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九年级英语习题课教学设计
九年级英语习题课教学设计
刘红英
一: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听力测试、单项选择及任务型阅读。
二:本节课的课型:习题课
三:本节课的主要任务:
本节课是一节习题课。本课的重点(1)听力测试。主要教会学生如何做听句子选答语,避免胡选的现象。(2)英语选择题知识点的复习和运用。(3)任务型阅读的解析。难点为各知识点的运用。这些知识点是讲九年级英语中出现比较多,运用频率比较高,学生出错也比较多的方面。所以在处理这一部分时,我想通过复习这些知识点,标志词和各种句式的结构,让学生对这些知识点有一个总体的认识,为后期综合复习打好基础;通过任务型阅读的解析,让学困生找到解题的方法,从而树立信心,争取在学英语方面有所成就感。
四: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学生能够知道各知识点的运用意义,标志词。
2.能力目标:
学生能够正确运用各知识点。五:本节课的教学方法: 1.学生自解
2.小组活动 六:关于学生:
学生在中学已经学习过各知识点的运用,而且他们已经对各知识点的运用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是,他们不能正确地和系统的运用他们。因此,在这节课中,学生可以系统的复习各知识点的运用,并能够正确做有关各知识点的运用的练习题。
七、本课中对各知识点的运用练习设计 设计一:教学目标的设计: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复习各知识点的运用。2.能够正确运用各知识点。
在处理这一部分时,教师直接出示教学目标,这样学生可以非常明确本节课的主要任务及教学的重难点。设计二:各知识点的复习设计:
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回答各知识点的运用。设计三:关于闯关练习题的设计:
运用闯关的形式,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设计练习题部分。第一关为选择题---此题为基础题,题目比较简单,标志词非常明显,学生很容易判断时态并作出选择。所以,在处理这部分练习题时,教师采用快速反应的形式,如果谁最先找到答案,就举手。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可以减少学生对此类题目的恐惧,同时为第二关的能力题做好准备;
第二关为任务型阅读,此类题目为能力题,同时也是学生的易错题,学生非常害怕做这样的题目。所以,在设计这两道题目时,教师把它们放在第一关选择题之后,因为此时学生对各知识点的用法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再做这两道能力题时,学生就不那么恐惧了。另外,在做题的同时,教师还不断提醒学生找出标志词和位置,这样就减少了学生的出错机率。因此,在处理这一关题目时教师先让学生自己做,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内充分讨论,最后核对答案并作出解释;
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能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而且从课堂达标情况看,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也不错。
设计四:关于教学小结的设计:
在学生做完这两关的练习题后,教师及时总结本节课主要内容---各知识点的用法,标志词以及其各种句式的结构。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也可以加深学生对各知识点的用法的正确理解,有助于学生对各知识点的正确运用。
设计五:关于家庭作业的设计:
这处理家庭作业这一环节时,教师注意分层次布置作业,将家庭作业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必做题为任务型阅读(2),选做题为任务型阅读(3)这样,既可以让大部分学生“吃好”,也可以让好学生“吃饱”。四: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改进措施:(一):关于设计一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在设计一中,有关各知识点的用法,标志词及结构的复习,单独由教师来讲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且学生可能只是被动的接受教师所讲的内容。所以,在处理这一部分时,如果能够再多给学生一部分时间去回忆,让学生自己去总结归纳其句式结构,意义及标志词,并能够给出例句,这样就既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且学生对各知识点的用法理解也会增强。
(二)关于设计二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在设计二的练习题部分中,提高题部分的处理过于简单。由于时间问题,教师只是在学生完成练习后,简单的核对答案。如果再核对答案时,让学生说出原因或标志词,或许效果会更好些。
第二篇:浅谈九年级化学习题课教学
浅谈九年级化学习题课教学
甘肃省民勤县东坝中学(733302)
李宗福
高效的习题课教学是化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它具有巩固知识、训练思维、掌握方法、培养习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作用。它对学生存在的问题不仅具有诊断性,而且还有治疗功能。也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如何上好九年级化学习题课,提高教学效率,根据我的教学谈谈我的一点点体会。
一、教学内容选择科学性:
1、习题选择要有目的性。
选择习题要体现初中化学课程的总目标、教学单元目标、课堂教学应达到的教学目标,学生通过练习能进一步巩固知识,使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要着眼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围绕基础这个中心进行策划,真正有效地发挥习题的功能。对学习难度较大的内容,教师设计习题应侧重于重点,突破难点上。对学生易接受,知识连贯性强的内容,设计有利于提高思维能力的习题。
2、习题选择要有针对性。
能体现教学内容的层次,适合思维能力层次不同的学生。要针对教学目标、针对考查知识点、针对学生的学习现状,切忌随意性和盲目性。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掌握了化学实验基本技能,对概念、特征和本质有了初步的了解,具备了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选习题应引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探究,从化学的本质,进一步理解探究的意义。
3、习题选择要注意可行性。教师应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内进行习题的选择,过分简单的习题会影响学生思维的质量,思维活动未得到充分的展开,缺乏其应有的激励作用;难度过大的习题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难以获得成功的喜悦,长此以往,将使学生丧失自信心。所以,题目的设计要有一定的梯度,适当的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每个班级学生的基础知识、智力水平和学习方法等都存在一定差别,习题的设计要针对学生的实际进行分层处理,既要创设舞台让优生表演,发展其个性,又要重视给后进生提供参与的机会,使其获得成功的喜悦。题目安排可从易到难,形成梯度,虽然起点低,但最后要求较高,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得后进生不至于“陪坐”,优等生也能“吃得饱”,使整体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二、教学过程重视学生主体性
1、情感交融,以生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生的主动精神,把学生的学习过程看作是主体满足内在需求的主动探索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习题课教学中一定要体现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边、双向活动,将讲、练、思三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尽可能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提出问题应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思维空间,让它们在主动探索和讨论中达到问题的解决。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在于启发、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分析和总结。教师根据学生练习反馈的信息,积极组织学生讨论,适时启发点拨,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转化,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2、以点带面,突出思路教学
在习题课教学中,重视题意的分析,逐步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通过审题,让学生弄清每类习题与哪些概念、理论、公式和哪些物质的性质有关,进而找出解答的问题与已知条件的关系,然后根据习题特点,找出解题的要害,从而形成正确的思路和解题的方案,把握解题方法,并能列出解题格式,要点和注意事项。如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一般思路为:⑴审题,从中找出已知和求解的关系。⑵列已知,设未知。⑶列出比例式、求解。⑷写出答案并验算复核。
三、教学手段重视化学学科性
1、利用化学学科特点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实验在化学学科中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应充分意识到并利用好这些特点 ,培养学生浓厚的化学学习兴趣。①将习题和实验操作有机结合起来,将初中化学研究性学习成果和改进实验改造成实验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提高学生科学素养。②将化学知识与实际生活链接,解决现实问题的化学。溢满生活气息的化学,才能让学生感到化学的价值,产生积极愉快的情感。
2、加强解后评析,注重思路启迪,提高解题效率。
习题解后的评析,不仅能及时理清学生的解题思路,引导学生反思解题过程。同时对训练思维,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特殊的功效。方法可采用“一题多解”、“变题讨论”、“错例分析”等。通过评析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把知识讲活,从而达到培养思维变通性、创造性,开拓学生解题思路,提高解题效率的目的。
无论用什么方法,讲解习题一定要让学生有思辨、质疑的时间,某些实验题应该让学生去动手探究,从而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学会科学的方法。对学生习题中普遍出现的错误,教师要重点讲解,帮助学生分析原因,矫正学生在审题、理解、推理等方面的失误,培养他们规范作答的好习惯,而那些绝大多数学生都会的题目,完全可以不讲,留待课后个别答疑。从而节约大量的学习时间,减轻了学生的学业负担,提高了学习的效率,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学生的实际情况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也是多种多样的,教无定法,生硬地照搬照抄只能是邯郸学步,批判性地继承别人的经验,找出适合自己实际的最好方法,多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努力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三篇:勾股定理习题课教学设计
勾股定理复习教案
课题:勾股定理习题课
授课类型:复习课
日期:3月17日
一、教学目标:
1.会用勾股定理及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2.经历勾股定理的应用过程,熟练掌握其应用方法,明确应用的条件。
二、教学重点:勾股定理及逆定理的综合应用
三、教学难点:利用方程解决翻折问题
四、教学方法:例题讲解法
五、典型例题
(一)勾股定理及逆定理的综合应用
1.(1)如图,分别以Rt △ABC三边为直径向外作三个半圆,其面积分别用S1,S2,S3表示,则S1,S2,S3之间的关系为。.
(2)以△ABC三边为直径向外作三个半圆,其面积分别用S1,S2,S3表示,如果S1 +S3=S2 则此三角形是 三角形。
S
S
S2.教材29页13题
(二)利用方程解决翻折问题
3.如图,Rt⊿ABC中,∠C=90°,AC=6,AB=10,D为BC上一点,将AC沿AD折叠,使点C落在AB上,求CD的长。
A
C´
B C
D
(三)勾股定理的应用
4.一根70cm的木棒,要放在长、宽、高分别是50cm、40cm、30cm的长方体木箱中,能放进去吗?(长方体的高垂直于底面的任何一条直线)5.教材29页14题
(四)最短路程-展开图
六、家庭作业 1.教材39页9题
2.设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及斜边上的高分别为a,b及h.求证:
111 a2b2h23.如图是一个三级台阶,它的每一级的长宽和高分别为20dm、3dm、2dm,A和B是这个台阶两个相对的端点,A点有一只蚂蚁,想到B点去吃可口的食物,则蚂蚁沿着台阶面爬到B点最短路程是_____________。
七、教学反思
第四篇:习题课教学设计
第八课 走进文化生活习题课教学设计
政治组
杨永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有针对性的习题课教学活动,让学生初步认识到文化生活客观题与主观题的一般步骤和基本规律;
2、能力目标:通过学生交流讨论,整体协作共同提高答题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经过“从试题中来,到试题中去”的学习环节,使学生懂得解答每个试题也要把握其内在生命和灵魂的道理。尤其是针对本课习题,提高学生甄别落后与腐朽文化的能力,为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奠定基础。
【教学难点、重点】:引导学生学会发现、学会交流、学会领悟、学会归纳;找准题设切入口,归纳总结答题技巧。【教学手段】:多媒体设备
【教学流程】:明确目标—习题演练—师生说题—总结归纳—巩固强化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夯实基础】:请同学们回顾第八课《走进文化生活》的知识体系。(学生自主完成,过程略)【习题一组练习】多媒体展示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习题探究,师生互动,启发学生探究命题立意,归纳总结,通过变式训练拓展提升,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配合学生做多媒体展示。)【变式训练1】多媒体展示略
【习题二组练习】多媒体展示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习题探究,师生互动,启发学生探究命题立意,归纳总结,通过变式训练拓展提升,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教师配合学生做多媒体展示。)【变式训练2】多媒体展示略 【习题三组练习】:(多媒体展示主观题),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习题探究,师生互动,启发学生探究命题立意,归纳总结,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变式训练3】多媒体展示略 【归纳总结】:学生自主总结关于解答客观题的技巧与方法,教师以多媒体设备辅助展示。【巩固强化 综合拓展】多媒体展示材料、问题略。
【小试牛刀】学生自主思考,全面分析,详尽作答,展示自己的解答过程。【归纳总结】:学生自主总结关于解答主观题的技巧与方法,教师以多媒体设备辅助展示。【提升领悟】: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
【过程评价】:师生互评,生生互评 【教学反思】:1.应在以后的教学中注意把握时间;2.针对高二的学生,在总结教学方法技巧环节,教师的语言表述应更具象,使其更容易理解;3.习题的安排顺序应有梯度,循序渐进。
第五篇:习题课教学设计(终稿)_2
习题课教学设计(终稿)
一、教材依据:
采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一章复习题11拓广探索第12题改编“中线”为“高”。
二、设计思想:
1、教学指导思想:
体现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以生为本,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
2、教材分析:
全等三角形的证明是初二几何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这节课探究的是如何从运动的角度来看待三角形全等证明的问题,通过类比迁移的思想,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学数学、用数学的能力。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这有利于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提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将对今后学好几何证明打下一定的基础。
3、设计理念:
(1)、让学生通过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过程,经历动手、动脑,学会观察、发现、分析、概括的学习方法,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维的主动性。
(2)、注重知识的产生、转化和迁移的过程,强调对问题的分析、处理,渗透数学思想。(3)、给学生提供探索和交流的空间,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同时增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4)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回顾所学的知识,并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快乐的学习数学,这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有着积极的意义。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全等三角形的证明己有一定的认识,学生在一般情况下,对简单的几何证明不会有什么问题,但在特定的条件下,证明两次三角形全等,还有点困难这有一个学生学习上数学思维的转变过程。由于我校学生主要来自农村,学生的学习素养普遍较低,教学中面对大多数学生,因此,教学起点不易定得太高,而选择引导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就是想通过剪纸活动去探寻证明途径,降低教学难度,这也完全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四、学习目标:
1、知识技能: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掌握三角形全等的“角边角”“HL”判定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发展有条理地表达能力在具体情境中。
2、过程与方法:学会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使学生能熟练运用全等三角形四种基本判定方法和HL定理去进行几何证明的学习和应用。通过对此例的学习,感受运动在知识的学习和知识技能的提高中的作用,经历由“静”到“动”的思维变化的过程,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更新他们僵化的思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经历和体验数学活动的过程以及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学生的观察、思考,引导学生了解数学思想方法对学习的重要性,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2)、通过课堂学习培养学生敢于实践,勇于发现,大胆探索,合作创新的精神在对几何问题的分析、处理和解决过程中,充分认识几何证明的语言表达的规范性和逻辑思维的严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
重 点:经历对三角形全等条件的分析与画图验证的过程,能用“角边角”“HL”定理去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
难 点:把一般三角形全等问题,转化为直角三角形全等问题。教学方法:探索发现法、小组讨论法。
课前准备:准备有关的纸张、剪刀和作图工具、多媒体,学生预习本节小结部分内容。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剪纸操作,引入新知
问题1:两个三角形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吗?两个直角三角形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这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吗?
学生活动1:任意画一个△ABC,再画一个△A1B1C1,使A1B1=AB,∠B1=∠B,B1C1=BC(即使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把画好的△A1B1C1剪下,放到△ABC上,它们全等吗?
学生活动2:任意画一个Rt△ABC,再画一个Rt△A1B1C1,使A1B1=AB,A1C1=AC(即使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把画好的△A1B1C1剪下,放到△ABC上,它们全等吗?
学生主动参与,互助学习,小组内学生相互协作完成作图剪图。
教师活动:教师巡视,观察各小组学习、交流情况,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和小组进行指导,提问小组学生或学生代表。
师生共同归纳:板书: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边角边”或“SAS”;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斜边、直角边”或“HL”。
(二)创设情景、探索新知
问题2:证明:如果两个三角形有两边和其中一边上的高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学生活动3:以活动2三角形为基础,用橡皮筋和长图钉构成△ABD和△A1B1D1点C是点D在BC边上左右移动后的动点,点C1是点D1在B1C1边上左右移动后的动点,三角形的高AD不变且垂直于BC边,三角形的高A1D1不变且垂直于B1C1边观察这样变化后当B1C1=BC时,△ABC和△A1B1C1全等吗?
学生活动: 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和讨论。各组谈他们的做法和想法,听取教师的点评引导。
教师活动:教师在多媒体上演示活动3,并巡视观察各小组学习、交流情况,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和小组进行指导。
问学生能得出什么结论?教师引导学生回到问题2的结论并加以肯定。
教师引导学生把问题2改写成已知求证形式,而作图分三种情况分三个大组按所作的图形加以证明。已知:如图,在△ABC和△A1B1C1中,A1B1=AB,B1C1=BC,AD,A1D1分别是 △ABC和△A1B1C1的边BC和B1C1上的高,且 AD=A1D1.求证:△ABC≌△A1B1C1.(如图)
学生活动:学生分小组讨论,通过讨论、归纳,既有助于训练学生概括归纳能力,又有助于学生在归纳概括过程中把所学的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条理化、系统化。注意证明书写规范。
组长派组员去黑板上展示各组的证明结果,并讲给全班同学听,重在讲思路。讲完以后全班同学都可以进行点评,或阐述自己不同的思路。
师生共同归纳:
师生共同分析后由教师用多媒体投影仪在银幕上展示解题过程。(略)
(三)小结与反思
回顾本节我们学习的过程,同学们可学到了哪些新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你有怎样的收获?学生应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过程进行回忆。
引导学生反思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大胆发表见解,教师对学生的体会和进步给予肯定和鼓励。
在本节的学习中,学生对图形的动态变化的证明是比较容易接受的,因此改一点D(D1)为动点,证明中所出现的三种不同状态都可以很容易得到证明。很多学生都能体会到动态观点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对数学学习认识上的提高,促进学生严谨科学对待数学学习,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都是十分有益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及时帮助学生提高这样的认识,这样才能加深和扩展学生对数学的理解。
这节课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来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这三个维度方面的目标都有所体现。在如何关注学生的学,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都进行了探究,让学生充分体验到实验、观察、比较、猜想、归纳、验证的数学方法,一步步培养他们的逻辑推理能力,促使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
(四)布置作业:
P27
复习题11第12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