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拓展》教案1(大全)

时间:2019-05-13 00:17: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1. 拓展》教案1(大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1. 拓展》教案1(大全)》。

第一篇:《1. 拓展》教案1(大全)

《拓展》教案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主动探究积极发现,开展拓展性活动。●能够在解释过程中比较变量。●能够在解释中获得新结论或新发现。科学知识

●知道什么是拓展和拓展的意义。

●感受温室效应及空气有质量、水的传热、空气动力、热胀冷缩等原理及其现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乐于拓展,增强本领,丰富知识。

●进一步增强对科学的兴趣和研究科学的热情。

学习成果评价

概念发展

层次1:不知道什么是拓展和拓展的意义。不知道感受温室效应及空气有质量、水的传热、空气动力、热胀冷缩等原理及其现象。

层次2:知道什么是拓展和拓展的意义。不知道感受温室效应及空气有质量、水的传热、空气动力、热胀冷缩等原理及其现象。

层次3:知道什么是拓展和拓展的意义。知道感受温室效应及空气有质量、水的传热、空气动力、热胀冷缩等原理及其现象。

探究能力

层次1:能够主动探究积极发现,开展拓展性活动。不能够在解释过程中比较变量。不能够在解释中获得新结论或新发现。

层次2:能够主动探究积极发现,开展拓展性活动。能够在解释过程中比较变量。不能够在解释中获得新结论或新发现。

层次3:能够主动探究积极发现,开展拓展性活动。能够在解释过程中比较变量。能够在解释中获得新结论或新发现。

教学准备 尺子、报纸若干、一次性纸杯、一次性快餐盒、试管、金鱼、酒精灯、吸管、塑料瓶、墨水、橡皮泥、透明胶带、热水、水槽等。

教学步骤

教学步骤 互动性质 学生/教师互动的目的 探索和调查

1、其实,像这种利用所学的知识和本领对生活中的现象进行解释,对问题进行探究就是一种“拓展(开拓发展之意《现代汉语词典》)”,古人曾说过“举一反三”和“闻一知十”也是同样的道理。

2、让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解释书上的现象。瓶中的草为什么和外面的长的不一样呢?

3、学生将自己的解释填写在活动记录上。

4、先小组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5、总结:像这样用所学的知识对现象和问题进行的解释就是一种对所学内容的拓展。

6、学生利用准备好的器材动手探究,并将自己的发现和解释记录下来。(1)两人小组完成尺挑报纸的实验(2)四人小组完成金鱼在试管中存活的实验(3)每人单独完成气垫汽车的实验(4)演示瓶子吹泡泡的实验

每一个实验的过程中都要要求学生进行初步地假设—仔细地观察—认真地思考—自己的解释—讨论与交流。

7、像这样在探究活动中运用学过的知识和技能也是一种拓展,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拓展的教学步骤、互动性质、学生/教师互动的目的。

回顾和解释

1、你还能对生活中发现的哪些现象,利用我们学过的知识去解释呢? 让学生在解释中进一步理解拓展

第二篇:《1. 假设》教案1最新版

《1.假设》教案

教学目标

1、知道假设的含义,能有依据地提出假设。

2、了解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

3、意识到假设需要验证。

教学难点

明白经验可能会造成假象。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一段案情介绍(动画片、图片或者文字叙述)。学生准备:每组两张同样的白纸。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看过动画片《名侦探柯南》没有I?你们想不想也做一回小侦探?

2、看一段案情或(一个场景),想想谁可能会是凶手?

3、师:你们觉得谁是凶手?是不是瞎猜的?(不是,猜测要有依据)猜测的依据是什么?

4、师小结:刚才这些同学说的,都是他们的猜测,猜测也叫做假设。假设的提出,往往都要有一定的依据才行。

5、如果你是侦探,接下来你会怎么办?(接下来会寻找证据来验证猜测。)

6、奖励爱动脑筋的学生,公布案件的真正凶手。

7、师小结:其实,我们进行科学探究和侦探破案很像。先提出问题——作出猜测——寻找证据——得出结论,假设是科学探究中非常重要的一步。

下面我们就开展一个与假设(猜测)有关的小游戏。

二、活动1:猜猜我是谁

1、游戏规则;一名同学的眼睛被蒙起来,通过触摸和声音,猜猜另一名同学是谁。

2、分别让几组同学上台游戏,猜的时候,要求说出自己的依据。(生借助外形、声音等特点为依据,猜测出同学是谁。)

3、师生共同评价刚才的活动。活动2:把两张同样的纸,一张揉成团,同时从高处丢下,谁先落地?

1、学生假设,并说说自己的依据。

2、师:在进行这个实验时,要注意哪些事项?生讨论。

同样的纸,同样的高度,同时丢下,同一个实验要多做几次以求实验的准确性,实验中的变量是纸的形状,其它不能改变。

3、开展实验,寻找证据,验证假设。

4、汇报交流。

5、得出结论。

三、总结

在实验之前,大家的假设都很有依据,这些依据往往来自己有的经验,从刚才的实验结果来看,有的同学的经验是正确的,有的同学的经验却并不完全可靠。生活中,我们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可以很多的假设,同时我们还要学会用一些方法收集证据来验证自己的假设。

第三篇:《1. 排序》教案1

《1.排序》教案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学会将已有的数据按照某种标准进行排序; 能够用不同的方法对物体进行多方面的研究。

2、知识与技能:

知道声音在坚硬的物质中传播速度较快; 了解生活中常见塑料薄膜的基本性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排序在科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知道什么是排序。

2、难点:能够用不同的方法对物体进行多方面的研究。

教学准备

主要是要事先准备好一些记录表,三位奥运冠军的图片,还有三种不同的塑料薄膜,即保鲜膜、食品塑料袋和衣物塑料袋等。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理解“什么是排序”

1.出示三位奥运冠军的图片:你们认识照片中的这些运动员吗?

2.谈话:在奥运比赛中,有很多名运动员同时参加某一个项目的比赛,有时要经过多轮的角逐才能确定谁是最后的冠军。介绍某一位奥运冠军夺冠的比赛过程资料。

3.讲解:裁判员就是根据这些比赛成绩的高低来对运动员名次进行排序的。谁的成绩最好,那他就是最后的冠军。刘翔跑得最快,他就是110米栏的奥运冠军。陈艳青举起的杠铃最重,他就是举重冠军,杜丽射得最准,她就是射击冠军。

4.提问:假如让这三位奥运冠军同时参加某项比赛,你觉得谁能获得第一名呢?

二、体会排序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1.谈话:在你的生活或者学习当中,哪些地方曾经用到过排序? 2.交流:你觉得通过这样的排序之后有什么好处? 3.教师小结:排序在生活和学习中的作用。

4.出示声音传播速度的数据,提问:从这些数据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5.讲述:请你将这些数据用排序的方法进行整理,将排序结果填写在表格中。6.提问:现在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

7.讲解:排序对于科学学习来讲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研究方法,我们要学会这个本领。

三、了解比较复杂的排序

1.谈话:塑料是一种常见的材料。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三种塑料薄膜,它们分别是:食品保鲜膜、普通塑料袋和衣物塑料袋。

2.提问:你觉得可以按照哪一项特征对它们进行排序呢?

3.讲解:为了公平起见,有必要将这三种塑料薄膜剪成同样大小的形状再进行性能测试和排序。

4.活动:学生测试塑料薄膜性能并进行排序。

5.交流、小结:物体不一定只有一种排序结果,有时可以同时按照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特征给物体排序。

四、全课总结,拓展应用 1.教师总结。2.完成习作题目。

第四篇:《1. 登月之旅》教案1

《1.登月之旅》教案

教学目标

1、知道月球的基本情况以及环形山的形成原因。

2、了解人类探索月球的主要历程。

3、知道人类对月球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为人类探究月球提供了行动支撑。

教学的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月球基本情况。

难点:体会科学技术发展对人类探索月球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课件出示月球的图片。

2、谈话:神秘而美丽的月球激起了人们的无限遐想,人们总想着亲自到月球上去走一走,看一看。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重温一次人类的——登月之旅。

二、了解月球

1、谈话:面对月球,我们的祖先曾经发出这样的感慨:“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但是由于当时的科学技术还很不发达,所以人们就只好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了许许多多关于月球的神话故事。你们知道哪些关于月球的神话故事吗?你能大抵说说故事内容吗?

2、认识月球的基本情况

(1)课件出示:环形山、月陆和月海图片。

(2)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月球的资料。

教师做适当补充:月球上较大的环形山有3万多个,这些环形山大多用古代和近代的天文学家的名字命名。月海其实是月球的一些较低盆地,月海一般都被月球内部喷发出来的大量熔岩所填充。

3、环形山的形成(1)谈话:那么你们知道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吗?说说你们的看法!

你们知道科学家们的看法是怎样的吗?

(2)师:怎样才能知道科学家们的看法呢?启发学生借助网络。

(3)模拟环形山的形成。

教师模拟实验:

①把面粉倒进培养皿,均匀地晃动,使面粉的表面尽量平坦。

②从不同的高度将大小相同的石子丢入培养皿中。

③用镊子小心地移走石子,观察面粉表面有何变化,并测量坑的深度。

④再从相同高度把大小不同的石子落下,测量坑的深度。

⑤组织学生讨论环形山的形成和什么因素有关?

⑥用手电筒照射砸出的坑,观察影子的变化,讨论什么时候看环形山效果最好。

三、登月之旅

1、谈话。

从面对月球的无限遐想,到用天文望远镜进行实际观察,在人类探索月球的过程中,科学技术的发展至关重要。特别是航天科技的发展为美国的“阿波罗登月”奠定了成功的基础。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重温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吧!

2、介绍阿姆斯特朗。

这就是世界上第一个踏上月球表面的人,他的一句话至今还闪耀着夺目的光芒:“对一个人来说,这是一小步;对人类来说,这是巨大的一步!”。

3、介绍中国的登月计划。

(1)谈话:同学们,我们知道目前只有美国成功登陆月球,而登上月球也一直是我们中国人的千年梦想,你们知道我国的登月之旅的相关信息吗?

(2)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我国航天事业的主要成就。

(3)小结:通过刚才的交流,发现同学们对祖国的登月计划比较关注,相信通过我国科学家的努力,我们的航天员在不久的将来也一定能登上月球,我也衷心希望我们学生中将来也能出现航天员。

第五篇:中职 拓展模块 教案1

一、胡同文化

教学目标:

1.概括北京胡同的特点和胡同文化的内涵,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

2.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感情,品味其语言风格。

3.培养学生用文化眼光品评现实生活,透过生活现象看到其隐含的文化内涵的能力。

教学重点:1.概括要点,提取精要。2.品味语言

教学难点:通过对北京胡同文化的理解,初步体会“文化”的内涵和外延。教具准备:电教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如果到了北京去旅游,.最想去看看北京的哪些名胜古迹? “如果想要真正了解北京城,北京人,一定要去北京的胡同与四合院,去感受北京古老的文化气息。”

“北京是一座古老的城市,建城已有两千多年了。北京胡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元朝,蒙古族统一中国,元朝的皇帝把都城定在大都(即现在的北京),并对大都进行了城市规划,把京城建得方方正正.正中央是皇宫,象征着天子至高无上的威严,周围便是遍布京城的四四方方的胡同和四合院,时至今日,北京的胡同已经历了几百年的历史沧桑了.今天我们来学习汪曾祺老人的一篇文艺小品文《胡同文化》,走进北京的胡同,感受胡同文化。”

2.在学习课文之前,我们先来听一听歌曲,看一看图片

展示Flash课件,看图片,听歌曲<<北京的胡同>>,思考,歌曲唱出了北京胡同什么特点?

二、学习1——4段,概括要点,掌握胡同特点

课文中哪些段落也写北京的胡同?各段落中哪些句子点出了胡同的特点?根据这些段落和句子概括北京胡同特点。

明确1——4段,从北京胡同方正,取名,宽窄,网络几方面写出了正,俗,多,静的特点。

三、学习6——12段,突破重点,理解文化内涵

1.歌曲唱的是“北京的胡同”,而本文的题目是“胡同文化”,因此本文的重点应是“文化”。胡同是一种建筑,怎么会成为一种文化呢?其实文化的范畴很广,文化就在我们身边。如饮食文化,服饰文化,酒文化等等。民以食为天,我们就以饮食文化为例,例如四川人好吃辣,一种泼辣豪爽的性格;广东人什么都敢吃,一种敢为天下先的性格......一定的物质承载着一定的精神财富,可以反映出人们的生活习惯,思想性格.那么胡同作为一种建筑形式,它也是一种文化形态.胡同里的人们又有着怎样的生活习惯和思想性格呢?

2.文章第几段提到胡同文化?这一段在全文结构上的作用?那么什么是胡同文化?(第五段,承上启下,我们通常说的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胡同文化)

3.研习6——9段

教师进行小结并进而过渡到下文。那么,长期生活在这样正而安静的胡同里的居民又形成了怎样的一种生活习惯和精神状态呢?

第六段一开头就告诉我们,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文章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这种封闭的文化呢?请同学们速读课文6——9段,找出关键词句,并进行概括。

明确:四个方面来写:居住:安土重迁(安于现状,不思改变,封闭保守的心理)

人际:过往不多(心灵缺乏真正的交流,内心是封闭的)

饮食:易于满足(惟我独尊的优越感,拒绝了外界有价值有意义的好东西,故步自封)

处世:冷眼旁观(关键词“过”“闹”过去了,在人们心中留不下印迹,心中激不起波澜,形容短暂与无谓。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理)比较阅读,展示课件(1)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

(2)“有窝头,较好。大腌萝卜,好。小酱萝卜,更好。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很好。虾米皮熬白菜,最好。”

比较阅读完之后,加深对胡同文化内涵的理解。原文口语,选择四种具有代表性的寻常食物,形象地勾画出北京市民贫苦的生活境况和知足常乐的心理。一声“嘿”,道出内心的惊喜,美滋滋,乐盈盈,喜上眉梢,形神兼备。

小结:北京人安土重迁,让我们感受到他们的怀旧情结;北京人易于满足让我们感受到他们知足常乐的心态,北京人安分守己又让我们感受到他们的谨小慎微,北京人在生活方面封闭保守的种种表象,其实质是什么呢?胡同文化的精义是什么?“忍”。怎样理解“忍”,用书上的八个字概括。“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4.研习10——12段,文章用哪些事例来表现北京人的“忍”?

(1)《八月骄阳》 关键词: “ 顺民”,“安善良民”,“秉公守法”,“有棒子面就行”

(2)电梯事件 重点品味“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 活画出“忍者”的形象,置身事外,冷眼旁观,逆来顺受,最后一句“北京人,真有你的!”充满调侃的语气。

四、探究胡同文化形成的根源 这样一种封闭保守,易于满足的文化形态是怎样形成的呢?让学生深入探讨

1.北京城的建筑格局

2.北京城悠久的历史。北京是封建时代中央集权的中心,面对皇权的威严,朝代更替,社会动荡,历史变迁,北京城的老百姓__一介小民的生存状态又是怎样的呢?忍耐,苟安,做安善良民.只有“忍”才能让他们苟活下去,面对皇权,维持草民仅有的一点尊严。特定的历史背景形成了特殊的文化形态.

胡同文化便是一定历史发展阶段的产物.其实这不仅是北京人的一种传统心态,试想中国有几千年的封建专制,所以封闭守旧是一种民族心理,惯于忍耐是一种民族性格。

五、探究情感

随着时代的发展,胡同文化也将最终走向没落.面对胡同及胡同文化的没落汪曾祺老人的心里,涌起的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听朗读,谈感受。教师简单点拔:怀旧、伤感而又豁达的感情。在情感上“怀旧和感伤”,作者熟悉并喜欢胡同文化,所以当他直观地面对衰败的胡同时,不禁有点感伤。但在理智上,他也意识到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封闭的胡同文化走向没落是必然的。“再见吧,胡同。”表现的正是这样的一种心情。

六、拓展延伸

胡同的衰落导致胡同文化的没落,高楼大厦代替了红墙碧瓦,在一个新的时代背景下,北京人又向我们展现出怎样的文化呢?那么今天的北京还是这样封闭保守,不思进取吗?新时代的北京人又有着怎样的精神风貌呢? 学生畅谈今日北京。

二、废墟的召唤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历史,理解废墟对现实的指向。

2.品析语言:笔法简约含蓄,文字凝重优美。

3.能说出和理解作者对废墟的情感态度和“年轻人”的矛盾心理。

4.理解“召唤的确切含义,领悟文章的主旨。

教学重点:品味赏析语言,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难点:理解作者情感和“年轻人”的矛盾心理;领悟文章的主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见过废墟么?给你怎样的感觉?——火灾、地震、海啸后的一片狼藉,毁灭的感觉。

自然灾害造成的也许很难避免,可是人为的那种废墟,留给人的又会是怎样的思考呢?

播放《火烧圆明园》的片段,学生看后说说自己的想法。教师指出:圆明园虽然现在常年沉睡着,但是,他却留给我们——圆明园是中华民族永远的伤口,代表着一段屈辱的历史。

女作家宗璞凭吊圆明园这片废墟的时候写下了自己的感受和深沉的思考。“召唤”什么意思呢?召唤什么?

二、朗读课文,找出一些用得出色独特的词句,初步体会本文语言特色。

三、理解课文内容:作者的情感与“年轻人”的心理。

(1)作者是什么季节来到圆明园凭吊的?面对废墟,作者是怎样的情感态度?

——冬日,心情沉重

(2)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对着这一凝固的历史,我只有怅然凝望”,为什么说“历史”是“凝固的”? ——因为这蒙受了奇耻大辱的废墟,只管悠闲地,若无其事的停泊着,如石刻一般,停滞了,凝固了,而废墟永远象征了那段与它有关的历史。“楚国早已是湖北着,但楚辞的光辉,不是永远充塞于天地之间么?” ——个人虽然渺小,但依然在历史上可以体现自己的价值。可以无愧于人“小得多的概念。”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给予我们的就是无形而宝贵的精神价值。

(3)文章前面说“它该让出地方,好建设新的一切,”但后文却说“能源能留下一部分废墟呢,最好是远观一带,或只是这座断桥,也可以的”,这样行文前后是否矛盾?

——前面说的是改造历史,后面说的是不忘记历史,两者相辅相成,作者内心经历了一定的挣扎和思考。

(4)和年轻人说过哪些对话?你能否理解年轻人的矛盾心理? “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身旁的年轻人在自言自语。“留下来吧,就因为是废墟,需要每一个你呵”“匹夫有责”年轻人是敏锐的,他清楚的说出我嗫嚅的话,但是怎样尽每一个我的责任,怎样使环境允许每一人我尽责任?“他微笑,笑容却介于冷和苦之间。

他不是画家”年轻人评论道:“他只是爱这景色——”

“我也许可以想一想,想一想这废墟的召唤。”年轻人忽然微笑说,那笑容仍介于冷和苦之间。

—— 本段话,“介于冷和苦之间”的笑容,神态和语言,无不反映出“年轻人既有责任意识又存疑虑情绪的矛盾心理

四、深入理解课文深层含义:

题目中的“召唤“具体指的什么内容?让学生讨论

——生命的短暂,自然的永恒,历史的沧桑,总会令人不禁唏唏感叹,但是除了感叹我们还应该做些什么呢? 而且没有忧国忧民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那人铁感叹就只能是种浅薄和虚华。

所以‘“召唤人们留下来,改造这凝固的历史”做出努力,尽每一个“我”的责任。

五、品味语言,找出你喜欢的语句读一读,进一步体会作者的语言特色。

六、迁移拓展:你认为圆明园是复建呢,还是保留?为什么?历史前行,还会留给我们怎样的思考?

下载《1. 拓展》教案1(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1. 拓展》教案1(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1.格式设置1

    Word2010 格式练习1请按下列要求设置: 1.将标题设为小二号、黑体、红色; 2.将正文设为小三号、仿宋、红色,强调文字颜色2,深色25%;将正文设为首行缩进2字符,第一段设段前段后各一行......

    《1. 生命离不开水》教案1

    《生命离不开水》 教学目标: 1.知道水是动物、植物和人体的组成部分,它在生命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2.意识到动植物和人的生活离不开水,水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

    2016年高中生拓展教案1

    高中体育拓展教案 一、目标确定依据: 1.课程分析: 拓展训练是一套塑造团队活力、推动组织成长的不断增值的训练课程,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要体现形式之一。坚持“健康第一”......

    拓展阅读1教案(精选五篇)

    拓展阅读1 课型:拓展阅读课 教学目标: 1、通读相关文章。 2、读懂文章内容,了解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3、继续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办法。 整合内容: 丛书: 《失败的成功》......

    四年级拓展课教案1

    第一周 第二周 准备周 第三周 第六节课 1抄写生词,每个两遍。 2听写生词,同桌互改。并订正。 宽阔 笼罩 薄雾 沸腾 奔腾 依旧 恢复 灿烂 竹竿 规律 缝隙 照耀 3被第一单元日积......

    《1. 我们周围的土壤》教案1

    《1.我们周围的土壤》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土壤里含有不同大小的颗粒。 2、能够建立土壤是个混合物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 1、能够运用多种方法和多种感官来认识......

    1.白鹭(教案)

    第一单元【教材分析】1.单元主题: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一花一鸟总关情”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通过所写的事物,或蕴含着作者浓的感情,或引发了作者深深的思考。本单元主要由《白......

    1.观潮(教案)

    第一单元单元教学总览【教材分析】1.单元主题: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感受自然之美”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由《观潮》《走月亮》两篇精读课文和《现代诗二首》《繁星》两篇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