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乘法的估算》精品教案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乘法的估算》精品教案
教学内容: 课本第70页例2,练习十五第4――6题。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估算,初步了解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
2、加强变式与比较,鼓励学生解释估算的理由和思路。
3、感受乘法估算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体验估算的价值,初步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情境学习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教学难点: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解释估算的理由和思路。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老师知道同学们在十一长假中安排了许多丰富多采的活动。小明一家非常喜欢旅游,他们来到了首都北京的一座公园。在公园售票处,小明遇到了一群也想去公园参观的孩子,共29人,每张门票8元,他们带了250元钱,够吗?你们愿意帮助他们解决这个问题吗?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出示例2:每张门票8元,29个同学参观,带250元钱够吗?
2、分析问题。(1)认真读题,独立思考。说一说:从题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指名说)(2)分析问题,建立联系。“带250元钱够吗?”指的是够干什么?引导学生说出指的是250元钱够不够买门票。
(3)理解了题意,我们来动脑筋想一想,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学生独立思考)
①谁来说说你打算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指名说,学生可能说出用乘法,先算29×8。板书课题:乘法 并板书29×8 师追问:你是怎么想的?要解决带250元钱够吗?为什么要先算29×8?
②选择算法。根据我们的生活经验,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是用笔算计算出精确的结果呢?还是运用估算,只要算出一个大约数就可以?请你选择。
在生活中遇到这样的问题,一般不需要计算出精确的结果。通常采用估一估的方法,然后进行比较就可以了。引出课题。板书课题。
3、引出目标:这节课我们要学会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并且知道在什么情况下需要进行估算。
4、解决问题。
(1)独立思考:怎么知道29×8大约得多少?先静静地想一想。(2)同桌交流:把你的想法轻声告诉你的同桌,两人交流一下。(3)小组汇报:哪个小组的代表来说说你们的想法? 小组的代表发言,完成板书: 29×8 ≈ 240(元)30 ×8=240
240元<250元
答:带250元钱够买门票。
强调:我们把29看作30,估大了。然后把估计要花的240元和一共带的钱数250元进行比较,因为240元<250元,所以带250元够买门票。
(4)适时引进≈:29×8大约等于240元,用约等号表示,跟老师一起书写≈,弯弯的像波浪一样。读作“约等于”。板书≈
5、小结:我们用过去学过的知识把29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数30,再用刚刚学过的口算乘法就把估算结果求出来了。
6、结合生活,创编例题。
(1)情境引入:美丽的公园吸引了许多游客。这时,又来了一些同学,现在是32个孩子带250元钱,够吗?
(2)出示补充例题:每张门票8元,32个同学参观,带250元钱够吗? 尝试估算。
请你思考以后,在练习本上简单地记录你的估算过程,注意写答语。和同桌交流想法,统一意见。
(3)小组汇报: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有: 组1:32×8≈240(元)240元﹤250元 ×8=240 答:带250元够买门票。
师肯定学生的估算方法正确,可是结论合理吗?请仔细思考一下好吗?
组2:32×8≈240(元)
2×8=16(元)240+16=256(元)256元﹥250元 30×8=240 答:带250元不够买门票。组3:32×8≈240(元)
2×8=16(元)16元>10元 30×8=240
答:带250元不够买门票。
(4)辨析:这些估算方法都是正确的。但有的认为够买门票,有的认为不够买门票,这是为什么?让我们来回顾一下:把32看作30,是估大了,还是估小了?30×8=240元,也就是花240元只买了30个同学的门票,还差2人没买票。(板书:还差2人没买票)经过比较,知道带250元不够买门票。(写答句)对于这个问题,仅仅估算出一个大约数是不够的,要考虑剩余的人数。
你们现在清楚了吗?没关系,估算在生活中的应用我们需要慢慢体会。能搞清楚就不简单,能说清楚就更不简单!我觉得,我们应该向这个组的同学表示感谢,因为他们引发了大家更深刻的思考,谢谢你们!
(5、)比较分析,感悟估算。观察以上两组算式:
29×8,把29看作30,30×8=240,够买门票。32×8,把32也看作30,30×8=240,不够买门票。
请大家思考:拿了同样的钱去买门票,估算结果同样都是240元,为什么29个同学带250元钱够买门票,而32个同学却不够呢?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生可能说出:一个是估大了,一个是估小了,要考虑剩余人数)师总结:对,我们的估算方法都是正确的,但由于估算得到的仅仅是一个大约数,它与准确数始终有一定的距离,因此,遇到实际问题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我们外出购物时,通常会多带一些钱,这样遇到万一的情况比较保险。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做一做:
学生独立做。然后互说想法。21×6≈180,你是怎样想的?
2、练习十五/4 看谁估算得最正确。学生独立做,集体订正。
一、练习十五/5 学生独立做。
二、练习十五/6(检测题)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小明的北京之行给我们带来了这么多乘法估算的问题,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第二篇: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乘法的估算》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乘法的估算》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第70页例2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体验估算的过程,初步了解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
2、感受乘法估算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体验估算的价值,初步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3、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产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初步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情境,学习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估算。
教学难点:结合具体情境,正确把握估算的理由思路。教学过程 课件2: 课前一分钟口算
10×4= 10×6= 10×8= 20×4= 40×6= 60×8= 300×4= 500×6= 700×8=
一、激趣导入
1、我们班的每个同学都是善于动脑的好孩子,今天啊,我有个问题请教大家,咱去看看好吗?
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孝里文化节图片(课件34567)我班的29名同学要到孝堂山参观,出示第70页的情境图:
课件8:认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信息?
2、“带250元够吗?”是什么意思?够干什么?(引导够不够买票)同学们猜一猜带250元够不够?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在大家想的时候,我们的好朋友小精灵也在帮忙呢!看看他怎么说的?(只要求29×8大约是多少就行)
这里我不准确计算可以吗?我只要判断一下29×8大约是多少,大体的估一估可以吗?
其实啊,生活中有很多问题,我们不需要知道准确结果,只要大体的估一估就能解决问题,这种方法就是——估算。今天我们就一块再来研究估算。
师:那快点帮这29名同学算一算,带250元够不够?
8×29大约是多少呢?你打算怎么估啊?能不能用我们前面学过的计算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先想想。有想法了吗?谁来说? 预设结果一:29×8﹦232 结果二:把29看成30 29×8≈240。再由小精灵介绍约等号。可见带250元够买门票。结果三:把8看成10 8×29≈290。可见带250元不够买门票。
结果二:把29估成30,多估了1个8,,说明即使有30个同学参加,才需要240元,因此带250元肯定是够了。
结果三:如果把8估成10,多估了2个29,即58元,而290元与250元相差40元,因此钱不够。所以我们出门要多带一点钱。看看哪个结果与准确值最接近?哪种估算更符合实际? 应该把因数看成和它最接近的整十数再估算。
3、不同情况,不同对待 课件9: 参观的游人真多呀!看看今天又来了哪些人,三年级二班的32个同学也来了,他们来到购票处,门票每张8元。如果老师这时只带250元钱去够吗?
(1)、交流合作,尝试估算
师:同学们已经学会了估算的知识,认真思考后,在练习本上简单地记录你的估算过程,注意写答句。做完之后同桌之间可以交流交流,统一意见,并把你的想法告诉老师。(2)、小组汇报
①可能学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32×8≈240(元)240<250 可以买门票。
②肯定学生的估算方法正确,可是结论合理吗?引导学生思考估大估小问题,考虑剩余的人数。
(3)、因为8×30﹦240,所以8×32的积比较接近240。我们可以列成8×32≈240。
但这只是30个同学的票,还有2人没买票,经过比较,带250元不够买门票。
(4)、小结比较分析,感悟估算
师:观察以上两组算式: 29×8≈240。够买门票 32×8≈240不够买门票
请大家思考:拿了同样的钱,估算结果同样是240元,为什么29个同学带250元够买门票,而32个同学却不够呢?想一想,这是为什么?生可能说出:一个是估大了,一个是估小了,要考虑剩余人数
小结:我们的估算方法都是正确的,但是估算结果与实际结果始终有一定的差距的,因此,在生活中,我们遇到这样的问题,要根据
实际情况估大些或估小些,上街买东西时通常要多带些钱,以防万一,这样才保险些。
二、巩固应用
1、基础练习书中“做一做”。
出示21×6
48×
5397×510×7 A、独立完成,选用自己喜欢的估算方法。
B、小组讨论并订正答案。结合订正答案的过程让学生说一说估算的过程。说明各应看成几百或几十。说明因数是三位数时,只要看成最接近的整百数既可。
2、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也有很多地方都和估算有很大的联系。让我们去看看!(课件10.11)对比练习
矿泉水每瓶2元,有202人去买,400元钱够吗? 矿泉水每瓶2元,有198人去买,400元钱够吗?
3、提高练习
课本第72页的习题7。
4、课堂检测练习(课件12.13)1.期中考试快到了,三年级有两个班,每班有42人,大约准备多少份试卷才够?
2.同学们 步行每分钟走48米,9分钟能到达地点吗?
停车场------地点 500米
三、课堂小结
师:今天解决的这些问题都用到的是什么?(估算)估算怎么样啊?(节省时间 不用绞尽脑汁 很简单)师:那生活中有没有估算的例子呢?(买东西)
师:只要大体估一估大约是多少钱就可以?是吗?看来啊,估算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也很重要,而且能够给我们带来很多方便。今天我们就上到这,下课!
板书设计 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 ①、29×8﹦232 ②、29×8≈240
把29看成30
8×30﹦240
第三篇: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乘法的估算》教学案例
教学内容: 课本第70页例2,练习十五第4――6题。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估算,初步了解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
2、加强变式与比较,鼓励学生解释估算的理由和思路。
3、感受乘法估算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体验估算的价值,初步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情境学习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
教学难点: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解释估算的理由和思路。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估算。
1、引课:老师知道同学们在十一长假中安排了许多丰富多采的活动。小明一家非常喜欢旅游,他们来到了首都北京的一座公园。在公园售票处,小明遇到了一群也想去公园参观的孩子,共29人,每张门票8元,他们带了250元钱,够吗?你们愿意帮助他们解决这个问题吗?
出示例2:每张门票8元,29个同学参观,带250元钱够吗?
2、分析问题。
(1)认真读题,独立思考。说一说:从题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指名说)
(2)分析问题,建立联系。“带250元钱够吗?”指的是够干什么?引导学生说出指的是250元钱够不够买门票。
(3)理解了题意,我们来动脑筋想一想,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学生独立思考)
①谁来说说你打算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指名说,学生可能说出用乘法,先算29×8。
板书课题:乘法
并板书29×8
师追问:你是怎么想的?要解决带250元钱够吗?为什么要先算29×8?
②选择算法。根据我们的生活经验,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是用笔算计算出精确的结果呢?还是运用估算,只要算出一个大约数就可以?请你选择。
在生活中遇到这样的问题,一般不需要计算出精确的结果。通常采用估一估的方法,然后进行比较就可以了。引出课题。板书课题。、引出目标:这节课我们要学会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并且知道在什么情况下需要进行估算。
4、解决问题。
(1)独立思考:怎么知道29×8大约得多少?先静静地想一想。(2)同桌交流:把你的想法轻声告诉你的同桌,两人交流一下。
(3)小组汇报:哪个小组的代表来说说你们的想法?
小组的代表发言,完成板书:
29×8
≈ 240(元)
×8=240
240元<250元
答:带250元钱够买门票。
强调:我们把29看作30,估大了。然后把估计要花的240元和一共带的钱数250元进行比较,因为240元<250元,所以带250元够买门票。
(4)适时引进≈:29×8大约等于240元,用约等号表示,跟老师一起书写≈,弯弯的像波浪一样。读作“约等于”。板书≈
5、小结:我们用过去学过的知识把29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数30,再用刚刚学过的口算乘法就把估算结果求出来了。
二、结合生活,创编例题。
1、情境引入:美丽的公园吸引了许多游客。这时,又来了一些同学,现在是32个孩子带250元钱,够吗?
出示补充例题:每张门票8元,32个同学参观,带250元钱够吗?
2、尝试估算。
请你思考以后,在练习本上简单地记录你的估算过程,注意写答语。
和同桌交流想法,统一意见。
3、小组汇报: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有:
组1:32×8≈240(元)
240元﹤250元×8=240
答:带250元够买门票。
师肯定学生的估算方法正确,可是结论合理吗?请仔细思考一下好吗?
组2:32×8≈240(元)
2×8=16(元)
240+16=256(元)
256元﹥250元
30×8=240
答:带250元不够买门票。
组3:32×8≈240(元)
2×8=16(元)16元>10元 30×8=240
答:带250元不够买门票。
4、辨析:这些估算方法都是正确的。但有的认为够买门票,有的认为不够买门票,这是为什么?让我们来回顾一下:把32看作30,是估大了,还是估小了?30×8=240元,也就是花240元只买了30个同学的门票,还差2人没买票。(板书:还差2人没买票)经过比较,知道带250元不够买门票。(写答句)对于这个问题,仅仅估算出一个大约数是不够的,要考虑剩余的人数。
你们现在清楚了吗?没关系,估算在生活中的应用我们需要慢慢体会。能搞清楚就不简单,能说清楚就更不简单!我觉得,我们应该向这个组的同学表示感谢,因为他们引发了大家更深刻的思考,谢谢你们!
5、比较分析,感悟估算。观察以上两组算式:
29×8,把29看作30,30×8=240,够买门票。
32×8,把32也看作30,30×8=240,不够买门票。
请大家思考:拿了同样的钱去买门票,估算结果同样都是240元,为什么29个同学带250元钱够买门票,而32个同学却不够呢?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生可能说出:一个是估大了,一个是估小了,要考虑剩余人数)
师总结:对,我们的估算方法都是正确的,但由于估算得到的仅仅是一个大约数,它与准确数始终有一定的距离,因此,遇到实际问题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我们外出购物时,通常会多带一些钱,这样遇到万一的情况比较保险。
四、灵活运用,解决问题。
1、小明在动物园参观。
(1)出示:动物园有一只东北虎重213千克,一头野牛的体重是东北虎的3倍,这头野牛大约有多重?(仔细读题,思考以后在练习本上解答。)
(2)和例题29×8比较:同样是估算,为什么例题在估算后进行比较,而这道题在估算出一个大约数就结束了?它不需要比较吗?
师强调:不是所有的估算题目都需要比较,我们要看解决的是什么问题。这道题求的是这头野牛大约有多重?我们已经求出大约数,当然不需要比较了。
2、继续游览,精彩的海豚表演就要开始了。
(1)出示:二年级有200位小朋友观看海豚表演,看台上有5排,每排43个座位,估一估,够不够坐?
轻声读题,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思考以后在练习本解答。
(2)和例题32×8比较:同样是估小了,为什么创编例题在估算后进行补充,要考虑剩下的人数,而这道题在比较后就结束了?它不需要考虑剩余的座位吗?
师强调:把43看作40,估小了,座位已经够坐了,当然不用考虑多余的座位。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让我们用心体会。
四、全课总结:
小明的北京之行给我们带来了这么多乘法估算的问题,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生活中很多地方都要用到乘法估算,只要你仔细观察,善于思考,有意识地运用估算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你会觉得数学很有趣。估算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当它运用到生活中的时候,要注意是否与实际情况相符合。希望大家都能在生活中用好我们的数学!关于估算的几点思考:
《乘法估算》,从三年级开始,一直觉得最难上的便是估算课,没有标准的答案可言。有些学生甚至先算出标准答案然后再进行估算,我不知道对这些学生说什么好。
从三年级开始,几乎每个学期的都有乘法估算。但是教学目标和学生所要达成的知识点却不一。我找了一些资料,将区别罗列如下:
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多位数乘一位数--乘法估算:
大纲要求:
重视估算的教学,注意各种算法的结合,加强算法选择的教学,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乘法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并且还可以用来检验计算的结果,同时估算意识的建立也有利于数感的培养。因此估算教学不能走过场。学好估算的方法并不难,关键在于培养估算的意识和习惯,这要靠教师持
练习。
在这一单元中,口算、估算、笔算都出齐了,怎么处理好这三算之间的关系也是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注意的问题。这里要处理好两个方面,一是要做到三算互相促进,达到共同提高。二是三算各有其适用场合和范围,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判断在什么情况下需要使用什么样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灵活应用的能力。
估算是《标准》中要加强的计算教学内容。因为,估算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很广,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同时对培养学生的数感具有重要的意义。本单元教材,不仅在口算乘法中专门安排了估算的教学内容,还在笔算乘法中展示了估算方法,切实体现了“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的改革理念。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扎扎实实
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估算:
大纲要求:
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地组织数学活动,让学生学会估算的方法。特别值得强调的是,估算意识和能力需要逐步培养。这就要求教师有意识、有计划地给学生提供估算的机会,让学生运用估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运用估算检查计算结果,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学习估算的必要性,逐步形成估算的意识,逐步提高估算能力。
另外,教学中要注意处理好口算、估算、笔算三者之间的关系。要做到三算互相促进,达成共同提高的目标。更要鼓励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并通过比较、交流,知道什么时候选择什么方法进行计算更合理。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能为解决问题选择适当的算法”的能力,从而发展学生的数感。
《乘法的估算》教学案例
加强估算,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本单元以单列一个例题的方式(例5),组织学生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估算,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估算是生活中常用的计算方法,估算的方法虽不确定,但必须符合以下两个要求:一是符合实际,二是计算方便。如,例5的教学通过解决购票的具体问题,使学生理解将票价和购票的张数适当的估大一些,并把它们分别估成整十数、整百数或几百几十的数,这样才能方便算出足够的钱买票。另外,教材在练习十中安排了6个需用估算的方法来解决的简单问题,使学生通过解决这些问题进一步掌握估算的基本方法,理解什么时候应将因数估大一些,什么时候应将因数估小一些,形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辨证观点。
在四上估算中,第一次提到在生活中要正确合理的运用估算。一要符合实际,二要方便计算。课上出现了4种方案:104*49第一种:把
104看成100,把49看成50第二种:104看成105,把49看成50第三种:104不动,把49看成50第四种:把104看成110,把49看成50。经过学生间的激烈讨论,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各抒己见。在讨论慢慢发现了第四种方法的优越性。符合实际又方便计算,体会到了估算带给我们的捷便。
因此,教学时要重视估算训练,只有在实际情境中,才能产生多样化的估算方法。单纯地进行机械的估算训练,是难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只有结合曰常生活进行训练,体验估算的方法,明确估算还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用,才能提高学生估算能力。
第四篇:乘法的估算-数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乘法的估算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0页例2,练习十五第4,5,6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估算。
2、使学生认识到估算的价值。
1、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和能力。重点难点:
1、掌握估算的方法。
2、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用多媒体幻灯片逐一出示各种图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用乘法计算问题。内容:邮局邮票出售处,有的邮票一枚80分,有的邮票一枚60 分。百货商店鞋柜,一双旅游鞋78元,一双皮鞋164元。
电影院售票处:日场一张电影票15元,夜场一张电影票20元。小袋鼠蹦跳一次约2米,小袋鼠蹦跳33次。
文具商店柜台,每合 图钉120个,每包日记本25本。
2、出示教科书第70页例2主题图:
三年级一班29个同学去参观航天航空展览,门票每张8元。
请学生提出问题,老师在学生提出问题的基础上,补充提出如果老师这时只带250元钱去够吗?
二、尝试解决。
1、教师先请学生猜一猜带250元够不够?再请学生思考怎么知道我们猜得对不对呢?看看小精灵是怎么说的?
2、怎么才能知道8×29大约是多少呢?能不能用我们前面学过的计算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3、启发学生想出前面我们已经学过整十乘一位数的乘法口算。我们可以把29看成最接近的整十数来估算。
4、因为8×30﹦240,所以8×29的积比较接近240。我们可以列成8×29≈240。再由小精灵介培养估算的意识和能力。绍约等号。
可见带250元够买门票。
三、拓展引伸
估计下列几道乘法算式的积大约是多少? 32×6
49×5
218×4
581×2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说明各应看成几百或几十。说明因数是三位数时,只要看成最接近的整百数既可。
四、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第70页“做一做“中的4道题。先由学生独立计算,然后集体订正答案。结合订正答案的过程让学生说一说估算的过程。
2、教科书第4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3、同上课开始时呈现的几个问题情境和学生们提出的问题,让学生估算结果,找出答案。
4、请学生举出几个日常生活中的例子。
五、全课小结
1、这节课开头我们碰到了什么问题。是怎么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的?
2、上这节课,你有什么感受和体会? 课后反思:
第五篇:新人教六年级数学上册《分数乘法应用题》教案
新人教六年级数学上册《分数乘法应用题》教案
分数乘法应用题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一步应用题
教学目标:使学生学会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一步计算的应用题。教学重难点:让学生掌握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基本数量关系。明确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教学策略:
1.教学例1(求一个数量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教师应把这道题的数量关系用线段图表示,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学生在自己的练习本上画,培养分析此类题数量关系的方法.在线段图上标明题目的条件和问题,使学生明确哪部分表示100千克,哪部分表示吃了,哪部分表示要求的吃的千克数。
教师:“吃了,是吃了哪个数量的 ?”(是吃了100千克的。)
“应该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应该把100千克看作单位“1”。)
“那么,要求吃了100千克的 是多少,应该怎样计算呢?根据什么列出算式?”
(根据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要用乘法计算。)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解答后,再让学生分析一下题目里的数量关系。
2、集体订正时,让两名学习比较好的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分析的。要特别注意说明以哪个数量为单位“1”,哪个数量占哪个数量的几分之几。
3、要求学生记住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基本数量关系:“1”的量×对应分率=对应数量。
分数乘法两步应用题
教学目标: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应用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解答分数乘法两步应用题,培养分析能力,发展学生思维。
教学策略:
1.教学例2中(涉及三个数量的乘法应用题)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想一想“这道题怎样用线段图表示它的数量关系呢?”自己试着画一画,可以提示一下:题里有小亮、小华和小新的储蓄三个量,所以可以三条线段来表示题里的数量关系。学生画完后指名说一说是怎样画的,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画出线段图。在画图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提一些问题,使学生明确画线段图的思考方法。
2、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学会用线段图表示已知条件和问题。
(1)先画一条线段,表示谁储蓄的钱数?为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画线段图,学生在练习本上画。
再画一条线段,表示谁储蓄的钱数?画多长?根据什么?学生回答:
根据“小华储蓄的钱数是小亮的 ”,把小亮的钱数作为单位“1”,平均分成6份,再画出与这样的5份同样长的线段。
然后画一条线段表示谁的钱数?画多长?根据什么?引导回答:
根据“小新储蓄的钱数是小华的 ”,把小华的钱数作为单位“1”,平均分成3份,再画出与这样的2份同样长的线段。
18元
? 小亮:
小华:
小新:
教师画并分析数量关系。
让学生说明确小新储蓄的钱数,必须先求小华储蓄的钱数。确定每一步的算法并列式计算。
①求小华储蓄的钱数怎样想?
引导学生回答:根据“小华储蓄的钱数是小亮的 把小亮的钱数看作单位“1”,就是求18的 是多少,所以用乘法计算。列式:
5(元)3
②求小新储蓄的钱数怎样想?
引导学生回答:根据“小新储蓄的钱数是小华的 ”,把小华的钱数看作单位“1”,就是求15的 是多少,所以也用乘法计算。列式:
(元)3
把上面的分上步算式列成综合算式,该怎样列?
(元)
3、注意引导学生与前一节所学的一步计算的分数乘法应用题比较归纳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解答这类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怎样判断计算方法?明确解答这类应用题的关键是要能正确地判断第一步把谁看作单位“1”,第二步把谁看作单位“1”。
4.要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独立分析、解答的良好习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集体订正时,指名中等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仍然要强调把什么看作单位“1”。如果有必要,可以画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但不要求学生画图。