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张允碧《中国的茶文化》教案
《中国茶文化》教案
——张允碧
第一讲
侃侃生活中的茶
一、教学目的:
1、了解生活中的茶事
2、知道生活中常用的茶具名称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基本的茶具名称及用途
三、教学内容:
1、学习生活中接触的与茶有关的那些事儿 日常饮茶 茶馆
与茶有关著作及电视剧——《红楼梦》、《狄仁杰之神都龙王》 茶诗——卢仝《七碗茶》
2、基础茶具的认识 1)茶壶
2)盖碗:又称三才杯
由盖、碗、托三部件组成 可泡茶 可泡、饮合用
3)茶道六君子:又称“君子六艺” 茶筒、茶匙
茶漏、茶则 茶夹、茶针
4)茶船:
放置泡茶用具的垫底茶具
既可增加美观,又可防止茶壶烫伤桌面
5)公道杯:亦称茶盅、茶海
盛放泡好的茶汤。因有均匀茶汤浓度的功能,故亦称公平杯
6)茶滤网 7)品茗杯 8)闻香杯 9)杯托
10)盖置:
放置壶盖、盅盖、杯盖的器物
11)茶荷
第二讲
中国茶文化概述
一、教学目的:
1、了解茶文化的概念
2、了解茶文化的形成及发展
3、了解中国饮茶史史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茶文化的概念和茶文化的形成及发展 中国的饮茶发展史
三、教学内容:
1、茶文化内涵
广义的茶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创造的所有与茶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的茶文化——是指茶对人的精神和社会的影响及作用。
茶文化包含:茶叶专著、茶叶期刊、茶与诗词、茶与歌舞、茶与小说、茶与美术、茶与婚礼、茶与祭祀、茶与禅教、茶与楹联、茶与谚语、茶事掌故、茶与故事、饮茶习俗、茶艺表演、陶瓷茶具、茶馆茶楼、冲泡技艺、茶食茶疗、茶事博览、茶事旅游。
2、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1)茶文化的启蒙阶段
公元前2700-三国时期 茶的发现和利用
神农发现茶,《神农本草经》:“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西汉时期有以茶命名的“茶陵”县; 东汉华佗《食经》:“苦荼久食,益意思。”
三国《广雅》:“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 2)茶文化的萌芽阶段
三国至唐代
文人饮茶的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脱离一般的饮食而走向文化
圈,对人的精神和社会产生作用
晋左思《娇女诗》有:“心为茶荈剧,吹嘘对鼎“ 把茶大量移入诗坛,使茶酒在诗坛中并驾齐驱的是白居易
他以茶为主题的诗有八首,叙及茶事、茶趣的有五十多首,二者共六十多首。如 “看风小溘(ke)三升酒,寒食深炉一碗茶”(《自题新昌居止》)。又如:“举头中酒后,引手索茶时”(《和杨同州寒食坑会》)。前者讲在不同环境中有时饮酒,有时饮茶;后者是把茶作为解酒之用。《唐才子传》说他“茶铛(cheng)酒杓shao不相离”
3)茶文化的形成阶段
自唐代陆羽《茶经》的问世,使茶文化达到空前的高度,标志着唐代茶文化的形成
《茶经》中包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方面的双重内容,探讨了制茶、种茶、饮茶艺术等方面的内容,把中国儒家、道家和佛家的思想融于饮茶之中,创中国茶道之精神
以后又出现大量有关茶的书、诗和对联。如张又新的《煎茶水记》、温庭筠的《采茶录》、宋徽宗赵佶的《大观茶论》等 茶文化的形成与禅教的兴起有关
唐代由于寺庙崇尚饮茶使唐代的中国茶道出现了宫廷茶道、文人茶道和寺院茶道
4)宋代茶业的大发展促进了茶文化的普及和发展
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宋太祖赵匡胤嗜茶,在宫廷设茶事机关,茶仪成为礼制
在下层社会,茶文化更加活跃,“邻里间献茶”、订婚“下茶”、结婚“定茶”、同房“合茶”、民间的“斗茶” 宋代北苑贡茶园石刻 5)明清时期茶艺有了大的发展
如果讲究环境、气氛、音乐、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等,则可称之为“茶艺”。文人墨客对品茗技艺、茶具款式和品茗环境有新的突破,讲究“至精至美”。他
们认为讲究“至精至美”才算“道”。如张源《茶录》:“造时精,藏时燥,泡时洁。精、燥、洁茶道尽也。”
他认为茶中有内蕴之神-“元神”,发乎于外体-“元体”。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割。
在茶事活动中,做到质朴求真、中王冲和,便可求得茶之真谛。
张大复:“世人品茶而不知其性,爱山水而不会其情,读书而不得其意,学佛而不破其宗。”
品茶不必斤斤于其水其味,要得其真谛,即通过饮茶达到:一种精神上的愉快;一种清心悦神、超凡脱俗的心境;一种超然物外、精致高洁的仙境;一种天、地、人,融通一体的境界。
6)现代茶文化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茶业发展迅速,社会不断文明进步,茶文化飞速发展。 1949年茶叶产量仅为7500T,发展到2003年,全国茶园面积发展到119万公顷,茶叶总产量达到75多万T,近几年全国各地已办起茶馆3.5万多家。茶文化、茶科技、茶产业实现了互相促进、良性循环。如杭州的“茶人之家”、北京的“中国茶人联谊会”、湖北的“陆羽茶文化研究会”、杭州西湖乡的“中国茶叶博物馆”、“中国国际茶文化交流馆”、各地出现的茶艺馆、茶文化节、茶叶庄园等。
4、饮茶的发展史 1)饮茶的起源
大致说来,有先秦说、西汉说、三国说 先秦说
陆羽根据《神农食经》“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的记载,认为饮茶始于神农时代,“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然而《神农食经》据今人考证成书在汉代以后,饮用始于上古原始社会只是传说,不是信史。
清人顾炎武认为,”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日知录·茶》)顾炎武认为饮茶始于战国时代也只是推测,并无直接的证据。先秦饮茶,不是源于传说,就是间接推测,并无可靠材料来证明。
三国说
《三国志·吴书·韦曜传》有“密赐荼荈以代酒”,这种能代酒的饮料当为茶饮料,足以证明吴国宫廷已经饮茶。据此,《南窗纪谈》认为中国饮茶始于三国。《集古录》则认为始于魏晋。
三国时代东吴饮茶是确凿无疑,然而东吴之茶当传自巴蜀,巴蜀的饮茶要早于东吴,因此,中国的饮茶一定早于三国时代。
西汉说
清代郝懿行在《证俗文》中指出:”茗饮之法,始见于汉末,而已萌芽于前汉。司马相如凡将篇有荈诧,王褒僮约有武阳买茶。“郝懿行认为饮茶始于东汉末,而萌芽于西汉。
王褒《僮约》中有”烹茶尽具“、《武阳买茶》,而武阳即今四川彭山县,说明四川在西汉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中国的饮茶不晚于公元前一世纪。
中国的饮茶始于西汉,而饮茶晚于茶的食用、药用。2)饮茶发展于三国两晋南北朝
中国饮茶始于西汉有史可据,但在西汉时期,中国只有四川一带饮茶,西汉对茶作过记录的司马相如、王褒、杨雄均是四川人。两汉时期,茶作为四川的特产,通过进贡的渠道,首先传到京都长安,并逐渐向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陕西、河南等北方地区传播;另一方面,四川的饮茶风尚沿水路顺长江而传播到长江中下游地区。从西汉直到三国时期,在巴蜀之外,茶是供上层社会享用的珍稀之品,饮茶限于王公朝士,民间可能很少饮茶。
3)饮茶风俗成于中唐
中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载:”南人好饮之,北人初不多饮。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侠,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穷曰竞夜,殆成风俗,始自中地,流于塞外。“封演认为禅宗促进了北方饮茶的形成,唐代开元以后,中国的”茶道“大行,饮茶之风弥漫朝野,”穷日竞夜“,”遂成风俗“,且”流于塞外"。4)饮茶方法的演变
生煮羹饮
春秋以前,最初茶叶作为药用而受到关注。
随着人类生活的进化,生嚼茶叶的习惯转变为煎服。即鲜叶洗净后,置陶罐中加水煮熟,连汤带叶服用。日久,自然养成煮煎品饮的习惯,这是茶作为饮料的开端。
即以茶当菜,煮作羹饮。茶叶煮熟后,与饭菜调和一起食用。此时,用茶的目的,一是增加营养,一是作为食物解毒。《晏子春秋》记载,“晏子相景公,食脱粟之饭,炙三弋五卵茗菜而已”;又《尔雅》中,“苦荼”一词注释云“叶可炙作羹饮”;《桐君录》等古籍中,则有茶与桂姜及一些香料同煮食用的记载。
煎煮法
秦汉时期,茶叶的简单加工已经开始出现。鲜叶用木棒捣成饼状茶团,再晒干或烘干以存放,饮用时,先将茶团捣碎放入壶中,注入开水并加上葱姜和桔子调味。此时茶叶不仅是日常生活之解毒药品,且成为待客之食品。
唐时,茶叶多加工成饼茶。饮用时,加调味品烹煮汤饮。饮茶蔚然成风,饮茶方式有较大之进步。此时,为改善茶叶苦涩味,开始加入薄荷、盐、红枣调味。此外,已使用专门烹茶器具,论茶之专著已出现。此时,对茶和水的选择、烹煮方式以及饮茶环境和茶的质量也越来越讲究,逐渐形成了茶道。
冲泡法
明代后,由于制茶工艺的革新,团茶、饼茶已较多改为散茶,烹茶方法由原来的煎煮为主逐渐向冲泡为主发展。茶叶冲以开水,然后细品缓啜,清正、袭人的茶香,甘冽、酽醇的茶味以及清澈的茶汤,更能领略茶天然之色香味品性。
当今茶之饮
据饮茶习俗可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讲究清雅怡和的饮茶习俗:茶叶冲以煮沸的水(或沸水稍凉后),顺乎自然,清饮雅尝,寻求茶之原味,重在意境。我国江南的绿茶、北方花茶、西南普洱茶、闽粤一带的乌龙茶以及日本的蒸青茶均属此列。
二是讲求兼有佐料风味的饮茶习俗:如边陲的酥油茶、盐巴茶、奶茶以及侗族的打油茶、土家族的擂茶,又如欧美的牛乳红茶、柠檬红茶、多味茶、香料茶等等
三是讲求多种享受的饮茶风俗:即指饮茶者除品茶外,还备以美点,伴以歌舞、音乐、书画、戏曲等。如北京的“老舍茶馆”。
第三讲
中国茶道
一、教学目的
1、掌握茶道、中国茶道、道家文化等。
2、了解中国茶道的内涵,学习礼仪文化,陶冶性情,修身养性,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中国茶道之内涵
三、教学内容:
1、茶道
所谓茶道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也是一种修身养性的生活方式。通过沏茶、赏茶、饮茶学习礼法,美心修德,增进友谊,是一种有益的和美仪式。
2、茶道起源
茶道起源于中国
唐代《封式闻见记》:“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当时社会流行茶宴,以茶代酒,品茗赏景。
陆羽《茶经》“精、行、俭、德”。在茶事活动中倡导此种精神。希望品茗者从煎到饮进入一种澄心静虑、怡情悦性的境界。
宋徽宗赵佶:“至于茶之为物,致清导和,韵高致静则非庸人孺子可得也。” 明代朱权《茶谱》:“予尝举白眼而望青天,汲清泉而烹活火,自谓与天语以扩心志之大,符水火以副内炼之功。”
3、茶德
即饮茶时的道德要求。即将茶艺的外在表现形式上升为一种高层次高品位的境界和道德风尚-真、善、美。 陆羽的俭朴。
刘贞德《茶十德》:“以茶利礼仁,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
4、中国茶道的基本精神
台湾教授吴振铎:“清、敬、怡、真”
“清”是指“清洁”、“清廉”、“清静”、“清寂”。茶艺的真谛不仅要求事物外表之清,更需要心境清寂、宁静、明廉、知耻。
“敬”是万物之本,敬乃尊重他人,对己谨慎 “怡”是欢乐怡悦。
“真”是真理之真,真知之真。饮茶的真谛,在于启发智慧与良知,诗人生活的淡泊明志、俭德行事。臻于真、善、美的境界。
5、中国茶道分类
寺院茶道
(视频)中华茶艺 7 禅茶茶艺.mp4 宫廷茶道
(视频)中华茶艺 2 唐代宫廷茶艺表演.flv 文人茶道
(视频)中华茶艺 4 文士茶.mp4
第四讲 茶叶分类和命名
一、教学目的:
1、了解十大茶分类和命名及分类依据
2、了解各类茶的工艺流程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十大茶类分类,分类依据
三、教学内容:
1、茶叶命名
1)依茶叶的外形命名:竹叶青、莲心、毛尖、毛峰、松针„..2)依地名命名:西湖龙井、咸宁龙井 3)依色泽命名:红茶、绿茶„.2、茶叶分类及分类依据 1)分类依据:
茶叶的品质特点 加工工艺和加工水平2)茶叶分十大类:
绿茶、黃茶、黑茶、红茶、白茶、青茶、花茶、紧压茶、茶叶食品饮料、速溶茶
3、主要茶类的品质特点及工艺流程 1)绿茶品质特点及工艺流程
绿茶是不经过发酵的茶,即将鲜叶经过摊晾后直接下到二三百度的热锅里炒制,以保持其绿色的特点
工艺:杀青——揉捻——干燥 2)黃茶品质特点及工艺流程
在制茶过程中,经过闷堆渥黄,因而形成黄叶、黄汤。分“黄芽茶”(君山银芽)、“黄小茶”(沩山毛尖)和“黄大茶”(霍山黄大茶)。 工艺:杀青——闷黄——揉捻——干燥 3)黑茶品质特点及工艺流程
原料粗老,加工时堆积发酵时间较长,使叶色呈暗褐色。是藏、蒙、维吾尔等兄弟民族不可缺少的日常必需品。云南的普洱茶和湖南的安化黑茶就是中国传统的经典黑茶。
工艺:杀青——揉捻——渥堆——干燥 4)红茶品质特点及工艺流程
红茶是一种全发酵茶(发酵程度大于80%),其名字得自其汤色红。功夫红茶是我国特有的红茶品种。世界的四大高香红茶有:祁门红茶,阿萨姆红茶,大吉岭红茶,锡兰高地红茶。
工艺:萎调——揉捻——发酵——干燥 5)白茶品质特点及工艺流程
我国特产,它加工时不炒不揉,只将细嫩、叶背满茸毛的茶叶晒干或用文火烘干,而使白色茸毛完整地保留下来。白茶主要产于福建的福鼎、政和、松溪和建阳等县,有“银针”、“白牡丹”、“贡眉”、“寿眉”几种。 工艺:萎调——干燥 6)青茶品质特点及工艺流程
属半发酵茶,即制作时适当发酵,使叶片稍有红变,是介于绿茶与红茶之间的一种茶类。它既有绿茶的鲜爽,又有红茶的浓醇。因其叶片中间为绿色,叶缘呈红色,故有“绿叶红镶边”之称。 工艺:萎调——做青——炒青——揉捻——干燥
4、中国名优茶
1)西湖龙井的品质特征:
外形--光、扁、平、直、色绿。
内质--香高纯,熟栗香;汤色绿、黃绿明亮;滋味鲜浓醇;叶底完整嫩绿明亮。
西湖美景、龙井名茶,早已名扬天下。游览西湖,品饮龙井茶,是旅游者到杭州的最好享受。西湖龙井茶产于西湖四周的群山之中,西湖龙井茶素以“色绿、香郁、味甘、形美”四绝称著。
扁形类的名茶还有:大方、旗枪、竹叶青、剑毫、瓜片等 2)黄山毛峰的品质特征:
黄山毛峰外形条索紧结壮实,白毫显露。
内质清香高长;汤色清澈;滋味鲜浓、醇厚、甘甜;叶底嫩黄,肥壮成朵。 其中“鱼叶金黄”和“色似象牙”是特级黄山毛峰外形与其他毛峰不同的两大明显特征
黄山毛峰属条形类绿茶,与之相似的名茶有:峨嵋毛峰、蒙顶甘露、凌云白毫、天目山毛峰等
3)安溪铁观音品质特征:
安溪铁观音属青茶类,相类似的有乌龙茶、武夷岩茶等
铁观音原产安溪县西坪乡,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关于铁观音品种的由来,在安溪还留传着两种历史传说,一说是西坪茶农魏饮做了一个梦,观音菩萨赐给的一株茶树,挖来栽种而成;另一说是安溪尧阳一位名叫王士让的人在一株茶树上采叶制成茶献给皇上,皇上赐名“铁观音”而得。
外形--茶条卷曲,肥壮圆结,沉重匀整,色泽砂绿,整体形状似晴蜓头、螺旋体、青蛙腿
内质--冲泡后汤色金黄浓艳似琥珀,有天然馥郁的兰花香,滋味醇厚甘鲜,回甘悠久,俗称有“音韵”。铁观音茶香高而持久,可谓“七泡有余香”。
4)洞庭碧螺春品质特点:
“碧螺春”产于我国著名风景旅游胜地江苏省苏州市的吴县洞庭山。唐代陆羽《茶经》中有关茶产地中提到“苏州长洲县生洞庭山”。洞庭山所产的茶叶,因香气高而持久,俗称“吓煞人香”,后来清代康熙皇帝品尝此茶后, 得知是洞庭山碧螺峰所产, 改定名为“碧螺春”
条索纤细,卷曲成螺,茸毛披覆,银绿隐翠,清香文雅,浓郁甘醇,鲜爽生津,回 味绵长。
5)祁门工夫红茶品质特征:
属工夫红茶类,类似的有宜红、滇红、川红等 高档祁红外形--条索紧细苗秀,色泽乌润
内质--冲泡后茶汤红浓,香气清新芬芳馥郁持久,有明显的甜香,有时带有玫瑰花香。祁红的这种特有的香味,被国外不少消费者称之为“祁门香”。
6)台湾冻顶乌龙品质特征:
冻顶乌龙茶属轻度或中度发酵茶,主产于台湾省南投县鹿谷乡的冻顶山。冻顶山是凤凰山的支脉,居于海拔700米的高岗上,传说山上种茶,因雨多山高
路滑,上山的茶农必须蹦紧脚尖(冻脚尖)才能上山顶,故称此山为“冻顶”。冻顶山上栽种了青心乌龙茶等茶树良种,山高林密土质好,茶树生长茂盛。 外形--卷曲呈半球形,色泽墨绿油润。
内质--冲泡后汤色黄绿明亮,香气高,有花香略带焦糖香,滋味甘醇浓厚,耐冲泡。
第五讲 茶艺的“三法”“四要”
一、教学目的:
1、了解茶艺的“三法”“四要”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茶艺“四要”
三、教学内容:
1、茶艺“三法”:制茶法、烹茶法、佐茶法;
2、茶艺“四要”:精茶、真水、活火、妙器。1)要精茶。—茶要好,要懂茶
要靠感官鉴定茶的形、色、香、味,定出茶品优劣,不历练难得真功夫。品饮名茶是古今时尚。
名茶的形成与贡茶、名山、名人、消费市场关系很大;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文化的某些特征。
2)要真水
陆羽论择水以“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雨水、雪水是“天水”,烹茶亦佳。
宜茶之水一般要清、活、轻、甘、冽。
茶趣之一是择水,汲水自煎茗乃文人雅事。品水文学是茶道开出的奇花异卉。 天下名泉
天下第一泉:玉泉,北京玉泉山玉泉,为清代乾隆帝御封; 谷帘泉,庐山康王谷谷帘泉,为唐代茶圣陆羽品定;
中泠泉,镇江金山寺中泠泉,为唐代刘伯刍品定;
趵突泉,济南趵突泉,清皇帝乾隆曾为之亲提“第一泉”
天下第二泉:石泉,无锡惠山寺石泉水,名曲《二泉映月》就说的是惠山石泉 天下第三泉:杭州虎跑泉;
杭州龙井泉;
苏州虎丘寺石泉水,此前被陆羽品定为天下第五泉,后为刘伯刍评为“第三泉”
济南珍珠泉。
天下第四泉:扇子山蛤蟆石泉; 上饶广教寺陆羽泉。
天下第五泉:扬州大明寺泉水。3)要活火
茶有九难,火为之四。烹茶要“活火”,燃料选择上一要燃烧值高,二要无异味。如何看火候?“三大辨,十五小辨”是古人的经验。 饮食行业谚话曰:“三分技术七分火。”烹茶用火不易。
所以陆羽《茶经·六之饮》中提出“茶有九难”火为之四。并说“膏薪庖炭,非火也”,即有油烟的柴和沾有油腥气味的炭不宜作烤、煮茶的燃料。
4)要妙器
茶艺四事,茶具乃其一端。中国茶具在唐代以前是与食器混用,作为品茗专用的茶具草创于唐代,陆羽功不可没;宋承唐制,为适应斗茶游戏有所损益;明清趋于完善,尤以宜兴紫砂壶以其艺术性、文人化而被誉为神品。
茶具发展总趋势是由繁趋简、由粗趋精,历古朴、富丽、淡雅三个阶段。茶具的发展与文化同步、与茶道同步。
第五讲 茶具
一、教学目的:
1、了解不同质地的茶具的特点
2、学会搭配茶具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不同质地茶具的特点 茶具的搭配
三、教学内容:
1、茶具的种类(按质地分)
陶土茶具:紫砂茶具、陶质茶具等; 瓷器茶具:白瓷茶具、青花茶具等; 玻璃茶具:玻璃茶杯、玻璃壶等; 金属茶具:金、银、铜、铁、不锈钢; 漆器茶具:漆器茶杯、漆器茶托等; 竹木茶具:竹木茶杯、竹木茶托等; 石器茶具:玉石茶具、玛瑙茶具等。
2、茶具的特质
1)陶土茶具
陶土器具是新石器时代的重要发明,最初是粗糙的土陶,然后逐渐演变成比较坚实的硬陶和彩釉陶
陶土器具的发展:土陶→硬陶→彩釉陶 陶土器具的质地:粗糙→坚实→多彩、细腻 陶器中的佼佼者——宜兴紫砂茶具
明代(陶庵梦):“宜兴罐以龚春(供春)为上,一砂罐,直跻商彝周鼎之列而毫不愧色。”
史料记载“供春之壶,胜如金玉”,“阳羡(即宜兴)瓷壶自明季始盛、上者与金玉等价。”
紫砂茶具创始于宋,明代以后大为流行,成为各种茶具中最惹人珍爱的瑰宝。
紫砂茶具性能:透气性强、保温性能好、且能蓄留香。
紫砂茶具有三大特点:“泡茶不走味,贮茶不变色,盛暑不易馊。” 历代紫砂壶名师:
明代:龚春——供春壶
明代万历年间: 紫砂壶“四大名家”:董翰、赵粱、文畅、时朋,– 紫砂壶“三大妙手”:时大彬、李仲芳、徐友泉
近代:顾景洲、朱可心、蒋蓉、徐秀裳、汪寅仙、吕尧臣、•
徐汉裳、谭泉诲、许四海
2)瓷器茶具
瓷器的发明和使用稍迟于陶器;
瓷器茶具:白瓷、青瓷和黑瓷三足鼎立。 白瓷茶具
唐代:白瓷就有“假玉器”之称。
北宋-江西景德镇:质地光润,白里泛青,雅致悦目而异军突起,技压群雄——中国瓷都。
明、清两代: “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
青瓷茶具
青瓷茶具始于晋代,主产地为浙江。
唐代顾况《茶赋》:“舒铁如金之鼎,越泥似玉之瓯”。
诗人皮日休《茶瓯》:“邢客与越人,皆能造瓷器,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
青瓷生产水平鼎盛时期:宋代浙江龙泉哥窑、弟窑
黑瓷茶具
宋代,茶色贵白,所以宜用黑瓷茶具陪衬。
黑瓷以建安窑(今在福建省建阳市)所产的最为著名。所生产的兔毫盏,釉底色黑亮而纹如兔毫,黑底与白毫相映成趣,加上造形古雅,特别为日本茶人所推崇。
彩瓷茶具
3)玻璃茶具
玻璃茶具是茶具中的后起之秀。 玻璃质地:透明、可塑性大。
玻璃茶具:晶莹剔透、光彩夺目、光洁、导热性好,时代感强,价廉物美。
4)金属茶具
金属茶具是在历史上昙花一现的茶具,主要是用于宫廷茶宴。
中国茶道的基本精神是“精行俭德”,故在茶艺中不提倡使用金属茶具。
5)漆器茶具
漆器茶具始于清代,主产于福建福州故称为“双福”茶具。
福州产漆器茶具:多姿多彩,有“宝砂闪光”、“金丝玛瑙”、“釉变金丝”、“仿古瓷”、“赤金砂”等名贵品种。
6)竹木茶具
竹木质地朴素无华且不导热,用于制作茶具有保温不烫手等优点。 竹木还有天然纹理,做出的茶具别具一格,很耐观赏。
目前主要用:竹木制作茶盘、茶池、茶道具、茶叶罐等,也有少数地区用木茶碗饮茶。
7)其它茶具
用玉石、水晶、玛瑙以及各种珍稀原料制成的茶具。
台湾:木纹石、黑石胆、龟甲石、尼山石、端石的石茶壶都很受欢迎。 一般用于观赏和收藏,在实际泡茶时很少使用。
3、茶具和茶类的搭配 1)茶具的色泽
茶具的色泽—指制作材料的颜色和装饰图案花纹的颜色。 冷色调:包括蓝、绿、青、白、灰、黑等色, 暖色调:包括黄、橙、红、棕等色, 凡用数色装饰的茶具可以主色划分归类。2)茶具与茶类色泽的搭配
茶器色泽的选择:指外观颜色的选择搭配。
选配原则:要与茶叶相配,饮具内壁以白色为好,能真实反映茶汤色泽与明亮度。
注意主茶具中壶、盅、杯的色彩搭配,再辅以船、托、盖置,力求浑然一体,天衣无缝。
以主茶具的色泽为基准,配以辅助用品。 可根据所泡茶类选用。3)绿茶类—冷色
透明无花纹、无色彩、无盖玻璃杯; 或白瓷、青瓷、青花瓷无盖杯。4)大宗茶类
单人用具,夏秋季可用无盖、有花纹或冷色调的玻璃杯,春冬季可用青瓷、青花瓷
多人用具,宜用青瓷、青花瓷、白瓷等各种冷色调壶杯具。5)红茶类—暖色
条红茶:紫砂(杯内壁上白釉)、白瓷、白底红花瓷、各种红釉瓷的壶杯具、盖杯、盖碗。
红碎茶:紫砂(杯内壁上白釉)以及白、黄底色描橙、红花和各种暖色瓷的咖啡壶具。
6)乌龙茶类—冷色
轻发酵及重发酵类:白瓷及白底花瓷壶杯具或盖碗、盖杯。 半发酵及轻、重焙火类,朱泥或灰褐系列炻器壶杯具。 半发酵及重焙火类,紫砂壶杯具。
7)花茶
茉莉花茶:冷色,玻璃杯,青瓷、青花瓷等盖碗、 玫瑰红茶:暖色,玻璃杯,斗彩、五彩等盖碗、盖杯、 品种的盖碗、盖杯、壶杯具。8)普洱熟茶(黑茶)—暖色 9)普洱生茶(晒青绿茶)—冷色
第六讲 茶俗
一、教学目的:
1、了解不同民族、地区的茶俗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不同民族、地区的茶俗
三、教学内容:
1、国内少数民族茶道 1)布依族“姑娘茶”
姑娘茶是布依族未出嫁的姑娘精心制作的茶叶,制好的这种茶叶都不拿出来出售,而只作为礼品赠送给亲朋好友,或在谈恋爱或订亲时,由姑娘家作为信物送给情人。意思是用纯真精致的名茶来象征姑娘的贞操和纯洁的爱情。
2)西藏高原茶文化
在西藏,藏族喝的茶可分为酥油茶、甜茶、清茶,其制作方法各不相同。而藏族最喜欢喝的是从吐蕃时期就己开始流传的酥油茶。做酥油茶时,取适量的浓茶汁加一定比例的水和盐,倒入“董莫”(酥油茶桶),加入酥油,再用力将“甲罗”(打酥油茶用的棍子)上下来回搅动,待水乳交融便成了可口的酥油茶。3)云南三道茶
一道苦、二道甜、三道香麻辣 4)云南的盐巴茶
茶汁+盐巴。早一盅威风,午一盅轻松,晚一盅去痛,一日三盅雷打不动。5)蒙古奶茶
2、国外饮茶习俗 1)英国人的午时茶 2)印度热带奶茶 3)俄罗斯的红茶 4)蒙古的砖茶 5)泰国人喜欢冰茶 6)美国人喜速溶茶
7)德国人喜玉兰、米兰花茶 8)土耳其人喜“苹果茶” 9)埃及人喜甜茶
第七讲
茶与健康
一、教学目的:
1、了解茶的营养价值
2、了解茶的保健功能及常见病的预防和保健知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茶的营养价值,茶的保健功能
三、教学内容:
1、茶之营养价值
茶叶被誉为二十一世纪饮料之王。历来被公认为世界三大饮料之首 英国人“文明之饮”、“健康之饮”、“灵魂之饮” 法国人“浪漫之饮” 日本人“原子时代的饮料” 这与其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分不开的。
2、茶叶化学成份的分类
主要的有机物(占干物质%):
蛋 白 质20~30% 氨 基 酸1~4% 生 物 碱3~5%
茶 多 酚20~35%
糖
类20~25% 有 机 酸3%左右 类 脂 类8%左右
色 素1%左右
芳 香 物 质0.005~0.03 维 生 素 0.6~1.0
主要的水和无机物:
水分-鲜叶75%
干茶4-7%
无机物(占干物质%)-
水溶性部分2~4%
水不溶部分1.5~3.0% 含25种氨基酸
25种氨基酸都是人体所必须的氨基酸。茶氨酸是茶树特有的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的80%,另外,谷氨酸和天门冬氨酸的比例也较大。还有苏氨酸、赖氨酸、胱氨酸、半胱氨酸等。 含丰富的维生素 丰富的矿质营养元素
40多种。
钾:占干物质1.5-2.5% 硒:紫阳富硒茶1.5-3.8ppm,硒是GH-PX的组成成分 锌:35-50微克/100g,是RNA和DNA聚合酶的组成成分。氟:100-500ppm,防龋齿和老年骨质疏松 钙:2800-5600微克/g 镁:1200-2400微克/g 铁:80-2600微克/g 锰:200-1100微克/g 糖类和蛋白质类
糖类:占干物质10-12.5%,属多聚糖类,可防糖尿病。蛋白质:20%,溶于水者仅1-2%。 生物碱
2-5%,包括:咖啡碱、可可碱、茶碱,其中咖啡碱占主要地位。具有兴奋作用,益思、去疲劳、醒脑、强心、利尿解毒、助消化。 茶多酚类
又叫单宁、鞣酸。占干物质20-35%,其中70%属儿茶素类,此类物质中的EGCG、EC、ECG引起了医学界广泛重视,它们具有抗癌作用。此类物质还有抗氧化性、防衰老、降血脂、血糖作用。 粗纤维
占干物10-20%,有助消化、降血脂。
3、茶的保健功能
《本草纲目》:“火为百病,茶最能降火,火降则上清矣” “保健茶”、“减肥茶”、各种保健茶饮料等
现代科学技术证明茶中的儿茶素类物质不仅具有较强的保健价值还有很强的医疗作用。 抗癌抗突变 抑制艾滋病毒 增强免疫力延缓衰老 降脂减肥防治动脉粥样硬化
乌龙茶、铁观音、普洱茶降脂减肥效果更好 降三高 健齿防龋
儿茶素对S菌有较强的杀灭作用
茶叶中的F可使牙齿中羟磷石灰转化为氟磷石灰 消臭解毒
抽烟易引起口臭,是烟碱与蛋白质作用。消化不良放出臭气。儿茶素具有强的消臭作用 抗辐射
茶叶可解除体内的放射性物质。浓绿茶可加速锶90的排除。
广岛原子弹后幸存者调查表明,大多数为嗜好茶者。
4、饮茶的“宜”与“忌”
饮茶可解酒,但不宜酒后大量饮浓茶 饮茶可除口臭:经常饮茶,早晨用浓茶漱口 抗癌
浓红茶可防皮肤癌 贫血者慎饮茶 冠心病慎饮
神经衰弱、失眠者,不宜饮浓茶,不宜临睡前喝茶
脾胃虚寒、患有溃疡者不宜喝浓茶 妇女在经期、孕期、临产期、哺乳期少饮茶 儿童饮茶不宜过量和过浓 忌饮冷茶 忌空腹喝茶 忌饭前大量饮茶 忌饭后立即饮茶 忌饮太新鲜的茶 饮茶可减轻吸烟危害 电脑工作者宜饮茶
茶能使人精神振奋,增强思维和记忆能力
茶能消除疲劳,促进新陈代谢,并有维持心脏、血管、胃肠等正常机能的作用 饮茶对预防龋齿有很大好处
饮茶能明显地抑制癌细胞的生长,抑制细胞衰老 饮茶可抗“三高”
饮茶有良好的减肥和美容效果,特别是乌龙茶对此效果尤为明显。 不宜发烧喝茶,茶叶中含有茶碱,有升高体温的作用
5、季节饮茶
春季:花茶,驱寒、促进阳气回升 夏季:绿茶,降温消暑
秋季:乌龙茶,除夏天余热、恢复津液 冬季:红茶,生热暖胃
6、针对身体和工作,你该喝什么茶
用脑过多:茉莉花茶、绿茶 体力劳动、运动过后:乌龙茶、红茶 常处于空气污染严重环境:绿茶 缺乏劳动和运动的人:绿茶、花茶 嗜烟酒者:绿茶 肉食主义者:乌龙茶 阴虚体质者:绿茶
虚体质、脾胃虚寒者:乌龙茶、花茶 便秘:蜂蜜茶
减肥美容:乌龙茶、普洱茶、绿茶 抗癌、防癌:绿茶
降血脂、防动脉硬化:乌龙茶、绿茶 延年益寿:乌龙茶、红茶
7、药茶
枸杞子泡茶:滋补抗衰的作用。
白菊花泡茶:发挥白菊花平肝潜阳、疏风清热、凉血明目的功效
桔皮泡茶:皮泡绿茶,可去热解痰、抗菌消炎,故咳嗽 多痰者饮之有益。 咽喉热痛:药制薄荷冲饮 性情忧郁者:绿茶,合欢花 胃寒腹痛呕吐者:鲜生姜煮茶
神经衰弱:龙眼肉,枣仁,芡实各6—10 克,绿茶冲泡或煮服
慢性咽喉炎,文艺工作者:绿茶5克,青橄榄3枚,胖大海3克,蜂蜜一勺
8、添加茶冲泡法
准备好茶水:茶叶 + 沸水→茶汤; 再加入各种调味料。
如:牛奶红茶;柠檬红茶、果汁(果晶)茶、姜、盐、绿茶等。
9、配料茶制作法
配料:各种干果、果仁、食用中药; 增加茶的保健和滋补功能。
泡法:配料+茶叶+ 沸水→饮(食)用。
10、冰茶制作法
准备:有柄玻璃杯、冰块缸(带夹)、糖缸(带夹),茶罐、冷却壶、有胆滤壶、水壶、茶匙等。 原料:茶叶、冰块; 作法:茶汤+冰块→品饮; 品质:凉爽可口。
第二篇:中国茶文化 教案
中国茶文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了解几种生活中常见的茶叶。
2.通过单元的探究学习活动,初步了解一些中国的茶文化(茶与健康、科学饮茶、中国茶的分布、茶叶用途等等)。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内容讲解、任务引领的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法。
2.让学生初步掌握利用资料、文献等进行研究的方法。
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我国茶文化的详细了解和体验,培养学生热爱我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2.通过对茶艺和茶道精神的领会,培养学生追求饮茶之人“廉、美、和、静”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茶的种类和功能;茶的其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 难点:掌握茶艺、茶道的内涵,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课堂问题导入:
问题“同学们,知道我国古人的‘开门七件事’是什么吗?”引入课堂知识。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是“柴米油盐酱醋茶” 教师总结并引入本节知识
同学回答后,总结“对,这七件事是‘柴米油盐酱醋茶’。另外我国古代文人也有七件宝,是‘琴棋书画诗酒茶’。我们可以看到不管是对一般百姓生活,还是读书的文人,有一样东西都是少不了的,那就是‘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跟茶有关的文化知识”
二、用多媒体课件辅助讲解本节课主要知识
知识点一:了解我国茶的种植、饮用历史及茶的功能
教师活动:引用古代经典有关茶的记录,讲述我国茶的历史,茶的功能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并回答,还知道哪些有关茶的记录,功能还有哪些。
主要内容: 1.茶的历史:
战国时的《神农本草》记载:“神农尝百草疗疾,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并记述了茶的药效和作用,“荼味苦,饮之使人益思,少卧,轻身,明目”。
唐陆羽《茶经》中记载:“茶为之饮,发乎神农氏” 2.茶的化学成分及其功能
茶多酚(降血压、防癌、保护心血管等)
儿茶素(天然的抗氧化剂,对抗衰老、清除自由基作用明显)咖啡碱(能兴奋中枢神经,可提高触觉、嗅觉、听觉、味觉的分辨率,并能利尿,消除支气管及胆管痉挛)
芬芳类物质(芳香开窍,抗毒消炎,利肺排痰)
知识点二:掌握茶文化的组成部分 教师活动:运用多媒体课件讲述茶文化的四个组成部分,其内容分别是什么
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茶文化的四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主要内容:
茶文化的四个组成部分:
物态文化:茶叶的栽培、加工、保存以及茶具、水茶事物件等 制度文化:从古到今,行政管理阶层都对茶叶的生产、加工、贸易、消费,有明确的标准和律条
行为文化:茶叶生产和应用的过程中所形成的行为模式,通常是以茶礼、茶服、茶艺的形式表现出来
心态文化:人们在茶叶生产和应用中孕育出来的价值观、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在品茶所追求的意境,所油然而生的联想,对人生价值深层次的顿悟,在茶艺操作过程中所追求的礼仪和韵味,以及反映茶叶加工、品饮情趣的文艺作品等,是茶文化的核心部分
知识点三:掌握茶的主要种类及其代表名茶
教师活动:结合茶的图片,讲解主要茶的类型,其制作工艺区别,名茶代表。
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浙江省有哪些名茶? 主要内容:
我国茶的主要种类及其特征
1、绿茶:具有香高、味醇、形美、耐冲泡等特点。其制作工艺都经过杀青一揉捻一干燥的过程。由于加工时干燥的方法不同,绿茶又可分为炒青绿茶(龙井)、烘青绿茶(黄山毛峰)、蒸青绿茶(恩施玉露)和晒清绿茶(滇绿)。
2、红茶:与绿茶恰恰相反,是一种全发酵茶(发酵程度大于80%)。红茶的名字得自其汤色红。红茶与绿茶的区别,在于加工方法不同。红茶加工时不经杀青,而且萎凋,使鲜叶失去一部分水分,再揉捻(揉搓成条或切成颗粒),然后发酵,使所含的茶多酚氧化,变成红色的化合物。这种化合物一部分溶于水,一部分不溶于水,而积累在叶片中,从而形成红汤、红叶。
3、乌龙茶 :乌龙茶也就是青茶,是一类介于红绿茶之间的半发酵茶。青茶(乌龙茶)——属半发酵茶,即制作时适当发酵,使叶片稍有红变,它既有绿茶的鲜爽,又有红茶的浓醇。因其叶片中间为绿色,叶缘呈红色,故有“绿叶红镶边”之称。乌龙茶在六大类茶中工艺最复杂费时,泡法也最讲究,所以喝乌龙茶也被人称为喝工夫茶。
4、黑茶:原料粗老,加工时堆积发酵时间较长,使叶色呈暗褐色。是藏、蒙、维吾尔等兄弟民族不可缺少的日常必需品。
知识点四:掌握茶艺、茶道的内涵及其联系
教师活动:用VCD播放我国传统茶艺表演,总结茶艺表演的顺序,讲解茶艺、茶道的内涵
学生活动:观赏茶艺表演的VCD,体验茶文化的魅力,思考并回答茶艺与茶道之间的联系
主要内容:
茶道:以茶为载体的生活礼仪,是陶冶心情的一种方式,是以沏茶、赏茶、饮茶等美心修德传承礼节的和美仪式。
茶艺:制茶、泡茶的表演艺术,是发展个性、顿悟人伦的方式
知识点五:了解其他茶文化
教师活动:用PPT介绍其他与茶有关的文化,包括喜爱饮茶的名人、对联、诗歌
学生活动:继续体验茶文化的丰富内涵
四、教学总结
教师结合上述教学内容的讲解,总结本节学习要点。
五、课后实践
布置同学自发结成学习小组参观台州市主要的茶楼,茶商店,在实践中继续体验我国茶文化的魅力!
第三篇:中国茶文化
中国茶文化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是中国的韵味。作为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一,饮茶在古代中国是非常普遍的。茶文化意为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征,包括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联、茶书、茶具、茶画、茶学、茶故事、茶艺等等。
历史起源
“神农尝百草,日遇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神农本草经》)如是记载。传说神农氏为了给百姓治病,不惜以身犯险,亲身验证各种草木的药性,最后中毒却因茶而得救。这时候的茶更多的是用于药用价值,还不是一种日常饮用的饮料。在古代,巴蜀地区多“烟瘴”,容易让人郁积瘴气,患上热毒。而巴蜀人偶然发现茶有清热解毒、除瘴气的功效,所以他们常常喝茶,久服成习,以至于将茶当作一种日常饮料。到隋朝时,由于茶的成本并不算高,大多数人奔着茶对于身体的益处去饮茶使之渐渐成为一种全民习惯。直到780年,陆羽著《茶经》,中国茶道文化终于发扬光大。《茶经》中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它还探讨了饮茶艺术,并将儒、道、佛三教的文化精神内涵融入饮茶当中。
中国茶道
自古以来,种茶、制茶、泡茶、品茶均被认为需要高度技艺。当代,由中国人开始,将有关的技艺称为茶艺。茶之为物,产自崇高的山,吸收天地的灵气还必须配上清洁的流泉。所谓仁者爱山,智者爱水;古人的一杯茶包含中国文人、哲人深爱的天、地、山、水,仁、智。在中国饮茶分为两类,一类是”混饮”,即在茶中加盐、加糖、加奶或葱、桔皮、薄荷、桂元、红枣,根据个人的口味嗜好添加。另一类是”清饮”即在茶中不加入任何有损茶本味与真香的配料,单单用开水泡茶来喝。全国各地对茶的配制是多种多样的:有苏州的香味茶、湖南的姜盐茶、成都的盖碗茶、台湾的冻顶茶、杭州的龙井茶、福建的乌龙茶等。
饮茶风俗
以茶待客”是中国人最高的待客之道。看似简单的一杯茶其中其实暗含了许多学问,除了泡茶讲究,斟茶、品茶、添茶都及其讲究,在中国,吃茶”一词还是青年男女恋爱求婚的代名词。以茶作嫁妆,是因茶多子,其性不移,而作为婚烟美满的象征。在传统婚礼中,新人要向双方父母敬茶,长辈也会发事先准备的红包作为见面礼。
无茶不华
茶是中国从内闭的封建王朝破壳而出,从明代直至20世纪
40年代之前,茶叶一直是各类出口商品的第一位,占出口总额的主要份额。当今,尽管时尚的潮流冲击着每个角落,但
醒目而林立的茶馆、茶楼、茶店,以及此起彼落的斗
茶、赛茶、茶艺比赛、茶展、茶书、茶说更是以从未有
过的规模、持续不断的热情、气度非凡的华夏文化的强劲构筑了一道中国特有的许多都市现代化进
程中亮丽而挺拔的风景线。而且凡是重视茶、普及
“饮茶与健康”
及茶的知识,搞得出色的地区、部门无
论在经济、文化教育方面的健康发展都成绩斐然。
茶文化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和康乐性,品尝名茶、茶具、茶点,观看茶俗茶艺,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中华茶文化博大精深,充分发挥它的功能与作用,必将促进茶业事业的发展,促进人类的文明与进步,对社会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第四篇:大班社会教案:中国茶文化
【活动目标】
1、运用多种感官了解茶的起源及种类。
2、了解中国茶文化,萌生民族自豪感。
3、学习茶艺中的礼仪,仪态端庄,先客后主等。
4、体验泡茶,品茶的快乐。【活动准备】
茶具,各种茶叶,茶袋,vcd短篇,幻灯片。【活动过程】
一、导入新课。师:“孩子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很多有意思的东西,你们想不想看一看?”展示各种各样的茶袋。师:“请小朋友来闻一闻是什么味道?” 幼:“淡淡的清香。” 师:“现在请小朋打开你的茶袋,去看看你的袋子里装的是什么样的茶叶,你认识吗?” 师:“如果你不认识没有关系,现在去我们就去认识一下他们。” 播放幻灯片。
请小朋友再次观察茶叶,你认出了它是什么茶了吗?红色袋子里的茶叶为碧螺春,梅红色袋子里的茶叶为毛尖,蓝色袋子里的茶叶为龙井,绿色袋子里的茶叶为普洱茶,黄色袋子里的茶叶为铁观音。
二、了解中国的茶文化,萌生民族自豪感。师:“孩子们你们知道饮茶是最先从哪个国家开始的吗?” 师:“现在我请小朋友在录像中去找答案。” 播放短片。师:“你们找到答案了吗?” 师:“对,中国是第一个开始饮茶的国家,我们把饮茶看作是优雅,美的享受。世界上其它地方的饮茶习惯、茶叶的种植都是从中国学来的。你们作为中国人,心里是什么感觉啊?” 幼:“开心,自豪,高兴。”
三、茶的用途及功效。师:“小朋友你们自己喝过茶吗?好喝吗?你们都喝过什么茶?” “你们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爱喝茶吗?喝茶有哪些好处?” “茶叶不仅具有提神清心、清热(jy135幼儿教育)解暑、消食化痰、去腻减肥、清心除烦、解毒醒酒、生津止渴、降火明目而且还有防龋齿抑制癌细胞的作用。”
四、茶艺。师:“茶既然有那么多好处,你们现在想不想就品一品呢?” 幼:“想” 师:“今天老师就为小朋友们泡制中国的十大名茶之一的铁观音。”
教师示范茶艺表演,请幼儿观赏。在茶艺表演中渗透文明礼仪,先客后主的文化熏陶。
1、介绍茶具名称。
2、温杯。
3、泡茶。
4、品茶。师:“中国是礼仪之邦,谦虚,好客,愿把自己最好的东西与别人分享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这第二道茶是味道最香甜,最好的。今天来了那么多客人老师,我们就把这最好喝的茶献给他们好不好?” 请幼儿给老师奉茶,然后幼儿品茶。
五、幼儿自主操作泡茶品茶,教师巡回指导。师:“你们想不想尝一尝自己茶袋里的茶是什么味道?”“现在请小朋友泡一下自己茶袋里的茶并品一品?”
家庭作业:请小朋友回家后为自己的爸爸妈妈泡制一道茶,消除他们一天的劳累。
六、活动结束。【活动反思】
从目标、内容来看,内容围绕着目标而展开,运用多媒体和实物教学孩子很感兴趣,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幼儿在活动中学习到了有益的经验,了解了茶的不同种类,了解了中国的茶文化。同时增强了民族自豪感,体会到了品茶泡茶的乐趣。在让幼儿认识各种茶叶时,时间应多一点,把实物与幻灯片很好的结合在一起,这样孩子会更直观印象也会更深刻。
第五篇:大班科学教案 中国茶文化 教案
大班科学教案
中国茶文化
大班科学教案:中国茶文化
来源:淄博市张店区傅佳镇中心幼儿园 张燕
【设计意图】
茶是我国的传统饮料,在我国,茶的品种繁多,制茶的工艺各种各样,“饮茶”的方式各不相同,可以说“茶”蕴含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本活动通过让幼儿亲自动手制作茶饮料,收集有关茶的知识并将其分类整理,使幼儿在为祖国文化自豪的同时,锻炼了动手实践的能力和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团结合作的精神。
【活动目标】
1、认识,了解几种生活中常见的茶叶。
2、通过品茶,初步认识到茶叶是一种解渴的好饮料。
3、引发制作“茶饮料”的兴趣,培养想象力和动手能力。
4、通过对茶文化的了解,激发幼儿对祖国文化的自豪和热爱。
【活动准备】
1、幼儿在家品尝家长泡的茶叶,并让他们在品尝的过程中了解各种茶的名称并从家里带自己喜欢喝的茶叶到幼儿园。
2、绿茶、红茶等:茉莉花、菊花、玫瑰花****分别放在小盘子里,每个小盘子一把小勺、孩子自己的喝水杯一个。
3、有关茶知识的课件。
4、《茶叶的聚会》故事磁带。
【活动过程】
1、激发幼儿对茶的兴趣:
(1)师:“上星期老师布置了一个任务,让小朋友回家品尝爸爸妈妈或者是爷爷奶奶泡的茶,并了解茶的名称,有谁能把自己品茶的经过和了解到的有关茶的事情,与小朋友一起分享。
(2)请幼儿讲述,鼓励幼儿讲述的越多越好,每位幼儿讲述完,教师要用一句概述性语言小结。
2、介绍有关茶的知识
(1)将幼儿收集和老师准备的茶叶放在桌子上请幼儿观察,说一说他们的名字、形状、颜色以及味道。
(2)播放课件,让幼儿了解茶叶是怎么生长?人们是怎么进行采摘?如何加工?以及如何冲泡?
(3)听故事《茶叶的聚会》进一步了解有关茶的文化。
3、让幼儿自己动手制作茶饮料。
(1)师:小朋友,我们了解了这么多茶的知识,如果让你发明一种茶的饮料,你会做一些什么样的茶饮料呢?(让幼儿互相讨论)。
(2)请幼儿将讨论的结果和小朋友分享。
(3)幼儿动手动脑发明制作“茶饮料”。
教师要给予幼儿帮助,并提醒幼儿倒热水时要注意安全。
(4)泡好茶以后,待温度适宜时请幼儿相互观察颜色、闻闻气味、并一边品尝一边向同伴介绍推荐自己的茶饮料也可请同伴品尝自己制作的茶饮料并根据品尝者的建议改进配制方法。
【活动延伸】
引发幼儿继续探究“茶”知识的兴趣。
师:“你们想不想知道是哪个国家最先发明喝茶的?(幼儿肯定回答不知道)“如果”我们想了解一种自己不知道的知识,应该怎么做呢?(让幼儿讨论)最后教师鼓励幼儿运用各种方法去搜集有关茶知识的信息。
大班科学活动:拆装圆珠笔
活动目标:
1认识各种圆珠笔,知道圆珠笔的用处。
2、通过观察、拆装圆珠笔、绘制安装说明书等形式,感知圆珠笔的构造,掌握安装的步骤。
3、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将拆下来的原件、放在筐子里,对拆装活动有兴趣。活动准备:
1、师生提供收集各种圆珠笔
2、幼儿人手一张白纸,一支圆珠笔,人手一个小筐子。
3、在黑板上画一张《圆珠笔统计表》(附统计表)。
活动过程:
一、玩一玩——感知圆珠笔的多样性。
——教师:你带来的圆珠笔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不同?(比较圆珠笔的粗细、长短。)
——鼓励幼儿用笔在纸上写一写、画一画、玩一玩、说一说:你有什么新发现?
——与同伴交换玩一玩圆珠笔,说一说:你们的圆珠笔哪些地方一样?哪些地方不一样?
——教师小结:圆珠笔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文具,它是笔杆、笔芯等部件在材质、形状和色彩上都具有多样性的特点。
二、拆一拆——感知圆珠笔的结构。
——教师:你知道圆珠笔的里面是什么吗?
——幼儿拆开圆珠笔,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
——教师出示黑板上的《圆珠笔统计表》,讲述圆珠笔的名称(笔帽、笔杆、弹簧、笔芯等0,请个别幼儿在集体面前介绍自己的发现,教师在统计表上记录圆珠笔部件的数量。
三、装一装——感知组装圆珠笔的过程。
——鼓励幼儿将零散的圆珠笔部件组装起来。
——教师:你是怎样组装圆珠笔的?鼓励幼儿大胆地讲述安装圆珠笔的过程。
四、画一画——安装说明书。
——鼓励幼儿用画图的方式,记录自己安装圆珠笔的操作过程。
——请个别幼儿在集体面前交流。
五、说一说——圆珠笔的用途。
——教师:圆珠笔有什么用?圆珠笔为什么能写字?圆珠笔一直能用吗?
六、游戏活动——拆一拆、装一装。
——引导幼儿与同伴交换圆珠笔,重新进行拆装圆珠笔的活动,感知不同构造的圆珠笔进一步巩固对圆珠笔的认识。
——组织幼儿分组开展拆装各种圆珠笔的“擂台赛”,比一比,看谁拆得快、装得快,训练幼儿手部的精细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