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 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基督教及其分裂;天主教在社会各方面的地位;法国“异端”运动、威克里夫和胡司的思想主张;资本主义萌芽、西欧民族国家发展、文艺复兴冲击了教会;
(2)理解“两个原因”:天主教占据支配地位的原因;宗教异端的概念和形成原因;(3)分析: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促进了西欧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
2、过程与方法:
(1)小组合作探究宗教的作用;
(2)分析图片,从图片中发现有效信息,使学生认识到要变革旧的意识形态以适应新的经济基础的要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天主教的神权统治和宗教“异端”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16世纪的天主教阻碍了社会的进步,成为宗教改革的历史必然;
(2)宗教裁判所摧残了进步势力。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西欧向近代过渡。
难点:宗教异端运动形成的原因和作用。
3.教学用具
幻灯片。图片。
4.标签
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法来导入: 师:世界上有哪三大宗教? 生: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教师对三大宗教作一简单介绍:
佛教:公元前6世纪诞生于古印度,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即释迦牟尼),其教义:宣扬众生平等,忍耐服从;
伊斯兰教:7世纪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的麦加创立了伊斯兰教,伊斯兰教信徒称为穆斯林,经典是《古兰经》;基本信条为“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是主的使者”,这在我国穆斯林中视其为“清真言”,突出了伊斯兰教信仰的核心内容。具体而言又有五大信仰之说:信安拉、信使者、信天使、信经典、信末日审判和死后复活。
基督教:产生于一世纪亚洲西部,基督教是以信仰耶稣基督为救主的宗教。经典是《圣经》。其教义有上帝创世说,原罪救赎说,天堂地狱说。十字架是基督教的标志。
师:天主教属于哪一宗教? 生:基督教。
师:你身边有教堂吗?教堂有什么特征? 生1:众多的教堂反映了历史上的建筑艺术。
生2:星罗棋布的教堂,证明天主教对人们的生活影响大。
师:对,基督教发展到现在,已形成了三大派,即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那么新教是怎样形成的呢? 由此进入新课的学习。★讲授新课
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
(一)天主教的神权统治:
1、基督教的发展演变:
(1)产生:公元1世纪 小亚细亚与巴勒斯坦一带;(2)定国教:4世纪初期定为罗马帝国的国教;(3)分裂:11世纪分裂为东西两部分──东正教和天主教;(4)神权统治的确立:13世纪初确立了对西欧的大一统神权统治。其发展演变如下示意图:
2、中世纪天主教神权统治地位的确立:
关于“中世纪”的概念:中世纪史也叫中古史,指的是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这一时期的历史。封建制度的形成、发展和解体是这一时期欧洲历史的主线。“中世纪”一词是从15世纪后期的人文主义者开始使用的。这个时期的欧洲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统治。封建割据带来频繁的战争,造成科技和生产力发展停滞,人民生活在毫无希望的痛苦中,所以中世纪或者中世纪的早期在欧美普遍称作“黑暗时代”,传统上认为这是欧洲文明史上发展比较缓慢的时期。但是世界各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当西欧在5世纪刚刚进入封建社会的时候,中国已经走完了约1000年封建社会的历程。(1)原因:
①中世纪天主教加强对教会的整顿:通过整顿,天主教的领袖是罗马的主教,后来称教皇。教皇在罗马建立了天主教会的最高权力机构,称为教廷。②天主教和封建王权争夺势力,组织“十字军东征”:
十字军东征(TheCrusades)是在1096年到1291年发生的九次宗教性军事行动的总称,是由西欧基督教(天主教)国家对地中海东岸的国家发动的战争。由于罗马天主教圣城耶路撒冷落入伊斯兰教徒手中,十字军东征大多数是针对伊斯兰教国家的,主要的目的是从伊斯兰教手中夺回耶路撒冷。东征期间,教会授予每一个战士十字架,组成的军队称为十字军。十字军东征一般被认为是天主教的暴行,到近代,天主教已承认十字军东征造成了基督教徒与伊斯兰教徒之间的仇恨和敌对,是使教会声誉蒙污的错误行为。九次东征
公元1095年11月,罗马教皇乌尔班二世在法国克勒芒宗教大会上说︰“在东方,穆斯林占领了我们基督教教徒的‘圣城’(耶路撒冷),现在我代表上帝向你们下令、恳求和号召你们,迅速行动起来,把那邪恶的种族从我们兄弟的土地上消灭干净!”教皇还蛊惑人们︰“耶路撒冷是世界的中心,它的物产丰富无比,就像另一座天堂。在上帝的引导下,勇敢地踏上征途吧!”十字军东侵前后进行了9次。
第一次十字军远征(1096—1099年),参加的约有10万人。骑士十字军兵分4路,1097年会合于君士坦丁堡,旋即渡海进入小亚细亚,攻城夺地,占领了塞尔柱突厥人都城尼凯亚等城,大肆掳掠,于1099年7月15日占领耶路撒冷,接着按欧洲国家模式,在地中海沿岸所占地区建立若干封建国家。十字军横征暴敛,促使人民不断起义,政权动荡不定。
第二次十字军远征(1147—1149年),是在法国国王路易七世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德意志国王康拉德三世率领下进行的。塞尔柱突厥人于1144年占领爱德沙,是这次远征的起因。出动较早的德意志十字军在小亚细亚被土耳其人击溃。法国十字军攻占大马士革的企图也落了空,故这次远征未达到任何目的。第三次十字军远征(1189—1192年),是在“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红胡子腓特烈一世、法国国王奥古斯都腓力二世和英国国王理查一世率领下进行的。腓特烈率其部队,沿上次远征的陆路穿越拜占庭。法国人和英国人由海路向巴勒斯坦挺进,途中占领了西西里岛。由于十字军内部矛盾重重,此次远征也没有达到目的。德意志十字军(最初约10万人)一路上伤亡惨重,冲过了整个小亚细亚,但红胡子在横渡萨列夫河时溺死,其军队也就随之瓦解。腓力占领了阿克拉(阿克)港后,于1191年率部分十字军返回法国。理查在叙利亚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攻占了塞浦路斯,并建立了塞浦路斯王国,以后,于1192年与埃及苏丹撒拉丁签订和约。据此和约,从提尔(今苏尔)到雅法的沿海狭长地带归耶路撒冷王国所有,耶路撒冷仍然留在穆斯林手中。
第四次十字军东征(1202年-1204年)由教皇英诺森三世发动。目的本是要攻占穆斯林所控制的埃及,作日后行动的基地。十字军主要由法国和意大利贵族组成,在没有足够的金钱付给威尼斯人以便渡海到埃及的情况下,十字军按威尼斯贵族将领的建议转去攻打扎拉城(现克罗地亚的扎达尔)。并利用拜占庭国内的纠纷转而攻打君士坦丁堡,在抢劫和破坏后血腥屠城三天。大战过后,威尼斯占去拜占庭帝国八分之三的领土(包括爱琴海,亚得里亚海沿岸许多港口和克里特岛)。而十字军则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建立了拉丁帝国和两个附庸于君士坦丁堡的拉丁帝国的国家,分别是雅典公国和亚该亚公国。
第五次十字军东征(1217年—1221年)。1213年4月19日,教皇英诺森三世要求信徒组建一支新十字军。不过,此教令得不到欧洲的君主们支持。于是,教皇要求教士进行布道宣传,将信徒、社会地位较低的贵族和破落的骑士加入十字军。1215年11月,教皇在拉特兰大堂主持召开了宗教会议,宣布组建一支以攻打埃及为目标的十字军,通过战胜埃及的穆斯林王朝进而重新夺取耶路撒冷。1217年,十字军先到地中海东岸的十字军城市阿克开拔。途中,君士坦丁堡拉丁帝国年迈的皇帝约翰、塞浦路斯的于格一世和安条克公国的王储博希蒙德四世也加入支持。其间,十字军按惯例沿途掳掠。在1218年6月,开始包围达米埃塔。但在几个月的战争中,疾病困扰着十字军。适逢此时,穆斯林苏丹阿迪尔死了。1219年11月,达米埃塔失守。十字军终打开了胜利之门。1221年,十字军企图进攻开罗。战役中,穆斯林军队借尼罗河水截断十字军的路,并包围十字军。9月,穆斯林收复达米埃塔。第五次十字军战争终告失败。儿童十字军,1212年,在教皇和封建主的哄骗下,三万名儿童组成了一支十字军(Children'sCrusade,也称童子军),历史称之为儿童十字军。儿童十字军在法国马赛启程渡海,准备完成大人们未竟的事业。最终,这些孩子不是在风暴中葬身大海,就是被船主给贩卖到埃及。在德国,儿童也是受骗参军。大部份儿童因饥饿和疾病死在途中,其他则流浪乞讨。最不幸的几千个儿童被拐卖。第六次十字军远征(1228—1229年),是在“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二世率领下进行的,这次远征使耶路撒冷在1229年暂回到基督教徒手中,但1244年又被穆斯林夺回。第七次十字军远征(1248—1254年)和第八次十字军远征(1270年),是法国国王“圣者”路易九世先后对埃及和突尼斯进行的两次远征,但两次远征均遭失败。
第七次十字军东征(1248年—1254年),由法国国王路易九世发动。十字军很快便攻取了达米埃塔,但却陷入被瘟疫折磨的境况。熬过瘟疫后,十字军进攻开罗。十字军被由将领拜巴尔率领的奴隶骑兵(马穆路克)打败。结果,路易九世的弟弟阿图瓦伯爵被杀,路易九世被俘。1250年,当时的苏丹被其马穆路克军官推翻,故法国以大笔赎金赎回路易九世。但直到1254年,路易九世和与他的士兵才能被释放回国。
第八次十字军东征(1270年)由法国国王路易九世领导,进军突尼斯。十字军在突尼斯登陆不久,路上发生传染病,路易九世染病身亡。路易九世的儿子兼继承人腓力三世马上下令撤退。此次十字军东征以撤退收埸。
第九次十字军东征(1271年—1272年),由英格兰的爱德华王子领导,赶到北非救援路易九世,但已经无力回天。他在阿卡签定了停战协议,于1272年返回英格兰继承王位。
至此,十字军东征时代基本完结了。
③欧洲封建王权衰落,使欧洲的天主教会占据了支配地位。(2)表现:
①经济上:天主教拥有大量地产,通过征收“什一税”、兜售“赎罪券”等方式搜括钱财:
赎罪券,亦称“赦罪符”,拉丁文意为“仁慈”或“宽免”,后被引申为免除赋税或债务。皇乌尔班二世(Pope Urban II),于1095年,发动第一次十字军运动,为了让十字军战士加强其宗教信仰,教皇宣布所有参军的人,可以获得减免罪罚。并为每一位十字军人发放赎罪券。1313年天主教会开始在欧洲兜售此券。教皇宣称教徒购买这种券后可赦免“罪罚”。开始决定100年出售一次,可是尝到甜头之后,于1400年时调整为50年一次,到了1450年又改为每25年一次。到了1501年贪财的教皇宣告5年出售一次,到了1506年干脆改为1年出售。
16世纪初,罗马教廷每年从德国榨取的财富达30万古尔登(德国钱币名称),这个数目比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年均收入高出好几倍,等于1497年德皇所征税额的21倍。德国由此被称为“教皇的奶牛”。②政治上,建立了等级森严的教阶制度,教权凌驾于王权之上,教会不断地干涉各国的政治权力。
教阶制度:天主教会按照等级制度组成的教职体系和教会管理体制。罗马帝国后期参照帝国的官阶体系而形成,后逐步扩展定型于中世纪西欧封建社会。教阶制的主体由主教、神父和助祭三个品位组成。主教品位又分作教皇、枢机主教(红衣主教)、首主教(即首席主教,一国教会组织之首或首都所在地的主教)、大主教、主教和一般主教等级次。助祭之下还设有一些其他较低品位。教会管理体制则依照这一等级层次,逐级对下行使管理权。罗马教廷把整个西欧的基督教组织及神职人员,按着这一等级森严的教阶制度,统统纳入一个巨大而完整的组织体系之中。
卡诺莎之辱:1076年,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亨利与教皇格里高利争权夺利,斗争日益激烈,发展到了势不两立的地步。亨利想摆脱罗马教廷的控制,教皇则想把亨利所有的自主权都剥夺殆尽。
亨利首先发难,召集德国境内各教区的主教们开了一个宗教会议,宣布废除格里高利的教皇职位。格里高利针锋相对,在罗马拉特兰诺宫召开全基督教会的会议,宣布驱逐亨利出教,不仅要德国人反对亨利,也在其他国家掀起了反亨利浪潮。
一时间德国内外反亨利力量声势震天,特别是德国境内的大大小小封建主都兴兵造反,向亨利王位发起挑战。
亨利面对危局,被迫妥协,1077年1月身穿破衣,骑着毛驴,冒着严寒,翻山越岭,千里迢迢前往罗马,向教皇忏悔请罪。
格里高利故意不予理睬,在亨利到达之前躲到了远离罗马的卡诺莎行宫。亨利没有办法,只好又前往卡诺莎拜见教皇。教皇紧闭城堡大门,不让亨利近来。为了保住皇帝宝座,亨利忍辱跪在城堡门前求饶。
当时大雪纷飞,地冻天寒,身为帝王之尊的亨利屈膝脱帽,一直在雪地跪了三天三夜,教皇才开门相迎,饶恕了他。
亨利恢复教籍保住帝位返回德国后,集中精力整治内部,曾一度危及他王位的内部反抗势力逐一告灭。阵脚稳固之后,他立即发兵进攻罗马,以报跪求之辱。在亨利的强兵面前。格里高利弃城逃跑,客死他乡.卡诺莎之辱将此时欧洲社会政治与宗教力量的不平衡,以及二者之间的矛盾性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情况,直到16世纪英国宗教改革确立“王权至尊”才出现转机,但它对人民的影响却是无法回避的。
③思想文化领域:教会垄断所有的教育、文化和舆论机构,成为封建统治阶级和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④社会生活方面:天主教会的影响无处不在。教堂星罗棋布,人人信教,一个人从生到死都离不开教会。
(二)宗教“异端”:
1、“异端”的概念:中古西欧基督教占统治地位的派别对异己派别的贬称。中古西欧教会内部一直存在着对教义、信条的不同理解和解释,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派别。以罗马教廷为首的主流派以正统自居,视其他派别为异端,不断加以排挤、迫害。如12~13世纪,法南部的阿尔比派;14世纪,英国的威克里夫派和以约翰•保尔为首的“罗拉德派”;15世纪前半叶,捷克的胡司派,该派异端又衍生出市民圣怀派、农民的塔波尔派等,都是反抗正统教会的产物。对这些流传较广、影响较大的异端派别,罗马教廷及各国封建阶级采取了强硬措施,经常纠集“十字军”进行血腥镇压。而上述异端派别则针锋相对,从异端反抗发展为武装起义。如意大利多里奇诺雷起义、法国的扎克起义、英国的瓦特•泰勒起义、捷克的胡司战争和伟大的德国农民战争等,都与宗教异端教派有着密切的联系。
【合作探究】西欧早期的反封建斗争采取了宗教“异端”的形式,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
(1)中世纪的西欧各国,几乎人人都是天主教徒,人们从生到死都和天主教会发生密切的联系,他们的思想和行动都受到天主教会的严格控制,新兴资产阶级还找不到更为先进的思想武器来批判封建主义。
(2)当时欧洲资本主义还不很发达,资产阶级力量比较弱小,他们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在反封建斗争中,他们不得不借用宗教的力量。等到18世纪,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他们便抛开宗教的外衣,打出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旗号,掀起了宣传资产阶级理想的启蒙运动。
(3)是由新教本身的特点决定的。加尔文教否定罗马教皇的权威,主张建立民主的教会,这些思想和资产阶级早期的反封建思想相吻合,因而成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
2、反宗教“异端”的主要表现:(1)法国南部的“异端”运动:
在各派异端学说中,规模较大而且影响较深远的是法国南部和意大利北部的阿尔比派。他们以法国南部的阿尔比城为中心开展活动,盛行于12~13世纪。该派又分为两个教派:一为华尔多派,一为纯洁派。华尔多派反对教会的奢侈生活,反对教会拥有财产,提倡简朴的生活,主张平均贫富。纯洁派则认为封建秩序和教会都是罪恶的化身,教皇是魔鬼的代理人,主张教徒以自身的纯洁来同罪恶划清界限。
教材主要介绍了纯洁派的一些主张。阿尔比派思想在人民中传播迅速,引起了教会的极大恐慌,教皇于1208年亲自组织十字军到法国南部镇压。并在各地建立了许多“异端”裁判所,许多持“异端”思想者被用残酷的火刑烧死。(2)英国人威克里夫的“异端”学说
人物:约翰•威克里夫是英国牛津大学神学教授,首次把拉丁文《圣经》完整地译成英文,他提出了激进的教会改革主张。
主张:①怀疑教会财产的正当性,提出应由国王没收的主张; ②否认教皇拥有教会的最高权威; ③批驳对餐礼的传统解释;
④认为《圣经》才是高于教会和教士的最高权威。
影响:威克里夫的改革思想和实践拉开了基督教会内部改革的大幕。(3)捷克人胡司对教会的批评
人物:胡司是捷克布拉格大学教授,历任神学系主任、校长。1401年受神父职,次年起兼任布拉格伯利恒教堂教士。他受英国宗教改革家威克里夫思想影响,将《圣经》从拉丁文译为捷克文,提出了自己的宗教改革主张。胡司的宗教主张引起了罗马教皇和德国天主教会的仇恨。1414年康斯坦茨宗教会议诱骗胡司到会,将其逮捕。次年7月以异端罪用火刑处死。
主张:①反对天主教会盘剥捷克,严厉谴责教皇兜售赎罪券,反对教会占有土地,要求取消教会地产;
②揭露高级教士的奢侈与残暴,认为主礼教士和教徒是平等的,废除烦琐的宗教仪式和等级森严的教阶制度,要求教会的权力服从世俗统治的权力; ③主张用捷克语举行宗教议式。
影响:在欧洲各国的早期宗教改革中,捷克胡司的宗教改革活动影响最大。胡司之死激起了捷克人民的极大义愤,由此而引发了捷克人民长达15年之久的胡司战争。
【备课资料】胡司战争
1419年7月捷克爆发了具有争取民族解放和反对外来压迫性质的大规模的起义。起因是教皇和德皇失信处死了胡司,起义的矛头指向德国人控制的教会。起义发生在两个不同的地区,形成了两个不同的派别。其中以南方的塔波尔城为中心的一派被称为塔波尔派,他们比较激进,参加者和领导者是下层劳动者。这支起义军成为胡司战争的主力。1419年7月22日,大约有4万多捷克各地的农民来到了塔波尔城,他们把带来的多余财物放在街道上的大木桶中,大家可以随意取用。但是塔波尔派起义者没有一个明确的统一纲领。他们只是反对一切不合理的事物,要求废除等级制度,废除国王,取消繁重的封建义务。他们要求没收土地分给农民,建立一个美好的共和国。在他们内部,分为两个公社,一个是内部生产公社,负责战时的生产供应,另一个是作战公社,负责保卫他们建立的社会。塔波尔派的主要首领是瓦茨拉夫•科兰达。
另一个派别是以布拉格为中心的圣杯派,他们是胡司起义的温和派,其成员大多是中产阶级和中小贵族。这一派在教士约翰•哲里夫的领导下,于1419年7月30日在布拉格市发动起义,夺取了城市的管理权。他们有具体的管理纲领,于1420年拟定了布拉格四条款。他们要求没收教会财产,捷克宗教独立,禁止外国人担任捷克官吏。他们在宗教问题上要求每个人都可以用圣杯领取圣餐,所以被称为圣杯派。他们的要求还包括传教自由,可以用任何语言传教,废除僧侣对世俗财富的占有,僧侣犯罪也应象平民一样论处等。
胡司起义爆发以后,捷克国王受惊吓而死。德国皇帝西吉斯孟德兼任捷克国王。由德国皇帝兼任捷克国王的作法遭到人们更强烈的反对。西吉斯孟德从1420年4月到1431年8月共组织了5次十字军来镇压起义。两派起义军团结在杰出的指挥官约翰•杰式卡(1378—1424年)周围,英勇抗战,其中主要的抵抗力量是塔波尔起义军。
3、宗教“异端”学说对宗教改革产生的影响:(挑战、愿望、影响)①宗教“异端”思想,对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提出了有力的挑战,反映了市民阶层争取政治权利、发展工商业经济的要求和改革教会的愿望,对16世纪欧洲的宗教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②这些异端派别虽然都被镇压下去了,但在天主教的历史上起了改革先驱的作用。
(三)向近代过渡的西欧(14~16世纪):
1、西欧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1)原因:
①生产力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 ②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③新航路的开辟,海外贸易和殖民活动。(2)时间:14~16世纪(3)地点: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威尼斯等城市以及西欧其他的一些城市。
2、西欧民族国家的发展:(1)原因:
①新兴的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化的新贵族不满教会的盘剥,希望分享政治权利和建立强有力的国家政权,结束分裂割据局面;
②一些国家的君主也想摆脱天主教会束缚,加强中央集权,实现富国强兵。(2)表现:
到15、16世纪,西欧的英、法、西班牙等国先后形成为统一的民族国家,并且出现了以专制君主为核心的加强中央集权的趋势。德国虽然分裂成许多诸侯国,但一些大的诸侯国也建立了君主制度,向集权的方向发展。
(3)影响:天主教会成为中央集权发展道路上的严重障碍,把教会置于王权控制之下已成为时代的要求,天主教会对西欧的控制受到挑战。
3、文艺复兴运动促进了宗教改革运动的出现: 教学建议:教师可结合必修Ⅲ相关内容讲述。
文艺复兴中的人文主义者通过文学、艺术及其他形式对天主教会的腐败现象进行揭露和批判,宣传个人的自由、平等和欲望,提倡竞争进取精神与科学求知的理念。著名的人文主义者伊拉斯谟在1503年发表了《基督的战士手册》,强调信仰发自内心,而不在于外在的礼仪。1509年他撰写《愚人颂》,对教皇和上层教士进行了辛辣的讽刺,这些对天主教会的统治形成巨大冲击。而在阿尔卑斯山以北,人文主义者研究了《圣经》的希腊文本,发掘出基督教的原始教义并传播开来,结果人们发现当代天主教会对于基督教教义所作的解释及天主教会的整套组织制度及仪式,与《福音书》中的记载大相悖谬,从而为宗教改革提供了有力依据。
教师小结:14~16世纪西欧出现资本主义萌芽资产阶级、新贵族出现,→需要一个强大的民族国家作支撑→15、16世纪英、法、西班牙顺应时代要求,逐渐形成统一的民族国家→独立于世俗政权之外的天主教会成为中央集权发展道路上的严重障碍,把教会置于王权的控制之下成为时代的要求,宗教改革开始。并强调:宗教改革并不是要废除宗教,而是改变天主教一些教义,使各国的教会摆脱罗马教皇的控制,建立隶属于本国的新教会。
课堂小结
本课主要介绍了宗教改革的背景,可按照下列进行归纳概括:(1)经济上:欧洲资本主义的兴起;
(2)政治上:民族观念的崛起。民族国家发展要求打破中世纪天主教会“一统天下”的局面;
(3)思想上:异端思想的出现、文艺复兴倡导人文主义推动宗教改革;(4)直接原因:在思想文化和经济政治上居于统治地位的教会贪婪腐败,其掠夺最终引发改革运动
(5)根本原因: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产生,封建统治和教会阻碍其发展。
课后习题
当时,欧洲人民的反封建、反教会的斗争都以宗教“异端”的形式出现,请思考一下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何在?
参考答案提示:教会是欧洲最大的封建主;教权高于王权;教会的统治阻碍了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一个人从生到死,深受教会的束缚;处于工场手工业资本主义发展早期的资产阶级本身的力量比较弱小,无力通过大规模的革命手段实现自己的愿望。
板书 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
第二篇:6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文艺复兴三杰” 及其代表作,并着重理解文艺复兴实质上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新文化运动,而并非是简单的复古运动,进而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应深入本质,而不应仅仅停留在表面上。过程与方法:
根据教科书,学生可以围绕文艺复兴运动及宗教改革的性质进行预习。课堂上,教师应仔细讲解:文艺复兴并非古典文明的简单重复,让学生明确两者在性质上的根本差别。同时,也让学生明确:宗教改革实质上是文艺复兴运动的延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1)通过对文艺复兴中的科学探索的认识和宗教在历史上的作用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理性主义精神和科学精神,反对宗教迷信。
(2)通过对人文主义的认识,使学生充分认识人的价值,培养热爱生活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3)通过对优秀文艺作品的介绍,培养学生发现美、鉴赏美的情趣和态度。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文艺复兴产生的原因。(2)人文主义的基本概念。2 教学难点 人文主义。
3.教学用具
多媒体设备
4.标签
教学过程 1 引入新课
师生共同赏析图片《中世纪的圣母子》和拉斐尔的《椅中圣母》,找出他们的不同点来。在此基础上,提问:(1)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2)当时开展了什么运动? 新知介绍
一、文艺复兴
1、意大利文艺复兴产生的社会背景
①意大利半岛最早萌发了资本主义经济:
14、15世纪,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等城市,工商业发达,出现了早期资产阶级,他们具有新的开拓创新精神,不满足于当时天主教会控制下的陈腐、呆板的生活。
②意大利丰厚的文化遗产:意大利是古代罗马、希腊文化的中心地带,留下了不少古代文化的遗迹,容易使当地的人们回忆起古代的辉煌。拜占庭帝国保留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典籍:拜占廷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被奥斯曼土耳其人入侵攻占后,许多学者逃到意大利。他们带来了许多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典籍,这其中有许多是意大利文手抄稿,他们还在意大利各地讲学,促进了意大利人对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研究。
③意大利具有不可多得的人才优势:各城市共和国的统治者和富商巨贾竞相延揽才智之士,汇集了众多的博学才子。可引用佛罗伦萨美第奇的话:“应该把这些有特殊天才的人们作为天上的神仙对待,而不应该把他们看成是驮畜。” 人们正是在研究、学习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过程中,发现了它与教会文化的不同之处,并加以改造利用,掀起了以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为表象,实际是资产阶级新文化的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
2、含义和实质:
文艺复兴是对古希腊、罗马文化中人文主义精神的继承和发展,是反映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从表面上看是欧洲先进知识分子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运动,当时人们认为,文艺在希腊、罗马古典时代曾高度繁荣,但在中世纪“黑暗时代”却衰败湮没,直到14世纪以后才获得“再生”与“复兴”。这表明了文艺复兴的新文化以古典为师的一面,但它不是单纯的古典复兴,而是反封建的新文化的创造,它表现在科学、文学和艺术的普遍高涨和创新,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
实质:文艺复兴是反映欧洲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的思想解放运动。
3、核心: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是资产阶级的世界观,是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支配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艺术、哲学和科学的发展。人文主义思想的核心就是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要求以“人”为中心而非以“神”为中心,以此出发,人文主义重视现世生活,因而追求自由、幸福和物质享受,反对基督教的来世观念和禁欲主义。主张发挥人们的创造力,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位作家亚而伯蒂说:“人是能够随心所欲地改造自己的。”人文主义重视科学实验,鼓励冒险和发财致富,认为事业的成功及发财致富是一种道德的行为。总之,人文主义就是一种为创造现世的幸福而奋斗的乐观进取的精神。
4、文学领域的成就:文艺复兴首先在文学艺术领域表现出来。(1)“文学三杰”:薄伽丘、但丁和彼特拉克 ●薄伽丘:
代表作:《十日谈》
思想主张:抨击了封建道德和教会的禁欲思想,宣传人类平等,主张发展人的个性。
●但丁:“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恩格斯)代表作:《神曲》
思想主张:率先对教会的丑恶现象表达了憎恶。●彼特拉克:“人文主义之父” 代表作:《歌集》
思想主张:最早提出要以“人的学问”代替“神的学问”
5、文艺复兴的传播和意义:(1)传播:意大利→西欧诸国
15世纪后期,新航路的发现刺激了西欧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文艺复兴运动由意大利扩展到西欧广大地区。
(教师可简要指出其成就:莎士比亚、塞万提斯、拉伯雷等艺术大师的成就;“日心说”等自然科学成就。)(2)意义: ①思想方面:文艺复兴冲破了基督教神学桎梏,唤醒了人的自我意识,高扬了为创造现世幸福而奋斗的精神,为后来启蒙思想的出现打下了基础,②精神方面:为资本主义制度的胜利和发展开辟了道路。
③文学艺术方面:文艺复兴时期众多的精湛艺术成为人类艺术史上的绚烂篇章,永放光芒。
④自然科学方面:人文主义提倡科学实验、注重实践,催生了近代自然科学。
二、宗教改革——与上帝直接对话:
1、背景:
(1)文艺复兴的影响:文艺复兴使天主教会的权威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质疑。文艺复兴中,人文主义学者尽管对宗教保持较为温和的态度,但其以人为中心的思想极大地冲击了天主教的精神独裁,天主教的权威日益受到人们的怀疑。人们对教会精神禁锢和腐败的批评更加激烈,要求改革教会的愿望日趋强烈。(P28思考题)
(2)天主教会对欧洲尤其是德意志的压榨。
中世纪的天主教会对人民进行严密的精神统治,基督教信仰的核心是“原罪”和“灵魂救赎”,即人生下来就有罪,只有信仰上帝,跟随耶稣才能得救。16世纪的德意志在名义上是“神圣罗马帝国”,但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成为受罗马天主教会压榨最严重的地区,被视为“教皇的奶牛”,因此,民族压迫、阶级压迫与宗教压迫交织在一起的德意志,便成了宗教改革的发源地。(3)导火线:罗马教皇出售赎罪劵
1517年,罗马教皇以筹资修缮教堂为名,出售赎罪券。这种骗人的谎言激起了德意志维登堡大学神学教授马丁·路德的极大反感。
2、性质:
是在宗教外衣掩饰下发动的反对封建统治和罗马神权统治的政治运动。宗教改革是发生在16世纪的一场爆发于德意志,并迅速席卷西欧的社会思想政治运动。实质上是早期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人文主义思想得以进一步弘扬。
3、代表人物及主张:
(1)代表人物:马丁·路德——“九十五条论纲”(标志着德意志宗教改革的开始)(2)主张:
①他认为信仰耶稣就可得救。
他在研读《圣经》中,提出了关于灵魂得救及救赎的新观点:人的灵魂只要依靠个人虔诚的信仰就可得救,不需要教会神职人员的干预;信仰的唯一依据就是《圣经》,而不是天主教制定的神学。“
②他主张每个基督徒都有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利,而不是盲目听从教皇和教会的说教。坚持《圣经》高于教皇和教会,并依据希腊文原本把《圣经》翻译成德文。
4、扩展及意义:(1)扩展:
马丁·路德的说法引起人们的强烈共鸣,宗教改革运动在欧洲许多地方兴起,形成了不受罗马教皇控制的基督教派,这些教派统称为新教。这是基督教历史上的第二次大分裂。新教形成三大主流教派即路德派、加尔文派和英国国教派,结束了天主教在西欧一统天下的局面。路德教派主要分布在德意志北部和东北部以及北欧、美国等地;加尔文派主要分布瑞士、法国、英国和美国等地;英国国教又称安立甘宗或者圣公会主要存在于英国的都铎王朝时期。(2)内容: ①简化宗教仪式;
②否定罗马教廷权威,坚持国家权力高于教会(3)意义:
①打击了西欧的封建势力,摧毁了天主教的精神独裁,新教成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并对后来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重大影响。②促进了西欧各国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③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的传播和发展。
课后小结
◆(14-17世纪)文艺复兴:本质是以人文主义冲击宗教神权的束缚,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16世纪)(文艺复兴影响下的)宗教改革:进一步传播了人文主义,动摇了罗马教会的统治。◆批判神权统治,鼓吹人性解放和思想自由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的人文主义的主要诉求。复习总结和作业布置
复习总结
1.文艺复兴的实质
“文艺复兴”这一概念并不能揭示其本质,它不是古希腊罗马文明在湮没千年后的复兴,而是新兴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可以形象的比喻为“旧瓶装新酒”,即在古希腊罗马文化文明的“旧瓶”中装上资产阶级的“新酒”。2.正确认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与基督教的关系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反对的是封建的教会与宗教思想,并没有放弃基督教,而是对基督教的发展与创新。宗教改革实质上是一次意义深刻的社会政治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
3.古希腊先哲的人文精神与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比较 4.专家对《蒙娜丽莎》的解读
5.文艺复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代。正如恩格斯所说:“在人文主义的伟大思想光辉和永恒艺术魅力面前,中世纪的幽灵消失了。”因为文艺复兴期间人文主义者的启发,欧洲随之而来的是商业革命,宗教改革,政治革命,并且开创了一个理性的时代,世界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6.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有何异同?
同:(1)都代表新兴资产阶级的主张和要求。(2)矛头都对准教会神学统治;(3)都促进思想解放。
异:(1)发起地区:意大利——德意志
(2)开展形式:文学艺术作品——直接改革宗教(3)参与力量:上层社会知识分子——广泛群众(4)体现的人文精神侧重点:
文艺复兴——追求幸福生活,提倡人性解放。宗教改革——反对教会权威,主张信仰自由。
课堂练习
1.(2013·广东文综,19)欧洲某个时期崛起了一个富有的阶级,他们成为教会之外新的艺术资助人。于是,艺术家创作的重点转向宗教题材以外的、表达人物内心的肖像画。这里的“艺术家”是()A.文艺复兴时期画家
B.19世纪现实主义画家
C.法国印象主义画家
D.20世纪现代主义画家
2.(上海大综合卷,9)一位哲人说过:“这(文艺复兴)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并产生了巨人的时代”。下列人物中属于这个时代的巨人有
①但丁
② 马丁.路德
③米开朗琪罗
④ 达芬奇
⑤ 伏尔泰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②③⑤
作业布置
请同学们独立完成配套课后练习题。
第三篇:6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1)在文艺复兴概念之下,使学生形成如下的知识系统:古典文化、资本主义与文艺复兴的关系;人文主义的基本内涵;文艺复兴的主要文学、艺术和社会科学成就;文艺复兴与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和发展。(2)在宗教改革概念之下,使学生形成如下的知识系统:资本主义发展与宗教改革的相互关系;西欧国家宗教改革运动中的主要教派路德派、加尔文派、英国国教的基本史实;德意志、法国、英国宗教改革的基本史实。2.能力方面:(1)通过对本节教材中涉及的基本史实和基本历史过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2)通过对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的前因后果教学,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分析和认识问题的能力。(3)通过对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中的历史过程、历史人物、思想和作品的认识,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和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4)通过对文艺复兴中重要作品的了解,培养学生文艺鉴赏的能力。
3.态度、价值观方面:(1)通过对文艺复兴中的科学探索的认识和宗教在历史上的作用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理性主义精神和科学精神,反对宗教迷信。(2)通过对人文主义的认识,使学生充分认识人的价值,培养热爱生活和积极进取的精神。(3)通过对优秀文艺作品的介绍,培养学生发现美、鉴赏美的情趣和态度。
4.学法指导方面:(1)指导学生注意运用因果分析的方法认识重要历史事件,如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的发生。注意认识原因和结果的多样性和层次性,通过对原因、结果的恰当分解来增进理解。(2)指导学生对本节涉及较多的众多文化现象与其所处的时代的关系加以分析,并注意这些文化现象内在的继承和发展关系。(3)指导学生学会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例如,对宗教改革时期不同教派、不同国家的比较,可以加深认知程度,把握历史现象的实质。
2.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分析:(1)文艺复兴产生的原因。这一问题是理解文艺复兴的关键,只有认识了此问题,才能对文艺复兴作出恰当的历史定位和正确地理解文艺复兴运动。此问题对于使学生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原理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可以使学生理解历史和文化发展的继承性。(2)人文主义的基本概念。人文主义是贯穿文艺复兴的基本思想,是理解文艺复兴各个领域和各项成就的基本依据,也是文艺复兴反封建性的基本体现,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这一概念的认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和人文精神。(3)宗教改革的原因和影响。宗教改革在资本主义反封建的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欧洲的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发展也具有重要影响。要掌握宗教改革的历史地位,必须清楚地认识其原因和影响。这一问题也有助于学生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2.难点分析:(1)人文主义。由于学生对欧洲中世纪历史印象肤浅,往往难于理解人文主义强调人的价值和地位究竟因何而发。因此,在讲解时可以适当补充背景材料,说明中世纪时期教会对人和对于现世生活的贬低。要全面地理解人文主义,就要辩证地分析人文主义的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性。人文主义的局限性,简单地说,就是以普遍的人性掩盖阶级社会中人的阶级性。(2)德意志宗教改革。德意志宗教改革中有两点不容易理解:一是“信仰耶稣即可得救”究竟是什么意思;二是各社会阶级在宗教改革中的目的和活动。关于前者,路德等改革者主要是通过这一教义否定天主教会的地位。关于后者,应该理解,宗教改革主要适应了资产阶级的需要;诸侯贵族要通过削弱教会获得新的经济和政治利益,如占有教会地产等;农民阶级和其他贫困劳动人民的要求在宗教改革中是无法得到实现的,因此,他们超越了路德等人的目的和形式,走上了武装斗争的道路。
3.教学用具
幻灯片。图片。
4.标签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布置在美术、文学方面有专长、有爱好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准备关于《最后的晚餐》和莎士比亚的某一剧作(建议从《威尼斯商人》、《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中选择一部)中的情节、思想和艺术特点的分析。教学过程
师:(板书第一章第三节标题)有谁曾经阅读、欣赏过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艺术作品,或者有谁听说过哪些文艺复兴时期的文艺作品或者科学成就? 生:(可以综合记录若干学生分别说出的作品)
一、文艺复兴运动 1.意大利的文艺复兴
(1)意大利文艺复兴产生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根源
师:这些作品都是人类文化史上的宝贵财富,具有极高的价值。文艺复兴时期是一个天才辈出的时代,他们创造了大量的精神文化财富。为什么会在这一时期即14~16世纪出现这种精神文化创造旺盛的局面呢?我们先请同学来概括一下教材对这一问题的解释。生:(依据教材概括出要点)师:(板书整理学生回答的内容并进一步阐述)第一,文艺复兴在14世纪出现于意大利,这与资本主义在14世纪首先于意大利萌发是密切相关的。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此问题:一是新兴的资产阶级为了求得自身的发展,就必须从长期禁锢人们思想,并且维护封建统治的宗教神学的桎梏下解放出来,这属于破除旧的文化意识对新的社会因素成长阻碍的方面;再则,新兴的资本主义因素需要能够为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服务的意识形态、社会理论、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这属于营造有利于新的社会因素的文化氛围。请同学们阅读这一段论述。[资产阶级]为了扩大经济实力,就极需要改良生产技术、改革生产工具、通晓经济理论和实验科学、开辟市场、改进运输,于是对现实社会提出许多疑问和对自然科学提出更为现实的课题。为此,他们需要延聘经理工、商、银行企业的熟练人才,为他们服务;那些市民出身的学者、文学家、诗人、音乐家、建筑师、画家、雕刻家、医生、教师和法学家像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热衷于发挥自己的才华,创作出适合本人和资产阶级的新文化。
生:(阅读以上引文,并谈论自己的理解)师:第二个方面,文艺复兴的出现有其深刻的历史渊源,这体现了历史文化发展的继承性的方面。在古代希腊、罗马时期,欧洲已经创作了辉煌的古代文化。由于战乱和教会的文化专制,这些优秀的文化遗产在西欧被毁坏被遗忘了。但是许多文化典籍在东罗马帝国和阿拉伯保存下来,意大利在地理位置上与上述地区比较接近,14世纪,这些文化典籍回传意大利。再加上意大利是古代罗马帝国的中心地区,保留了许多古罗马的文化遗产,具有一种特殊的文化环境。同时,意大利有许多从事古代文化研究的学者,一些原在东罗马帝国的学者因为战乱的影响也迁徙到意大利,为文艺复兴准备了人才条件。讲到这里,是否有同学已经想到了“文艺复兴”这一名称的某种含义? 生:(说明对于“文艺复兴”概念的理解)师:确实,从形式上看,文艺复兴具有整理古代文化典籍,重新发现古代文化的方面。但是,仅仅是“复兴”并不能说明文艺复兴的全部,更重要的是,它包含了在古代文化没有充分体现出来的人文主义思想。(2)文艺复兴的思想核心:人文主义
生:(阅读并概括教材阅读部分(小字部分)关于人文主义内容的说明,要求能够指出人文主义的四个方面的反对和四个方面的肯定、提倡)师:我们可以对人文主义的概念进行进一步的探究,以便加深对这一概念的认识。
HUMANISM(板书)这个词就是“人文主义”。Human一词我们在英语课上已经学过,是人、人类的意思,加上表示“主义”的词缀-ism,就构成了“人文主义”一词。如果直译的话,这个词的意思应该是“人主义”或者“唯人论”,我们常说的“人道主义”,也是这个词。一言以敝之,就是要充分肯定人的意义、人的价值,把人放在中心位置上。我们现在都知道,人现在占据着世界的中心位置,统治着世界,是最重要的物种。那么,人文主义强调这一点是对什么而发?意义何在呢?这要从当时的时代背景来说明。
在欧洲中世纪,封建主义神学统治禁锢着人们的思想,基督教的教义宣扬人都是有罪的,因为人类的祖先犯有“原罪”。人类生存的目的和意义就是为了“赎罪”。在这种说教之下,人的现世的生活被否定了,人的价值被贬低了,神占据了中心地位。人文主义在当时的作用,就是要把人从这种宗教观念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作品,都渗透着人文主义的思想。我们现在就来分析文艺复兴的作品如何体现了人文主义的思想。(3)意大利文艺复兴的主要文艺成就
师:现在,我们先请同学列出教材中提及的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和主要作品。
生:(按教师要求列出主要人物和作品)师:我们从这些人物和作品中选择一些更具代表性的进行详细的剖析。让我们先阅读一段恩格斯的论述:
意大利是第一个资本主义民族。封建的中世纪的终结和现代资本主义纪元的开端,是以一位大人物为标志的。这位人物就是意大利人但丁,他是中世纪最后的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第一位诗人。
引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237页
生:(阅读并思考,教师鼓励学生尽可能地谈论自己的认识)师:恩格斯给予但丁以极高的评价,把他作为一个新时代开端的标志,可见他在历史上的重要性。但丁作为文艺复兴的先驱者,拉开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序幕。我们现在就来了解但丁的生活和创作活动。
但丁生活的年代是从1265年到1321年,是意大利著名的工商业中心佛罗伦萨人。青年时代,作为佛罗伦萨资产阶级政党(白党)的骨干积极参与政治活动,一度被任命为佛罗伦萨城市共和国的行政官。他致力于意大利的统一事业,反对教皇干涉内政,反对贵族把持政权。后来,代表教会势力的政治集团(黑党)在佛罗伦萨得势,他们判处但丁终身流放,不得回归佛罗伦萨。在20年左右的漫长的流放中,但丁完成了他的传世巨著《神曲》。
《神曲》采用了梦幻文学的形式,描写了但丁本人在梦境中游历三界的过程。三界是地狱、炼狱(又译净界,没有重大罪孽的人死后在此进行修炼,洗心革面,然后升入天堂)和天堂。描写了在梦幻游历中遇到的各类古今人物。通过对这些古今人物的描绘、对话和评价,抨击了教会的贪婪腐化和封建统治的黑暗残暴,例如,但丁把当时的教皇卜尼法斯八世安排在九层地狱的第八层,在一个火窟中永远受烈火的煎熬。但丁对地狱中的另外一个教皇尼古拉三世说: 你留在这里吧,因为你受的刑罚是公正的,„„
因为你的贪婪使世界陷于悲惨,把好人蹂躏,把恶人提升。„„
你们把金银作你们的上帝,你们和偶像崇拜者有什么不同?
但丁是第一个提出个性和理性觉醒的诗人,是人文主义思潮的最早代表。他在《神曲》中歌颂了自由、理性和求知精神,要求思想解放和宽容异教。充分地表现出人文主义的精神。现在,请同学们根据教材的叙述,了解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其他文学家的主要思想和成就。
生:(叙述和概括有关彼特拉克和薄伽丘的内容)师:(整理学生回答的内容,如果时间允许,可以介绍彼特拉克的十四行诗,薄伽丘《十日谈》的叙事结构和适合中学生的小故事)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早期,美术方面的代表人物是乔托。(可以展示《哀悼基督》并简单讲解)进入盛期,出现了一批著名的艺术家,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美术三杰”。现在,我们一起欣赏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现在,请同学谈谈自己对这一作品的理解。生:(结合图片讲解)师:(依据学生讲解的实际情况概括并补充。注意以下方面:作品的背景和取材、作品在心理描绘方面的特点和成就、作品在构图和空间透视感方面的特点和成就,特别是作品人文主义精神的体现)作品虽然使用的是一个宗教题材,但完全摆脱了这类题材通常的僵化和呆板,作品所表现的实际上是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人和人性,而不是“神性”。同时,作品无情地鞭挞了背信弃义的叛徒的丑恶灵魂,表现出爱憎分明的感情和鲜明的政治倾向,这和当时意大利人民争取祖国统一的斗争密切相关,反映了当时意大利人民的斗争意志和道德标准。现在,让我们分别欣赏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和拉斐尔的《西斯廷圣母》。请同学先谈谈自己的感受。生:(分别叙述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师:《蒙娜丽莎》冲破了黑暗的教会文化的束缚,摆脱了传统的宗教题材,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作品成功地表现了人的精神世界,歌颂了人、人的美,歌颂了人丰富的内在思想感情。作品表现的“永恒的微笑”说明了画家要求以欢乐的和爱慕的心情来看待现实世界。因此,作品充满了对现实生活的肯定,充分地体现了人文主义的精神。《西斯廷圣母》似乎表现的是一个宗教形象——圣母,但实际上是一个人间的平凡而伟大的母亲的形象。画家在这里歌颂了人的伟大和人类崇高的感情。
15世纪以后,文艺复兴越出意大利的范围,在西欧的其他国家发展起来。2.西欧诸国的文艺复兴
师:我们先来区分西欧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分别活动在哪些领域之中。生:(阅读和区分)师:(归纳和整理学生的回答)在文学领域中,主要有英国的莎士比亚、法国的拉伯雷、西班牙的塞万提斯等,莎士比亚是剧作家,另外两位是小说家;在社会政治领域主要有英国的莫尔等人。对于伊拉斯漠,同学们可能感到不太容易确定他的身份。《愚人颂》,用讽刺的手法,把“愚蠢”人格化,假借“愚蠢”之口,对国王和教会人士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可以视为一部文学作品。而他的主要身份,应该是一位古典文化的研究者和宗教研究者。
托马斯·莫尔同情劳动人民,批判了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的罪恶。在思想史上第一次设想了共产主义的蓝图,但找不到实现这一蓝图的现实途径。因此,只能停留在空想之中,“乌托邦”一词在以后也广泛的流传和经常被引用,作为一种脱离实际,不能实现的理想的代名词。莫尔是空想社会主义的奠基人,对以后的社会主义思潮有重要的影响。
在上述人物中,成就最为辉煌的当属莎士比亚。现在,先请一位同学评介莎士比亚的一部剧作。
生:(评介一部莎士比亚的剧作)师:(简要整理学生的发言。进一步分析莎士比亚,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莎士比亚剧作的主要种类、艺术成就、艺术风格;莎士比亚的政治态度和人文主义精神。展示一段西方学者对莎士比亚的评论)莎士比亚体现了中世纪结束以来许多伟大作家的特征,即对人类和现世事物的强烈的爱。„„莎士比亚思想的力量和范畴已经远远超越过他那个时代所局限的水平。他同时代人的著作只有少数至今还广为流传;而莎士比亚的戏剧在说英语的国家所占的地位就像一本世俗的圣经。其原因不仅是作者具有无可比拟的表现才能,而且特别是作者才华横溢,对受到狂暴的激情冲击和受到命运摆布的人物性格作出了深刻的分析。
引自E.M.伯恩斯等《世界文明史》第二卷
我们通过这段话,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认识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价值和他的作品对现代的影响以及形成这种影响的原因。我们还应该了解,文艺复兴的成就并不仅仅限于文艺领域,在政治、历史和自然科学方面,这也是一个群星灿烂的年代。教材在前面已经介绍了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政治学家和历史学家马基雅维利。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文艺复兴在自然科学方面的成就。3.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
近代自然科学兴起于文艺复兴时期,这也许是文艺复兴对人类历史的一项更大的贡献。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为什么会在这一时期兴起了近代的自然科学? 生:(思考并回答,可以通过讨论、互相启发和补充的方式)师:(概括和整理学生的回答)原因之一是人文主义的影响。人文主义重视现世的生活和现象,重视发挥人的创造力,重视探索和实验。原因之二是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需要。生产经验的积累,技术能力的提高,为科学研究创造了条件。(引导学生回忆或重新展示前引的《文艺复兴史纲》中的那段话)发生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天文学革命被认为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开端。(1)天文学革命
师:在中世纪,教会支持古罗马天文学家托勒密建立的天体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地球静止在宇宙的中央,日月星辰围绕地球转动。由于教会的支持,托勒密体系成为神圣不可侵犯的信条。但是,这一体系无法圆满的解释和计算行星运行的轨道。哥白尼抓住这一漏洞,用四十年的时间进行天象观测,最后提出了“太阳中心说”:太阳处于宇宙的中央,地球则进行双重运动,一方面围绕太阳公转,一方面自转。为了避免教会的迫害,哥白尼一直没有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直到临终前,才发表了《天体运行》一书,公开了这一理论。这是一个划时代的事件,恩格斯说:“他用这本书„„来向自然事物方面的教会权威挑战。从此自然科学便从神学中解放出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446页)但是,哥白尼设想地球沿着纯圆的轨道围绕太阳运行,因此,在对地球轨道的计算中总有不能消除的误差。同样的,从哥白尼体系中的这一个漏洞入手,德意志天文学家开普勒通过观察和计算,提出了行星运行三定律,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哥白尼的理论。同学们在地理课上已经学习过开普勒三定律,现在我们一起来回忆这三个定律。生:(回忆和说明三定律)师:我们从上面所述的哥白尼和开普勒研究的入手之处,还可以得出关于科学研究的一个什么样的启示? 生:(思考并回答)师:在科学发展过程中,前一个理论体系的不完善之处,往往是新的研究和新的发现的突破口。开普勒之后,意大利天文学家伽利略创制了天文望远镜,用更加精确的观察继续发展和验证哥白尼创立的新天文学理论。除了用望远镜进行天文观察以外,伽利略还开始进行自然科学的实验研究,哪位同学能给大家讲一讲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所作的关于物体自由下落的实验? 生:(讲述这一实验)师:所以,伽利略在科学方面更加重要的贡献是奠定了近代实验科学的基础。(2)实验科学和唯物主义
师:伽利略从实践上开辟了实验科学的方法,而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培根则从理论上阐述了实验科学的方法——归纳法。培根和伽利略同被称为实验科学之父,培根还有一句影响深刻的名言:“知识就是力量”,表明了他注重知识,尊崇科学的精神。我们再来概括一下意大利哲学家布鲁诺的唯物主义思想,是否有同学可以简述布鲁诺的生平事迹?
生:(依据教材有关内容概括布鲁诺的思想和简述布鲁诺的生平)师:布鲁诺坚持真理不畏强暴的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现在,我们应该探讨文艺复兴在近代历史发展史的地位和作用了。请同学把教材中有关文艺复兴意义叙述、组织和集中起来,形成一个系统的表述。生:(提取和组织教材中有关文艺复兴意义的论述)师:概括同学们的意见,文艺复兴的意义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它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资产阶级反封建和反神学世界观的运动;第二,它促进了近代文化和科学事业的发展;第三,它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最后,我们依据黑板上的板书提纲,整理和系统化我们今天所学习的知识。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依据板书提纲系统地回忆本课内容)(文艺复兴为一课时,宗教改革转入下课时)师:我们在上一课时学习了有关文艺复兴的历史。在文艺复兴运动的同时,西欧在意识形态和政治领域中,还发生了一场重要的运动,这就是宗教改革。宗教改革发生于16世纪,在时间上,与文艺复兴的后期相重叠。
二、西欧的宗教改革 1.宗教改革发生的原因
师:资本主义兴起以后,资产阶级除了要在经济上发展自己的实力以外,也必须发展与资本主义制度相适应的政治和意识形态。同时,要与封建势力进行斗争,清除自己发展道路上的障碍。宗教改革运动实际上体现了上述需要。现在,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上面所说那种资产阶级发展自己的意识形态和排除发展道路上障碍的过程为什么首先体现在宗教问题上?
生:(思考并回答,如果学生思维难度较大,可以采用师生之间启发和相互讨论的方式进行,突出教会在经济、意识形态、社会生活方面的势力,进而认识教会是欧洲最主要的封建堡垒,是封建统治的一个重要支柱)师:综合我们以上的讨论,可以看出,问题的关键在于教会在政治经济、意识形态和社会生活方面的强大而普遍的影响,教会是封建统治的工具,不削弱教会的势力,资本主义就难以得到充分的发展。同学们可以考虑一下,文艺复兴是否也体现了新兴的资产阶级和基督教意识形态之间的冲突?(观察学生的反应,予以肯定的回答)我们一起来阅读教材第17页所引用的恩格斯的一段话。(阅读恩格斯的论述)可以看出,恩格斯正是用中世纪教会的意识形态的垄断来解释资产阶级的宗教改革运动。
我们现在通过西欧不同国家的情况来认识宗教改革运动。2.德意志宗教改革
师:宗教改革首先开始于德意志,这与德意志当时处于分裂状态,教会对德意志政治经济上的控制和压迫特别深重有关。罗马教廷每年从德意志搜刮的财富要高出当时德意志名义上的中央政权“神圣罗马帝国”年财政收入的数倍。例如,教廷在16世纪初每年从德意志榨取30万古尔登(货币单位),这个数目相当于同期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每年税收额的20倍左右。这种搜刮,既不利于资本主义早期的原始积累,也极大地恶化了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
1517年,通过行贿当上美国兹大主教的亚尔伯特为了偿还行贿欠下的巨款,自愿充当教皇的代理人,在德意志推销“赎罪券”,并宣扬,只要支付金钱,就可以被上帝赦免本人和死去的亲属的罪孽,死者的灵魂就升入天堂。消息传到德意志的一位教士兼维登堡大学神学教授马丁·路德耳中,路德怒不可遏,贴出了著名的《九十五条论纲》,痛斥了“赎罪券”的欺诈,提出了“信仰耶稣即可得救”(因信得救)的原则。宗教改革运动就此开始。“因信得救”原则的意义在于实际上否认了教皇的神权,每一个人都可以凭借自己的虔诚和信仰来摆脱“罪恶”,并不需要教会作为“中介”。
下面,我们来探讨当时德意志社会各个阶层对宗教改革的反应和宗教改革以后德意志的宗教格局这两个问题。生:(阅读教材,分别讨论上述问题)师:通过同学们的探讨,可以看出,第一,宗教改革是由新兴资产阶级发动的,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响应,同时也有一部分封建君主和贵族的支持并投入了这场运动。第二,宗教改革使天主教会发生分裂,出现了反映资产阶级要求的新教派,德意志不再是罗马教廷的一统天下,运动的影响还波及北欧地区。对于宗教改革中的农民和封建君主、贵族,我们还有必要进一步认识。农民参加宗教改革运动的目的是要摆脱教会的剥削,摆脱困苦的生活。但是,领导宗教改革的资产阶级不会顾及农民的要求,因此,农民后来抛开了路德等宗教改革的领袖,在闵采尔的领导之下,走上了武装反抗的道路。封建君主和贵族参加宗教改革运动的主要目的则是借以削弱教会的政治经济势力,以便自己从中获得利益。
在德意志宗教改革兴起以后,其他国家的宗教改革相继兴起。3.加尔文教派(板书)师:加尔文领导宗教改革主要在瑞士进行,影响到瑞士的大部分地区。加尔文教派是新教中的激进派。为什么这么说?请同学们通过比较加尔文的主张和路德的主张的异同,来思考这个问题。生:(进行比较分析并回答)师:(总结和指正学生的回答)相同之处是都否定罗马教皇的权威,加尔文的主张更激进之处表现在建立民主教会的主张上。它适应了资产阶级激进派的要求。加尔文教派在欧洲的影响比较广泛,并不限于瑞士。该教派特别对法国的历史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
因为中世纪后期以来,法国的中央王权有比较大的发展,罗马教廷对法国政治经济的影响程度较轻,法国的王室与天主教会因此没有明显的矛盾,法国政府坚持天主教的信仰,反对宗教改革。16世纪中期,加尔文教派传入法国,形成了“胡格诺”派。此后,天主教和胡格诺两大集团进行了长达30年的宗教战争。最后的结果是天主教被规定为法国国教,但胡格诺派获得了信仰自由和平等的政治权利。现在我们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何看待宗教改革对法国的影响? 生:(评论宗教改革对法国的影响)师:总而言之,宗教改革在法国促成了一定意义上的信仰自由,促进了新教的传播,打破了天主教对意识形态的垄断。4.英国的宗教改革
师:英国宗教改革的情况比较特殊,同学们考虑一下其特殊在什么地方? 生:(分析英国宗教改革的特殊性)师:概括同学们的思考,英国宗教改革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宗教改革由英国的中央政府推动,自上而下地展开,国王在改革中成为英国教会的最高领袖;第二,与上面分析的改革的第一个特点有关,改革没有触动天主教的教义、仪式等方面。在某种意义上说,英国的宗教改革是比较保守的,不能满足资产阶级的需要。因此,资产阶级又发动了清教运动,力图建立一个真正适合资产阶级需要的教会。清教运动对英国历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同学们将在学习本书第二章第一节《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时认识其影响。5.宗教改革运动的历史意义
师:不管各国的宗教改革的具体情况有何种程度的差异,在它们之间有一个共同点,请同学们结合前面思考学过的知识概括出这一共同点来。生:(思考并回答)师:共同点就是天主教会,或者说罗马教廷的权力和影响。这是一个根本点,其他的影响都是与这一点相关的。结合宗教改革影响的几个具体方面,论证我们刚才的说明。
生:(结合教材所列出的诸方面的意义进行论证)师:正是因为罗马教廷势力的削弱和影响的式微,导致天主教会无力维持其精神垄断,科学和自由的思想才能成长起来;西欧各国才能摆脱教廷的影响,发展本民族的文化和教育事业;而封建主义精神支柱的动摇,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传播,为即将到来的资产阶级革命作了思想意识方面的准备。我们现在开始对前面学习的有关宗教改革的知识进行回忆和系统化。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依据板书提纲系统地回忆宗教改革的内容)
课堂小结
(14-17世纪)文艺复兴:本质是以人文主义冲击宗教神权的束缚,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16世纪)(文艺复兴影响下的)宗教改革:进一步传播了人文主义,动摇了罗马教会的统治。
批判神权统治,鼓吹人性解放和思想自由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的人文主义的主要诉求。
反思:本课的内容多,难点突出。本教案关于“文艺复兴”教学的特色突出,归纳如下:
一、教学过程突出了学生主体活动。如,让有文学、美术特长的学生课前准备,课上主体参与讲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艺术作品,既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也提供了“学会学习”的“范例”。
二、师生共同活动,突破难点。探究人文主义的本质时,教师引导学生把人文思想与宗教的“原罪”、“赎罪”说,对比分析,深入浅出地认清了人文主义的历史价值。
三、教学体现了极强的思想性。对近代自然科学的教学,做到了寓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教育和热爱科学,追求真理为社会进步献身的教育于人类科学发展进步的史实中;虽然没有一句直接的说教,这段教学过程却使学生在情感和观念上受到了震憾。
课后习题
本课测评:14~16世纪,欧洲哪些事件促进了人文主义发展,结合史实具体说明。
参考: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文艺复兴首先在一些文学艺术家等知识分子中出现了反对宗教束缚、关注人自身需求的要求,促使人们开始从封建愚昧中解放出来,越来越多地关注人及人生活的世界。宗教改革运动则直接质疑教会的权威,解放了千千万万普通大众的思想,使人文主义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播和发展。
板书
第四篇:教案 __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教案 __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教学建议
本课的重点是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德意志的宗教改革;难点是文艺复兴的实质、认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的人文主义。对人文主义这一核心思想的分析,建议先学习文艺复兴在文学方面的成就,引导学生关注其注重人性的特点,增强感性认识,然后归纳其概念。根据学生的特点,也可以先明确概念,再由学生阅读教材,结合史实讨论说明。还可以与基督教神学加以对比分析,加深认识。对德意志宗教改革的讲授,可以采取由学生撰写马丁•路德小传或者分组扮演路德派和教皇派展开大讨论的课堂活动方式,以人物的生活经历、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带动对宗教改革过程的讲述。教师要当好导演,并对信仰耶稣就可得救这一观点作出明确的解释。可分层次提出问题供学生思考,如:教会为什么要规定复杂的宗教仪式?这一观点的实质是什么?与人文主义有什么关系?对于比较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异同点,可由学生回顾本课内容,分组讨论解决。
独立试航(预习教材,提取教材关键信息,记下发现的问题,准备参与合作探讨)问题导读 1、1416世纪,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展开了反封建斗争,_______和________是两种主要形式,该时期所形成的资产阶级思想体系被称为--------。
2、由于最早产生了__________,________成为文艺复兴的发源地。新兴资产阶级鄙视以________为中心的封建文化,最终,文艺复兴运动超越古典文化复兴的界限,产生了___________社会思潮。
3、_________和薄伽丘代表了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文学成就的高峰,前者被称为_______,其最优秀的作品是抒情诗集《歌集》。后者最著名的作品是_______。4、1517年,宗教改革的序幕在______拉开,_________在教堂门口张贴《_______》,反对罗马教皇兜售________,斗争矛头直指________。
5、马丁•路德和_________是宗教改革中影响最大的两位代表人物。后者以_________为主要传教基地,并于1536年发表重要著作《________》。他的基本思想同路德相似,主张________,但其更进一步,提出了________的神学学说。关键信息
1、文艺复兴 宗教改革 人文主义
2、资本主义萌芽 意大利 基督教神学 人文主义
3、彼特拉克 人文主义之父 《十日谈》
4、德国 马丁•路德 九十五条论纲 赎罪券 罗马天主教会
5、加尔文 瑞士 基督教原理 信仰得救 先定论 我发现的问题:
合作探讨(师生互动,点拨解疑,共同学习,轻松又愉快。这可是新课标的理念哟!)主干知识
一、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
1、文艺复兴产生的背景
(1)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且意大利经济繁荣(2)新兴资产阶级要求在意识形态领域进行变革(3)古希腊、罗马文化积淀深厚
2、文艺复兴的实质和核心
(1)实质:资产阶级新文化的兴起(2)核心:人文主义思潮
3、文艺复兴运动中早期的人文主义代表(1)人文主义之父彼特拉克的作品及思想
①《歌集》表现了人文主义者以个人幸福为中心的爱情观 ②提倡用人的学问代替神的学问,建立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
(2)薄伽丘的《十日谈》抨击天主教会,赞美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
4、人文主义思想的基本内容
(1)以人性反对神性,以人权反对神权,倡导以人为中心的价值观(2)反对禁欲主义,提倡享乐主义,重视现世幸福
(3)反对封建等级制度,争取自由平等和个性解放,要求建立公正的社会制度
(4)反对基督教神学的蒙昧主义,重视科学知识,鼓励人们进行科学研究,征服自然
二、宗教改革时期的人文主义
1、宗教改革运动发生的背景
(1)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精神的推动(2)天主教会对欧洲尤其是德意志的压榨
2、宗教改革运动的主要过程
(1)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思想
①核心:主张信仰得救,每个人都可以和上帝直接交流; ②反对繁缛的礼拜仪式和繁多的圣礼,主张简化宗教仪式; ③反对罗马天主教会干涉德意志内部事务(2)加尔文的宗教改革思想
①主张信仰得救,进一步提出先定论的神学学说 ②要求建立民主、共和的教会制度
3、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1)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和天主教会,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2)动摇了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传播了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对后来的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重大影响
4、宗教改革时期的人文主义(1)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宗教改革思想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自然发展,首先表现在以平等观反对教皇权威和封建等级制度,其次表现在肯定人的地位,倡导个人自由(2)由于宗教改革摆脱不了神的信仰的牢笼,故该时期的人文主义不可避免地存在很大的局限性要点透析
1.文艺复兴发端于意大利的原因
文艺复兴运动发源于意大利的原因主要包括:
(1)资本主义萌芽首先在意大利产生,资产阶级不满现状,且具有一定的物质基础;(2)封建神学的各种传统观念与统治地位,不利于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3)意大利境内古希腊、罗马文化积淀深厚;(4)意大利人才聚集,名人辈出。2.文艺复兴是否是古典文化的复兴
文艺复兴时期虽然号称振兴古典文化,但只是借助其形式,内容主要是宣传资产阶级思想和文化,实质是资产阶级新文化的兴起。因此文艺复兴并不是所谓古典文化的复兴。
因为当时封建神学占据统治地位,教会势力庞大,不容其他思想和学说传播,封建神学的理论体系大多是依据古希腊、罗马的科技思想文化成果;同时,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力量弱小,还无力与神学发生正面冲突,故借助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复兴为名,而行反封建神学、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之实。3.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异同(1)相同点:
① 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条件相同,都是在西欧封建制度日趋没落、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时期;
② 都是新兴资产阶级性质的意识形态;
③ 它们都具有反封建的性质,并把斗争矛头指向了天主教会。(2)不同点:
① 从核心内容看:文艺复兴宣传人文主义世界观,以人为中心,主张把人从神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宗教改革是按资产阶级的要求改革宗教,仍然承认神的存在。
② 从形式看:文艺复兴是以复兴古典文化为形式,宣扬新兴资产阶级的世界观;宗教改革则是在宗教外衣的掩饰下,表达资产阶级的要求。
③ 从影响看:文艺复兴是一次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宗教改革则为资产阶级夺取政权的政治运动开辟道路。
第五篇:3 宗教改革运动的扩展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加尔文及宗教改革的背景、内容、历史作用;先定论;亨利八世宗教改革的背景、内容、结果;英国国教;宗教改革的主要派别、实质、历史作用;清教运动;
(2)通过对欧洲宗教改革扩展的学习,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以及与资本主义发展、民族国家兴起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小组讨论:马丁〃路德进行的宗教改革对加尔文改革和亨利八世宗教改革有何影响;(2)历史比较:辅导学生查找资料,分析比较路德教派同加尔文教派的异同。
(3)问题探究:探究欧洲宗教改革对社会变革和历史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全面、客观和公正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宗教改革背景和实质的分析,说明“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
(2)宗教改革运动沉重打击了天主教的统治,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加尔文宗教改革历史作用、亨利八世宗教改革结果、宗教改革的影响。难点:先定论、加尔文与亨利八世宗教改革的性质、英国国教与清教徒。
3.教学用具
幻灯片。图片。
4.标签
宗教改革运动的扩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教师展示《瑞士日内瓦大学宗教改革者墙》的投影片:
教师先给大家介绍一下这张照片。它是瑞士日内瓦大学后面城堡公园内的宗教改革国际纪念碑(又称宗教改革者墙)。它高7米,长100多米,是1909年为纪念宗教改革家约翰·加尔文诞辰400周年而修建的。在碑的正中,有四尊高大的全身雕像,加尔文和其他三位改革者并肩而立;碑的上方,刻着一行醒目的拉丁文大字:“黑暗过去即光明”。它是16世纪加尔文宗教改革使日内瓦作为“新教的罗马”的产物,也是加尔文在日内瓦领导宗教改革运动并做出杰出贡献的见证。
16世纪欧洲爆发了一场规模巨大的宗教改革运动。德意志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首先打破了西欧天主教会一统天下的局面,揭开了向天主教宣战的序幕,接着各国纷纷响应。在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影响下,出现了加尔文教、英国国教等新教派。加尔文在日内瓦的宗教改革是继路德宗教改革之后的又一次重大的宗教改革运动,并将这场声势浩大的宗教改革运动推向了高潮。那么,在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运动扩展的情景是怎样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下本节课的内容。
由此进入新课的学习。
★讲授新课
宗教改革运动的扩展
(一)加尔文宗教改革:
1、背景:
(1)受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影响;(2)受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影响;(3)深入研究《圣经》宣传宗教改革。
加尔文(1509—1564),法国宗教改革家,基督教新教加尔文宗(在法国称胡格诺派)创始人。1509年7月10日生于法国北部努瓦荣。自幼受过良好教育,1523年到巴黎就学;后赴奥尔良大学学习法律,深受人文主义思潮影响。1531年回到巴黎,专攻神学,约1534年成为新教徒。1534年因提倡路德教义亡命瑞士的巴塞尔。1536年在巴塞尔出版《基督教原理》。该书提出了系统的新教神学理论,是宗教改革时期影响最大的一部著作。此后,除短期被迫离开外,一直在日内瓦领导宗教改革。在他的领导下,日内瓦成为政教合一的神权共和国和宗教改革的中心,加尔文宗传播到欧洲各国。因此,有人称加尔文是新教的教皇,日内瓦是新教的罗马。1564年5月27日死于日内瓦。有《加尔文全集》52卷传世。
加尔文赢得了很好的口碑:班克罗夫特(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加尔文是美国之父。菲利普·沙夫:加尔文成为历史上最英勇的法国胡格诺派、荷兰乞丐派、英格兰清教徒、苏格兰誓约派和美国新英格地区清教徒前辈移民之父,他们都以为了良心自由的缘故可以牺牲世界上任何东西而闻名于世。
德国历史学家兰克(Leopold von Ranke)说:“加尔文是美国真正的立基者。”法国历史学家论到加尔文宗信徒时说道:“这些人是英国真正的英雄。他们建立了苏格兰,他们也建立了美国。”这些都说明了加尔文深远的历史影响力。
2、内容:
①坚持《圣经》绝对权威,反对教皇权威:在加尔文看来,《圣经》是按照上帝的授意写出来的。因此,《圣经》的权威是至高无上的,教会和国家的权威也只能来源于《圣经》。和路德一样,他认为“信仰耶稣即可免罪”,人们要想得救,只能靠自己的笃信;
②主张简化宗教仪式:取消天主教的主教制,建立共和长老制;简化宗教仪式,只保留洗礼和圣餐;改组
市议会,建立日内瓦政教合一的政权体制,使日内瓦成为加尔文归正宗的坚强堡垒;
③主张先定论,宣扬选民或弃民(思想核心):“先定论”这一思想反映了早期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资产阶
级的意识形态。加尔文拿先定论来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作辩护,他说:“一个人之所以发财致富,不在于他的品德、智慧或勤劳,而完全靠上帝的恩赐。” 一个被上帝拣选的人,内心必然充满了对上帝真诚的信仰,肯定会为了上帝而努力勤奋地劳动,过一种纯朴节俭的道德生活。加尔文则把人的工作、日常生活以及一切世俗劳动,都看作是为了荣耀上帝的崇高目的,使得现实的经济活动也获得了神圣的意义,从而为资产阶级的社会经济生活提供了神学根据和宗教动力。他认为在发展生产,聚敛财富方面越成功的人,便是为上帝增加了更多荣耀的人,也一定是为上帝所拣选的人,也就能够成为社会上越受尊重的人。“先定论”鼓舞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进取精神,因此恩格斯认为“加尔文的信条适合当时资产阶级中最勇敢的人的要求”,加尔文“以真正法国式的尖锐性突出了宗教改革的资产阶级性质”。
④主张选民要有奋斗精神,要具有简朴、诚实、讲信用等高尚美德:加尔文教派主张发财致富,支
持商业和高利贷,崇尚节俭、主张克制欲望,鼓励积累资金。据说,这一切都是为了上帝,为了灵魂的得救。⑤主张建立共和式的长老制度,废除天主教的主教制度和烦琐的宗教仪式:日内瓦的教会组织都是
按照加尔文的设想组织起来的。教会设立四种职务:长老、牧师、教师、执事。长老一般是富有的市民,由世俗信徒选出,负责监督每一个人的生活。牧师为神职人员,负责解释圣经,训练与审查预备牧师,并施行圣礼。教师负责学校的领导工作,宣教事业和讲授圣经。执事则由信徒选举产生的不脱产的协助长老和教师的教会管理人员,主管慈善机构,负责救济和医疗工作。教会的权威机构是长老会,或称宗教法庭,由长老12人(小议会推举2人、60人议会推举4人、大议会推举6人)和牧师5人组成。宗教法庭负责监督信徒的宗教生活和审理宗教案件,并找出应当采取的补救措施,每星期四举行一次例会。还规定:星期天,除某些人需要留在家里照顾孩子或家畜外,垒家人都应去听布道。如果有人在布道开始以后才到会,则予以警告。仍不改正,罚款3苏。凡唱下流放荡的歌曲,跳舞者,监禁3天,然后送交议会,对酗酒、赌博、吵架,放高利贷的人,也有相应的处罚。
⑥镇压其他信仰的教派与个人:加尔文一方面坚决反对天主教义和罗马教廷,但另一方面又迫害他所反对 的教派和个人。日内瓦市民上层在夺取政权后,就加紧对市民的控制,强制市民遵奉加尔文编订的《教会信条》、《教理问答》,连生活方式、娱乐等都加以干涉。加尔文在日内瓦工作二十余年,帮助日内瓦市建立加尔文教派的神权共和国。这个共和国也同样镇压异端,判处异端死刑。凡不同意他的主张的人,或遭迫害,或被迫离开日内瓦。著名的西班牙人文主义者和解剖学家塞尔维特因批判圣经和三位一体说,竟被加尔文用火烤了两个钟头以后烧死。
3、影响:加尔文教的教义适合新兴资产阶级的需求,因而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西欧国家得
到广泛的传播。法国的胡格诺派教徒、英国和北美的清教徒、苏格兰的长老会教徒和荷兰的新教教派,都是加尔文派的教徒。日内瓦被称为“新教的罗马”。
【合作探究】比较加尔文与路德两大新教教义的异同。为何说加尔文教义更符合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
提示:
相同:都坚持《圣经》绝对权威,反对教皇权威,主张简化宗教仪式。
不同:路德的神学关怀中人是出发点和目的,通过在个人的虔敬信仰中与上帝直接沟通,而恢复了人的尊严和自主性。而加尔文的神学思想则通过上帝的先定,重新把人的一切又奉献给了上帝。上帝是一切的出发点和目的,人是为了上帝而活着,人在现世中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彰显和荣耀上帝。路德宣称教徒“因信称义”,十分强调在精神领域里个人信仰在获救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尔文把信仰得救解释为先定论,即人的得救与否完全由上帝预定,人的意志无法改变;人在现世的成功与失败就是得救与否的标志。
加尔文的这种主张彻底否定了天主教会和罗马教皇的作用,鼓舞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进取精神,所以说该教义更符合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更为激进。正如恩格斯所言:“加尔文的信条正适合当时资产阶级中最果敢大胆的分子的要求。”
(二)亨利八世宗教改革:
1、背景:
①资产阶级要求冲破封建神学思想的束缚,进行宗教改革:16世纪初,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已经有所
发展,新兴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化的新贵族开始崛起,在他们 的支持下,英国国王的权力不断发展。但罗马教廷控制着教会,不但掌握了英国大片土地和财富,还不断干预英国的世俗事务。
②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思想传播的影响:随着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思想的传播,英国社会各阶层特
别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反教会情绪更加高涨。亨利八世开始宗教改革,其主要原因不是出于纯洁信仰,而是出于现实政治和国家利益的需要,并且在宗教改革运动中受新教影响,主要是受加尔文教的影响。
③日益强大的王权力图摆脱罗马教权的桎梏:
2、内容:
(1)1532年国会通过的一系列法令:
规定:教会立法须经国王批准方可生效,教会向罗马教廷缴纳的年贡改交国库,禁止英国教俗人员向罗马教廷上诉,取消教皇的最高宗教司法权和教皇任命英国主教等神职人员的权力,任命改革派教士领导英国教会。
影响:1533年在由国王亲自任命的坎特伯雷大主教克莱默主持下,法庭正式判决亨利八世与凯瑟琳的婚姻无效,宣布了他与安妮·布琳之间的合法婚姻。被亨利八世的狂妄所激怒的教皇于1533年发布诏书,判决他的离婚无效,并以开除教籍相威胁。亨利八世则针锋相对地发布了一系列对抗罗马教廷的法令,终止向教皇交纳一切岁贡,宣布英国国教是一个独立的民族教会,只服从国王的权威。
(2)1534年议会通过“至尊法案”:
规定:英王为英国教会最高首领,拥有任命教职、召开教会、审查教规的权力;保留天主教的教阶制度,教义和仪式。影响:标志着英格兰教会与罗马教廷的正式决裂。(3)1536~1539年实行了一系列新教化的改革:
内容:废除修道院制度,没收修道院的房屋、土地及其他一切财产,转归王室所有。影响:进一步打击了教会势力。
3、特点:依靠王权自上而下发动的,保留了较多天主教的成分。
教师须指出: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主要限于教会行政方面,他确立了国王对英格兰教会的至尊地位,惩处了
一批否认国王至上权威的主教和修士,还有拒绝承认亨利离婚合法性的臣民。他把370多所修道院的土地和财产收
归国有,使英格兰的修道院势力遭到毁灭性打击。在这一过程中,一些世俗地主和乡村贵族的财富大为增加,他们因而成为拥护宗教改革的最坚决的力量。但在宗教信仰和神学思想方面,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并没有实质性的变化,英国并没有因此成为一个新教国家,天主教教义依然是英格兰教会的正统信仰。
4、影响:建立了必须服从英王意志和国家法令的英国国教,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亨利八世后的英国宗教命运:
亨利八世去世后,他的第三任妻子所生的、只有9岁的儿子爱德华六世于1547年继位。相继操纵着摄政院的坎特伯雷大主教克莱默、萨默塞特公爵、诺森伯兰公爵都有强烈的新教倾向,因此,他们使政府的政策向新教倾斜,废除了六条教规,对英国教会的信条和仪式作了重大修改。准许教士结婚,礼拜时用英文代替拉丁文,取消偶像,谴责洗礼和圣餐以外的其他仪式,肯定了路德派“因信称义”的教义。然而,1553年年仅15岁的爱德华六世早夭了。
1553年亨利八世和凯瑟琳的女儿玛丽继位。她是虔诚的天主教徒,憎恨宗教改革,因而重建天主教在英国的统治地位,残酷镇压新教势力,因而获得了“血腥的玛丽”之称。她不仅恢复了弥撒仪式和教士独身规则,还说服国会投票表决,使英国无条件地重新效忠于教皇。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她的政策最终失败。
1558年亨利八世与安妮·布琳的女儿伊丽莎白继承王位。伊丽莎白对宗教采取了一种灵活和宽松的政策,对天主教和新教进行了调和。1563年发布的《三十九条教规》典型地体现了这种英国式的和解,也成为英格兰国教会的信仰宣言。教会是新教的,一些信条却模棱两可,能够为天主教徒所接受,此外,也保持了主教的组织形式和一些天主教的仪式。英国国教会至此得以最终形成,它发展为新教的三大主流派别之一,又称安立甘宗或者圣公会。然而,伊丽莎白的和解政策并没有能够实际消除不同宗教主张之间的分歧。新教徒不满《三十九条教规》,要求清洗国教会中保留的天主教教义和仪式,后来被称为清教徒。
(三)宗教改革与社会变革:
1、宗教改革的主要派别和实质:(1)主要派别及传播地区:
①路德教派→德意志北部和东北部→北欧(瑞典、丹麦、挪威)、美国 ②加尔文派→瑞士→法国、英国和美国等地
③英国国教(又称安立甘宗或者圣公会)→英国(仍是封建教会)
(2)实质:西欧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里进行的一场反对封建统治的政治斗争。
尽管欧洲各国的宗教改革的起因和方式、目的不一样,但都把矛头指向天主教会或者说罗马教廷的权威。宗教改革的实质是西欧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里进行的一场反对封建统治的政治斗争。为了进行资本的原始积累,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没收罗马教会的财产和土地,建立适合资本主义发展的“廉价教会”。这是一个根本点,其产生的影响也与这一点有着密切的关系。
2、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1)沉重打击了天主教在欧洲的神权统治,促进了欧洲民族意识的高涨和民族国家的发展,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16世纪的这场宗教改革运动,造成了新教和天主教两派并立,永远结束了罗马教廷至高无上的统治地位,摧毁了中世纪社会的典型特征──欧洲的基督教统一,削弱了中世纪社会的主要制度──基督教会,使中世纪走向了终点。
(2)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传播了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促进了西欧各国的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伴随着宗教统治模式的瓦解,近代民族意识开始真正觉醒,民族国家迅速成长起来。神性与人性、宗教生活与世俗生活的融合,确立了人性的尊严和精神的自主性,激发了人们恪守天职,勤俭生活,努力工作,追求成功的世俗热情,从而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
宗教改革使人们放弃了中世纪统一教义的愿望,人们的思想由此得到解放,获得了独立思考的自由,科学和自由的思想才能成长起来,从而造成理性真正的勃兴,科学和哲学突飞猛进。一个以人为主体,以自然为对象的理性主义时代在欧洲崛起。
(3)封建主义精神支柱的动摇,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传播,为即将到来的资产阶级革命作了思 想意识方面的准备。
加尔文教传入英国后被称为“清教”,因此,教徒又被称为“清教徒”。在清教的旗帜下,集合起一切反对封建制度的人们。作为反封建的斗争的思想武器,清教起到了动员和组织革命力量的作用,因此,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在清教的旗帜下发动起来的。
3、存在的问题及前景:
存在问题:宗教迫害和宗教纷争愈演愈烈。前景:实现宗教宽容,要走的路还很长。
课堂小结 ★本课小结:
通过本课学习,我们知道:由于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变革。而在文艺复兴和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影响下,各国宗教改革的相继推行,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奠定了基础。西欧资本主义发展和人们的思想解放的相互促进,推动了一场更为广泛、更为深刻的社会变革的到来,从而有力地推动了西欧整个社会历史的前进。
课后习题 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1)沉重打击了天主教在欧洲的神权统治,促进了欧洲民族意识的高涨和民族国家的发展,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16世纪的这场宗教改革运动,造成了新教和天主教两派并立,永远结束了罗马教廷至高无上的统治地位,摧毁了中世纪社会的典型特征──欧洲的基督教统一,削弱了中世纪社会的主要制度──基督教会,使中世纪走向了终点。
(2)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传播了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促进了西欧各国的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伴随着宗教统治模式的瓦解,近代民族意识开始真正觉醒,民族国家迅速成长起来。神性与人性、宗教生活与世俗生活的融合,确立了人性的尊严和精神的自主性,激发了人们恪守天职,勤俭生活,努力工作,追求成功的世俗热情,从而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
宗教改革使人们放弃了中世纪统一教义的愿望,人们的思想由此得到解放,获得了独立思考的自由,科学和自由的思想才能成长起来,从而造成理性真正的勃兴,科学和哲学突飞猛进。一个以人为主体,以自然为对象的理性主义时代在欧洲崛起。
(3)封建主义精神支柱的动摇,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传播,为即将到来的资产阶级革命作了思想意识方面的准备。
加尔文教传入英国后被称为“清教”,因此,教徒又被称为“清教徒”。在清教的旗帜下,集合起一切反对封建制度的人们。作为反封建的斗争的思想武器,清教起到了动员和组织革命力量的作用,因此,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在清教的旗帜下发动起来的。
板书 宗教改革运动的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