《行路难》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新)》。

第一篇: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30课《行路难》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新)

《行路难》

教材分析:

《行路难》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首乐府诗。诗以“行路难”比喻世道险阻,抒写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产生的不可抑制的激愤情绪;但他并未因此而放弃远大的政治理想,仍盼着总有一天会施展自己的抱负,表现了他对人生前途乐观豪迈的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情调。

学情分析:

九年级是初中阶段的最高一个学年,经过三年初中语文知识的积累、语文素养的提高,浅层次的理解诗歌应该不成问题,所以应在这一时期引导学生会鉴赏古诗词,指导他们鉴赏的方法,并立足课本,拓宽视野,在读懂本诗中李白怀才不遇的心情后,通过综合知识积累,把握李白诗歌的风格进而理解李白的性格特征。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习鉴赏古诗词的方法;深入了解李白其人及作品;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分析和展示课外资料,学会对诗歌的赏析,并深入了解诗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诗人困境中仍然坚定信念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教学重点:指导鉴赏古诗词的方法。

教学难点:学会如何鉴赏古诗词,理解李白诗歌的风格。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中国历来被誉为诗的国度,而唐诗是中国诗歌的顶峰,在灿若群星的诗人中,有一个人恰如夜空中的太白金星,尤为耀眼夺目。他是谁呢?我们通过一副对联猜猜看。(大屏幕展示对联内容,指名读出,学生猜测)对,他就是李白!(大屏幕展示李白的四幅图片,感知李白的外在形象。)诗圣杜甫曾赞叹:“李白斗酒诗百篇。”的确,李白一生诗酒相依,与酒缘定终生,难舍难分。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首他与酒有关的诗——《行路难》。

二、了解作者: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人称“谪仙人”、“诗仙”。生逢大唐帝国的鼎盛时期,夙有“济苍生”、“安社稷”的远大抱负,渴望得到君王的赏识,由布衣一跃而为卿相。年轻时即漫游全国各地,曾经至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遭谗去职。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后病死于当涂。

其诗多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现实,深切关怀时局安危,热爱祖国山河,同情下层人民,鄙夷世俗,蔑视权贵,追求自由和理想。

他的诗语言清新明快,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豪迈,意境奇伟瑰丽,感情强烈奔放,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三、知晓背景:

天宝元年,他42岁,经朋友举荐,受玄宗皇帝诏聘来到长安,准备大显身手,建立一番功业。但是此时的玄宗已丧失了早年励精图治的精神,朝政已被奸佞把持;而李白那种不能摧眉折腰的嶙峋傲骨,也根本无法见容于近宦权臣。因此,李白逗留宫中近两年,一直没有得到正式官职,最后竟被玄宗找了个借口逐出长安。几十年的功业追求化为泡影,李白在政治道路上遭到第一次失败,于是写下《行路难》。

“行路难”是乐府古题,多咏叹世路艰难及贫困孤苦的处境。本诗是李白《行路难》组诗的第一首,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失意中仍怀有希望。

四、检查预习:

(学生读出)给加点字注音

金樽(zūn)

投箸(zhù)

冰塞川(sè)

歧路(qí)济沧海(jì)

五、整体感知:

读过本诗能说一说你的感受吗?

(诗作以行路难来描写人生道路的坎坷、崎岖不平。反映了诗人面对黑暗污浊社会的苦闷、忧郁和不平,表现了一种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对理想执着追求的精神。)

六、指导赏析:

诗词的赏析方法:1.结合课下注释、时代背景了解诗的大意。2.逐句理解赏析,可抓住以下三点:(1)上下句对仗工整的词语,仔细分析;(2)感情色彩强烈的词语,体会感情;

(3)品味句中修辞(比喻、拟人、反复、夸张等);(4)细看句式特点对表意的作用;(5)把握写作手法的运用效果。指导学生逐句赏析:

第一句:从词语运用的工整方面和夸张修辞的运用的角度分析。金樽、玉盘——极言饮食器具之精美

清酒、珍馐——极言酒肴之珍奇

斗十千、直万钱——极言酒、菜之珍贵

可见,亲朋好友为他设宴饯行,宴席十分豪华。诗人的心情是和宴饮的氛围一致地欢乐吗?

第二句:抓四个典型动词和感情色彩强烈的词语“停” “投”“拔”“顾”和“茫然”。四个连续动作与“金”“清”“玉”“珍”形成鲜明的对比,与“茫然”放在一起,表现了诗人极度愤懑、抑郁难平的心情。是什么原因使得诗人如此呢?

第三句:注意“想象”手法和夸张修辞的运用。

“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了人生道路艰难险阻。李白本是个积极用世的人,他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历史上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宏大的事业,可是受诏入京后,皇帝却没有重用,而且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这不正像遇到冰塞黄河,雪拥太行吗?但是李白并不是那种软弱性格的人,从“拔剑四顾”开始,就表示不甘消沉,而要继续追求。

第四句:找出用典之处。

“垂钓碧溪”“乘舟梦日”的典故,表达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样,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业的信心。

第五句:关注修辞——反复和句式——短句。

这四句节奏短促,反复感叹过去自己那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表现

出进退失据而又不甘自弃,继续探索寻求出路的复杂心理。

第六句:注意用典、比喻修辞和全诗结句的抒情言志。

诗人用“长风破浪”比喻其宏伟抱负,接以“会有时”,肯定这一抱负有施展的时候。其坚定的信念,不屈的精神,表现得何等豪迈、直爽!

“直挂云帆济沧海”由乘长风破万里浪推演而来,创造出一个雄浑阔大的意象,融入了诗人“辅弼天下”,大济苍生的宏伟蓝图。

最后两句诗人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

李白毕竟是盛唐的大诗人,他悲而不伤,那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

使他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七、体味诗情:

结合赏析过的内容,理解全诗的情感。学生畅所欲言。(诗中写世路艰难,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八、课外积累:

要求学生运用“我从

句,读出了的李白,因为

。”这样的句式展示自己的关于诗仙李白的课外诗词积累,并从李白的性格和诗风等方面深入了解李白。

最后教师展示“李白名句积累”,让学生大声读出来,注意李白诗作的主要意象,体会李白的性格与诗风。

九、寻访李白:

(展示余光中的《寻李白》,了解李白诗歌中的三个不可缺少的意象:酒、月、剑)《寻李白》

----余光中

酒放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

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

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节选)

十、课堂小结:

李白作诗,以情纬诗,以才赋诗,以神取胜。情饱、才满、神足,富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作品中,诗人合一,天人合一,他那追求自由与理想的执着精神,将永远鼓舞着积极向上的人们昂首前行,那人们中一定有我、有你、有他„„

最后,让我们高声吟诵诗的最后一句,并以此互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十一、布置作业: 1.背诵并会默写全诗。

2.查阅资料,欣赏李白《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等其他诗作。

《行路难》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诗歌赏析课,外在的课堂气氛和内在的学习效果应该相吻合。经过这节课的教学,让学生不仅从更深的层面去了解了李白及其诗歌,而且学会了诗歌的赏析方法,也会潜移默化中使学生爱上诗歌,领悟诗歌的别样美,于美的熏陶中净化情感、领略人格魅力、提高道德情操,提升语文素养的。

这堂课的教学环节由浅入深,由兴趣到知识,由积累到感悟,一步步引领学生走入诗歌的宏美殿堂,去理解诗人的情感,去和诗人对话,去和诗人交流,同悲共喜,情感交融。本节课引导学生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这几句诗的表达效果的探讨,这也是这堂课的重点。我认为这个重点的确定是合适的,教师的引导也较为成功的。通过师生对反复修辞的感悟,对短句效果的挖掘,学生应该能比较深切地感受到李白当时的境况与心情,这对深化学生的语感,调动他们的感悟肯定能起很大的作用。再有,课堂开始的图片展示和最后的“拓展延伸”部分带领学生去寻访李白的仙踪仙迹,一直在调动学生兴趣的过程中进行教学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学生紧紧跟住课堂,情绪愉悦中渡过40分钟,而且让学生由感性认知逐渐进入理性感受,适合学生的思维方式、理解和接受能力。

当然,这节课也有一定的生长点。如在这节课中,虽设置了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即整体感知,但组织学生诵读全诗全诗还是遍数太少,学生没有读进去,还只是浮在面上,难以真正从整体上去感受李白写这首诗时的感情波动脉络,很大程度上让学生感受诗人的浪漫情怀这一点受到制约。另外,我认为,古诗讲究起承转合,“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此为转句,应是全诗的另一个重点句子,承上启下。因“欲渡黄河”遇“冰塞川”,“将登 4 太行”逢“雪满山”,诗人似乎只能赋闲了。“闲”字承上非常高明,又为下面的转作了十分自然的铺垫。“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心境茫然中,忽然想到了两位开始在政治上并不顺利而最后终于大有作为的人物:姜尚,九十岁垂钓磻溪,得遇文王;伊尹,受汤聘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正是有了此句,才有下句对政治理想的执著追求。所以要准确地把握诗人的情感脉络,应对此句予以足够的重视,教学活动中应深入指导学生的理解与感悟。

第二篇: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30课《诗四首》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诗四首

《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朗读(做到能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2、会理解(会借助注释与工具书梳理字词意思以及全诗的内容。)

3、会欣赏(能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4、会背诵(掌握背诵方法,完成背诵)

5、会默写(能在背诵诗歌的基础上,完成默写)教学重点:会朗读 会理解

教学的难点:会欣赏,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使用教具:小黑板1块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生互动交流:你们说古董值钱吗?他们值得我们去收藏和欣赏吗?其实我们手中也有古董,而且是无价之宝,他们就是我们中国的文化精髓——古诗。这一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30课《诗四首》中的《归田园居》其三让我们用脑子来收藏这件特殊的古董,用我们的智慧来欣赏这件瑰宝吧!在学习这首诗之前,我们先明确这一节课的学习目标,假如你们认为有信心完成这些学习目标的话,就跟老师自信满满地跟着老师的板书把学习目标读一遍。(板书:会朗读、会理解、会欣赏、会背诵、会默写)

二、了解诗人

接下来,我首先来考考大家的记忆力如何,看看是否具备了收藏古董的能力: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生在动荡的年代,性格既刚正不阿,向往和平、安宁、美好的生活。进入官场,他认识到了官场的黑暗,因此,他不为“五斗米折腰”使他辞别官场,他最终选择了归隐田园。他是谁?——陶渊明。我们这个学期学习了他的哪篇文章?对呀,我们已经从《桃花源记》中感受到了陶渊明对和平、安宁、美好的生活的向往。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陶渊明的《归田园居》其三,进一步深入体会这位大诗人美好的心灵。(小黑板出示全诗内容。)

三、运用目标探究法学习新知识

1、考学生的听力和朗读能力(完成会朗读的学习目标)(1)提出听读要求:

①听清老师朗读诗时,有哪些字词需要我们特别注意他们的读音?(多音字:兴、荷、长等)。

②听清老师朗读诗时的节奏和感情。

(2)学生明确要求后,认真倾听老师范读全诗。①问:“听读以后,你知道了那些字词要注意它们的读音?”(学生回答)此诗的节奏怎样划分?(引导学生说明此诗是五言律诗,节奏是“二三”,另外要注意意一诗多种读法,如“二二一”“二一二”的读法,以及相关考试的应对方法)。

②学生集体按正确的读法朗读全诗,然后个别进行竞赛朗,看谁读得更好。(老师适时指导,力求使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韵律,并能读出喜欢、闲适的意境。)

2、考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理解能力(完成会理解的学习目标)

要求学生借助注释与工具书自学全诗,看谁在自学后,对诗歌的字词句等的理解最透彻。(1)要求学生合起课本,说说对诗中部分字词的理解。

(2)学生谈自己对全诗内容的理解(学生说说各句的大意,教师根据学生的谈话内容板书)。

3、考学生的欣赏的能力(完成会欣赏的学习目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共同欣赏全诗。

(1)你认为那个字词或那句话写得最好?说说为什么?并用你喜欢的语气把它们读出来。

(2)诗人擅长耕作吗?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3)陶渊明归隐田园后,他快乐吗?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与学生共同体会“带月荷锄归”与“夕露沾我衣”的如诗如画的意境。)

(4)此诗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为了诗人要表达怎样的情感,老师用小黑板出示《归田园居》其一的内容,以此引导学生准确归纳出本诗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流露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归隐农村的自豪之情。)

(5)通过朗读,你认为这首诗歌的语言有什么特点?(平淡自然的风格。)(6)学生进行质疑或对诗歌的独特理解进行阐述与交流。

4、考学生的背诵能力。(完成会背诵的学习目标)

(1)让学生说说背诵本诗的方法(让学生互相交流好的背诵方法。)(2)学生运用自己擅长的背诵方法进行自由诵读。(3)同桌之间进行接力式背诵。(4)老师随意抽查背诵情况。

(5)老师用问答方式考查学生对诗歌背诵的情况。

5、考学生的默写能力。(完成会默写的的学习目标)(1)学生在四分钟内默写全诗。(2)学生互相检查默写情况。

三、总结。

1、围绕四个会的目标进行小结,鼓励学生日后继续运用目标学法多读各位名人的诗歌,增强自己的文化底蕴。

2、鼓励学生要多读才能真正把这些无价之宝的古董据并最终将他们据为己有。

四、板书设计:

学习目标:会朗读、会理解、会欣赏、会背诵

《归田园居》其三

陶渊明 热爱田园生活

前四句:田间的劳动情形——辛苦而执著 五六句:归途夕露沾衣——乐此不彼 七八句:抒写归隐意愿——热爱劳作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

【导语】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诗歌常常用最精炼的语言来展示世界的万千气象,形象而含蓄地抒写复杂的思想感情。怎样才能学好呢?或者说如何透过精炼含蓄的语言来准确把握诗歌的蕴含呢?现在请同学们跟我一起走进诗歌优美的意境,来品味我国唐朝诗歌的艺术健力吧!

王维诗之宏大,李白诗之飘逸,杜甫诗之沉郁,无不令我们爱不释手,浮想联翩(一)学习目标:1.深刻理解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二)整体感知

1.由学生简介王维(知多少算多少),教师结合本诗的写作背景补充。

王维,字摩洁,唐山水田园诗人,'诗佛'。'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开元二十五年(737)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使至塞上》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

2.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扫除文字、3.全体学生齐读。(注意节奏和感情,不足则纠正之)词语障碍。

单车,一辆车,形容这次出使时随从不多;属国,这里指吐蕃的军队;征蓬,飘飞的蓬草,这里指唐朝出征的军队;长河,黄河;候骑,骑马的侦察兵;子规,杜鹃鸟,又称布谷鸟;抵,值,相当;浑,简直;簪,古人用来别发连冠的首饰。

4.教师出示辅助资料,学生了解作者写作时的背景或心境。

王维《使至塞上》,737年,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

5.理解诗的内容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一随轻车简从,将去宣慰将士护疆守边,奉使前行啊,车轮辘辘辗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吴天。

恰是路边的蓬草,随风飘转出了汉朝的世界,又如那天际的大雁,翱翔北飞进入胡人的穹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只见──灿黄无限的沙漠,挺拔着一柱,灰黑直聚的燧烟,横卧如带的黄河,正低悬着一团,落日火红的苍凉与浑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行程迢迢啊,终于到达萧关,恰逢侦察骑兵禀报──守将正在燕然前线。6.理解诗的意境、(1)《使至塞上》王维

开元二十五年(737),王维以监察御史从军赴凉州,居河西节度使幕中。这诗是出塞途中所作。

“单车欲间边”,轻车前往,向哪里去呢?“属国过居延”,居延在今甘肃张掖县西北,远在西关边塞。

“征蓬出汉塞,归雁人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

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用一个“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抓住了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描写。

最后两句写到达边塞:“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意思是,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

7.教师点拨:体会诗歌的意境,(重点品味'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之美,让二个学生进行描述)。

(备学生)点拨要点: 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燃起的一股浓烟,既显得孤单,又格外地醒目,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间。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沓无尽头,而'长河'之上,是那一轮圆圆的落日。

8.全班齐诵全诗。

小结: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长的写景上。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 4 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总结:《使至塞上》,借景写出了自己孤寂的感情; 9.作业

①《使至塞上》写的是什么情景?(抓住“边塞风光”即可)

②诗中的“单”、“孤”、“征蓬”等字词透露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学生说出类似“孤寂”、“荒凉”、“消沉”等即可。)

③体味诗的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重在体味诗句的画面感。课后练习三的内容学生可以参看,但不必照搬,不强求惟一,鼓励发散思维。)

④试着用自己的话把你读这首诗的感受描绘出来。(开放性,不求统一)

1.《使至塞上》一诗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使至塞上》一诗描绘塞外荒漠的壮美风光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

一、诗句的写作背景: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押韵的字有游、流、楼、舟。题材:送别诗

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二、诗句具体分析:

步骤:请同学简析,教师点拨,再课件展示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前句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它好比用电影镜头摄下的一组活动画面,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江入大荒流”,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后句著一“入”字,力透纸背,用语贴切。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写完山势与流水,诗人又以移步换景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长江的近景与远景:“月下 5 飞天镜,云生结海楼。”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缓。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

这正是从荆门一带广阔平原的高空中和平静的江面上所观赏到的奇妙美景。如在崇山峻岭的三峡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夏水襄陵,江面水流湍急汹涌,那就很难有机会看到“月下飞天镜”的水中影像;在隐天蔽日的三峡空间,也无从望见“云生结海楼”的奇景。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颔颈两联,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大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

三、诗的整体感知:

李白在欣赏荆门一带风光的时候,面对那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不禁起了思乡之情:“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而又初次离别的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他。

这首诗写出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诗以浓重的怀念与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

四、布置作业:背诵默写

《登岳阳楼》(其一)

教学目标: 1了解相关的背景知识。

2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3揣摩品味诗中精彩语句,赏析作品的意境美。4激发学生灵性,陶冶情操,增加文化积累。5背诵并默写。

教学重点:1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2背诵并默写。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想象,再现诗歌画面。教学方法:诵读法,联想法,点拔法,讨论法。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二、指导学生自读诗文 1.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多媒体显示

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有《简斋集》《无住 6 词》。

《岳阳楼(其一)》定于高宗建炎二年,“靖康之变”发生,宋代诗遭遇到了天崩地裂的大变动。国破家亡,流离失所,天涯沦落。诗人在他逃难三年之际,登上了名胜岳阳楼。

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指导学生注意把握节奏、韵律及感情基调。3.学生自读诗歌,借助注释,整体感知诗意。4.指名1-2名学生朗读诗文。其他学生评介。

三、小组合作讨论,再读诗文,回答问题。多媒体显示

1. 首联与颔联是景物描写,对下面诗句的情感表达有什么作用?

2.颈联明显是学杜甫《登高》句“万里悲秋常用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但陈与义并不生吞活剥,诗中以“万里”对“三年”,表达出哪些信息?

四、拓展延伸,比较阅读。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译:早就听说洞庭湖的盛名,今天终于等上了岳阳楼。雄阔壮观的大湖,将吴楚分割在东南两域,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浮于其上。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我年老多病,乘孤舟四处漂流。北方边关战事又起,我倚窗远望泪流满面。

登 高 杜 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译:秋风紧,苍天更空远,两岸猿啼凄厉而悲凉; 水中小洲清凌,白沙闪闪,鸥鸟低飞,往复盘桓。

无边无际的层层落叶纷扬而下,奔腾不息的滚滚长江浩浩荡荡。漂泊万里的异乡客悲秋怀愁绪,人到暮年疾病缠身独自登上高台。时世艰难愁苦遗恨令白发日增,潦倒困顿因病停酒更难排忧解难。

问:古今评家认为陈与义“喜仿杜甫宏阔之体”,诗风如老杜“宏伟苍楚”……除了颈联外,请再结合诗中意境作简析。

五、课堂小结

陈与义与杜甫相同的人生现遭际,同时都有机会登临名胜-----岳阳楼,都为人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篇,这是历史的巧合。

六、布置作业

第三篇: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30课《塞翁失马》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新)

《塞翁失马》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积累文言词语和成语,理解寓言的寓意;

2.过程方法目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问题,理解文意,多角度概括寓意,培养发散思维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充满睿智之光的我国古代寓言故事,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意。[教学难点] 多角度理解寓言的寓意,培养学生探究问题及发散思维的能力。[教学设想] 先读通原文,整体感知寓言故事的主要内容,这是理解寓言的前提;再引导学生进行探究,领悟故事的寓意,这是阅读的中心环节;最后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谈谈寓言给予自己的启示,并进行文言知识的积累。朗读贯穿始终,采取自主、合作、探究为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刚学过的《智子疑邻》寓言故事导入。所谓寓言,通常采用借此喻彼的手法,通过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代的寓言故事《塞翁失马》,看看这个寓言假托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寄寓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给予我们怎样的启示?

学生自学课本注释,看看本文应该掌握的文学常识知识,展示课件补充文学常识重点知识,并引导学生进行识记。二.展示目标

1.能正确解释重点文言字词的意思,准确翻译句子。2.理解本则寓言的寓意。三.自学指导

结合课本注释,识记重点文言字词的含义,并能准确翻译句子。5分钟后把你不会的内容和同组同学交流,然后分组进行展讲。看哪个小组的表现更好。

四、小组展示

以组为单位,按分好的任务展讲,其他同学进行补充和质疑。教师进行适时点拨。预设:

(文言重点字词详见课本注释。)

1.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

译文:靠近边塞居住的人中,有位擅长推测吉凶掌握术数的人。一次,他的马无缘无故跑到了胡人的住地。人们都为此来宽慰他。那老人却说:“这怎么就不会是一种福气呢?” 2.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

译文:过了几个月,那匹失马带着胡人的良马回来了。人们都前来祝贺他。那老人又说:“这怎么就不能是一种灾祸呢?”

3.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

译文:算卦人的家中有很多好马,他的儿子爱好骑马,结果从马上掉下来摔断了大腿。人们都前来慰问他。那老人说:“这怎么就不能变为一件福事呢?”

4.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译文:过了一年,胡人大举入侵边塞,健壮男子都拿起武器去作战。边塞附近的人,死亡的占了十分之九。这个人惟独因为腿瘸的缘故免于征战,父子俩一同保全了性命。五.研读课文

这篇古代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个塞翁失马得马、儿子折髀、父子相保的故事,那么这个故事寄寓了一个什么样的意味深长的道理呢?

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分组合作讨论来探究寓言的寓意。1. 教师指示思考的角度

从寓言故事情节的发展来看,从塞翁对这件事的态度来看,从坏事和好事之间的关系来看。预设:

(1)从寓言故事情节的发展来看(福祸得失的一系列变化说明了什么道理?)

讨论、点拨: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因为祸中往往隐藏着福的因素,福中也常常预伏着祸的先机。福与祸、得与失、好与坏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因此应当用辩证发展的观点看问题。(2)从“塞翁”能沉着冷静的静观事情的变化来看(面对一系列变化,塞翁为什么能处变不惊?)(紧紧抓住“塞翁”那三句话来思考。也可让学生读读那三句反问句,通过揣摩语气来达到目的。)

讨论、点拨:因为塞翁是一个“善术者”,能推测人事的吉凶祸福,他好像洞悉人间世事的变化之玄机,懂得祸福相依,利害相伴,且能转而相生的道理。因此,面对这一系列变化,他能处变不惊,沉着冷静,乐天知命,不因祸福而悲喜,不以得失为怀。正因为如此,我们认识事物应当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

(3)在“塞翁”看来,坏事能变成好事,好事能变成坏事,难道就不要一定的条件就可以转化的吗?

讨论、点拨:转化是需要一定的条件的。如果胡人居住的地方没有马,坏事能变成好事吗?如果“塞翁”之子不喜欢骑马,好事能变成坏事吗?如果胡人不入侵边境,坏事能变成好事吗?“胡人居住的地方有马”,“‘塞翁’之子喜欢骑马”,“胡人入侵边境”,这些正是好事和坏事相互转化的条件。

由学生总结概括:这则寓言通过假托“塞翁失马”的故事,寄托了这样一个寓意——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好事也可以变成坏事,世上的任何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2.合作研讨,全班交流,教师点拨。3.质疑答疑

你是否也有过类似“塞翁失马”的经历?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这则寓言还可以给我们哪些启示。(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的能力,多角度理解寓言的寓意。)讨论、小结:

1.世上的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应学会辩证的看问题。

2.对待生活,我们应当积极乐观,不应消极悲观,应“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3.因为好坏、福祸、利害是相互转化的,在考虑问题时,我们应当考虑周全,处事要谨慎,要防患于未然。

4.要因势利导,变祸为福;要创造条件,把坏事变成好事。

5.现实生活中,身处顺境时,我们不要沾沾自喜,要心存忧患,居安思危;身处逆境时,2 我们不要气馁,要安之泰然,处逆不惊.六.积累

请学生比赛列举含“马”字的成语。七.课堂检测 1.填空:《塞翁失马》选自《 》,其又名《____》,由西汉淮南王 等编著。

2.解释重点字,并翻译划横线的句子。

暮而果大亡其财 亡: 马无故亡而入胡 亡: 人皆吊之 吊: 居数月 居:

此何遽不为福乎 遽: 译: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将: 译: 死者十九 十九: 3.写出五个带“马”字的成语:

附:板书设计

重点是学生展讲时的板书。

塞翁失马

刘 安

失马————得马————折髀————相保(祸)‑‑‑‑‑‑(福)‑‑‑‑‑(祸)‑‑‑‑‑‑‑(福)

寓意:福祸得失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教学反思:

《塞翁失马》这则寓言是一篇浅显的文言文。课前自己首先根据文体特点确定教学目标。这篇文章从文体上属文言体式寓言故事,寓言大多通过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因此我设计了两个教学目标:1.能正确解释重点文言字词的意思,准确翻译句子。2.理解本则寓言的寓意。

课堂上以文言重点字词的掌握和句子的准确翻译学习为重点,并对寓言寓意加以延伸,不仅让学生学习到课本知识,更通过课本的展开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同时做好课堂检测。最后的拓展,密切联系现实生活体验和自己的思想实际讲述事例,深化对文章寓意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课后,自己通过和部分学生的交流,再细细回忆本堂课的整体教学情况,品味其中的得与失,有以下几点需要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注意:

1.新课改的理念很清楚:自主、合作、探究。使学生借助基本的工具书理解浅显的文言文,培养学生的一种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但“生本教育”的课堂教师说的还是过多,没有放开。

2.第一个“自学指导”用的时间过多,致使课文研读和质疑答疑环节蜻蜓点水,没有做实。特别是结合生活实例的拓展做得更不到位。

3.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预设和生成之间的矛盾没有处理好。

课堂上学生的表现还是不错的,知只是教师在时间的安排上出了问题。可以把前面的时间压缩,后面的文章寓意的理解与拓展就落到实处了。

第四篇:八年级语文第六单元 第27课《短文两篇》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短文两篇

教学目标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品味优美语言,理解课文大意和作品意境。

3.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体会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

1.体会两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2.体会作者复杂微妙的思想感情。学情分析

1.通过学生作业及试题分析,学生古文基础知识掌握很好,已具备阅读简单古文的能力。

2.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通过自读、译读、品读、诵读,能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但是,对于古人那种旷达、闲适、沉醉山水、天人合一的心境的理解,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设计(设计者:)

教学过程设计

答谢中书书

一、新课导入

欣赏山水美景。(幻灯片展示)同学们,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那神奇如画的风光无不让人心动神摇。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言文,被称为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这到底是怎样的一篇文章呢?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篇文言文——《答谢中书书》。

二、明文意,读一封书信(一)读准课文

1.自读,用笔画出有疑问的字词。2.听读,注意字音,听清节奏。提示重点字词:颓(tuí)与(yù)

3.学生自由练读,老师提出朗读要求: ①读准字音;②读准节奏;③读出感情。4.展示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5.老师再次强调朗读要求,全班同学齐声朗读。(二)读懂文意

1.学生自己结合课下注释及文言文译文五字法(留、替、调、补、删)疏通文意,不懂的地方用笔画出来。

2.小组讨论解决疑难,如果仍然不能解决等待在全班提出来共同讨论。

3.老师引导学生解决字词上出现的疑难,同时板书以下重点词语,要求学生重点掌握。四时:四季。

俱备:都。

晓雾将歇:消散。

夕日欲颓:.....坠落。

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欣赏。...4.请学生用自己的话口头翻译课文。

5.多媒体展示翻译,让学生与自己的翻译进行对比,从而领略文章写景的美丽。6.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带着充沛的感情朗读课文。(三)读出结构

1.本文写了哪些景物?本文是按照怎样的结构写作的?可分为几个层次? 2.引导明确,读出文章的结构特点:总—分—总。

三、品语言,赏一幅图画(一)合作探究寻找美

1.本文中的山川之美,美不胜收,你感受到哪些美丽的画面呢?请你任选一个角度,结合文中相关语句,用下面的句式描绘一下:“这里有________之美,你看________”。

例句:这里有山水相映之美,你看高峰入云,清流见低,巍峨的山峰耸入云霄,明镜的溪流清澈见底。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色彩搭配之美∥晨昏变化之美∥动静结合之美 2.自由发言,描绘自己头脑中想象的画面。(二)交流展示升华美

作者是如何把这些美景描写出来的。

提示:结合所学《三峡》写景角度,说说作者是怎样多角度描写景物的。交流明确:仰视俯视平视兼顾;动静结合;晨昏结合;色彩变化等。

四、诵课文,悟一种情怀(一)找关键句,悟作者情

王国维曾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优美的景语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文中哪些句子直接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多媒体展示时代背景: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的名作。

引导明确:本文以清俊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二)欣赏画面,当堂成诵

怎样才能背得又快又准?推荐方法。自背、互背,提示背。结束语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了一个美丽的世界,倾听着陶弘景为谢征描绘的江南美好山水风光,感受作者在喧嚣的世界里难得的纯净和平和,我们无不为之陶醉、感动!请记住:如果你歌颂美,即使你在沙漠的中心,你也会有听众!

热爱生活吧,因为四季美景皆是画,春夏秋冬都是诗呀!

教学板书设计

仰视——高峰如云俯视——清流见底

四季常景

答谢中书书写景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 

晓雾——猿鸣

晨昏之景夕日——沉鳞

抒怀——欲界之仙都



总引——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记承天寺夜游

一、新课导入

公元1083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的夜晚,地点是承天寺,在这一普通的时间和这一普通地点的交点上,站着一个不普通的人——苏轼。

首先简单了解苏轼的人生。学生读投影:

●苏轼字子瞻,东坡为号焉。●生于北宋间,家乡在眉山。●唐宋八大家,苏家竟占三。●随意写微博,篇篇都好玩。

看来,苏轼还是微博的鼻祖呢!我们现在就走进这篇85字的微博,好好地品玩他的文章的好玩。玩之前,我们先要清楚玩的三部曲。

玩的三部曲:

玩品闲趣→玩悟写法→玩赏情怀

二、译读

1.为了玩好,我们先要——读懂文意。大家自由朗读课文两遍,初步读准字音和停顿。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大家一起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和停顿,要读得舒缓、柔和。

读好了字音、停顿、语速和语调后,利用课下注释,自己翻译全文。

2.检测大家翻译的情况。男女生比赛翻译,翻译白板上黄色的词和句,女生优先。●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齐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可用文中哪个字评价苏轼是什么样的人。——“闲”!

三、品读

要品玩苏轼的这篇微博,我们先还得简单了解他写此文的有关背景,从而做到“知人论世”。

展示写作背景:

1079年,有人故意曲解苏轼的句子,诬陷他攻击新法,导致苏轼入狱,他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并无实权,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

品玩文章,方法是“字斟句酌、读出自我”。请按照示例自行品读: 示例:第二句的“欲”字,有什么韵味? “欲”就是——想要。

“想要睡”又表明还未睡,灵性如东坡,总有反观自己内心的生活习惯(板书:闲——习惯)。有此习惯,这一天不会这样就过去,冥冥中一定还有和天地的约会!幸好东坡没有

睡去,不然世界就少了一段人类心灵史的记录!

预设示例:

——“怀民亦未寝”的“亦”,表现了张怀民也感觉到这么美好的月夜,苏轼一定会来约他共赏月光,所以他“亦未寝”,一直在等苏轼到来。

——“月色入户”的“入”好。不单只是张怀民在等苏轼,好像连月亮也在等待苏轼。因此“入”字写出了月亮在苏轼就要睡的那一刻,来邀约苏轼。

——“欣然起行”的“欣然”好。当时苏轼已经是40多岁的人了,却像一个老顽童一样,一点月光就让他高兴成了这样。可见,苏轼是一个很有闲情逸致的人。

——“念无与为乐者”也比较好,表现了苏轼非常快乐,想要和别人共同分享快乐。但他被贬官到黄州后,身边没有什么知心朋友,所以从快乐中我也能看到他内心的寂寞。

教师补充:

●被贬黄州,身为“月光族”,却欣然创造了“东坡肉”“东坡鱼”“东坡饼”,欣然曰:“江水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

●被贬惠州,欣然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被贬儋州,欣然曰:“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佳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

小结:苏轼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里,并没有因被一贬再贬而悲凉,而一直总是这样的“欣然”,这是一颗多么豁达的心啊!那么,苏轼是怎么写出如此心境的呢?

四、玩读 1.齐读文段,边读边思考,文中的景物描写像哪一种画?蕴含了苏轼什么样的感情呢? ——水墨画!宁静、喜悦。2.“盖竹柏影也”放在“水中藻、荇交横”之后,有什么效果? ——给人惊喜和恍然大悟的感觉。

明确:苏轼此处写景之妙,是因为他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和有意的颠倒句子的顺序。

五、赏读

苏轼的奇思妙想,游过千年依然香。我们怎么才能同苏轼一样拥有这么多的奇思妙想呢?自由读最后一段,边读边思考,由此段可以看出“闲”还是什么?

——苏轼把众人与他和张怀民做了比较,由此可看出“闲”还是一种高贵的品质!投影展示:

●苏轼自评与他评

●我一生之至乐在执笔为文之时,心中错综复杂之情思,我笔皆可畅达之。(苏轼)●苏轼以天真快活的心情,赤子般的狂放不羁,将心中所感,尽情歌唱出来。我爱苏轼,因为我爱我,爱如我一般的人们,爱我们平凡琐碎毫不宏大的生活。(林语堂)结束语

苏轼的心就是一轮明月,让我们学习苏轼,永葆童心童趣,善于从身边平常事物发现美,欣赏美,书写美,为人类把美永远留住!今后的生活将会有更多更大的风雨,我们无法选择环境,但我们可以像苏轼一样选择一颗坚强乐观的心。

教学板书设计

悲凉苦闷记承天寺夜游 庭下月景(写景)积水空明景色宜人豁达乐观

藻荇交横

但少闲人

愉悦苦闷(抒情)——如吾两人——点睛之笔







解衣欲睡

赏月缘由(叙事)月色入户贬居寂寞

寻张怀民

第五篇: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30课《诗四首》精品教案 新人教版1

诗四首

第一课时: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目标定向:

1、知识与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这首诗,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思想,律诗的一些常识;

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读诗,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品味诗歌语言;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情感。

一、入境生趣。

陶渊明可算是我国诗歌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因为他写出了大量歌颂田园风光和农村生活的诗篇。他做过几任小官,41岁那年辞官而归,从此住在农村,亲自参加田间劳动,直至63岁去世。这首涛是他辞官的第二年写的,诗题的意思是回到园田居住。附带说一下,在封建时代,皇帝及大臣死后朝廷都要根据他们的行事给一个谥号;陶渊明不是大臣,“靖节”这个谥号是他死后朋友和门人私下给的,为的是表彰他高尚的节操,可以叫“私谥”。

二、自学生疑。

1、这首诗记的是哪个季节的劳动生活情形?(从“种豆”“草盛”“夕露”可以判定,时间当是农历三四月间即春末夏初。)

2、诗人到田间去干什么?(锄草)锄了多长时间?(从“晨兴”到“带月荷锄归”,可以看出他干了一整天。)讲:诗的前四句只记给豆田锄草一事。第一句交代种豆的地点,“南山”当指庐山,诗人家在柴桑,在庐山之北,故以庐山为“南山”。第二句说锄草的原因i草长得茂盛,把地里的营养都吸收了去,豆苗长不起来,自然非锄不可。第三句说一大早就去锄草:“兴”,原来的意思就是“起”,“晨兴”即今语“早早地起身”;“理”,清理,这里可引申为清除;“荒”,杂草;“秽(穢)”,本作,是草字头,也指田中杂草(“秽”的这个意义现已消失,只作污秽解)。第四句说归家已是月儿初升之时。“荷”,担、扛(按:“荷”是“何”的俗字,“何”的古义有二:担;谁。不用讲给学生听)。

小结:前四句为第一层,写劳动情形。

问:第五句中“道”是指什么说的?(诗人的归途,紧承上句中的“归”字。)即是归途,大概也就是来时的路,为什么开头不提,到这里才说它狭而多草木?(为了引出夕露沾衣一句,表明诗人在草木中穿行,致使衣为夕露所湿。)问:为什么要着意写夕露沾衣?(借夕露沾衣作烘托,抒写诗人归田的愿望。)1

三、教师释疑

诗人写劳动生活,也是为了表明他终生归隐的意愿,尽管劳动了一整天,却不以此为苦;及至在归途中夕露沾衣,就巧妙地利用这个细节表述了他的意愿。这生动地表现了诗人自然朴实的风格。

小结:后四句为第二层,以抒情为主。

四、总结。(含背诵检查、默写)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共五首,有写农村生活风貌的,有写诗人跟乡邻们交往的,有写诗人出游的,这一首专写诗人的劳动,这些诗都以抒情为主,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终生隐居的意愿,用语自然朴实,很值得品味。下面我们从这组诗中另择几个“镜头”供大家欣赏:

“暧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其一)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其二)“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邻居)。”(其五)

第二课时 使至塞上 王维

目标定向:

1、知识与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这首诗,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思想,律诗的一些常识;

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读诗,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品味诗歌语言;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情感。教学重点:熟读成诵,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理解诗句所蕴涵的内涵,体会诗歌意境。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入境生趣 简单介绍唐诗的类型

唐诗可分为绝句和律诗,绝句(五言和七言),律诗(五言、七言和排律)。

2、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二、自学生疑

1.整体感知教师范读,并思考以下问题: 王维是怎样的一个人?(之后提问)

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他的诗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为主,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出名。其中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的作品,写景的佳句广为流传,如《使至塞上》就极富代表性。

2.了解创作背景和意境情感

开元二十五年,王唯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王维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这首诗就是在出塞途中写的。通过作者叙述出使边塞的艰苦情况,抒发了作者漂泊天涯的悲壮情怀和孤寂之情。

三、教师释疑

1.让一学生朗读,小组讨论:说出这首诗所表现的事、景、情;由此导入讲解全诗。

2.“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讲解: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翻译:我只身轻车简从出使到边疆,途中经过属国居延。3.“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讲解: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提问(1):“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 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提供的答案:“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中常用它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王维用“征蓬”自喻,流露了身不由己的感觉,他为自己受排挤离开朝廷感到十分忧愤。

提问(2):说说这一句的含义,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提供的答案:自己过了居延,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人胡天的上空。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四、拓展赏析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

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沙漠上,那烽火台燃起的一股浓烟,既显得孤单,又格外醒目,“直”字,使景物一下变得挺拔坚韧,刚直有力。

五、迁移探究

1、通过你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理解,用简笔画把此景画出来

2、写诗

充分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把你画的内容写下来并与其他同学分享。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这首诗。

2、收集三句以上写有关大漠的诗词。选做题:把这首诗改写一篇散文。

第三课时 渡荆门送别 李白

目标定向 知识目标

1、了解这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3、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4、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能力目标

1、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分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感受其声韵美;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2、分析这首诗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赏析作品的意境美。

3、揣摩品味诗中精彩语句的含义和技巧,并使之了然于心,成为自己的语言财富。德育目标

1、这首诗,描绘自然山水,文笔优美,情真意醇。学习它们,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2体会作者对诗人沿途所见景物的描写,从中进一步体会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结故乡的无限爱恋之感。

3、激发学生对家乡景物、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诗。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想像,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经及对“送别”的理解。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在教学本首诗时,通过放朗读读音,让学生体会,然后学生齐读这首诗并感悟这首诗的思想内容。

2、问题式教学法:教师依据教学目标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在学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严密思维、拓展想象。

3、采用课件进行教学(幻灯片)。教具准

【教学过程】

一、入境生趣

唐宋诗词历来脍炙人口,今天我们将要学的《渡荆门送别》,唐代的名家名篇。学习时重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在此基础上背诵和默写。

李白,字太白,唐代诗人,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自号青莲居士。

二、自学生疑

1、学生自读,初步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师释疑

1、《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

——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2、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

——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画出一幅气势磅礴地万里长江图,写的是远景。

这一联中的“随”、“尽”、“入”三个字用的好,想一想好在何处。

——“随”字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的表现出来,写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尽”字表达了刚从三峡中出来的诗人顿时喜悦开朗的心情。

——“入”字用得贴切,是对前途的展望,大江无阻挡地流向远方,空间广阔,打开了诗人眼界,奔腾着诗人的想像,洋溢着诗人青春蓬勃的朝气。

诗人出了三峡后看到的是一望无际的平原和广阔的江面,而在荆门以西作者见到的是什么样的景象呢?用郦道元《三峡》中的句子回答。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3、颈联则变换视角,描写长江的近景,谈谈这联诗所描绘的意境。

——“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在流速缓慢的长江水中,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云生结海楼”是白昼眺望所见。云多,则天空高 5 远,反衬原野低平、江岸辽阔、两岸平旷的景色,在自然美景中融进了诗人见到平原时欣喜的感受。

四、拓展延伸

朗读杜甫的《旅夜书怀》,找出与“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

旅夜书怀(唐)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8、全诗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开阔情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同时表现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思念之情。

五、总结。

——《渡荆门送别》一诗是一首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篇。结尾缘江水而生发遐想,在“故乡水”送行的深情祝愿中,化为对故乡的眷恋和对大好前程的憧憬。说白了就是“水送人,人思乡”。

第四课时 登岳阳楼 陈与义

目标定向:

1、了解这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3、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4、背诵并默写这首诗。教学重点:

1、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2、诗人的爱国情怀 教学过程:

一、入境生趣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出峡漂泊两湖,此诗是诗人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巳聋,靠饮药维持生命。

二、诗歌赏析

头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幕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蒂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颔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洞庭湖坼吴楚、浮日月,波浪掀天,浩茫无际,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几云梦!这是写洞庭湖的佳句,被王士禛赞为“雄跨今古”。写景如此壮阔,令人玩索不尽。

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

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上下句之间留有空白,引人联想。开端“昔闻洞庭水”的“昔”,当然可以涵盖诗人在长安一带活动的十多年时间。而这,在空间上正可与“关山北”拍合。”“凭轩”与“今上”首尾呼应。

三、总结

通篇是“登岳阳楼”诗,却不局限于写“岳阳楼”与“洞庭水”。诗人屏弃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画,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其世身之悲,国家之忧,浩浩茫茫,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四、〖译文〗

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大湖浩瀚象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象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五、迁移链接

(一)写洞庭湖的佳句

1、刘长卿:“叠浪浮元气,中流没太阳”

2、僧可明:“水涵天影阔,山拔地形高”

3、许文化:“四顾疑无地,中流忽有山”

4、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二)岳阳楼的名联:

1、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沧然涕下!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岩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2、后乐先忧,范希文庶几知道;昔闻今上,杜少陵可与言诗。

3、洞庭西下八百里; 淮海南来第一楼。

4、四面河山归眼底; 万家忧乐到心头。

5、放不开眼底乾坤,何必登斯楼把酒; 吞得尽胸中云梦,方可对仙人吟诗。

下载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30课《行路难》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新)(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30课《行路难》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新)(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